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體育教師 教學行為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體育教師 教學行為之研究"

Copied!
1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體育教學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玉枝

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體育教師 教學行為之研究

研 究 生:莊靜惠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 年 八 月

(2)

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體育教師 教學行為之研究

研 究 生:莊靜惠 指導教授:陳玉枝

中 華 民 國 一 ○ ○ 年 八 月

(3)
(4)
(5)

在歷經三年的暑假,從懵懂無知的找尋題目、一知半解的擬定計 畫到不眠不休的撰寫論文,我的第二個孩子—論文,終於要誕生了,

心中的激動豈是筆墨足以形容,這一路走來,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首先,最要感謝的是我的指導教授—陳玉枝老師,謝謝老師引導 我論文研究的方向,並悉心批閱與指正,讓我的論文結構不至脫離主 題,提供更多元和邏輯思考的方向,傳授如何做研究的方法。讓我除 了能順利完成論文,在教學上更是受益良多,謹在此向玉枝老師致上 最深的謝意。

另外,也要謝謝口考委員闕月清和鄭漢吾教授,在百忙之中撥空 來臺東,對論文內容提出中肯精闢的指導、建議和鼓勵,讓我可以從 不同的層面去思考,令我獲益匪淺,還有參與本研究的兩位教師—國 章老師、献文老師,因為有你們,才能讓我的研究得以順利進行,你 們的辛勞與支持,讓我銘記於心、感激不盡,此外,也要感謝這三年 來一起同甘共苦的體碩同學們-畯豐、桂盛,讓我們一起加油、一起 畢業。

最後,要謝謝我的先生-志立,在多少個寫作遇到瓶頸的夜裡,

給我滿滿的包容,時時的為我加油打氣,讓我擁有繼續寫下去的力 量,也要謝謝我最親愛的小寶貝-韋辰,體恤媽媽的辛勞,在寫論文 這段期間,十分乖巧聽話。還有我摰愛的家人、弟弟們,謝謝你們一 路默默的陪伴和及時的充當救火員,將這份成果與你們一起分享。

莊靜惠 謹誌

民國一○○年八月在臺東

(6)

研 究 生 : 莊 靜 惠 指 導 教 授 : 陳 玉 枝

日 期 : 100年 8月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體育教師(教專體育教師)與未參 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體育教師(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師教學行為 表現,研究對象為一位教專體育教師與一位體育教師,採用 PETAI 系統觀察工 具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教學觀察表為研究工具,進行拍攝錄影每位教師八節課 的教學觀察,輔以刺激回憶訪談及正式訪談。以描述統計及持續比較法進行資料 分析,研究結果:在教學時間方面:兩位教師的教師行為時間分配百分比順序一 致,且教學時間分配皆符合高比率教學時間及低比率管理時間之有效體育教學,

教專體育教師在教師行為時間分配略優於體育教師。在教師行為要素方面:兩位 教師皆具有精熟任教學科領域知識、清楚的呈現教材內容,善用有效的教學技巧 且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等專業教學能力,兩位教師皆於體育教學中較少呈現教學 評量,教專體育教師在給予學生正向回饋方面明顯高於體育教師,結合與修正 PETAI 系統觀察工具與教專教學察工具,提出修正版體育科教學觀察表。結論為 兩位教師皆能進行有效之體育教學,但教專體育教師在教師行為要素的表現明顯 優於體育教師。建議教師能多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以提升教師專業能力。

關鍵詞:系統觀察法、體育教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教學觀察、教師行為

(7)

Teacher Participating i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uthor: Ching-Hui Chuang Adviser: Yuh-Chih Chen, Ph. D.

Master’s Thesis, Aug, 2011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behavior of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articipating i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he samples of this study were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articipating i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nd another not participating in. To achieve the purpose above, the PETAI and the observation checklist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were adopted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data in this research. Eight classes were video and audio-recorded, and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with stimulated recall and formal interviews, and the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nstant comparis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ed : First, on the teaching time aspect, the percentage of time allocation were the same in two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s, and their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time all tallied with high percentage of teaching time and law percentage of managing time, on the other hand, the time arrangement of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eaching behavior was better than another one without participating i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econd, all of them hol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he educational field and they could offer clearly their teaching materials. Therefore, they had the excellent teaching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Third, two teachers less offer the teaching evaluations on the physical courses, and, a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would offer the more positive feedback to their students than another teacher without participating i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we integrated and amend the PETAI and the observation checklist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to recommend the new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observation form. Conclude: the two teachers have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howeve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teacher behavior factors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Suggest: teachers can take part in evaluation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Key words:PETAI,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valuation, classroom observations,

teacher behavior

(8)

博碩士論文授權書 謝誌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II 表次...VI 圖次...V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2

第三節 研究的範圍與研究限制...3

第四節 名詞界定...5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內涵...7

第二節 有效的體育教學...20

第三節 系統觀察法在體育教學上的應用...32

(9)

第一節 研究架構...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3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39

第四節 實施流程與步驟...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50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教師行為時間分配之分析...51

第二節 教師行為要素之分析...61

第三節 教學觀察工具的適用性...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3

第二節 建議...9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96

英文部分...103

附錄

附錄一 體育教師同意書...105

(10)

附錄六 體育教師教學計畫... 117

附錄七 教專體育教師之教學行為表現...122

附錄八 體育教師之教學行為表現...125

附錄九 修訂版體育科教學觀察表...128

(11)

表 2-1-1 評鑑的意義...7

表 2-1-2 教師評鑑的意義...9

表 2-1-3 教師評鑑的目的...12

表 2-2-1 國內外學者有效教學要素的看法...23

表 2-2-2 有效體育教學要素一覽表...31

表 2-3-1 國內系統觀察法之相關研究...33

表 2-3-2 國外系統觀察法應用於教師行為分析一覽表...36

表 3-2-1 參與研究教師資料表... 39

表 3-3-1 PETAI 觀察系統教師行為類目定義表...42

表 3-4-1 PETAI 系統觀察法—信度考驗結果一覽表...47

表 3-4-2 教專教學觀察表—信度考驗結果一覽表...48

表 4-1-1 教師行為時間分配/百分比統計表...51

表 4-1-2 教師教學行為時間/百分比統計表...53

表 4-1-3 教師管理行為時間/百分比統計表...58

表 4-2-1 教師行為表現情形...62

表 4-2-2 教師教學行為於課程設計與教學之表現情形...65

表 4-2-3 A-3 精熟教學科領域知識之教學行為表現...67

表 4-2-4 A-4 清楚呈現教材內容之教學行為表現...69

表 4-2-5 A-5 運用有效教學技巧之教學行為表現...72

表 4-2-6 A-6 善於運用學習評量之教學行為表現...74

表 4-2-7 A-7 應用良好的溝通技巧之教學行為表現...75

表 4-2-8 教師教學行為於班級經營與輔導之表現情形... 77

表 4-2-9 B-1 有助於學習的班級常規之教學行為表現...79

表 4-2-10 B-2 營造積極的班級學習氣氛之教學行為表現...80

表 4-3-1 教專體育教師教師行為時間分配...82

表 4-3-2 體育教師教師行為時間分配...85

表 4-3-3 修訂版體育科教學觀察表(部分)... . 89

(12)

圖 3-4-2 拍攝場所佈置圖...49 圖 4-1-1 教學行為時間分配之分析圖...54 圖 4-1-2 教師管理行為時間分配之分析圖...59

(13)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問題的形成,共分為五節,第一節闡述問題背景;第二節 說明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訂定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第四節解釋名詞界 定;第五節說明研究的重要性。茲依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問題背景

教學常被譽為是一門藝術,果是如此,那體育教學必然是一門生動活潑的教 學藝術。但是要使教學生動活潑有效果,教學者對教學目標、教學技術、教學內 容及教學過程都應深入瞭解,並能運用自如,才能發揮藝術的效果和價值(趙肇 宗,1990)。有效的教學一直是教師所追求的目標,也是評鑑教師教學品質的依 據。而影響教學成效的因素有很多,如學習者的條件、準備的教材、教學者的專 業能力、教學資源設備等,其中又以教學者為主要關鍵因素(林進材,1997)。

教師主宰著教學成效,體育教師尤然,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呈現動態的肢體學 習活動,相較於文科靜態的思想傳遞形式,教師的教學行為與管理更是決定良好 互動的核心(劉仙湧,1995a)。而教學行為是指教師在教學信念與教師效能不 同的影響下,於教學歷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知覺(顏銘志,1996),包括口語 及非口語的行為(黃天長,1999)。教學歷程中,教師通常會不斷的評估教學情 境以及處理教學情境中所發生的訊息,決定下一步要做的事情,並依據這些決定 引導教學行為(林進材,1997)。一個好的教師必須要有能力反省並評鑑自己的 教學,但是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下,並非所有的教師都具備反省教學的能力與技 巧,王敏男(1994)指出,有許多教師常以沒有效率的方式,經年累月的從錯誤 中來提升教學品質,徒然使許多學生成了新進教師磨練教學技能的實驗品。況且 經驗的累積若未經過適當的反省也不一定會朝向成長與開放。

王敏男(1994)認為教師通常很少有機會獲得他人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提供評 鑑式的回饋,然而教學能力的提升往往又需此方面有價值得回饋。以往對教師教 學的回饋,較缺乏客觀的實證評鑑,多屬主觀性的描述,無法獲得具體的資訊以 供教學者改進,提升教學品質。針對此問題的解決策略許多體育教學研究者認為 體育教學中系統觀察法的訓練,有助於體育師資教學能力的提升,使其具有自我 修正、自我回饋的能力,以勝任教育改革所需具備的成長能力(林靜萍、許義雄,

1993;陳勝美,1994;陳玉枝,1995;林靜萍,1996;周禾程,1999;張誌元,

(14)

的焦點之一,而教師教學專業素養更是其中重要的一環。1970年聯合國文教組織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在日內瓦召開的第23屆國際教育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各國出席代表一致認為:「所有教育改革計畫能否實施,大部分是 依賴教師的素質」(引自張美玉,2000)。教育部在「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 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中也強調教育革新的成敗,有賴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李遠哲,1996)。世界教師組織聯合國在1990年代表大會中強調「教師在其專 業執行時,應不斷精進,繼續增加其知識與經驗,不斷發展其不可或缺的素質」,

可見教師專業發展已是世界潮流訴求的重點(杜正勝,2006)。

教育部於92年通過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以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 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為目的。但目前針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研究大 都以量的現況調查為主,如羅國基/竹苗地區國小教育人員對「試辦教師專業發 展評鑑實施計畫」意見調查之研究;林春宏/國小教師對「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 鑑」知覺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羅春文/苗栗縣國小國小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之意見調查研究,然而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諸多方式之中,教學觀察與回 饋係用得最多、最廣泛的方式。教學觀察和教師的最主要工作-教學,息息相關;

教學觀察與回饋不但直接接觸教師的核心工作,亦可以有效地支持、協助、輔導 教師改善工作表現,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張德銳,2008)。是以研究者想藉由系 統觀察工具實際針對體育教學進行觀察並同時採用訪談法進一步深入瞭解教師 的思考歷程、信念及教學原則等影響教學行為的要素,透過量的觀察與質的訪談 期能探討有無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的教學行為。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以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體育教師(以下簡稱教專體育教師)與非 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體育教師(體育教師)為研究對象,主要是想藉由教學 觀察了解教專體育教師與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師教學行為表現,並進 一步檢視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工具「教學觀察表」是否能有效的作為體育教學觀察 工具。故本研究主要的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如下。

(15)

一、研究目的

(一)瞭解教專體育教師與體育教師於 PETAI 系統觀察工具中,教學行為表現 情形。

(二)瞭解教專體育教師與體育教師於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教學觀察工具中,

教學行為表現情形。

(三)探討適用於體育教學之教學觀察工具。

二、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的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下列問題:

(一)教專體育教師與體育教師於 PETAI 系統觀察工具中,教師行為時間分配 情形為何?

1.教專體育教師與體育教師分別於PETAI系統觀察工具中,教師教學時間 分配的差異情形?

2.教專體育教師與體育教師分別於PETAI系統觀察工具中,教師管理時間 分配的差異情形?

(二)教專體育教師與體育教師於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教學觀察工具中,教學 行為表現情形為何?

1.教專體育教師與體育教師分別在國小體育教學過程中,課程設計與教學 層面之表現情形為何?

2.教專體育教師與體育教師分別在國小體育教學過程中,班級經營與輔導 層面之表現情形為何?

(三)適用於體育教學之教學觀察工具為何?

1.在不同觀察工具下,教專體育教師在國小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學行為有何 差異?

2.在不同觀察工具下,體育教師在國小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學行為有何差 異?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purposive sampling)之方式,選取一位教專體

(16)

一年的時間;而體育教師未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兩位教師皆任教於屏東 縣某國民小學擔任健康與體育領域之科任教師。學生方面則以三年級A、B兩 班的學生為教學對象。

(二)教學項目

本研究之教材主要採用中華民國九十九學年度翰林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出 版之三年級下學期健康與體育課本。教學內容為第一大單元「同分享共歡樂」

中活動三「跑步遊戲」(三節課)、第四大單元「有趣的球類運動」(五節 課),合計八節課。

(三)時間

本研究觀察時間在民國九十九學度第二學期,每週一節課,持續八週,

故本研究期程為八週八節課。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主要目的並不是研究某個群體的價值,而是選擇可以提供本研究問 題解答的對象,所以採取立意取樣之方式,來選取一位教專體育教師與 一位體育教師,並擔任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教學。為符合本研究之需求,

研究對象選取的標準必須從: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否、教師的年資、

教育背景、工作認同、專家鑑定、參與意願、配合度等因素來考量。此 外,由於受限研究時間、人力的因素,因此本研究只選取一位教專教師 與一位體育教師做為研究對象。

(二)本研究採用系統觀察法,將教學的過程全程攝影,在錄影之前先與老師 溝通,並於正式拍攝前即架設好攝影機,讓老師與學生適應,希望老師 教學時盡量不受錄影影響,但教師是否從事一些影響實際教學的活動,

而影響評估的客觀性此為研究者所無法掌握之情況,在學生方面,則事 先跟學生說明錄影的目的與對象,無關課程的評量,並於觀察前三節課 即隨堂錄影,讓學生習慣錄影,而將影響降到最低。

(三)本研究僅針對一種系統觀察工具及研究對象為教專體育及體育教師各一 名,學生人數僅有兩班學生。因此,本研究結果僅能反應出個案教師之 獨特現象,無法推論至其他教師與不同對象,亦無法代表整體教師之普 遍性特徵。

(17)

第四節 名詞界定

本節針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體育教師、PETAI系統觀察、教師專業評鑑之 教學觀察表、教師行為等五個名詞提出操作性定義。

一、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所謂教師評鑑(teacher evaluation)是對教師的表現作價值判斷和決定的 歷程。其步驟為根據教師表現的規準,收集一切有關的訊息,以瞭解教師表現的 優劣得失及原因,其目的在於協助教師改進教學和在行政上決定教師任用及獎懲 的依據(張德銳,1992)。本研究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係指教育部於95學年度開 始試辦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其為一種形成性評鑑,目的是協助教師專業發 展。教育行政機關或學校,參照教育行政機關訂定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考規 準,針對「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研究發展與進修、敬業精神及態 度」,進行「教師自我評鑑」、「校內評鑑」,透過「計畫-教學-省思-應用」

的工作表現回饋機制,協助教師更加瞭解自己的專業表現,進而鼓勵教師發展自 己的專業能力。

二、體育教師

在目前台灣教育體制中,泛指於各級學校從事者體育教學工作者即為稱之為 體育教師,本研究所指的體育教師係畢業於體育相關系所,且受過體育相關專業 訓練擔任國民小學普通班體育科任之現職教師。

三、PETAI 系統觀察

PETAI 為1983 年Phillips 與Carlisle 根據Beginning Teacher

Evaluation Study(BTES)發展而來的系統觀察法。本研究所採用的PETAI系統 觀察法的版本,是由美國Wisconsin-La Crosse 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於2000 年 所研發的PETAI第五版,此系統觀察法包括教師行為(教師教學時間及教師管理 時間)及學生行為(學生參與時間及學生管理時間),共有17項觀察類目。本研 究就以教師行為為主要研究項目,共10項觀察類目,採無間斷時間記錄法記錄體 育課的上課情形。

四、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教學觀察表

所謂教學觀察表是指用以觀察教師教學行為或實作表現的工具,本研究所採 用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教學觀察表(簡稱教專教學觀察表)是以教育部於2008 年所提供整合版之教學觀察表B版為觀察工具。

(18)

教師行為是指教師依照教師個人的教學信念與認知,於教學歷程中所呈現出 來的行為表現。本研究所指的教師行為是指PETAI觀察系統中之兩大類,包括:

教師教學時間(課程講解、回答問題、巡迴觀察、成就回饋、激勵回饋)及教師 管理時間(集合整隊、器材管理、組織分組、行為管理、其他)。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根據研究的目的,本研究的重要性如下:

一、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具有時代性與潮流性

在教改的巨輪下,各界期待教師能具有課程發展與設計、教學創新、班級 經營、行動研究及學校行政等專業能力。然而專業是一種不斷成長與發展的歷 程,無法自以為是,更無法以年資來論斷。教育部自九十五學年度起推動「教 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 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希望確保教師能夠具備教學的專業能力,並透過評鑑的 方式使教師透過自我或同儕的檢核,瞭解自己在教學上的優缺點,並針對不足處 規劃改進方式,期能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及學生的學習成效。

所以本研究利用體育教學觀察系統並輔以訪談法來分析教師在體育教學上 的教學行為,希望能為教師在日後體育教學上做為參考與省思,提升自我專業能 力,因應時代時代潮流。

二、相關研究工具文獻不多,具有參考性

國內目前利用系統觀察法當作研究工具的相關研究很多,以研究教師行為或 是學生行為居多,且以一種觀察工具為主,本研究利用PETAI系統觀察及教專觀 察表針對教師教學行為深入分析與比較,期望能對有效能的體育教學做更進一步 的詮釋。

在教育部積極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下,有許多學者紛紛投入相關的研 究,但是大都以量化的研究居多,本研究藉由系統觀察方式輔以訪談法來深入探 討體育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教學觀察的部分做結合。冀望能提供「教 學觀察」評鑑工具修正之參考。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討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其內容分為以下三節:第一節為教師專 業發展評鑑的內涵;第二節為有效的體育教學;第三節為系統觀察法在體育教學 上的應用。

第一節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內涵

本節旨在探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內涵,研究者將本節分成三部分討論,第 一部分探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意義與目的;第二部分說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 方式與內涵;第三部份歸納國內教師評鑑發展歷程。

一、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意義與目的

(一)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意義 1.評鑑的意義

評鑑的目的在於蒐集資料,從事價值判斷,以提供決策之參考,評鑑 可以廣泛的運用於各種領域中,無論是公共、教育、福利政策或對教師及 其他專業人員的工作表現,均需要評鑑來決定期績效或品質。故評鑑是健 全的專業服務最基本的構成要素之一,既然教師的工作是一個專業的工 作,那麼作為一個專業人員的教師自應接受合理的教師評鑑(張德銳,

1992a;2000)。對於評鑑的意義中外學者有很多的研究與討論,以下就不 同學者對評鑑的意義和看法如表2-1-1陳述。

表2-1-1 評鑑的意義

研究者 年代 評鑑的意義之看法 Worthern

和Sander

1987 評鑑是由評鑑者選擇一個或多個評鑑標準,收集評鑑對 象的相關資料,並根據評鑑標準,決定評鑑對象的價 值,最後再根據評鑑結果,督促評鑑對象改進其服務品 質的歷程。

黃光雄 1989 評鑑乃是有系統的評估某一對象的價值或優點。

張春興 1991 評鑑乃是泛指對某種事物的價值與以評定的歷程,是在 某種有計畫的活動(如心理治療、學校教學、技能訓練 等)實施之後,按照預定目標檢核其得失的歷程。

(20)

研究者 年代 評鑑的意義之看法

羅國基 2006 評鑑是依據評鑑指標,有系統且審慎地採用各種有效的 方法蒐集與分析資料,並進行價值判斷的歷程,其結果 將做為決策之參考。

石偉源 2007 評鑑乃是一有系統的程序,除須依據事先決定的評鑑標 準,蒐集資料並作出價值判斷外,還須擬定改進計畫並 督促被評者改善,並將評鑑定義為根據評鑑的效標,經 由評鑑者蒐集受評者多方的相關表現資料,並將受評者 的表現進行評估及判斷的歷程。

陳嘉玲 2007 評鑑是根據一套有系統且客觀的評估準則,正確的對某 一事物或對象進行審慎的價值 判斷,強調績效責任,

達成目標導向,藉此結果來提供決策的參考並協助改進 發展。

林春宏 2009 評鑑是價值判斷的歷程,評鑑者依據受評者所認同的適 當標準,多元的蒐集評鑑對象的相關資料,以做為評估 或診斷受評者綜合表現的參考依據。

綜合不同學者對評鑑的看法,研究者將評鑑定義為:評鑑乃依據不同的目的 與需求所發展出一套有系統且客觀的評估準則,並期藉此結果做出價值判斷並提 供改進之方案。

2.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意義

楊麗珠(2005)認為評鑑扮演著多重的角色,不只可以針對教師個人特 質、也同時可以針對教學、課程或學校行政措施做出評析。在目前強調教師 專業化的世代,發展出一套可以檢核教師的教學成效的評鑑機制,有其必要 性。關於「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一詞的定義,相關文獻的資料並不多,只有 在教育部(2006)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中指出「教師專業評鑑」、「教師評鑑」

都是將教師視為專業而對其進行評鑑。故「教師專業評鑑」的意義等同於「教

(21)

師評鑑」。就評鑑目的而言,「教師評鑑」可分為「教師專業發展導向之評鑑」

與「教師績效導向之評鑑」兩類。故本研究所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等同 於「教師專業發展導向之評鑑」,也就是一種形成性評鑑,有別於以強調總 結性評量為主的「教師績效導向之評鑑」。由此可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乃是屬於「教師評鑑」的一部分。教師評鑑的意義有許多學者曾提出不同的 看法與研究,綜合不同學者的看法,可知「教師評鑑」是一種連續性、系統 化的歷程,依據設定的目標訂定相關的規準,收集教師的教學表現與訊息,

以衡量其優劣得失,藉以改進教師的教學成效,協助其專業成長或做為行政 獎懲之依據。表 2-1-2 陳述不同學者對教師評鑑的意義之看法。

表 2-1-2 教師評鑑的意義

研究者 年代 教師評鑑的意義之看法

Scriven 1973 教師評鑑為一種連續的歷程,意在協助教師專業發 展與生涯規劃,並依據適切規準對教師教學表現評 斷的歷程

歐陽教 張德銳

1993 教師評鑑是對教師表現作價值判斷和決定的歷程。

其步驟為根據教師表現的規準,收集一切有關訊 息,以瞭解教師表現優劣得失及其原因,其目的在 協助教師改進教學和在行政上決定教師任用獎懲的 依據。

高強華 1995 教師評鑑是對教師的表現,加以審慎的評析,以衡 量其優劣得失及原因,據以決定如何改進教師表現 或策劃教師專業

簡紅珠 1997 專業導向的教師評鑑係屬形成性評鑑,提供教師有關 其教學得失的意見與建議以協助教師改進教學,或提 供適當的在職進修課程與計畫,協助教師的專業發 展。

(22)

研究者 年代 教師評鑑的意義之看法

黃三吉 1998 教師評鑑乃是針對教師在教室中的表現,依據預設的 評鑑目標與評鑑規準,以科學與哲學方法加以審慎地 描述,蒐集和分析有用的資料,以衡量其優缺得失及 其原因,復以形成性或總結性的評鑑步驟,來做事實 性與價值性的判斷,最後並據以決定如何改進教師表 現或策劃教師專業發展過程。

傅木龍 1998 教師評鑑是屬於整體學校經營之一部分,是經由一連 續、系統之過程,對受評者之專業表現、未來需要與潛 能予以檢討、分析評鑑,而此評鑑過程乃透過評鑑者、

受評者及學校行政領導者之共同合作而完成的。

李榮東 2003 教師評鑑定義為依據審慎訂定的規準,對教師工作 表現的事實與資料,系統化的進行分析、解釋與診 斷,評估其價值,判斷優劣、得失,作為教師專業成 長及行政決定上之任用、獎懲的依據。

楊麗珠 2005 教師評鑑是一個連續性、系統化的歷程。藉由公開、公 正的評鑑規準,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客觀的蒐集教師 相關資料,以判斷教師工作表現的動態歷程。其結果除 可促進教師改進教學與專業成長外,亦可作為相關決策 之參考。

張德銳 2006 形成性教師評鑑係根據教師表現的標準,用多元的方 法,蒐集與分析教師表現的資訊,以瞭解教師表現的優 劣得失及其原因,再經由與教師的專業對話,協助教師 進行教學省思,進而改進教學與促進教師的 專業發展。

黃淑評 2008 教師專業評鑑是針對教師工作職務,審慎訂定評鑑的指 標,藉此觀察教師工作的表現,了解教師工作表現的優 缺點,協助教師改善教學品質,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 系統化歷程。

(23)

上述的定義,可得知教師評鑑包含「形成性評鑑」和「總結性評鑑」兩類,

而本研究所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乃是以形成性評鑑為主要評鑑目的的教師評 鑑(教育部,2010)。綜合以上學者對有關形成性評鑑的看法,研究者將「教師 專業發展評鑑」的意義歸納如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一種透過學校內參與評鑑 團體針對教師教學專業知能(包含班級經營、學生輔導、教學技能、專業成長、

敬業精神),而訂定適合之評鑑規準,透過多方的資料蒐集(檔案評量)、與教師 專業的對話與省思(教學觀察),進而讓教師了解其教學之優劣得失,最後並透 過同儕間提供輔導管道及專業成長計畫,而提升教師的教學品質與自我的專業成 長。

Danielson 和 McGreal 在綜覽先進國家教師評鑑的發展趨勢後,認為一個 完整的教師評鑑制度應包含三個軌道或方案。第一方案是適合評鑑初任教師的

「初任教師方案」。第二方案是適合評鑑資深教師的「專業發展方案」。第三方 案是「處理不適任教師方案」。「形成性教師評鑑系統」即包含「初任教師方案」

中的「初任教師導入輔導方案」、「資深教師專業發展方案」以及「不適任教師 處理方案」中的「協助輔導方案」。一個理想的形成性教師評鑑系統應包含對初 任教師和不適任教師施予有效的協助、支持及輔導。當然對於適任的資深教師應 允許其依據成長需求和學校學校目標,訂定發展目標和成長計畫,然後在行政人 員協助下,進行個人式或團隊式的專業成長活動(張德銳,2004a)。

本研究中所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乃是目前教育部所積極推動之「教師專 業發展評鑑計畫」即包含上述有效的協助、支持及輔導教師專業成長。

(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目的

張德銳(1992)認為教師評鑑目的在協助教師改進教學和在行政上決定教 師 任用獎懲的依據。所以評鑑的目的乃是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重要的一環,國內 外的學者對教師評鑑的目的提出許多不同的看法,以表 2-1-3 陳述不同學者對 教師評鑑的目的之看法。

(24)

研究者 年代 教師評鑑的目的之看法 Turner

和 Clift

1988 教師評鑑的目的包括形成性與總結性兩方面:

1.形成性目的:透過評鑑過程釐清教師在教學上的優 缺點及需求,協助教師改善教學及專業發展。

2.總結性目的:將評鑑的結果作為遴聘教師、教師升 遷、教師調動及解聘不適任教師的依據。

Natriello 1990 教師評鑑目的有三:

1.評鑑能控制或影響個人在其職位上的表現。

2.評鑑可用來控制個人在其職位上的任免。

3.作為教師資格檢定的依據。

Dwyer 和 Stuffebeam

1996 教師評鑑的目的分為:

1.教師教學的改進。

2.注重學生學習成果。

3.專業績效和發展。

4.行政控制。

5.回應並保護社會的需求表現之報酬 。 吳清山 1994 教師評鑑的目的為:

1.增進教師教學品質。

2.協助教師做好生涯規劃。

3.獎勵優良表現。

4.提供任用或解聘教師之參考。

5.確保學校教師選擇過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羅清水 1998 教師評鑑目的有六:

1.專業發展。

2.學校革新、提升效能。

3.人事決定。

4.教師證書執照。

5.教師分級制。

6.績效責任。

(25)

表 2-1-3 教師評鑑的目的(續)

研究者 年代 教師評鑑的目的之看法 吳政達 1999 教師評鑑的目的包括:

1.教師的篩選 。 2.證照的頒授 。 3.初任教師的評量。

4.教師任期的決定。

5.教師專業的發展。

6.教師生涯。

7.學校改革。

馮莉雅 2001 教師評鑑的目的為:

1.專業發展。

2.教師生涯規劃。

3.學校革新提升效能。

4.人事任用。

李榮東 2003 教師評鑑的目的涵蓋維持性和發展性的層面,其包括了 1.教師的篩選。

2.證照的頒授。

3.初任教師的評量。

4.教師任期的決定。

5.教師專業的發展。

6.教師生涯的進階。

7.學校改革。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可將教師評鑑的目的歸納為「形成性目的」與

「總結性目的」兩方面,前者的目的著重於改進,而後者著目的則在於做決定。

各學者大都認同教師評鑑的主要目的是為協助教師了解並改進教學的缺失、激發 教師的工作士氣、規劃在職進修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學與學校教育的品 質,也就是形成性方面的目的;而有關教師的聘任、升遷、薪資、或獎懲等人事

(26)

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果(教育部,

2008)。且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和教師的績效考核是脫勾處理的,和教師分級制無 關(教育部,2006)。雖然目前教育部所推動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主要以協助教 師專業成長及提升教學成效之形成性目的為主,但其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實施計畫」第(六)項相關配合事項中第 4 條指出「經認定未達規準之教師,

應於接獲通知一個月內,由評鑑推動小組安排適當人員與其共同規畫專業成長計 畫,並於進行專業成長後,再次安排校內評鑑(複評)」。這種複評的機制即帶 有總結性評鑑之意涵。但其精神主要利用同儕的力量鼓勵教師改進專業的表現,

並不以此做為年終考核、續聘之依據。

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方式與內涵

(一)教師評鑑的方式

教師評鑑的方式依評鑑者而言可分為教師自我評鑑、同儕評鑑、行政人員評 鑑、評鑑小組評鑑、學生評鑑及非教育人士評鑑等方式(黃坤錦,1995;傅木龍,

1998)。以下就各種評鑑方式及優缺點略述如下:

1.教師自我評鑑

教師自我評鑑係由學校或是教育行政當局發展出一套自我評鑑檢核 表,要求教師依據檢核表的內容,以自我探討教學工作的表現級學校教育整 體績效。優點為:1.容易執行且資料蒐集方便;2.教師對自身的教學具有最 深刻的了解,透過自我的了解,進而自我改進;3.促進教師增加自省與批判 的能力。限制為:①自我評鑑的結果較難信服他人;②容易淪為主觀、產生 月暈效應,而高估或低估自己的教學;③有些檢核表過於繁瑣而造成教師額 外的負擔。

2.同儕評鑑

張德銳(1992)指出同儕評鑑係就教師的教學、輔導、研究、服務,以任 教科目或年級為單位,由同事相互評定。優點為:1.評鑑者以專家身分進行評 鑑,熟悉課程且有專業經驗,較能提供更深入的建議;2.可獲得教學相長之效;

(27)

限制為:1.評鑑者可能產生包庇、袒護之態度;2.同儕可能有偏見,導致評鑑 結果之信度令人質疑。

3.行政人員評鑑

行政人員評鑑是一種最傳統的評鑑方式。教師需要接受校長或是其他直 接管理人員的評鑑,是一種上-下單向的評鑑。優點為:1.易於實施,資料 蒐集方便;2.從行政的角度來評鑑教師,對維護學生的受教權及提高行政效 能有助益;限制為:1.易受人際關係、個人價值觀及個人對教學方法之偏好 等因素影響;2.偏重行政考量,對提升教學效能較無助益。

4.評鑑小組評鑑

有鑑於行政人員評鑑的缺失,評鑑小組評鑑之方式乃應運興起。評鑑小組 的成員大多由學校公推之行政人員代表和教師代表,希望能同時保留同儕評鑑 與行政人員評鑑的優點。優點為:1.行政人員及教師代表共同參與評鑑,能互 相制衡;2.能兼顧行政及教學立場且較為客觀公正;限制為:1.小組推選須經 客觀公正程序;2.行政人員代表和教師代表對評鑑的目的須有共識,並確實執 行,否則容易流於形式上的客觀。

5.學生評鑑

學生評鑑乃是由學生來評估教師的教學效率與效能,是所有評鑑方式中最 受爭議的一種。優點為:1容易實施;2可以了解情意目標達成之情況;限制為:

1評鑑工具之設計必須完善周延可行;2學生必須具有足夠的能力了解教師評鑑 的意義並有效做判斷;3學生意受主觀情緒的影響,信度令人質疑。

6.非教育人士評鑑

所謂非教育人事是指學生家長、家長會委員或其他社會人士包括民意機 構代表,對學校教師所做的評鑑工作。優點為:提供教師績效表現另類層面 的意見;限制為:1缺乏教育專業經驗,無法確實反映意見;2所得資訊多 屬間接資料,無法說明事實真相。

上述介紹了多種教師評鑑的方式,並無哪一種評鑑方式適用所有的教師評 鑑,須視其評鑑之目的而選擇其最適用之評鑑方式。就目前教育部所推動「教師

(28)

進行一系列的自評與校內互評,所以研究者認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所採用的評鑑 方式乃是結合教師自評與同儕自評兩種評鑑方式,同時兼顧教師的自我省思與同 儕間的教學相長,讓評鑑結果能落實協助教師專業成長與提升教學校能。本研究 希望藉由教學觀察及訪談的方式,讓參與教學者能於教學後自我省思及觀察結果 能提供其在日後教學上的參考。

(二)教師評鑑的內涵

美國North Carolina State對教師表現的所提出的評鑑項目有:教室時間管理、

學生行為管理、教學表現方面、對學生表現的規準方面、對教學回饋方面、對教 學的激勵或催化方面、教育環境的溝通方面、對非教學任務的表現方面等八個層 面的內涵。國內學者對評鑑項目、內容,亦提出許多見解(王立行、饒見維,1992;

張德銳,1992;黃坤錦,1995)。綜合上述,可歸納為四個層面。

1.知識層面

①通識知識:豐富的人文、科技、經濟、社會等素養。

②專業知識:教育與教學相關的知識。

③專門知識:豐富的學科知識。

2.技能層面:係指將專業知識及專門知識實際運用到教學情境, 以解決實 務問題的能力。其包括:

①教學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書面溝通能力、教學計畫能力、使用教學 技術能力等各項與教學相關的能力。

②班級經營能力:即是指教室管理和紀律能力等。

3.情意層面:即是指基於對教育工作的認同與奉獻所產生的使命,包括了工 作態度與職業倫理及專業精神等。

4.其他層面:包括學校他人或行政人員、家長社區的人際關係及與學校行政 配合的能力。

在教師評鑑中,透過上述的評鑑內涵可擬定各個層面的評鑑指標或評鑑項 目,透過多樣多元的評鑑方法及方式,來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品質及績

(29)

效,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目前教育部所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將評鑑的 內涵分為A:課程設計與教學、B:班級經營與輔導、C:研究發展與進修、D:

敬業精神與態度等四個層面。而本研究所探討的體育教學則屬於A、B兩層面。

三、國內教師評鑑發展歷程

當今世界正處於激烈的國際競爭和新技術革命的時代,而誰能掌握二十一世 紀的教育,誰就能在二十一世紀處於主動地位,教育如此的重要,而如何推動教 育巨輪的舵手則在於教師,各界對教師的教學品質的要求日趨重視。所以,教師 專業評鑑的制度乃為時勢所趨,本節將探討國內實施教師評鑑之發展歷程,包括 高雄市、縣市合併前的台北市及台北縣實施的教師評鑑制度,再與教育部目前所 推動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做比較,做為未來教育部日後持續推動教師評鑑計 畫之參考。

(一)高雄市教師專業評鑑 1.評鑑背景

高雄市政府為提升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教學品質,於民國89 年訂定並發布「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評鑑試行要點」,通令 高雄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均依此試行要點訂定校內教師專業評鑑計畫,並 於89學年度全面正式實施(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0) 。

2.高雄市「實施教師專業評計畫」的特色:

①評鑑方式多元,從各面向評鑑教師,有助於增加評鑑的公信力。

②評鑑的過程兼顧過程與結果,形成性評鑑與總結性評鑑並重。

③評鑑人員多以教職人員為主,能更精準的發現教學的優劣得失。

④擴大為教師「專業評鑑」,而不侷限於教師「教學評鑑」,重視教師的專 業表現。

⑤評鑑的內容彈性,評鑑的層面及規準項目,由各校依照學校特色及需求 及教師共識自行訂定。

⑥實施教師專業評鑑成與與校務評鑑結合,讓教師專業評鑑成為校務運作的 一部分。

(30)

1.評鑑背景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為了改進教師教學 ,提昇學校教育品質, 自民國 八十八年便著手規劃「教學輔導系統」,並委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於民國八十九年完成規劃 研究報告,並擬定試辦要點草案。臺 北市政府教育局依據試辦要點草案,於九十學年度擇定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附設實驗小學,進行第一年試辦工作(高紅瑛、張德銳、丁一顧,2007)。

並於 91 年 3 月 2 0 日局務會議,討論通過「臺北市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 教學輔導教師設置試辦方案」,以增進教師教學效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提昇學校教育品質。92 年 10 月 21 日,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召開「臺北市 92 學年度試辦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工作協調會」,決議延長試辦一年,並 於延長期間規劃將試辦方案正式制度化。94 年 3 月 29 日臺北市政府教育 局局務會議通過「臺北市立國民中小學教學輔導教師設置試辦方案」,將 教學輔導教師制度實施範圍限定在國民中小學,並將試辦方案再行延長施 行至 95 學年度(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5) 。

2.臺北市「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特色

①藉由同儕之間的互相協助成長,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校能為目標,教學相 長。

②教學輔導教師的遴選過程嚴謹,經由選聘、儲訓及再進修,由助於提升 教學輔導教師的專業輔導技巧、強化教三、明定接受輔導的對象,有助 落實教學輔導的機制。

③給與各學校彈性空間,視其需要設置教學輔導教師。

④教育單位提供行政支援,有助於減輕教學輔導教師的工作負擔。

(三)台北縣「教學精進、專業昇華-形成性導向之教學專業評鑑實施計畫」

1.評鑑背景

鑑於國內尚未有從教學現場建構教師教學評鑑成功模式之經驗, 於 94年2月至95年7月份推動「教學精進、專業昇華」形成性導向之教學專業

(31)

評鑑試辦工作。計畫透過逐步試辦之經驗,具體檢證教學專業評鑑之推動 將遭遇之困境與尋求成功之契機,以做為未來推廣與應用之參 考。自 95學年度起依循教育部之規劃,融入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 評鑑計 畫,持續延伸原規劃之試辦方案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6)。

2.臺北縣「教學專業評鑑計畫」的特色:

①以教學專業評鑑為主,且行政單位已明確規畫評鑑指標及規準,讓參與 的教師了解評鑑的內容而不會無所適從。

②讓參與學校視其需要彈性選用評鑑指標規準,有助於學校發展學校本位

③以形成性導向之教學專業評鑑為目的,採用自願性、漸進性的方式,重 視教師專業成長而與個人績效考核脫鉤。

④採用同儕及多元方式評鑑,對評鑑的結果提供支持性的輔導與回饋。

(四)教育部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計畫 1.評鑑背景

目前教育部已將「教師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第23 條之1:「為提升 教師專業成長及達成教學與輔導之成效,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應接受評 鑑。前項評鑑之類別、內容、規準、方式、程序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

由中央主管機關定之」,送交立法院審查。現階段暫依「教育基本法第9 條、第10條、第13條」及「 92 年9月13日、14日教育部全國教育發展會議 結論與建議事項推動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辦理。

於民國95年提出「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 」,同年推 出「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並於98學年度開始將試辦 兩字拿掉,推動全國性的「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2.教育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畫的特色是 :

①兼顧過程與結果,以形成性目的為主,能夠提供教師適時的協助與輔導。

②強調教學領導以及學校本位視導與評鑑,給與學校相當大的彈性選擇適合 的評鑑層面與規準,並由參與教師共同討論訂定之。

(32)

討審視是否繼續申請參加。

④研擬不同版本之評鑑規準及工具,供試辦學校選用,以期能符合學校特 性及教師需求。

5

評鑑人員其人數及選出方式,由校務會議決定。

6

參與教師每年接受自我評鑑及校內評鑑一次。且評鑑工具多元,能有效 蒐集、判斷教師教學表現。

7

重視評鑑結果的應用,能針對教師評鑑後的需求提供必要的協助。

8

配套措施完善,減低教師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疑慮。

3.實施現況

教育部自95年推動「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 」以來 參與的學校、教師與日俱增,參加的人數由95年3469位教師參加增加至99年 的22785位教師,其中又以小學老師參與的人數最多達8751人(教育部,

2010)。這代表著在一波波教改的推動與各界對教師專業的關注下,目前已 有多數的教師體認到自我專業成長的重要性,同時也期望能透過參與「教師 專業發展評鑑」提升自我的專業能力,有助於提高教學效能。研究者想藉由 體育教學觀察的研究探討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對於體育教師在教學效 能上有何助益,再進一步檢視「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評鑑工具中「教學觀察」

表是否適用於評鑑體育教學活動。

第二節 有效的體育教學

研究者將本節分成三部分討論。第一部分探討體育教學的意義;第二部分說 明有效體育教學的要素;第三部分為小結。

一、體育教學的意義

誠如前面所述教學常被喻為是一門藝術,只因為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 同,因此體育教學常是一門讓學生充滿期待的「教學藝術」。所以體育教學在教 育目標下,是一有計畫、有目的之師生互動歷程,教師依據教與學的原則,透過

(33)

各種具有教育價值的運動項目為媒介,以有效的教學策略或學習活動,指導學生 學習,以期達成承先啟後的薪傳,及培養健康、快樂身心的一種學習歷程(周宏 室,1994)。

體育除了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教育,更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透過體 育課的學習,讓學生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學習運動技巧知能,享受運動樂趣,

並擁有良好的體適能,是學校體育教育中很重要的課題(方進隆,2000)。事實 上「體育」不單是「身體的教育」,也是「應用身體的教育」,依內涵可包含了 身心二方面,因此學校體育應兼重「身心平衡」、「動靜皆宜」,發揮體育的教 育功能(李慶泰,2001)。葉憲清(1986)認為體育課是學校體育的內容,也是 學校教學科目之一,同時體育課具有異於其他科目的獨特性格:它除了是教學科 目之外,也是基礎體育,而且還是動態的課程。

周宏室(2001)認為體育教學具有以下屬性:

(一)體育教學是動態性教學。

(二)體育教學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教學。

(三)體育教學是實踐性的教學。

(四)體育教學是環繞在歡樂氣氛下的教學。

(五)體育教學是全民運動的基礎教學。

(六)體育教學是追求真、善、美的全人教學。體育教學是有目的、有系統的師 生互動歷程。

在現今教學不斷求新求變的趨勢下,為了培養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時代與符合 社會需求的下一代、為合理改善體育教學,不斷研究,發展有效的教學,是提昇 教學效果的不二法門(張淑慧,2001)。葉憲清(1986)認為體育教學具備有下 列功能:運動樂趣的獲得、運動能力的增強、人際關係的融洽、社會行為的養成 及師生情感的交流。

蔡貞雄(2001)認為體育教學的功能如下:

(一) 發展身體機能:包括1.形態的成長與機能的發達;2.提高生活能力 及活動能力。

(34)

樂趣。

(三) 發展心智能力:經由動作的認知和技術的領悟,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探索 新知,並隨經驗的累積而活化思考能力,以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 發展社會行為:透過知識、技能和情意三方面的陶冶,以體悟品德教育的 要義、促進團體生活的適應,進而實踐有效率的社會行為,建立良好的人 際關係。

體育教學的特點在於,體育教學為一具有動態性與集團性的過程,舉凡教學 計劃、教學進度、教材編選、教法運用、教學管理、教學環境、教師能力、學生 素質等,都會影響體育教學的效果(劉仙湧,1995)。李慶泰(2001)認為體育 教學應涵蓋教學目標,結合了教師、教材、教法,有效的授與學生體育相關知識 及技能,以達到鼓勵並足以使學生運動之目的。

因此,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領域的課程設計目標是希望學生透過認識休閒運 動並樂於參與,學習應用肢體發展之能力,從事適當的身體活動,在活動中表現 出身體的協調性與全身性身體活動的控制能力,最終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良 好體適能。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研究者認為體育教學是一種有完整教學計畫的過程,

並依據課程目標,建構符合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整體性概念,透過教師對於教材內 容的理解與教學設備、器材的支援,教師將教材內容作有目的、符合教育意義的 教學產出,於體能活動中,培養學生擁有良好適能,並以達到全人健康的目的。

二、有效體育教學的要素

在教學現場的教師,為改善教學時所遭遇的瓶頸,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研 究與剖析,無非希望達到有效的教學,將原先所設計的教材內容呈現給學生,以 達到有效能的教學。然而影響體育教學的要素,各學者研究成果實在分歧,研究 者整理國內外各學者對於有效體育教學行為的看法,如表2-2-1。並提出研究者 的結論。

(35)

表 2-2-1 國內外學者有效教學要素的看法

研究者 年代 有效教學的要素

王敏男  1990  (一)讓學生從適當的學習活動、能針對主題、學習時間 要長,從事點名、服裝檢查和瑣事的時間要短。

(二)學習氣氛以成功、積極、關懷為主。

(三)學生能從教師處獲得清楚、客觀和比率高的回饋。

(四)教師能經查核學生進步情形。

(五)低比率的管理時間,從事某一活動能順暢地轉換到 另一種學習環境,不浪費時間,學生等待的時間要 少。

(六)學生在行列中等待的時間少、高比率時間從事與主 題有關的練習,體育以活動為基礎,學生在上課時 應有較多的時間從事活動。

(七)教師的教學要有組織,對學生應期望,學習活動應 由教師指導,活動不宜太容易或太困難。在學習活 動中,學生需要成功及挑戰性。

(八)教師要熱心參與,並投入整個教學過程之中,主動 指導,有高比率的師生互動。

莊美鈴  1992  (一)高比率的參與主教材學習時間。

(二)高比率的活動時間。

(三)適合學生能力的教學內容。

(四)創造和睦、肯定的教學氣氛。

(五)創造能提供高比率的活動時間,但不妨礙創造和睦 與肯定教學氣氛的教學結構。 

(36)

蕭秋祺  1997  (一)課室管理:為使耗費在管理上的時間短且少,以及 教學活動的進行與轉換流暢、迅速且有秩序,有效的 教師除本身應精通課室管理及組織技巧外,應於學期 初即建立教學常規及訂定課室規則,並確實執行;且 在教學前,也已先擬好教學計畫。

(二)教學內容:教學內容的設計應蘊含豐富且生動的活 潑,以能吸引學生參與,也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而實施的方法,則強調運用輔助器具或教學媒體來 輔助教學。

(三)教學能力:有效教師本身應具有高度教學熱忱,具 備良好的運動技術,能做出正確而標準的示範動 作,能提供明確、扼要的講解說明,以及能與學生 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並能創造出和睦、肯 定的教學氣氛。

(四)器材設備:充足的器材、足夠的活動空間及場地設 備是從事體育教學的基本條件,而滿足此條件的前 提是學校能重視體育教學及行政單位充分的配合;

此外,為確保學習環境的安全,教師於教學前應確 實檢查場地、設備及器材。

(五)成功學習:有效教師在教學前應瞭解學生的基本能 力,而教學內容的難易水準,即配合學生的能力,

並且於活動進行中,時常檢核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 的情形,以確保學生動作練習的成功率。

(六)教學時間:有效的體育教學應避免讓學生有過多的 等待時間,教師介紹活動的時間也不宜太長,大部 分的教學時間則應該用來進行主要教學內容。

(37)

表 2-2-1 國內外學者有效教學要素的看法(續)

研究者 年代 有效教學的要素

李明潔  2000  (一)教師如何活化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上成功、行為上 具有優良的表現。

(二)追求最好的教學活動、課程與教學、教學評量實施 成效,塑造良好的班級氣氛。 

蔡貞雄  2001  (一)教師有效能的教學運作和行為。

(二)對體育教學產生積極正面的良好效應。

(三)能預期教學效果的獲得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 

王志文  2001  (一)教師行為要素方面:包括教學氣氛之建立、講解清 楚明白、教學回饋、教學組織與管理等。

1.教學氣氛之建立:教師應熱心參與、積極投入,對 學生應少責難、多肯定,創造和睦之教學氣氛及 成功、積極、關懷之學習氣氛。

2.講解清楚明白:教師應善用有效教學法,精通並善 用教學技巧。

3.教學回饋:多正面性回饋並且清楚、客觀及高比例 之回饋,隨時查核學生學習狀況,給予回饋,主動 創造高比例之師生互動。

4.教學組織與管理:教師應有專業之決斷力及能配合 學生安排組織學習活動。

(二)教學時間要素方面:包括教師教學時間、學生從事 練習時間、組織管理教學時間等。

1.教學時間:教師在教學時間中運用主教材時間比例 要高。

2.學生實際從事練習:時間多用於學習活動上。

3.組織管理教學時間:教師在場地環境移轉順暢,花 費在等待與浪費的時間少,教學管理結構化,花費 於教學管理的時間也較少。

(38)

莊逸萍  2001  (一)在教師教學時間方面,有效教學教師應儘量安排時 間教授重要學習內容,且提供學生更多的機會與時 間從事和主要學習內容有關的活動。

(二)在教師管理時間方面有效教師儘量減少時間在學生 非學習的行為管理上。

(三)在學生參與時間方面,學生具有高度的學習興趣,

且在課堂中擁有高比率的時間進行主要活動的練 習,不必花費太多的時間在輪流使用器材的等待上。

(四)在教材內容設計方面,課程的設計內容應考慮學生 的學習背景,配合學生的興趣與程度,難易適中,

才能提升學習效果。

(五)在師生互動方面,教師應具熱心、關懷與積極的態 度並對學生的動機與技巧動作進行適當的回饋,包 含口語與非口語方式。

(六)在教學環境方面,教學環境應安全、鼓勵肯定學生,

以達事半功倍的成效。

陳春蓮  2002  (一)支持性的學習環境。

(二)適當的教學策略與教材。

(三)積極的師生關係。

(四)良好的學習成效。

(五)教師的專業素養方面。 

(39)

表 2-2-1 國內外學者有效教學要素的看法(續)

研究者 年代 有效教學的要素

吳秋慧

   

2004

   

(一)人為因素方面:人為因素包含教師管理效率、學生 學習參與和師生互動行為等。

1.教師管理效率:教師應精通課室管理及組織技巧,

充分掌握教學的節奏與步調並於教學過程隨時掌握 學生動態,使活動與活動間的轉換流暢迅速有秩 序,讓課室管理所費的時間短且少充分降低管理時 間。

2.學生學習參與:教師應掌握教學時間,課堂中要關 注學生學習態度主動積極,活動介紹的時間不宜太 長並減少學生等待時間少,讓學生多從事課題行 為,以增加學生學習參與時間。此外,教師要注意 教材內容難易的適中,使學生動作練習的成功率 高,教師給予學生足夠時間思考反應,並善用學生 協助教學。

3.師生互動行為:有效的體育教學師生要有效的互 動,教師提供高比例的師生互動和特殊回饋,在學 生嘗試練習一種技術後立即給予回饋,學生就能從 教師處獲得清楚和比例高的回饋,對學生的動作表 現要多鼓勵、少責備。

(二)環境要素方面:環境要素包含學習環境和行政配合 等。

1.環境要素:有效的體育教學應建立在良好、安全、

增強性高的學習環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2.行政配合:有效的體育教學仰賴學校對運動風氣的 推展且學校的資源能平均加以分配。 

(40)

陳小玲  2006  (一)教學前準備方面:教師必須瞭解教學目標、教學內 容及使用適當的教學器材。

(二)對學生的掌握與瞭解方面:教師必須確實瞭解學生 需求,隨時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況,以修正教學內容。

(三)教學策略的運用方面:教師必須清楚說明課程內容 與正確的示範學習的動作,採用多元化的課程教 材,以符合學生個別的需要,期望激起學生的學習 興趣。

(四)教學時間的分配運用方面:教師必須減少學生等待 時間及降低教學與管理時間之比例,以增加學生實 際參與活動的機會與練習時間。 

Metzler 1986 (一)直接性的指導策略。

(二)高參與時間比例。

(三)認真、井然有序的學習氣氛。

(四)有效率的使用指導時間。

(五)活動的困難水準應配合學生能力。

(六)增強性的、適時的和特殊的回饋及讚美。

(七)合適的活動結構。

(八)經常評量學生進步情形,且評量的內容應切合主 題。

Silverman 1991 (一)確保學生學習時的安全。

(二)課程內容說明講解清楚與明確。

(三)課間積極主動監控學生練習。

(四)對學生行為的回饋,使用群體導向。

(五)有效掌握學生學習進度。

(六)教學要有動量。

(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主動表達。

(八)善用學生做協助。

   

(41)

表2-2-1 國內外學者有效教學要素的看法(續)

研究者 年代 有效教學的要素

Boyce 1992 (一)高比率的上課時間在進行教學內容。

(二)適當和相當多的練習時間。

(三)提供成功的練習機會。

(四)對學生要有高度的期望。

(五)少等待、轉換或管理時間。

(六)教導學生要有責任心。

(七)增強性的學習環境。

(八)直接指導。

Goldberger 1992 (一)當教師強調且清楚的說明,學生學習本身的責任和 角色時,其學習效果將是最大的。

(二)在教學講述當中,設定一個有進展的學習情境(如 教材內容、老師、學生扮 演的角色),將能幫助老 師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及減少非教學的行為。

(三)有效的上課管理主要指標包含:好的課前準備、在 最初程序與規則之安置、既定的責任程序、圓滑、

簡要有順序的轉換。

(四)學生必須參與適合能力的活動,以確保高比率的成 功學習。

(五)一般說明的步驟應是活潑的,活動介紹的時間不要 太長,讓學生有較多練習的機會。

(六)教師越主動參與教學工作,學生的成就會越高。

(七)教師是否說明清楚,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就。

(八)教師的熱心與學生的成就有關,尤其是情緒的反 應。

(九)教師提供足夠的時間來允許學生思考與反應。如反 應不對,應給予正確的糾正,但不得有個人的批評。

(十)學生的背景是低社經水準時,則需更多的練習與教 育。

(十一)教學目標的不同,其教學策略也將不同。

(42)

研究者 年代 有效教學的要素 Behets 1997 (一)給予學生較多的學習時間。

(二)較少的時間用於教學。

(三)投入相當多的時間用於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

George 2001 (一)針對學習主題時間要長,非學習主題時間要短,

如:點名、服裝檢查。

(二)學習氣氛要以積極、關懷、成功為主。

(三)教師給予學生清晰、客觀、及高比率的回饋。

(四)教師要監控學生的練習,並檢核學生的進步情形。

(五)要有高比率的教學時間,低比率的管理時間。

(六)教師對學生的表現要有所期望。

(七)教學活動的設計有挑戰性、高成功率及適合學生 的特色。

(八)教師應熱心參與教學活動,並投入於教學過程中。

(九)要有高比率的師生互動。

(十)確保學生在教學活動的安全。

(十一)建立班級常規,以做好班級管理。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研究者認為有效的體育教學可以分成三個層面來看:

一為教師行為要素:包含課程設計與教學及班級經營與輔導;二為教學時間要 素 :包含教師教學時間與管理時間;三為教學環境要素:包含學習環境、器材配 置與行政配合。本研究以教師行為要素中課程設計與教學、班級經營與輔導及教 學時間要素中教師教學時間、管理時間作為探討有效體育教學之系統觀察面向,

茲將有效體育教學要素的觀察面向、內容列表說明,表2-2-2。

(43)

表 2-2-2 有效體育教學要素一覽表 類

觀察面向 有效體育教學要素內容

教師 教學時間

1.高比例主題性教學時間。

2.利用課程變化,提升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時間 3.解說時間不宜太冗長。

4.提供學生參與討論與發問時間

5.增加監控與巡視學生學習情形的時間 6.提高直接技能回饋與激勵回饋的時間 教

學 時 間 要 素

教師 管理時間

1.減少學生等待與場地轉換時間。

2.降低學生非學習的行為管理時間

3.從事點名、服裝檢查及瑣事的時間要短 課程設計與

教學

1. 能依照學生的能力及教標擬定適當的教材與教學計畫。

2. 清楚呈現教材內容並運用有效教學技巧。

3. 提供高比例之正向回饋,並隨時巡視查核學生學習狀 況。

4. 營造輕鬆、積極、關懷的學習氣氛。

5. 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

教 師 行 為 要 素

班級經營與 輔導

1.教師應精通課室管理,使得教學活動的進行與轉換得以 流暢、有效率。

2.營造安全的教學環境。

3.展現教師教學熱忱。

4.建立班級常規、做好班級管理。

三、本節小結

教學這項工作,正是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在不斷求新求變

數據

圖 3-4-2  拍攝場所佈置圖.........................................49  圖 4-1-1  教學行為時間分配之分析圖...............................54  圖 4-1-2  教師管理行為時間分配之分析圖...........................59
表 2-1-3   教師評鑑的目的(續)  研究者  年代  教師評鑑的目的之看法  吳政達  1999  教師評鑑的目的包括:  1.教師的篩選 。  2.證照的頒授 。  3.初任教師的評量。  4.教師任期的決定。  5.教師專業的發展。  6.教師生涯。 7.學校改革。  馮莉雅  2001  教師評鑑的目的為:  1.專業發展。  2.教師生涯規劃。  3.學校革新提升效能。  4.人事任用。  李榮東  2003  教師評鑑的目的涵蓋維持性和發展性的層面,其包括了 1.教師的篩選。  2.證照的
表 2-2-1 國內外學者有效教學要素的看法  研究者  年代  有效教學的要素  王敏男  1990  (一)讓學生從適當的學習活動、能針對主題、學習時間 要長,從事點名、服裝檢查和瑣事的時間要短。  (二)學習氣氛以成功、積極、關懷為主。  (三)學生能從教師處獲得清楚、客觀和比率高的回饋。 (四)教師能經查核學生進步情形。  (五)低比率的管理時間,從事某一活動能順暢地轉換到 另一種學習環境,不浪費時間,學生等待的時間要 少。  (六)學生在行列中等待的時間少、高比率時間從事與主 題有關的練習,體育以
表 2-2-1 國內外學者有效教學要素的看法(續)  研究者  年代  有效教學的要素  吳秋慧      2004    (一)人為因素方面:人為因素包含教師管理效率、學生學習參與和師生互動行為等。    1.教師管理效率:教師應精通課室管理及組織技巧,充分掌握教學的節奏與步調並於教學過程隨時掌握學生動態,使活動與活動間的轉換流暢迅速有秩序,讓課室管理所費的時間短且少充分降低管理時 間。      2.學生學習參與:教師應掌握教學時間,課堂中要關 注學生學習態度主動積極,活動介紹的時間不宜太 長並減少學生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 teacher explains to learners their duties: to present their ideas and findings on the questions on their role sheet, and lead the other group members to discuss the

The short film “My Shoes” has been chosen to illustrate and highlight different areas of cinematography (e.g. the use of music, camera shots, angles and movements, editing

Like regular full-time teachers, regular part-time teachers within the approved teaching establishment are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under the Code of Aid, including (a)

Like regular full-time teachers, regular part-time teachers within the approved teaching establishment are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under the Code of Aid, including (a)

Like regular full-time teachers, regular part-time teachers within the approved teaching establishment are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under the Code of Aid for Aided Schools,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