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社會生活的演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六章 社會生活的演變"

Copied!
3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六章 社會生活的演變

漢人由海洋來到台灣經營漁業,在近海岸地帶落籍生根,半農半 漁,歷經荷蘭、鄭氏、清朝、日本和戰後國民政府時代,不同的政權 統治和來自各地移民的融合,沿海居民在世代傳承中,形成了沿海的 群落社會,也孕育了本身的海洋文化。台灣海洋人文資源多樣豐富,

表現在社會生活、宗教和風俗習慣之中,形成台灣沿海特殊的文化。

1本章節即要從紅毛港這個沿海漁業聚落的社會生活,包括民俗祭典、

宗教活動和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生活方面,去看其海洋信 仰和漁村文化的特色。

第一節 民俗信仰與宗教活動

紅毛港為世代傳統的漁村聚落,大多數的居民依靠漁業或從事各 項漁業相關工作,無論過去或現在,漁民面對險惡的討海生活,意外 事故頻生,俗語說:「行船走馬七分險」或「行船跑馬三分命」,2心靈 的信仰與寄託顯得格外重要。廟宇信仰對於紅毛港居民而言,是生活 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民眾精神所寄託,其間雖有迷信與禁忌,但祂 是紅毛港居民生活長期的累積、文化的寶庫與心靈依歸,撫慰並滿足

1胡興華,《海洋台灣》,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2002 年,頁 18。

2張守真,《旗津漁業風華》,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0 年,頁 59。

(2)

了漁民的不安與空虛,亦讓居民得以在此安身立命,這是鄉土文化之 重要傳承。因此聚落裡大小廟宇林立,密度相當高,除六間較大的中 心廟飛鳳寺(埔頭仔廟,海澄里)、飛鳳宮(姓楊仔廟,但其行政區劃為 海澄里)、天龍宮(姓吳仔廟,海豐里)、濟天宮(又名齊天宮,姓李仔廟,

海豐里)、朝鳳寺(姓洪仔廟,海原里)、朝天宮(姓蘇仔廟,海城里),

與十三間小廟宇3之外,到處皆可看見私壇與各神祇的祭祠,此特色與 台南安平和澎湖等傳統之臨海聚落相似。4

紅毛港居民自從先民定居以來多以務漁為業,早期出海作業時,

會因不可預期的惡劣天候而遭逢海難,因此歷代討海人均求神明保 佑,故在各大姓氏聚落均建造一間寺廟奉祀開基主神和其他各尊神 佛。早期寺廟構造甚為簡陋,自戰後經濟繁榮、信仰自由,佛教和道 教蓬勃發展,信徒眾多,在紅毛港五大姓氏聚落均已改建宏偉的彩羽 鳳翔尊嚴又巍峨壯觀之殿宇。村民在生活上求安問卜,逢事無不紓困 解厄,呵護漁船航穩滿載,村民多感念再生之德,每年均舉辦主神生 誕大拜拜,亦擇期「祈安清醮」5,香火俱日鼎盛。

3保安堂、大城隍爺公壇、福德祠、修善堂、西南城、海眾廟、正直千歲廟、營府廟、

天師府等 13 間小型廟宇。李億勳,〈紅毛港寺廟信仰〉,《紅毛港開門》,高雄:

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2 年,頁 55。

4李億勳,〈紅毛港寺廟信仰〉,《紅毛港開門》,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2 年,頁 50。

5 因為台俗,每逢地方不寧,即懇向神祇許願祈求,如果有驗,便舉行隆重謝恩祭 典,並祈求未來之福;前者為許願祈神,後者為謝願酬神,前後呼應,構成一連串 之宗教行為,是為建醮。無論是祈求平安還是感謝神恩,祈安清醮大多都屬不定期 醮,往往都在地方有事之後,經由人們請示神明或者神明主動降乩指示,地方乃擇

(3)

紅毛港六大中心廟舉辦活動的日期,多為各廟主神千秋聖誕,也 是舉辦祭典和遊行繞境活動的熱鬧時間,茲整理如表 6-1。

表 6-1:紅毛港六大中心廟活動日期

廟宇廟宇廟宇

廟宇 飛鳳寺飛鳳寺飛鳳寺 飛鳳寺 飛鳳宮飛鳳宮飛鳳宮飛鳳宮 天龍宮天龍宮 天龍宮天龍宮 濟天宮濟天宮 濟天宮濟天宮 朝鳳寺朝鳳寺 朝鳳寺朝鳳寺 朝天宮朝天宮朝天宮朝天宮 別稱

別稱別稱

別稱 埔頭仔 廟

姓楊仔 廟

姓吳仔 廟

姓李仔 廟

姓洪仔 廟

姓蘇仔 廟

主神主神主神

主神 廣澤 尊王

武安 尊王

何府 千歲

武安 尊王

觀音 佛祖

天上 聖母

熱鬧 熱鬧熱鬧 熱鬧 時間 時間時間 時間

((

(農曆農曆農曆)農曆)) )

2 月 22 日 6 月 26

日 9 月 19

4 月 24 日

8 月 12 日

4 月 24 日

3 月 28 日

3 月 23 日

資料來源:筆者田調整理

除了本地六大中心廟以外,紅毛港聚落還有另外較具代表性且具 特色的廟宇信仰─保安堂與海眾廟。

期建醮,少數地方也有因舊俗沿襲下來,每隔幾年舉行一醮科者。劉還月,《臺灣 民間信仰小百科(醮事卷)》,台北:臺原出版社,1994 年,頁 45。

(4)

一、保安堂

保安堂位於高雄市小港區海汕五路 97-1 號。保安宮於大正 12 年

(1923)開基,原是竹寮,奉祀地基主「宗府」。約在昭和 16 年(1941),

本地漁民出海時撿到頭骨骸,後托夢及乩童口中示其身份,為日本第 38 號軍艦長,於太平洋戰爭中陣亡。漁民道稱「海府尊神」,並造日 本軍艦式樣供奉於左側,全長九尺,分為三層,內刻有三十八個士兵,

各司所職,為全省唯一供奉日本軍艦的廟宇。該軍艦是民國 80 年

(1991),請高雄市哈瑪星人造船匠黃秀世,利用雕刻佛像的樟木於 1 月 9 日開工,4 月 5 日完成,花費新台幣六十萬元。後又漂來斷腳,

由漁民再撿骨,亦一起供奉於此,稱「郭府」。民國 54 年(1965)第二 次改建,現貌約在民國 63 年(1974)修建,從祀有福德正神、地藏王菩 薩等。海府祀典農曆 8 月 8 日,「海府」並流傳有曾隨信徒返鄉回日 本探視的神奇故事。郭府祀典農曆 12 月 28 日。廟之建築頗具特色,

廟後建有如墓園之後屏,顯示其陰廟性質,有別於一般祭祀之廟宇;

據信徒說海府尊神與軍艦每天早晚要聽「日本海軍進行曲」,不定期 以廟會形式,巡行紅毛港、大林蒲一帶,保佑漁民平安,因此成為當 地漁民信仰中心之一。因本廟為全國唯一供奉日本軍艦之廟宇,且靈 異事蹟頻傳,常為國內各媒體所報導,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6

6王瑞伶,〈供奉日艦,小港有奇廟〉,《聯合報》,2000 年 1 月 15 日 19 版;王 瑞伶,〈海府尊神?日本軍艦當神拜〉,《聯合報》,2000 年 4 月 5 日 39 版;

王瑞伶,〈保安堂拜日本軍艦和艦長〉,《聯合報》,2003 年 3 月 23 日 22 版。

(5)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2005.9.18)

圖 6-2:保安堂內日本軍艦 圖 6-1:保安堂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2005.9.18)

(6)

二、海眾廟

海眾廟為沿海漁村,特有之祭祀信仰,類似有應公、百姓公之性 質。漁民於海上作業常拾獲骨骸,攜回岸邊供奉,當地人又稱「水流 公」,最初在岸邊或堤防上搭寮安置,後隨其靈驗而重建其規模。廟 內主祀海眾聖爺、先師與海將軍。所有海眾廟等小祠之建築特色均面 朝大海方向,且為單門小祠。當地居民回憶民國 50 年代,紅毛港沿 海的海眾廟等小廟約有 30 多間,但今因拆遷作業多以拆除。7

資料來源:

7 筆者 2005 年 9 月 18 日田調所得。

圖 6-3:海眾廟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2006.5.21)

資料來源:高雄紅毛港滄海桑田網站

http://www.public.org.tw/profile

(7)

由於早期紅毛港居民清苦,無舉辦任何文化活動,節衣縮食省下 來的儲蓄常用來繳一年一次村裡主神聖誕大拜拜之費用,有關祈安清 醮(俗稱做醮),因村民經濟有限僅在歷年不定期舉辦而已,有此可 知各村民均注重主神聖誕之大拜拜,早期因男性成人專心出海作業,

多由村內婦女幫忙祭祀用品以及德高望重的耆老來主持相關活動。除 此之外,村民亦在各家的公廳,舉行先祖忌日拜拜,以盡孝心。在紅 毛港漁村各處常見先生媽為嬰兒收驚,或在某家祀奉神祇由乩童求安 問卜之活動,並常見某家酬神活動,多半在廟前以歌仔戲或布袋戲等 演戲娛樂村民,村民稱為「做戲,」欣賞者稱為「看戲」,當地一年 四季常可見酬神活動,又稱之為「迎熱鬧」。8

筆者田野調查過程中發現,紅毛港約在民國 50、60 年代漁業興 盛的黃金時代較常舉辦祈安作醮的大型宗教活動,到了民國 70 年代 當地廟宇也還有過大型做醮活動,然而近年來因為漁業經濟活動的蕭 條,居住環境品質的低落,以及遷村政策的影響,居民紛紛遷居外地,

當地近一、二十年來已很久沒有舉辦大型祈安建醮的活動,頂多是每 年各廟自行舉辦主神的聖誕拜拜或中元普渡活動,因為傳統血緣聚落 的關係,通常各村里的中心廟是分開舉辦宗教活動,並沒有合辦。比 較可惜的是關於相關的宗教祭典和活動,各廟並沒有留下歷史文獻紀

82006 年 5 月 21 日訪問洪天權、洪魏桃所得;楊鴻嘉,〈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

(四)〉,《漁友》第 251 期,1998 年 11 月,頁 25。

(8)

錄,只能靠當地居民和各廟主任委員的回憶來述說,然而尚屬珍貴的 是有一些居民留下了早期作醮時所拍攝的活動照片,可以從中看出當 時紅毛港漁村早期繁榮時所舉辦熱鬧慶典活動的足跡。9

9 2007 年 7 月期間訪問第一里里長楊金豹、第三里里長李天生、第四里里長洪輝霖、

朝鳳寺主任委員洪明智、朝天宮主任委員陳居生、濟天宮主任委員李義三等人所 得,並感謝紅毛港文化協會前總幹事洪瑤昌先生提供照片。

圖 6-4:紅毛港早期祈安清醮活動照片(一)

資料來源:洪瑤昌先生提供

(9)

圖 6-5:紅毛港早期祈安清醮活動照片(二)

圖 6-6:紅毛港早期祈安清醮活動照片(三)

(10)

圖 6-7:紅毛港早期祈安清醮活動照片(四)

圖 6-8:紅毛港早期祈安清醮活動照片(五)

(11)

圖 6-9:紅毛港早期祈安清醮活動照片(六)

圖 6-10:紅毛港早期祈安清醮活動照片(七)

資料來源:以上照片皆由洪瑤昌先生提供

(12)

閩人渡台,遠涉重洋,先須經風浪之險,入台後又要在新的環境 下求生存和發展,因此為了祈求一帆風順和開墾成功,大多數人都隨 身帶去家鄉較鼎盛寺廟的香火,如媽祖、開漳聖王、保生大帝、關帝、

觀音、玄天上帝等作為護身符。抵達台灣後,就地開墾,便將帶來的 香火掛在田寮或供於公厝、居室中朝夕膜拜,祈求平安,而後聚落發 展後再興建廟宇。10福建人佔台灣移民人口的絕大多數,所以漢文化 在台灣的傳播歷史,也是福建文化移植到台灣並在台灣進一步發展的 歷史,在民間信仰方面也是如此,無論農漁村都有上述神明的祭祀,

只是主神或從祀神之差別。

紅毛港屬濱海聚落,聚落內各中心廟主要信仰有觀音佛祖、天上 聖母、廣澤尊王、武安尊王、何府千歲等海神與王爺。此外,聚落外 圍並有崇祀郭府元帥、海將軍、海眾聖爺等陰神的廟宇,具體反映出 海神與瘟神崇拜、以及敬畏孤魂野鬼的台灣宗教信仰特色。其中,紅 毛港地區的眾多海眾廟如同農村中的有應公廟,因此都有祭祀孤魂野 鬼的習俗,普遍性存在於台灣傳統農漁村中。相異處在於農村的有應 公廟多為清領時期民變抗爭和族群分類械鬥下的產物,而紅毛港當地 的海眾廟所供奉的則是海上所拾獲的骨骸,又稱水流公,這也正是該 漁村的一項特別的海洋文化。但從紅毛港各廟宇的祭祀主神來看,多 為保佑海上平安的觀音佛祖、媽祖天后和尊王公為主,多以海神信仰 為主,來祈求村漁民平安,正顯現出有別於農村的漁村信仰之特色。

10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6 年,頁 28。

(13)

第二節 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樂)

一、食的方面:

紅毛港聚落東西北三面臨海,西臨台灣海峽,東擁高雄港內海灣 澳,北為第二港口,因其沙洲的海汕地形,沙地與泥地鹽分高,缺乏 耕地、田園,幾無農業生產。居民除了以捕魚維生外,其副業則為種 番薯、養雞、養豬。昭和八年(1933)調查報告指出甘藷農作面積有 2 甲,年產額為 37500 公斤,年產值為 338 圓;養豬年產額為 1125 頭,

年產值為 22500 圓;養雞年產額為 2300 隻,年產值為 920 圓。11

而養豬則是放養,不是一般農村將豬圈在豬的柵欄內,是屬於半 食、半餓的狀態。而豬在內海淺攤退潮時,自行在海邊尋覓海藻、貝 類、魚、蝦和螃蟹等大自然的食物,作為牠們的天然飼料。所以大多 長得慢,但是瘦肉多,肉很結實,吃起來較香,相對地豬的價位也較 高。12

紅毛港本身缺乏耕地,大部分若是要從事農耕則要到南邊大林 蒲、或是對岸的空地仔和竹港仔等地區才有適合的平原耕地可進行農 耕活動,但是當地居民極少數是專職農耕的,大多數還是以漁業、養

11北民平,〈島內漁業組合之概況(14):紅毛港漁業組合〉,《台灣水產》第 252 號,日本昭和 11 年(民國 25 年),1936 年,頁 11-18。

12林曙光,〈海汕憶雜〉《打狗鎖譚》,高雄:春暉出版社,1993 年,頁 19-22。

(14)

殖業為主。13而紅毛港地區的米糧大多來自大林蒲的東南邊、鳳鼻頭 東邊的鳳山庄。清領時期的台灣,因鄭氏時期所築的埤已多所變遷而 遭廢棄。施琅家另於鳳山下庄逐有將軍埤,又稱新埤。14加上原有的 公爺埤(輔政埤),水利充足,農業發達。故陳文達的《鳳山縣志》

記載:「水師之糧米,亦多取給於鳳山。」15因此鳳山庄成為清代鳳山 縣的重要糧米生產區,且為軍糧的重要補給地,而清領時期的紅毛港 米糧也多半來自於此。

紅毛港人早期日常飲食簡樸,普通人家皆以番薯、番薯簽為主 食。白米是奢侈品,非權貴人家是沒能力三餐享用的。偶在節慶時才 加些白米烹煮,聊以告慰五臟廟。當地耆老16回憶說有窮苦人家每個 月農曆初二、十六為了「犒軍」(祭拜好兄弟),加入白米祭拜結束後 會撈起曬乾,以備下次祭拜時再煮用。可見日治時期約民國 20、30 年代時,當地居民的生活仍是貧困的,一般人家皆吃不起白米。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副食則以沿海漁獲海產佐餐,因捕漁為主 業,故多水產物,因此紅毛港副食之水產物可自給自足。但是主食之 五榖和生活用品均向臨村和遠方之鄉鎮採購,多自林園、旗後、前鎮、

13 2006 年 2 月 20 日訪問紅毛港居民洪素、洪米娥所得。

14王瑛曾,《重修鳯山縣志》,乾隆 29 年 (1764 年),台灣文獻叢刊 146 種,台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年,頁 35-37。

15陳文達,《鳳山縣志》,康熙 58 年(1719 年),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年,頁 13。

16 2006 年 8 月 8 日訪問約 80 多歲耆老洪天權、洪魏桃所得。

(15)

苓雅寮、港仔乾、鳳山和阿猴等地,均以徒步來往辦事。17當然上等 漁獲一般人家自己是捨不得享用的,總是將之送至市場附近或鄰里販 售,以換取一些柴米油鹽等民生必需品,醬菜、鳳梨豆醬、豆腐乳等 亦是餐桌必備,藉著酸鹹口味容易入口,市場供應不同蔬菜,及豆、

麵製品、乾菜類、醃漬類、魚芥類。

筆者外祖母常流傳婆婆的一句名言:「飯是花粉密配沾嘴唇。」(意 指當時吃到白米實屬難得),吃四秀(零嘴)更加是妄想,偶以黑糖加水 煮沸,再以番薯粉勾芡,即是治療嘴饞之偏方。基本上只要能入口,

肚子能免於挨餓,即使只是井水也是可口清甜的。生理的需求在那個 年代是起碼的追求,外祖母至今尚留一種習慣,早上煮飯的鍋子,雖 然鍋中已空無一物,也要留到煮中飯時才能清洗,因為這樣下一餐才 會有著落,這是因為那個年代物資的缺乏與生活的困頓所使然。18

到了民國 50 年代紅毛港處於捕捉烏魚的黃金時代,整個聚落經 濟生活開始好轉,因此再當時大多數人家已開始三餐吃白米飯了。然 而紅毛當地較特別的地方是因為有一個高雄港的內海潟湖,每當颱風 過後,就會看到整片內海沙攤上擠滿人潮,原來是沿海許多漁產物被 大風大浪襲捲到沙灘上,到處都可拾獲魚、蝦和蟹,根據當地居民說 法,海鮮是用大鍋去烹煮,想吃多少就拿多少,吃的不亦樂乎,但是

17楊鴻嘉,〈回顧紅毛港之漁村及其漁業〉《漁友》第 231 期,1997 年 3 月,頁 27。

18 2006 年 5 月 19 日訪問筆者 80 多歲外祖母洪魏桃女士所得。

(16)

只限於風雨過後,尤其是颱風季節,平常一般人家是沒有那麼好的狀 況。19

如果和一般傳統農村比較起來,在早期貧困年代中,雖然農漁村 生活皆困苦,但是因紅毛港當地臨海地形和位置,居民卻意外能因風 雨帶來內海的魚產物,退潮後家家戶戶皆能到海灘撿拾被海浪帶上岸 的海中水產,似乎漁村較能吃到今天較高價位的海鮮食物,偶而是有 不錯的飲食享受,可說是大自然給當地居民的特別禮物。當然近現代 台灣經濟起飛後,飲食已經相當富足,當地居民吃的食物和現今都會 區並不會有太大的差別。

19 2006 年 6 月 24 日訪問居民洪美枝、洪隨寶所得。

(17)

二、衣的方面:

日本治台時期,約達半個世紀,日本人習用之便衣與木屐,紅毛 港人亦襲用之,較有錢人家和日本人才穿得起和服。平常男性居民服 裝仍以中式為主,平常穿便服,穿紐扣排在正中之對襟仔衫;婦女以 裙為主,穿紐扣排在右邊之大陶衫;嬰孩穿用和尚衫、押胸衫及肚仔 褲。婦女首飾,多用金銀,尤尚金項鍊,女喜歡有手鐲、腳鐲、耳環。

1930、1940 年代,夏衣可蔽體,冬衣可保暖為基本需求,棉、麻 紗是普通的衣料,男女性的衣褲都是很寬鬆,色調亦以古樸色調為 主。成年男性的長褲、猶是紮褲頭,即腰間的褲頭是用綁的,沒有鬆 緊帶,遑論繫皮帶,筆者的外曾祖父,民國 86 年( 1997)以 96 歲高齡 往生,終其一生接穿著紮褲頭的褲子。戰後,工作時就穿便衣、襯衫,

較正式場合男性穿西服打領帶;女性以穿衣、裙為主。筆者外祖父說 其結婚時穿的西裝,當時稱為「三領現」,由裡而外襯衫、背心、外 套,那套西裝共藉其他三人結婚時穿戴,外加一項帽子。女性服飾雖 較男性服飾重色調,但卻也偏素樸,屬於保守與傳統的穿著。小孩子 的服飾總是大孩子一直傳給下面的弟妹,直到不能縫補為止。只有小 孩周歲才有娘家親戚祝賀的新衣,或新年時添購的新衣褲。之後隨著 經濟的改善,大人與小孩的穿戴,也漸漸趕上流行。20

20 2006 年 6 月 24 日訪問居民洪吉茂、洪天權、楊添生所得。

(18)

三、住的方面:

紅毛港隸屬於台灣西南沿海的聚落,在經過自然與人文條件的洗 禮下,自然的便會造就一個地區特有風貌。長久以來,紅毛港從一個 細小有如針狀的村落,變成現今一個有組織體系且規模龐大的集村型 社會。隨著現今社會工業化的發展,許多鄉村聚落都進行了改建,不 過由於此區位處偏僻,加上近三、四十年因實施禁建與限建,紅毛港 時空彷彿被凍結,整個聚落保留在民國 50 年代的風貌。在禁令之下,

房舍無法翻新重建,建築逐漸破舊,居民生活於此,品質低落,人口 逐年外移,空屋與日俱增。受限於環境與生活需要,目前紅毛港呈現 出古厝瓦屋與浪板鐵皮屋交錯,但大量的傳統民宅,雖歷經滄桑,殘 舊破敗,仍可感受昔日風貌與形式。然而紅毛港延宕數十年的遷村 案,終於在民國 94 年結案,隨之而來的是拆遷的進行,到處可見原 先密集比鄰而居的聚落風貌,呈現一片斷垣殘壁。

日治時期紅毛港的住屋,大多是「柱仔腳」式,沒有牆壁,柱仔 跟柱仔間的空隙,是從會社(小港糖廠)檢拾淘汰製糖的濾布補綴裁 縫而已,藉以遮蔽內外。直到台灣經濟出口暢旺,沿海漁撈技術與漁 具的改良,漁獲豐收後,一棟棟石灰牆的紅磚瓦屋與水泥樓房逐漸比 鄰而建,在有限的地坪上,地盡其用,造成聚落建築雜亂無章。當時 每戶家庭生七八個小孩是稀鬆平常的現象,一群小孩擠一張眠床,到

(19)

後來三代同住一狹小的空間中,幾乎無生活品質可言。21

由於紅毛港之自然環境紅毛港的巷道通路呈現東西向,建築座落 分布於海汕路兩側,西半部因冬季遭海浪侵蝕沖刷,建築大部分集中 於東半部,少數在西半海堤內,民房如同櫛梳般的排列整齊,紋理明 顯的向東延伸至高雄內海(潟湖),居民日常活動以港岸為主。由於 地狹人綢,先民須與海爭地,先將石塊投入海中,俟退潮時以石塊築 成ㄇ字形堤岸,後再利用廢棄土石逐漸填實,過程需經數年後才形成 土地,如今仍可發現當時所留下之新生土地與堤岸痕跡。紅毛港聚落 係以血緣為基礎發展的聚落,歷經長時間之繁衍,人口早已達飽和,

在土地擴增不易的限制下,民宅的規模格局趨小。佈局上,則在條狀 土地分割的分家原則下,同房合院呈條狀分佈。合院類型包括一條 龍、單伸手、三合院三種,在土地面積有限的限制下,未見四合院的 案例。22這一點上與農村因為土地較寬闊,有許多三合院、四合院較 為不同。

受環境氣候影響,紅毛港的建築,由於沿海構築,為防強風,均 採座西朝東,面向內海,大多數採坐西面東之方位,其平面格局以三 間起或五間起之一條龍或三合院為主,而ㄇ字形三合院則為聚落之基 本單位,也是最終格局,紅毛港傳統民宅的建築,常隨著家庭成長與 發展,呈現有機的增建模式。屋式最簡者為五間橫排或三間橫排,三

212006 年 8 月 8 日訪問洪天權、洪吉茂所得。

22柯金儀總編,《紅毛港開門》,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2 年,頁 56-57。

(20)

間橫排曰三間起,中為正廳,左曰大房,右曰二房。廚房在大房下之 護龍,又稱灶腳,整個聚落多為聚居型。以三間起基礎,依子女人數 多寡,一直延至各戶所需。通常一般建築先蓋有廳的正身,三間或五 間起,再建左護龍,後建右護龍,依位序觀念而擴增,除完整三合院 外,常可見到民宅外牆面上,仍保留有勾丁之磚塊與門洞位置,以為 將來擴建房舍時結構搭接方便使用。由於紅毛港地狹人稠,人口不斷 成長,土地和室內面積不夠使用,只好將空間往上發展因此常將原置 物儲藏用的小空間「半拱仔」,改為夾層使用,以增加面積。後再發 展成較高的半拱式建物,並於牆面留門窗,此建築介於一樓與二樓之 間,最後演變為兩層樓之拱頂式建物。23

由於地狹人稠,空間面積不足下,在概念上以使用機能為優先,

由日治時期的半拱仔(夾層)演變至近代的拱頂(二樓),閩南式的 傳統民宅呈現出複層式建築,在台灣各地並不多見,為此區的特有的 風格。

近海維生的海汕地區,聚落沿著海汕路呈線狀展開,截至日治末 期為止,本區聚落分佈幾乎全均勻散落在海汕地區東半段的臨港地 區。而民國 70 年代整個海汕路東側,除了船渠以外,幾乎為一般住 宅及部分公共設施的大型外部投入設備所盤據,形成一個大型的帶狀 聚落。而海汕路西側則形成一個較為緊密的聚落民房集中帶,只是其 帶狀範圍較海汕路東側要小的多。至於再往外圍,分佈錯落有致的長

23李億勳,〈高雄紅毛港傳統民宅概述〉,《腳印》創刊號,1997 年 1 月,頁 3。

(21)

方形方格,便是曾經盛及一時,如今大多已承半廢棄的草蝦池。24

澎湖與高雄,只隔一片水域,且高雄建州之初,1920年澎湖隸屬 高雄州稱為澎湖郡,之後1926 年改為澎湖廳才脫離隸屬關係,這是 高雄與澎湖在歷史上的淵源。澎湖因為位於中國大陸與臺灣之間,具 有先天地理與港灣的優越特殊條件,自古即為軍事要塞以及重要的移 民中繼站,為臺灣開發最早的地區。澎湖人吃苦耐勞,百匠工人特多,

在打狗時代,木匠泥水匠幾乎由澎湖人獨佔。因此澎湖對打狗地區的 影響不容小覷。25

而紅毛港地區的民宅設施,根據訪查的結果,其匠師皆來自澎 湖,特別是日治時期到光復初期,尤為盛行,因此裝飾手法與外觀上,

深受澎湖民宅影響,此外正廳前的堂號與對聯的表現方式,都呈現出 澎湖民宅之風格,可見澎湖與紅毛港地區在建築物上的關聯是相當緊 密的。紅毛港房式,多從閩粵,台灣雖產木材,而架屋之杉,多取自 福建上游,日本時代所用磚瓦,亦有來自漳泉,尤其紅毛港人以來自 泉州為主。除傳統閩南式樣外,日治時期常見西洋裝飾語彙與技法表 現應用於建築中。特別是正廳堂前柱頭與柱式之型式尤為明顯,其中 亦揉合傳統之柱礎形式,形成此時期建築之特色。另外正廳立面上堂 號、對聯,窗匾與門匾之表現手法亦見於澎湖傳統民宅之建築風格。

24吳連賞,《紅毛港小區域地理與鄉土地理教學活動編撰的實證研究》,高雄: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系,1998 年,頁 21。

25照史,《打狗滄桑》,高雄:春暉出版社,1985 年,頁113。

(22)

26

紅毛港聚落以血緣為基礎,發展出單姓聚落組織,長時間之繁 衍,人口飽和,土地分配面積每人日漸減少,因此紅毛港之民宅格局 與面積相當小,多以梳狀區塊為單元。在此情況下,為顧及出入通路 之空間,發展出以兩棟三合院為單位,屋棟距離靠近,形成窄巷,另 外一側則變成較寬敞之通巷,再輔以正廳之後門開放,形成另一輔助 通路。昔時居民由海邊至馬路經常越埕與廳之通路。因血緣村中大廳 多屬於公廳,建築上皆留有後門,以便眾人出入往來。27同一姓氏宗 親為祭祀祖先故同集資興建「公廳」,凡有婚喪喜慶皆在公廳祭祀祖 先,或作臨終時暫棲大體之所。隨著後代各房頭自立,門戶也各自「分 爐」到各家自行進行祭祀。28

而當地房子之間的巷道甚窄,許多巷道只容一人側身,是為奇 景,這樣的情景和鹿港有名的窄巷「摸乳巷」有異曲同工之妙。屋前 供行人之用,因紅毛港地狹窄,一般閩南稱為「亭仔腳」的建築,紅 毛港較看不到,漁村巷弄街道多為狹窄和農村巷弄街道的寬廣上是很 大的相異處。

26李億勳,〈紅毛港古厝群與窄巷〉,《紅毛港開門》,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

2002 年,頁 59-60。

27李億勳,〈紅毛港古厝群與窄巷〉,《紅毛港開門》,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

2002 年,頁 60。

282006 年 8 月 8 日訪問約 80 多歲耆老洪天權、洪魏桃所得。

(23)

圖 6-11:紅毛港傳統建築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2006.5.21)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2006.5.21)

圖 6-12:紅毛港窄巷

(24)

圖 6-13: 房屋拆除前所做的記號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2006.5.21)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2006.5.21)

圖 6-14: 拆遷的斷垣殘壁情景

(25)

四、行的方面:

紅毛港位於旗津半島之南段,北為第二港口,西臨台灣海峽,東 擁高雄港內海潟湖,僅南方可透過陸路通達市區。據當地耆老說法,

高雄港最早期海港位於大林蒲與埔頭仔間交界處,即今大林火力發電 廠附近。後北遷致今旗津與哈瑪星之高雄港第一港口。29居住在三面 臨海沙洲半島而終年務漁的紅毛港人,因為孤立的地形,早期通常很 少出村落,只有捕魚人家、商人、媒人較有出家門的機會;也有一部 份信仰佛教之人家前往外地寺廟求神拜佛而出村落;進入日治時期始 有大型病院在外地都市區,一些病患也因此出村落到外地就醫。大體 來說紅毛港人生活甚為保守,但有互助精神,漁村得以繁榮和茁壯。

清領時期未有交通機關,在陸上依靠由林園或大林蒲來之牛車最 為便利;靠海吃海,這是紅毛港人生活的最佳寫造,即使早期交通不 便,魚販常用肩頭擔起海產食品,由溫岸頭徒步到港仔墘或鳳山等地 叫賣;或是捕烏魚之竹筏,常南下東港或枋寮等沿海地區作業,在回 程時有可能運回日常生活補給品,眾多的竹筏也是當時重要的交通工 具;再則依靠在地人經營之舢舨,早期舢舨船往返小港、苓仔寮、中 洲、旗津,動力就是靠雙手搖槳來前行,如遇風起舊稱起船椲帆布,

也算是老天的恩寵。有水路到達打狗港之任何目的地,在紅毛港內海

292005 年 9 月 18 日訪問 80 多歲洪天權、楊添生、李天賜所得。

(26)

所產之水產品常製成醃漬食品,由紅毛港之大型舢舨運出去販賣。30

日本時代的紅毛港,隸屬於鳳山郡小港庄,因此聯外交通,以通 往鳳山、小港為主,例如:由鳳山郡役所至紅毛港派出所,需經灣子 頭、中大厝、鹽水港、大林蒲,道路幅員二至四間,全里程三里二十 七町;水路則依賴船運,紅毛港在日治時期漁貨物與日常物品之搬 運,主要靠舢舨由水路進行,由紅毛港派出所至小港比較方便。31

30楊鴻嘉,〈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三)〉,《漁友》第 250 期,1998 年 10 月 頁 32-33。

31鳳山郡役所,《鳳山郡要覽(一)》,昭和 6 年(民國 20 年)排印本,台北:成文出版 社,1985 年,頁 54-55;鳳山郡役所,《鳳山郡要覽(二)》,昭和 7 年(民國 21 年) 排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年,頁 30-31;鳳山郡役所,《鳳山郡要覽(三)》,

昭和 13 年(民國 27 年)排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年,頁 43-45。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2005.9.18)

圖 6-15:紅毛港的舢舨

(27)

大正九年(1920),由「高旗自動車株式會社」汽車,每日五個 班次來往於旗後、紅毛港至林邊,但後來改為每日四個班次,直至昭 和十九年(1944)因太平洋戰爭末期,車輛被徵用而停駛。另外也有

「鳳山製糖會社」的汽車載客,往北 30 分鐘可到達高雄市,往南則 經過高屏溪可至屏東東港,交通尚稱便利。32大正十年(1921)年底,

從小港後壁林(光復後的小港糖廠)有 4.7 英哩的私設鐵道,通往鳳 山火車站前,平時也用來載客,屬於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所有。33也就 是說,紅毛港居民若是坐船至小港,便可搭乘火車到其他地方去。

進入日治時期,已出現腳踏車可以代步,但是一般人家的經濟能 力尚未有能力購得全新腳踏車,民國 30 年代,筆者外祖父為了賣魚 謀生計,只能購買中古腳踏車,輪胎是硬胎,亦即沒有充氣內胎,煞 車也要靠雙腳夾輪胎外側停車,可見當時腳踏車這個代步交通工具仍 是一項奢侈品。

至於當地道路由南側捕頭仔北至高字塔的海汕路成為紅毛港的 主要幹道,東南至西北走向,寬度約 4 至 6 公尺不等,兩邊皆為密集 的住宅或商店,總長度約 3 公里。另一方面因築第二港口,藉由抽沙 加以利用,於紅毛港聚落內外海側填海造陸,因而產生一大片的帶狀

32北民平,〈島內漁業組合之概況(14):紅毛港漁業組合〉,《台灣水產》第 252 號,

日本昭和 11 年(民國 25 年),1936 年,頁 11-18。

33南報商事社印本,《高雄州要覽》,日本大正 11 年(民國 11 年),高雄:南報商事社,

1922 年,頁 198。

(28)

海埔新生地,因而於外側設立台電大林燃煤儲運場、駛船裝煤碼頭、

運煤輸送帶;內側則設燃煤儲運煤輪碼頭等單位,又因這些單位的交 通運輸需求乃開闢了兩條新道路:內海路─路寬 12-15 公尺,長度約

2.5 公里、外海路─寬約 14 公尺,全長約 3.6 公里。34

民國 50 年代,因應貨櫃碼頭設立,高雄港無法出入大噸位商船,

於是民國 56 年高雄港務局進行第二港口開挖,從此切斷了紅毛港與 中洲、旗後的陸路交通,導致旗後、紅毛港交通不便,乃開闢小港─

紅毛港─中和的航運渡輪,以為聯繫,起初生意還不錯,自民國 73 年,旗後至前鎮的過港隧道通車後,這條水路航運生意舊日益衰落。

因此高雄市政府決定停航中和線,改為小港至紅毛港(40 分鐘一班對 開)、中洲至紅毛港(30 分鐘一班對開)水路航線,另加強公車 63 路

(小港至紅毛港)、78 路(鹽埕至紅毛港)以為補救。35

民國 60、70 年代台灣拆船業盛極一時,執業界之牛耳,皆因第 二港口深水港與碼頭之設立使然。儘管海港與世界連接極為便利,卻 因中鋼、中船、中油等佔地利之便,在附近設廠,使得紅毛港孤立於 高雄市西南一隅,對外交通卻極其不便。欲進市區可選水路坐渡輪至 旗津或小港再陸路入市區,也可直接選擇陸路南下大林蒲再經小港北

34張宇彤計畫主持,《紅毛港歷史聚落基礎調查暨測繪計劃》,高雄:高雄市政府文 化局,2006 年,頁 2-34~2-35。

35 高雄訊,〈連年虧損市府賠不起,小港渡輪航線停航〉,《民生報》,1988 年 2 月 23 日 26 版。

(29)

行入市區。紅毛港在今日雖有渡輪、公車但皆因班次少,只有在上下 班、上下學時間較多班次,其餘時間甚至要等好幾小時才會有一班,

若無自用車輛,還是相當不方便。36

362006 年 9 月 18 日訪問紅毛港居民吳天皓、林明義所得。

圖 6-16:紅毛港的公車站牌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2005.9.18)

(30)

五、育的方面:

育可從兩方面來看,一種是養育,一種是教育。養育方面早期農 漁村因需要較多的人力資源,當時也沒有節育的觀念,儘管家庭狀況 不寬裕,通常孩子還是一個接著一個出生,直到女性不能生產為止。

在早期傳統社會中,因男丁可作粗活幫忙生計,不管農漁村皆須男性 去做較粗重的工作,如耕作或出海捕魚。再者,因為傳宗接代的壓力,

拜祖先和送終之習俗,因此不管農漁村多半有重男輕女的觀念,當地 亦是如此,筆者的外祖父母當初也是為了生男丁,總共生了八個孩 子。而當地漁村孩子們的養育多半是順應大自然,由大的帶小的,小 的跟大的自然成長,父母為了家庭生計而努力工作,通常較無力也無 心去注重孩子們的教育問題。

教育方面清朝末年,紅毛港雖距離鳳山縣治下埤頭街(今鳳山市)

較遠,但其所屬的鳳山里中,根據盧德嘉的《鳳山縣采訪冊》記載:

「鳳山里社學七處:大林浦莊二處、中州仔一處、海汕莊一處、中阬 門莊一處、燒灰園一處、大人宮一處。」37海汕莊既設有「社學」一 處,可見紅毛港地區在清領時期居民已有就學的機會。

大正十三年(1924)3 月 31 日,日本人在紅毛港創設「大林蒲公 學校紅毛港分教場」,開始了紅毛港的初等教育。初創時期暫借庄裡

37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光緒 20 年(1894 年),台灣文獻叢刊第 73 種,台 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年,頁 162。

(31)

士紳李顯私宅兩間,一間當教室、一間當辦公室。李氏公有土地為操 場,並於 4 月 25 日正式開學。昭和八年(1933)4 月 1 日,升格獨立 為「紅毛港公學校」。之後班級數不斷增加,李氏公業私宅已不敷使 用,於昭和九年(1934)遷至公有地,即今紅毛港段 310 至 313 號四 筆公有土地,面積 1.5741 公頃。至日治末期,每年級有三班,六個年 級共 18 班,每班學生有 60-70 人,全校約 1 千多人左右。而日籍校長 前後有高幣易夫、小川武敏、上井正省等 3 人。由此可見日治時期當 地的學校機構已頗具規模。到了戰後,民國 35 年(1946),改名為「高 雄縣立紅毛港國民學校」,而後又改名「高雄縣小港鄉紅毛港國民小 學」,民國 40 年(1951),則又改稱為「高雄縣小港鄉海汕國民學校」,

最後到了民國 68 年(1979)高雄市改制,才易名為現今「高雄市小港區 海汕國民小學」的名稱。38

此為紅毛港地區唯一的國民小學

在禁限建的限制下,學校利用 老舊空教室成立紅毛港文物館,收存先民使用過文物,為遷村後建立 文史館做準備,並協助社區建立本土的共同意識,成為社區總體營造 不可或缺的一環。爾後遷村以後,此校也將遷徙,地方文史工作者極 力向政府單位爭取該校校名要命名為「紅毛港國民小學」,來紀念即 將消失的紅毛港聚落,讓後代子孫能有共同的記憶來慎終追遠。39

38 林顯茂,《高雄市各級學校校史校歌專輯》,高雄:高雄市教育局,1981 年,頁 257。

39 2007 年 7 月 28 日訪問紅毛港文化協會前總幹事洪瑤昌先生所得。

(32)

此外私塾方面,也是早在大正十三年(1924),歐明先生,遠自 澎湖渡台,治紅毛港設帳授徒,教授漢文。當時漁民於冬天捕撈烏魚,

於海埔地設「藏寮」之門聯:「吉日入寮天賜福,良時出海水生財」

此即為歐明先生為漁民所撰寫之專用對聯。因為文字通俗淺見,深為 當地漁民所喜愛並廣為通用。40社會教育方面,為了利於施政,達到 日語普及教育,日本人在紅毛港設有國語(日語)講習所。41

然而教育在當時是不受重視的。男性長大便出海捕魚,女性則幫 助埔破網、開蚵,潟湖退潮時摸蜆仔、挖西施舌等一些漁事。少數有 遠見的家長,才會栽培孩子接受教育。亦以男孩子為主,女孩只要識 字即可。42

民國 50 至 70 年代是紅毛港卡越仔的全盛時期,一部造價都在九 千萬元以上,兩三名股東一起造船,幾個月就將成本拿回了。單拖漁 船出海多半捕烏魚、草蝦以及其他高經濟價值的海產,而如今高雄的 二港口一帶潟湖則是紅毛港人養殖蛤仔、蚵仔以及白蟫等海產的內 海。因為外海海產外銷日本,潟湖海產供輸台灣的外燴料理,一時之 間,全村大大小小都投入了海產捕撈、養殖的行列之中。紅毛港文化 協會前總幹事洪瑤昌指出,當時擔任小學訓導主任一個月的薪水只有 一千六百元,而上船捕漁的青少年一個月就可賺取四、五千元,因此

40楊鴻嘉,〈台灣古代烏魚漁業史〉,《漁友》第 35 期,1980 年 11 月,頁 18-22。

41鳳山郡役所,《鳳山郡要覽》,日本昭和 10 年(民國 24 年、西元 1935 年)排印本,

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 年,頁 20。

422006 年 6 月 24 日訪問居民洪吉茂所得。

(33)

紅毛港漁村子弟紛紛輟學,全村陷入一片搶錢風潮中。43

所以老一輩處於日治時期的耆老們,因家庭困苦,從小便幫忙魚 事,並沒有接受教育,多為不識字的文盲居多。而現在中年人的居民 小時候正值紅毛港漁業大盛時期,因此多半在當時受完六年國民義務 教育後,便不再繼續升學,紛紛出海捕魚賺錢。有趣的是當地無論貧 困年代或是富足年代,皆因經濟活動而放棄學業,因此當地居民普遍 上的教育水準皆不高。

43柯金儀總編,《紅毛港開門》,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2 年,頁 41-42。

圖 6-17:海汕國民小學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2006.5.21)

(34)

六、樂的方面:

1930、1940 年代的大人們幾乎為了家計而忙得不可開交,毫無休 閒娛樂可言。而孩子們的玩樂,基本上是發揮雙手雙腳萬能的潛力,

不用花費金錢就地取材,一塊木頭加以刻飾,配上一根釘子,就可造 就一顆陀螺;龍眼、釋迦吃完,種子便可當籌碼拼輸贏,地上畫圈圈 方格或挑些大小較為一致的小石頭就可以玩遊戲;或到雞舍裡拔幾根 雞毛繫上鐵片用布一包,踢毽子便可上場,還可玩一些花式動作。當 然靠海的小孩練就一身泳技,戲水游泳是漁村小孩常常從事的一項娛 樂活動。

日後經濟活動改善後,酬神的野台戲或是廟會的迎神繞境活動算 是聚落的一大樂事,迎神廟會雖屬樂的方面,也兼具化育民心的功 能。野台戲則以布袋戲和歌仔戲較為普遍,早期的皮影戲則讓老人家 懷念不已。民國 50、60 年代紅毛港有一段捕烏魚的黃金歲月,歌仔 戲總要演到凌晨鑼鼓方歇,有時兩團同時上演拼台,上半場演歌仔 戲、下半場即是歌舞團的煽情演出,在純樸的小漁村也算是開了眼 界。另外分別位於飛鳳宮和濟天宮前的市場,藉由日常生活用品供應 站的聚集功能,也發揮了凝聚紅毛港居民意識和感情的地方。留在村 裡的婦女則到市場聯絡感情或參加社區舉辦的媽媽教室、土風舞社活 動等,老人們則常到住家附近的寺廟喝茶、聊天或下棋。44

442006 年 6 月 24 日訪問居民洪美枝、洪隨寶、洪吉茂、洪美容所得。

數據

圖 6-2:保安堂內日本軍艦 圖 6-1:保安堂
圖 6-5:紅毛港早期祈安清醮活動照片(二)
圖 6-7:紅毛港早期祈安清醮活動照片(四)
圖 6-10:紅毛港早期祈安清醮活動照片(七)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林、漁、牧業生產人員」55,804元最高;鳳山就業服務站所服務之求才者 最高平均薪資以「3

從 7000 年前至 10000 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

中華民國 106 年 6 月 27 日中市教高字第 106005607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 107 年 10 月 4 日中市教高字第 1070089819

2018 年 12 月 25 日,筆者應邀參與觀察「第九屆世界神明聯誼 會」全程活動,見證了宗教嘉年華會式的聯誼慶典。此次活動聚集 海內外 768 家宮廟、3478

第十九條之九 外國人受聘 僱從事第四條第五款規定 之外展農務工作,其雇主 屬農會、漁會、農林漁牧 有關之合作社或非營利組

依據就業服務法第 55 條規定,雇主聘僱外國人從事海洋漁撈工

訪問 問時 時間 間: :九 九十 十年 年十 十一 一月 月十 十一 一日 日 1 14 4: :0 00 0~ ~1 17 7: :0 00 0.. 訪 訪問 問地 地點 點: :高 高雄 雄市 市左 左營 營葉

(不寄發口試通知) 105年3月15日(星期二) 105年3月15日(星期二) 105年5月11日(星期三) 口試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