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現代的人文生態系統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現代的人文生態系統"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第五章 現代的人文生態系統

由於前一階段帶有濃厚部門差異的經濟發展策略,加上都市正式與非正式「雙 元性服務部門」交互作用的影響下,(施添福,1982:100)自民國 50 年代開始農民 開始「離農」且「離村」 ,農村的剩餘勞力逐漸移轉到非農部門。此外,在傳統農 作物(尤其是稻米)價格偏低,收益又不敷成本的情況下,農民紛紛尋求非農業的 收入,造成農家所得「分殊化」以及兼業農戶的比例提升(廖正宏等,1986:27-28)。

一般認為,約在民國 57 年(1968)左右,臺灣的農業開始面臨成長的衰退,幾個明 顯的特徵,包括:農業生產年成長率下降,特別是普通作物與特用作物;農業勞 力不足;農場工資上昇;勞動力投入減低,作物面積及複作指數也因此而逐漸下 降等。(廖正宏等,1986:75)

為了解決這些農業危機,行政院終於在民國 61 年(1972)頒佈「加速農村建設 重要措施」 ,並於隔年公布研議多時的「農業發展條例」及後續的施行細則。但仔 細觀察這些政策,前者的終極目標是改善農民生活及提高農民所得,但許多措施 的著眼點卻不在「農民」,而是以「農產品」為主體;(廖正宏等,1986:71)後者 則企圖改變臺灣農業的小農規模經營方式,希望藉由「委託經營」或是「購買農 地貸款」等措施,以擴大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然後繼學者的研究指出這些措施 有實際的困難。(蔡宏進,1982:111)「共同經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出來。

在這樣的社會經濟背景與國家政策發展下,本區果農也於民國 50 年代末期開 始,逐漸將原有作物改種經濟價值較高且可適應坡地栽培的園藝作物,如龍眼、

柑橘與芒果等,(圖 5-1)其中又以芒果為農家果樹栽培中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但芒 果在本區的出現與持續栽培,只是因為市場利益與政府推廣的關係嗎?是什麼因 素使得芒果栽培在此地「著根」呢?

本章第一節將說明,當地果農如何配合芒果的生理需求,將生態環境的劣勢 條件轉為優勢,生產出高品質的芒果;第二節將探討民國 60~70 年代整個芒果專 業區的運銷方式,以及其存在的問題;而在民國 80 年代以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本區運銷制度有了什麼樣的轉變。新的運銷制度其運作方式為何,具有什麼樣的 特色,其市場空間與鄰近鄉鎮有何不同。第三節將說明農家在轉作芒果之後,其 生產策略作了什麼樣的調整。第四節將探討在產銷制度轉型以後,人對地的態度 又面臨什麼樣的轉變,這些轉變又如何推動技術的改良與創新。第五節將由產銷 班的組成、空間結構與內涵,說明班員如何「定根」在產銷班內部,以及產銷班 如何透過內部與外部資訊與技術流動的情形,為本區創造農業上的競爭優勢。

第一節 土地利用的轉變

(一)田園土地利用的轉變

民國 54 年(1965)以後政府為了鼓勵畜牧業發展,於民國 56 年(1967)起開放雜

糧自由進口。(農林廳,1968)由於穀物及豆類精飼料的進口增加,加上政府以配

(3)

給推廣的方式鼓勵農家採用,因此改變了原先以番薯作為豬隻主要飼料的畜養方 式。

此外,隨著國民生活水準提高,熱量攝取容易,民眾對食物的要求不再僅止 於溫飽,更要求食物中蛋白質以及其它營養素的攝取,番薯在一般農家糧食中扮 演的角色也逐漸下降。因此,番薯作為飼料與輔助糧食的地位已大不如前,南化 鄉番薯的栽培面積於民國 62 年(1973)以後開始下降。(圖 5-2)與此同時,水稻栽培 面積也開始減少,尤其在民國 66~68 年下降的幅度最快。

除了稻米及番薯等糧食作物以外,旱園另一項重要的經濟作物~甘蔗,其契 作栽培面積在民國 61 年(1972)達到最高峰後,到民國 70 年(1981)減少至 130 公頃 左右,民國 80 年(1991)僅剩 30 公頃。近年來由於本區栽蔗農家少之又少,原料收 購困難,以南化鄉南部菜寮溪流域六村為原料採取區的新南糖廠,只好改向台糖 公司購入原料糖加工製成紅糖,並加入冰糖的生產。

由上可知,水稻、番薯與甘蔗的栽培面積大約都在民國 60 年代初期開始下 降。其中水田灌溉容易,因此許多水田在廢耕後改栽培柳丁、芭樂、木瓜、楊桃 等需水量較多的園藝果樹。旱園則在番薯與甘蔗退出後,與山坪一起成為芒果栽 培的新據點。

(二)山坪土地利用的轉變

根據圖 5-2,臺南縣樹薯栽培面積在民國 57 年(1968)達到頂點後,翌年即逐步 遞減。但根據臺南縣的平均值來看(表 5-1),民國 57~58 年樹薯的本益比還高於同 樣是經濟作物的甘蔗與苧麻,但為何此時已有不少居民開始轉種其它果樹?如上 一章所述,由於樹薯本身耗地力、著根深的生理特性,加上農家採取不間作、不 休耕且少輪作的栽培方式,本區在民國 50 年代末期開始,系統內部積累的生態問 題已經開始浮現。因為地力耗盡與表土流失,所栽培出來的樹薯「斤量」明顯不 足

1

,製成率過低,許多澱粉工廠都不願再收購。雖然沒有明確的統計數據,但根 據田野調查,當時本區已有許多山坪騰空,無法繼續栽培樹薯。

民國 60 年(1971)以前國內製粉工業蓬勃發展,是因為食用澱粉的進口關稅高 達 63%,(張嘉慧,1998:65-66)民國 62 年(1973)年起澱粉關稅調降

2

,進口澱粉的 嚴重地打擊國內的澱粉製造業,樹薯的栽培更是一落千丈。

在此同時,苧麻也因為塑膠製品的普及與化學纖維的興起,市場需求降低,

栽培面積在民國 54 年(1965)迅速減少,至民國 60 年代幾乎銷聲匿跡;(圖 5-2)薑 黃雖然缺乏統計資料,根據田野調查,由於主要市場~日本在東南亞尋得價格更 為低廉的薑黃原料,以致本區產地薑黃無人收購,也是大約在民國 50 年代末期栽 培面積迅速縮減,至今也難尋芳蹤。

1

詳見 p79。

2

民國 62 年(1973)食用澱粉進口關稅的課徵分成食用、非食用及飼料用澱粉三類,其中食用澱粉

關稅降低為 35%,非食用進口關稅為 20%,而飼料用澱粉名義進口的數量在民國 64 年(1975)年時

以達澱粉進口數量的 95%。

(4)

註1):受限於資料的取得,本圖的統計單位除了甘蔗為南化鄉菜寮溪流域以外,

其餘作物均為南化鄉的統計數值。

註2):由於民國 67 年臺南縣始統計鄉鎮樹薯栽培面積,而比對該年南化鄉樹薯栽 培面積約佔臺南縣樹薯栽培面積的 1/10,故以此比例推估民國 52 年~66 年 南化鄉樹薯栽培面積。

註3):甘蔗栽培面積係根據新南糖廠負責人楊先生提供。由於新南糖廠甘蔗契作 面積的書面資料遺失,因此楊先生回憶民國 52 年、61 年(鼎盛期)與 70 年 三個數值,其餘為平均推估值。

資料來源:民國52 年~70 年臺南縣統計要覽;民國 52 年~70 年臺灣農業要覽。

表 5-1 臺南縣各項作物每公頃生產條件之比較

總產值

(元)A

生產成本 (元)B

自家勞 工費 (元)C

損益(元) A-B=D

農家年收益 (元)C+D

本益比 B/(C+D)

人工數 (人或

時)E

勞動生產 力(元/人 或時)D/E 苧

麻57~58 年 16458 20282 3948 -3824 124 163.6 241 人 -15.9 57~58 年 16755 13638 4272 3117 7389 1.9 129 人 24.1 樹

薯 68~69 年 47108 53009 17535 -5901 11634 4.6 1495 時 -3.9 56~57 年 32176 26896 3135 5280 8415 3.2 229 人 23.1 甘

蔗 70~71 年 83858 96563 9697 -12705 2983 32.4 930 時 -13.7 芒

果69~70 年 138412 118436 22887 19976 42863 2.8 1297 時 15.4 註:1)缺乏薑黃生產成本的統計資料,因此無從比較起。

2)民國 57~58 年沒有統計甘蔗,因此以民國 56~57 年資料計算。

3)民國 70 年為芒果生產成本統計的起始年。

資料來源: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民國58、59 與 70 年臺灣主要作物生產成本調查統 計報告》。

圖5-2 研究區各種作物栽培面積變化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52年 53年 54年 55年 56年 57年 58年 59年 60年 61年 62年 63年 64年 65年 66年 67年 68年 69年 70年

民國(年)

栽培面積(公頃)

番薯 樹薯 苧麻 甘蔗 稻米

(5)

換言之,本區在民國 50 年代末期因生態環境耗竭而導致樹薯品質低落,在市 場已上不具經濟價值;民國 60 年代初期又因國內製粉業的沒落,果農不得不思考 轉作的問題。在此同時,苧麻與薑黃也分別因為替代品及其它產地的競爭而淡出 農家的生產空間。至此,樹薯、苧麻與薑黃逐漸退出本區廣大的山坪,成為下一 種作物展演的舞台。

(三)芒果的進駐

民國 50 年代末期到 60 年代初期,正逢臺灣由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的階 段,隨著國人消費能力的提升,國內市場對青果的需求也日益殷切,果品市場價 格看俏,成為農家轉作果樹的誘因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原因吸引農家改種 果樹呢?

1.政府的輔導與推廣

政府有鑑於民國 40 年代臺灣山坡地濫墾,導致 40 年代末期慘痛的八、七水 災教訓,於民國 50 年(1961)成立農牧局,先後設立 8 個直屬水土保持工作處,並 協助各縣市成立 19 個水土保持工作站,推行水土保持及防砂治水工作。(葛錦昭,

1976:274)農地水土保持的項目包括平台階段、石牆、山邊溝等工程方法及等高 耕作等農藝方法,同時運用美援 480 法案或世糧方案物資獎勵補助,擴大受理農 地水土保持申請。(廖大牛,1986:117)

不過民國 50 年代推廣的平台階段雖然有保土蓄水的功能,但在耕作管理、生 產資材或產品搬運方面卻有所阻礙,加上農家勞力缺乏,構築成本又高,已難為 農家接受。因此民國 64 年(1975)起,農牧局得到農復會的協助,購買小型堆土機,

用以構築山邊溝。山邊溝一方面施工方便、成本較低,另一方面又可作為動力搬 運車的田間道路,節省勞力。(余惠生,1986:126-128)此外,農牧局又針對泥岩 地區,構築防砂壩兼儲水農塘

3

,(圖 5-1)不僅可以發揮滯洪水池功能,更可蓄水作 灌溉或養殖利用。(廖大牛,1986:121)

換言之,在政府於民國 50 年代以來坡地保育與利用政策轉為緊縮,並透過農 牧局推廣並「補助」農家從事各種水土保持工作。因此,本區在生態耗竭的「推 力」,加上政府補助的「拉力」,許多農家開始嘗試在坡地改種龍眼、柑橘以及芒 果等作物。我們的問題是,在多種多樣適合坡地栽培的果樹中,本區農家為何選 擇改良種芒果居多?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需先瞭解改良種芒果如何進到臺南 近山一帶的丘陵地區。

2.外來種芒果的引進與利潤

3

農牧局利用天然的地形,協助果農在菜寮溪流域溪谷上游築攔砂壩,則可蓄水成為農塘,南化

鄉菜寮溪流域的農塘集中在台三線以西,台 20 乙以北包括山尾寮、北庄仔、七苓、尖山等聚

落附近,也是今日芒果栽培的主要區域(圖 5-1)。這種技術並非民國 60 年代才發明,本區拓墾

的先民早在清代就已經利用這種方法築塘灌溉水田,而今日的農塘主要供提果樹灌溉以及稀釋

農藥所

(6)

民國 43 年(1954)農村復興委員會自美國佛羅里達州引進愛文、海頓、凱特、

吉祿與肯特五個品種各二十棵,分別交由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與鳳山熱帶園藝試驗 分所試種。(曾糸秀吟,1998:27)嘉義農試分所在民國 50 年(1961)於玉井鄉斗六仔 開始試種改良種芒果,3 年後成功結果。其中以愛文品種(俗稱「蘋果檨」)最受生 產者與消費者愛戴,其最大的特點為產量穩定,不易有隔年結果

4

的現象,且其果 實大而核小,肉質厚而纖維少,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

5

,再加上紅色果皮鮮豔奪目,

在市場上最受歡迎,為民國 50~60 年代廣為推廣且栽培面積最大的品種。

爾後農復會又於民國 56 年(1967)與 59 年(1970)等,多次組團出國考察,自夏 威夷、墨西哥等國引進 30 餘品種,經試種推廣後,僅聖心品種較為果農所接受。

(劉銘峰,1999:7)民國 40~50 年代引進的芒果品種通稱「美國種」、「外來種」或

「改良種」 ,以示與荷據時期由南洋一帶輸入,歸化為「本地種」 、 「在來種」的「土 芒果」有所區別。

民國 56~57 年(1967~1968)玉井斗六仔芒果大豐收,且在市場上價位持續竄高,

次年斗六仔鄭罕池果農的愛文芒果,於臺北中央市場售得每台斤 18 元的高價,(曾 糸秀吟,1998:46),在玉井及鄰近鄉鎮引起相當大的震撼。不但斗六仔附近果農開 始大量種植,鄰近鄉鎮也開始向斗六仔果農引進苗木栽培,南化鄉菜寮溪流域也 在此時開始加入這股競作的熱潮。民國 63 年(1974)政府於玉井、楠西、南化、左 鎮、大內等鄉鎮成立「芒果專業區」。

註1):臺南縣芒果於民國 65 年始列入園藝作物統計,之前列為森林副產物,並沒有

統計栽培面積。

2):民國 77~79 年本鄉芒果栽培面積突然減少,根據田野調查無法查明原因,故

作者懷疑為登錄失誤所致。

資料來源:臺南縣政府,《民國66 年~89 年臺南縣統計要覽》。

需的用水。

4

果樹通常都會有隔年結果的現象,即前一年大年豐產,接下來的一年即小年歉收。

5

可溶性固形物即糖度,愛文一般可以達到 12-15 Brix。

圖5-3 南化鄉芒果栽培面積變化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65年 66年 67年 68年 69年 70年 71年 72年 73年 74年 75年 76年 77年 78年 79年 80年 81年 82年 83年 84年 85年 86年 87年 88年 89年

民國(年)

栽培面積(公頃)

(7)

有了市場價格與政府補助水土保持設施的兩個誘因,加上南化鄉鄰近玉井的 芒果試種區,本區農家在 50 年代末期~60 年代陸續轉種芒果。其栽培面積的擴展 速度在民國 70 年代初期為最快。(圖 5-3)但芒果在本區的栽培只是因為市場利潤 與政府推廣輔導的吸引嗎?是什麼因素使得芒果栽培在本區「著根」並加以「發 揚光大」呢?

3.作物生長的生態環境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我們必須詳細檢視芒果的生理需求,配合本區提供的 自然環境,二者相互對照下去尋求可能的答案。

1)養分的需求

芒果對土壤的要求不嚴,栽培地區因土壤條件不同,根群的分布也不同,在 土壤層深厚、地下水位低、通氣性良好且有機質含量豐富的土地,根群之分布較 寬廣,植株營養生長

6

也比較旺盛,其生殖生長反而受到影響,南投縣的水里、台 中縣的新社等地區即常有此現象。(劉銘峰,1994:39)

然南化鄉菜寮溪流域大部分地區有機質含量低,普遍小於 2%,土壤貧瘠,加 上因地表逕流旺盛,土層淺薄,根群之分布則窄而深,一方面植株營養生長受到 抑制,有助於生殖生長;另一方面利用其深根的特性

7

,抓住坡地僅剩無多的表土。

此外,本區土壤 pH 值多在 8.8~9.4 之間,(蔡光榮,1994:14)根據果農經驗,pH 值偏微鹼性的土壤,栽培出來的芒果果肉較 Q,口感較結實。

2)水分的需求

泥岩在乾季時土塊容易龜裂,水分迅速蒸發,作物常難以生長;而芒果對土 壤水分的需求甚低,耐旱性很強,因此適合泥岩地區栽培。此外,芒果生命力旺 盛,即使植株根部因泥岩乾燥龜裂而導致「斷根」 ,芒果仍能依賴未受傷的根系存 活。相反的,降雨量多且頻繁之處,芒果植株的營養生長加快,相對會導致生殖 生長不良,結果少且產量低,至今仍難以透過人為方式控制或防範。此外,雨水 與濕度會使得芒果病蟲害更為嚴重,特別是炭疽病。(劉銘峰,1996/8:80)

以臺灣西南部而言,每年 5~9 月為高溫多雨的季節,較適合芒果的營養生長;

至秋末開始進入乾旱季節,長期而連續的乾旱可以抑制芒果的營養生長,轉而促 進芒果的生殖生長,有利於芒果開花。(柯立祥,1999:37)除了降水以外,芒果 適合栽培於排水良好且地下水位較低之處,雖然本區的「白性土」~南化泥岩 透水性差,但位於坡地的「大土坪」仍可依靠自然坡度排水,反而較園及田更適 合芒果栽培。

正由於本區自然環境並未提供芒果所需的養分與水分,芒果果農才能透過人 工施肥的方式,「適量」補充植株營養(包括有機肥、化肥與微量元素);並在非生

6

營養生長指的是芒果根、莖、葉的生長;生殖生長指的是芒果果實的生長,若營養生長旺盛,

則生殖生長相對的會受到抑制,兩者為互補關係。

7

根據田野調查,果農表示本區芒果根系平均深達 3 尺以上。

(8)

殖生產之時,透過人工灌溉的方式,「適時」給與植株「適量」的水份

8

,以人為 方式控制其營養生長,植株長得慢,不但減輕修剪矮化工作,加速採收作業,更 使得生殖生長旺盛,因此本區芒果較平地鄉鎮品質好且甜度高。

換句話說,早期農業生產環境的限制因子,隨著技術的演進,今天反而成為 人類操作上的優勢條件,自然環境對作物生產區位的制約正逐步減低。適合芒果 栽培的地區,並不是那些擁有充分營養,或是提供特定微量元素的地區,而是什 麼都沒有但卻能讓人類完全控制的地區。

第二節 果農的生產策略

由於芒果一年只收成一次,且種苗栽培 3~4 年後才能收成果實,這幾年間農 家不但沒有收入,還要投入種苗、肥料、農藥及人力資本,亦即果農在此段期間 必需有其它維持家計的生產活動,否則不敢貿然投入資金轉種芒果。

民國 50 年代末期開始,由於農業收益太低,本區有許多年輕人「離農」且「離 村」 ,投入工業與服務部門,成為農家家計的重要來源;即使留在農村也在鄉公所、

農會等公家機關工作謀得一份固定薪水的差事,或在南化街上經營自家商店,以 補貼農業所得之不足;此外,民國 60 年代初期逢國內各項公共工程正在進行,營 建工程蓬勃發展之時,部分果農也利用轉種芒果之初的農閒時間,投入短期的營 建業來維持家計

9

。透過以上三個非農部門的管道,農家不但有了購買種苗、肥料 與農藥的資金來源,再配合農會信用部的借貸

10

,使得資金的運用更為靈活。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此時本區兼業農的比例不但大幅度提升,而「以兼業為 主」的兼業農還逐漸成為主流。這些擁有一份全職工作的兼業農,其薪水其實已 經足夠維持生計,他們從保留的自家農地上得到的是額外的收入。自家農地的經 營不是維生必需的手段,而是一種增加收入的機會。(柯志明,1996:31)

直到民國 80 年末期因國內傳統產業發展受限,許多從事製造業的人回流至家 鄉務農,這種現象才又扭轉過來。在兼業農民在面對自家勞力不足,工資又因農 村勞動力缺乏而上漲,雇工比過去更加困難等問題時,在芒果栽培的農忙期與農 閒期如何調配勞力,同時付出最少勞力成本並「適當」運用家中的剩餘勞力,亦 即果農如何在自家勞力與雇工中求得平衡,成為本節我們關心的焦點。

(一)勞力的調配:

8

芒果進入抽穗、開花、結果與果實肥大等階段,為芒果週年需水最多的階段(柯立祥,1999:

37)。不過此時期若降雨過多,不但授粉結果率偏低,結果後也容易感染炭疽病,所以必需增 加噴藥次數,相對也增加農藥成本。臺灣西南部此時正逢乾季,因此必需透過人為的方法加強 灌溉。

9

當時年輕的農民多在外地「擔磚仔」或「做土水」,因為營建業多為短期工程,時間的調配上

較有彈性,農家還可利用沒有工作的時候回到果園從事田園管理工作。

10

根據土地登記簿及田野訪問,民國 60 年代本區許多農民都將私有土地抵押給農會信用部借

貸,可在短時間內獲得轉種芒果所需的資金,待收成後再還錢取消抵押。

(9)

由圖 5-4 可知,芒果一年四季的勞力分配並不平均,大致來說國曆 1 月底開 始即進入農忙期,涵蓋花期管理階段末期、果實管理與採收階段,以及整園階段 前期,以農事而言,年中最耗勞力的三個農事栽培包括:(圖 5-4)

1.套袋期(4 月~5 月):

由於芒果易招引東方果實蠅

11

,因此必需在幼~中果期就要「逐粒套袋」,由 於工程浩大且有時間的急迫性,一般只有夫妻兩人的農家是做不來的。加上自家 勞力已不足,兼業果農時間上無法配合,使得以「換工」作為農忙期勞力緊迫時 調整的方式也困難重重。因此農家只好以雇工來協助「套袋」。

圖 5-4 愛文芒果年中農事曆與勞力分配

資料來源:引自曾糸秀 吟(1988),《玉井鄉芒果產業之地理研究~專業生產

區的形成與運作機制》,p54。

果農大多在一、兩個月前就預先聯絡套袋的雇工以安排時間與日數

12

,雇工的 來源多為鄰近地區正值農閒,且過去有套袋經驗的農民,例如同是南化鄉的北寮 地區木瓜農與內門木柵一帶的龍眼農,近年來因雇工不易,甚至有遠從高雄大樹 一帶與屏東里港一帶的荔枝農前來支援。

2.採收期(6 月底~8 月底):

由於愛文必需「在欉黃」才能摘下,因此果農必需每天「逐粒檢視」 ,確定成 熟才能摘下;加上唯有清晨及傍晚太陽斜射之時,才能透過白色套袋看出芒果的 成熟度,農家多在早上 9:00 以前及下午 4:00 以後採收,因此採收時農家甚少雇工。

由於採收的工作時間短且輕鬆,勞力的來源多為果農以及其家庭成員,包括放暑 假在家的學生與老人家,都在此時一起出動協助。

11

東方果實蠅會將產卵管插入成熟的芒果內產卵,孵化的幼蟲以果肉為食,除了套袋及懸掛誘 殺器外,別無預防的方法。

12

由於雇用技術好且動作快的套袋女工不易,因此農家芒果開花或著果期即馬上推估本年的生

長情況,打電話向套袋工人預定時間,以方便她們排定工作行程。套袋不分男女工,工資均一

天 1200 元,通常都以女工居多。

(10)

3.開花與幼果期的噴藥(2 月~4 月):

在芒果所有品種中,愛文最容易染上病蟲害,特別是真菌引起的炭疽病,以 及東方果實蠅等蟲害。用藥成本也最高。根據田野調查,本地農民從開花到幼果 期(大寒~清明)每星期約噴藥一次,遇雨後隔日還要再行補噴,每年共約噴藥 10 多次,農藥成本高居總生產成本第一位,約佔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由於全自動 噴藥系統用藥量大且效果差,本區果農大多採人工操作自動噴藥機

13

,果農必需背 著軟管逐株噴藥,更加耗費人力。

由以上可知,由於芒果年中勞力需求不均,其中只有套袋因工作繁重且必需 在短時間內完成,因此農家多聘請鄰近雇工協助,藉以節省勞力費用的支出,因 此雇工費用僅佔總生產成本的 20%左右;其它的農事如噴藥、疏果、剪枝、施肥 等農事,多仰賴果農本身勞力,甚至出動家中的老人及小孩,協助輕鬆的採收工 作。換句話說,由於果農不計算自家勞力成本,農家透過「付出最少的雇工成本」

與「適當運用家中的剩餘勞力」兩項機制,在人文生態系統內部求取自家勞力與 雇工間的平衡。

此外,果農還透過芒果品種與其它作物的調配,充分運用農閒期「自身的剩 餘勞力」。

(二)作物的調配:

1.芒果品種的分配

如上所述,愛文芒果需逐粒套袋及逐粒檢視採收,加上愛文噴藥次數頻繁,

較其它品種耗費人力及農藥成本,因此許多果農在民國 70 年以後改種「金煌」品 種。金煌(俗稱「木瓜檨」)則是高雄縣六龜鄉果農以懷特品種為母本、凱特品種 為父本交配授粉而成。由於抗病蟲害較愛文強,且可分數次統一採收催熟,管理 上較省工,民國 69 年(1970)開始逐步推廣,民國 80 年代起栽培面積迅速增加。

另外還有俗稱「九月檨」的「凱特」。「凱特」的栽培面積較前二者為小,但 因其屬晚熟種,可避開國曆 6 月底~8 月底愛文及金煌的盛產季,延至 9 月採收,

對農家勞力做有效的調節與利用。

「愛文」 、 「金煌」與「凱特」為目前南化鄉主要栽培的三個芒果品種

14

,其中 還是以愛文面積最廣。 「金煌」與「凱特」栽培面積的擴張,除了說明愛文耗費人 力及農藥成本的缺點外,農家也透過多樣的品種降低單一品種的市場風險。不過 由於國內消費者對「愛文」鮮紅的外觀與獨特的香味情有獨鍾,因此本地農民也 一直不願放棄「愛文」來全面改接其它品種的芒果。

13

農民在芒果園的高處興建農藥池及抽水馬達,在果園地上埋有農藥硬管及接頭,果農背著軟 管至各定點接硬管噴農藥。之前有不少果農嘗試過用全自動噴藥機,即在果園地上埋設農藥硬 管,並架設豎管接上自動噴頭,果農只要將配好的農藥倒入農藥池中,打開開關即可自動噴撒 農藥。但因農藥豎管及噴頭的架設必需高於芒果樹,而噴撒的部分僅及於樹冠上層,樹冠四周、

底部及內部不易噴到,無法有效預防病蟲害,加上全自動噴藥消耗農藥的量非常驚人,許多農 民又改回人工操作噴藥機的方式進行,也因此噴藥消耗相當多的人力。

14

另外還有「台農一號」、「玉文」、「紅龍」、「聖心」等品種,不過栽培面積較小。

(11)

2.其它作物的分配

即使是改種或改接其它品種的芒果,芒果的產期還是集中在夏半年,冬半年 為果農的農閒期。因此本區不少果農兼種其它作物,包括以野生龍眼為砧木,嫁 接「青皮仔」與「紅殼仔」的龍眼品種;在廢耕的水田栽培柳丁、芭樂、木瓜與 楊桃等需水量大的果樹;或自外地引進荔枝、蓮霧、棗子等果樹栽培;果農甚至 在剛栽苗的芒果園裡間作短期即可收成的蔬菜

15

,但整體來說農家收入還是以芒果 為主。農家作物分配由單一朝向多元組合,除了增加收入外,還可以減低「壞年 冬」時的風險,例如因暖冬而使得芒果量產,導致「果賤傷農」 ;或因風害而使芒 果品質打折,連帶市場價格低落等。

綜合以上所述,在歷經生態耗竭的本區山坪,果農透過灌溉與施肥栽培芒果,

並透過芒果深根固土的特性,使得表土不再繼續流失,維持生態系統的運作又朝 向平衡。農家透過自家勞力與雇工的調配、其它芒果品種與作物的分配,解決轉 種芒果以後農忙期勞力不足,農閒期勞力剩餘的問題,在人文生態系統內部做出 最有利的適應與調整。乍看之下,此後本區果農在芒果的生產上應該一帆風順才 是,但事實卻不然。

不僅是臺南縣芒果專業區,國內許多鄉鎮也在民國 60 年代也紛紛改種芒果。

民國 70 年(1981)因氣候順調,全省芒果產量大增導致生產過剩,芒果發生嚴重滯 銷,以致當時芒果最大產地~玉井鄉遭受很大的打擊。玉井農會不得不應用農會 的芒果平準基金,以每公斤 2 元的價格,大批收購在來種芒果倒入曾文溪丟棄(楊 壽麟,2001:13;廖正宏等,1986:83)。這顯示芒果在民國 70 年代已經出現供需 失衡的問題,也說明果品的「運銷」在人文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

我們的 問題是, 當時芒果的運銷途徑 有哪些?這些運銷途 徑出現了哪些 問 題?民國 80 年代以後為了解決不健全的運銷體系,農政單位如何介入,運銷管道 又出現什麼樣的改變?與芒果專業區的其它鄉鎮比較,新舊運銷管道之間又存在 著什麼樣的市場空間區隔?

第三節 芒果運銷模式的轉變

(一)民國 60-70 年代的運銷方式

在民國 60-70 年代,整個芒果專業區的芒果主要有「檨仔市」、「寄行口」與

「販仔來收」等幾種銷售管道:

1.玉井「檨仔市」:

「玉井鄉公共造產青果集貨場」 ,平日是鄉民採購日常用品的菜市場,也開放 予農民販售農作物,每逢 6~8 月芒果盛產季,市場則成為玉井鄉及鄰近鄉鎮重要 的芒果產地市場,當地人俗稱「檨仔市」 ,此時果農與「販仔」可以自由議價,價

15

近年來不少果農在 10 月到翌年 2 月農閒期種植青椒、豌豆、小黃瓜等短期作物,並透過班代

號共同運銷至臺北批發市場出售。

(12)

格談攏後,可至鄉公所設立的收費攤位稱重,並以現金交易,並由果農繳交交易 金額之 2%的市場清潔費。(曾糸秀吟,1998:93)

因此早期有許多南化果農在採收後,於果園旁的工寮解除套袋,即依照劣極 品墊下面,良極品疊上面的原則裝進塑膠籃子中,此一包裝方法後來被南化鄉人 自嘲為「賣頭賣臉」。由於玉井「檨仔市」距離南化街仔僅十公里,加上民國 70 年代玉井「檨仔市」是臺灣最大的芒果產地交易市場,因此至「檨仔市」販售芒 果亦是過去南化鄉果農重要的銷售管道。

但是,若至「檨仔市」販售芒果,至少必需有一個人從早上八、九點至中午 時間看雇攤位(直到賣出為止),這對僅有夫妻兩人經營果園的農家,盛產季節尚 須全天投入採收工作,因此並無多餘勞力可至「檨仔市」「顧攤」。因此勞力不足 的農家多採用以下「寄行口」」或「販仔來收」兩種銷售途徑。

2.「寄行口」:

果農在芒果採收後,在果園工寮或運回家中予以分級包裝,再委託貨運行運 交「行口商」(中盤商)「代賣」,「行口商」在出售青果後抽取 10%作為佣金,再 將剩餘貨款匯予果農,果農再與貨運行清算運費。由於貨運行會按照收貨路線至 果園或家中取貨,因此可幫果農節省許多時間及勞力。

然而部分行口商為求出售,不惜壓低價格,或是低價謊報價格,或是拖延匯 款時間,惡劣者甚至捲款逃跑、惡性倒閉,或是貨運行與行口商聯合詐欺,這其 中的損失都必需由果農自行負擔。除非有信得過的行口商與貨運行,否則風險太 大。今天南化鄉果農幾乎不採用此種運銷方式。

3.「販仔來收」:

「販仔」即批發商的俗稱。當果農與販仔有較長期、穩定的交易關係,販仔 與少數零售商開著貨車,直接到果農家裡或果園收購芒果。果農通常在採收後,

依照果販的要求稍微分級,雙方依協議的價格成交,果販再運至消費地售予其它 的零售商或消費者。

由於大型批發商通常一次收購數十個農家的芒果,擁有強大的議價能力,而 過去小農並無足夠的市場資訊可供參考,特別在產量過多、勞力不足的情況下,

小農只求迅速出售以免芒果腐爛,因此大型「販仔」容易操縱芒果的收購價格。

特別在盛產期時,果農常有總收入不敷生產成本的現象,此種「議價的剝削」有 時更甚於「寄行口」。

綜上所述,早期南化鄉果農部分因為勞力不足,因此選擇「寄行口」與「販 仔來收」兩種運銷方式,勞力充足的農家則選擇送至「檨仔市」 。無論是哪一種運 銷方式, 「販仔」 、 「行口商」等中盤商同時控制了果品的銷售管道與市場價格,並 從中獲得相當大的利潤。受到中盤商剝削,果農淨收益低,而消費者卻要付出相 當大的代價才能購買芒果。

中盤商得以操控銷售管道與市場價格,究其背後的原因是,當時大家並沒有

嚴格分級包裝的概念。之所以會形成「檨仔市」「賣頭賣臉」的包裝方式,是因為

許多「販仔」並無固定交易的果農,亦無法在交易時一籃一籃拆開,逐粒檢查,

(13)

因此果農便將得病、撞傷甚至是腐爛的芒果裝在底層,最上面一層才放鮮紅欲滴 的上品。正因為籃內的芒果品質參差不齊, 「販仔」才會擁有很大的議價能力及空 間,如此便造成一個「相互欺騙的惡性循環」 ,雙方的交易並不是建立在「互信」、

「互賴」的基礎上。

(二)民國 80 年代運銷體系的改變

有鑑於果品運銷體系不健全,中盤商操控市場價格與銷售管道,導致小農利 益受損,因此行政院農委會於民國 81 年(1992)頒訂「農業產銷經營組織整合實施 要點」,整合歷來農業推廣及共同經營班隊組織的名稱

16

;並於民國 83 年(1994)執 行「整合核心農民組織輔導計劃」,(農林廳,1995:1)希望能建立現代化的產銷 體系及制度化的輔導系統。南化鄉的果樹產銷班就是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成立。

共同經營的基本單位為產銷班。與芒果專業區的鄰近鄉鎮比較,南化鄉共同 運銷量與其佔總產量的比例均為最高。(表 5-2)整合南化鄉產銷班的基層單位,包 括南化鄉農會、青果合作社嘉南分社南化集貨場(法人組織)、南化果菜運銷合作 社(私人企業)與玉山合作農場(私人企業)等四個共同經營單位,其中又以南化鄉農 會為主,佔南化鄉總共同運銷量的 80%以上。(表 5-3)

南化鄉農會轄有 18 個獨立運作,以芒果為主的果樹產銷班(每班人數在 10 人 上下),每個產銷班都有各自的集貨場及批發市場代號

17

;果農若不加入產銷班,

也可以以個人身份申請代號,參與農會的共同運銷;另外,還有一個讓沒加入產 銷班、產量少或是非南化鄉的果農也能參加共同運銷的「農會本場」 。 「農會本場」

也相當於一個大型的產銷班。除了個人代號是由果農自行分級包裝外,產銷班與

16

歷來農業推廣及共同經營班隊組織名稱各異,且有重疊的現象。民國 41 年(1952),政府透過 農會的農事小組組合「農事研究班」,以傳播耕種的新知識與技術。中間經過多次組織名稱上 的變革,民國 74 年(1985)以後,「共同經營班」被農地利用綜合規劃計劃所採用,作為地區農 業發展的基本單位。

17

例如「00254-013」,「00254」為南化鄉農會代號,「013」為鏡面三班代號,在台北三個批發市 場喊價時即是用此一代號。

表 5-2 民國 89 年南化鄉與鄰近鄉鎮改良種芒果 批發市場共同運銷量佔芒果總產量的比例

共同運銷量(kg)

1)

總產量(kg)

2)

共同運銷佔總產量的比例 楠西鄉 158038 19073240 0.83%

玉井鄉 117468 18030980 0.65%

南化鄉 2305873 12653500 18.22%

左鎮鄉 62124 2859120 2.17%

官田鄉 115905 7875540 1.47%

資料來源:

1)根據網站:www.coa.gov.tw/cgi-bin/db2www/ms500000.d2w/report 計 算而得,包括愛文海頓、金煌、凱特、聖心、紅龍共五個品種。

2)民國89 年(2000)臺南縣統計要覽。

(14)

「農會本場」均經過農會分級人員的選別才送至批發市場。

表 5-3 南化鄉與鄰近鄉鎮愛文芒果共同運銷量與批發價格之比較(民國 89 年)

運銷量(公斤)

供應單位 批發市場

6 月 7 月 8 月 89 年總計

最高價 (元/公斤)

平均價 (元/公斤)

最低價 (元/公斤) 官田鄉農會 台北一市 789 33999 57579 92367 75 23.9 5

台北一市 1176 43236 25762 28.8

楠西鄉農會

台北二市 - 1224 - 71398 100

24 5

台北一市 17560 36594 10248 27.0

台北二市 1116 1032 - 20.1

玉井鄉農會

三重市場 1416 - -

67966 60

19.7

5

台北一市 7062 43698 11352 22.2

左鎮鄉農會

台北二市 12 - - 62124 70

12 5

台北一市 59385 364221 126377 28.6

台北二市 35348 329505 115582 27.4

南化鄉農會

三重市場 73128 319245 128389

1551180 200

26.3

3

台北一市 6120 60933 9942 27.2

台北二市 12 23358 9438 27.3

南化集貨場

三重市場 6516 76758 24389

217466 100

15.6

5

台北一市 1632 1956 402 34.1

台北二市 3686 3348 1458 28.9

南化果菜運

銷合作社 三重市場 10848 44916 10968

109683 115

26.5

5 玉山合作

農場 三重市場 775 4424 1014 6213 40 19.6 7

資料來源:產銷班資訊服務網~蔬果市場情報~單一農產品交易資料查詢,網址:http://

www.coa.gov.tw/cgi-bin/db2www/ms500000.d2w/report 加以計算整理而得。

由於 18 個產銷班的運銷量約佔農會總共同運銷量的二分之一強

18

,故以下針 對農會體系產銷班的共同運銷來詳加說明。

1.共同運銷的作業

每年進入芒果產季前,農會會舉辦包裝材料與運輸公司的公開招標作業,並 邀請各產銷班班長參加票決。而各班也舉行班會,依據各班員的生產狀況推估生 產量,決定集貨場要聘請幾位包裝工人,並擇良辰吉時「開場」

19

「開場」後,產銷班便進入連續忙碌的三個月。農會每天會在十點以前,以 傳真通知各班所需的各等級箱數,並派予一班一名、受過訓練的農會人員參與選 果與分級工作。早上九點以後,陸續有果農以電動搬運車將採收的芒果載至集貨 場,自行拆除套袋,排隊等待選果人員進行分級。分級與裝箱工作時間長短視產 量而定,大多進行到下午兩點左右。此時貨運公司會以 15 噸的大卡車至集貨場收 貨,分別運至台北三個拍賣市場,翌日清晨 3~6 時由拍賣員以產銷班代號喊價售 出,或由貨運公司直接載往台北惠康、惠陽或台中興農等大型超市。

18

根據 2001.7.20 田野調查,訪問南化鄉農會總幹事張文炎先生所得。

19

集貨場開始運作之意。

(15)

換句話說,加入產銷班的農家在清晨採收完成後,後續的工作可以完全交給 農會分級人員與聘僱的包裝人員來進行,農民即可回家休息、開店或前去上班。

對還有其它工作的兼業農來說,加入產銷班可以更有效解決農家勞力不足的問 題,此亦為吸引本區農家加入產銷班的重要原因之一。

2.共同運銷的特色

具體而言,南化鄉共同運銷有以下兩個重要的特色:

1)「共選共計」:

共同運銷的最大特色是「共選共計」 ,亦即透過受過訓練的農會分級人員,將 班員每日採收的的芒果分成一級品、二級大、二級小、三級品、四級品與不入級

20

, 凡是有任何病蟲害或爛掉的芒果都予以淘汰,農民通常運回家自行削皮,製成芒 果乾。除了特極品以「南芝園」品牌的禮盒包裝外,其餘均用 6 公斤裝,印有產 銷班代號的紙箱包裝。

要從事「共選共計」最重要的前提是,班員要信任分級人員的專業,並且致 力於提高品質。因為唯有提高品質,被選入二級或特級品的比例才會增加,因為 一極品的批發市場價通常是平均批發價的 3~4 倍(表 5-4)。而某一產銷班在批發市 場的喊價越高,通常代表其品質越受消費者肯定,越多人競價之故。

2)「統收統支」:

共同運銷的另一特色是「統收統支」 。批發市場在售出果品後,會將各代號各 級的銷售價格公開上傳至網路,並扣除 2%的「市場行抽」(批發市場費),其餘貨 款即匯入農會。農會的帳務人員從各班的貨款中,扣除包裝材料費(紙絲、報紙、

釘子等約 1.7 元/公斤、紙箱約 10 元/只)及運費(南化— 台北,約 1.7 元/公斤),再 將分級包裝工資(約 1.6 元/公斤)轉匯至班帳戶中,各班再自行與分級包裝人員結 算,扣除這四個部分的共同運銷費(約 6 元/公斤)

21

,即為各班一日的實際所得。帳 務人員再按照果農實際出貨各等級的重量,分別計算出各果農的實際所得,將錢 匯入果農在農會的戶頭中。

3)新舊運銷管道所造成的市場空間區隔

南化鄉一級品的芒果統一以「南芝園」的品牌對外售出,獲得相當高的評價。

品牌的建立與各產銷班在市場上的口碑,對批發價格有相當大的提升作用。和「芒 果的故鄉」玉井鄉相較,玉井農會也有舉辦共同運銷,但是去年(90 年)運銷量僅 約南化鄉農會的 1/17,且在台北批發市場的最高價也約為南化鄉農會的 1/3,因此 玉井果農普遍認為共同運銷的平均價格遠不及「檨仔市」 ,殊不知這是因其分級不

20

若當日收得的芒果品質較差,例如颱風過後,就不挑出一級品。一級品:果型大且外觀佳;

二級大:果型仍大,但外觀次於一級品;二級小:外觀佳,但果型較小;三級品:外觀稍差,

有輕微炭疽斑點或青點;四級品:品質外觀均次於三級品;不入級:有明顯的炭疽斑點或青點,

通常由農家自行領回製成芒果乾。一般農家在採收時雖然沒有解除套袋,但會透過光線檢視芒

果的品質,若有不入級的芒果就自行留下,較少送至集貨場分級。

(16)

嚴格,無法取信於消費者之故,因此玉井果農參與共同運銷的意願相當低。此外,

由於「檨仔市」為臺灣遠近馳名的芒果產地市場,是全國中盤商固定的批貨地點,

歷史悠久,相較之下玉井鄉推動共同運銷比南化鄉困難許多。因此當南化鄉產銷 組織重新結構後,同樣是芒果專業區的玉井,卻依然維持「檨仔市」或是「販仔 來收」為主要銷售管道。

如此一來也就形成芒果散貨圈的差異。也正因為只有台北消費水準較高,可 以接受分級包裝後一、二級產品的高價,南化鄉的芒果主要都運至台北三個批發 市場銷售,其散貨圈都在北部地區;而至玉井「檨仔市」收穫的「販仔」主要都 來自於中南部,因此中南部居民較不容易吃到南化的芒果,因而造成市場的區隔,

兩者各據南北一片天空。

由第二節與第三節可知,產銷班雖然有效地將小農整合成「運銷」共同體,

減低中盤商的剝削,並透過共同購買生產資材減低成本,有效地提升農家收益。

但在調配勞力、選擇品種以及其它作物種類方面,除了少數產銷班會共同決定冬 季蔬菜的品種與栽培與否外

22

,大多數還是以「農家」為基本單位來做決策,因此 產銷班充其量只能說是「運銷組織」,距離「產銷組織」還有一段距離。

但我們關心的是,民國 80 年代產銷班的成立與新運銷管道的形成,對人文生 態系統內部的主體~「農家」有什麼樣的影響?以下第四節將說明產銷體系的再 結構,對果農務農的態度、耕作的方式與創新的技術有什麼樣的影響,亦即人與 地的關係面臨什麼樣的轉變;此外,透過產銷班的「組織」如何結構,農家與農 家之間的關係如何改變,維繫「組織」存在的力量又是如何轉化,這些問題將在 第五節中加以探討。

第四節 農家與土地關係的轉變

和前一階段的樹薯相較,芒果的營養幾乎來自於生態系統以外,加上鑽孔機、

搬運車等石化燃料動力的使用,以及雇工的能量投入,芒果生態系統的營養與能 量流動遠較樹薯生態系來的開放。(圖 5-5)人文生態系統愈開放,人對外來能量及 營養的依賴愈深,人與系統內部土地的關係也愈漸疏離。在民國 60~70 年代,本 區農家普遍認為多用化學肥料才能豐產,施用強效的農藥才能抑制病蟲害,因此 到 80 年代農家逐漸發現芒果園出現包括土壤 pH 偏酸、土壤結構硬化、有機質含 量降低等問題,農家才開始重新思考過去的耕種方式對「土地」的影響。

此外,在運銷體系轉變以後,南化鄉芒果主要銷售市場在臺北,果農深知臺 北「只要品質好,再貴也有人買」的消費特性,為了獲取臺北批發市場的高價,

相對的就會努力提昇自己及班內芒果的品質,以期入選一級與二級的比例能夠提 升。在市場利基的吸引與消費者對用藥安全的要求下,果農對維生「土地」的觀

21

每年會依競標公司的單價而有所調整,大約是每公斤 6 元左右。

22

詳見本章第四節。

(17)

念與態度也有了重大的轉變,這樣的轉變具體反映在田園管理的耕作方式上,並 且在此基礎上從事技術的創新,透過調整產期與研發新品種,期望能獲得更多的 市場利潤。

圖 5-5 芒果能量與營養流動模式圖

資料來源:2001 年 7~10 月田野調查。

(一)用藥觀念的改變

芒果果園的用藥大致分為殺蟲、殺菌與除草劑。根據田野調查,民國 60~70 年代的果農通常選擇便宜且量多的農藥,或請農藥行準備專治特定病蟲害的藥,

果農對藥的比例、配方與用量都不甚清楚,更不用說農藥的的殘留以及對土地的 影響。由於近來消費者對蔬果健康安全意識的提升,各產銷班均申請「吉園圃」

蔬果安全標章,果農僅使用「吉園圃」認可的農藥,本區的許多產銷班還共同購 藥,深怕用到禁藥而使產銷班的信譽毀於一旦,降低批發市場的競價,甚至被臺 北批發市場列為「禁止往來戶」。

此外,由於芒果用藥頻繁,芒果專業區各鄉鎮經常傳出果農農藥中毒的案例,

近來本區農民逐漸偏向選擇毒性低的生化農藥,雖然購藥成本提升至總生產成本 的二分之一強,但農民們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 。為了選擇安全性高的 農藥且避免買到禁藥,果農開始接觸農藥知識,這些知識來源主要是農藥行的人 員、農會舉辦的說明會以及農改場的技術員的宣導,年輕一代的果農甚至自己從 書上、網路上吸取。果農並留下每次的用藥紀錄,從每一次的配方、用量與實際 結果情況對照,經過不斷的試驗以找最適合自己果園的用藥方式。

此外,根據田野調查,本區果農過去為了節省勞力,通常使用除草劑除草,

除草的時間包括套袋前、採收前,以及採收後施肥前,每年共三次,主要是為了

方便田間工作的進行。但近年來果園表土已經逐漸酸化,民國 60 年代即轉種芒果

(18)

的果園其表土 pH 平均約 5.5

23

。由於土壤偏酸會減低作物對肥料的吸收能力,增 加肥料成本,因此果農們近來已將使用除草劑的次數減低至一年兩次或兩年三 次,甚至在樹根周圍改用人工操作除草機除草。

土壤酸化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化學肥料的過量使用。

(二)用肥觀念的改變

過去果農的觀念是肥料用的愈多,芒果產量愈大,農家收益也會跟著增加。

但近來果農普遍發現,氮素吸收過多會使得植株生長旺盛,影響生殖生長,並使 得芒果看起來「青尾」,吃起來「酸尾」

24

,對外觀及甜度都有所損害;若減少化 學肥料並增加有機肥料用量,不但可以減低土壤酸化的程度

25

,也可以提高芒果的 甜度。甜度高的芒果不但在批發市場可以喊得高價,在日本

26

市場也大受歡迎。此 外,農家也逐漸瞭解各種微量元素對芒果果實與植株的各種效用,因此葉面補充 劑開始大行其道,不過農家通常會根據當年芒果的收益,決定下一年度葉面補充 劑的使用量。

由以上可知,本區果農的耕作觀念與技術在 80 年代有著重大的轉變,包括減 少使用化學肥料、除草劑,使用合格且安全性高的農藥,都是以「可在臺北批發 市場上叫價更高」為前提而改變。但在觀念的轉變過程中,果農重新思考過去的 耕作方式對「土地」的影響。他們不斷嘗試各種農藥與肥料配方,並修正其它田 間管理技術,進而發現能夠「持續」栽培出品質最好芒果的方法。正如同本地「年 輕」的果農所說的「正確的務農觀念是~『地』最重要」。

在這樣的認知下,果農們開始研究小區域內部微氣候、微土壤甚至是坡向的 差異,企圖透過這些微差異尋找市場的利基所在,因此造就了許多新的技術與品 種。

(三)技術的創新 1.調整產期技術

本區芒果栽培的生態區位大致可區分為三個部分(圖 6-1),A 區為台三線以 西,即七苓向南,經過山尾寮、北庄仔到蘇貞埔一帶,以「白性土各 土」為底的

「大土坪」 ,亦是芒果栽培最集中的地區;B 區為台三線以東,即鏡面向西南,到

23

由於缺乏本區「果園」的土壤調查報告,此資料來源根據興農農藥行王崑志先生口述,王先 生經常至果農的果園察看病蟲害與土壤情況。

24

「青尾」指的是愛文芒果在成熟後尾端仍帶青色,整顆芒果紅的不透徹;「酸尾」是芒果甜 度不夠,吃起來口感帶酸。

25

據果農們與農藥行老闆一致的講法,本區果園表土酸鹼度最標準在蘇貞埔蘇金標的芒果園,

pH 為 6.5~7,蘇先生自己表示已經連續 5 年不用化肥,只用有機肥,近兩年來除草劑每年僅 用 1 次。不過大多數果農認為芒果為長期作物,不若蔬菜等為短期作物,要實行完全的有機 栽培不太可能,特別是芒果剛栽植的前三年,如果不施予化肥,芒果樹營養生長就會不夠旺 盛。折衷的方式就是在芒果長成後減少化肥的使用量。

26

根據前往日本旅遊的南化鄉民表示,臺灣外銷日本「一顆」10 兩重的愛文芒果,在超級市場

的售價最少都要 1000 日圓以上,甚至可賣到 1500 日圓。

(19)

小崙尾、橋仔內一帶的「大土坪」;C 區海拔高度在 300m 以上,屬於內烏山山脈

「石礫坪」的零星芒果園。由於 B 區東有內烏山遮蔽,照射日光量較少,因此產 期較 A 區晚二個星期;C 區又因海拔較高、平均溫度較低,產期又較 B 區晚一個 多星期。每年到了國曆 8 月的產季末期,市場開始出現量少價高的情形,特別是 農曆七月的「四果日」

27

之前,芒果價格更會突然飆升,此時 A、B 兩區芒果所剩 無多,C 區卻正逢量產時節,因此通常都由 C 區的果農拔得頭籌,民國 88 年 8 月曾創下 220 元/公斤的高價。

由於 A 區的產季初期緊接在屏東枋寮、枋山一帶的產季末期,因此國曆 6 月 底的芒果批發價格並不高,加上國曆 7 月量多價賤。因此 A 區與 B 區不少果農開 始嘗試摘花與環刻等技術,希望能延後芒果的開花時間,藉以調整產期。

2.新品種的研發

三年前本地農民侯金興發表以凱特、愛文與聖心授粉,自行育種而成的新品 種「金興」。「金興」因具備與愛文相同的鮮紅外觀,果實更為碩大,且較愛文節 省農藥,即使不噴農藥也會著果,管理上省工許多;此外, 「金興」果實可提前摘 下催熟,也可等「在欉黃」後再採收,果實成熟後不易腐爛,可支撐半個月以上,

且幾乎沒有炭疽病,被南化鄉農會視為是開拓外銷市場的優勢品種。

目前「金興」產量相當少,其銷售管道有二,一為「產地直銷」~即顧客直 接打電話向侯金興訂購,再至產地取貨,或由侯金興以貨運寄送;另一個管道則 是賣斷給高雄的一位販仔,兩者價格相差不大。由於量少價昂,一顆「金興」芒 果可以賣到台幣 300~400 元左右,利潤相當豐厚,因此南化鄉許多果農也開始改 接「金興」品種

28

綜上所述,現代人文生態系統中人對土地的觀念,由過去栽培樹薯與栽培芒 果初期時「對土地掠奪式的使用」 ,到 80 年代轉變為「追求土地的永續利用」 ,並 且引發了技術與品種的創新。這個改變的背後,我們不能忽略市場利益與品質需 求對農民的引導作用。但我們的問題是,這些觀念與技術是透過什麼管道來擴散?

而這些技術又是如何「在地化」?

第五節 產銷組織的轉化

由於芒果的採收(特別是愛文品種)需要自家勞工逐日逐粒檢視,農事方面除 了幼果套袋有時間上的急迫性外,需要雇工協助外,其它農事均可由自家勞工完 成;加上兼業農比例提升,土地不再是唯一的生產工具,因此民國 60 年代初期本 區山坪大規模改種芒果以後,過去栽培樹薯的換工團體也宣告解體。根據田野調 查,少數果農在施肥之時還會相互協助,不過也僅限於交情深厚的二、三位果農

27

農曆七月初一開鬼門、十五中元節普渡,加上商家初二、十六要拜拜,農家通稱為七月的「四 果日」。每逢各月「四果日」的前兩三天,臺北批發市場的芒果叫價會較高,尤其是農曆七月 產量已少,需求量又最大,因此每年芒果批發的最高價都在此時產生。

28

「金興」品種一段 2 吋長的繁殖枝條叫價 200 元,仍供不應求。

(20)

之間,換工規模與項目均較以前小得多。

民國 80 年代所組織的產銷班,其組成目的明顯與過去的換工組織有所不同,

前者是為了共同運銷而形成的「運銷組織」 ,後者是為了相互協助農事而形成的「生 產組織」,但在近 20 年的中斷之後,兩者間是否還能銜接?兩者之間有無共通點 呢?本節將由南化鄉運銷組織的組成、空間結構與內涵,說明農民如何以過去「換 工團體」的人際網絡為基礎建立「產銷班」 。而產銷班班員如何定根在產銷班內部,

以及產銷班內部及外部資訊與技術流動的情形,如何為南化鄉芒果栽培創造出優 勢。

(一)產銷組織的空間結構與內涵

本區產銷班組成之初都是以果園鄰近為基本原則

29

,目的是為了節省果農集貨 的時間。因此,多數的產銷班在成立初始,都可以劃出清楚的地域空間

30

,其集貨 場通常設於接近地域的幾何中心,或交通最方便之處。不過詳細觀察產銷班的內 部組成,大致還可細分為三類:

其一,由於許多芒果園就在聚落周圍,因此在民國 80 年代初期,有不少產銷班是由以前一起換工的老鄰居 所組成,這種產銷班組成的數量最多,例如蘇貞埔班、

鏡面一、二、三班、北庄二班、大坪班等。雖然民國 60 年代初期轉作芒果而使得換工組織解體,但一兩戶交情 好的農家還是延續過去合作的習慣,相互協助如施肥等 較耗力的農事,只是規模不如從前的換工團體。

正因過去曾一起換工,這種類型的產銷班的組成班

員年紀普遍較長,以蘇貞埔班為例(表 5-4),50 歲以上的班員就佔了一半以上。

其二,另一種型態的產銷班也是以果園鄰近為前提 所 組 成 的 , 果 園 雖 不 若 前 一 種 產 銷 班 緊 鄰 且 具 有 地 域 性,不過至少都在同一村內,相隔不遠。此種產銷班成 立的時間較晚,且通常由 30~40 歲的班員組成(表 5-5)。

由於年紀較輕,班員間過去雖然沒有換工的經驗,但彼 此之間早就相互熟識,其組成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家理念 一致。例如一心班、南化班等。

其三,這種產銷班可稱之為家族產銷班,即單純由

同一家族成員組成,本區只有北庄三班為此種類型,由四位兄弟及其夫人共 8 人 所組成。

產銷班成立之後,仍陸續有其它班員加入。後來加入的果農,其選擇產銷班

29

農業產銷班整合原則第二點:以鄉鎮市轄區為組班的基礎範圍;第四點:土地如鄰近、發展 目標相同者組成同一班。(農林廳,1995:3)一般說來,農會輔導產銷班的組成多是以果園鄰 近為基本原則。

30

以蘇貞埔班為例,其班員果園的範圍在南化天后宮以西,標高 97 公尺的山頭以東,省道台 20 乙以北,菜寮溪支流以南。

表 5-4 蘇貞埔班組成之 初(81 年)班員年齡分布 年齡(歲) 人數(人) 60 以上 6

50~59 4 40~49 6 資料來源:蘇貞埔班

表 5-5 一心班組成之 初(83 年)班員年齡分布 年齡(歲) 人數(人) 50 以上 1

40~49 4

30~39 2

資料來源:一心班

(21)

的原因就不是以距離為首要考量,而是對其理念是否認同,以及與其它班員間是 否有良性的溝通。舉例來說,中坑一帶由於芒果栽培數量不多,中坑果農無法自 組成班,因此有二位加入蘇貞埔班。特別的是,一位小崙村果農雖然距離一心班 較近,卻加入蘇貞埔班;一位山尾寮果農距離蘇貞埔班較近,卻加入一心班。也 就是說,產銷班在接納新班員之後,都開始出現去領域化與去距離化的現象。

圖 5-6 南化鄉菜寮溪流域芒果產銷班集貨空間分布圖 ~以鏡面三班、一心班、北庄三班與蘇貞埔班為例

資料來源:2001 年 7-10 月田野調查

(二)班員在產銷班內的「定根」

農政單位與學者多強調,農業產銷班可以透過產銷班設備、資材的共同利用,

以及共同購買肥料與農藥等降低生產成本;並經由共同分級、共同運銷可減少中

間商剝削,獲得較大的利潤。(農林廳,1995:1-2)但若以果農的角度衡量每一日

(22)

的收入,共同運銷卻不見得比「販仔來收」來的有利。

以住在南化街上的 T 果農為例,去年(民國 90 年)其芒果由於受到六月奇比颱 風的風害,品質不如往年,若參加共同運銷則分級後大多被列為三級品,僅少數 能入選二級品,不入級的芒果還得自己回收,相當困擾。若改請鳳農的販仔前來 收購,雖然品質較好的芒果不如共同運銷價格來的高,但最差的芒果至少還可以 8 元/台斤售出。以民國 90 年 7 月 8 日為例,農會共同運銷的平均價格為 28 元/公 斤,扣除包裝材料費、分級包裝工資與運輸費用共 6 元/公斤後,果農每公斤可得 22 元,即每台斤可得 13.2 元,反而低於當日鳳農販仔每台斤 16 元的收購價格。

以整個芒果產季來看,販仔的收購價格較共同運銷價格平穩,變動較小。當 六月底臺南縣改良種芒果產季開始,及八月份產季即將結束時,臺北批發市場的 價格遠高於販仔的收購價格,一級品的批發價格常高達 150 元/公斤以上;但盛產 的七月中旬時,販仔的收購價格反而較臺北批發市場來的高,以民國 90 年 7 月為 例,南化鄉農會共同運銷至臺北三重果菜市場的平均批發價為 23.8 元/公斤,扣除 6 元/公斤的共同運銷費用及 12 元/公斤的生產成本

31

後,每公斤僅賺 5.8 元/公斤,

其實利潤相當低。

這也就是為何南化鄉已有健全的芒果產銷班共同運銷系統,但仍有不少果農 沒有加入產銷班的原因。他們大多向農會申請個人小代號,在芒果產季的初期與 末期自行分級包裝,或交由「農會本場」分級包裝後參加農會的共同運銷;而在 盛產季時則賣斷予臺南永康或高雄鳳山的販仔,沒有參加共同運銷的果農就在這 兩種運銷模式中遊走。

雖然各產銷班的組織章程及班規中都會規定,班員不得將本身的產品以班共 同運銷以外的方式售出,但通常都沒有實際懲罰的辦法

32

,因此少數參加產銷班 的果農也是會衡量收購價格與農會共同運銷價格,選擇較有利的運銷方式,在盛 產季時「偷跑」而改由販仔收購。不過奇怪的是,這種情況在本區的產銷班中相 當少見。如果果農「偷跑」也不會被處罰,還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那為何南化 鄉大部分班員都還是把所有的芒果交由產銷班共同運銷?

「我們計算過,就整個產期來看,還是共同運銷利潤較高,因為產季初期與 末期臺北批發市場的價格,與販仔來收的價格比較起來差異實在太大… … 」 。根據 田野調查,芒果品質差的果農,衡量過在產銷班嚴格的分級包裝下,他的芒果只 能被列為次級品,再扣除共同運銷成本後,所剩無幾;若透過「販仔來收」 ,不論 品質再怎麼差,至少還能以一定的價格售出;相反的,芒果品質較好的果農,即 使在盛產季時利潤稍低,仍願意固守產銷班共同運銷的銷售途徑。也就是說,整 體來看本區農家會衡量芒果品質的高低,做出的不同的運銷策略。

31

根據當地農民估計,芒果不分級的生產成本平均約在 12~13 元/公斤左右,此一生產成本包括 肥料費、農藥費、套袋雇工等,但「不包括」自家勞力費用,若 5.8 元/公斤再扣除自家勞力 工資,則已入不敷出。

32

少數產銷班規定,若無達到一定數量的共同運銷,則無法成為正式的班員。但至今尚未聽說

有人因共同運銷數量不足而被退班的例子。

(23)

「 家 中 人 手 不 夠 , 交 給 班 裡 共 同 運 銷 可 以 節 省 分 級 包 裝 與 等 待 販 仔 的 時 間… … 」。由於本區不少果農為兼業農,除了照顧芒果園外還有固定的工作時間。

產季時他們利用清晨至芒果園採收,將芒果運至產銷班後即可前去上班或回家開 店。年紀大一點的果農則可回家休息,至接近傍晚之時再到果園採收一次。

「 對其它 班員歹勢 啦! 大家都 是老朋友 ,這 麼熟… … 芒果一旦交給販仔來 收,就沒有臉再回去參加共同運銷了… … 」大部分的果農都如是說。根據田野調 查,促使參加產銷班的果農不輕易脫離共同運銷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產銷班組 成前就存在的人際網絡。正如上所言,產銷班內的班員以前大多有共同換工的經 驗,果農們認為無論盛產季時臺北批發價格再怎麼低,也不能對產銷班「不忠」,

不能對其它班員朋友們「不義」 。正因為這樣的觀念深植於果農心中,使得果農定 根在產銷班內,形成一股很強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也正因為這樣的關係維繫著每 個班員,才使得果農完全信任農會人員的專業分級,當一、二級品入選數量少時,

果農會自我反省而不去怪罪分級人員的不公

33

。換句話說,果農雖然在生產方面不 再「換工」 ,但過去「換工」的情誼與人際關係還是將整個產銷班的班員緊繫成一 個命運共同體,這才是農會推動「共同運銷」與「共選共計」能夠成功的最重要 原因。

在這種人際網絡的基礎上,本區產銷班內部班員之間,以及班與班之間又產 生什麼樣的互動關係呢?

(三)產銷組織內部與外部的互動關係 1.產銷班內的互動

一般來說,產銷班固定每兩個月開一次班會,班長會在開會前向農會發出通 知,邀請供銷部、推廣股人員,以及農改場研究員列席指導。其中最重要的一次 班會是在產期開始之前的班會,會中會推估班員今年的收成量及時間,以決議「開 場」的日期及雇用包裝人員的人數。

由於兩個月相隔太久,本區產銷班普遍一個月開一次班會。一心班班員甚至 每星期三晚上都固定至集貨場樓上「泡茶聚會」 ,各行政幹部(表三)均要報告工作 進度,採購組長還要留意新的農藥、肥料的資訊,會計、書記要上網擷取各作物 的批發市場價格;作物栽培小組長則報告新的市場資訊及技術情報,蔬菜組長甚 至還不定時跑到臺南沿海地區, 「暗訪」本季栽種的蔬菜種類、面積與播種時間,

推估其出貨時間及出貨量,以決定班內短期作物的種類

34

剛開始時一心班的「星期三泡茶」是半強迫性的,但長久下來已經成為「慣 習」 ,除非班員有要事請假,否則都會全員到齊。此外,集貨場內還設有撞球桌、

33

許多產銷班失敗的原因之一,是因為班員彼此之間互不信任,總是臆測某班員一級品入選較 多,是因為分級人員特別偏袒。一旦產銷班發生內訌,「共同運銷」與「共選共計」就很難執 行。

34

由於南化鄉僅有一心班有栽種短期作物~蔬菜,共同運銷量很少,為了避免與沿海主要產地盛

產期競爭,因此尾隨在主要產地盛產末期進入市場,價格最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明天啟四年至永曆十五年之間(1624─1661)荷蘭以其政治及經濟力量 在臺灣南部先住民之間傳播基督教。4 西元 1636 年開始引進中國人到

 武術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五 千年前原始社會時期,起初是人類為求生存而進行獵殺

造成整體的民生物價提高,美國勞工部 11 日公布,美國 3 月的消費物價較 2021 年同時間漲 8.5%,漲幅創下 1981 年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至 1960 年代初期,以西歐六國為核心的協作已漸具規模,並已達到一定程度上的軍事和經濟整 合。更重要的是,法國和西德兩國的領袖亦較能通力合作。從 1949

使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優 點,加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 尊崇,及培養學生對其他民 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 生活方式,採取一個積極的

佛陀紀念館的本館除了一樓規劃有四個常設展廳外,二樓另設 有四個特展展廳,自 2011 年落成後,即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簽署五 年合作協議,

但亦產生不少問題,如國內諸侯的橫蠻,以及國 外匈奴的侵擾等。公元前 141 年年僅 16 歲的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