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歷史考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歷史考科"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09學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

歷史考科

-作答注意事項-

考試時間:80分鐘 作答方式:

˙選擇題用 2B 鉛筆在「答案卡」上作答;更正時,應 以橡皮擦擦拭,切勿使用修正液(帶)。

˙非選擇題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在「答案卷」上 作答;更正時,可以使用修正液(帶)。

˙未依規定畫記答案卡,致機器掃描無法辨識答案;或 未使用黑色墨水的筆書寫答案卷,致評閱人員無法 辨認機器掃描後之答案者,其後果由考生自行承擔。

˙答案卷每人一張,不得要求增補。

(2)

第 壹 部 分 : 選 擇 題 ( 占 8 0 分 ) 一 、 單 選 題 ( 占 6 8 分 )

說明:第1題至第34題,每題有4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適當的選項,請 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2分;答錯、未作答或畫 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一份資料提到:十七世紀早期,荷蘭人占領安平作為貿易中心與統治據點,該地區的原住民 族開始與世界舞臺接觸。荷蘭人為其創造的一套羅馬拼音文字,成為臺灣南島民族有文字的 開始。文中的原住民族應是:

(A)阿美族 (B)排灣族 (C)西拉雅族 (D)凱達格蘭族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都有作家描述他們的戰爭經歷。柏林、倫敦、重慶、東京、臺 北等地的作家,對1944年的共同記憶最可能是:

(A)族群迫害 (B)強制徵兵 (C)敵軍轟炸 (D)傀儡政權

3. 十九世紀中期,一群人士發表一份文件,自稱是「在歐洲遊蕩的一縷幽靈」,號召下層階級 團結起來反抗壓迫,爭取平等。當時,羅馬教皇、俄國沙皇、奧地利與法國的保守派首相等,

都視這群人為破壞歐洲穩定的敵人。這群人最可能是:

(A)民族主義者 (B)共產主義者 (C)自由主義者 (D)資本主義者

4. 唐太宗聽到前線打敗突厥的捷報,喜不自勝說:當年先皇起兵,必須拉攏與隋煬帝和親的突 厥,向其君長稱臣,允諾日後與之互市,始獲得其兵馬糧秣之助,攻入京師,建立我朝。如 今,我軍擊敗突厥,生擒其君,可算為國雪恥。突厥當初願與李氏合作,最可能是為了:

(A)族群友誼 (B)分享政權 (C)文化認同 (D)經濟利益

5. 史家評論歷史上某地區的宗教變革:這個信仰的降臨,本身就是一種革命。這個「新信仰」

勝過此地區既存的教義與教會,它並未襲用這地區已有的兩部聖經,而是帶來一部嶄新的

「新經典」。它經由武力征服,在政治、靈修或社會方面都推翻了舊秩序,在其上建立一個

「新秩序」。上文提到的「新信仰」、「新經典」、「新秩序」,指的分別是:

(A)猶太教、舊約聖經、希伯來王國 (B)祆教、阿維斯塔經、波斯帝國 (C)基督教、新約聖經、羅馬帝國 (D)伊斯蘭教、古蘭經、阿拉伯帝國

6. 非洲西岸的聖赫倫納島附近,打撈到一艘十七世紀初期的歐洲商船,船上有一百多件中國青 花瓷。學者解釋,當時歐洲多國爭奪亞洲貿易主導權,常發生海戰。這艘船最可能是因哪兩 國海戰而沉沒?

(A)西班牙與瑞典 (B)西班牙與丹麥 (C)葡萄牙與法國 (D)葡萄牙與荷蘭

7. 臺北艋舺青山宮〈沿革記略〉提到:「(清)咸豐4年,福建惠安縣漁民奉其故鄉青山廟靈安 尊王像至艋舺(今萬華),由大溪口登岸,經舊街(今西園路),神輿突不能舉,公議擲筊問 神卜地,於此建小廟奉祀。時適淡北瘟疫流行,死亡相繼,凡至廟中求神庇佑者皆無恙,於 是善信日增。」從上述碑文判斷,這座廟宇供奉的主神是:

(A)王爺 (B)媽祖 (C)土地公 (D)義民爺

8. 1940年末,日本軍隊南進,入侵中南半島,迅速控制了法國殖民地越南。日軍得以順利進入 越南的背景最可能是:

(A)珍珠港事變後,美國無力阻止日本在東南亞的擴張 (B)德國侵略法國後,扶植的維琪政府同意與日本合作 (C)日本在中國的戰事受挫,轉進至中南半島重新整備 (D)越南共產黨發動革命,越南政府請求日本派兵援助

(3)

9. 以下是關於1950年前後臺海兩岸情勢的兩段資料:

資料甲:1949 年 7 月,劉少奇率領中共代表團訪問蘇聯,要求提供對臺灣作戰的潛水艇與 飛機,遭到史達林拒絕。

資料乙:韓戰一爆發,杜魯門總統即發表「臺灣海峽中立化聲明」,一方面阻止中共軍隊攻 擊臺灣,一方面也要求蔣介石停止「反攻大陸」的計畫。

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兩段資料?

(A)1949年前後,蘇聯與中共關係惡化,因此拒絕援助中共 (B)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準備放棄臺灣,以全力出擊朝鮮 (C)臺灣「反攻大陸」或中共「解放臺灣」分別受美蘇牽制 (D)美蘇兩國均同意「臺灣問題」必須透過和平方式來解決

10. 中國傳統官方史書很早就記載了周邊民族的文化,但歷代史官受限於語言、文化等因素,紀 錄並不正確,士人也不關心。但自某時期起,知識分子開始重視邊疆問題,並參考外文著作,

積極研究周邊族群的歷史和地理。這種轉變的背景最可能是:

(A)北宋初年,遼夏壓境,士人提倡春秋大義以保護國土 (B)明中期以後,耶穌會教士引入歐洲新地理學帶來啟發 (C)清中期以後,俄國蠶食邊疆,促使學者拓展邊疆研究 (D)日本扶持滿洲國,刺激中國學者研究邊疆歷史的風氣

11. 圖1是「司空瑯瑘康王墓表」,以碑體的篆書與楷書寫成,墓主是司馬金龍。碑文中可見下列 資料:「大代」(國號)、「太和」(年號)、「司空、鎮西大將軍、吏

部尚書、冀州刺史」(官銜)、「瑯瑘」(郡望)等。根據這些線索,

可以推定墓主的年代是:

(A)戰國 (B)秦代 (C)西漢 (D)北魏

12. 中世紀到十六世紀末,歐洲的自然哲學家若非神職人員,就是在教會主導的大學工作。至十七 世紀,科學研究的主力轉移到新成立的各種研究院和學會。英國哲學家培根曾批評說:大學是 知識疾病的孕育場所。十六到十八世紀,歐洲大學沒有成為科學知識發展的園地,應歸咎於:

(A)固守神學論辯和經院哲學的研究傳統 (B)缺乏科學實驗所需的研究經費和人力 (C)受宗教改革影響陷入新舊教派衝突中 (D)與新興專制政府聯手打壓新科學研究

13. 二十世紀發生兩次世界大戰,戰後中歐和東歐都發生複雜的民族與疆界變動,造成許多問題。

面對一次大戰後舊帝國解體、二次大戰後戰敗國領土的處分,比較戰勝國在兩次大戰後,對中 歐和東歐民族與疆界的主要處理方式,下列何者為是?

(A)一戰後,依既有民族領域來劃定新疆界;二戰後,以強迫民族遷移來配合新疆界 (B)一戰後,以強迫民族遷移來配合新疆界;二戰後,依既有民族領域來劃定新疆界 (C)兩次戰後,皆以新定疆界來配合既有之民族領域

(D)兩次戰後,皆以強迫民族遷移來配合新疆界劃定

14. 近代中國某一時期,地方力量左右國家政治發展,各個地方勢力間,常或聯合,或對立,形 成一種不穩定的局勢。學者評論這個時期的特色:「很像十九世紀以來的國際政治,以勢力 均衡為目標。原則是:一、各成員都力圖擴充自己的勢力;二、在戰爭中儘量不使戰敗者完 全瓦解;三、在擴充勢力過程中不許某一成員取得絕對優勢。」這位學者描述的應是:

(A)八國聯軍時的東南互保運動 (B)民國初年的軍閥政治 (C)中日戰爭時的重慶與南京政府 (D)冷戰期間的臺海兩岸對峙

圖 1

(4)

15. 一位當朝宰相被敵國俘虜,敵國大臣勸降說:兩國交戰這麼多年,你應當早日投降我國!你 既是狀元,應知自古至今,中國有多少個朝代?被俘宰相回答說:我不是來參加科舉考試的,

就不必多講了,我不會投降,但求一死。這位宰相最後以身殉國。這最可能發生於何時?

(A)安史之亂時 (B)蒙古滅宋時 (C)滿清滅明時 (D)太平軍陷南京時 16. 1661年鄭成功攻打臺灣,有記載提到:當時,有的原住民族歡迎鄭成功,甚至追隨漢人對荷

蘭人作戰;但也有的與荷蘭人合作,攻擊鄭成功軍隊。我們如何理解此一情形?

(A)此敘述出自漢人,與實際的情況顯然有出入 (B)各部落原住民族之意見紛歧,立場未必一致 (C)鄭成功以民族大義號召,原住民族紛紛響應 (D)原住民族利用雙方衝突之際,恢復大肚王國

17. 某一時期,中外發生衝突,許多外國人士遭到攻擊或殺害,以華北地區最嚴重。事件結束後,

外國勢力與清廷簽訂條約,除要求懲凶與賠款外,還規定:參與暴亂之地區,須停止科舉考 試五年,以示懲罰。這個條約簽定的背景最可能是:

(A)鴉片戰爭時,外國商民損失慘重 (B)廣西發生教案,教士信徒遭殺害 (C)義和團事件,外國使館受到圍攻 (D)辛亥革命前夕,外國居民受虐待

18. 學者分析中國某一時期的農業政策,指出:政府認識到以前農村管理的錯誤,希望能重新刺 激和提高農民生產動機,因此把生產責任放給農戶,並鼓勵農民從事穀物生產以外的副業,

將副產品拿到自由市場販售,以提高收入。這位學者描述的應該是:

(A)國共內戰時期的「鬥爭地主,土改要分田」

(B)大躍進時期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C)人民公社的「農業生產合作,吃飯不要錢」

(D)鄧小平改革開放後的「包產到戶、個體戶」

19. 右表是1951至1980年,世界上四個主要經濟體的GNP(單位:10億美元)統計。從這段期間 世界經濟發展的情勢判斷,甲國最可能

是何者?

(A)日本 (B)中國 (C)英國 (D)法國

20. 某人在致友人之書信中,描述當時一座城市遭到入侵的情形:來自黑海的敵人破城而入,市 民血流成河,「野蠻人」將皇帝梟首,神父與修士都受到酷刑,神聖的信仰已遭驅逐,此一 東方帝國首府淪入「野蠻人」之手。這封書信的「作者」與提到的「野蠻人」分別是:

(A)基督徒;鄂圖曼人 (B)穆斯林;斯拉夫人 (C)俄羅斯人;蒙古人 (D)東哥德人;匈奴人

21. 漢初法律規定,國家按人民的爵等賜予田土和居宅;北魏至唐初也都有政府頒授土地給成年 人的相關法令。這些作法的共通目的最可能是:

(A)擴大國家賦稅來源 (B)實現均富社會理想 (C)強化社會救濟效果 (D)促進農耕技術改良

22. 歷史課堂上幾位同學發言,甲說:「元代中國商人在東南亞以中國銅錢購買檀香、胡椒等商 品。」乙說:「黃海海域曾打撈出元代沉船,發現大量瓷器及800萬枚銅錢。」丙說:「元代 時,中南半島許多地區通行中國銅錢。」我們如何理解上述討論?

(A)元代課徵漢人重稅,人民運銅錢逃稅 (B)鄰國缺銅礦,必須走私取得中國銅錢 (C)蒙古為鼓勵各國朝貢,賞賜大量銅錢 (D)中國貿易發達,銅錢流通於東亞各國

年份 國家 美國 甲國 乙國 丙國 1951 328.4 14.2 35.1 41.4 1960 503.8 39.1 60.0 71.9 1970 992.7 203.1 145.5 124.0 1980 2633.1 1040.1 657.1 525.5 GNP 是國民生產毛額的簡稱,係指:一年中生產的所有 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5)

23. 每年5月5日,墨西哥都會舉行慶祝活動,紀念1862年的一場戰役。當時,法國因墨西哥無力 償債而出兵,起初被墨西哥打敗。但拿破崙三世繼續推進,在1864年建立一個政權,立奧地 利皇帝之弟為「墨西哥皇帝」。直到1867年,墨西哥人才在美國協助下推翻此一政權,重建 共和政府。美國何以到1867年才介入此事?

(A)美國因德州問題與墨西哥交惡,遲不介入 (B)美西發生戰爭,美國無力介入墨西哥問題 (C)美國國會反對門羅主義,不干涉美洲事務 (D)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始有餘力加以干涉 24. 以下是有關1950、60年代歐美女性的兩則資料:

資料甲、1967年披頭四的搖滾歌曲〈她正離家〉:「星期三早晨五點…∕她輕輕帶上臥室的 門…∕走出門外,她自由了。她(我們把大半輩子交給她)∕正在離開(犧牲了自 己大半輩子)∕家…,在孤單地生活這許多年之後…。她…∕內在的某些東西這麼 多年來都被否定∕她正離家。」

資料乙、學者觀察說:戰後隨著人口成長,女性的傳統角色不斷受到鼓吹。在電視節目、雜 誌和廣告中,女性總是待在家內,操作不斷增多的家用機器,好像這些機器可以減 輕她們的家務負擔,找回作為母親的愉悅。

對照這兩則資料,資料甲中的「她」追求的是:

(A)擺脫家庭束縛,迎向自主生活 (B)運用家用機器,重拾母性愉悅 (C)追求男女平權、同工同酬待遇 (D)倡議管理夫妻共同財產之權利

25. 一位政治思想家主張建立一種邦國,這邦國由三個階層構成:統治階層治理國政、武士階層捍 衛邦國、生產階層生養社會。土地是所得主要來源,財富由社會公有,兒童由國家教養。他對 民主政治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智慧最高的人當政,邦國才能免於邪惡事物。這位思想家是誰?

(A)柏拉圖 (B)商鞅 (C)洛克 (D)馬克思

26. 某一時期,由於政權轉移,新的統治者給臺灣人一定的時限選擇去留,時限過後,未遷徙者 即視為新政權的人民。當局統計臺灣總人口約280萬人,遷籍離開臺灣者約4400餘人,不到 總人口的千分之二。這些人遷籍的主因是:

(A)鄭成功逐荷 (B)鄭克塽降清 (C)乙未割臺 (D)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27. 某地圖書館藏有一份手抄本,抄錄清乾隆皇帝登基前與父親雍正皇帝唱和的詩作。根據學者

考證,清朝藩屬派遣使臣到北京覲見時,需與皇帝賦詩唱和,上述手抄本乃供使臣揣摩練習 之用。這位使臣最可能來自:

(A)日本 (B)臺灣 (C)暹邏 (D)琉球 28-29 為題組

某個時期,歐洲社會流行「中國風」,仰慕中國文明。當時,

歐洲的畫家繪有兩幅畫作,題名為「中國皇帝春耕」(圖2)和

「中國皇后採桑」(圖3)。

28. 我們應如何理解這兩幅畫的意涵?

(A)馬可波羅到中國,描繪皇室生活簡樸,並耕而食 (B)啟蒙時期,歐洲哲士讚賞中國皇室親民恤農精神 (C)工業革命初期,歐洲人懷念中國傳統的農村生活 (D)帝國主義的偏見,諷刺中國社會結構的保守落後 29. 這兩幅畫呈現的藝術風格應為何?

(A)表現理性、明晰、均衡的新古典主義 (B)捕捉光影與色彩變幻瞬間的印象主義 (C)線條簡單、用色明亮、突出的野獸派 (D)充滿奇幻、詭異、夢境的超現實主義

圖 2

圖 3

(6)

30. 一位外國人評論當時的中國,指出:居住在遼東的韃靼人,不僅統治中國,還占領了西藏國。

對照歷史,只有一個小城的羅馬人曾經征服了世界;韃靼人來自僅有一省大小之地,卻征服 了比前人更多的土地,各處人民都要向他們稱臣納貢。這位外國人最可能是:

(A)宋代日本學問僧 (B)元代義大利商人 (C)明初阿拉伯商人 (D)清代耶穌會教士 31. 歷史老師要求書寫一篇關於「日治時期臺灣都市計畫」的報告,同學們列出以下資料:

甲: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

乙:新渡戶稻造,《糖業改良意見書》

丙: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

丁: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 該報告一定要參考的資料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丙丁 32. 圖4為十六世紀的手稿本,每頁有左、右兩欄,左欄是

西班牙文,右欄是以拉丁文字母書寫出的納瓦特爾語。

成書過程先是方濟會傳教士請耆老以當地的納瓦特爾 語解釋其文化和宗教習俗,再由傳教士及其學生等人 編寫右欄、繪製插圖,最後再將右欄內容譯成西班牙 語,寫在左欄。納瓦特爾語最可能是何地的語言?

(A)墨西哥 (B)巴西 (C)印尼 (D)越南

33. 這個新朝代建立之初,士紳或庶民的髮型、服裝依舊崇尚「胡俗」。開國君主乃下詔恢復固 有傳統,規定士紳百姓必須束髮,官員戴烏紗帽,並依身分穿著官定的朝服款式、圖案及布 料。國子監生、生員亦各訂有衣冠。這位皇帝是:

(A)推動漢化的北魏孝文帝 (B)革胡俗行漢法的隋文帝 (C)除去蒙古習俗的明太祖 (D)懷柔漢人的清順治皇帝

34. 1870年以來,歐洲列強在非洲的殖民競爭趨於激烈,常逕自宣告「勢力範圍」,造成列強間的 緊張。1884-85年,德國首相俾斯麥召開「柏林會議」,以解決非洲殖民亂象,十四國與會。這 個會議確立「有效占領」的原則,規定:「任何國家必須與土著統治者締有條約,在當地插上 國旗,並建立行政管理機制,始可聲稱擁有該地的主權。」這個原則為非洲帶來什麼結果?

(A)列強之行動受到約束,延緩非洲的瓜分 (B)列強積極占領之行動,加速非洲的瓜分 (C)列強形成均勢局面,非洲免除瓜分危機 (D)列強顧慮占領成本,大都放棄瓜分企圖

二 、 多 選 題 ( 占 12 分 )

說明:第35題至第38題,每題有5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選項,請將正確 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判定,所有選項均 答對者,得3分;答錯1個選項者,得1.8分;答錯2個選項者,得0.6分;答錯 多於2個選項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35. 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蘇花改)施工時,在太平洋岸發現「漢本遺址」。考古隊在該遺址發現有金 屬器、琉璃、瑪瑙等外來物質,以及完整的聚落型態;外來的金屬器和瑪瑙,成為臺灣史前人 類重要的裝飾與儀式用品;出土遺物與當時的原住民族,如阿美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

巴賽族、凱達格蘭族,均有密切的關聯。關於「漢本遺址」,以下敘述何者正確?

(A)這個遺址稱為「漢本遺址」,乃是因為其內容是以漢人文化為主 (B)遺址中發現了金屬器、琉璃等物件,顯然是個舊石器時代的文化 (C)從出土文物及聚落地理位置來推斷,該遺址應已有海上交通活動 (D)從文物的內容判斷,該遺址可能與淡水河口的十三行文化有關聯 (E)從祭儀用品與原住民族的互動看,該遺址住民仍在漁獵社會階段

圖 4

(7)

36. 清雍正皇帝經常使用「密摺」,派遣專人騎著快馬,將裝著皇帝親筆文件的匣子,交給各省 地方官。地方官拿出一把鑰匙,打開匣子,取出文件,按照皇帝的指令執行,並將實施情況 專摺回覆。這個作法的目的最可能是:

(A)強化皇帝權力 (B)實施地方分權 (C)蒐集地方資訊 (D)監督地方官員 (E)建立情報系統

37. 1215年,英國國王約翰簽署《大憲章》,共65個條文,保障英格蘭人傳統權利。經過幾百年,

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大憲章》的條文漸不再適用。十九世紀以來,國會立法廢止過時條文。

目前,僅少數條文仍在英國法律中。考慮英國社會的今昔,哪些條文最可能仍有法律效力?

(A)「寡婦若想保持單身,只須宣誓未經國王許可就不再婚,即不會被迫改嫁」(第8條)

(B)「若無王國議會同意,不可課徵兵役代金,且籌款僅限為國王籌贖金」(第12條)

(C)「任何市鎮和個人都不可被強迫修建橋樑,但負有固有義務者除外」(第25條)

(D)「人民不會被逮捕、監禁或剝奪財產,除非經由陪審團的合法審判」(第39條)

(E)「我們將提供人民快速的與公正的司法審判,且不收費」(第40條)

38. 以下是兩則有關歐洲瘟疫史的資料:

資料甲:「十五世紀後期,西西里和威尼斯實施檢疫制度,規定來自鼠疫疫區的船隻,都必 須在外海下錨40天,不准和岸上接觸……成為十六世紀地中海沿岸基督教港口通行 的法規。」

資料乙:「威尼斯在1575-1577年發生鼠疫,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西班牙於1596-1602年的 鼠疫奪走50萬條人命,而1648-1652年、1677-1685年兩次鼠疫更有100萬人喪生。

1665年,倫敦鼠疫大流行。」

根據這兩段資料,以下推論何者為是?

(A)地中海沿岸港口實施檢疫制度,可見船運是鼠疫重要傳播途徑 (B)義大利沿岸城市率先採行檢疫,足以證明此地為鼠疫的發源區 (C)港口檢疫制度的施行,顯然未能徹底防制鼠疫在歐洲各地散播 (D)十四世紀黑死病大流行後,鼠疫仍然在歐洲若干城市流行傳播 (E)根據這兩段資料,可以推論鼠疫在十八世紀以後已從歐洲絕跡

第 貳 部 分 : 非 選 擇 題 ( 占 20分 )

說明:共有4大題,每大題包含若干子題。答案必須寫在「答案卷」上,並於題號欄 標明大題號(一、二、……)與子題號(1、2、……),若因字跡潦草、未 標示題號、標錯題號等原因,致評閱人員無法清楚辨識,其後果由考生自行 承擔。作答使用筆尖較粗之黑色墨水的筆書寫,且不得使用鉛筆。每一子題 配分標於題末。

一、資料甲、乾隆10年(1745):「臺郡……自南至北,綿亙二千餘里。崇山之內,皆生番所居;

界外平埔,係熟番、漢民零散相處。從前定有地界,立石開溝。」

資料乙、乾隆 25 年(1760):「淡防廳一帶,從前原定火焰山等界,僅於生番出沒之隘口立 石為表,餘亦未經劃清。今酌量地處險要,於依山傍溪處,即以山溪為界;其無山 溪處,亦一律挑溝堆土,以分界限。」

資料丙、乾隆 55 年(1790):「查臺灣地土膏腴,易於謀食,無籍民人,愈聚愈多,往往深 入內山,墾越滋事。……從前以紅、藍、紫色畫線為界,今即添畫綠線,以別新 舊。臣查界外未墾埔地,既已分給屯丁耕種,丈溢田園(清丈後多出之田地),又 歸民佃征租,各有定主,似可毋慮奸民覬覦……占墾之風,自可禁絕。」

(8)

閱讀以上三段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 資料甲、乙提到「立石開溝」、「挑溝堆土」,所指為何?(1分)清政府設置目的為何?

(1分)

2. 資料丙提到「從前以紅、藍、紫色畫線為界,今即添畫綠線,以別新舊」。清政府需不 斷重新「畫線」,原因為何?(2分)

3. 資料丙的官員認為「占墾之風,自可禁絕」,其理由是什麼?(2分)

二、《周禮》古稱《周官》,內容講述國家的職官組織。以下是歷來三位學者的討論:

資料甲、宋人鄭樵引述前人見解指出:《周禮》出於周公手著,但並未施行,就像唐玄宗時 的「開元禮」,僅係規模粗具的大體規劃,少見細緻具體的實事描述。

資料乙、清代學者編修的《四庫全書》主張:宋人王安石並非真以為《周禮》切實可行,只 是為了杜悠悠之口,借《周官新義》之名追尋富強,以改變積弱的國勢。

資料丙、民國學者錢穆認為,《周禮》中祭祀五帝之禮不見於春秋以前,亦非劉歆為了協助王 莽建立新朝,托古改制所偽造,比較可能是戰國學者為因應世變而提出的國家藍圖。

1. 就理想或現實角度,對《周禮》的看法,三位學者的共通認識為何?(2分)

2. 《四庫全書》詮釋王安石編撰《周官新義》之用意,可用資料丙中的哪幾個字來表達?(2分)

3. 關於《周禮》成書年代,資料丙不同意資料甲的見解,其依據為何?(2分)

三、 史家考察中世紀中、後期歐洲某些地區的政經發展,指出:「這些地區的封建政權和君主政 權形成較晚,城鎮因而得以建立自己的獨特政治和社會體制,以維護公共利益。它們打著 維持和平的旗號,竭力保護自己的生意和貿易路

線,而且只要占有優勢,它們就會控制周邊地區,

建立支配性的市場體系。」根據你的歷史知識,

回答下列問題:

1. 文中描述的現象出現在圖5中的哪一地區?請 以甲、乙、丙、丁表示。(1分)

2. 這個地區城鎮出現的「獨特政治體制」,主要 是指什麼?(2分)

3. 從社會階級角度,主導此一政治體系的社會力 量為何?(1分)

四、 冷戰時期,兩大陣營對立。以下是1960年某一陣營領導國家官方出版品的摘錄:

「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對其他人民民主國家嚴守不干涉內政的原則。蘇聯承認這些國 家,給予政治上的支持,並致力盡到國際主義責任,……以穀物、種子和原物料援助他們。

美國則利用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困難,遂行控制。……日、西德、義、法、英 都不同程度仰賴它。……1949年美國建立一個侵略性軍事集團,名為北大西洋公約組 織。……1950年,它侵犯遠東地區,在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與南韓之間挑起武裝衝突……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巨大變動改變了世界政治版圖。兩個主要社會和政治陣營出現了:

一是社會主義與民主陣營,一是帝國主義與反民主陣營。……追逐世界霸權的美國帝國主 義者引發了所謂的冷戰,試圖點燃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烽火。」

回答以下問題:

1. 文中「帝國主義與反民主陣營」,所指為何?(1分)

2. 這份文件應是出自哪個國家的官方機構?(1分)

3. 承上題,從上文的書寫文字,找出一個證據,並說明你判斷這份文件出自該國的理由。

(2分)

圖 5

(9)

歷史考科選擇題答案

題號 答案 題號 答案

1 C 21 A

2 C 22 D

3 B 23 D

4 D 24 A

5 D 25 A

6 D 26 C

7 A 27 D

8 B 28 B

9 C 29 A

10 C 30 D

11 D 31 D

12 A 32 A

13 A 33 C

14 B 34 B

15 B 35 CD

16 B 36 ACDE

17 C 37 DE

18 D 38 ACD

19 A

20 A

(10)

歷 史 考 科 非 選 擇 題 參 考 答 案

歷 史 科 閱 卷 委 員 訂 定 評 分 標 準 時,會 視 考 生 實 際 作 答 情 形,列 出 各 小 題 之 滿 分 答 案 、 部 分 給 分 答 案 與 不 給 分 答 案 。 在 文 字 表 達 上 的 評 分 原 則 是 : 錯 別 字 不 扣 分 ( 除 重 要 關 鍵 詞 或 專 有 名 詞 外 ), 若 需 扣 分 , 每 1 小 題 至 多 扣 1 分 。 若 文 字 表 達 不 清 晰 , 用 字 不 當 , 可 酌 予 扣 分 , 至 多 扣 1 分 。 由 於 考 生 答 題 類 型 繁 多 , 實 際 評 閱 時 的 各 種 給 分 情 形 , 無 法 在 此 一 一 羅 列 , 以 下 謹 提 供 部 分 滿 分 參 考 答 案 以 供 各 界 參 考 , 其 他 相 關 參 考 答 案 、 詳 細 的 試 題 解 析 以 及 考 生 作 答 情 形 分 析 , 請 參 閱 本 中 心 將 於 8 月 15 日 出 刊 的 《 選 才 電 子 報 》。

109 學 年 度 指 定 科 目 考 試 歷 史 考 科 非 選 擇 題 各 大 題 的 參 考 答 案 說 明 如 下 :

第 一 題

第 1 小題(2 分)

土牛溝 或 土牛線;劃分「生番」與「熟番(漢人)」區域。

第 2 小題(2 分)

漢人(熟番)一再越界拓墾,侵奪原住民(生番)土地,為免產生糾紛,只好重新劃線為 界。

第 3 小題(2 分)

界外土地由軍隊駐紮屯墾;丈溢的田園由人民租佃,政府徵租。

第 二 題

第 1 小題(2 分)

政治理想 或 政治藍圖 第 2 小題(2 分)

托古改制

第 3 小題(2 分)

《周禮》中祭祀五帝之禮不見於春秋以前。

第 三 題

第 1 小題(1 分)

第 2 小題(2 分)

城邦 或 自治城市

(11)

- 1-

或 商人階層 第 四 題

第 1 小題(1 分)

美國及其盟邦 第 2 小題(1 分)

蘇聯

第 3 小題(2 分)

舉例如:

指責美國: 「建立一個侵略性軍事集團」 或 在「1950 年,它侵犯遠東地區」 或 「追逐 世界霸權的美國帝國主義者」 或 「試圖點燃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烽火」。

肯定蘇聯: 「對其他人民民主國家嚴守不干涉內政的原則」 或 「致力盡到國際主義責任」

或 「以穀物、種子和原物料援助他們」。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以小組形式,討 論對「考試」的 感受及看法,是 否贊成以「持續 評估」作為考核 成績等,從而帶 出「考試」源出 隋唐科舉制,並 被史家及歐洲視 為偉大發明。.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基督教此時早已是羅馬的國教,在東歐地區中可 以說是最有組織與影響力的宗教,以君士坦丁堡為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威遠炮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古戰場,也是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炮臺平 面呈月牙形,全長 360 米,高 6.2 米,寬 7.6

威遠炮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古戰場,也是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 地。炮臺平面呈月牙形,全長 360 米,高 6.2 米,寬 7.6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