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講: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毛澤東思想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第三講: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毛澤東思想"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新高中中國歷史科知識增益

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

(重辦課程)

(CDI020050886)

第三講: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毛澤東思想

(2006/7/13)

講者:鄭宗義

1. 釋義:馬克思(Karl Marx,1813-1883)主義的三層涵義 1 社會科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 哲學理論的馬克思主義 意 識 形 態 的 馬 克

思主義 z 一切社會發展與變革的最

根本的決定因素為生產方 式(包括生產力與生產關 係)

z 下層建築與上層建築;對意 識 形 態 (ideology) 的 批 判,意識形態是虛假意識 (pseudo consciousness) z 唯 物 史 觀 ( materialistic

conception of history),把歷 史的發展分為五大階段:

【按:馬克思並沒有宣稱這 奠基於歐洲歷史經驗的理 論是普遍的】

a. 原始社會:原始公社,

生產資料公有制

b. 奴隸社會:奴隸主佔有 勞動者與生產資料

z 這 是 經 過 恩 格 斯 (Friedrich Engels 1820-1895) 、 列 寧 (Vladimir Ilich Lenin 1870-1924) 與 斯 大 林 ( Joseph Stalin 1879-1953)等官方哲 學的形塑而形成的 / official orthodoxy ; orthodox Marxism z 辯 證 法 唯 物 論 : 正

( thesis ) → 反

( antithesis ) → 合

(synthesis)

a. 質量互變 b. 對立統一 c. 否定之否定 z 歷史唯物論 historical

z 馬 克 思 主 義 發 展 為 一 種 政治宗教,一 種 獨 斷 的 教 條

z 解釋權:正統 vs 修 正 主 義 (revisionism) / z 建 設 蘇 聯 與 世 界 革 命 / 史太林 vs 托 洛斯基(Leon Trotsky , 1879-1940)

z 無 產 階 級 專 政 / 階 級 鬥 爭

1 三層涵義的區分參看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第四章〈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考察〉。

另 Marshall Cohen, Thomas Nagel and Thomas Scanlon ed., Marx, Justice and History.

2 傅偉勳:〈後馬克思主義與新馬克思主義〉,收氏著《「文化中國」與中國文化──「哲學與宗 教」三集》。另 Martin Jay, 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 A Histor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1923-1950.

(2)

c. 封建社會:封建主佔有 生產資料而不完全佔有 勞動者

d. 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 佔有生產資料,從而剝 削工人。對剝削如何可 能提出剩餘價值的理論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e. 社會主義社會:由無產

階級專政(各盡其能,

按勞分配)的初階段逐 步發展到一切分工區別 均被消滅的高階段社會 主義社會(各盡所能,

按需分配),到了高階 段,勞動成為一種創造 與樂趣

z 階 級 鬥 爭 與 行 動 (praxis) 的訴求:

a. 〈關於費爾巴哈論綱〉

(Theses on Feuerbach) 中云:「哲學家們只是用 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

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b. 1848 年〈共產黨宣言〉

(Communist Manifesto) 的出現

materialism

z 官方學說以外,另一 值注意的面向,是馬 克思在 1844 年撰寫 的《經濟學哲學手稿》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中有關

「 勞 動 異 化 」 (alienation) 的 討 論 與其中人本主義的關 懷

z 繼承馬克思批判哲學 的一面,發展出「批 判 理 論 」 (critical theory) 2

z 唯物史觀是歷史決定論?

z 一 種 絕 對 主 義 模 型

(absolutism)的文化觀,

忽略了文化的二重結構(理 念世界與生活世界),有化 約 論 (reductionism) 的 毛 病 3

z 作為社會科學理論只具有 適然性的真

z 辯證法唯物論 vs 唯 心 論 / 物 質 可 以 講 辯證法嗎?

z 將哲學層面與社會科 學 理 論 層 面 合 而 為 一;馬克思主義由適 然性的真到必然性真 理的過程

z 從 獨 裁 專 制 到極權主義

3 二重結構觀之說可參看勞思光:《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

(3)

2. 二○年代中後期馬克思主義能在中國思想界廣泛流播的原因 2.1 自由主義的轉型:

a. 集體主義、精英主義與烏托邦心態 b. 更徹底的平等自由

2.2 科學主義的轉型:

a. 科學的意識形態化與唯物論科學主義的一支獨秀

b. 唯物史觀比社會達爾文主義(社會進化論)有更精緻的理論建構 2.3 社會主義的轉型:4

a. 傳統文化的大同思想對平等社會的嚮往 b. 經濟上對計劃經濟的憧憬

c. 社會主義與民主自由思想的交錯

d. 近現代各種社會主義,如無政府主義(anarchism)、工團主義(syndicalism)

被認為是空想的社會主義

e. 1918 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的啟示:實踐的社會主義

2.4 與救亡之步伐的協合:1921 年共產黨的成立及確定到民間去的路線,後來 更強調建立民眾武裝力量

2.5 在心理上具備「西方的反西方性格」(Western and anti-Western) 5

3.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中國化

3.1 清末民初時已傳入中國,如《共產黨宣言》的部分章節,《資本論》的簡介 本等

3.2 自五四以降,其發展可分四個階段:6 3.21 第一階段(1918-1927),其特色為:

a. 強調階級鬥爭的學說

〔例〕:李大釗(1889-1927):〈我的馬克思主義觀〉(1919 年 5 月)

b. 民粹主義的色彩 7

〔例〕:李大釗:〈青年與農村〉(1919 年 2 月)

c. 道德主義的色彩:改造人類精神

〔例〕:李大釗:〈階級競爭與互助〉(1919 年 7 月)主張以克魯泡 特金 (Kropotkin,1842-1921) 的互助論(Mutual Aid,1902)

補充階級鬥爭 d. 實用主義的色彩

4 參看蕭公權等著:《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

5 參看唐君毅:〈中國現代社會政治文化思想之方向,及海外知識分子對當前時代之態度〉,收氏 著:《中華人民與當今世界》,下冊。

6 四個階段的區分參看李澤厚:〈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收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7 參看 Maurice J. Meisner, 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

(4)

3.22 第二階段(1927-1949),其特色為:

a. 理論的進一步發揮 8

〔例〕:瞿秋白(1899-1935):〈社會哲學概論〉申論以「互辯律 的唯物論」作宇宙觀、歷史觀、人生觀、革命觀

〔例〕:瞿秋白:〈武裝暴動問題〉提出創立民眾軍隊 b. 實踐的一面:1927 年紅軍武裝力量的形成

〔例〕:毛澤東(1893-1976):〈中國紅色政權為甚麼能夠存在〉、

〈井岡山的鬥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矛盾論〉、〈實 踐論〉。現實上由井崗山的武裝力量發展到延安

c. 民粹主義與道德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例〕:劉少奇(1898-1969):《論共產黨員的修養》強調「無產 階級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

〔例〕:延安時期「批左」與整風運動 d. 逐步由知識中心走向道德中心

3.23 第三階段(1949-1976),其特點為:

a. 毛澤東思想的宣傳與學習

b. 提出「社會主義改造」來代替「新民主主義」

c. 鬥爭思想的延伸:不斷革命論

d. 由三面紅旗(社會主義總路線、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到文化大革 命:馬克思主義完全簡化成為無產階級的人性改造原則;顯現為 一無產階級的泛道德主義,極具一種共產主義式道德理想主義的 浪漫情調 9

3.24 第四階段(1976- ),其特點為:

a. 意識形態強控制的放鬆 b. 人道主義的呼喚

c. 回向原典的呼喚 3.25 總結:中國化的面向:

a. 實用考慮,經世致用的傳統 b. 民粹主義,農民成為革命的主體 c. 道德主義,中國文化強調道德的制約

d. 上層建築決定下層建築的弔詭(主觀能動性與人性改造)

e. 馬克思主義的儒家化?10

8 參看丁宋和:《瞿秋白思想研究》。

9 參看金觀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儒家化〉,收杜維明主編:《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

10 同前註。

(5)

4. 釋義:毛澤東(1893-1976)11 思想的三層涵義 4.1 毛澤東個人對時代的反省

4.2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4.3 中共建國後的意識形態

5. 毛澤東個人對時代的反省:早期思想的發展 12

5.1 1893 年出生於湖南韶山。上過韶山東茅塘私塾、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閱 讀過顧炎武《日知錄》,並嘗引顧氏「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自勉

5.2 1910-1911 年間,一方面深受《盛世危言》(鄭觀應著)、《新民叢報》(表兄 文運昌送)及康梁變法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又深為革命烈士的精神所打動 5.3 辛亥革命後曾參加共和軍六個月。後來毛回憶說:「想到革命已經結束了,

我從部隊退了下來,並決定拾回我的書本。」

5.4 1913 年,在省立圖書館自修,自述讀了大量譯著,包括 Adam Smith、Darwin、

Herbert Spencer、John Stuart Mill、Rousseau 等人的著作

5.5 1914 年就讀湖南一師,拜楊昌濟為師。楊曾留學日本、英國,又到過德國 考察教育制度,思想上主張中西文化兼容

5.51 楊崇信宋明理學,毛受其影響,曾視孔子為聖人,又崇拜明末清初的學 者如王夫之、顧炎武、顏元等,種下日後講求「經世致用」的性格,並 著有《講堂錄》(1914-1915)

5.52 楊以德國哲學家泡爾生(Federick Paulsen,1846-1908)的《倫理學原理》

(System der Ethik)為課本,毛詳讀後留下了一萬多字的批語:《倫理 學原理批語》(1917-1918),其中表現的特色為:13

a. 將哲學理解為一切事物的「大本大源」、「宇宙真理」

b. 視「觀念」為世界文明歷史發展的根源,如云:「觀念造成文明,誠 然誠然。」

c. 「動」的宇宙觀,如云:「無抵抗則無動力,無障礙則無幸福;至真 之理,至徹之言。」又如云:「治亂迭剩,平和與戰伐相尋者,自然 之例也。伊古以來,一治即有一亂。吾人恒厭亂而望治,殊不知亂 亦歷史生活之一過程,自亦有實際生活之價值。……至若承平之代,

則殊厭惡之,非好亂也,安逸寧境之寧不能長處,非人生之所堪,

而變化倏忽乃人生所喜也。」

d. 「動」的人生觀,對英雄豪傑之伸張其動之本性而成其為英雄豪傑

11 毛澤東的生平,可參看 Jonathan Spence, Mao Zedong, 中譯本林宗憲譯:《毛澤東——永不休止 的顛覆與冒險》。

12 參看汪樹白,張慎恒:《毛澤東在早期哲學思想探原》;另高菊村,陳峰等著:《青年毛澤東》;

另李澤厚:〈青年毛澤東〉,收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13 參看李澤厚:〈青年毛澤東〉。

(6)

有很大的嚮往。如云:「本性以外的一切外鑠之事,如制裁、束縛之 類,彼者皆以其本性中至大之動力排除之。此種之動力,乃至堅至 真之實體,為成全其人格之源…」

e. 強調「自我」(主體性)的實現。如云:「人類之目的在實現自我而 已。實現自我者,即充分發達自己身體及精神之能力至於最高之謂。」

又云:「是故宇宙可尊者,惟我也;可畏者,惟我也;可服者,惟我 也。」

f. 配合中國文化的觀念,毛在 1917 年 8 月 23 日給黎錦熙的信中說:「夫 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又云:「思想主人之心,道德範人之行,二 者不潔,遍地皆污。」又云:「今若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其 有不動者乎?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 為,國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

5.53 1917 年 4 月 1 日在《新青年》的 3 卷 2 號上,發表了一篇約七千字的 文章〈體育之研究〉,標舉明末清初顧炎武等人文武兼備

5.6 1918 年因楊之介紹,到北大圖書館擔任助理員,因而開始接觸到一些社會 主義思潮 / 1919 年毛返回湖南,辦《湘江評論》,撰了長文〈民眾的大聯合〉

/ 1920 年初,毛第二次上北京,從李大釗處第一次讀到馬克思主義的著作 / 後又返回湖南,辦「文化書社」;倡議「湖南自治」運動(反督軍張敬堯);

創辦湖南自修大學 / 1921 年 7 月參加上海召開的第一屆中國共產黨大會。

1922 至 23 年回湖南從事工運年中回湖南 / 1926 至 27 年組織農民武裝力量 於井崗山。有詩記云:「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

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 暴動。」

6.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6.1 確定農民為革命的主體

a.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1926 年 3 月)

b.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1927 年 3 月)

6.2 長征到延安後,集中閱讀馬列,將戰爭實踐的經驗理論化(陳伯達的協助)

6.3 革命鬥爭思想 14

6.31 〈實踐論:論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和行的關係〉(1937 年 7 月)

a. 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

b. 「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 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

14 參看汪樹白:《毛澤東思想的雙重淵源》中有關文章;另劉述先:〈毛澤東──一個由追求現 代化到反現代化的案例〉,收氏著:《當代中國哲學論──人物篇》。另文中引用〈實踐論〉〈矛 盾論〉文字,見《毛澤東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1 年本。

(7)

c. 實踐——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覆多次——產生概念(量、質)——

使用判斷和推理產生合符論理的結論來(認識的第二階段)/ 從感 性的認識到論理的認識 / 以戰爭的領導者為例

d. 批評「知識裏手」之脫離實踐

e. 認識的第三階段:改造世界 / 「認識從實踐開始,經過實踐得到 了理論的認識,還須再回到實踐去」

f. 「說到這裏,認識運動就算完成了嗎?我們的答覆是完成了,又沒 有完成。」「…一過程中實踐變為事實,或者大體上變為事實,那 末,對於這一具體過程的認識運動算是完成了。」「然而對於過程 的推移而言,人們的認識運動是沒有完成的。」

g. 文末:「通過實踐而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實真理和發展真理,

從感情認識而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而能動地指導 革命實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 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 容,都比較地進行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 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

h. 馮友蘭發表了一篇學習心得〈〈實踐論〉——馬克思主義底發展與 中國哲學傳統問題的解決〉/ 馮友蘭晚年在《中國現代哲學史》中 說:「〈實踐論〉所謂認識,和西方傳統哲學所謂認識,其意義不盡 相同。……〈實踐論〉所謂知、行,和中國傳統哲學所謂知、行,

其意義也不盡相同。」

6.32〈矛盾論〉(1937 年 8 月)

a. 區分兩種宇宙觀:形而上學的(靜止、孤立、不變化) vs 辯證法 的(事物內部的矛盾、引起事物的運動和發展、事物與事物間的相 互聯繫與影響)

b. 對「矛盾」採取了非常寬鬆的了解,如「一陰一陽」、「有無相生」、

「戰爭中的攻守、進退、勝敗,都是矛盾着的現象」(傳統文化中 的老子、孫子等學說)

c. 一分為二 → 矛盾對立 → 轉化(條件) → 統一 → 再產生矛盾

→ 轉化 → 統一 → ……

d. 「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抵抗的規律。依事物本身的性 質和條件,經過不同的飛躍形式,一事物轉化為他事物,就是新陳 代謝的過程。任何事物的內部有其新舊兩個方面的矛盾,形成為一 系列的曲折的鬥爭。鬥爭的結果,新的方面由少而大,上升為支配 的東西;舊的方面由大變小,變成逐步歸於滅亡的東西。而一當新 的方面對於舊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的時候,舊事物的性質就變化為 新事物的性質。由此可見,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取得支配地位的矛

(8)

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變 化,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 後來「不斷革命論」的前身 e. 強調矛盾的主從關係及其普遍性(共性)、特殊性(個性)/ 「不

同質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的方法才能解決。」

f. 依此批判教條主義,為創造找條件及策略

g. 「研究問題,忌帶主觀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孫子論軍事說: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水滸傳》上有很多唯物辯證法的 事例」(宋江三打祝家莊)

h. 機械唯物論 vs 辯證唯物論 / 「我們這樣說,是否違反了唯物論 呢?沒有。因為我們承認總的歷史發展中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 東西,是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的意識;但是同時又承認而且必須承 認精神的東西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於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上層建 築對於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主觀能動性」

i. 張載《正蒙‧太和篇》「有像斯有對,對必反其為;有反斯有仇,

仇必和而解。」/ 「仇必仇到底」15 6.33 「毛澤東思想」(劉少奇提出)的形成

a. 中國革命的舵手

b. 劉少奇後來說:「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 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 義。」16

6.34 1940 年代初發表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等提 出其建國、實踐的藍圖

6.35 離常識不遠的觀念,但卻能在指導上起作用,可謂命中當時的需要 6.4 對黨員道德的理論 17

6.41 到井岡山就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6.42 1929 年 1 月的〈古田決議〉提出入黨的五個條件:

a. 政治觀點沒有錯誤(包括階級覺悟)

b. 忠實

c. 有犧牲精神,能積極工作 d. 沒有發洋財的觀念

e. 不吸鴉片,不賭博

6.43 延安時代,劉少奇的《共產黨員的修養》

6.5 文藝政策 18

6.51 關於藝術的意義、任務與表達形式的問題

15 參看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

16 轉引自李澤厚:〈試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收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17 參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外研究毛澤東思想資料選輯》編輯組編譯:《日本學者視野中的 毛澤東思想》中有關的文章。

18 參看李澤厚:〈二十世紀中國文藝一瞥〉,收氏著:《中國現代思想史論》

(9)

6.52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 年 5 月)

6.6 對知識分子的防閑:定性為小資產階級,有其軟弱性 / 「皮之不存,毛將 附焉」/ 知識分子的悲劇性格

6.7 帝王思想?〈沁園春‧雪〉(1936 年 2 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 折腰。惜秦王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自注:風流人物是 指無產階級)19

7. 中共建國的意識形態 7.1 脫離實踐與考查

7.2 社會主義改造運動

7.3 文化大革命——一場造神的運動? 20 7.31 百萬雄師檢閱

7.32 語錄聖經化

7.33 步行串連「朝聖」

7.34 毛澤東思想學習班

7.35 儀式化(一祝、二唱、三讀)

8. 毛澤東思想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21

8.1 馬克思主義是包裝,中國文化是內容? vs 中國文化是包裝,馬克思主義是 內容? 22

8.2 馬克思主義的儒家化?文化的制約 vs 同構 vs 核心原則 23 8.3 儒家思想的三層涵義:24

a. 政治化(politicize Confucianism)

b. 經典性(classical Confucianism)

c. 通俗性(popular Confucianism)

MH.3_July

19 參看劉濟昆編:《毛澤東詩詞全集》。

20 參看《知識分子》1986 年春季號的〈文革專輯〉;另嚴家其、高皋:《文革十年史》

21 參看汪樹白:《毛澤東與中國文化傳統》、《毛澤東思想的中國基因》。

22 參看金思愷:《毛澤東思想的內容與形式》。

23 參看劉述先:〈毛澤東與中國傳統文化繼承之分析〉,收氏著:《當代中國哲學論──人物篇》。

24 同前註。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唯物主義 階級鬥爭 社會革命

實在論 多瑪士 觀念論 經驗主義 馬克思 存在主義 語言分析 邏輯經驗

2、關於描述文化差異的主要構面,西元 1984 年,學者 Hofstede 整理出四個主要構面,其中之一是集

老莊思想在以後的嬗變過程中,直接成為中國傳統宗教的道教思想體系的基礎這一歷史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討論中國佛教諸宗的禪學貢 獻。一九八七年,這位學者還編成一部會議論文集《頓與漸:中國思想裡的覺悟之路》 (Sudden and

目標: : :體會中華文化 : 體會中華文化 體會中華文化 體會中華文化「 「 「 「孝 孝 孝」 孝 」 」的意義 」 的意義 的意義 的意義. 策畫

教師宜引導學生思考中華文化的 鄉情有不同層面—狹義來說, 「故 鄉」指個人的「家鄉」 ;從廣義而 言,則是指「國家」

2.Sutlej,流至印度半島北方的 Himachal Pradesh, Kashmir, Punjab 3.Gandaki,最後與 Ganges 會合... 中部:Ü、Tsang。重要河川:雅魯藏布江(Tsang po) ,流到印度稱 Brahmapu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