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道宗古徑念祖恩──訪照惠法師 /編輯室採訪‧整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道宗古徑念祖恩──訪照惠法師 /編輯室採訪‧整理"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道宗古徑念祖恩──訪照惠法師

/編輯室採訪‧整理

出家因緣

記得小時候,每年兩次稻米收割期間,一望無際的田野,三五步就有割稻工 人腳踩「機器筒」嘎嘎的脫穀機聲音,許多飛鳥此起彼落地撿拾落在田地上的穀 子。更有身穿白色上衣,淺藍色長褲,頭戴斗笠,臉上散發慈光,威儀莊嚴,年 紀輕輕,講話語調柔和的比丘尼穿梭其間,他們在做什麼呢?──我們家鄉是碧 山岩比丘尼化緣的範疇。他們即使肩負著施主布施的沈重穀子,而不落塵俗的威 儀,讓人由衷地生起一股歡喜心和恭敬心,這是早期對禪師領導下威儀俱足的和 合眾的印象之一。

另一個深刻印象是碧山岩的師父們做佛事的莊嚴道場,每每搭起高高如戲台 般的燄口台,三面掛著莊嚴的佛像乃至閻羅十殿圖,主法者身穿紫色海青,披上 黃袈裟,其他師父們亦著莊嚴的法衣,莊嚴肅穆。繚亮的梵音,更令人驚為天樂,

不但整個心被攝住,而且生起極清淨的歡喜心,煩惱妄想也因此而遁形。又他們 的引導陣容,更是令人羨慕至極,一人坐一部三輪車,最前面的一位手摯拂塵,

眼觀鼻,鼻觀心,個個如在定中,唉!真叫人羨煞萬分,這是從儀表即可看出動 靜一如的禪家之風,不過當時並未認真思考過出家這條路。

及年紀漸長,親近的裁縫老師(出家後的禪欣法師,覺苑寺第一任住持), 早已皈依碧山岩上如下學禪師,一有空就帶我們往碧山岩參與法會等。民國五十 二年的中秋節,老師帶我們到碧山岩賞月,當時禪師在台北法光寺,而禪碧師伯 為當家,他盡地主之誼招待我們,第二天,老師和許多同學都回家了,只有我和 阿 (出家後的照恩師)留下來。直到十九那天,午休之後,在臨時大殿聆聽師 伯們的開示,談呀!談呀!話題突然轉到出家問題,禪碧師伯問說:「阿 呀!

出家要趁早喔!(他早就發心想出家)等年紀大了什麼都學不來記不住就很苦 喔!」阿 說:「我知道了!我確定會出家的,不過我這雙高跟鞋新買的,穿壞 了再出家吧!……」後來師伯轉過頭來問我:「你呢!要不要出家?」我信口回 答說:「不要!我要出“鵝"卡大隻!」(此句「家」和「雞」台語相同)。因為 過年或從小遠足都會去碧山岩,碧山岩什麼都很好,我也滿心歡喜,而出家唯一 令我擔心的是吃「醬鹹」,一輩子吃「醬鹹和青菜」是多麼可怕呀!所以我從來 沒有動過出家的念頭。或許因緣成熟吧!師伯一點便醒,念頭和前一分鐘竟有一 百八十度的轉變,我興起出家的念頭,而且那麼迫切,終於父母同意,師伯來接 我去碧山岩,當我再次到碧山岩,正要爬上階梯,仰頭一望,看到一位似乎很面 善又不知他的法號的出家眾。然後聽師伯說:「啊 也圓頂了!」我們大家相視 而笑,唉!不可思議的因緣,原來我回家那天,我先走一步,阿 隨後要回草屯,

結果,剛下了碧山岩的階梯,走在石子路上,沒走幾步,新高跟鞋的鞋跟斷掉了,

所以他回頭再上了碧山岩,實踐他的諾言──高跟鞋穿壞了便出家。

(2)

行住坐臥皆是禪的修行典範

民國四十八年,八七水災,碧山岩因土石流而大殿被沖毀,少數比丘尼留守 殘垣斷壁,規劃重建寺務。禪師率領大部分寺眾北上,覓得法光寺現址,一方面 著手籌建法光寺,一方面準備重修碧山岩,禪師寺務非常繁忙。而我們剛出家必 須接受嚴格的訓練,因此,我們跟隨禪師左右。禪師是一位標準的修行楷模,身 教令人五體投地的佩服,身口意的嚴謹和清淨,套句禪宗的話:身:立如松、坐 如鐘、行如風。口:從無戲言,句句實話。意:常如止水。《瑜伽燄口》云:「身 常清淨,證無上道,口常清淨,證無上道,意常清淨,證無上道。」由此可見禪 師身口意的清淨和修持的高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得到如在禪定中,因此,我們 時常沐浴在禪悅法喜中。

俱高度的領眾耐力

又禪師具有高度的耐心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時在禪師的領導之下有四十 位左右的出家眾,大家對禪師恭敬有加,晨昏定省是重要課題之一,每天早上在 齋堂,大家魚貫進入,看到禪師,必定合掌問好「師父早!禪師(師公)早!」

據我觀察,從第一個到第四十個,禪師一定面帶微笑,眼看著每一個問候的人,

語調不變,親切地回答:「早!」而這不止是一天、一個月,一年如此,十多年 如一日(我在法光寺十六年)。又禪師注重教育,鼓勵大家念書,出門時一一向 他告假:「師父我要去上課了!禪師我要去上課了!」他一定以和藹的口氣說:

「好!再見了!」像這種情形,也持續十多年之久,這麼長的時間,一直重複的 動作語句,要是一般人情緒不穩定一定煩躁萬分,不堪其擾,或許會說:「吵死 了!去吧!去吧!……」而禪師口氣永遠那麼柔和、平靜、慈悲。禪師為我們解 惑時,更是抽絲剝繭,使我們疑雲頓開如沐春風。禪師法相莊嚴,雖是比丘尼卻 具大丈夫相,緩緩的步履也讓我們的煩惱拋到九霄雲外,而感到清淨、平和。我 在法光寺十六年,不知煩惱是何物?都是以禪師的身教、言行為典範,在行住坐 臥中修行而契入身口意的清淨──禪師從日常生活的小細節表現六度中的忍波 羅密的俱足。

善巧的教導

教導徒弟方面,禪師具有相當的善巧方便,不必動怒,不必棒喝,不曾聲色 俱厲,四十位比丘尼和敬相處,氣氛融洽,親切和氣,互相幫忙、照顧、提攜,

職事按照輪流,老參帶新眾,呵護有加,不曾倚老賣老。像我個子這麼小,在家 時又不曾為生活繁忙,做起事來顯得特別艱辛,但老參上座都會自動幫忙,例如 洗門窗,窗子之大我用雙手都摸不到邊,那要怎麼辦呢?結果大家都會來幫忙。

又如煮飯生火,燒的是生炭,很不容易生火,但他們都會親切地教導,不會讓我 們困窘,這對初發心者是一大鼓勵,而大眾如此應歸功禪師教導有方。

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有新的嘗試,尤其僧團,在佛教未普遍被信仰之際,一個 對佛教認知不深的人投進去,必須有良好的環境加以磨練才得有信心,有道心。

我是相當幸運的人,禪師的高度耐心和方便,在我典座寮深深體會到。我未出家 前對吃素有強烈的排斥感,因為小時候碧山岩的遠足,他們的庫房擺滿了大小缸

(3)

「醬鹹」他們吃「醬鹹、青菜」的場面,我常作如是想──要是我二十歲出家,

活到八十歲的話,六十年的歲月與「醬鹹、青菜」為伍,豈不是太辛苦了嗎?因 此,出家之路裹足不前。然而投入法光寺僧團中,因第一次常住「辦桌」(在家 信眾吃素訂素齋)僅看到材料之豐富和多元,就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又看到做菜 的次第,乃至每一道菜端出去,色、香、味俱全,更是驚為人天美膳。原來素食 並非我想像那麼狹隘、難吃、刻苦。因此,頓時改變我對素食的觀念,選擇典座 為我修行的道場。

典座是一不起眼的工作,而且繁雜沈重,時時刻刻要惜福修福,講究營養變 換口味,讓信眾和常住大眾歡喜接受。禪師常鼓勵我,你在典座寮能安心辦道,

修行已成就一大半了,修行最主要是去除我執,而在典座寮因有許多人對我們的 要求,趕時間等必須要一一解決,所以要運用相當的智慧才能圓滿。學習期間,

供養禪師,每餐煮好,卸下圍裙,先恭敬地請示禪師火候口味如何?他一定在品 嚐之後,立刻加以評分,若達到水準,他會點頭微笑讚歎鼓勵。若不夠水平,會 非常正確地指出不足之處,如火候不足、顏色太深菜、菜色的變化,……,都會 很仔細的指正,這樣三年下來,一天三餐,一個月九十餐,一年一○八○餐,三 年半三七八○餐,猶如扣鐘,問無不答,而且精準無比。或問:他是否素菜高手,

而他不曾自己動手,卻是一名指導高手。三年半的指導,從不厭煩。因他方便波 羅密的成就,而善巧地讓我們積聚資糧。

僧伽教育的前膽者

禪師非常注重僧伽教育,自己領導打坐、講經、教學,早期在碧山岩,又聘 請地方深諳古文的耆宿來指導;聘請仁俊法師等來寺教學;並送許多位年輕比丘 尼到福嚴女眾佛學院修學。及至移錫法光寺,也不忘僧伽教育,白天很忙,晚上 自己說法、領導打坐、教四書,請漢文老師來教學,請雷老師(顯明法師)來講 課,讓我們每天聞法,充滿著法喜,又請白話文老師來教作文……;送數位出家 眾到日本深造,也有送到香港念書;有許多位再進修初、高中……。禪師主張出 家眾必須熟諳三刀六槌,至於菜刀方面,除了教導我們如何操作之外,有時現身 廚房,示範包春捲……。鼓勵士氣,同時禪師親身蒞臨是最溫馨的時刻。說到梵 唄,我們是正式開班授課,老參嚴格指導,每隔一天教一次,禪師下達命令:不 認真者跪香。沒有任何人敢偷懶。而最叫人心服口服的是,人人有機會上場,如 兩堂課誦法器一定輪流,六槌人人都要熟練。主法也都有機會,禪師務必要我們 成為法器龍象,後來許多師伯都能獨當一面,住持道場,是印證禪師給每一個出 家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他一生繫念僧伽教育,以及佛法普遍推廣,除了對 寺眾的教育之外,也辦過佛學院,乃至七、八十歲了,還創辦佛學研究所,以培 養更高水準的弘法人才。他實踐廣學多聞,解行並重的楷模。

食輪先轉而後轉法輪

法光寺的素食,四十年前是首屈一指的佼佼者,台北許多達官貴人是法光寺 的常客,他們除了愛好素食之外,重點是請禪師開示佛法,禪師對信眾的請法耐 心無比,有時談論整天,有時討論至半夜,當時有好幾位「鐵齒」的名流,經過

(4)

了多次的法戰,終於皈依三寶了。

禪師對大眾法身慧命的照顧,先從食輪開始,我在法光寺時,三餐必定吃乾 飯,一菜一鹹(豆類,麵筋類),中午加個湯,早晚配草決明茶,但不能同樣的 菜色一直吃而導致單一營養過量,使營養不均,所以典座寮必須時時變換口味,

變換菜色,四十年前他已有現代營養學的觀念。而後來我讀到道元禪師的《典座 教訓》其中也強調務必變換口味讓大眾生歡喜心,而且健康才能辦道。十多年前 我去參訪日本永平寺,永平寺是曹洞宗道場,在那邊訓練的年輕出家眾個個精神 抖擻,而道元禪師的典座觀念,是他參學中國時所受到的影響,所以招待香客菜 色不僅漂亮而且可口,禪師曾留學日本,在駒澤大學深造,而駒澤大學是曹洞宗 附設大學,因此,傳承下來的食輪,應是健康、自然、營養均衡的觀念。

而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辦道,所以當時法光寺四十位左右的出家眾,個個身 手敏捷,紅光煥發,工作不落人後。在心理調伏方面,禪師強調照顧當下,過去 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而當下應有正念,注重平實的修行,行住坐臥要如法,

要中規中矩,才能身心健康,利樂有情。

強調道心

記得我當典座寮長時,也一方面進修,又希望能進入佛學院念書,而典寮長 的培養也務必要經三兩年,所以有時會請求禪師再訓練後繼人選,禪師回答說:

「照惠呀!我很久以來密切觀察,典座寮是要安排有“道心"的人呀!」當時我 似懂非懂,何謂有「道心」的人?後來才明白,原來「道心」,表現在典座寮是 時時要保持高度的恭敬心、耐心、供養心、惜福心、親切感,《典座教訓》說:「愛 惜常住物,猶如眼中珠。」說到惜福,我們常常將垃圾變成盤中飧,如蘿蔔皮變 成小菜,芥菜心皮變成紅燒鹵菜,做到食物一點都不浪費,總之,一個有道心的 典座寮長,對上要有恭敬心,對大眾要有妥善的照顧,這是禪要求的「道心」。 鼓勵多於責備

當我剛出家時,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迅速刷牙洗臉便匆匆進入禪堂打坐,

四點半正是最好眠的時候,經常會昏忱,禪師雖親自持香板巡香,但多半輕輕點 醒,很少喝斥。又我們學習法器時,輪到我們當維那,如果出錯,必定和顏悅色,

慈祥的說:「要再多練習,下次不能再出錯!」我們就會自己感到慚愧而努力學 習。

另外一點感受是禪師對於弟子們的成就予以很大的鼓勵和支持,我離開法光 寺的原因之一是希望推廣素食,當我從佛學院畢業,第一件著手籌畫要做的事是 出版素食譜,因為當時市面上還沒有素食譜,更不用說彩色版,禪師為我封面題 字,出書之後,禪師看到成果非常高興,在法會中手捧《百味香素食譜》一桌又 一桌對著信徒介紹《百味香》說:「你們看!這是照惠著作的,這麼漂亮……」

我看他滿面笑容,那一幕讓我感受到愛護和鼓勵後學的心是多麼珍貴──禪師慈 悲地實行愛的教育。

無盡的感恩

禪師的威儀、定力、智慧、善巧、耐力、慈悲和恩威並重的教育,降服了我

(5)

們的妄心,折服了我們的傲氣,洗滌了我們的三毒,讓我們善根增長,菩提不退。

禪師已離開我們十年了,我們有無盡的感恩和懷念。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我會再次跳過一些投影片, 因為演講時間很短。 但我想給你 看一張 Jaques Herbrand 的照片, 他是 20 世紀早期的邏輯學 家兼數論學家。 他在畫面中央, 非常、 非常年輕。 他出生於 1908 年, 1931

一大早就到學校集合出發,雖然起得早很累,心情卻又很興奮。我還蠻喜歡搭飛

密法就是心續。何謂心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能夠正念連續,心不散亂。我們心

「如說修行」相當重要, 《華嚴經》有十種譬喻批判多聞而沒有實踐,指出「不 能如說行」 ,就不能「入如來法」 。娙「如說修行」是「普賢十大願」中「廣修供 養」的「法供養」

京都聖感禪寺住持 (臣) 僧  (超永)  編輯 京都古華嚴寺住持 (臣) 僧  (超揆)  較閱 進呈 六祖下二世 (旁出).

為什麼有人一出生就是父慈母愛、兄友弟恭、富貴與權勢無限,而有人卻得辛苦 奮鬥、家人冷嘲熱諷。不免令人怨嘆: 「為什麼我會出生在這個家?」但是事實

德國大數學家高斯 ( Carl Friedrich Gauss 1777-1855 ) 是德國最偉 大,最傑出的科學家,如果單純以他的數學成就來說,很少在一門

太虛大師這位遊學法海、貫通各家學派的出家人,可以說引進了西學之長,更奠定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