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立台東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立台東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Copied!
2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明松 博士

智能障礙學生國小手足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

社會支持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吳雅雯 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一月

(2)

智能障礙學生國小手足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 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東縣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親子互動關係、手足 關係、社會支持與同儕互動關係的關係。主要研究目的包括:(一)探討不同背 景變項對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 同儕互動關係上之差異情形;(二)分析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之 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同儕互動上之相關性;(三)分析不同背景變項、

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同儕互動 關係的預測功能。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受試者為台東縣就讀國民小學的正常手足,取得樣 本共 87 人。研究工具為「基本資料調查表」、「親子互動關係量表」、「手足關係 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及「同儕互動關係量表」。研究問卷所得之資料,分別 以描述統計、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

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正常手足對親子互動關係的知覺,因年級、年長∕幼於智能障礙手足、父親 教育程度及母親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

二、正常手足對手足關係的知覺,因年長∕幼於智能障礙手足、智能障礙手足之 障礙程度及父親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

三、正常手足對社會支持的知覺,因出生序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

四、正常手足對同儕互動關係的知覺,因家庭狀況及父親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差 異存在。

(3)

五、親子互動關係與同儕互動關係各層面有相關。

六、手足關係與同儕互動關係各層面有相關。

七、社會支持與同儕互動關係各層面有密切相關。

八、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親子互動關係對同儕互動關係具有預測力。

九、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手足關係對同儕互動關係具有預測力。

十、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社會支持對同儕互動關係具有預測力。

十一、 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對 同儕互動關係具有預測力。

十二、不同背景變項在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對「整體同儕互動關 係」具有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歸納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 為教育、輔導以及未來研究的參考。

關鍵字: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同儕互動關係

(4)

The Study of Parents-child Interaction,Sibling Relationship, Social Support and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of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child interaction, sibling relationship, social support and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of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Taitung County. The mail purpose of study included :

1.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parents-child interaction, sibling relationship, social support and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among schoolchildren of various background variable.

2.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parents-child interaction, sibling relationship , social support and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3. To acquire predicability for schoolchildren's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child interaction, sibling relationship , social support.

This investigation wa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subjects were 87 siblings of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in Taitung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The survey tool was “the questionnaire for basic data”, “the scale of parents-child interaction”, “the scale of sibling relationship”, “the sca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 the scale of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by methods of descriptive-Statistics, means,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s.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ings:

1. The parents-child interaction of schoolchildren were different obviously from grade, older∕younger than the mental retarded sibling, father’s education degree and mother’s education degree.

(5)

2.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 of schoolchildren were different obviously from older∕younger than the mental retarded sibling, severity of the handicap and father’s education degree.

3. The social support of schoolchildren were different obviously from father’s degree education.

4. The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of schoolchildren were different obviously from family status and father’s education degree.

5. The parents-child interaction were related to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6.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 were related to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7. The social support interaction were related to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closely.

8. The parents-child interaction had apparent predictability to the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9. The sibling relationship had apparent predictability to the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10. The social support had apparent predictability to the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11. The parents-child interaction, sibling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support had apparent predictability to the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12. The various background variable, parents-child interaction, sibling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support had apparent predictability to the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In the end, the researcher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and discuss them , then go on to generate conclusions, and put forward concrete suggestions which can be used as ready references for further education, counseling, and future studies.

Keywords:Parents-child Interaction, Sibling Relationship, Social Support, Peer Interacted Relationship

(6)

目次......................................Ⅰ 表次......................................Ⅲ 圖次......................................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10 第四節 研究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子互動關係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探討............... 13 第二節 手足關係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社會支持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26 第四節 同儕互動關係的理論與相關文獻探討................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46 第四節 實施程序..............................69 第五節 資料處理..............................71

(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智能障礙學生國小手足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同儕互 動關係現況分析...........................72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同儕互動關係

上的差異...............................76 第三節 智能障礙學生國小手足其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同儕

互動關係之相關分析.........................121 第四節 背景變項、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對同儕互動關係之預

測分析................................12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47 第二節 建議.................................154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159 英文部分.................................. 164 附錄

附錄一 智能障礙學生及其正常手足之基本資料調查表............169 附錄二 正常手足基本資料調查表.......................170 附錄三 專家效度問卷.............................171 附錄四 預試問卷...............................182 附錄五 正式問卷................................195 附錄六 研究工具同意函............................207 附錄七 專家效度學者名單...........................208

(8)

表 次

表 2-1 手足關係的類型 ...................... 21 表 2-2 社會支持的定義............................27 表 2-3 社會支持的類別............................29 表 2-4 同儕互動關係相關文獻整理表....................37 表 3-1 預試樣本人數分布表.........................42 表 3-2 台東縣智能障礙學生之國小正常手足就讀學校與人數統計表 .... 43 表 3-3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布情形......................45 表 3-4 親子互動關係量表之專家學者內容效度審查表 ........... 48 表 3-5 親子互動關係量表預試題項項目分析結果.............. 50 表 3-6 親子互動關係量表因素分析題項分配情形.............. 53 表 3-7 親子互動關係量表之信度分析表................... 53 表 3-8 手足關係量表預試題項項目分析結果.................56 表 3-9 手足關係量表因素分析題項分配情形.................57 表 3-10 手足關係量表之信度分析表.....................57 表 3-11 社會支持量表之專家學者內容效度審查表..............59 表 3-12 社會支持量表預試題項項目分析結果................ 60 表 3-13 社會支持量表因素分析題項分配情形 ............... 61 表 3-14 社會支持量表之信度分析表 .................... 62 表 3-15 同儕互動關係量表之專家學者內容效度審查表........... 64 表 3-16 同儕互動關係量表預試題項項目分析結果..............66 表 3-17 同儕互動關係量表因素分析題項分配情形..............68 表 3-18 同儕互動關係量表之信度分析表...................68

(9)

表 4-1 智能障礙正常手足親子互動關係之平均數、標準差......... 73 表 4-2 智能障礙正常手足手足關係現況分析.................73 表 4-3 智能障礙正常手足社會支持現況分析.................74 表 4-4 智能障礙正常手足同儕互動關係現況分析.............. 74 表 4-5 不同性別正常手足親子互動關係的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77 表 4-6 不同年級正常手足親子互動關係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78 表 4-7 不同出生序正常手足親子互動關係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79 表 4-8 正常手足年長∕幼於智能障礙手足在親子互動關係上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表.....................................80 表 4-9 智能障礙手足之障礙程度在親子互動關係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 81 表 4-10 不同家庭狀況的正常手足在親子互動關係上的 t 考驗分析摘要表.82 表 4-11、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在正常手足親子互動關係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83 表 4-12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在正常手足親子互動關係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85 表 4-13 不同性別正常手足之手足關係的 t 考驗分析摘要表.........87 表 4-14 不同年級正常手足之手足關係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8 表 4-15 不同出生序正常手足之手足關係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9 表 4-16 正常手足年長∕幼於智能障礙手足在手足關係上的 t 考驗分析摘要 91 表 4-17 智能障礙手足之障礙程度在手足關係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2 表 4-18 不同家庭狀況的正常手足在手足關係上的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 93 表 4-19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在手足關係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4 表 4-20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在手足關係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95 表 4-21 不同性別正常手足之社會支持的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97 表 4-22 不同年級正常手足之社會支持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8 表 4-23 不同出生序正常手足之社會支持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9

(10)

表 4-24 正常手足年長∕幼於智能障礙手足在社會支持上的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100 表 4-25 智能障礙手足之障礙程度在社會支持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1 表 4-26 不同家庭狀況的正常手足在社會支持上的 t 考驗分析摘要表.....102 表 4-27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在社會支持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3 表 4-28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在社會支持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4 表 4-39 不同性別正常手足之同儕互動關係的 t 考驗分析摘要表.......106 表 4-30 不同年級正常手足之同儕互動關係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8 表 4-31 不同出生序正常手足之同儕互動關係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9 表 4-32 正常手足年長∕幼於智能障礙手足在同儕互動關係上的 t 考驗分析摘表

........................................109 表 4-33 智能障礙手足之障礙程度在同儕互動關係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

表......................................109 表 4-34 不同家庭狀況的正常手足在同儕互動關係上的 t 考驗分析摘要表..111 表 4-35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在同儕互動關係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112 表 4-36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在同儕互動關係上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113 表 4-37 背景變項在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同儕互動關係上之著差

異表......................................120 表 4-38 親子互動關係與同儕互動關係相關係數摘要表............122 表 4-39 手足關係與同儕互動關係相關係數摘要表..............123 表 4-40 社會支持與同儕互動關係相關係數摘要表..............124 表 4-41 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同儕互動關係的相關表... 126 表 4-42 親子互動關係對「整體同儕互動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表......128 表 4-43 親子互動關係對「正向同儕互動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28 表 4-44 手足關係對「整體同儕互動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29

(11)

表 4-45 手足關係對「正向同儕互動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0 表 4-46 手足關係對「負向同儕互動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0 表 4-47 社會支持對「整體同儕互動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1 表 4-48 社會支持對「正向同儕互動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1 表 4-49 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各層面對「整體同儕互動關係」之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2 表 4-50 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各層面對「正向同儕互動關係」之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3 表 4-51 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各層面對「負向同儕互動關係」之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4 表 4-52 不同障礙程度在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對「整體同儕互動

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5 表 4-53 不同家庭狀況在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對「整體同儕互動

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6 表 4-54 年長∕幼於智能障礙手足在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對「整

體同儕互動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7 表 4-55 不同年級在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對「整體同儕互動關係」

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8 表 4-56 不同出生序在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對「整體同儕互動關 係」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9 表 4-57 不同父親教育程度在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對「整體同儕

互動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40 表 4-58 不同母親教育程度在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對「整體同儕

互動關係」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42

(12)

圖 次

圖 2-1 影響手足關係的相關因素 .......................23 圖 3-1 研究架構圖...............................41 圖 3-2 研究步驟流程圖............................69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過去家庭中只要有身心障礙的孩子出現,往往招來旁人異樣的眼光,甚至是 嘲諷、鄙視的反應,家人常常感受到巨大的壓力。有時親友的詢問也會在「說者 無心,聽者有意」的情況下,對這些家屬造成傷害。有些無法承受壓力的家庭,

便把孩子藏起來,羞於讓人知道家中有身心障礙兒。家裡有一位特殊兄弟或姊妹 的話,其正常手足容易造成心理困擾,或伴隨許多問題行為(Auletta & DeRosa, 1991; Dyson & Fewell, 1989; Fisman,Wolf, Ellison, Gillis, Freeman, &

Szatmari, 1996; Hannah & Midlarsky, 1985; Labato, 1983; Lynch, Fay, Funk,

& Nagel, 1993;McHale & Gamble, 1989; McHale & Harris, 1992; Seligman, 1983;

Seltzer,Greenberg, Krauss, Gordon, & Judge, 1997; 李麗玲,1995;吳月娟,

2000﹔詹珮宜,2000;賴孟足,2003)。

我一直到了國小四年級才真正發覺自己的兩個弟弟與其他同學的手足 是不一樣的。因為弟弟開始上小學,而我開始面臨到照顧弟弟的責任落在自 己的肩頭上。弟弟們下課總是愛去玩溜滑梯,甚至上課也不回教室,所以,

他們班的導師有時候會廣播要我叫回弟弟們,而同學就會問我發生了麼事,

我不知道該如何開口跟我的同學說弟弟的情形,只好敷衍過去。

有一次,我在福利社遇到弟弟們,同學問我:「那是你弟弟嗎?」我結

結巴巴地回答:「是……是,但是他們跟一般的孩子不一樣。」我同學說:「喔,

是白痴嗎?」我聽了很生氣,於是給了那位同學一巴掌,而這一巴掌也打斷 了我和她的友誼。從此之後,我不再跟其他的同學談起弟弟們的情況,同學 問起時,我總是草草地帶過這個話題。

(14)

上述是我個人的經驗,因為從來沒有人跟我說起要如何接納自己患有智能障 礙的弟弟們,所以,我一直是處於拒絕承認、怨天尤人、不知所措的情緒當中,

避諱跟同學談論到弟弟們,造成了自己不小的困擾。一直到了大學,我接觸到的 特教領域知識越多,心境也漸漸地調整,現在的我很願意主動跟同學說起「我那 兩個可愛的雙胞胎弟弟」。因為經歷了這些過程,引起我想針對本主題研究最主 要的原因。

當家中有身心障礙的孩子出現的確會使整個家庭出現不均衡的狀態,而這種 不均衡的狀態會使得家庭成員產生角色混淆、需求不能滿足及遭遇到一連串的困 擾之中。所以,家有身心障礙兒帶來的問題不僅是其個人的問題,還包括了家庭 中的每一個成員。例如,家庭中若有一個智能障礙的孩子,父母的態度會由拒絕、

憤怒不平、祈求許願、沮喪及失落感、接納(吳武典、王天苗、Retish,1987; 黃 璉華,1993; 楊寶亞,1993; Dorros & Dorsey, 1988)。而對於智能障礙兒的照 顧,父母必須多花好幾倍的心力來幫助他學習,進而忽略了其他子女也是需要被 照顧,而正常手足們更常被要求幫忙照顧智障兒。

長久以來,有關身心障礙者其家庭方面的研究,多以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為主 要研究對象,探討其面臨的困境、生活適應(王天苗,1985;李玉德,1986;吳 武典等,1987;鄭洵華,1987)、福利需求(張瓊月,1991;林正寰,1993;林 秀芬,1992;林惠芳,1993)以及支持系統(林麗玲,1988;郭蒨茹,1992;劉 可屏,1982),較少針對手足來做探討(Griffiths &Unger ,1994; Hannah &

Midlarsky, 1985; Labato,1983; McHale, Sloan & Simeonsson,1986;Roeyers

&Mycke,1995; Seltzer, Greenberg, Krauss, Gordon &Judge,1997; Wilson, McGillivray&Zetlin,1992; Wolf,Fisman,Ellison & Freeman,1998)。然而,

身心障礙者之手足所面臨的壓力與困擾可能更甚於身心障礙者本身,且不亞於身 心障礙者的父母親。

(15)

根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截至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止,高中職(含) 以下學校(含特教學校)身心障礙學生,包含智能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語 言障礙、肢體障礙、身體病弱、嚴重情緒障礙、學習障礙、多重障礙、自閉症、

發展遲緩及其他顯著障礙者,共有 78,632 人。其中智能障礙這一類別的學生有 26,958 人,佔總人數的 29%,是人數最多的一個障礙類別。依照身心障礙者的 人口比例來看,智能障礙學生的正常手足人數也應該不少。智能障礙並不是一種 短暫性的現象,而是一種終生性的發展異常。他們不容易像一般人一樣會主動地 去學習,而醫療或復健的協助並不能使他們恢復成正常人。因此,這些智能障礙 學生的正常手足所經歷的衝擊與面對的家庭、同儕、學習等層面所隱含的問題更 是複雜,其複雜程度更可能甚於智能障礙者本身。但是在現今的社會環境中,他 們卻常是被忽略的一群,因而本研究擬針對國內智能障礙學生的正常手足作為研 究對象。而同儕互動關係的發展是從就讀國小的階段開始,如能在兒童開始接受 教育的同時,亦能學習如何與同儕相處、互動的技巧,則勝過在其同儕關係惡化 時再做補救。因此本研究針對國小學童作為研究對象。

目前國內的相關文獻對於身心障礙兒童的正常手足之研究大多圍繞著身心 障礙者正常手足其心理需求、壓力知覺、生活適應、手足關係、親子關係、自我 概念、學校表現等之探討(李麗玲,1995;林安麗,2000;洪碧芬,1990;陳佩 妏,2002;梁淑娟,1991;張素貞,1999;詹珮宜,2000;廖文如,2001;鄭偉 琪,1994;鄭雅薇,2002;賴孟足,2003、鍾易錚,1999),並無探究這些學童 在校的同儕互動關係的現況與需求之相關研究。是故,本研究以此為探究主題,

期能協助身心障礙學生之正常手足面對困境盡些心力。

身心障礙兒童的障礙類別、程度、性別;正常手足的性別、出生序;家庭狀 況、父母態度與期望等靜態的人口統計變項,對於身心障礙兒童正常手足的行為 有若干影響,李麗玲(1995)提出如單就靜態的家庭結構因素來看待對正常手足 的影響,會過度簡化人類心理社會互動歷程等的觀點。Mchale 和 Simeonsson 的

(16)

研究也發現,雖然同為特殊兒童的正常手足,但是組內差異性極大,正常手足有 的對待特殊手足十分溫暖然而有的卻對特殊手足充滿憤恨和敵意,這種差異性顯 然無法從靜態的人口統計變項得到很好的預測(引自詹珮宜,2000)。

因此,影響正常手足同儕互動的原因,除了靜態的背景變項之外,仍必須加 入動態的觀點來加以探討。本研究為了對智能障礙正常手足的同儕互動及其影響 因素有更深入的瞭解,研究者除了納入靜態變項之外,擬針對正常手足與父母之 間的親子互動關係、正常手足與智能障礙手足的手足關係以及正常手足所知覺到 的社會支持等三方面的動態變項,以探究國小智能障礙正常手足之同儕互動關係 的現況與困境。

綜合以上所述,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如下:

一、 了解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 支持及同儕互動關係之現況。

二、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對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親子互動關 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與同儕互動關係之差異情形。

三、 分析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之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 會支持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相關性。

四、 分析不同背景變項、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之智能障 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同儕互動關係的預測功能。

(17)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壹、 根據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以及相關理論與文獻探討,本研究擬探討下列七 個研究問題:

一、目前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 與同儕互動關係的情形為何?

二、探討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因背景變項不同其親子互動關係是 否有差異?

三、探討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因背景變項不同其手足關係是否有 差異?

四、探討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因背景變項不同其社會支持是否有 差異?

五、探討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因背景變項不同其同儕互動是否有 差異?

六、分析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 與同儕互動是否有顯著相關存在?

七、分析背景變項、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是否能有效預測智 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同儕互動關係?

貳、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問題,提出以下幾點研究假設:

假設一:背景變項對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親子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 異。

1-1不同性別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親子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18)

1-2不同年級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親子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1-3不同出生序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親子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 異。

1-4年長∕幼於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親子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1-5智能障礙學生障礙程度不同在親子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1-6不同家庭狀況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親子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 異。

1-7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親子互動關係上有顯 著差異。

1-8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親子互動關係上有顯 著差異。

假設二:背景變項對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手足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2-1不同性別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手足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2-2不同年級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手足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2-3不同出生序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手足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2-4年長∕幼於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手足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2-5智能障礙學生障礙程度不同在手足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2-6不同家庭狀況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手足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2-7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手足關係上有顯著差 異。

2-8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手足關係上有顯著差 異。

(19)

假設三:背景變項對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異。

3-1不同性別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異。

3-2不同年級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異。

3-3不同出生序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異。

3-4年長∕幼於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異。

3-5智能障礙學生障礙程度不同在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異。

3-6不同家庭狀況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異。

3-7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 異。

3-8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 異。

假設四:背景變項對智能障礙學生之國小正常手足在同儕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

異。

4-1不同性別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同儕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4-2不同年級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同儕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4-3不同出生序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同儕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 異。

4-4年長∕幼於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同儕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4-5智能障礙學生障礙程度不同在同儕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4-6不同家庭狀況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同儕互動關係上有顯著差 異。

4-7不同父親教育程度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同儕互動關係上有顯 著差異。

(20)

4-8不同母親教育程度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在同儕互動關係上有顯 著差異。

假設五: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之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與

同儕互動關係具顯著相關。

5-1親子互動關係與正向同儕互動關係具顯著相關。

5-2親子互動關係與負向同儕互動關係具顯著相關。

5-3親子互動關係與整體同儕互動關係具顯著相關。

5-4手足關係與正向同儕互動關係具顯著相關。

5-5手足關係與負向同儕互動關係具顯著相關。

5-6手足關係與整體同儕互動關係具顯著相關。

5-7社會支持與正向同儕互動關係具顯著相關。

5-8社會支持與負向同儕互動關係具顯著相關。

5-9社會支持與整體同儕互動關係具顯著相關。

假設六: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能有效預測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

常手足的同儕互動關係。

6-1親子互動關係各層面能有效預測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整體同儕 互動關係。

6-2親子互動關係各層面能有效預測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正向同儕 互動關係。

6-3親子互動關係各層面能有效預測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負向同儕 互動關係。

(21)

6-4手足關係各層面能有效預測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整體同儕互動 關係。

6-5手足關係各層面能有效預測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正向同儕互動 關係。

6-6手足關係各層面能有效預測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負向同儕互動 關係。

6-7社會支持各層面關係能有效預測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整體同儕 互動關係。

6-8社會支持各層面能有效預測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正向同儕互動 關係。

6-9社會支持各層面能有效預測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手足的負向同儕互動 關係。

6-10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能有效預測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 常手足的整體同儕互動關係。

6-11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能有效預測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 常手足的正向同儕互動關係。

6-12親子互動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能有效預測智能障礙學生其國小正常 手足的負向同儕互動關係。

(2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智能障礙學生

根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教育部,2002) ,智能障礙是 指個人之智能發展較同年齡者明顯遲緩,且在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表現上有嚴重 困難者;其鑑定標準如下:

(一)心智功能明顯低下或個別智力測驗結果未達平均數負二個標準差。

(二)學生在自我照顧、動作、溝通、社會情緒或學科學習等表現上較同年齡者 有顯著困難情形。

本研究所指之智能障礙者是指就讀於台東縣(包括綠島、蘭嶼)之高中職以 下各級學校,且領有身心障礙手冊之智能障礙學生。

二、國小手足

手足是指智能障礙者的正常兄弟姊妹。本研究中係指就讀台東縣高中職以下 之智能障礙學生的兄弟姊妹,年級介於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之學童。

三、親子互動關係

親子關係是家庭中父母親與子女互動所構成的一種人際關係,是一種能彼此 感受到的氣氛,包括是否有情感上的交流、彼此間是否信任、相互的依賴程度以 及互相對待的方式(陳俐君,2002)。本研究所稱之親子互動關係是指受試的國 小兒童在研究者所編之「親子互動關係問卷」中所得分數的高低情形,共包括「父 親心理互動」、「父親身體互動」、「母親心理互動」、「母親身體互動」四層面,在 總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親子互動關係愈好。

(23)

四、手足關係

手足關係是指兄弟姊妹之間,彼此交流、互動後,所形成的一種人際關係,

此種人際關係包含了兄弟姊妹之間的組合以及功能。因詹珮宜所編製問卷在研究 問題上與本研究相似,且問卷內容符合本研究需要,因此,本研究所稱之手足關 係是指受試的國小兒童在詹珮宜(2000)所編之「手足關係問卷」中所得分數的 高低情形,此問卷包括「手足溫暖/親近」、「手足相對地位」、「手足衝突」、「手 足競爭」四個分量表,在總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手足關係愈好。

五、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在日常生活當中或面對壓力時,獲得其他社會網絡中重要 他人(例如,家人、親戚、友人、同事及師長等)所提供的各種形式的協助。本 研究所稱之社會支持是指受試的國小兒童在研究者所編之「社會支持問卷」中所 得分數的高低情形,此問卷共包含三個分量表:「訊息支持」、「情緒支持」、「實 質支持」,在總量表及各分量表的得分愈高,表示所知覺到或可運用的社會支持 度愈高。

六、同儕互動關係

同儕互動關係指國小學童在學校裡與其同班同學相處的情形、來往的程度,

因此,本研究所稱之同儕互動關係是指受試的國小兒童在研究者所編之「同儕互 動關係量表」之得分,作為衡量其同儕互動關係的指標。本量表分為「正向關係」

與「負向關係」兩個層面,以前者而言,若受試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與同儕的 互動相處越好,反之則表示其與同儕的互動相處越差;然而就後者來說,若受試 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與同儕的互動相處越差,反之則表示其與同儕的互動相處 越好。

(2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取樣、工具、資料處理方式、研究者之能力、時間等因素,且因同 儕互動關係的發展是從就讀國小的階段開始,而期望能讓學童及早奠定下良好的 同儕互動關係,因此,本研究以國小正常手足為對象。本研究的限制主要有:

一、研究推論之限制

本研究對象僅包括就讀於台東縣就讀國小之正常手足。因研究者欲了解所居 住之台東縣智能障礙學生其正常手足在同儕互動上的情形,且受限於時間及人 力,取樣只限於台東縣,所以在研究結果的解釋與推論上,只限於該地區的兒童,

另外,在家教育或未接受特殊教育服務之智能障礙學生之正常手足,也受限於研 究對象選取的管道來源,未能一併探討。且本研究僅對智能障礙障常手足作研 究,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情緒障礙、學習障礙以及慢性病的正常手足等,且其他 縣市或不同年級學童的情形,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二、研究變項之限制

影響國小學童同儕互動關係的因素相當多,本研究僅以背景變項、親子互動 關係、手足關係、社會支持為研究變項,來探討其對國小學童同儕互動關係上的 影響,未能完全涵蓋其他之探討變項,乃本研究之限制。

三、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工具係使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以受試者所知覺到的感受為呈現的 方式,因此,這種自陳量表,無法掌握受試者是否有所防衛與保留而無法坦承作 答,造成填答資料有所偏差。另外,本研究對象中有少部分學童是兄弟姊妹,而 未排除,是本研究限制之所在。

(2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目的在介紹與本研究有關的概念,以及國內外學者所做過有關身心 障礙兒童其正常手足的相關研究,並藉由文獻探討作為本研究結果的分析參考。

全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有關親子互動關係之理論與相關研究探討;第二節將彙 整手足關係之理論與相關研究;第三節將論述社會支持之理論與研究;第四節將 對同儕互動關係的理論與相關文獻作一探討。關於各節的內容,茲分述如後。

第一節 親子互動關係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探討

家庭關係是社會中最親密、最全面的一種社會關係,在家庭中,親子關係又 是家庭關係中最深刻的一層。親子關係是兒童學習人際關係課程的第一課,父母 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兒童會藉由仿效與父母的互動來達到個體身心的發展。因 此,親子關係是整個社會關係的基礎,換句話說,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對 於兒童的態度與行為模式有深遠的影響。本節將探討親子關係的意義與與模式,

以及就身心障礙者對正常手足親子互動關係之相關研究作一整理歸納,俾作為本 研究的立論依據。

壹、 親子互動關係的意義與模式 一、親子關係的意義

所謂的親子關係,泛指在家庭生活情境中,父母與子女相互愛-憎、拒-納、

支配-自主、約束-縱容等空間向度上的情感、權威性、結構性的互動關係而言

(馬傳鎮,1982)。吳虹妮(1999)則認為,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情感、

(26)

價值觀的互動與溝通,是一種彼此感受到氣氛以及相互影響的過程,包括了情感 上的交流、信任與支持即對待的方式。Chess 和 Thomas(1987)指出親子關係即 為父母影響孩子及孩子影響父母的一種相互取與的關係。國內也有相同看法的研 究,即認為親子關係是父母管教子女的方式或態度,以及子女心理交互反應的相 互影響結果,也就是說,父母管教子女的態度會影響子女的行為,且子女的行為 也會影響父母對其管教的方式與態度。(吳永裕,1996;李玟儀,2003;高明珠,

1999;陳春秀,2001)

綜合以上學者的意見,研究者認為,親子關係是父母與子女之間雙向互動而 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人際關係。換句話說,此種人際關係會因為父母的管教態 度與子女的行為,達到改變親子之間的態度與行為的關係。

二、親子互動關係模式探討

隨著親子關係的不同,親子之間的心理反應與子女的心理和行為傾向自然不 同。親子關係的範圍廣泛,若是以父母的管教方式來探討親子互動關係模式,則 有三種取向典範,分別是單向度、雙向度與多向度。

(一)單向度

Stafford 和 Bayer(1993)提出在單向度方面,強調父母因其本身的特質而 影響其處理子女行為時有一致的教養行為型態,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單一模式。例 如:賴保禎(1972)編製「父母管教態度測驗」將父母管教態度分為以下六類:

「拒絕」、「嚴格」、「溺愛」、「期待」、「矛盾」、「分歧」。Hurlock(1978)將父母 管教方式分為八種類型:「過度保護」、「過度放任」、「拒絕」、「接納」、「支配」、.

「屈服」、「偏寵」、「期望」。

(二)雙向度

有 學 者 認 為 單 向 度 的 父 母 管 教 方 式 , 劃 分 過 於 絕 對 ( Maccoby &

Martin,1983),在實際情境中,父母的管教方式應有不同層面。因此,採取雙向 度的分類方式會較周延。吳永裕(1996)提出 William 於一九五八年以正常行為和

(27)

偏差行為十歲至十四歲的兒童為對象,研究兒童所知覺得父母管教方式,依「權 威」和「關懷」向度分為:高權威高關懷-民主;高權威低關懷-獨裁;低權威 高關懷-放任;低權威低關懷-忽視四種管教類型。Martin 和 Maccoby (1983)

以「反應」(responsiveness)與「要求」(demanding)作為區分父母管教子女 的類型的兩個向度,並依高低層面組成四種父母管教類型:「開明權威」(高反應 高要求)、「寬鬆放任」(高反應低要求)、「專制權威」(低反應高要求)及「忽視 冷漠」(低反應低要求)。

(三)多向度

是以三個以上的向度來描述父母教養方式的面貌。例如:Becker 於一九六 四年認為父母的管教方式有三個基本向度,「限制-溺愛」、「敵意-溫暖」、「焦 慮情緒的投入-冷靜的分離」等三個向度,將父母的管教方式分為:「縱容」、「民 主」、「焦慮的神經質」、「忽視」、「嚴格控制」、「權威性」、「有效規劃」、「過度保 護」等八種類型。Li 於一九七四年曾「支配與嚴厲」、「嚴厲服從與培養依賴」、

「溝通、友誼與分享」等三向度來研究台灣地區父母的管教方式(引自吳永裕,

1996)。

因親子互動關係是親子雙方相互影響,是非常廣泛且深遠的。在國內的研究 者對於親子互動關係多採以親子間雙向作用的方式,研究者也認為此論述,是較 能貼切解釋親子互動關係,因此,本研究將親子互動關係視為一種雙向關係模式 來著手。

貳、 身心障礙者對正常手足親子互動關係之相關研究探討

當家中出現了一個身心障礙的孩子,往往對家庭造成很大的衝擊,父母會花 費較多的時間來照顧身心障礙的孩子。如此,家中的正常手足在親子關係中就會 面臨到以下幾種情形,分述如下:

(28)

一、父母的忽視

在大多數的家庭當中父母的資源應當要平均的分配給每一位子女,但家中如 有身心障礙的孩子情況卻不是如此。Satterwhite(1978)訪談重度肢障兒童母 親的研究中發現,整個家庭生活皆是以肢障兒童為優先考量。Klein 的研究則指 出,智障兒童的手足認為,父母總會為了照顧智障兒童,未能參加他的相關活動,

因而認為父母對自己不關心(引自李麗玲,1995);洪碧芬(1990)身心障礙兒 童在家中享受父母的特殊照顧與關愛,身心障礙子女與父母有較多的時間相處,

使得父母與身心障礙的子女成為一個親密的結合體,而此特殊的待遇會剝奪其他 正常手足所應得之父母的支持;Lobato(1983)亦指出,由於智能障礙兒童需要 父母更多的照顧及教導,因此,智障兒童會花費父母許多時間與精神,而致使父 母分配在正常手足身上的時間與精神相對的減少,所以智能障礙兒童的正常手足 與父母的互動可能會少於同年齡無智障手足的兒童。

二、過度的期待與要求

父母可能會為了彌補心中對智能障礙子女低成就的缺憾,便將所有的缺憾轉 而對其他正常的子女產生過份的期望或不合理的要求,例如,Long 和 Moore

(1979)的研究發現,癲癇病童的父母會期望他們的孩子在校要有優良表現,而 Slade(1988)的研究結果亦顯示父母會過度期望正常子女在學業方面有良好的 表現,導致對於正常手足產生過多的壓力。此外,有許多父母將正常手足視為服 務的提供者,也就是說,父母會要求正常手足必須協助照顧身心障礙的手足照顧 或是承擔較多的家事,更因為角色期待所致,年長於身心障礙者的姐姐便擔負了 更多的責任,若父母要求年幼於身心障礙的子女負擔照顧其身心障礙的兄姐,則 這些額外的照顧責任對處於兒童期的正常手足造成很大的負擔,這有可能會對於 正常手足的社會發展有不良的影響(鍾易錚,1999)。

在面對正常與殘障的孩子,父母難免會產生雙重標準。Vadasy, Fewell, Meyer 和 Schell(1984)指出,父母較不能忍受正常手足對智障兒童負向的行

(29)

為表現出現,例如,未依指示完成有關照顧智能障礙手足的事,就較易受到懲罰。

有時父母甚至把手足視為其生氣和挫折時的發洩目標。Bischoff 和 Tingstrom

(1991)對三十二位學齡兒童所進行之研究中發現,障礙兒童的正常手足比起一 般家庭手足,顯著較能感受到母親的差別待遇,他們認為母親對障礙手足較為偏 心。

三、親子關係更密切

父母與正常手足之間,不一定會產生緊張的親子關係,例如:張瓊月(1991)

指出,父母在與手足共同照顧身心障礙兒童的歷程中,可能因與正常子女分擔照 顧智障子女,進而增加彼此的互動及歸屬感。Cleveland 和 Miller(1977)指 出,大多數手足的生活並未受到身心障礙兒童影響,甚至與身心障礙兒童的相處 經驗,更能充實他們的生活,使他們對家庭更會去關心家人且具有責任感。李麗 玲(1995)以心理互動的觀點調查台北市智障兒童的 302 名青少年手足其親子關 係,發現智障兒童的青少年正常手足比起一般家庭青少年,有顯著較佳的「父子 互動」及「母子互動」關係,而洪碧芬(1990)對於慢性病童的正常手足得研究 中發現,正常手足與一般家庭的手足,在親子關係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是故,

父母不見得會因家中有身心障礙子女而減少與其他手足的互動,他們或許會對身 心障礙兒童的手足同樣付出同樣的關愛,以維持其良好之身心發展。

參、 影響親子互動關係的因素

針對親子互動關係而言,影響的因素有許多,包括性別、是否年長於智能障 礙手足、家庭狀況、父母教育程度等,本文獻探討僅對下列幾項作探討。

一、性別:不同的性別會造成與父母之間有不同的親子互動關係,例如詹珮宜

(2000)針對就讀國小四至六年級的智能障礙之正常手足研究發現,女性在

「父親心理」、「父親身體」以及「母親身體」向度的得分高於男生,在「母

(30)

親心理」向度男女的得分是相同的。因此,整體而言,子女之性別對於與父 母之親子互動關係是有相關的,高明珠(1999)亦有相同發現。

二、家庭狀況:家庭狀況為單親或為雙親家庭對於兒童的親子互動關係是有影響 的。例如莊麗雯(2002)針對高雄市六所小學的五六年級學生研究結果顯示,

完整家庭在「父親心理密度」「與父親互動頻率」向度均高於單親家庭的子 女,而吳永裕(1996)與高明珠(1999)分別針對國小四、五、六年級與高 年級學童的研究亦有相似的發現。

三、父母教育程度:父母的教育程度高低與親子之間的關係是有相關的,可能是 因為隨著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父母越重視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關係。此結果 可以從楊青雲(2003)針對國小學生的研究中發現。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發現親子關係會隨著不同的人口變項,在親子互動關係 上有所差異。因此,本研究將針對就讀小學之正常手足的親子互動關係進行研 究,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是否會造成親子互動關係上有所差異存在。

肆、 親子互動關係與同儕互動關係的相關研究

家庭對兒童的影響是經由親子關係直接而來的,親子關係良好與否會深深影 響著兒童的一生。家庭生活中兒童與父母互動後所形成的親子互動關係,對於兒 童及青少年人格的發展,也是具有深遠而決定性的影響(陳淑美,1981)。親子 關係對個人的自我概念、生活適應和友伴關係都有顯著的影響(李月櫻,1994;

林月琴,1991;賴嘉凰,1999;謝品蘭,1992)。蘇冠榮(2002)指出,一個人 的情緒穩定度、性格成熟度,皆與其自幼至成年所經歷到的親子關係有所相關。

(31)

許多學者都認為兒童與同儕互動發展能力,是來自於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 (Carson &Parke,1996﹔ Parke & Ladd,1992),這當中又以親子互動關係最具 影響力。推究其原因,乃因親子之間情緒的表達方式與情感交流的內涵,會在無 形中影響兒童情感傳遞的技巧。善於表露正向情感的兒童,較容易受到同儕的歡 迎與接納(Carson & Parke,1996);反之,一個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適當回應的 兒童,會造成其人際關係發展上的障礙(Black & Logan,1995)。

許多文獻指出,如果父母對待孩子是以溫暖且接納的態度,則有助於孩子發 展出良好的特質(Connell & Prinz,2002﹔Lange, Block & Wiers,1998)。在兒 童發展上家庭因素佔有重要地位,同時家庭氣氛、親子互動品質、管教方式、父 母對不同孩子的管教差異等均會影響著兒童的行為。

此外,在有關親子互動的研究中,發現父母對孩子的訊息能適當反應、適度 滿足孩子的需求,則孩子會有較佳的社交能力(曾端真,2000)。陳怡冰(1991)

的研究發現,親子互動關係與兒童社會技巧的總分是呈顯著的正相關,也就是 說,親子關係越佳,兒童的人際關係與社交技巧越好。Connell 和 Prinz(2002) 指出,親子互動關係對兒童社交技巧的發展,具有最顯著而獨特的預測效果,且 親子互動關係越好,兒童的社交技巧也越佳。

綜合所述,可看出親子互動關係對兒童同儕互動發展的重要性,然而在過去 的文獻中,多半從父母的教養方式、或依附理論等角度探討之,鮮少用「父親身 體互動」、「父親心理互動」、「母親身體互動」與「母親心理互動」之向度來探究,

故本研究乃著眼於此,據此瞭解親子互動關係與同儕互動關係是否有相關。

(32)

第二節 手足關係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在嬰兒時期接觸最頻繁的對象就是母親;到了幼兒期,與兄弟姊妹的接觸機 會漸漸多過於母親;到了學齡期之後,手足之間互動的機會更多,產生的影響力 就更大。因此,手足關係是兒童與成人經驗中,最持久、豐富的情感聯繫。手足 是兒童的社會楷模的學習對象,良好的手足關係可以幫助兒童適應整個社會,有 時有可以彌補不良的親子關係。但是,家中如果有身心障礙的手足出現,則家中 會面臨的問題就會更複雜,甚至打亂了原有的平衡,而手足關係將會較一般家庭 來的複雜。本節將探討手足關係的特性與類型,再探討影響手足關係的因素,以 及手足關係與同儕互動的相關研究。

壹、手足關係的特性

陳冠中(2000)手足關係是與手足之間顯明的與非顯明的交流與互動。余巧 芸(1995)認為手足關係的互動兼具了親子之間上下的縱向關係與同儕朋友之間 左右的橫向關係。陳若男(1993)則認為,手足關係具有三項特質,分別為:正、

反情緒並存的關係、具相互性與補充性特質、隨發展階段而改變。Cicirelli

(1995)具下列五種獨特性:

1. 無法選擇:手足關係是因血緣關係而獲得的,它不像同儕關係,是透 過互相吸引與選擇的方式而獲得的。

2. 最長期的人際經驗:人從出生之前一直到死亡,均受手足關係影響。

3. 在幼年及青少年時期最為密切:由於在幼年及青少年時期是同處於家 庭之中,彼此互動成為日常的生活經驗,因此較成年時期穩定。

4. 相對平等的人際關係:雖然因年齡、智力、社會經驗不同,但手足關 係中有權力與支配關係的存在,相對來說,其程度並不高。

(33)

5. 受 到 長 期 互 享 經 驗 ( shared experiences ) 與 非 分 享 的 經 驗

(nonshared experiences)的影響:共同經驗造成手足間的相似性;

非分享的經驗則促成手足間的差異。不過,這兩種經驗的交互作用,

又會進而促成彼此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綜合上述,可知道手足關係是一種相對平等的人際關係,它會隨著每一個發 展階段的不同而改變,而這種人際關係的互動經驗造成了手足間的共同性與差異 性。

貳、手足關係的類型

早期研究傾向於將手足關係分為『親密』(closeness)與『競爭』(rivalry), 或是『親密』、『競爭』與『衝突』( conflict)等類別,而手足關係的類型依研 究的觀點與研究的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下表 2-1 是整理國內外不同研究者對手 足關係的分類:

表 2-1 手足關係的類型

研究者(年代) 手足關係的類型

Bank 和 Kahn (1982)

融合的、模糊的、英雄崇拜式的、相互依賴的、動態性獨 立的、敵對性依賴的、無可改變的差異,以及否認。

Furman 和

Buhrmester(1985)

溫暖/親近、相對地位/權力、衝突、競爭。

蘇建文(1991) 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爭論性及反社會行為、手足替代母 職的行為。

陳若男(1993) 正向關係包括,被手足照顧、對手足照顧、情感/利社會、

相似/親密﹔負向關係包括,衝突/敵意、競爭、支配;

以及父母偏愛八種。

(續下頁)

(34)

表 2-1 手足關係的類型(續)

研究者(年代) 手足關係的類型

余巧芸(1997) 調和型、競爭型、專制型、疏離型。

陳冠中(2000) 親密、競爭、衝突、權力

詹珮宜(2000) 溫暖/親近、相對地位、衝突、競爭 陳佩妏(2002) 競爭、親密/照顧、忠誠

林瑞基(2003) 正向關係:親密、分享、幫助;負向關係:競爭、衝突、

支配

由以上對於手足關係類型的研究發現,手足之間可以是友善、信任、親密的,

也可以是敵意、衝突、疏離、競爭或者不相往來的,雖然看似手足關係的類型是 十分複雜與多樣性的,但其不外是循著親、疏程度來做分類。而本研究將針對手 足關係的四個類型:溫暖/親近、相對地位、衝突、競爭探討其在各類型的同儕 互動關係之差異情形。

參、影響手足關係的相關因素

在過去的研究發現,影響手足關係的因素有很多,在個人方面包括性別、年 齡、認知能力、社會能力、氣質等;在家庭因素方面包括社經地位、家庭大小、

生長序、手足年齡差距、手足性別、父母態度與期望、婚姻關係等;在社會態度 方面有社會支持與接納態度等(Furman, 1993﹔Stoneman & Brody, 1993﹔余巧 芸,1997﹔陳若男,1993﹔蘇建文,1991)。Furman&Buhrmester(1985)綜合 文獻及其研究發現,將影響手足關係的因素列出:

(35)

以下研究者將依本研究所關心部分,探討影響手足關係的相關因素:

一、家庭因素

家庭大小是影響因素之ㄧ,當家中子女數較少時,父母的態度會較寬大、鬆 懈,允許子女表達出各種情緒,例如,敵意、怨恨等,形成情緒化的摩擦趨勢。

尤其台灣家庭的子女數是以兩個居多,容易因為比較的心態,造成手足之間相互 忌妒的現象發生(余巧芸,1997)。

二、個人特質

(一)出生序:

出生序也是一個影響的因素,手足因為出生的順序不同,而有不同的特質,

例如:高淑貴(1991)認為排行老大的與手足衝突的頻率明顯偏高,排行老大者 對於從「獨享」資源到「分享」資源的轉變,比較容易產生危機意識,因此對其

他手足的互動也較易產生競爭與衝突。蘇建文(1991)的研究顯示,年長手足對 家庭變項

年齡 年齡差距 性別配對 家庭大小

出生序 溫暖/親近

權力/地位 衝突 競爭

手足關係 兒童個人特質

認知能力 社會能力 親子關係 人格

親子關係品質 手足關係處理

圖2-1 影響手足關係的相關因素 Furman, W., & Buhrmester, D.,1985

(36)

待弟妹會有較多的敵意及利社會的行為出現;中間子的特質是友善且有同情心;

么子則是依賴心較重、受兄姐的支配與使喚,因此,容易產生自卑感。陳若男

(1993)的研究顯示,排行老大者在手足互動中常表現出照顧、支配、教導與協 助者的角色,並且會有正反矛盾情結的存在。而黃朗文(1999)認為排行居中或 排行老么者均比排行老大者有更親密的手足關係。

(二)性別:

性別是影響手足關係的重要因素,在陳若男(1993)的研究發現,女生在手 足關係的正向互動特質及親密感高於男生,而男生在「衝突/敵意」、「競爭」

及「支配」的互動特質高於女生。而Cicirelli(1994)指出,同性的手足間比 異性的手足有著較高的利他行為,在個人社會中,姊妹的親密程度又高於兄弟或 異性手足;而集體社會當中,兄弟或異性手足的重要性是大過姊妹。另外,Furman

&Buhrmester(1985)女生在手足關係上比男生表現較多的親密特質與利社會行 為。但黃朗文(1999)提出,女性與手足間比男性有較高的衝突關係,且同性別 的手足,則有助於青少年與其手足間親密關係的發展。

綜合上述,手足關係對個體的人際發展而言是相當重要。因此,在討論個人 的手足關係時,除了以上述探討的相關因素之外,其所處的整個背景脈絡也是不 能忽視的。

肆、手足關係與同儕互動關係的相關研究

兒童早期與兄弟姊妹的互動經驗,是其與未來同儕互動的基礎,也是兒童親 子關係與同儕互動關係發展的橋樑(Dunn,1983)。Stocker 和 Dunn(1990)以 124 名一、二年級兒童為對象,透過自然情境觀察、母親評定及自評量表三種方 式探討兒童手足與同儕互動關係的相關,結果發現,此階段對待手足和朋友有較

多控制及競爭的兒童,在母親評定上將其評定為與朋友之間的互動較佳,而被母

(37)

親評定為手足關係較為負向的兒童,卻在自評量表上顯示出與好友較為親近。這 可能是因為在與兄弟姊妹的衝突關係中,發展出對於社會的瞭解,進而與好友間 有較高的情感及友誼。另外,在一項以 1110 名 11 到 19 歲青少年為對象的研究

(Lemper, Clark-lempers, 1992)指出,手足與友誼的關係是呈現正相關,這 可能是兒童透過與手足互動關係的衝突經驗中,學習到更多解決衝突的技巧,因 而在友誼關係中發展出正向的互動。

若針對年齡較小的兒童而言,同儕互動關係與手足關係間則較少出現補償的 情況。Abramovitch,Stanhope, Pepler 和 Corter(1986)對五到七歲兒童所 做的研究中發現,手足與好友在正向互動特質上(如:親密、利社會)及攻擊行 為上並無差異。Berndt 和 Bulleit(1985)以學前兒童進行的研究也指出,手足 和同儕之間的互動並沒有關連。然而,Kramer(1990)以三到五歲幼兒為對象的 研究卻發現,與朋友較親近的幼兒,其對待手足較友善,而對待新生手足的態度 也往往反映在同儕常玩的遊戲上。

從上述的手足關係對同儕互動關係的研究中,可以發現研究結果並無一致的 答案,因此,本研究擬以溫暖/親近、相對地位、衝突、競爭等四向度來做進一 步的調查研究。

(38)

第三節 社會支持之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社會支持此一名詞,大多使用在一些特殊的學科領域,例如社會學、社區心 理學、臨床心理學或兒童福利。針對教育方面的研究,是由這幾年才逐漸成為學 者們所關注的焦點(高明珠,1999)。本節將就社會支持的意義與內涵做一介紹,

繼而探討其來源與功能。以下便分別加以敘述。

壹、 社會支持的意義與內涵 一、 社會支持的定義

自從 Caplan 在 1974 年提出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的概念之後,國 內外有關研究社會支持的也變的相當多,而與社會支持具有相同意義的名詞尚 有,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社會結合(social bonds)等,可見各研 究者對於社會支持的定義並不一致。而 Caplan 所指的社會支持定義為當個人 面臨壓力情境時,家人、朋友或重要他人給予其不同形式的支持與援助,其支 援形式包括提供訊息、給予安慰與庇護等。另外,單小琳(1990)提出社會支 持可分為「社會」與「支持」兩個概念,「社會」是指與個人關聯的社會環境,

「支持」是指感情與工具性的支援行動。關於社會支持的定義,各家學者說法 不一,經研究者整理如下表 2-2。

(39)

表 2-2 社會支持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社會支持的定義

Cobb(1976) 社會支持是使個體感覺,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被尊重且具 有價值,而且是屬於相互溝通網絡中的一份子。

Turner(1983) 能夠經驗到及認知到被他人所支持,此包含為個人所認知 到與自我相關的訊息。

House& Kahn

(1985)

人際間的互相交流,彼此可獲得感情上的慰藉、物質資源 上的互通、知識訊息的交換及提高評價等。

Thoit(1986) 社會支持是由重要他人,包括家人、鄰居、朋友、同事、

親戚等,提供給在壓力情境下的受困者一些因應的助力

(coping assistance),如情緒性支持、工具性協助,

以幫助受困者處理他的壓力。

Tracy (1990) 社會支持是指人們對他人提供多種不同方式的協助,包括 情感性的鼓勵或支持、建議或勸告、傳遞訊息與指導,以 及實際的幫助,而這些社會支持是經由家庭或朋友所提供 個人不同形式的協助。

Lopez(1999) 支持者在特定地方,直接提供個體實質性物品、服務、社 會介入及指引。

張苙雲(1986) 社會支持是個人與他人互動而獲得情感、自尊、讚賞、認 同與安全感的基本需求,這些需求的滿足,包含被認可、

忠告、訊息及財物上實質的協助等。

許文耀和王梅君

(1994)

社會支持是一種人際互動的形式,這些互動的內容包括訊 息、金錢或情緒等資源。這種人際互動必須遵守「相互性」

的原則。

曾肇文(1996) 社會支持係指個體面對壓力時,對來自外在環境中各項支 持可利用性的知覺。

董智慧(1998) 社會支持係指個人透過與其他人或團體的互動,而從中得 到情緒支持、訊息支持或工具支持,以滿足個人需求及增 進心理上的幸福感。

蔡嘉慧(1998) 社會支持係指個體透過互動,而使其初級團體的成員提供 各種實質性的支持,尤其在壓力情境時,能滿足其需求或 增進其適應能力的支持。

蔡姿娟(1999)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透過互動,而使其社會網路中的重要他 人(家人、朋友、學校、師長)提供各種形式的協助,以 滿足個體需求,並增進適應能力與生活福祉。

(續下頁)

(40)

表 2-2 社會支持的定義(續)

研究者(年代) 社會支持的定義

闕美華(2000) 社會支持係指由正式組織(如專業機構)及非正式團體(家 人、親戚、師長、行政主管、同儕),對個體所提供有關 情緒性、資訊性、評價、工具及陪伴支持。

張郁芬(2001) 社會性支持係個體藉由環境中的人、事、物的互動,獲自 其社會網絡的重要他人(如配偶、父母、朋友或師長等)

所提供的各種形式服務,而能夠讓這些個體處理所面對的 壓力、促進身心健康、生活適應良好。這些社會支持的形 式,可以是情緒性、訊息性或實質性的協助,不管其支持 的傳達是否為個體所知覺或實質的接受,主要在於傳達個 體是被關心、被珍重的這個訊息。

陳宇杉(2004) 社會支持的意義係個體再面對所處的壓力事件時,為了滿 足其心理、物質上的需求,以人際互動的形式所得到的支 持力量。支持內容包括情感性、實質性、資訊性及自我評 價的支持,支持的對象來自社會網絡中的重要他人包括親 人、朋友、同事、師長及專業人員等,支持的結果可以減 少壓力、滿足需求及增加適應能力。

綜觀各家學者的觀點,研究者認為社會支持是個體在與人、事、物互動中,

獲得其社會網絡中重要他人的協助,而能夠使得個體能解決所面臨的壓力、困 境,適應社會。這些社會支持的形式有情緒性、訊息性、實質性的協助。

二、社會支持的內涵

社會支持的內涵,常是依研究者的研究興趣或研究目的而有不同的分類,例 如吳宗立(1993)將社會支持分為以下四類:

(一)自尊支持:是一種感情上的支持,意指在與人互動過程中所獲得 別人的尊重與接納,並被視有價值的人。

(二)訊息支持:是提供個體在面臨困境時的解決策略,或稱評價性支 持或認知指引。

數據

表 2-1 手足關係的類型(續)  研究者(年代)  手足關係的類型  余巧芸(1997)  調和型、競爭型、專制型、疏離型。  陳冠中(2000)  親密、競爭、衝突、權力  詹珮宜(2000)  溫暖/親近、相對地位、衝突、競爭  陳佩妏(2002)  競爭、親密/照顧、忠誠  林瑞基(2003)  正向關係:親密、分享、幫助;負向關係:競爭、衝突、 支配  由以上對於手足關係類型的研究發現,手足之間可以是友善、信任、親密的, 也可以是敵意、衝突、疏離、競爭或者不相往來的,雖然看似手足關係的類型是 十分
表 2-2 社會支持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社會支持的定義  Cobb(1976)  社會支持是使個體感覺,感受到自己是被愛、被尊重且具 有價值,而且是屬於相互溝通網絡中的一份子。  Turner(1983)  能夠經驗到及認知到被他人所支持,此包含為個人所認知 到與自我相關的訊息。  House& Kahn (1985)  人際間的互相交流,彼此可獲得感情上的慰藉、物質資源上的互通、知識訊息的交換及提高評價等。  Thoit(1986)  社會支持是由重要他人,包括家人、鄰居、朋友、同事、 親戚等,提
表 4-5 不同性別正常手足親子互動關係的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層    面  性 別  人 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自由度  t 值  父親心理互動        男  44  28.43  4.66  85  0.79  女  43  27.60  5.06  父親身體互動        男  44  29.39  7.63  85  1.16  女  43  27.51  7.44  母親心理互動        男  44  30.55  4.25  85  0.44  女  43  30.14
表 4-6 不同年級正常手足親子互動關係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層  面  人 數  平 均 數  標 準 差       變     異     數     分     析       變異  離均差  自由度  均方   F 值  Scheff  來源  平方和                     事後比較                       一、父親心理互動  1.低年級  25  26.52  3.70  組間 184.16    2  92.08  4.20*  3>1  2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inally, adding the discussion of cultural causes and the rise of Rome typef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thic script and the renaissance typeface design for the future study

The second question in this paper is raised from the first question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ng Fo Guang Pure Land and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beginning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reward system,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to

To make a study of the challenge of special horizontal SCM and uncertain fuzzy partner relationship they’re facing, analyze the relative factors of supply chain partner affect

For the next nitrogen delivery 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high-tech industry, nitrogen supply, for example,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 try to find these factors affecting the rate of counting learning form the point of extension education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motivation,

Currently, much of the literature about Flipped Classroom used a quasi-experimental method and has demonstrate its meri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ulticultural literacy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