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習經誦典 修身致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習經誦典 修身致知"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習經誦典 修身致知

徐愛珠

在學校推展文化教學並非創新的事,課程發展議會在 2004 年《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中闡明要讓學生認識中華 文化,吸收優秀的文化養份,進而反思、認同中華文化。中華文 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涵蓋範圍非常廣闊,優秀的經典作品浩 如煙海,筆者嘗試以個人、家庭、社會及國家幾個方向,羅列一 些可以用作學習材料的作品,並分享幾點體會。

個人:立志修身 敦品力學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 下的根本,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個人的品德修養,只有修養好自身 的品德,才能擔負起社會責任。《弟子規》是傳統啟蒙書籍,列 出孩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及學習上應該恪守的標準。雖然《弟 子規》成書年代久遠,但觀乎其內容「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

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並沒有不合時宜 的感覺。學習《弟子規》是學習立志修身的第一步。

除此以外,很多古人刻苦奮鬥求學的故事都可用作學習材 料。教師可運用「懸樑刺股」、「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等故事,

引導學生學習古人刻苦求學的精神,反思自己的學習態度。《孟 子》的「二子學弈」正是要學生明白做事要專心致志,而「揠苗 助長」及《韓非子》的「守株待兔」都提示我們做事要循序漸進,

不能急於求成,也不可抱着僥倖的心態。此外,「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吾日三省吾身」、「溫故而知新」等出自《論語》

的名句,都可以作為引導學生培養學習態度的教材。

(2)

家庭:孝順父母 友愛兄弟

傳統社會中「百善孝為先」,孝是最重要的善行和德行,《孝 經》提到「夫孝,德之本也」,說明孝是一切道德之根本,孝行 是最大的美德。家喻戶曉的二十四孝故事,如虞舜孝感動天、董 永賣身葬父、漢文帝親嘗湯藥、黃香扇枕溫衾、黃庭堅滌親溺器,

內容非常豐富,能讓學生讀得津津有味,並從中學習古人重視孝 道的精神,體會值得今人借鏡之處。其他經典作品,如《遊子吟》

讓學生明白父母為自己付出的心力,理解為人父母的想法;《畫 荻教子》、《曾子殺豬》、《朱子家訓》、諸葛亮《誡子書》等,讓 學生理解父母對子女的叮嚀與期望;《燕詩》、《慈烏夜啼》適合 引導學生銘記父母養育之恩,思考反哺的重要。

孝悌為仁之本,孝及於上,悌及於下。在家庭,我們面對父 母長輩要孝敬,面對兄弟姊妹要團結友愛。古代女中豪傑花木蘭 便是孝悌的典範,《木蘭辭》除表揚她代父從軍的孝行外,還表 現出她疼愛弟妹,側筆描述她淡泊功名的性格。《閔子騫童年》、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懷澠池寄子瞻兄》、《和子由澠池懷舊》

讓學生感受故事人物對兄弟的愛惜。《折箭》及《七步詩》讓學 生明白兄弟團結友愛的重要。

社會:尊師重道 誠實守信

一個人的成長,除了父母養育之恩外,老師用心的教誨亦十 分關鍵。《程門立雪》中楊時為怕驚醒正在睡覺的程頤,惟有在 風雪中等候,足見對老師的尊敬;《左忠毅公軼事》描述左公及 史可法互相愛惜的師生關係;《岳飛之少年時代》除頌揚岳飛愛 國的情操外,亦表現出他天性重義,師恩不忘的個性。

誠實守信是「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是優秀品格的標誌。

所謂誠信,是指人與人相處時應該誠實無欺,講求信用,言行一 致。《呂氏春秋.貴信》:「君臣不信,則百姓毀謗,社稷不守;

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

(3)

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鬱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 苦偽,丹漆染色不貞。」誠實地對待工作、家人和朋友,才可以 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社會生活才能健康有序。《曾子殺豬》

講的是父對子要有信;《范式守信》告訴我們信諾沒有限期;《季 札掛劍》說明即使朋友去世,亦要堅持兌現心中許下的承諾,這 更顯守信者的高貴。

國家:以公為先 愛國愛民

在芸芸的經典中,「以公為先」的作品俯拾皆是。在個人與 國家的關係上,強調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將 相和》的藺相如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大禹治水的故事記述大禹 因治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而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等故事,除表 現出人物堅毅不屈和為別人幸福而犧牲的精神外,也充分表現古 人為社稷蒼生作出貢獻的美德。

《過零丁洋》的文天祥在國家危急關頭抗敵,表現了堅貞不 移的情操。我們可以讓學生感受文天祥至死不渝、凛然不屈的氣 節,以及視死如歸的英雄精神,將千古頌揚的人物立體呈現於學 生眼前。《蘇武牧羊》的蘇武,《滿江紅》的岳飛都是千古傳誦的 烈士,他們寧願犧牲個人榮辱,決心以身報國,捨生取義的精神,

實在感人至深。

教授經典作品的一點體會:

文以載道,以身作則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作為老師亦需 多誦經典,提升個人的修為,拓寬對文化的認識。當準備一節語 文課時,無論作品的歷史背景、作者生平資料和作品所蘊含的意 思都要深入研究,才能當好「為人師者」這個角色。教師與學生 同樣需要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在生活中演繹和實踐文化傳統的

(4)

優秀之處,以身作則。

靈活運用,引發興趣

部分經典作品年代久遠,學生可能會覺得不合時宜。筆者會 引導學生明白這些作品能夠歷久不衰、代代相傳的原因,正正是 它當中蘊含亙古不變的真理,例如立志修身、孝順父母、尊師重 道、誠實守信等傳統美德是不會隨時間湮滅。我們要學習的是作 品所蘊含的文化精髓,引導學生咀嚼、品味語言文字的精妙,領 悟作品的意境,把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經典作品中不 少是寫人、寫事的故事,小學生喜歡聽故事,透過教師生動的演 說,有趣的課堂活動,自然能提升學習興趣。現在資訊科技發達,

教師可以在教授經典作品前,讓學生先預習,鼓勵他們在互聯網 上搜尋有關作品和資料,讓他們對作品有初步認識。課堂上亦可 盡量避免糾纏於字、詞、句的解釋,更不必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字 詞的注釋。

通感誦讀,積學儲寶

誦讀是學習經典作品的不二之法,是傳統語文教學的一根權 杖。誦讀經典是簡潔和有效的學習方式,如《燕詩》、《慈烏夜啼》、

《遊子吟》都是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亦是琅琅上口的佳作,很 適合小學生誦讀。在課堂上,教師可示範如何讀出作品的節奏,

引導學生邊讀邊感悟,培養語感。通過反復誦讀、配樂吟誦,讓 學生領悟作品的神韻,收積學儲寶之效。

中國語文課程強調中華文化的薰陶,期望學生學習聖賢的智 慧、行為與思想,傳承源遠流長的傳統美德。但品德培育非立竿 見影,我們可以在孩子的心靈中播下種子,讓他們在經典作品的 耳濡目染下,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只要讓這些優秀的智慧與思 想伴隨孩子成長,將來就會喚醒心中的種子,達致「隨風潛入夜,

(5)

潤物細無聲」的境界。

參考資料:

1. 王進群(1979)《論語故事》。台灣:國家出版社。

2. 林語堂(2005)《吾國與吾民》。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3. 施仲謀(2006)《中華文化承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 施仲謀(2010)《中華經典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 風車編輯部(2008)《弟子規》。台北:風車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6.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 (2008)《致知達德》。香 港:教育局。

7.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2010)《積累與感興》。香 港:教育局。

8. 曹順慶(2007)《中華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9. 陳佩琪(1998)《二十四孝的故事》。台北:風車圖書出版有限 公司。

10. 勞思光(2002)《中國文化要義新編(第三版)》。香港: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11. 楊伯峻(1980)《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12. 課程發展議會(2004):《中國語文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香 港:教育局。

13. 鄭赤琰(1996)《中國關係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14. 導師出版社編輯委員會(1994)《中國文化精神探究》。香港:

導師出版社。

(6)

15. 錢穆(2009)《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重排 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徐愛珠女士,資深中國語文科教師,曾借調教育局課程發展 處中國語文教育組,協作策劃課程發展工作及製作課程配套資 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過去曾從別的訪問學者處聽聞他對法國中學古典教育的認同, Flajolet 教授 讓 我們更加明白它的內容 — 六年的拉丁文, 六年的法文, 法文包括語言, 文學與 語文的歷史。 前四年拉丁文, 法文,

摘要 : 古希臘的偉大天文學家托勒密說:「平凡若我者, 本應如蜉蝣一般朝生暮死。 但是, 每當 我看到滿天的繁星, 在不朽的天空, 按照自己的軌道井然有序地運行時, 我就情不自禁地有

刺激我一頭栽進英文熱的另一個因素,是開學時外國學生導師不經意地替我選的人

在蒂帕嬤往生多年以後,親近過她的學生,仍不時 感受到她的永恆存在與支持。人們傳頌著她神秘的示 現,如同她的名字所代表的意涵 — 光明之母。當人

不同疾病因死亡率決定性的影響機制。 長期 以來, 環境危險因子對致癌的影響受到許多 人的注 視和討論。 但是在我們的長期 Gom- pertz 模型分析中,

透過學習「放射現象和核能」、「能量和能源的使用」和「天文學和航天科學」的相關課題,讓學生了解人類活動(例如

當然了, 由 Theorem 1.5 我們知道 Vernam one-time pad 具有 perfect secrecy 的性質. 不過如何隨機的選取 key 以及如何機密的讓收受者知道使用 的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