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節 中年期女性之職業生涯發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節 中年期女性之職業生涯發展 "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將討論中年女性生命階段中,「生命事件」(life events)對其生涯 與職涯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與轉變。藉由內心和外在世界的交錯互動,對生 命事件的再評估,而引發個體產生身理上、心理上以及生活領域結構層面 的重構與改變。並且,經由多重複雜因素的交互影響,進而引發驅動生涯 轉變更替的動力。並探討中年女性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對其生涯與職涯發展 的影響、轉業前的決策歷程以及在新職場中其知識轉移機制、從生手到專 家的學習歷程之學習經驗,最後整合職場學習經驗、職場轉換歷程與轉業 前後之學習策略與管道三者,並分析三者之相關性。

第一節 中年期女性之生命發展

壹、中年期之生命階段

一、成年期之生命階段

不同於 Erikson 從人格特徵發展探究生涯且較強調個人內在的發展,

Levinson, et al.(1978)重視個人發展和社會的關係,以四季或旅程比喻個 體之生命結構發展,如春天為青年期(春耕),夏天為早成年期(夏播),秋天 為中年期(秋收),冬天為成年晚期(冬藏)。每個時期都有其重要的發展任務 來維持及引導生活模式。

Levinson(1986,1996)、Levinson, et al.(1978)指出,生命結構是由一系 列的穏定期和轉換期(transitional period)組成,是內在世界(如自我、認 知、道德等)和外在世界(如家庭、職場、資本主義和國家機器,以及文 化精神等)交互影響的結果。在穩定期時,個體自行做生活的選擇,並且 排定先後順序,作為生活模式發展依循原則。轉換期的特色是原有的生活 模式結束,個人重新評估改變內、外世界觀點的可能性,並重新選擇改變

(2)

方式,以創造新的生活模式。換言之,生命階段是多重的,在時間上具連 續性,其中,生命事件(life events)牽引生命期轉移,而自我是生命期建 構和維持的力量,藉由內心和外在世界的互動,形成一種跨時間,生理和 跨生活領域的深層結構。

Levinson(1996)將生命發展分為成年早期,成年中期以及成年晚期。

成年早期涵蓋範圍為 28-40 歲;成年中期則從 50-60 歲;以及成年晚期從 65 歲以後至最後階段止。每一個時期皆有轉換期,在 28 歲以前(成年早 期之前)是成年早期轉換期;到了 45 歲為中年轉換期;至 65 歲則為成年 晚期轉換期。Levinson(1996)認為,每個轉換期大約 4-5 年。(詳見下 表)

(3)

表 2-1-1 D. J. Levinson 成年期發展

時期 發展情形 年齡 發展任務 可能的危機 65 歲以後

至臨終

¾ 對生命的意義有更深刻的 認知

¾ 退休後從事有價值活動,

並安享晚年生活

生理衰退或疾

成年晚期

成年晚期 轉化期

60-65 歲 ¾ 發展睿智、慎思熟慮、憐 憫等品格

¾ 有些人繼續成長、創造;

有些人則停滯與衰退 中年高峰

55-60 歲 ¾ 面對中年危機後進入穩定 期,再進入中年高峰期

¾ 更能夠自我肯定,是一個豐 收的時期

五十歲轉 換期

50-55 歲 ¾ 為生命中最有成就的階段 轉換期間改變 過少,面臨壓 力與混亂 進入中年

45-50 歲 ¾ 重新評估過去

¾ 展開新生命

¾ 體驗個別化

離婚、重婚 成人中期

中年轉換

40-45 歲 ¾ 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在 工作上發展自我

¾ 修正生命目標

體能衰退

安定時期 33-40 歲 ¾ 建立穩定的生活結構、樹 立理想、發展職業成就 三十歲轉

換期

28-33 歲、 ¾ 以不同的角色對待異性,

學習與異性相處

¾ 學習與朋友、同儕及親密 的伴侶相處之道

「三十危 機」,面臨各 方面瓶頸,產 生自我懷疑 成人早期 22-28 歲 ¾ 事業發展,企圖在社會獲

得一席之地 成年早期

早成年轉 換期

17-22 歲 ¾ 對生命目標有完整的規劃

¾ 離開原生家庭,經濟獨立

謀職、新婚 前成人期 兒童和青

少年時期

17 歲以前

¾ 學習與生活有關的知識和 技能,包括各種成人生活 模式的知識和社會技術

成長、發展

資料來源:整理自 Levinson(1986:8,1996);Levinson, et al.(1978);

張德聰(1995)

根據以上之生命階段發展,中年期的發展特徵可以整理如下(Levinson, et al.,1978):

40 至 45 歲是中年轉換期,個人由此邁入中年期。除了身體機能開始

(4)

衰退外,個人也開始對工作進行評估。通常會發現早年的希望無法達成,

因此,對價值、信仰、婚姻和工作等進行檢討與修正,以便讓自我與實際 社會間趨向平衡。同時,由於再次作選擇,使得生活結構產生變化,如離 婚、重婚、工作改變、遷居等事件皆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45 歲至 65 歲是屬中年期:由於中年轉換期的危機解除,使的生活滿 意度增加。其中,55-60 是中年的高峰期,在此時期中,個人之心智能力 提升,如睿智、慎思熟慮、關懷憐憫等特徵出現,許多人呈現正面成長;

但有些人則呈現停滯與衰退現象。

由上述可知,個人生命結構是由多重階段以及多重理論觀點建構而成 的。在此連續發展的時間序列中,個人在中年期會面臨許多轉變和挑戰,

尤其透過所謂的生命事件,這些事件來自個人、家庭與社會,甚至於是自 然環境變化,交雜著高度的不可預測性。而此「生命事件」亦將促成個體 生命結構的轉變與生活模式的創新。藉由內心和外在世界的交錯互動,經 由自我對生命事件的再評估,而引發個體產生身理上、心理上以及生活領 域結構層面的重構與改變。

持相似觀點,Havighurst(1957)依年齡將生命階段分為嬰兒及兒童期、

兒童中期、成年早期、中年期及老年期等不同階段。這些生命階段呈現有 順序的變化,此種改變是個人生理成熱,人格衍生之慾望和價值,以及社 會事件和文化生活交互影響的結果。在發展階段中,個人生理、心理和社 會要求,必須獲得滿足,才能成為一個理想、快樂和成功的人。否則,失 敗會產生不快樂、退化,違背社會期許,妨礙後期生命發展。

30 至 55 歲是中年期,就人格特質來看,中年期為較權威性、自主性 高、成熟穩重、目標達成導向等(Lachman,1999)。同時,此時期重視人 際需求是為追求自我肯定、追求人際安全、建立自己風格、追求愛與被愛、

追求高峰經驗等。

(5)

Havighurst(1957:253-276;1963:83-91)認為,中年期的發展任務 包括:(1)公民社會責任;(2)維持經濟水平;(3)建立配偶親密關係,教育 小孩負責任;照護年老父母;(4)發展休閒活動;(5)接受生理及社會文化改 變等。繼之,又以公私領域來歸納中年轉換期(35-45 歲)至中年後期(45-57 歲)的發展任務。中年轉換期在私領域重新調整與家人關係以及個體適應 時間觀念的改變;公領域則為修改工作計畫。至於中年後期的特徵在私領 域部分為重視身體生理的變化、重建與家人的關係;在公領域部分,維持 原有工作或發展新工作並盡到公民責任。除了公民角色外,Reid & Willis

(1999)、Lachman(2004)認為,積極民主實踐,如慈善捐助、志願服務 參與等也是中年不可或缺的任務。

綜觀上述,Havighurst(1957)認為生命階段呈現有順序的變化,而此

變化整合了多重生活領域,亦即個人生理、人格、社會事件以及文化生活 等多面向發展軌跡交互影響的結果。並說明中年期的發展任務包含公、私 二領域的重新調整與適應。

二、中年生命階段轉換

(一)生命階段轉換與事件

如同先前論述之生命階段發展和任務取決於年齡、社會關係和歷史發 展,例如,Schlossberg(1984)認為,影響成人生命轉換的因素包括:(1)

轉換期本身的張力(如角色變化、時機、開端、持續期間與壓力)。(2)

個人身心特性(生理成熟、健康狀況、價值導向、心理上的能力、先前的 過渡經驗,以及年齡、社會經濟狀況、性別、民族背景、族群等)。(3)

轉換期的前期與後期之支援體系(如家庭、人際關係、機構支援體系,以 及物理環境等等)。

(6)

雖然,影響個人生涯發展的因素可以分為個人特質與經驗、家庭、社 會環境和歷史條件,但是,Super(1957)認為,應加入不可預知因素。這 些影響生涯轉換的不可預期因素,包括偶發的重要事件或疾病,重要他人 的亡故,意外的遭遇,以及天災所引起的損失等。

Levinson(1986)、Schlossberg(1984)認為,生命事件(life event)

是生命周期中,重要的標的,突顯轉換期本身之張力,因此,是探究生命 結構轉換的重要議題。Schlossberg(1984:15)認為,生命階段轉換的觸 因是事件或「非事件」(non-event)的發生,而使得原本關於個人或世界 的假設產生改變,因此,需要改變既定的個人行為或關係來因應之。其中,

非事件(non-event)是指沒有發生或無法預測的事,如失去個人生活目標,

或失去預期的鼓勵等。

生命事件本質是複雜的,Merriam(2005)認為,事件可以分為預期 事件(anticipated event)、非預期事件(unanticipated event)、非事件和眠 者轉換(sleeper transition)。所謂預期事件指生命中可以預期之事件,如畢 業、結婚、工作、生育等。非預期事件指中彩卷、無預警解聘、失業或成 為受難者等。至於非事件又分為四種,(1)如個人未獲得升遷機會等個人 非事件(personal non-event);(2)如重要關係人未獲得升遷機會等波及的 非事件(ripple non-event);(3)如子女不生小孩,讓自己無法當成祖父母 等結果非事件(resultant non-event);以及(4)如放棄嘗試生育,卻發現 懐孕等廷宕事件(the delayed nonevent)。最後,所謂眠者轉換是指生命階 段中未被察覺之事件,但是它卻是逐漸在發生,其效果是累積的。

綜合言之,生命的憲章並非恆定的發展,生命階段的轉換受轉換本身 的張力、個人身心特性、轉換期前後之支援體系、社會環境脈絡、歷史條 件、可預期以及不可預期等因素之牽繫著,經由多重複雜因素的交互影 響,進而引發驅動生涯轉變更替的動力。

(7)

(二)生命階段轉化與世代類型

生涯是個人經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過程,Super & others (1957)、

Super(1984)認為,生涯發展除時間向度(如個人年齡或是生命時程)和 廣度或範圍(如每個人一生所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如小孩、學生、成人、

親職、工作者等等)外,應重視深度向度(如個人投入的程度)等。Super

& others (1957:40-41)認為,其中,中年期横跨建立階段(25-44 歳)

和維持階段(45-64 歳),它們的特徵分別是(1)建立階段:確定前一階 段的生涯選擇與決定是否正確。若是感到滿意就會努力經營,力求上進,

突破成長;(2)維持階段:則持續自己所選擇的生涯型態,並為將來的退 休多做準備。因此,中年期的任務是維持家庭及工作之間的和諧關係,並 發展新技能,以提供未來發展的機會。

論述中年期特性,Grabinski(1998)以「行動」和「領導」分別比喻 成人期(22-43 歲)和中年期(44-65 歲)。換言之,成人期指個人開始獨 立,組成家庭,並投入工作和社會生活,而中年期則居於領導地位,無論 是親職角色扮演或職場生活。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生命階段轉化具歷史和時間深度,除了內在世界 外,深受外在世界的影響。例如,Levinson(1986)認為,制度的時間(如 合法之結緍年齡、老人福利等),以及文化界定的時間(如成年禮等),對 個人生命結構也有影響。

近來,世代(cohort)成為生命發展研究的議題,它指的是獨特的年 齡層群體,他們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具有共同的歷史經驗,無論是人口 結構轉化、經濟發展或衰退、社會福利制度改變,甚至於戰爭或天災等,

因此,他們在生命特徵上具相似性(Hareven,1994;Grabinski,1998;

Lachman,2004)。以美國出生於 1942 至 1960 的嬰兒潮世代(Boomer)為 例,Lachman(2004)認為,他們對未來是樂觀的,64%的人認為會更好,

80%對家庭、朋友的關係感到滿意,對健康狀態也自認為控制得宜。

(8)

Grabinski(1998)認為,嬰兒世代具理想性格,其特徵是:(1)自我 反思和質疑,思考方式以邏輯演繹為主;(2)欠缺社群認同,如友伴、公 司和專業連結等;(3)追求獨立創意,職業生涯以小型家庭導向之事業為 主;(4)以追求精品為主要消費方式;(4)重視道德、價值等,相信公共 權威(如增稅、社會控制、教育等)是解決危機的重要方法。

從歷史演進的角度來看,論述中年期生命階段之任務無論是個人成長 和社會責任不能跳脫時代環境和社會結構。

(三)生命階段轉化與自我反思

生命階段轉化,自我扮演重要的角色。在社會環境中,個人致力於找 尋願景,探索創發,並追求價值,以增進生命歷程。Bulter(2005)認為,

轉變歷經四個階段,分別是(1)看見並追求新願景(go for it);(2)憂鬱 期(the doldrums):願景是模糊的,感到被困住,不過,擬投入力量,去 實現它;(3)繭居蛻變期(cocooning),因舊想法即將消失感到不安,然 已能反思既有的價值觀念,建立新目標,努力追求平衡;(4)愉快地實驗 和創發學習活動,準備進入新的一章(getting ready for the next chapter)。

持相似觀點,Hopson(1981)認為,生命轉化具周期性,此循環始於

「固著與震撼期」、「減縮期」、「自我懷疑期」、「放任期」、「試驗選擇期」、

「意義尋找期」到「統整及更新期」等。換言之,這種轉化個人心智具積 極性,其歷程從個人覺知、反思到實驗,茲將生命階段轉換說明如下:

(1)自我知覺階段

固著與震撼期指當個人面對新轉變時,最初會產生震驚的反應,可能 是興奮亦或是失望。在評估轉變之情境及意義後,通常是按兵不動,這個 階段會持續多久,端視該事件性質如內容、強度、可預測度等,以及個人 的心理結構而定。

(9)

減縮期指因變動帶來之變化減少,含有退化及否定意義。若變動所帶 來的是正向的,個人會覺得舒適,然後開始質疑和鬆動以往所扮演的角 色,提升對生涯轉換的可能性。然而當個人面對改變舊有之習慣時,常會 產生否定或抗拒的情緒,如何調適自己的情緒,以減低損害是此階段重要 的任務。

(2)積極反思階段

自我懷疑期最常見的反應是質疑自我能力,另外,因為不能預未來會 發生什麼事,所以會產生恐懼、悲傷、憤怒、挫折和失望等負向情緒。

放任期指經過自我懷疑後,個人已能拋開自己的負面情緒,把自己從 原來的狀態抽離,開始接受事實,重新展望未來。

(3)自我實驗階段

試驗選擇期指當個人能接受,準備調適改變時,可能會發展出力量和 思索未來可能的方向。這時候可能只是自認為事情應該如何發展,也可能 會與其他人協商後,才作決定。

意義尋找期指個人意義找尋的過程,思索事件差異及其成因,以及他 人與自我感受,進而,重新評估既有之價值觀,及追求之生活方式。經過 慎思之後,個人可能改變或更加維護既有之價值觀或生涯承諾。

(4)價值澄清階段

生涯轉換之最後狀態是統整及更新期,它是指價值澄清和生活型態改 變,個人可能因此發展出新的因應方式,確定生涯發展的目標及方向,並 付諸實現,自己的心靈、情緒與認知因此而獲得成長。

揆諸上述,生命階段轉化橫跨歷史和時間向度,深受個人內、外在世 界、社會制度以及文化等因素之影響。並且,具有週期性,其歷程從個人 覺知、反思、實驗至價值澄清四個階段。因此,生涯可謂是成人重新評估 現存的生活的結構,探討自我與世界可能改變並承諾決定性的機會,去建

(10)

構一個新的生活結構。然而,世代(cohort)因素的影響也使這群在生命 特徵上具相似性的群體在工作認同上具高度的相似性,而影響其未來的生 涯發展。

貳、中年女性之生命發展

中年生涯發展之研究大都是性別中立的,例如,Levinson(1986,1996)

等生命結構研究即以男性生涯發展為主要論述;女性生涯發展只是附帶提 及或作為男性生涯發展的對照組,例如,Havighurst(1953:268)將女性 視為家庭成員的角色,如婦女、太太、家務勞動者、母親或職場角色,如 女性工作者等。近 20 年來,中年女性生涯發展之研究逐漸取得其重要性,

例如,Sheehy(1976)、Sales(1978)均認為女性生涯發展具家庭與工作 角色;Lachman(2004)、Clark & Schwiebert(2001)、Hunt(2005)則認 為,女性生涯發展是整合多重角色,在此歷程中,不僅是自我評量,甚至 是以「贏回自我」(winning a self)為目標。

一、女性中年期發展特性

(一)個人與婚姻家庭交錯的生命歷程

論述成年女性生涯發展,Sales(1978)以婦女從原生家庭獨立為標的,

將女性生涯發展分為八個階段,以解釋婦女在家庭、職場生活方面適應情 形。整體而言,成年女性的角色是多重的。

這八個階段分別是:(1)成年早期(18-22歲):女性離開家庭尋求獨 立,也是探索自我工作興趣與能力的時期。其中,工作角色選擇較無壓力,

主要任務為配偶選擇。(2)選擇生活角色期(22-24歲):逐漸開始學習為 自己未來負責,並選擇婚姻伴侶或工作角色。(3)角色完成期(25-29歲):

女性選擇生育子女或是繼續追求事業的發展,面對生育子女帶來的危機,

(11)

職業婦女將面對妻子、工作與母親的三重壓力。未生育者要忍受傳統與社 會家庭的壓力。(4)轉型適應期(30-34歲):子女入學之後,婦女產生認 同危機,開始外出工作、求學或參與活動。此時,婦女一方面不顧女性角 色應有的特質,致力於追求本身的興趣,一方面又因忽略妻子與母親的角 色而感到罪惡。(5)自我肯定期(35-43歲):認清自己未來的生活方向,

致力追求自己未來的目標,建構一個穩固的生活型態。(6)中年危機期

(44-47歲):危機來自更年期與空巢期的不穩定;如果過去以照顧、教養 子女為生活重心者,當此角色終止時,心理上會有難以適應的現象發生。

(7)圓熟期(48-60歲):此期的婦女結束生育的任務後,可有更多的自由 發展空間與參與外界的活動。在日常生活的決定上,顯得較以自我為導 向,不再順從丈夫。(8)老年期(61歲以上):其中心角色為寡居或退休,

而失去配偶則是最大的危機,人際關係對老年女性而言佔有重要地位。

從以上女性週期來看,中年期除自我肯定提升外,也面臨婚姻、子女 養育、工作、生活形態,中年轉變、空巢期、以及預期老年期將至的危機。

若能完成各階段的任務,即能促成自我的發展及人格的成熟。

中年期對女性而言是危機也是轉機,Sheehy(1976)認為,從 30 歲 起,女性進入中年期,在轉變階段中,確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並對前階 段作反思,此階段有轉變與抉擇的危機;30-35 歲是建立及拓展階段:做

「認知」中對的事情,並學習表達自我;35-40 歲則是維持階段:對現有 生活模式有延續或護衛的行為,開始有時間的壓力;50 歲以後,更新或辭 職階段:思考人生的價值,追求自我實現與轉變。

女性中年期是延續和因應生活方式的階段,Sheehy(1976)強調,在 進入中年期後,個人會有機會實踐個人的第二次選擇或興趣,這使個人感 到有意義或更能達到自我實現。中年轉換期同時也提供成長的機會,當個 體放棄原有安全與熟悉的生活階段,而進入另一階段時,改變意願是處理

(12)

轉換期的正面態度,也提供機會使自己更深刻的瞭解自己。因此,Sheehy

(1976)指出意識上「危機」與「轉變」將促使女性生命歷程轉變,生活 因此更為豐富。

在生命發展階段中,女性的生涯發展是變動的而且也是反轉的,亦 即隨著年齡增長,尤其是 40 歲左右,女性有由家庭往外拓展之傾向(張 老師月刊編輯部,1990)。具體言之,男女生涯發展有交叉出現之型態,

所謂「陰陽反轉」是指年輕的男性在其前半生充滿了奪取心態,他們勇 於競爭,隨時採取行動,以證實自己在領域中很在行。可是男人到了後 半生,逐漸轉向軟性的情感層面,他們喜歡付出愛心,也希望接受愛,

對於征服及攫取逐漸失去興趣。相較之,女性的後半生則變得比較獨立 並自我肯定,比較少情感取向。

60 歲(男女的需欲相合)

男人後半生 女人後半生 更富情感感應及撫育傾向 更獨立更自我肯定

男人前半生 女人前半生 競爭、自信、能力自足、以行動 同情之表達、對他人富 或社會優越力能想證明自己的專業性 有感應能力,在感情上有 更多之歡欣:配偶、小孩

18 歲(男女相似性極大)

圖 2-1-2 陰陽反轉圖

資料來源:引自張老師月刊(1990),頁 251 40 歲(男女兩性差異

最大時機)

(13)

總之,在生命發展階段中,女性的生涯發展是變動的,意識上的「危 機」與「轉變」將促使女性生命歷程發生轉變,諸多可預期、非預期的生 命事件使女性的生活更增添豐富性。其在中年的發展任務整合多種角色,

如平衡家庭照護、工作生活與社區服務,具有高度的自我覺知性,逐漸接 受自我,擴大自我表達,促進自我發展,並開拓個人第二專長與拓展興趣 的園地,使個人有更多的機會達到自我實現,實踐後半生夢想。

(14)

第二節 中年期女性之職業生涯發展

壹、中年期與職業生涯發展

一、中年期與職業生涯

職業生涯乃經由選擇性參與工作,然後到完全退出職場。職業在生命 歷程中佔有重要位置,尤其是中年階段。在職業生涯發展理論中,Super

(1957:41)認為,31-44 歲是職業生涯中,最具創造性時期。綜合言之,

Super(1957:40-41;1968:20-21)認為,職業生涯除成長期(0~14 歲)

是從家庭、學校中,發展自我認同和能力與退出職場的衰退期(65 歲~死 亡)外,其餘如探索期(15~24 歲)、建立期(25~44 歲)和維持期(45

~65 歲)等均與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有直接關係。例如,探索階段,個人 在學校中或臨時工作中,試探評量自我的各層面,並嘗試形成職業概念;

建立階段則藉由嘗試錯誤的方式,在專業領域中,檢驗前一階段所選擇職 業的正確性,若正確則力求穩定。至於維持階段則守住工作,繼續把工作 做好,並開始為退休作準備(見表 2-2-1)。

(15)

表 2-2-1 D. E. Super 之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

階 段 年 齡 主要工作任務 成長階段

(認知)

0~14 1. 幻想期(0~10 歲):以需求為主,角色扮演、嘗試各種經驗。

2. 興趣期(11~12 歲):以喜好為主,形成自我觀念、能力、態 度、興趣及需求。

3. 能力期(13~14 歲):以能力為考慮因素,考慮工作的必要及 訓練。

試探階段

(試探、導向)

15~24 1. 暫時期(15-17 歲):考慮需要,選擇學習或工作

2. 轉換期(18-21 歲):認識並接受做職業選擇的需要,嘗試 有興趣的職業活動,了解興趣和能力。

3. 嘗試期(22-24 歲):接受訓練以培養技能和便於就業,或 從事能實現興趣和能力的職業。選擇特定工作領琙,認清 階層。

建立階段

(選擇、安置)

25~44 1. 嘗試期(25-30 歲):個人工作經驗增加,從經驗或訓練中 獲得足夠工作能力。

2. 穏定期(31-44 歲):增進利潤,強化和改善職業地位,是 最具創造性的時期。

維持階段

(專精、升遷)

45~65 1. 職業穏定發展,不易有新的突破。

2. 經由在職進修或繼續訓練以保持技能。

3. 發展退休的財源或計畫 衰退階段

(退休)

65 以上 1. 衰退期(65-70):生、心理逐漸減速發展、衰退,工作本質 和職業角色逐漸減少,以臨時工作取代全職工作。發展技 能以維持退休後的生活安排,並處理資產以維持獨立。

2. 退休期(70 歲以後):完全退出職場,有人愉快,有人失雍,

個別差異大。

資料來源:修正自 Super&others(1957:40-41);Super(1968);張添洲

(1992);張德聰、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2003)。

(16)

在中年期個人,Hall(1986)認為,會經歷重組工作及社會情感需求

(如身心特質、家庭參與等)的過程。在職業生涯發展方面,須自我學習 發展工作技能,拓展組織新願景,因應工作調整之新技能(見表 2-2-2)

表 2-2-2 Hall 的中期生涯發展

階段 任務需求 社會情感需求

中期生涯 1.自我訓練及教導中發展技能。

2.為更新及整合技能而訓練。

3.發展對工作與組織更寬廣的 觀點。

4.新工作的輪調需要新技能。

1.表達中年感覺的機會(焦慮、

挫敗、時間限制、不安)。 2.重新組織有關本身的想法(道 德、價值、家庭、工作)。 3.減少競爭與自我縱容。

4.支持並處理相互的問題應對中 年生涯的壓力。

資料來源:Hall,1986:頁 18

中年期的職業生涯特徵是正向的,例如,Mott(1998)認為,其成就 需求高,重視管理和領導知能,對工作目標制訂,並精於問題解決策略和 團體諮商等。在工作認同方面,Dittmann-Kohli(2005)認為,中年期工作 者其動機強,認同程度高,具專業性和成熟的社會關係。

二、中年期之職場生涯轉換

(一)職場轉換之意涵

職場生涯轉換是指中年期之生命歷程中,隨著個人身心發展和社會生 活,以及外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而在工作或生活上產生 預期的或非預期的、自願的或非自願的、階段性或週期性的改變。這種改 變,可區分為「角色間(interrole)」轉換及「角色內(intrarole)」轉換(Louis,

1980,引自王培瑾,1997;吳鄉泉,1999)。前者指的是進入一個全新且 不同的生涯角色,如初次工作、調職、離職、失業、退休等;後者是指個 人本身態度的轉變,並非指工作角色的改變,如想改變工作不成則退而改

(17)

變自己的心態來適應。林美蓉(1999)則分為不同職業領域的轉換,相同 領域但不同工作的轉換,本來有工作但現在不再有工作的轉換。

另外,生涯轉換可以分為水平式轉換、垂直式轉換及多次垂直式轉換

(Sarason,1977,轉引自吳鄉泉,1999;羅寶鳳,1993)。所謂水平式轉 業生涯轉換是指從一個工作領域轉換到另一個不同的工作領域;垂直式生 涯轉換是指在同一個工作領域中職位的提升;而多次垂直式生涯轉換是指 在一個生涯領域中有多次的改變。

張德聰(1999)、羅文基等(1991)亦指出,轉換職業有以下幾種可 能的方向:(1)移入(找到一個工作),指工作生涯的開始;(2)上移(升 遷),目前的職位往上移動;(3)側移(職業變更),同一工作單位,擔任 不同的職位和職務;(4)移出(離職),離開原有之工作單位;(5)不動

(停滯、適應或強化),停留在原來之工作單位,擔任相同之工作職務;(6)

下移:(倒退),目前的職位往下移動;(7)退休(結束),離開工作生涯。

引述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的資料,邱煥濤於 2005 年 3 月 23 日在 邁向成功之路~談社會新鮮人的生涯規劃演講中提及,職業生涯成長分為 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與衰退期四個階段。其中萌芽期是指從社會新鮮 人至工作三到五年經驗(22~27 歲);成長期為五至十五年工作經驗(28~35 歲);而成熟期則為十五至二十五年工作經驗(35~45 歲);最後,衰退期 是指二十五年以上工作經驗(50~60 歲)。在此四階段亦面臨生涯重要的轉 折點,分別為 28 歲以前是完成轉換職業的重要決定;35 歲以前為累積該 職務領域的專業能力與素養;而 40 歲以後則為參與外部社團開拓社會人 脈與人際關係;最後,50 歲以後需培育後進及參與社會回饋或服務。邱煥 濤認為,一般人在一生中至少會轉換職業 3 至 5 次,其中工作改變大都發 生在中年期。例如,首次轉換職業大約在 28~30 歲時,希望能擔任基層主 管;第二次在 34~38 歲時,希望能擔任中階幹部;第三次在 40~45 時,希 望能擔任高階主管。

(18)

(二)職場生涯轉換原因及決策

職業是中年期生活重要面向,職業轉換的原因是多重的,包括個人及 職場因素(Super&others,1957;Schlossberg,1984;張德聰、林幸台、

田秀蘭、張小鳳,2003;陳如山,1992)。簡言之,職場轉換的原因有個 人因素(如生理、心理之工作認知、人格與能力等),以及工作環境因素(如 低技能工作、負荷重和職場條件和制度差等)。其中,支持系統對轉換前 與轉換後影響力大,這些包括家人與重要他人、朋友網絡、儀式、法律、

宗教、支持團體、組織等,因其可支持個人處理轉業所面臨到的危機與困 難,並且成為職業轉換助力(見表 2-2-3)。

表 2-2-3 成人職場生涯轉換的原因

因素 面向 轉換原因

個人身心特性

z 能力不足 z 興趣不合

z 價值觀與現職不符 z 尋求更高的理想或目標 z 人生目標或興趣改變 z 屆退休之年齡 個人職業期望 z 生涯驅策力未謀合

z 對工作原先之期望與實際差異過大 z 與現職機構政策不合

z 再就業(如婦女)

個人工作技能

z 人際關係欠佳

z 不當的工作行為與態度 z 缺乏應變與創新能力 z 缺乏生涯規劃能力

支持系統 z 家庭或重要他人之影響

工作內涵

z 目前工作單調、缺乏挑戰性、發展性

z 工作負荷或壓力太大

z 工作得不到成就感

職場

職場環境 z 工作資源與環境支援不夠

z 機構制度不合理

資料來源:整理自 Super&others,(1957);Schlossberg,(1984);張德聰、

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2003);陳如山(1992)。

(19)

除了個人身心因素和職場工作環境外,大社會環境變遷,如後工業社 會、全球化趨勢等,也是促使職業生涯轉換的重要因素(Hopson,1981:

5-7)。由於科技的發展,使得社會在組織結構的預測上及在工作環境中的 操作程序上,均有顯著的變化。再者,由於新技術的發展、公司的改組與 轉型、經濟的不景氣、接收、合併與奪取、蕭條與耗竭、落伍與過分專業 化;以及人們工作結構、工作環境與工作性質等也隨著這些變動因素而有 了顯著的改變。工作的差異性也被明顯的分化出來,很多工作被創新發 展,亦有一些隨著時間與環境脈絡被淘汰。

個人所面對的是一個不確定的時代,這種「不確定」的環境充滿了以 下的挑戰(許士軍,1998):(1)自由化和全球化的經營環境-需要更多 變化和適應能力的挑戰;(2)資訊技術所帶來的虛擬世界-資訊技術的發 展,讓人類社會逐漸脫離時間和空間的藩籬與束縛,使得過去許多不得不 然的做法頓時獲得解脫;(3)多元化與個性化的社會充滿了認同危機。這 一切不僅使生命發展充滿變數,職業基本能力也必須隨時填充。

以自我概念及存在主義的理論為基礎,Rogers(1990)認為,中年期 轉換工作是一種理性決策過程(轉引自王培瑾,1997:頁 52)。亦即,個 人步入中年後,在原本的職業領域可能已擁有一片天地,然而由於外在環 境壓力,影響個人認同,產生自我察覺,一是認同並接受現狀,留在原工 作領域。反之,個人亦可能否定自我存在的價值,調整自我概念,除了確 認自己的有限性外,也會進一步評估自己的生活與職業。評估的結果若覺 得目前職業與自我概念一致,將會選擇留任;否則會產生強烈的內在驅 力,採取生涯轉換行動。

持相似觀點,Mobley(1987)也認為轉業是一種理性評估過程。其步 驟大致如下:(1)評估現有工作,檢視工作滿足的程度;(2)考慮辭職,

評估尋找新工作的實際效益,以及辭職的代價;(3)發掘新的工作動機,

尋找、評估和比較新工作;(4)繼而轉換新工作或留任原工作。其實,轉

(20)

業是積極算計的結果,不管是轉業前,或是轉業後,均須自我介入,及時 調整心態和進行價值判斷,乃至重新規劃職業生涯。

總結上述,職場生涯轉換是指中年期之生命歷程中,隨著個人身心發 展和社會生活,以及外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而在工作或 生活上產生預期的或非預期的、自願的或非自願的、階段性或週期性的改 變。驅動職場轉換的原因具有多元的面向,包括個人因素(如生理、心理之 工作認知、人格與能力等),工作環境因素(如低技能工作、負荷重和職 場條件和制度差等)、社會環境變遷以及支持系統等因素均對職場轉換前 後具有高度的影響力。然而,轉業是一種理性評估的過程,個人的自我覺 察與認知即決定了職場轉換的結果,因此,及時調整心態和進行價值判 斷,做出正確的決策乃是使自我職業生涯成功的不二法門。

貳、職場中中年女性生涯發展

中年期職業生涯發展研究一直以個人主義和性別中立為導向。Crozier

(1999)認為,基於此觀點,職業生涯被視為是一種逐漸進展的過程,工 作角色跳脫生活脈絡,探究以滿足個人需求及認同為主,同時,生涯成就 側重於個人能力,而排除社會情境因素。近 10 年來,以中年女性為主的 職業生涯研究逐漸受到重視,研究結果顯示女性職業生涯發展有其獨特性

(Bieverma,1998;Mott,1998;Crozier,1999;Clark & Schwiebert,

2001;田秀蘭,1997;林美蓉,2001)。

一、中年期女性之職業生涯發展

論述中年女性之職業生涯發展,傳統以來,以女性母職、家務角色 和工作角色交錯發展為重要論述之一。例如,Super(1990)指出,這種女 性生涯發展可以分為:(1)穩定家管型(stable homemaking)指女性在學

(21)

或學校畢業就結婚,而沒有任何工作經驗;(2)傳統女性生涯發展型

(conventional)指一些女性在學業完成後,曾工作一段時間、直到結婚後 就成為全職的家庭主婦;(3)穩定工作型(stable working)指一些致力於 終身事業發展的女性,對這類女性而言,其生涯發展中工作是重點,而家 庭角色居次(引自林美蓉,2001)。

除了家務與工作交錯發展外,中年女性職業生涯發展型態,也可以從 開始工作的年齡,投入時間長短,以及參與程度深淺來分類,例如Zytowski

(1969)認為,可以分為三類:(1)輕度職業型(mild vocational)指女性 加入工作行列的時間有早有晚,而且工作時間少,參與程度低;(2)中等 職業型(moderate vocational)指女性很早就開始工作,投入場場時間長,

但參與程度較低;(3)非尋常的職業型(unusual vocational)指女性很早 即加入工作行列,投入時間長,不曾間斷,且參與程度也較高(引自鐘珠 蓮,2003)等。

近年來,「流動」(fluid)、「轉換」(transition)等加入「母職和工作並 存」等概念已成為女性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論述(Super,1990,轉引自林 美蓉,2001;Bieverma,1998)。換言之,女性職業生涯發展往往是中斷的,

通常以結婚生子為關鍵事件,婚前工作,婚後停止,直到孩子成長,再復 出工作。其次,職業發展也是雙軌(double track)的,同時兼顧事業與家 庭。同時,職業也是不穩定(unstable),即從事的工作再工作、再中斷等,

不一定具有特定的型態。最後,女性職業生涯是多重嘗試(multiple trial),

從事不同類型的工作,它們彼此間沒有什麼相關性。

從個人導向觀點來看,無論是女性生涯發展或職業生涯發展,除了受個 人身體、人格特質與能力或教育程度等因素驅動外,外在社會關係如家 庭、配偶、社會地位、族群、世代,以及社會價值等,皆會影響女性的生 涯發展選擇。近年來,關係導向之女性職業生涯發展被受關注,尤其是女 性工作向家庭生活傾斜,無論是職業選擇或生涯決策。Bieverma(1998)、

(22)

Mott(1998)、Crozier(1999)、Lachman(2004)、Dittmann-Kohli(2005)

認為,女性職業生涯發展比男性更複雜,甚至於有其獨特性。例如,中年 男性選擇職業時,傾向於選擇與家庭有關的職業,如法律或醫學領域,女 性均選擇家庭事務相關之範疇(Crozier,1999)。近年來,工作自由度高 或自主性強的自營(self employment)和家庭本位的商業(home-based business)逐漸興起(Lamkin,2003),也逐漸吸納女性勞動力(Adkins,

1995),這種家庭與職場交錯的事業,造成中年女性之職業生涯發展更具 複雜性。

對中年女性而言,由於子女或父母照顧,工作與家庭平衡是重要的需 求之一(Bieverma,1998;Mott,1998;Lachman,2004;Dittmann-Kohli,

2005)。至於女性職業生涯決策取決於私密關係或重要他人的意見,而不 完全是經由理性客觀之決策過程;職業生涯成功的條件重視關係導向勝於 自我或工具性導向(Crozier,1999)。

由以上可知,引發女性生涯發展或職業生涯發展的驅策力,包含個人內 在層面如身體、人格特質、能力、教育程度等因素;外在社會關係如家庭、

配偶、社會地位、族群、世代,以及社會價值等。對中年女性而言,其生 涯是家庭與工作交錯,而職業生涯則是中斷的、多重的,受制於家庭生活 和母職角色,甚至於以家庭為基礎的職業型態。

二、國內中年女性職業生涯轉換相關之實證研究

(一)女性生涯轉換

國內對於女性職場轉換議題的相關實證研究,臺美光(2003)、王培瑾 (1997)、羅寶鳳(1993)等。三位研究者皆以成年婦女為研究對象,探究其與 中年生涯轉變之相關因素,這些研究發現可以歸納為下列面向:

1.對中年認知

(23)

研究顯示,女性對「中年」的認知大都以心理年齡、心理階段看待,

而非單純只是生理成熟驅動的生理階段。其次,她們視「中年轉換」為生 命事件之一,並未將中年轉換視為中年危機或者中年轉機。同時,研究顯 示,中年女性最重要任務是解決過去青少年時期未完成的任務,建立堅實 的自我認同。一旦自我認同建立,信心也會跟著開展。

家庭關係著中年女性之生涯發展,研究結果顯示(1)與子女關係:中年 女性對於孩子成長離家感到更多的自由,而朝著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邁 進。因此所謂「空巢」帶給中年女性的是寂寞孤單還是自由自在,其實尚 無定論。(2)與配偶的關係:中年女性認為,可能面臨失婚、離婚甚至喪偶 的情形,因此,需重新調整與配偶之間的相處模式。(3)與父母的關係:撫 養與照顧父母的責任將使婦女負擔以及壓力更加沉重。

2.職業轉換方面

研究指出,中年女性離開舊職的原因有是:(1)工作認同面向,如「工 作角色功能難以發揮」、「缺乏成長和挑戰的機會」、「週遭人事的啟發」

等,以及個人成就感,如「成就動機」、「經濟需求」及「順應自我的表 達」等。她們決定轉變的過程可分為「想法的萌生」、「嘗試與摸索」、

「自我評估」、「確定轉變方向」、「付諸行動」、「轉任新角色和新職 務」、「學習與適應」、「留任或離職」。至於影響生涯轉變之因素如年 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子女數、最小子女年齡及本身工作狀況等不同,

而有顯著差異存在。再者,女性職業生涯轉換與支持系統關係密切,如「配 偶的支持」對婦女從業或生涯轉變均有極大的影響。最後,個人與家庭背 景因素、支持系統因素與生涯動機因素可預測成年婦女之生涯轉變。

其中,羅寶鳳(1993)提到婦女在發展過程中,和男性最大的不同,

在於社會的價值、規範及其扮演角色的差異,因此可從三方面來探討,(1)

是婦女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如妻子、母親、工作者等;(2)在此多重角色

(24)

中,婦女的因應模式及支持系統;(3)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包括生理健康 事件,家庭週期事件以及工作生涯事件等,而有的是重要事件,有的只是 平常自然的生命階段。然而每位婦女對事件的解釋不同,所帶來的結果也 不同。

由上述研究結果得知,中年是一統整自我的時期,對女性而言尤其如 此,因為女性在中年之前的生命歷程都在照顧他人、以他人為主軸, 在 中年轉換這一評估自我的時刻,女性勢必對自我有一番新的檢討與認識。

而「中年轉換」讓中年女性的社會位置,家庭角色扮演和個人生理與心理 上皆有顯著地變動, 中年女性面對許多新的發展任務與挑戰,並重新為 自我的生存與生活意義定義價值。

(二)女性文教工作者生涯轉換

國內對於女性文教工作者的相關實證研究,近年來逐漸增多,如高秀 蓉(2000)、陳佳雲(2003)、王碧瑤(2005)等人的研究(見下表 2-2-3)。

這些研究均採質性研究取向,並使用深度訪談方式探究女性文教工作者職 業生涯轉換之情形。研究結果發現,生涯轉換可能源自於偶然事件或過去 工作經驗、自我對未來之考量與規劃,自我興趣、工作情境,以及職業的 聲望等均是決定因素。因此,女性職業生涯重視工作價值,接受工作挑戰,

並且,轉換歷程中支持來源大多是家庭支持系統,以及重要他人也會影響 其個性、態度與價值觀的建立。茲將之整理為研究文獻(如表 2-2-4)如下:

(25)

表 2-2-4 成人生涯轉換議題的相關文獻彙整

學 者 研究對象 研 究 方 法 研 究 發 現 高秀蓉

(2000)

大學非主 修教育的 國小師資 班教師

質性研究 深度訪談

1、六位童年職志為國小教師者,與老師間互動較多 2、生涯轉換的契機,可能源自於偶然或之前工作的 挫折、考量未來發展,轉換歷程中支持來源多是家人 3、轉換過程個人的適應,包含壓力的處理、情緒的 調適;行動上會嘗試轉換環境、嘗試新工作、宗教寄 託、尋求資源及支持、或重新檢視自身之能力 4、總 和六位受訪者對於工作的核心價值是,壓力小,工作 符合自身之價值觀、能力及天性,配合家庭、工作的 利他性,滿足物質層面需求、父母的期待

5、任教承諾會受教師工作環境、工作壓力、對教師 工作的認同影響;六位受訪者對目前教師工作有投入 的意願,未來不排除做轉換其他生涯的考量。

陳佳雲

(2003)

文教及社 福基金會 女性主管

質性研究-多 重個案研究

深度訪談

1、文教及社福基金會女性主管父母的教養態度以兼 具權威與民主的方式居多

2、父母和師長的期望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她們的就業 方向,且在求學過程中擁有豐富的打工經驗

3、女性主管仍須對子女的教養負起大部分的責任,

職業選擇以興趣為主要的考量,職涯發展的途徑與方 向是多元寬廣的

4、工作情境與職業的聲望會影響工作的轉換,而重 要他人會影響個性、態度與價值觀的建立

王碧瑤

(2005)

現職非師 範體系國 中教師

深度訪談 敘事研究

1、 兩位研究參與者與生涯相關的生命主題,包括

「認份的面對困境」「追求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 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協調」「與生涯楷模 學習」、「依工作需求,不斷充實相關知能」等 2、 生涯轉換過程中相關因素,包含「個人動力」「家

庭」、「社會環境」

3、 最後根據研究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與反思

本研究係從個人轉換職場的經驗之觀點來討論生涯轉換的課題,因 此,與上述相關實證研究對於研究方法與訪談方式的考量與選取有相似之 處,並希望本研究能對與上述不同職場領域以及相異年齡階段的女性文教 工作者有更深入的探索與發現,再與上述實證研究作交叉比對,期能對此 一族群的女性文教工作者有更多元化的洞悉與反思。

(26)

參、職業生涯轉換與學習 一、自我導向學習

成 人 教 育 學 ( andragogy ) 是 用 來 幫 助 成 人 發 展 的 藝 術 與 科 學

(Knowles,Holton III and Swanson,1973)。成人教育學強調成人的獨特 性,如成人自主性較高,具備豐富的生活經驗。因此,成人學習具受內在 驅力影響,具自我導向特質,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問題或達成生命任 務。Knowles,Holton III and Swanson(1973)認為自我導向學習是一種歷 程,是個人在沒有他人的幫助之下,自己引發學習的需要,建立學習目標,

找尋學習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選擇和進行適當的學習策略,最後則針 對學習結果進行評鑑的一連串過程。其要素包含學習者決定學習目標以診 斷需求,形成計畫,付諸行動,達成目標的歷程。由此可知自我導向學習 的觀點涉及學習者之外的因素。

自我導向學習開啟成人學習者的視窗,因為其具有下列特性:學習 內容與學習方法多元,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或待解決的問題,決定 學習材料與學習方法;學習地點彈性,任何地點都可以進行學習,不一定 僅限於學校,包括工作場所、家庭、社區、社團、正規或非正規的教育機 構。因而自我導向學習為成人開啟多元的學習管道,使學習機會具有高度 的彈性與開放性(黃富順,2002)。

二、轉化學習

Mezirow(1995)認為,轉化學習的發生是當一個人反省其生命中所 經歷的事件背後的假設或期待時,當發現這些假設有錯誤或不周延時而去 修正它們,而一個人的意義觀念可能被扭曲或未發展,所以人必須對自己 的信念系統不斷提出質疑,產生真正的成長及改變,即謂之轉化學習。

既有經驗斷裂是學習的開始,Mezirow(1995)認為,轉化學習是提

(27)

問、反思和實踐過程。它的歷程是有三(Mezirow,1995):(1)環境發生 變化,個人陷入疑難,如生去重要他人、或工作改變等;(2)心智活動開始,

對疑惑進行自我檢視(或求助於宗教等支援系統),提出假說,尋求協助,

與他人協商分享,找出可能性,並設計行動計畫;(3)實際環境中,積極 實驗,如學習行動的知能,試行新角色,營造新聞係,讓自我與社會間取 得平衡。

問題解決歷程可視為是反思性學習,但並不一定產生轉化性學習,

僅有個人發現自己既有的文化心理假設是扭曲、不真實或是不公正時,此 學習才具有轉化性。Mezirow(1991)將轉化學習分為:「非反思」與「反 思」,前者是指習慣性行動,而後者則是高度心智介入過程,又可以分為 內容反思、過程反思和前提反思。換言之,反思是指個人在實際環境中,

積極評估自己行動的內容,檢視採取的策略和技術,並反採取行動的原由 和結果等。

Merriam & Caffarella(1999)、李瑛(2002)統整 J. Mezirow、P. Freire 以及各家學者對轉化學習的論述和研究,指出轉化學習有三個關鍵的概 念:以生活經驗為中心、批判性反省的過程、轉化學習與成人發展之間的 關聯。此三個概念亦為轉換學習歷程的核心,轉化學習是以經驗為起點並 以其作為反省的內容,對生活經驗進行批判性反省是轉換的必要條件,而 這整個過程的改變即是成長的提升和啟發。

換言之,轉化學習理論所主張的是個人以其生活經驗為中心來進行批 判反省的過程,進而促使個人經驗成長和生活改變。因此,綜合「轉化」

和「學習」兩者在文字上的意涵,可將「轉化學習」視為是影響個體內在 心智或外在行為改變之ㄧ種延續性活動歷程,可能是有意的亦可能發生在 無意間。

(28)

三、非正式學習

實作學習近來成為論述組織學習的重點,Eraut(2000)認為,組織 內的非正式學習依工作者之自我積極性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它們分別為隱 性學習(implicit learning)、回應學習(reactive learning)以及審慎學習

(deliberative learning)。隱性學習是將進入既存經驗,但未意識到新經驗 對自己的影響。回應學習是習以為常地以既有經驗作為反應的基礎,出現 偶發式或即時性學習。至於審慎學習是連接先備經驗、當前情境,並扣合 未來發展,追求有利的學習機會,積極設定學習目標,以提昇實作技能(見 表 2-2-5)。而在本研究中,將依上述之學習類型剖析女性補教業者在職場 實作中經驗的學習之情形。

表 2-2-5 職場中經驗的學習 類型

經驗轉化

隱性學習 回應式學習 審慎學習

先備經驗 欠缺連結 取自

過去情節、事件 反射式

經驗挪用

檢討

過去經驗、行動、事件 反省

較具系統性 當前經驗 進入

記憶庫 選取 經驗

偶然注意事實、意見、

印象和想法 確認並準備學習

參與

決策、問題解決 計劃

非正式學習 未來行為 未能連結

先前經驗

準備

即時性學習

計劃 學習目標 學習機會 資料來源:引自 Eraut.(2000:13),陳雪雲(2005:158)

以職場作為學習場域,個人在實作過程,增進自己的技能,這種由生 手到專家的學習歷程,也是組織學習的重要論述之一。Dreyfus & Dreyfus

(1986)認為,生手(novice)、進階初學者(advanced beginner)、勝任者

(competent)、精熟者(proficient)到專家(expert)是漸進的歷程,個人

(29)

能力在實作的過程中逐步進展;對情境知覺的深度和廣度也大幅提昇;由 被動的遵循(服從)態度晉升為以個人實作技能不再依賴規則、方針或格 言行事,有自我作風。McPherson.(2005)其後又增加兩階段分別是自我 掌控(mastery)和實作智慧(practical wisdom)。(詳見表 2-2-6)

表 2-2-6 從生手到專家的七個階段

階段 特質

階段一 生手

嚴謹地遵循被教導之計劃或規則 少許的情境知覺

欠缺辨識性判斷力

階段二 進階初學者

以先前對情境的認知和屬性引導行動 情境認知仍舊有限

所有的屬性和情境認知都同等重要

階段三 有能力者

有能力因應複雜情境 將部分行動視為長期目標 有意識地慎思計劃

採用標準化和例行之程序

階段四 精通者

整體認知情境而非部分 看到情境中最重要者 知覺常態中的偏離者 作決策較省力

遵循規則,然隨著情境而改變意義

階段五 專家

不再依賴規則、方針或格言行事 經由深層暗默理解直覺地把握情境

採用分析性策略以因應新環境中之問題或作判 斷

看到「可能」的願景

階段六 掌控

自我覺知關注焦點增強 個人整合

階段七 實作智慧(practical wisdom)

溝通 社群 共同性

資料來源:整理自 Dreyfus & Dreyfus (1986:25);McPherson

(2005)

(30)

總結上述,本研究即是從女性個人的中年職場轉換經驗為出發點,探 討在轉業歷程中,其職務轉換時的學習歷程與自我反思,以及對個人的成 長與啟發。職場學習有非正規學習,然而有很大部分是非正式學習。除了 職場學習外,非正式學習也發生在親密世界和公民世界(陳雪雲,2005)。

因此。本研究擬藉由這些學習方式以了解中年女性在補教場域中,其轉業 前的決策歷程以及在新職場中其知識轉移機制、從生手到專家的學習歷程 之學習經驗,最後整合職場學習經驗、職場轉換歷程與轉業前後之學習策 略與管道三者,並分析三者之相關性。

數據

表 2-2-1 D. E. Super 之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  階    段  年  齡  主要工作任務  成長階段  (認知)  0~14 1.  幻想期(0~10 歲):以需求為主,角色扮演、嘗試各種經驗。2
表 2-2-4  成人生涯轉換議題的相關文獻彙整  學  者  研究對象  研  究  方  法 研        究        發        現  高秀蓉  (2000)  大學非主修教育的 國小師資 班教師  質性研究 深度訪談  1、六位童年職志為國小教師者,與老師間互動較多2、生涯轉換的契機,可能源自於偶然或之前工作的 挫折、考量未來發展,轉換歷程中支持來源多是家人3、轉換過程個人的適應,包含壓力的處理、情緒的 調適;行動上會嘗試轉換環境、嘗試新工作、宗教寄 託、尋求資源及支持、或重新檢視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簡報 6(活動三) 尊重

Visual Basic提供了許多控制項介面來處理由鍵盤輸入

 今天早上在網絡社交平台見到「飛彈」的狀態已轉為單

 學生能圍繞主題說話,能運用連接詞略述 事情的經過,高年級學生可以用較多形容

理論,則認為人的情緒不是單純由事件本身引發的,更多是由當事人對事件的 理解或看法而引起的。ABC 理論的 A 是指誘發事件 (Activating

「僅僅靠事件的順序本身並不能構成情節。」「因

一家人上館子時,氣氛多是輕鬆愉快。這正是學習自我管

內容概要: 透過有聲故事書分享及討論,培養學生 考慮別人的感受及需要,並以真誠及關 懷的態度與同學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