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影響 與因應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影響 與因應之研究"

Copied!
1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所)

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梁忠銘 先生

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影響 與因應之研究

研究生:吳坤壅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八月

(2)
(3)
(4)

謝 誌

很高興終於完成論文了!回想當初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這個新環境開啟另一 個學習旅程。年近不惑才欲重拾課本,心中不免戒慎恐懼,原本已不在生涯規劃之列,

終究鼓起勇氣一試,無法倚老賣老,只得亦步亦趨,深怕跟不上大家的步伐。

如今得以完成,單憑我一個人的力量,絕對是不可能的任務,首先感謝指導老師梁 忠銘教授,願意用心花時間指導學生修改論文,心中原本忐忑,但教授還是很有耐心,

不厭其煩地解說研究的課程,甚至讓亦為人師的我們汗顏,老師一貫治學嚴謹、悉心指 導之下,在漫漫研究路程上一路探索未敢稍加懈怠。老師的諄諄教誨與鉅細靡遺的帶領 之下,開啟了浩瀚學海的大門。其次感謝侯松茂副校長、張志明學務長對於論文中細心 指導,並適時指引正確方向,在口試時的指點,讓我們在撰寫正式論文時受益良多。

除了老師們的鼓勵與支持,當然還有一起成長學習的同學-明輝、豪華、乃榮、孝 文、淑貞、淑姿的幫忙和關懷。感謝他們能夠在我繁忙之時幫我分擔課業並提供各方面 的資訊,讓我能順利修完所有的課程。其實要感謝的人很多很多,我很慶幸能夠來到這 個山明水秀的台東大學並認識這麼多願意陪伴我的朋友們。

也要感謝學校的同仁,對於這幾年來於任內工作上的怠惰給予最大的包容,最後要 感謝妻子的鼓勵,在就讀研究所的期間內對我的關心和照顧,妻子文英在這幾年的期間 辛苦地盡全心照顧家庭和一雙子女,讓我在寫作論文時能完全投入,兩個寶貝雖不知研 究所為何物,但一句開車小心早點回來,就足以讓辛勞拋諸於九霄。

再多的感謝也無法道盡我心中的真誠,感謝所有在這段求學過程中鼓勵我、幫助我 的人,雖然這點成就不足為外人道,但還是要與你們共享,真心的謝謝你們!

吳坤壅 謹誌於 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八月

(5)

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影響與因應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少子化的現象及原因,暸解少子化現象對國民小學教育之影 響,針對此影響提出國民小學教育發展對少子化現象之因應策略。

本研究是以文獻分析及訪談法,對 8 位不同身份別的教育利害關係人進行訪談,探 討「少子化」對於國民教育所產生之危機及因應之道。

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以下的研究結論:

ㄧ、少子化的現況:在家庭成員上婦女生育率只有 1.18,每戶人數不到 4 人,班級數大 約減少 3,000 班,2011 年入學新生只剩 205,307 人數。

二、少子化的原因:經濟因素、女性教育程度提高、晚婚及婚姻觀念的改變、台商外移、

社會福利制度不完善。

三、少子化對國民教育產生之影響:超額教師問題嚴重、併班併校問題、師資培育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問題。

四、國民小學教育對於少子化的因應之道:降低班級人數.提高教師編制、小班小校精 緻教育、閒置教室設備再利用、師資培育人數的控管、強化家庭教育的功能、加強 教師專業素養,提高師資品質。

根據上述之研究結論,針對人口少子化下國民小學教育發展之因應策略,分別對教 育行政機關、學校方面及家長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少子化、超額教師

(6)

Declining Birthrate in the national primary education impact and response Research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minority and the reasons for,

understanding of the phenomenon of minority elementary education, to address the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for a minority phenomenon of the light strategy.

The research was based on interviews and analysis of literature, the eight different education as other stakeholders, interviews, Discussion on "a minority" for the National Education was created by the crisis and in response to them.

Based on the findings summarized i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

1. The Minority Status : members of the family on the women's fertility is only 1.18, fewer than four per household, the number of classes reduced by approximately 3,000 classes, in 2011 only 205,307 freshmen enrollment numbers.

2. Declining Birthrate reasons : economic factors, women are better educated, late marriages and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changes, the relocation of Taiwan,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imperfect.

3. Declining Birthrate on national education impact upon : the problem of surplus teachers, and schools and classes, teacher training, parents of the child care problem.

4. Primary education for the National Minority by the formula : reducing class size.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ers, smaller classes and schools refined education, idle classroom equipment reuse, and the number of teacher training possession, and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training, improving teacher quality.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population against a minority of primary education under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hould result, the executive respectively, the schools and parents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 Declining Birthrate, surplus teachers

(7)

目 次

中文摘要... ...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圖次... VI 表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I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I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少子化現況分析... 7

第二節 少子化現象的原因... 15

第三節 少子化對國小教育之影響... 28

第四節 父母的管教方式因少子化改變...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 45

第二節 研究方法... 4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0

第四節 信度與效度... 54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5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7

(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59

第一節 少子化的現況與其原因... 59

第二節 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所產生之問題... 67

第三節 國民小學教育對於少子化的因應之道...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93

參考文獻 ... 98

ㄧ 中文部份... 98

二 外國文獻... 101

三 網路部份... 102

附錄... 104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04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 105

(9)

圖 次

圖 2-1-1 各國總生育率變化圖 ... 9

圖 2-2-1 20-39 歲未婚民眾結婚意願按性別比較... 19

圖 2-4-1 台灣生育率全球敬陪末座... 39

圖 3-1-1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圖 ... 45

圖 3-1-2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 47

(10)

表 次

表 2-1-1 台閩地區歷年年底幼年人口數及百分比分配 ... 8

表 2-1-2 台閩地區歷年出生人數及出生率 ... 8

表 2-1-3 適齡兒童入學人口數與一年級學生數之預估 ... 11

表 2-1-4 未來七個學年度國小一年級新生預估數 ... 12

表 2-3-1 國民小學學校數班級數教師數統計表 ... 26

表 2-3-2 台灣各縣市符合規模不經濟之國中數 ... 29

表 2-3-3 台灣各縣市符合規模不經濟之小學數 ... 29

表 2-4-1 台閩地區出生數比率及歷年育齡婦女總生育數 ... 36

表 3-3-1 訪談大綱編製過程... 51

表 3-3-2 8 位受訪者基本資料及服務學校背景資料... 52

表 3-3-3 研究者個人經歷表 ... 53

表 3-4-1 國 內 學 者 協 助 本 研 究 效 度 建 立 之 諮 詢 名 單 ... 55

表 3-5-1 原始資料記錄符號說明表 ... 56

(11)

第一章 緒 論

近年來由於國內的人口出生率急速下降,新生嬰兒數大幅減少,凸顯少子化社會已 經形成,台灣少子化現象浮現之後的危機,將會明顯反映在國民教育體制上,國內教育 必須面對供給過剩的事實,如何轉而在質的方面力求精進可能才是國內教育永續發展的 契機。因此,正視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產生之影響,及早規劃因應之道,是本研究主 要目的。本章共分成四節,第一節敘述本研究的動機,第二節說明本研究的目的待答問 題,第三節說明本研究之名辭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別說明如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005 年 6 月 12 日,由流浪教師聯盟發起爭取教師工作權的大遊行,抗議教育部讓他 們修畢教育學成的學分,取得教師資格,卻無學校可教,面臨失業的窘境。因為少子化 嚴重衝擊國民教育體系,教育部統計,2006 年 9 月入學的小一新生人數,只有 288,262 多人,較現在的小一學生數減少 3 萬 7000 多人。以近幾年的出生人口數估算,教育部人 員分析,2003 年國內出生人口數創下歷史新低的 22 萬 7070 人,如果維持目前小學班級 人數 35 人,2003 年出生者在 2009 學年度入學國小時,小一班級數將比現在減少近 2900 班(林麗雪,2004)。因此,探討少子化的現況與原因為本研究之動機之ㄧ。

師資培育多元化後,有更多的人取得教師資格,想要進入校園一展長才。而各縣市 因減班的關係,每一縣市開出的缺額都非常有限,2005 年甚至有七個縣市不招收新進教 師,2007 年全國教師總缺額 491 人,報考人數 25,111 人,錄取率 1.9%(教育部,2007), 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競爭空前的慘烈。這樣的態勢惡化下去,教師出路和低收入家庭將 首當其衝,因為現在的教師數和學校數都持續減少,而且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面臨併班、

廢校的命運,師資的需求銳減,教師的出路將成問題,勢必成為社會上一大隱憂。少子 化對國民小學教育產生的影響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少子化對台灣的影響是將來人口老化以及老年人口依賴等等沉重的數字比例,這勢 必也會是這一群天之驕子的國家主人翁在其未來的成長歲月裡,所必須要真實以對的成

(12)

長包袱。人口老化導致的安養與醫療照護問題,令人憂心,雖然台灣已實施全民健保制 度,但是老人醫療支出佔老人家庭總支出的比重仍超過五分之一;行動不便老人所需要 的照護,更是沈重經濟負擔。誠然,無論是從家中的個體成員還是整體家庭的生命歷程 來看,「父母-子女-教養-奉養」總是有其內在一致的貫通性,也就是說,在親情以及 家庭無法完全的切割與斷裂的情況底下,這一群新生嬰兒對於父母雙親未來的奉養責 任,既是攸關到子女孝養父母的「意願問題」,但同時也牽涉到子女本身有無足夠資產以 奉養父母的「能力問題」(王順民,2004)。政府必須及早面對少子化衍生的問題:如何 建構一套縝密的老人經濟安全保障制度、如何透過各種職業訓練輔導的機制以維護家中 生產人口的勞動力、流浪教師的工作權、以及思索如何規劃一套完整的家庭福利政策,

將是一嚴重的課題。

少子化衝擊的是學校與教育。由於出生嬰兒減半,目前幼稚園及中小學已普遍有招 生不足,出現減班、併校、「超額教師」的現象,大專院校也會發生同樣問題,學校勢將 成為艱困產業,教師工作機會隨之減少。招不到學生的結果是濫竽充數,教學品質降低,

2006 年大學錄取率接近 90%,創下新高,可以印證。此外,由於家中往往只有一個孩子,

眾人寵愛在一身,父母花錢提供最好的物質給孩子,造成孩子任性又不知感恩,行為偏 差,不論是學校或是家庭在管教上都面臨新的危機,家長溺愛孩子,在學校若是遭到老 師處罰,勢必出現管教問題,老師、家長將出現衝突,嚴重的話,造成對簿公堂,老師、

家長、學生三方面都得不到好處。而研究者 2006 年就因「後進新出」的超額辦法,必須 超額到另一所學校服務。因此,希望能對「少子化」問題深入了解,找出因應的方式,

及早因應,為此研究的動機之三。

(13)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與 待 答 問 題

壹 研 究 目 的

「 少 子 化 」 現 象 , 已 經 衝 擊 師 資 多 元 化 的 教 育 政 策 , 教 育 部 必 須 面 對 的 不 僅 是 流 浪 教 師 的 問 題 , 目 前 各 縣 市 超 額 教 師 的 問 題 也 浮 上 檯 面 , 使 得 教 育 部 不 得 不 修 正 師 資 培 育 的 管 道 , 縮 減 師 資 班 的 招 生 人 數 , 培 育 師 資 的 師 範 院 校 也 得 縮 減 招 生 名 額 , 教 育 部 也 成 立 「 師 範 校 院 轉 型 發 展 指 導 委 員 會 」 , 許 多 師 院 都 已 提 出 升 格 改 名 為 教 育 大 學 。 希 望 以 培 養 師 資 為 主 的 師 院 轉 型 發 展 , 讓 畢 業 生 不 再 只 是 以 教 書 為 主 , 也 能 發 展 其 他 的 課 程 , 具 備 第 二 專 長 , 將 來 在 職 場 能 與 其 他 大 學 畢 業 生 一 爭 長 短 ( 朱 武 智 , 2004) 。 因 此 , 暸 解 師 資 培 育 過 剩 的 問 題 及 給 予 這 些 教 師 適 當 的 協 助 。 而 「 超 額 教 師 」 問 題 也 引 起 教 師 的 不 安 , 深 怕 找 不 到 學 校 可 教 , 或 是 會 被 分 發 到 離 家 較 遠 的 地 方 , 造 成 生 活 上 的 不 便 。 2005 年 六 月 , 教 育 部 與 各 縣 市 教 育 局 長 商 討「 超 額 教 師 」問 題 時 , 宣 示 只 有 「 超 額 教 師 」 沒 有 「 資 遣 教 師 」 , 保 障 現 有 教 師 的 工 作 權 。 暫 時 化 解 部 分 現 有 教 師 的 不 安 。 茲 將 本 研 究 之 研 究 目 的 說 明 如 下 :

ㄧ 、 瞭 解 台 灣 少 子 化 的 現 況 與 其 發 生 原 因 。

二 、 探 究 台 灣 少 子 化 對 國 民 小 學 教 育 產 生 之 問 題 。 三 、 探 討 國 民 小 學 教 育 對 台 灣 少 子 化 的 因 應 之 道 。

貳 待 答 問 題

一 、 台 灣 少 子 化 的 現 況 為 何 ? 二 、 台 灣 少 子 化 的 原 因 為 何 ?

三 、 台 灣 少 子 化 現 象 對 超 額 教 師 的 影 響 ? 四 、 台 灣 少 子 化 現 象 對 併 班 併 校 的 影 響 ?

(14)

五 、 台 灣 少 子 化 現 象 對 父 母 管 教 方 式 的 影 響 ? 六 、 台 灣 少 子 化 現 象 對 師 資 培 育 的 改 變 為 何 ? 七 、 國 民 小 學 教 育 如 何 因 應 少 子 化 現 象 ?

第 三 節 名 詞 釋 義

壹 、 少 子 化

人 口 少 子 化 ( the low birth rate) 係 指 每 名 婦 女 平 均 生 育 率 低 於 2 人 以 下 , 孩 子 生 育 越 來 越 少 的 一 種 現 象 ( 吳 清 山 、 林 天 佑 , 2005) 。

「少子化」原為日製漢語,由於日本國家開發程度較高,較早面臨少子化的問題,

相關研究亦較為深廣,故後來逐漸遇到相同問題的中國、台灣等漢字通行區,便直接引 入此外來語作為指稱(維基百科,2005)。

本研究所指「少子化」係 指 每 名 婦 女 平 均 生 育 率 低 於 2 人 以 下 , 孩 子 生 育 越 來 越 少 的 一 種 現 象 。

貳 、 超 額 教 師

減班超額教師名額之決定:以現有依教師法第十一條規定聘任之教師數(6 月份)扣 除 8 月 1 日確定退休數,與實際班數(新生報到後)應有教師數比較,所超出數為超額 教師員額。

學校學區內因遷校、廢校、新設校或其他學區調整,學生自然移撥,致超出法定編 制員額之教師。

本研究所指「超額教師」係指 6 月份聘任之教師數扣除 8 月 1 日確定退休數,與實 際班數(新生報到後)應有教師數比較,所超出數為超額教師員額。

(15)

第 四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壹 、 研 究 範 圍 與 對 象

本 研 究 以 台 中 縣 為 本 研 究 之 地 區。本 研 究 之 對 象 為 95 學 年 度 台 中 縣 之 公 立 國 民 小 學 的 校 長 3 位 、 教 師 3 位 、 家 長 2 位 共 8 位 , 為 本 研 究 之 對 象 。 本 研 究 用 文 獻 分 析 法 及 訪 談 法 探 討 少 子 化 的 相 關 問 題。研 究 範 圍 界 定 在 國 小 階 段 , 因 為 目 前 超 額 教 師 問 題 以 國 小 較 為 嚴 重 , 而 國 中 在 幾 年 之 後 也 將 面 臨 超 額 問 題 , 高 中 、 職 、 專 科 、 大 學 , 因 牽 涉 的 問 題 較 廣 , 他 們 性 質 不 同 受 「 少 子 化 」 影 響 的 因 素 有 程 度 上 的 不 同 , 所 以 不 在 此 研 究 範 圍 之 內 。

貳 、 研 究 限 制

ㄧ 、 少 子 化 的 研 究 限 制 , 在 於 文 獻 探 討 部 份 , 中 文 的 文 獻 不 多 , 缺 乏 中 文 的 專 書 , 屬 於 日 文 的 文 獻 較 多 。

二 、 本 研 究 係 以 研 究 者 任 教 之 縣 市 為 對 象 , 因 此 , 研 究 結 果 僅 代 表 台 中 縣 目 前 所 面 臨 的 少 子 化 問 題 , 及 其 因 應 的 方 式 , 可 供 其 他 情 境 類 似 之 縣 市 參 考 , 無 法 推 論 至 全 國 。

(16)
(17)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

本章共分成五節,第 一 節 少 子 化 現 況 分 析,第二節少子化現象的原因,第三節少 子化對國小教育之影響,第四節父母的管教方式改變,第五節少子化對師資培育之影響。

分節依次說明如下。

第 一 節 少 子 化 現 況 分 析

壹 、 少 子 化 的 意 義

「 少 子 化 」 一 詞 依 據 維基百科的解釋原為日製漢語,由於日本國家開發程度較 高,較早面臨少子化的問題,相關研究亦較為深廣,故後來逐漸遇到相同問題的中國、

台灣等漢字通行區,便直接引入此外來語作為指稱。其意思係指每 名 婦 女 平 均 生 育 率 低 於 2 人 以 下,孩 子 生 育 越 來 越 少 的 一 種 現 象( 吳 清 山、林 天 佑,2005)。

台 灣 地 區 近 年 來 由 於 經 濟 壓 力 與 社 會 價 值 觀 的 轉 變,也 面 臨 生 育 率 急 遽 下 降 的 問 題 , 若 以 現 今 人 口 發 展 趨 勢 推 測 台 灣 將 由 人 口 零 成 長 而 後 轉 為 負 成 長 , 形 成 「 少 子 化 」 的 社 會 ( 劉 金 山 , 2003) 。 由 於 人 口 少 子 化 改 變 了 現 有 的 人 口 結 構 , 對 現 有 的 社 會 價 值 體 系 產 生 了 一 定 程 度 的 影 響 , 因 此 , 近 年 來 對 於 人 口 少 子 化 可 能 帶 來 之 影 響 也 受 到 政 府 及 專 家 學 者 的 重 視,並 探 討 人 口 少 子 化 現 象 對 國 家 社 會 可 能 造 成 之 影 響 及 相 關 的 因 應 措 施 。

貳 、 台 灣 少 子 化 的 現 況 分 析

這幾年台灣的年輕人都越來越不想生小孩,就算生了一個也不想再多生.政府傷透腦 筋想盡辦法要增加生育率,但是似乎都沒什麼用。依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指出,由 1999 年至 2004 年底,台閩地區歷年來幼年人口(0-14 歲)逐年下降,在由人口數三階 段年齡結構來看,幼年人口所佔百分比例逐年遞減,如表 2-1-1 所示。此數據凸顯我國 人口結構趨向少子化的社會現象日趨嚴重(內政部戶政司,2005)。

(18)

表 2-1-1 台閩地區歷年年底幼年人口數及百分比分配

年度 幼年人口數(0-14 歲) 幼年人口數(0-14 歲) 百分比分配

93 4,387,082 19.3 92 4,481,620 19.8 91 4,598,892 20.4 90 4,661,884 20.8 89 4,703,093 21.1 88 4,734,596 21.4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網站(2005)

台灣育齡婦女的平均生育數已由 1950 年代的 5 人,降到 2004 年的 1.2 人,2004 年 總生育率下降到全球倒數第二,僅高於香港、澳門。台灣每年生育率節節下降,2003 年 國內新生嬰兒數僅 227,000 人,即使有外籍媽媽努力生產報國,國內平均每一名育齡婦 女生育數仍只有 1.2 人,再創新低。而台灣的出生數及出生率也持續下降,如表 2-1-2 所示。

表 2-1-2 台閩地區歷年出生人數及出生率

年別 出生人數 出生率 ‰ 94 205,854 9.06 93 216,419 9.56 92 227,070 10.06 91 247,530 11.02 90 260,354 11.65 89 305,312 13.76 88 283,661 12.89 87 271,450 12.43 86 326,002 15.07 85 325,545 15.18

資料來源:依據內政部戶政司網站(2005),研究者整理

(19)

表 2-1-2 中顯示,台灣的出生率、出生人口數均逐年下降,台灣的出生人數下降,

使得學童人口減少。台灣連年下降,屢創歷史新低。根據陳寬政(1985)研究指出,我 國出生率開始下降是從戰後死亡率先行下降,至 1983 年降至替換水準,主因是因為人口 週期內在因素影響,年輕婦女生育率下降是因為節育、遲婚、第一胎出生延遲所致;而 高齡婦女生育率降低是因為家庭計畫政策所致。

現 在 台 灣 生 育 創 下 新 低,代 表 年 輕 人 要 撫 養 的 老 人 太 多,將 使 國 家 經 濟 發 展 遲 緩,由 圖 2-1-1 可 以 看 到,台 灣 的 生育率與其他各國相比較其總生育率下降的 幅度仍屬快速。

圖 2-1-1 各國總生育率變化圖

資料來源:經建會(2004)。中華民國臺灣民國 93 年至 140 年人口推計。

(20)

在學童人數上,依據教育部統計處「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

(教育部,2005)指出:

(一)我國之出生人口數自 1983 年開始降至 40 萬人以下,其後迄 1997 年間均高於 31 萬以上,而 1983 年出生之兒童,6 年後方才進入小學就讀,12 年後就讀國中,易 言之我國國小入學人口數自 1989 年起呈現較大幅度負成長。國中一年級新生數則 遞移至 1995 年起開始劇減現象。依前所述自 1995 年起出生人口數之減幅大於 1983 年起之減幅,因此國小入學人口數自 2001 年起;國中一年級自 2007 年起負成長 的趨勢將會加劇。

(二)近六年(88~93 學年)全國國民小學入學人口數由 31 萬 9 千餘人降至 28 萬 9 千餘 人,平均均較前一年減少 5 千餘人,而前一個六年(81~87 學年)則是每年均較 前一年增加 6 百餘人,而預估未來 6 年內入學學生數將由 2004 年 28 萬 9 千餘人,

逐年下降至 2011 年的 20 萬 3 千餘人,平均每年入學數將比前一年少 1 萬 3 千餘 人,若以每班平均 35 人計,近 6 年平均每年減少新生班級數 142 班,而未來 6 年則平均每年將減少新生班級數 371 班,而未來 6 年學生總數 184 萬 3 千餘人減 至 152 萬 8 千餘人,平均每年均較前一年減少 5 萬 9 千餘人,班級數平均將逐年 減少 4 百餘班。

(三)國民中學部分依前所述將自 2007 年開始學生數負成長始開始加劇,依本次推估自 2007 年起至 2015 年每年國中一年級學生數平均將較前一年減少 9 千 8 百餘人,

而學生總人數則平均每年減少 2 萬 3 千餘人,若以每班 35 人計,新生班級數平 均每年均較前一年減少 280 班,而總班級數平均每年均較前一年減少 650 班左 右。而 2010 年至 2020 年國中畢業生數將由每年 31 萬 1 千餘人降至 19 萬 7 千餘 人,亦即高中、職,五專一年級之學生來源若不考慮重考等相關因素,每年平均 將減少 1 萬餘人。

依據教育部(2005)估算適齡入學人口數如下表:

(21)

表 2-1-3 適齡兒童入學人口數與一年級學生數之預估

以 6、7 歲人口推估入學數 國小一年級學生數預測值 年度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294849 153550 141299 286160 149020 137140 293188 152908 140279 273182 142323 130859 249658 130348 119310 233286 122115 111171 212496 111453 101044 205307 107771 97536

289755 151104 138651 283823 147901 135922 290793 151760 139034 270951 141254 129697 247619 129369 118251 231381 121198 110184 210762 110616 100146 203632 106961 96670 註:1.93 學年度為實際統計數

2.推估入學數係採:2/3×(6 歲人口數)+1/3×(7 歲人口數)

3.94 至 99 年之 6、7 歲人口數及 100 年之 7 歲人口數係由內政部 93 年年底之 0 至 7 歲人口數依其生存機率估計而得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分析報告

依據表 2-1-3,台灣入學人口數逐年降低,除了 95 學年度因為入學人口是龍年的關 係,呈現小幅成長,其他學年度均逐年遞減。由 93 學年度 294,849 人,降低到 100 學年 度的 205,307 人,減少了 89,542 人。若以每班平均 35 人計算,減少 2,559 班,若以每 班 1.5 位老師計算,減少 3,839 位老師。

將上述人口分別搭配目前學年制度,並參酌生存機率,推估 93 年至 99 學年度,國 小一年級新生人數如表 2-1-5:未來七個學年度國小一年級新生預估數。

表 2-1-4:未來七個學年度國小一年級新生預估數

學年度 小ㄧ學生數 較 92 學年度減少數 93 284,550 37,051 94 276,081 45,583 95 296,611 24,990 96 271,516 50,085 97 247,783 73,863 98 234,476 87,125 99 223,000 98,601

資料來源:全國教師會(2004)

(22)

而全國教師會預估未來 7 個學年度國小一年級新生人數,與教育部的推估不謀而合。

由表 2-1-4 中可看出國小一年級新生人數與 92 學年度相比減少了 98,601 人。出生人口 減少的影響之下,國民小學首當其衝,面臨嚴重的衝擊。在入學人數不斷的創新低的現 象之下,學校經營的壓力將因為入學人數大幅減少而使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而偏遠地區 學齡人口流失的現象將更嚴重。

叁、小結

「少子化」是全球先進國家之共同現象。而台灣是全球先進國家中「少子化」

速度最快的國家。受到「少子化」的衝擊將使得ㄧ國或ㄧ地區人口結構發生改變,進

而影響該國或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對國家整體發展而言,少子化是ㄧ個問題的起點,

伴隨而來的經濟發展問題、教育問題、人口老化問題等等都會接踵而來。以台灣目前的 情況婦女生育率只有 1.18%,全國總生育率只有 9.06‰,新生入學人數逐年降低,由 2004 年 29 萬餘人降到 2011 年的 20 餘萬人,顯現台灣少子化的問題相當嚴重,政府必須重視 這個問題,不要漠視他,應及早因應此一現象。少子化既已成為全球化的趨勢,國內教 育必須面對此一事實,如何轉而在質的方面力求精進才是國內教育永續發展的新契機。

第二節 少子化現象之原因探討

「少子化」原為日製漢語,台灣沿用日本的用法而來,少子化的現象依據表 2-1-3 所示,台灣與世界各國的比較,顯示歐美國家的「少子化」現象也很嚴重。雖然如此,

但台灣與日本同處於亞洲的黃種人,區域性較為接近,而日本對於「少子化」現象所呈 現出的處理方式,國家及社會的努力,可為台灣的殷鑑,及學習的目標,因此,在本研 究中來探討日本與台灣在「少子化」的原因,加深對於「少子化」的認識。

(23)

壹、日本少子化現象的原因

「少子化」原為日製漢語,由於日本國家開發程度較高,較早面臨少子化的問題,

也因它是漢字,所以台灣就沿用「少子化」這個名詞。所以提到少子化問題,我們應該 瞭解為何日本比台灣較早遇到這個問題,而他的原因又為何呢?用幾個統計數字粗描當 代日本的少子化現象與問題:2003 年出生率 1.29%(1940 年代後期的第一次嬰兒潮時 期,出生率為 4.32%:1970 年代前期的第二次嬰兒潮時期,出生率 2.14%);全國出生 率以沖繩縣 1.72%最高(福島縣 1.54%其次),東京都 1.00%最低(京都府 1.15%其 次)(翁麗芳,2004)。

依據翁麗芳教授(2004)在書中所提,日本在 1970 年代以來持續下降的出生率的背 景是:晚婚、不婚以及結婚夫妻「出生力低下」,這些原因造成日本少子化的現象。有 鑑於此,日本在 1999 年提出「少子化社會對策基本法(草案)」,希望能幫助解決日本 的少子化現象,爲落實綜合推動少子化社會施策。他的目的乃鑑於日本少子化的急速進 展狀況對 21 世紀國民生活將發生的莫大影響,針對此事態,為期能站在長期的視點做出 切中時需的對應處置,一方面將少子化社會施策基本理念明確化,同時也藉著制定國家 及地方公共團體的責任義務,少子化施策的基本性事項等,綜合性地推動少子化施策,

以期實現國民豐饒安心生活的社會,以此為目的。

ㄧ橋大學教授高山憲之(1999)對於日本出生率下降的原因提出說明,他認為日本 出生率下降的背景有下列幾點:

ㄧ、1975 年以後男女的工資差別迅速地縮小:20 歲以後的工資在 1970 年時男性工資是 女性的 1.8 倍,到了 1990 年縮小到 1.3 倍。因而女性所得提高,不需再依附男性的 經濟。

二、擔心結婚會使得生活水準下降:在 25-34 歲年齡層的男女他們許多的看法是:今天 假使丈夫勤奮工作,而妻子生育小孩之後辭掉了工作,這樣會使得生活水準下降,

和優渥生活斷絕關係。

三、育兒的困擾:雖然現在父親對於育兒的工作增加許多,但是依然把育兒的工作加在

(24)

母親的肩上,母親始終是勞累的。雖然育兒本身也有快樂,父母也有成長的可能性,

不過那個是不得不犧牲工作的時間,所以他們選擇不生小孩

四、育兒費用的支出:根據 1994 年春厚生白皮書指出,ㄧ個小孩大學畢業之前平均支出 2000 萬日圓的費用,如果不生孩子的話,錢、時間、體力都有了,更不需要擔心生 活水準下降。

內閣府大臣辦公廳審議官松田敏明(2006)在他的報告「關於政府的少子化對策」

中提到少子化的原因為:

一、未婚化、晚婚化的進展:2005 年人口普查男性 2 5 - 2 9 年齡 ( 7 1 . 4 % ) 3 0 - 3 4 年 齡 ( 4 7 . 1 % ),女性 2 5 - 2 9 年齡 ( 5 9 . 0 % ) 3 0 - 3 4 年 齡 ( 3 2 . 0 % ),終生未婚率 男性 1 5 . 6 % 女性 7.2 %。在晚婚化方面 (平均 初婚年齡的上升),2005 年丈夫 29.8 歲 (和 30 年前比較 + 2.8 歲),妻子 28.0 歲 (和 30 年前比較+ 3.3 歲)。在晚產化 ( 出生年齡的上升) 第 1 個小孩 29.1 歲 (1975 年 25.7 歲)。未婚化、晚婚化主要的原因是:沒有一個好的邂逅時機、獨身生活有有利 之點、結婚觀和價值觀的變化 ( 不結婚也可以)、沒有結婚資金、對於經濟不安的年 輕人的增加、不能自立的年輕人的增加、工作和家庭的並存是困難的。

二、 夫妻孩子生育數的減少 ( 出生力的下降) :以前日本的夫妻的平均出生兒數 2.2 人左右。不過以後出生在 60 年代的夫妻他們平均出生兒數有下降的趨勢。生育率下 降的主要原因是:育兒‧教育成本的負擔增加、妻子的工作和育兒‧家務事的並存的 兩難 丈夫對育兒的不參加、妻子的精神上‧身體負擔的增加、晚年對孩子依存的下 降、出生‧育兒的機會費用的增加。

國內學者鄭毓霖也對日本出生率下降提出相關的研究,他認為日本婦女在 1998 年的 平均生育數也由 2.2 降為 1.38 人,此現象主要與下面因素有關(鄭毓霖,2004:14-15):

一、未婚及晚婚現象的持續

促使年輕人之所以未婚或晚婚係與下面因素有關:

(25)

(一)育兒之負擔、及育兒和工作的兩難

日本社會普遍視養育小孩及家事工作是女方的責任,男方鮮少被要求分擔 育兒與家事工作。而職業婦女也常被要求需配合工作機關,以工作為優先考量,

使得女方在家庭生活與工作之間面臨到相當大的心理、時間、肉體壓力等。另 外,小家庭化與都市化的來臨,使得養育小孩變得較不容易獲得鄰居與家庭的 支援,讓母親必須處於單獨摸索育兒的狀態。

(二)結婚觀與價值觀的改變

社會上對於務必結婚的拘泥觀念逐漸式微,尤其是都市地區讓人更容易選 擇不結婚或是晚婚。此外,老年年金制度,養兒防老價值觀的改變,女性經濟 自主性提高,都讓結婚的價值意義和傳統看法有所改變。

(三)依賴父母親的期限拉長

即便是從 25 歲到 30 幾歲,年輕世代依附父母同住的情形有增加的趨勢,

而與父母同住不但在生活經濟上有依靠,又能得到妥善照顧,如此舒適悠哉過 生活,也讓年輕世代對於結婚與否產生了猶豫不決,或導致延後結婚。又因晚 婚現象,讓同住的高齡父母親需要年輕子女的支援照應,相對就有可能讓子女 失去獨立自組家庭經營的機會。

二、夫婦生育子女數的變化

夫婦普遍存有想生小孩的意願,卻又受限一些考量而讓實際生育率無法提 高。諸如養育小孩所需的生活費、教育費,高齡產婦降低生育意願,還有不想忍 受育兒過程所帶來的心理、精神、肉體等負擔。

三、社會對小孩包容力不足,導致社區小孩數量減少

前述晚婚、未婚,及夫婦生育子女數的變化等觀點,是從個人或夫婦的角度 來論述,若從和生活密切的週遭居住環境角度切入,也與少子化現象有關。在昭 和 30 年左右(1976),每個學區平均 100 位大人要養育 50 位小孩,到了 1999 年 只剩下要養育 17 位小孩,相差幾乎達 3 倍。此與住居地域的社會風氣對幼兒的接 納包容關懷有關,例如帶小孩到公共場合,小孩的喧嘩吵鬧將會招惹他人的白眼

(26)

回饋;公寓住居也不大;歡迎有小孩的夫婦遷入。所以社會對幼兒之包容程度,

值得吾人進一步省思。

貳、台灣少子化的原因

國內的人口出生率急速下降,新生嬰兒數大幅減少,導致少子化的現象產生。若要 解決少子化的問題,必先瞭解少子化的原因為何?如此才能對症下藥,徹底解決少子化 所帶來的問題。因此將少子化產生的背景原因敘述如下:

ㄧ、晚婚

現代社會未婚化、少子化的問題主要在於不願放棄現有優渥的生活及物質享受,

依存於父母羽翼之下的單身族群不斷增加,使得家庭結構改變,基本消費需求減少。單 身族群已成為時代演進下的產物。根據尼爾森媒體大調查 1996 年至 2002 年 1 至 6 月資 料顯示,台灣地區 12-55 歲單身族群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男多於女,晚婚現象普遍,

比較 1996 年至 2002 年 1 至 6 月台灣地區 12-55 歲單身族群結構上的變化,可以發現單 身族群中男性比例明顯高於女性,且單身男性逐年成長幅度高,年齡層多集中於 15 至 34 歲,又以 25 至 34 歲適婚年齡者的增加最明顯,表示結婚年齡延後,晚婚現象普遍。

而 57%的單身族擁有大專以上教育程度(施宏彥,2005:481)。而根據內政部戶政司 (2005)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六十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為 28.2 歲,女性平均初婚年齡 為 22.1 歲,到了民國 93 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齡提高為 30.7 歲,女性則為 26.9 歲;結婚 年齡的後延,將導致婦女生預期的縮短,同時也影響生育數量與生育品質。

日本學者西剛八郎(2005)也在他的研究中提到世界先進國家 1970 年代以後的出 生率下降是普遍的現象,結婚、出生年齡的上升(晚婚化、晚產化)是出生率下降的主 要原因。另ㄧ學者後藤純ㄧ(2001)也認為晚婚化、未婚化的傾向也強烈地起來, 隨 著這個現象也使得出生率繼續減少。陳怡婷(2005)在其文章中提到臺灣未婚與晚婚的 原因可能來自:教育年限的延長、婦女教育程度的提高、離婚率的升高,對婚前性行為 態度的開放、墮胎合法化與墮胎藥物普及化、年輕世代家庭觀念及婚姻觀念的改變、都

(27)

會婦女忙於工作不願屈就傳統婚姻、以及經濟不景氣等因素,在上述因素的相互影響之 下形成未婚、晚婚現象的普遍,而受到未婚及晚婚現象的影響,生育率因而降低。

男女性晚婚的情形,其原因探究如下:

(一)受教育年限拉長,延後結婚:女性因為受教育年限變長,留在職場打拼的女性 也在持續增加(謝愛齡,2004)。知識經濟是國際潮流,謀生已不靠體力,而 需靠智力。這種趨勢使得兒童及年輕人必須花更多時間接受更多的教育,無論 男女都延長學習時間,而把婚期延後。由於大專院校錄取率提高,接受研究所 教育亦相當普遍,因此不少人延誤婚姻與養兒育女的時機。大學畢業時已 23 歲,如果再念 2 年研究所,進入職場再做幾年事,很快就過了 30 歲,形成晚 婚現象(施宏彥,2005:481)。其次,由於教育年限普遍拉長,使現今女性受 高等教育的機會提升,女性在學歷與工作上的能力都不輸男性。因此,造成女 性結婚年齡大幅延後,女性適合生育年限因而縮短,且在觀念上傳統的婚姻對 於現代女性已不再適用,追求獨立及自由為現代女性所標榜,使得頂客族(夫 妻都工作,家中無子女)增加,造成生育率下降(張憲庭,2005:51)。 (二)婦女教育程度較男性高,女性找合適對象不易:現在大專院校在學率女生已

高於男生,女性在同階段同儕中,較難找到合適對象,到社會工作之後,遇 到的高階男性又大多已婚,造成許多女性延後結婚(施宏彥,2005:482)。 女性高學歷的發展這樣顯著的現象,讓女性不斷的進入勞動環境,但是勞動 環境和保育服務強迫女性在家庭與工作上二選一,因而也讓這些高學歷的女 性選擇放棄了家庭獨自生活(西剛八郎,2005)

(三)婚姻影響婦女工作機會:新經濟帶來的工作壓力增加,工時不減反增,優勝 劣敗加速進行,一旦結婚生子,就會影響生涯發展,導致結婚與生育的機會 成本偏高(施宏彥,2005:482)。從行政院主計處(1991)資料顯示,台灣 地區女性因生育離職者佔婚前有工作的女性,約 8 個有 1 個因為生育小孩而 離職。因而衍生出幼兒照顧需求愈大,育兒期婦女就業的可能性就越小,幼 兒照顧需求仍為育兒期婦女外出工作的主要原因(曾慶玲,2002:138)。因

(28)

此,部份婦女因工作因素不敢結婚,或是結婚後不敢生小孩。

(四)都市人忙於工作,失去交友機會:台灣都市化情形嚴重,人口集中大都會,

而都市工作競爭激烈,年輕人忙於工作,而失去交友機會,同時延緩結婚。

在都市地方,人口密度高,婦女的有偶率與生育率均較低;相反的,越是鄉 村或人口密度較低的地方,婦女的有偶率及生育率均較高(施宏彥,2005:

483)。 二、不婚

個人主義逐漸取代集體主義、婚姻家庭與傳宗接代觀念式微;不少年輕世代 會產生以個人為中心的思維,而漸取代過去以家庭為主軸的集體意識,傾向於「為 自己活、過得快樂」,甚至不願意走入婚姻、建立家庭,受到婚姻的約束。許多人 會認為自己為什麼要窮其一生心力在家庭或子女身上,因而導致不婚主義者或是 頂客族的增加,影響社會人口結構變化,造成少子化 (羅智華,2004:1)。

根據施宏彥(2005)指出不婚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男性的家庭角色觀念不明,造成女性常成為婚姻的受害者:學校教育中很 少觸及婚姻與家庭之課程,僅有女性於中學上過家政課(九年ㄧ貫課程已改

為男女生均需修習家政課程),男性在婚姻與家庭中應扮演何種角色,並未正 確的從師長中教導過,結婚之後男女權利的不均等,造成女性視婚姻為畏途。

(二)家庭暴力事件新聞的傳達,影響婦女結婚意願:由於家庭暴力事件經常被 媒體大肆報導,且不乏名人遭家暴,使得女性對於婚姻產生畏懼。

(三)女性主義的抬頭,女性不需依靠男性的觀念加深婚姻的不必要性:女性主義 者倡導女性地位,喚醒女性主體意識,也相對增加女性對婚姻的負面印象。

(四)女性經濟獨立,婚姻不再是生活的依靠:由於學歷高、能力好的女性,在專 業領域有很好的表現,職位高,待遇也很可觀,女性可以過單身生活,婚姻 不再是生活的依靠。

(五)男性不婚的情形:因女性受教育比率提高,獨立性亦增加,不少低學歷、低

(29)

成就的男性,因此找不到結婚的對象。人口統計資料也顯示,學歷與所得較 低的男性,其有偶率與生育率都較低。

行政院衛生署國人婚育態度調查結果(2005)如圖 2-2-1 所示。

67.4

10.7

21.9 51.2

24.9 23.9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想結婚 不想結婚 不ㄧ定

男生 女生

圖 2-2-1 20-39 歲未婚民眾結婚意願按性別比較 資料來源:衛生署(2005)

依據圖 2-2-1 所示,20-39 歲未婚民眾結婚意願,想結婚的百分比,男生 67.4%,

女生 51.2%,男生高於女生;不想結婚的百分比,男生 10.7%,女生 24.9%,女生高於 男生,顯示女生不想結婚的比例高於男生。尚未結婚者不想結緍者之理由,男性依序為

「經濟條件不佳」(39.1%)、「享受單身生活或抱獨身主義」(21.0%)「沒遇到合適對象」

(13.7%)與「怕麻煩」(4.2%),女性依序為「享受單身生活或抱獨身主義」(26.7%)、「經 濟條件不佳」(16.2%)、「怕麻煩」(14.6%)與「沒遇到合適對象」(7.3%)(行政院衛生署,

2005)。

三、少育及不育

現代社會,家庭單靠男性就業,很難負擔全部的家庭支出,雙薪家庭因而增加。對 職業婦女來說,要兼顧家庭和工作,實在是個艱鉅的任務,根據 1111 人力銀行的調查,

(30)

職業婦女為自己打的壓力分數平均高達 78 分,超過 5 成已經當媽媽的上班族認為,自己 不是個稱職的母親,更有 3 成 8 受訪者表示,如果能夠重來,他們會選擇不生育,要當 全職的職業婦女,希望在工作上能有更好的表現。未來少子化的情況恐怕還會更嚴重(施 宏彥,2005)。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徐明義指出,社會上已出現「年紀輕的不想生;

年紀大的生不出來」的兩極現象,女性的生理黃金生育年齡以 20 至 25 歲最適當,過了 30 歲後就逐年下滑,而 20 至 30 歲這段人生的黃金時期,大部分的人都為了自己的事業 在打拼,結婚的年齡就愈來愈晚,因此生育年齡也往後,錯過了生育的黃金時期,而陷 入「生不出來」的窘境(羅智華,2004:2)。

年輕人考慮要不要生小孩的因素很多,首先要看工作是不是穩定、收入是否足夠養 小孩,最好能有自己的房子,讓小娃娃不必跟著父母看房東的臉色過日子,經常東搬西 搬。除此之外,雙薪家庭還要評估小孩有沒有人帶、保母費用高不高,幼稚園、安親班 品質好不好。像現在很多ㄧ支蠟燭兩頭燒的上班族,還要考慮有沒有人幫忙分擔家務,

過品質好ㄧ點的生活(施宏彥,2005:484)。

四、政府倡導推廣

台灣人口的出生率下降是受到經濟發展的結果所影響,家庭計畫之推行確有加速生 育率下降的功能。台灣的社會觀念由早期的「多子多孫多福氣」轉變為「2 個孩子恰恰好」

的想法,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期待下,每個父母都希望給自己的子女最好 的培育。因此,多數家庭趨向選擇生育 1 個或 2 個來用心栽培,每個家庭的子女數ㄧ旦 逐漸減少,少子化便成必然之現象(張憲庭,2005:51)。

由於人口的激增,而人類生活力求改善享受,生產增加的東西,逐漸不能滿足世界 各國的需求,以致引起各國政府思考改進之道,於是從人口節制著手。如台灣提倡「兩 個孩子恰恰好」、中國大陸政策施行「一胎化政策」、歐美國家實施「優生保健」的觀念,

都使得生育率下降,間接使得獨生子女的家庭增多、也使得少子化的問題日趨嚴重(洪 信安,2002:4)。

(31)

五、經濟負擔壓力增加

經濟前景不好,也是很多人不婚不生的主因。全國失業人口中,有一半是年輕族群,

在衛生署所做的「國人對婚姻與生育調查態度」的調查中發現,無論男女,雖然僅有三 成民眾主張不生最好,卻有半數以上因為經濟因素只想生一個,主因是「擔心經濟不足 以負擔生養小孩」,顯示經濟狀況仍是生育與否的最大考量。若結婚後,必須自力買房子、

買車子,生小孩對他們來說是一項重大負擔。養兒大不易,經濟負擔沉重,衛生署所做 的調查中,有一個小孩的父母們,51%不願意生第二個。不願再生的原因,經濟能力及 養育成本兩項加起來的百分比都超過 65%。此外,有四成的受訪者表示,只有政府改善 教育制度,大幅降低教育費用,才能提升他們生小孩的意願(衛生署,2004)。

經濟的壓力大,所以年輕人尋求最沒有壓力的關係,好聚好散,不願意受束縛(楊 艾俐,2005:126)。台灣社會隨著失業率高升、薪資萎縮等因素,大家對於社會及生活 充滿著不確定感,覺得生活愈來愈辛苦,組成家庭及養兒育女形成一種經濟及心裡上的 壓力及負擔,使許多年輕人有「朝不保夕」的危機感。且都市化的結果,造成扶養嬰兒 的成本大增,但是嬰兒的經濟價值(至少對父母而言),則較農業社會大幅下降,有一些 人養不起小孩,會在經濟考量下,為了避免增加經濟負擔,不敢生孩子(張憲庭,2005:

51)。在現代社會中,生養小孩與否,經濟的考量是重要的因素,撫養孩子的食衣住行費 用及提升品質的教育費用,使得撫養孩子的成本隨經濟的發展而提高,而在現代社會中 少子化也被認為是維持家庭競爭力的因素之一(謝發達,2004)。男女教育及經濟能力的 不對稱,人口統計資料也顯示,學歷與所得較低的男生,其有偶率與生育率都較低。相 反的,學歷高與所得高的女生,普遍有晚婚、遲育的現象,其有偶率與生育率也偏低。

似乎顯示女性想嫁給學歷與經濟狀況較佳的丈夫,這種「向上婚」的傳統觀念並未改變。

高學歷男生雖有晚婚現象,但其子女數比低學歷男生高甚多(施宏彥,2005:484)。 Leibenstein(1957)提出成本效用(cost-utility)理論,認為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由 於家庭從經濟層面上比較子女成本與子女效用的結果。經濟全球化,使職場競爭壓力加 大,並進而使年輕人延後(甚至放棄)結婚與生育。以往「先成家、再立業」的傳統觀 念,已逐漸為「先立業、再成家」所取代(施宏彥,2005:481-484)。現今社會幾乎每

(32)

件事情都需要錢,所以越來越多夫妻面臨經濟和生活品質的兩難困境。根據洪信安(2002)

的研究指出經濟因素影響少子化的原因有下列幾點:

1.生活開銷加大:現今育兒的開銷很大,小孩無形中是一種經濟的負擔,導致許多夫婦 情願把錢花在滿足自己,也不願意把錢花在育兒方面。

2.教育經費增多:由於生少,所以更注重小孩的教育,在「重質不重量」的觀念下,小 孩教育經費是一筆沈重的壓力。導致越來越多夫婦不願意多生小孩,只想生一兩個好 好栽培即可。

3.生活品質提高:由於養小孩是一筆沈重的負擔,所以夫婦的生活,幾乎都會以孩子為 優先,而不像以前比較能隨心所欲過著兩人的世界,無形之中,夫妻的物質生活不似 從前,生活品質也隨之降低。

基於經濟考量,夫妻不願多生,已是我們社會的事實。托育費用也是另一個經濟因 素。托育服務現況,面臨著兩大困境,一是托育費用昂貴,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

去年年底內政部與「嬰兒與母親」雜誌社合辦的「台灣女性生育意願」問卷調查結果顯 示,不想生孩子的女性與男性分別為 18.9﹪和 34.6﹪,原因以「怕養不起(經濟問題)」

為最重要,其所佔比列分別為 45.6﹪和 35.4﹪,這突顯托育費用的昂貴是少子化的原因 之一(王百芳,2005)。

經濟上所帶來的社會變革,因而影響婦女生育的意願與情形,在鍾俊文的文章中有 所提及,他從經濟影響方面提出生育率降低的因素包括(鍾俊文,2003):

(1)新經濟嚴重衝擊勞動市場與家庭功能,降低結婚率與生育率:

由於新經濟的風險愈來愈高,工作和收入都變得不確定,許多女性(或男性)都不 想負擔小孩這個最大的成本,是因為小孩的需求是持續性的,小孩需要穩定而可靠的生 活,然而新經濟既沒有持續性,也沒有穩定性和可靠性。他指出台灣沈重的經濟衰退壓 力,正是台灣新生兒減少的重要原因。

(2)所得分配惡化對生育率的影響:

全球化與知識化下無論先進國家、新興工業國及後進國,貧富差距明顯擴大,往往 造成有錢人太忙,無時間結婚並生養小孩;窮人太窮,無能力結婚並生養小孩,所以這

(33)

也是造成出生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六、社會價值觀念改變

過去農業時代,由於欠缺投資與儲蓄工具,因此把養小孩視為投資與儲蓄,但現在 父母很難再指望「養兒防老」,反而許多人認為子女是重大負擔,觀念 180 度改變,成為

「養老防兒」。同時,有許多人對世界未來發展持悲觀看法,認為下一代的生活會比這一 代差。有人甚至指 30 年之後,3 個年輕人要養 1 個老人,與目前的 8 比 1 相較,未來的 年輕人負擔將會更重(張憲庭,2005:51)。二十世紀工商業的起飛,女性的地位逐漸提 高,除了教育素質的提升外,女性也漸漸擺脫傳統花瓶的角色結婚,害怕影響自己的發 展,晚婚的結果導致生育率下降;其次生孩子,因為會產生工作和育兒兩方面難以兼顧,

並且也不想重覆生產時的痛苦與擔憂,女性價值觀的改變,不再以家庭、丈夫、小孩為 生活重心,會考慮自己的工作問題(洪信安,2002:4)。

傳統社會為女性留下刻板的映象,女性是一位好媽媽,好妻子,女性需要為家庭犧 牲,這種迷思的觀念沒有太大的改變,他們雖然不認為母職天性,但卻依舊無意識到自 身仍舊要求自己扮演好社會給他的角色期待,並在個人生涯與扮演好社會期待的好母親 之中做掙扎(姜漢儀,)。

七、科技文明發達影響

拜網路及電腦普及所賜,現今許多年輕人整天上網,不但耗去很多時間,而且網路 不正常的兩性關係(從色情圖片、網路交友到網路ㄧ夜情)日益普遍,許多人因此遲婚、

不婚或不生育。並且拜女性主義的興起,強調生育自主化,以及墮胎合法化,墮胎藥物 普及化、e 世代嬌生慣養、不願意負擔養兒育女的辛苦責任,視生育為畏途等都是原因(張 憲庭,2005:51)。

八、小孩乏人照顧

許多女性會擔心現在社會青少年的問題嚴重,加深其育兒不安的情緒;其次小孩的 照顧問題,由於夫妻幾乎都是雙薪家庭,所以婦女缺乏時間照顧小孩,演變成不太願意 多生,因為擔心沒時間照顧(洪信安,2002:5)。

女性對自己的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的扮演都抱著相當的期待,但許多女性本身在工

(34)

作態度上雖然較現代化,但在育兒態度上卻較為傳統,認定育兒的重責在母親身上,造 成對育兒行為產生壓力感,因而對生育一再卻步或猶豫不前(謝君柔,2007)。

九、 離婚頻率昇高

另一影響就是離婚率的增加,根據統計,美國幾乎有兩對就有一對離婚。台灣的情 況也日趨嚴重,則是不爭的事實,結果使少子化的問題更加嚴重(洪信安,2002:4-5)。

離婚是近來台灣地區最為顯著的社會變遷,從統計學上的趨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台灣 的離婚趨勢及現況,根據統計台灣地區的粗離婚率在 1986 年以前雖然都維持在千分之 1 以下,但早從民國 60 年開始,離婚率便一路往上攀爬不曾滑落過,直至民國 90 年離婚 率已高達千分之 2.53,又結婚對數與離婚對數之比逐漸下降,這些都顯示出離婚對數不 斷地增加,90 年時,平均每日就約有 155 對離婚;若依離婚者的年齡與性別來分,以 35 歲至 49 歲之間的離婚比例最高,佔離婚者的五成多,而處於此年齡層夫妻的子女幾多未 成年(中華民國統計年鑑,2002)。以粗離婚率(即每年離婚人數相對於 15 歲以上人口)

或有偶離婚率(即每年離婚人數相對於 15 歲以上有偶人口)觀之,台灣的水準仍不及歐 美已開發國家,例如台灣地區 1990 年粗離婚率為千分之 1.35,同年美國為千分之 4.7,

英國為千分之 2.9。2002 年台灣最新粗離婚率為千分之 2.73,有偶離婚率為千分之 6.13;

雖都不如歐美國家,但已超過大部分亞洲國家,而僅次於韓國。無論如何,近 10 年台灣 地區粗離婚率與有偶離婚率均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間接影響人口出生率,連帶造成少 子化的產生(薛承泰,2003:11)。

叁、小結

少子化已是目前先進國家共同現象,幾乎所有先進國家之總生育率皆低於 2.0 以下,

人口少子化產生的原因日本與台灣皆在於生育率下降,而造成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有以下 幾點:

ㄧ、未婚化及晚婚化:未婚及晚婚的現象對於生育的情形具有ㄧ定程度的影響,在台灣

(35)

及日本未婚與晚婚都相當普遍,而近年來初婚年齡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可窺出端 倪,導致婦女生育期縮短,同時影響生育數量與生育意願,因而使得少子化的現象 更為嚴重。

二、經濟因素:在現代社會中物價飆漲薪水不漲的情形下,生養小孩與否經濟的考量是 重要的影響因素,撫養孩子的食衣住行費用及提升品質的教育費用提高,使得養育 孩子的成本隨經濟的發展而提高。其次,年輕夫婦不想因為生育小孩而影響生活品 質,影響家庭的競爭力。因而,在經濟的考量下,選擇不生育小孩或是只生育ㄧ個 小孩,造成生育率下降。

三、婚姻觀與價值觀的改變: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養兒防老」觀念式微,現 在的父母不在寄望子女孝順,反而轉變成子女回家挖老本。其次,傳統「傳宗接代」

的觀念不在,家庭與婚姻觀轉變,不在為了結婚而結婚,單身或是頂客族愈來愈多,

社會觀也逐漸接受這樣的現象。

四、社會福利制度不完善:社會福利制度不完善,對於托育制度、幼兒教育上缺乏完善 的規劃,生育補助淪為政治口號,只聞樓梯響,沒有付諸實際行動。

五、離婚率升高:國人對婚姻觀念的改變,對於不適合的婚姻不再一味委屈求全,會積 極尋求解決的方式,社會上對於離婚的夫妻也不再投注異樣的眼光。因而離婚率攀 高已是不爭的事實。

六、女性教育程度提高積極投入就業市場:女性的教育程度提高,甚至有凌駕男性的趨 勢,間接使得部分男性望之卻步,不敢追求高學歷女性。而這些高學歷女性積極投 入就業市場,在職場上表現突出,經濟上獨立,不再需要依靠男人的資助。

(36)

第三節 少子化對國小教育之影響

壹、學齡兒童數及班級數現況

出生率減少的「少子化」問題,已經嚴重衝擊我國國民教育體系,各地方政府減班 問題浮現,我國出生人口的下降雖是二十多年來的長期趨勢,但 1998 年比前一年忽然減 少達 55,000 人,2005 年小學一年級新生將比 2004 年減少 37,000 多人,使得國小可能需 減少 1,000 多班,教師過剩的問題也隨之嚴重。減班情況最明顯的學校,是號稱全世界 最大國小的台北縣秀朗國小,從最多的 224 班、12000 多名學童,減到目前 148 班、4,000 多名學生。學生減少主因是鄰近增設秀山國小,分走不少學生,但是社區新生兒不斷銳 減也是主因。高雄縣政府教育局審核國小班級數,94 學年度共減少 76 班,比去年減少 40 班增加近一倍,超額教師人數多達 116 人,超額情形比預期還嚴重。而台中縣 94 學年 度國小約減 95 班,國小教師缺額包括自願退休在內初估有 215 個,但超額教師有 188 人,

顯現超額教師問題之嚴重(陳昭玲,2005)。

表 2-3-1:國民小學學校數班級數教師數統計表

年度 校數 教師數 班級數 學生數 85 2,519 90,127 56,627 1,934,756 86 2,540 92,104 57,645 1,905,690 87 2,557 95,029 59,869 1,910,681 88 2,583 98,745 61,265 1,927,179 89 2,600 101,581 62,443 1,925,981 90 2,611 103,501 63,172 1,925,491 91 2,627 104,300 63,679 1,918,034 92 2,638 103,793 64,000 1,912,791 93 2,646 102,882 63,447 1,883,533 94 2,655 101,682 62,610 1,831,913 資料來源:教育部(2005)

依據表 2-3-1 所示,教師人數從表中觀察與 85 年相較似乎有增加,主要的原因是小 班後降低班級人數為 35 人,所以教師人數有成長,但 91 學年度國小教師人數達到最高,

91 學年度之後人數逐年遞減,與 94 學年度相互比較之後,教師數將減少 2,618 位,而從

(37)

學生人數觀察,就可看出學生人數 94 年與 85 年相比,學生人數減少 102,843 人,所以,

超額教師問題必更為嚴重。

貳、超額教師伴隨而來的後遺症

ㄧ個學校若是有超額教師問題,勢必會伴隨一些後遺症,對教育而言乃是ㄧ項非常 嚴重的打擊,其後遺症臚列說明如下:

ㄧ、學校效能低落

減班、併校或是廢校之學校,當ㄧ年級新生報到後,就必須依照規定向教育 局呈報超額教師名單,雖然資淺的菜鳥老師呼聲最高,但是總會有讓人跌破眼鏡

的意外出現。所以學校教師事前並不確定誰會被超額,正所謂「人人有希望會被 超額,各個無把握會留下」。於是就有許多小道消息與八卦流言甚囂塵上,造成學 校老師人心惶惶,甚至整個學校陷入草木皆兵的情境,氣氛變詭譎不安,影響學 校成員的工作士氣(陳啟榮,2006:25-26)。

二、出現劣師驅逐良師現象

組織中常有「劣幣驅逐良幣」之流弊,意思是說在組織裡通常表現平庸者多於 表現優異者,而且平庸者會排擠優異者。換言之,在學校現場中,有劣師驅逐良 師現象,亦即超額教師的選定標準並非以教學效能為依據,而是以任職年資為考 量,這是大多數學校的超額教師準則,造成認真教學較為資淺良師遭超額,而教 學效能低落的劣師被留下之怪現象。另外,有些學校會以抽籤來決定超額老師,

此方式看似公平但實際上卻只是和稀泥式的作法,反而會引起更多的反彈(陳啟 榮,2006:25-26)。

三、流浪教師增多

2005 年,宜蘭、台中縣、嘉義縣、台南縣與高雄縣等 5 個縣市的小學教師甄 試因沒缺額而停招(教育部,2005),探究原因除了是公費生教師分發的緣故之外,

最主要因素乃是大量的超額教師佔據了教師甄試的缺額。簡言之,由於超額教師

(38)

增多,相對便縮減了該年度教師甄試的缺額,造成流浪教師暴增。

參、併班、併校問題

近年來,許多國家開始面臨出生率低落的情形,不僅是西方已開發國家所面臨的人 口趨勢,在開發中國家也有這樣的情形,而台灣近年來,生育率也陸續下降。根據內政 部統計,台灣出生率從 1995 年的 15.5%每年逐年下降至 2004 年只剩 9.6%,教育部推估 100 學年度時,將降為 203,632 人,此漸漸浮現了台灣少子化的問題。而人口結構的轉變 會影響教育的發展,所以少子化勢必會影響到教育層面。隨著學生數日漸減少,班級人 數自然而然減少,人數甚至少到須減少班級,有些學校規模也日漸縮小,有被裁併的可 能。而少子化所衍生的學校規模過小,就經濟規模而言,將導致教育投資使用效益偏低,

進而產生教育資源浪費的情形,故學校應講求最適經營規模效益(吳政達,2006:23)。 基於政府的財政困窘以及學校最適規模效益,紛紛展開裁撤「小班小校」的政策,併校、

裁校、廢校為其三個策略,而近五年來,共裁併了 112 所百人以下的小學(陳啟榮,2006:

38)。

教育部一直以來均想要改善教育品質,因此 10 年前開始推動小班小校的教育政策,

使得原本超過萬人的「超大小學」以不復存在。另外,也因少子化現象的浮現,正好可 以輔助此項政策的落實。然而,也因少子化的發酵,再加上偏遠地區人口的外移,偏遠 地區學校人數越來越少,學校規模越來越小,到了民國 93 年全國竟有 575 所百人以下的 小校(陳啟榮,2006:38)。此現象雖好配合了「小班小校」的教育政策,但政府卻又基 於經濟效益的觀點,認為學校規模過小將導致教育投資使用效益偏低,造成教育資源浪 費。又因我國政府財政上的困境,地方政府紛紛採行「裁校、併校、廢校」的策略。教 育部曾委託吳正達研究國中小學校的最適規模,其發現國中經營不規模應為 300 人以下,

班級數 12 班以下;小學經營經濟不規模應為 100 人以下,班級數 6 班以下;由表 2-3-2 表 2-3-3 可知,全台經濟不規模校數國中共 150 所,國小 479 所。以下為各縣市之國中 與國小需裁撤數列表:

(39)

表 2-3-2 台灣各縣市符合規模不經濟之國中數

台北市 台北縣 基隆市 桃園縣 新竹市 新竹縣 苗栗縣 台中縣

2 8 1 3 1 11 14 4

南投縣 彰化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台南市 台南縣 高雄市 高雄縣 13 2 3 7 1 16 1 12 屏東縣 台東縣 花蓮縣 宜蘭縣 澎湖縣 連江縣 金門縣

8 11 9 4 12 5 2

資料來源:吳政達,2006:37。

表 2-3-3 台灣各縣市符合規模不經濟之小學數

台北市 台北縣 基隆市 桃園縣 新竹縣 苗栗縣 台中市 台中縣 2 27 2 13 15 38 1 13 南投縣 彰化縣 雲林縣 嘉義縣 台南縣 高雄縣 屏東縣 台東縣 62 17 34 55 33 19 22 36 花蓮縣 宜蘭縣 澎湖縣 金門縣

46 12 25 6

資料來源:吳政達,2006:37。

以上國中小共計,以南投縣 75 所學校需裁撤為最多。而整併策略第一階段先由本校 改為分校,再由分校改為分班,最後廢校(吳正達,2006:23;37)。

然而,教育並非營利事業,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其為百年大計,且受國民教育為 全體國民之義務與權利,每位學生都應盡量受到同等的對待與擁有等質的教育資源,故 教育應以保障學生權益為第一考量,但在裁撤的過程裡,從分校到分班致最後廢校,學 生的權益不知是否不會受到損害呢。不過,陳啟榮(2006)指出,雖然裁併小班小校可 節省教育經費支出、提升學生競爭力及降低教師行政負荷量,但卻會導致地方社區的凋 零、閒置校區成治安死角及降低教職員士氣。其次,因為被裁併的學校,大多為地處偏 遠,又許多學校位於山區,因此於雨季時,亦有落石、坍崩與土石流的危險。原屬不同 學區的學校,兩者間必有一定的路程,因此在分校學生前往本校的途中,確實有安全上 的堪憂。因此其提出,應要有提供整併小班小校的指標,並對於被裁併的校園有妥善規 劃,最後,可吸取美國磁石學校的經驗,將小校朝磁石學校方向發展,使之不被裁併。

(40)

肆、少子化對師資培育之影響

師資之良窳,關乎一國教育之優劣,因之世界各國莫不於教育改革中特別重視師資 培育的改革。我國師資培育的發展,在民國 83 年立法院正式通過,將「師範教育法」改 為「師資培育法」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前者正式確立師資的「ㄧ元、閉鎖、管制、

公費」的政策;後者則建立了「多元、開放、自由、自費」的政策(吳清山,2003:28)。

師範院校不再享有獨享教育市場的優勢,而必須與一般大學共同競爭有限的市場資源,

此種由一元到多元的師資培育方式的轉變,其實不僅是培育的管道與方法開放多元而 已,更是在師資培育制度背後有關教師養成之理念的轉變(楊洲松,2003:24)。 1994 年政府為了因應民間 410 大遊行,小校、小班口號的訴求,各校開始精簡班級 人數,師生比下降,使得教師需求量突增,於是,師資培育法確認師資培育多元化後,

師資培育政策由傳統的計畫教育走入市場機能(劉世閔,2000)。四處林立的師資培育中 心,造成師資培育數量供過於求的現象,迫使許多合格師資成為流浪或待業教師,如何 因應師資培育減量,又能保有師資應有的素質,也正是所有師資培育中心所面臨的難題。

根據內政部統計通報資料指出如表 2-4-1 所示,台灣 1999 年出生人口數為 283,661 人,2000 年為 305,312 人,2001 年為 260,354 人,2002 年為 247,530 人,2003 年為 227,070 人,2004 年為 216,419 人,這六年之間,除了 2000 年龍年略有增加外,其餘有逐年遞減 趨勢,從 1999 年到 2004 年之間減少了 67,242 人,平均每年減少 10000 多人。根據吳清 山、林天佑(2005:155)指出,這種出生率減少趨勢,直接影響到就學人口減少,首當 其衝的是國民小學教育發展和師資培育,隨後國民中學教育、高中職教育、專科教育和 大學教育亦將受到波及,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必須及早做好因應措施。

ㄧ、師資培育管道多元化的用意

培育師資管道開放是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的重要變革,呂宗銘(2003)曾指出師資培 育管道多元的用意,有下列幾點:

(一)、打破以往由師範院校獨佔、壟斷師資來源。在這樣封閉環境下所培育的師資,

數據

表 2-1-3 適齡兒童入學人口數與一年級學生數之預估  以 6、7 歲人口推估入學數  國小一年級學生數預測值  年度  計  男  女  計  男  女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294849     153550      141299 286160     149020      137140 293188     152908      140279 273182     142323      130859 249658     13034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f students/ children develop fever and symptoms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dvise them to stay at home for rest until fever has subsided for at least 2 days. • Staff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the Arts, Queensland Govern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tudy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ownership structure, board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ncial distress by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verall,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the Arts, Queensland Govern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is paper briefs Members on the way forward for harmonisation of kindergartens (KGs) and child care centres (CCCs) in the light of the public and operators’ views o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