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故學習是否紮實,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故學習是否紮實,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研究者個人在自然科教學的經驗中,所遇到認為學習是「輕而 易舉」的學生,可說是少之又少。學生在學習上總會碰到一些困難

,或是發生一些問題,因而阻礙了進一步的學習,並且會削弱學生 對於這個科目,甚至對於學習本身的興趣;而探究這些困難與問題 的來源,其中大部份都來自於「在前面的學習階段中,沒有紮實的 學習」。例如:若學生未熟記元素中文名稱和對應的「元素符號」,

接著在學習「化學式」時就有困難,而到了「化學反應方程式」的 單元,可能常會發生整節課沒幾句話聽得懂的窘況。

教育是開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適應與改善生活環境的學習 歷程(陳文典,2003);由認知心理學之瞭解,學習須發自當事人 的心思,並非由外塑可形成的,也就是「學習者是學習行為的主人

」,而教師的教學則是在營造一種優良的環境,使學生的學習行為 得以發生。故應該提倡一種「能使學生處於自主、自動及自信地 從事探究的心態,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之教學(陳文典,2001)

,具有這種特質的教學,就是最近在教育界倍受矚目與提倡的

「創意教學」;但是缺少了由時間、知識累積而得到的經驗和能力,

(2)

創意是無法憑空產生的。所以有效的教學,應該先使學習者有穩固 的知識和能力作為學習的基礎,再給予他們發揮觀察能力和創意的 空間。故學習是否紮實,就顯得格外的重要。

不紮實的學習,會有什麼影響?「學習」,是在原有的知識框架

、概念模式和能力等基礎上,逐漸擴充、增大、加高,最後終能形成 雄偉而穩固的體系。而Reigeluth 和 Beatty(2003)指出學生在學校 學習時成就落後,有四個主要原因;其中缺乏學習的基礎,是指 學生缺少學習所需要或是能促進學習的知識(技能、理解或資訊)。

前面學得不紮實,也就是缺乏名詞涵義、定義,科學定律,或先前 概念等「背景知識」的基礎,將會造成如:接受新知識時,不易理解

、記憶;學習相關概念或操作過程時,因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 然」,而不易形成、穩固,為了通過各項測驗,只能囫圇吞棗的以 硬記、死背等方法處理新資訊;面對新事物時,無法藉著經驗的 累積,提昇觀察、思考的面向和觀點,進而發現事物的新特徵或 特質,容易淪入「人云亦云」的境況。因此當學生新的學習發生 阻礙,自然無法在原有基礎上形成紮實的新架構,如此日積月累,

會遇到、產生更多學習上的困難,心理上持續受到「負增強」 對於學習的動機和興趣就會逐漸下降,甚至放棄學習!

(3)

「學習」不只在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養、獲得。

九年一貫課程以培養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為課程目標,那麼

「知識」和「能力」有何相關?畢竟個人若沒有知識,則能力也 可能不會太高;但知道很多知識,若不能融會貫通,其能力亦未必 高。因此,知識的認知應該是「能力」的一環,學到的知識,也要 能自然、純熟無礙的運用於生活中(陳文典,2001)。在九年一貫 課程綱要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的「分段能力指標」提及:

『過程技能』包含觀察、比較分類、組織關連、歸納研判推斷、

傳達等能力,而『思考智能』包含綜合統整、演繹推論、批判創造

、解決問題等能力。要能夠培養、建立這些能力,「能知,然後 能用」,當然得先具備穩固、完整的相關背景知識、概念作為基礎,

並藉著練習來產生腦中的快速連結,使這些能力變得像常識般自然

,並能運用自如;但如果這些背景知識、概念的學習不紮實,則 培養能力的過程缺失了最為基礎的一環,即使花再多時間或練習 再多次,在沒有背景基礎的情形下,都無法達到「培養能力」的 學習目標。

那麼哪些原因會造成不紮實的學習?當然學習者本身的學習 態度不佳、缺乏學習動機,及學習所需的能力不足,都會影響學習

(4)

的成效;而外在環境包括課表時數的規劃、課程教材的內容等因素

,也有不小的影響。目前課程時間在學校考量多方面因素下,常將 各科實施時間切割為一節一節的小時段(約 45 分鐘),且以每一節 一門科目的方式排課。這樣固然有其優點,但是課程進行須包含 引起動機、引入主題、介紹內容、相關活動等教學步驟,在短短 一節課的時間內,常難以完整實施;尤其是需要長時間操作的課程

,如美術的繪畫、塑造,生科的工藝實作等,扣除來回專科教室的 交通時間後,更不易實施。而科學概念因其具有抽象、複雜的特性

(邱美虹,2000),要使學生建立完整的概念,需要理論的介紹、

團體討論及推論,也應有實際動手操作的時間;如果課程分散,則 學生的學習不易深入,只能對每堂課留下匆匆一瞥的印象,沒有 充足的實施期程來形成穩固的概念。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下,學生 形成的概念常是零碎而不完整的;此時教學者必須以測驗卷、示範 實驗、多媒體介入或畫圖等方法,作為補強的因應之道,來促使 學習者聚焦(集中注意),並加深其印象。

在「九年一貫」之前的「課程精簡」,是教育界和家長團體所 做的努力;為了減少國中小學生的學習負擔,將原先的課程內容 加以簡化、減少。而為了使「創意教學」得以實現,在現行九年

(5)

一貫課程,其精神和制度的基本原則,是「給教師教學的主導空間」

、「給學生學習的創造空間」,也就是教學自由化(陳文典,2001),

給予學校、教師相當大的彈性,目的也是和之前相同的;具體做法 上包括:在綱要中只列出科學核心概念(自然與生科領域),教材 方面採行「一綱多本」的方式,以多元教材提供各校自行考量、

選擇,而課程設計上以領域為單位、彈性時數、本位課程等都賦予 了也有很大的自由;希望在降低學生課業壓力的同時,能培養、

達到各項能力指標。但目前所看到的現象為:大多數學生的程度和 能力下降了,那麼在哪個環節發生了問題?首先,不諱言許多家長 擔心不同版本間的差異,會影響學生在升學測驗的表現,所以想盡 辦法另外補充,希望能「面面俱到」,結果學習資料更繁雜,增加 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此外近年來「建構式教學」的風行與使用上的誤解,使得部份 教師從觀念引入、理解,到實際演練、課後練習,一律使用建構的 方式;我們期待學生能將龐雜的教材內容作歸納、統整,自己發現 規則、找出重點,但是這樣的能力,其培養與建立,需要教師的 規劃、引導,在沒有教師的帶領下,教材內容對於大多數的學習者 而言,是不知從何下手的。而且在概念、做法建構好之後,思考和

(6)

解題時也不需一再使用建構的方式,如此反而會降低處理的效率,

造成學生的學習困擾。

總結以上所言,學生產生不紮實學習的主要原因,是學習內容 的「雜」、「亂」,以及無法使已學習的內容「穩固留存」。因此教師 在學生能否紮實學習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身為教導的實行者,

教師除了必須「營造出適切的教學情境、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以 提高學生的學習意願、維持學習動機,使學生有較好的學習態度」

之外,在課程設計上,更應針對教材內容作詳細的規劃,再依此 設計出循序漸進的教學引導模式,以去蕪存菁,並一步步使概念 逐漸穩固。

九年一貫課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特質有:經由

「實做活動去體驗」來學習;科學具有可質疑、可創設、可更改的 開放性質,而另一方面又是一種有邏輯的、可推論的、講證據、

重信實的知識體系;自然現象或科技應用…是一種可立即應用於 生活的知識與能力(陳文典,2003)。因此「科學」並非是支微 細節的記憶或旁支末節的推敲,而是提綱拏領的使用;抓到重點,

問題就可迎刃而解。故想要讓學生學好科學,首要在於由「雜」、

「亂」的課程內容中找到精要之處,也就是「核心概念」和「精要

(7)

知識」,此步驟可稱之為「精」;並且在將「核心概念」建立或形成 後,以各種方式將其加以穩固,這一步驟可謂之「熟」。經過「精」

、「熟」之後,此部份的課程內容已建立為紮實的基礎架構,可以 應用到日常生活、測驗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也能夠用來支持之後 的學習;同時藉著在既存的基礎上增添相關知識,於是概念的豐盛 度增加了,也逐漸促成概念的轉變,由一般人的「心智模型」 逐步接近科學理論的「概念模型」。

那麼,怎樣的「精」、「熟」策略才合於科學學習的要求?在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教育學者 Bloom 提出「精熟學習」(

mastery learning)的教學與學習理論(Guskey,1985),並依此發展出 教學上的「精熟策略」-將教材分割為小單元,並加以組織,找出 核心的部分;針對教學目標設計「精熟試題」,以學生能正確達成 80﹪∼90﹪為標準;在測驗後,針對未達到標準的學生,給予額外 時間「訂正」加強,並一再確認能否通過,直到全體同學達到要求 的標準,才進行下一單元的教學;而已達成測驗標準者,則給予 其加深、加廣的材料作為「充實教學」,以擴大其知識範圍或提昇 學習能力(Guskey,1985)。在 Bloom 之後,陸續有許多學者針對

「精熟學習」作相關研究,並且得到各種改進後的策略;而在

(8)

之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成果方面,也獲得了此種學習理論上的支持 論據。

本研究希望經由在教學時使用類似的精熟學習策略,使學生可 減輕學習的負擔,因為每次只需要專注在單一單元、經由規劃所挑出 的精要部分的內容上;並且在「精熟測驗-訂正」的練習中,逐漸將 已了解但未穩定的「核心概念」穩固下來,在原來的腦中架構上,

形成紮實、深廣的基礎,進而能對之後每個階段的相關概念之學習與 發展有所幫助,自然就能提昇學生學習科學的情況,使他們不再視 學習科學為畏途!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由前述研究背景與動機,為了培養能力與知識,使得創意教學 的施行變得可能並流暢,研究者在本研究中欲達成的主要目的為:

設計能夠使學生形成穩固知識、能力基礎,並且在實際教學進度的 情形下可行之「精熟學習策略」;因此須執行以下工作-

1.「精」-由教材龐雜的內容中,挑選出重要的、有先導作用的 部分(精要的、核心的概念和知識)來做「精熟」。

2.「熟」-發展能使概念穩固的相關「精熟」策略,並研究如何在 觀念、思想上產生改變,形成細緻、嚴謹的心智思考習慣。

3.度量在自然科教學上實施此「精熟策略」的成效。

並由此得出以下的待答問題:

1.擁有較多的背景知識和概念,是否有助於未來的學習或發展?

2.課程內容中,哪些是真正精要、具有「精熟」價值的部分?

以何種原則挑選?

3.如何正確地引入要「精熟」的課程內容,而不會產生因為精熟 而導致的思路過度僵化?

(10)

4.如何將「錯誤的,但已被精熟之概念」加以打破,並重新精熟?

5.實施「精熟學習」的學生(實驗組),和未實施的學生(對照組)

來比較-

(1)學習成就是否有所進步?

(2)是否能將重要概念或知識留存較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現時,STEM 教育已融入了在小學課程當中;不少學校在規劃及組織 STEM 相關學習活 動時,更融入藝術教育/人文精神的學習元素,以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四 金錢的性質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

初中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資源 課題六 單利息、複利息和金錢的時間值 策略和管理—延伸學習元素.. 單元 E4

3) 日常逐步發展不同的學與教策略,尋求校內 ( 行政 ) 與校外 ( 資源 ) 支援,留意機會,以擴闊學生的學習 經驗. 4)

二、 學 與教: 第二語言學習理論、學習難點及學與教策略 三、 教材:.  運用第二語言學習架構的教學單元系列

Rebecca Oxford (1990) 將語言學習策略分為兩大類:直接性 學習策略 (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及間接性學 習策略 (in-directed

趣 趣、 、 、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 學習風格等的不同,並有不同的學習需要。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