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歸納可得:社群主義及民族主義較偏 向「文化認同」層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歸納可得:社群主義及民族主義較偏 向「文化認同」層面"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旨在探討九五暫綱下,我國高中各版本公民與社會教科書 政治教材國家認同之內涵,此命題是針對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綱 要實施質性分析,另外並對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2007 年版本)的內 容,分析比較三個版本「三民版」、「南一版」、「龍騰版」的國家認同 意涵量化差異。本章依據第二章的文獻探討,以及第四章對教科書進 行國家認同分析之結果與討論,歸納得出研究之主要發現並作成結 論,且針對研究發現提出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及國家認同問題兩方面 之建議,以作為日後關於教科書編輯,還有未來研究、解決國家認同 問題之參考方向。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節依據第二章國家認同相關文獻探討,以及第四章對課程綱要 及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與對應比較後,綜合歸納出以下結論。

壹、國家認同部分

一、以民族主義、自由主義、社群主義為理論基礎,構成國家認 同三大要素-「族群認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

本研究採用學者江宜樺所歸納整理的三個認同層面:「族群認 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作為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台灣國家 認同分析之主題類目。

(2)

民族主義的國家認同,主張種族血緣與民族文化之獨特性,以建 立民族國家為終極目標;自由主義的國家認同則強調族群多元;社群 主義之國家認同觀則較為重視族群的歷史文化。因此,民族主義與其 他二者相較,較為貼近「族群認同」層面。

在「文化認同」層面上,民族主義的文化認同與族群認同一致;

自由主義則不強調文化層面的國家認同;唯有社群主義認為:人是一 定歷史文化脈絡下的自我,不可分割、也不能拋棄自身的獨特文化。

雖然民族主義與社群主義均重視「文化認同」層面,但是民族主義更 為強調族群的歷史連結關係上。歸納可得:社群主義及民族主義較偏 向「文化認同」層面。

最後,自由主義的認同觀不重視「文化認同」及「族群認同」等 層面,其重視的是民主憲政體制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及國家責任,在國 家認同觀念上,毫無疑問地是強調「制度認同」層面。依本研究之發 現:當前台灣學界的主流國家認同觀,以及教科書編寫的國家認同意 識型態,仍以自由主義下的「制度認同」為領導標竿。

在台灣民主化下的國家認同演進歷程方面,本研究發現:在蔣經 國執政後期,台灣宣布解除戒嚴及開放黨禁、報禁後,台灣的本土認 同開始建立和受到重視;李登輝執政時期所加速推動的「本土化」「民 主化」,對台灣人民建立「台灣本土意識」國家認同觀的成效是無比成

(3)

功的:而在民進黨政府統治時期,其為選舉勝選考量所推動的加速「去 中國化」政策,除了沒有建立理論論述來說服人們外,未經通盤考量 的手法也稍嫌粗糙,致使當前台灣國家認同發展方向呈現矛盾及混 亂;而若有似無的族群撕裂言語及小動作,造成的族群間傷害更完全 無益於台灣國家認同的未來發展。

二、當前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觀呈現分殊歧異的情況

本研究發現,在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態度現況,就本研究所擷取 的大型民調顯示(見圖 2-5-1、2-5-2、2-5-3):台灣人民國家認同呈現 分歧現象,對於台灣目前所代表的中華民國之人民、主權、領土、政 府等國家構成要素,呈現出三種不同的態樣,有人認為台灣是一個獨 立完整的國家,自己是專屬命定為台灣人,而非中國人;有人認為我 國包含台灣及中國大陸,其國家認同包含中國人及台灣人的雙重認 同;也有極少部分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非台灣人。隨著民主化的 發展,以台灣人為專屬國家認同標的之比例,在近年來有逐漸增高的 趨勢,這樣的轉變,根據本研究所歸納的學者發現,是台灣的民主生 活已固定成型,從各項選舉的參與及投票、政治參與的擴大,台灣人 民漸漸感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他們的政治參與行動及選舉投票結 果,只影響台灣的政治,與對岸的中國無涉,台灣的政治是由台灣人 民自己決定的。

(4)

基本上,台灣人認同概念,代表的就是生活在台灣的政治公民,

心理上或主觀上對台灣認同,而中國人認同概念主要指涉的是對具有 華人或漢人文化或種族血緣之認同;雖然,台灣人認同的比例逐年增 加,但是在台灣未來的國家走向上,台灣獨立或與中國統一的比例都 沒有超過半數,即使剛巧過半,成為共識並推動成為政策仍有極大困 難。總而言之,選擇台灣獨立或與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的走向,

絕對不是零合遊戲,更不能由比人頭數目的狹義民主形式來決定;民 主政治的決策,絕非如現今的台灣政治異狀,是以國家或族群動員的 方式來達到排斥政治異己,連帶使得理性、包容、尊重、互信的民主 政治文化都蕩然無存。當前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大部分的台灣民眾都 贊成維持現狀,而在維持現狀下考量規畫未來台灣國家認同走向問 題,應是當前兩岸政治人物、學者、台灣人民該堅持下去的大方向。

貳、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部分

一、九五暫綱及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內容未明確定義國家認同對

依據本研究分析,教育部於 2004 年發布的《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 行綱要》(九五暫綱)及《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公民與社會」課程 綱要》,雖指出我國現行的憲政體制乃依循《中華民國憲法》,卻未明 確指出認同之國家對象為「中華民國」,明顯模糊國家認同,連帶也造

(5)

成依據課程綱要編訂的三民間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政治單元之 國家認同內容曖昧不清,然而,這樣對國家認同對象描述的模糊現象,

並不代表其將造成接受此課程教育的高中學生國家認同態度矛盾錯 亂,在本研究中,並未發現兩者呈正相關性。

二、量的統計上,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國家認同內涵,以

「制度認同」層次呈現壓倒性的高比例

「三民」、「南一」、「龍騰」三個版本的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第 三册中的國家認同內涵量的分析,教科書內容包含的主題類目指涉皆 以「制度認同最多、族群認同次之、文化認同最少」(見表 4-2-4、4-2-5) 制度認同占各版本教科書國家認同內容出現比率至少 72%以上,族群 認同略勝文化認同出現比率,占了大約 15%,而文化認同占了 10%,

顯示當前的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不訴諸過往審定版慣用的民族情感 渲染之書寫方式,並擺脫掉解嚴前的大中國意識形態宣傳手段,取而 代之的是以自由主義理論基礎為書寫原則,強調憲政體制及個人權利 的保障,以此教學內容幫助未來公民的高中學生達成民主價值的深化。

在「族群認同」上,各版本皆以「主觀意識或行動」次類目出現 次數最多、「重大歷史事件或記憶」次之、「種族血緣」再次之,各版 本內容的次類目出現排序及次數大致相同,除代表教科書均確實依照 公民與社會課程綱要編寫外,也代表教科書呈現近代台灣「主觀意識

(6)

或行動」及「重大歷史事件或記憶」,內容回顧貼近近代台灣人民所共 享的生活經驗和歷史記憶,相當程度強化了台灣認同意識。

在「文化認同」上,三個版本皆以「風俗習慣與生活方式」次類 目出現比率為最高、「傳統倫理道德」次之、「語言與宗教」再次之,

顯示教科書在文化認同上以敘述「風俗習慣與生活方式」、「傳統倫理 道德」、「語言與宗教」為主軸;在當今「去中國化」的時代氛圍中,

仍不放棄灌輸高中學生關於中國歷史傳承下來的傳統倫理道德及宗教 信仰等,牽涉到個人價值評斷的認同內涵。

最後,在占絕大多數教科書認同內涵的「制度認同」中,其次類 目出現次數前三名為:「政治制度」、「法治社會」、「個人權利」,且遙 遙領先其他次類目,顯示現行各版本公民與社會教科書的台灣國家認 同書寫形式,是以尊重個人權利及自主性為核心、以法治社會為運作 模式、並以良善的政治制度來保障公民權利的自由主義基礎發展而來 的。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依據各章節結論及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壹、國家認同部分

一、擱置當前國家認同爭議,以前瞻、寬廣視野找出台灣人共有 的時代精神

(7)

經過研究,本文認為:今天的台灣國家認同問題,已不再純粹是 認同的問題,講白話些,它是誰說了算的問題,是領袖?政客?還是 台灣人民?紛紛擾擾的政治情勢讓我們尋不著確切答案,但它其實是 一個令人難過的假議題。曾聽過電視節目名嘴比擬過一假定狀況:試 想在美總統大選黨內初選時,希拉蕊敢質疑歐巴馬是有色人種,一定 不愛美國嗎?「我是誰」這樣的認同問題,竟然要由旁人判定,這是一 向標榜自由民主的台灣社會的真正悲哀,也違反台灣人的寬容價值。

翻開台灣的近代歷史,我們的祖先可能是因經濟所迫、無以為生 而來台開拓新生活;可能是為民族大義、反清復明而來;還有就是不 願接受共產黨統治而隨國民政府來台。不管先來後到,共同特質就是 反抗壓迫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來到台灣後,若不努力打拼、胼手胝足,

如何生存?所以,勤勞節儉總是台灣人所信守的道德價值,對於過往 的傳統,一方面是尊重而緬懷,從而選擇性的傳承;另一方面,在這 塊土地上,也不停地創造新的文化。

然而,一旦喊出狹隘的「本土化」、「去中國化」、「主體意識」等 空洞口號,就立即與過去畫下鴻溝,這不僅只是揮別過去記憶,更是 製造對立、衝突、分裂的亂源,所有的問題討論都被簡化成「賣台」、

「唱衰」「統派陰謀」等不知所云的話語。在選舉的操作下,「台灣人」

或「台灣認同」,不只是單純的認同問題,更成為一種政治符號,在各

(8)

自表述的過程中,我們見到「台灣人」、「台灣認同」逐漸政治化。所 謂的台灣主體意識,難道是如此結論嗎?不,它指的不就是在台灣這 塊土地上生活工作的每個獨立個體的人權意志,這人權意志集中起 來,才是決定台灣社會未來的真實力量,它是一份會提醒人要擔負公 民責任,恰當使用自由權利的力量。

文化本是一個有機體,吸收越多會越強壯。台灣融合了先民、河 洛、客家、中華、原住民、甚至日本、歐美等文化,展現出來的就是 台灣的本土文化。多元文化、多元族群,一直是台灣社會所存在的事 實,這不是任何名嘴、政客的政治言論可以否定的。當中國文化或儒 家思想不再受到重視,當道德修養不再是國家的普世價值,取而代之 的是欺騙、硬拗、現實、功利;當人與人的信任、道德、仁義心越來 越薄弱時,整體社會的共有價值都會為之震動,人心飄搖。每個台灣 人不是不認同台灣,而是無法認同政客們假本土化之名,進行族群、

認同操作之實,這侮辱了台灣先民傳承下來的智慧,也違反了台灣人 追求自由的精神和價值。

政治不能決定一切,政客也不是唯一引領台灣人邁步向前的社會 領袖。在民主制度下,政治其實是社會公眾行為的共同結果,我們選 擇、製造且生產我們的政治社會。我們的選舉候選人互相謾罵,立法 委員以不負責任的爆料影響視聽,名嘴不用讀書、不用求證事實也可

(9)

以口沫橫飛,因為,我們鼓勵他們的行為,當政客或名嘴用情緒語言 亂吼亂叫,卻得到我們給他們的收視率、選票以及金錢回報,他們就 會繼續這樣做。而台灣人是不是反智、或是幫兇,看看現在所有的電 視節目設定收視觀眾,似乎都只有國中程度;而競選造勢大會上,主 持人喊「對不對」、「好不好」,底下人隨之起舞,就可以得到印證。

走出藍綠對立,追求台灣未來最大的公約數。不管信仰統或獨,

既然了解現在的台灣是做不到的,就應該把精力放在大家共同信仰的 清廉、正派等核心價值。

當代的台灣人,應該以更開闊、包容的心看待認同問題:既是台 灣人,也是中華民國國民,更是世界公民,對於有中國人認同想法、

抑或是台獨思考的人都可以包容,這才是台灣時代意識的進步。讓每 個台灣人都能了解:認同,也是一種自由,更賦予尊重,這才是真正 的台灣時代精神。讓我們一起來捍衛這樣的精神。

二、以合理的憲政體制,保障人民基本權利,以凝聚台灣民眾的 向心力

如同本教科書研究結果所得,建立「制度認同」的憲政體制是當 前台灣人所接受的認同價值,當前的執政當局,不該只是在教科書中 強調此種認同,而應即知即行,確實踐履。今天我們所生活的這塊台 灣土地,是歷經數十年來辛苦地終結威權體制,從而建立的民主憲政

(10)

國家,台灣的生存和未來發展,全繫於憲政體制的基礎之上,每個台 灣公民的基本人權,都必須受到國家憲法及法律的平等保障,台灣的 國家認同,應該是認同這個自由、民主、法治、平等的憲政體制,在 此制度下,臺灣人行使公民應有的權利與義務。持續舉辦的選舉機制,

是一個很重要的憲政制度,它使人民及政治菁英有機會相應地調整國 家認同論述及態度,直到有共識產生的可能。如此,才能建構當代台 灣人的向心力;當人民對台灣有著堅強的向心力,達到未來集體共識 的目標,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三、在全球化的影響以及當前友善積極處理兩岸關係氛圍下,仍 須持續關注重視中國威脅

新政府於今年五月上台,目前正沸沸揚揚地邁步在選前所承諾的 開放兩岸路線,極力推動大陸客來台觀光投資、兩岸包機直航、人民 幣在台兌換等政策,這些開放政策當然值得當下大多數的台灣人支 持,因為,為了經濟的發展,政治的安全,如此才是國際地位晦暗未 明的台灣在全球化時代的最好策略。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早晚都 要開放及正常化,兩岸的交流是沒有辦法阻擋的,也是必要的,但是,

我們仍要清楚知道:中國的統一領土野心仍是持續存在的,台灣人依 舊應該抱持戒慎恐懼的心態,不宜因為這些兩岸開放政策而因噎廢 食,落入中國大陸「一個中國」的統戰陷阱之中。

(11)

在全球化所造成的開放進程中,台灣的開放,不只是對中國大陸 開放,更是對全球開放。經濟上,台灣應該加強尋求資金流入的管道 與技術領先中國、甚至其他國家的策略,持續保持原先優勢產業的研 發技術能力,執政當局應投入更多的資源挹注在產業技術的研發及人 力資源的培養教育上。教育上,政府應該在全球化的洪流中,順水推 舟地推動更多的國際文化交流、學術交流,鼓勵學生修習第二、第三 外國語,以強化自身的國際競爭能力,提高台灣人在全球化競爭中的 人力價值;唯有持續而大量地投入資源在台灣教育,才是對台灣未來 穩賺不賠的投資。

台灣的未來,的確需要包含兩岸議題,但是不應該因此自我設限。

當前的新政府應該拋棄中國化或台灣本土化的兩極辯論,開始多用全 球化、國際化的思維來思考,讓台灣成為一座世界級的島嶼。

貳、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部分

一、重視公民教育,使公民與社會課程不再是配角

從明年(2009 年)起,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將列入大學指定考試的 考科,若以當前各級教育都是考試領導教學的畸形現象,用考試與否 來判斷此科目受不受重視,那我們當然欣見公民教育越來越受到重 視,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還需要時間觀察。公民教育,教 導著未來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而公民素養,不是一種知識,而是要

(12)

從身體的具體實踐慢慢培養,從公民參與的過程中學習;重視公民教 育,絕對有助於提升台灣公民的素質。因此,執政當局、家長、老師、

學生,還有所有的台灣公民,都應該知道:公民的基本素養不足,很 容易被政客牽著鼻子走;而民主憲政發展的良窳,和公民的素養有極 大的正相關性,應該說,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因此,公民教育,值得 所有關心台灣、愛台灣的人重視。

二、清楚定位高中「公民與社會」走向為價值養成的路線,以培 養未來公民

本研究中,筆者在接觸了「公民與社會」教科書後發現:部分的 課程,如第二冊的法律單元,各版本的教科書居然都將許多如筆者般 公民老師未必搞得清楚之法律概念置入教材當中,例如:民法債編各 種契約的差異、國家賠償與補償之區別等等,這些,其實就牽涉到高 中「公民與社會」課程定位的問題。公民教育,如上段所述,應該是 教導現代公民應有的價值及素養,但是,「價值」與「素養」很難配合 當前考試時使用的標準答案模式,所以,課程內容只好充塞著一些政 治、心理、法律等社會科學的知識細節,這個課程走向問題,其實一 直被人所發現及討論著。在目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已經被當成 高中的主要學科,但是,「公民與社會」到底要走「公民養成」路線,

還是走「社會科學知識學習」路線,仍是混沌未明。就大多數人的討

(13)

論共識,「公民與社會」科應包含社會科學知識,此為其必要知識基礎,

但是,「公民與社會」不該只是設定為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或是大學 社會科學概論的預習科目,如此,將會喪失培養未來成年公民正確素 養及價值觀的機會,並扼殺未來台灣發展正常公民社會的機會。因此,

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定位及內容,仍需有更多人集思廣益,願意起 身投入其建構工作。

三、強化教學者自我成長及專業能力,並提升教師對公民教育工 作的使命感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公民與社會」課程範疇廣而深,

其包含心理、社會、法律、政治、經濟學之領域,任何專業學者都不 敢誇下海口說對所有領域都了然於胸,何況公民教師?身為第一線的 公民教育教學者,公民教師應該要不斷的進修,不只是社會科學的進 階研習,其他相關領域,也應多加涉獵,並將所學運用於實際教學現 場中。有些人或許會問,公民素養教育,真的可以教嗎?這答案絕對 是肯定的,只是,不能只用教科書教,或是只在教室裡教,而必須用 教師的身體來教,這就是身教。在公民教育的課程中,教師應該從自 我反省及尊重學生開始,從討論公民應有的素養切入,尊重學生的表 達意見,並盡其所能的引導學習者走向多元文化的觀點,建立與學生 之間的信任、合作、分享的關係。只要這個關係開始萌芽,公民素養

(14)

將會在教學現場開始萌芽,良好的德性將會逐漸增強,其他更強大的 公民價值,也會漸漸浮現,假以時日,美好的公民社會將從而實現,

一個更寬廣包容的多元台灣社會將因之而誕生。

參、對未來的研究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文以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第三冊之政治單元為焦點,探討我國 國家認同教育之內涵,取樣是不足的,國家認同的探究,可以從多種 面向著手,本文只將焦點擺在教科書上,忽略了學校教育的其他部分 也具有型塑國家認同的功能。除了教科書,還有其他政治社會化機制:

家庭、同儕團體、大眾傳播媒體等等,都有可能影響人的認同態度,

特別是資訊爆炸的當代,大眾傳播媒體對台灣人國家認同的影響,似 乎仍未受到研究者關注。因此,未來研究可以從學校以外的其他政治 社會化機構之影響著手,譬如:大眾傳播媒體在台灣人建立國家認同 態度時的角色功能及影響力強弱;另外,不同時期或不同階段的學生,

其受到學校教育國家認同塑造的影響為何,也是可以研究的方向。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採行「內容分析法」,在信度上雖達一定程度,但是在教材 綱要分析上仍難免有主觀上的語義敘述偏差,為求研究深入,未來研 究或可配合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質性研究方法加以析探,應能有

(15)

更進一步的收穫。

三、研究範圍方面

本文之研究範圍,僅以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第三册政治單 元為限,廣度稍嫌不足,未來研究應可進一步擴大研究範圍,針對延 後一年實施的「九八課綱」及新版本教科書內容,進行整體性的分析 探討。另外,未來研究可以不僅侷限於國家認同議題,更可以擴展至 其他如法律、政治、經濟課程,甚至科際間之比較研究,如此,將可 供各版本教科書編輯書商編輯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之改進參考

(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在 1855 年英國科學家 Lord Rayleigh 於地震研 究領域就發現了表面聲波的存在,此後則將此現象 運用於地震研究上,此表面波亦被稱為 Rayleigh wave ;直到 1965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 「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培養學生的國民

內地交流、參觀、參與制服團隊/比賽),讓學 生從多角度認識《憲法》、《基本法》和國家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年級 教學重點 學科活動 價值觀及態度 三年級 主題:粵劇 中文科:認識粵劇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