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後續研究之建議

於仲介經建、工程承攬及營造業,智慧資本價值主要來源為「資源配適度」。「資 源配適度」代表公司是否有完善的內部流程、良好的企業文化、組織結構的效率 及優良的人才等等,其評估重點即為創造價值的效率,能使人力資源最有效率的 運用,就可提升企業有形與智慧資本價值。

最後,本研究針對營建實務界,包括了企業經營者、投資者以及政府相關部門提 出數項綜合性的建議如下:

1. 對營建產業企業經營者的建議:由於智慧資本攸關企業的無形資產價值,因此,企 業經營者應建構出能配合所處分類產業 (仲介經建、工程承攬、營造以及建設業),

以及其市場特性的智慧資本系統模型,以持續監控改善,並應持續投入資源提升 企業智慧資本系統之價值。

2. 對投資者的建議:評估企業的指標應該由以有形資產為主體的評價模式,轉變為能 表現出智慧資本(無形資產) 的新型評價模式,本研究所提供的 「輸入—流程—輸 出 (Input-Process-Output)」 智慧資本評價模型 (簡稱 CICEM 模式) 可做為一個參 考架構。其次,企業在智慧資本的管理能力,對於智慧資本投入對智慧資本產出 的影響有調節作用,因此投資者在評估企業的投資價值時,除衡量該企業智慧資 本產出的價值之外,有關該企業業者之智慧資本管理能力變項亦應做為是重要的 評估標的之一。

3. 對政府之營建產業相關管理單位的建議:智慧資本之投入需有長期持續投資,但由 於公共工程向為台灣營建產業主要業務來源,然常見之最低決標方式,除限制營 建產業發展外;更連帶影響其對智慧資本之投入程度相較其他產業低,為了提升 台灣營建產業的的競爭力,本研究認為政府營建產業管理單位應調整營建產業經 營環境及競爭模式,透過彙整企業的智慧資本能力之評價,以掌握營建產業的核 心價值,並應發展一套具前瞻性的衡量指標,藉以扶植該產業之中具有潛力之企 業。

則同樣以工程營造為主要營業活動項目的營造業代表企業達欣工程公司應也會有此 種情形存在,但是本文的實證結果卻無法驗證出此種現象。此或許是由於本研究於樣 本企業的選擇,以及樣本數量的抽取上,仍然不夠全面所導致。因此,在此研究議題 的後續發展之上,本研究建議或可由以下三點來進行改進:

一、納入總體經濟環境因素之影響

本文為探討智慧資本對經營績效之影響,並以營建業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探究,

研 究 期 間 設 定 為 1990 年 至 2010 年 , 雖已 盡 可 能 考 量 並 避 免 產 業 結 構 變 遷 (Structure Break) 的影響,但營建產業之經營績效深受總體經濟環境因素之影響,故 建議後續研究者可透過本研究貢獻之基礎,或以編撰營建業智慧資本係數資料庫方式

,持續探討兩者之間的共整合關係。而另一方面,由於在本文的研究期間之內,至少 發生了三次對台灣產生有重大負面衝擊的國際經濟危機事件,一為 1997 年爆發的亞 洲金融風暴 (Asian Financial Crisis;1997 年-1998 年);二為 2001 年爆發的美國網路 業泡沫事件 (Dot-Com Bubble; Internet Bubble);三則為 2007 年所發生的美國次級房 貸危機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2007 年 - 2010 年),此三次經濟危機事件皆使 得台灣的總體環境與產業景氣嚴重的衰退,為檢視亞洲金融風暴以及美國次貸危機此 兩次重大之國際經濟危機所導致的總體經濟環境改變 (網路業泡沫事件所影響之範 圍以高科技產業為主,與營建業較無關聯性,故不在本研究討論範圍之內),對營建 產業產生的衝擊,本研究也建議後續的研究者可分別以 1997 年以及 2007 年做為劃 分樣本期間的時間斷點,對不同期間之樣本進行本研究實證模型的估計,以檢測在不 同的期間內(1990 年-1997 年;1998 年-2006 年;2007 年-2010 年以及 2010 年以 後),本研究四家企業之三種智慧資本(無形資產)的評量模型是否會因為總體經濟環境 的改變,而產生有不同的估計結果以及顯著性。

二、調整研究範圍及指標

因本研究研究對象僅止於上市營建產業,其他上櫃、公開發行、未公開發行公司 則不在此研究範圍,故可能無法完全代表產業發展全貌。且實務上臺灣地區營建產業 仍以中小型企業居多,然在其本身資源有限的情況,恐更難通盤考量智慧資本投入議 題。而此一結果將造成多數業者淪為小包、代工角色,且只在有限市場削價競爭;陷 入紅海。然面對未來國際產業競爭,中小型企業或既有上市櫃企業應以更宏觀觀點思 考產業垂直整併之可能。另政府部門應對營建產業者提供資源並輔導,以協助國際化

與多角化,以避免專案管理上的營運風險,降低來自事業風險的資金成本,對於智慧 資本的創造與累積將有實質的幫助。因此建議可另從樣本的對象、數量上著手改進,

或僅針對營造業、建設業、工程承攬為研究範圍,增加樣本的抽取數量以進行相同的 實證研究,以觀察智慧資本、經營績效是否會普遍存在於此兩種產業的企業之中。及 研發費用比例對於其智慧資本價值是否具有顯著之影響。

另本研究依據文獻整理出的績效指標(價值評估因子),依其特性分成九大關鍵因 素,分別為「獲利能力」、「員工生產力」、「成本支出」、「研發費用投入」、「償 債能力」、「企業或公司總資產」、「營收成長」、「資源配適度」以及「管銷費用 支出」等九項,並各以一績效指標為其代理變數進行時間序列模型實證。係為簡化模 型架構;後續研究者可納入更多衡量指標進行實證,以檢視其適用性。

三、納入其他智慧資本評價方法及以其他實證模型、方法以比 較其差異

在智慧資本評價理論選取方面,其他評估方法之估算因受限資料無法取得,故無 法採用如 EVA、CIV、選擇權評價法等其他評價法,為本研究不足之處。若後續研究 者能取得資料,盼能綜合比較各個評價理論之估算值是否有極大的差異。或可以修改 其實證模型,以同時考慮了橫斷面樣本以及時間數列樣本的縱橫資料模型 (panel data model) 進行實證分析,縱橫資料模型除具備有原先時間數列模型的特性外,並可同 時考慮到個別企業之間的差異性,以縱橫資料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將不再是以個別的 企業為樣本,而是以整個產業為樣本,此舉或許將可以得到更具有效力的實證結果。

以上三點為本研究對此議題的後續建議,期望能夠對後續在該議題上有興趣的研 究者一些建議。

參考文獻

王文英(2006)。建構我國專利評價模式之探索性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 究。

王文英、張清福(2004)。智慧資本影響績效模式之探討:我國半導體業之實證研究。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39,89-117。

王明德(2007)。我國營建業進軍海外市場拓展業務之利基及可行方向研究。行政院經 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王明德、王吉杉(2007)。全球營建熱戰搶進新興國家。營建知訊,296,17-30。

王勇傑(2007)。我國大型營造公司在 1000 大服務業中之進榜趨勢與競爭力分析。國 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防災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王祝三、莊雅雪、郭勁甫(2009)。公司治理、投資與公司價值之關聯性。東吳經濟商 學學報,66,69-114。

王琮珀(2008)。房屋仲介業擴展模式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 中市。

王睦舜(2010)。智慧資本與經營績效。亞太經濟管理評論,14(1),67-88。

古秋雄(2000)。台灣大型營造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個案公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 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伍忠賢(2000)。公司價值評估快易通。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 23,67-78。

曲永智(2003)。智慧資本與創新策略對企業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生物技 術產業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朱忠信(2002)。從營造業觀點對「建築施工損鄰處理機制」之研究-以台中市地區為例。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朱博湧,鄧美貞,黃基鴻(2005)。垂直整合與虛擬整合商業模式之績效比較:台灣積 體電路產業實證。交大管理學報,25(1),1-27。

朱博湧、林裕淩、李俊雄(2010)。無形資產價值創造之比較研究:以台灣電子零組件 和電腦及週邊產業為例。科技管理學刊,15(3),1-24。

余振銘(2000)。提升國內營造業競爭力關鍵性因子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 士論文,台南市。

吳安妮(2002)。剖析智慧資本。會計研究月刊。204,57-66。

吳安妮(2003)。智慧資本的類別與評價機制之探討。智慧資本的創造與管理研討會,

2-1-2-74。

吳秀娟(2000)。企業市場價值與淨值差異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我國資訊電子業為例。國 立政治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吳彥濬、羅敏仁、陳娟娟(2007)。臺灣物流業智慧資本之要素。科技管理學刊,12(2),

125-148。

吳思華(2000)。網際網路智慧資本衡量與發展措施研究計畫。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 心。

吳瑞卿(2006)。營造業之藍海策略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台南 市。

吳濟民、艾昌瑞、李元墩(2010)。台灣高科技廠商應用智慧資本與組織學習以影響創 新績效之實證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8(3),805-836。

吳濟華、何柏正、黃元璋(2008)。臺灣地區營造業營運績效與經營策略。Journal of Architecture,64,25-48。

吳鑑芝(2002)。智慧資本與公司價值之攸關性探討。私立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 文。桃園縣。

呂志清(2006)。仲介業物件待售期間與景氣指標之關係。私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 士論文,台中市。

李春長(2002)。房屋仲介業市場與經紀人職業倫理。住宅學報,11(1), 35-53。

李家儂、林鼎鈞(2009)。不動產仲介業店址選擇評估模式之研究。2009 年第七屆營建 產業永續發展研討會。

李超雄、黃劭彥、吳東憲、王昶欽(2011)。公司財務績效驅動因子之研究-智慧資本觀 點。Journal of Quality,18(6),561-579。

李德璋(1999)。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建築業之影響與相關對策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 究所。

李馨蘋、鄭誌偉(2006)。企業創新投資機會與管理者薪酬結構。2006 年當前會計理論 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82-101,台北市。

車慧中(2009)。以美國專利侵權訴訟判決建構專利鑑價模型之研究。私立中華大學科 技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新竹市。

林文晟(2010)。智慧資本績效衡量與策略地圖建置之研究-以定期航運業為例。中原企 管評論,8(2),17-38。

林宛頻、花敬群(2010)。存貨結構對營建業財務績效影響分析:南北地區之比較研究。

2010 年中華民國住宅學會年會暨學術論文研討會。

林炯垚(2000)。企業評價-投資銀行實務。禾豐企業發展文教基金會。

林郁昕(2000)。財務資訊與無形資產密集企業價值攸關性之探討。政治大學會計研究 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恩詰、張甫任、陳幸蓉(2007)。智慧資本對生產力影響之探討-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為 例。華人前瞻研究,3(2),61-79。

林寶樹(2001)。IC 設計公司之評價效度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市。

波特著•李明軒、邱如美(1996)。國家競爭優勢。台北: 天下文化。

姚宣合、余文德、楊智斌、曾秋蓉、劉沈榮、張佩倫(2010)。營建知識社群知識加值 績效量化評估模式之研究。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ivil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22(1),125-139。

洪振添 (2000)。智慧資產之評價模式,會計研究月刊,180,27-35,台北市。

凌雅慧、洪菱(2010) 智慧資本管理如何影響組織績效:以智慧資本為中介變數。人 力資源管理學報,10(1),1-27。

徐雅惠(2007)。智慧資本、組織學習能力與新產品發展績效之研究-以 IC 設計業為例。

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馬秀如、劉正田、俞洪昭、諶家蘭(2000)。資訊軟體業無形資產之意義及其會計處理。

台灣證券交易所「資訊軟體無形資產鑑價制度」之委託研究報告,6-28。

崔宛如(2004)。專利權證券化之可行性分析。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台北市。

張元杰、張火燦、紀慧如、邱文宏、鄭翔壬(2010)。公司特性與智慧資本揭露:以台灣 興櫃企業為例。組織與管理,3(1),1-36。

張光甫、李咸亨、黃正翰、洪志岳(2010)。營造業之今生與來世。營建之訊,335,

48-52。

張孟元(2001)。無形資產中技術價值「影響因素與評估模式」之研究-以「資訊科技相 關技術」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張孟元、劉江彬(2005)。無形資產評估鑑價之理論與實務。台北市:華泰

張明銓(2006)。國際聯合承攬商內部技術移轉之研究-以高雄捷運潛盾隧道工法為例。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高雄市。

張欣民(2006)。不動產自售網站對不動產仲介業產生去中介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竺雲(1990),組織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張阜民、林宛蓉、柯俊禎(2008)。無形資產評價理論之研究與探討-以臺灣電子產業為 例。朝陽學報,13,12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