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辦學績效與整併模式之 研究

Evaluated Taichung City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and Consolidated Inefficiency School

Model

系 所 別 : 工 業 管 理 學 系 碩 士 班 學 號 姓 名 : M 1 0 2 2 1 0 2 9 賴 峯 慶 指 導 教 授 : 劉 光 泰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1 0 3 年 7 月

(2)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臺 中 市 公 立 國 民 小 學 辦 學 績 效 與 整 併 模 式 之 研 究

賴 峯 慶 工 業 管 理 學 系

(102)

(3)

摘要

少子化是全世界已開發國家所共同面臨的現象,出生人口的大幅減少影響學生人 數減少,我國總生育率至民國 101 底已降至 1.265‰,國民小學人數亦由民國 92 年的 191 萬人縮減至 101 年的 137 萬人,而此現象已對我國教育產業造成重大衝擊。教育 是國家發展的基礎,而國家教育資源有限,學生人數的大幅減少將使政府必須採用減 班或減少班級學生人數等策略以維持學校之營運,如此一來便可能產生校舍空間閒置 或部分學校規模效率不足等問題。當今我國政府正大力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在投注 更多的教育資源提升國民接受教育年限的同時,有必要檢視基礎教育的投資是否得到 應有的效益,如此才能避免國家資源的浪費。

本研究將以各縣市人口、國民小學人數及師生比例變化之趨勢作為起點,選擇臺 中市 60 所國民小學作為本研究之探討對象。從經濟學的角度切入,以教師人數、職 員人數、每生平均校地面積、班級數、年度決算金額等為投入項變數,新生人數、在 學學生人數、畢業學生人數等為產出項變數。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之 CCR、BCC、區域確定模式、對等比較模式等方法評估各學校之 效率水準。並依據效率評估之結果以及我國政府所提出之國民小學整併處理原則,以 學校距離、學校區域、學校規模等方式進行整併後之績效評估。透過檢視臺中市各國 小之營運狀況,其目的是希望瞭解以下問題:1.瞭解臺中市的國民小學的辦學效率;

2.瞭解臺中市各行政區域的國民小學整體辦學校率;3.藉由實證資料分析,探究臺中 市國民小學的最適整併原則。

關鍵字:國民小學、績效評估、資料包絡分析法、學校整併

(4)

ABSTRACT

Low birth rate is a phenomeno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Significantly, the births decline will impact to the number of students. The total fertility rate had fallen to 1.265‰ until 2012 in Taiwan. The number of elementary students decreases form 191 million to 137million in 2003 to 2012 and this impacts on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but the educational resources are limited, whil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decrease Authorities must reduce the class size or number of class to maintain the operation of school. In this situation, some schools have unused space and the others have lack of scale efficiency to operating. Now authorities is promoting 12 years basic education, betting more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enhance the lives of citizens to receive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examine whether the investment in 12 years basic education deserve benefits, so that it can avoid the wast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study aims to exploring population of city, the number of elementary students, and teacher-student ratio in school as a starting point, in this aims, selecting the 60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a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The number of teachers, number of staff, the average area of school per student, class number, the amount of annual accounts are selected as input variables. The number of new student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school, the number of graduate students are selected as output variables.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which includes CCR Model, BCC Model, Assurance Region Model and Bilateral Model,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ach school level, an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of the efficiency of our government as well as the

(5)

examining the operating of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ity, to understand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2. for elementary schools overall efficiency in each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aichung City; 3.

using empirical data analysis the optimal consolidation principles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accountability, DEA, school consolidation.

(6)

誌謝辭

歷經了兩年家庭、工作與求學三方兼顧的辛苦日子,終於到了要寫誌謝辭的時候 了。回首這兩年攻讀學位的路上,有許多的人在背後默默地支持我、鼓勵我,使得這 篇論文今天才有如期完成的可能,需要感謝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首先要感謝的是我的論文指導教授—劉光泰博士,每當我遭遇到寫作的困境時,

老師總能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幫我解惑。除此之外,在我開始寫作之初,老師已將整篇 論文的精髓給提點出來。老師總是常說:「論文一定要有亮點,一定得有與眾不同的 地方才能突顯出研究的特色。好的材料也許只要簡單的手法就能呈現出優點;但是,

沒有好材料時,就得靠與眾不同的展現手法。」這些話我總是銘記在心,也成為了我 完成論文的最高指導原則。

再來我想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魏秋建博士與張弘紋博士,在口頭考試期間提出 許多獨到的見解與建議,使我的論文能夠更臻至完備,讓我受益匪淺。

接著我要感謝在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班求學期間,帶給我豐富知識的優異 教師群們,陳文欽老師、馬恆老師、李開偉老師、王明郎老師以及鄧肖琳老師,如果 沒有你們無私的認真教學與指導,我是絕對無法順利通過這一項艱鉅挑戰,真的非常 感謝你們。

我還要感謝育元和岦昕兩位同學。育元不只是我的碩士班同學,也是我工作上的 好同事,在這兩年求學期間,有許多課業上與論文完成方面的問題,都是透過與他討 論才得以順利解決,他更是我增進自我學習能力的好榜樣,能夠有幸認識他真是我的 福氣。岦昕是帶我進入中華大學的貴人,更是這兩年求學期間的重要幫手,不論是去 位在西苑高中的分部,還是到新竹的校本部,幾乎都是搭他的便車上下課,若不是因 為岦昕的協助與鼓勵,我都不知道要到何年何月才有機會完成碩士學業。

最後,我想要感謝我家人的支持與鼓勵。因為課業的關係,大幅減少了我回鄉探

(7)

會擔心,這一切我都心知肚明,感念在心。如今完成了碩士學位,我也將會有更多的 時間可以回報我的父母親了。

我的太太—雅婷,在我沒有假期的這兩年當中,不但從來沒有抱怨過我沒好好陪 她,甚至還在我即將完成論文的前夕幫我們家添了第一個可愛的男寶寶—沺文。感謝 你們,帶給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

賴峯慶 謹識於中華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中華民國103年6月29日

(8)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辭 ... iv

目錄 ... vi

表目錄 ... viii

圖目錄 ... x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少子化與國民小學教育發展之關係 ... 8

第二節 學校整併相關文獻 ... 15

第三節 DEA 理論文獻 ... 24

第四節 學校組織績效評估之相關文獻 ...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7

第一節 研究流程 ...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38

第三節 投入項與產出項之選取 ... 42

第四節 選擇分析模式 ... 45

(9)

第二節 學校規模對比分析 ... 60

第三節 確定區域模式分析 ... 63

第四節 學校整併模式探討 ... 66

第五節 管理意涵 ... 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7

第一節 結論 ... 77

第二節 建議 ... 78

參考文獻 ... 81

附錄 ... 85

(10)

表目錄

表 1

90-99 學年度國小學生人數及平均每生分攤經費金額表 ... 2

表 2

2003-2012 年我國小學學生人數年增率統計 ... 3

表 3

我國人口粗出生率、粗死亡率、自然增加率及總生育率 ... 9

表 4

我國歷年國民小學(含公、私立)學校校數、班級數及學生人數年增率 ... 12

表 5

91-101 學年度臺中市國民小學概況表 ... 15

表 6

94-99 會計年度臺中市國民小學歲出機關別結算概況表 ... 15

表 7

國小最適學生人數整理表 ... 18

表 8

臺中市各行政區人口消長比較表 ... 21

表 9

臺中市市立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整併評估指標 ... 23

表 10 非 DEA 方法之研究所定義之學校組織績效指標 ... 29

表 11 以 DEA 方法研究所定義之學校組織績效指標 ... 31

表 12 臺灣地區與五大都會區國民小學學生與教師人數變化趨勢表 ... 38

表 13 2008 年至 2012 年臺灣地區總體與五大都會區國民小生師比比較表 ... 39

表 14 本研究探討之臺中市立各行政區國民小學及其代號一覽表 ... 40

表 15 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規模表 ... 42

表 16 投入項與產出項敘述統計表 ... 43

表 17 投入項與產出項資料相關係數表 ... 44

表 18 臺中市 60 所國民小學平均整體效率、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表 ... 53

表 19 臺中市 60 所國民小學 97-99 年規模報酬累計表 ... 55

表 20 臺中市 60 所國民小學差額變數分析表 ... 58

表 21 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小型與大型學校對等比較表 ... 61

表 22 對等比較模式整體辦學績效統計檢定表 ... 62

(11)

表 25 CCR 模式與區域確定模式評估結果比較表 ... 65

表 26 最短交通距離合併模式整併結果表 ... 68

表 27 建議整併學校相互整合模式整併結果表 ... 69

表 28 折衷整併原則模式整併結果表 ... 70

表 29 整併前與整併後整體效率表 ... 71

表 30 整併前後辦學績效統計檢定表 ... 73

表 31 三種整併模式辦學績效統計檢定表 ... 74

(12)

圖目錄

圖 1 民國 91-100 會計年度政府教育經費表 ... 2

圖 2 2003-2012 年全國小學學生人數統計圖 ... 3

圖 3 研究架構圖 ... 6

圖 4 我國總生育率趨勢圖 ... 10

圖 5 我國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總出生率比較圖 ... 11

圖 6 學生人數與學生單位成本關係圖 ... 17

圖 7 生產可能曲線 ... 25

圖 8 Farrell 效率前緣概念圖 ... 26

圖 9 研究流程圖 ... 37

圖 10 本研究探討之臺中市立各行政區國民小學分布圖 ... 41

圖 11 臺中市建議整併學校位置分佈圖 ... 67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人口是組成一個國家最根本的要素之一,而人口的多寡與素質,往往也是衡量一 個國家國力強盛與否的重要指標。現今的世界已經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國與國之間的 交流日益頻繁,世界各國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莫不以投資教育的方式來深植人力資 本,以因應這種無國界的競爭。

我國政府為保障教育投資維持穩定,於民國 89 年頒布了「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 法」,在民國 100 年時修訂各級政府教育經費預算合計應不低於該年度預算籌編時之 前三年度決算歲入淨額平均值之 22.5%,且明訂各級政府的教育經費編列扣除上級政 府補助後為自有財源,應依教育基本需求優先支應教育經費,其教育經費應逐年成長。

如圖 1 所示,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我國整體教育經費支出由民國 91 會計 年度的 4,230 億元增加至 100 會計年度的 5,340 億元,其間增加的幅度約在 26%左右。

而其中國民小學平均每位學生可獲得的教育經費更從民國 90 學年度的 75,845 元增加 至 99 學年度的 113,823 元,如表 1 所示,十年來成長了約 50%左右,其成長幅度不 可謂不大。

(14)

圖 1 民國 91-100 會計年度政府教育經費表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3)

表 1

90-99 學年度國小學生人數及平均每生分攤經費金額表

學年度 學生人數(人) 金額(元) 學年度 學生人數(人) 金額(元) 90 1,925,491 75,845 95 1,798,393 91,402 91 1,918,034 76,248 96 1,754,095 95,223 92 1,913,000 77,948 97 1,677,439 101,684 93 1,883,533 82,651 98 1,593,398 107,419 94 1,831,873 87,715 99 1,519,746 113,823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教育統計指標(2013)

反觀我國近年來的生育率逐漸下降,新生人口數的減少使得國民基礎教育首當其 衝。如圖 2 所示,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近十年來我國小學的學生人數由 2003 年的 1,912,791 人逐年減少至 2012 年的 1,373,375 人,這樣的情況主要就是受到 少子化的影響。若改以全國小學學生的人數年增率來看,如表 2 所示,從 2003 開始 就已經出現年增率-0.27%的情況,統計至 2012 年為止,負成長的趨勢不但沒有減緩,

91會計 年度

92會計 年度

93會計 年度

94會計 年度

95會計 年度

96會計 年度

97會計 年度

98會計 年度

99會計 年度

100會 計年度 教育經費 4,230 4,248 4,413 4,573 4,694 4,768 4,811 5,323 5,165 5,340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教 育 經 費

(單位:億)

(15)

品質、資源分配是否恰如其分以及學校辦學是否達成應有的績效,卻是值得深入討的 議題。

圖 2 2003-2012 年全國小學學生人數統計圖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3)

表 2

2003-2012 年我國小學學生人數年增率統計

年度 學生人數(人) 年增率(%) 年度 學生人數(人) 年增率(%) 2003 1,912,791 -0.27 2008 1,677,453 -4.37 2004 1,883,533 -1.53 2009 1,593,414 -5.01 2005 1,831,873 -2.74 2010 1,519,746 -4.62 2006 1,798,393 -1.83 2011 1,457,004 -4.13 2007 1,754,115 -2.46 2012 1,373,375 -5.74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2013)

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經濟學當中投入與產出的觀念來探究我國國民小學的辦學 績效,以臺中市國民小學民國 97 至 99 年三年的資料為例,透過實證分析求得現今國 民小學辦學績效概況,並進一步探究改善國民小學辦學效率的解決方法,最後提出相 關結論與建議以供各學校與政府作為未來擬定教育政策時參考之用。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學生人數(人) 1,912,791 1,883,533 1,831,873 1,798,393 1,754,115 1,677,453 1,593,414 1,519,746 1,457,004 1,373,375

0 500,000 1,000,000 1,500,000 2,000,000 學

生 人 數

(

)

(16)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我國政府為解決少子化現象所衍生的問題,希望藉由推動「小班小校」、「提高 師生比」等教育政策來提升國民基礎教育的品質,於此一貫的政策之下勵行降低平均 班級人數及提高教師員額編制比等措施。然而,教育經費佔我國整體總預算比率甚高,

國民教育的投資亦是所費不貲。在教育資源有限、僧多粥少的情況之下,國民基礎教 育的經費獲得更是不易,各級縣市政府無不希望能有效分配與運用有限的教育資源,

以達成教育目標及辦學績效。但是,目前各級縣市政府多以制訂校務評鑑機制與設置 臨時評鑑小組方式評量各學校的辦學成效,此舉不但無法深入檢視教育資源投入與教 育成果產出之間的關係,更有可能因為評鑑人員的主觀認定而失之偏頗。有鑑於此,

我國的國民小學基礎教育需要一套客觀合理的績效評估方式,以彌補此一缺失,因此 促成本研究的進行。

受到少子化、區域人口遷徙以及縣市合併等因素的影響,臺中市各國民小學大多 面臨教育資源有限、學生人數減少、招生員額不足等問題,然而,綜觀國內卻少有文 獻針對臺中市小學辦學績效進行深入的探討。本研究希望藉由實證資料分析,探究臺 中市公立國民小學個別以及總體之辦學績效,提出無辦學效率學校的改善目標與改善 幅度,此乃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雖然整體而言臺中市仍處於人口正成長的趨勢,但是各區域人口的成長率互有差 異,導致各公立國民小學之間的學生人數成長或減少的情況不一致,使得原本有限的 教育資源在分配上有必要重新檢視。因此,希望藉此研究探討臺中市小型與大型公立 國民小學之間相對辦學績效,並提出改善教育資源分配的方向,此乃本研究動機之 二。

為達到教育資源最適分配,整理近年相關研究,並希望兼顧成本效益及提高教育 產出,從績效觀點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最適規模數值,並且探究最佳的國民小學整併

(17)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本研究以資料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評估2008-2010年臺 中市60所國民小學辦學績效。研究目的包括瞭解臺中市各國民小學整體與個別的辦學 效率,臺中市小型與大型國民小學之間相對辦學效率,以及藉由國民小學整併要點與 實證資料分析,探究臺中市國民小學的最適整併規則。

為了達到上述研究目的,茲將研究問題陳述如下:

1.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整體績效與個別績效為何?

2.探討臺中市小型與大型國民小學相對辦學績效為何?

3.依據文獻、臺中市國民小學整併要點與實證分析結果,探究臺中市立國民小學最適 整併規則為何?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兩種研究方法,說明如下:

(1)文獻分析法。

(2)資料包絡分析法。

2.研究架構:

本研究架構如圖 3 所示,說明如下:

(1)界定研究問題與目的。

(2)探討非 DEA 文獻、DEA 應用文獻與 DEA 理論。

(3)效率與規模之研究,定義並選擇評估單位(DMU)。

(4)評估指標之選取,確立投入項、產出項之選擇。

(5)選擇 DEA 分析模式。

(6)實證分析。

(18)

(7)提出結論與建議。

圖 3 研究架構圖

界定研究問題與目的

文獻探討 1. 非 DEA 文獻 2. DEA 應用文獻 3. DEA 理論

研究方法 1. 選擇評估單位 2. 評估指標之選取 3. 選擇分析模式

資料實證分析

結論與建議

(1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研究範圍:

(1)2011 年原臺中縣市合併之後,至 2014 年為止,全市公立小學多達 236 所。考 慮地理差異性過大,本研究僅以原臺中市 60 所國民小學作為研究探討對象。

(2)本研究考慮 2011 年台中縣市合併之後依據行政區域重新分配教育經費之因素,

僅就合併前 2008 至 2010 年這三年原臺中市資料作探討。

2.研究限制:

(1)本研究屬於「相對效率」之評估,並非「絕對效率」之評估。當決策單位(DMU) 之投入、產出項改變與決策單位增減,均會對「相對效率」造成改變。

(2)本研究僅就學校教育經營資料進行探討,學校教育環境資料(如學區範圍面積、

學區人口、學齡兒童人口、教職員工學歷等)因取得不易,故未納入研究中。

(3)本研究僅以量化資料進行分析,質性的資料(例如:教育品質、服務品質、學生 滿意度、家長滿意度等)因不易衡量,故未納入研究中。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少子化與國民小學教育發展之關係

一、少子化的定義

「少子化」一詞原為和製漢語,最早由日本官方於1990年所提出(鄭毓霖,2004),

係指生育率持續下降造成家庭中孩子比率減少的人口現象。若以具體的指標來衡量,

即指總體生育率平均每育齡婦女生育數低於2.1人的替代水準(陳怡婷,2005)。少子化 現象是全球先進國家共同遭遇的狀況,歐美先進國家早在1970年代便已經出現出生率 下降的趨勢,所有先進國家之總生育率於2000年時,幾乎皆已低於2.1的替代水準之 下(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staff , 2004)。亞洲國家當中以日本最早進入高度經濟 發展成為先進國家,約當與歐美先進國家在相同時期開始面臨到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問 題。日本是最早將少子化視為重大社會問題的國家,並於1990年代開始積極在社會福 利、勞工政策等方面進行種種改革,其具體改革措施統稱為「少子女化對策」(李佳 儒,2009)。

造成人口少子化的原因在於生育率的下降,而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在於人們生 育行為的改變。陳怡婷(2005)提出影響生育水準的因素包含社會、文化、經濟與政治 等因素,其考量的因素內容如下:1.嬰兒死亡率降低:醫療技術提昇,使得嬰兒死亡 率降低,父母不再以生育更多子女的方式來保障子女數。2.家庭結構改變:隨著社會 經濟的進步,家庭的組成型態由傳統的大家庭轉變為小家庭。3.經濟成本效用與生活 水準:養育孩子所需付出的成本超過所能帶來的經濟效益,導致降低父母的生活水準。

4.社會發展的型態:社會型態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化、都市化的現代社會,農業社 會所需要的高勞動力逐漸被機器所取代,因而減少生育以因應高品質勞動力與高生活

(21)

二、我國人口少子化之現況探討

我國近年來因為經濟高度發展與整體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也開始面臨到生育率急 遽下降的問題。若以現今的人口發展趨勢去推測,我國的人口將甚至可能由零成長轉 變為負成長,形成所謂「少子化」的社會(劉金山,2003)。由於少子化長期下來,將 對整體社會的人口結構產生重大的改變,進而對社會體系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

近年來在我國亦將少子化視為重大的國安議題,並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根據內政部 戶政司的資料(內政部人口政策白皮書,2013),如表3所示,國內粗出生率自民國65 年起從25.92‰持續下降至民國100年的8.48‰,雖然至民國101年略微上升至9.86‰,

但出生率下降的趨勢仍未見明顯反轉趨勢。

表 3

我國人口粗出生率、粗死亡率、自然增加率及總生育率

年別 粗出生率(‰) 粗死亡率(‰) 自然增加率(‰) 總生育率(‰) 民國 40 年 49.97 11.57 38.4 7.040 民國 45 年 44.84 8.02 36.82 6.505 民國 50 年 38.32 6.74 31.58 5.585 民國 55 年 32.47 5.46 27.02 4.815 民國 60 年 25.67 4.79 20.88 3.705 民國 65 年 25.92 4.70 21.22 3.085 民國 70 年 22.96 4.84 18.13 2.455 民國 75 年 15.93 4.90 11.03 1.680 民國 80 年 15.70 5.18 10.52 1.720 民國 85 年 15.18 5.71 9.47 1.760 民國 90 年 11.65 5.71 5.94 1.400 民國 95 年 8.96 5.95 3.01 1.115 民國 96 年 8.92 6.16 2.76 1.100

民國 97 年 8.64 6.25 2.4 1.050

民國 98 年 8.29 6.22 2.07 1.030 民國 99 年 7.21 6.30 0.91 0.895 民國 100 年 8.48 6.59 1.88 1.065 民國 101 年 9.86 6.63 3.23 1.265 資料來源:內政部人口政策白皮書(2013)。

(22)

國內育齡婦女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 TFR係指平均每位婦女於15至49歲育 齡期間所生育之子女數)自民國40年起即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如圖4所示,民國73年 開始,總生育率下滑至2.1人的替代水準以下,至民國99年為止總生育率更進一步下 降至0.895人的史上新低紀錄。

圖 4 我國總生育率趨勢圖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2013)

從世界各主要國家的總出生率來觀察,如圖5所示,我國的總出生率從2002年後 即一路下降,不但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相較之下偏低,甚至在2010年我國的最低總生育 率亦是世界最低總生育率的紀錄。我國政府雖然於民國92年總生育率降至1.23人時有 許多相關衛生與社會福利措施的推動,至民國98年時亦推出「青年安心成家」、「育 嬰留職停薪津貼」等政策,使得民國100年之後的總生育率開始回升,但是距離各主 要國家的總生育率與2.1的出生率替代水準仍有相當大的一段差距。

7.04人

5.58人

3.70人

65龍年3.09人

2.45人

1.72人 1.40人

1.06人

99年0.895人 101龍年1.270人

0 1 2 3 4 5 6 7 8

40 50 60 70 80 90 100

總 生 育

民國

77龍年1.86 89龍年1.68 人

(23)

圖 5 我國與世界各主要國家總出生率比較圖

資料來源:內政部國際指標(http://sowf.moi.gov.tw/stat/national/list.htm),2013。

我國人口少子化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個人對婚姻與家庭觀念的改變,歸納我國生育 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未婚與晚婚趨勢增加、育兒成本提高以及社會價值觀改變、經 濟成長趨緩致使生育意願降低等因素(陳怡婷,2005)。根據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民健 康局歷年「家庭與生育」系列調查,包括民國69年之「臺灣地區第五次家庭與生育力 調查」、87年之「臺灣地區婦女婚姻與家庭研究調查」以及97年「家庭與生育力調查 研究」等調查結果發現,婦女平均希望生育子女數亦逐年下降。以22至39歲有偶婦女 為調查對象,69年時平均希望生育子女數為2.8人,至97年已降低為2.0人,雖然希望 生育子女數的平均值仍維持在替代水準附近,但是希望生育0或1個子女的百分比卻明 顯增加。87年調查結果顯示希望生育1個子女者佔2.05%,不想生育子女者佔0.79%;

但是到了97年調查結果顯示希望生育1個子女者提高到5.48%,不想生育任何子女的比 例亦提高到2.11%(內政部人口政策白皮書,2013)。這樣的調查結果反映出現代生育 觀念的轉變,並且可能對我國未來的每年新生兒人口數造成持續下降的影響。

0.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20

2002 年

2003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7 年

2008 年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

中華民國 新加坡 日本 南韓 美國 英國 德國 法國

民國99年0.9

(24)

三、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發展之影響

少子化現象將導致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結構的改變,進而影響經濟環境與社會文 化的發展。陳怡婷(2005)指出少子化僅是許多問題的起點,若考慮到國家的經濟發展,

人口成長減緩將使經濟成長率也因而產生波動,人口少子化代表著未來的消費將會萎 縮。在所有少子化所帶來的問題當中,首先面臨衝擊的就是嬰幼兒相關的產業,諸如 孕婦用品市場、婦產科、小兒科、嬰幼兒產品等相關產業,緊接著將面臨挑戰的就是 學校與教育單位。近年來生育率下降使得新生兒人口數減少,隨著新生兒人口數的減 少,從幼兒教育開始,緊接著國民小學、國民中學、高中高職及大專院校的受教育人 數,都將連帶受到少子化現象的影響。

表 4

我國歷年國民小學(含公、私立)學校校數、班級數及學生人數年增率

年份 校數(所) 班級數(班) 學生人數(人)

原始值 年增率(%) 原始值 年增率(%) 原始值 年增率(%) 1999 2,583 1.02 61,265 2.33 1,927,179 0.86 2000 2,600 0.66 62,443 1.92 1,925,981 -0.06 2001 2,611 0.42 63,172 1.17 1,925,491 -0.03 2002 2,627 0.61 63,679 0.8 1,918,034 -0.39 2003 2,638 0.42 64,000 0.5 1,912,791 -0.27 2004 2,646 0.3 63,577 -0.66 1,883,533 -1.53 2005 2,655 0.34 62,634 -1.48 1,831,873 -2.74 2006 2,651 -0.15 62,011 -0.99 1,798,393 -1.83 2007 2,651 0 61,655 -0.57 1,754,115 -2.46 2008 2,654 0.11 60,630 -1.66 1,677,453 -4.37 2009 2,658 0.15 59,496 -1.87 1,593,414 -5.01 2010 2,661 0.11 58,656 -1.41 1,519,746 -4.62 2011 2,659 -0.08 58,015 -1.09 1,457,004 -4.13 2012 2,657 -0.08 56,399 -2.79 1,373,375 -5.74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2013)

(25)

如表4所示,我國國民小學人數在2000年初期尚維持在190萬人左右,但從2000 年開始轉變為負成長之趨勢,且受到近年總生育率持續下降的影響,2004年起國民小 學就學人數急轉直下。到2012年為止,國小學生人數僅剩137萬人,連帶受到影響還 包括全國小學學校數與班級數的裁減。

從教育的觀點來看,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學生人數的大幅減少將為整體教育帶來 重大的影響。黃怡雯(2007)的研究提到,少子化現象非短暫問題,從國小、國中、高 中職以至大學都將會受到影響,招生不足與學校營運困難的問題將接踵而至,國內教 育也必須面對供給過剩的困境。吳坤壅(2007)於研究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影響與因 應中亦指出,少子化對國民教育產生的影響則為超額教師嚴重、併班併校問題、師資 培育問題及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問題。陳怡婷(2005)亦將人口少子化對國民小學教育發 展的影響歸納如下:就教育供需方面而言:1.班級數減少,學校規模縮小;2.師資供 需市場失衡。就教育資源配置方面而言:1.城鄉差異日益加大;2.學區劃分、越區就 讀問題的產生。就教學層面而言:1.獨子、單親與隔代管教問題浮現;2.教學環境的 改變。

其中有關學區劃分與教育資源分配等問題,是教育當局考量都市發展以及對學齡 人口入學預估所做的規劃。依據國民教育法第四條的規定:「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 學,由直轄市或縣(市)政府依據人口、交通、社區、文化環境、行政區域及學校分布 情形,劃分學區,分區設置;其學區劃分原則及分發入學規定,由直轄市、縣(市)政 府定之。」因此,人口變動將會影響學區劃分,舊有學區因學齡人口減少產生教育資 源分配失衡問題,新設立的學校可能因為位於人口成長區域,加上短期內獲得較多教 育資源挹注,使家長有較高的意願讓子女入學就讀,進而造成越區就讀等現象發生。

由此可見,少子化亦將會造成區域性教育資源分不均,並衍生出學校經營問題。

雖然人口少子化可能為學校與教育帶來諸多問題,但也會是教育邁向精緻化的契 機。諸如學齡人口下降能使班級人數減少,自然形成小班教學並降低師生比,有助於 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並提高教師品質等正面效益。換言之,人口少子化現象所造成

(26)

的學齡人口減少,有機會促成多年來推動的「小班小校」教育理念加速落實(薛承泰,

2003)。因此,為了因應少子化對我國國民教育的影響,教育部依據國民教育法第十 二條第一項規定,制訂「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員原額編制準則」,該 準則明訂自民國96學年度起至民國104學年度為止,我國國民小學每班學生人數將由 35人逐步調降至29人;每班教師編制部分由民國102學年度時的1.5人調升為1.6人。其 目的是希望維持教師員額人事成本、提升教育品質並解決少子化問題。然而我國所訂 定小學每班29人之小班教學政策似乎缺乏理論基礎,並非依據實證研究結果所制訂;

例如美國田納西州設計了「挑戰計畫」,該計畫為期四年、花費了近一千二百萬美元,

利用實驗研究降低班級規模,實證研究的結果發現每班15人的人數是最佳班級規模的 目標值(姜渝生,2005)。

綜合以上觀點,在人口少子化所造成的教育供需失衡衝擊下,會造成的主要問題 有班級數減少、學校裁併、教育資源分配落差及師資供需失衡等。依據專家學者所提 出的各種建議,應針對人口結構變遷與教育發展作整合研究,包括降低師生比並持續 推動小班小校以提升教育品質、閒置校舍與資源的規劃再利用、師資供需的規劃與調 整、學區與教育資源的合理劃分與配置等,以符合教育資源有效運用並解決人口問題 的目的。

四、少子化對於臺中市國民小學教育的影響

在面臨出生人口減少,導致國小學生人數相對減少的情況之下,臺中市亦無可避 免的遭遇了國小學生人數減少及各區學校招生不足的窘境。然而,如表5及表6所示,

近年來臺中市的國民小學學校總數、教師人數與職員人數並未相對調降,且國民小學 的教育經費仍維持在一定的水準之上,為了瞭解臺中市的教育資源是否能夠受到適當 分配與有效率運用,各國民小學的辦學情形是否皆達到應有的績效,本研究將以臺中 市國民小學為例,以相關實證資料探究其效率水準,並進而提出有效改善績效的方

(27)

表 5

91-101 學年度臺中市國民小學概況表

學年度 校數 班級數 學生數 教師數 職員數

91 223 7,552 242,078 11,892 700

92 225 7,667 242,561 12,039 721

93 227 7,611 239,634 12,001 746

94 231 7,466 234,221 11,884 867

95 232 7,399 229,918 11,736 744

96 232 7,324 225,258 11,690 743

97 233 7,229 215,283 11,604 754

98 234 7,128 203,976 11,509 754

99 235 7,013 194,207 11,382 753

100 235 6,955 185,941 11,427 784

101 235 6,794 175,643 11,418 823

資料來源:臺中市政府教育局(2013)

表 6

94-99 會計年度臺中市國民小學歲出機關別結算概況表

學年度 決算金額(元)

94 6,031,356,234

95 5,939,183,340

96 6,080,799,045

97 5,977,625,422

98 5,892,638,215

99 5,968,877,774

資料來源:臺中市政府教育局(2013)

第二節 學校整併相關文獻

由於本研究主要探討人口結構的改變對於學校組織績效的影響,並試圖探究提升 學校組織績效之最佳整併模式,因此將就學校整併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28)

一、學校整併之理論基礎

推動學校整併政策除了需要考量其整併的經濟效益之外,教育功能性是否能達成 功效也是必須被考量的因素。諶亦聰(2009)的研究指出,學校整併之相關理論議題,

主要在於學校經濟規模、學校規模效能以及學校最適經營規模理論。以學校經濟規模 而言,教育資源的投入以單位學生成本計算,產出則以學生在學人數或畢業生人數作 計算。當學生人數以一定的比例增加,而單位學生成本的投入相對減少時,即是呈現 學校規模經濟;相對而言,若學生人數的增加比例小於單位學生成本增加的比例,則 是學校規模不經濟(林文達,1984;羅大涵,1989)。

一般成本結構可分為固定成本(fixed cost)與變動成本(variable cost)兩類。固定成 本是指不會因為產量增減而變動的成本項目,變動成本則是指會隨著產量增減而隨之 變動的成本(陸民仁,1974)。而學校的資源投入亦可依照上述原則將其區分為固定資 本成本與變動經常成本兩大類,亦可視為會計科目中所指之資本門與經常門。資本成 本固定不變,當學生人數持續增加時,單位資本成本則會逐漸減少。變動成本則非如 此,當經常變動成本的增加比例小於學生人數的增加比例時,單位學生平均經常成本 將因為學生的人數增加而減少;反之,經常成本的增加比例若大於學生人數的增加比 例,單位學生平均經常成本則會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而上升。

如圖6所示,單位學生成本隨學生人數的增減而變動,學生人數愈少則單位成本 就愈高;當學生人數由A點逐漸增加時,單位學生成本亦逐漸降低;當學生人數到達 M點時,單位學生成本是平均經常成本曲線的最低點O;當學生人數超過M點之後,

其單位學生成本則逐漸上升。由此可知,AO是學校規模經濟階段,OB則為學校規模 不經濟的情形。

(29)

圖 6 學生人數與學生單位成本關係圖

資料來源:吳炳銅(1994)。臺北縣國民小學最適經營規模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初 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學校規模經濟的形成,可從以下三項原因來說明(林文達,1984;蓋浙生,1985;

羅大涵,1989):

1.學校資源運用的整體性與不可分割性:

學校資源的整體性是指學校的興辦為了發揮教育功能,諸如校地、建築設備、人 員編制等資源必須一應俱全,無法因為規模的大小而選擇部分採用。學校資源的不可 分割性則是指學校的經營過程中,某些資源必須至少採用一個單位,例如教室、禮堂、

圖書館等,無法因為需求不足而將其分割使用。基於以上的特性,如果學校規模過小,

單位學生成本的負擔必然會增加,而其中許多資源將無法得到充分的運用。

2.學校人力的分工與專業化:

在規模較小的學校,由於教師職員編制有限,往往為了應付課程與行政工作上的 需求,必須一人身兼數職,導致影響學校教學內容與行政服務品質。規模較大的學校 必然具有分工與專業化的趨勢,因為人力相對充足而較能建立合理的校園制度與行政 機制,提升學校教學與行政效率。

3.對學生多樣性學習活動的提供:

規模較大的學校因為師資人力較充足,學生人數也較多,在課程與活動的規劃上 有較大的彈性空間。也因為規模較大的學校通常擁有較充裕的經費與人事空間,能夠

單 位 學 生 成 本

學生人數

A B

M O

(30)

提供學生更精良的設備或聘請專業度較高的師資。反觀規模較小的學校則受限於教師 人力的不足,而無法提供更多類型的課程與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從上述情形亦可發現,

大多數的校際競賽活動,其優勝往往都是被大型學校所囊括居多,由此可見學校規模 增大有助於學校經營效益的提升。

有關於學校最適規模經營的探討,國內外亦有不少的相關研究,但考慮到國情的 不同,以及地理環境、區域特性、社經背景、弱勢族群等因素,最適學校經營規模會 依教育層級、學校所在地區(都會區、鄉鎮、偏遠地區)而有所差異(陳麗珠,1995)。

綜觀所有學者所研究,並考量上述各項因素,吳慧中(2005)亦整理出國小最適經營規 模學生人數表,茲將其陳述如表7,以作為本研究參考之用。

表 7

國小最適學生人數整理表

國小最適學生人數 學校環境條件 提出學者

200人以下

臺北縣偏遠地區國民小學 吳炳銅(1994) 臺灣省偏遠地區國民小學 郭添財(1995) 澎湖縣小學學校 葉子超(1996) 基隆市國民小學 蘇永輝(1999)

200~500人 國外條件

Williams (1990)、Cotton (1996)、

Fine&Somerville (1998)、Hamer (2002)

500~1,000人 臺北縣鄉型國小 吳炳銅(1994) 臺灣省鄉鎮地區國民小學 郭添財(1995) 1000~1,500人 臺灣省國民小學 郭添財(1995) 1,500~2,500人 臺灣省城市地區國民小學 郭添財(1995) 臺北縣鎮型國民小學 吳炳銅(1994) 2,500人以上 臺北縣市型國民小學 吳炳銅(1994)

資料來源:吳慧中 (2005) 。人口結構變遷下國民小學績效與規模之關係。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31)

人數過多,不但會造成規模的不經濟,亦會使得學生的學習權益受到影響。由目前少 子化的趨勢來看,除了推動「小班化」教學以因應並維持國民小學學校的正常營運,

避免過度減班造成其他的漣漪效應之外,亦應該以學校最適經營規模為原則,考量學 校之間的整併,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並維護學生的受教權益。

二、學校組織整併之策略與形式

關於學校組織的整併方式,國內外研究大多以高級中學及高等教育為探討對象,

國民中小學以下學校組織整合或裁減之相關研究雖然不多,但因趨勢與環境的改變,

相關研究實有其必要性。

Pithchard (1993)歸納整理學校整併的策略指出,整併的概念來自於組織結構的調 整,可以被定義為二個或更多個機構放棄其在法律上的獨立身份,而轉向於一個新的 聯合身份,其形式陳述如下:

1.垂直(vertical)整併:此種整併方式是指跨學術層級的教育機構實行整併的方式,例 如將大學與高級中學做整併。

2.水平/橫向(horizontal/lateral)整併:此種整併方式即為同類型組織機構作跨區域整併,

但往往牽涉的問題較為複雜,特別是在於不同地理區域時的整併。

3.集團型(conglomerate)整併:此種是指組織為擴充其專業領域所做的互補型整併,例 如近年來我國諸多人文教育類型的學院與其他類型的大學或學院整併為新的綜合 大學,即為此種案例。

4.混合型(hybrid types)整併:即指水平與集團型混合,或垂直與集團型混合。

5.單一(unitary)整併:指所有其他部門都消失,改組為單一共同身份之新組織,並由 一個中央當局管理。

6.聯邦型(federal)整併:在整併之後,原本整併前的各單位組織仍擁有較單一整併方 式的單位更多的自治權,此為聯邦型整併。

(32)

張夏平(1994)研究指出,我國國民小學的小型學校合併方式可分為六種:

1. 本校裁併:以學生受教之交通條件列為優先考量因素,將原學校併入鄰近學區的學 校,學校行政人員另行安置,教師及學生亦移至鄰近學校上課,亦可視為廢校。

2. 本校改為分校:以行政編制為優先考量,將原學校併入鄰近學區的學校,改為分校;

取消原學校校長與主任編制,改設分校主任一名;原有教師及學生均留分校上課。

3. 本校改為分班:將原學校併入鄰近學區學校,改為鄰近學校分班,原有行政編制取 消,僅設置分班教師一至二名,原有學生留在分班上課。

4. 分校裁併:將分校廢除,原有教師、學生併入鄰近學區的學校或回到本校上課。

5. 分校改為分班:將原分校改為鄰近學區學校的分班,原有分校主任編制取消,僅設 置分班教師一至二名,原分校學生留在分班上課。

6. 分班裁併:將分班裁併,原有教師及學生併入鄰近學區的學校或回到本校上課。

有關國內國民中小學之學校整併問題,教育部亦於2008年訂定了「國民中小學整 併之處理原則」供地方政府參考遵循。並依據「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班級編制及教職 員員額編制準則」第5條之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得依學校分布情形或學生人 數多寡,視財政狀況及實際業務需要,於不違反相關法律規定下,就職員員額編制另 訂有關規定,並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備查,不受前二條規定之限制」,授權各直 轄市、縣(市)政府自行擬定各地方行政主管機關擬定合宜之國民中小學整併辦法或實 施細則。據此,各縣市政府得以依照地方上的實際需求,以及教育政策方針等因素考 量是否進行國民中小學之整併與整併的進行方式。

三、臺中市行政區域人口變化趨勢與國民小學整併原則

根據許真怡(2013)的研究資料顯示,民國101年臺中縣市合併之前,原臺中市之 日間人口推估量為1,268,526人,人口數最多的兩個區分別為北屯區與西屯區,所佔比 率各別為22.36%和20.83%,南區、西區、北區以及南屯區則是在10%~14%之間,中

(33)

西屯區、南屯區及北屯區反而呈現增加之趨勢,如表8所示,其主要原因為臺中市近 年來新興重劃區規劃趨於完善,吸引區外人口遷入,以及原本舊都會區人口減少所致。

各行政區域人口成長的不平衡,使得原本所規劃的行政資源產生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其中當然亦包括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

表 8

臺中市各行政區人口消長比較表

單位:%

統計年度

(民國) 中區 東區 南區 西區 北區 西屯區 南屯區 北屯區 91年底 0.50 -0.73 0.98 2.42 0.10 2.38 3.31 0.57 92年底 -0.00 0.28 0.59 1.67 -0.30 1.88 2.95 1.44 93年底 0.96 0.27 0.73 0.98 -0.46 2.02 2.04 1.68 94年底 1.26 2.26 0.24 1.25 -0.31 2.30 0.82 1.18 95年底 -2.22 0.99 -0.45 1.84 -0.08 1.27 2.71 1.66 96年底 2.05 0.90 0.56 1.02 0.55 1.26 1.66 1.25 97年底 -1.70 0.44 0.44 1.38 0.17 1.73 1.52 0.99 98年底 -1.59 -0.24 0.06 0.75 -0.13 1.17 1.81 0.96 99年底 -3.25 0.11 -3.18 4.12 0.07 1.40 1.92 1.05 100年底 -3.84 -0.01 1.21 -0.13 0.03 1.52 1.29 1.16 101年底 -4.46 0.44 1.54 -0.36 0.08 1.47 1.63 1.17 資料來源:臺中市政府民政局101年臺中市民政統計年報(2013)

臺中市政府教育局於施政白皮書(2011)中指出,在臺中縣市政府合併之後,原臺 中市與原臺中縣之間的各項教育經費執行上存在差距,經費的調整與提升無法一次到 位,試圖努力逐步拉平學校間的差距,成了當前臺中市教育政策的重要挑戰。另一方 面,為了因應少子化造成教育市場供過於求的現象,臺中市亦將以提高國小教師員額 編制作為相對應的政策,具體措施將從101學年度的每班1.6人逐步提升至103學年度 的每班1.7人。臺中市政府一方面希望提升教育經費、弭平城鄉教育落差、推動精緻 教育改善教育環境,一方面又得面臨都市規劃的變遷所造成的區域人口結構改變、教 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

(34)

臺中市政府除了極力平衡教育資源分配的問題之外,臺中市政府教育局亦於2013 年頒訂「臺中市市立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整併作業要點」作為臺中市國民中小學實施 學校整併時之參考依據,茲整理與本研究相關重點部分陳述如下:

1.二所以上國民小學之整併,以學生人數較少之學校整併入學生人數較多之學校。

2.經臺中市政府公告,國民小學該學年度學生人數(含分班級分校,不含幼兒園)60人 以下者,當學年度學生入學不受學區限制。

3.不受學區限制之學校,次學年度後學生人數仍未達前點人數,市府將召開公聽會,

蒐集各方意見後進行整併評估作業。

4.市府應請專家學者、社會公正人士、校長代表、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及行政代表組 成評估小組。

5.評估小組應依臺中市市立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整併評估指標進行評估作業,擬訂整 併計畫後提請本市教育審議委員會審議,視審議結果報請市長核定。

6.學校經核定整併後,應擬訂教職員工及學生安置配套措施:

(1)校長優先參加校長遴選轉調他校服務或調教育局服務。

(2)主任及教師參加超額教師介聘作業。

(3)職員工友由市府參酌其意願統籌調整移撥安置。

(4)市府視整併學校之學區學生需要,購置或租用交通車接送其上下學,或補助其 交通費及保險費。

另外,有關「臺中市市立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整併評估指標」部分,如表9所示:

(35)

表 9

臺中市市立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整併評估指標

區分 指標

1 2 3 4 5

一 般 性 指 標

1.學生數 81 人以上 61-80 人 41-60 人 21-40 人 20 人以下

2.學生數趨勢 遽增 緩增中 穩定 遞減中 遽減

3.社區結構 社區人口成長 中

社區人口穩 定

社區人口外 移 4.距公立學校 3 公里以上 2.1-3 公里 1.6-2 公里 1-1.5 公里 1 公里以內 5. 與 鄰 近 學 校

間有無公共交 通工具

無 有

6.校齡 81 年以上 61-80 年 41-60 年 21-40 年 20 年以下 7. 整 合 後 之 學

校是否需再增 建教室及充實 設備

需大量增建教 室及充實設備

需增建少數 教室

僅需充實部 分教學設備

完全不需增 建教室或設

備 8. 小 型 學 校 大

部分教室屋齡 5 年以內 6-10 年 11-15 年 16-20 年 20 年以上 9. 原 校 區 之 用

途 十分不明確 不明確 明確 十分明確

10.社區對學校

之依賴度 高 中 低

11. 其 他 ( 如 歷 史背景)

特 殊 性 指 標

1.該區只有一所小學或國中 2.原住民地區學校

3.到鄰近學校交通有重大安全顧慮(如經過土石流危險區域) 4.其他

資料來源:臺中市市立國民中學及國民小學整併作業要點(2013)

(36)

綜觀以上要點可以得知,其整併原則是以合併人數過少的學校師生至鄰近其他學 校為前提,以避免招生不足導致教育資源投入過多,辦學效益偏低的情況發生。然而 其整併評估指標的訂定是否具有理論基礎,以及合併後新的學校組織績效是否較原本 未合併之前表現更好,有其必要以一套客觀的衡量標準來檢視。因此本研究將藉由投 入與產出之間的關係,透過實證資料分析,探討臺中市國民小學整併前後的效率水準,

並歸納出臺中市國民小學的最佳整併模式。

第三節 DEA 理論文獻

一、DEA之基本原理

DEA全名為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中文名稱為「資料包絡分析法」。DEA 係由Charnes, Cooper及Rhodes於1978年提出,其觀念則可以追溯至Farrell於1957年所 提出生產效率之衡量。

其名稱之中的Envelopment乃是經濟學中的包絡線。包絡線係指在所有可能中

“最有利的可能”所形成的邊界(又名前緣, frontier) (林秋萍,民88;顧志遠,民76)。

如圖7所示,將此概念運用於生產上時,若存在兩種要素投入成本K與L,以及單一產 出Q的情形下,則生產同一產出水準(Q=100)的所有要素可能組合點之軌跡,即為等 量曲線QQ’(isoquant)。由於在此線內部的點D、E、F並無法生產出預定的產量,在外 部的點G、H、I,又是無法達到的境界,因此,此線上的點A、B、C,是“最有利的 可能”所形成的邊界,所以可說這條等量曲線是條包絡線。

(37)

圖 7 生產可能曲線

資料來源:王建正 (2002)。國民小學學校經營效率評鑑指標之研究-DEA評鑑模式。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Farrell於1957年提出以Production Frontier為生產效率衡量點的基礎,如圖8所示,

在固定規摸報酬(Constant Return of Scale; CRS)的假設前提之下,以兩種投入項X1、 X2的等產量曲線做為生產前緣。P點代表該表決策單位(Decision Making Unit; DMU) 之每單位產出所使用的兩種投入組合的量。SS’曲線為等產量曲線,代表一個完全技 術效率組織可以用產生單位產出的投入之組合,因此實際投入組合必在SS’線上或右 上方,Q點代表與P點有相同產出的效率組織之投入組合,而Q點使用的投入量僅為P 點的OQ/OP,即Q點可以相同的投入量得到OP/OQ倍的產出量。據此,定義P點的技 術效率值(Technical Efficiency, TE)為OQ/OP。AA’線代表兩種投入的相對價格比,

因為Q’點的生產成本只有Q點的OR/OQ,因此Q’取代Q點成為最適生產方法,並定義 在Q點的價格效率值(Price Efficiency, PE)為OR/OQ。使用相同投入的DMU有相同的 價格效率,亦即P點的價格效率值亦為OR/OQ。若P點在技術及價格兩方面都達完全 效率,則P點之價格效率為OR/OP,亦即所謂的總效率(Overall Efficiency, OE),總 效率(OE)為技術效率(TE)與價格效率(PE)之乘積。其公式為:總效率(OE) = 技術效率 (TE)×價格效率(PE)。

K

0 L

Q

Q’

A‧

B‧

C‧

D‧

E‧

F‧

G‧

H‧

Q = 100 I‧

(38)

圖 8 Farrell 效率前緣概念圖

資料來源: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by M. J.Farrell, 1957,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Series A (General), 120, Part Ⅲ, p. 254.

DEA為無母數方法,不須事先知道投入項與產出項的函數權重,客觀評估各DMU 的經營效率,其所衡量的效率是相對效率(Relative Efficiency)的概念,而非絶對效率,

因此特別適合針對非營利(Not-For-Profit)性質與同時具有多項投入與多項產出環境的 機構來進行績效評估。

二、DEA之基本模式

DEA自1978年由Charnes, Cooper及Rhodes (CCR模式)提出後,經過諸多學者不斷 研究,相繼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模式。例如Banker, Charnes及Cooper於1984年所提出的 BCC模式;1985年再由Charnes等人提出的CCWH模式;1985年Seiford與Stutyz所提出 的CCSS模式,以及由Charnes等人於1987年另外提出的CCGSS模式,均顯示DEA模式 發展迅速(林秋萍,民88;楊俊宏,民85)。而一般實際運用上則多以CCR模式與BCC 模式為主。

O A

X

2

X

1

R

Q

S P

Q’

S’

A’

(39)

第四節 學校組織績效評估之相關文獻

一、學校組織績效的定義

績效(performance)一詞源自於管理學,可以定義為組織或個人從事一種活動最終 呈現的成績和效果,一般管理學上認定是由效能(effectiveness)與效率(efficiency)二者 所組成。效能是達成目標的程度,系指運用資源之後所產生的成果,是否符合預設目 標;效率則是指運用資源的程度與能力,凡是能夠將人力、物力、財力與時間作最妥 善分配即為效率。績效的概念運用在教育時,強調教育工作者必須對教育結果負責,

以提高教育品質,亦即在效能原則下,以有限資源發揮最大功效(吳清基,1993)。而 教育資源則被定義為從事教育活動時所需要之人力、物力、財政及資訊等資源(Taylor, Meyerson, & Massy, 1993)。

一所學校的辦學品質與績效表現,攸關著該校的發展與存續。然而,學校績效卻 難以與一般的營利企業相互類比,其主要原因是學校組織的營運目標比一般企業目標 更為籠統抽象,很難加以具體化與量化。學校組織的績效好壞,無法如同一般營利企 業以產品品質、獲利能力、市佔率等作為評量指標。因此,研究學校組織的績效表現,

有可能因為學者對於研究的焦點不同而有所差異。

過去學校的績效表現主要被認為在於學校學生的智育成績表現,成績表現優異、

升學率佳的學校,就是就是績效好的學校。但是這樣的觀點太過於偏頗狹隘,因此有 許多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學校的績效不應僅是智育成績表現此單一特徵。

吳清山(1992)指出,一所績效表現優良的學校,其特徵至少應包含以下幾點:強 勢的行政領導;和諧的學校氣氛和良好的學習文化;重視學生基本能力的習得;對學 生有高度的期望;教師有效之教學技巧;經常督視學生之進步;教職員之研究進修與 發展;妥善之學校環境;社區、家長的支持等。

張德銳(1995)則指出,績效好的學校必須具備下列八個特徵:重視學校環境的維 護;學生紀律良好,老師能有效管控教室秩序;教師和行政人員都能體認學生學習的

(40)

重要性;學生的學習成就和老師的教學成就普遍受到肯定;行政人員和老師皆享有高 度自主權;能創造並維持和諧的學校氣氛;學校會提供學生自治、參與校務及服務的 機會;鼓勵家長參與學校事務等。

學校績效的定義大多主要著重於學生的學習成就、教師的教學效果與學校的行政 團隊效率等三方面;近年來因為教育環境的開放與多元化,學校內外部的環境、學校 與家長之間的互動關係,亦被列為學校績效表現的重要項目。

二、學校組織的績效指標

學校組織的績效可以視作為達成效,在組織需求、歷程與成果之綜合測量評估。

績效是執行某些工作後的成績表現,從資源的投入、執行的過程到最後成果的產出,

所建立的組織效能評量。謝月香(2012)指出,學校的績效特性可歸納如下:投入與產 出的比值,代表績效的程度,但必須兼顧無形的產出與投入,如服務、知識管理等。

學校教育績效應包含量性與質性二類指標。學校為持續性的創造發揮過程,應兼具客 觀與主觀的評估指標。需兼顧且衡量教育目標導向與教職員的成員導向。變遷性與層 次性,即績效應隨時間、任務、環境變化調整衡量指標,還需兼顧學生、教師、家長 等不同層次的需求。

綜觀國內外有許多探討學校組織績效指標的文獻,本研究擷取其中較為重要相關 文獻共20篇,分別為以非DEA方法及以DEA方法研究兩大類,各將其定義之學校組織 績效指標整理如下。

以非DEA方法研究學校組織績效之相關文獻及其指標共有11篇,整理如表10所 示。

(41)

表 10

非 DEA 方法之研究所定義之學校組織績效指標

作者 研究內容 績效指標

林淑貞 (1979)

臺北市國民中學經 營規模

教師百分比、每年平均教師薪資、人事費佔總 經常支出之百分比、平均班級大小、提供聯課 活動之種類數、教師平均任教科目、每一學生 平均圖書數、地理位置、三年間學生人數改變 比率

沈六 (1985)

臺北縣教育經費之 困境與突破

每班級平均所佔教師數、每位教師所占學生數 等、教育評量結果、統計校舍應用之時間、教 育上預定之計畫執行率、會計手續是否簡捷 羅正忠

(1986)

我國現行公立高級 中學與高等教育規 模經濟

師生比、平均班級人數、任教師資理想百分比、

擁有碩士學位教師數佔總教師數比率、平均每 生圖書館面積、教師平均任教科目數、每生平 均圖書數、地理位置、三年間學生人數改變率。

Woodhall (1987)

對George

Psacharopoulos的教 育成本分析

學校設施(建築物、實驗室、書籍等)、教師資 格(教育訓練、教學經驗)、學校課程、薪資水 準、班級大小、學生社會組成。

郭添財 (1991)

臺灣省南部地區國 民小學最適經營規 模

正式合格教師百分比、師生比例平均班級學生 數、人事費佔經常支出之百分比、教學事務費 佔經常支出之百分比、教師平均任教科目、提 供社團活動種類數

沈翠蓮 (1994)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 成長、教學承諾與學 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不同背景變項(性別、服務年資、教育程度、學 校規模大小、學校所在地區、學校歷史年齡) 的學校在學校效能上達顯著差異。

胡星文 (1997)

原住民地區國小學 校效能研究

以學校發展、物資設備、校園環境、校長領導、

行政管理、活動辦理、氣氛滿意、課程教學、

學生學習、社區家長等十面作為學校效能的指 標。

Grosskopf et al.

(1997)

利用德州310個學區 1989對3、5、9、11 年級所作之最低能 力教育測驗與評量 的結果分析不同的 學校財政均等改革 方案與學區效率的 表現之間的關係。

1.學區學校行政人員支出 2.學區學校教師支出 3.學區學校支援人員支出 4.學區教育補助員支出

(42)

表10

非DEA方法之研究所定義之學校組織績效指標(續)

作者 研究內容 績效指標

Chakraborty, Biswas & Lewis (2001)

公部門的經濟生產 曲線分析

學區的畢業生比例、學區內學生人數(代表學區 大小)、學區內學者數、每人所得、教師薪資。

Rainey &

Murova (2003)

探討阿肯色州 2000-2001年310個 公立學區的技術效 率表現

1.師生比

2.獲得免費及減價午餐的學生人數

3.學區內成人(父母)的教育程度在大學及大學 程度以上的比率

4.教師平均薪資

5.每位學生所分配到的運作及維修費用金額 6.經常性總支出中行政人員薪資所佔的比率 7.每一位學生所分配到的經常性支出淨額 8.學區平均每日的學生數

Perelman &

Santin (2005)

分析2000西班牙15 歲的學生背景、同齡 群體及學校特性對 學生成就表現的影 響及公私立學校的 相對效率

一、學校因素:

1.每一百位學生所擁有的電腦數量 2.每一百位學生所擁有的教師數量 二、背景因素:

1.母親的教育水準 2.父親的教育水準 3.參與文化活動的指數 4.文化財產的指數

5.一週花在功課上的時間指數 三、同齡群體因素:

同齡群體的母親們的平均教育水準

運用DEA方法探討學校組織績效之相關文獻,以及其所採用之投入項、產出項指 標與使用模式,共有13篇,整理如表11所示。

(43)

表 11

以 DEA 方法研究所定義之學校組織績效指標

作者 研究內容 使用

模式

投入項 產出項 與本研究相

關 Ray

(1991)

評估康乃狄 克州1980年 至1981年122 所公立中學 的資源使用 的相對效率

CCR 迴歸 分析

1.平均每位學生 之教師人數 2.平均每位學生 之支援性職員數 (諮商、心理輔 導、閱讀輔導人 員)

3.平均每位學生 之行政管理人員 數

第九年級學 生之全州基 本測驗 1.數學成績 2.語文藝術 成績 3.寫字成績 4.閱讀成績

投入項:

教師人數 職員人數

Ruggiero (1996)

探討 1990-1991 紐約州556 個公立學區 的相對效率 表現

BCC Tobit 迴歸

一、可自由支配 的投入:

1.每位學生之教 師薪資支出 2.每位學生之學 生人事教學支出 3.每位學生之所 有其他教學支出 4.每位學生的圖 書數

5.每位學生的電 腦數

二、環境的投 入:

成人畢業於大學 的百分比

1.六年級學生 在州學生評鑑 方案測驗之閱 讀、數學、社 會科目之平均 分數

2.中等學校的 輟學率

與本研究較 無直接相關

陳雪珍 (1997)

台灣地區公 立高級中學 管理績效之 探討與評估

CCR BCC 安德 森彼 得森 模式

1.人力

2.財力:經常門、

資本門

3.物力:校舍建 築、設備

4.空間:校地面積

1.畢業人數 2.升學就業人 數

3.中輟人數 4.獎勵人數 5.處罰人數

投入項:

教師人數、

職員人數、

支出經費、

校地面積 產出項:

畢業人數

(44)

表11

以DEA方法研究所定義之學校組織績效指標(續)

作者 研究內容 使用

模式

投入項 產出項 與本研究相

關 Kirjavainen

&

Loikkanen (1998)

評估1989年 至1991年 291所芬蘭 公私立中學 的經營效率 的差異

CCR BCC Tobit 迴歸

1.教師每週教學 時數

2.教師每週非教 學時數

3.教師經驗(資 歷)

4.具碩士學位之 教師數

5.入學許可率 6.學生父母教育 程度

1.學生升級人 數

2.畢業人數 3.學生入學考 試必修科目成 績

4.學生入學成 績附加科目成 績

產出項:

畢業人數

劉明超 (2000)

台灣地區高 級職業學校 教育管理效 率評估之研 究

CCR 教師人數、合格 教師人數、職員 技工友人數、學 生總人數、經常 門、資本門、班 級數、教師學 歷、圖書數

1.就業人數 2.升學人數 3.畢業人數 4.獲取證照人 數

5.入學率

投入項:

教師人數、

職員人數、

班級數 產出項:

畢業人數 蘇錦麗、

顏慧明 (2000)

評估民國84 年40所台灣 省立高中學 未設職業類 科之學校的 相對效率

CCR BCC

1.校譽或學生入 學素質

2.師資數量 3.年度教學與訓 導活動經費決算 4.圖書冊數

1.畢業人數 2.升學人數 3.未記過人數 4.未缺席人數

投入項:

師資數量 產出項:

畢業人數

黃清信 (2001)

台灣省國立 高級中等學 校效率之評 估

CCR BCC

教職員工人數、

人事費、人事費 除外經常門、校 地校舍除外財產 設備耗損、校地 面積、校舍面積

1.正規班學生 數

2.進修部學生 數

3.實用技能班 學生數

投入項:

教職員工人 數、校地面 積

產出項:

學生人數

(45)

表11

以DEA方法研究所定義之學校組織績效指標(續)

作者 研究內容 使用

模式

投入項 產出項 與本研究相

關 Mante &

O’Brien (2002)

探討1996年 澳洲維多利 亞州27所中 學相對技術 效率的表現

BCC Tobit 迴歸

1.學校控制的投 入項:教職員與 學生的比率 2.非自主的投入 項:調整過特別 學習需求指數

1.高等教育入 學(TER)分數 50及50分以上 2.12年級持續 就讀率

投入項:

教職員、學 生人數

Barbetta &

Turati (2003)

探討1998年 義大利西北 部的皮埃蒙 特497所國 中(含公 立、私立非 營利及私立 營利)的相 對效率表現

BCC Tobit 迴歸 隨機 前緣 分析 法

1.教師數量 2.照顧殘障學生 的學生

3.行政工作人員 4.其他非教學的 工作人員 5.學區內有大學 學歷的人口比例 (模式一)

6.學區內營業的 銀行分支機構數 (模式二)

畢業生人數 投入項:

教師數量、

非教學工作 人員 產出項:

畢業生人數

劉春初 (2004)

應用國際認 可之第三次 國際數學與 科學研究在 1998-1999 年對台灣 南、北區域 各25所國中 接受測驗之 調查結果評 估台灣地 區南、北區 域之國民中 學經營效率

CCR BCC

1.教師年齡 2.教師教育水準 3.父母親教育水 準

4.家庭社經地位

1.科學學習成 就成績 2.數學學習成 就成績

與本研究較 無直接關係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Continue to serve as statements of curriculum intentions setting out more precisely student achievement as a result of the curriculum.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 majority of the secondary schools adopted project learning to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generic skills but this was only evident in a small number of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