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學習者是教育的主體,有關學生學習適應的研究及其在教育上的啟示 與應用,一直以來是備受關注的課題;再者,學生的升學意願會影響其升 學的準備狀況,進而呈現出學校的升學率,這關係著學校的辦學好壞。故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體育班學生之學習適應情況、升學意願情形及兩者的 關聯性。因此,在進行研究設計及問卷調查之前,本章將先就高中體育班 的設置、學習適應的理論探討、升學意願的理論探討、學習適應與升學意 願的相關研究等四部份來進行探討,最後做一總結以提供本研究設計的基 礎。

第一節 第一節第一節

第一節 高中體育班的設置高中體育班的設置高中體育班的設置 高中體育班的設置

我國優秀運動人才培訓政策隨著時代慢慢演變,從最先的運動代表隊 模式、接著重點發展項目模式、再者體育實驗班模式,一路發展成現今的 體育班模式(謝應裕,2006)。體育班的成員,是由各專項運動選手以其優 異的運動成績進入該班就讀,可謂為集優秀運動人才於一班。以下就高中 體育班的設置目標、高中體育班的設置沿革、高中體育班的設置情形等三 小節來加以探討。

一 一一

一、、、高中體育班的設置目標、高中體育班的設置目標高中體育班的設置目標高中體育班的設置目標

((

(一一一)一)))落實學校教育目標落實學校教育目標落實學校教育目標落實學校教育目標

(2)

我國學校教育,向來以「五育均衡發展」的教育目標為最高指導原則,

其中亦包含體育,可知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再者,藉由國內「特 殊教育法」對資優教育的內容界定可知,「體育班」亦屬於學校資優教育中 的一環,而其設置目標在於早期發掘具有運動潛能之學生,來施以計畫性 與系統性之培訓,授以體育專業知識與技能,使其潛能得以發揮。因此,

各階段廣置體育班,對長期培育我國體育資優生及發展體育專業教育,具 有規劃、輔導與紮根的重要功能(詹俊成,2002)。

((

(二二二)二))貫徹國家體育政策目標)貫徹國家體育政策目標貫徹國家體育政策目標貫徹國家體育政策目標

翁志成(1992)和蔡崇濱(1996)指出,國家的體育政策分為兩大目 標:一是以全民健康為福祉,增進國民健康,充實國民生活為依歸的全民 運動;二是培養優秀運動員,提高運動水準,提升運動競技成績、奪取金 牌為導向。體育班的設置總目標,也就是最終目標,是在培育國家級選手,

為國爭光;而造就優秀選手,是刺激民眾認識,甚至身體例行從事該項運 動的良方(陳龍雄,1989)。體育班的設置可落實國家體育政策「推廣全民 體育」及「提升運動競技水準」的目標。

((

(三三三)三)))健全運動員培訓體系目標健全運動員培訓體系目標健全運動員培訓體系目標健全運動員培訓體系目標

「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條文第一條:「…成立體育班(以 下簡稱體育班),配合國家重點運動發展,於國民中小學階段早期發掘具 有發展運動潛能之運動人才,提供國民中學運動績優學生進入高級中等學

(3)

校繼續升學,銜接中學階段優秀選手繼續培訓,並建立優秀運動人才一貫 培訓之體系為目的,…」。就此條文意義,高中體育班的設置目標就是要健 全運動員培訓體系,教育部(2006)將高中體育班定位為國家優秀運動員 培訓體系中第 3 級,以承續國中、小階段與大學階段間競技運動選手之培 訓工作。

二 二二

二、、、高中體育班的設置沿革、高中體育班的設置沿革高中體育班的設置沿革 高中體育班的設置沿革

我國高中體育班自民國 86 年發展迄今,已為我國中學生競技運動奠定 基礎,更是國家代表隊選手的培訓搖籃。尤其各運動種類之優秀選手因接 受體育班的培訓而能在國際體壇展現崢嶸,顯見體育班對於我國優秀運動 人才培訓所扮演之重要地位。綜觀我國體育班的設置沿革,約可分為三大 階段(教育部,2005):

((

(一一一)一)))第一階段第一階段第一階段第一階段((((民民民民 86868686----909090 年90年年年):):):):體育班係為發展中學生競技運動而設立體育班係為發展中學生競技運動而設立體育班係為發展中學生競技運動而設立 體育班係為發展中學生競技運動而設立 前臺灣省政府教育廳遂於 86 年頒布「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實施 計畫」,並於 87 年修訂「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試辦體育班實施計畫」及訂 定「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成績考查試辦計畫」,於 87 及 88 年度均補 助體育班學校訓練及設備經費;惟自 89 年度起,因省府業務功能與組織調 整,前述相關補助經費預算不再編列。由於體育班的經費短缺,也因而間 接影響中學生競技運動的發展,直到民國 90 年 1 月 10 日後,教育部與行

(4)

政院體育委員會協商後決議,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發展及經費補助事宜,

俟評估後由教育部統籌規劃,政策得以延續。

((

(二二二)二))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第二階段((((民民民 91民919191----939393 年93年年年):):):):體育班為配合國家體育政策而轉型發展體育班為配合國家體育政策而轉型發展體育班為配合國家體育政策而轉型發展 體育班為配合國家體育政策而轉型發展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於 91 年 1 月 12 日召開「國家競技運動發展會議」,

其在「加強運動員培訓,有效提升競技實力」方面,結論略述為:請教育 部配合行政院體育委員會重點發展項目,於國小、國中及高中(職)整體 規劃設置體育班,並輔導大專院校建立發展特色運動或成立輔導區,以系 統化銜接運動訓練任務。之後,教育部並修正「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

第十六條之一,同時,教育部中部辦公室依前述辦法規定擬定「高級中等 學校成立體育班注意事項」,並於 93 年 3 月 16 日公佈實施。據此,高級中 等學校體育班成立之法源依據得以確立,並配合國家政策培養中學生優秀 運動員。

(三三三三))))第三階段第三階段第三階段第三階段((((民民民民 94949494 年起年起年起年起))))::::體育班配合體委會挑戰體育班配合體委會挑戰體育班配合體委會挑戰體育班配合體委會挑戰 2008200820082008 黃金計畫及黃金計畫及黃金計畫及黃金計畫及 2009200920092009 年高雄世界運動會競賽種類作重點發展

年高雄世界運動會競賽種類作重點發展 年高雄世界運動會競賽種類作重點發展 年高雄世界運動會競賽種類作重點發展 由體育班設置的開始可知,行政機關在政策與法令之執行與擬定,皆 力求延續性與完整性。體育班的設置,對於培養優秀運動人才或提升國家 競技運動水準有相當大的貢獻,對國家競技運動之推展也有其正面性意 義。然而,在國家財政日益緊縮的情況下,體育班的經費來源應予聚焦,

因此,為提供未來體育班發展所應遵循的方向,教育部於 93 至 95 年度分

(5)

別辦理「93 年度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工作檢討會」、「93 學年度高級中等學 校體育班發展計畫研討會」、「95 年度高級中學學校體育班經營策略研討 會」,邀集相關專家學者與會,共同研擬具體策略以強化高中體育班之未來 發展。

此外為達成總統 2008 年奧運會奪 7 金的神聖使命,體委會擬定「挑戰 2008 黃金計畫」,接著世界運動會(2009 年在高雄舉辦)舉辦時的奪牌使 命下,體育班發展應配合轉型,朝精緻化發展,以銜接整體之競技運動培 育體系。

三 三三

三、、、高、高高中體育班的設置情形高中體育班的設置情形中體育班的設置情形中體育班的設置情形

我國高級中學學校體育班重點發展方案(教育部,2005)歸納出目前 高中體育班發展現況問題如下:體育班設置無法源依據、體育班發展未配 合國家體育重點政策、體育班績效考核機制闕如、體育班培訓經費短缺、

體育班升學管道未暢通、體育班課程規範不明確、體育班訓練場地設施不 足、體育班社會資源未整合等八大相關問題。

高中體育班自民國 87 年後陸陸續續增設班級,日前由「95 年度高級中 學學校體育班經營策略研討會」與會資料得知,共有 115 間高中職設立體 育班,經營 443 個運動團隊,43 種運動項目,男、女學生人數統計共 7615 人(程瑞福,2006)。分析資料得知(1)設班學校總數集中在都會區,其

(6)

中以臺北縣市、高雄縣市、台中縣市三區域,佔設班總數達 51﹪;(2)體 育班之發展運動項目過度多元,共有 43 種運動種類,且平均每校 3.85 隊,

未完全契合國家重點發展種類;(3)學生人數逐年提昇,顯見設班績效,

但男、女比率差距過大(男生 5531 人,女生 2084 人),女運動員僅佔 27

﹪,仍待提昇;(4)成立隊伍 443 隊,專兼任教練 330 人,多數體育老師 身兼教練,且教練進修管道或相關資訊不足,影響帶隊成效;(5)整體經 費不足,體育班推行不易,且偏遠地區比賽經費負擔重。

在經過多次相關專家學者與會,而有催生研議「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

之動作,由研究小組共同起草,前後舉辦北區與南區兩次座談會,蒐集實 際經營學校體育班之校長、教師及專任教練之意見,並經教育部與中部辦 公室相關業務官員、各縣市教育局體健科官員(含北、高兩市)及學者專 家,歷經十多次會議討論,本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草案經十 一次修訂,最後由教育體育司經法規會議審議後通過「教育部主管高級中 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置要點」(2006)。

第二節 第二節第二節

第二節 學習適應的理論探討學習適應的理論探討學習適應的理論探討 學習適應的理論探討 一

一一

一、、、學習適應的意義與內涵、學習適應的意義與內涵學習適應的意義與內涵學習適應的意義與內涵

個人自出生後,即開始一段長久的學習之路,父母是最早的「教師」,

教導他們基本的生活技能,之後進入學校就讀,開始系統化的學習,配合

(7)

身心發展,教育適當的知識與技能;但是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其產 生的學習適應必有所差異。因此,身為教育者實有必要瞭解學生學習適應 困難之所在,並給予適切輔導,避免學生心生挫折而畏懼學習。以下就學 習適應的相關理論予以分析探討。

((

(一一一)一))學習適應的意義)學習適應的意義學習適應的意義學習適應的意義

國內學者張春興(1989)對「學習」(learning)一詞所下的界定是:

「學習是個體經由練習或是經驗使其行為產生較為持久的改變之歷程。」

國外學者 Kimble(1967)亦認為「學習」乃由增強練習的結果,而在行為 潛能上發生持久性的改變。因此,以心理學家的角度觀之,學習是個體持 續性的行為改變之歷程或結果;行為改變包含個體內隱與外顯的層面;學 習的內涵包括認知、情意、態度與技能,個體經由學習得以保持與環境之 間的互動關係。

黃萬益(1975)認為學習是一種適應的歷程,即個體為了滿足內在的 需求以適應環境或克服種種困難的歷程。「適應」(adaptation)一詞最早 是由生物學者 Darwin(1859)所提出,乃從生物進化的觀點出發,認為生 物為了生存,就必須適度調整改變自己以因應外在環境,「優勝劣敗、適者 生存」乃是其基本原則。這樣的概念後來被心理學家所轉化引用,並因著 眼角度的不同,將「適應」解釋為個體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奮鬥的過程。

其後,適應一詞由「adaptation」修正為「adjustment」。Adjustment 含有

(8)

調整的意思,亦為個人改變自己的內在觀念、態度或外在行為以迎合環境 的需求。

認知心理學家 Piaget 認為適應是指個體的認知結構或基模因環境限制 而主動改變的心理歷程,包含了「同化」及「調適」兩個歷程。張春興、

林清山(1981)則認為適應是主動與被動的因應行為,或一個人對自己、

別人與環境事物的反應;個體一方面因應環境改變自己內部的心理狀態(被 動),一方面則改變外在的環境(主動),以維持和諧的交互作用。

洪冬桂(1986)將「適應」定義為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一種互動關係,

從動態而言,是指個體為了滿足其生理的、社會的和心理的基本需求,面 對環境適當地解決問題,朝向自我實現的目標,做一連串有意義、有系統 行為表現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個體力求與環境之間和諧均衡;從靜態而 言,是指個人的需求在環境中得到滿足的一種狀態,此時二者之關係美滿,

個人生活幸福。本研究所採定的定義,是兼採各家學者之看法,而將適應 定義如下:適應是指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之下,所表現的因應行為,是一 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使之能與環境和諧相處,並達到個人心理健康的狀態。

學生在學校主要的工作是學習,根據「適應」一辭進而衍生出「學習 適應」。綜合上述對「學習」與「適應」的定義後,因此將「學習適應」的 意義定義如下:學習適應係指個人與學校生活環境之間的一種互動關係,

此種交互關係不僅是個體對於其所處物理環境而言,同時還包括對自己、

(9)

他人及對團體的關係,甚至深入到個體心理與情緒的行為,皆能處在一種 良好理想狀態,進而增進個人能力、滿足感與自我實現,達成個人與學校 生活環境最和諧的狀態。

((

(二二二)二))學習適應的內涵)學習適應的內涵學習適應的內涵學習適應的內涵

歷來學者多以編製問卷施測的方式,來瞭解各階段學生學習適應的情 形,其研究成果已相當豐碩,不僅理論完備更對教學實務貢獻極大。但因 學者研究觀點的不同而對施測的內容亦有所差異,以下便整理各家學者的 文獻中所提及之分類,將學習適應的內涵整理如表 1:

表 1 學習適應的內涵

年代 研究者(問卷名稱) 學習適應的內涵 1995 張宏亮(運動績優保送生

學校適應問卷)

學業成績、運動成績、師生人際關係、學 校生活與個人發展、人格心理上的問題 1996

莊翠玉﹙運動績優生就讀 大專院校一般科系之學 校適應情況問卷﹚

學業適應、運動訓練適應、學校生活適應

2003 黃楗翔﹙運動績優生與一

般生適應情況之問卷﹚ 學業適應、運動訓練適應、生涯規劃 2004 王彩鳳(國小舞蹈班學生

學習適應量表)

學習方法、學習環境、課程設計、教師教 學、人際關係

2005 吳敏華(高中籃球運動績 優生學校適應調查問卷)

課業學習適應、運動訓練適應、人際關係 適應

2005 胡業成(運動績優生學校

生活適應問卷) 學校生活情況、適應情形、期望學校協助 綜合歸納上述學者的看法,本研究對學習適應的內涵,採取體育班學 生在學校之課業學習、運動訓練及人際關係適應情形三個面向。以下即將 課業學習、運動訓練及人際關係適應情形三個面向陳述如下:

(10)

1.課業學習適應

課業學習適應係指個體在學業方面,能達成課程的要求或克服壓力、

困難,而使個體在其內在與外在環境間維持和諧之關係。

2.運動訓練適應

運動訓練適應係指個體在各自運動專長訓練中,能符合有關體力、技 術及心智機能等的培育養成訓練,而使個體在其內在與外在環境間維持和 諧之關係。本研究中所指的運動訓練是各項運動專長訓練,包括跆拳道、

桌球、射箭、曲棍球、田徑、籃球、柔道(含角力、摔角)、滑(溜)冰、

拔河、舉重、棒球、擊劍、空手道、劍道等。

3.人際關係適應

人際關係適應係指體育班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隊友或師長相處的 情形。本研究係指體育班學生具備有穩定的情緒及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在 平日生活中維持與訓練環境的和諧關係。

二 二二

二、、、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探析、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探析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探析 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探析

體育班學生的求學情境原本就與一般學生有著明顯的不同,有著不同 角色需扮演(Adler & Adler, 1985; 1987; Leonard, 1987; Martens &

Lee, 1998),不只要扮演好運動員的角色,辛苦訓練以求取優異的運動成 績;同時,更要兼顧學校的課業成績,扮演好學生的角色(Street, 1999);

(11)

「運動員」及「學生」的雙重角色,迫使學生承受許多的壓力,體育班學 生花費長時間於專長訓練上,在課業成績上自然無法跟一般學生一樣好,

若課業得不到成就感,課業的適應問題便自然發生;由於運動場上競爭激 烈,各校招生體育班數目日漸增多,若也不易取得優異成績,運動訓練的 適應問題也因而產生;況且「社會角色」的扮演也需要費心,這來自同儕 間、家庭內與學校中的各種壓力,多多少少無不影響著體育班學生;魚與 熊掌無法兼得,體育班學生只好在三個角色取捨,造成或多或少的學習適 應困擾(許建民,1998)。

張宏亮(1995a)認為運動選手的學校適應包括:(1)與學校中的重要 他人,如老師、同學等之間相處的關係。(2)選手的行為和態度符合學校 所認可的價值標準。(3)學業、運動成績達到學校所期望的目標。

((

(一一一)一))體育班學生的課業學習與運動訓練適應)體育班學生的課業學習與運動訓練適應體育班學生的課業學習與運動訓練適應體育班學生的課業學習與運動訓練適應

由於體育班學生要在學生與運動員兩個角色中呈現平衡狀態,故藉由 探討運動員課業學習、運動訓練適應問題,來顯示出體育班學生問題所在,

並提出專家見解,以解決體育班學生的課業學習、運動訓練適應問題。

學者研究影響體育班學生流失的因素,其影響因素之排列順序以學業 壓力因素為首,其次是參與樂趣因素、自覺能力因素、球隊組織因素

(Castiglione, 1983, Weston, 1984; 胡耿毓,1999)。體育班學生產生 學業適應不良的二個主要原因,一是運動訓練因素,二是本身學科基本能

(12)

力因素。當學業適應產生困難時,大部份會找同班同學協助,另外也希望 學校提供課業輔導的協助﹙Weston, 1984;莊翠玉,1996﹚。學者認為體育 班學生學業成績不理想的主要因素:乃是學生本身造成的,如學習動機不 夠強烈、努力不夠、上課不專心及學習方法不當等(李坤培,2003)。林國 棟(1984)則認為:(1)運動仍需要讀書,學業為立業根本,基本學識是 必須具備;(2)讀書與訓練是不會衝突,讀書與訓練可以兼顧,這是選手 本身意志問題;(3)運動選手是興趣、是責任。

Pinkey(1991)建議,透過比賽季外或開學前實施「學生運動員課業 輔導講習」,教導學生時間管理概念與正確的讀書技巧,同時透過精熟學習 的概念進行教學,並配合補教教學的實施,而這皆有賴於專業合格師資。

許建民(1998)為減少過度訓練的壓力,並有效的調適訓練外的時間,

建議(1)整體球季規劃,在訓練期與比賽期外避免額外訓練浪費體力,以 及影響到學校正常上課;(2)運動員宿舍安排,讓運動績優生與一般學生 共同住宿,不僅減少同儕次級文化的產生,亦可接受室友的薰陶,強化學 生之角色;(3)教練的價值觀評估,教練對學生的「運動員」與「學生」

兩種角色的認定,應該正向且能力求平衡,不應偏頗任一角色(Sherry &

James , 2001)。

高中籃球運動績優生在高度的競爭環境中,課業與訓練雙重壓力下,

造成相互影響,教練需多方面瞭解球員並督促學業與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13)

在正常運動訓練下,幫助選手兩面兼顧,必要時可請學校教師或是課業較 好同學加以指導(吳敏華,2005)。

大專院校的運動績優生,每天仍繼續參與運動訓諫,在訓練的「時間」、

「強度」、「教練指導」及「每天訓練後身心疲勞之感覺」等方面均較高中 減少;大部份的運動績優生,仍繼續參加比賽,但現在的運動水準較高中 退步;大部份的運動績優生常感到徬徨無措不知何去何從、不知自己將來 有何打算、覺得生活缺乏目標等﹙莊翠玉,1996﹚。

周宏室(2006)在高中體育班訪視後表示,在學業輔導、生活輔導以 及升學輔導方面,大多數學校都有在做,且方式各有不同,只是相關之辦 法未訂,擔心校長或是相關師長、教練如果更換,理念不同,可能會有變 化,而無法延續先前之辦法。因此,若要有制度,則應訂定相關辦法,否 則,體育班之特殊性會面臨嚴厲之考驗。

綜合學者觀點,一般認為運動訓練往往受學業表現及多重角色影響 下,訓練成效降低,且認為學生運動員因花費較多時間在專項訓練上,多 少對學業成績有所影響(李清楠,1984;林國棟,1984;林尚武,2006),

而後因學業適應困難影響訓練,造成學生運動員學術科無法兼顧,訓練與 學業相互影響,最後選擇終止訓練或學業(楊明雄,1984;Adler & Adler, 1985; 李慶生,1994)。但有些學者(林國棟,1984;陳鴻雁,2002;林尚 武,2006)認為若能有決心、毅力或時間上調配得宜,學業與訓練仍可兼

(14)

顧,甚至可以相輔相成。因此,體育班學生應採教育與訓練並重為宜,除 了在訓練上講求績效外,也應在課業與品德上強化,朝向全人教育之方向 發展,這是行政機關需去關切的(洪嘉文、詹俊成,2005)。

((

(二二二)二))體育班學生的人際關係適應)體育班學生的人際關係適應體育班學生的人際關係適應體育班學生的人際關係適應

體育班學生參與訓練和比賽,或是在學校課堂生活的一舉一動,都是 社會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團隊互動、重要他人等對體育班學生的人際 關係適應將有所影響。

綜合學者觀點,大多認為學生運動員人際關係適應相當良好且於團體 中能合作及協助團體,並不會因為選手的性別、年齡、加入年數、訓練時 間、最高成就之差異而有所不同,但往往花費較多時間於訓練上,而犧牲 些社交樂趣(楊明雄,1984;李清楠,1984;吳慧卿,2001;吳敏華,2005),

不過團隊成員間平時的人際互動,除了平日練習時間之外,學生間偶爾會 利用空閒時間相約出遊、用餐等活動,藉以連絡彼此的情誼,透過團體出 遊、用餐等非正式的人際互動,凝聚強大的團隊力量(吳慧卿,2001)。再 者,運動員與教練、隊友之間的人際互動最為密切,佔整體壓力源的 10.31

﹪。運動員依不同對象的互動,所衍生出的壓力程度也不盡相同,其中運 動員與教練、隊友之間的人際互動最為密切。因此選手與教練之間、選手 與選手之間若不能瞭解彼此的需要、價值及角色功能,彼此之間的衝突會 因此而增加。因為運動員與教練、隊友之間的互相信任、尊重、鼓勵、友

(15)

好氣氛、親切感、思想交流等良好的關係,有助於更有效地完成訓練任務 和提高比賽成績(吳慧卿,2001;馮麗花,2004;吳敏華,2005),因此運 動團隊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影響比賽成績的重要因素。

第三節 第三節第三節

第三節 升學意願的理論探討升學意願的理論探討升學意願的理論探討 升學意願的理論探討

本節在討論升學意願的意義、升學意願與升學途徑選擇、高中體育班 學生升學管道現況。

一 一一

一、、、升學意願的意義、升學意願的意義升學意願的意義升學意願的意義

升學與否是個人在求學過程中所必須面對的重要抉擇,在文憑主義掛 帥的時代裡,高學歷較能謀取到更好的職業,同時提高個人的社會地位。

林清江(1980)認為意願或抱負(aspiration),是指個人為達到其未來目 標的一種慾望傾向。此種傾向指引個體行為,以實現其目標;意願可說是 個人在設定其重要目標的標準,為期望能達到的基準。張春興的張氏心理 辭典(1989)將意願定義為個人的志向或願望以及個人在某方面對自己期 許達到成功的目標。

因此,升學意願係指學生為達成其未來接受高等教育目標的一種慾望 傾向。此種傾向指引個人的行為,以實現其目標,而在校期間繼續就讀求 學,或畢業後有意願直接就讀教育部所認可之國內外大學、學院及二年制 專科學校或其他非教育體制內之學校,朝向上述意涵所形成之一個參與未

(16)

來工作的緩衝型態之意志表現。

二 二二

二、、、升學意願與升學途徑選擇、升學意願與升學途徑選擇升學意願與升學途徑選擇 升學意願與升學途徑選擇

就升學意願與升學行為而言,當個體從事某種行為時,是以其未來可 以達到的目標作為導引,以個人先前的生平經驗作為一個主觀的認定,然 後再考慮個人在群體中的表現作為客觀的判定,而在心中形成意願,藉以 導引個體的行為。升學意願是在理想與現實下相權衡下所完成的選擇,因 而學生的升學選擇是「最適」的選擇結果。

學生選擇升學之行為,其決定之過程極為複雜,受許多因素的影響。

一個簡單的升學選擇可以被分成若干較低層次的決定所組成,而這一層次 的決定又可以被繼續分解成更細微的決定所組成。個人升學意願的發展乃 依據過去的經驗,以及所接觸到的環境而形成,這包含家庭、學校、社會 等層面。

本研究的對象是我國高中體育班學生,在其生涯發展歷程中,正值判 斷是否追求更高學歷或投入就業市場的的時期,故其升學途徑選擇就學校 別而言:係選擇報考「師範院校」、「體育院校」、「軍警學校」、「一般大專 院校」或「其他」等學校;就選擇就學科系而言:係選擇報考「體育系」、

「競技系」、「體育相關科系」、「一般科系」或「其他」等科系。

三 三三

三、、、高中體育班學生升學管道現況、高中體育班學生升學管道現況高中體育班學生升學管道現況高中體育班學生升學管道現況

高中體育班學生升學管道現況有三種(一)教育部甄審與甄試;(二)

(17)

獨立招生;(三)多元入學。

((

(一一一)一))教育部甄審與甄試)教育部甄審與甄試教育部甄審與甄試教育部甄審與甄試

凡高級中等以上學校畢業生(包括應屆畢業生),合乎於教育部辦理 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成績優良學生升學輔導辦法規定資格者,得申請輔導參 加甄審、甄試。

((

(二二二)二))獨立招生)獨立招生獨立招生獨立招生

招生事務仍由各招生學校單獨或聯合組成委員會辦理,訂定招生辦法 及簡章,由各校依各自不同入學管道提供名額參加招生。因此各校多由運 動績優學生單獨招生委員會訂定。

((

(三三三)三)))多元入學多元入學多元入學多元入學

各大學得依其特色訂定招生條件,招收適才適性之學生入學。招生管 道有二,第一種為「甄選入學」;第二種為「考試入學分發」。

第四節 第四節第四節

第四節 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 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

本節將探討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先後就學習適應的相關 研究、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來探討,最後再探討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關聯 之相關研究。

一 一一

一、、、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

本小節就影響高中生學習適應的因素及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的相

(18)

關研究兩部分來探討:

((

(一一一)一))影響高中生學習適應的因素)影響高中生學習適應的因素影響高中生學習適應的因素影響高中生學習適應的因素

隨著社會多元發展,高中生於多元文化的潛移默化下,雖然看似較以 往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觀念,然卻因此反而顯現現今的高中生更加缺乏自我 的主體性和挫折忍受力,而此亦顯示高中生於面臨抉擇時容易因此產生困 擾,以下整理高中生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成表 2。

表 2 高中生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

作者(時間) 研究目的 研究發現

黃盛蘭

(1999)

高中學生行 為困擾問題 與求助態度 之研究

歸納出全體高中生行為困擾問題:

一、一般及嚴重行為困擾問題依序為課業與學習、自我的認識、升 學與就業、社交與娛樂、處世的態度。

二、以科別差異而言,普通科學生的一般行為困擾問題以身體的健 康、處世的態度、課業與學習的困擾多於職業科學生;嚴重行 為困擾問題以自我的認識、處世的態度、課業與學習的困擾多 於職業科學生。

三、以求助意願、求助對象分析:高中女生求助意願比男生積極,

普通科比職業科學生積極。以求助對象而言,高中學生以朋友 或同學為首要求助對象,其次是父母親、兄弟姐妹、心理輔導 專家、親戚。

林瑞欽

(1999)

高中生的心 理困擾與求 輔意願、態 度調查研究

一、「生涯發展」「課業」「時間利用」「憂鬱、沮喪與緊張」「課 程與教學適應」、「對自己的智慧缺乏信心」為最普遍的六項困 擾。

二、在「對自己的智慧缺乏信心」、「利用時間」、「課業」、「課程與 教學適應」、「生涯發展」等困擾愈嚴重,其求輔意願也愈強,

但在困擾與求輔態度的組型並未有性別、年級、都市的差異。

楊百川

(2001)

高中生心理 需求困擾之 評量與調查 研究

一、高中生求知需求困擾最高,家庭親情需求困擾最低。

二、不同性別之高中生於心理需求困擾總分上,並無顯著差異,但 深入分析各類需求困擾情形,男生需求困擾普遍高於女生。

三、不同年級高中生在心理需求困擾總分有顯著差異存在,三年級 於各類需求困擾得分最高,一、二年級則互有差異。

四、不同科別高中生在整體或各類心理需求困擾大部分均無顯著差 異,但皆對「求知、課業、升學」方面最感困擾。

五、不同區域高中生皆以求知需求困擾及生存或健康需求困擾最高。

六、自我概念愈佳之高中生,心理需求困擾程度愈低。

(19)

「學習」是一個複雜的歷程,影響學生學習適應的因素有很多,分析 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大致可分為五方面,分別是個人一般因素、個人心理特 質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及社會支援因素,以下即分項討論之。

1.個人一般因素:性別、學業成績、住宿情形、社團參與、人際關係等。

2.個人心理特質因素:自我觀念、人格特質、人格適應、行為困擾等。

3.家庭因素:父母離異、父母的教養、父母的社經地位等。

4.學校因素:年級、學校科系、學校性質等。

5.社會支援因素:Thoits(1986)認為社會支援是重要他人提供助力給在 壓力情境下的個體,而這些助力可以是情緒性的支援(如關懷、安慰、

尊重、信任)、工具性支援(如金錢、物質),雖然不能完全消除壓力,

卻能協助個人建立起促進身心健康、強化適應能力、增進解決問題等 技能。

((

(二二二)二))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

由於對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眾多,茲將整理成表 3。

(20)

表 3 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

作者(時間) 研究目的 研究發現

杜偉安

(2003)

臺北市公、

私立高中職 體育班之學 校適應調查 研究

一、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在學校適應各向度及各 題上得分之情形屬於普通程度。

二、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非體育班學生在學校適應各向度及 各題上得分之情形屬於普通程度。

三、學業成就在體育班學生之學校適應上達顯著差異。

四、學校屬性、學校規模、學業成就在非體育班學生之學校適 應上達顯著差異。

五、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與非體育班學生在學校適應 上,未達顯著差異。

翁文峰

(2005)

全國高中職 羽球代表隊 學生之學校 適應調查研

一、全國公、私立高中職羽球代表隊學生的學校適應情形並不 理想。

二、不同性別及學業成績學校適應上達顯著差異。

三、學業成績及性別變項可以預測學校適應,但預測力並不強。

吳敏華

(2005)

高中籃球運 動績優生學 校適應之研

一、公立高中籃球運動績優生之學校適應較佳於私立高中籃球 運動績優生。

二、高職籃球運動績優生之運動訓練適應較佳於高中籃球運動 績優生。

三、高中三年級籃球績優生之課業學習適應較佳於一、二年級。

四、先發籃球績優生之課業學習適應較佳於非先發籃球績優 生。

五、體育班籃球績優生之運動訓練適應較佳於非體育班籃球績 優生。

胡業成

(2005)

花東地區高 中職運動績 優生學校生 活困擾與適 應情形之研

一、運動績優生學校生活困擾因素在性別、年級、學校類別、

住校情形、運動代表隊數、課業輔導情形等變項達顯著水 準。

二、運動績優生學校生活適應因素在性別、年級、學校類別、

運動代表隊數等變項達顯著水準。

三、運動績優生期望學校協助因素在性別、年級、學校類別、

社團活動個數等變項達顯著水準。

四、花東地區高中職運動績優生在學校生活困擾層面中與「尋 求協助」「消極退縮」及「轉移注意力」等適應層面有顯 著負相關,與「自我面對」及「規避問題」等適應層面有 顯著正相關。

五、花東地區高中職運動績優生在期望學校協助之「提供輔導 諮詢」層面中與「求學動機」困擾層面有顯著負相關,在

「安排行政協助」層面中與「求學動機」困擾層面有顯著 正相關,其餘均無顯著相關。

(21)

綜合上述研究文獻,可以歸納出高中體育班學生在學校適應情形並不 理想,有不同學校生活困擾因素,且在性別、年級、學校類別、住校情形、

運動代表隊數、課業輔導情形等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影響下,有著不同顯著 差異。

二 二二

二、、、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 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

本小節就影響高中生升學意願的因素及高中體育班學生升學意願的相 關研究兩部分來探討:

((

(一一一)一)))影響高中生升學意願的因素影響高中生升學意願的因素影響高中生升學意願的因素影響高中生升學意願的因素

個人升學與就業意願並非一朝一夕所形成,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且其影響又是一個複雜的交互作用歷程(林清江,1980)。以下整理高中生 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成表 4。

(22)

表 4 高中生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

作者(時間) 研究目的 研究發現

吳文全

(2002)

我國高職控 制科日間部 應屆畢業生 升學意願及 升學途徑選 擇相關影響 因素之研究

一、九成以上的同學在畢業後打算直接升學,升學意願非常強烈;多 數同學選擇科技大學、技術學院或專科學校之電機類科或電子類 科就讀。

二、在影響學生升學意願及升學途徑選擇之學生內在因素中,「社會 重視文憑的影響」對學生影響程度最為深遠。

三、就學生外在因素而言,學生升學意願會因「性別」「公私立學校 別」「學校升學輔導措施」與「學校職業輔導措施」四項因素而 有所差異;而「家庭所在地」與「家庭社經地位」二項因素則無 差異。

四、學生外在因素對學生「學校選擇」之影響並無差異;但對就讀 科技大學、技術學院或專科學校之學生選擇類科,會因「性別」

與「公私立學校別」而有所差異。男生選擇電子類科或電機類 科之比例高於女生;而女生選擇綜合類科或其他類科之比例高 於男生;公立學校學生選擇電子類科、綜合類科或其他類科之 比例高於私立學校學生;私立學校學生選擇電機類科之比例高 於公立學校學生。

黃旺根

(2005)

台灣北部地 區高中職汽 車科學生升 學選科影響 因素之研究

一、學生剛進入高職時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本來不想選讀高職,也不 想選讀汽車科。

二、學生完成汽車科學業後,有八成以上的學生會參加四技二專統 一入學測驗,祈求更高的學歷。而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並未 選擇汽車類,學生未選擇汽車類的主要原因是汽車類錄取率太 低。

三、學生在升學類別選擇上有將近九成的學生是自己決定。

四、選擇「自己決定」的選項與公私立別有顯著差異,表示公立學 校的學生之信心度較高,較能確定自己的規劃與選擇。

五、選擇「父母建議」的選項與家庭所在地、學校所在地等有顯著 差異,表示地區性不同,家長對子女的關注也不同。

六、學校對有關升學及就業輔導等相關資訊能充分提供。

劉啟順

(2006)

臺北市綜合 高中學生升 學決策及其 影響因素之 研究

一、綜合高中學生選擇多元入學方案之升學決策有其階段性的歷 程,與研究者所提之升學決策三階段模式相符。

二、綜合高中學生曾經主動探知多元入學升學管道資訊的因素,有 自我的信念、時間的因素及方案的多元性。

三、綜合高中學生主要藉由高中學校輔導室舉辦的活動、平常課堂 上及各種招生簡章,獲得多元入學方案的資訊。班級導師、輔 導老師與學校其他老師是重要的資訊提供者。

四、綜合高中學生在選擇多元入學方案時,會與父母、同學或朋友、

班級導師等重要他人討論,並將他們的意見列入考慮的因素。

五、綜合高中學生繼續升學的影響因素,有自我的期許、高學歷的 社會趨勢及父母的期望。

六、綜合高中學生在決定參加多元入學方案時的影響因素,有可增 加入學的機會、父母的期望、自己的能力與在校成績。

(23)

綜合上述研究文獻,可以歸納出學生的升學意願普遍受到個人、家庭、

學校及社會等四方面的影響,茲將其分述如下:

1.個人因素:性別、智力、興趣與性向、成就動機、自我觀念、學業成就。

2.家庭因素: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社經地位、期望、管教方式等。

3.學校因素:學校型態、教師期望、教學與課程、班級氣氛、同儕意見、

設備與環境、輔導措施。

4.社會因素:劉俊豪(1984)認為社會因素包括社會事實與社會價值。社 會事實一般均以就業的環境來代表,其包括工作機會與影響工作滿意 的諸因素,如待遇、升遷機會和工作內容等;而社會價值如我國傳統 數千來,學而優則士,士為四民之首的觀念,深入社會的各階層,父 母莫不期望子女得高學位來光宗耀祖。

((

(二二二)二))高中職體育班學生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高中職體育班學生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高中職體育班學生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高中職體育班學生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

茲整理高中體育班學生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如下表 5。

表 5 高中生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

作者(時間) 研究目的 研究發現

黃保東

(2005)

高中職體育 班升學與就 業之現況調 查分析—以 南部七縣市 為例

一、近三個學年度體育班 1089 名畢業生升學與就業現況方面

(一)、共有 609 人應屆考上大學院校,升學率 56%。

(二)、共有 257 人選擇就業,就業率 24%。

(三)、其他(含當兵、補習、無職業)共有 223 人,佔總比例 20

%。

二、在本(92)學年度南部七縣市 20 所高中職體育班開設課程中,

除兩所私立(長榮高中、中山工商)學校因配合校內需要在專 項訓練課程中實施增減措施,其他學校皆依照『高級中等學校 體育班設置辦法』之規定進行排課,關於因應大學入學測驗採 記科目部分英文科最受重視(65 校系採記),僅有六所學校實施 措施。

(24)

三 三三

三、、、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關聯之相關研究、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關聯之相關研究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關聯之相關研究 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關聯之相關研究

歷來研究之設計,以學習適應、升學意願為依變項而進行相關分析的,

僅吳昌期(2001)與沈惠君(2004)兩篇。吳昌期(2001)以國中中輟生 為研究對象的一篇相關研究,其研究指出就讀國中補校的中輟生,女性、

年紀較長及一年級同學學習適應較佳,不同年級、年齡的同學各有不同的 升學意向;學習適應愈好者愈有升高中的傾向,反之則在就業、目前暫無 打算者有較高的傾向。沈惠君(2004)則以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為研究 對象,其研究指出(1)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之學習適應以學習方法的得 分最低。(2)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適應情形會因性別、年級、族 別、學業成績、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位、學校類型、學校類別的不同而 有顯著差異。(3)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在升學意願方面,有 97%的學生以 升學為導向,43.46%選擇高中,其次為高職、五專、軍校。(4)花蓮地區 原住民國中生的升學意願會因性別、年級、族別、家庭結構、家庭社經地 位、學校類型、學校類別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5)影響花蓮地區原住民 國中生升學的主要因素是父母及家人的期望,其次為學校成績與學習能 力,以及想要就讀學校的學費,而學校輔導室的建議是影響最小的。(6)

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之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達顯著相關。

由於個人升學意願受到諸多複雜因素之影響,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二 者是否存有必然的相關性,升學意願高者其學習適應是否亦佳?則有待進

(25)

一步來探討。

第五節 第五節第五節

第五節 本章總結本章總結本章總結 本章總結

本節依據文獻探討的分析結果,提出本章總結條列如下:

一、競技運動不僅是展現國力的最佳方式,亦是全民體育發展之終極目標。

高中體育班的設置乃是延續我國以往優秀運動人才培訓政策,並非是 新時代的產物,但是要運動員發揮潛能,創造佳績,獲勝奪牌,除了 提供良好訓練硬體環境外,更應提供完善的培訓制度、學業輔導、工 作機會、適當的照顧等良好訓練軟體環境,方能達成目標(葉憲清,

1997)。

二、體育班學生本身程度是否能適應中等與高等教育的課業要求,是否能 夠延續運動訓練等都是重要課題。許多學生因無法適應而導致重修、

休學,甚至被退學;部分學生則為求學業能順利畢業,而停止專長訓 練,或是虛應了事,如此的情形使得該辦法之美意盡失,僅是「保送」

了他們,而未「輔導」他們,先前的保送光環,才剛剛閃爍,隨即黯 淡無光,前途無「亮」(謝佳男,2000)。體育班學生學習輔導制度不 僅是將學生送進學校,更重要的是適時的提供輔導,其內容包括學業、

生活、生涯規劃、人際溝通等,進而確實掌握學生的學習與適應情形

(詹俊成,2003)。

三、高中體育班學生升學管道現況,包括教育部甄審甄試、各大專院校獨

(26)

立招生、多元入學方案三個方式,使得體育班學生升學管道更加多元 化,讓專項運動發展性較高者可以朝專項領域繼續發展、創造運動佳 機;而專項運動發展性較低者,則可轉換朝向其興趣領域發展,於各 領域中擔任散播運動的種子,推行全民運動。

四、延續培訓優良運動人才對強化國家競技運動實力是很重要的,而為「延 續培訓」的理念,必然要面對學生的「在校學習狀況」及「升學」這 兩件事,依照文獻的歸納,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對於高中體育班學生學 習適應、升學意願皆有其影響,至於影響程度如何?似乎有待研究去 發掘實際狀況。再者,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二者是否存有必然的相關 性,升學意願高者其學習適應是否亦佳?則有待進一步來探討。

數據

表 3  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的相關研究  作者(時間)  研究目的  研究發現  杜偉安 (2003)  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之學 校適應調查 研究  一、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學生在學校適應各向度及各題上得分之情形屬於普通程度。 二、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非體育班學生在學校適應各向度及各題上得分之情形屬於普通程度。 三、學業成就在體育班學生之學校適應上達顯著差異。 四、學校屬性、學校規模、學業成就在非體育班學生之學校適應上達顯著差異。  五、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體育班與非體育班學生在學校適應
表 4  高中生升學意願的相關研究  作者(時間)  研究目的  研究發現  吳文全  (2002)  我國高職控制科日間部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及 升學途徑選 擇相關影響 因素之研究  一、九成以上的同學在畢業後打算直接升學,升學意願非常強烈;多數同學選擇科技大學、技術學院或專科學校之電機類科或電子類科就讀。 二、在影響學生升學意願及升學途徑選擇之學生內在因素中,「社會重視文憑的影響」對學生影響程度最為深遠。 三、就學生外在因素而言,學生升學意願會因「性別」、「公私立學校別」、「學校升學輔導措施」與「學校職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探討:香港學生資訊素養 類別二:一般的資訊素養能力 識別和定義對資訊的需求.. VLE Platform – Discussion 討論列表 Discussion

編訂本資源是為教師提供分層課業例子以作參考,資源的內容並不包括所有

2.「情境」創設對非華語學生學中文的影響 3.應用「調適架構」配合情境訂立教學目標 二、 第二語言教學流派..

(1989), ”Recycling of portland cement concrete pavements,” National Cooperative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Synthesis of Highway Practice No.154,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8 年 2 月,XML 建議標準提出,是目前通用的 XML1.0 版 本標準,XML 的規格便是由 W3C XML 工作群維護並負責增修 跟調整的工作。基本上 SGML、HTML

才能 」( Competency) 的概念受到廣泛討論, 以才能為基礎的訓 練計畫更是受到高度重視。「 才能 」 譯詞眾說紛紜, 有稱為 「職 能」 、 「 知能」 、 「才 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