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一種個性化的書寫方式與解釋模式

――讀程恭讓教授新著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唐 忠 毛

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教授

作為歷時四年之久的嘔心瀝血之作,程恭讓教授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思想研究》(2015,台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一書終於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這部多達50萬字之巨的浩浩鴻文雖然我還未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在案頭翻閱 之間就已感受到作者的精心架構與深思獨創之處――無論從謀篇布局還是從 把握問題的視角來看,作者都不滿足於一般傳統的書寫方式與解讀模式。換 句話說,在這本著作中,作者不僅意在客觀呈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而 更是著意通過自身的佛學理論視野與獨到觀察視角,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 想進行一次全新的個性化解讀。因此,這是一本當代佛教思想者關於當代佛 教大師的思想評傳與深入研究,其中所涉及的問題與思考可能遠遠超出了思 想評傳的本身,而具有佛教學術史視野下的理論價值以及有助推動人間佛教 實踐深入展開的參考價值。

據我所知,程恭讓教授是大陸和星雲大師最為親近的學者之一。二十多 年前,早在北京大學讀博士期間,程恭讓教授就曾幫忙佛光山編撰《法藏文 庫》,並由此開啟了和星雲大師長達二十多年的法海情誼。儘管和星雲大師 如此親近,但要因此而成就對當代大師的思想研究卻也並非是水到渠成之易

(2)

事。究其原因有二:一則,星雲大師向來不故作高深之論著,其博大精深的 人間佛教思想都凝結、消融在其偉大的弘法實踐之中,化為覺悟者的知行合 一之行為,而非呈現為語言文字的表徵;二則,與大師過於親近的狀態,既 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對大師的思想進行冷靜地觀察與有 距離的觀照。因此,要完成對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程恭讓教授就 必須突破這兩者的局限。值得慶幸的是,程恭讓教授最終用其自身的佛教理 論視野與問題意識從容地化解了這兩者的局限,並使得這本呈現在讀者面前 的關於大師思想研究的力作超越了傳統的書寫方式,既呈現了星雲大師人間 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又充滿理論思考與問題意識,且提出了新穎獨到的解 讀模式。

首先,程教授在宏大的佛教史視野下把握星雲大師的現代人間佛教思 想,既闡明了「太虛――星雲」現代人間佛教承傳模式,又將大師人間佛教 思想跨時空、有機地貫穿於「問題意識」之中,突破了單純的「編年史」與「單 線陳述式」的書寫方式。這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承模式的理論化與系統化

程著將「太虛――星雲」的人間佛教傳承模式理論化、系統化,作為解 讀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展開的重要線索,並以「宣導」與「創 立」作為考量這一線索內涵實質的兩個核心概念。正如程恭讓教授在其書中 所言( 參見第40頁),在近現代的人間佛教研究中,「太虛――星雲」傳承 模式已在一定程度上被一些學者所揭發與運用,但此一解讀模式本身並沒有 被自覺地理論化、系統化與多元化的理解。程著指出:「在我們擬對二十世 紀人間佛教或現代人間佛教展開歷程所作的詮釋中,有四個關鍵的概念,它

(3)

們分別是:理論、實踐、倡導、創立。這四個概念正好分兩組:『理論』和『實 踐』是一組,『倡導』和『創立』是一組。所謂『理論』,是指人間佛教教 法思想理論的構建和闡發;所謂『實踐』,是指人間佛教在實際層面的展開,

包括僧團的創建,弘法活動,管理與推廣等等」( 參見第42頁) 相對於「理論」

與「實踐」這組概念,「宣導」與「創立」則意味著人間佛教的發展歷程及 其不同階段的特點。

在這一歷程判別上,程著認為:在1950年代以前的第一階段,現代人間 佛教所面臨的主要課題、主要任務,是人間佛教的「倡導」――初步性的人 間佛教理念的宣傳,以及嘗試性的人間佛教的實踐,而非人間佛教的「創立」; 而在1950年開始的第二階段,現代人間佛教則面臨著「倡導」與「創立」的 雙重任務,所謂創立就是要在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進行落實,使得人間佛教 在世間真正現身。通過對上述四個現代人間佛教核心概念的闡發,程著對太 虛大師與星雲大師在現代人間佛教承傳關係給以這樣的定位:「太虛大師是 二十世紀上半期現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倡導者,星雲大師則不僅是二十世 紀下半期現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倡導者,更是二十世紀現代人間佛教一位 卓越的創立者。」( 參見第44頁)

程著認為,在理解「太虛――星雲」的人間佛教承傳模式時,應注意以 下幾點:( 一 ) 人間佛教的承傳與發展是一個集體的創造,太虛與星雲是現代 人間佛教宣導與創立的兩位標誌性人物,但在其二者之間也有其他大師的貢 獻;( 二 ) 太虛到星雲的承傳,應著力於人間佛教精神層面的「傳心」與「接 棒」,而非宗派與法脈意義上的承傳;( 三 ) 在理解從太虛到星雲的人間佛教 傳承關係時,我們既要研究其「同中之異」,更要揭示其「異中之同」;( 四 ) 現代人間佛教的發展在不同時空中其特徵也是多元的,因此「太虛――星雲」

解讀模式應是現代人間佛教解讀中的一種模式,而並非是唯一排他的。

(4)

由上可見,程著對於人間佛教發展的「太虛――星雲」解讀模式賦予了 新的內涵與系統化的理論提升,使得這一解讀模式成為研究現代人間佛教的 重要線索,並由此展開一系列的問題意識;同時,也提醒我們應該清楚地自 覺到這一解讀模式並非是唯一的與排他的。

二、突破簡單「編年史」與「單線思想史陳述」

程著在解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時,有意突破簡單的「編年史」與「單 線思想史陳述」,而是創造性地立足於大師著作文本本身,並在跨時空的比 較與對話中,揭櫫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獨特闡發及其現代性意識。為此,

程著一方面巧妙地選擇了星雲大師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並將其與明代 僧寶成的《釋氏源流》相比較,從二者「不同的佛陀觀」中揭示星雲大師在 書中著意闡發的現代人間佛教思想與人間佛教的現代性意識;另一方面,又 通過檢討太虛、聖嚴、星雲對《維摩經》的不同詮釋內容,從而揭示星雲大 師援引《維摩經》之人間淨土思想,構建人間佛教思想理論系統的獨特意義。

通過《釋迦牟尼佛傳》與《釋氏源流》的文本比較,程著指出了星雲大 師新佛陀傳中關於「佛陀觀」的人間意識與現代性意識――即強調「人」與

「人間」為本的佛陀觀,以「革命」概念為核心的佛教哲學思想構架,「平 等主義」的佛教倫理思想,以「自由民主」作為基本價值訴求的佛教政治哲 學,以及「沒有男女區別」的佛教女性思想。( 參見第207頁)

客觀而論,《釋迦牟尼佛傳》與《釋氏源流》是基於兩個不同時代背景 下的釋迦牟尼傳,對於跨度長達600多年的這兩部作品,我們事實上不可能、

也不應該對其思想與觀點進行統一標準的比較。很顯然,作者之所以要進行 這樣的比較,恰恰在於要揭示這段長達六百多年的漢傳佛教思想的發展歷史,

揭示其中推動佛教革新與轉型的深層線索。事實上,從十五世紀的明代到

(5)

二十世紀的近代,也正是中國自身現代性的生成與發展階段。星雲大師的《釋 迦牟尼佛傳》中所宣導的人間、平等、革命、自由民主等概念,都是現代性 的核心概念,這既讓我們體會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現代性觀念之間的 密切關聯,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對現代性觀念的與時 俱進的接納態度。

相對於《釋迦牟尼佛傳》與《釋氏源流》的跨時空的對話,程著檢討太 虛、聖嚴、星雲對《維摩經》的不同詮釋內容,則意在揭示星雲大師人間佛 教思想與人間淨土思想的密切關聯。通過三位大師對《維摩經》詮釋文本的 分析,程著指出:三位大師的《維摩經》詮釋都是在人間淨土思想的視角下 展開,太虛大師開啟了這樣一種詮釋的理路;聖嚴法師的詮釋關切集中於《維 摩經》的人間淨土思想對於一般佛教徒的「人生觀」的指導作用;而星雲大 師則特別著意《維摩經》的人間淨土思想在人間佛教思想的系統理論建構方 面的意義與價值。程著通過詳細梳理星雲大師的《維摩經》詮釋思想,指出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中體現了強烈的人間淨土思想,同時星雲大師所創 立與領導的佛光山僧團也成為對淨土思想體認最深刻,將人間佛教與人間淨 土結合得最緊密,從而完成佛教的現代轉型及淨土思想的現代轉型最深刻、

最成功的一個現代僧團。( 參見第626-697頁)

程著這種既落實於文本分析,同時又以問題為嚮導的跨時空對話,為我 們呈現了別樣的書寫方式。這種書寫方式,既使得問題落到實處,同時也是 在開放的意義上來討論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既回溯到人間佛教思想 的經論源頭,同時也展現了現代人間佛教思想的發展脈絡。按照程著的理解,

人間佛教存在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界定方式,廣義的人間佛教是指大乘佛教中 固有的人間向度,其早已在大乘佛教思想中產生與發展,且跨越時空的界限;

而狹義的現代人間佛教則是太虛――星雲這一承傳模式發展而來的,二十世

(6)

紀中國大陸與台灣這一特殊時空中,藉由漢傳佛教的自我革新、自我轉型而 呈現。( 參見第43頁) 很明顯,程著在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時,並沒 有局限在狹義的人間佛教意思之中,而是注意到二者之間緊密的思想關聯性。

三、多維度地解析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內涵與特質

程著單獨探討了星雲大師對待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的態度,其中也頗多 新意與創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對其進行準確地概括並非易 事。程著從詮釋方法、傳統觀念、論說模式、價值追求四個維度探討了星雲 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內涵與特徵。程著認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各個 方面,都蘊含著一種內在的「張力」結構,正因是這樣的張力本身充分體現 了大師人間佛教的現代特質。

比如,程著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詮釋方法與取向,作為考察其人 間佛教思想的第一個重要維度,指出其詮釋取向在「佛說的」與「人要的」,

「淨化的」與「善美的」之間。程著指出,這組張力之間也體現了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思想的人間化、現代化、大眾化,以及其重視教育、宣導融合與尊 重的思想特質,而這些特質也充分關係到當代人間佛教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議 題。對於這些充滿內在張力的重要議題,星雲大師是根據「重新調整思想」

與「重新估定價值」的思想方法對其進行了成功的闡釋,從而為當代佛教的 前途、為人間佛教的持續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與出路。( 參見第344-417頁) 在論析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特質時,程著還特別探討了星雲大師人間佛 教之民間信仰思想,並將其放置在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系統構成以及二十世紀 漢傳佛教思想發展、觀念變遷乃至二十世紀中國信仰文化思想發展脈絡中進 行考察。程著指出,有關民間信仰的思想不僅是星雲大師早期「宜蘭經驗」

的深層內涵,也是其人間佛教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星雲大 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中,對於民間信仰給予了充分的同情與理解,體現了大師

(7)

的包容精神與博大胸懷,而這種包容情懷恰恰也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 想的一個重要發展維度。

程著正是在二十世紀中國信仰文化演進的脈絡中來理解星雲大師對待民 間信仰甚至迷信價值的再估定的理念,並將其看作是觀察二十世紀漢傳佛教 思想發展、觀念變遷乃至二十世紀中國信仰文化思想發展脈絡的一個極具指 標意義的重大思想事件。( 參見第418-419頁) 對於程著的這一揭發,筆者也 深表認同,並認為這也體現了人間佛教思想從太虛到星雲的「同中之異」。

太虛所處的時代恰逢古今中西思潮跌宕交錯的變局時期,因此其人生佛 教與人間佛教思想的提出無疑也受到西方現代性思潮的影響,而這主要體現 在太虛對近代中國民俗佛教「鬼神迷信」色彩之屬性的判別與清理,以及對 理性思惟的積極接納――太虛人間佛教思想及其「三大革命」,在觀念層面 就是要對當時中國佛教民間民俗化中的「鬼神思想」進行「祛魅」,進而還 原合於「理性」的「正統」佛教。但就整個佛教史而言,所謂近代中國佛教 的鬼神迷信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與佛教中國化的民間、民俗化向度息息相關,

它並非始自近代,而是伴隨著佛教中國化的始終。

自佛教傳入中土之際,它就已經在中國社會的知識階層與民間分別以不 同的形式傳播流行,並因此形成了佛教中國化的不同層面。而人間佛教就是 要關注現實人生,關注現實生活,而生活化的佛教則無法迴避民間信仰與民 俗化問題。

從太虛到星雲,一個重要問題在於,時代發展至今,星雲大師所處的當 代佛教文化背景、思想文化語境已經不同於太虛所處的近代,因此關於人間 佛教的「傳統與現代」的關係也發生了視角的轉變。正如當代知識分子對於

「五四」的反思,其意義並非否定其在那個時代的價值,而在於提示當代的 語境。

(8)

事實上,就人間佛教的發展而言,釐清其當代語境下的民間、民俗化問 題,對於其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而言也有其重要的意義。在此意義上,星雲大 師對待民間信仰乃至迷信的重估態度,恰恰體現了當代人間佛教需要面對的 新視角與新態度,揭示這一點並非是無關大局的小事,而是關乎人間佛教未 來發展的大事。

最後,我特別想提到的是,程著在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進行了系統 而極富個性化的論析之後,並沒有就此滿足而停留於此,而是接著拋出了一 個大膽的理論命題――即用「般若與方便的平衡發展論」來透視星雲大師人 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奇蹟現象,解析這一現象的佛理基礎,進而將星雲大師 思想的個案研究上升到佛學理論層面的普遍意義上的理論探討。程教授所謂 的「般若與方便的平衡發展論」,簡單地說就是每當有人間的佛教大師應世,

或者某一宗派的大師應世,其本身必須具備的前提就是要達到「般若與方便 的平衡發展」。這一論斷換一種說法就是,在般若與方便的割裂的狀態下就 無法導致真正意義上的宗派大師出現――若一味地趨向「般若智慧」而缺乏

「善巧方便」,那麼培養的是遁世高人、小乘羅漢;而一味地趨向「方便之 門」,則又會導致「方便出下流」。

我注意到,程恭讓教授近年來一直在試圖建構與闡發這一理論,為此他 一方面回溯到各類大乘佛教經典義理本身,探尋「善巧方便」在經典中的本 來意義與重要地位,一方面又對此進行個性化的闡發。如,程教授通過文本 研讀以及梵漢版本對照,探討了《般若經》、《維摩經》、《大寶積經》、

《妙法蓮華經》等經典中的「方便品」以及「善巧方便」的本原義。在此基 礎上,程教授對「善巧方便智」給與了還原經典本身的意義重新發現,在程 教授看來,「善巧方便」這個本屬於「第七波羅蜜」的重要智慧在漢語佛教

(9)

的語境中可能被長期誤讀或看輕,而重新正視「善巧方便智」的重要意義,

特別是其與般若智的平衡發展是事關人間佛教大師佛學修養與僧格養成的重 要標準。

筆者以為,「般若與方便的平衡發展論」是一個有意思的理論觀點,它 的新穎之處在於把人們熟悉的「般若與方便」運用於解釋宗派大師應世現象,

這一解釋本身是極具個性化的解釋,當然也是極具創新的解釋。般若與方便 在真諦與俗諦層面而言,本來應是「不一不二」、「不即不離」的關係,甚 至二者不僅是平衡的,還是互即互入、相互依存的關係――那就是說般若無 善巧則不稱其為般若,而善巧方便離開般若,則不成為善巧。而能夠做到般 若與方便的「不即不離」、「不一不二」,那一定是真正的大乘覺悟者,一 定是「不斷煩惱而證涅槃」、「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的「人間的佛教大師」。

因此,「般若與方便的平衡發展論」還有待程教授的進一步闡發、釐清、深 化與完善――如何進一步辨析與構建「般若與方便」的階次關係?如何使得 趨向或達到「般若與方便不即不離的平衡發展」成為理論上循階而上的可能?

這些理論階次的構建或許是漢語佛教的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新課題。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博大精深,其人間佛教的偉大實踐更是為世人 所共賞,因此,星雲大師本人無須人們再去為其樹碑立傳、歌功頌德,我想 星雲大師本人也不留戀人們對他個人的讚美之詞。基於此,對於星雲大師的 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事實上已經無關大師個人之事,而是事關人間佛教本身之 大事。在此意義上,我真心期待更多關於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的力作 多多問世,當然也非常期待我的師兄程恭讓教授今後繼續推進對星雲大師人 間佛教思想的進一步深入研究,特別是希望看到其「般若與方便的平衡發展 論」能有更進一步的闡發與完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因對人 生有著不同於常人的敏感思考,悄悄離別妻與子,離開皇宮,獨自

佛陀觀是理解佛教教義及修行的關鍵。星雲大 師早在 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中,就提 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 1 在推動人間佛

再如,網上流傳的一個故事看後也令人頗有感觸:一個在冷凍倉庫工作

通過以上內在和外在兩重共六種要素的深入觀察,可以強烈地感 受到佛光山人間佛教所具有的新氣象。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創意與

程教授說,太虛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和星雲大師所創立的人間佛教

[r]

關於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學術界專門研究的不多,儘管只 是在相關論述中有所涉及,但大部分學者一致認定,人間佛

However, the “Hsing Yun Model” and the ideology of establishing a new school of Buddhism are not enough to explai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on Humanistic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