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淨土聖賢錄續編發凡 淨土聖賢錄續編偈 淨土聖賢錄續編目次 往生比邱第一

性修 行修 忍生 仁筏 實[王*永]

常智 絡絲僧 廣志 道證 千一 徹迷 嵩安 邁春 律淨 慧明 一禪 際醒 起信 真傳 達純 靈徹 道守 列權 佛度 覺源 正真 東瓜和尚 定基 悟靈 圓融 悟開 方海 昌茂

往生比邱尼第二 湖上老尼 本印 遂欽 律宗

(3)

佛琦 蓮芳 朗然 妙成 道乾 蘭若庵尼 道悟

往生王臣第三 張師誠 章攀桂

往生居士第四之一 黃武城

吳如庵 愈有光 蘇起鳳 惲又騑 王貞生 蔡鵬九 唐漚和 陳君魁 陸士銓 馬榮祖 彭希涑 彭紹升 呂蔚若 曾庚 陸西橋 淩樹 沈暢 蔣龜蒙 曹聖友 馮庭桂 浦文榮 鄭兆榮 吳濂 沈廷瑜 施靜巖 張孝林 方剛 潘萬宗 沈舒華 沈虞尊 馬敬修 許仁熟

往生居士第四之二 裴永度

鍾九思 周光

(4)

路坤 吳允升 范元禮 孫復元 張清新 丁繁桂 李勤 張惇五 曹諧和 潘遵懋 宋萊 周慶孫 陳居士 余邦賢 吳宗魏 張齒延 金庭棟 徐僖 錢萬鎰 華漢槎 方步瀛 朱麟書 陳鍠 郭觀光 往生雜流第五

吳生 沈承先 周絢堂 姚生 宋寶官 陳德心 東門匃 癡頭道士 周耀發 瞿晉槐 孫松亭 陳畫叟 丁童子 往生女人第六

田婆 蔣氏 賀氏 黃氏女 王荊石女 陸氏 徐氏 兵家婦 曹媼

(5)

陶氏 汪氏 費孺人 許節婦 宋孺人 鄭氏

百不管老媼 陸氏

吳氏 沈媼 姚氏 汪氏 王氏 吳媼 倪嫗 潘氏 汝氏 祁氏 王氏 潘氏 朱氏 朱氏 羅氏 王氏女 邵媼 張家婦 俞媼 吳婆 錢孺人 沈婆 陸安人 往生物類第七

No. 1550-1 種蓮集 序

善隆 達禪 王君榮 唐景垣 沈載元 王際良 夏耀文 曹居士 邵媼 張氏 丁氏 高士楨 丁世濟

(6)

陸孺人 邱逢泰 錢氏 錢文彬 錢文燦 定意 明舟 汪善慶 靜波

易特墨太夫人 余慎行

玉峯法師 願登師 謝春華 卷目次

1 2 3 4 贊助資訊

(7)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8)

淨土聖賢錄續編發凡

是錄體例。悉準前錄。如出家二眾書一名。在家者書二名。唯二林居士除本傳外。

凡所引證。概以字稱。尊所主也。以前錄係居士所定故。

前錄首標教主。次闡教聖眾。係探本窮源之意。茲則既稱續編。首二層可以不贅而 有明。以前諸書。前錄引用略備。故茲之分門別類。以比邱居先。紀月編年。以  國初為始。但敘事之前後。不論品之高低。唯是所採有限。挂漏必多。願諸君子惠 我遺珠。俟編三錄。

染香集諸書。凡臨終正念者。輒從登記。夫往生瑞應。雖或隱或顯。未可一定。然 必徵諸素行。如其願力未深。功夫未熟。直待臨終念佛。難保決定。回心錄中。如 王貞生施靜巖輩。雖亦十念之誠實有百倍之勇。必如是者。生西可卜。否則名實不 符。恐有魚目混珠之慮。因略加芟汰。以歸一致。

近來載往生者。每經引用。遞有增加。二林居士深痛其習。故前錄中。每一傳後。

皆注原書。以作證明。茲仍其體例。但稍易其俚鄙之句。間有近今。故事必出自不 妄語人之口。復向故老。咨訪再三。始敢筆之於書。其或淨行可傳。而臨終無正念 者。概弗濫登。

雲棲往生集。傳後間有贊詞。晰其隱義。而前錄但有總論贊詞。概從簡略。茲則有 義不明者。亦用贊詞發之。非敢妄生知見也。聊以導初機云爾。

淨土聖賢錄續編偈

淨業弟子 胡珽 述 我觀真性海 妙湛本不動 世出世間法

無一不具足 上齊一切佛 下同含識類 平等絕思議 離諸分別相 真俗皆無礙 理事悉圓融 剎那不覺了 揑目忽生華 無明為繫縛 障蔽智慧日 故於一相中 妄起淨穢見 忘本唯逐物 念念入輪回 由是顛倒心 沈淪難脫離 隨業而流轉 聖凡從此隔 豈知十方剎 皆是一心生 大覺如虗空 世界如浮雲 聚散本無迹 空生而空滅 但隨心淨垢 剎剎各差別 業濁現五濁 眾苦所逼惱 心淨感淨土 七寶為莊嚴 迷人但執境 東西自不同 譬如夢幻者 還受夢苦樂 覺知夢非真 苦樂自然滅 我佛大慈悲 示此異方便 一句阿彌陀 能截生死流 不出娑婆界 穩坐紫金蓮 彌陀及心土 非一亦非二 若能如是解 決定入無生 我今輯斯錄 普勸諸有情 願見者聞者 悉發菩提心 修諸福善業 回向無上覺 仰祈三寶力 冥薰而加護 令我及眾生 同生極樂國

淨土聖賢錄續編目次

(9)

卷一

往生比邱第一 性修

行修 忍生 仁筏 實[王*永]

常智 絡絲僧 廣志 道證(梅松)

千一 徹迷 嵩安 邁春 律淨 慧明 一禪 際醒 起信 真傳 達純 靈徹 道守 列權 佛度(絕相)

覺源 正真 東瓜和尚 定基 悟靈 圓融 悟開 方海 昌茂

往生比邱尼第二 湖上老尼 本印 遂欽 律宗 佛琦 蓮芳 朗然 妙成 道乾 蘭若庵尼 道悟 卷二

(10)

往生王臣第三 張師誠 章攀桂

往生居士第四之一 黃武城

吳如庵 俞有光

蘇起鳳(吳敬山)

惲又騑 王貞生 蔡鵬九 唐漚和 陳君魁 陸士銓 馬榮祖 彭希涑(顧氏)

彭紹升 呂蔚若 曾庚 陸西橋 淩樹

沈暢(顧居士)

蔣龜蒙 曹聖友 馮庭桂 浦文榮 鄭兆榮 吳濂 沈廷瑜 施靜巖 張孝林(驥鍾)

方剛 潘萬宗 沈舒華 沈虞尊 馬敬修 許仁熟 卷三

往生居士第四之二 裴永度

鍾九思 周光 路坤 吳允升 范元禮 孫復元 張清新 丁繁桂

(11)

李勤(杏姑)

張惇五 曹諧和 潘遵懋 宋萊 周慶孫 陳居士 余邦賢 吳宗魏 張齒延 金庭棟 徐僖(嚴氏)

錢萬鎰 華漢槎 方步瀛 朱麟書 陳鍠(薛紹基)

郭觀光 往生雜流第五

吳生 沈承先 周絢堂 姚生 宋寶官 陳德心 東門匃者 癡頭道士 周耀發 瞿晉槐 孫松亭 陳畫叟 丁童子 卷四

往生女人第六 田婆

蔣氏 黃氏女 王荊石女 陸氏 徐氏 兵家婦 曹媼(許氏母)

陶氏 汪氏 費孺人 許節婦 宋孺人 鄭氏

(12)

百不管老媼 陸氏

吳氏 沈媼 姚氏 汪氏 王氏 吳媼 倪嫗 潘氏 汝氏 祁氏

王氏(張氏 陳氏)

潘氏 朱氏 朱氏 羅氏 王氏女 邵媼 張家婦 俞媼 吳婆 錢孺人 沈婆 陸安人 往生物類第七

(蛇 貓 猴 雀 豬)

種蓮集第八 善隆 達禪 王君榮 唐景垣 沈載元 王際良 夏耀文 曹居士 邵媼 張氏 丁氏 高士橫 丁世濟 陸孺人 邱逢泰 錢氏 錢文彬 錢文燦

淨土聖賢錄續編目次(終)

(13)

No. 1550

淨土聖賢錄續編卷一 往生比邱第一

性修

性修。不詳其所出。 大清順治中。住常德府圓照庵。布衣蔬食。日課彌陀萬聲。寒 暑不閒。遇歉年。將所有錢米布帛。盡施飢寒孤苦之人。徒眾交責。修唯含淚念佛而 已。年七十。一月前。自知時至。屆期。含笑坐逝。天樂迎空。聞於遠近。室內異 香。經月不散(身世金丹)西史氏曰。不惜布施。則貪業盡。含淚念佛。則瞋業盡。自奉 儉約。則癡業盡。三業盡。而往生品位必高。異香天樂。非其梵行芬芳。心聲嘹亮之 所致乎。

行修

行修。姓陳。泰州沙村人。業農。不識一丁。無以自活。一日赴水求死。有白衣人救 之出。年三十一。出家為僧。冬夏一衲。苦行數年。朝普陀山。中道路絕。遇老人引 至家止宿。迨天明。見荒墟而已。歸後。龕坐南關外荒冢中。嘗五七日不食。參向上 事。一日夜深有擊龕者。曰。若可受法。修隔龕見橋下有大船。燈火鼓吹過。遂大 悟。後移住覺印寺。精修淨業者六年。康熈四年春。謂人曰。明年六月二日。吾行 矣。次年初夏。皆來問訊。州主恐其惑眾。遣兵守之。曰。至期不驗。必置諸法。六 月朔猶無恙。人為危慄。明日晨起。書偈曰。慧日中天照大千。晝行禮拜夜參禪。眉 間斜挂吹毛劍。地獄天堂任我前。遂端坐龕中。命人舁至一橋。曰。不可。此地人皆 畜形也。舁至東壩橋。曰。為我南向。手一魚念佛。輕煙一縷。起自鼻端。須臾火 熾。魚聲佛聲。琅琅達雲表。忽聞龕內訇然。龕頂飛墮百步。火餘。遺一物。狀如蓮 華。堅白不碎(揚州府志蓮藏○揚州府志載修十一月朔圓寂與蓮藏互異)西史氏曰。出火焚身。非扭 揑裝飾之謂也。著魔辦道者審之。

忍生

忍生。姓李。山西平陽府。世家子也。自幼厭俗。年四十四。出家參禪。深有悟入。

崇念佛法門。行脚至泰州。遇下河楊居士。建庵供養。即閉關清修淨業。化導各莊善 信。後因下河被水。又至本州勸化。家家念佛。康熈八年正月初。預知時至。偏辭檀 越。十九日。沐浴更衣。屬大眾念佛緊要。遂趺坐逝。異香滿室中。至二十六日。舉 龕野外。出火自焚(蓮藏)

仁筏

(14)

仁筏。姓裴。常州北郭人。父母早逝。家業彫零。為人傭作。年三十餘。聞淨土法 門。遂發心出家。募刊淨土經書。廣施四眾。後受華山具足戒。習禪定。每夜必坐香 數炷。康熈十九年七月。忽示疾。二十一日。訣別諸友。次夕五鼓。謂其徒曰。吾行 矣。乃整衣趺坐。有僧在旁。䭾誦佛號。筏曰。佛須朗念。乃高稱佛號。一聲而化(蓮 藏)

實[王*永]

實[王*永]。字珍輝。姓陳。鳳陽府霍邱縣人。誕生時。祥光燭鄰。異香滿室。幼有奇 相。膚不受垢。性慈恕。喜聞僧誦經。塾師授學。過目如流。師甚愛之。謂其父母 曰。此子實非塵俗之流。乃佛門法器。勿相錯誤也。父母許之。遂送本邑大悲庵。從 心開和尚。祝髮旋受具戒。研究華嚴涅槃諸大部。宛如宿習者。後移住龍潭下院。一 意修持淨業。歷三十年如一日。康熈六十一年春。示微疾。自知緣盡。屬付院事畢。

唯注念淨域。至三月四日早。命具湯洗浴。集眾同稱佛號數百聲。奄然而化。闍維 時。火光如五色雲霞。散布四山。世壽四十八。僧臘三十一(南山宗統)

常智

常智。字聞慧。淮安沐陽人。幼喜禮觀音大士。既長披緇。投聞思寺稟具。一日隨眾 課誦。至心經之無罣礙句。胸中凝結。一時渙然。遂渡江。徧遊名剎。參諸知識。久 之無所契。歸而專修淨業。精嚴戒行。凡人有過。必循循化誘。有不遜者。亦必委婉 遣之。終無慍色。又與諸同志。結社修懺。數月前。即知寂期。告諸同社。至期集眾 禮佛。命湯沐浴。跏趺而逝。闍維。有紫色蓮華。大如斗。自火光中湧出。上有重 光。影影如智狀。久之方散。人皆見之(南山宗統)西史氏曰。明師無逾彌陀。善友誰如 補處。昔人嘗言之矣。顧後世沙門。輕視淨土。往往指為著相菩提。藉非宿具慧眼。

洞明大道者。鮮不為其所搖惑。聞慧徧參不契。其庶幾乎。

絡絲僧

絡絲僧。不知何許人也。住杭城之東園。俗以絡絲為業。棄而出家。故名。獨居破 庵。晝夜念佛不輟。顧無以自活。謂其舊主曰。但飯我。仍為主絡絲可乎。主從之。

既得食。則手軋軋。口喃喃。他無所事矣。如是數年。一日攜零紙滿筐。向西泠居 士。吳樹虗欲易百錢。詰其故。僧徐答曰。老居士前不敢隱。我今日西歸。擬市柴一 擔耳。樹虗曰。果爾。余供師柴。僧合掌謝。擔柴歸。並期某時一臨。為作證明。樹 虗至時往。則僧已積柴為座。趺坐其上。四面火然。僧於火中。舉手作別。忽以手抹 面一過。頓現黃金色。頃刻化盡。樹虗喟然歎曰。古德奇縱。再見於今日矣(染香集)西 史氏曰。疊薪自燼。與行修之鼻端出火。類而不類。雖然安知其所焚者。非三昧火 乎。

(15)

廣志

廣志。字爾立。會稽人。出家後。結茅天台黃金洞。專修淨業。蘇州殷天成。詣天台 飯僧。服其道行。延住吳山接引庵。垂三十餘年。隨機化導。指歸淨土。從受戒者。

累百人。嘗結期念佛。晝夜不絕聲。其弟子造之。見志經行之地。大書阿彌陀佛。放 金色光。訝之以問志。志曰。汝自本光發現耳。乾隆二十六年。四月望。要弟子四 人。詣庵供佛。臨別謂曰。明日午前。當來送我。及期。眾至焚香。誦佛千聲。端坐 而逝(西方公據集驗)

道證

道證。杭州人。住郡東大椿禪院。性誠實。專修淨土。每日三時。炷香為度。長跪佛 前。虔持名號。年八十。一日謂眾曰。來年二月十二日。我西歸矣。及期無恙。或戲 之曰。今日是二月十二矣。師何不西歸。證驚曰。今果華朝耶。即沐浴焚香。集眾而 化。

有僧梅松者。與證同修淨土。住妙嚴寺。其夜夢中。有人告曰。道證師坐化。爾何不 一送耶。梅松覺而趨視之。撫其背曰。平日相知。臨去何無消息。雖然。我亦不久於 世矣。歸三日。亦坐化。事在乾隆三十年(染香集)西史氏曰。至期而忘西歸。臨去而無 消息。葢無心於生死也。梅松隨步後塵。豈非有宿願而然哉。

千一

千一。字遠人。姓王。海甯人。住西湖昭慶寺。謹持戒律。精勤念佛。志樂寂靜。顏 其居曰。廬山僻處。潛修其中。乾隆四十三年秋。法侶過訪。一謂曰。公來恰好。正 我西歸。可作證明也。說偈坐化。塔於院左(染香集)

徹迷

徹迷。姓鍾。嘉興人。為人撲實。中年投海甯護國院。定高和尚薙染。一心淨業。後 移住延恩寺。出入持珠。默觀。餘無所長。人多忽之。一日謂寮眾曰。我將辭別諸 公。眾問何往。曰。往西方。眾共笑之。後數日。從外歸。又謂曰。今日決意去矣。

頃之。更衣趺坐。大聲云。我去也。遂寂然。眾呼之逝矣。時在乾隆五十六年(染香 集)

嵩安

嵩安。不詳其所出。住舒邑白衣庵。性椎魯。秉戒於慈濟履實和尚。信根宿具。荎村 道人。教誦法華經。頗有悟入。後銳志念佛。晝夜不輟。晚年得腹鼓疾。自知定業。

(16)

恬不介意。念佛如常時。疾垂革。徒眾往視。安止之。乃屈指曰。當於某日來候。及 期。沐浴更衣。誡徒輩勿哭泣。須高聲念佛。助我往生。頃之。怡然而逝(蓮宗集要)

邁春

邁春。姓周。桐縣人。幼讀書聰慧。好內典。年十九。遊靈隱寺。登法堂。見心空及 第額有省。出家天竺延壽堂。徧參名山。入福嚴室。樹蓮和尚。知為法器。一日問 曰。煩惱起時。將何止息。春曰。本性湛然。有何煩惱。蓮深契之。遂付大法。春雖 得法禪宗。而崇尚淨業。既住雲峰寺。率眾念佛。剋二十一日為期。周而復始。數年 不懈。既復結期百日。晝夜持念。不展牀褥。嘉慶十二年冬。沐浴端坐。謂眾曰。頃 見鸚鵡念佛法僧。其音微妙。殊可樂也。合掌而終(染香集)

律淨

律淨。字明徹。姓錢。湖州德清人。年四十。出家抗之慈聖庵。嗣往東園德寧庵。以 誦法華經為日課。二十年不閒。一日法侶戒乘。語之曰。汝道心如此堅固。若加以念 佛回向。更佳矣。如智者大師得法華三昧。尚求往生淨土。汝何不然。因出十疑論示 之。淨瞿然有省。自是誦經畢。即念佛回向。又年餘。嘉慶十一年七月。告其徒增秀 曰。吾中秋前。當往西方。八月二日。復謂曰。初七日卯時行矣。問何以知之。淨笑 曰。水到渠成。及期往視。已新衣趺坐。時鄰僧多來念佛相助。淨止之曰。用功全在 平日。臨渴掘井何為。乃移坐龕中。說偈云。吾年六十九。真實不虗口。放下者雙 手。直往西方走。合掌而寂(染香集)西史氏曰。前仁筏。繼嵩安。皆令高聲唱佛。明乎 助緣緊要矣。而茲謂臨渴掘井者。正其功臻純熟。勉人精進耳。三昧未成者。勿以是 藉口。

慧明

慧明。甯波鄞縣人。住杭州報國寺。性質直。唯知念佛。每執持洪名。聲若潮沸。香 盡不知也。得施即放生。隨放隨稱佛名。必回向西方。見人不作寒暄語。但云。死到 哉。快些念佛。越中緇白知其名者。每居病危。即延之念佛。助往生緣。或叩其所 謂。曰。憶昔患熱病日甚。幾不能支。幸意根中佛號。一句頂一句而出。連緜不已。

病魔消却。竟仗此而痊。自此以後。無論語默動靜。皆有一佛號。從意根中一句頂一 句而出也。嘉慶十二年。頸後患疽。絕不呻吟。臨終色和悅。手作捻珠狀。念佛移時 而逝。先是杭城某。夢所識已故黃和尚語曰。我勸汝歸依慧明師。汝因循不果。今明 師月內欲西歸。再遲無及矣。汝當速往求之。汝法名大通。已與汝定。醒而異之。天 明起詣寺。明已疽發甚劇。急邀同伴五人。求歸依。明許之。及授法名。明手書五 字。作鬮置香臺旁。謂曰我病中。不及一一屬付。法名下一字。皆通字派。汝等各隨 緣自取。上一字。某適拈得大字。宛若夢中故事云(染香集)西史氏曰。歸依而能預定法

(17)

名何也。昔世尊於無量劫前。聞古釋迦文講涅槃經。得經中一偈。乃至賣身供養。願 來世成佛。亦同此號。是故今日如來。亦號釋迦文。今明師與某。亦無量劫前。願重 緣深之所致耳。然則欲生安養。而慮其不遂者。從可想矣。

一禪

一禪。海甯人。俗業屠。年四旬。痛悔前非。思唯出家。可解此業。遂於本邑海音寺 祝髮。旋受具。任監院職。誦經念佛。發露懺悔。迴向淨土。誠懇翹勤。二十餘載不 倦。嘉慶十二年。年六十八。退監院。閉關數月。至臘月二十八日。命眾念佛一晝 夜。次早沐浴禮佛而化。闍維。得白色舍利。數十粒(染香集)

際醒

際醒。字徹悟。號訥堂。姓馬。京東豐潤縣人。幼通經史。薙染後。徧歷講席。博貫 性相兩宗。而於法華三觀十乘之旨。尤為心得。參廣通粹如純禪師。明向上事。師資 道合。乃印心焉。後純公遷萬壽寺。醒繼席廣通。䇿勵後學。宗風大振。每謂永明壽 禪師。乃禪門宗匠。尚歸心淨土。況今末代。尤宜遵承。於是專修淨業。主張蓮宗。

日限枝香晤客。過時則禮念而已。嗣遷覺生寺住持。尋退居紅蠡山資福寺。衲子依 戀。追隨日眾。遂成叢林。醒為法為人。心終無厭。但一以淨土為歸。每當開演如 來。救苦攝樂之恩。或至淚隨聲落。聽者亦未嘗不涕泗沾衣也。其語錄二卷。尤為切 至。略言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

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故心 重能使業強。今以重心而修淨業。則淨業強。他日報盡命終。定生西方。不生餘處 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 業。信貴於深。願貴於切。以信願深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 轉。假若正修淨業時。達摩祖師。忽現在前。令我捨淨趨禪。可以立地成佛。我不敢 從命。即釋迦如來。忽爾現身。謂更有異方便。勝於淨土。令我捨此從彼。我亦不敢 依教。此之謂深信。假如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又若輪王 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如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此之謂 切願。信深願切。是謂重心。以是修淨。淨業必強。業強則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 染緣便盡。臨終時。雖欲輪回境界。再現在前。不可得矣。雖欲彌陀淨土。不現在 前。亦不可得矣。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於素。到時自不入於岐路。如古德臨欲命終。六 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專心待佛。佛現乃去。夫四大分張。此何時也。天童接 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願。不到十分堅固。當此時。對此境。而能強作主宰乎。又 云。有禪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同是一夢。修 之何益。答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 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苦。何若夢受極樂之樂。況娑

(18)

婆之夢。從夢入夢。展轉沈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漸至於大覺者也。夢雖 同。而所以夢者。實不同也。可概論乎。嘉慶十五年二月。預知時至。辭諸外護。屬 曰。幻緣不久。虗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淨土。好相見也。臨寂半月前。示 疾。命眾助稱佛號。見空中幢旛。無數。自西而來。告眾曰。淨土相現。吾將西歸。

至十二月十七日申刻。復告眾曰。昨見文殊觀音勢至三大士。今復蒙佛親來。接引吾 去矣。眾稱佛號愈厲。醒面西端坐。合掌凝眸曰。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言畢結 印而逝。眾聞異香浮空。露龕七日。貌如生。髮白變黑。闍維。獲舍利百餘粒。世壽 七十。僧臘四十九(徹悟禪師語錄)西史氏曰。修禪修淨。而獨歸心於安養。迹其梵行之精 嚴。導人之切至。抑何與蓮宗尊宿。如同一轍歟。為人師。作佛祖。吾於是見之矣。

起信

起信。字香海。姓單。富春人。父華藏。博通內典。明向上也。令信出家。往南屏求 戒。教看誰字話。信窮參力究。嘗徹夜不寐。兀坐一室。如木偶然。嘉慶元年七月 望。登吳山值夜分。見燈光互暎。晃乎心目。有省。歸語華藏。華藏復令徧參知識。

至蘇州。遇會一傳公。示念佛法門。信即返杭閉關古梅庵。日課彌陀十萬聲。偶為詩 都指歸淨土。有念佛歌曰。念佛好。念佛好。萬事從頭一筆埽。幾回背父走風塵。旅 邸神魂多顛倒。不參禪。不矜教。一鑪香篆縈繚繞。奔波肩擔沒來由。訪友尋師何日 了。休外求。只內照。衣裏摩尼無價寶。應聲現色忒分明。六道神光誰欠少。水自 流。山自峭。靜裏觀來都入妙。笑他名利日忙忙。自在真修誰能造。月沈西。鐘報 曉。漫說容顏未衰老。古來賢哲若河沙。誰非白骨埋荒草。獨此心。無壽夭。脫離苦 海無煩惱。百年身世等空華。空華勘破一長嘯。鉢囊懸。柱杖抝。撇却塵緣歸路早。

人生定數已安排。佛本天真非矜造。閒住庵。嬾談道。吏難役兮君難召。禪牀鎮日坐 忘機。碧眼胡僧覷不到。曝晴檐。補破襖。一盂脫粟隨緣飽。敢云閉戶慕清高。亦非 目視諸方藐。生寡交。死絕弔。氣盡皮囊便撇掉。土埋火葬總由他。不賸兒孫免不 肖。苦莫悲。喜莫笑。總是浮生夢未覺。大家拋却瓜葛藤。刀環請唱還鄉調。有一 言。最簡要。世人如入羅網鳥。欲脫羅網何處求。唯有勸君念佛好。十七年十月十九 日。卒於東園隱修庵。臨終盥沐易衣。念佛坐逝。逾時。頂可灼手。舉體入龕。輕如 一[(畾/(冗-几+互))*毛]。華藏贊以聯句云。頂煖決生安樂剎。身輕顯示涅槃心。年 三十七(钁頭吟并序染香集)

真傳

真傳。字會一。姓何。蘇州吳縣人。年十九。遇嬾珙和尚。指示佛乘。受五戒。彭二 林居士。招入文星閣。傳執贄稱弟子。共修念佛三昧。年二十八。投杭州崇福寺出 家。研究楞嚴。唯識大義。為人講說。詞旨明暢。後住嘉興楞嚴寺。矢志募修大藏經 版。工興有日矣。忽疾作。退隱蘇州鳳巢庵。一意西歸。嘉慶十七年正月杪。謂其徒

(19)

曰。爾等勿訝。明日余將去矣。至夜分。蹶然起坐。西向念佛。含笑而逝。年五十三

(參茶老人集)西史氏曰。刊經助緣也。念佛正行也。疾作而專務正行。固宜矣。

達純

達純。字粹修。號悉檀。姓朱。嘉興桐鄉縣人。自幼薙染。住嘉興覺海寺。精修淨 業。一十六年。建西方三聖殿。春冬啟念佛期。遠近觀感。緇素雲集。嘗行般舟三昧 二次。一夕夢中。見大蓮華。從空而降。自此知見超卓。辯才無礙。彭二林居士。逖 聞道行。延住流水居。及文星閣。領眾念佛。日課嚴密。常演講雲棲彌陀疏鈔。及天 台教觀。歷十載不倦。嗣開法南禪寺。百廢具興。淨業無間。旋退隱殊勝庵。愈精念 佛。嘉慶十八年冬示疾。次年春。料理院務畢。時其徒悟靈在南禪。手書促至。曰。

余將長往。需汝一訣。二月十三日。集眾念佛。沐浴更衣。跏趺說偈曰。多生濁苦纏 緜。一旦逍遙變遷。快覩彌陀影現。廓然別有一天。合掌而終。年六十三。僧臘五十 七(悉檀吟槀。染香集)

靈徹

靈徹。杭州人。於郡之寶壽寺出家。精進念佛十餘載。年踰五旬得疾。集眾念佛。以 七日為期。自亦力疾隨之。至三日。謝眾曰。吾得淨土生矣。諸公勉之。言訖而逝。

時嘉慶二十年(染香集)。 道守

道守。鳳陽人。出家九華山。三十年徧歷叢林。缾鉢蕭然。恬淡自得。後住嘉興鍾埭 鎮古剎。杜門念佛者四載。嘉慶二十三年春。忽扁舟入城。徧勸檀越。專心念佛。意 極懇切。次日相契數人往候。見寮門未啟。排闥視之。已趺坐化去矣(染香集)

列權

列權。字天聖。海甯人。歸定高和尚為弟子。與徹迷同居延恩。念佛精進。嘉慶二十 三年冬。謂人曰。吾將逝矣。走別四鄰。眾共驚異。欲送之歸。辭曰。勿爾。時尚未 至。翌日晚課如常時。至二鼓始歸寮。及寺眾曉起。則趺坐終矣(染香集)

佛度

佛度。安徽歙縣人。住蘇州南禪寺。過午不食。脅不貼席。專修淨業。嘉慶二十三年 春。有疾。辭諸道友。端坐而化。

有僧絕相者。嘉禾人。亦居南禪。與度道誼頗洽。貌極陋。人多輕之。終日不言。持 過午不食戒。晨禮四十八願。及大悲懺。餘時佛聲不絕口。夜則面西危坐。如是二十

(20)

年。及度化去。乃曰。渠去我亦隨之矣。沐浴焚香。面西合掌化(染香集)。 覺源

覺源。字性海。安徽定遠張氏子也。幼頴異。九歲五經俱成誦。弱冠入邑庠。文名日 甚。顧無心仕進。每作出世想。閱華嚴法華。多有契語。亡何父母相繼沒。遂決志出 家。依金陵耆闍律師祝髮。禮封崇皓清律師。受具足戒。時年已四十矣。自以出家遲 暮。行苦行。堅持戒律。不妄語。不非時食。手不觸金銀寶物。身不著獸毛蠶吐。嘗 於投子閱藏畢。行二時頭陀。徧參知識。聞焦山借庵禪師。為洞下名德。特往參叩。

機緣契合。遂承印記。復住山中閱藏。愈深入教海。於華嚴奧旨。獨有心得。口誦手 披。不下數百過。乃至背誦不遺一字。常為緇白。開演大義。抉幽剔微。聽者豁然。

因自別其號曰。一真法界。已而棲心安養。日課西方佛名。十萬聲。脅不著席者。數 十年。晚年石谷成公。延居高旻寺。素患足疾。雖至增劇。而六時禮拜。無少間。復 加禮普明懺及彌陀四十八願。禮已。即誦佛名不歇口。見人不談他語。唯以西方淨 業。諄諄勸勉而已。計居十餘載。緇白多欽其品。嘉慶二十四年六月。忽欲歸焦山。

成公堅留不可。歸甫逾月。示微疾。八月二十六日。晨起。索浴竟。端坐念佛。如入 禪定。闍維時。瑞雲盤空。有光五色。從火際透起。獲舍利三大粒。瑩淨如玉。現藏 本山。世壽六十九。著有淨土詩百首行世(染香集)西史氏曰。昔人謂乘戒俱急。生品最 高。若有乘無戒。流入鬼神趣中。源如是持戒。如是參修。非乘戒並急者乎。彼輕視 木又。而高談般若。嗚呼危矣。

正真

正真。字達宗。湖廣湘潭縣人。曾參高旻昭月貞公。薦紳延主鷲峰古剎。初至則頺垣 老屋。人不堪其憂。而真則晏如也。已而檀施普集。百廢咸新。次第建諸殿閣。復置 田數百頃。率眾念佛。凡來求法者。雖臧穫所不忍棄。示以持名法門。維時宰官薦 紳。遠近緇素皆服其品。太史姚姬傅。觀察章淮樹。尤為宏護。淮樹一日邀真。相對 據榻。出其二妾令受經。真曰。受經之法。須正几中庭。焚香恭敬而後可。不然是慢 法也。淮樹如所教。既離榻。則梁墜而榻碎。淮樹異之。率二妾同秉戒法。後舍二妾 為尼。精修淨土。未幾。真慨然有隱志。屏絕諸緣。著淨土偈若干首。道光元年正月 九日。令嗣法脫凡至寮。劇談安養樂趣。貌和神恬。旋自鳴魚。念佛時許。命凡過堂 食粥。及復至。則真已新衣逝矣(染香集)

東瓜和尚

東瓜和尚。遺其名。姓孫。杭州人。嗜食東瓜故名。出家華嚴庵。為人緘默。竟日遊 行街市。寒暑無間。經十餘年。人莫測之。與鄰庵僧慧照友。將寂之前月。告照曰。

新正六日。吾行矣。汝合來送我。屆期。和尚。赴法慧庵齋返。見照先在。曰。汝何

(21)

來。照笑曰。汝與我約。特來相送耳。和尚曰。微子言。幾忘卻了。遂盥沐新衣禮佛 竟。謂照曰。既行。不可無偈。為我書之。偈云。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都 不識。別有一天堂。怡然而終(染香集)西史氏曰。時至而忘歸期。前有道證。至此再 見。何其生死自如乎。而究其所以致此者。無他。心即佛故也。今人念佛之功。日僅 片時。且不能一其心於安養。而亦欲冀臨終之瑞應。難矣哉。

定基

定基。字琳琇。臨海人。出家於天台山。受戒後。徧參知識。晚居蘇州靜室。掩關九 載。誓不食鹹味。刺舌血。書華嚴經。八十一卷。日誦阿彌陀佛。為常課。道光元 年。詣鄮山禮阿育王塔。臂香供養。塔中舍利。現黃白二珠。大如蓮子。光耀炫目。

既歸得蠱疾。醫藥罔效。法侶乘戒往視之。䇿以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基曰然。即於 臥榻前。供接引佛像。令庵內僧眾。輪流念佛。至七日。忽起坐。索浴易衣曰。速邀 乘公來。其徒從之。乘戒至。基謝曰。蒙君示我念佛。今晨見大勢至菩薩接引。我得 中品中生矣。遂斂目合掌而逝。眾聞異香。彌時方息。年五十八(舍利瑞應錄)

悟靈

悟靈。字軼羣。號幻如。浙之海昌金氏子也。幼有出塵志。見佛輒膜拜。洎九齡。善 病。亟請於父母。求出家。許之。乃脫白於本城。安國寺西房。禮象隴上座為師。旋 圓具於杭州昭慶寺。時悉檀純。公方開念佛堂。於蘇州流水居。靈裹具從之。六時持 念不懈。復逐字禮華嚴法華金剛圓覺等經。純公見靈脚根穩密。即授衣拂。靈於淨土 法門。諦信不貳。父早歿。勸母周氏。發往生願。母後果無疾。念佛而脫。其兄蓮隱 感而出家。純公寂後。靈繼席南禪。三年引退。居松江韋陀庵。精舍數楹。塵囂不 到。與蓮隱同居。以念佛為日課。嘗於中夜禪觀中。見天上眾星。由四方翕聚。成憶 佛念佛四字。字大尋丈。晶光晃耀。自是目炯炯有光。凡緇白聞人以及農販牧豎。皆 見而生。敬感化念佛者不下數千人。靈既專志淨業。念從上往生諸人。自淨土聖賢錄 以後。無有續集。而高人輩出。不可湮沒無傳。於是廣採博訪。輯為染香集一卷。自 嘉慶以來。凡染香於此法門者。罔弗紀載。越五年而書成。刻行於世道光八年春患噎 隔。集緇白交好。告以別期不久。諸君幸各自愛專志念佛。以圖後會也。自製影堂聯 句云。泥牛吼落江心月。木馬嘶歸海上雲。絕醫藥。一意西歸。入五月而劇。人來問 疾但曰。生死事大。各自努力。便口佛喃喃而已。十七日西向趺坐。持名。或問臨行 一句作麼生。曰。阿彌陀佛。良久。聲漸微。泊然歸寂世壽六十一。坐三十五夏。三 日合龕。貌如生(染香續集)西史氏曰導母往生。感兄出家。可謂極孝悌之大者矣。至其 見星成字。葢精誠之極。心光發現耳。修淨業者。勿懷疑貳焉。

圓融

(22)

圓融。字竺峰。姓姚。湖州德清人。年二十出家。薙染於杭州石屋嶺煙霞寺。旋於昭 慶律寺受具足戒。持守無缺。而篤好禮念。以往生淨土。為一生決定志願。不自住 庵。恒依人以修。謂可免雜用心也。亦不定居一處。合則留。不合則去。意氣灑落。

不為膠執。其所住處不樂隨眾作務。常靜掩一關。禮念並行。不禮則念。不念則禮。

無一時間斷。亦不少參以他法。竟以此二事終其身。嘗於一日午間。念。阿彌陀佛 名。魚聲朗朗。相應徹一夜。直至次日晡時。人見其終無休歇。大聲喚之。始止。自 謂纔如半日耳。問其飢否。則曰我口中甜水如蜜。常盈常嚥。受用無量。更不思食 也。脅不貼席者數十年。故少夢。偶有夢。亦不離禮念。更無異緣。其夢中常見佛菩 薩活動如生。間作獎勵之語。有時韋䭾尊天導引念佛。葢其所夢皆類此。道光十年。

三月十九日。寂於杭城東園之天華庵。前數日。示微疾。自知時至。略屬庵主數語。

即默自持念。更無他言。寂後示頂煖相。闍維於龍慶寺之普同塔。香柴無多。頃刻化 盡。世壽六十四。不畜徒(染香續集)西史氏曰。居無常者。真解脫也。不畜徒者。真乾 淨也闍維速化。謂非不戀世緣之明徵哉。

悟開

悟開。字豁然。號水雲道人。姓張。蘇州木瀆人。幼孤。讀書聰慧。喜經史根柢之 學。而淡於功名。家貧。棄儒為賈。一日見僧背負警䇿生死文句。市中行魚勸人念 佛。即猛省遂受三歸五戒。已而辭親。禮祥峰文公脫白。旋秉具於高旻如鑑和尚。留 住過夏結冬。窮參力究苦不得入。一日偶觸踏破鐵鞵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語。本 參一句。廓然頓現。復閱古德。誵訛公案。皆據實供通。旋開法於荊南顯親寺。未幾 引退。歷居雲間練川支硎等處。皆水邊林下。有所修建檀施不足。即自罄其鉢囊。不 住。則包裹以行。無貪戀心也。後歸住靈巖之寶藏庵。所至白衣向化。尤夥。一以淨 土指歸。著有念佛百問。開示後學。自題偈曰。我以大悲心。闡揚念佛法。仰祈三寶 尊。慈悲加護我。假此螢火光。化作智慧燈。照耀於世間。引之深入佛。念佛願往 坐。還來度含識。西方不退轉。直至成菩提。道光十年入夏疾作。寄書遠道諸友。諄 諄以生死事大為勗且有秋盡當西歸之語。常住事宜。以次了畢。絕藥食。九月二十日 淩晨。向西趺坐。合掌誦楞嚴呪竟。接佛號觀音號。良久聲微。奄然而化。恰在立冬 前二日。次日入龕。頂相猶溫。送者數百人。咸讚歎焉(染香續集念佛百問)

方海

方海。字普澄。號西臺。姓崔。湖州烏程人。年二十一。入天台華頂寺祝髮。旋受具 於清涼寺際雲禪師專心閱藏。淹貫諸論。已而駐錫蘇州杯渡庵。純提淨土。廣勸緇 白。從而信向者甚眾。先後遭父母喪。日禮華嚴法華。諸大乘經。代親迴向。生平所 著淨土詩。及書寫經論無算。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忽語人曰。我月內將行。諸未了 願。屬付汝等。翌日而病。至二十七日。見幢旛招引。曰。佛來迎矣。索筆作偈。據

(23)

几疾書曰。七十年來夢幻多。彌陀一句盡消磨。而今直入如來地。空有雙忘禮寶陀遂 擲筆而逝。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九(西臺賸稾)

昌茂

昌茂。字在經。紹興人。年二十五。出家於南海積善堂。詣鄮山舍利塔前。然指供 佛。徧參名山知識。晚年住蘇州松雲庵。終身供奉阿彌陀佛。及地藏菩薩。見人輒談 因果。勸修淨土。歸依者盈千。生平不放燄口。曰無德行故。受人銀錢。隨受隨施。

嘗刊佛經數種。及萬善同歸等書。又鑄大鐘三具。發願度地獄眾生。道光二十八年。

正月二十三夜忽患胃疾。自知將終。禮佛誦經。益加嚴密。命邀歸依弟子某某來。時 夜將半侍者勸待天明。曰。白菩薩至。吾定四更時去矣。口中念佛不絕。令沐浴更 衣。果至四更。危坐而逝年八十三。闍維得青白色舍利十餘粒(王吟軒述)西史氏曰。人 疑白菩薩。為無常惡鬼。故師之生西。疑信者各半。余昔聞師言。江河社稷之神。不 敢僭受菩薩之號。夫神且不可。況鬼乎。白菩薩者。或觀音應現也觀其捨報安詳。合 諸素行。往生無足疑者。

總論曰。自蓮宗之教行。有志之士。聞風向化者盛矣。顧念佛者如牛毛。往生者如麟 角。究其病根。信行願不切故耳。如上諸公。或明向上而理事圓融。或專淨行而戒忍 堅固。卒乃出輪回。登聖域。甚哉。其善牖後人也。彼身作沙門。而心非沙門者。覩 此當何如愧奮耶。

往生比邱尼第二 湖上老尼

湖上老尼。不詳其人。念佛誦經。極虔謹。精嚴戒律。有道人每歲一來。來則劇談彌 日。然後去。一日尼預與道人約。待之不至。自言將逝不得與此友別。柰何復待數 日。又不至。乃命一舁龕斷橋上。手執線香一枝。從容入龕。頃之火發。遂自焚。觀 者如堵。至身已焦黑。念佛聲猶不絕云(何士瑗陰隲文註釋)

本印

本印。字松岐。吳縣人。幼多病。因發願出家。年二十五。父母送之城中。圓通庵薙 染。尋受具戒。別買屋數間以居。名曰觀幻。戒行潔清。勤修福業。歷諸名剎。供佛 飯僧。迴向淨土。乾隆四十五年八月。自九華歸。結期禮大悲懺。甫逾二七。忽感微 疾。曰。吾生緣其盡乎。遂輟懺。專持佛名。至十月初旬。臥牀七日。右脅西向。念 佛無間。已而屬付後事畢。命其徒誦阿彌陀經。至三周。寂然而逝(西方公據集驗)

遂欽

(24)

遂欽。字越成。無錫人。九歲出家。稍長遇一尼師激發。專持佛名。行住無間。尋住 蘇州南園白衣庵。興復殿堂。念佛益切。年五十。始受具戒。至五十五。其年三月。

雞初鳴。召其徒曰。吾將去矣。徒曰。師無他恙。何出此言。因泣下。欽曰。癡人。

哭我何益。認真念佛可爾。遂趺坐西向。同稱佛名。盡炷香乃逝。事在乾隆五十三年

(西方公據集驗)。 律宗

律宗。字聖可。嘉定人。三歲失母。其祖母擕至蘇城圓通庵。尋薙染受具戒。少好禮 佛。長誦法華經。苦不能解義。因詣金山。及杭州崇福。參究累冬。歸而專修淨業。

屢詣諸名山。供佛飯僧。年五十三。得咳疾。遂閉關不出。以西方為期。至年六十 四。正月望。集諸緇白。同稱佛名。至日昃。顧視左右。勸勉修行。語劇苦切。尋舉 手稱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是者三。趺坐而逝。蓮華香滿室中。事 在乾隆五十五年(西方公據集驗)

佛琦

佛琦。字見琳。長洲縣人。自少不願有家。既長。其母送閶門外雨華庵。薙染。尋受 具戒。已而受城中崇佛庵。尼道堅屬付。繼為庵主。募金千餘兩。造西方三聖旃檀 像。高八尺。歲結七日期場。集淨行僧。為念佛會。歷諸名山。供佛飯僧。為常州天 寧寺。置田三十畝。晚而專修淨業。將逝前三日。見菩薩現身。兩童子侍。或言聞菊 花香。琦曰。此青蓮華香也。乾隆五十六年。八月晦。有近事女問疾。琦令扶起。集 眾焚香。稱佛名可二千聲。遂逝(西方公據集驗)西史氏曰。飯僧作福。在家人恒有之。今 出家女眾。亦屢見焉。謂非能破慳貪者乎。雖然。女眾可以修福。而號為沙門者。愈 當精進。若夫但圖人之供養。而不知己之承事。嗚呼。其亦可以已矣。

蓮芳

蓮芳。不詳其所出。居崇佛庵。目擊琦往生事迹遂亦密密行持。年三十餘。得疾。念 力益堅。臨終。亦正念分明。面西趺坐。合掌而逝。事在嘉慶十三年(染香集)

朗然

朗然。姓沈。嘉善人。年十八。見嫂氏產難之苦。自誓不字。求父母出家。於邑之陶 莊淨池庵。專志淨土。行持既久。閒忙無間。嘉慶十三年。謂其徒福緣曰。吾三月 中。已三夢寶池。跏趺華中。往生有分矣。汝當篤志念佛。自然水到渠成。功不唐 捐。慎母錯過。至三月念五日。無疾坐脫。年七十一(染香集)

妙成

(25)

妙成。湖州菰城何氏女。生有慧性。髫年。即容止端莊。不同常兒。母故奉佛。每見 母舉佛號。便合掌相和。年二十一。適同里王生。未半載。夫亡。翁亦信心念佛顧家 貧。成勤紡績。以供菽水。朝暮則誦華嚴。持佛號。為常課。如是。十餘年。後翁出 家為僧。姑繼亡。成亦投本城北門外廣嚴庵為尼。旋受具戒。持守嚴恪。益專志誦經 念佛。甘棲淡泊絕意攀援。嘉慶十九年。示微疾語侍者曰。吾生緣已盡後三日。當西 去。若輩幸自努力修持。或有見期。勿忘吾言。至第三日。正趺坐誦佛。忽舉首曰。

接引佛已到。吾行矣。即瞑目而化。年四十七(染香續集)。 道乾

道乾字世禪。嘉禾雙溪陳氏女。年十七。出家於秀州之蘿庵。喜清淨自居看古德機 緣。遂發明向上志。圓具後。詣天台國清寺。參寶林珍公。見時便問。如何是大人 相。珍曰。待汝除卻五障來。即向汝道。乾曰。與麼。則瞞和尚去也。珍曰。汝那裏 學得這虗頭來。乾不覺汗流浹背。便禮拜。珍復問曰。如何是大人相。乾展兩手示 之。珍公印可。旋受衣拂。乾既得旨。罷參。住南湖之草庵。庵破敗不堪。處之晏如 也。操履真實。順逆一如。平居一字一禮。三轉華嚴。課大般若經數十部由是道風遠 著。施者雲集。次第建諸殿堂。其庵居偈曰。學道殷勤年復年。從今不著有無邊。歸 家莫便家中坐。好為人耕劫外田。又於庵中設念佛堂。晝夜魚聲不絕者。垂四十年。

嘉慶二十五年冬。示微疾。十一月十一日。謂其徒曰。吾明日寅時。當去矣。至時說 偈曰。八十八年。無貪無戀。歸去來兮。水清月現。命眾同聲念佛吉祥而逝(染香集)西 史氏曰。自古及今。禪淨雙修。而出自女眾者。葢鮮矣。至其居不求安。殷勤辦道。

宛具大人之相。苟非真實了當其可勉強為之耶。

蘭若庵尼

蘭若庵尼。失其名。姓陳甯國郡西世家女。西禪寺僧某。未出家時。聘為室。後某棄 家為僧。尼亦出家於三乘庵旋移居蘭若。日則隨眾作苦。夜則獨坐念佛。性甘淡泊。

其兄時遺衣食。卒乃卻之曰。我既出家。若常與在家昆季往還。仍如未出家矣。後念 佛坐化。時當酷暑。七日肉身不腐(染香集)

道悟

道悟。字慧心。姓汪。松江華亭人。早喪父。寡兄弟。與祖母母氏同居。家甚貧。守 貞不字。已而投吉祥庵出家。旋詣地藏院受具戒。念佛精進。道光十三年。六月。母 氏念佛而逝。七月。祖母亦逝悟於八月五日。請戒師道生和尚。告曰。大事了畢。吾 欲西歸。懇置龕一具。明日。邀眾念佛一天。以為助緣。是晚香湯澡浴。及旦。集眾 念佛一[一/水]日。至夜告曰。佛來接引矣。跏趺而逝(楊藕槎筆記)總論曰。或謂女人有 三隔五礙。何以得生淨土。是不知眾生之身。皆由業造。視業輕重而分男女。今以女

(26)

身而決志出家。斯其宿業決定消除。以是而登清泰之鄉。成菩提之果。而女身男身。

了不可得。復何有所隔礙哉。

淨土聖賢錄續編卷一

(27)

淨土聖賢錄續編卷二 往生王臣第三

張師誠

張師誠。字心友。號蘭渚。湖州歸安人。父夢日輪照窗。寤而生師誠。母早故。事父 以孝聞。少年登科第歷任封疆。為江蘇巡撫。見蘇城殺業甚夥。屢出示勸戒。遇放生 河等處。則嚴捕魚之禁。署中不宴客。不殺生已而長齋奉佛。棲心淨土。自號一西居 士擇前賢淨土論說。輯徑中徑又徑一書。後附淨土歌詠。其自作數十首。最為警切。

今錄其八首。一云。佛緣幸遇識鴻名。火急西歸此一生。不向此生拼力去。胞胎再入 墮無明。一云。纔提佛號眾魔侵降伏云何到一心。口耳相聞心應手。牟尼歷歷字推 尋。一云。全拋名利與悲歡。切已無如此一端。斫斷愛繩憑慧劍。雲棲七筆萬回看。

一云。船乘大願度塵寰。自利利他念一般。先借枝棲蓮界穩。羽毛豐滿任飛還。一 云。執持無間矢初衷。尤在臨時一念融。堪惜坡公公據在。未能著力棄前功(自注東坡常 以彌陀像自隨謂生西方公據似有志於淨土者乃疾革時則曰西方不無然箇裏著力不得錢世雄云固先生平時履踐至此更 須著力曰著力即差語絕而逝是東坡臨終竟未著力不能徃生良可歎息)。一云。最怕臨終神識迷。舌根堅 硬氣難提。若非平日心專一。那得資糧助往西。一云。唯心自性理難明。水火鏡觀取 譬精。念到一心心佛合。臨時自有佛來迎(自注般舟三昧經水火鏡之喻謂以鏡具水火之性喻眾生本具 佛性之力也須假日月之光來照者喻彌陀慈光攝取之力也以珠艾能引水火者喻信心念佛之力也故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非託空參果能專注靜修念到一心不亂則此心此性克復其初與佛融成一片臨命終時自能見佛)。一云。稍留一 愛未全捐。便恐臨時被此牽。欲出娑婆除必盡。次公名論許重詮(自注宋楊次公嘗謂愛不重不 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夫極樂之生必由念一洵為至論而欲出娑婆設有一愛未除即恐難離世網非獨愛重者然也當云愛 不除不出娑婆似更精到)道光八年。年六旬餘。乞假歸里。靜居斗室。一意西馳。逾年卒。

臨終時。誦彌陀經畢。纔與佛號。至第五聲。寂然而逝(張蘭渚年譜。徑中徑又徑。汪石心 述)

章攀桂

章攀桂。不詳其人。乾隆間。服官在外。篤信淨業。自號寶嚴居士。與投子沙門世 惺。輯蓮宗集要一書。自為序曰。淨名云。隨其心淨則佛士淨。華嚴云。應觀法界 性。一切唯心造。皆唯心淨土之旨也。樂邦苦域。金寶泥沙。垢淨心生。麤妙境現。

此理唯禪淨雙修者。可以默契。初機淺學。何由得其門哉。永明料揀云。但得見彌 陀。何愁不開悟。而雲棲謂持名一法。徹上徹下。大小兼收。所以修淨土者。當以持 名為正課。以修一切善法為助因。正助既分。而後修行之路。較然不惑。蓮池大師疏 彌陀經。以信願行。判為一經資糧而以一心不亂專持名號為宗旨。洵確論與。余素慕 佛乘。主心西極。雖宦遊幾三十年。夷險備歷。而十念定課。未嘗一日忘也。己酉

(28)

春。與投子憨公遊浮山。至華嚴寺。偶於案頭見龍舒淨土文。理明詞達。誠為淨土津 梁。但篇帙稍繁。讀者或不終卷而廢。乃與憨公。徧取淨土諸篇。細心商確。重加編 集。冗者節之。缺者補之。分門別類。略如蘧庵之淨土指歸。而大旨一主阿彌陀經。

以持名為宗旨。故開卷即以此經冠首。俾行人知先守約。二六時中專持名號。以為正 行。而以深信發願。為往生前茅。信願行三者相須。淨業乃成。葢淨土為佛門。之異 方便。而持名又異方便中之方便世。書凡六卷。帙雖半於龍舒。義實該乎蓮藏。爰付 剞劂。質之四方淨侶。倘以為不背教理。不越淨規。愚者暫得心開。智士益增淨行。

斯願足矣。若夫唯心淨土。則在當人默契。固無須門外漢之饒舌也。後莫知其所終(蓮 宗集要)總論曰。向來載宰官往生。不下數十人。然皆古記所傳。而近代者無聞。余廣 採博訪。寥寥然僅得二人。焉何夙因之易昧若斯也。嗚呼。豪貴學道。自古為難。況 當像季。不更宜然。今者。一則居尊貴。而不戀世榮。一則歷夷險而不廢定課。有志 淨業者。當以二人為軌則。所謂案牘雖忙姑少置朝朝十念不宜虧不覺深味乎其言哉。

往生居士第四之一 黃武城

黃武城。泰州姜堰人。世業儒。遇法宗和尚導以念佛。康熙十年。染微恙。沐浴更 衣。請法宗至決擇臨終四關。忽猛省。頓斷恩愛。不容妻孥相見。一心念佛。三日 後。趺坐合掌而逝(蓮藏)

吳如庵

吳如庵。徽州人。入籍常州宜興縣。生平信向佛乘。參璞中和尚。遂修淨業。康熙十 二年夏。示微疾。以數珠分給子女。教之修持。其姻親俞有光往省之。與如庵談及念 佛法門。如庵曰。念佛之法。須間也念。忙也念行坐也念。夢寐也念。乃至鬼哭神號 無不念。纔是真念佛的人。欲得此真念者。只在一信字。汝當緊信。汝當緊信。乃說 偈曰。參禪念佛本非歧。三聖慈悲引我西。普勸世人勤念佛。白蓮臺上見阿彌。遂命 家人。朗念佛號。趺坐而逝(蓮藏)

愈有光

俞有光。新安人。幼居宜興。與吳如庵同修淨業。日持佛號五千。金剛經三卷。發願 往生。後見如庵西歸。益加精進。書念佛緊要四字於牀右。以自警策。康熙二十三年 三月三日。徧別親友。作偈曰。西方淨土是吾家。一句彌陀度歲華。清磬數聲明月 上。此身隱坐白蓮華。初八日。示微疾。謂家人曰。吾去。汝等切莫啼哭。當念佛相 送。十二日。閉目寂然。眷屬圍繞。忽張目曰。念佛緊要。言訖而逝。年七十八(蓮 藏)

(29)

蘇起鳳

蘇起鳳。字岐山。崑山人。幼年矢志宗乘。徧參知識。有所悟入。一生戒殺。蟲蟻不 傷。晚年篤修淨土。四威儀中。未嘗間缺。康熙三十八年。年已八十。時值嚴寒。擁 被而坐。十一月二十六日午間。謂其孫甸方曰。淨土之緣熟矣。三日前即見佛來。吾 不欲顯言耳。今夜子時。吾往矣。更餘披衣而起。焚香然燭。端坐向西。命家中人念 佛。自亦隨之。將三更聲音漸低。寂然而化。

有吳敬山者。與起鳳同里。為蓮社友。年逾七十。發願參學。甸方以其年老。勸之專 修淨土。可以一生成就。敬山信之。晝夜念佛不輟。未及一載。其至戚友來。謂旬方 曰。今早敬山見護法神現。接引往生臨行安然坐脫。屬我致謝是以來耳(西歸直指)

惲又騑

惲又騑。常州人。素誦金剛經。長子嗣曾。季子臯聞。皆修淨業。其年春。又騑疾 作。二子呈蓮藏一函。又騑甚喜。二子曰。大人既信淨業。何不從此修持。又騑遂以 佛誕日茹素。日持佛號萬聲。至五月二十六日。諸子進參劑。又騑不服。曰。藥醫不 死病。乃舉念珠云。佛度有緣人。時舉家忽聞蓮華香。諸子驚異。請曰。大人此際意 況若何。答曰。月白風清。香烟滿路。遂面西端坐而逝。事在康熙三十九年(蓮藏)西史 氏曰。修淨業者。不在時之久。而在信之篤。又騑發心。纔一月耳。一念堅勇。疾證 菩提。游移莫決者。此誠可為龜鑑也。

王貞生

王貞生。崑山人。父彥敷。為崑庠善友。崇奉三寶。而貞生多習氣。不甚信奉。一日 得病。見有長大黑鬼。謂是前世怨仇。貞生怖甚。遂勇猛念佛。求生西方。念佛稍 懈。鬼形遂現。由是往生益切。念佛益銳。念至數日。鬼不復現。臨歿時。至氣盡力 竭。其聲漸低。隱隱向西去。(西歸直指)西史氏曰。臨終善友。最為難值。貞生所見惡 鬼。明為怨仇。實則善友也。且貞生既得往生。惡鬼必能度脫。一得兩全。不可謂非 幸也。

蔡鵬九

蔡鵬九。字資萬。蘇州西洞庭山人。世為賈。鵬九則好二氏書。與高人逸士遊。後遇 唯然和尚。勸修淨業。始誦佛經。舉放生會。已而持長齋。自號虗白居士。亡何得 疾。以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八日終於家。先一夕。洗浴。將旦集家人與訣。謂曰。世 間眷屬。報盡則離。圖久長者。當結法緣。若輩勉之。眾哭。曰。勿哭。為我。齊聲 唱阿彌陀佛。復謂其子曰。吾蔬食者。一年矣。喪中設祭享賓。勿用肉。汝若憶我須 常斷殺。能斷殺者。是為孝子。勉之。遂轉面向西而逝。及將斂。遷尸於堂。向西如

(30)

故。其子跪而祝之。面始仰。卒年五十(一行居集)西史氏曰。往生者。首重慈心不殺。

經有明文。今汝若憶我一語。直身眾生之身。心菩薩之心矣。悲哉言乎。

唐漚和

唐漚和。不詳其出。身列武庠。初不信因果。晚年與鑒機子遊。始信向。因教以受持 十念法。精進不懈。年九十六。示微疾。忽躍起合掌曰。佛來迎我。溘然而逝(蓮宗集 要)

陳君魁

陳君魁。池陽貢生也。遇淨川老僧。指示念佛。遂長齋戒殺。精勤禮念。晝夜不輟。

發願印施龍舒淨土文。結菩提緣。未半年。兩覩阿彌陀佛。身滿虗空。末後又見。自 知往生時至。沐浴焚香。手執數珠。端坐而化(蓮宗集要)

陸士銓

陸士銓。字近堂。蘇州元和人。始習扶鸞術。歸玉壇為弟子。後為壇友祈疾。神教禮 梁皇懺。士銓因禮懺發心。遂詣天寧庵。受菩薩戒。會有寂根菩薩。自極樂國來。降 於玉壇。開闡淨土法門。教人痛念生死。屏絕歧趨。一心念佛。先後凡十一會。由是 與會者。始知回向極樂。然故習未忘。多有出入。唯士銓一意持名修觀。誦法華經。

長齋一二年。尋得瘍疾。漏下減食遂開肉戒。而疾亟。臥牀不能起。自知將終。愧悔 甚切。先歾前七日。屏葷腥。連稱阿彌陀佛。有女年十餘。戒以持齋念佛。去時勿 哭。及病革。目光上燭。若有所見口稱白蓮白鶴。及諸上善人。復連稱佛佛。右脅而 逝。異香滿室中。時乾隆五十二年。五月十八日也。年三十九。已而諸友詣壇。叩士 銓生處。王天君報曰。陸子大幸。若非臨終正念。幾至墮落。現已得生西方邊地矣。

其明年。五月朔。士銓降壇示諸子曰。有一件最切己事。人人不能逃。人人多忘却 者。汝知之乎。現前爾等。四大輕安。精神強健。曾不思一旦臥病於牀。魂離魄散。

東西不辨。南北不分。前路茫茫。毫無把握。隨業輪轉。受苦無窮。唯有平生虔修淨 業者。到時自見佛來接引。生蓮華中。受諸快樂壽命無量。諸子有志斯道者。當講信 行願三事耳。信者。信西方之有淨土。猶此城之有閶胥。娑婆在東。猶此城之有婁 葑。娑婆既實實是有。淨土豈不實實是有。同在圓明覺海之中。舉念可到亦猶同處一 城之內。舉足可到也。既信得淨土決定可到。又須信念佛法門。如穿衣喫飯一般穿衣 免凍。喫飯免飢。念佛免生死。今日信明日不信。未為真信。終身信。一念忽不信。

未為真信。從今日去。直至命終。一信到底。更無纖毫疑惑。方為真信既信有西方 矣。又信有念佛法門矣。空言讚歎。何益生死。故凡發信心者即當如教奉行。今日 信。今日即行。明日信。明日即行。切不可曰。我今後生。且待耄年未晚。不見道青 冢多埋紅粉骨。黃泉半是黑頭人。何耄年之可待也。又不可曰。我父母之事未完。兒

(31)

女之債未了。且待閒暇無事時未晚。豈知無常迅速。鬼使臨門。不可向他道。我父母 之事未完。兒女之債未畢。且待閒暇無事時。然後來也。又有勇猛一時。懈弛一時是 謂人而無恒。譬如雞之抱卵。必其息息不離於卵。俾熱氣相續。方能生育。若今日抱 之明日去之。未有能生者也。涵養蓮胎。亦復如是。至願之一字。尤為緊要。世間信 佛念佛者。固不乏人。然或求現生富貴。或求來世福壽。得好人身。不至墮落。此為 背佛意指。佛教。你出生死。你偏要入生死。佛教你生極樂。你偏要住娑婆。一生信 行。盡付東流。譬如耕田下了稗子。而望其生苗也。有是理乎。故發真信者。當行真 行。行真行者。當發真願盡此一生。決定不生天上人間。決定要生西方淨土。如此念 佛。方為隨順佛語。不至唐喪光陰諸子勉之。其後四年。嘗再降黃敬敷家。勖勉同 壇。語多切至(一行居集西方公據書證)

馬榮祖

馬榮祖。字宁良。浙江秀水人。少能文。弱冠補諸生。父母早逝。事繼母甚謹。年三 十。得咯血疾。又五年疾甚。進食輒吐。有僧祥峰者。未出家時。與榮祖習。及是參 學還。宿慧頓開信解通利。榮祖心異之。語及却病方。祥峰曰。子病殆非藥石所能 療。子能放下萬緣。觀佛念佛。日久功深。坐斷無明。無量劫來。生死重病。直下解 脫。復何身病之患乎。榮祖瞿然有省。遂長齋修淨業。病良已。先是夜夢虗空中。涌 出壽字。不可算數。光明爛然。已而閱梵書。云阿彌陀。一名無量壽。亦名無量光。

適與夢符。益自喜以為宿緣在是矣。尋讀六祖壇經。默契法原。愧悔交切。後詣山陰 大覺林。受三歸五戒。日持佛名三萬。阿彌陀經金剛經。各一周。兼修淨觀。暇輒邀 諸梵侶。晝夜課佛名。其年正月下旬。自蘇歸。閱月病作。三月初。臥牀不能起。謂 所親曰。我從三十五歲。發菩提心。唯求嚴淨佛土。利益眾生。雖卿相之榮。視同敝 蹤矣。今即沉疴在體。然一念歡喜心。未曾少變。庶幾臨終正念。直往西方耳。或問 數口嗷嗷。何以善後。曰。此有天焉。非吾所及也。至十八日。晚云。明日要大懺 悔。晨起搭衣禮佛。向西端坐。誦阿彌陀佛名數百。及雲棲發願文。盡炷香。乃就 寢。又三日云。三聖現前為我說法。我常在大光明中。其明日又云。菩薩以淨水沐 我。洗我夙垢。頓獲清涼。樂不可言。向晚。有友沈鴻調來視。問念佛否。曰。念。

鴻調曰。不可著相。曰。即心即佛。何著之有。遂屏諸穀食。日飲茶二醆。已而唯飲 淨水者二日。方向午。謂家人曰。佛來迎我。連舉阿彌陀佛。右脅而逝。時乾隆五十 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也。年四十八。無子。遺命不立後。時祥峰和尚。方閉關蘇州文 星閣。修念佛三昧。其年冬夜夢三人入室。南向坐。其一僧服。旁兩居士。神儀儼 然。上有白光覆頂。祥峰禮足已。問三大德何來。僧服者曰。西方來。祥峰曰。莫非 阿彌陀佛國中人否。曰然。因問何名。三人同聲曰。汝名甚麼。祥峰曰。弟子法名達 文。僧服者曰。却來妄語。祥峰曰。真也非妄。僧服者又問。汝名甚麼。祥峰曰。弟 子法名達文。僧服者云。還要妄語。祥峰曰。弟子實非妄語。如何上座云我妄語。僧 服者曰一切眾生。以妄為真。執假為實故受輪轉。若有智者。知是妄語。即無輪轉。

(32)

汝莫自迷失本真心。當知真心無心。真知無知。覺知乃魔。佛無知覺。汝當信受。莫 懷疑惑。祥峰言下開悟。復進曰。上座之說的是佛法。不可思議。請問上座。既自阿 彌陀佛國中來。可曾見阿彌陀佛否。左一人答曰。我向汝說汝終不信。汝須親見始 得。三人齊起。各向祥峰頂上一拍。為說偈曰。應當勤精進。修諸清淨業。因深則果 實。慎勿生疑惑。又曰諸法從心生。諸法從心滅。心法本來空。取舍不可得。又曰。

生佛心法等譬如夢中鏡。如幻三摩提。汝已知少分。偈畢。忽見馬榮祖。嚴整威儀。

頂禮三人。三人即騰空。向西而去。空中樂音嘹亮。佛聲朗然。榮祖更向祥峰三拜。

曰。蒙師勸我。修淨業。歸依三寶。今已生淨土。得大安樂。故求菩薩。來演妙法。

以報深恩。又向祥峰三拜。合掌念佛。向西而去。適晨鐘乍發。遽然而覺。向晨書之 為紀夢篇。祥峰後隱婁江福城院。臨終。預知時至。念佛坐脫(一行居集。西方公據。書證染 香集)西史氏曰。前近堂以降壇而勖同學。今宁良以托夢而謝深恩。孰謂一生安養。杳 無信息乎。雖然機緣未熟者。不可一槩例也。

彭希涑

彭希涑。字樂園。號蘭臺。蘇州元和廩生。即二林居士從子也。年二十六。舉於鄉。

少喜蔬食。成童後。即長齋五年已而得咯血疾。始開肉禁。然因病發心。遂信向佛 乘。持六齋。誦華嚴經。日課西方佛名。求生淨土。雖舟車南北。未嘗廢忘。嘗作回 向詩十首。一云。輾轉因緣十二支。塵沙劫數了何時。空王足下勤稽首雙淚潛流不自 知。二云。風力吹人豈自由。幻緣牽引惹閒愁。病魔天遣重重逼。垂死方悲不早修。

三云。由來色相盡空虗。萬劫貪癡未易除。何似彌陀一句子。六根收拾了無餘。四 云。營營逐逐不如閒。人命須知呼吸間。却恐修行迷正路。臨歧回首黑漫漫。五云。

靜觀深時落日斜。了知極樂路非賒。十年蕩子無歸處。一念回光便是家。六云。疏風 林下百千樂。好鳥枝頭和雅音。一百八粒菩提子。種得蓮根十丈深。七云。心心相續 憶彌陀。萬事浮雲一任他。何待命終生彼國。現前先已出娑婆。八云。塵障空時法身 現。潭心月暎為波清。大千無盡音聲海。收拾聞根絕送迎。九云。佛心念佛原無隔。

六字緜緜覺亦忘。我已千生病煩惱。醍醐此日灌焦腸。十云。我為菩提發宏誓。不求 福利與生天。盡虗空際普賢願。未到蓮邦怎得圓。二林居士以雲棲往生集。事詞太 略。欲重加採葺。續以近今故事。甫創其凡。希涑欣然任之與妻顧氏。篝燈鈔寫。成 書九卷。名曰淨土聖賢錄。刻行於世。又嘗手書法華經一周。累年始竣。乾隆五十八 年十月三日病瘧且痢。自房中出。就母寢。絕口不及家事。日唯勸母念佛。曰。他日 西方好相見也。先歾前三日。請澄谷和尚至牀前設几案。受三歸五戒。懺悔發願。益 加懇至。自言一二日間。淨念現前。寶池蓮華。宛然可掇也。十三日早。命家人張接 引佛像。移榻向西。仍請澄谷和尚至。曰煩師。助我念佛。至晚口喃喃誦佛名。右脅 而逝異香滿室中。年三十三。二林居士贈以詩曰。徧界蓮華撲鼻香。翛然撒手便還 鄉。昌黎不識西方路。孤負當年十二郎。

(33)

顧氏。名韞玉。早慧能詩。年二十九。得疾亦念佛坐逝(蘭臺遺槀)。 彭紹升

彭紹升。法名際清。字允初。一字尺木。蘇州長洲人。幼聰穎。年十六。為諸生。明 年舉於鄉。又明年。捷南宮。以名進士終於家。初不信佛。好世間文字。志存利濟。

忽自省曰。吾未明吾心柰何。或告以道家修鍊法習之三年不效。後讀佛書。爽然曰。

道之所歸在是矣。始信向佛乘。慕梁谿高忠憲。廬山劉遺民之為人。故又號曰二林。

以兩公修學地。同名東林也。性純孝。居母喪。宿殯側者三年。父歿。建念佛道場。

又願以平日所誦華嚴經十部。彌陀經一千部。金剛經一千部。佛號一千萬聲。代父回 向西方。已而盡棄所習。專心竺教。好方山永明之書。尤推蓮池憨山。為淨土之前 導。年二十九。斷肉食。又五年。從聞學定公。受菩薩戒。自是不復近婦人。以知歸 子自稱。嘗言志在西方。行在梵網。其自誓。文云。若我際清。既受戒已。還復破 戒。增長惡法毀壞善根。唯願護法諸天。速行誅殛。為世鑒戒。若我際清。克厲身 心。護持戒品。盡此形壽。必生安養十方三寶。為我證明。俾我速得念佛三昧。臨命 終時。遠離塵垢。親見彌陀。脫然西邁。更無遮障。見者聞者。如我發心。生極樂 國。獲無生忍。回入娑婆。普度有情。俱成正覺。後閉關文星閣。修一行三昧。顏所 處曰。一行居。作閉關詩十首。一云。福德門頭事孰真。脚邊狼籍幾多春。而今回向 無生國。蜨夢龕中瞌睡頻。二云。我佛真身徧十虗。塵塵寂滅更無餘。休將知見重分 別。一念回光識得渠。三云輪珠一串無頭尾。念念明時粒粒圓。六字打開無盡藏。拈 來放去只如然。四云。園居深處悄如山。長日何人更扣關。報與諸公勤護惜。休從門 外苦追攀。五云。堯峰山下雲深處。聞說幽人䇿短蔾。多事東風輕漏泄。經聲又度小 樓西。六云。一枝梅蕚破寒林。得意春風枝上禽。聲色堆中休錯過。焚香為爾念觀 音。七云。舉首低頭放下看蓮池不隔一毫端。迦陵音裏分明說。常寂光中休自瞞。八 云。閒話閨中破寂寥。人傳此夕是元宵。法華課罷無餘事。龍井新茶試一瓢(目注時為二 女子授法華經)。九云。重向尼山訪舊盟。鏗然點瑟話無生。蓮華脚下如輪大。沂水春風 掉臂行。十云。香山老子最清真。每到歧涂一問津。莫悵華原消息斷。谿邊依舊十分 春。又令畫工繪極樂世界圖。悉本淨土三經。依正莊嚴。凡四易稾。閱半載乃成。自 題偈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讀華嚴偈。信入淨 土門。由諸佛淨願。成就妙莊嚴。淨願如虗空。不拒種種相。無邊功德水。涌現寶蓮 華。一華一眾生。具有如來藏。寶池及寶樹。圍繞寶闌楯。重重妙樓臺。充滿虗空 界。或浴香水流。或享上妙味。或趺坐經行。或誦經聽法。或衣裓盛華。供養十方佛 或上善同會。畢入菩提場。眾鳥共天樂。暢發和雅音。從聞入思修。一念總超越。況 乃無量壽。安坐寶華臺。慈雲覆人天。諸根普一雨。聞法得解脫。直至次補處。如斯 利益事。思議何可窮。亦如彼畫師。一心所轉變。不離毫端量。現此寶王居。非我復 非渠。一即徧一切。畫與能畫人。畢竟了無有。願見者聞者。如我所發心。憑茲一念

(34)

功。自致不退轉。何論萬億程。當處悉具足。又憫末法眾生。不具正眼。互相抵觸。

著一乘決疑論。以通儒釋之閡。著華嚴念佛三昧論。以釋禪淨之諍。著淨土三經新 論。以暢從上蓮宗未竟之旨。其居士傳。善女人傳。淨土聖賢錄。隨機接引。世多傳 而誦之。又嘗醵金萬兩。權入出息。以剏佛宮。刊教典。飯僧眾。開近取堂以周窮 乏。置潤族田以贍貧族。舉恤釐會以濟孀居。立放生會以全物命。各有發願文。回向 淨土。於蘇杭僧舍。屏居十餘年。日有課程。預為終制。俾無立後。乾隆六十年秋。

下痢。仍居文星閣。入冬。精神漸耗。將諸善會貲。一一屬付其姪祝華。令以後永久 勿替。有僧真清。問曾見瑞應否。紹升曰。有何瑞應。我大事在來年開印日耳。至嘉 慶元年正月二十日清晨。作辭世偈云。出沒閻浮塵點身。流離瑣尾竟何因。而今驀直 西方去。瞥眼收回萬劫春。遂西向趺坐。念佛而脫。時果為署中開印日。年五十七(居 士傳。二林居集。一行居集。觀河集。彭氏家譜。僧真清述)西史氏曰。余聞二林不若一林好。就了 廬山去錫山。竊深然其語。及讀一行書。而歎其去就之得宜。讀決疑念佛兩論。覺非 一非二。無我無渠。乃爽然自失矣。

呂蔚若

呂蔚若錢塘人。樂善好施。篤修淨業。茄素二十餘年。晨夕課誦無間。嘉慶三年二月 朔。抱疾。時苕溪章銓因事至杭。舍其家。夜夢一僧趺坐庭中唱佛。因問念佛何為。

僧曰。呂某有善根。不日當歸極樂國土。君未之知耶。覺而異之。晨告其子文燕。愀 然曰。吾父正月下旬。即屬付後事。謂於二月七日。往生淨土。今公夢如此。信矣。

至初六日。其臥室徧滿蓮華香。經宿不散。翌日清晨。香愈烈。自云阿彌陀佛。與諸 菩薩皆來矣。乃趺坐合掌。唱佛號而逝。章銓為之傳(染香集)

曾庚

曾庚。江蘇寶山人。印顯觀察之子也。壯年舉賢良。不求仕進。好善樂施。尤喜放 生。家中絕宰殺。有僧授以念佛法門。遂篤信力行嘉慶十三年九月。下痢。自知不 起。念佛愈切。至十月二日。告家人曰。我歸期在今日矣汝等為我稱佛名。一切事不 許告我。自起作書。別其歸戒師智照和尚。踰刻。令家人焚香。合掌正念而逝(染香 集)

陸西橋

陸西橋。以字傳。蘇州人。年少有才。而省試屢黜。乃慨然發出世心。與妻周氏。同 修淨業。膝前止一女未嫁。一日西橋示疾。謂周氏曰。後七日吾行。矣汝勿令我女 知。之恐其哭泣亂人正念。周氏曰。諾至期盥沐更衣。面西端坐。誦阿彌陀經。至白 鶴孔雀句。舉目仰面。若有所見。寂然而逝。此嘉慶六七年。間事也(徃生近驗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柯博文 吳宜靜 孫國慶 高振博

趙文若 趙文昌 新繁縣書生 蒯武安 睦彥通 杜之亮 慕容文䇿 柳儉 蕭瑀 趙文信 劉弼 袁志通 韋克勤 沈嘉會 陸懷素 司馬喬卿 孫壽 李觀 豆盧夫人 尼修行 陳文達 高紙 白仁晢 竇德玄

及清華大學電機系/光電所 博士/碩士班助教群 蔡瑋哲,蘇士祺,劉子齊,林彥州 碩士班. 張宸寧,葉明學,王思婷,廖泓宇

教學者 嘉大附小陳佳萍 呂文雅 洪雪華 曾嘉慧 沈桂枝 何夢青

組長:蔡喬安 組員:廖寶鳳 張乃云 吳孟姍 莊筱筑 謝旻憬 詹晴宇 王昱文..

指導老師:蔡佩芳 團隊組員:陳采君 張培琪 吳明憲 鄒夢雨 李佳馨 鐘啟榮 陳佳琳 楊巧薇 陳語婓 李宜靜 沈敬華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團隊成員:吳亭芳主任、陳貞夙副主任 陳家倫專員、劉思佳專員 吳靜怡專員、徐嬿姍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