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華大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華大學"

Copied!
7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華大學 碩士論文

題目:都市河岸親水空間民眾知覺偏好之研究 -以新竹東門城親水公園為例

A study on the residents’landscape perceptive preference of water accessibility space in urban Riverside–with Hsinchu east gate city water accessibility park as an example

系 所 別: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學號姓名:M09505022 徐嘉宏 指導教授:陳天佑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七年七月

(2)

摘 要

校所名稱: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論文題目:都市河岸親水空間民眾景觀知覺偏好之研究-以新竹東門城親水公園為例 畢業時間:2008 年(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姓名:徐嘉宏 指導教授:陳天佑 大多的人類文明都是以海岸或是河岸開始發展,從生活使用到農業灌溉與工 商活動運輸等等,都與水元素息息相關。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及永續環境 觀念的進步之下,都市河川的功能也有了些許改變,河岸空間已漸漸成為民眾的 娛樂休閒場所,因為這樣的改變,都市河岸也衍生了許多水邊遊憩生活與文化,

來滿足人們在忙碌生活中所累積的壓力解放。

因此河岸空間的設計與規劃,以嚴然成為都市發展時的重要指標,而河岸空 間的景觀組成,會影響民眾之視覺感受,在規劃設計時的使用機能與設備方面,

可能符合民眾之需求,但在民眾視覺的影響就沒有具體的表達概念。所以本研究 使用知覺偏好理論之心理物理模式與認知模式來著手,以民眾為此模式受測對 象,找出民眾對河岸空間景觀偏好所在之方向,希望透過都市河岸整體景觀,來 了解民眾對視覺的影響與感受,找出一個比較具體之方向,可提供未來規劃設計 實務操作,以及管理機關定訂相關評估標準時之參考。而本研究以新竹東門城新 水公園為案例,對親水公園內之民眾為調查對象,將所得之樣本數以敘述性統 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相關積差、因素分析與多元迴歸等,進行結果之描 述,因此本研究所得到之主要結果如下:

一、河岸空間旁之商業空間的產生,對視覺豐富性與混亂感會有直接之影響 二、民眾對河岸空間知覺評價普遍呈現滿意,但對水體品質的維護感到不理想 三、民眾居住地不同之特性,對知覺偏好的產生並無明顯影響

四、河岸空間中設置公共裝置藝術品,民眾視覺美感之吸引力越強 五、自然多樣性的運用是影響河岸空間民眾知覺偏好之主要元素

關鍵字:都市河岸空間、親水空間、景觀知覺偏好、都市空間

(3)

A B S T R A C T School:Chung Hua University

Department::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itle:A study on the residents’ landscape perceptive preference of water

accessibility space in urban riverside – with Hsinchu east gate city water accessibility park as an example

Time:July 2008

Researcher:Chia-Hong Hsu Adviser:Tian-Yow Chern

Most of human civilization began to develop from the coast or river side areas in which the human activities from daily life uses to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many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and transportation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life quality and the progress of conception of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the functions of urban river also have some changes.

Through continued evolutions with times, riverside spac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site of entertainment and leisure for many people. Due to such changes, urban riverside has given the birth to much waterfront leisure life and culture that could satisfy the demand from people who seek the release from pressure accumulated by their busy life.

Consequently, the design and planning of riverside space has nearly becom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urban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omponents of landscape of riverside space will affect people’s visual feeling. In the process of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function and facilities may meet the demands from residents, but possibly not concretely express their conception to residents’ visual feeling. Therefore, with the residents as subjects, the research began with psychological-physical model and cognition model of perceptive preference theory and tried to find out the direction of residents’ preference in the landscape of riverside space.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macro landscape of urban riverside, we could understand residents’ visual effects and feeling and find out a more concret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that could b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practical planning and designs and for the authorities in establishing related evaluation standards. Taking Hsinchu East Gate City Water

Accessibility Park as An Example and people who visit the water accessibility park as the subjects, this research gave the description of results throug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number of samples, T-test of independent samples,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important

(4)

findings of the result were as follows:

1. The arising of commercial space on the side of river side had direct effects on the visual sense of richness and confusion;

2. Most of people expressed their satisfaction in the perceptive evaluation of riverside space, but not satisfied with the maintenance of water quality;

3.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 who resided in different place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perceptive preference;

4. The public art works installed in the riverside space drew stronger attraction of visual aesthetic sense from people;

5. Natural and diversified application was one of the primary factors that affected people’s perceptive preference of riverside space.

Keywords:urban riverside space、water-accessibility space、landscape consciousness by chance、urban-spac

(5)

謝 誌

"學習是成長的動力"

對於兩年前剛進入學術殿堂時的不安,到兩年後完成自己生平第一本論文的 現在,回頭看著自己努力走過的道路,內心反而有些許的不捨,而研究所學習的 結束,也代表了下一個道路的開始,所以在此階段結束之前,不吝嗇的對我耐心 指導、解惑、幫助、鼓勵與帶給我歡樂的人,在此表達最深的感謝。

感謝

耐心指導之恩師 陳天佑教授在學習過程的解惑與鼓勵,讓學生在撰寫過程中有 所啟發,讓學術之路更加之堅定,在此對老師致上最誠摯的謝意。

感謝

胡志平教授、謝鴻年教授、陳天佑教授在口試審查時對本論文的指導與建議。

感謝

陳天佑老師、解鴻年老師、江崇誠老師、謝偉勳老師、閻克勤老師、胡太山老師、

胡志平老師、張璠老師在研究所求學期間,在各項專門領域的指導,讓學生各學 科上有更深的啟蒙。

感謝

勝祥大哥、心玫姐與致偉在撰寫論文期間,相互的討論與諸多的幫忙。

感謝

所上的好友懿文、俊列、維凡、明誌、明溱、玫樺、靜怡、淑萍、家安以及諸位 同窗之同學,在求學過程中相互的勉勵、切磋與所帶來的歡樂。

感謝

父親、二伯、乾媽、阿弟在求學期間的支持、關懷與勉勵,提供無後顧之憂的環 境,讓我能順利的完成研究所學業,最後將完成論文的喜悅與心意送給在天國的

母親,希望與母親分享這份成果。

2008‧夏‧新竹

(6)

目 錄

中文摘要

---Ⅱ Abstract---Ⅲ

謝 誌

---Ⅴ

表 目 錄

---

Ⅷ 圖 目 錄

---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02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03

第二章 文獻回顧相關理論

---06

第一節 都市河岸空間相關理論---06

第二節 親水空間相關理論---11

第三節 景觀知覺偏好理論---1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9

第一節 研究地點之選擇---19

第二節 研究地點觀察與分析---21

第三節 研究設計---2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31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33

第一節 基本屬性資料分析---33

第二節 環境景觀特性對民眾知覺偏好影響之分析比較---35

第三節 民眾個人特性對景觀知覺之相關影響---38

第四節 河岸親水空間景觀偏好推估模式之建立---41

(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1

第一節 結論---51

第二節 後續建議---53

參考文獻---54

附錄一 景觀知覺變項整理表---57

附錄二 新竹護城河親水空間之民眾景觀知覺偏好問卷調查表---62

附錄三 新竹護城河親水空間知覺因子統計分析表---65

附錄四 新竹護城河親水空間因素分析---67

(8)

表 目 錄

表 2-1-1 河岸親水空間相關研究---06

表 2-3-1 景觀知覺評估模式表---18

表 3-3-1 河岸親水空間認知度知覺因子語彙---29

表 3-3-2 S.D.語意尺度調查表範例---29

表 3-3-3 河岸親水空間心理物理知覺因子---30

表 4-1-1 個人基本資料分析表---34

表 4-1-2 空間使用分析表---34

表 4-2-1 南向河岸區段景觀知覺偏好分析表---35

表 4-2-2 北向河岸區段景觀知覺偏好分析表---36

表 4-2-3 河岸空間認知因子獨立樣本檢定---37

表 4-2-4 河岸空間心理物理因子獨立樣本檢定---38

表 4-3-1 整體河岸區段景觀知覺偏好分析表---39

表 4-3-2 民眾個人特性與景觀知覺偏好之相關分析---40

表 4-4-1 河岸親水空間認知因素 KMO 與 Bartlett 檢定---42

表 4-4-2 河岸親水空間認知因子之因素分析表---43

表 4-4-3 河岸親水空間心理物理因素 KMO 與 Bartlett 檢定---44

表 4-4-4 河岸親水空間心理物理因子之因素分析表---46

表 4-4-5 河岸親水空間認知模式之多元迴歸分析表---48

表 4-4-6 河岸親水空間心理物理模式之多元迴歸分析表---49

表 4-4-7 空間藝術雕塑品與民眾認知之相關性---50

(9)

圖 目 錄

圖 1-2-1 研究範圍圖---03

圖 1-3-1 研究流程圖---05

圖 2-2-1 河岸空間之橫斷面構成圖---13

圖 2-2-2 水面反映之視覺效果圖---14

圖 3-1-1 新竹護城河親水空間區段圖---20

圖 3-1-2 南向河岸-林森路至東門圓環---21

圖 3-1-3 北向河岸-東門圓環至中央路---21

圖 3-2-1 商家林立步道---22

圖 3-2-2 高低起伏人行步道---22

圖 3-2-3 表演平台設置與階梯座位---23

圖 3-2-4 水體、高聳植栽林立---23

圖 3-2-5 空間之穿透性---23

圖 3-2-6 水體與寬闊之視野綠地空間---24

圖 3-2-7 無起伏之人行步道與座椅---24

圖 3-2-8 植栽模式改變---24

圖 3-2-9 徒步橋樑與紀念物---24

圖 3-2-10 人工化整體河道親水空間---25

圖 3-2-11 人工鋪面與無水體之河幅---25

圖 3-3-1 研究架構圖---26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都市在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或貿易交通等等便利性,這些都與 河川緊緊相連。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提升,及永續環境觀念的進步之下,都市河 川的功能也有了些許改變,經過時代不停的演變,河岸空間已漸漸成為民眾的娛 樂休閒場所,因為這樣的改變,都市河岸也衍生了許多水邊遊憩生活與文化,來 滿足人們在忙碌生活中所累積的壓力解放。新竹護城河都市河岸空間扮演著民眾 日常休閒活動的重要角色,是都市環境中絕對加分的空間單元,其提供民眾在閒 暇時的遊戲、運動、欣賞與逛街購物等等之用途,並且兼具有促進都市美觀、防 災與公共避難等等之用處。

因此河岸空間的設計與規劃,以嚴然成為都市發展時的重要指標,陳韻如

(2000)提出河川分類為田園型溪流河川(低度開發、中度開發、高度開發)、 鄉鎮型溪流與都會型溪流河川,然後歸納出工程、生態、遊憩類別之河川型態,

結果發現人們對於遊憩類別之河川型態較為喜好。可是對於都市化以開發的遊憩 類型河川,較無在設施、景觀構面與規劃設計等等進行調查,而河岸空間的景觀 組成,會影響民眾之視覺感受,在規劃設計時的使用機能與設備方面,可能以符 合民眾之需求為思考導向,然而民眾對使用機能得到滿足,可是對民眾視覺影響 的相關議題就沒有具體的表達概念,到底民眾的知覺感受為何?在空間上的景觀 構面讓人們產生何種視覺影響?所以本研究使用知覺偏好理論之心理物理模式 與認知模式來著手,以民眾為此模式受測對象,找出民眾對河岸空間景觀偏好所 在之方向,希望透過都市河岸親水空間整體景觀,來了解民眾對視覺的影響與感 受,找出一個比較具體之方向,可提供未來規劃設計實務操作,以及管理機關定 訂相關評估標準時之參考。

(11)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都市河岸空間為研究主題,透過都市河岸空間之相關文獻分析以及 現況調查,以了解新竹護城河的空間、景觀及設施分佈狀況等,藉由河岸親水空 間之探討,對空間景觀做知覺偏好之分析,其分析結果來得到本研究之期望。

Zube et al. (1982)提出的景觀知覺偏好評估的認知模式與心理物理模式,針對 周遭民眾進行都市河岸空間之景觀知覺偏好度評估,以探討影響都市河岸空間景 觀知覺偏好之因素。

1. 解析都市中的民眾,對目前河岸親水空間景觀構面的知覺感受。

2. 分析都市河岸空間的景觀構面,以找出影響民眾知覺的主要因素。

3. 民眾不同的知覺差異性是否因為外部環境有所影響。

4. 了解民眾的特性、專業背景等等的不同與知覺偏好的共同性。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一、研究限制

本研究包含新竹護城河河岸親水空間範圍,東門圓環以南與東門環以北,而 在東門圓環以北之最末端,因民眾使用率極為稀少,在河岸親水設施與規劃方式 都以強烈之人工化,在河幅與水體間都以喪失河岸親水空間應有的功能,因此在 此次討論中未被處裡。

二、研究範圍

東門城護城河河岸親水空間,東西兩側以文化路、勝利路為河岸空間之寬度 範圍,南北向以林森路至中央路為長向範圍,此範圍為護城河河岸親水空間之主 要地段,民眾的熟悉度與休閒娛樂也較為高(圖1-2-1)。

(12)

1.新竹地方法院 2.新竹市政府 3.東門國小 4.新竹女中 5.新竹護城河親 水空間 6.新竹火車站 7.城隍廟

圖1-2-1 研究範圍圖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1. 文獻回顧法

透過文獻回顧,蒐集河岸親水空間相關規劃資料及景觀偏好評估之方法,其中 景觀評估方法以認知模式與心理物理模式,為本研究應用之評估方法,以供研 究架構之建立。

2. 現況調查法

透過實地勘查,說明個案範圍、位置及使用概況等,以及蒐集原始設計資料,

供研究使用。

1

2

3 4

5 7

6

(13)

3. 問卷調查法

針對護城河地區的民眾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使用者對護城河河岸親水空間知 覺景觀偏好之構面。

二、研究內容: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依據研究動機擬定研究之主題,並提出研究目的與研究內容。

(二)研究範圍確定

研究範圍的確立以新竹市護城河林森路為出發點,兩側文化路、勝利路、信 義街至中央路,所圍成的區域為研究劃定範圍。

(三)相關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蒐集相關都市河岸空間、親水空間、環境及景觀偏好評估之相關之專著、研 究報告及期刊論文,以確定所要探討之問題與目的。

(四)河岸空間實質環境調查

蒐集相關文獻資料後,對新竹護城河河岸空間之景觀空間構成,作詳細的調 查分析,調查分析以空間的組成、景觀構面、設施等。

(五)問卷設計與調查

以景觀知覺偏好評估之心理物理模式與認知模式為主要方法,以護城河河岸 親水空間週遭民眾作為問卷填寫之對象。

(六)調查結果與分析

將所得問卷資料整理、敘述統計、T檢定、相關分析、因素分析與多元迴歸 等,就景觀知覺偏好評估模式以得到影響視覺景觀之因素。

(七) 結論與建議

依據本研究之結果,找出影響人們景觀偏好之構面,提出本研究之結論,並 以本研究之發現提出合理建議,供未來規劃設計操,作評估標準時之參考。

(14)

研究範圍確定

研究動機與目的

相關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研究內容與流程

研究方法確立

資料蒐集與分析 河岸空間實質環境調查

問卷設計與調查

調查結果與各項分析

研究結果與討論

河岸親水空間景觀偏好模式推估 三、研究流程

本研究依據研究內容、方法,擬定出研究流程(如圖1-3-1)

第 一 章 第 二 章 第 三 章 第 四 章 第 五 章

(1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關於相關的都市河岸研究文獻不在少數,本章節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都市河 岸空間的基本研究、河川的特質、親水空間的理論、規劃手法以及偏好度研究方 法相關。所以文獻的探討上以分為都市河川相關理論、親水空間相關理論與偏好 度理論之研究,來做進一步歸納。

第一節 都市河川相關理論

都市河岸空間(urban riverfront)就是指流經到都市內市區之河川,本身 與沿岸所形成之都市空間所共同組成的環境(林文山,1993)。都市中的河川在 都市所發揮的功能不只在治水、利水等一般河川功能,整條河川對沿岸都帶來很 大的衝擊,河川的走向會給都市景觀空間有多層次的變化,因此產生了明顯的方 向性,經過河川的串聯、結合多空間的組成,成為具有生命力的都市,因此有特 色的都市,河川絕對是它主要原因之ㄧ。在國內外相關文獻內得到河岸親水空間 之理論,以成為本研究的參考資料與研究基礎(表2-1-1)。

表 2-1-1 河岸親水空間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作者 研究內容

市區河川在都 市開放空間體 系中發展潛立 之探討-以臺 中市區河川為 例

林丙申 (1990)

觀點角度是以規劃都市開放空間之體系,利用貫穿性 都市河川,連貫構成都市開放空間體系。而案例探討 以都市計畫、發展、都市開放空間的角度,討論河川 及其臨水區域在台中市開放空間中的發展潛力。

都市河岸空間 之研究 (都市

林文山 (1993)

以治水、利水的實質機能探討河川的本質問題,對都 市河川空間整體發展提出一套系統性的論述,探究都

(16)

藍帶系統之建 立-以台南市 為例)

市生態、都市設計、遊憩活動等議題,近而提出了:

一、河川治水利用,二、河川利水利用,三、河川環 境利用模式,以達環境永續性的經營理念。

都市河岸 親水空間 之研究

劉博文 (1994)

以高雄愛河為例,把人和水體間的環境互動、行為模 式與活動型態加以歸納,研究提出了都市親水觀念之 建立、評估規劃準則建立。

都市水岸空間 利用背景環境 與模式運用之 研究

劉中文 (1994)

以水岸環境營造為原則,就台北市都市水岸空間為 例,找出未來在進行都市水岸空間的規劃、設計、營 造、經營或是開發與保育工作等理念。

淡水河流域親 水策略體系之 研究

程二文 (1997)

藉由相關文獻與國內外研究,建立淡水流域的自我描 述機制。主要方向,在於尊重原有河川機能,與兼顧 都市發展與防洪的前提下,整合各方面群眾與專家的 立場,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最後以基隆河、社子島 及二重疏洪道等三地區為對象,並從中獲得淡水河流 域的都市河川機能與利用型態、親水與防洪發展歷史 年表、都市河川環境問題與推演、親水與防洪整合規 劃策略體系等成果。

都市與水域環 境空機的結合 與生活化

劉木賢 (1997)

透過水岸相關理論,以台南巿水岸環境為研究對象,

進行海岸、自然河川與人工運河等環境勘查,結合現 有相關開發計劃,從水域環境之歷史發展、地理特微 和都巿景觀的角度,分析其潛藏的自然、人文和生態 資源,擬定一套全巿水域環境的發展構想,以建構都 巿的藍帶系統。

都市河岸親水 陳韻如 在台中市筏子溪流域研究為例,將河川類型分為田園

(17)

性景觀設計規 範之研究

(1999) 型溪流河川(低度開發、中度開發、高度開發)、鄉鎮 型溪流與都會型溪流河川,歸納出工程、生態、遊憩 類別之河川型態,並且探討民眾對於何種類型之河川 的喜好。其研究結果發現人們對於工程、生態、遊憩 模式河川,對於遊憩類型之河川教為喜歡,因此在都 市化之河川,應用遊憩類型的景觀改造較為適當。

水岸空間之再 生與活化-台 南市水岸地區 土地利用與親 水空間之研究

陳效之 (2000)

探討水岸環境在都市中的角色、水資源特性及未來都 市發展趨勢的重要性,以台南水岸環境為例,找出都 市設計的手法來規範水岸空間的開發方向,考量經 濟、水利、地景、遊憩、生態等因素,以構築都市中 最有機且自然的都市空間。

民眾參與新竹 市東門城護城 河河岸空間規 劃之研究

曾瓊瑤 (2002)

以新竹市東門城護城河為例,就河岸改善計劃為對 象,瞭解改善計劃推動的流程與計劃中推動民眾參與 規劃的過程,以探討民眾參與如何落實於市政建設 中,民眾的意見對於規劃有何種程度的影響。

一、都市河岸空間之組成

在都市河岸構成方面翁金山(2001)將都市河岸組成因子分為三部份 1.生 態環境 2.河川水體 3.實質空間,河岸地區的自然環境組成因子:

(一)生態環境:動生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氣候、土、光、水、溫度等。

(二)河川水體:範圍-河川本身之水體。活動型態-水中生態之觀察、水上活動等。

(三)實質空間:河灘地-包含了低水岸與高水岸。低水岸範圍包含河川平時水流 之水道、水面,活動型態包含了水岸生態之觀察、親水活動等。高水岸範圍包含 河川洪峰逕流處,活動型態包含了眺望、散步、垂釣、運動等。堤岸-範圍為水 岸護坡。活動型態包含觀景、散步、垂釣、運動等。沿岸之臨水地區-範圍包含

(18)

了護岸外鄰近都市之土地、住宅、公園、商業。活動型態包含了觀景、散步、休 閒活動、商業活動等。

二、都市與河川的沿革與發展

大多的人類文明都是以海岸或是河岸開始發展,當然也有帶來許多的災害,

但經過整治等等,兩面刃的河川也就變成孕育都市的主要條件。都市河岸空間在 水岸空間的架構下,隨著時間的演變,人們與河川的關係也會開始有不一樣的模 式。在文獻整理上鄭欽太(2004)歸類河川與人類的關係分成四個時期:1 農村 聚落時期 2 商業城市時期 3 都市成型時期 4 高度都市化時期。

(一)農村聚落時期:1.河域滿足了人們飲水灌溉及維生之基本需求。2.以水源船 運之便及農業之河域平原,成為聚落自足之條件。3.河川開始成為聚落之門戶。

(二)商業城市時期:1.航運技術此時開始發達,讓傍河而生的的聚落商業活動開 始熱絡,水運便利性發達,因此人們開始往內陸發展。2.河川此時開始扮演著水 源供應,排水,運輸,灌溉與防禦多重腳色。3.規劃上開始重視河川的美化。

(三)都市形成初期:1.陸運興起,航運開始沒落,河岸逐漸成為城市之後巷。

2.都市土地開發急遽擴張,防洪護岸隔絕人與水的關係,家庭廢水與工業廢水排 入河川,使得河川水質污化。3.河川成為都市死角及下水道,進入了治水,棄水 的階段

(四)高度都市化時期:1.都市環境過度開發的問題逐漸浮現,而都市整體的發展 與規劃開始提出反省與改善。2.都市水岸發展朝向親水化利用,成為都市中美化 與自然的的都市空間。3.都市與水域環境的關係,開始走進了親水再生的時期。

三、都市河川之機能與特性

都市河川在高度都市化時代的破壞,造成了河川很多機能的喪失,讓人有難 以接近、冰冷之感覺。現今環境意識的抬頭,使得都市河川因為人們的重視有了 新的生命力。而現在都市河川已經是都市的開放空間之ㄧ,除了的基本機能治水 與利水之外,還得兼具著公共安全、健康福利、環境保護、資源生產、遊憩、文

(19)

都市的河川環境有所不同,而河川水體也與一般都市開放空間有所差異,因此在 劉博文(1994)河岸機能的分類上,分為流水機能與環境機能兩大項,流水機能:

治水機能、利水機能。環境機能:生態機能、空間機能。

在文獻裡陳韻如(1999)所提及的都市河岸的特性可以區分為環境特性與空 間特性兩大項,在環境特性包含了自然與人文兩個細項,自然以坡度平緩、河域 較大、河床多細沙淤泥、沼澤等等,也就是動植物重要的生活棲息地,反之人文 特性就是具有都市成形的要素,這特性為低海拔地區為居多,人類活動與文明發 展多屬於此河川之特性。這些都市河岸環境之特質與特性,也都不同於一般的都 市空間的模式,而河川所產生的特性細分為:不穩定性:也就是所謂的兩面刃,

雖然可助於人名發展與都市的新起,但畢竟是河流洪峰必流之處,因此暴風雨時 容易成為洪水淹沒的區域,這種自然現象讓河川成為兩面刃的不穩定性。生態 性:河域必經之地所形成的生態是一體性的,環境改變與生態均會造成區域的影 響。統一性:河川屬於帶狀線性體,因此有空間連結的作用,有串聯空間點與點 的特性,使都市更加有互動之脈絡。連續性:當然線性的河川性質,也就是人們 最佳的活動休憩特性,使得視覺景觀有綿延之效果。方向性:河川的走向會深深 影響著聚落與都市的發展。界定性:河岸空間在自然地理或行政區域,也常扮演 著分界腳色,也就慢慢形成不同的地域文明。

四、都市河川之類型區分

河川的形成是因為地域、環境與人文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文化,在都市河 川的特性是兼具有治水、利水、生態、空間與遊憩等等多種功能(郭瓊瑩,1995), 因此在河川的類型上也有所不同,在考量上保育自然與人文環境的特質而改變其 原有之自然空間特性,所以要回歸到河川原有的自然型態類型。在Manning(1981)

提出融合自然(土地型態)、人文環境(文化型態)所建構的雙重式河川分類方 式,是針對河川利用型態或規劃上較具全面性考量的方法,其分類是由三種土地 類型:奔流、河塘與淺流、蜿蜓緩流,與文化環境型態:原始區、鄉村農業區、

村鎮區、都市及近郊區所得到十二種類型之河川型態。

(20)

而在文獻劉家銘(2006)提到國內相關研究中(台北市親水綱要計畫),是 把河川屬性分為主型態類別與副型態類別兩種,其中主型態係採空間面分類,以 賦予其主要發展之層次功能;副型態模式則是賦予功能面分類,可依據主型態的 空間資源潛力來發展副型態的遊憩功能。類型分類如主型態:都會型、地區型、

社區型、鄉野型、山野型及河口型六大類型。副型態:生態遊憩型、農園遊憩型、

河濱公園型、親水公園型、鄰里公園型、環境美化型、環境教育型七大類型。陳 韻如(2000)在台中市筏子溪流域研究過程中,將河川類型分為田園型溪流河川

(低度開發、中度開發、高度開發)、鄉鎮型溪流與都會型溪流河川,然後歸納 出工程、生態、遊憩類別之河川型態,其研究結果發現人們對於遊憩類型之河川 教為喜歡,因此在都市化之河川,應用遊憩類型的景觀改造較為適當。而本研究 針對都市化以開發的遊憩類型河川,在設施、景觀構面與規劃設計等等構面,找 出民眾民眾知覺偏好之因素。

五、小結

由文獻整理之結果,都市河岸的存在絕對是一個都市發展之重點,早期因為 人們需求演變成經濟需要,到了近代還需加入更多讓人們生理心理愉悅之附加價 值,可以得知都市河岸空間與一般都市公共空間不同,除了都市空間該有的建 築、植栽,休息娛樂等等之元素外,都市河岸空間更有水體、橋或連接性之視覺 感官,而在文化性與活動行為也會因為都市河岸的存在有所不同,因為都市河 岸,所以使用模式更為多元更能讓民眾感受到空間的舒適,可以說有都市河岸存 在之都市,民眾的娛樂性會比一般都市來的優渥。

第二節 親水空間相關理論

都市因為高密集化的發展下,使得開放空間一直被壓縮,而河岸開放空間也 就這樣慢慢被受重視,將親水概念融入規劃設計之中,嚴然成為新型態的都市開 放空間。本節就親水空間的定義、空間構成之方向來做探討。

(21)

一、親水之定義

親水(water-accessibility)概念於1965年開始被應用,親水就狹義的觀 點來看,就是指「人們在水體間可自由自在活動,不受限於危險因子的成分,讓 水體與人有互相密切的關係」,係指戲水、游泳、魚釣、泛舟、飲用等等;而吉 村、芝原在1985就廣泛定義而言,親水則包含了(陳韻如,1990): 1.提供優美 的景觀、2.滿足人們情緒與心理、3.生態環境體系的保育,在親水定義上都以滿 足人們對接近水體的渴望,所以良好的空間配合親水概念,可以達到人們在親水 廣義上的滿足情緒與心理的需求。

二、親水空間之構成

親水理論中郭瓊瑩(1987)提到河岸空間也就是包含了水體與沿岸所構成的 整體環境,水體與人互動的關係和位置的不同,往往會改變人的活動方式,而河 幅的寬度與狹窄、沿岸之環境(例如:建物、植栽等)、河岸的型態這些也都會 影響到人們與環境互動的結果,成為了河岸親水活動多樣的主要因素。親水空間 的設計需將空間、視覺、聽覺等多重功能融入於人們的日常生活空間、遊憩活動 甚至到工作場所,同時也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結合。而劉博文(1994)文獻中 將自然形成與人為規劃打造之都市河岸親水空間,有其五項因子組成,組成因子 為水體因子、生態環境因子、視覺景觀因子、實質空間因子與場所性因子五項。

河岸親水空間因子敘述如下:

(一) 水體因子

河岸親水空間的空間構成基本要素即是水體,必須讓水發揮物理機能,使河 川呈現充分之水量、穩定的水流、清淨之水質等的水體特質,以達成親水之目的。

其因子內容如獨特性、流動性、漂浮力、反映性、冷卻性、滋養生物(郭中端- 流水與聚落,1991;林紹玲,1986)。

(二)生態環境因子

河川為生態體系之重心,因此為充分發揮河川之環境機能,完整的河域生態 環境成為構成親水空間的必要元素,所以將其分為生物環境:生產者、消費者、

(22)

分解者。非生物環境:土壤、水、氣候等等(諸葛陽,1989)。

(三)視覺景觀因子

在文獻松浦、島谷,1987 內提出視覺景觀因子之組成分為兩大項,一項為 河岸之空間感,另一項為視覺與水域環境之互動(劉博文,1994):

1. 河岸之空間感

都市河岸空間是由河川之河幅與沿岸的建築物所構成(如圖 2-2-1),因此 有形成約略封閉、狹長感的開放空間(唐真真,1991)。河川及河幅交互作用下,

有了不同的空間尺度與觀感體驗,如下透過文獻分為三項探討:

(1)河幅與河岸空間

影響河岸空間的主要因素,莫過於河幅之大小。大小適當的河幅可以形成親 切的尺度;河福越大的話,河岸空間就愈具有開放感。在敷地計畫(Lynch & Hack:

成其琳譯,1988)對視覺之研究提出,河幅尺度影響河岸的主題分成三項。河幅 大:水面構成其主要的景觀。中河幅:其景觀主題為沿岸建物之輪廓。河幅小:

對岸的植栽及人的表情已清晰可見。

(2)河幅及沿岸建築物高度與河岸空間(D/H)綜合之效應

影響河岸空間尺度的另一個因素,即是建築高度與河堤之護岸所構成的垂直 高度,河岸空間因為有水面的反映元素,因此視覺景觀與一般都市空間有所差 異,兩岸的建築豎立加上其水中之倒影,會使河岸產生更具狹長的空間感(劉博 文,1994)。河幅與垂直體相互產生各種空間感,說明如:

D1:河幅

D :對岸建築物間的間距 H1:建物高度

H2:護岸高度

HT:建物高度+護岸高度

圖2-2-1 河岸空間之橫斷面構成圖(資料來源: 劉博文,1994:松浦、島谷,1994)

(23)

D/H (D:建物之間隔 H:建築高度)

a. D/H<1.5時,河岸空間產生狹窄、擁擠之感覺

b. 2<D/H<3.5時,河幅空間與垂直高度構成良好的尺度,為最理想之D/H值 c. D/H>4時,大範圍的河面,視覺開放,封閉感消失

河川水體的反映性,使建物產生了倒影,在視覺所觀察到的河幅比實際還要 小,建物的高度也會較實際的大,因此河岸的D/H值越大,才能構成相同的空間 體驗(陳韻如,1999)。

2. 視覺與水域環境之互動

在視覺與水域互動文獻中林昭伶(1985)提到,水面反映出的視覺效果,

會因為觀賞者與水域的距離及河岸本身之臨水高度而異。也就是說如果觀賞者比 較接近水域,而臨水的高差較小的時候,就可觀賞到較大範圍的景物倒影;相反 的,觀賞者與水域距離較遠時,反映的景物範圍也相對較小,如果水岸高度落差 小時,就就會產生人們與水的親近感。(圖 2-2-2)

(四)實質空間因子

文獻中劉博文(1994)整理出河川的主要的構成因素為:河川的水體與河川 之河岸地,而河岸地主要是提供了河岸活動性質的場所,民眾之活動與休閒都在 河岸地中進行,而河岸地的構成,包括河灘地與堤岸兩個部份,河灘地:高水岸

圖2-2-2 水面反映之視覺效果圖(林昭伶,1985:本研究修改)

(24)

(防洪等)與低水岸(低水岸河灘地、沙洲等)。堤岸:河堤與環境護岸。

(五)場所性因子

河岸環境是居民的重要休閒生活,也能清楚的指認自己所認同的河岸空間,

而這樣的河岸空間也已成為居民城市的生活記憶,也形成了當地的親水文化。劉 博文(1994)整理出以地域環境、河川性格及河岸活動三方面講解河岸空間場所 性之內涵:

1.河岸與都市織理:河川與城鄉之空間融合,也就成了都市的紋理、有了地方特 色,是人們重要之生活空間與記憶之元素。

2.河川性格:因為內在與外在的條件構成之差異,例如河域之規模、河體的特性、

河岸的環境、河岸活動的型態。讓河岸空間呈現不同的風貌,形成了獨特的場所 性格。

3.河岸活動:河岸的活動型態通常都會反映出當地的生活文化,人們與河岸之互 動也就賦予了河岸空間之生命;所以河岸空間的場所意義,得透過人們在河岸之 活動型態來完成。

三、小結

由上述整理之文獻可以得知,親水空間的構成模式會影響到人們與環境互動 之結果,而親水空間也必須要有多樣化的元素組成,包含空間、視覺、甚至聽覺 與觸覺的多方面融合,才能形成民眾喜愛的親水空間,水體對民眾之視覺有絕對 的柔和作用,在人體多感官上是加分之效果。而河幅的視覺角度、深度,也直接 的影響民眾對親水空間的開放感覺或緊閉的感官知覺。而親水景觀規劃得注重的 要素,水體、河灘地(高水岸與低水岸)、堤岸(親水堤岸)、沿岸之臨水地區(臨 近建築、植栽、道路)、其他河川沿岸之景觀元素(植栽、橋、堰)等,也決定 了親水景觀空間豐富與否,所以河岸親水景觀構成的風貌,會影響民眾對空間的 心理與認知的感受,因此找出民眾對河岸親水空間景觀構面知覺偏好之景觀,為 本研究之目的。

(25)

第三節 景觀知覺相關理論

根據李素馨(1997)認為景觀偏好的研究乃經由觀賞者對景觀加以評價的一 種主觀心理判斷,其目的在於了解景觀的特性、個人的喜好作為都市景觀規劃設 計及管理的依據,它是一連串人與環境交互作用下所產生之結果,由知覺開始進 而發展為認知,最後進行評價而產生景觀偏好。而本節針對相關景觀知覺偏好理 論與環境偏好評估方法進行文獻蒐集整理,以找出適合之評估方式。

一、景觀之義涵

依林務局(1985)對景觀作一較為適當及完整的定義,指人類視覺、聽覺及嗅 覺等,所能感受自然與文化之形象與內涵,也就經由知覺歷程所能感受的自然演 化和人類活動所組成的有形景物及無形景物的整體環境印象,引起內心的衝擊,

以滿足人類需求效用者,稱之為景觀(鍾政偉,2002)。

二、景觀知覺偏好理論

邱裕瑄(1997)認為知覺(perception)為人藉由視、聽、觸、嗅與味五種感官 所得,然後把接收到的外部資訊,經由這五種感官過程加以解釋與評價。而 Zube

(1982)將知覺定義為在景觀的環境中有很多的事物與物體,可作為多方面不同 的刺激所產生的各種感覺,而個人過去的社經背景經驗,目前之需求與將來期 望,將感官資訊意義化,並認知各事物間關係的「心理歷程」就稱為知覺。對於 Ittelson(1978)從心理學的觀點提出知覺性質影響的三個論點(侯錦雄,1985):

(1)知覺的感受是直接受到刺激物的影響、(2)知覺與其他心理活動機能不可 分離,而且是很難區別的、(3)知覺與知覺發生的環境涵構相關並且相互影響。

侯錦雄(1984)在景觀知覺方面,分為觀賞者的主體與客體兩個方面。說明了視 覺景觀美感的體驗,是經由景觀來源的不同因而產生差異,而透過觀賞的角度、

距離、位置、序列等等的不同,由觀賞者心理狀態轉化,產生不一樣的景觀體驗。

三、景觀知覺偏好評估模式

景觀視覺品質的評估在 1960-1970 間被美國被提出,人們對於自然景觀的

(26)

美質評估,開始以視覺為主要的感覺做環境評估之標準。當環境使用者在覺知環 境品質時,並以選擇、喜好、行為來決定其認知,此類知覺稱之為環境評估或偏 好選擇(李素馨,1997)。Laurie(1975)對於「景觀評估」是指兩個以上的視覺景 觀,由視覺品質之評價,決定其相互間的關係(陳育文,2004)。然而在眾多專 研景觀評估理論之學者,以 Zube et al.(1982)所提出的景觀評估檢驗模式最被 廣泛使用,評估模式分別有二大項:專家模式、非專家模式(大眾模式)。就非專 家模式(大眾模式)又分為三種依序為:生理心理模式、(心理模式)認知模式、(心 理模式)體驗模式(如表 2-3-1)。應用上述各種模式來對景觀做優劣之評價,來 得到專家或民眾偏好度之評值,就評估方式敘述如下:(鍾政偉,2002)。

(一)專家模式:

以生態學或形式美學為基礎之評估模式,主要是以有相關領域的專家,依據 各專業背景,對景觀資源的美質進行描述與評估,分析以質化為主,評估結果則 將景觀資源予以分級歸類,以供實質規劃等之參考。

(二)心理物理模式:

心理物理模式是以人對景觀美感的評判,是人們直接與環境屬性之交互作用 後所產生的反應,並不涉及認知的過程。說明了環境刺激與人類知覺反應「刺激

-反應」的關係,建立景觀實質特徵與人們對景觀知覺判斷間的數學關係模式。

(三)認知模式:

此模式認為人們接受景觀環境資訊,是與個人的社經背景與社會文化等狀況 有關。也就是「環境刺激接收-個體作用-行為反應」間所發生的內在歷程。人 們對景觀的美感評判是經由實質環境的刺激後,加入心理認知的過程並且賦予意 義,且與過去經驗、期待等個人內在特性的綜合所得。

(四)體驗模式:

此模式強調人們與景觀間互動之經驗來考量,強調人們表達對環境的主觀感 受、期待及解釋等反應,相較於前兩種景觀評估模式,較難以量化評估。

(27)

非專家模式(大眾模式)

心理模式 模式

說明

專家模式 心理物理模

式 認知模式 體驗模式 對 象 受專業訓練 一般觀察者 一般觀察者 一般觀察者

評估特質

從專業訓練、設 計理論、生態和 資 源 管 理 經 營 立場來分析。

經 由 管 理 和 設 計 方 法 或 操 作 的 景 觀 性質分析。

綜 合 已 知 的 資 料 和 定 義 去 分 析。

從每天的經驗 模式去分析。

研究結果 分 析

有 助 景 觀 品 質 的 說 明 與 分 析,並增加人與 景觀的感應。

知 覺 價 值 的 數 值 或 統 計 的 表 達 與 景 觀 或 景 觀 特 徵相關連。

加 強 定 義 以 及 有 關 偏 好 的 評 分。

人與景觀發展 之瞭解及景觀 經驗之說明。

優、缺點

專 家 可 信 度 雖 高,但易流於主 觀的判斷。

團 體 間 的 信 度 比 個 體 的 信度高。

信 度 、 效 度 較 高,可直接探測 人們的價值觀。

因其影響的因 子較多易產生 錯誤故信度較 低。

四、小結

因此在上述理論可知,景觀知覺就是以人與景觀產生了互動的感受,而景觀 知覺是會受環境資訊、觀賞者的特性(年齡、背景、知識等)之差異有所影響,

故本研究調查之對象為一般民眾,因此在問卷設計上,納入民眾之個人特性選 項。所以知覺理論即景觀環境所給予的資訊,經由視覺加上知覺器官的接觸,而 得出對與景觀知覺的感受,因此產生了人與環境上溝通之體驗。

而在評估模式探討中,可以發現認知模式在對於人們探索真正景觀價值所在 較注重人與景的對話。而實質景觀規劃的探討或解決景觀經營、管理等文題,就 以心理物理模式較為準確。所以由評估模式探討後,呼應本研究之目的之評估模 式,以認知模式與心理物理模式的景觀評估方法為適合,透過此兩種模式之方 法,較能掌握住人們對於景觀的知覺感受與實質面的景觀規劃,以了解人們對於 景觀知覺偏好之相關評值,來對往後相關河岸親水空間規劃之參考。

表 2-3-1 景觀知覺評估模式表 (資料來源張習賓,2006)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探討都市河岸親水空間景觀偏好為主,來了解河岸空間哪些景觀構 面之組成會影響人們的感受。因此本章節以 1.研究地點的選定;2.河岸空間的 景觀特性與景觀構面調查分析;3.研究設計、研究變項、問卷等等操作來做本章 節的整體架構。

第一節 研究地點之選擇

本研究以新竹護城河為研究對象,而新竹護城河親水空間於民國 90 年 10 月完工,從新竹市林森路到中央路的範圍總長約 600 公尺,整體寬約 56 公尺的 護城河親水公園。而以東門圓環為中心點以北之區域多屬於機關用地(新竹市政 府、新竹地方法院、市議會等);以南之區域土地使用為商業區,由東門圓到林 森路區域為熱絡的商業活動,以飲食小吃和服務零售業為大宗,尤其信義街上的 誠品書局與藝文展覽活動相結合,產生了人文活動的活動型態,因此護城河之性 質分布有明顯的不同。

而護城河兩岸的街道呈複雜的單向道系統,且部分路段為雙向道;概論之,

由林森路至中央路段,東側北向單行,西側南向單行,連絡東西岸的橋樑則多為 雙向道;其中以府後橋和大同橋是西向東的單行道;位於中央路上的成功橋是橫 越護城河東西岸主要道路橋樑,其穿越性極強,和東門圓環同是造成護城河連續 空間被切斷的主要因素(森海國際,2000)。

而本研究依地點觀察與分析中將新竹護城河分為二個景觀區劃範圍,而在市 政府中央路至世界街區段之河岸親水空間,由於民眾極為稀少,在河岸親水設施 與規劃方式都以強烈之人工化,在河幅與水體間都已喪失河岸親水空間應有的功 能,所以本研究不將此區段納入研究地點。以南向林森路為出發點,通過東門城

(29)

1.東門城南向河岸親水空間(林森路至東門圓環)

2.東門城北向河岸親水空間(東門圓環至中央路)

圖 3-1-1 新竹護城河親水空間區段圖 1

(30)

在(圖 3-1-2)林森路出發一直到新竹東門城圓環,為新竹護城河河岸親水 空間-南向河段,左右側勝利路與文化路,是以單向車道為主,汽車與機車皆可 通行。而(圖 3-1-3)新竹東門城圓環出發直至中央路,為新竹護城河河岸親水 空間-北向河段,左右側道路以南向河段相同。在南向與北向河段平面圖中,標 示星型圖案的位置,為本研究對一般民眾之問卷受測區域。

圖 3-1-2 南向河岸-林森路至東門圓環 圖 3-1-3 北向河岸-東門圓環至中央路

第二節 研究地點之觀察與分析

一、東門城南向河岸親水空間(林森路至東門圓環)

(一)觀察分析

此河岸親水空間商業行為非常熱絡,河岸空間也有設置表演平台,假日 常有藝文活動來帶動人潮,周邊商家林立有小吃、服務業、書局、娛樂等等,

左右兩旁單行道設置汽機車不方便行駛的鋪面,想讓民眾多些行動空間,但

(31)

車流量比其他兩區段之還是顯於大的多。(如圖 3-2-1)空間內運用多量大型 植栽與地形的高地起伏來增加趣味性,河岸人行徒步部份以不人工化為主,

保有自然感覺。(如圖 3-2-2)

圖 3-2-1 商家林立步道

圖 3-2-2 高低起伏人行步道

2.空間與視覺組成分析

商業區之親水河段在街道傢俱的設置較其他兩段為少,在信義街方位之 區段有設置一個表演平台,為此區段最為明顯之人工設備(如圖 3-2-3),以 高低差之地形來形成座位階梯,以代替座椅之街道傢俱的功能。此區植栽的 設置為高聳的植栽搭配較矮的灌木植栽取的平衡,以水體反映增加視覺效

(32)

果,水體的深度不深可看見河內的石子與魚類之活動(如圖 3-2-4),所以河 岸有設置階梯模式的親水空間可接觸水體,更可藉由水體所放置的石頭步道 到達對岸;而河岸被東西向連絡橋樑給阻斷,導致穿透性不一致以利交通方 便,在此區段週邊商家林立,各形式之店家豐富了視覺多元,配合空間內高 低起伏之行走地形,增加了空間多樣化之趣味。(如圖 3-2-5)

圖 3-2-3 表演平台設置與階梯座位 圖 3-2-4 水體

圖 3-2-4 高聳植栽林立 圖 3-2-5 空間之穿透性

二、東門城北向河岸親水空間(東門圓環至中央路)

(一)觀察分析

此區段在商業活動顯的沒如此活絡,屬於較為幽靜的休閒空間,內部步 行空間與綠地空間也較為寬廣的多,周邊以住宅或是政府公有地居多,來往

(33)

欣賞與靜態活動的空間觀感。(如圖 3-2-6) (二)空間與視覺組成分析

活動型態的改變,讓此區域的休息設備增加,街道座椅的數量比較其 他兩區段為較多量,而綠地空間與步行空間也開闊很多,視野寬廣有明顯 之規劃。在親水設計方面與第一區段相同,但坡面護岸的高低趣味性比較 平乏,高低起伏之趣味感較少(如圖 3-2-7),因此植栽模式有些許改變,

以 較 為 寬 大 茂 密 的 樹 種 為 多 , 非 常 適 合 樹 下 休 息 乘 涼 之 活 動 ( 如 圖 3-2-8),而此區域有設置二個明顯目標物;1.二二八象徵紀念物 2.紅色 人行徒步半圓型橋樑作為此區域的精神象徵,此橋樑橫跨河面只限於人行 穿越,在視覺穿透性也比聯絡道橋樑來的好一些,在自然景觀的色系中使 用了突物的紅色來增加注目焦點,而二二八紀念物的設計是以三根條狀物 體豎立於空間中,以指向性的意念對著紅色徒步橋,與二二八紀念物有著 相呼應之意象。(如圖 3-2-9)

圖 3-2-6 水體與寬闊之視野綠地空間 圖 3-2-7 無起伏之人行步道與座椅

圖 3-2-8 植栽模式改變 圖 3-2-9 徒步橋樑與紀念物

(34)

三、中央路至世界街區段河岸親水空間 (一)觀察分析

此區的人工化非常強烈,河道、護坡、河岸等等一率都被鋪面與牆設 置而成,與商業區段河岸和休憩娛樂河岸形成強烈對比,產生一種不自然 且以人工化為主的設施規劃型態,而河岸有部分被設置為市政府之地下停 車場與網球運動場來供應相關人員或民眾之使用,因此市政府區段河 岸空間以人工化河岸親水設施為主要規劃方法。(如圖 3-2-10) (二)空間與視覺組成分析

這區的規劃模式有明顯之區隔,前二個區段對於人行徒步空間要接觸 河道水體的親水模式比較讓人親近之感受,市政府區段將他分為二部份,

人行步道與河道水體並無接觸,要下階梯後才可接觸水體,而此親水空間 規劃方式是以在河道範圍做人工化步道鋪面,讓民眾得以直接在河道上娛 樂嬉戲,但以喪失河岸親水空間應有之功能。所以在此區域比較前兩區有 顯的民眾相對較為稀少,多半都經過不停歇,部分親水空間也已經無水體 流動,雖然是以人工化設備為主要區段,但此區還是顯得較為冷清,因此 本研究將不納入此區域之範圍。(如圖 3-2-11)

圖 3-2-10 人工化整體河道親水空間 圖 3-2-11 人工鋪面與無水體之河幅

(35)

第三節 研究設計

一、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目的在瞭解一般民眾之景觀知覺偏好與河岸親水空間景觀構面的 知覺因子為何,然後進一步建立景觀知覺偏好與河岸親水空間品質的相關聯性,

並且參考文獻回顧中所提及之景觀知覺評估之認知模式與心理物理模式方法,以 建立本研究的研究之架構(圖 3-3-1)。

圖 3-3-1 研究架構圖 二、研究變項

經由文獻回顧及各項知覺因子的歸納整理,擬定本研究之研究變項,各變項 之定義說明如下:

(一)受測對象之基本屬性

是指受測對象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

(二)認知環境屬性知覺

本研究透過(黃富瑜,1998:鍾政偉,2002)之文獻,將過去Kaplan(1989) 所提出的景觀認知評估因子與各學者相關研究,的景觀認知因子之定義及研究變 項加以整理,歸納出41類環境屬性知覺因子(附錄一),由於本研究之研究受測 對象是現場之民眾,因此環境屬性變項須為一般大眾可以簡單理解之環境定義屬 性,本研究以都市景觀、公園、水景為標準,篩選出適合的環境屬性變項,來運 用在問卷因子上面。經整理出之環境屬性因子分類如下:

複雜性(complexity):河岸親水空間景觀豐富多樣空間程度、景觀單調空間程度 一致性(conerence):河岸親水空間景觀元素的秩序程度、雜亂程度

混亂的(cluttered):河岸親水空間景觀元素的混亂程度、不混亂程度

民眾景觀知覺偏好 河岸親水空間構面

關聯性

(36)

生動性(vividness):河岸親水空間景觀元素生動誘人程度、呆版不誘人程度 開闊性(openness):河岸親水景觀空間的視覺開闊程度、封閉程度

自然性(naturalness):河岸親水空間自然的、人工的程度 獨特性(uniqueness):河岸親水景觀空間的獨特性、平凡性 整潔性(neatness):河岸親水景觀空間潔淨的、髒亂的程度 舒適性(comfort):河岸親水景觀空間的舒適、不舒適程度 趣味感(interesting):河岸親水景觀空間有趣、無聊的程度 愉悅感(pleasant):河岸親水景觀空間讓人感到愉快的、不愉快的 安全感(safe):河岸親水景觀空間讓人感到安全的、不安全的程度 平靜感(tranquility):河岸親水景觀空間讓人感到心靈平靜的、焦慮的 熟悉度(conversance):此河岸親水空間的熟悉與不熟悉的

美 感(beautiful):對此河岸親水空間感到美與醜陋的

(三)心理物理環境屬性知覺

在相關河岸文獻回顧中所整理出(林昭伶,1985:郭瓊瑩,1987:唐真真,

1991:劉博文,1994:陳韻如,1999:陳效之,2000:翁金山,2001),河岸親 水空間在規劃與視覺上,相關重要的組成、規劃、視覺影響因素有哪些,來運用 在問卷因子上面,經相關文獻整理後,組成景觀環境因子歸類如下:

河幅寬敞:河岸親水空間河道之寬敞程度的大小 水體相關品質:河岸親水空間水體相關品質 河岸空間:河岸親水空間寬敞與規劃

水岸護坡:河川堤岸之護坡模式

人行步道與鋪面:河岸親水空間步道之形式與材質變化 避難場所空間:河岸親水空間的安全避難區劃

鄰近建築形式:週遭建築類別、形式、高度、色彩的相關影響

(37)

空間相關設施:河岸親水空間設施型態與性質

空間維護與管理:對於河岸親水空間的相關品質維護與管理 空間植栽:空間內的植栽群落類型與多樣化

河岸的自然生態環境:河岸親水空間自然與生態的景觀規劃

三、問卷設計編製

問卷編制方面,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一般民眾之景觀知覺偏好與河岸親水空 間景觀構面的相關性。所以問卷設計模式以一般人容易理解為主,而現場實證調 查的問卷編製內容,依整理說明如下(附錄二):

(一)受測者之基本資料

問卷受測者之基本資料,因受測者不同的專業背景與教育程度等等所得的 景觀感受有所不同,藉由基本資料之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專業背景、居住地 來讓受測者勾選。

(二)河岸親水空間的使用情況

該空間處於都市之中心,使用模式也有所多變,對於空間性質的不同有商 業、娛樂、休閒、辦公等,此部分以了解一般大眾對都市河岸親水空間的使用模 式為主。

(三)認知環境屬性知覺因子

人類對於景觀感受的情緒體驗多元而複雜,所以測定人們對於景觀感受的 知覺這部份,採用語意分析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簡稱 S.D.分析 法),來測量人與景觀之間的情緒表達,是相關研究中通用之情緒測驗量表,而 本研究依據上述 Kaplan(1989)所提出的景觀認知評估因子與各學者相關研究之 整哩,擬定出了 15 組景觀知覺評估之語彙,如(表 3-3-1)所示。

(38)

表 3-3-1 河岸親水空間認知度知覺因子語彙 1. 熟悉的 - 不孰悉的

2. 美 的 - 醜 的 3. 豐富的 - 單調的 4. 有秩序的 - 雜亂的 5. 混亂的 - 不混亂的 6. 開闊的 - 密閉的 7. 生動的 - 呆版的 8. 自然的 - 人工的 9. 獨特的 - 平凡的 10. 潔淨的 - 髒亂的 11. 舒適的 - 不舒適的 12. 有趣的 - 無聊的 13. 愉快的 - 不愉快的 14. 平靜的 - 吵雜的 河

岸 親 水 空 間 認 知 度 知 覺 因 子 語 彙

15. 安全的 - 危險的

本研究配合 S.D.語意分析法,設定了 1 到 5 個尺度的偏好直給民眾勾選,

由下(表 3-3-2)生動的與呆版的做為範例說明,設定 1 到 5 的偏好值,勾選越接 近 1 的尺度就代表受測者對於此環境空間的生動性越好,勾選越接近 5 的尺度即 代表此受測者對於此環境空間的生動性知覺越低,反觀呆版的知覺就偏高。

表 3-3-2 S.D.語意尺度調查表範例

非常 中等 非常

1 2 3 4 5

生 動 的 呆 版 的

自 然 的 人 工 的

(39)

(四)心理物理環境屬性知覺因子

對於河岸親水空間的規劃與景觀構成,測定人們在景觀構成的感受為何,本 研究經上述文獻,所整理出的河岸親水空間景觀構成變項,來測量民眾對河岸親 水空間景觀構成之偏好,而受測方式為給予受測者1到5的偏好尺度,越接近1 值代表對此景觀因子為感覺為偏好,越接近5值即代表對此景觀因子為不偏好

,擬定出了 18 個景觀知覺評估之因子項目,如(表 3-3-3)所示:

表 3-3-3 河岸親水空間心理物理知覺因子 1. 河道寬度的寬敞且適當

2. 適當的河水深淺度 3. 生態的河岸護坡

4. 步道空間寬敞平整無凹陷 5. 人行步道鋪面色彩豐富且多樣 6. 安全的避難場所空間

7. 周邊熱絡的商業空間 8. 商業元素的多元色彩 9. 提供便利穿越河岸的橋樑

10. 舒適的景觀傢俱形式(平台、座椅) 11. 色彩和諧的景觀傢俱

12. 空間豎立公共藝術雕塑品

13. 空間環境設施良好的維護與管理 14. 乾淨且透明的河水品質

15. 多種植栽類型的群落樣式 16. 色彩和諧的多樣化植栽 17. 週遭良好的氣候環境 河

岸 親 水 空 間 心 理 物 理 知 覺 項 目 因 子

18. 河岸天然的生態環境

(40)

第四節 調查方法與分析

一、調查方法

(一)問卷對象

針對新竹護城河使用之居民、遊客等等一般民眾作為問卷對象,使用 SD語意分析法可得出大眾之共通知覺,在人們接收到景觀空間所給的知 覺感官訊號刺激後,會產生某些共同的感覺特性,在對此評估值加以分析。

(二)樣本大小

本研究對抽樣調查內之隨機抽樣為適當之方法,而結果之準確度取決 於樣本大小的數量,因此採用隨機抽樣比例式,即採No=Z²/(4d²)公式 推算,常用之信賴係數 100(1-α)%為 90%=1.645,所以得出信賴度區間在 90%之條件下,其容許誤差D值設定在平均值約 10%以內,求所需之樣本 大小,因此計算出來的樣本為 68 份。

(三)日期

問卷調查時間以民國九十七年四月九日到四月十三日,分別為週休假 日與平常日共五天。而問卷調查是以假日為主、平日為輔,問卷時間以下 午1點至5點為核心樣本。

二、資料處理與分析

問卷抽樣回收後,本研究使用 Spss For Windows 12.0 統計分析套裝軟體 作為計算工具,將所得之偏好評估值加以編碼登入到此套裝軟體,以得取所要之 資料,接著把受測者所填寫問卷之資料整理做初步敘述性分析,就分析將說明各 河岸親水空間的景觀知覺偏好的因素,在歸納景觀偏好是受哪些景觀知覺因素所 影響,建立民眾的景觀知覺偏好與空間之相關性。而就上述過程之分析方法包

No= Z²/(4d²)

No= 1.645²/(4*0.1²)= No= 68

(41)

含:敘述性統計、皮爾森相關積差、T檢定、因素分析與多元回歸等方法。

(一)結果調查初步分析、敘述性統計

把受測者的個人基本屬性資料以敘述性統計的方式計算出個數,並以百 分比方式說明研究樣本之組成結構。將受測者對河岸親水空間使用類型的景 觀知覺、偏好等評值資料,進行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析,以瞭解受測者對景觀 知覺、偏好之感受情況。

(二)河岸區段差異性 T 檢定

河岸親水空間鄰近環境與空間特性的不同,是否受訪者的知覺有所影 響,故對各河岸親水空間進行 T 檢定之差異,以分析河岸親水空間鄰近環境 與空間特性的有無,是否會影響偏好評估因子。

(三)皮爾森相關積差

將河岸親水空間,民眾景觀偏好的認知因素與河岸景觀空間的心理物理 因素運用皮爾森之分析,以了解民眾的個人特性,對於景觀認知與景觀心理 物理知覺,有何相關的差異性。

(四)因素分析、多元迴歸

運用因素分析將河岸親水空間的景觀認知因子與景觀心理物理知覺因 子歸納為景觀知覺因素構面,以說明河岸親水空間類型給予個人之知覺感受 為何,並且利用此一分析之結果,進行多元迴歸分析,以說明景觀知覺偏好 是受那些景觀知覺因素構面所影響。

(42)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

本章節針對民眾對都市河岸親水空間的知覺偏好做分析,共計回收七十份河 岸親水空間知覺偏好問卷,透過信度分析 Cronbach's Alpha 值為 0.742 達有效 信度(0.5 以下為信度不足),正式問卷調查時間為民國九十七年四月九日到四 月十三日,分別為週休假日與平常日共五天。分析內容包含了:1.基本資料的分 析,對民眾個人特性、河岸的認知項目與心理物理項目的評值等,做敘述統計。

2.分別將各區段之河岸用T檢定來分析環境景觀知覺之差異性。3.透過整體偏好 的知覺評值,配合個人基本特性與各項認知與心理物理知覺項目,以皮爾森積差 來分析其相關性。4.將河岸親水空間的景觀知覺因子,以因素分析所產生之知覺 因素構面,運用多元迴歸分析,建立以景觀知覺因素構面為自變項的景觀偏好推 估模式,用以推估影響各廣場景觀偏好有哪些構面。

第一節 基本屬性資料分析

一、受訪者基本資料分析

一般民眾社經背景如(表 4-1-1)。在受訪居民中,男性與女性接受問卷的成 效差不多一致,但整體上樣本數還是以男性居多,「男性」比例佔 55.7%,「女性」

比例佔 44.3%:在此河岸空間的受訪居民的年齡層「31~40」為最多,比例佔 30%,

年齡在「51~60」為最少,比例佔 11.4%,因此河岸親水空間較吸引「31~40」工 作上班之年齡層,工作後在此空間休憩或進食,放鬆工作後的壓力:而其次吸引

的是以「21~30」之年齡層,以學生性質居多,在放學或假日時,相約遊玩的集合

點。:而在教育程度以「大學學歷」佔多數,比例為 47.1%,國小學歷為最少數,

比例為 2.9%:在專業背景方面,非相關專業背景之民眾比例為 78.6%:居民之居 住多半為本新竹縣市居多 91.4%,來此河岸親水空間的次數頻率為偶爾最多,比 例佔 57.1%,經常來此河岸親水空間之民眾比例佔 38.6%。

(43)

(表 4-1-1)個人基本資料分析表

變數項目 次數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積百分比

性別

總和

39 31 70

55.7 44.3 100.0

55.7 44.3 100.0

55.7 100.0

年齡

20歲以下 21~30 31~40 41~50 51~60 60以上

總和

9 17 21 15 8 0 70

12.9 24.3 30.0 21.4 11.4 0 100.0

12.9 24.3 30.0 21.4 11.4 0 100.0

12.9 37.1 67.1 88.6 100.0

教育程度

國小 國中 高中 大學 碩士 博士以上

總和

2 6 20 30 12 0 70

2.9 8.6 28.6 42.9 17.1 0 100.0

2.9 8.6 28.6 42.9 17.1 0 100.0

2.9 11.4 40.0 82.9 100.0

專業背景

有相關專業 無相關專業

總和

15 55 70

21.4 78.6 100.0

21.4 78.6 100.0

21.4 100.0

居住地

本縣市 外縣市 總和

64 6 70

91.4 8.6 100.0

91.4 8.6 100.0

91.4 100.0

使用次數

經常 偶爾 總和

27 40 3 70

38.6 57.1 4.3 100.0

38.6 57.1 4.3 100.0

38.6 95.7 100.0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河岸親水空間使用資料分析

而空間使用分析之比較如(表 4-1-2)。根據調查,因為空間的特性有所不 同,所以項目也有所不同,受訪者對於河岸親水空間的使用目的:東門城南向河 岸親水空間,民眾居多是以逛街購物居多,因此這區段之性質以商業活動為主 要,在人們活動性質上教為熱絡之區段。而東門城北向河岸親水空間,在性質上 民眾居多是以偏向靜態活動為主,在散步的比例為最高其次是停歇休息等。

(表 4-1-2)空間使用分析表

項目 類型 問卷選項 問卷次數 百分比

東門城南向河岸親水空間 逛街購物 21 58.3%

使用目的

東門城北向河岸親水空間 散步 24 66.7%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research of the installation service of telecom carry on integrating sex valuation, and take the operation of Chunghwa Telecom Hsinchu as an example and inquire in

In order to promote urban renewal, urban design, and urban landscape movement, Hsinchu city government held “2000 Chu-chieh youth urban designer camp” for two sessions in year

In order to ensure a sufficient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city water,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of relevant works must be controlled so as to comply with the designed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pipeline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such as PVC pipes and steel pipes, with different water contents in different depths of standard sand (Ottawa sand), and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Hsinchu County coast as an example, bases on ecological planning method, complies with landscape ecology, selects appropriate landscape elements

The study uses the Taiwan Water Corporation’s statistical data and chooses economic variables such as the total population in Taiwan,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analyze cultural facility of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sinchu City, Taichung City, and Tainan City3. It can provide lo- cal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is using GIS as a tool to manage dynamic information based on urban landscape elements, and managing landscape plantation by this positive and effic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