• 沒有找到結果。

建構社區能力之研究-社區成人教育觀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建構社區能力之研究-社區成人教育觀點"

Copied!
4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楊國賜. 博士. 林振春 博士. 建構社區能力之研究 -社區成人教育觀點- A Study on the Community Capability Building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研究生:詹. 秀 員.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八月.

(2) 致. 謝. 這是一次漫長且多重情緒澎湃的迷航之旅 ,一葉輕舟散漫著簡單行 囊及滿載對未知世界探索的無限憧憬 。先賢的智慧如影隨形伴隨著一個 天真、好奇卻又堅持初心的求知者,日以繼夜地在浩瀚無際的文字海中 , 撈字、捕風、煮概念…。然後,又讓視野及思緒來回穿梭在層層疊疊落 滿地的概念山中細細凝視 、撿拾可用之材,欲意搭建一座別具創意的模 型屋,吸納更多來來往往的求知過客 ,願意駐足、樂於品味、從而批判 反思共創更多屬於台灣這塊土地的共同觀點與新知 。 隨著這份探索性的研究即將展現階段性研究成果之際 ,獲頒博士學位的喜 悅,確實讓國小畢業隨即中輟升學 、投入職場生涯的我,心中油然萌生一償年 少失學遺憾之欣慰!因為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實現自我十四年前的誓言 -重新進 入校園,接受專業知識薰陶,將自己從一個以家為天 的專職家庭主婦,轉型為 遊走海角天涯、四處隨緣散播社區工作精神理念 、引導社區組織走出迷航的專 業工作者。反思這個在我心底埋藏數十年的心願 ,而今能夠如願實現,除佩服 自己具有奮力不懈、浴火鳳凰的天賦耐力外,要感謝的人實在多到無可計數 ! 首先,我要感謝是我的老公 -周景容藥師,因為如果沒有他的支持與湯藥隨 侍在側,想要同時身兼人妻、人母、人師及研究生等多重角色身分與職責的我 , 身心壓力之大,必然難以承受,還好有他亦夫亦父般地細心關懷與照顧 ,讓我 隨時保持充沛活力、盡心盡力的活著;否則一個失去健康、甚至生命的人,任 何成就都是無意義的! 當然,撰寫博士論文期間,能自由發想、讓心靈思緒自在翱翔於無邊際的 探索世界中,尋找屬於本土的知識概念或實務模式 ,這種追求新知的過程是享 受、但也是一種漫長的煎熬和冒險;因此最要感恩的是,我的指導教授 楊國賜 及林振春兩位大師,因為只有見多識廣、學貫古今中外又深具教育關懷胸襟的 大師,才願意給予學生無限包容與呵護,讓學生勇於突破學術框架籓籬,盡情 發揮想像創意,探討以解決當前社區相關問題為核心的跨領域研究論述。在此, 除誠摯感謝恩師的信任與協助外 ,更要為我頑冥不馴的固執向兩位大師致歉 ! 在此即將畢業之際,仍要回溯當年入學情境,感謝的是當年的口試委員包 括,永遠儂纖合宜、高貴雅緻的美和老師;清純可親、輕聲細語的雪雲老師 ; 溫柔穩約、充滿智慧的明月老師 ;溫文儒雅、幽默風趣的振春老師,由於您們.

(3) 的厚愛,願意收下我這個年過半百的終身學習者 ,才能讓我如願進入嚮 往已久的母系接受高等教育 ,在此感謝您們的提攜 ! 當然修業期間有幸親臨系上諸多大師的春風化雨的啟蒙是我畢生榮耀 ,包 括見識廣博、堪稱教育界一代宗師的郭為藩教授 ;處世圓融、才高八斗的李建 興教授;坦率真誠、充滿俠氣的黃光男教授;幽默風趣的林逢棋、洪仁進教授; 以及永遠優雅的明芬教授 、李瑛教授…等恩師的啟發與指引,秀員謹銘在心。 然而系辦的秀雯、秉琦…等美女們在我修業期間的一切協助 ;同窗好友世昌班 代、瑞生、榮彬、欣怡、麗文、櫻純、芬郁、宸瑋、秀蘭、品名、瑞英、良芬、 良珍…等帥哥美女們的相互協助與打氣 ,這一幕幕往事隨時都會浮上心頭 、令 人回味無窮,真的非常感謝您們在終身學習的路上與我同行 ! 紙短情長,實無法一一羅列所有深藏我心中的恩師貴人好友們 ,但能順利 進行併完成這份論文,首先,我要感謝國內、外相關學者先賢們,提供其窮其 畢生研究所累積的智慧文字供我閱讀 、引用,開啟我學理認知之門;論文計畫 書及學位考試期間,口試委員李建興教授、王政彥教授、黃明月教授、蔡漢賢 教授、白秀雄教授等學有專精 、理論與實務具備且深具洞見的建議 、指點,更 讓這篇論文獲得諸多撥正而更臻成熟 ;此外,在研究資料收集上,真的非常感 謝文建會、內政部及教育部等七位長官的厚愛 ,願意於公務百忙中,接受為時 2-3 小時的訪談;更感謝八位分別在社工系 、社政系、社教系任教的教授們 , 願意秉持同理心,從教學研究百忙中與我並肩暢談社區多少滄桑事 ;當然包括 彰化縣、南投縣、台中縣、台中市四縣市政府所屬文化局 、社會處及教育處共 19 位處長、科長們,以及橫跨中部四縣市總數近 40 位的社區組織領袖幹部們 , 在此感謝您們對這份研究的一切協助與付出 ! 最後,我還要感謝從進入台師大就讀博班以來 ,就欣然邀請我進駐豪宅讓 我安心養神、鼓勵我勇於在人前褪去衣物享受養生泡湯之樂的明娟美眉及其老 公秋江先生對我的關懷和照顧,這份勝於親姐妹的友誼,將會日久而愈見真情, 在此,深深感謝您們這對賢伉儷 !說到親人,我要感謝我的母親,雖然您在我 年少時不讓我讀書,但卻反而鼓舞了天生反骨的我,更加勇猛地奔向求學之路, 也許這也是一種激勵教育吧 ;當然我心愛的三個孩子 ,正在尋找未來發展遠景 的伯軒帥哥、正在北藝大攻讀碩士學位的國際擊樂演奏家芸如 、以及社教小美 女珮君,真的很希望妳們願意跟我這種終日與書為伍的母親 ,一同進行終身學 習!因為….總之…,永遠保持一顆精進勇猛的心和活力者 ,將會青春永駐! 秀員. 謹誌. 於 980826. 百達富麗凌晨時分.

(4)

(5) 論文摘要 推動社區培力、建構社區能力,已成為當代政府推動各類 「社區化」 政策的一項基礎且核心工作要項 。多年來雖投入無數經費資源 ,但對於 社區能力內涵及其建構策略之研究論述不多 ,是值得深入探究之議題 。 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當前相關 政府部會推動社區培力工作 、建構社 區能力之現況 ,進而從社區成人教育觀點探討建構社區能力之可行策 略。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採深度訪談法 ,從包括內政部、文建會 及教育部等中央及地方 政府部門、及社區領域相關專家學者中 ,立意選 取 34位受訪者進行個別訪談;其次,採焦點團體訪談法,從包括彰化縣、 南投縣、台中縣、台中市等中部地區基層社區組織中,立意選取 34位受 訪者進行四場焦點團體座談 。本研究綜融相關文獻 、個別訪談與焦點團 體訪談的資料分析,獲致下列研究結論: 一、社區培力目標在於建構社區能力 。 二、社區能力內涵,包括價值意識、知識認知與實務技巧等三大類 ,是 推動各項社區化政策必備的基礎能力 。其中以「社區自主參與意識」 為最核心的社區能力。 三、社區能力建構策略,以辦理「研習課程」、「實務工作坊」等靜態社 區學習活動為主; 「績優社區觀摩」 、 「社區績效評鑑」等動態社區團 隊互動與經驗學習為輔。其中, 「辦理研習課程」是最主要的社區能 力建構策略。 四、影響社區能力建構之相關因素 ,包括:1.來自政府部門的上級政策 引導、承辦單位能力與態度、單位主管價值偏好、基層公所能力與態 度及課程規劃等因素;2.來自專家學者與輔導團隊的專業知能、教學 互動與實務經驗等因素;3.來自基層社區組織的社區領袖學習動機 、 社區認同參與及地方政治民意等因素 。其中以「專家學者」對社區能 力建構之影響層面最廣 。 五、當前建構社區能力之問題困境 ,包括:1.與政府部門有關的,諸如 缺乏政策法令、本位主義、地方基層單位消極抗拒等;2.與專家學者 或課程規劃有關的,諸如缺乏社區能力建構目標、社區能力評估指標 、課程講師重理論缺實務經驗、課程規劃重認知技能缺公 民意識涵養 等;3.與社區組織有關的,諸如社區幹部認知及基礎 實務能力不足、 村里與社區組織角色對立衝突、社區組織幹部人事異動過於頻繁等問 題所衍生的困境。.

(6) 六、社區成人教育應用於社區能力建構過程之可行策略 ,包括:1.與政 府部門有關之策略,諸如健全社區政策法源依據 、建構跨部會資源與 課程協調平台、建構地方政府課程整合平台 、由高層主管專責跨單位 協調整合、落實各級政府行政社區化機制 、善用社區評鑑引導社區建 構基礎能力、鼓勵承辦人員跨單位非 正式互動與資訊交流 、社區大學 回歸宗旨做為社區能力建構整合平台等 ;2.與專家學者及課程規劃有 關之策略,諸如協助培植在地社區種子人才 、協助釐清社區能力建構 目標、協助並釐清社區共同核心能力、協助社區資源特色與需求調查、 協助培力課程分級分類 、協助建構問題解決導向的社區團隊學習模式 等。 最後,本研究依據發現與結論 ,針對相關部會及其地方政府部門 、 相關專家學者、基層社區組織及後續研究者分別提出不同層次之建議 , 作為未來規劃與實施各項社區能力建構策略或研究之參考 。. 關鍵語詞:社區(community) 社區培力(communityempowerment) 社區能力建構(c o mmu n i t yc a p a b i l i t yb u i l d i n g) 社區成人教育(community adulteducation).

(7) A Study on the community capability building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Hsiu-Yuan Chan. Abstracts To promote community empowerment and community capability building have became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various kinds of "community-based" policy and a basic core of work. Although funding for many years in numerous resources but there are no many researches talking about the meaning of community capacity and its construction strategy, it is a theme worth exploring deeply. Based on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Taiwan's current relevant ministries plan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promotion and the curr 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and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to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of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purpose, this study took the deepth interview method firstly and made up their minds of selected 34 respondents’ from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other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community -related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field for individual interviews; Secondly, took the focus group method and made up their minds of selected 34 respondents fro m grass-root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of Chunghwa County, Nantung County, Taichung County and Taichung City to conduct four discussions with focus group. Six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below:. 1.The goals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 is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2.The connotation of community capacity is included the value of awareness,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cognitive skill s, they are the basic capability to promote each community -based policy. Among.

(8) them, "the self-awarenes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s the core of community capacity. 3.The strategy of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i s to handle "learning course ", "Workshop Practice" and other community -based activities; also "blue-chip community visit," "communit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uch as dynamic community interaction and Supplemented by experiential learning. Among them, "have the study course" is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y for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4.The relevant factors of capacity building of affected communities, including: a) From the guidance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olicy, ability and attitude of units, the value of preferences from units, capacit y and attitudes of local government with factors such as curriculum planning; b)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rom experts and guidance team, interaction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eaching . c) From the grass-root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motiv ation of community leader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local identity factors. Among them,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the most effect to the capacity building . 5. The current plight of the issue to build community capacity, including: a) With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uch as the lack of Policy Act, departmentalism, passive resistance of local units; b) Regular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or courses planning -related, such as lack objectives of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indicators of capacity assessment, and lack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lecturer, curriculum planning focus on cognitive skills, and lack of civic awareness of conservation; c)About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Such as lack of practice of communities based on cognitive and cadres, t he role of village an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opposing process, community -based organizations are too frequent personnel changes and other issues arising from difficulties. 6. Applies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to build community capacity to.

(9) process a viable strategy, including: a)The strategy of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such as a sound legal community policy, and build an inter -ministerial resources and curriculum society platform, integrated platform to build local government programs, by the senio r management responsibl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inter-unit integratio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t all levels to implement the community-based mechanisms, make the best use of community-based evaluation to build the basis of ability to guide the community, contractor personnel to encourage informal interaction and inter-unit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the purpose of community colleges as a return to social capacity building areas, such as the integration platform; b) And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curricul um planning strategy, such as the association to help nurture talent in the community seed to help clarify the goals of 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to h elp communities and to clarify core competencies, to assist community-based resources to investigate and demand characteristics, empowerment programs to help grade classification, to help build Problem-solving team of community-oriented learning mode.. Finally, this study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relevant ministr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relevan t experts and scholars, grass-root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follow up researchers.. Key words:community community empowerment community capability building community adult education.

(10)

(11) 建構社區能力之研究 -社區成人教育觀點. 目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二章 第一節. 次. 緒論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1 研究動機與目的……………………………… ………………8 待答問題與研究範圍 ………………………………………10 研究方法與流程 ……………………………… ……………15 關鍵語詞釋義 ………………………………… ……………17. 相關文獻探討 社區及其相關政策之意涵之發展. 壹、社區之意涵與演變 …………………………………………… 2 1 貳、社區相關政策之緣起與發展 ………………………………… 2 6 叁、社區培力計劃之意涵、緣起、目標與重要性 ………………3 2 肆、綜合討論 ……………………………………………………… 5 2. 第二節. 社區能力之意涵與建構 策略. 壹、社區能力相關概念意涵 ………………………………………… 5 5 貳、社區能力內涵類別與指標 ……………………………………… 6 1 參、社區能力建構之策略 …………………………………………… 7 3 肆、綜合討論………………………………………………………… 8 1. 第三節. 社區成人教育相關概念意涵. 壹、社區成人教育相關概念意涵 …………………………………… 8 3 貳、社區成人教育的相關意涵及其在台灣的發展現況 ……………9 1 參、國內社區成人教育相關實證研究整理 ………………………… 9 9 肆、綜合討論 ……………………………………………………… 1 0 6. 第四節. 社區成人教育哲理基礎與實務模式. 壹、社區成人教育相關哲學思想 ………………………………… 1 0 7 貳、社區成人教育相關理論基礎 ………………………………… 1 1 5 參、社區成人教育相關實務模式 ………………………………… 1 1 8 i.

(12) 第三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四章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研究架構…………………………………… ………………123 研究對象…………………………………… ………………124 研究方法及實施…………………………………………… 136 研究工具………………………………………… …………140 資料處理………………………………………… …………143. 研究分析與討論 社區培力目標及社區能力內涵類別. 壹、推動社區培力計劃目標分析 ………………………………145 貳、社區能力意涵與類別分析 ………………………………… 177 叁、綜合討論 …………………………………………………… 194. 第二節. 社區能力建構策略及其影響因素與困境. 壹、當前社區能力建構策略分析 …………………………………201 貳、影響社區能力建構相關因素分析 …………………………225 叁、當前建構社區能力問題困境分析 …………………………250 肆、綜合討論 …………………………………………………… 290. 第三節. 建構社區能力可行策略-社區成人教育觀點. 壹、建構社區能力的可行策略分 析 …………………………… 299 貳、社區成人教育觀點應用於社區能力建構 過程可行策略分析…………………………………………… 341 叁、綜合討論……………………………………………………… 3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365. 第二節. 建議 ……………………………………………………… 369. ii.

(13) 表. 次. 表1 3 1 行政院「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人文教育」 施政計畫彙整表 ……………………………… ………………12 表1 3 2 行政院「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人文教育」面向中, 內政部、文建會及教育部主辦子項計畫彙整表 ……………13 表 2 2 1 社區能力指標內容 …………………………………… ………67 表 222 鄉 村 社 造 人 才 能 力 自 評 指 標 ……………………………… 69 表 2 2 3 內政部社區營造人才培訓能力指標 …………………………71 表 2 2 4 內政部社區營造研習教材主題與社區能力 內涵類別彙整表……………………………………………… 72 表2 2 5 行政院各部會建構社區能力之內涵與策略 …………………79 表2 3 1 國內各大學系所 1 9 9 52 0 0 5年以「社區成人教育」為題名之 碩博士論文研究主題與內涵彙整分析表 ……………………101 表2 3 2 國內有關社區成人教育相關研究主題與 研究結論或建議彙整分析表 ………………………………… 103 表 3 2 1 研究及選樣範圍預估及實際訪談人數彙整表 ………………125 表 3 2 2 中央部會層級受訪對象基本 資料…………………………… 128 表 3 2 3 地方政府層級受訪者基本資料 ……………………………… 130 表 3 2 4 學者專家受訪者基本資料 …………………………………… 132 表 3 2 5 中彰投區四縣市社區組織焦點團體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134 表4 1 1 本研究受訪對象界定推動社區培力計劃目標彙整分析 ……174 表4 1 2 本研究受訪對象對社區能力內涵類別彙整表 ………………191 表4 1 3 本研究不同層級受訪對象有關社區培力目標與 社區能力內涵類別彙 整對照表.…………………………… 195 表4 2 1 本研究受訪對象對當前社區能力建構策略彙整分析 ………2 2 4 表4 2 2 本研究受訪者認為影響社區能力建構相關因素彙整分析 …2 4 9 表4 2 3 本研究受訪者認為當前建構社區能力問題困境彙整分析 …2 8 8 表4 2 4 本研究不同層級受訪對象有關社區能力 建構策略彙整對照表表 …………………………………… 290 表4 3 1 本研究受訪者認為當前建構社區能力可行策略彙整分析 …339 表4 3 2 本研究不同層級受訪對 象,對當前建構社區能力 相關問題困境、及其與社區成人教育與建構社區 能力相關性彙整對照表 …………………………………… 360 iii.

(14) 圖. 次. 圖1 4 1 圖2 1 1 圖 2-1-2 圖2 2 1 圖2 2 2 圖2 2 3 圖2 2 4 圖2 4 1 圖2 4 2 圖3 1 1 圖4 1 1 圖4 2 1. 本研究流程圖 ………………………………………………… 16 政府授權與進行社區培力圖 ………………………………… 34 公民參與階梯 ………………………………………………… 41 社區能力與能力建構關係架構圖 ……………………………58 社區能力組成要素相互影響圖 ……………………………… 62 社區能力圓形模式圖 ………………………………………… 64 健康促進與培力建構策略 ……………………………………78 理論與實務的關係……………………………………………116 社會資本觀點下的社區營造的行動學習 ……………………122 本研究概念架構………………………… ……………………123 本研究發現之社區能力內涵類別概念架構 …………………197 社區能力建構目標、策略與相關影響因素 交互影響線圖 ……………………………… ………………2 9 3 圖4 3 1 推動社區成人教育建構社區能力概念模型圖 ………………3 6 3 圖5 1 1 社區基礎核心能力與各項社區實務操作知能 關係之概念架構圖 ………………………… ………………367. 參考文獻 ……………………………………………………… ………………375 附. 錄 ……………………………………………… …………………393. iv.

(15) 第一章. 緒論. 凝聚公民參與意識、培植社區人才、建構社區能力,隨著當前政府各 項以「地方社區」為核心的「社區化」政策計畫的實施,已逐漸成為相 關部會推動各項「社區化」政策的一種基礎且核心的工作項目 。鑒於這 種以草根社區組織領袖幹部 ,為主要培訓對象的「社區培力」計畫,本 質上,屬於英國成教學者Brookfield (1 9 8 4 ),所謂「為社區發展而開辦 的成人教育」(Adulteducationofthecommunity);也是楊國賜(1 9 9 4 ) 所說的是一種「公民政治與社區能力的教育 」。基此,本研究擬從社區成 人教育相關哲理觀點,針對當前各級政府推動社區人才培力系列計畫相 關議題進行研究,期從中探究社區能力建構之可行策略 。鑒於此,本章 依序說明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待答問 題、研究方法與流程,同時釐清本研究關鍵語詞 。.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壹、研究問題背景 在社區中,由政府部門或民間組織,為當地成年民眾提供各類教育或 學習機會的事實,自古以來就存在人類社會各階層中。至於其名稱用詞、 課程內涵、實施模式與目的訴求等 ,則視當時社會背景脈絡 、價值意識 或政策目標而有不同的界定與期待 。對當代台灣社會來講,隨著二次戰 後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就相當重視各項民眾教育工作。尤其在民國 54年, 政府就將「社會教育」、「社區發展」納入當時頒布實施的「民生主義 現階段社會政策」所涵蓋的七大重要社會政策中 ,同時依行政權責,由 教育部的社教司、內政部的社會司兩大政府部門 ,作為主管機構,分別 在全省各縣市鄉鎮地區之學校 、村里、社區、部落,辦理各種社區成人 教育學習課程,滿足成人民眾各類學習需求 ,同時藉以培訓推動社區發 展之領袖幹部。 隨著二十一世紀「全球化視野、在地化行動」(t h i n kg l o b a l l y ,a c t i o n l o c a l l y )、「社區主義」(c o mmu n i t l i s m)、「公民參與」(c i t i z ep a r t i s h i p) 等全球性政策思潮的崛起 ,以「社區」為施政基礎的公共治理模式,逐 漸成為英、美及台灣等國家,推動國內各項基層社會政策的另一種選擇 。 同時,為協助社區民眾具備參與各項 「社區化」政策推動之正確觀念意 識、知識認知與操作能力,以培養凝聚社區意識 、健全社區組織運作, -1-.

(16) 厚植「社區能力」 (c o mmu n i t yc a p a b i l i t y)為目標的「社區培力」 (community empowerment)計畫,自 2 0 0 2年行政院陸續頒佈「挑戰 2 0 0 8國家發展重 點計劃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 」、「健康台灣六星計畫」等一系列以「社 區」為主體的「社區化」政策以來,已被相關部會視為一項基礎且核心 的工作項目,紛紛依其推動業務所需,規劃並實施各類社區人才培力計 劃。 綜觀當前依推展權責業務所需 ,推動社區人才培力計畫之部會相當 多元,包括培訓「社區發展工作幹部」逾 4 0年的社會司;推動社區總體 營造,進行「造人」運動已 1 0多年的文建會;長期培育「農業推廣」、 「生態保育」人才的農委會;廣泛招訓「社區環保志工」的環保署;專 案培訓「社區規劃師」的營建署;培訓「社區教育種子」的社教司;培 訓「守望相助志工」的警政署;培訓「專案經理人」以推動多元就業方 案的勞委會;藉由推動「服務學習」培訓青少年社會參與的青輔會 …等 單位。 也由於這一系列「社區人才培力」計畫的實施績效,與相關部會推 動及達成各項「社區化」政策目標之間,具有密切關係。因此,無論是 政府部門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均紛紛就其專業學理、實證研究、實務 經驗等不同面向,提出諸多建言或論述。本研究綜觀相關文獻,發現當 前政府部門或專家學者(監察院,2004 ;楊孝 榮,2004 ;黃源協,2 0 0 4 ; 陳錦煌,2 0 0 4 ;陳可慧,2 0 0 4 …等)所提論述或研究,不約而同指出,由 於相關部會或業務承辦單位之間 ,因缺乏協調整合,各自為政推動社區 培力計劃所衍生之各類問題現象 。 本研究者基於對社區化政策相關議題之關注 ,除透過相關文獻探討 檢視當前社區培力推動現況外 ,同時參酌個人長期參與社區人才培力實 務過程之觀察、研究與反思,發現當前社區人才培力計畫之實施 ,至少 仍有下列三層面議題,值得吾人關注與深入探究 。. 一、各自表述的社區培力計畫目標 ,實有釐清檢視 目標(goals)是一個組織或方案對所要達成的是什麼所做的說明(黃 源協,1999 :9 5 ),也是個人或組織前進方向的指引 ,更是規劃行動策略 與績效評鑑的準則依歸 。相關文獻顯示,台灣社區人才培育計畫 ,始於 1968年內政部爲推動社區發展政策 ,秉持「社區發展」所強調的「組織 民眾、教育民眾」過程,激發基層民眾自主與民主參與精神 、培養凝聚 集體合作共識和力量,以便配合政府政策、行政與專家支援,落實推展 -2-.

(17) 社區發展所預期的綜融性目標 。惟當時對於這種逐年調訓全省社區組織 幹部,進行人才培訓的活動,一般稱為「社區發展工作幹部教育研習 」。 及至 1994年 10月 3日,「社區總體營造」一詞,首見於當時行政 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立法院的施政報告中。根據陳其南(1 9 9 8 )等人之 說法,此概念與計畫,主要是延續先前文建會對於社區文化、社區意識、 生命共同體的觀念,並加以整合轉化為一項可以在政策和行政上 ,實際 操作出來的方案。文建會(1 9 9 9 :9 3 )更指出,「社區總體營造」之本質, 在於「造人」,期望透過提昇人的品質,重塑臺灣的社會與政治行政體 系,實現一個真正現代化的公民社會理想 。由於此概念與計畫,在當時 上有國家高層重視,下有地方文史工作者在地深耕呼應 ,逐漸成為一種 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從而引發中央相關部會「施政社區化」風潮(陳 亮全,2 0 0 0 ) 。也因此,藉由「造產」 、 「造景」過程,逐步邁向「造人」、 「營造新社會」遠景的「社造熱」 ,在中央大量經費挹注下,迅速在全省 各基層鄉鎮社區擴散開來 。 隨著 2002年游錫堃擔任行政院首長初期,爲延續其在宜蘭所累積的 社造經驗,將原屬於部會層級的社區營造計劃,藉由「挑戰 20 08-國家發 展重點計劃」之頒布實施,正式提升為國家發展政策 ,相關部會也紛紛 依其業務權責,推出各項以「社區」為基礎的公共政策。同時,爲落實 各項社區化政策所強調的凝聚 「民眾參與」意識、實踐「社區主義」精 神,從而建構「公民社會」等目標。2002年 7月文建會復在行政院指示 下,首創「社區總體營造專業工作團隊 :專案管理中心-分區社區營造 中心-社區營造點/營造員」機制,並與民間組織合作(陳可慧,2005: 1),分別在全省北、中、南、東等四區成立社區培力中心 ,全面推動社 區人才培訓工作。從此,「社區培力」(c ommunityempowermen)一詞, 幾乎全面取代長久以來的「社區工作幹部培訓」或「社區幹部教育研習」 , 成為當前各部會推動社區人才培訓之慣用語詞 。 根據文獻”empo werment”一詞,通常被詮釋為「充權」、「增權擴 能」 ,或「賦予權能」之意。然而,就規劃與實施社區培力相關計畫之中 央部會及其所屬單位而言 ,推展社區培力計畫之目標為何 ?換言之,推 動「社區培力」計畫之目標,是想藉此「增強」社區哪些「權益」 、或「擴 增」社區哪些「能力」?或者是另有意圖?此外,對不同業務權責之部 會、對不同專業領域之專家學者 、以及對被視為「培力」計畫主要對象 的基層社區組織領袖幹部們而言 ,推動社區培力計劃目標的界定或見解 觀點又是什麼? -3-.

(18) 爲釐清現況,本研究經由相關文獻探討,發現雖然相關部會推動「社 區培力計劃」已多年,但對於社區培力計劃目標之界定 ,仍呈現多元分 歧與抽象模糊現象;以 2005年所提「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六大面向所涵 蓋的「人文教育」實施重點為例,大抵以「提升社區自主意識」、「促進 社區參與行動」、「培養凝聚社區意識」、「強化社區組織運作」、「落實社 區終身學習」、「促進社區青少年發展」、「培植社區領袖人才」、「促進公 民參與社會」…等做為社區培力計畫目標。在此,各自表述且多元目標 分歧並呈情況下,相關部會及其所屬地方政府業務單位所提社區培力計 劃目標,是否有共通或類似之處 ?所規劃之社區培力方法、策略,是否 能有效達致社區培力預期目標與實施績效 ?基此,本研究認為有必要加 以檢視釐清,期從中發現不同部會社區培力計劃目標之異同之處 、以及 預期目標與實施策略之間的相關性 ,從而思考提升社區人才培力整體計 劃之實施成效之策略。. 二、模糊抽象的社區能力內涵類別,實有分析整合必要 鑒於以「社區」為實施基礎的社區化政策,推動條件首在於激發社區 民眾的自主參與並具有相關實務操作能力。基此,1 9 8 0 年代世界銀行在其 推動「社區發展援助計畫」 ,所擬定之十大原則中,曾明文提示「改變並 提升社區組織能力」是推展社區發展之重要原則 。同時亦明確指出,推 動社區組織的工作人員 ,必須具備領導能力、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來 完成所訂定的各項計畫目標 ,因而相當重視社區組織的參與過程 ,希望 透過「從做中學」 ,培養基層社區組織的專業能力(陳綉惠,2 0 0 8 ) 。然而, 社區能力之定義、及其內涵種類為何?如何培植或提升「社區能力」? 這些議題,多年來,無論是在國外、國內學界或實務工作界 ,始終乏人 進行深入而具體的探討 。 隨著2 1 世紀各項以「社區」為主體政策思潮,開始帶動「社區教育」 、 「社區學習」、「社區培力」及「社區能力建構」等觀念意識的崛起,使 得所謂「社區能力」 (c o mmu n i t yc a p a b i l i t y) 、及其衡量(me a s u r i n g)指標、 以及建構(b u i l d i n g)或培養「社區能力」策略方法等議題,開始受到英、 美各國相關學者之關注與探討。Ba n k s&Sh e n t o n等學者認為,社區能力建 構(c o mmu n i t yc a p a b i l i t yb u i l d i n g),類似社區工作中所謂「培力」 (e mp o we r me n t )及「參與」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等概念,但其定義卻各有不同 詮釋和想像(引自Cr a i g , 2 0 0 7)。因此,Cr a i g (2 0 0 7 )亦認為,「社區能力 建構」是一組相當模糊與分歧的概念。此外,於2 0 0 8 年接受國際暨南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邀請來台 ,參與「家庭及社區發展國際學術研 -4-.

(19) 討會」並進行專題演講的加拿大學者 Su z a n n e 也指出,由於每個城市或社 區的文化、情境、障礙、及條件特質之不同,因此定義與衡量社區能力 之界說,很難獲得一致共識。 至於在台灣,各部會推展社區人才培力之目標 ,是否在於建構社區 能力?若肯定,那麼對各部會及其所屬單位而言 ,所謂「社區能力」之 意涵及其內涵類別又是什麼 ?對此議題,監察院(2 0 0 4 )曾在一份「社區 總體營造績效評鑑報告 」中,提出質疑:居民參與社區營造需要的能力 是什麼?會寫計畫書?還是做田野調查、串門子,或是找資源、會募款? 這些都必須要加以界定、釐清,以發展建構推動各項社區化政策所 需的 社區能力。 令人欣慰的是,近一兩年來,國內已有幾位學者,諸如黃源協、張 英陣、吳明儒、鄭晃二…等已開始關注此議題並進行研究探討 。其中, 吳明儒(2 0 0 8 )根據其參與台灣社區評鑑工作多年經驗指出,雖然內政部 辦理社區發展幹部人才培訓 ,已歷經數十載,然而對於有關「社區能力 建構」(c o mmu n i t yc a p a b i l i t yb u i l d i n g)的指標及其內容卻仍少被討論 ,甚 至相關實證研究仍付之闕如;黃世輝(2 0 0 8 )亦認為,當今台灣社造所面 臨的問題很多,其中包括社造課程一再重複 、社區能力缺乏指標判斷 … 等。雖然近幾年來,內政部曾有心將推動社造所面臨的問題透過學者的 研究來釐清,可是在執行經費有限的情形下 ,一直無法實現。 基此,在台灣所謂「社區能力」之內涵類別為何?對不同領域學者、 不同部會及其所屬單位的政府部門 、以及接受社區培力的基層社區組織 而言,所指涉的「社區能力」內涵與類別為何?其差異或共通之處為何 ? 換言之,就推動社區公共事務而言,所應必備的基礎核心能力有哪些 …? 這些本研究所關注之社區培力相關議題 ,目前似乎很難從既有文獻閱讀 中,獲得適當回應與釐清。因而有進一步分析釐清之必要 ,以便從中歸 納推動社區化政策所需共同且基礎之社區核心能力 。. 三、社區培力過程缺乏社區成人教育相關概念與資源的應用 就實務層面來看,當前各部會社區培力計劃的主要培力對象 ,一般 皆以基層社區領導幹部為主 ,其中在「行政社造化」理念下,亦涵蓋各 級政府社區業務承辦人員 。基此,實質上,就規劃與實施社區培力計劃 的政府部門及專家學者而言,社區培力,是英國成教學者 Br o o k f i e l d所謂 的一種爲推展社區發展而辦的 「社區成人教育」;對接受培力的對象而 言,則是一種「爲社區而學」的「社區成人學習」。鑑於此,為提供符 -5-.

(20) 合社區成人學習特性與需要之培力課程 ,各項社區培力計畫之規劃與實 施過程,必然也應從社區成人教育及社區學習等相關哲理概念進行思 考,同時善用當前散佈在全省各鄉鎮的各項社區教育及社區學習資源 ! 然而,在一份由監察院於2 0 0 5 年間提出的「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評鑑與 檢討」報告書中,卻明文指出,推動社區營造十年下來,教育部的參與 非常低,這麼重大的社會改革基礎工程,「教育」絕對是關鍵的一環, 不只是教育部門沒有參與,甚至學校( 從小學到大學) 都離理想蠻遙遠(監 察院,2 0 0 5 :2 3 )。可見,在當前各部會積極推展社區人才培訓之際 ,教 育體系的各項社區學習資源 ,並未積極參與、發揮應有功能;連帶也使 得有關社區教育與成人學習等 相關哲理概念與實務模式 ,在相關部會推 動各類社區人才培力過程中 ,也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與引用 ,使得各項社 區培力計畫實施績效,也因而受到影響。 基此,社區成人教育領域有哪些哲理觀點與教育資源 ,對社區能力建 構過程具有啟示或應用價值 ?相關部會及其所屬單位,是否意識到推動 社區培力、建構社區能力系列計劃 ,實質上,是一種爲推展社區政策而 進行的社區成人教育?相關專家學者及社區組織幹部 ,是否認知道這是 一種為「參與社區工作而學」的教育學習過程?是否認同引用「社區成 人教育」相關哲理於「社區能力建構」過程之觀點?若認同,其可行策 略為何? 綜而言之,「人才」是推動社區發展或社區營造的主體 ,也是健全 社區組織運作的重要基礎,對此,趙翠芬(2 0 0 7 )的研究也証實,「人才 培育」與「社區發展」間呈現正相關,換言之,「人才培育」會直接影 響到社區組織的健全與「社區發展」的多元性發展。然而,社區人才的 培訓養成,事實上就是一種社區成人 「教育」與「社區學習」過程,其 教育或學習內涵,實有賴相關單位共同協力提出一套有系統 、有計畫且 明確可行的策略方法,始能有效進行並達成預期目標。對此,雖然自 2 0 0 2 年以來,相關政府部門及學界,已將規劃實施各項社區培力計劃 ,視為 一種培植社區人才,有效推展及落實各項社區化政策目標的重要過程方 法。然而,相關部會推動「社區培力」的目標為何?「社區能力」內涵 類別、建構策略為何?這些議題都有待釐清。此外,這一系列以社區領 袖幹部、各級政府社區業務承辦人為主要對象的社區培力計劃 ,實質上 是一種爲推展社區政策 、形塑公民社會而開辦的 社區成人教育與學習過 程,但相關政府部門、專家學者、以及社區組織幹部們,對此議題之觀 點、意見及其建議為何?基此,分析釐清社區培力計劃目標 ;歸納社區 -6-.

(21) 能力內涵類別、建構策略;探究社區成人教育相關哲理觀點應用於社區 能力建構過程之可行策略等議題 ,是啟動本研究深入探究之主要關注的 問題背景。. 貳、研究重要性 經由前述研究問題背景陳述與釐清 ,本研究重要性大致包括 :. 一、本研究具時代性意義 基於本研究探討主題與範圍,係紮根於當代政府為回應全球化社會國 際政策思潮、國家發展及國內社會各類問題需求 ,所規劃推動各項「在 地化」及「社區化」政策實施基礎上;而「社區培力」計畫,已被視為 推動各項社區化政策的基礎核心工作項目 。這項以社區政策參與公民為 主要對象的培力計劃,除被賦予培養凝聚社區意識 、健全社區組織、厚 植社區能力,從而達致公私部門協力合作解決社區各類實質問題等工具 性目標任務外;更被視為是落實社區主義 、促進公民參與、累積社會資 本、形塑公民社會的重要過程 、方法。而這樣的政策理念與實踐策略 , 與當代歐美等先進國家所倡導 「地方分權與地方治理」、「社區參與與社 區治理」、「社區主義」、「社區照顧」、「公民社會」等政策思潮相契合, 因此,本研究深具呼應時代背景之價值意義 。. 二、本研究具實踐性意義 由於本研究主題與目的,在於根據文獻學理與研究分析結果與發現 , 提出引用「社區成人教育」相關哲理概念與社區學習資源於 「社區能力 建構」過程可行策略之相關建議 ,供各級政府業務部門、相關學界及民 間組織,作為未來規劃與推動各項社區培力計劃之參考 ,對提升各部會 「社區培力」計畫之實施成效等方面應具有正面效益 。因此,本研究具 有回應當前社區政策理念 、實施策略等實踐性之價值意義 。. 三、本研究具知識整合應用性意義 本研究目的在於藉由針對台灣當前相關部會推動 「社區培力」計畫 目標與推動策略等議題之探討 ,從而思考「社區成人教育」相關哲理概 念及社區學習資源,在「社區能力建構」過程之啟示與應用策略 ,基本 上,是一種跨領域知識觀點的整合性思考 ;同時藉由與不同部會層級 、 不同專長領域、不同組織類型等研究訪談對象 ,進行對話、討論過程所 收集之研究資料分析與討論 ,從而依研究發現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供 推動社區發展、社區營造及社區教育等政策計畫之政府部門、專家學者、 基層社區組織及各類社區實務工作者參考 ,進而激發社區成人教育體系 -7-.

(22) 與社區培力政策社群間之對話 、交流、後續研究與合作行動。基此,自 評本研究具整合知識並擴大 其應用層面之價值意義。.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回溯本研究緣起動機,實深受下列四層面之影響 ,分述說明如下:. 一、從志願服務參與過程,發現「社區」的重要性 1994年是研究者投入志願服務生涯的起點,在為期 5年的志願服務 參與過程中,與社會各類弱勢族群、社福機構專職人員、民間慈善團體 志工夥伴等不同角色功能的社會服務參與者 ,有諸多互動、對話及觀察 機會,有感於「社區」場域、及其自然與人文環境空間 ,對各類社會福 利服務、社區生活環境改造、建構在地關懷及鄰里互助機制 、連結及運 用民間多元資源之間具有無可取代之重要性 。基此,爲求得更多以「在 地社區」為基礎的社區工作相關專業知識技術 ,乃啟動重返校園接受專 業正規教育訓練之意念與行動 。. 二、從社區專業學習歷程,體認「社區成人教育」之重要性 1999年研究者進入東海大學社工研究所,修業期間深刻體認「組織民 眾、教育民眾」是社區工作專業者,協助社區組織民眾推動各項 「社區 工作」的核心知識、技術與任務…;其中「組織民眾」是激發及動員社 區民眾自主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技術 ,涉及地方派系、社區權力結構等 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知識概念 ,因此乃以「社區領袖」為訪談對象進 行相關研究。研究過程與結果發現,「教育」與「學習」,是所有受訪社 區領袖,最深切的共同需要與期盼 ,同時「教育」與「學習」行動,也 是影響社區組織功能、成果績效及永續經營的關鍵要素之 ㄧ;然而,綜 觀全國各鄉鎮社區實務推動過程 ,發現社區組織領袖幹部或志願參與社 區實務工作者,幾乎多為社會歷練豐富、且關心地方公共事務的中高齡 鄉紳、婦女。因而確認,社區工作中所指涉的「教育」 ,本質上是一種爲 推動社區發展而辦的「社區成人教育」 ,更是一種攸關建構社區鄰里互助 網絡、發展地方文化產業、增進在地居民生活福祉的社區學習行動過程 。. 三、研修「社區及成人教育相關學科」哲學及理論觀點的反思 為深入探求社區成人教育相關哲理、課程與教學知能概念,2 004年研 究者進入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 ,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修業期間 -8-.

(23) 積極研修教育哲學、社會教育、社區教育、成人學習、高齡學習、成人 教育課程規劃…等學科,除廣泛閱讀、整理相關文獻外,更從在課堂上 與教授、同儕們的對話、討論過程中,不斷思索這些學科之學理概念 、 哲學思想及實務模式,對社區能力建構過程之啟示與應用價值為何 ?如 何引用社區成人教育相關哲理概念於建構社區能力過程中 ,從而提昇社 區人才培訓績效?. 四、檢視當前「建構社區能力」相關問題困境的啟發 鑒於以「社區」為主體的社區化政策,是當代政府規劃與施政各項公 共政策的另一種選擇,更是促進公民參與、凝聚在地意識、整合民間資 源、累積社會資本、實踐社區主義進而形構公民社會的重要場域與過程 ; 面對全球化對在地社區的衝擊 ,社區是台灣社會最佳的出路 (林振春, 1999:9 ),推動各類以社區為基礎的社區化政策 ,是切合國際潮流、國 家發展與民眾問題需要的 。其中經由社區培力過程,建構社區能力,是 推動及落實各項社區化政策的核心要務與基礎工程 。然而,何謂「社區 能力」?對不同領域專家學者、不同部會及其所屬單位 、以及接受培力 的社區組織幹部們而言 ,所指涉的社區能力之內涵與類別為何 ?實務 上,各部會現行社區能力建構策略為何 ?基於對這一系列問題之關注與 探究興趣,乃啟發本研究者擬從跨部會 、跨專業、跨組織層級等多重曾 向,進行研究之動機。. 貳、研究目的 綜融本研究問題背景 、重要性及研究動機,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於: 一、探討台灣當前相關部會推動 「社區培力」計畫之目標,期從中釐清 與社區能力建構之關係。 二、探討社區能力之內涵、類別及相關部會對社區能力之詮釋 、界定, 期從中歸納出跨部會、跨專業共同認同的社區基礎核心能力 。 三、探討社區成人教育相關哲理概念 、實施概況,期從中尋求引用社區 成人教育哲理觀點於社區能力建構過程之可行策略 。 四、歸納相關文獻與研究發現 ,從社區成人教育觀點提出當前 建構社區 能力之可行策略之結論與建議 ,供相關單位參考。. -9-.

(24) 第三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範圍. 綜融本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研究動機與目的等論述,本研究主要 待答問題及研究範圍如下 :. 壹、待答問題 本研究有待釐清探討之問題項目 ,主要包括下列六大面向。其中, 第一、二、四、五等四項待答問題,擬透過相關文獻探討、分析加以釐 清;另外,第三、六等二項待答問題,則將採用個別訪談與焦點團體法 , 進行資料收集、分析與討論過程,尋求問題解答: 一、文獻上,當前學界及政府部門對相關部會推動各項 「社區培力」目 標、推動策略及其問題困境之論述與討論為何 ? 二、文獻上,當前國內外學界及政府部門 ,對「社區能力內涵類別」及 「社區能力建構」相關議題之論述與討論為何 ? 三、實務上,政府部門(包括中央相關部會、地方政府相關局處) 、相關 專家學者及基層社區組織幹部等社區政策社群 ,對推動「社區培力」 目標、推動策略及推動概況之見解觀點為何 ? 四、文獻上,當代社區成人教育相關概念意涵及其在台灣的發展演進與 現況為何? 五、文獻上,當代社區成人學習相關哲學 、理論、實務模式對建構社區 能力之啟示與應用價值為何 ? 六、實務上,政府部門-包括中央相關部會、地方政府相關局處;專家 學者-包括社區政策、社區發展、社區營造及社區學習等不同領域 學者;社區組織-社區發展、社區營造及社區教育等民間組織等不同 角色功能的社區政策社群 ,對引用社區成人教育哲理觀點於社區能 力建構過程相關議題之見解觀點為何 ?. 貳、研究範圍 由於社區政策所涵蓋的基層公共事務範圍甚廣 ,根據行政院 2005 - 10 -.

(25) 年頒布修正後之「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六大面向政策內涵來看 ,其 中涉及「社區培力」計劃推動之部會,涵蓋文建會,內政部、農委會、 勞委會、衛生署、警政署、環保署、勞委會、青輔會、營建署、原民會、 客委會…等十多個部會;所涉及的專業知識領域 ,包括社區發展、建築 景觀、地方文史、地方產業、社區衛生、社區環保、社區治安、社區教 育與社區學習等,不同學科領域之專業知識 。本研究考量研究主題焦點 及研究者本身專業領域 ,主要研究範圍規劃如下 :. 一、文獻探討範圍 本研究相關文獻探討範圍如下 : (一)台灣當前社區政策及社區培力計畫推動概況相關文獻 。 (二)當前相關國家與台灣有關社區能力內涵及建構策略相關議題文獻 。 (三)當代社區成人教育相關概念意涵 、哲理觀點及台灣社區成人教育 推動概況相關文獻。. 二、資料收集範圍 本研究資料收集範圍,主要來自包括政府部門,學者專家、基層社區 組織等三類在社區能力建構過程中 ,具不同角色功能之受訪者,對本研 究相關議題之觀點。 (一)政府部門: 根據 2006年行政院修正頒布「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所涵蓋產業 經濟、社福醫療、人文教育、社區治安、環境景觀、生態環境等六大面 向內涵,共有 12個部會署就其業務權責推出總計 33項實施策略。本研 究囿於研究主題範圍,在政府部門之資料範圍,僅針對與「人文教育」 面向相關主辦機關,詳如【表 1-3-1】進行探討。 根據【表 1-3-1】所示,「人文教育」施政計畫,主要涵蓋「培養凝 聚社區意識」、「強化社區組織運作」及「落實社區終身學習推動 」三大 策略、及社區人力資源開發計畫、社區營造人才培育計畫 …等 10項施政 子計畫。主辦機關則包括內政部 、文建會、客委會、農委會、青輔會及 教育部等六個部會。. - 11 -.

(26) 表1-3-1行政院「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人文教育」施政計畫彙整表 六大面向. 策略 1.培養凝聚 社區意識. 人文教育 2.強化社區 組織運作 3.落實社區 終身學習. 施政計畫. 主辦機關. 1.社區人力資源開發計畫. 內政部. 2.社區營造人才培育計畫. 文建會. 3.社區藝文深耕計畫. 文建會. 4.客家文化人文環境營造計畫. 客委會. 5.新故鄉成果展現計畫. 文建會. 6.行政機制社造化計畫. 文建會. 7.活化鄉村社區組織計畫. 農委會. 8.促進社區青/少年發展計畫. 青輔會. 9.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計畫. 教育部. 10.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 教育部.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摘錄行政院(2007)。96年台灣社區六星計畫 說明書,P10。行政院: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小組 。. 本研究考量研究主題、範圍及研究者本身專業領域 ,擬選取負責推 動多項子計畫的文建會 、內政部及教育部等三部會 ,詳如【表 1-3-2】, 做為主要研究單位,進行研究資料之收集。 基此,本研究在政府部門之資料收集範圍 : 1.文建會系統-第二處: 1994年推出「社區總體營造」計畫,並積極推動以「造人」為首,進 行「地方文化再造」的文建會系統,依據「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六大面 向施政內涵,該會在「人文教育」所屬 1 0項子計畫中,係以「培養凝聚 社區意識」、「強化社區組織運作」為核心策略,推動「社區營造人才培 育計畫」、「社區藝文深耕計畫」、「新故鄉成果展現計畫」、「行政 機制社造化計畫」等四項子計畫的主辦機關。本研究擬從該會推動「社 區培力」計畫過程中有關當事者 ,包括該會第二處社造業務承辦科 、所 屬地方政府文化局相關業務承辦課等不同層級之政策社群中 ,依立意取 樣原則選取長期參與、資訊豐富且具影響力者為研究訪談對象 ,進行研 究資料之收集。 2.內政部系統-社會司: 內政部系統是台灣最早推動「社區發展」業務的部會,為落實「健全 社組織、凝聚社區意識」等目標,社區工作幹部人才培訓是該部 40多年 來的年度重要業務。依據「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施政內涵,該部是「人 - 12 -.

(27) 表 1-3-2 行政院「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人文教育」,內政部、 文建會及教育部主辦子項計畫彙整表 主要/子項計畫 權責. 名稱. 培養凝聚 社區意識. 強化社區. 落實社區. 組織運作. 終身學習. 部會名稱. 1101 社區人力資. 內政部社會司. 源開發計畫 1102 社區營造人. 文建會第二處. 1201 新故鄉成果. 才培育計畫 1103 社區藝文深. 展現計畫 1202 行政機制社. 耕計畫. 造化計畫 1301 建立社區教育. 教育部社教司. 學習體系計畫 1302 創造偏鄉數位. 機會推動計畫 資料來源:本研究者整理自「95年 12月 20日行政院頒佈「修正之『行 政院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推動方案(核定本)」. 文教育」面向中,是以「培養凝聚社區意識」為核心策略,推動「社區 人才資源開發計畫」子計畫的主辦機關。基此,本研究擬從該部組織系 統中與「社區培力」計畫有關之當事者,包括該部社會司的社區業務承 辦科、所屬地方政府社會處相關業務承辦單位主要負責人中 ,依立意取 樣原則選取長期參與、資訊豐富且具影響高者為研究訪談對象 ,進行資 料收集。 3.教育部系統-社教司: 教育部系統爲推動「社會教育」政策,從 60年代開始就在台北、彰 化、台東及高雄等四縣市設置 「社會教育館」,並在各鄉鎮普設圖書館 、 「社會教育工作站」。民國 91年頒布「終身學習法」後,爲落實「終身 學習社會」 ,積極鼓勵及協助各縣市地方政府 、民間組織,集合社區各類 教育資源,設置以解放在地知識、實踐公民社會為宗旨的「社區大學」, 積極推動社區成人教育 、社區學習等全民終身學習政策 。依據「健康社 區六星計畫」施政內涵,該部是「人文教育」面向中,以「落實社區終 身學習」為核心策略,期落實「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創造偏鄉數 位機會」兩項子計畫的主辦機關。基此,本研究擬針對該部實際主管「社 區成人教育」計畫有關之當事者,包括該部社教司業務承辦單位 、所屬 - 13 -.

(28) 地方政府教育處相關業務承辦單位主要負責人中 ,依立意取樣原則選取 長期參與、資訊豐富且具影響高者為研究訪談對象 ,進行資料收集。 (二)專家學者-社會政策、社區發展、社區營造、社區教育 由於各部會及其所屬地方政府 ,經常於政策或計畫規劃或執行過 程,依實際業務需要邀請精熟該領域之學者專家列 席諮詢,給予專業性 建議,或是以專案委託方式,邀請在國內各大學院校任教之學者教授 , 進行專案研究、或擔任專案計畫之諮詢輔導團隊 。由於這些專家學者秉 持及專業學理所提建議 ,往往會直接影響社區政策制定 、或社區培力計 畫之內涵與實施方式,從而影響整體計畫目標之發展方向與實施績效 。 基此,本研究乃針對經常近年來受邀參與中央各部會及其所屬地方 政府政策規劃、執行或接受專案委託進駐社區提供諮詢輔導之不同領域 之專家學者,包括協助行政院或各部會政策規劃之社會政策學者 ;參與 內政部社區培力政策規劃執行的社區發展領域學者;參與文建會推動「社 區營造人才培育計畫」規劃與執行之社區營造領域專家 ;以及接受教育 部「建立社區教育學習體系 」、「社區教育深耕輔導團隊計劃 」等專案委 託的社區成人教育領域學者等不同專業領域之專家學者 ,依立意取樣原 則選取長期參與、資訊豐富且影響高者為研究訪談對象,進行資料收集。 (三)基層社區組織-彰化縣、南投縣、台中市、台中縣 綜觀當前相關部會推動社區培力計劃之主要實施對象 ,一般均以參 與社區公共事務或志願服務之基層社區組織理事長 、總幹事或社區志工 為主;由於這群基層社區工作者人數極為龐大 、且分布範圍遍及台灣 25 個縣市,實無法難以進行全面訪談 。基此,考量本研究者本身居住台中 市,且近年來亦經常受邀參與中部地區各縣市政府社區評鑑 、專案輔導 及教育研習業務之推動 ,因此;在人際互動上,具備立意取樣之人脈優 勢;在地緣關係上,具有就近訪談之便捷性 ;在資料內涵上,因熟悉及 彼此信任度高而提昇資料的信度與效度 。 基於此,本研究在社區組織層次上的資料收集區域範圍 ,係以台灣 中彰投區的彰化縣、南投縣、台中縣及台中市等四縣市地方政府所屬文 化局、社會處及教育處等三局處之社區業務承辦單位人員 ,及其所管轄 或輔導之基層社區組織 ,包括社區發展協會、社區文化協會、社區大學 等社區組織幹部為主,本研究並依立意取樣原則選取長期參與 、資訊豐 富且具影響高者為研究訪談對象,參與焦點團體座談會,進行資料收集。 - 14 -.

(2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為達成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流程說明如下 :. 壹、研究方法 本研究除針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探討分析外,並針對不同研究對象分 別採用個別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法 ,進行質性資料之收集。. 一、個別訪談法: 個別訪談法是研究者運用口語敘述的形式 ,針對特定受訪對象進行一 對一與面對面的會談過程,收集與研究主題有關的資料,以瞭解受訪者對 相關問題的認知和意義建構(Ma r s h a l la n dRo s s ma n , 1 9 9 5) 。因此,個別訪談 是一種有目的、有問題導向的談話過程,運用直接面對面的雙向溝通對話 過程,進一步了解受訪者對問題或事件的認知、看法、感受和意見(Ma r s h a l l Ro s s ma n , 1 9 8 9 ; Be r g , 1 9 9 8 ; Fo n t a n a&Fr e y , 1 9 9 8 ;范麗娟,1 9 9 4 ;黃瑞琴, 1 9 9 9 ;潘淑滿,2 0 0 3 : 1 3 6)。 為收集與本研究主題有關之資料,本研究針對文建會、內政部、教育 部等三部會中央及地方政府相關單位中 ,負責承辦「社區培力」計畫相關 業務之主管及業務承辦人、以及受邀或受託參與社區培力相關計劃規劃或 執行之學者專家等,依立意取樣原則選取適當對象進行個別訪談 。基此, 本研究個別訪談對象範圍,包括: (一)政府部門: 1.中央部會層級:包括內政部社會司、文建會第二處、教育部社教司 等三部會社區相關業務承辦單位主管及承辦人員 。 2.地方政府層級:包括彰化縣、南投縣、台中市、台中縣等四縣市政 府所屬社會處、文化局、教育處社區業務承辦單位主 管及承辦人員。 (二)學者專家: 包括近年來,接受內政部、文建會及教育部系統邀請或委託 ,參 與社區培力相關計畫之規劃或實施過程之社會政策 、社區發展、 社區營造及社區教育等專業理論與實務經驗兼備之學者專家 。. 二、焦點團體法 焦點團體法(f o c u sg r o u p)又稱焦點訪談法(f o c u s e di n t e r v i e w),是一 種以「團體」訪談方式收集資料的質性研究方法 ,是研究者將深度訪談法 技巧,運用在團體情境,透過團體互動與討論過程,來達到研究資料收集 - 15 -.

(30) 之目的(Mo r g a n , 1 9 9 6)。換言之,焦點團體的訪談方式,是同時針對多位 受訪者進行小團體座談 ,資料收集過程中,也因此增加了團體成員的 「互 動」( i n t e r a c t i o n)和「討論」(d i s c u s s i o n)。同時在整個團體互動討論過程 中,研究者藉由扮演「中介者」 (mo d e r a t o r ) 、 「引導者」與「調節者」 (mo d e r a t o r ) 角色,催化團體成員的互動與討論 ,從而收集質量豐富多樣的研究資料 。 為收集與本研究主題有關之資料 ,本研究焦點團體訪談資料收集範 圍,係經由包括彰化縣、南投縣、台中縣及台中市等四縣市地方政府社會 處、教育處及文化局,從其所轄基層社區組織領袖、社區大學主管幹部, 依本研又立意取樣原則,推薦適當對象,再擇期約定至訪談地點進行焦點 團體訪談,收集研究資料。. 貳、研究流程 確定研究主題 建構社區能力之研究-社區成人教育觀點. 釐清研究目的 一、探討台灣當前相關部會推動「社區培力」計畫之目標,期從中釐清與社區能力建構之關係 。 二、探討社區能力之內涵、類別及相關部會對社區能力之 界定,期從中歸納出跨部會共同 社區基 礎核心能力。 三、探討社區成人教育相關哲理,期從中尋求引用社區成人教育哲理觀點於社區能力建構過程之 可行策略。 四、歸納相關文獻與研究發現,從社區成人教育觀點提出當前 建構社區能力之可行策略之結論與 建議。. 探討相關文獻 一、社區、社區政策及社區能力相關文獻。 二、社區成人教育概念意涵及哲理相關文獻。. 研究方法 個別訪談法 研究結論與建議. 圖1 4 1本研究流程圖 - 16 -. 焦點團體 法.

(31) 第五節. 關鍵語詞釋義.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推動社區成人教育建構社區能力 」可行策略。基 此,與本研究主題有關之關鍵語 詞,包括社區、社區培力、社區能力、社區成 人教育等,本研究界定其確切意涵如下:. 一、社區(community) 社區之意涵,隨時代變遷及資訊科技的運用,而有日愈多元而豐富的想像 和詮釋,對本研究而言,所稱「社區」者,必然須鑲嵌在「人與環境」各次系 統間不可分割與不斷互滲交流等概念上 。換言之,就協同政府推動各項「社區 化政策」及「社區能力建構」概念觀點來看,所稱「社區」者,需以「人」, 尤其是「人群」為主體,同時具備下列五項條件: (一)地緣性:指共同生活在某特定區域空間的 「人群」; (二)互動性:指這群具地緣關係的「人群」,能經常直接互動與對話; (三)認同感:指此經常互動對話的「人群」彼此具相互認同與歸屬感, 且對他們共有的人文風情深具榮辱與共之情感 意識; (四)合法性:指此具地緣、互動性及認同共識的「人群」,已依法組 織成立,成為具法人資格能永續經營的社會團體; (五)功能性:指此依法成立的「人群」組織,能藉由組織分工結構,有 效動員政府、專業及在地多元資源與力量 ,執行具共識性的公共 議題或特定任務,從而發揮社區組織應有功能 。 至於「社區」空間或區域範圍,端視所欲推動之公共議題 、社區培力所需 資源、培力對象所欲解決問題需求範圍等情況 ,作彈性變動,可能是單一的村 里型社區、或連結兩個以上社區而結盟的聯合型社區 、亦可能是以整個鄉鎮為 單位的鄉鎮或區域型社區 。. 二、社區培力(communityempowerment) 「社區培力」(community empowerment)一詞之概念意涵 ,Wallersstein (1992)認為,是指一種社會行動的過程 ,藉由一系列有方向、有計畫的社會 集體行動過程,能夠促進民眾、組織及社區的參與,朝向增進個人與社區控制、 政治效力、改善社區生活、以及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基此, 「社區培力」一詞, 經常被運用在社區工作的運用上 ,特別是協助一群社會資源匱乏的弱勢者 ,透 過一系列「參與」(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 行動從而「獲得能力」,以便能夠經常接近與切 身問題或福祉有關之決策與權力之謂。 - 17 -.

(32) 基此, 「社區培力」經常被視為一種透過專家的協助與訓練,啟發居民發揮 集體力量、社區參與的精神,塑造本身文化特色,藉以活絡社區能量的過程 。 析言之,社區培力其實涵蓋三種概念意涵 :1.權力授與:指政府將社區治理權 下放給社區居民的一種權 力授與。2.使人具有能力:指藉由政府與專業資源去 除居民對於社區問題的無力感 ,增進其改善社區問題之實際操作能力 ,3.激勵 與提升自我效能:指藉由培力過程喚醒居民社區意識 ,激發居民自主參與社區 公共事務之行動。 本研究綜融相關文獻 ,從社區培力目標及對象等特性 界定所謂「社區培 力」,是指政府部門為推動與落實各項「社區化政策」目標,以參與社區公共 事務之社區領導幹部為對象 ,運用政府行政支援、結合專家學者知識技術及社 區內外資源,規劃舉辦一系列社區人才培訓課程及相關學習活動 ,協助社區組 織建構推動各項社區化政策應具備之觀念 、知識與技術等能力,其目的在於透 過有計培力過程,凝聚社區自主參與共識 、培養社區居民協力改善社區問題 、 提升生活品質的信心、意願及其實務操作能力,從而達成各項「社區化」政策 目標。其中,政府授權、社區自主意識、合作參與態度、知識理念認知與實務 操作能力等皆為社區培力概念意涵核心。. 三、社區能力建構(c o mmu n i t yc a p a b i l i t yBu i l d i n g ) ) 本研究認為定義「社區能力建構」一詞之前,應先釐清「能力」之意涵。 「能力」在英文裡有 c a p a b i l i t y、c o mp e t e n c e 、a b i l i t y 、c a p a c i t y等,一般而言, c a p a b i l i t y係指適宜做事的能力、才能,其中蘊含著現實的、潛在的以及待開發 的能力或才能;c o mp e t e n c e則指通過一定的努力具有獲得利益 、報酬或獎勵的 能力,蘊含有競爭、奮鬥的意涵,是所有成功行為的核心(楊國賜,2 0 0 9 ); Ab i l i t y係指一種力量或技巧的質量 ;c a p a c i t y則是指一種獲得、接受或完成某 任務的合法能力(We b e r ’s Ne wCo mp l e t eDi c t i o n a r y , 1 9 9 5) 。據此,本研究所稱 「能力」採”c a p a b i l i t y ”意涵,係指一種「能成功地回應個人、情境或社會要 求的能力」,包含個人獲取和運用知識 ,認知與技能的能力以及態度 、情緒、 慣性與動機等。這種能力可以在合適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而來 。 至於「社區能力」一詞之意涵,本研究摘 Ro b e r tJ . Ch a s k i n ( 2 0 0 1 ) 所提「社區 能力與能力建構的關係架構 」所涵蓋包括社區能力的特性 、社區代理對象、社 區能力功能、策略面向、中介環境,成果或其他產出等六個層次概念,界定所 謂「社區能力」,是指存在於社區之個人 、組織、網絡之中,各個社會行動者 ( a g e n c y ) 具有強烈的社區意識,承諾、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具備豐富的可近性資 - 18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results contain the conditions of a perfect conversion, the best strategy for converting 2D into prisms or pyramids under the best or worth circumstance, and a strategy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Strategy 3: Offer descriptive feedback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enabling strategy). Where the

means the Proposed School Development Plan (including its amendments and supplements, if any) as approved by the Government, a copy of which is at Schedule III

• For novice writers, a good strategy is imitation: choose a well-written paper that is of a similar flavor, analyze its organization, and sketch an organization for your results

• 2) Enhancing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iction and non-fiction through the use of Supported Reading as a teaching strategy and e-Learning resources.. • 3) Exploring

In addition, the risks which contains in the process of M&A include financial risks, legal risks, moral hazard, market risk, integration risk, and policy risks; the more

The school/department selection is divided into psychology, society and economy in this study. The selection is affected by five factors including college, interpers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