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高雄紅毛港」位置分佈於高雄市小港區的西南沿海。早期為 旗後半島狹長沙洲之基部地帶,因位於沿海冷暖流之交會處,故常 有漁群聚集於此,帶來豐富的水產資源,因而形成一處天然良港。

然而此地也是一處飽受爭議和逐漸凋零的傳統聚落,一個曾經是高 雄重要的漁業港口,如今卻在工業化浪潮下即將走入歷史的漁村。

此地因為遷村案政策的延宕、補償金的爭議,以及當地居民無奈和 不滿的抗爭,數十年來總是不定期地出現在新聞媒體的鏡頭前。

小時候曾在紅毛港的外婆家住上一陣子,記憶中的紅毛港是個 繁榮熱鬧的漁村。四、五歲的我常騎著小型三輪車穿梭於狹小的街 道巷弄中,感覺左鄰右舍之間都相當親切熱絡,處處可見三合院前 女人家們在補魚網。也常聽母親說起兒時的記憶,海灘上只要經過 颱風或大風雨洗滌過後,內海沙灘上到處可抓魚、蝦和蟹,甚至在 漁獲量豐收時節,還可到廟前廣場欣賞明華園歌仔戲一個月的長期 演出。在民國 50 年代台灣物資貧乏的時代中,當地居民的生活可 說是富足安樂。然而近幾年再回去,大多數居民皆已遷居他處,只 剩下少數幾戶人家冷清殘破地零星分佈著。在遷村政策的既定時程 下,聚落建築物已面臨拆除的命運,往日的繁華和今日的斷垣殘 壁,真令人不勝唏噓。

(2)

紅毛港之所以有了轉變,其中一個原因是在兩次世界能源危機 後,近海漁業成本高漲,再加上漁源減少,漁業的獲利不如以往,這 是整個台灣的漁業變遷。另外一個原因,對於當地更重要的改變則在 高雄港擴建後,為了在紅毛港當地設立大林商港區,出現長達近四十 年的禁限建,導致紅毛港的公共建設明顯落後,也使紅毛港成為高雄 市最落後的地區。

這個影響紅毛港深遠的因素,關鍵主要是在民國 56 年(1967)闢建 高雄港第二港口後漸趨顯著,紅毛港人稱之為「破港」,紅毛港聚落 從此與旗津分開,成為北接高雄第二港口,西臨台灣海峽、東面對著 高雄港內海潟湖的沙洲半島。紅毛港當地人認為以風水來說當地海汕 的沙洲地形猶如一龍身,但自從開港後彷彿龍身被切開,因此紅毛港 漁業的黃金時代從此由盛而衰地走下坡。1

港區的開發的確也改變了原先魚貝類的生態環境,加上高雄重工 業如中鋼、中油、中船、發電廠等發展,使得紅毛港地區的空氣、水、

噪音等污染嚴重,除了漁業發展受到影響外,居住生活品質亦相當惡 劣,這些都衝擊了當地居民的生活。

民國 57 年(1968)政府為了發展工業,紅毛港被劃入臨海工業區,

開始實施限建,並且開始討論遷村,但政府政策猶疑不決,到了民國

61 年(1972),又將紅毛港劃出臨海工業區範圍之外,擬辦理都市計

12005 年 9 月 18 日訪問居民洪美枝、洪隨寶、洪美容所得。

(3)

畫,於是頒布禁建令,但因規劃困難,一直無法定案。都市計畫不成,

紅毛港原可解除限建,但高雄港務局在民國 65 年(1976)提出高雄港遠 程發展計畫,以紅毛港為大林商港預定地,接著又擬以紅毛港為第六 貨櫃中心,再度實施限建和禁建並提出遷村計畫,從此之後,紅毛港 的發展陷入反覆不定的討論與爭議。2

遷村計畫方案在民國 73 年(1984)首度提出,分為近程與遠程兩 種。近程利用海埔新生地,遠程則利用都市計畫的農業用地進行遷 村,但在紅毛港當地居民意願低落,以及市議會反對下慘遭擱置。到 了民國 81 年(1992),在行政院主導下,完成遷村的修正案,高雄市市 政府並在民國 83 年(1994)成立「紅毛港遷村辦公室」,持續溝通後提 出可讓當地居民均可接受的方案。3

延宕近四十年的遷村作業及經費預算,在高雄市政府官員、立法

委員、市議員、當地里長、文化協會、社區協會和紅毛港居民的大力 奔走下,終於在民國 94 年(2005)5 月 31 日正式經立法院審議通過。

總算讓約二萬名紅毛港住戶的遷村權益獲得具體保障,遷村作業也預 計在民國 94(2005)至 96 年(2007)兩年內執行完成。目前包括高 雄市政府、行政院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及相關單位均已積極著手執行 計畫及進度控管,預計在中央預算核撥的兩年期限內完成紅毛港民眾

2吳連賞,《紅毛港小區域地理與鄉土地理教學活動編撰的實證研究》,高雄: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地理系,1998 年,頁 61。

3柯金儀總編,《紅毛港開門》,高雄: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2 年,頁 14。

(4)

期盼近四十年的安置以及遷村交地作業。4

三、四十年來限建和禁建政策下的紅毛港,是台灣工業化和都市 化下被遺忘的一個角落。大多數的民生建設幾乎停滯不前、落後不 堪,然而部份傳統漁村聚落的文化卻也因此保留了下來。不管是民宅 建築、祭祀圈、生計活動、生活方式和人文風貌等獨特的海洋文化,

都是值得關心和記錄的文化遺產。

週遭環境的污染和政府遷村的政策下,未來紅毛港完成拆建和遷 村後,這一處長達近四百年歷史的土地,聚落、傳統建築、經濟型態 和人文風俗等將面臨改變和湮沒。身為紅毛港的後代子孫,希望為這 個即將消失的漁業聚落留下一些歷史紀錄,除了保存當地居民生活的 共同回憶外,也讓人了解先民在此的足跡和文化遺產。待紅毛港遷村 完成後,此地建築將被拆除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國際貨櫃中心的成立 和建設。地方文史工作者和愛鄉人士積極向政府爭取成立紅毛港文化 園區,藉以保留和展覽紅毛港遺留下的文物,重現當地的歷史紀錄,

讓紅毛港人的精神和文化得以延續下去,希望此論文也能發揮一點小 力量。

4吳連賞,〈即將走入歷史的紅毛港:歷史、區域特色與未來前瞻〉,《高市文獻》

第 19 卷第 4 期,2006 年 12 月,頁 1。

(5)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重點

台灣有兩個以紅毛港命名的地方,一個在新竹縣新豐鄉;5另一個 在高雄市小港區。本研究探討的對象是高雄的紅毛港,範圍包括今高 雄市的海澄、海昌、海豐、海原、海城等五個里。而時間斷限,則上 溯紅毛港地名出現,迄民國 94 年立法院審議通過紅毛港遷村作業及 經費預算為止,大約是西元 1624 年到西元 2005 年。

近年來有關台灣區域史的探討,有部分屬於地理學系和建築學系 的研究。在此,筆者則希望從歷史學的角度,來觀察紅毛港地區的發 展。重點著重從時間脈絡上來看整個區域聚落的社會變遷,但希望能 從中和農村作個初步的比較,以呈現出該漁業聚落的特色。

5 新竹的紅毛港是因為 1646 年荷蘭在海上遇難登陸而得名,清代稱紅毛港庄,1920 年改名紅毛庄,光復後稱紅毛鄉,1956 年改為新豐鄉。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 沿革》冊二,台中:台灣文獻會,1983 年,頁 17。

(6)

第三節 前人相關研究回顧

由於紅毛港即將遷村,地方文史工作者和地理系、建築系學者開 始重視此一地區,因此一些研究都可作為筆者研究此議題的基礎。回 顧前人相關研究成果如下:

一、紅毛港相關研究:

有關整體聚落方面,以葉振輝計畫主持的〈紅毛港史蹟調查研究 報告〉6、吳連賞的《紅毛港小區域地理與鄉土地理教學活動編撰的實 證研究》7為代表。前者以現存於紅毛港聚落的古蹟作為調查對象,主 要以廟宇及老建築為主,有助於筆者了解紅毛港的史蹟,也可作為本 文實地調查時的導引基礎。後者則以紅毛港聚落的發展及受到遷村影 響而產生的各項變遷之研究為探討重點,可初步對紅毛港聚落有基本 的認識,並作為將來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礎,但因此篇論文以地理學 角度出發,多半著重於遷村計畫後的近現代變遷,所以本研究希望以 此為基礎再從歷史學角度,將時間脈絡往前追溯延伸。

傳統民宅建築方面,成大建築研究所規劃以「台灣西南沿海本土 港埠聚落之開發與空間構成」為主題,進行一系列研究,而三位建築

6 葉振輝,〈紅毛港史蹟調查研究報告〉,《史聯雜誌》第 27 期,1995 年 12 月,

頁 1-96。

7吳連賞,《紅毛港小區域地理與鄉土地理教學活動編撰的實證研究》,高雄: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地理系,1998 年。

(7)

所學生,則以紅毛港為研究案例,分別是莊鈞喬的《高雄市紅毛港地 區合院民宅空間之研究》8,李品豐的《紅毛港聚落主要街道兩側的民 宅立面形式的研究》9,邱毓芬的《紅毛港聚落護龍式民宅的空間形式 研究》10,他們針對紅毛港聚落的民宅建築做了仔細的田野調查,並 對建築式樣和周遭公共設施建設加以分類,為拆建前的紅毛港聚落建 築風貌留下了珍貴的紀錄。

而漁業文化方面,以楊鴻嘉的〈紅毛港漁村的蛻變〉11、〈回顧紅 毛港之漁村及其漁業〉12〈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一)~(四)〉13為 代表,楊鴻嘉以當地人身份,針對紅毛港的漁業發展、漁村文化和烏 魚生態從事一系列的研究。另外有阮琡婷的〈都市化對漁民生活的衝 擊與調適─高雄市紅毛港漁村之例〉14,內容除了闡述紅毛港的漁業

8莊鈞喬,《高雄市紅毛港地區合院民宅空間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 所碩士論文, 2004 年。

9李品豐,《紅毛港聚落主要接到兩側的民宅立面形式的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10邱毓芬,《紅毛港聚落護龍式民宅的空間形式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11 楊鴻嘉,〈紅毛港漁村的蛻變〉,《漁業推廣》第 120 期,1996 年 9 月,頁 41-48。

12楊鴻嘉,〈回顧紅毛港之漁村及其漁業〉,《漁友》第 231 期,1997 年 3 月,頁 26-35。

13楊鴻嘉,〈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一)〉,《漁友》第 248 期,1998 年 8 月,

頁 17-21;楊鴻嘉,〈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二)〉,《漁友》第 249 期,1998 年 9 月,頁 29-33;楊鴻嘉,〈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二)〉,《漁友》第 249 期,1998 年 9 月,頁 29-33;楊鴻嘉,〈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三)〉,《漁 友》第 250 期,1998 年 10 月,頁 31-36;楊鴻嘉,〈紅毛港早期的漁村文化(四)〉,

《漁友》第 251 期,1998 年 11 月,頁 23-26。

14阮琡婷,〈都市化對漁民生活的衝擊與調適-高雄市紅毛港漁村之例〉,《地理教 育》第 20 期,1994 年,頁 287-308。

(8)

變遷外,也對漁民的處境和出路做了一番的探討,上述文章讓筆者對 於紅毛港漁業方面有了基本的認識,但因為多半從近現代角度去論 述,筆者希望從清朝方志文獻中去補足當地更早的漁業歷史。

有關遷村案方面,黃登三的〈紅毛港遷村案探討〉15內容探討了 遷村案的困境與影響的因素。王愛君《從紅毛港遷村爭議論居民地方 感建構之研究》16則針對紅毛港遷村案所引發的爭議,及居民所發起 的抗爭運動與政府修正案的關係,做了詳盡的研究,也從中探討了居 民在遷村過程中所產生對於鄉土的地方認同感與文化保存的使命 感。王嘉麟的《府際關係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之探討-以中央委辦高 雄紅毛港遷村案為例》17針對中央及地方政府處理紅毛港遷村案問題 加以探討,歸納出中央地方事宜、府際間互助及合作機制和地方治理 困頓等關鍵問題,整合其他經驗意見對紅毛港遷村案提出展望。上述 文章有助於筆者了解紅毛港遷村議題,但本研究著重歷史變遷和漁村 特色,因此對於遷村議題不再重複論述。

15黃登三,〈紅毛港遷村案探討〉,《住都雙月刊》第 131 期,1998 年 2 月,頁 2-10。

16王愛君,《從紅毛港遷村爭議論具居民地方感建構之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 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17王嘉麟《府際關係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之探討-以中央委辦高雄紅毛港遷村案為 例》,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9)

二、高雄縣市區域發展研究:

有關整個高雄方面,簡文敏總編的《大高雄地區開發論文研討會 論文集》18匯集了數篇學者研究大高雄地區開發的期刊論文。高雄市 文獻委員會出版的《高雄市發展史》19和吳連賞的《高雄市港埠發展 史》 20則針對高雄市和高雄港的發展作詳盡地介紹,讓筆者對高雄市 區和高雄港的整個歷史有較明確的概念。而曾玉昆的《高雄市各區發 展淵源(下)》21內容中有小港區的歷史發展和行政沿革,另外李明賢 的〈高雄市小港區的聚落沿革〉其中一部分也介紹了紅毛港地區的由 來和沿革,都是筆者參考的重要基礎資料。22

另外有關高雄區域發展和變遷的研究,近年來地理、建築和鄉土 文化等研究所也有不少的學位論文,比如高薏靜的《高雄市右昌聚落 之變遷與社區整合研究》23、張建輝的《高雄縣山地鄉的區域變遷歷 程》24、韓菊美的《高雄市大坪頂梁姓血緣聚落的形成與空間發展》25

18簡文敏總編,《大高雄地區開發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縣自然史教育館,

2001 年。

19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高雄市發展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88 年。

20吳連賞,《高雄市港埠發展史》,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5 年。

21曾玉昆,《高雄市各區發展淵源(下)》,高雄:高雄市文獻委員會,1995 年。

22李明賢,〈高雄市小港區的聚落沿革〉,《高市文獻》第 6 卷第 3 期,1994 年 3 月,頁 1-56。

23高薏靜,《高雄市右昌聚落之變遷與社區整合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24張建輝,《高雄縣山地鄉的區域變遷歷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5 年。

25韓菊美,《高雄市大坪頂梁姓血緣聚落的形成與空間發展》,高雄: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10)

傅新昀的《高雄縣茄定聚落之空間構成研究》26、黃士瑜的《高雄市 中洲地區的聚落空間構成分析》27張瑜珊的《高雄市新厝仔之聚落空 間構成與民宅型式研究》28等,其中吳雅芳的《打狗港與旗後的發展

(1624~1920)》29內容探討打狗港的經濟貿易發展對旗後區域成長的 影響,重點在以文獻資料透析荷蘭、鄭氏、清朝及日治時期打狗港港 口機能的轉變,與各朝代當權者對打狗港與旗後的態度,以及歷代對 當地的開發和建設。紅毛港未開第二港口前,與旗津相連,因此此篇 論文有助於筆者了解日治時期以前打狗和旗津半島的發展情形,並以 此作為紅毛港早期資料延伸的重要參考基礎。

26傅新昀《高雄縣茄定聚落之空間構成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6 年。

27黃士瑜,《高雄市中洲地區的聚落空間構成分析》,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28張瑜珊,《高雄市新厝仔之聚落空間構成與民宅型式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29吳雅芳,《打狗港與旗後的發展(1624~1920)》,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11)

三、漁村聚落相關研究:

有關台澎地區漁村聚落研究方面,李明仁和江志宏的《東北角漁 村的聚落和生活》30可作為代表,其內容探討台北縣貢寮鄉的歷史沿 革與開發,以及該漁村的自然人文結構、經濟活動和日常生活,呈現 出目前東北角漁村的聚落與生活面貌。此外,近年來跟漁村聚落相關 研究的學位論文也不少,比如方淑吟的《台南安平區聚落發展之研究》

31、謝美華的《台南市安南區聚落發展演變與居民生活空間調查之研 究》32、薛雅惠的《高雄縣茄萣鄉漁民生活世界的探究》33、王志文的

《社子島人文聚落之變遷》34、黃玲珠的《龜山島開發之研究》35、翁 安雄的《虎井:一個澎湖離島社里發展之研究》36、張君豪的《朴子-- 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37、戴佑純的《一個沿海漁村的產業發展 與生活空間研究---以嘉義縣網寮為例》38詹嘉慧,《一個濱海聚落的

30李明仁、江志宏,《東北角漁村的聚落和生活》,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年。

31方淑吟,《台南安平區聚落發展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2 年。

32謝美華,《台南市安南區聚落發展演變與居民生活空間調查之研究》,高雄: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33薛雅惠,《高雄縣茄萣鄉漁民生活世界的探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

34王志文,《社子島人文聚落之變遷》,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 年。

35黃玲珠,《龜山島開發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36翁安雄的《虎井:一個澎湖離島社里發展之研究》、等,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37張君豪,《朴子--一個近海街市的歷史變遷》,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0 年。

38戴佑純的《一個沿海漁村的產業發展與生活空間研究---以嘉義縣網寮為例》,嘉

(12)

美麗與哀愁:七星潭社區主體性的沈潛展現》39等,都可作為筆者研 究漁村聚落的基礎參考。其中林珮如的《大鵬灣南平沙嘴聚落的漁村 生活文化研究》40則闡述因政府開發計畫而導致當地居民生計和人文 生態改變的變遷過程,也紀錄了變遷前的漁村生活模式,並且討論地 方農漁村,面臨特定目的的開發行動時,與傳統人文間所產生的衝突 和影響。而當地與紅毛港聚落都在於因政府開發計畫而影響當地變 遷,因此可以此作為本篇論文的對照參考。

義: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39詹嘉慧,《一個濱海聚落的美麗與哀愁:七星潭社區主體性的沈潛展現》,花蓮: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40林珮如,《大鵬灣南平沙嘴聚落的漁村生活文化研究》,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年。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研究高雄紅毛港屬於鄉土區域研究,因此本研究將採用下列幾種 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以檔案、方志、文集、地圖、廟宇的碑誌、族譜和各項紀錄文書 等資料為主,再輔以專家學者和文史工作者的研究專書與論文。利用 歷史文獻分析方法,從中找出與研究相關的資料加以整理、歸納、分 析和檢討,以作為建立史實和歷史解釋的初步依據。

二、量化法:

蒐集小港區公所、戶政事務所、小港區漁會等地方機構人口、戶 口、姓氏、產業等統計資料,以量化的表格進行紅毛港社會變遷的分 析。

三、調查法:

做地景實際考察,包含地理環境、聚落分布、公共設施、交通動 線、建築式樣、居民生活和空間變遷等。隨時做紀錄並對紅毛港古厝、

老街、窄巷、寺廟、學校等特殊地方拍照存檔。

(14)

四、訪談法:

以受訪者陳述為主,分門別類設計主題,做有系統的紀錄整理。

訪問當地居民、重要人物及社團成員,比如當地耆老、文史工作者、

紅毛港文化協會和各寺廟管理委員會等。

本研究基本架構分為六個章節,除了前後兩章為緒論和結論外,

正文第二章將針對紅毛港的地理位置、地形、氣溫、雨量、季風與潮 汐等自然環境因素,如何影響人文發展,比如紅毛港產業活動或是聚 落的分佈等是否受其影響作相關的連結探討;第三章則先探究紅毛港 地名的由來。由於當地文獻資料不多,因此以漢人可能移入的線索去 推測最早的移入時間和原住民相關的活動足跡,再針對聚落的建立與 發展做歷史脈絡的追溯和探討。第四章則探討紅毛港的社會組織、包 括血緣與地緣組織和社團組織的發展,從祭祀圈、宗族與社團的關係 網絡來探究聚落居民的凝聚力,和如何進行組織化以適應環境,並突 顯變遷過程。而第五章將探討居民生計生活的演變。從漁業、養殖業 的興衰起落到其他產業,以及戰後整個聚落因為社會趨勢和政府政策 影響所造成的產業結構變遷均為探討重點。第六章將針對當地社會生 活的發展作探討,包含當地民俗祭典和宗教活動,以及居民早期至今 的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生活,進而闡明漁村生活方式之特色。正文除 了試圖重建並詮釋紅毛港聚落的整個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遷外,也希望 從中初步地比較農漁村的相同和相異點,進而突顯漁業聚落所獨具之 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世俗化」( secularization)一詞是當下宗教社會學研究中使用

商貿、創新及科技、專業服務、青年發展等。過去 5年,政府成功推動了多個 重大合作項目,包括滬港通及深港通的開通、深化《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

答:臺灣教授的薪水只有香港的三分之一、新加坡的二分之一,以如此少的經費,臺大今年 還能排進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第

關於宋代寺院的合法性,日本的高雄義堅先生《宋代教史の研究》第三章的第一節、竺

香港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各種事物總是在不斷改變,我們的人口狀況也是 一樣。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 2003 年進行的住戶統計調查結果顯示,香港

對照加拿大學人麥基概括的東南亞大都市地區 Desakota 區的特徵,中國 20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