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智慧資本之定義、分類及內涵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智慧資本之定義、分類及內涵

一、智慧資本之定義

智慧資本最早是由 Galbraith(1969) 所提出,其認為智慧資本是指「運用腦力的 行為」(intellectual action),並非只是知識和純粹的智力而已,這意味著智慧資本為某 種「價值的創造形式」。Roos et al. (1997)指出知識密集產業尤其需要重視智慧資本,

因為此類產業核心能力的創造必須仰賴有效的智慧資本管理。Stewart(1997)認為智慧 資本是每個人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能力的總和,舉凡能夠用來創造財 富的知識、資訊、技術、經驗、智慧財產、顧客關係、品牌地位、組織學習能力、團 隊溝通機制等,都屬智慧資本的範疇,這完全不同於一般企業所熟知的有形資產。

Edvinsson(1997)提出智慧資本是對知識、實際經驗、組織技術、顧客關係和專業技能 的掌握,讓組織在市場上享有競爭優勢。其並提出智慧資本是財務報告的補充,而非 附屬;智慧資本是非財務資本,代表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間隱藏的落差(gap)。

Agor(1997)指出智慧資本是技能、知識與資訊等無形的資產。Bell (1997)則認為智慧 資本是組織的知識資源,包括組織用以創造競爭、理解以及解決問題的模組、策略、

特殊方法及心智模式。Kaplan and Norton (1996)認為當公司投資於顧客、供應商、員 工流程、科技和創新,以創造未來的價值,這種價值的累積即為智慧資本。Ulrich(1998) 賦予智慧資本的定義是,員工對組織的職能與承諾的乘積。Rennie(1999)認為智慧資 本為企業持續競爭優勢之關鍵資產,而非費用。Lynn(1999)指出將組織內部化的知識,

經由系統化的處理後。張阜民、林宛蓉、柯俊禎(2008)指出在智慧資本的領域裡,已 有眾多學者相繼投入研究與實務探討,然而因學者們研究的主題與其涵蓋領域有別,

故對於智慧資本之定義尚無一致的說法。表 2 彙整了智慧資本相關文獻及定義。

表 2 智慧資本定義彙整表 智慧資本定義彙整表

學者 定義 Galbraith(1969)

智慧資本是指「運用腦力的行為」(intellectual action),並非只 是知識和純粹的智力而已,這意味著智慧資本為某種「價值的 創造形式」。

Kaplan and Norton (1996)

當公司投資於顧客、供應商、科技、創新和員工流程, 以創 造未來的價值,這種價值的累積即為智慧資本。

Brooking(1996) 是商譽,即為公司「智慧資本」的函數 Petrash(1996) 人力資本、組織資本與顧客資本的總和。

Edvinsson and Malone(1997)

一種對知識、實際經驗、組織技術、顧客關係和專業技能的掌 握,使企業在市場上享有競爭優勢。

Stewart (1997) 每個人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一切知識、能力的總和。

Agor(1997) 智慧資本是技能、知識與資訊等無形的資產。

Bell(1997) 智慧資本是組織的知識資源,包括組織用以創造競爭、理解以 及解決問題的模組、策略、特殊方法及心智模式。

Ulrich(1998) 智慧資本是員工對組織的職能與承諾的乘積。

Ross et al. (1998) 員工的智力、know how、知識以及可創造公司價值卻看不見 的資源即為智慧資本。

Booth(1998);

Brooking et al.(1998);

Johnson(1999);

Knight(1999)

智慧資本是由市場資產、人力資產、智慧財產資產及基礎設施 資產所組成。智慧資本或因使用人的「智能」所組成的元素與

「創新」所增加的財富。

Rennie(1999) 智慧資本為企業持續創造競爭優勢之關鍵資產,而非費用。

Lynn(1998) 將組織內部化的知識,經由系統化的處理後,轉變為創造公司 價值的知識。

Nerdrum and Erikson (2001)

智慧資本是員工能力和對組織承諾之互補性能力,透過此互補 性能力的作用方能使員工擁有的能力產生附加價值並從而創 造財富。

McElroy(2002) 智慧資本應加入「社會創新資本」, 而「社會創新資本」係藉 由互信、互惠、網路、規範及共享價值,提昇企業之內部價值。

吳鑑芝(2002)

智慧資本是指員工個人與經營團隊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的 一切知識與能力的總和。因此像是公司人員的專業學識、技能 與經驗,或是能夠提昇效率的技術流程、與顧客間的緊密合作 關係、公司形象與信譽等等,都屬公司的智慧資本。

Andrew Brown et al.

(2005)

智慧資本不只包括了有法律效力的智慧財產權,而且還涵蓋所 有公司經年累月累積而來的有形及無形的智慧資訊。

戴宗蘅(2007)、張琬琪 (2009)

智慧資本是企業帳面價值與市場價值的差距來源,主要來自營 運過程中知識的投入;故智慧資本為公司最有價值的資產及最 有利的競爭力。

莊智薰、林福來、沈明 鑑、李岳蓉(2011)

由知識所創造的價值,具有無形性、獨特性及效能遞延性,透 過技能、知識、資訊、經驗、創新的形式呈現,成為企業有別 於其它企業之競爭優勢。

Zhou and Fink (2003)研究認為由於智慧資本具有抽象及動態的特質,因此很難界 定它的意義。綜觀上述各學者提出的概念,本研究將智慧資本定義為:「由知識所創 造的價值,具有無形性、獨特性及效能遞延性,透過技能、知識、資訊、經驗、創新 的形式呈現,為組織最有價值的資產及最有利的競爭力。」

二、智慧資本之分類與內涵

智慧資本自 1960 年代以來即被廣泛的討論,惟其分類迄今仍無統一定義,但到 了 1990 年代 Edvinsson(1997), Malone(1997), Roos(1997), Stewart(1997)等學者開始對 智慧資本提出較具體性的說明與分類。Edvinsson and Malone (1997)在斯坎地亞集團 (Skandia Group)的智慧資本架構研究中,首先將智慧資本分為人力資本與結構資本二 大類,而其中結構資本中並涵蓋了創新、流程與顧客資本三項(如圖 2)。同時也將此 理論運用在斯堪地亞之未來中心(Skandia Future Center),有系統性地來開發和分享智 慧成果。Sullivan (1998)則配合財務資本(Finance Capital)構成經營管理之導航圖。以 過去、現在及未來之角度,針對不同之時期,經營管理之焦點亦不同,將過去之財務 焦點,轉移到現在的顧客、人力、流程焦點及未來的更新及開發焦點,形成智慧資本 之重心(如圖 3)。

圖 2 斯堪地亞價值圖(Skandia Value map)

Note. From“ Social innovation capital, ” by M. W. McElro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3(1), p.31.

圖 3 Skandia 公司智慧資本導航架構圖

Note. From“Intellectual Capital Realizing Your Companys True Value by Finding its Hidden Roots ”by L. Edvinsson, and M. S. Malone, HarperCollins Business, p.68.

Stewart(1997)認為是每個人能為組織帶來競爭優勢之一切知識及能力的總和,主 要組成構面為人力資本、結構資本與顧客資本。Roos et al. (1997)則將公司價值區分 成財務資本及智慧資本,並依智慧資本在本質上是否會思考分為「人力資本」及「結

構資本」兩大類,再以內部和外部的觀念將結構資本分為與外界互動的「關係資本」、

提供內部運作效率的「組織資本」、與未來密切相關的「創新及發展資本」。Johnson(1999) 提出組織除了可從外部顧客端獲得利潤外,與顧客關係的互動、供應商的往來、網路 成員間的關係及文化資本等亦是創造外部利潤的重要因素,因此將顧客資本拓展成範 圍更廣的關係資本。因智慧資本是從知識管理、管理會計、資源基礎理論等觀點中發 展出來,先前學者或因研究對象因產業別之差易,故在衡量智慧資本的要素及定義上 略有異同。本研究將以往學者對智慧資本分類整理於 表 3,然隨著智慧資本愈被廣 泛探討,其分類愈趨一致,大多追隨 Bontis (1998), Johnson(1999), Roos et al.(1997);

吳安妮(2003)的研究架構,基本要素不外乎人力資本、顧客資本與結構資本,因此本 研究亦援用此分類方式。

表 3 智慧資本分類整理一覽表 智慧資本分類整理一覽表

作者(年代) 人力資本 結構資本 顧客(關係)

資本

創新資本 流程資本

Hubert(1996) ◎ ◎ ◎

Ross et al. (1997) ◎ ◎

Stewart (1997) ◎ ◎ ◎

Edvinsson & Malone(1997) ◎ ◎ ◎ ◎

Sveiby, K. E. (1997) ◎ ◎ ◎ ◎

Brooking et al. (1998) ◎ ◎ ◎ ◎

Roos(1998) ◎ ◎

Bontis (1999) ◎ ◎ ◎

Lynn(1999) ◎ ◎

Dzinkowski, R.(2000) ◎ ◎ ◎ ◎

吳思華(2000) ◎ ◎ ◎ ◎

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2000) ◎ ◎ ◎ ◎

陳美純(2001) ◎ ◎ ◎

吳安妮(2003) ◎ ◎ ◎ ◎

Andrew Brown et al. (2005) ◎ ◎ ◎ ◎

王文英、張清福(2004) ◎ ◎ ◎ ◎

楊朝旭(2006) ◎ ◎ ◎ ◎

徐雅惠(2007) ◎ ◎ ◎ ◎

林文晟(2010) ◎ ◎ ◎

朱博湧、林裕淩、李俊雄(2010) ◎ ◎ ◎

莊智薰、林福來、沈明鑑、李岳

蓉(2011) ◎ ◎

本研究之分類定義 ◎ ◎ ◎

(一)人力資本

Hubert(1996)認為人力資本係指員工個人的心態,包含對事情的假設、傾向、價 值與信念等。Stewart(1991、1997) 認為人力資本是指企業中員工知識、技術、能力、

經驗、虛擬所有權、實務社群及隱性互動的總和。且為組織創造力與創新能力的源頭。

而人力資本的來源包括:教育水準、商品型技能/槓桿型技能/專屬型技能的比例、公 司各部門人員歸類之難易度、對附加價值的貢獻程度、人員進修的管道、非正式群體 的數目等。而 Edvinsson and Malone(1997) 認為人力資本包括公司的所有員工及管理 者的個人能力、知識、技術、學習與經驗。Ross et al.(1997)也指出人力資本應包括公 司所有員工與管理者的能力、技術、知識及經驗,此外組織也必須對變動頻仍的競爭 環境有所掌握。Van Buren(1999)認為而力資本發展可從「流量存量」和「衡量有效性」

兩種方式來區分人力資本投資之概念。其指出存量為絕大多數企業普遍採用,具有共 通性,然而過程有效性的衡量則突顯出企業對人力資本持續投資的重要性,而比較著 重的是投入到產出間的流程。因此,衡量方式將會從人力資本存量的價值,轉移至人 力資本建立過程與其所產生的經濟價值,兩者並重方式。關注的焦點也由人力資本的 建立和累積轉到強調管理人力資本的過程,也就是從存量的觀點轉換成流量的觀點,

因此,人力資本的有效衡量將不在只注重過程的結果面,也將著重過程的本身。陳美 純(2001)認為人力資本為公司全體員工與管理者的知識、技能與經驗,較重要的因素 為員工的特質能力、知識交流、教育訓練、年資水準等。

Johnson(2002)從對智慧資本議題之研究,更加確立人力發展階段。他指出人力資 本發展主要透過人力資本產出和過程之管理,兩種管道來深入人力資本。首先,知識 本身的存量(stock),經由結構化方式來蓄積智慧資本,包含人力資本發展過程的產出 (product);另外為知識本身的工作流量(flow),藉由組織化程序產生的結構和流程,

蘊釀智慧資本有效的互動過程(procrss),圖 4 為人力資本發展架構圖:

圖 4 人力資本發展架構圖

Note. From“Lever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through Product and Process Management of Human Capital ,” by Johnson,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3(4), p.418.

經由結構化所形成的知識存量,是普遍對管理人力資本所著重的部分,成為人力 資本投資之重要標的,因此企業若要創造他們可以運用的人力資本,就必須在內部建 立團隊合作的精神、實務社群、以及其他類型的跨部門學習團體,因為只有跨部門的 團隊才能將個人的才能捕捉下來,賦予具體的形式並化做資本。

另依據組織知識創新理論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組織本身 無法創造知識,個人的內隱知識是組織知識創造的基礎,然而現代產業之知識創造卻 多發生於組織中。Nonaka(1994)提出「組織知識創新理論」,該理論主張組織知識之 創新包含四種知識轉換過程;組織動員個人所創造和累積的內隱知識,經由組織知識 創新的四個轉換模式在組織內部加以擴大,進而創新知識,其知識轉換模式為由內隱 知識轉為內隱知識 (社會化)、由內隱知識轉為外顯知識 (外化)、由外顯知識轉為外 顯知識 (結合)、由外顯知識轉為內隱知識 (內化) 等連續過程,此四種知識轉換過程 如圖 5 所示。

Johansson(2002) 以「梅迪奇效應」理論驗證 Nonaka 的「組織知識創新理論」,

當結合個人、團隊或組織不同領域的觀念,營造異場域碰撞,知識創造活動將更有生 產力。梅迪奇效應所提出的「異場域」與知識社群模式設計極為相關,其功能在於善 用公司資源與員工知識,讓不同部門、不同專業背景之員工進行知識的碰撞,激發未 知的能量。

(二)結構資本

Hubert(1996)認為結構資本為組織成員心態的集合,形成組織文化,包含規範與 價值。Stewart(1997)認為結構資本由公司內知識文件化的比例、公司專有知識庫、企 業內部黃皮書、錯誤失敗的經驗、競爭對手的資訊等要素組成。並將結構資本細分為 三個不同的要素,將之視為「組織化」、「創新」及「流程」等三個資本形式的組合。

其內涵包括公司文化、管理制度、作業流程、資訊系統、產品研發能力等要素,並非 為員工個人所專屬,而是屬於組織的部份。而 Edvinsson and Malone(1997) 認為結構 資本包括資訊系統、專利資料庫、組織化概念、商標、專利、文件等,及其它一切能 夠將人力資本具體化、權力化以及支援員工生產力的組織化能力。其將智慧資本劃分 為人力資本及結構資本兩大構面,再依其存在於組織內或外為基準,將結構資本區分 為顧客資本及組織資本,最後再將組織資本細分為流程資本及創新資本。

Bontis(1998)認為結構資本主要為企業內部連結所需之文化、資料庫、資訊系統 及公司制度。Lynn(1998)認為組織運作系統、製造流程、組織文化及組織所擁有的智 慧財產等均屬於結構資本的一部分。陳美純(2001)認為結構資本包括公司解決問題與 創造價值的整理系統與程序,包括企業整體流程、組織結構設計、運用資訊科技之能 力、智慧財產管理與資訊系統等。由於組織代表企業之市場價值,包括所有專利、商 標、品牌等智慧財產權中所能獲得價值屬於硬體形式之基礎設施、能讓整個組織結合 在一起運作屬於軟體形式之生產程序以及企業文化。因此結構資本指企業內部所擁有 的資訊系統、專利資料庫、管理工具、組織化概念、IT 系統、研發能力、商標、專 利及其他等,包括其他一切能將人力資本具體化、權力化及具有支援性的組織化能力。

簡言之,即當員工下班離開後,留在辦公室帶不走的無形資本。

姚宣合等(2010)及 Wen-Der Yu, et al.(in press)認為可透過知識管理系統(KMS)輔 助公司員工在從事其工作過程中進行知識管理之相關活動 (如知識之產生、貯存、再 用與修改,及知識創造過程之社會化、外化、組合與內化等),協助其搜尋過往之經

驗以供參考;如此不僅可降低決策產生的風險,更能結合本身的知識,將個人經驗及 智慧保留在公司成為公司智慧資產 (intellectual assets) 的一部份。另外,Johnson(1999) 亦將結構資本區分為流程資本(工作程序、貿易機密)與創新資本(專利、商標、版權、

知識資料庫)兩大類。其中組織化資本,是公司針對系統、工具的投資,以增進知識 在組織內的流通、儲存與散播。為一種系統化與整合的能力,也是可改善公司效率與 獲利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資本是指創新能力和維護公司商業權利、智慧財產,以及其 他可以促進商品研發能力的無形知識資產,包括產品創新、市場創新、顧客創新、設 備創新及員工創新等等。至於流程資本,則是指組織內部作業的流程、技術、系統(例 如管理資訊系統、銷售體系自動化),以及強化員工之產品製造或服務效率的計畫,

是一種運用在連續性價值創造的實用知識。

本研究亦將結構資本區分為流程資本及創新資本兩大類,其中「流程資本」包括

「流程資本」及「基礎設施資產」;「創新資本」則包含其中的「更新及開發資本」

及「智慧財產權資產」,因此,科技、發明、資料、出版、製程、專利、著作權、策 略…等等,亦可納入結構資本中。

(三)顧客(關係)資本

Hubert(1996)認為關係(顧客)為個人與顧客心態的集合,經由提供產品或服務形成 的價值認知。Edvinsson and Malone(1997) 認為顧客資本是指組織和關鍵顧客的關係,

色括廠商上下游關係、顧客相關資料、顧客忠誠度等。其並指出顧客資本是智慧資本 中最易度量和計算的部分,因為相較於人力資本與結構資本而言,顧客資本的價值比 較容易追蹤,因為從企業的財務報表中可發覺顧客付款的足跡,易言之,它最直接可 轉換成金錢,而分享知識是顧客資本的極致表現。顧客資本的發展關鍵在於了解顧客 型態、維繫顧客持續性、強化顧客角色、提供顧客支援及追蹤顧客動向等。Stewart(1997) 認為關係資本係指組織和他所來往的人之間的關係,包含上下游廠商,交易的可能性 擴大就變成關係資本。故涵蓋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與顧客一起創新的能力、顧 客參與的程度、提供客製化服務的能力、與顧客結盟的價值都是重要的顧客資本。其 並將顧客資本定義為:組織和其業務往來的人之間的關係,乃是智慧資本轉換成金錢 的地方。

Brooking(1998)將顧客資本納入市場資產項下,意指其附屬於公司,並賦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