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書評:品格教育的復興:評《亞里斯多德品格教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書評:品格教育的復興:評《亞里斯多德品格教育》"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書評:品格教育的復興:評

《亞里斯多德品格教育》 *

Book Review: Aristotelian Character Education

蘇永明

壹、前言

本書的作者Kristján Kristjánsson是冰島人,1倫敦大學的博士,目前任職於 2012年設於英國伯明罕(Birmingham)大學的Jubilee Centre for Character and Virtues,擔任副主任。這個中心顧名思義就知道是採用亞里斯多德觀點的品格教 育模式,可以算是在亞氏倫理學復興之後,運用在道德教育上在英國最的大研究 單位(Kristjánsson, 2015, p. 41)。

本書並不是入門書,而是在為亞氏的品格教育辯護的書,Kristjánsson在這方 面還有專著(Kristjánsson, 2007)。由於他又把宣稱利用亞氏理論在道德上的相

1 他也是臺灣的女婿,他太太是高雄人,經常來臺灣。

* 品格教育或品德教育只是翻譯的不同,是指道德教育的一種,一般是指以亞里斯多德的 理論為基礎的道德教育。教育部是採用「品德教育」。

蘇永明,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教授 電子郵件:yms47@ms52.hinet.net

教育研究集刊

第六十五輯第一期 2019年3月 頁123-130

(2)

關研究都納進來討論,因此也可看到當前在這方面的現況。Kristjánsson先指出有 各式各樣的品格教育模式,而亞氏的品格教育模式只是其中一種,甚至還不是主 流。但他主要是想和美國的品格教育劃清界線。國內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還不能 算多,因此有必要加以介紹。

貳、本書的章節

本書的章節安排為:

一、緒論:什麼是亞里斯多德品格教育?

二、關於亞里斯多德品格教育一直存在的迷思。

三、亞里斯多德品格教育如何評量美德?

四、實踐智慧(phronesis)與亞里斯多德品格教育。

五、亞里斯多德品格教育可以彌補不良的教養缺失嗎?

六、朝向方法:對話與亞里斯多德品格教育。

七、對教育工作者的教導:教師與亞里斯多德品格教育。

八、一個反省性的結論(Kristjánsson, 2015)。

從這個架構可以看出是想要推廣亞氏模式的道德教育,所以要反駁一直存在 的一些迷思。接著挑選出亞氏倫理學在道德教育中的強項—實踐智慧作為專章 來討論,然後是討論品格教育的方法。比較特殊的是,對於實施亞氏模式的道德 教育的教師該如何培養及該具備的條件有專章討論。整體而言,這不是對亞氏模 式的道德教育全面性的介紹,但仍足以知道該如何去執行。

參、亞氏品格教育的特點

為了要先知道什麼是亞氏模式的道德教育,作者指出10個特點。當然,這裡 只是對該書的摘要(Kristjánsson, 2015, pp. 24-33)。他區分主流的品格教育與亞 氏的品格教育:

一、大部分品格教育的模式都只是建立在薄弱的道德理論(如心理學),但 亞氏模式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紮實的唯實論者(realist)的哲學基礎上。

(3)

二、大部分品格教育都是只為了達到某一個理想目標,品格只是工具。但亞 氏模式的道德教育認為品格本身就是目的,就如一隻好的刀子就是要發揮刀子的 功能。

三、亞氏模式的品格教育認為美德有其內在價值,且是構成美好生活的必要 成分,不只是導致美好生活的手段。

四、亞氏模式的道德教育的用語是平易近人的,使用的是日常生活語言

(ordinary language)。

五、亞氏所界定的幸福是智德與道德的實現,以及身體和心靈能力的發揮。

是整合的,不是個別部分的隨意組合(random heaps)。

六、亞氏模式的品格教育重視情緒,不像其他理論只是強調行為的塑造

(behavioural modification)。

七、作者認為美國式的品格教育是給一長串的美德,而沒有教導當這些美德 有衝突時要如何解決。亞氏模式的品格教育是從整體的觀點著眼,他具備判斷和 反省能力來面對美德之間的衝突。

八、主流的品格教育只是針對個人,但亞氏模式的道德教育是放入社會情 境。因此,還必須去讀他的《政治學》(Politics)一書。

九、主流的品格教育認為可以經由道德塑造(moral coaching),培養學生 具備全面性、穩定和持久的美德。此一觀點已受到情境論者(situationist)的挑 戰。但亞氏模式的品格教育對於情境論者有較好的回應:第一,只有較高層次的 美德才具備這種持久的特徵;第二,亞氏模式的品格教育對於美德的評量不只是 看外顯的行為,還包括其理性、情緒和行動的結合。

十、若將道德教育方式分成直接與間接兩者,美國式的大多採直接的模式,

這類似外顯的行為塑造(modification)。但亞氏模式的品格教育兼採直接和間 接的方式,內在和外在兼顧,從教養和模仿(間接的方法),到凸顯外在的指導

(直接的方法)。

肆、對亞氏品格教育的迷思之反駁

作者又整理出對於亞氏品格教育的10個迷思,並且一一反駁(Kristjánsson,

(4)

2015, pp. 44-59):

一、概念和歷史上的迷思

迷思1:「品格和美德是不清楚的(unclear)概念」

他指出這兩個概念和一般在哲學上討論的「自由」(freedom)或是集合名 詞「遊戲」(game)差不多,反而品格和美德的意思相當穩定。作者將在書中 給予明確界定。但他也同意「品格教育」是一個傘的概念(an umbrella term),

包含許多意義,必須將亞里斯多德的元素凸顯出來。

迷思2:「品格和美德是多餘(redundant)的概念」

也就是品格和美德已被新的用詞所取代,主要是心理學的名詞。第一組是 有關於人格特質的描述:開放(openness)、有良心(conscientiousness)、外 向(extraversion)、令人愉悅(agreeableness)、神經質(neuroticism)。但這 些名詞的道德涵義不多,不足以取代。另一組是自我概念的用詞:自尊(self- respect)、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和自我效能(self-efficacy)。這些概念是 1990年以後才流行的。但這些用詞仍不足以表達美德的內涵。

迷思3:「品格和美德是老式的(old-fashion)概念」

這是指品格和美德有讓人回到維多利亞時代,甚至是中世紀那種古怪的感 覺,應該要超越這些歷史的餘緒。事實上,美德倫理學(virtue ethics)正當紅,

醫療倫理(medical ethics)、照護倫理(nursing ethics)和教育倫理(ethics of education)都紛紛採用,根本沒有過時的問題。

迷思4:「品格和美德基本上是宗教的概念」

作者不否認以往的美德常有宗教上的意涵。今天另一個源頭是心理學上的解 讀,就是為了追求幸福(eudaimonia)。但當前對美德倫理學的提倡是在充實它 們的道德含義,使用後宗教(post-religious)的用詞,和宗教沒有什麼牽連了。

二、道德和政治上的迷思

迷思5:「品格和美德是父權主義式(paternalistic)的概念」

作者一直辯解,認為品格與美德並沒有父權式的做法。他的舉證是家長作為 學生的代理人並沒有反對實施品格教育。他認為家長都樂於見到學校教導其子女

(5)

各種美德,然後以該中心的「為生活而學習」(Learning for Life)和「像武士的 美德」(Knightly Virtues)兩個專案研究,指出學生也都想要學習更多美德來反 駁(Kristjásson, 2015, p. 50)。

迷思6:「 品 格 和 美 德 的 教 育 是 反 民 主 和 「 反 智 的 」 ( a n t i - intellectual)」

因亞氏的品格教育是從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入手,因此會有反民主和反智的 指控。但習慣的養成只是入門,最終的德行是要經由實踐智慧做抉擇的,這是當 事人深思熟慮、有智慧的行為。因此,此一指控是粗劣、無知的。

迷思7:「對品格和美德的強調是保守的(conservative)」

保守在這裡指的是支持現狀(supportive of the status quo)。作者引用當代 亞氏哲學的權威—美國著名的女哲學家M. Nussbaum的觀點,認為亞氏理論若 用於當代,應是具有改革與進步意涵(reformative and progressive implication)

(Kristjánsson, 2015, p. 52),實際的政策會像是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社會民 主政體。

作者也不否認美國在1980年代提倡美德時,是基於右派的觀點。但那些美德 是他們加上去的,不完全是亞氏所主張的。2但在英國,美德倫理學的提倡是由 新工黨發起,保守黨後來也跟進。所以,沒有保守的問題。

迷思8:「品格、美德和品格教育是個人主義式的」

作者認為把亞里斯多德歸到個人主義是很奇怪的,因為他絕非個人主義者,

他可以算是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的始祖。由於美德是個人的人格特 質,因此會被誤以為是個人主義。但作者認為這個指控是指1990年代美國所推行 的品格教育,以及正向心理學的美德理論(positive psychological virtue theory。3 可是,這兩種美德運動的目標仍是「社會變革」(social change)與「創造正向 的組織」(creation of positive institution)。所以,這個指控仍是迷思。

2 當時由雷根總統的教育部長W. Bennett編了一本《美德書》,臺灣有翻譯本(Bennett, 1993/1998)。

3 Kristjánsson有專書在評論此一理論(Kristjánsson, 2013)。

(6)

三、知識論和心理上的迷思

迷思9:「品格和美德基本上是相對主義的概念」

雖然亞氏倫理學的中庸論是指在個別情境中的適當行為,但它背後仍秉持著 普遍主義 全球主義(universalism/cosmopolitanism)的觀點。這一波對亞氏倫 理學的提倡,並不是要恢復古代希臘城邦的政治情況,而是要培養亞氏所認定的 人的普遍良好特質。

迷思10:「品格和美德完全是依情境而定(situation-specific)」

情境主義者指控沒有穩定的品格這回事,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是被情境所制 約。例如,著名的Milgram對人類破壞性的心理實驗。作者認為心裡實驗常常是 用特殊、被動、極端的情境在測量,這時人們的行為當然比較不可測,但這樣的 實驗無法測量出人們正常情況下的行為模式。所以,品格仍是穩定的。

伍、其他章的主要內容

第三章談到對於美德的評量,主要是心理學的方法,包括自陳量表(self- report instruments)、三角檢證(triangulation)、道德兩難測驗(moral-dilemma tests)、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s)。較強調客觀性的方法有直覺測試

(implicit testing)和生理指標(biological measures)。直覺測試用聯想法,對於 出現的名詞要立即給予正、負面的反應。4

第四章討論亞氏的實踐智慧概念在品格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是亞氏倫 理學的重要概念,也是當前以心理學為基礎所提倡的美德理論中最缺乏的。在 Peterson和Seligman的正向心理學中,把智慧當成是六大核心美德(core virtue)

之一。作者認為實踐智慧是一種後設美德(meta-virtue),它是用來成就其他美 德的。

第五章討論若幼年時未有良好的教養,品格教育可以扭轉嗎?作者引用亞氏 原著中的說法,認為是可能的。這是一個很大的轉折,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4 在這一章中,他引用到臺灣師範大學公領系李琪明教授的文章(Lee, 2014)。

(7)

第六章討論亞氏道德教育中對話的方法,這是一般較少談到的。事實上,亞 氏在談友誼時非常強調對話的重要性。尤其,友誼在促進道德的提升時,他們

「在一起並共享對話」(live together and share conversation)或「談哲學」(do philosophy)。而實踐智慧的增進也須經由對話。

第七章討論從事品格教育的教師(moral teachers)的教育,這也是一般較少 談到的。對於教師的要求有三點:(一)需具有相當道德特質的人,才能進入師 資培育。(二)在師資培育中,對於準教師的品格教育應是主軸。(三)教師生 涯中在道德和情緒上應已成熟,才能在生活上與專業上有良好表現。看來我們對 準教師和現職教師還沒有這麼高的要求。5

陸、本書的特點與評論

一、這是一本提倡亞氏道德教育的書

本書雖然算是學術著作,但讀起來並不覺得是對議題做冷靜、客觀的分 析,而是急於為亞氏的道德教育理論辯護。這或許與他任職於Jubilee Centre for Character and Virtues有關。所以,筆者把它定位為是在提倡亞氏道德教育的書。

在閱讀時要有警覺性,不要被他的說法誘導了。不過,他大致上仍忠於亞氏的原 著,只是在字裡行間讓人覺得一直在為亞氏辯護,且對亞氏理論的缺點輕輕帶 過。

二、它提供了在道德教育方面新的研究資訊

本書對於亞氏的品格教育在當前的研究現況有很好的介紹。一方面將各種以 品格教育為名的與他所認為真正的亞氏品格教育做區隔,即美國的模式和偏心理 學的模式並不是像它們所自稱的忠於亞氏的觀點。另一方面,也將當今對亞氏品 格教育研究的資訊帶入,尤其是他所服務的Jubilee Centre for Character and Virtues 所進行的研究。這讓讀者可以一窺亞氏品格教育復興之現況。

5 在這一章中,他引用到2011年與臺中教育大學陳延興教授合寫的文章(Chen &

Kristjánsson, 2011)。

(8)

三、值得商榷之處

作者對於迷思5:父權主義的指控和迷思6:反民主和反智的指控都加以反 駁,但筆者認為教育一定有父權和反民主的成分,否則就無法名正言順地對學生 做價值上的引導。父權主義是女性主義對男性的指控,是認為男性管太多,不公 平。但是,教師對未成年、未成熟的學生進行引導,形式上就等於父權主義,但 確有必要性和正當性。就民主的標準而言,也可以說是不民主。或許在作者眼 中,對於父權主義與不民主的指控非常在意。但筆者認為,這本來就包含在教育 的定義裡面,尤其品格教育這麼明顯的價值引導是無法擺脫這樣的指控的,只是 在程度上要有所調整。因此,不必太在乎,也不算是什麼迷思。

柒、結論

整體而言,本書雖然不是對亞氏的品格教育做全面性的介紹,但仍是值得一 讀,它提供了豐富的資訊。只是在閱讀上仍有相當的難度,必須對亞氏倫理學與 當前的各種品格教育有一些概念。

DOI: 10.3966/102887082019036501004

參考文獻

Bennett, W. J. (1998). 美德書(吳美真,譯)。臺北市:圓神。(原著出版於1993)

Chen, Y.-H., & Kristjánsson, K. (2011). Private feeling, public expressions: Professional jealousy and the moral practice of teaching.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40(3), 349-358.

Kristjánsson, K. (2007). Aristotle, emotions, and education. Aldershot, UK: Ashgate.

Kristjánsson, K. (2013). Virtues and vice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A philosophical critique.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ristjánsson, K. (2015). Aristotelian character education. London, UK: Routledge.

Lee, C.-M. (2013, October). A pilot study on mor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Mtc) competence of Taiwanese studen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Moral Education Annual Conference, Montreal, Quebec.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報告人:中國科技大學 室內設計系 漆作裝潢 青少年組 裁判長 周亞寬

• 她在坦桑尼亞 的的非凡成就 出超出了一般 人的想像。珍 古德並於1965 年取得劍橋大 學的動物行為 學博士學位。..

(non-hypoelliptic) 的線性偏微分方程式而發展起來的一門學問。 許多大數學家如約瑟夫.孔 恩 (Joseph Kohn), 路易.尼倫博格 (Louis Nirenberg), 拉爾斯.霍曼德 (Lars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第一項具監評人員 資格者之證書經撤銷或 廢止後,其不得再參加 該職類級別監評人員資 格培訓。.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戶外考察活動 是歷史 科教師於課堂教學 以 外評估學生的常見方法。教師 在外 出之前應為學 生提供 明確的學習目標和 評 估準則。教師可以從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