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權威人格、團隊品質、組織結構與創新準備之相關研究The Relationship among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Team Qualit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Readness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權威人格、團隊品質、組織結構與創新準備之相關研究The Relationship among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Team Quality,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Readness"

Copied!
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目錄

前 言

P2

研 究 目的

P2

文 獻 探 討

P2

研 究 方 法

P9

結 果 與 討 論

P10

參 考 文 獻

P12

(2)

前言 根 據 吳 萬 益 (1994)的報 告 ,影 響組 織 創 新能力 的因 素有 硬 體 與軟 體 。本研 究 之 對 象 為醫療 系 統 ,考 慮 其 與一般 企 業 的不同之 處 ,硬 體 方 面 本研 究 以組 織 結 構 為代 表,討 論 醫療 機 構的複 雜 化 、集 權化 、正 式 化 程 度 等 等 對 創 新有 影 響的變 數 ; 而軟 體 因 素方 面 則 考 慮 到 醫療 體 系 中的工 作 者 ─醫師,由於具 有 很 高 的專 家 權力 且 極 易展 現 權威 人格,再 加 上團 隊 品 質 的交 互 作 用 ,藉以討 論 對 於創 新準 備 的影 響。期 望 了 解 上述 這 些 軟 硬 體 因 素如 何 影 響組 織 之 創 新準 備 。本研 究 希 望 研 究 結 果 將 會 對 醫療 機 構的創 新過 程 帶 來幫 助,使 得醫療 機 構能事 先 做 好 創 新準 備 並確 實 評 估 創 新準 備 程 度 ,做 為進行 創 新之 前的暖 身 ,以便 採 用 更 有 效 率 的方 式 從事 創 新活 動 ,而使 得醫療 技 能、知 識 科 技 與服 務 能更 為精進,因 而加 惠 更 多 需 要 醫 療 服 務 的病 患 。 研 究 目 的 一、瞭 解 醫師的權威 人格對 於創 新準 備 的影 響。 二、探 討 醫師不同的背 景 變 項 在權威 人格、團 隊 品 質 與創 新準 備 上的差 異 情 形 。 三、探 討 醫院 組 織 結 構對 權威 人格、團 隊 品 質 與創 新準 備 間 的影 響。 四、根 據 研 究 結 果 ,提 供 具 體 建 議 給 醫院 管 理 階 層 與醫師及未 來研 究 者 參 考 。 文 獻 探 討 權威 人格

(3)

權威 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是指不予 批 判 地 接 受 權威 和傳 統 ,對 於 權威 和傳 統 有 依 賴 及服 從的傾 向 ,同時對 弱 者 發 揮 個 人權威 到 極 點 的人格特 質 (Adorno et al.,1950;1967)。權威 人格亦 是一種 綜 合 了 保 守 的態 度 ,對 宗 教 的、 民 族 的或 態 度 上的低 容 忍 度 ,在認 知 或 情 緒 上缺 乏 彈 性 ,由人際 衝 突 引發 的偏 執 人 格 特 質 , 過 度 的 防 衛 機 制 , 以 及 扭 曲 了 受 壓 抑 慾 望 的 滿 足 感 (Adorno, Frenkel-Brunswick, Levinson & Sanford, 1950)。在 Kirscht & Dillehay(1967)的研 究 中,則 說 明 權威 人格是指人們不能容 忍 人我 之 間 的差 異 ,所以必須消弭差 異 。 權威 人格可 以視 作 一種 人格類 型 ,也 可 視 為一組 人格症 候 群 (Personality Syndrome)。權威 人格有 一個 中心 特 徵 即權威 性 侵 略 和權威 性 服 從,也 就 是說 具 權威 人格的人有 「統 治 —屈 服 」並存 的傾 向 。在一個 地 位 比 他高 或 他認 為有 權力 的人面 前,他會 自 覺 矮 了 一截 ;而在弱 者 、部 屬 或 地 位 低 者 面 前,他又 會 自 覺 高 人一等 ,處 處 以支 配 者 自 居 (林 德 福 ,1979)。此 一中心 傾 向 可 衍 生 出 其 他特 徵 , 這 些 特 徵 又 圍 繞 此 中心 特 徵 ,形 成一組 症 候 群 ,我 們可 以視 實 際 的需 要 加 入 一些 變 項 或 減 除 一些 變 項 ,而不會 損 及權威 人格的一元 性 (Unidimensional)。 根 據 Adorno(黃 順 利 ,1999),高 權威 者 對 於比 自 己 地 位 高 的人,可 能會 盡 量 避 免 公 開 和直 接 攻 擊 ,而將 此 攻 擊 轉 移 到 團 體 外 的份子 或 違 反 傳 統 的人以及較低 地 位 者 。Roberts 和 Jessor(1958)認 為,當 挫 折 由低 地 位 者 所引起 時,高 權威 者 比 低 權威 者 更 傾 向 於直 接 的敵 對 和攻 擊 反 應 ;但 是,低 權威 者 對 於高 、低 地 位 的挫 折 來源 之 反 應 ,並無 顯 著差 異 。

(4)

關 於權威 主義 不同派 別 的探 討 ,在Roiser & Willig(2002)提 出 的權威 人格50 年 的心 理 學 與政 治 學 辯 論 中,提 到 Altemeyer(1981)基 於”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Adorno et al.,1950)之 上發 展 出 一套 權力 主義 的概 念 ,首 於其 所著” Right-wing Authoritarianiam“(RWA;1981)提 出 ,發 展 出 RWA Scale量表,主要 探 討 三種 態 度 群 :權威 服 從,權威 攻 擊 、保 守 主義 。不同於Adorno將 權威 主義 的焦 點 放 於人格上,並以佛 洛 依 德 動 態 心 理 學 (Freudian psychodynamics)為基 礎 架 構,以早 期 童 年 影 響其 後人格發 展 ,來解 釋 權威 人格的形 成,他將 焦 點 放 於態 度 上,並採 用 班 德 拉 之 社 會 學 習 理 論 (Bandura’s social learning theory)作 為其 權威 人 格態 度 的形 成之 理 論 基 礎 。另Ray(1971)把 權威 主義 狹 窄 地 定 義 成:1.把 領 導 當 作 行 動 的指導 者 ,而不是「民 主決 策 的執 行 者 」;2.贊 成權威 主義 的制 度 和做 法 ; 3.喜 愛 法 規 而不是自 由主義 (Christie,1997,王 輝 譯 ),根 據 這 三項 定 義 Ray也 發 展 了 唯 一一個 非取 自 或 修 訂 自 California F量表的權威 主義 測 量工 具 權威 態 度 量 表。 權威 人格的研 究 雖 多 ,然 其 形 成原 因 眾 說 紛 紜 ;在石 之 瑜 (1997)的研 究 中將 權威 人格發 生 原 因 歸 為三說 ,彼 此 互 不矛 盾 。是天 生 說 ,是源 於自 我 防 衛 傾 向 , 是心 靈 受 挫 後的敵 意 衝 動 ,也 是由於權力 受 到 剝 奪 而引起 的對 權力 的渴 望 ,屬 於 潛 意 識 活 動 所顯 現 出 來的侵 略 性 和服 從性 ;二是發 展 說 ,將 權威 人格認 為是認 知 學 習 的結 果 ,既 然 一個 人的成長就 是要 學 習 如 何 與外 在的世 界 相 處 ,則 必須學 習 如 何 控 制 權力 慾 望 ,也 就 是說 一個 人之 所以具 有 權威 人格並非早 期 受 挫 經 驗 的壓

(5)

抑,而是經 認 知 學 習 後所塑 造 成形 的,本研 究 即認 為醫師權威 人格是認 知 學 習 的 結 果 ;三是退 化 說 ,成年 的人如 果 一再 不能在自 己 接 受 的價 值 上有 所成就 ,則 會 有 遭 到 剝 奪 的情 感 發 生 。除 此 之 外 ,權威 人格的形 成也 被 認 為是由於某 種 特 定 的 文 化 習 慣 ,尤 其 是教 養 子 女 的方 式 所塑 造 而成的(Adorno et al., 1950; Wilson, 1970; Solomon, 1970)。另外 有 些 學 者 主張 ,權威 人格是個 人性 格在社 會 認 知 學 習 與社 會 規 範 相 互 運 作 下 的一種 產 物 (文 崇 一,1972; 楊 國 樞 ,1993; Greestein, 1969)。 Formm(1941)運 用 臨 床 心 理 分析 權威 人格並對 此 現 象 有 深 入 的研 究 ,他認 為具 權威 人格的人需 要 依 附 在一種 權威 之 上才 能感 到 安 全 ,一旦 此 權威 低 落 時, 所有 對 他人的愛 慕 與尊 敬 都 將 變 成輕 視 與憎 恨 。社 會 心 理 學 者 Sanford(1950) 利 用 F 量表和語 句 完 成法 及圖 片 解 說 等 方 式 探 討 具 權威 人格者 在領 導 概 念 及對 其 領 導 者 所抱 持 之 態 度 研 究 ,結 果 也 發 現 ,具 權威 人格者 如 果 不是對 強 力 的領 導 明 確 地 接 受 ,就 是對 這 種 領 導 絕 對 地 排 斥 。 醫師的權威 人格 西 方 歷 史 上「醫師」這 個 名 詞 可 以回 溯 至 一百 多 年 前,是由古 代 部 落 或 族 群 領 導 者 身 旁 的巫 師,亦 或 君 主身 旁 的主教 之 類 的人物 所擔 任 ,而他們通 常 都 是君 權統 治 下 最 有 權威 及影 響力 的人。他們可 以藉由使 用 巫 術 、或 其 他宗 教 信 仰 的力 量,使 人民 認 為罹 患 疾 病 是被 神 明 所懲 罰 或 不尊 敬 ,故 必須請 示 這 群 能夠 和眾 神 溝 通 的巫 師以求 得身 心 的健 康 ,這 樣 的想 法 不僅使 巫 師們的地 位 高 漲,也 進一步

(6)

所有 已 知 的社 會 ,都 有 一些 依 照 優 劣 等 級 來排 定 所有 社 會 成員 的系 統 。而儘 管 生 活 型 態 或 民 主制 度 不同,醫師這 個 行 業 與其 他各行 各業 相 比 ,在世 界 各國 的 社 會 裡,大都 是屬 於高 收 入 的一群 ,且 社 會 上也 能夠 認 同醫師的高 社 會 地 位 及高 收 入 現 象 。不論 是過 去 的巫 師或 是現 代 的醫師,相 同都 具 有 其 專 業 的能力 。專 家 權(Expert Power)是指藉由專 業 技 術 、特 殊 技 能或 知 識 來發 揮 影 響力 ,特 別 是在 技 術 導 向 的社 會 中,當 工 作 愈 專 業 化 ,我 們就 愈 依 賴 專 家 來達 成目 標 (Robbins, 引自 組 織 行 為學 )。醫師之 所以成為一門 專 業 ,是因 為它 具 有 真 實 的技 能(real technical skill),高 深 的學 術 基 礎 且 需 要 長期 的訓 練 ,學 習 者 除 了 有 堅 強 的教 育 背 景 外 ,還 需 通 過 國 家 考 試 ,使 其 資 格(qualification)與能力 (competence)經 主管 機 關 的鑑 定 及格後才 發 給 證 書 或 執 照 (黃 孝 鏘 等 ,1999)。本研 究 主要 之 研 究 對 象 ─醫 師,在醫學 領 域 上有 極 專 業 的知 識 (Expertise),由於具 有 相 當 豐 富 的專 業 知 識 , 因 此 在面 對 病 人或 是護 士 甚 至 實 習 醫生 時,便 擁 有 極 高 的專 家 權力 ,使 得醫師易 於形 成其 「權威 性 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Kuper,1985)。根 據 黃 孝 鏘 等 (1999)調 查 實 習 醫生 或 是住 院 醫生 當 年 選 讀 醫學 院 的影 響因 素,大多 是「父 母 親 友 的期 待 」與「職 業 受 尊 重 、社 會 地 位 高 」,因 此 可 以看 出 醫師這 個 職 業 是受 到 社 會 所認 同且 尊 敬 的,屬 於社 會 上的權威 者 。在美 國 一分針 對 全 美 所有 職 業 進行 的名 望 順 序 調 查 中發 現 ,醫師是所有 白 領 職 業 中名 望 度 最 高 的,並且 好 幾 十 年 來,這 些 順 序 都 相 當 固 定 ,明 顯 地 ,名 望 是在能力 、教 育 程 度 的基 礎 上賦 予 的, 因 此 牽 涉 到 專 業 程 度 與心 智 思 考 的白 領 職 業 ,總 是比 單 純 用 體 力 的藍 領 職 業 ,獲

(7)

得更 多 的名 望 (引自 General Social Survey,1972-1989)。 服 從上位 者 的權威 指示 對 於組 織 整 體 來說 是有 利 的,尤 其 是可 以節 省 許 多 資 訊 處 理 的需 求 (Pfeffer, 1992)。醫師從事 的是攸 關 人命 的工 作 ,只 要 一個 錯 誤 的決 定 或 疏 忽 ,就 可 能造 成無 法 彌 補 的結 果 。初 進醫院 的實 習 醫師通 常 有 權威 服 從的 傾 向 ,大多 聽 從主治 醫師的決 定 或 是安 排 ,不敢 擅 作 決 定 ;反 之 ,主治 醫師或 是 住 院 醫師因 為在實 力 及地 位 上都 明 顯 優 於實 習 醫師,則 易於展 現 權威 領 導 作 風 。 此 外 ,權威 也 可 從其 他象 徵 表現 (Pfeffer,1992),以醫師為例 ,白 色 的醫師袍 使 患 者 及護 士 清 楚 認 知 到 醫師的身 分地 位 ,更 增 長了 醫師的權威 人格。 讀 書 人希 望 被 重 視 的情 形 ,在許 多 專 制 社 會 都 是如 此 ,但 是中國 自 古 以來儒 家 傳 統 的保 守 性 格,使 中國 的讀 書 人特 別 容 易被 權利 所吸 引(李 弘 祺 ,2002),在傳 統 的中國 社 會 中,父 權家 長制 是所有 家 族 內 實 施 的制 度 ,而其 形 成有 一定 的歷 史 條 件 (王 玉 波 ,1988; Hamilton, 1984),在中國 歷 史 文 獻 內 記 載 ,漢 代 以後的儒 家 們所提 出 的文 章 以及統 治 者 的心 理 ,都 堅 持 著祖 父 或 父 親 的絕 對 權威 ,也 強 調 對 長者 或 長一輩 者 的尊 畏 ,冒 犯 傳 統 權威 、父 母 、祖 先 和上司 被 認 為是有 「罪」的 (黃 光 國 ,1988;陳 穗 玲 ,2001)。家 族 內 的權威 ,也 不斷 擴 展 到 地 方 官 甚 至 統 治 全 國 的皇 帝 身 上,使 官 吏 與君 主在人民 心 中亦 擁 有 如 父 般 的絕 對 權威 ,這 種 父 權 與君 權相 輔 相 成的結 果 ,便 構成了 傳 統 中國 社 會 中的封 建 專 制 主義 。此 外 由孔 、 孟 提 出 的君 臣 父 子 觀 念 ,衍 伸 成為中國 人的道 德 標 準 ,對 行 為的束 縛 力 也 就 愈 大,也 就 是說 站 在最 上一級 的有 最 大的權威 ,形 成一種 層 級 權威 (Hierarchical

(8)

Authority)(文 崇 一,1989)。醫院 內 醫師的分級 制 度 ,尤 其 是教 學 醫院 對 於醫師皆 有 分級 制 度 ,即實 習 醫師、住 院 醫師、總 醫師、主治 醫師、一直 到 主任 醫師,分 層 負 責 醫院 內 的病 患 ,正 是層 級 權威 的最 佳 寫 照 ,亦 是造 成醫師權威 人格的另 項 主要 原 因 。

創 新準 備

準 備 (readiness)一詞 ,與 Lewin(1951)所提 到 的解 凍 (unfreezing)概 念 類 似 ,是 指組 織 成員 對 於組 織 需 要 成功 變 革 所需 的能力 所持 的信 仰 、態 度 以及意 向 ,更 進 一步 解 釋 ,準 備 (readiness)表示 對 於投 入 變 革 所展 現 出 認 知 的先 驅 行 為,無 論 該 行 為是抗 拒 或 支 持 (Armenakis et al., 1993),同時也 是個 人對 組 織 是否 為變 革 做 好 準 備 的一種 先 入 為主的想 法 (Eby et al., 2000)。許 多 研 究 都 指出 事 先 準 備 的重 要 性 (Beckhard & Harris, 1987; Beer & Walton,1987; Turner, 1982),Schein(1979)也 提 到 許 多 變 革 遭 遇 抗 拒 或 是失 敗 的原 因 ,都 可 以追 溯 至 導 入 變 革 之 前未 能提 供 有 效 的 解 凍 程 序 。因 此 ,事 先 準 備 通 常 被 解 釋 為減 少 阻 力 或 抗 拒 的良 方 。Kotter(1995) 與 Jansen(1998)亦 提 出 了 相 近 的想 法 ,他們認 為扣 除 員 工 個 人對 工 作 及對 組 織 的 態 度 ,員 工 對 於變 革 所認 知 的準 備 程 度 才 是影 響組 織 所希 望 的變 革 是否 能成功 的 主要 因 素,例 如 員 工 是否 認 為組 織 系 統 適 當 的配 合 、資 源 是否 足 夠 等 等 。 根 據 Backer(1995)的主張 ,變 革 準 備 並非個 人或 組 織 的固 定 要 素,意 即變 革 準 備 會 因 為內 外 環 境 的變 動 、變 革 的類 型 或 是組 織 員 工 的人格特 質 等 因 素而有 所 不同。Backer(1995), Clark et al.(1997)以及 Hanpacher et al.(1998)都 試 圖 尋 找 出

(9)

具 備 高 度 變 革 準 備 程 度 的人所擁 有 的人格特 質 。變 革 準 備 (readiness for change, RFC)表示 員 工 在身 心 上都 準 備 好 進行 立 即的改 變 、變 化 等 活 動 ,不過 變 革 準 備 程 度 會 因 為不同的變 革 計 畫 而因 人而異 。人們會 主動 感 受 環 境 的變 化 並受 其 本身 知 覺 所影 響,其 程 度 遠 大於實 際 的變 動 (Spreitzer, 1996),因 此 即使 處 在同一組 織 裡,人們也 會 因 為個 人不同的知 覺 感 受 而對 組 織 的準 備 程 度 感 到 有 所差 異 。

本研 究 所提 出 之 創 新準 備 (innovation readiness)是由變 革 準 備 (readiness for change)的定 義 衍 伸 而來,由 Rita Snyder-Halpern(1996)所提 出 ,組 織 創 新準 備 即 指組 織 是否 準 備 好 了 去 執 行 創 新、組 織 是否 具 備 了 能創 新的特 質 與能力 。 Snyder-Halpern(1996)針 對 醫療 機 構,特 別 提 出 創 新準 備 ,進一步 探 討 眾 多 變 革 活 動 中的一項 創 新,然 在基 本概 念 上仍 與變 革 準 備 類 似 。組 織 重 視 創 新的程 度 以 及是否 願 意 採 納 新機 會 發 展 創 新計 畫 也 陸 續 被 Elgamal(1998)與 Gordan & Cummins(1979)主張 為變 革 準 備 的定 義 。由此 可 知 ,創 新準 備 與變 革 準 備 在意 義 上有 相 似 之 處 ,尤 其 在目 前的環 境 下 ,大多 數 組 織 所追 求 或 需 要 的變 革 即為創 新,唯 有 不斷 創 新才 能確 保 組 織 的生 存 與興 盛 。Snyder-Halpern(1998)主張 當 醫療 產 業 環 境 變 得愈 來愈 混 亂 之 際 ,不確 定 的創 新氣 氛 使 得醫療 院 所內 的決 策 者 對 於 許 多 創 新的醫療 改 革 計 畫 搖 擺 不定 ,而缺 乏 充 分的資 訊 或 是對 於創 新準 備 的誤 判 都 可 能使 醫療 機 構陷 入 不確 定 的風 險 以及不穩 定 狀 態 (Linclon, 1985; Rogers, 1983)。故 組 織 需 要 對 於創 新的過 程 清 楚 說 明 並且 有 明 確 的決 策 ,才 能降 低 創 新 的風 險 ,也 才 能培 養 組 織 內 正 向 的創 新成果 (Manion, 1993)。雖 然 在組 織 成功 創

(10)

新過 程 中的所有 步 驟 都 是很 重 要 的,然 而創 新準 備 扮 演 了 一個 極 為重 要 的角 色 。 小 心 地 評 估 組 織 結 構與組 織 創 新特 質 兩 者 間 的搭 配 適 切 程 度 ,可 用 來衡 量組 織 之 創 新準 備 程 度 。創 新不是一蹴 可 及的,平 日 對 於創 新能力 的累 積 是否 充 足 ,影 響 著組 織 的創 新能力 與創 新的成功 率 。也 就 是說 創 新準 備 是一種 平 時能量的累 積 。 當 組 織 的創 新準 備 程 度 充 分的時候 ,一旦 進行 創 新行 動 時將 使 創 新風 險 降 低 、成 功 的機 率 大為增 加 且 產 生 令 人期 待 的創 新成果 。 Egan et al.(1981)曾 經 列 舉八 項 組 織 條 件 和標 準 來衡 量醫院 對 於進行 創 新研 究 計 畫 的準 備 程 度 ,包 含 了 外 部 環 境 、人員 、資 源 以及組 織 特 性 等 方 面 ;另在 1994年 的時候 ,Stewart 亦 提 出 了 十 七 項 影 響企 業 組 織 變 革 準 備 的衡 量變 數 ,不 過 主要 都 集 中在人員 和組 織 內 部 特 性 上;Snyder-Halpern 在 1991 及 1994 年 也 分 別 提 出 六 十 四項 組 織 變 數 來評 量決 策 的成功 與否 ;而在 Ingersoll et al.(2000)的研 究 中則 更 進一步 描 述 了 醫院 組 織 文 化 與創 新準 備 間 的關 係 ,並發 現 創 新準 備 是組 織 成員 對 組 織 承 諾 的一個 強 而有 力 之 預 測 因 子 。因 此 ,影 響創 新準 備 的因 素大致 可 分為結 構性 與非結 構性 兩 大類 ,結 構性 因 素與醫院 組 織 即本研 究 所提 之 硬 體 因 素組 織 結 構有 關 ,儘 管 結 構性 因 素因 各學 者 之 定 義 而有 許 多 不同的組 成成 分,然 並非所有 結 構變 數 都 與創 新有 關 ,仍 須視 創 新活 動 本身 的特 質 而有 所取 捨。另在非結 構因 素上亦 包 含 許 多 不同的變 數 ,例 如 管 理 階 層 的支 持 、成員 的價 值 觀 、所獲得的資 源 、人員 的能力 等 等 ,不論 是何 種 因 素,都 已 被 證 實 與個 人採 納 創 新意 願 有 正 向 的關 係 ,換 句 話 說 ,非結 構因 素將 是增 進個 人的創 新意 願 的重

(11)

要 刺 激 (Snyder-Halpern, 1998)。 創 新的成本不若其 他營 運 成本般 容 易估 計 ,鮮 少 能正 確 計 算 出 創 新所需 的成 本,因 此 ,成本並非決 定 創 新的主因 ,個 人的創 新才 是驅 動 創 新的第 一要 素,前 面 所提 及的非結 構因 素是增 進個 人創 新意 願 的重 要 刺 激 ,更 進一步 探 究 發 現 ,倘 若個 人對 於現 狀 感 到 不滿 意 ,對 於現 有 的組 織 環 境 感 到 失 望 ,將 轉 而尋 求 創 新已 改 變 現 狀 (Slappendel,1996)。然 而,改 變 現 狀 是不容 易的,原 因 在於改 變 會 帶 來不確 定 性 ,再 加 上組 織 成員 往 往 受 制 於組 織 既 存 的慣 性 ,更 加 容 易抗 拒 無 端 的 改 變 。尤 其 在成員 普 遍 認 為滿 意 的情 況 下 ,儘 管 組 織 提 供 優 渥 豐 富 的資 源 支 持 創 新活 動 ,創 新仍 舊 是較難 被 刺 激 及誘 發 的。另有 一點 值 得注 意 的是,改 變 並不等 於創 新,每 一項 創 新都 需 經 由決 策 而來,個 人所下 的決 策 亦 成為創 新活 動 出 現 與 否 的主要 依 據 。許 多 早 期 文 獻 強 調 採 用 新想 法 與新實 務 是由個 人的主動 行 為而來 (Rogers,1962);從 1950 年 代 開 始 ,才 漸 漸 將 重 心 放 在組 織 與組 織 的創 新上(March & Simon,1958;Burns & Stalker,1961;Zaltman, Duncan & Holbek,1973)。在 Becker & Whisler(1967)的研 究 中指出 「人性 手 法 (humanistic approach)」與「結 構 手 法 (structure approach)」,分別 說 明 由個 人人格所驅 動 的創 新行 為與由組 織 結 構 所驅 動 的創 新行 為的差 別 。然 而,無 論 從個 人或 組 織 層 面 探 討 ,創 新都 是決 策 的 結 果 ,當 組 織 被 認 為需 要 改 變 的時候 ,該 怎 麼 改 變 ,朝什麼 方 向 改 變 ,由什麼 人 領 導 改 變 等 等 的問 題 ,都 是一連 串 決 策 的過 程 ,也 決 定 了 這 樣 的改 變 僅僅是單 純 的改 變 或 可 被 稱 為創 新。

(12)

儘 管 個 人對 於創 新有 極 大的影 響,然 在組 織 中卻 不見 得能發 揮 成效 ,此 外 , 組 織 賦 予 個 人的角 色 或 職 位 所產 生 的影 響力 亦 可 能強 過 個 人的創 新特 質 (Baldridge & Burnham,1975)。因 此 ,成員 的價 值 觀 ,尤 其 是菁 英 分子 或 領 導 者 的價 值 觀 ,對 於組 織 的創 新會 發 生 影 響力 ,原 因 在於藉由菁 英 價 值 觀 (elite value) 或 領 導 者 價 值 觀 (leader value)會 形 塑 出 組 織 的整 體 氣 候 (value climate)進而決 定 了 組 織 成員 的共 同目 標 (Hage & Dewar,1973),於是,當 組 織 氣 候 與價 值 觀 傾 向 嘗 試 創 新活 動 時,組 織 成員 自 然 而然 能夠 配 合 與接 受 創 新活 動 。Hage & Dewar(1973) 亦 推 斷 這 樣 的情 況 尤 其 容 易發 生 在如 醫院 這 樣 以高 技 術 專 業 員 工 (highly skilled professionals)為主的工 作 環 境 ,因 為在醫院 裡進行 創 新的決 策 ,從官 僚 角 色 來看 是由醫院 管 理 者 掌 握 ,而從專 業 角 色 來看 則 是由資 深 醫師掌 握 (Robertson & Wind,1983),兩 者 皆 具 備 高 技 術 專 業 也 代 表著擁 有 真 正 的決 策 權。 醫療 產 業 近 年 來很 快 地 成為發 展 蓬 勃 的產 業 之 ,以提 供 個 人化 的醫療 服 務 及改 善 民 眾 生 活 為目 的。因 此 對 於醫院 或 是醫療 機 構的經 營 ,也 愈 來愈 朝向 企 業 的經 營 方 向 以獲得更 高 的利 潤 及發 展 (Price, 1989)。有 鑒 於此 ,醫院 對 於產 品 或 服 務 的成本投 入 不斷 提 昇 ,並持 續 投 入 創 新發 展 活 動 以滿 足 環 境 變 動 及病 患 (即 顧 客 )的需 求 。Porter(2001)亦 曾 提 出 ,醫療 改 革 必須建 立 在對 醫藥 和管 理 創 新方 面 有 更 強 的誘 因 之 上,改 革 者 必須不為一時的成本持 續 改 善 之 效 率 所惑 。創 新雖 然 是所有 改 革 提 案 中獨 缺 的原 則 ,卻 是高 品 質 、可 負 擔 的醫療 制 度 唯 一真 實 、長 期 的解 決 之 道 。

(13)

醫院 的創 新不同於其 他產 業 ,具 有 其 特 殊 性 (Kimberly, 1982): 一、組 成醫院 最 重 要 的因 素就 是「人」,由醫生 提 供 服 務 、病 患 接 受 服 務 , 不論 從哪 個 層 面 來看 ,都 是以人為主的產 業 。因 此 當 醫院 進行 創 新時,醫生 及醫 院 內 員 工 的投 入 與支 持 將 影 響創 新的成功 與否 。 二、醫院 提 供 的產 品 與服 務 存 在著高 度 的不確 定 性 ,沒 有 人能夠 百 分之 百 肯 定 一旦 病 患 接 受 了 醫生 的診 療 之 後,就 能得到 預 期 的成效 。也 就 是說 儘 管 引進或 開 發 出 創 新的醫療 技 術 或 是儀 器 ,其 結 果 仍 無 法 預 知 ,往 往 是在一次 又 一次 的嘗 試 與實 驗 之 後才 能得到 肯 定 的答 案 。 三、由於醫院 是救 人的產 業 ,追 求 績 效 或 是以營 運 成績 來評 斷 醫院 表現 是容 易引起 爭 論 的。例 如 全 民 健 保 之 後,醫院 為了 節 省 開 銷 而管 控 用 藥 成本,或 是面 對 激 烈 競 爭 下 欲 創 新舊 有 醫療 制 度 等 等 ,在可 能危 急 病 患 就 醫權利 下 ,都 可 能被 迫 中止 。 四、醫院 內 兩 群 主要 員 工 ,一為具 專 業 知 識 的醫生 ,另一為管 理 行 政 人員 , 在創 新的過 程 中由於背 景 的差 異 容 易產 生 衝 突 。然 而醫院 內 由於具 有 專 業 知 識 的 醫生 未 必聽 從擁 有 醫院 的管 理 者 ,因 此 管 理 者 與員 工 的衝 突 與一般 企 業 有 所不 同。 由於醫院 及醫療 產 業 的特 殊 性 ,因 此 本研 究 認 為醫院 的創 新準 備 值 得深 入 探 討 與關 心 ,也 預 期 醫院 的創 新將 因 其 特 殊 性 而與其 他組 織 的創 新準 備 有 所差 異 , 且 與醫生 間 的關 聯 亦 將 更 顯 緊 密 。

(14)

當 醫療 服 務 組 織 (health services organization, HSO)首 次 採 用 新概 念 、新手 法 或 是新的醫學 技 術 ,即可 視 為一種 醫院 的創 新變 革 (Rakich et al., 1992)。醫院 藉 由創 新以面 對 愈 來愈 險 惡 的競 爭 環 境 、增 加 收 入 、擴 大財 源 ,這 些 創 新活 動 例 如 : 開 發 老 人醫療 市 場 ;創 新的外 科 技 術 與科 技 可 以減 少 開 刀 過 程 的風 險 以及開 刀 後 住 院 的時間 等 等 ;創 新的危 急 病 患 運 送 路 徑 (critical path)對 於醫療 運 送 (care delivery)的成本、醫療 系 統 的長期 財 務 變 動 (long-term financial viability of the health care system)、以及醫療 品 質 方 面 有 很 大的幫 助(Snyder-Halpern,1996)。創 新 準 備 是站 在個 人的立 場 評 斷 組 織 是否 做 好 各種 創 新活 動 所需 的條 件 ,一旦 醫院 內 的員 工 都 對 創 新準 備 有 正 面 評 價 的時候 ,醫院 內 即充 滿 了 期 待 創 新的氣 氛 ,有 助 於決 策 者 做 出 正 確 的決 定 以追 求 創 新的成果 。 組 織 結 構 醫院 是所有 事 業 中組 織 最 複 雜 的,一所大型 醫院 可 能雇 用 數 十 種 不同之 職 務 之 人員 ,其 所使 用 的物 品 可 能多 達 成千 上萬 種 (李 鍾 祥 ,1999)。醫院 之 分類 方 式 亦 因 國 別 及切 入 角 度 不同而異 ,李 鍾 祥 (1999)將 醫院 依 1.經 營 主體 ,即權屬 別 ,分 為公 立 與私 立 醫院 。2.型 態 別 ,分為綜 合 醫院 、慢 性 病 醫院 、精神 科 醫院 等 。3. 教 學 能力 ,區 分為教 學 醫院 及非教 學 醫院 。4.醫院 評 鑑 等 級 ,區 分為醫學 中心 、 區 域 醫院 、地 區 醫院 等 。5.醫院 之 功 能,急 性 醫院 、慢 性 病 醫院 、特 殊 醫院 、中 醫醫院 等 。6.醫務 制 度 ,可 分為開 放 醫務 制 度 (open staff system)、關 閉 醫務 制 度 (close staff system)、半 開 放 制 度 (semi-open staff system)。另江 玉 雪 (2001)則 以所

(15)

有 權及經 營 權、行 政 院 衛 生 署 之 醫療 網 及醫院 評 鑑 分類 標 準 、病 床 數 、營 利 與否 以及教 學 與否 來區 分醫院 組 織 。現 行 台 灣 地 區 的醫院 之 型 態 ,大多 依 一、所有 權 及經 營 權,二、醫院 評 鑑 等 級 ,三、教 學 與否 ,來區 分與比 較各型 醫院 結 構。

綜 觀 大多 數 探 討 組 織 結 構與影 響創 新關 聯 的文 獻 ,最 常 採 用 並認 為最 重 要 的 三項 結 構特 質 即為複 雜 化 、集 權化 與正 式 化 ,首 先 將 複 雜 化 、集 權化 與正 式 化 的 定 義 說 明 如 下 :(Hage & Aiken, 1970;Sciulli,1998)

一、 複 雜 化 :指組 織 中管 理 者 擁 有 的專 業 知 識 與特 殊 技 能多 寡 程 度 ,以 及組 織 內 各項 功 能的豐 富 程 度 ,而組 織 中的複 雜 化 程 度 視 乎 管 理 者 的專 業 類 別 與專 門 程 度 而定 。 二、 集 權化 :組 織 中權威 層 級 的控 制 能力 ,決 策 者 權力 集 中於組 織 的高 階 層 級 。 三、 正 式 化 :指組 織 中工 作 標 準 化 的程 度 、工 作 責 任 與規 章 詳 細 程 度 , 亦 即管 理 責 任 被 明 確 的說 明 劃 分。 高 度 的複 雜 化 與低 度 的集 權化 和低 度 的正 式 化 對 於組 織 在採 納 創 新上有 幫 助(Hage & Aiken, 1967)。Cohn & Turyn(1980)解 釋 高 度 的複 雜 化 被 認 為對 創 新有 幫 助是基 於兩 個 理 由:1.專 業 技 術 的多 樣 化 較能產 生 創 新的點 子 ;2.專 業 人士 或 是專 家 能藉由在其 專 門 領 域 實 行 創 新而獲致 聲 望 或 是較高 的工 作 績 效 。低 度 的集 權化 對 創 新有 所助益 則 是因 為 1.廣 泛 的參 與創 新決 策 能建 立 工 作 遠 景 並有 助於 資 訊 分享 ;2.創 新的阻 力 較容 易藉由組 織 全 員 的參 與或 是低 階 主管 的協 助而盡 量

(16)

規 避 。最 後,當 正 式 化 程 度 低 的時候 ,會 鼓 勵 管 理 人員 嘗 試 找 尋 更 好 更 新的方 式 已 完 成其 工 作 任 務 ,而不被 侷 限 在嚴 謹 的規 範 或 限 制 內 。Wilson(1966)與 Lawrence & Lorsch(1967)亦 認 為,工 作 的多 樣 化 意 味 著有 多 樣 的觀 點 ,也 就 是說 能夠 產 生 創 意 想 法 而發 展 成為創 新的產 品 或 服 務 ,所以當 組 織 複 雜 化 程 度 高 ,即組 織 成員 各有 所長或 各種 領 域 的專 業 人員 都 具 備 的時候 ,便 能激 發 出 許 多 新點 子 。而集 權 化 與 正 式 化 程 度 跟 創 新 的 反 向 關 係 在 許 多 過 往 文 獻 中 都 已 被 提 及 (Veblen,1947;Barnard, 1964),當 權力 集 中在少 數 人身 上的時候 ,任 何 改 變 現 狀 的 新想 法 都 可 能使 權力 、名 聲 或 是既 得利 益 被 轉 移 到 其 他人身 上,因 此 創 新所受 到 的阻 力 可 想 而知 ;另當 結 構鬆 散 (Thompson,1967)或 是專 業 化 程 度 不足 (Gorden et al.,1972)的時候 ,反 而是產 生 創 意 的時機 ,因 為沒 有 了 組 織 的硬 性 規 定 或 是強 制 遵 守 規 則 的命 令 ,亦 即正 式 化 較低 ,則 組 織 中的人員 較不用 擔 心 上級 的負 向 回 應 因 而容 易有 創 新的想 法 。因 此 ,組 織 的複 雜 化 程 度 與創 新採 納 (Innovation adoption) 成正 向 關 係 ,而集 權化 與正 式 化 程 度 則 與其 成負 向 關 係 (Cohn & Turyn, 1984)。舉 例 來說 ,我 們一般 認 為規 模 較大且 較老 的組 織 與規 模 較小 且 年 輕 的組 織 相 比 ,較 缺 乏 快 速 因 應 創 新的科 技 與協 調 能力 ;有 較多 規 章 、較為集 權且 有 正 式 溝 通 結 構 的系 統 ,對 於創 新的回 應 時間 是較為緩 慢 的。 然 而在 Sciulli(1998)針 對 銀 行 創 新活 動 所做 的研 究 中,將 創 新活 動 細 分之 後 發 現 ,當 強 調 過 程 創 新(process innovation)時,集 權化 與創 新的關 係 仍 為負 相 關 , 但 正 式 化 與創 新卻 成正 相 關 ,複 雜 化 與創 新的關 係 則 不顯 著。在本研 究 中,由於

(17)

創 新準 備 是一種 長期 創 新能力 的累 積 ,較接 近 於過 程 創 新,因 此 組 織 的複 雜 化 程 度 並不列 入 考 量。此 外 ,過 往 研 究 認 為,上層 管 理 者 若能對 科 技 或 技 術 的增 進持 鼓 勵 的態 度 並且 表現 在公 司 規 章 或 是特 別 規 定 中,對 於組 織 在創 新過 程 是有 幫 助 的。由此 可 知 ,創 新活 動 的分類 是必要 的,不僅區 別 了 組 織 結 構的不同變 項 對 創 新的影 響,更 能夠 精確 得看 出 組 織 結 構在權威 性 格與創 新準 備 的交 互 作 用 中所扮 演 的角 色 。 研 究 方 法 本研 究 以醫師為調 查 對 象 ,為充 分瞭 解 醫院 組 織 與醫師之 間 的互 動 關 係 ,抽 樣 範 圍 為台 灣 省 所有 衛 生 署 評 鑑 之 公 私 立 醫院 (不包 含 精神 專 科 醫院 )。此 外 , 亦 未 將 診 所列 入 抽樣 範 圍 內 ,原 因 有 二:1.診 所以就 近 服 務 與照 顧 社 區 病 患 為 主,較少 投 入 時間 與金 錢 於創 新活 動 上;2.診 所規 模 小 ,且 通 常 都 由開 業 醫生 一 人獨 自 運 作 ,醫師的個 人風 格難 以代 表整 體 醫師的概 況 。 本問 卷 在測 量權威 人格、組 織 結 構與創 新準 備 時,採 用 Likert type 五 點 量尺 計 分法 ,由填 答 者 依 據 每 一題 之 描 述 ,就 量尺上的選 項 勾 選 適 合 的選 項 。勾 選 「非 常 不同意 」得 1 分、「不同意 」得 2 分、「普 通 」得 3 分、「同意 」得 4 分、「非常 同意 」則 為 5 分,平 均 分數 愈 高 ,代 表權威 人格愈 明 顯 、組 織 結 構愈 趨 向 正 式 與 集 權、以及創 新準 備 程 度 愈 高 。 本研 究 以實 證 調 查 所得資 料 加 以分析 ,並就 統 計 資 料 分析 結 果 與有 關 文 獻 進

(18)

背 景 變 項 對 權威 人格與創 新準 備 程 度 之 差 異 程 度 ;檢 驗 各變 數 的相 關 情 形 ;緊 接 著進行 迴 歸 分析 ,更 進一步 了 解 變 項 間 的關 係 ;最 後,針 對 各個 變 項 進行 更 深 入 的檢 驗 ,以期 更 有 效 解 釋 與說 明 各變 數 的影 響。 結 果 與討 論 本研 究 主要 探 討 醫師的權威 人格對 於創 新準 備 的影 響,並假 設 醫院 組 織 結 構 對 於其 中的關 係 會 產 生 干擾 作 用 。因 此 本研 究 首 先 搜 集 過 去 相 關 文 獻 研 究 以建 立 基 本假 設 與理 論 基 礎 ,再 依 據 研 究 架 構編 制 問 卷 量表進行 施 測 ,研 究 設 計 以全 國 所有 醫院 為母 體 ,依 據 地 理 分布 進行 分層 抽樣 ,總 計 抽取 七 十 八 所公 私 立 醫院 , 並發 出 一千 份問 卷 ,其 中六 百 零 七 位 醫師回 覆 問 卷 ,回 收 率 60.7%,經 整 理 之 後, 有 效 問 卷 為 460 份,可 用 率 為 75.78%。將 所有 回 收 資 料 以 SPSS 進行 統 計 分析 之 後,計 有 以下 幾 點 發 現 : 一、醫師的權威 人格對 創 新準 備 有 正 向 的影 響 二、醫院 組 織 結 構不影 響權威 人格與創 新準 備 之 關 係 三、醫師個 人背 景 變 項 中,以年 齡 與職 位 兩 項 對 於權威 人格或 創 新準 備 會 產 生 顯 著差 異 四、醫院 的分類 等 級 對 於權威 人格或 創 新準 備 產 生 顯 著差 異 將 研 究 結 果 加 以整 理 後,彙 整 出 本研 究 具 體 貢 獻 ,並提 供 後續 相 關 研 究 者 若 干實 質 建 議 ,期 望 對 於未 來研 究 有 所幫 助。

(19)

一、對 醫師的建 議 本研 究 發 現 ,醫師個 人的人格特 質 對 於創 新準 備 有 顯 著的正 向 影 響,即便 是 權威 人格,都 對 創 新準 備 具 正 面 的影 響力 ,因 此 ,本研 究 建 議 必須由位 居 醫院 組 織 中重 要 地 位 的醫師帶 領 醫院 所有 員 工 共 同進行 創 新。 二、對 醫院 的建 議 有 三點 值 得醫院 特 別 重 視 : (1) 重 視 醫生 的看 法 與意 見 (2) 重 視 新進醫師的甄 選 (3) 重 視 醫院 宗 旨 目 標 的設 定 另外 ,對 後續 研 究 的建 議 有 三: 一、權威 人格研 究 已 在不同對 象 上證 實 呈 現 差 異 ,本研 究 以醫師為對 象 ,得 知 權威 人格對 創 新準 備 具 正 向 影 響,然 這 樣 的結 果 是醫師這 個 職 業 的特 殊 性 所造 成抑或 職 業 的專 業 程 度 所致 ?醫院 內 的其 他成員 如 護 士 或 行 政 人員 是否 也 會 產 生 一樣 的結 果 ?專 業 性 程 度 高 的其 他職 業 如 律 師、會 計 師、工 程 師等 等 在權威 人 格的表現 以及與創 新準 備 的關 係 ,是否 會 有 所差 異 ?這 些 均 有 待 進一步 的探 討 與 研 究 。 二、權威 人格量表從最 初 針 對 法 西 斯 主義 而設 計 ,經 歷 幾 十 年 的發 展 ,到 目 前出 現 了 各式 不同的量表來測 量權威 態 度 或 行 為,不過 仍 尚 未 出 現 華 人社 會 專 屬

(20)

的量表測 量?建 議 後續 研 究 者 可 以嘗 試 發 展 更 確 切 測 量華 人權威 的量表,以比 較 其 中的異 同。

三、創 新準 備 最 初 是針 對 護 理 人員 所發 展 的量表,其 中的題 目 設 計 是由他們 的角 度 來評 量組 織 在人員 、資 源 與環 境 三層 面 是否 做 好 準 備 以執 行 護 士 研 究 計 畫 (nursing research program)。然 而當 問 卷 運 用 在本研 究 對 象 --醫師--身 上時,有 幾 點 不同點 值 得後續 研 究 者 再 深 入 探 討 。

(21)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 部 分 文 崇 一 (1989)。中國人的價值觀中國人的價值觀中國人的價值觀中國人的價值觀。台 北 :東 大。 江 玉 雪 (2001)。臨床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及離職傾向之組織研究臨床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及離職傾向之組織研究臨床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及離職傾向之組織研究:臨床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及離職傾向之組織研究:::台 南 市 區 域台 南 市 區 域台 南 市 區 域台 南 市 區 域 醫 院 之比 較 分 析 醫 院 之比 較 分 析 醫 院 之比 較 分 析 醫 院 之比 較 分 析 。國立中 山大學中 山學術研 究 所碩士論 文 。 王 玉 波 (1988)。歷 史 上 的 家 長 制歷 史 上 的 家 長 制歷 史 上 的 家 長 制歷 史 上 的 家 長 制 。台 北 縣 :谷 風 。 王 輝 譯 (Christie, R.著) (1997)。第 十 章 --權 威 主 義 及 相 關 的 構 念 。性 格 與 社 會 心 理性 格 與 社 會 心 理性 格 與 社 會 心 理性 格 與 社 會 心 理 測 量 總 覽 測 量 總 覽 測 量 總 覽 測 量 總 覽 ((((下下下下))))。台 北 :遠 流 。635-717。 石 之 瑜 (1997)。權 威 人 格 與 雙 首 長 制 。美歐季刊美歐季刊美歐季刊美歐季刊,12(4)。 石 之 瑜 (1998)。「 權 威 人 格 」研 究 的 今 昔 。問 題 與 研究問 題 與 研究問 題 與 研究問 題 與 研究,37(9): 67-86。 吳 萬 益 (1994)。中 美 日 在 台 企 業 組織文 化中 美 日 在 台 企 業 組織文 化中 美 日 在 台 企 業 組織文 化 、中 美 日 在 台 企 業 組織文 化 、、、管 理風 格管 理風 格管 理風 格管 理風 格 、、、、組織結 構 及經 營 績 效 之組織結 構 及經 營 績 效 之組織結 構 及經 營 績 效 之組織結 構 及經 營 績 效 之 關 係 研究 關 係 研究 關 係 研究 關 係 研究。台 北 市 :行 政 院 國科 會 科 資 中 心 。 呂 俊 甫 (2001)。華 人性 格 研究華 人性 格 研究華 人性 格 研究華 人性 格 研究。台 北 :遠 流 。 李 弘 祺 (黃 俊 傑 編 ) (2002)。文 化 傳 統文 化 傳 統文 化 傳 統 、文 化 傳 統 、、權 威 人格、權 威 人格權 威 人格 、權 威 人格 、、與 宗 教 性 的 倫 理、與 宗 教 性 的 倫 理與 宗 教 性 的 倫 理與 宗 教 性 的 倫 理。傳 統 中 華 文 化與 現 代 價 值 的 激 盪 與 調 融 。台 北 :喜 馬 拉 雅 研 究 發 展 基 金 會 ,277-303。 李 青 芬 、李 雅 婷 、趙 慕 芬 合 譯 (Robbins S.P.著) (2002)。組織行 為 學組織行 為 學組織行 為 學組織行 為 學 。台 北 :華 泰 。 林 清 茂 (1990)。權 威 性 格 與 集 體 主 義 對 談 判 傾向與 談 判 績 效 影 響 之研究權 威 性 格 與 集 體 主 義 對 談 判 傾向與 談 判 績 效 影 響 之研究權 威 性 格 與 集 體 主 義 對 談 判 傾向與 談 判 績 效 影 響 之研究。中 原權 威 性 格 與 集 體 主 義 對 談 判 傾向與 談 判 績 效 影 響 之研究 大學企 業 管 理 研 究 所碩士論 文 。 林 德 福 (1979)。我 國 公 務 員的 權 威 性 人格 與 個 人現 代 性 之研究我 國 公 務 員的 權 威 性 人格 與 個 人現 代 性 之研究我 國 公 務 員的 權 威 性 人格 與 個 人現 代 性 之研究。國立政 治 大學我 國 公 務 員的 權 威 性 人格 與 個 人現 代 性 之研究 公 共 行 政 研 究 所碩士論 文 。

洪 蘭 譯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著) (1999)。不 同 凡 想不 同 凡 想不 同 凡 想不 同 凡 想 ::::在 一 窩 蜂 的 文 化 中 開在 一 窩 蜂 的 文 化 中 開在 一 窩 蜂 的 文 化 中 開在 一 窩 蜂 的 文 化 中 開 拓 創 造 力 拓 創 造 力 拓 創 造 力 拓 創 造 力 。台 北 :遠 流 。 莫 迺 滇 譯 (Fromm, E.著) (1980)。逃 避 自 由逃 避 自 由逃 避 自 由逃 避 自 由 。台 北 :志 文 。 莊 逸 洲 、黃 崇 哲 (2000)。醫 療 機 構 人力 資 源 管 理醫 療 機 構 人力 資 源 管 理醫 療 機 構 人力 資 源 管 理醫 療 機 構 人力 資 源 管 理。台 北 :華 杏 。 陳 穗 玲 (2001)。我 國 大 學 生 校 園 衝 突 解 決 途 徑 影 響 因 素 之探 討我 國 大 學 生 校 園 衝 突 解 決 途 徑 影 響 因 素 之探 討我 國 大 學 生 校 園 衝 突 解 決 途 徑 影 響 因 素 之探 討 :我 國 大 學 生 校 園 衝 突 解 決 途 徑 影 響 因 素 之探 討 ::以 高 雄 市 區 大:以 高 雄 市 區 大以 高 雄 市 區 大以 高 雄 市 區 大 學 為 例 學 為 例 學 為 例 學 為 例 。國立中 山大學人 力 資 源 管 理 研 究 所碩士論 文 。 黃 光 國 (1988)。中 國 人的 權 力 遊 戲中 國 人的 權 力 遊 戲中 國 人的 權 力 遊 戲中 國 人的 權 力 遊 戲 。台 北 :巨 流 。 黃 孝 鏘 、黃 蒂 、謝 小 芩 、洪 德 茂 、秦 燕 (1999)。醫 學 中 心 主 院 醫 師醫 學 中 心 主 院 醫 師醫 學 中 心 主 院 醫 師醫 學 中 心 主 院 醫 師 、、、實 習 醫 師、實 習 醫 師實 習 醫 師實 習 醫 師 生 活 生 活 生 活 生 活 、、、、學 習學 習學 習學 習 、、、、工作現 況 及其 從 醫 動 機 之探 討工作現 況 及其 從 醫 動 機 之探 討工作現 況 及其 從 醫 動 機 之探 討 ─以 某 醫 學 中 心 為 例工作現 況 及其 從 醫 動 機 之探 討 以 某 醫 學 中 心 為 例以 某 醫 學 中 心 為 例 。醫 院 管 理以 某 醫 學 中 心 為 例 (第 一 輯 )。台 北 縣 新 莊 市 :省 公 共 衛 生 研 所。 黃 順 利 (1999)。國 小 教 師 權 威 性 格國 小 教 師 權 威 性 格國 小 教 師 權 威 性 格 、國 小 教 師 權 威 性 格 、、、自 我 效 能 信 念自 我 效 能 信 念自 我 效 能 信 念自 我 效 能 信 念 、、、學 生 行 為 信 念 與 體 罰 態 度、學 生 行 為 信 念 與 體 罰 態 度學 生 行 為 信 念 與 體 罰 態 度學 生 行 為 信 念 與 體 罰 態 度 及行 為 之相 關 研究 及行 為 之相 關 研究 及行 為 之相 關 研究 及行 為 之相 關 研究。台 東 師 範 學院 教 育 研 究 所碩士論 文 。

(22)

L. S.主 編 ) (1997)。性 格 與 社 會 心 理測 量 總 覽性 格 與 社 會 心 理測 量 總 覽性 格 與 社 會 心 理測 量 總 覽性 格 與 社 會 心 理測 量 總 覽 ((((下下下下))))。台 北 :遠 流 。 楊 國樞 (1978)。實 用 心 理學實 用 心 理學實 用 心 理學實 用 心 理學 。台 北 :黎 明 。 楊 國樞 、余 安 邦 主 編 (1993)。中 國 人的 心 理與 行 為中 國 人的 心 理與 行 為中 國 人的 心 理與 行 為中 國 人的 心 理與 行 為 。台 北 :桂 冠 。 楊 國樞 、李 美 枝 (1972)。中 國 大 學 生 的 價值觀中 國 大 學 生 的 價值觀中 國 大 學 生 的 價值觀中 國 大 學 生 的 價值觀。中 研 院 民 族 學研 究 所,313-331。 詫 摩 武 俊 (1991)。性 格性 格性 格性 格 。台 北 :稻 田 。 蕭 富 峰 、李 田 樹 譯 (Drucker, P. F.著) (1985)。創 新 與 創 業 精 神創 新 與 創 業 精 神創 新 與 創 業 精 神創 新 與 創 業 精 神 。台 北 :長 河 。



二、英 文 部 分 

Adorno, T. W., Frenkel-Brunswik, E., Levinson, D. J., & Sanford, R. N. (1950).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NY: Harper.

Allport, G. W. (1961). Pattern and growth in personality. Oxford: Holt, Reinhart & Winston.

Allport, G. W., & Odbert, H. S. (1936). Trait names: a psycho-lexical stud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47:211.

Altemeyer, B. (1988). Enemies of freedom: Understanding right-wing authoritarianis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Altemeyer, B. (1996). The authoritarian specter. Cambride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ii).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5(2): 357-376.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CO: Westview Press.

Amabile, T. M. (1997).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an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39-58

Armenakis, A. A., Harris, S. G., & Mossholder, K. W. (1993). Creating readiness for organizational change. Human Relations, 46(6): 681-704.

Aronson, E. (1958). The need for achievement as measured in graphic expression. In J. W. Atkinson (Ed.), Motives in fantasy, action, and society: A method of assessment and

study (249-265).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Atkinson, J.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Oxford: Van Nostrand.

Backer, T. E. (1995). Assessing and enhancing readiness for change: Implications for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 E. Backer, S. L. David, & G. Soucy (Eds.), Reviewing the behavioral science knowledge base on technology transfer (21-41).

(23)

Rockville, MD: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Baldridge, J. V., & Rurnham, R. A. (1975).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 165-176.

Bantel, K. A., & Jackson, S. E. (1989). To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s in banking: do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team make a differe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0: 107-125.

Barron, F. (1969). Creative person and creative process.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Barron, F., & Harrington, D. M. (1981).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2: 439-476.

Becker, S. W., & Whisler, T. L. (1967). The innovative organization: A selective view of current theory and research. Journal of Business, 40: 462-469.

Beckhard, R., & Harris, R. (1987). Organizational transitions: managing complex chang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Beer, M., & Walton, A. (1987). Organization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8: 339-367.

Burns, T., & Stalker, G. M. (1961).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Cattell, R. B. (1945). 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principles and findings in a factor 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8: 69-90.

Cattell, R. B. (1971). Abilities: their structure, growth, and ac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hild, J. (1972).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strategies of control: A replication of the Aston stud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2): 163-178.

Clark, C. E., Cavanaugh, N. C., & Brown, C. V. (1997). Building change-readiness capabilities in the IS organization: insights from the Bell Atlantic experience. MIS Quarterly, 21(4): 425-455.

Cohn, S. F., & Turyn, R. M. (1980). The structure of the firm and the adoption of process innovations. IEEE Trans. Eng. Manag., EM-27: 98-102.

Dacey, J. S. (1989). Fundamentals of creative thinking.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D. C. Heath and Com.

Daft, R. L. (1982). Bureaucratic versus nonbureaucratic structure and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Bacharach, S. B. (ed)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24)

organizations, JAI Press, Greenwich, CT, 129-166.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 555-590. Damanpour, F., & Evan, W. M. (1984).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 392-409.

Domino, G. (1970).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ly creative persons from the Adjective Check List.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5(1): 48-51. Domino, G. (1994). Assessment of creativity with the ACL: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four scale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7(1): 21-33.

Downs, G. W., & Mohr, L. B. (1976). Conceptu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1(4): 700.

Dye, T. R. (1996). Power &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cience. (7th ed.)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Eby, L. T., Adams, D. M., Russell, J. EA., & G.aby, S. H. (2000).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readiness for change: Factors related to employees’ reaction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m-based selling. Human Relations, 53(3): 419-422. Elgamal, M. A. (1998). An examina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suborganization readiness

for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6(4/5/6).

Egan, E. C., McElmurray, B. J., & Jameson, H. M. (1981). Practice-based research: assessing your department’s readiness. J. Nurs. Adm. 10: 26-32.

Ettlie, J. E., Bridges, W. P., & O’Keefe, R. D. (1984). Organization strategy and structural differences for radical versus incremen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0: 682-695.

Eysenck, H. J. (1975).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personality trai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66(4): 397-399.

Fodor, E. M., & Carver, E. A. (2000). Achievement and power motives, performance feedback, and creativ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4: 380-396. Fodor, E. M., & Greenier, K. D. (1995). The power motive, self-affect, and creativ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9: 242-252.

Gelade, & Garry, A. (2002). Creative style, personality and artistic endeavor.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28(3): 213-234.

(25)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1989), 685-698.

Gick, M. L., & Holyoak, K. J. (1987). The cognitive basi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ransfer of learning: contempora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pp.9-46).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Inc.

Goldberg, L. R. (1993). The structure of phenotypic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8(1): 26-34.

Gordon, G. G., & Cummins, W. (1979). Managing management climate. Lexington Books/Heath. Lexington. MA.

Gough, H. G. (1979). A creative personality scale for the Adjective Check Li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8): 1398-1405.

Guilford, J. (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444-454.

Guilford, J. (1959). Three faces of intellect. American Psychologist. 14: 469-479. Hage, J., & Aiken, M. (1967). Relationship of centralization to other structural

properti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2: 72-93

Hage, J., & Dewar, R. (1973). Elite values versu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 predicting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8: 279-290.

Hanpacher, C., Morgan, G. A., & Griego, O. V. (1998). An extension of the theory of margin: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readiness for change.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 9(4): 339-350.

Helson, R. (1971). Women mathematicians and the creative personalit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6: 210-220.

Helson, R. (1980). Women and the mathematical mystique.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Helson, R. (1985). Which of these young women with creative potential became productive? In R. Hogan & W. H. Jones (Eds.), Perspectives in personality theory, measurement and interpersonal dynamics (1: 49-80). Greenwich, CT: JAI Press.

Hersch, P. D., & Scheibe, K. E. (1967).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as a personality dimens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31(6): 609-613.

Hofstede, G. (1980). Motivatio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do American theories apply abroad?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9(1):42.

Ingersoll, G. L., Kirsch, J. C., Merk, S. E., & Lightfoot, J. (2000). Relationship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readiness for change to employee commitment to the

(26)

organization. J. Nurs. Adm, 30(1): 11-20.

Jansen, K. L. (1998). Momentum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toward a multidisciplinary theor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 San Diego, CA.

Joe, V. C. (1971). Review of the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construct as a personality variab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28(2): 619-640.

Jung, C. G. (1971). Psychological types.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aduson, H. G., & Schaefer, C. E. (1991).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Creativity Personality Scale of the Adjective Check List. Psychological Reports, 69(2): 601-602.

Karl, A. (2002). Brain Power. T + D. 56(11): 38-45.

Katzenbach, J. R., & Smith, D. K. (1993). The discipline of team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1(2): 111-121.

Kimberly, J. R., & Evanisko, M. J. (198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organizati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on hospital adoption of technological and administrative innov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4: 689-713.

Kircht, J. P., & Dillehay, R. C. (1967). Dimensions of authoritarianism: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theory. Lexington, KY: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Kirton, M. J. (1980). The Kirton Adaption-Innovation Inventory: a reply to Mulligan and Martin. Psychological Reports, 46:950.

Kirton, M. J. (1988). Adaptors and innovators: problem solvers in organizations. Innovation: A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Norway: Norwegian University Press.

Knight, K. E. (1967). A descriptive model of the intra-firm innov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Business, 4: 478-496.

Kotter, J. P. (1995). Leading change: why transformation efforts fai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3(2): 59-67.

Kucamarski, T. D. (1996). What is innovation? The art of welcoming risk.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3(5): 7.

Kuczmarski, T. D. (1996). What is innovation? The art of welcoming risk.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3: 7-11.

Kurtzberg, T. R., & Amabile, T. M. (2001). From Guilford to creative synergy: 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team-level creativity.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7)

13(3-4): 285-294.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Y: Harper and Row. MacKinnon, D. W. (1964). The study of lives. NY: Atherton Press.

MacKinnon, D. W. (1965). Personal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reative potential.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 273-281.

March, J. G. (1981). Footnotes to organizational chang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6: 563-577.

March, J. G., & Simon, H. (1958). Organizations (2nd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Martindale, C. (1989). Personality, situation, and creativity. Handbook of creativity. NY: Plenum Press, 211-232.

McClelland, D. C. (1985). Human motivation.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McCrae, R. R. (1987). Creativity, divergent thinking, and openness to exper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6): 1258-1265.

McCrae, R. R., & Costa, P. T. (1992).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its relevance to personality disord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6(4): 343-359.

McCrae, R. R., & Costa, P. T. Jr. (1985). Comparison of EPI and psychoticism scales with measures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6: 587-597.

McCrae, R. R., & Costa, P. T. Jr. (1990). Personality in adulthood. NY: Guilford Press.

Navick, L. R. (1987). Analogical transfer in expert and novice problem solver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7(9-B): 3991.

Oldham, G. R., & Cummings, A. (1996). Employee creativity: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actors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3): 607-634. Oldham, G. R., & Hackman, J. R. (1981).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employee reactions: comparing alternative framework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6(1): 66-84.

Pervin, L. A. (1970). Personality: theory,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Oxford: John Wiley & Sons.

Pervin, L. A., & John, O. P. (1997).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Oxford: John Wiley & Sons.

Pfeffer, J. (1992). Managing with power: politics and 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s.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8)

Ray, J. J. (1971). An “ attitude to authority” scale.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6(1): 31-50.

Robertson, T. S., & Wind, Y. (1983). Organizational cosmopolitanism and innovativen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6(2): 332-338.

Rogers, E. M. (1962).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Rogers, E. M. (1983).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Y: Free Press.

Roiser, M., & Willig, C. (2002). The strange death of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50 years of psych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bate. History of the Human Sciences, 15(4): 71-96.

Runco, M. A., & Albert, R. S. (1990). Theories of creativity. CA: Sage Publications. Sanford, F. H. (1950). Authoritarianism and leadership: a study of the follower’s

orientation to authority. Oxford: Institute for Research in Human Rel.

Schein, E. (1979). Personal change throug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W. Bennis, J. Van Maanen, E. Schein, and F. Steele (Eds.), Essays in interpersonal dynamics. Homewood, IL: The Dorsey Press, 129-162.

Sciulli, L. M. (1998). How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fluences success in various types of innovation. Journal of Retail Banking Services, 20(1): 13-18.

Slappendel, C. (1996). Perspectives on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 Studies, 17(1):107-129

Smith, J. M., & Schaefer, C. E. (1969). Development of a creativity scale of the Adjective Check List. Psychological Report, 25(1): 87-92.

Snyder-Halpern, R. (1996). Health care system innovation: a model for practice. 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 Quarterly, 1(4): 12-19.

Snyder-Halpern, R. (1998). Measuring organizational readiness for nursing research programs.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0(2): 223-238.

Snyder-Halpern, R. (2001). Indicators of organizational readiness for clin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systems innovation: a Delphi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63: 179-204.

Solomon, R. (1970). Mao’s Revolution and the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preitzer, G. M. (1996). Soci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 483-504.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3).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Psychological Inquiry, 4(3): 229-232.

(29)

Steven, F.C., & Romaine, M.T. (1980). The structure of the firm and the adoption of process innov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M-27: 98-102

Steven, F.C., & Romaine, M.T. (1984).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decision-making procedures, and the adoption of innov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M-31: 154-161

Turner, A. (1982). Consulting is more than giving advic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0(5): 120-129.

Tetenbaum, T. (1998). To plan or not to plan. Management Review, 87(9): 70.

Walter, M. I. (2000). Authoritarianism and helping behavior: the role of status and attributions of controllabil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 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60(11-B): 5841.

Westen, D. (1984). Cultural materialism: food for thought or bum steer? Current Anthropology, 25(5): 639-653.

Winter, D. G. (1973). The power motive. NY: Free Press.

Woodman, R. W., Sawyer, J. E., & Griffin, R. W. (1993). Towar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8(2): 293-321. Zaltman, G., & Wallendorf, M. (1979). Consumer behavior: Basic findings and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New York: Wiley.

Zaltman, G., Duncan, R., & Holbek, J. (1973). Innovations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 Wiley.

Zammuto, R. F., & O’connor, E. J. (1992). Gain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benefits: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 and cultur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7: 701-728.

Zhuang, L., Williamson, D., & Carter, M. (1999). Innovation or liquidate – are all organizations convinced? A two-phased study into the innovation process. Management Decision, 37: 57. Londo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 unauthorized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could be expected to have a severe or catastrophic adverse effect on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organizational assets, or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and Clark, K.,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In addition, the degree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has essential impact on the two dimensions of competitiveness includ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core of this research is focusing on Service Innovation, discussing on the composite factors of manufacturing servitization through literatures and questionnaires from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o

Since the research scop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in Taiwan is broad and complicated, based on theories of service innovation and

Regarding Flow Experiences as the effect of media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ffect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and Well-being on volunteer firemen, taking volunt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