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改革開放時期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與演變: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的發展過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改革開放時期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與演變: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的發展過程"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改革開放時期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與

演變: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的發展過程

陳 述 之

(長庚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江 衍 良

(長庚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摘 要

本研究以拉卡托斯(Imre Lakatos)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探討中共自 1978 年改革開 放以後,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分別建構的鄧小平理 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意識形態結構。本研究認為改革 開放時期,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中共意識形態不容挑戰與變更的 硬核,在硬核的積極與消極誘導下衍生保護帶,保護帶包括實用論、社會主 義初級階段論,以及中共執政與經濟發展兩個互賴的目標,在政經相輔的目 標下發展出統籌觀點、和諧觀點、發展觀點、均衡觀點。保護帶會時有調 整,以保衛硬核。面對改革開放後多元、變化的社會,中共在意識形態方面 亦積極因應,力求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互相適應,其建構方針是力求中共領 導與全民利益互為鑲嵌,將意識形態調整為更具經濟意涵,更且開放、彈 性,以擴大連結、協商的方式試圖增加包容性,以求收編各方話語,滿足各 方需求,以呵護經濟基礎,擴大正當性。但以馬克思辯證唯物論的動態觀 點,以及二元對立辯證統一做為硬核的意識形態,本質上即有消解意識形 態,以及二元結構發生衝突的可能性,此為中共當前在意識形態課題上遭遇 的危機。在中共意識形態的未來發展上,本文認為可能順著統籌觀點的脈 絡,往建構信任、建立溝通方面發展,以求一方面化解之前不均衡發展導致 的社會不滿;二方面經由建立官民互信、全民互信,以強化全民在變動、多 元社會中,提升對中共領導體制、政策、理念的認同。 關鍵詞:改革開放、意識形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 學發展觀 * * *

(2)

壹、前 言

中共自 1978 年後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國家發展方針,希望以四個堅持 和改革開放為基本點,支撐起提高生產力的中心目標。力求在政治、社會穩定的前提 下,進行必要的改革,以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泝但是經濟改革後,做為上層建築 的黨國機器亦需「與時俱進」。誠如江澤民提到要「講大局、講穩定、講團結」,必須 「團結」社會新興的力量,中共才能「穩定」執政,確保控制「大局」的能力。 在上層建築中,最為核心、最為抽象的當屬意識形態(Ideology)。對中共而言, 意識形態對其在思想與行動上的理論指導確有重要性,2011 年 7 月,胡錦濤在慶祝中 共成立 90 週年大會上的講話特別提到「90 年來黨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理論上的成 熟是政治上堅定的基礎,理論上的與時俱進是行動上銳意進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統一 是全黨步調一致的重要保證。」沴 意識形態是一套觀念系統,包括三大內涵:一是解釋世界,這部分具有可印證 性,說明它的內涵不悖離現實世界;二是價值追求,這部分具有理想性,說明它的主 張與現實世界存在張力,以引領實踐。三是實踐方法,這部分具可操作性,以提供一 套在現實世界實踐理想的做法。沊這三個內涵依中共「十七大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 (修正案)》的決議」分別稱為科學理論、指導方針、戰略思想。沝但意識形態是權力 關係下的產物,它代表了統治階級或某一社會主體對世界的詮釋,它必然試圖將某些 不平等的社會關係,自然化為不證自明之理,從而引導著人們心悅誠服的進行意識形 態意欲的能指活動與社會實踐。沀中共若能建構一套為社會接受的意識形態,營造對自 註 泝 四項基本原則是鄧小平在 1979 年 3 月 30 日中共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中提出,內容是:「必須在思想政 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這四項是: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 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 東思想。」請見: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979 年 3 月 30 日)」,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 主編,鄧小平文選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164~165。 註 沴 本 段 引 文 請 見 「 胡 錦 濤 在 慶 祝 中 國 共 產 黨 成 立 90 週 年 大 會 上 的 講 話 」 , 人 民 網 , http://news. sina.com.cn/c/2011-07-02/100222744732.shtml。在此一講話中多次提到理論指導對中共的意義;在文本 結構中,理論指導亦屬被優先提到的主題。如胡指出中共 90 年發展歷程告訴中共在黨的建設上應把握 五項重點,理論指導即在此「五個告訴」中首先被提到。 註 沊 張九海,「意識形態的內在結構探析:以庫恩的『範式』理論談起」,上饒師範大學學報(江西), 第 25 卷第 2 期(2005 年 4 月),頁 19~23。 註 沝 「十七大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2007-10/21/content_6917972.htm。

註 沀 Paul Ricoeur 指出意識形態會使社會成員受到無意識的制約。Paul Ricoeur, “Science and Ideology,” in John B. Thompson ed., Hermeneutic and Human Scienc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pp. 225~227. 另請參見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Andrew Heywood 著,政治學新論(台 北:韋伯出版社,1999 年),頁 73。

(3)

己有利的符號系統,必有助於營造統治的正當性。泞鄧小平說「要繼續貫徹執行十一屆 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連語言都不變。」泀可見中共領導人對政策方針在 語言表述方面的重視。 中共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積極調整意識形態,擺脫教條束縛,以論證改革開放的 正當性。而社會多元利益主體的興起,又召喚著持續調整意識形態的需要。在思維與 實踐的交互影響、循環往復中,顯示了中共意識形態仍是影響實踐、呼應現實而變化 的「活的意識形態」。如何力爭自己主張的意識形態為社會多數人認可,如何在眾聲喧 嘩中唱響主旋律,自然是攸關中共能否永續執政的重大課題。洰 本文的目的即在探討中共自鄧小平、江澤民,至目前胡錦濤主政時期在意識形態 方面的結構、演進與可能的問題,探討此一課題,有助吾人理解中共黨國體制的特殊 性;有助吾人由思想觀念層面理解中共當前的治國方略;亦有助吾人理解中共如何爭 取統治的正當性,以及可能的問題所在,進而思考中共意識形態未來走向。 在經濟掛帥的今日,意識形態議題是否值得探討,是一個爭論中的課題。馬克思 亦主張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形態似乎不是解釋人類發展的主要因素。但馬克思在「政 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提到「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 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泍意識形態是社會形態的內涵之一,屬於上層建築的一 部分。由馬克思這段話可見,若某一歷史階段人類生產力仍在發展時,相應於該階段 的意識形態即會繼續存在。若意識形態能夠順應、呵護生產力的提升,那麼該意識形 態將持續存在。若生產力能夠持續發展,那也就支持了該意識形態存在的必要性。生 產力與意識形態兩者可以成為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倘若意識形態長期穩定存在,那 麼主張該意識形態的統治階層也將獲益。因此,本研究認為意識形態的發展、演變對 解釋統治集團的存續,甚至對理解經濟發展方向,均有重要意義。這也是中共主張意 識形態必需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原因,倘若意識形態僵化不前,必將成為生產力的 梏棝,那時該意識形態與中共均將為歷史淘汰。 除上述理論觀點外,探討中共意識形態亦有助理解下列現實問題:首先,依江澤 民、胡錦濤的接班模式,一般預測習近平將於 2012 年中共十八大接任總書記,泇值此 時機,本文以結構的觀點來探討中共意識形態,有助爬梳中共意識形態在鄧、江、胡 註 泞 「正當性」(legitimacy)指統治者得到道德的認可,使被治者有服從的意願。或統治者可依此要求被 治者有服從的義務。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政治學新論,頁 331。 註 泀 鄧小平,「組成一個實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領導集體(1989 年 5 月 31 日)」,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 會主編,鄧小平文選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296。 註 洰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的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年)。Mikhail M. Bakhtin 的眾 聲喧嘩(Heteroglossia)概念主要用於文學批評,指涉了論述立場的差別或文學創作風格的改變,意指 在主流聲音退場時,各方都需放大音量,才能彼此對話,形成了眾聲喧嘩之局。 註 泍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主編,馬克思恩格 斯選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年),頁 81~85。 註 泇 「新聞人物:習近平」,BBC 中文網,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0/10/101019_xijinping _hk.shtml。

(4)

領導時期的變與常。第二,中共為凸顯其中國特色與社會主義理想,至今仍重視意識 形態建構,這是中共政權的一大特色。沰第三,中共因為它一黨專政的性質,為了增加 執政與施政的說服力,也為了體現領導人言出必行的權威,意識形態落實為政策的程 度相對較高,故探討意識形態有助理解中共的具體實踐。例如胡錦濤倡言建構「和諧 社會」,為體現中共施政確實以追求和諧社會為目標,導致中共重視「和諧指數」,進 而強化有助提升和諧指標的相關施政,如縮減地區差距、提高社會福利與社會安全等 建設。泹因此,探討中共意識形態有助在宏觀理念層面,理解中共的政策方向。泏

貳、研究途徑與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改革開放時期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與演變,結構與演變實可 互為註解,因結構表現在論述中各部分的相對位置與關係;演變表現為各部分的內容 與關係的變化。觀察演變有助釐清各部分變化幅度與聯動關係,由此可彰顯各部分的 結構安排;觀察結構有助釐清各部分的舖陳安排,進而解釋演變的原因。本研究認為 拉卡托斯(Imre Lakatos)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s)是分析結構與演變有力的工具。拉卡托斯在其對科學史的研究 中,認為科學理論具有整體性結構,有其核心理論與週邊的衍生論述,核心理論不會 孤立存在。科學史的變遷,不僅是核心理論的遞嬗,而是許多結構上互相關聯的論述 的推移,因此拉卡托斯主張,應以「科學研究綱領」取代「理論」一詞,以凸顯科學 演進是整套論述的演變、交替。泩故「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關切了結構與演變,可處 理本研究的主題。 所謂科學研究綱領的結構,可分為以下兩部分。 註 沰 林琳文,「中共意識形態的轉型與變遷」,高長、陳德昇主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 30 年評價與反思 (台北:遠景基金會,2008 年),頁 19~36。該文指出維護意識形態,是當今中共政權的一大特性。 註 泹 和諧指數一般包括地區經濟發展差異係數、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全國萬人刑事犯罪率、萬人交通意 外事故死亡率等有關地區差距、社會福利、社會安全的指標。請參見「系列報告之四:城鄉居民生活 從貧困向全面小康邁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qzxzgcl60zn/ t20090910_402585849.htm。 註 泏 本論文感謝期刊審查委員的指導,使本文在分析、闡釋研究主題做出合宜的修正,特別是在造成意識 形態轉變動力的探討;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與當前中共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及科學與意識形態的 異同等方面的指正,使筆者獲益良多。

註 泩 本節有關 Imre Lakatos 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請參見 Imre Lakatos and Alan Musgrave,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有關意識形態的結構,其 他的研究如 Franz Schurmann 將意識形態的內涵區分為與實際行動直接關聯的部分稱為「實踐的」 (practical),而將與形塑思考直接相關聯的部分稱為「純粹的」(pure)。Franz Schurmann,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p.18. Barrington Moore 則將意識形態依權力的向度,區分為「官方的(或正式的)意識形態」(official or formal ideology)與「運作的(或非正式的)意識形態」(operative or informal ideology)。Barrington Moore, Soviet Politics: The Dilemma of Power(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0), pp. 412~414.

(5)

1. 硬核(hard core):它是研究綱領的基礎,是不受檢驗的陳述和命題,是屬於綱領中 不容反駁與調整的部分,如果遭到反駁,整個研究綱領就會動搖,甚至被否定。此 一部分會提供綱領的方法論規則,這些規則告訴我們應當避免哪些研究途徑,以避 免 硬 核 遭 到 其 他 綱 領 或 反 例 的 威 脅 , 這 類 規 則 稱 為 消 極 的 誘 導 法 ( negative heuristic);另一些則告訴我們應當遵循哪些研究途徑,以發展出支持硬核的經驗證 據與理論,使綱領更具說服力,這類規則稱為積極的誘導法(positive heuristic)。

2. 保護帶(protective belt):由許多輔助假設(auxiliary hypoththeses)構成,它是綱領

中可被反駁與調整的部分,其功能即在維持硬核不受挑戰,具體做法有二。一是在 消極的誘導法引領下,發明一些「輔助假設」,使其他綱領與反例的挑戰指向這些假 設,由這些輔助假設去接受檢驗、質疑,必要時犧牲自己以保衛硬核。二是在積極 的誘導法引領下,發展更多證成硬核的實驗與學理,以支持甚至推進綱領,使其更 具經驗內涵。若研究綱領能不斷成功化解反例的質疑,並增加自己的經驗內涵,則 它是一個進化的綱領,反之即為退化的。泑 本研究認為分析科學研究綱領的方法可借用於分析意識形態,此一借用的可能 性,在於兩者均是人們理解、改變環境的實踐與論述過程,兩者相似性與關聯性如 下。炔 1. 它們均是理解環境的實踐與論述過程。如利科(

Paul Ricoeur

)所言,意識形態有反 映現實(reflection)、自我辯解(justification)和行動計畫(project)三項功能。意 識形態與科學均具備經驗意涵,並會引導實踐。如中共引為導師的馬克思(Karl

Marx)的思想被稱為科學的社會主義(scientific socialism),這是因為其倡導者認為

馬克思發現了客觀的、反映社會真相的科學規律。炘中共近年標榜其意識形態為科學 發展觀,也是認為它符合中國國情,所以是科學的。故科學知識與意識形態均是詮 釋經驗的一套主張。 2. 兩者均具備客觀性。所謂客觀性是指科學與意識形態的話語一旦產生,即取得脫離 作者而自存的發展邏輯,並引導人們對環境的認識與實踐。 3. 科學與意識形態的關聯在於:在特定時空環境下的意識形態運用其支配資源的權 威,以各種方式主導、影響、利用科學,限縮科學的發展方向。在此意義上,科學 服務於具階級性的意識形態,有助意識形態將不對稱的社會關係,以普遍真理與更 註 泑 本研究認為科學研究綱領或意識形態為了維護與發展硬核,其舖陳保護帶將會以演繹的方式開展,作 為大前提的硬核必然含括結論。但因硬核中即已具備積極誘導法,故作為大前提的硬核是具備開放性 的,即硬核會以積極的誘導法或保護帶擴大其與經驗世界的連結,因此保護帶會在不違背硬核的前提 下,擴大其話語與經驗內涵。

註 炔 自 Antoine Destutt de Tracy 在 18 世紀末首先使用意識形態(ideology)一詞,並識其為「觀念的科 學」以來,科學與意識形態的關係與異同就成為一個牽涉深廣、聚訟已久的重大問題,在此僅說明本 文的立場。所論掛漏必多,更待各界先進指正,以及筆者進一步的研究。

註 炘 陳坤森、廖揆祥、李培元譯,Leon P. Baradat 著,政治意識形態與近代思潮(台北:韋伯出版社, 2000年),頁 232。

(6)

具 經 驗 意 涵 的 說 詞 爭 取 社 會 認 可 。 此 一 政 治 與 科 學 的 聯 姻 , 即 如 福 柯 ( Michel Foucault)所言,它是知識與權力的複合體,共同為統治階級服務。炅 既 然 本 研 究 視 意 識 形 態 是 一 種 文 本 , 因 此 本 研 究 的 分 析 方 法 將 採 用 話 語 理 論 (discourse theory)。所謂話語是某種權力立場的表徵,它是社會化、歷史化、制度化 形構的產物,它建構符號的意義。話語制約文本讀寫與實踐活動,但話語也在人的文 本讀寫與實踐活動中再造。炓在話語理論觀點下,社會是多種話語交鋒、對話的場域與 過程。炆在一個社會中,存在著多元話語(multi-discourse),亦即不同的權力立場,它 們作為不同的文本與實踐的基礎,與對同一文本與實踐進行不同解讀的前提。炄這一研 究方法,有助吾人自社會語境的脈絡觀察中共的意識形態。 由話語理論的角度觀之,意識形態亦是一套話語。有關解讀中共意識形態話語的 方法,本研究將採用拉克勞與莫芙(Ernesto Laclau and Chantal Mouffe)指出不同話語

經由連結(articulation)其他話語以擴大其包容性與象徵意義。炑葛蘭西(Antonio Gramsci)在對文化霸權(hegemony)的討論中,提出了文化霸權是由社會領導階級與 被領導階級在各自話語的立場上,經由協商(negotiation)而成,並非純粹由領導階級 制定。炖阿圖塞(Louis Althusser)在其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觀點中,提出話語對人的 召 喚 ( interpellation)、 收 編 ( incorporation) 作 用 。 此 外 阿 圖 塞 提 到 的 徵 候 閱 讀 法 (symptomatic reading)則有助吾人考掘文本下的問題意識,把握文本中隱藏的東西, 進行生產性的閱讀。炂中共的意識形態是有為而發的一套話語,提出這套話語必為對治 某種問題,徵候閱讀法有助吾人解讀中共意識形態背後的問題意識。連結與協商的概 念,有助吾人注意中共意識形態與其他話語的包容與對話關係。召喚與收編則有助顯 註 炅 Karl Mannheim 在其知識社會學的觀點來看,任何的思想、觀念都會受到一定社會與歷史條件的制約, 因此必然具有侷限性與偏見。Karl Mannheim, Ideology and Utopi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rans. by Louis Wirth and Edward Shills(New York: A Harvest Book, 1936), pp. 192~196. 註 炓 王德威譯,Michel Foucault 著,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年),頁 153~162。

註 炆 Tony Tant, Andrew Gamble and David Marsh, Marxism and Social Science(Basingstoke, Hampshire England: Macmillan, 1999), pp. 61~84.

註 炄 以上對論述、多元論述的釋義,請參考:李彬譯,John Fiske 等著,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 (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年),頁 84~86、174~175。

註 炑 Ernesto Laclau and Chantal Mouffe,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 2nd ed.(London: Verso, 2001), pp. 105~114.有關「連結」指多種論述、社會力量的接合,可能代表了 力量的合併,也可能代表了支配性關係的建構,請參考李彬譯,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辭典,頁 16。

註 炖 Antonio Gramsci,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trans. by Quintin Hoare and Geoffrey Nowell Smith(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1), p. 254. Gramsci 認為,國家權力一般 都具有雙重職能,即強制力與意識形態領導權的結合,而前者又是以後者為基礎。他所說的意識形態 領導權是指思想、道德方面的統治權,亦即所謂文化霸權,它的功能是為國家提供政治思想和倫理內 容,並以被統治階級的認可、同意為條件。

註 炂 李其慶、馮文光譯,Louis Althusser and Etienne Balibar 著,讀資本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年),頁 8。Althusser 認為「所謂徵候讀法就是在同一運動中,把所讀的文章本身中被掩蓋的東西揭 示出來並且使之與另一篇文章發生聯繫。」

(7)

示中共意識形態在擴大社會基礎上的作用。 在上述研究途徑指引下,本文認為意識形態建構與演變的根本動力由兩方面共謀 而成:一是硬核的積極與消極誘導法;二是外在環境的變化與挑戰。詳言之,意識形 態演變原因一方面是它在積極誘導法的引領下,增強對經驗世界的詮釋範圍,或由消 極誘導法,引導人們忽視不合意識形態論述的現象。二方面經驗世界中不合乎意識形 態論述的現象,即成為挑戰意識形態的反例,它會造成保護帶進行必要的調整或增 刪。換言之,意識形態演變的動力是話語邏輯與客觀環境的辯證統一。在此辯證統一 中,意識形態會擴大經驗意涵或改變它與經驗世界的連結關係。換言之,意識形態是 帶有經驗意涵的綜合命題的發展,而不會僅是分析命題的同語反覆。 經由以上研究途徑與方法,本研究關注的議題主要有以下四點。 1. 中共在改革開放後提出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意識形 態主張的主要意涵與演變過程。 2. 當前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其不變的硬核與可彈性調整的保護帶為何? 3. 當前中共意識形態如何透過與社會其他話語連結、協商調整其保護帶,以增加包容 力,它對建構中共統治正當性的意義為何? 4. 中共意識形態的危機與未來可能發展。

參、改革開放後中共意識形態的演變

中共自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告別了毛澤東政治掛帥、階級鬥爭、不斷革命 的左傾激進路線,走上了強調經濟發展的道路。促成此一轉折的,即為中共第二代領 導人鄧小平,其後繼者江澤民、胡錦濤亦延續鄧小平的方針。炚在意識形態領域,這三 代的中共領導人,亦各有論述,並分別於中共十五、十六、十七大寫入中共黨章,中 共視之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新發展,列為中共當前的指導思想。在 1997 年 9 月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修改黨章肯定了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性,明訂 其為指導思想。2002 年 11 月中共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再次修正黨章,將江澤民提 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2007 年 10 月中共在其第 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黨章修正案,將胡錦濤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視為馬克思主義中 國化的最新成果。炃以下分別論述之。 註 炚 楊開煌,「發展戰略思考之述評」,高長、陳德昇主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 30 年評價與反思(台北: 遠景基金會,2008 年),頁 37~55。該文指出鄧小平的發展戰略可分為發展論、穩定論、實用論,其 主張成為促進大陸戰略轉向的鄧小平因素,是改革開放得以進行的決定性因素。 註 炃 「中國共產黨歷次黨章的制定及修正簡況(一大至十七大)」,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ziliao/2003-09/27/content_1103387_2.htm。

(8)

一、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指引

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共仍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者自居,畢竟鄧小 平、江澤民、胡錦濤仍是繼承中共的政統進行領導,必需在意識形態層面自圓其說、 傳承開展。馬列毛思想中值得深究、研討的議題甚多,以下僅針對本研究主題,就其 對當前中共意識形態較有指導作用的部分分述如下。 (一)馬克思主義 鄧小平在 1992 年南巡講話提到「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牪馬克思主義 體系宏大,但在中共改革開放時期,中共側重發揮馬克思主義中實事求是的意涵。改 革開放時期所謂「實事求是」是指「由實踐檢驗真理」,「真理」是指有助解放生產 力,改善人類生活的發展路線。狖此一理想亦是馬克思主義(Marxism)的核心內涵。 首先,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追求即在於對人類生活的終極關懷,希望立基於人的現 實生活,來闡明人之所以為人的問題,馬克思在 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建立了自然主 義人類學以回應此一問題,狋指出人與自然或社會環境之間,在人的主體能動性中介 下,彼此鑲嵌,使人成為多維度的存在,人因此具備多種的可能性。其次,馬克思亦 由宏觀歷史規律的角度來解釋世界,在此問題上,馬克思在其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展 開其歷史唯物論的闡釋。狘所謂唯物係指人類取用物質進行勞動,以生產、再生產的生 活所需,因此歷史唯物論也是一套自然主義人類學下的人本歷史學。此一立基於生存 所需的社會關係發展歷程,即構成人類的歷史。而人類歷史中,政治現象與意識活動 等上層建築,亦是立基在生產勞動、社會合作之上。由這套論述,可見馬克思主義認 為人類歷史是不斷解放社會生產力的過程,若生產關係及其相應的上層建築束縛或阻 礙了生產力,則過時的生產關係及上層建築必將出現變化以適應生產力。最後,唯物 辯證法是貫串馬克思自然主義人類學與歷史唯物論的思維方法。在唯物的基礎上,辯 證法是指人類求生存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面對二元矛盾的鬥爭過程,此一二元對立包 括人與勞動、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歷史、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社會存在與社會 意識、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等。人的生存與勞動,即是不斷的、動態的想方設法對應 二元對立的過程,在衝突中人與其所面對的條件、環境,互相激發、制約為互為鑲嵌 註 牪 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 年 1 月 18 日-2 月 21 日)」,中共中 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主編,鄧小平文選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382。 註 狖 同前註。 註 狋 伊海宇譯,馬克思著,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0 年)。將馬克思的 人學觀點名之為「自然主義人類學」主要參考李英明教授的觀點,可參考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 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台北:生智出版社,2003 年);李英明,文化意識形態的危機:蘇聯、東 歐、中共的轉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 年)。 註 狘 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第 1 卷第 1 章」,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主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 年),頁 20~85。

(9)

的辯證統一體。 馬克思主義與改革開放後中共意識形態的關係,可分以下三方面述之:首先, 1978 年以後中共致力於改善人民生活水準,近年力倡以人為本,均可上接於馬克思的 自然主義人類學。其次,改革開放時期,中共以解放生產力為目標,強調以穩定的上 層建築呵護經濟基礎的變革提升,並適應經濟發展,調整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內涵, 呼應了歷史唯物論的主張。第三,中共主張的以實踐檢驗真理,在實事求是中摸索改 革開放的道路,亦是在現實環境與人的實踐互動中,尋找發展途徑,這亦符合唯物辯 證法的主張。 (二)列寧主義

列寧(Vladimir Ilyich Lenin)作為蘇聯建立者,他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列寧 主義。改革開放時期中共對列寧主義(Leninism)的詮釋,可以鄧小平的評論來予以 闡釋。 首先,鄧小平認為列寧重視社會經濟的發展,鄧在 1979 年提出:「列寧號召多談 些經濟,少談些政治。」狉此一部分可視為列寧呼應馬克思主義自然主義人類學中對人 生活實踐的重視,亦符合改革開放時期中共以經濟建設的重視。第二,鄧強調列寧以 實事求是的精神將馬克思主義成功運用在俄國,1989 年 5 月,鄧小平在會見前蘇共領 導人的談話中說:「列寧之所以是一個真正的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就在於他不是從書 本裏,而是從實際、邏輯、哲學思想、共產主義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個落後的國家 幹成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狜此一主張呼應歷史唯物論主張在現實環境中進行實踐的 觀點。第三,在鞏固中共領導方面,鄧小平肯定列寧關於黨的領袖與黨、階級、群眾 關係的學說。列寧主張無產階級專政,但無產階級需由共產黨此一「無產階級先鋒 隊」來領導。狒鄧小平承接列寧的主張,認為中共是社會中的菁英階級的代表,中共的 菁英領導為當前中國社會所必需。 總上所述,列寧主義對改革開放後的中共意識形態的引導,主要表現在:國家發 展重點應在經濟建設,此一部分引導了中共的價值追求;列寧實事求是的應用馬克思 主義,及其主張的共產黨領導則在實踐方法上對中共有所啟發。 (三)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號召的文化大革命嚴重挫傷中共政權正當性,因此如何安排毛澤東的遺 註 狉 同註泝。 註 狜 鄧小平,「結束過去,開闢未來」,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主編,鄧小平文選第 3 卷(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3 年),頁 292。 註 狒 列寧,「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主編,列寧選集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頁 151。

(10)

緒,是化解信任危機延續中共政權的重大課題。狔鄧小平是中共政權的繼承人,若全盤 否定毛,將動搖中共執政的正當性;若全盤肯定毛,將難以平復文革時期的社會積 怨,難以擺脫兩個凡是的約束,更難以引領新的發展方向。為了處理這個難題,鄧小 平在 1981 年 6 月的中共第十一屆六中全會做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 議》,對毛澤東做了七分功、三分過的歷史評價,區隔了毛澤東的歷史功績和他晚年錯 誤。狚 「毛澤東思想」是鄧小平用以指稱毛澤東呼應馬克思主義成就建政建國事業的正 確思想,它的主要內涵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獨立自主」。鄧認為毛解放思想,能 夠實事求是的在中國社會與歷史的脈絡中活用馬列主義,進而引領獨立自主有中國特 色的社會主義,鄧亦認為應把握「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狌應在當前中國局勢下活 用毛澤東思想。此一觀點呼應了馬克思的自然主義人類學、歷史唯物論認為人應在自 然、社會、歷史情境中進行相應的生活實踐,與情境辯證統一求取生活的改善。 毛澤東晚年錯誤則是中共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範圍背離毛澤東思想所造成的,它是 中共領導當局的共業,不能完全歸咎於毛。鄧指出「毛澤東同志犯的有些錯誤,我也 有份。」中共應以毛澤東思想為思想武器,就事論事的檢討總結過去的失誤。鄧小平 透過提出毛澤東思想,以揚棄毛澤東的晚年錯誤。一方面達到批判毛,以破除毛的教 條的制約;二方面透過繼承毛的實事求是,以求開創新局。改革開放其實是經由抽繹 毛思想呼應馬列主義實事求是的部分,以重構毛思想,同時超克毛的制約。狑 鄧小平提出毛澤東思想,有四個方面的意義。首先,使毛思想上接馬克思主義 「自然主義人類學」,為改革開放時期中共施政朝向提升人民生活奠定基礎。第二,高 舉毛思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開展因應當前現實所需的改革開放。第三,強調 毛思想上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提出獨立自主、適應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 義。第四,在毛思想中找出擺脫毛晚年錯誤的憑藉,從而確立毛的積極意義,以建立 繼承毛以繼續執政的正當性。 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的自然主義人類學、歷史唯物論是人類發展的共同規律; 列寧主義主張經濟掛帥、實事求是的應用馬克思主義、堅持共黨的領導則提供了實踐 方略;毛澤東思想則是實事求是的將馬列主義中國化的建國策略。馬列毛之間是一個 逐步開展與落實的過程,列寧將馬克思主義俄化並化為可操作的政略,毛則將列寧主 註 狔 本研究認為,毛澤東到鄧小平在意識形態上有其沿續性,Sujian Guo 的研究中亦認為由毛澤東到鄧小 平的轉變是「類型內轉變」,而非「類型間轉變」。因為毛到鄧的政權轉變只是操作要素的改變,政 權 本 質 要 素 則 未 變 。 請 參 見 Sujian Guo, “The Totalitarian Model Revisited,”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Vol. 31, No. 3(September 1998), pp. 279~283.

註 狚 龔 育 之 , 「 鄧 小 平 論 毛 澤 東 思 想 培 育 了 我 們 整 整 一 代 人 」 , 人 民 網 , http://cpc.people.com.cn/GB/ 69112/70190/70194/4816173.html。

註 狌 鄧小平,「怎樣恢復農業生產(1962 年 7 月 7 日)」,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主編,鄧小平文選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323。

(11)

義與列寧版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落實為建政建國的方針與策略。

二、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在重新定位毛思想後,開展了後來被稱為鄧小平理論的主張。鄧小平理論 奠定中共 1978 年以後的意識形態基礎,其後的江澤民、胡錦濤均在其基礎上增修。因 此在中共改革開放階段,鄧小平理論在意識形態上具有四項意義。 1. 精確認識、詮釋毛澤東思想,以破除毛澤東思想的束縛。 2. 提出「實用論」以上承毛思想,開創改革開放的契機。 3. 主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重定中共當前的歷史任務。 4. 提出「不均衡發展論」、「穩定論」等適應當前歷史任務的實踐方法。 茲分述如下。 (一)實用論 「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玤是鄧小平的名言,由這句話可見鄧的 實用主義取向。玡鄧經由 1978 年真理標準大論戰衝破「兩個凡是」的束縛,十一屆三 中全會鄧小平即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為題發展演說,肯定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玭講話中鄧指出應該要「開動腦筋,學會原來不懂的東 西。」玦而非不知變通的遵循毛思想,這也就表明了鄧小平理論的實用主義性格,鄧小 平的此一主張,本文稱之為實用論(亦稱為「貓論」)。實用論深刻呼應了馬克思唯物 辯證法的思考,亦即在實際國情下,思考提升生活的方法。 實用論的第一層意義表現在以實事求是態度面對過去的思想與習見,而以有利發 展社會生產力的角度開展變革,鄧小平於 1992 年初南巡談話中指出:「計畫經濟不等 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畫;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 畫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玢只要是符合「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 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玠的標準,即應大膽嘗 試。但由此可知,鄧所主張的思想解放是有層次的,應首先自經濟基礎的變革開始, 在上層建築仍無礙生產力發展時,政治領域則仍要維持中共領導與社會主義意識形 態。 實用論的第二層意義在於改革開放的速度與幅度,必需務實的、動態的進行規畫 註 玤 同前註。 註 玡 葉永烈,鄧小平改變中國:1978 中國命運大轉折(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年)。 註 玭 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1978 年 12 月 13 日)」,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 會主編,鄧小平文選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頁 140~153。 註 玦 同前註。 註 玢 同註牪,頁 373。 註 玠 同註牪。

(12)

與實踐。在此鄧小平展開其「國情論」與「摸論」(摸著石頭過河)的論述。所謂國情 論指應按照中國現實國情,設計改革開放的進程、範圍,在考慮國家社會可承受度下 進行變革。「摸論」是指改革開放是一個理念與現實的不斷磨合過程,它沒有前例可 循,它不可能一次到位的做好長期規畫。改革開放是一個累積試點經驗,在實踐中摸 索真理,由點而面的逐步展開過程。玬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 鄧小平在 1987 年 10 月召開的中共十三大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指出: 「正確認識中國社會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 是我們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基本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含兩層含義: 第一,中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中 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 段。」此一論述具有如下意義。玝 首先,在目標上,呼應馬克思歷史唯物論中共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首要任務在 解放生產力,再因應經濟基礎的提升,相應的調整上層建築。因為此一時期主要矛盾 在於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亦即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 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因此解放生產力是當前的主要目標,並且為此改革生產關係和上 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其次,在實施步驟上,中共是在生產力嚴重不足 的歷史背景下建設社會主義,因此初級階段由毛時期的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以至達成 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最後,在上層建 築中的政治安排部分,因改革開放是在社會主義體制下展開,在經濟基礎變動帶動上 層建築變動之前,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應予堅持。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中共領導中國解放生產力的中長期規畫,包含 以下二方面意義。 1. 在馬克思歷史唯物論解放生產力的主張指導下,此一階段首要任務在由中共領導下 厚殖經濟基礎,再順著經濟基礎的提升,相應的調整上層建築。 2. 此一過程所以必需堅持中共領導,若順著馬列主義的角度來理解,一是中共是堅持 馬列主義理想的政黨,中共也是代表先進生產力利益群體的政黨,要實現解放生產 力的理想,必需堅持中共的領導;二是上層建築是隨著經濟基礎而改變,若做為上 層建築之一的黨國體制能夠適應生產力發展,則中共政權就有存在的正當性。 註 玬 同註炚。有關貓論、國情論、摸論可參見楊開煌,「發展戰略思考之述評」,頁 37~55。 註 玝 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人 民 網 ,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5105/5277/20010430/456409.html 。 社 會 主 義 初級階段的主要觀點,可參見:許光武,毛澤東與鄧小平時代意識形態結構內容的比較(台北:國立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頁 134。

(13)

(三)不均衡發展論 鄧小平曾說「發展才是硬道理。」瓝顯示鄧對經濟發展的重視。鄧小平於 1992 年 初在南巡講話中提出的「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 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瓨發展生產力,追求全民共享較好生活是鄧的理 想,但是為了儘速改變當時中共落後的面貌,鄧主張「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 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後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 裕。」甿所謂先富帶動貧困,鄧小平認為「現在不能削弱發達地區的活力,也不能鼓勵 吃大鍋飯。」畀因此有條件的地區應儘速發展,且為避免影響其發展速度,暫時不應將 其發展成果支援發展較慢地區,必須待生產力達到有更高階段時,再來談合理分配的 問題。也就是以經濟發展為首要任務,不能因分配問題,拖慢了條件較好地區的增長 速度,因此區域間的不均衡發展是發展過程中暫時須付的代價。此一部分可視為是實 事求是的考量中國各地條件、發展不均的局勢而發展出的實踐方法。 (四)穩定論 鄧小平在十年文革動亂後上台主政,營造穩定的政治、經濟環境是當時中共與人 民的共同要求,因此鄧小平主張「穩定壓倒一切」。甾1987年 3 月 8 日,鄧小平在接 見外賓時指出,保持「國內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才能「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 義建設」疌1990 年 12 月 24 日,他強調:「穩定壓倒一切,人民民主專政不能丟。」疘 1992 年初南巡講話中,鄧又提出:「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 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 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 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 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皯對於經濟發展的國策他認為「隨著實踐的發展,該 完善的完善,該修補的修補,但總的要堅定不移。即使沒有新的主意也可以,就是不 要變,不要使人們感到政策變了。」盳此即其穩定論的主要論述。 註 瓝 同註牪。 註 瓨 同註牪。 註 甿 同註牪。 註 畀 同註牪。 註 甾 鄧小平,「善於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1990 年 9 月 15 日)」,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主編,鄧 小平文選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364。 註 疌 鄧小平,「有領導有秩序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987 年 3 月 8 日)」,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主 編,鄧小平文選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頁 210。 註 疘 同註甾。 註 皯 同註牪。 註 盳 同註牪。

(14)

綜合上引鄧的講話,鄧所謂的穩定主要是政治方面,也就是中共領導下的穩定, 其內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中共的領導地位不容動搖,不容許政治上的競爭者,以免 因政治競爭帶來動亂。二是中共必須以發展經濟為治國方略,鄧認為中共若背離發展 就會垮台。三是中共內部仍要落實民主集中制,不容許黨中有派。這三方面是互相保 證的,中共必須以經濟發展為施政主軸才能爭得民心、永續執政;中國在中共一黨專 政的穩定領導下才能有追求經濟發展的適當環境。倘若中共放棄了經濟發展的國策, 或中國搞多黨競爭,抑或是中共內部混亂,都將造成政局不穩,導致中國失去發展的 條件,其結果將不僅是中共倒台,也將是國家的混亂與逆退。此一部分呼應了馬克思 歷史唯物論經濟基礎帶動上層建築的主張,在經濟基礎帶動上層建築變動之前,上層 建築不應先動。 實用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不均衡發展論、穩定論這四者間是相輔相成的。 鄧小平在南巡講話指出「為什麼『六·四』以後我們的國家能夠很穩定?就是因為我們 搞了改革開放,促進了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為改 革開放的實施期程做了規畫,將中共的長期發展扭轉到以經濟中心,以定民心與黨國 的施政方向。強調實用論為經濟發展鬆綁,經濟發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得到了人民的 認同,有利穩定中共的執政地位,而穩定又為放手探索各種改革開放可行策略的實用 思維創造條件,為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奠定了合理性。這幾個重要主張形成不 斷自我肯定的正向循環。鄧小平理論有效扭轉了中共意識形態的視域,使中共意識形 態由「挑動激情、政治鬥爭」,轉向「追求穩定、經濟發展」,它對中共今日的發展, 確有重要的意義。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澤民提出的主張,其內涵主要在提出中共具有「中國 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等兩個先鋒隊的領導角 色。同時具有「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 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三個代表的身分。此外,十六大政治報告中,一方 面強調為了「思想解放」、「擴大黨的社會基礎」說明中共必需開放以增加社會基礎。 二方面強調「貫徹民主集中制」、「人才選拔」、「從嚴治黨」,以強調組織上、思想上入 黨,以堅持中共的理念。期能透過三個代表主張,在穩固中共領導前提下爭取新興力 量。盰 三個代表思想的意義在於調整中共所代表的不僅是無產階級,也代表了中華民族 各種先進力量與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此一抽象、空泛的界定下,有助於中共彈性吸納 更多社會新興勢力,擴大中共的社會基礎。特別是 1978 年改革開放後,隨著市場經濟 註 盱 同註牪。 註 盰 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2002 年 11 月 8 日)」,中共中 央文獻編輯委員會主編,江澤民文選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頁 529~542。

(15)

的版圖擴大,新興社會階層出現,愈來愈多的文化與經濟資源散落在黨國機器不能直 接控制的新興分子手中,且那些資源是更具生產力、更有未來前景的。三個代表思想 的提出,使包括新興資本家階層的新興社會力量入黨問題得到官方認可,代表了中共 經濟菁英、文化菁英、政治菁英結盟的制度化安排,將新社會階層納入,亦避免其走 向中共的對立面。盵但中共也強調黨員應在思想上、組織上入黨,必須認同中共的意識 形態與體制,以確保中共對黨員的領導。 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利中共繼續捉緊社會的主要資源,以避 免和社會新興力量脫節。矸這有利於維持與強化中共發展經濟的方針,同時也有助中共 的穩定執政。此一主張呼應歷史唯物論中上層建築應適應經濟基礎做出轉變的主張,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基礎的轉變包括傳統農工商業生產力提升,亦包括新興服務業、 文化創意產業生產力的投入,因此在政治部門必需廣納這些力量。

四、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胡錦濤時代中共主要政治口號之一,這個口號是中共因應綜合國力 已有提升,社會多元主體已然活躍,但生產力仍然不足,分配仍然不均,同時又需加 入經濟全球化競合,在面對國內、國際挑戰的情勢下,必需追求永續均衡發展,才能 持續改善人民生活,增強綜合國力,也才能得到人民的肯定,永續執政。 (一)統籌兼顧 所謂科學發展觀概括言之「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 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矼除了延續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的主張 外,更主張發展是為滿足全體人民的利益,由此強化國人對發展的積極性。但要實現 各方利益的協調、各方資源的合理配置,關鍵方法即在政治部門有效的進行資源的權 威性分配,此即所謂統籌兼顧。操作統籌兼顧的主體在大陸社會的情境下,必然由黨 國體制來承擔。在此脈絡下,中共的有效領導、管理、服務是實踐發展理念的政治與 組織保證,因此十七大仍然強調黨的建設工作,必需要完善、改革黨的領導,由中共 來代表與實現人民的需求與利益。矹因此,由中共在發展中進行「統籌兼顧」可說是科 學發展觀的根本保證,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訴求之一。「統籌兼顧」亦是呼應經濟基礎 的演變,相應增強與調整上層建築中政治部門在資源管理方面的職能。 註 盵 朱建陵,「中科院研究員康曉光:江澤民將續掌政權」,中國時報,2002 年 7 月 28 日,第 11 版。 註 矸 亓樂義,「香港文匯報:私營企業主入黨,利多於弊」,中國時報,2002 年 7 月 29 日,第 11 版。 註 矼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 國 代 表 大 會 上 的 報 告 」 , 人 民 網 ,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106155/106156/6430009. html。 註 矹 同前註。

(16)

(二)均衡發展論 科學發展觀另一個核心訴求是「均衡發展論」,胡的主張相較於鄧小平的不均衡發 展,可說是一套重視全民利益的均衡發展論,並由此使以人為本的理想得以落實。所 謂的均衡一方面包括協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以「促進生產關 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二方面指「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 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係,統 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 面積極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協調各方發展,才能使發展成為方方面面的共 同利益所在,以調動全民積極性,並使發展成果根本符合人民利益。胡錦濤認為經此 努力,即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謂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 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矻這一訴求,亦是呼應馬克思人學對發展生活實踐的終極關 懷。 科學發展觀事實上承認了社會上多元主體與利益的存在,在眾聲喧嘩、社會變遷 中,如何評價、界定各方面的發展狀況,以分配資源,扭轉發展中的不均衡狀況,關 鍵即在政治權力的詮釋界定與統籌協調,因此黨國體制對資源與利益進行協調統籌的 權威性分配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件,矺必須要中共的領導與調控發展步調與資源,才 能使各方利益活而不亂、多元一體。科學發展觀可說是為中共政權建構正當性的一套 話語、知識,以形塑知識與權力互相支持的關係。矷 總上所述,中共在面對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時代,雖然已不再倡言政治掛帥, 但為了維持其一黨專政的地位,在意識形態領域亦積極調整,透過連結思想解放、發 展、均衡、穩定、統籌兼顧等話語,以期爭取包括話語實踐在內的各種社會實踐的領 導地位。若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這種調整除了由中共維持執政地位來解讀外, 亦體現了上層建築因應經濟基礎調整、存在決定意識的主張。 註 矻 同前註。 註 矺 「 中 共 中 央 關 於 加 強 黨 的 執 政 能 力 建 設 的 決 定 」 , 中 國 互 聯 網 ,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 2004/Sep/668376.htm。該決定為 2004 年 9 月 19 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 過。 註 矷 劉北成、楊遠嬰譯,Michel Foucault 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92 年),頁 25~26。

(17)

肆、改革開放後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發展與

危機

一、當前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

由上所述,可見改革開放後的中共意識形態,承繼了馬列主義,定位了毛澤東思 想。在鄧小平提出的實用論引導下,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期程,而以維持中共 執政與經濟發展做為相輔相成的雙重目標。但如何在論述中呼應硬核並體現此一雙重 目標,則鄧、江、胡三代各有不同。換言之,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可說是中共意識 形態的硬核部分,由實用論開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馬列主義適應中國調整,進 而建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護帶,其他論述則在實用論與初階論的舖墊下展 開。 馬列主義是中共立黨基礎,視為硬核殆無疑義。而本研究將毛澤東思想視為中共 的意識形態硬核,主要依據「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0 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此一文本指出,中共「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 一 大 理 論 成 果 是 毛 澤 東 思 想 。 毛 澤 東 思 想 是 馬 克 思 列 寧 主 義 在 中 國 的 運 用 和 發 展。……另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 理論體系……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祂此一論述在看待毛思想地位的問題 上,具有兩方面意義:一方面在內涵上,毛思想被詮釋為實事求是的將馬列主義運用 於中國,毛指出了因應國情調整馬列主義的方法論規則。二方面在結構上,定位了中 共 1978 年以後的意識形態均為對毛思想的繼承。基於這兩方面,本研究將毛澤東思想 視為硬核的一部分。 在保護帶部分,則鄧小平理論希望經由定位毛澤東思想,實事求是的提出社會主 義初級階段論,以啟動改革開放;企圖經由不均衡發展論促使有條件地區儘快脫貧致 富;更期望經由穩定論,穩固中共的領導,以營造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江澤民的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是因應生產力發展,包括資本家在內的社會新興力量出現, 中共力圖吸納這些先進力量,以確保中共能夠主導新興先進力量。胡錦濤時期則面對 經濟不均衡發展後造成的社會失衡,生產力更為多元發展的局勢,提出科學發展觀, 強調應在中共統籌兼顧下,追求社會各方的均衡協調永續發展。 由當前胡錦濤建構的意識形態,追蹤鄧、江、胡中共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意識形 態與轉變軌跡,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與演變如表 1。 註 祂 同註沴。

(18)

表 1 改革開放後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與演變 硬核 保護帶 三代領導集體的主張 核心 主張 思 考 方 法 歷 史 定 位 目 標 觀點 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學發展觀 與硬核的 呼應關係 統籌觀點 共產黨領導 共產黨領導 必須由中共統籌兼 顧以確保社、經均 衡發展 列寧:無產階級 專政理論 中共執政 和諧觀點 建構穩定環境,中 共執政、發展方針 不能改變。 中共擴大社會基礎 ,以穩定中共政權 。 社會整體和諧穩定 馬克思:歷史唯 物論 發展觀點 經濟不均衡發展 經濟不均衡發展 社會全面發展 馬克思:歷史唯 物論 馬克思列寧主義 毛澤東思想 實用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 經濟發展 均衡觀點 未來實現共同富裕 未來實現全面小康 當前即需追求均衡 發展。 馬克思:自然主 義人類學 資料來源:作者製表。 就意識形態的建構來看,本研究認為,鄧小平已建構改革開放以後中共意識形態 的規模。首先,在硬核部分,除繼續堅持馬列主義外、毛思想亦被重新詮釋、確立。 其次,在保護帶部分,實用論為解放思想開道,進而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中共 執政與經濟發展兩大目標在社會主義初階論的脈絡下亦隨之到位。中共執政、經濟發 展兩者被建構為互賴關係,兩者互相保證。中共執政才能統籌全局、穩定和諧,從而 有利於發展;而提升經濟帶來均衡發展的社會,又為中共執政爭取民心。 硬核部分:馬列主義、毛思想為硬核中的內涵,以拉卡托斯的科學研究綱領方法 論來看,此一硬核提供諸多方法論規則與積極與消極的誘導法,而促成了中共當前意 識形態的演變。說明如下。 1. 馬克思主義: (1) 自然主義人類學主張在現實情境中改善生活的理念。就積極面而言,它誘導了 改革開放時期對人的勞動實踐與經濟發展的重視。就消極面而言,它避免中共 重回政治掛帥的方向。 (2) 歷史唯物論認為解放生產力是人類發展的基調,經濟基礎帶動上層建築、上層 建築呵護經濟基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合理安排是社會發展的保證。就積 極面而言,此一觀點確立了中共領導與經濟發展和諧互賴的努力目標。就消極 面而言,它避免中共走上政經脫節或激進的政經改革。 (3) 唯物辯證法主張人與環境的辯證統一是理解人類活動的思考方法。它可視為硬 核中的方法論規則。就積極面而言,此一觀點啟發了中共在實事求是中摸索改

(19)

革開放道路的主張。就消極面而言,它避免中共陷入崇拜教條、脫離現實的政 治迷信。 2. 列寧主義與毛澤東思想則使馬克思主義適應國情,並為實事求是的真理標準提供了 依據。以實踐做為檢驗真理標準、實事求是可說是馬列毛前後承接、發揚的方法論 規則。 保護帶部分承接硬核中對生活與勞動實踐的重視,以及實事求是的觀點。鄧小平 倡導了實用論的主張,在實事求是考量中國當前需要後,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做 為基礎。實用論與社會主義初階論可視為保護帶的第一、二圈層,它們可說是上承硬 核,下開保護帶各項內涵的柔軔中介。在此基礎上開展出中共執政與經濟發展的兩大 目標。由中共執政衍生出的內容包括鄧時代提出由中共穩定領導的訴求,發展至今, 成為統籌與和諧觀點;在經濟發展部分,鄧提出不均衡發展、未來實現共同富裕的主 張,至今成為發展觀點、均衡觀點。上述這些部分歸屬於保護帶,它們是在硬核積極 與消極誘導下的產物;它們都是可以因應環境調整、丟棄的部分。上述各方面的演 變,茲分為以下四點說明。 1. 實用論:正如胡錦濤在中共建政 90 週年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源泉是 實踐,發展依據是實踐,檢驗標準也是實踐。」礿實用論觀點發端自硬核中馬克思的 唯物、辯證觀點,承繼自列寧與毛的實事求是主張。首先,實用論一方面可說是 1978 年以後中共擺脫毛澤東教條的關鍵主張;二方面為中共在經濟、政治領域創造 了改革或微調的空間,即不再將理想與手段的關係視為一成不變,如將市場經濟視 為社會主義可採行的手段。其次,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各種實用主義的調整, 必定是先經濟、後政治,隨著生產力解放逐步調整上層建築。最後,實用論是中共 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之一,它是在馬列毛思想指導下的務實觀點,它不能背離硬 核,各種實用主張必需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唯物辯證的人學與歷史觀,更好的提升生 產力。 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在歷史唯物論解放生產力的指導下,肯定了此一階段首要任 務在由中共領導下厚殖經濟基礎,再因應經濟基礎的提升,相應的調整上層建築。 3. 中共執政:意指適應當前國情與發展需要,應堅持中共領導,但在表述方式上,除 了繼續採用「堅持」共產黨領導、穩定「壓倒一切」這類權威性話語外,也調整為 使用「統籌」、「和諧」這些較為溫和的說法,以求能更為社會認同。本研究認為, 中共執政此一主張,至今已開展了統籌觀點、和諧觀點兩個主張,分述如下: (1)統籌觀點:統籌觀點發端自鄧小平主張堅持共產黨領導;接下來則為江澤民主 張中共代表了社會新興先進力量,兩者均強調中共領導可保證安定的政治環 境。但政治環境安定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要性,在鄧、江的論述裡均視為不 證自明之理。實際上,政經的互賴關係必需加以論證,亦即在邏輯上政治安定 與經濟、社會發展實為兩個分立的概念,此一問題未加解決,屢屢導致中共受 註 礿 同註沴。

(20)

到政左經右的批評。至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則將政治權力所具有權威性資源 分配的強制力量予以凸顯,強調黨國統籌兼顧對均衡發展的功能,將政治職能 在經濟發展中的意義予以闡釋,將政治話語融入經濟話語中,使中共執政不僅 僅是維持安定局面,而與均衡發展直接連結。胡的主張,呼應了馬克思上層建 築與經濟基礎關係的論述。 (2)和諧觀點:此一觀點起自鄧小平理論的穩定論,一開始指中共執政、發展方針 兩者必需穩定、不容改變。此一想法在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擴 大了中共的代表性,讓中共與新興先進的社會力量連結,擴大了中共的社會基 礎。在社會新興力量入黨後,中共的決策將更適應經濟基礎,中共穩定執政的 內涵不再僅是無產階級的穩定,它更代表新興先進力量的穩定。到了胡錦濤時 期,穩定進一步提升、擴大為和諧社會的主張,他認為「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 的共同心願,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秅其意義在於中共執政、社會經濟發 展、人民各得其所,三者互相支持、和諧共處,才是穩定的真正意義。 4. 經濟發展:意指力求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國家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準。發展觀點與均衡觀點是這個部分的重要主張。 (1)發展觀點:此一觀點起自鄧小平的不均衡發展論,鄧認為在經濟方面有條件的 可先富起來,暫時不必處理分配的問題,而且應儘量求快。到了胡錦濤時期, 則提出均衡發展論,此一均衡一方面是在資源的分配向度上,認為不只是經濟 要發展,而應該是社會各方面的全面發展,且社會全面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 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係;二方面是在時間的向度上,要追求永續發展,發展速 度與社會、環境可承受度要求適度平衡,而不必然急於求成。 (2)均衡觀點:鄧小平理論雖以不均衡發展為起點,但最終理想還是共同富裕;江 澤民則主張全面小康。穸胡錦濤則主張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因此發展的終極 理想還是均衡發展,只是效率與公平的輕重緩急有所不同。鄧認為效率與公平 之間,效率具優先性;胡則認為公平與效率可以是一體兩面。鄧認為不均衡是 手段,均衡是目標;胡則認為均衡既是手段也是目標。 在硬核的方法論誘導及客觀環境的改變下,保護帶的結構、實踐手段與論述方式 上均有所演變,茲分以下三方面述之。 1. 在結構方面: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在鄧時代均已初步到位。其中硬核必然不變,保 護帶部分的實用論、社會主義初階論相對穩定。而保護帶中的四個觀點,均出現程 度不一的自我更新與揚棄。其中一類是內容更為豐富的,如中共領導、政治穩定, 轉為統籌與和諧。另外一類是內容大幅變更的,如由主張不均衡發展,改變為均衡 發展。顯見保護帶利用增生與變更來維護與發揚硬核部分。另外,由中共政經格局 穩定,以及上述保護帶中的務實轉變,亦印證實用論與社會主義初階論在保衛硬核 註 秅 同註矼。 註 穸 同註盰。

(21)

上的軔性,它們是保護帶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2. 在實踐手段方面:包括由不均衡發展到均衡發展;中共由無產階級政黨開放為代表 社會先進力量,重視照顧全民利益。 3. 在論述方式方面:由過去政經分離的論述方式,改變為寓政治於經濟、社會發展之 中,政治權力被表述為統籌政經資源與發展的功能。讓人民在肯定社會、經濟發展 時,一併肯定中共領導的必要性。穻此一表述方式,也更符合馬克思主義認為上層建 築應適應、呵護經濟基礎的辯證思考。 意識形態中保護帶轉變的動力則是基於硬核所提示的積極與消極誘導法,以及外 在環境的挑戰。例如三個代表的提出,即是以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思維方法,因 應社會新興力量出現做出的積極調整。由不均衡發展轉變為強調均衡發展的科學發展 觀,則是以實事求是的思維方法,考量中國社會發展狀況而轉變。由這些轉變亦可 見,保護帶在符合硬核的方法論規則下,可以對原內容進行增補,例如三個代表的提 出;亦可出現方向轉折,例如由不均衡發展策略轉變為均衡發展策略。

二、當前中共意識形態對強化話語權與統治正當性的作用

改革開放至今,中共意識形態發展成一個內涵更為豐富,更具包容性的思想,中 國大陸社會、經濟發展議題皆為中共的意識形態所涵蓋,此亦有助中共建立話語權, 詳言之,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 中共意識形態連結了大陸社會的眾多立場與主張。在眾聲喧嘩中,中共試圖建立一 套兼攝一切的說法,以消融社會上不同話語,使之均納入中共的意識形態中。竻例如 三個代表思想、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主張,其目標均是將意識形 態連繫到全民生活的提升,由此爭取人民的認同,擴大中共的正當性基礎。 2. 中共意識形態與其他話語進行協商。為了更好的辯護、實踐硬核的理念,中共不斷 調整、豐富意識形態的保護帶,此一舉動即可視為中共與環境對話的結果。對於社 會出現新興力量、社會出現不均衡發展,中共意識形態均力圖做出調適,而非視而 不見或固執己見。例如中共的代表性由無產階級政黨走向三個代表,吸收更多社會 力量。這將產生如阿圖塞在其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觀點中,話語對人的召喚、收編 作用。籵意即一但談論中國的社經發展,就必然要與中共意識形態對話。 3. 中共意識形態在化解衝突、矛盾中不斷完備與再生產。例如中共雖一再強調共同富 裕、全面小康、和諧社會,希望在發展中追求均衡,但回到實際,追求發展的做法 仍是要重點跨越,或集中資源在特定部門上,仍然是要採取不均衡發展的策略。這 一方面誠然因為國家資源有限。二方面也因話語或符號活動本身就是一個二元對 註 穻 同註沰。 註 竻 同註炑。 註 籵 逢登迎譯,Louis Althusser 著,「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研究筆記)」,陳越主編,哲學與 政治:阿爾都塞讀本(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年),頁 320~375。

(22)

立、等級秩序的建構過程。當官方意識形態積極介入、詮釋、引導各種理念、實 踐,即已預告中共必定經常陷入自己當下建構的不均衡,以及前一發展階段所遺留 的不均衡中,這也造成必須再發明一套新話語以尋求均衡。因此在 2006 年 10 月十 六屆五中全會提到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即指出「任何社會都不可能沒有矛 盾,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 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糽簡言之,意識形態是建構不對稱關係的話語活動,它將 在不斷製造與化解二元對立的過程中得到再生產,保護帶因此更為豐富,硬核因此 更為強化。 4. 中共的意識形態在眾聲喧嘩中建構一套符號系統,以營造社會的安全感。中共一再 主張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但又一再要求統一思想,集中力量,要求人們遵循官 定意識形態的指引。之所以有此看似衝突的狀況,其實是因為意識形態本是一種權 力意志的表徵,當此一權力意志面對因著自己主張解放思想而雜然紛呈的論述時, 總要以各種方式,爭奪這些流行論述的詮釋權,使之為自己服務並成為主旋律的有 機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為自己、為人民尋求一套固定的意義,虛擬一種安定感,以 迎向變動的環境與符號的延異。耵 5. 保護帶的內容分別呼應了大陸社會的不同話語與需要,包括如下數端(請參見圖 1): (1)實用論:呼應政經發展對彈性調整、思想解放、創意思考的需求。 (2)社會主義初階論:呼應社會對政經路線長期穩定的需要 (3)統籌觀點:呼應社會對資源進行權威性有效調度的需要。 (4)和諧觀點:呼應社會心理對穩定、安全的需求。 (5)發展觀點:呼應社會各方面對利潤的需要。 (6)均衡觀點:呼應社會對公平分配的需要,滿足了社會各方的期待。 上述的意識形態操作具有如下三項意義。 1. 就中共扮演的角色來看:顯見中共對意識形態的操作,已非如毛澤東時期,試圖讓 官方意識形態宰制一切,且不容許異見。在毛澤東時代中共是專政者、領導者,人 民只能聽命行事。今日的中共已體認社會中存在多元主體,且中國亦處於全球化的 局勢。在此情況下,如何使自己的話語,呼應社會與世界對經濟發展的重視,並順 此潮流為自己尋求定位,進而在此基礎上,去連接更多話語,並與各方進行協商、 彼此調適,使方方面面在中國穩定發展的事業中各得其所,而願意合作互賴、各盡 其能,在此思維下,中共轉為統籌者、協調者,人民有能動空間。在此過程中,中 共居間統籌的地位與重要性也就成為不證自明之理,有助樹立中共統治的正當性。 註 糽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8/content_5218639.htm。

註 耵 Chris Barker, 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3), pp. 95~101.介紹了 Jacques Derrida 運用延異(différance)來說明意義在時間上的延宕,在語言結構空間中 的差異,目的在強調符號不能完整的表示意義,總是有所彰顯有所偏蔽。

(23)

圖 1 改革開放時期中共意識形態的硬核與保護帶 說明:1.實心深色內圈為硬核;虛線白色外圈為保護帶。 2.保護帶右側以經濟發展為目標;左側以中共執政為目標。 3.雙箭頭表示連結、協商。 4.實線表示話語邊界清楚;虛線表示話語邊界模糊。 資料來源:作者繪製。 2. 就意識形態的論述方式與界線寬嚴的角度來看:改革開放後中共的意識形態已由毛 澤東時代以政治語彙為主的,且較為封閉、固定的意識形態,轉化為以經濟語彙為 主的,較具開放、彈性的意識形態。由此創造與其他話語連結與協商的可能性,希 望由此來廣結各方力量,只要不違反核心主張,都是可吸納、結交的盟友。 3. 由中共意識形態的發展來看:由鄧小平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 至於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力求使中共與發展成為共謀關係。在經濟發展成為大陸 主流價值、改革開放改善大陸大多數人生活的同時,中共政權亦隨之更加鞏固。顯 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共亦借力使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心與深得民心為 自己爭取執政的正當性。 當前中共的意識形態在依托歷史唯物論與實事求是的話語慣性下,深刻呼應改革 開放以來,大陸社會的主流價值走向以多元實踐追求經濟利益的客觀情勢。強調中共 統籌兼顧的功能,即是以經濟職能來闡釋政治部門的角色定位,由此凸顯中共執政此 一上層建築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呼應社會對經濟利益的重視;強調均衡發展,全方 位的調動人民積極性,擴大意識形態包容性,即是呼應了社會以多元實踐追求利潤的 情勢。簡言之,中共力求與人民生活中關心的話題建立連結,以爭取認同與支持,進 而強化自己在民心中的主導性。由此觀之,中共意識形態的保護帶仍在發展,主要表

數據

表 1  改革開放後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與演變 硬核  保護帶  三代領導集體的主張  核心  主張  思考方 法  歷史定 位  目 標  觀點 鄧小平理論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  科學發展觀  與硬核的 呼應關係  統籌觀點 共產黨領導  共產黨領導  必須由中共統籌兼 顧以確保社、經均 衡發展  列寧:無產階級專政理論 中共執政 和諧觀點 建構穩定環境,中 共執政、發展方針 不能改變。  中共擴大社會基礎,以穩定中共政權。  社會整體和諧穩定 馬克思:歷史唯物論  發展觀點 經濟不均衡發展  經濟
圖 1  改革開放時期中共意識形態的硬核與保護帶  說明:1.實心深色內圈為硬核;虛線白色外圈為保護帶。  2. 保護帶右側以經濟發展為目標;左側以中共執政為目標。  3.雙箭頭表示連結、協商。  4.實線表示話語邊界清楚;虛線表示話語邊界模糊。  資料來源:作者繪製。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前參加科展時,在網路上看過水果發電的研究,覺得很好奇,便到網路上查相關的資

Cauchy 積分理論是複變函數論中三個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有了 Cauchy 積分理論, 複變 函 數論才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並且導出一系列在微積分中得不到的結果。 我們先從 Cauchy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態度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因應社會需要的轉變,科學、科技和工程的急速發展,根據各類調查和會面收集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