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間佛教何以可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人間佛教何以可能?"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間佛教何以可能?

陳雷

浙江理工大學教授

摘要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以通俗的言語,頗具智慧地回 應了「人間佛教何以可能」這一重大的歷史課題和現實課 題。佛教擁有「人間化」的強大基因,佛陀所開示的一切 教法,都是為了增進人間的幸福與安樂,所以,「佛教」

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人間佛教」。對於佛教根本教義過於

「消極的」詮釋,不利於佛教的人間化,於是,對之進行

「積極的」詮釋,顯得尤為必要。佛教在中國傳播和發展 的經驗告誡人們,只有秉承人間化這一佛陀本懷,沿著本 土化的路徑,佛法真義才能發揚光大,佛教也才能傳揚開 來並發揮積極的影響。當代人間佛教呈現出多維推動的態 勢,可視為向佛陀本懷回歸的成功嘗試,於此也初步顯示 出了人間佛教的時代價值。

關鍵字:人間佛教 回歸 佛陀本懷 歷史經驗      當代價值

(2)

一、前言

2000 年春節期間,一位教授突然向星雲大師發問:「什麼叫作 人間佛教?」面對此問,星雲大師不假思索地作出如是回答:「人 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教法。」於是,教授 茅塞頓開,面露喜色地說:「哦!那我懂得什麼是人間佛教了。」1 這是關於「人間佛教」較為輕鬆的對話。於此之外,人們可以感受 得到,為了弘傳人間佛教,星雲大師幾十年來孜孜不倦,取得了不 俗的成績,然而弘傳的過程可沒有該對話那麼輕鬆。其中,星雲大 師遭遇到了諸多「疑議」,這些疑議集中到一點,就是「人間佛教 何以可能」的問題。

人間佛教何以可能?於人間佛教而言,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和 現實課題。然而,這並非一個自明的課題。星雲大師作為現當代人 間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其《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中,

基於多重維度,對之進行了一番探究和回應,其言語通俗易懂,其 智慧時有湧現,予人啟迪,引人入勝。

二、「佛教」本質上就是「人間佛教」

在論及人間佛教時,星雲大師希望人們重整如來一代時教,重 新審視佛陀最初說法的本懷,進而強調人間佛教與佛陀本懷的高度 一致性,認為提倡和踐行人間佛教就是回歸佛陀本懷。當然,如此 希望和強調並非偶然,而是有著特定的針對性和目的。

關於如來一代時教、佛陀最初說法的本懷,以及人間佛教與佛 陀本懷的高度一致性,星雲大師作了這樣的開示:「『佛教』本來

1. 關於此對話,參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北京:人民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年,頁 256。

(3)

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為了解決人間的問題,所以發願 出家,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加人間的幸福與安樂,

所以『佛教』其實就是『人間』的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陀『降誕 世間、示教利喜』的本懷,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人間佛教,人間 佛教也就是佛教的全部。」2

上述開示不免會招來種種疑議,其中一個疑議便是:既然「佛 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那現在為什 麼還要特別揭櫫「人間佛教」,特別標榜「人間」兩個字呢?對此,

星雲大師結合佛教弘傳的歷史(包括在中國弘傳的歷史),給予了 令人信服的回答。之所以要如此,總的來說,是要提醒佛教徒「應 該重視佛法弘傳在人間」:

人間佛教,以佛法僧三寶為中心;無常、苦、空、無我、

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三學增上、四攝六度……都是 我們依止的根本佛法。我之所以強調「人間」兩個字,是 希望所有佛教徒,都應該重視佛法弘傳在人間。人間需要 佛教,才能實踐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捨離人間、生活,

佛教就會被邊緣化、被捨棄。人間佛教是在五欲六塵中,

以佛法淨化、昇華大家的生活和人格。3 具體說來,緣由有二:

1、有助於佛教界統一思想、加強團結、走出自身發展的困境 眾所盡知,佛陀涅槃之後,佛教在漫長的弘法進程中,由於種 種原因,內部產生了分化,不僅有大小乘的分化,大小乘各自的內

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頁 4。

3. 同註 2,頁 250。

慈航法師

(4)

部也有了分化。再者,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由 於文化、語言、習俗、氣候、地理環境的不同,也 發展出了不同形態的樣貌。總體說來,這些分化大 多無關於佛教的根本教義,而大多只是涉及對佛陀 教法、佛教戒律的認識和理解方面。即便如此,這 些分化,由於「形成很多不同的教派與思想主張,

使得佛教因為教徒的種種分歧而不容易團結、合 作,造成佛教發展的困難」。4「近百年以來,有 識之士對於佛教的弘傳,就希望能找出一個共識,

讓大家一起來發展佛教,於是『人間佛教』就這樣 應運而生了」。5在星雲大師看來,太虛大師、慈 航法師等人於此有開創之功。總之,提倡和踐行人 間佛教,「藉此可以把各種的異說、分歧與不同,

通通統合起來」,6 從而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便利的條件。

2. 有助於「遁世的佛教」重新走入人間

佛教東傳中國,到了明清時代,由於受到政治、社會變遷等因 素的作用,導致其逐漸遠離社會,遁入山林,成了不問世事、只求

「清修自了」的遁世佛教;加之一些佛教徒過分強調「出世思想」,

經常否定現實人生所需的財富、感情、家庭生活等,導致佛教輕視 人間生活,失去了人間性、生活性。諸如此類,使得佛教與人間的 距離逐漸拉大,佛教成為世人所詬病的對象。而透過人間佛教的宣 導,則可以「讓佛教重新走入人間,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把佛陀當

4. 同註 2,頁 5。

5. 同註 2,頁 9。

6. 同註 2,頁 5。

慈航法師

(5)

初的開示、教化,徹底落實在生活裡,讓普羅大眾都能藉由對佛法 的理解與實踐,得以增加人間的幸福與美滿,這才是佛陀『降世說 法』的本懷」。7

由此不難看出,星雲大師之強調「佛教」本質上是「人間佛 教」,帶有一種強烈的糾偏意味,回答了提倡和踐行人間佛教的必 要性、重要性等問題。

三、對佛教根本教義的「積極的」詮釋

如前所述,在星雲大師看來,「佛教」本質上就是「人間佛 教」。可是,為何在後來的弘法過程中,出現了佛教遠離社會、遠 離人世間的狀況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前面已有相關說明。除 此之外,星雲大師還認為這與弘法方式有關。星雲大師希望人們從 弘法方式中找出問題的癥結,以便對之進行改進和提升,他指出:

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是佛教的根本教義,而最為 一般人耳熟能詳的是「苦、空、無常、無我」。這些根本 教義,都是佛陀為了引導眾生,迎向歡喜、光明、解脫自 在的人生而宣說的真理,卻因為人為因素,例如講經方式 太過刻板,或者說法讓人厭離人間,否定現實生活的需要,

佛教因而與社會逐漸脫節。8

星雲大師分析道:「過去有些法師講經時,喜歡談玄說妙,講得太 過抽象,都在哲學、哲理上,讓人聽不懂,表示自己很有學問,與 人的生活有所脫離,其實佛法應該用來指導生活的。」9 對於大眾

7.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頁 5。

8. 同註 7,頁 62。

9. 同註 7,頁 173。

(6)

而言,由於「宣講者講得太深奧,寫得太高深,讓人看不懂,聽不 懂,大眾無法受用的結果,對佛教也就敬而遠之」。10

據佛教史記載,中國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大師講說《妙法蓮華 經》時,一個「妙」字講了90 天,所謂「九旬談妙」指的就是這 件事。傳統佛教曾對之大加讚賞,引以為盛事。星雲大師則認為:

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一個「妙」字需要九十天來詮釋,

那麼一部經要幾生幾劫才說得完呢?

……這種虛無縹緲的講述方式,不能爭取時效,和人間佛 教生活又毫無相關,加上不切實際的言說,不能契合現代 人的根器需要,勢必為社會大眾所捨棄。11

其實,不用說現代了,事實表明,宋代以降,天台宗等囿於名相的 佛教宗派便逐漸式微了,與此不無關係。

依星雲大師之見,原始佛教時期,佛陀對人間的看法,說苦、

空、無常、無我等,「是非常究竟的,不過,後來的弟子、信徒們,

因為對佛陀的教化沒有深刻的體認,多從消極上講說人間的苦、

空、無常、無我,使得一般信徒都跟著從消極面去體會,讓人感覺 到佛教的人生沒有美景、沒有光彩」。12大眾之厭離佛教,與此大 有關係。

為了解開上述癥結,星雲大師決定反其道而行。從《人間佛教 回歸佛陀本懷》一書中,可以看出其付出的諸多努力。

在書中,星雲大師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信仰、修行單純化」的

10. 同註 7,頁 62。

11. 同註 7,頁 174。

12. 同註 7,頁 63。

(7)

要求。在其看來,「假如太多的談玄說妙,只有讓佛教提早消滅,

不能為佛教增分,因為現代的人都要求單純;我們看,禪門在中 國歷史上所以一枝獨秀,就是回歸佛陀本懷 ―信仰、修行單純 化」。13大師率先垂範,譬如在本書中,他一直試圖「以譬喻言說、

深入淺出的內容,揭開佛法真義,直指佛陀本懷」。14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星雲大師尤為重視對佛教根本教義的「積 極的」闡釋。他坦言,關於佛陀說法的根本教義,「過去大多從消 極上說,今日佛教我們要從積極面去闡釋……」,15這種所謂「積 極的」詮釋,可從大師對「苦」與「無常」等的開示中得到體認。

關於「苦」,「不少佛子把人生說得苦不堪言,並強調苦有生 死苦,有三苦,有四苦、八苦……無量諸苦。其實佛陀提出苦的實 相,是要我們正視這個問題,從而進德修業,去除苦因,得到究竟 安樂;不是要讓我們感到人間是苦,就厭離人生……」。16大師則 發掘「苦」的「積極的」意義:「苦,不是什麼不好,從積極上來說,

苦對於我們人生有極大的貢獻:因為苦,是我們的增上緣,苦,是 我們的營養劑。它給我們學習、給我們奮鬥、給我們增上、給我們 成熟、給我們超越,有能量的人可以刻苦自勵,對人生是有正面的 助益。」17而對於無常,「你若是從壞的上面想,它便是壞的,但 是無常也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好。……因為人生無常,法無定法,

只要我們我們肯得修正、改善自己的行為,努力奮發,自然就能改

13.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頁 14。

14. 同註 13。

15. 星雲大師:〈序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頁4。

16. 同註 13,頁 63。

17. 同註 13,頁 64。

(8)

變自己的前途、命運。因此,無常,讓人珍惜擁有;無常,讓人珍 惜因緣;無常,讓人珍惜關係」。18此外,對於「空」、「無我」,

星雲大師也都作出了「積極的」詮釋,於此不再贅述。

不難理解,星雲大師對弘法方式的反思和優化,可視為清除佛 教人間化道路上障礙的又一有益的嘗試,客觀上有助於人間佛教的 積極推進。

四、佛教「人間化」的歷史經驗

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在其後二千多年的流傳、發展 中,經由本土化過程的洗禮,逐漸融入了中國社會,並形成了具有 中國特色的佛教―中國佛教。中國佛教與儒教、道教一起成為中 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歷史表明,中國佛教「對中國政治、經濟、

文學、語言、藝術、音樂、建築等的影響深遠……」,19對此,星 雲大師不惜筆墨,列舉了諸多事實,令人信服地作了論證。

18. 同註 13,頁 76。

19. 同註 13,頁 101。

北魏石刻造像―后妃禮佛圖

(9)

人們不禁要問,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中國佛教何以能產 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呢?星雲大師的回答是:「(中國佛教)之所以 能產生如此恢弘的效應,實因中國佛教繼承原始、大乘、小乘佛法 的人間性格與積極入世的精神,並予以發揚光大,所以上自帝王公 卿、下至庶民百姓,無不生活在佛教深厚的文化內涵當中。」20一 句話,這是中國佛教「人間化」使然。

歷史地看,中國佛教的「人間化」,採取了諸多契合時機(「契 機」)的方式、方法。對此,星雲大師總結道:

雖然歷朝佛教時有興衰更替,但僧信二眾秉持人間佛陀示 教利喜的本懷,注重利生的事業,擁護國家政治的領導,

關懷社會大眾,福利群生,建設中華文化。從歷代高僧大 德身上,處處可以看見人間佛陀的示現、人間佛教精神的 發揚。他們有的擔任國師輔佐皇帝,有的西行取經從事翻 譯、文化交流的工作,有的創建叢林、訂立清規,或開鑿 石窟、植樹造林、開設碾米場,施設無盡藏、修橋鋪路、

提供避難所、從事僧侶救護、施診醫療、教育講學、傳戒 住持正法等等,無一不是人間佛教的闡揚。21

可以說,借助於契機的方式、方法,中國佛教的「人間化」取得了 不俗的成績,一方面,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另一 方面,其自身也獲得了綿延和光大的強有力助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星雲大師在論及佛教衰微的原因時,這

2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頁 101。

21. 同註 20,頁 102。

(10)

樣分析道:一旦「佛教走入山林,消極脫離社會」、22「弘講談玄 說妙,不重人文關懷」、23「經懺密教鼎盛,道德信仰墮落」,24則 難免會出現衰微之象。在大師看來,這也是歷史的法則和事實。

五、當代人間佛教多維推動的態勢

眾所盡知,星雲大師曾將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劃分成六個階段:

一是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二是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 唐時期);三是禪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時期);四是宮廷密教時 期(元明皇朝時期);五是經懺香火時期(大清民國時期);六是 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25按星雲大師的劃分法,現當代 中國佛教的主流屬於人間佛教。

二十世紀以來的中國佛教,命運多舛,歷經廟產興學、戰爭等 各種因素,致使佛教一度衰敗不堪。星雲大師認為,太虛大師等人 提倡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其重要目的就是為了挽救佛教的衰敗之 勢。同時又認同太虛大師「中國佛教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作為」

的觀點,認為「(中國傳統的)佛教在人間的建設,一直未能具體 有所作為」。26正因為如此,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任重而道遠,一 方面要「接著傳統佛教講」,另一方面又要有所創新。

歷朝佛教儘管有興衰更替,但在僧信二眾那裡,依然可見人間 佛教精神的發揚。例如:「過去祖師大德,在他們的信仰、悟道等 修為中,早就已經發出人間佛教的訊息,如六祖惠能大師說『佛法

22. 同註 20,頁 172。

23. 同註 20,頁 173。

24. 同註 20,頁 174。

25. 同註 20,頁 185。

26. 同註 20,頁 184。

(11)

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再如百丈禪師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的農禪生活等。」星雲大師指出:「今天,我們要繼往開來,也必 須本此精神……」27

當代人間佛教的推動,既要回歸佛陀本懷(「契理」),在方 式、方法上也要切合時宜(「契機」)。太虛大師、慈航法師曾說 過:「今後佛教的發展寄託在教育、文化、慈善。」28秉持兩位大 德的教導,星雲大師對未來人間佛教的發展作了相應的說明。在其 看來,當代人間佛教的推動應集中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文化出版;

二是教育辦學;三是弘法活動;四是慈善事業;五是國際弘法。29 大體上要達成這樣的效果:「第一以文化弘揚佛法,第二以教育培 養人才,第三以慈善福利社會,第四以共修淨化人心。」最終則是 實現「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遠大理想。

人們看到,多維推動,使得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已取得了傲人 的成績,這裡不妨借用星雲大師的話來加以概說:「佛教發源於印 度,光大於中國。尤其近幾十年來,隨著人間佛教積極地推動,已 從台灣地區弘傳到世界五大洲;就如佛陀當年行化五印度一樣,人 間佛教已在各地陸續生根發芽。」30

當代人間佛教呈現出多維推動的態勢,可視為向佛陀本懷回歸 的成功嘗試,於此也顯示出了人間佛教的時代價值。無疑,作為現 當代人間佛教最具重要性代表人物的星雲大師,為推動人間佛教的 發展作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27.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頁 15、102。

28. 同註 27,頁 21。

29. 同註 27,頁 185。

30. 同註 27,頁 185。

(12)

佛光山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 會,以共修淨化人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佛陀觀是理解佛教教義及修行的關鍵。星雲大 師早在 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中,就提 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 1 在推動人間佛

再如,網上流傳的一個故事看後也令人頗有感觸:一個在冷凍倉庫工作

通過以上內在和外在兩重共六種要素的深入觀察,可以強烈地感 受到佛光山人間佛教所具有的新氣象。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創意與

程教授說,太虛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和星雲大師所創立的人間佛教

按《年譜》,大師 16 歲時應屬於「學習的人生」階段,而顯 然此時大師沉迷於文學之中。實際上,大師之一生就是「佛教人 生」。大師 12

在這一歷程判別上,程著認為:在 1950 年代以前的第一階段,現代人間

在印度古代經典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摩訶婆羅多》,這是最 典型的百科全書式著作,其中最精華的內容是在第六篇〈毗濕摩

現代人間佛教皆以建設人間淨土 1 為目標。如近代以來人間佛教 的弘傳者太虛大師、印順法師、星雲大師、聖嚴法師、證嚴法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