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佛教生命倫理學 佛教生命倫理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佛教生命倫理學 佛教生命倫理學"

Copied!
8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教生命倫理學 佛教生命倫理學

——兼論——兼論動物權與護生動物權與護生

釋昭慧

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

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主任 關懷生命協會創會理事長

課程名稱:

  宋泉盛教授:「宗教與現代倫理

主辦單位: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授課時間:

  97.04.01  下午 2:10~5:00

課程地點:

(2)

本次講座,旨在依佛教「生命倫本次講座,旨在依佛教「生命倫 理學」之基礎原理,兼而探討「動 理學」之基礎原理,兼而探討「動

物權」的概念,並提出「護生」的 物權」的概念,並提出「護生」的 主張。主張。

依如下的七個脈絡,進行哲學進依如下的七個脈絡,進行哲學進 路的討論:

路的討論:

(3)

  1. 生命倫理學概論   2. 學科的分類

  3. 道德關懷之判準

  4. 佛教:「生命」的定義與「人」的定位   5. 佛教的護生理論

  6. 佛教護生理論的實踐綱領

(4)

生命倫理學概論 生命倫理學概論

「生命倫理學」 (bioethics) 乃是七十年代 初 Van Rensselaer Potter 所創造的一個新詞

,而且是用以指生態學意義下的「生存之 科學」 (science of survival)** 。生命倫理學 一般是指在醫療保健、生命科學和醫藥科 學和科技所涉及的倫理議題

** Van Rensselaer Potter 之“ Bioethics, Science of survival”

,刊於 Biology and Medicine (1970) number 14 ,頁 127-5 3 。

(5)

生命倫理學的發展與課題 生命倫理學的發展與課題

生命倫理學的發展,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影 響:

 一、醫療科學和生命科技迅速發展。

 二、倫理學界重新投入實際的倫理爭議,

   作研究和分析。

(6)

醫學上的主要影響來自第二次大戰之後,

現代醫療科技和生命科學的急劇發展。自 五十年代美國研發出「呼吸機」 (respirator)

,六十年代製造出洗腎機和心臟移植手術 成功等發展,引生出許多新的醫療倫理題

(7)

(1) 醫病關係

醫生和醫院對病人的責任與義務

病人的知情權、自主同意權 (2) 生死課題

胎兒之人格和道德地位的爭論

孕婦與胎兒之相對權利與義務

安樂死、自然死、放棄治療與醫助自殺

(8)

(3) 人工生育的倫理

代理孕母、植床前基因篩檢、基因改造、

完美寶寶、複製人 (4) 基因科技倫理

基因改造生物

跨物種基因藥物

異種基因轉殖器官之移植、基因治療

(9)

(5) 人體和動物實驗的倫理規範

六十年代, Henry Beecher 以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上發表的研究論文為例

,發現許多研究都頗為不道德,包括有意 使當事人受到不必要的傷害,乃致死亡。

本次講座,將聚焦於「動物實驗是否具足 正當性」之辯證。

(10)

(6) 醫療資源的分配

例如:醫療機器之輪用,移植器官之分配 排隊方式等。

(7) 公共健康的流行疾病

如愛滋病、 SARS 之隔離與歧視

病人被標籤化 (labeling) 問題

(11)

學科的分類 學科的分類

對「生命」的定義與對「人」之地位的認 知,自然會影響到學科的分類。例如:動 物倫理研究,這到底是屬於「生命倫理 學」或「環境倫理學」的範疇?

對人類、生態環境與生命之定位的三種主 義,會構成三種對動物的不同態度:

(12)

涉及方法論的三種主義 涉及方法論的三種主義

1. 人類中心主義( Anthropocentrism )

2. 生態中心主義( Ecocentrism ):整體論

( holism )

3. 生命中心主義( Biocentric Ethics )

可區分為:將具有感知能力之動物納入道德 關懷的動物中心主義( animal-centred theory )

,以及主張一切生命(包括了動物、植物及微 生物)都有道德地位的「生物中心主義」( life- centred theory )。

(13)

生命倫理學 生命倫理學

一般「生命倫理學」的探索,隱然具有人類 中心主義( Anthropocentrism )的意識形態

,主張人的道德地位高於其他事物。因此各 種原則主義依人類的特質而量身打造(如:

自律原則或知情同意原則,公正原則、不傷 害原則)。至多是在觸及「動物實驗」的課 題時,會討論到實驗動物的倫理地位,但也 無法將生命倫理學中的各種原則,比照人類

(14)

環境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

環境主義者即使對野生動物的處境給予較 多的關切,也大都只是著眼於「生態平 衡」的考量,而設定部分種類與數量,以 作為保育對象。因此他們大都主張「狩獵 合法」。完全無視於「合理數量的設定與 控管」很可能只是人類一廂情願的「生態 神話」,是依附於環境主義中之整體論

( holism )而陰魂不散的人類中心主義。

(15)

在環境主義的整體論( holism )邏輯中,

為了生態整體之善,個體之善被犧牲,成 了極具正當性的主張。此如薩戈夫( Mark Sagoff )之所主張:動物解放與環境倫理,

錯誤聯姻,快速離異」,因此,環境主義 者不是動物解放者,動物解放者不是環境 主義者

(16)

夾縫中生存的動物倫理 夾縫中生存的動物倫理

動物倫理之探究,成了「生命關懷」與

「環境保護」夾縫中的麻煩製造者

( trouble maker )。

動物時常陷於「生命關懷」與「環境保

護」都「爹不疼、娘不愛」的尷尬處境 。

(17)

動物在外的排除論證 動物在外的排除論證

一般而言,在「生命倫理學」的討論中,

總是把動物倫理議題納在環境倫理學的範 疇,而將「生命倫理學」中所關切的「生 命」,設定為「人類生命」。生命倫理的 道德原則,大都設限在「人類」之中,排 除了人類以外的動物之適用性。

生命科學工作者運用動物的合理性與正當

(18)

運用動物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運用動物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1. 動物即使是生命,但植物還不是一樣有生 命?

2. 動物即使是生命,但牠們不像人類一樣具 足理性,牠們沒有靈魂。

3. 動物即使是生命,但犧牲了少數生命,卻 可以換來多數生命的福祉,有何不可?

(19)

駁「動、植物相同」論 駁「動、植物相同」論

就第 1 點而言:道德關懷出自感同身受的 情懷。就道德直覺而言,掰斷一片菜葉與 掰斷一隻雞脖子,難道感受會相同嗎?

既然宣稱動物、植物都是生命,那以後是 否可以改用植物來做實驗?同是生命的植 物,應有足夠的生命特徵,足堪替代動物 實驗吧!

其餘兩點(關乎理性主義與效益主義),

(20)

人體實驗規範 人體實驗規範

1978 年有 Belmont Report ,對美國國內人 體實驗作出了明確的規範,其中「尊重受 試者之自律」、「仁愛原則」 ( 含「不傷害 原則」 ) 和「公平原則」,成為被援用的基 本道德原則,也成為「原則主義」 (principl ism) 之基本內容。

(21)

以「赫爾辛基宣言」 (Declaration of Helsink i, 1964) 為例:

6. 進行人體醫學實驗之首要目的,在於改 進各種預防、診斷及治療之方法,及增進 對於疾病成因之瞭解。對於目前已知最有 效之預防、診斷及治療之方法,也應不斷 地以研究來檢證其效果,效率,可行性,

及品質。

5. 在進行有關人體試驗之醫學研究時,應 將受試驗者之利益置於科學及社會利益之

(22)

8. 醫學研究之倫理標準,應以尊重生命,

維護人類之健康及利益為依歸。對於較易 受傷之受測族群必須特別加以保護。經濟 弱勢及醫療資源匱乏之族群的特別需求也 應加以關注。對於無法自行同意或拒絕研 究的人、對於可能在脅迫下行使同意的人

、對於那些無法因研究而親身受惠的人、

及那些同時接受研究和醫療照護的人,也 應特別關注。

(23)

1985 年,這隻猴子被動物解放陣線( ALF )從加州 大學河邊市實驗室救出來,他的眼瞼被縫合、頭部裝 上聲納裝置。(照片提供 /PETA , 1980's-1990's )

(24)
(25)

為了測試灼傷的結果,這隻狗被「活烤」,發生在美 國辛辛納提市的聖堂醫院。(照片提供 /PETA , 198 0's-1990's )

(26)

被植入電極的 貓。貓是廣被 歡迎的神經生 理學的實驗素 材,因為實驗 者認為他們的 腦與人類相近。

(照片提供 / Lega Anti Vivi sezione )

(27)

這隻猴子的頭被 鑽孔,並且置入 一隻探針,以注 入不同的化學物 質。這類的實驗 通常長達數月。

(照片摘自 /" 進 入地獄之門 " , IAAPEA , 198 0's )

(28)

這是生物醫學實驗 室?還是奧許維次 納粹集中營?(圖 片來源不明)

(29)

在固定儀上的一隻猿猴

,這種固定儀由 dr. Ed ward Taub 發明來做神 經學實驗。 Dr. Taub 是 唯一被審判並宣判其虐 待動物的動物實驗者。

後來,他經由上訴而免 罪,因為他在法律上鑽 漏洞:他的實驗並不在 動物保護法令的管轄範 圍內。(照片來源 / 行為

(30)

32 隻人為導 致肝硬化的狗 的其中一隻,

地點在波多黎 哥大學。(照 片摘自蘇格蘭 反動物實驗協 會年度評鑑報 告, 1950's - e arly 1970's )

(31)

一隻外科實驗後的 大猩猩。(照片來 源不明)

(32)

道德關懷之判準 道德關懷之判準

對生命施以道德關懷的判準不同,就會導 致道德關懷的對象(是否涵蓋動物)有所 差異。

神性論:源自希伯來宗教

理性論:源自希臘哲學

感知能力論:邊沁( Jeremy Bentham )、

彼得‧辛格( Peter Singer )

內在價值論:湯姆‧雷根( Tom Regan )

(33)

依神性論看動物地位 依神性論看動物地位

動物即使算是生命,也不像人類一樣具足

「位格」( Person ),牠們並沒有「靈 魂」。而人是唯一具有「神性」的生物,

且被賦與管理動物的權責,因此利用動物 並不違背神律。

(34)

依理性論看動物地位

依理性論看動物地位(一)(一)

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的「完美論」,

強調完美個體的價值優位,因此自然認為 動物是為了增進人類福祉而存在的。

笛卡兒( Descartes )的「懷疑論」,甚至 主張動物只是沒有心靈與意識的機械。

(35)

依理性論看動物地位

依理性論看動物地位(二)(二)

康德( Immanuel Kant )雖將動物納入關懷

,卻只視其具有令人培養慈心、促進社會 和諧的工具價值( instrumental value ),而 非著眼於牠們本身生存需求的目的價值( o bjective value )。

康德只視具足理性的人類為目的自身( end s in themselves ),動物則永遠只是人類達 成目的的手段( means )。因此,人類對

(36)

依感知能力平等看待動物 依感知能力平等看待動物

邊沁( Jeremy Bentham )的效益主義理論

,將「感受苦痛的能力」作為判準 。

彼得‧辛格( Peter Singer )進而提出:一 件行動所影響到的每個對象的利益,都應 該受到平等的考慮。而不應衡量對方是人 還是其它生物,或者它們有什麼能力。

Peter Singer 因「感同身受」的同理心,而 證知動物有痛苦感知的能力。

(37)

Singer

Singer 對「動物權」的看法對「動物權」的看法

Peter Singer 強調的是「動物解放」,認為:

雖然 Bentham 使用了 right (權利)的字眼

,但只是個求方便的簡稱,實則其論證所涉 及的是平等而非權利,亦即:人和動物在道 德上應該獲得平等的保障。

故 Singer 認為:可以用 Bentham 的論證方式 而證明「動物也應該享受平等」,卻無須陷

(38)

Tom Regan

Tom Regan 動物權利觀動物權利觀(一)(一)

湯姆‧雷根( Tom Regan )則提倡「動物 權」( Animal Rights ),認為:動物的道 德權利,不應透過效益主義,而應透過符 合道德直覺的道德原則以證成之。這樣的 進路才是真正尊重動物的本有價值(或譯

「天賦價值」: inherent value )。

若依循效益主義的路數,將會使動物淪為 價值計算的容器,並犧牲在最大化效益的 算計之中。

(39)

Tom Regan

Tom Regan 動物權利觀動物權利觀(二)(二)

Tom Regan 將道德個體分為道德行動者

(道德能動者)( moral agents )與道德容 受者(道德受動者)( moral patients ) 。

道德行動者:所有正常的成年人,具有多 樣的高度發展之能力,能運用道德原則而 作判斷、理解與行動。

道德容受者:在道德考量上,個體不具有 控制行為的能力,且無法運用道德原則而

(40)

Tom Regan

Tom Regan 動物權利觀動物權利觀(三)(三)

凡是無法符合道德行動者條件,如小孩與 心智受損的人,即屬於道德被動者;動物 亦屬之。

道德容受者又分兩類: 1. 具有意識與感知

,可以經驗痛苦與快樂,卻缺乏心智的能 力。較低等動物屬之。 2. 除意識與感知以 外,還具有認知與意志的能力(如信念、

記憶等)。人類道德容受者與高等動物道 德容受者屬之。

(41)

Tom Regan

Tom Regan 動物權利觀動物權利觀(四)(四)

個體平等論( the equality of individuals )

:個體在其自身中所具有的價值,即本有 價值( inherent value ) 。凡是符合生命主 體判準( the-subject-of-a-life criterion )的 個體,也必然具有本有價值。

自然事物雖具本有價值,但吾人對其只有 間接的義務,對符合生命主體判準的道德

(42)

Tom Regan

Tom Regan 動物權利觀動物權利觀(五)(五)

內在價值( intrinsic value )是個體所感受 的經驗;但本有價值不因個體經驗的內在 價值而增減 。

效益主義可能為了追求內在價值中最好的 結果而犧牲個體,並漠視個體本身的價值。

因此,在考量正義的對待時,應該以本有 價值為基本假定。

(43)

Tom Regan

Tom Regan 動物權利觀動物權利觀(六)(六)

不論是道德行動者或道德容受者,都依其 同樣的本有價值,而具有基本的道德權利。

基本權利是由尊重原則所證成的「尊重權 利」,及由「尊重權利」所推衍出的「不 受傷害的權利」。

(44)

「權利」語彙的三個層面

「權利」語彙的三個層面

1. 生活的語言:源自公正對待的人性需求。

孟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 不安。」

2. 哲學的語言:權利到底是否存在?權利是 如何存在的?權利存在的合理性在哪裏?

3. 政治的語言:作政治性的訴求,期待能透 過獲得政治手段或制度法規,爭取平等的 對待。

(45)

「動物權」:作為一種政治語言

「動物權」:作為一種政治語言

運動策略上:充分運用政治的語言,來爭 取「環境權」或「動物權」。

這樣的訴求,最起碼有強烈的對治意義—

—對治人類沙文主義,讓人們注意到:所 有的非人物種,並不因為它是張三或李四 的財產而具足意義,它本身就具足了主體 性意義。動物或植物等,雖然不是道德實 踐的行為主體,但卻是人類道德實踐所應

(46)

人權之所以被提起,是源自保護弱者的想法

假使認同了人權的正當性,就無法迴避動物 權的課題。因為,動物的處境比人類更加弱 勢,牠們沒有發言權,沒有投票權,無法主 導或影響任何對牠們不利的法律與政策。

牠們的痛苦本來可以刺激人道主義者的良心

,但是人類社會卻很小心地讓牠們的痛苦,

非常隱密地藏匿在屠宰場與實驗室裡,以至 於即使是極具仁慈心腸的人類,都很容易忽 略牠們的處境。

(47)

「生命」的定義與「人」的定位

「生命」的定義與「人」的定位

佛法到底如何設定「生命」與「非生命」的 範圍?又如何看待「人」與「非人」的生命

?這都會影響到佛家對動物倫理爭議的看法

此需從佛法的基本原理而作介紹:

 

1. 「緣起」

  

(梵 pratitya-samutpada ;巴 paticca-samuppada )

2. 「中道」

(48)

緣起中道緣起中道論的經教依據論的經教依據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 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

,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 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

、死、憂、悲、惱苦滅。

(《雜阿含經》卷一○(大正二,頁六七上) )

(49)

諸法→有情→人類

諸法→有情→人類(一)(一)

諸法: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 彼無,此滅故彼滅。

有情:有感知能力,而且本能地以自我為 中心,在情感方面有熾烈的「我愛」,理 智偏執而有牢固的「我見」,意志則永遠 極度重視自己而流露「我慢」,由是而產 生強烈的趨生畏死,趨樂避苦之本能。

(50)

諸法→有情→人類

諸法→有情→人類(二)(二)

人類:

  1. 「欲諍」與「見諍」

  2. 憶念勝、梵行勝、勤勇勝

  (知、情、意三方面的殊勝性)

比較「人類沙文主義」

( Anthropocentrism )

  1. 就報體而言,不可以有「選民」迷思   2. 就業行而言,不可以只關懷人類  

(51)

諸法→有情→人類

諸法→有情→人類(三)(三)

就報體而言: 「人道」這扇大門,是公平 地對所有生命開放的。知情意進化到某種 程度,就容易入於人道之中;反之,知情 意退化到某種程度,亦有可能重新墮入非 人眾生的其他物種中。

就業行而言:人無權像其他動物一樣,純 任本能行事,而必須將自己視作具有道德 自覺力的行為主體,但動物包括在內的一

(52)

佛教的護生理論

佛教的護生理論(一)(一)自通之法自通之法

「護生」來自易地而處,將心比心的感知 能力,佛家名之為「自通之法」。

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 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不喜;我若所 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殺彼?」作是覺已

,受不殺生,不樂殺生。……」

 《雜阿含經》卷三七(大正二,頁二七三中—下),《相應部》( Sa myutta—Nikaya )五五「預流相應」(南傳卷一六下,頁二三六)

(53)

「自通之法」、「良知」與「黃金律定 理」( Golden Rule Thoerem )。

道德黃金律所涵蓋的對象,應以「感知能 力」作為判準,同情共感的關懷面,不應 祇及於人類,而應擴大到所有有情(包括 人以外的動物)。

(54)

儒家的推己及人,佛家的自通之法,都同 樣認為道德是源自內心,而不必假諸外在 的神律。即使如此,道德律也未必藉諸

「理性」,他者苦樂的「感知能力」所產 生的道德感情,或許更符合吾人所經驗到 的實相。

(55)

休謨( David Hume ):「理性」只是一種 認知能力,其功能在於分辨真假,並作出 事實判斷。理性並不足以左右意志,產生 或阻止行動,它只負責作出事實判斷,所 以是與道德或行動的善惡無關的。

在道德的領域中,理性只是道德情感的奴 隸,理性不提供行動的根據和原動力,只 提供行動時所需要的相關事實之知識與手

(56)

即使是湯姆‧雷根( Tom Regan ),雖採 用義務論以證成動物權,卻毫不遲疑地延 用了效益主義者辛格所提出的「感知能 力」(而非康德所提出的「理性」),作 為道德關懷之對象(道德受動者)的特徵

(57)

佛教的護生理論

佛教的護生理論(二)(二)道德根源道德根源

從「緣起」的實然,到「護生」的應然

有情是與無數因緣連結的「網絡」性存在 體。生命不可能獨立存活,也不可能在沒 有適當因緣條件的支持之下,獲取自我滿 足的快樂與舒適。因此,無論是為了自我 滿足,還是為了感念(得以成就自我滿足 之願望的)因緣,吾人都應顧念他者,而

(58)

依緣起論,良知並非最根源的原理,亦無 法證明其來自外在的天啟,而是主體與客 體交融互會的產物,它可以依更根源的真 理——緣起——以證成之。

良知是道德主體相應於緣起事相「相依相 存」且「法性平等」之法則,而對同為有 情之客體,所自然流露的同情共感。

(59)

存有的任一現象,須有「眾緣和合」以成 就之。因此,因緣生法本身,就與其他的 因緣生法,有著「相依相存」的複雜網絡。

在這前提之下,因緣相互支援成就的生命 體與生命體之間,存在著隱微而暢通的管 道。

(60)

吾人的九孔七竅,與外在環境無一瞬間不 在互通狀態。吾人的表情、語言、行為,

更與他者相互傳遞豐富的訊息。此所以生 命雖有各別隔歷的形體,但形體與形體之 間,卻並非「絕緣體」。同情共感的「自 通之法」,即是本此而生。

(61)

佛教的護生理論

佛教的護生理論(三)(三)道德差異道德差異

生命會依互通管道的暢通程度,而出現自 通之法的個別差異,這就是人人雖都具足 良知,但各人的道德感卻又往往懸殊的緣 由。

當人愈是將「自我中心意識」減低,這種

「互通」的管道,就愈是通暢。

(62)

至親至愛之人的互通管道,較諸常人更為 暢通,有時甚至可以讓人超越我愛的本能

聖者則因其體悟「緣起無我」,所以可不 倚仗任何依「自我」為中心而輻射出「我 所」之溝通管道,而對其它生命之苦樂,

不問親疏地產生毫無藩籬的感知能力,並 施與毫無差別的慈悲,是名「無緣大慈」。

(63)

實踐綱領:中道哲學 實踐綱領:中道哲學

由理論的「緣起中道」,可導引出實踐的

「八正道中道」。這是一整套生命自處與 相待的工夫論,也是遂行個人理念或推動 公共政策的實踐綱領。

「中道」依於二義: 1. 中正:行為主體必 須因其仁慈與智慧的涵養,而具足公正無 私的態度。 2. 中心:對行為所施與的對象 或所處置的事物,必須有儘可能充分的情

(64)

以「自衛傷人」 為例 以「自衛傷人」 為例

「中道」定義:「在可見聞覺知的因緣條 件之中,無私地作相對最好的抉擇」。

如何面對兩難的倫理爭議?舉「自衛傷 人」 為例:

1. 必須是已無其他方法可以解決。

2. 即使眼前確實沒有其他方式,也必須時常 懷抱慚愧之心,一心求取不必傷害他者即 可自保的替代方案。

(65)

3. 最怕的就是以「自衛」或「人類利益」、

「公眾利益」之理由,而將傷害他者的任 何行為,視作「理所當然」(例如:聲稱 為了人類福祉或最大化效益而作殘忍的動 物實驗)。傷害他者的行為,一旦在倫理 認知上賦與了正當性與合理性,將會使人 淪喪了易地而處的道德感情,從而忽略了

(66)

以動物實驗為例 以動物實驗為例

人們言之鑿鑿地敘述動物實驗的諸般人類 利益(或最大化效益),卻從不逆向思考

:是否可以找出動物實驗的替代方案。這 實是受限於西方主流思想的視野,亦即,

人們早就已經在科研過程之中,隱藏了西 方主流神學或主流哲學的價值觀,認定動 物沒有神性、靈魂或理性,因此可以在牠 們身上為所欲為,毫不思索替代方案。

(67)

一念之間、一線之隔 一念之間、一線之隔

忍見動物受苦而無動於衷,必將導致「自 通之法」淪喪的危機,從而對待動物與對 待人類,往往只是一念之間、一線之隔而 已。

人體實驗慘劇,催生了紐倫堡守則( Nure mburg Code , 1948 ) 與「赫爾辛基宣 言」( Declaration of Helsinki , 1964 )

(68)

紐倫堡守則 紐倫堡守則

當代生命倫理學 (bioethics) 之濫觴,理論上 可以追溯到西元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的紐倫堡大審。廿三名納粹醫師,為其於 二次大戰間於集中營裡,施行於猶太人及 戰俘身上駭人可怖的人體試驗,而接受審 判。其罪行包括將戰俘暴露於極高或極低 的溫度、以致死病菌感染他們、進行藥物 毒性及絕育手術試驗等,受試者後來大多 死亡或永久傷殘。

(69)

該事件導致了西元 1947 年紐倫堡宣言 ( Nuremberg code) 的產生,首次明訂了 人體實驗的十條倫理規範,其中影響最 深遠的兩條是:「必須取得受試者知情 且出於自願的同意」、「研究設計必須 是科學上有效的方法,並能為人類帶來 利益(研究利益須大過其風險)」;這 是第一份主張「自願參與」與「知情同 意」的國際文獻。

(70)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於中國亦進行了許多 人體試驗。 1933 年至 1945 年間,日本醫 師在中國施行了數以千計的殘酷試驗,對 象涵蓋中國人、俄羅斯人、蒙古人以及韓 國人。光是在七三一部隊的基地,至少就 有三千人遭到虐殺;他們進行類似的人體 試驗及活體解剖,主要有下列四種:

(71)

(1) 為訓練新進軍醫進行活體解剖:對戰俘 施行闌尾切 除術、氣管造口術、射傷他們 再取出子彈、截除手腳再縫合傷口,最後 殺死他們,其主要目的似不在磨練醫師的 技術與經驗,而在使其麻木。

(72)

(2) 蓄意感染疾病:如瘟疫、霍亂、流行性 出血熱、肺結核、傷寒、破傷風、炭疽病

、馬鼻疽病、斑疹傷寒及痢疾,目的在尋 找疾病的病原體、評估其傳染能力、挑選 更具傳染能力的品 種、探查細菌武器的效 果等。受試者死後被解剖,有的遭活體解 剖至死。

(73)

(3) 試驗非標準化的療法:許多戰俘在接受 非標準化、未經證實、非正規療法的過程 中死去,如造成戰俘手腳凍瘡,再浸泡超 過攝氏五十度之熱水;將馬血輸入人體。

(4) 瞭解人體的耐受程 度 : 吸入瓦斯毒氣、

降低氣壓、靜脈注射空氣、製造失血、禁 絕食物、飲水、試驗人體能承受之電流或

(74)

這些人體試驗暴行在戰後卻沒有於國際上 或日本國內受到相等的關注、檢討及審判

,日本學者 Takashi Tsuchiya 反省指出,日 本和東亞的倫理視「尊重權威」與「和

諧」為美德,其醫學體制裡講求絕對權威 與服從,這兩種美德的重視不只讓 1933 至 1945 年在中國的人體試驗大屠殺得以發生

,還阻礙了戰後對此事的探討。

(75)

試問何以科學家無法依「自通之法」,形 成對人體實驗分際的道德自覺,而必須仰 仗剛性法規的限制?

對動物之苦難假使可以無動於衷,則自他 互換而對他者處境感同身受的能力,勢將 大幅限縮,對人之苦難變得冷酷無情,也 就絲毫不足為怪了。

(76)

平等與差異之對論 平等與差異之對論

佛法是既重視平等,又尊重差異的。

佛家強調「眾生平等」,認為應對所有眾 生施以道德關懷;另一方面,佛家卻又接 受「眾生根性意樂有其個別差異」的事實

,而不排除建立寬嚴德目不等的各類規範

,以適應角色不同、發心不同、生命境界 不同的各類人等。

(77)

佛法中三種層次之「平等」義 佛法中三種層次之「平等」義

1. 感知能力平等:生命均有苦樂感知之能力

,以及離苦得樂的強烈意願。

2. 法性平等:生命為因緣生法,在差別相中

,有平等無二的無自性義。

3. 佛性平等:不但凡夫依因待緣而承受苦樂

、流轉生死,聖者也是依因待緣而證入涅 槃、成就佛道。在此「緣起」法則之下,

(78)

文化相對主義與倫理相對主義 文化相對主義與倫理相對主義

「差異」本是緣起法則下的正常現象。

文化相對主義( cultural relativism ),確實 較能破除文化優越意識,接受多元化的價 值觀,避免排除異端所導致的痛苦與災難

然而文化相對論,經常會進一步導致倫理 相對主義( ethical relativism ): 否認有普 遍性、一致性的道德原則可言,這就帶來 了許多重大的倫理爭議。

(79)

多元價值以「護生」為前提 多元價值以「護生」為前提

緣起論尊重個人根性的個別差異,所以容 忍多元價值;尊重不同因緣所形塑出來的 文化與宗教,所以尊重文化差異。

尊重多元價值,自亦有普遍性、一致性的 道德原則作為底線:任何個別差異與文化 差異,都不可違背「護生」(尊重生命)

的原則。

(80)

尊重多元須以「尊重生命」為前提。因此

,傷害或剝奪生命的任何思想與行為,應 予制止或應被譴責,不能以「尊重多元」

為藉口而予以正當化;因為,在惱害眾生 或戕賊生命的當下,已傷害了「尊重多 元」的立論基礎,從而也以惡劣範例,動 搖了人們對於「尊重多元」的價值信念,

摧毀了「尊重多元」的公信力。

(81)

演講完畢演講完畢

感謝

答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作」的基本語文素養,並具有 生活所需的基礎數理、肢體及 藝術等符號知能,能以同理心 應用在生活與人際溝通。.. 英語

目的 培養理性、智慧之人 培養具有基本能力之人 教學方法 古代典籍 基本學科(博雅教育) 重視教師教學能力 基礎學科(學科知識).

(一)學生中心:透過學生中心的方式促進學習 1.提供具體經驗和視覺方法研讀抽象概念與

This paper makes reference to the life education contained in Humanistic Buddhism by analyzing how Humanistic Buddhism propagates the Buddha’s instructions on practicing

其目的在引導學人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因此,自佛陀乃至古來的祖師、禪德們,莫不「老

• 第三種教學觀認為,教學的目的是改變學生對事物、現象 的理解。教學( Teaching )的焦點是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和掌握。教師須瞭解學生想什麼

學行基礎班、導航計劃、 學行、 成長課 德公社 成長課 德公社 講座 成長課毒品 學行警方講座 成長課 攤位遊戲 廉政行動電影欣賞 廉政互動劇場 導航計劃 性教育 成長課

身體力行: 藉交流及專業發展活動,促進全校教職員認同推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