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智慧資本的觀點探討營建產業經營績效之 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從智慧資本的觀點探討營建產業經營績效之 研究 "

Copied!
1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從智慧資本的觀點探討營建產業經營績效之 研究

An Intellectual Capital Perspective for Evaluating the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系 所 別 :科技管理博士學位學程

學號姓名: D 0 9 5 0 3 0 2 0 林 鼎 鈞 指導教授 : 余 文 德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2)
(3)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從智慧資本的觀點探討營建產業經營績效之 研究

An Intellectual Capital Perspective for Evaluating the Operation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系 所 別 :科技管理博士學位學程

學號姓名: D 0 9 5 0 3 0 2 0 林 鼎 鈞 指導教授 : 余 文 德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4)

摘要

由於智慧資本(無形資產)對企業經營日趨重要,其對企業價值的貢獻已成為學術 與產業界關切議題。過去十餘年來許多專家學者投入研究,期望能找出衡量智慧資本 與經營績效之關連,進而協助企業掌握關鍵營運績效指標。然過去研究較少涉及評價 及績效指標間之關係,且研究對象常以高科技、資訊產業為主要範疇,其結果不易為 營建產業所利用。且營建產業具有分散性、專案性及景氣週期性等特殊產業特性,因 此有必要針對營建產業建立專門的智慧資產指標評估模式。本研究之目的旨在建構一 套適合台灣地區營建產業之智慧資本評價架構(簡稱 CICEM 模式),發展各項評價指 標之衡量方法;此外,亦釐清智慧資本與衡量指標之間的關係,探討企業智慧資本與 企業績效之關聯性,協助企業以合適的資源投入掌握關鍵的智慧資本指標,進而提升 未來競爭力。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長期存續之上市營建產業公司做為研究對象,重要之研究發現 包括:

1. 所處產業不同,企業所重視的無形資產 (智慧資本) 指標也不相同。與高科技及資 訊產業相較,營建產業所重視的智慧資本指標包括股東權益報酬率、流動比率、

固定資產週轉率、營收成長率以及平均每人配備率,而營建產業之次級產業間亦 有差異。

2. 智慧資本管理能力對智慧資本投入變項與智慧資本產出變項之間的交互作用具統 計上的顯著性。亦即企業智慧資本管理能力不同,將調節智慧資本投入對智慧資 本產出的影響。此外,在智慧資本產出與企業財務績效的關連性方面,智慧資本 產出愈高的企業,其財務績效會愈好此點獲得部份的支持。

3. 智慧資本投入對智慧資本中間變項、智慧資本中間變項對智慧資本產出、智慧資 本投入對智慧資本產出變項之影響,皆達顯著水準。意味著智慧資本投入除透過 中間變項影響智慧資本產出外,其本身亦可直接影響智慧資本產出的水準。因此,

(5)

企業若能對智慧資本投入與中間變項之間作良好的配適管理,則智慧資本投入對 於智慧資本產出的效果將可進一步向上提升。

本研究最後針對營建實務界,包括產業投資界、及政府提出綜合性建議如下:

1. 對產業經營者的建議:由於智慧資本攸關企業的智慧資本價值,因此,企業經營者 應建構配合所處市場特性的智慧資本系統模型,持續監控改善,並應持續投入資 源提升企業智慧資本系統之價值。

2. 對投資者的建議:評估企業的指標應由以有形資產為主體的評價模式,轉變為能表 現 出 智 慧 資 本 的 新 評 價 模 式 , 本 研 究 所 提 供 的 「 輸 入 — 流 程 — 輸 出 (Input-Process-Output)」智慧資本評價模型(簡稱 CICEM 模式)可作為一個參考架構。

其次,企業的智慧資本管理能力對於智慧資本投入對智慧資本產出的影響有調節 作用,因此投資者在評估企業的價值時,除衡量智慧資本產出的價值之外,有關 經營者之智慧資本管理能力變項亦應是重要的評估標的之一。

3. 對政府營建產業相關管理單位的建議:為了提升台灣營建產業競爭力,本研究認為 政府營建產業管理單位應透過彙整企業的智慧資本能力之評價,以掌握產業的核 心價值,並應發展一套具前瞻性的衡量指標,藉以扶植具潛力之企業。

關鍵字:智慧資本評價、經營績效、營建產業、衡量指標

(6)

ABSTRACT

There have been more and more researches dedicated to the area of intelligence capital (intangible capital, IA) in the past decades due to its value for business operation and performance. Such researches were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A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critical indexes for measuring such relationship. However, most previous researches ignored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the critical indexes. Moreover, their scopes were more relevant to the High-Tech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ndustries, rather than to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s a result, the outcomes of those researches can hardly be utilized by the managers of construction firm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fragmented, project-oriented, and cyclic-booming industry in its nature. It is desirable to establish a specialized IA evaluation model for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is to propose an IA evaluation model (namely the Construction Intellectual Capital Evaluation Model, CICEM) and the measurement methods of associated indexes for the loc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By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A and the associated indexes as well a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A and the business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e proposed CICEM model provides a useful tool for the managers of construction firms to invest critical resources appropriate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firm.

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firms that have existed and last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findings:

1. The construction firms have emphasized on IA indexe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High-tech and IT industries. The emphasized IA indexes of construction firms include Return on Equity (ROE), Current Ratio (CR), Turnover of Fixed Capital (TFA), Revenue Growth Rate (RGR), and Fixed Capitals per Employee (FAE).

2. The management capability of IA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input and output indexing variables of IA. It indicates that the management capability of IA for a firm

(7)

does influence on the output indexing variables of IA. It also show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A output indexing variables and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he firm, which implies that the firms with high IA output indexes usually outperform in the financial indexes, too.

3. There exi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IA input indexing variables, the IA intermediate variables, and the IA output indexing variables. It implies that both IA input indexing variables and the IA intermediate variables can affect the IA output indexing variables. As a result, the managers of the firm can further increase the IA output indexing variables by appropriate management and allocation of IA input and intermediate resources.

The study make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to the firm owners, the investors, and the government agencies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1. Recommendations to the firm owners

The IA is highly relevant to the value of the firm. The managers of construction firms are encouraged to establish their own IA measuring model and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monitoring and improve the IA of their firms. It is also encouraged to continue on the investment of IA management system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value of the firm.

2. Recommendations to the investors

The evaluation of a construction firm should shift from the traditional tangible capital model to include IA as a part of the evaluation model. In this study, an Input-Process-Output (IPO) model (namely CICEM) has been proposed for IA evaluation.

Moreover, the management capability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IA inputs and outputs. As a result, it is recommend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IA management capability while evaluating the firm.

(8)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gency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should establish an IA evaluation model and associated index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re value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o that more appropriate policies can b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to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loc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words: Evaluation of intelligence capital, Operating performance, Construction industry, Measurement index.

(9)

誌謝辭

終於完成我的博士論文了!非常感謝我的指導教授余老師這幾年來的指導與教 誨,讓我不論在課業上、觀念上都收穫良多,於為學態度、研究方法與待人接物上獲 益良多,且給予研究上諸多觀念啟發;並於論文撰寫期間對文稿逐字斧正,讓本文始 臻於成。令我無論在治學研究及待人處事上,均受其潛移默化之功,感謝之情,永銘 於心,在此謹致上由衷的敬意與謝意。除了恩師外,協助我的貴人有很多,承蒙論文 題目審查之口試委員李建中教授、申立銀教授、呂守陞教授及楊智斌教授所給予研究 方向的引導,才能使得本研究能得以順利進行。畢業論文審查之口試委員王明德教授、

陳介豪教授、曾仁杰教授、陳維東教授、鄭紹材教授與李順敏協理於論文審查時,不 吝指正細心給予研究建議與指導,使論文更臻嚴謹與完善。另感謝已故的吳卓夫教授,

謝謝吳老師在學業上及人生觀念上的提點,讓我確認發展方向,繼續往前。

其次,感謝紹松學長、國武學長、宗豪學長及所有家族成員,謝謝你們在我最需 要的時候給予協助及精神上支持。特別要謝謝-誌銘及佩倫,有你們的扶持及打氣,

讓一度想放棄學業的我,最後終於能跟上你們的腳步,順利邁向畢業之途!

在這近六年多的博士生生涯中,點點滴滴常留心中。求學期間文授、寶哥、桂梅、

昱彰、玉峰、春木、鴻源、育峰、凱仁、於鋒及毅志在工作、學業上砥礪和生活上的 互相幫助,還有一大票總是在我身旁為我加油打氣的好朋友們,伴我走過,你們的參 與,讓我有動力堅持到最後。當然還有職場上長官及同事們的照顧與包容,最重要的 當然還是要感謝我親愛的家人-爸爸、媽媽、岳父、岳母、佑珊、均翰、依雯及我的 一雙兒女(子捷與玥彤),感謝你們無怨無悔的付出關愛與包含,並給予我精神上與物 質上的支持,讓我專心完成學位,實現理想與夢想。

回首來時路,協助我的貴人太多,隻字片語無法一一致謝,謹以此論文與誌謝,

獻給我所有的師長、好友與家人。

林鼎鈞謹誌

(10)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 iii

誌謝辭 ... vi

目錄 ...vii

表目錄 ... ix

圖目錄 ... x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課題 ... 5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假設... 10

第五節 研究方法 ... 11

第六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14

第一節 組織經營績效及衡量... 14

第二節 智慧資本之定義、分類及內涵 ... 17

第三節 智慧資本與經營績效之關連 ... 27

第四節 營建產業定義與發展現況 ... 31

第五節 營建產業經營績效與智慧資本間關係 ... 43

第三章 現行智慧資本之衡量模式 ... 53

第一節 智慧資本評價方法之分類 ... 53

第二節 智慧資本評價方法適用性之分析與選擇 ... 63

第三節 智慧資本價值評估因子之建構 ... 69

第四節 小結 ... 73

第四章 智慧資本價值評估模型之建構 ... 75

(11)

第一節 智慧資本評估模型之變數定義與衡量 ... 75

第二節 模型分析方法與驗證步驟 ... 85

第三節 實證方法,檢定之意涵與內容 ... 87

第四節 小結 ... 97

第五章 實證結果 ... 98

第一節 營建產業資料選取 ... 98

第二節 實證結果分析 ... 109

第三節 小結 ... 13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141

第一節 結論 ... 141

第二節 後續研究之建議 ... 145

參考文獻 ... 148

(12)

表目錄

表 1 2009 、2010 及 2011 年土木建築類專利案件發證件數統計一覽表 ... 5

表 2 智慧資本定義彙整表 ... 18

表 3 智慧資本分類整理一覽表 ... 21

表 4 營造業分類定義及工作內容概要一覽表 ... 35

表 5 台灣地區營造業家數及資本額變動情形一覽表 ... 36

表 6 工程技術顧問公司資本總額分布統計表 ... 38

表 7 台灣地區各縣市經紀業設立備查數量統計表 ... 39

表 8 建材營造業上市分類公司名單一覽表 ... 40

表 9 營建產業經營問題研究與智慧資本關聯彙整表 ... 44

表 10 智慧資本衡量指標彙總表 ... 47

表 11 主要評價理論之優缺點比較表 ... 64

表 12 智慧資本評價方法適用分析表 ... 66

表 13 Sveiby 四大模式之優缺點比較表 ... 68

表 14 非財務數據之智慧資本分類 ... 71

表 15 智慧資本價值評估因子彙整一覽表 ... 72

表 16 智慧資本衡量指標與定義彙整表 ... 83

表 17 ADF 單根檢定統計量 ... 92

表 18 個案公司-信義房屋仲介股份有限公司基本資料 ... 100

表 19 個案公司-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基本資料 ... 101

表 20 個案公司-達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基本資料 ... 102

表 21 個案公司-太平洋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基本資料 ... 103

表 22 各變數之基本統計量 (仲介經建業 - 信義房屋) ... 105

表 23 各變數之基本統計量 (工程承攬業 - 中鼎工程) ... 106

表 24 各變數之基本統計量 (營造業 - 達欣工程) ... 107

(13)

表 25 各變數之基本統計量 (建設業 - 太平洋建設) ... 108

表 26 ADF 單根檢定 ... 110

表 27 Johansen 共整合檢定 ... 114

表 28 誤差修正模型 (ECM) 估計結果 - 信義房屋... 121

表 29 誤差修正模型 (ECM) 估計結果 - 中鼎工程... 123

表 30 誤差修正模型 (ECM) 估計結果 - 達欣工程... 125

表 31 誤差修正模型 (ECM) 估計結果 - 太平洋建設 ... 127

表 32 實證結果-智慧資本價值評估因子彙整表 ... 130

表 33 Granger 因果關係檢定 - 信義房屋 ... 132

表 34 Granger 因果關係檢定 - 中鼎工程 ... 134

表 35 Granger 因果關係檢定 - 達欣工程 ... 136

表 36 Granger 因果關係檢定 - 太平洋建設 ... 138

(14)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 ... 13

圖 2 斯堪地亞價值圖(Skandia Value map) ... 20

圖 3 Skandia 公司智慧資本導航架構圖 ... 20

圖 4 人力資本發展架構圖 ... 23

圖 5 組織知識創造螺旋圖 ... 23

圖 6 知識附加價值理論圖 ... 30

圖 7 營建產業體系架構圖 ... 33

圖 8 智慧資本評價方法彙總圖 ... 54

圖 9 智慧資本與公司無形價值關係的理論架構圖 ... 69

圖 10 營建智慧資本評估模式(CICEM)架構圖 ... 74

圖 11 實證模型概念圖 ... 85

圖 12 實證分析流程圖 ... 87

(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在面臨全球產業結構變遷迅速、重視經營績效的今日,產業如何有效運用知識以 創造其附加價值,已是產、官、學、研各界討論之重要議題。而這些知識舉凡如創新 研發之專利乃至組織人員知識與技術,已被視為產重要資產的一部分。Porter (1996) 在「國家競爭優勢」(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一書中指出,在競爭激烈 的世界,傳統天然資源與資本不再是經濟優勢的主要因素,新知識的創造與運用將更 為重要。而 Duquette and Stowe(1993)指出組織中一切活動的終極目標均在於創造利潤

,提昇組織績效。換言之,組織的績效表現顯示出組織的營運管理成功與否。因此,

組織的績效衡量一直為企業所關注的焦點。

處在知識經濟 (Knowledge-based Economy) 時代,世界各經濟大國皆積極努力由 工業經濟轉型為知識經濟。Thurow (1999) 指出經濟發展的沿革,第一階段方式是以 自然資源與勞動力,第二階段為運用資本,並經由大量資金投入工廠及設備,以激發 經濟的成長,第三階段則是運用知識,使技術更加卓越,大幅提高生產力,進而提升 經濟成長率。而台灣因先天欠缺天然資源條件致使經濟發展需仰賴對外貿易,而面對 與日俱增的國際競爭,產業必須由傳統工業轉型進入知識經濟產業。吳彥濬、羅敏仁、

陳娟娟(2007)指出企業要在知識經濟時代潮流中成長,必須重視智慧資本 (Intellectual Capital),以掌握未來致勝的重要關鍵。

何謂「智慧資本(Intellectual Capital)」? Stewart (1997) 將無形資產(Intangible Asset) 稱之為智慧資本,係指每個員工與團隊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與能力的總 和;其與有形資產之差別,即在於該類資產大都是無形。並說明了舉凡能夠用來創造 財富的知識、資訊、技術、智慧財產、經驗、組織學習能力、團隊溝通機制、顧客關 係、品牌地位等都為智慧資本(無形資產) 的範疇。而吳安妮(2002)認為凡是能為公司 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與能力的總合,其與傳統有形資產不同的,如專利權、製程、

人員技術、科技、有關顧客與供應商的資訊、管理體系、品牌名稱、商標等被歸類為 智慧資本,亦即智慧資本之範疇。故智慧資本之應用於知識經濟時代中,能使企業能 夠發揮槓桿效應並為企業帶來無數的商機與效益,並徹底改變整體企業經營的方式,

(16)

使得經理人必須重新思考企業的本質與創造價值的來源。本論文採用吳安妮(2002)對 於智慧資本之定義。

Edvinsson and Malone (1997) 研究指出傳統的財務報表已無法忠實表達企業的價 值,尤其對於高知識導向的產業,其價值超過 100% 沒有被顯示,故評估企業價值或 績效時,若不納入智慧資本要素,將會嚴重扭曲企業的真實價值。Ellerman (2002) 根 據 S&P 500 指數在 1984 年至 2000 年的資料,發現各企業在股票市場的平均市場 價值是帳面價值的 2 至 7 倍,其間差距顯示企業有一些很重要的隱藏價值被忽略。

Dzinkowski (2000) 指出企業對有形資產的投資從 50% 降至了 10%;反之,對智慧資 本的投資則從 50% 增加至 90%。Morgan (1998) 以 Skandia 公司為例,其在有效建 立智慧資本系統後,於 6 年內大幅提高 400%生產力,並降低 60%費用支出。自 Galbraith (1969) 提出智慧資本(無形資產) 是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後,其相 關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多數研究聚焦於尋求造成企業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差異 之智慧資本衡量指標。Edvinsson and Malone (1997) 發現全球各企業在世界股票市場 的平均市值為帳面價值的兩倍,而在美國企業的市場價值則為帳面價值的二至九倍;

Handy(1989)估計一家公司的智慧資本為其有形資產帳面價值的三至四倍;Roos et al.

(2000)研究認為企業智慧資本的價值為財務資產之五至六倍; Lev (1999)認為股價的 變動高達 95% 是與非財務資訊有關;而 Rosenberg and Frischtak (1984) 更明確的指 出,造成市場價值提昇最主要的因素-即是智慧資本的運用,智慧資本的核心源自於 知識,將知識具體表現並加以運用則是技術競爭力。因此,當評估企業價值或績效時,

若不將智慧資本納入範疇,將會嚴重扭曲企業的真實價值。上述文獻即說明智慧資本 對於企業價值的重要性與貢獻度。

在衡量智慧資本相關研究方面,目前管理學界的普遍觀點主要包含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顧客資本(Customer Capital)及結構資本(Structural Capital)等三大構 面。其中人力資本為以知識為基礎的勞動力;顧客資本則指企業與客戶供應商及所屬 產業上下游之關係網絡;結構資本則可細分成創新資本與流程資本,前者主要包含專 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及知識庫,而後者主要包含工作流程及營業秘密。吳彥濬等(2007) 認為從智慧資本定義與分類分析,因其範疇不易具體化,故難以量化其經濟及市場價 值。此為智慧資本量化分析之困難所在。

(17)

而營建產業向來在國家總體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承擔國家交通

、水利、民間住宅以及廠房等土木建築基礎建設任務。其發展過程中常帶動相關產業 的發展,亦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激發國家經濟之發展與成長;再者,營造業所完 成的工程產品,不論是政府部門之公共工程,或是民間所開發之私有工程,更是人民 及各產業所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以及必要之使用空間。因此營建產業向來被視為是一 個帶動整體經濟及其他產業發展的重要部門,因此,又稱為火車頭工業。然而以往學 界與業界對於營建產業 (Construction Industry) 的定義不一,學術界所稱營建產業多 半是單指營造廠商而言,並不包括其上下游之企業或個體。而在西方營建發展史中,

先期是以「建築業」(Building Trades)一詞代表。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由於政府 提供的基礎建設大幅增加,遂逐漸以「營造業」(Construction Industry)取代之。隨著 經濟發展演進、技術創新與民眾需求的增加,營造業的生產過程日趨複雜,因此專業 分工亦日趨精細,各掌管部分生產流程,達到最終產品的品質需求。從行政院經濟建 設委員會對我國營建產業的定義可知,營建產業範疇從提出營建需求起,直到該產品 廢棄拆除為止,過程包括有材料生產製作、工法技術開發、安裝施作勞務、機具租賃 買賣、乃至於工程承攬施工等,其所參與運作的相關個體均列為討論範圍,主要團隊 包括有營造廠、工程顧問公司、建築師事務所、建築開發、銷售公司以及材料設備業。

蘇振綱(2003)認為營造(建)部門的生產過程需賴各項人力、機具及材料等資源之投入,

產出則成為其他製造業、服務業等產業部門經濟活動的資本投入。本研究對於營建產 業之定義,則以參與營建工程之投資開發商(又稱為建設業)、政府核准承攬工程施作 之營造廠商(營造廠)、負責規劃設計及監造之工程顧問業以及不動產仲介業等四大行 業為範圍,因考慮所需分析資料之取得,又以上市之公司為限。

然面對全球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營建企業對於新知識、技術的取得益顯重要。

而知識經濟、科技研發是創新的源頭,是提升國家競爭力與維持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 成功因素。Arditi and Mochtar(2000)研究發現,營造廠商可透過成本控制、時程規劃、

計畫執行、人力訓練以及品質管理等項目提升生產力。張明銓(2006)認為近年國內營 建工程之設計施工、建造及營運實有長足之進步,不論是設計理念、施工材料、施工 技術、自動化系統化等新進觀念皆累積相當之經驗,諸如各式橋梁先進工法、隧道斷 面開挖工法、建築預鑄工法及高性能混凝土等,不僅提升工程品質,更縮短工期。張

(18)

術(know-how)仍多半被外國廠商所掌握。因此,面對競爭該如何解決該項問題?方法 之一即是加強產業之創新能力及智慧資本的提升。

許鎧麟、張倩瑜、魏衍、李文偉(2002)研究指出由於營建產業缺乏長期產業政策 與發展規劃,廠商在無法明確掌握整體市場需求情況下,經營策略趨於保守,以降低 成本低價競爭,故少有研究發展支出,再者,因營建產品之生命週期長及產品功能需 求穩定,無明顯汰換壓力,使得營建廠商較少致力於營建科技研發投入。 此一觀點,

從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依產業分類之專利案件發證件數統計資料(表 1),顯示 2008 至 2010 年土木建築類之專利申請數,皆不到當年總申請件數之 4%,倘扣除新型部分其 比例將更為偏低,從上述數據或可凸顯營建產業有研發能量不足現象。並可呼應許鎧 麟等(2002)認為營建產業與其他產業相較於專利、技術的投入上較為欠缺。而過去國 內對於營建產業之營建科技(專利、技術等創新)議題之研究,計有張明銓(2006)、許 鎧麟等(2002)、陳怡欣(2005)、羅紹松(2007)、羅惠嫻(2007)、羅維(1999)等人從政策、

特定專利布局進行探究。但較少涉及營建產(企)業之創新能力、智慧資本投入產出之 績效、經營策略議題進行探究。

張倩瑜、王明德(2004)從智慧資本談及營建業永續競爭力議題,惟內容偏向於智 慧資本論點描述且未涉及績效評估。另姚宣合、余文德、楊智斌、曾秋蓉、劉沈榮、

張佩倫(2010)等人提出知識管理價值之分析模式,並發現近十年來知識管理雖逐漸獲 得營建業界之重視,然而其績效評估卻遠遠落後,究其原因在於缺乏有效評量方法。

Wen-Der Yu, T.-C. Lin, Shen-Jung Liu, and Pei-Lun Chang, (in press)亦指出知識管理雖 已逐漸受到營建業界重視,然而其對組織之實質貢獻因缺乏客觀量化之評量方法,致 使管理階層無法瞭解因知識管理系統所產生效益,故無法訂定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改 善策略。其主張外界很難窺探知識管理效益原因可能包括:客觀績效量測的困難、難 以界定或區分知識管理之範疇、評估結果難以客觀呈現以及企業因競爭考量不願透露 其知識管理之實質效益。另曾惠斌、荷世平、宋秋緯、蔡榮根、楊宜軒(2009)指出如 何評估營建公司的內在價值 (intrinsic value) 一直是政府、營建業者及其業主、金融 授信機構、投資人和學者所關注的議題。其研究從企業評價觀點探討營建業內部之評 價模式,並未論及智慧資本評價與經營績效關聯性議題。惟該研究指出,相對於其他 產業而言,台灣營建產業對於智慧資本研究仍處萌芽階段。近年來國內營造業不但面 臨經濟不景氣之威脅,更得面臨來自國際營造業之全球競爭,如何提昇國內營建產業

(19)

之競爭力,及適當研擬有效之管理策略實有加以研究之必要,且過去國內對於營建產 業經營績效之研究,多偏重於軟硬體投入面方面之探討,缺乏有關智慧資本對於產業 經營績效之影響研究,遂引發本研究之研究動機。

表 1 2009 、2010 及 2011 年土木建築類專利案件發證件數統計一覽表 2009 、2010 及 2011 年土木建築類專利案件發證件數統計一覽表

年度 產業別 本國人申請案件數 外國人申請案件數 合計數

發明 新型 發明 新型 件數 百分比

2009 土木建築 95 1,357 27 19 1,498 3.97%

總件數 7,452 22,830 6,700 773 37,755 100.00%

2010 土木建築 169 1,291 71 11 1,542 3.83%

總件數 8,425 23,180 7,923 757 40,285 100.00%

2011 土木建築 152 1,318 79 12 1,561 3.54%

總件數 10,113 23,101 9,915 942 44,071 100.00%

資料來源: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2009、 2010 及 2011 年年報。檢索日期 2012 年 3 月 20 日。

http://www.tipo.gov.tw/ch/AllInOne_Show.aspx?path=4279&guid=e12172eb-cad2-44aa-a e1c-8bf0d51ac773&lang=zh-tw

第二節 研究課題

隨著全球進入服務經濟時代,產業面對經營環境已不僅注重實體資本的建置,亦 重視其所投入之智慧資本,期藉以創造產業的經營績效。從企業管理觀點要創造良好 的服務品質首先要有良好的組織績效,方能在第一時間完成客戶的要求。而營建產業 該如何能創造及提升產業效能?使其組織績效得以提升,進而增加產業競爭力是值得 深入探討的。

從智慧資本觀點檢視營建產業之技術創新發展問題,或因受限於法令、規模、設 備、技術、人力及資金的種種限制,故無法將其所需要的各種技術,完全由個別企業 本身自行研究或開發,必須部份或全部透過企業內部(研發能力提升)或外部(技術移轉 方式)解決技術不足的根本問題。然從產業發展面臨環境來看,一方面先進國家(如歐 洲、美國、日本)的技術水準高出甚多,另一方面,原本在後的開發中國家 (韓國、

台灣)以及近 10 來新崛起的新興市場(中國、印度)卻又逐漸逼近,在此一現實情況下,

台灣地區營建產業實需以更積極態度面對智慧資本(無形資產)生產要素投入及產出 問題。

(20)

針對營建產業技術創新發展問題,台灣政府於 1984 時起即藉由所推動之十四項 重要建設,希冀於短時間內移轉國外技術。是以屢屢在辦理國際標時,期藉由聯合承 攬方式將國、內外廠商以技術合作模式達到技術移轉,進而提升產業效能之目的。許 鎧麟等(2002)指出目前我國營建業面對提升研發問題係向由政府主導科技發展政策,

而業界多半被動配合,因此其實際投入研發之意願與資源偏低,加以相關法令規章未 臻周延,致使產業發展面臨發展瓶頸。

張阜民(2008)指出過去許多研究均發現研發支出會使公司股價有正面的反應 (如 Chan, Martin and Kensinger(1990); Hirschey and Weygandt(1985); McConnell and Muscarella(1985))。在國內,王文英、張清福(2004)、李馨蘋、鄭誌偉(2006)、張恩浩 (1991)、葉集賢(2009)、歐進士(1996)也同樣發現研發支出與企業未來的會計績效有顯 著正相關,亦即創新研發之智慧資本的投入會帶動企(產)業競爭力。由此觀點,產(企) 業可以透過智慧資本之投入以提升公司價值。然營建產業之相關研究甚少關注智慧資 本(人力資本、顧客資本及結構資本)投入議題之探討,迄今更無具體經營指標以觀察 智慧資本對其經營績效之影響。

對於無形資產或智慧資本之研究,過去文獻多偏重於資訊、電子等高科技產業,

相關研究中驗證了智慧資本在高科技產業經營過程中,的確扮了演重要角色。王祝三、

莊雅雪、郭勁甫(2009)指出,電子產業之研發支出和資本支出對公司價值有正面影響,

但其亦指出非電子產業之支出則恐無法創造公司價值。此外相關研究亦明白指出現今 產(企)業之市場價值遠超過傳統會計方法所能表達的範圍,評估的指標實應由以有形 資產為主體的評價模式轉變為能表現出智慧資本的新評價模式,故業界急需透過智慧 資本或是無形資產的衡量,使得投資資訊能更加透明化,以協助決策者(內部經營者 及外部投資者)能夠做正確的判斷。

但如何取得智慧資本(無形資產)的公平價值向來被企業界、會計界視為重要挑戰 議題。根據現行研究傳統資產評價方法 (如成本法、比較法及收益法)於產業經營績 效或其價值評估上,常因欠缺足夠之交易市場資訊而常使其價值與市場價格產生偏離。

以目前舉世評價產業最發達的美國,在計算智慧資本(無形資產)公平價值時,大多仰 賴獨立的專業評價機構來評價。而台灣地區對於智慧資本評價機制則尚未完善,且未 形成統一的評估模型與方法。另現行營建產業領域之研究較少涉及智慧資本(無形資 產)及其評價研究,甫加上營建產業本身發展特性,如何藉由智慧資本(無形資產)的評 價觀點以及其與經營績效關聯之研究,以提升及正視台灣地區營建產業的智慧資本的

(21)

競爭力實為一重要課題。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問題在於智慧資本對營建產業經營績效 之影響為何?其次,由於目前尚未有研究針對營建產業之智慧資本進行實證研究,在 資料取得受限情況下,如何對營建產業進行智慧資本衡量?進而建構一個合適營建產 之智慧資本評價模型?因此本研究將從實務角度的管理動機以及學術理論層面敘述研 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爰此歸納三個主要研究課題如下:

一、智慧資本對營建產業經營績效之影響為何

台灣地區營建產業現正面臨發展瓶頸,而智慧資本儼然已是營建產業的生存命脈 與持續競爭優勢的基礎。為因應全球產業環境變動、日益嚴苛之市場環境,臺灣地區 營建產業實須正視智慧資本投入之重要性與迫切性。而以往營建產業甚少討論智慧資 本相關議題,然以智慧資本中之創新資本為例,雖有研究探討營建技術相關議題,但 多為政策宣示或技術工法探究。且根據其他領域之研究可知,知識傳遞、研發投資效 益於產業發展上常有時間落差之現象,如僅以橫斷面研究僅能驗證研究變項之間的關 係及關係方向,而無法顯示產業之創新資本投入(如累積研發投資存量)與效益之關聯,

因而無法真實反映廠商的經營績效。因此,本研究將以營建產業為研究對象,從其次 級產業中各選擇具代表性之企業進行縱斷面資料分析,以長期觀察智慧資本投入對營 建產業經營績效之影響。

二、營建產之智慧資本評價之模型為何

由於傳統資產評價方法對於智慧資本之評估,因受限資產屬性,其適用上有其限 制。而現行對智慧資本評價研究領域尚屬萌芽階段,相關研究多屬於探討性的文獻居 多,張孟元、劉江彬(2005)、張阜民(2008)等雖指出現行智慧資本(無形資產)的評價 方法可藉由成本法、經濟效益式評價法、市場法、選擇權評價法、及其他近代衡量方 法進行評價,並指出各評價理論仍各有其優缺點,需視評價標的之屬性而調整。然在 探討如何對產業之智慧資本進行客觀衡量議題上,相關的文獻並不多,國內相關的研 究更付之闕如,故無法讓此領域有更進一步的進展。而現行文獻對於智慧資本評價理 論與績效衡量指標之關連性等,亦缺乏綜合性分析。爰此,本研究嘗試以台灣地區營 建產業為研究對象,建構一合適營建產之智慧資本評價模型;期以釐清對於營建各次 級產業間智慧資本與經營績效間之關係進行深入探究,供經營決策者參考,以為提升

(22)

以往文獻中雖有其他產業從智慧資本對經營績效之影響進行研究,惟經營績效常 涉及企業內部資訊,在資料取得受限情況下,如何進行智慧資本衡量?遂為經營績效 衡量之重要課題。蘇瓜藤、李志宏、李怡宗、王儷玲(2006)曾以六個智慧資本評價理 論進行探討,然其研究樣本僅為單一高科技公司,結論亦陳明研究結果並無法反映或 全盤移植到其他產業適用。鄧美貞(2010)、朱博湧、林裕凌與李俊雄(2010)研究以電 子產業進行橫斷面探討。惟目前未有研究針對台灣地區營建產業之智慧資本評價進行 實證研究,且因營建產業之特性迥異於電子產業。此外,營建產業之次級分類因其經 營項目、廠商分級、施工價值、工程類別及中間投入比與廠商技術、效率間之關係存 有差異,因此在各企業智慧資本投入及績效產出資料取得受限情況下,如何針對營建 產業之次級產業特性進行智慧資本衡量?及與績效之關係,亦納入本研究擬探討問題 之列。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在傳統的公司治理與理財理論中,所重者多為財務報表上所呈現出之「有形資產」

,認為此乃企業能永續經營的關鍵。然近年來台灣的高科技業廠商如宏達電、聯發科 等,市值都遠遠超過帳面價值數十倍;其獲利與成長空間實非製造業可比擬,如依傳 統的財務觀點,恐難加以解釋其緣由;又如 IBM 將旗下的筆記型電腦部門售予聯想,

改變製造業的思維,將自己重新定義為服務業,如此自廢武功的做法卻換來營收成長 與獲利;又如服務業的晶華酒店著重「輕資產,重管理」的管理策略,反而促使獲利 的大幅成長。另營建產業部分如潤弘精密以「預鑄工法」等自動化生產方式,解決台 灣勞動力短缺、勞工薪資高漲、工人比工程師貴等問題,改變傳統營造業勞力密集的 情形;除打響百日建廠知名度並為該公司帶來品牌效益。以上不同公司的種種措施,

皆違背了傳統的思維,但卻都訴說著一個事實,即當前的企業在經營上,已不再是靠 著有形資產來來創造公司的價值,而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企業的無形資產能為企業帶 來更驚人的經營績效、企業價值與競爭力。顯示出在現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任何的管 理方法、流程以及知識等等無形的智慧資本,反而變成了是能創造企業價值的驅動因 素。也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紛紛投入此一研究領域,但是對於智慧資本或是無形資產,

應該考量哪些價值創造因素,以及如何進行衡量,至今仍無一套標準作法。

另一方面,在各國的產業分類歸屬上,常將營建產業歸於傳統的製造業產業類別,

但營建業之產業特性卻有別於一般傳統之製造業。從產品生命週期最早開始之規劃設

(23)

計、施工、完工、移轉、使用到維護等階段,常較一般產品生命週期還長;且在生產 時之變異與所須考量之因素也與一般製造業有所差異。部分如土地開發、銷售仲介行 為亦涵蓋服務業範疇。惟營建產業向為我國重要的基礎工業,由於其產業之特性導致 許多限制因素存在,在接受新科技資訊及新技術的反應較不敏感,而錯失改善產業環 境的機會;因此在目前朝向國際化與整合性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下,未來營建業勢必 朝向智慧資本累積與提升研發能力等方向發展。因考慮營建產業的價值創造活動不同 於其他產業,若僅依循傳統評價模式實無法衡量產業、企業的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的 差異性,且無法凸顯其知識密集與技術密集之特性,故本研究將以智慧資本的衡量指 標,來探討營建企業其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之差距。因此本研究從智慧資本方面切入,

探討其與公司智慧資本之價值的關連性,以瞭解其對智慧資本是否具有增額解釋力。

依據上述對研究背景動機與研究課題之探討,本研究之目的包括:

1. 探討智慧資本對營建產業經營績效之影響:

過去文獻雖曾闡述企業智慧資本的重要性與其對企業經營績效之影響,但大 多缺乏嚴謹之實證統計數據,且多以電子產業為探討對象,迄今未有以營建產業 為對象進行實證分析。因此,本研究將從智慧資本評價觀點,藉由評價方法-市場 資本化法(MV/BV 及 Tobin’s Q)及資產報酬法(VAICTM),驗證營建產業是否存有 智慧資本,並將所得之智慧資本價值衡量變數做為實證模型中的應變數;並將衡 量企業營運績效九大因素之代理變數做為自變數,再透過時間序列計量分析方法,

進行應變數與自變數之關連性的探討,以探討影響企業智慧資本價值的關鍵因素,

以及智慧資本對經營績效(企業價值)之關係。

2. 建構一套適合國內營建產業的智慧資本評價架構:

由於營建產業在國家經濟、產業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而營建產業迄今未有 針對智慧資本評價與經營績效進行關聯性研究,爰本研究針對其產業特性,以先 前其他領域對智慧資本評價與經營績效關係研究為基礎,從產業層次觀點,建構 一套適合營建產業之智慧資本評價模型- 營建智慧資本評價模型(Construction Intellectual Capital Evaluation Model, CICEM),結合智慧資本對企業經營績效影響 之關鍵因素;選取合適財務指標進行分析,用以解釋其對智慧資本價值之變化情 形,並做供決策分析之參考。期以瞭解各營建產業之業智慧資本資源運用的投入

(24)

產出變化;以存量觀點衡量智慧資本支出對整個企業績效之影響,並瞭解營建產 業廠商智慧資本對績效所產生的影響是否因次級產業類別不同而有差異。

3. 以現行財務報表為基礎前提下,分析適合營建產業智慧資本(無形資產)評價衡量方 法:

由於經營績效之衡量常涉及企業內部資訊,然在資料取得受限情況下,如何 進行智慧資本衡量?實有其困難,惟依據前一研究目的,本研究將透過適當的計量 方法模型,衡量營建產業之智慧資本,以期作為營建產業經營績效評估之參考。

由於智慧資本指標及評價之研究,目前尚在發展初期,且現行國內、外研究尚未 針對營建產業特性進行相關研究。而在其他產業上之研究得出結果,除證明產業 特性對智慧資本確有影響,且相關指標亦尚處於概念化階段或多屬於質化指標。

在實務運用上因相關資料取得、驗證困難之情況下,致使評估過程與結果產生相 當多的障礙與困擾,這也造成智慧資本實務運用上的困難而影響智慧資本觀念的 推廣,因此,本研究擬參酌既有其他產業之研究成果,以財務報表為基礎前提下,

嘗試針對營建產業特性,分析適合營建產業智慧資本評價衡量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假設

一、研究範圍限制

面對國際間之商業競爭及國內營建產業環境,探討營建產業之智慧資本與經營績 效之關係,顯得相當急迫且重要。因此,本研究有以下研究範圍限制說明如下:

1. 研究對象之範圍限制:本研究係以台灣地區營建產業為對象,然因考量各次產業 分類及經營型態,且受限財務資料取得之困難,而將研究範圍限縮以上市公司為 個案研究對象。另因個案公司資料係取自台灣經濟新報資料庫(Taiwan Economic Journal, TEJ),其產業分類遂依 TEJ 資料庫之分類,將營建產業分成為仲介及經建、

工程承攬、營造以及建設等四次產業,而非專指營建業本身。本研究並於各次產 業中選取一家具代表性企業進行實證,以探究智慧資本是否因產業分類而有差 異。

2. 本研究研究對象僅止於上市營建產業,其他上櫃、公開發行、未公開發行公司則 不在此研究範圍,故可能無法完全代表產業全貌。為了資料取得的便利性與完整 性,因此本研究以現行財務報表為基礎,其各變數之數據資料源自台灣經濟新報

(25)

資料庫(TEJ)。因此,其研究結果可能無法準確地表達各產業的整體評估。其研究 結果亦可能不足以應用於其他國家、地區之營建的企業。

3. 本研究從智慧資本評價觀點,企業之市場價值係由人力資本、顧客資本、結構資 本以及財務資本等構面所組成。其各指標之選取將影響研究過程與結果,現行研 究指出多數指標往往牽涉企業的內部資訊,因法令尚未強制規定企業必須公布其 智慧資本的價值,造成原始資料在取得上的困難。此外,亦受限於研究時程、資 源有限情況下,故無法將全部的可能變數全數納入。

二、研究假設

本研究有以下假設,說明如下:

1. 智慧資本對於企業經營績效存有影響之假設,亦適用於營建產業:從文獻之整理及 歸納,智慧資本的確對於企業經營績效有具體影響,然過去研究多以資訊、光電、

生技產業為探討對象,其研究結果的確驗證智慧資本對於產(企)業之經營績效存有 影響。惟迄今關於智慧資本對於企業經營績效之研究,未曾有以營建產業為探討 對象。因此,本研究假設智慧資本對於營建企業經營績效存有影響。

2. 假設營建產業可透過績效指標衡量智慧資本對於經營績效之影響:現既有文獻雖已 驗證產(企)業的確可透過績效指標,衡量智慧資本對於經營績效之影響。並已有學 者整理相關衡量績效指標,於其研究過程中排除質性指標、企業內部資料取得限 制與產業特性等限制,以財務指標為衡量變數將行實證分析。本研究期建構一套 適合營建產業之智慧資本評價架構,協助企業以合適的資源投入來掌握關鍵的智 慧資本指標。因此,假設營建產業可透過績效指標衡量智慧資本對於經營績效之 影響。

第五節 研究方法

為達成第三節所設定之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之研究方法包括文獻回溯、模型建 立與個案公司案例驗證及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分述如下:

1. 文獻回溯-蒐集過去針對經營績效、智慧資本評價理論與台灣營建產業發展現況之 文獻,包括國內外期刊論文、專業機構等並進行後續分析,作為本研究模式建構

(26)

2. 實證模型與個案公司案例驗證-本研究目的之一係建構一套適合台灣地區營建產業 之智慧資本評價架構(CICEM),協助企業以合適的智慧資本指標來掌握資源投入,

進而調整經營策略。爰以台灣營建業各分類產業中具代表性之一家企業為對象,

進行實證研究,並比較各個分類產業企業間特質的異同以及彼此的差異。本研究 以案例驗證方式驗證該模式之可行性,目的為測試本研究發展模型之適用性。

3. 時間序列分析方法-因本研究以財務指標進行驗證,然財務指標為時間點(年、季、

月、日)所記錄之資料,為一典型時間序列資料。且本研究對象為營建產業,考量 其所生產產品(不動產)之生命週期常較一般產品長,而產品特色影響產業經營模式。

是故,本研究之樣本選取為多變量 (multiple variables),而資料分析將以多變量關 係之時間序列模型方式進行 (包括單根檢測、共整合檢測、向量自我迴歸模式或誤 差修正模式的估計、因果關係檢測)以建構評價模型。

第六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本研究進行步驟如下:

1. 確認研究主題與目的—分析研究背景與動機,據此釐清研究之主題,並確認組織 經營績效與衡量、智慧資本之定義、分類及內涵、台灣地區營建產業發展現況、

遭遇問題、智慧資本評價理論等。

2. 探討相關的文獻—建立研究架構,接著定義研究變數,選取變數衡量模式,包括 市場資本化法、資產報酬法之智慧資本價值評價方法,然後建立本研究模式。

3. 次級資料蒐集與整理—配合研究變數及衡量模式蒐集所選取樣本在預定研究期間 的追蹤資料,並加以整理,以利統計分析。

4. 確立實證模性之架構—藉由過去文獻之中的方法確立實證模型中的各項變數,再 藉由適當的計量方法與模型,探討實證模型中應變數與自變數之間的關連性。

5. 實證分析—配合研究設計及資料性質與型態,採用適當的時間序列計量模型、包 括單根檢測、共整合檢測、向量自我迴歸模式或是誤差修正模式的估計、因果關 係檢測,用以估計各研究變數的係數,包括智慧資本對智慧資本的影響、並對實 證結果加以解釋及分析。

6. 歸納結論與建議—歸結本研究之發現,提出本研究主要限制與後續研究方向之建 議。本研究流程如圖 1 所示。

(27)

圖 1 研究流程

(2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營建產業範疇涵蓋材料生產製作、工法技術開發、安裝施作勞務、機具租賃買賣、

乃至於工程承攬施工等,而本研究主要是在探討營建產業的智慧資本與組織績效評估 間之關聯性,藉由對過去相關文獻之回顧,得以瞭解前人的研究結果,並作為本研究 的研究基礎。本章內容包括智慧資本、組織績效及智慧資本與組織績效之關係等三部 分。第一節回顧組織績效及衡量指標相關文獻,包括組織績效之定義、構成要素及內 涵;第二節回顧智慧資本的定義、分類及內涵;第三節則回顧智慧資本與經營績效之 關聯;第四節分析台灣地區營建產業涵蓋範疇與發展現況;第五節則回顧營建產業經 營績效與智慧資本間之關係。

第一節 組織經營績效及衡量

企業經營績效是指一定經營期間的企業經營效益和經營者業績。當企業面對快速 變遷的競爭環境,如何維持進而提升競爭力?已成為企業生存不得不面對的難題,對 企業經營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追求最高的組織績效,達成預定之營運目標,但如何 衡量績效則需藉由績效評估制度(績效指標的選定),能適時找出影響組織績效原因 所在,而提供未來改進方向,進而改善組織績效。Duquette and Stowe(1993)指出「績 效」是組織衡量目標達成程度的一種方式,是運用指標及量測方法來呈現專案在使命、

目標及目的上的達成程度,或是對資源運用是否具有效率或效能的工具。Szilagyi and Mare (1980)指出績效是由「效率(Efficiency)」與「效能(Effectiveness)」兩層面因素所 組成,是評估組織對資源運用是否具有效率或效能的工具。透過績效衡量可反映個人 為達到組織目標所採取的行為,能引導未來組織之資源分配,使企業內的有限資源得 以更有效率的分配,以獲取最大的產能或效能。企業經營者透過績效的評估,一方面 可評估組織對過去資源運作的整體績效,以增進對組織的瞭解;另一方面,則可藉由 績效評估之結果,指引未來經營策略及資源分配方向,使組織能發揮最大效用。

由於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以往有形的資產已不足以衡量組織的經營績效,應改 以無形的智慧資本,Rosenberg and Frischtak (1984)認為知識及智慧可為組織創造高價 值的資產。Edvinsson and Malone (1997), Ellerman (2002);黃邵彥等(2008)、鄭淑如(2003) 指出現今企業為何重視智慧資本議題,主要是因為傳統會計與企業評價模式無法測量

(29)

及指出企業目前及潛在的真實價值,導致公司帳面價值與實際市場價值差距甚大。因 此企業若要保有競爭核心能力,如何將知識加以建構、轉換與資本化則是重要的關鍵 (王文英,2008)。再者,企業要反應出本身的競爭優勢,需善加利用組織內的智慧資 本,使其在經營過程時,能展現知識性與效率化的效果(戴宗蘅,2007)。故本節將就 績效及組織績效的定義、組織績效之衡量、智慧資本對組織績效之影響進行探討,茲 分述如下:

一、績效與組織績效之定義

Kast(1985)指出績效是由效率與效能兩層面因素所組成,效率是以產出(output)和 投入(input)的比率來衡量,提高效率是以相同或較少的投入,得到較多的或相同的產 出,可說是達成目標的資源運用情形;而效能則是指完成目標的程度。而 Evans and Davis(2005)認為績效的評估則是企業管理控制的一部份,績效評估與管理有助於企業 能更有效的管理資源、衡量與控制目標,使組織可以依循企業所設定的方向前進,達 成組織所賦予之使命,不會發生任何偏頗。

而組織績效(Organization Effectiveness)一詞,至今仍眾說紛紜,由於組織的性質、

目的、功能和運作不同,對於組織績效仍缺乏一種共同接受的定義與衡量方法。因此 組織績效對不同的組織類型、評估者之興趣與價值而言,有不同的意義。Robbins(1990) 指出績效是企業組織運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指標但組織績效的指標眾多難以有 一致定義。張竺雲(1990)指出對於組織績效的定義,一般組織學者都同意:「績效並 不是一個概念,而是構念。(Performance is not a concept, but constructs)」Campbell(1977) 指出,必須視組織為一個構念,他沒有直接的操作定義,而必須由組織績效的理論模 型來建構。而理論模型的功能,就在找出值得測量的變項,變項間應有的關係,或變 項間實際存有的關係。因此,組織績效是指組織為達成既定的目標下,有效運用管理 策略,爭取內、外部資源,滿足組織內成員以及顧客的需求,所執行各項作業的成果 與表現(陳馥瑜,2003)。

二、組織績效之衡量

陳馥瑜(2003)認為由於任何一個組織其能使用之資源均有其一定限度,為使組織 能發揮最大效用,績效評估乃成為組織管理一項重要的課題。藉由績效評估,除可評

(30)

Venkatraman and Ramanujam(1986)認為所有企業活動,其最終目的即在績效的提 升,而績效的改進更是策略管理的核心。陳明璋(1979)認為組織績效是一種多維度抽 樣觀念(multi-dimensional abstractive concept),或具有多種經驗指涉之綜合性概念(as an omnibus concept with a multiplicity of empirical references),故不能以單一標準來說 明和解釋。Venkatraman and Ramanujam(1986)對績效衡量的方式提出架構性的探討,

並將績效分為財務績效、事業績效及組織效能。Locke and Latham(1990)認為組織績 效之衡量形式有以下三種:1. 以產出和服務來衡量,可量化或質化,如:每人營收、

每人配備率、錯誤率以及顧客抱怨次數等。2. 以時間為基礎來衡量績效,包括營收 成長率、員工遲到次數及延遲交貨等。3. 以財務來衡量組織績效。吳安妮(2003)認為 傳統的績效評估模式缺點中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計畫目標常常是過於廣泛與模糊。

莊文忠(2008)認為一個組織要發揮效能,創造價值以達成組織之使命和願景,其中最 重要的關鍵就在於組織的策略品質與策略之落實程度。

Barsky and Marchant (2000) 認為組織若能有效率的做好資源配置,將可使企業在 快速變遷的環境中增加競爭力。吳安妮(2003)指出 1980 年代以前的績效指標多以財 務指標為主偏重獲利率、效能、效率之提昇;其考量為最終效益終將回饋於財務構面 上。其並指出面對知識經濟時代,企業面對績效評估不能只重視有形資產或財務指標,

更應該重視知識資源等無形資產的運用。而莊文忠(2008)認為對私部門企業來說,營 利是首要目標,只有在達成這個目標的前提下,其他的目標才會被考慮。因此,企業 的績效評估指標主要都是建立在與獲利率有關的量化指標上,諸如投資報酬率、資產 負債比、市場佔有率、產品不良率等。

由上述看來,組織績效指標眾多難以定義,且組織績效評估時所使用的評估指標 選擇標準,取決於評估者本身的定位與評估者個人的旨趣。因此,若要完整認識組織 指標、活用指標,以藉由指標增進對組織的瞭解並進而提升績效,則需先將組織績效 指標作分類,並探討其關連性。莊文忠(2008)提到在績效評估研究中,可發現到績效 評估的模型有很多種方法來測量,有學者從組織的投入面與產出面來衡量;另外也有 學者採取組織的運作過程進行衡量。其亦認為有效的組織績效衡量方式將有助於評估 管理決策走向。陳馥瑜(2003)認為如何衡量組織績效卻仍未獲一致的結論;或因產業 特性、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不同,故很難有一個適當的量表能夠對各種產業作客觀的績 效衡量。

(31)

Bollen et al. (2005), Edvinsson and Sullivan(1996); 莊文忠(2008)等人認為企業要 能創造高報酬,對於智慧資本之創造、衡量、評價與管理將是未來競爭的重要關鍵。

即認為企業應將智慧資本納入公司策略中,以增進組織績效。但如何將智慧資本與組 織績效作一連結?本研究嘗試藉由「輸入—流程—輸出(Input-Process-Output)」評價指 標架構之建立模式進行後續研究。

第二節 智慧資本之定義、分類及內涵

一、智慧資本之定義

智慧資本最早是由 Galbraith(1969) 所提出,其認為智慧資本是指「運用腦力的 行為」(intellectual action),並非只是知識和純粹的智力而已,這意味著智慧資本為某 種「價值的創造形式」。Roos et al. (1997)指出知識密集產業尤其需要重視智慧資本,

因為此類產業核心能力的創造必須仰賴有效的智慧資本管理。Stewart(1997)認為智慧 資本是每個人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能力的總和,舉凡能夠用來創造財 富的知識、資訊、技術、經驗、智慧財產、顧客關係、品牌地位、組織學習能力、團 隊溝通機制等,都屬智慧資本的範疇,這完全不同於一般企業所熟知的有形資產。

Edvinsson(1997)提出智慧資本是對知識、實際經驗、組織技術、顧客關係和專業技能 的掌握,讓組織在市場上享有競爭優勢。其並提出智慧資本是財務報告的補充,而非 附屬;智慧資本是非財務資本,代表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間隱藏的落差(gap)。

Agor(1997)指出智慧資本是技能、知識與資訊等無形的資產。Bell (1997)則認為智慧 資本是組織的知識資源,包括組織用以創造競爭、理解以及解決問題的模組、策略、

特殊方法及心智模式。Kaplan and Norton (1996)認為當公司投資於顧客、供應商、員 工流程、科技和創新,以創造未來的價值,這種價值的累積即為智慧資本。Ulrich(1998) 賦予智慧資本的定義是,員工對組織的職能與承諾的乘積。Rennie(1999)認為智慧資 本為企業持續競爭優勢之關鍵資產,而非費用。Lynn(1999)指出將組織內部化的知識,

經由系統化的處理後。張阜民、林宛蓉、柯俊禎(2008)指出在智慧資本的領域裡,已 有眾多學者相繼投入研究與實務探討,然而因學者們研究的主題與其涵蓋領域有別,

故對於智慧資本之定義尚無一致的說法。表 2 彙整了智慧資本相關文獻及定義。

(32)

表 2 智慧資本定義彙整表 智慧資本定義彙整表

學者 定義 Galbraith(1969)

智慧資本是指「運用腦力的行為」(intellectual action),並非只 是知識和純粹的智力而已,這意味著智慧資本為某種「價值的 創造形式」。

Kaplan and Norton (1996)

當公司投資於顧客、供應商、科技、創新和員工流程, 以創 造未來的價值,這種價值的累積即為智慧資本。

Brooking(1996) 是商譽,即為公司「智慧資本」的函數 Petrash(1996) 人力資本、組織資本與顧客資本的總和。

Edvinsson and Malone(1997)

一種對知識、實際經驗、組織技術、顧客關係和專業技能的掌 握,使企業在市場上享有競爭優勢。

Stewart (1997) 每個人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能力的總和。

Agor(1997) 智慧資本是技能、知識與資訊等無形的資產。

Bell(1997) 智慧資本是組織的知識資源,包括組織用以創造競爭、理解以 及解決問題的模組、策略、特殊方法及心智模式。

Ulrich(1998) 智慧資本是員工對組織的職能與承諾的乘積。

Ross et al. (1998) 員工的智力、know how、知識以及可創造公司價值卻看不見 的資源即為智慧資本。

Booth(1998);

Brooking et al.(1998);

Johnson(1999);

Knight(1999)

智慧資本是由市場資產、人力資產、智慧財產資產及基礎設施 資產所組成。智慧資本或因使用人的「智能」所組成的元素與

「創新」所增加的財富。

Rennie(1999) 智慧資本為企業持續創造競爭優勢之關鍵資產,而非費用。

Lynn(1998) 將組織內部化的知識,經由系統化的處理後,轉變為創造公司 價值的知識。

Nerdrum and Erikson (2001)

智慧資本是員工能力和對組織承諾之互補性能力,透過此互補 性能力的作用方能使員工擁有的能力產生附加價值並從而創 造財富。

McElroy(2002) 智慧資本應加入「社會創新資本」, 而「社會創新資本」係藉 由互信、互惠、網路、規範及共享價值,提昇企業之內部價值。

吳鑑芝(2002)

智慧資本是指員工個人與經營團隊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 一切知識與能力的總和。因此像是公司人員的專業學識、技能 與經驗,或是能夠提昇效率的技術流程、與顧客間的緊密合作 關係、公司形象與信譽等等,都屬公司的智慧資本。

Andrew Brown et al.

(2005)

智慧資本不只包括了有法律效力的智慧財產權,而且還涵蓋所 有公司經年累月累積而來的有形及無形的智慧資訊。

戴宗蘅(2007)、張琬琪 (2009)

智慧資本是企業帳面價值與市場價值的差距來源,主要來自營 運過程中知識的投入;故智慧資本為公司最有價值的資產及最 有利的競爭力。

莊智薰、林福來、沈明 鑑、李岳蓉(2011)

由知識所創造的價值,具有無形性、獨特性及效能遞延性,透 過技能、知識、資訊、經驗、創新的形式呈現,成為企業有別 於其它企業之競爭優勢。

(33)

Zhou and Fink (2003)研究認為由於智慧資本具有抽象及動態的特質,因此很難界 定它的意義。綜觀上述各學者提出的概念,本研究將智慧資本定義為:「由知識所創 造的價值,具有無形性、獨特性及效能遞延性,透過技能、知識、資訊、經驗、創新 的形式呈現,為組織最有價值的資產及最有利的競爭力。」

二、智慧資本之分類與內涵

智慧資本自 1960 年代以來即被廣泛的討論,惟其分類迄今仍無統一定義,但到 了 1990 年代 Edvinsson(1997), Malone(1997), Roos(1997), Stewart(1997)等學者開始對 智慧資本提出較具體性的說明與分類。Edvinsson and Malone (1997)在斯坎地亞集團 (Skandia Group)的智慧資本架構研究中,首先將智慧資本分為人力資本與結構資本二 大類,而其中結構資本中並涵蓋了創新、流程與顧客資本三項(如圖 2)。同時也將此 理論運用在斯堪地亞之未來中心(Skandia Future Center),有系統性地來開發和分享智 慧成果。Sullivan (1998)則配合財務資本(Finance Capital)構成經營管理之導航圖。以 過去、現在及未來之角度,針對不同之時期,經營管理之焦點亦不同,將過去之財務 焦點,轉移到現在的顧客、人力、流程焦點及未來的更新及開發焦點,形成智慧資本 之重心(如圖 3)。

(34)

圖 2 斯堪地亞價值圖(Skandia Value map)

Note. From“ Social innovation capital, ” by M. W. McElro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3(1), p.31.

圖 3 Skandia 公司智慧資本導航架構圖

Note. From“Intellectual Capital 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Roots ”by L. Edvinsson, and M. S. Malone, HarperCollins Business, p.68.

Stewart(1997)認為是每個人能為組織帶來競爭優勢之一切知識及能力的總和,主 要組成構面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與顧客資本。Roos et al. (1997)則將公司價值區分 成財務資本及智慧資本,並依智慧資本在本質上是否會思考分為「人力資本」及「結

(35)

構資本」兩大類,再以內部和外部的觀念將結構資本分為與外界互動的「關係資本」、

提供內部運作效率的「組織資本」、與未來密切相關的「創新及發展資本」。Johnson(1999) 提出組織除了可從外部顧客端獲得利潤外,與顧客關係的互動、供應商的往來、網路 成員間的關係及文化資本等亦是創造外部利潤的重要因素,因此將顧客資本拓展成範 圍更廣的關係資本。因智慧資本是從知識管理、管理會計、資源基礎理論等觀點中發 展出來,先前學者或因研究對象因產業別之差易,故在衡量智慧資本的要素及定義上 略有異同。本研究將以往學者對智慧資本分類整理於 表 3,然隨著智慧資本愈被廣 泛探討,其分類愈趨一致,大多追隨 Bontis (1998), Johnson(1999), Roos et al.(1997);

吳安妮(2003)的研究架構,基本要素不外乎人力資本、顧客資本與結構資本,因此本 研究亦援用此分類方式。

表 3 智慧資本分類整理一覽表 智慧資本分類整理一覽表

作者(年代) 人力資本 結構資本 顧客(關係)

資本

創新資本 流程資本

Hubert(1996) ◎ ◎ ◎

Ross et al. (1997) ◎ ◎

Stewart (1997) ◎ ◎ ◎

Edvinsson & Malone(1997) ◎ ◎ ◎ ◎

Sveiby, K. E. (1997) ◎ ◎ ◎ ◎

Brooking et al. (1998) ◎ ◎ ◎ ◎

Roos(1998) ◎ ◎

Bontis (1999) ◎ ◎ ◎

Lynn(1999) ◎ ◎

Dzinkowski, R.(2000) ◎ ◎ ◎ ◎

吳思華(2000) ◎ ◎ ◎ ◎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2000) ◎ ◎ ◎ ◎

陳美純(2001) ◎ ◎ ◎

吳安妮(2003) ◎ ◎ ◎ ◎

Andrew Brown et al. (2005) ◎ ◎ ◎ ◎

王文英、張清福(2004) ◎ ◎ ◎ ◎

楊朝旭(2006) ◎ ◎ ◎ ◎

徐雅惠(2007) ◎ ◎ ◎ ◎

林文晟(2010) ◎ ◎ ◎

朱博湧、林裕淩、李俊雄(2010) ◎ ◎ ◎

莊智薰、林福來、沈明鑑、李岳

蓉(2011) ◎ ◎

本研究之分類定義 ◎ ◎ ◎

(36)

(一)人力資本

Hubert(1996)認為人力資本係指員工個人的心態,包含對事情的假設、傾向、價 值與信念等。Stewart(1991、1997) 認為人力資本是指企業中員工知識、技術、能力、

經驗、虛擬所有權、實務社群及隱性互動的總和。且為組織創造力與創新能力的源頭。

而人力資本的來源包括:教育水準、商品型技能/槓桿型技能/專屬型技能的比例、公 司各部門人員歸類之難易度、對附加價值的貢獻程度、人員進修的管道、非正式群體 的數目等。而 Edvinsson and Malone(1997) 認為人力資本包括公司的所有員工及管理 者的個人能力、知識、技術、學習與經驗。Ross et al.(1997)也指出人力資本應包括公 司所有員工與管理者的能力、技術、知識及經驗,此外組織也必須對變動頻仍的競爭 環境有所掌握。Van Buren(1999)認為而力資本發展可從「流量存量」和「衡量有效性」

兩種方式來區分人力資本投資之概念。其指出存量為絕大多數企業普遍採用,具有共 通性,然而過程有效性的衡量則突顯出企業對人力資本持續投資的重要性,而比較著 重的是投入到產出間的流程。因此,衡量方式將會從人力資本存量的價值,轉移至人 力資本建立過程與其所產生的經濟價值,兩者並重方式。關注的焦點也由人力資本的 建立和累積轉到強調管理人力資本的過程,也就是從存量的觀點轉換成流量的觀點,

因此,人力資本的有效衡量將不在只注重過程的結果面,也將著重過程的本身。陳美 純(2001)認為人力資本為公司全體員工與管理者的知識、技能與經驗,較重要的因素 為員工的特質能力、知識交流、教育訓練、年資水準等。

Johnson(2002)從對智慧資本議題之研究,更加確立人力發展階段。他指出人力資 本發展主要透過人力資本產出和過程之管理,兩種管道來深入人力資本。首先,知識 本身的存量(stock),經由結構化方式來蓄積智慧資本,包含人力資本發展過程的產出 (product);另外為知識本身的工作流量(flow),藉由組織化程序產生的結構和流程,

蘊釀智慧資本有效的互動過程(procrss),圖 4 為人力資本發展架構圖:

(37)

圖 4 人力資本發展架構圖

Note. From“Lever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through Product and Process Management of Human Capital ,” by Johnson,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3(4), p.418.

經由結構化所形成的知識存量,是普遍對管理人力資本所著重的部分,成為人力 資本投資之重要標的,因此企業若要創造他們可以運用的人力資本,就必須在內部建 立團隊合作的精神、實務社群、以及其他類型的跨部門學習團體,因為只有跨部門的 團隊才能將個人的才能捕捉下來,賦予具體的形式並化做資本。

另依據組織知識創新理論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組織本身 無法創造知識,個人的內隱知識是組織知識創造的基礎,然而現代產業之知識創造卻 多發生於組織中。Nonaka(1994)提出「組織知識創新理論」,該理論主張組織知識之 創新包含四種知識轉換過程;組織動員個人所創造和累積的內隱知識,經由組織知識 創新的四個轉換模式在組織內部加以擴大,進而創新知識,其知識轉換模式為由內隱 知識轉為內隱知識 (社會化)、由內隱知識轉為外顯知識 (外化)、由外顯知識轉為外 顯知識 (結合)、由外顯知識轉為內隱知識 (內化) 等連續過程,此四種知識轉換過程 如圖 5 所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Operating mode After SCAN_N has been selected as the current instruction, when in SHIFT-DR state, the scan chain select register is selected as the serial path between TDI and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 One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empirical formulas in the laboratory is combustion analysis, commonly used for compounds containing principally carbon and

* School Survey 2017.. 1) Separate examination papers for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two strands, with common questions set in Papers 1A & 1B for the common topic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extra type parameters, and the types to which they are associated, is established by parameteriz- ing the interfaces (Java generics, C#, and Eiffel)

專案執 行團隊

The closing inventory value calculated under the Absorption Costing method is higher than Marginal Costing, as fixed production costs are treated as product and costs will be carried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