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叁章 清朝的祭孔音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叁章 清朝的祭孔音樂 "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叁章 清朝的祭孔音樂

清太祖皇太極打天下取得江山之時,政治的中心仍位於東北的瀋陽,直到遷 都北京入主中原後,方有餘力從事「制禮作樂」的工作。

第一節、樂章的演變 一、清世祖順治時期

清初,由於朝廷致力穩定政局,故而沿用明代大成樂進行孔廟祭祀。及至清 世祖順治元年(1644AD.),清廷遷都北京,才重新改編樂章,形成清朝第一代孔 廟樂章,以宋、明兩代歌詩為基礎,加入具有清代新意的內容,譜寫成六段新詞:

迎神奏《咸平》之章 大哉至聖,峻德宏功。

敷文衍化,百王是崇。

典則有常,昭茲辟雍。

有虔簠簋,有嚴鼓鐘。

奠幣、初獻奏《寧平》之章 覺我生民,陶鑄前聖。

巍巍泰山,實予景行。

禮備樂和,豆籩惟靜。

既述六經,爰斟三正。

亞獻奏《安平》之章 至哉聖師,天授明德。

木鐸萬世,式是群辟。

清酒維虛,言觀秉翟。

太和常流,英材斯植。

(2)

終獻奏《景平》之章 猗歟素王,示予物軌。

瞻之在前,神其寧止。

酌彼金罍,惟清且旨。

登獻既終,弗遐有喜。

徹饌奏《成平》之章 璧水淵淵,崇牙岌嶪。

既歆宣聖,亦儀十哲。

聲金振玉,告茲將徹。

鬷假有成,羹墻靡愒。

送神奏《咸平》之章 煌煌學宮,四方來宗。

甄陶冑子,暨予微躬。

思皇多士,膚奏厥功。

佐予永清,三五是隆。45

這六個樂章的結構,顯現出清世祖時期孔廟樂章基本上和明朝一脈相承,依 禮儀程式決定樂章的結構,標志著逐漸形成規範的禮序。但承襲中亦不乏因時制 宜的變化,其曲名由前朝的“和"字改為“平"字,取作《咸平》《寧平》《安 平》《景平》《咸平》等曲名,含有力圖天下之太平的深意,因為清朝的一統大 事,確實是充滿波折、歷盡艱辛的。從太祖開國到康熙治世,幾十年篳路藍縷的 征討過程,無非謀求天下太平的夙志所使,故而加諸孔廟樂章的曲名形式,展露 深切的時代特性。這套為國學孔廟制定的樂章,成為清朝國學孔廟釋奠中禮備樂 和的歷史開端。

45 見【清史稿】志七十一樂三樂章一郊廟群祀。

(3)

二、清聖祖康熙時期

清聖祖康熙六年(1667AD.),聖祖康熙皇帝秉持著對雅樂治理的熱衷之情,

親自考究聲律,體察雅樂沿革的歷史,制定出名為《中和韶樂》的清朝孔廟雅樂。

然而,事實看來,《中和韶樂》仍沿用第一代的樂章,從歌詩、樂章結構到表演 形式皆不變,用於康、雍年間以及乾隆初期。因此《中和韶樂》的特點不外乎此 一與眾不同的樂名。

一直到高宗乾隆七年(1742AD.),仍然保留六章六奏的結構和《中和韶樂》

的名稱,但對部份樂章之歌辭進行更動如下:(註:( )內為更動前原辭)

迎神奏《昭平》(咸平)之章

大哉至聖,德盛道隆(峻德宏功)。

生民未有(敷文衍化),百王是崇。

典則昭垂(有常),式(昭)茲辟雍。

載(有)虔簠簋,載(有)嚴鼓鐘。

奠幣、初獻奏《宣平》(寧平)之章 覺我生民,陶鑄賢(前)聖。

巍巍泰山,實予景行。

禮備樂和,豆籩嘉(惟)靜。

既述六經,爰斟三正。

亞獻奏《秩平》(安平)之章 至哉聖師,克明(天授)明德。

木鐸萬年(世),維民之則(式是群辟)。

清酒既(維)醑,言觀秉翟。

太和常流,英材斯植。

終獻奏《敘平》(景平)之章 猗歟素王,示予物軌。

瞻之在前,師表萬祀(神其寧止)。

(4)

酌彼金罍,我酒惟旨(惟清且旨)。

登獻雖(既)終,弗遐有喜。

徹饌奏《懿平》(成平)之章

璧水淵淵,芹芳藻潔(崇牙岌嶪)。

既歆宣聖,亦儀十哲。

聲金振玉,告茲將徹。

鬷假有成,日月昭揭(羹墻靡惕)。

送神奏《德平》(咸平)之章 煌煌辟雍(學官),四方來宗。

斟陶樂育(冑子),多士景從(暨予微躬)。

如土斯埴(思皇多士),如金在熔(膚奏厥功)。

佐予敷治,俗美時雍(佐予永清)。46

由上述可知,樂章之辭的變動並不大,內容亦沒有不同。又這套樂章仍然用 於國學孔廟祀典,故可謂清代國學孔廟的第二代樂章。

三、清高宗乾隆時期

清高宗乾隆八年(1743AD.),頒行清代近三百年歷史中唯一為各直省、府、

州、縣學孔廟釋奠禮儀所修定的樂章如下:

迎神奏《昭平》之章 大哉孔子,先覺先知。

與天地參,萬世之師。

祥徵麟紱,韻答金絲。

日月既揭,乾坤清夷。

奠幣、初獻奏《宣平》之章 予懷明德,玉振金聲。

46 見【清史稿】志七十一樂三樂章一郊廟群祀。

(5)

生民未有,展也大成。

俎豆千古,春秋上丁。

清酒既載,其香始升。

亞獻奏《秩平》之章 式禮莫愆,升堂再獻。

饗協薣鏞,誠孚罍甗。

肅肅雍雍,譽髦斯彥。

禮陶樂叔,相觀而善。

終獻奏《敘平》之章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

皮弁祭菜,於論思樂。

惟天牖民,惟聖時若。

彝倫攸敘,至今木鐸。

徹饌奏《懿平》之章 先師有言,祭則受福。

四海黌宮,疇敢不肅。

禮成告徹,毋疏毋瀆。

樂所自生,中原有菽。

送神奏《德平》之章 鳧繹峨峨,洙泗洋洋。

景行行止,流澤無疆。

聿昭祀事,祀事孔明。

化我蒸民,育我膠庠。47

這套樂章與國學樂章相比,在結構和曲名上完全相同,但歌詩卻是前所未有 的新局面。由此可知,孔廟樂章歷經千百年的變化,及至清代,這兩套為國學和

47 見【清史稿】志七十一樂三樂章一郊廟群祀。

(6)

直省頒定的樂章,在內容及形式上都有一定的水準,故而不僅沿用到清末,甚而 民國時期。

從清代三例樂章的變化中,可以看到隋、唐、宋、元、明、清六代樂章變化 的基本脈絡:

第一個特徵:在題材和思想內涵方面,有不斷延伸的趨勢。

第二個特徵:宋代兩套祭孔樂章為元、明兩代樂章的組合打下了重要的基 礎。可以説,宋代“大晟樂府"撰寫的兩套樂章,其內容與形式一直貫穿於元、

明兩代祭孔樂章。

第三個特徵:在禮儀程式的制約下,產生了各朝各室的樂章結構之別。

第四個特徵:自明清以來的祭孔樂章形式趨向完善,表現在結構上的規範化 和表演上的實用性日漸突出。

第五個特徵:樂章與禮儀緊密配合,並發揮了禮儀所不能替代的教化作用。

所以祭孔樂章的變化告知於世的道理就是,制禮作樂的深刻意義在於政治教 化,也即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而歷代君王們之所以不惜人力和財力地治理雅 樂,已經說明了他們懂得尊師重道乃是根,而社會教化則是花。儘管歷代當政者 無不基於其統治階級的目的而制禮作樂,但是,天下人民卻也從這世世代代的祭 孔樂章中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陶冶,這是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在參與聆 賞祭孔儀式音樂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到孔子人格品德的崇高與偉大。

第二節、樂譜的型態

清初朝廷尚未頒定各直省孔廟樂章之初,仍沿用明朝舊樂。直到清康熙二十 三年(1684AD.),孔尚任48受衍聖公所托,主持祭祀大典。因此,孔尚任製作了

《大成樂章》,並為之譜曲。

48 孔尚任:1648-1718AD.,孔子第六十四代孫。

(7)

這套樂譜在祭孔音樂的發展上,不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產生了積極的影 響。現譯其《迎神》一曲為例:(見次頁譜例二)

此樂譜至少在康熙至雍正年間,即時彌補沒有新曲譜的困境。首先它為祭孔 音樂開創了“一板三眼"的先例,打破“一字一音"之傳統雅樂形式;其次它擺 脫自明朝「改良」元朝成為五聲音階,即“二變音不入調"的限制。

在孔尚任的傑出音樂才能下,此套樂譜獲得極佳的聲譽,並在曲阜以及鄰近 曲阜的各省廣為流傳一段很長的時間。

(8)

艾春華譯譜

(9)

清乾隆八年(1743AD.),朝廷才採納孔尚任所製作的《大成樂章》歌詩和新 曲譜,向各直省和衍聖公府頒行祭孔樂章。

譜 羽 宮 商 角 羽 徵 角 商 宮 商 徵 角 羽 徵 角 角 詞 大 哉 孔 子 先 覺 先 知 與 天 地 參 萬 世 之 師

角 徵 宮 商 宮 徵 羽 徵 宮 商 羽 角 宮 商 宮 羽 祥 徵 麟 紱 韻 答 金 絲 日 月 既 揭 乾 坤 清 夷

現譯今譜如下:(見次頁譜例三)

這套樂章雖承襲明代祭孔音樂,仍有自身的特點:那就是整套樂章統一採用

“羽調式"貫穿全部樂章,使每一樂曲風格更加一致。

但仍有部份缺失,如:

1 . 曲調因為音程跳動的幅度太大,因而顯得不夠流暢,聽起來也比較不那 麼雅正、悅耳。

2 . 有些樂句的曲調設計,偏離民族語言的一般聲調。

而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問題很有可能只是譯譜時產生的偏差,例如譜中第 二句及第四句之七度上行,對照原譜就不盡合理,若改為二度下行,則不會顯得 太突兀。

(10)

艾春華譯譜

(11)

第三節、樂舞的編制

清代順治年間至康熙早期,據《聖門樂志》中收錄一種列有“丹陛大樂"的 孔廟《樂懸舞佾圖》來看,當時的樂舞編制,雖然承襲了明代洪武樂制,但對於 不同樂器的陳列位次,卻有著當代的特殊要求。

其中有樂麾二人、鼓(應鼓)二人、柷一人、敔一人、搏拊二人分列左右兩方,

鎛鐘一人、編鐘一人、編磬一人、特磬一人、古琴八人、瑟二人、歌工八人、龍 笛二人、鳳簫二人、笙四人、洞簫二人、篪二人、陶壎二人,樂懸編制共四十四 人。再加上文、武舞的引舞者各二人、舉旌節者各二人,文、武二舞各三十六人,

舞佾共八十人。還有“丹陛大樂"二十四人,包括大鼓二人、方響二人、雲鑼二 人、簫二人、管四人、笛四人、笙四人、杖鼓一人、拍板一人、戲竹二人,總共 有一百四十八人。

這時期的孔廟樂懸編制雖是按照明代洪武二十六(1391AD.)年所頒定的樂 舞編制,但舞蹈改為“六佾",順治二年(1645AD.),時,更改定孔子神牌為“大 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按歷史典例,在春秋二仲月上丁之日釋奠先師,並遣官 到曲阜致祭孔子廟。

到了康熙年間,曾確立《中和韶樂》及“丹陛大樂"的應用場合,而皇帝不 但熱愛音樂,又懂得音律,並且也同樣地深深了解到孔廟雅樂的社會教化意涵,

因此對於太常寺的演奏水準有很高的要求,曾指示勤加練習之外,還要慎重其 事,足見其用心!

康熙五十五年(1716AD.),朝廷頒《中和韶樂》於直省孔廟;五十八年,為 了完善祭孔的樂舞編制,補足舊缺,再頒定《中和韶樂》及其樂器於曲阜,包括 有編鐘一件、編磬一件、琴六張、瑟四臺、笙四把、笛六支、洞簫六支、鳳簫二 件、篪四支、壎二個,共三十六件。此間曲阜孔廟樂舞的編制為:樂麾者二人、

柷一人、敔一人、搏拊二人。歌工六人、笙六人、古琴六人、古瑟四人。洞簫六 人、排簫二人、笛六人、篪四人、陶壎二人。編鐘一人、編磬一人、鎛鐘一人、

(12)

特磬一人、應鼓一人,共有五十三人。再加文、武二舞者各三十六人,引舞者各 二,舉旌節者各二,總編制為一百三十三人。

如此編制比之順治時期,就樂器來說,增加了十三件之多,尤其加強竹類樂 器如簫、笛等,由此可知康熙帝對於治理雅樂果然不遺餘力,故而之提升不少聲 勢與威望,令人驚嘆。

康熙之後,乾隆皇帝是另一位重視禮樂的君主。乾隆六年(1741AD.)以來,

祭孔雅樂制度便歷經過些許改革,無論在國學或各直省孔廟皆有,尤其對於曲阜 闕里孔廟樂舞特別注意。如乾隆十三年(1748AD.)春,皇帝親赴曲阜致祭,便 曾指導祭孔樂舞,像是對於匏類樂器的使用,規定並用「巢笙」與「和笙」,於 是曲阜孔廟的祭祀樂懸中再次出現「巢笙」與「和笙」的編制。一直到清道光年 間,才不再使用「巢笙」與「和笙」,以「笙」的一種形制成為匏類樂器代表。

按當時演奏位次中的樂器編制有樂麾一人、柷一人、敔一人、搏拊二人、鼗 鼓二人、相鼓二人、足鼓一人、楹鼓一人。鎛鐘一人、編鐘一人、特磬一人、編 磬一人。鳳簫二人、篪四人、壎二人、龍笛六人、洞簫六人、瑟四人、琴六人、

笙六人、歌工六人。樂懸共五十七人,文、武舞者各三十六人,舉旌節者各二,

引舞者各二。樂舞總編制為一百三十七人。

小 結

綜觀清朝祭孔樂章的演變,除了歌詩內容的更迭之外,最大的創舉應屬規範 了中央與地方的「主」「屬」份際;中央有中央的「國學」版本,地方則有地方 的「州府縣學」版本,各守本份,不得逾越禮制,堪稱史上規矩最大的一個時代。

(13)

第肆章 中華民國時期

時至二十世紀初期民國時代,中國因社會的動盪不安,基於「滿清乃被推翻 的舊王朝」,雖不滿於承襲清制,卻又苦於無自己的祭孔樂章,只得將晚清所用 的音樂改了曲名,如“迎神"奏《昭和》,“奠幣"初獻奏《雍和》,亞獻奏《熙 和》,終獻奏《淵和》,“徹饌"奏《昌和》,“送神"奏《德和》等等。

民國四年(1915AD.),袁世凱當政的國民政府又創作了另一套全新的祭孔音 樂,曲名一樣,但內容迥異。雖頒佈使用令,竟因為局勢的不穩定,隨袁世凱稱 帝、垮台,使用者不多。

民國五年(1916AD.)省、州、縣學孔廟祀典用樂:

迎神—始和 初獻—雍和 亞獻—熙和 終獻—淵和 徹饌—昌和 送神—德和

民國初期衍聖宮府和各直省使用的祭孔樂章,就是袁世凱詔定曲名的那套

(即乾隆八年頒定的)樂章,但是曲譜卻不是乾隆時期那種一字一音的古譜。

這一曲譜就是沿用孔尚任於公元 1684 年譜例的大成樂章和曲譜。只是在曲名方 面繼承明代孔廟樂章的“和"字。

現譯譜為:(見次頁譜例四)

(14)

艾春華譯譜

(15)

民國初期採用的這一曲譜,在詞曲結合方面,基本未改變孔尚任樂譜的設 計,例如毎句四字三小節,第四個字四拍,奏來舒緩悠長,但是,由於在幾處上 加了附點,似乎強化了韻味性和律動感。自 1922 年以來,在曲阜及各直省大多 數是採用上例一板三眼的曲譜。

民國二十四年至明國二十七年(1935-1938 AD.)間,孔府古樂傳習所(民國 時期曲阜培訓孔廟樂舞生專門機構)唱奏的是以“平"字為曲名的樂譜。(見次 頁譜例五)

這一曲譜和民國初期一例相比,曲詞則基本上沒有變化 但也要說明兩點:

其一,樂曲中的細微變化是演奏形式上有所改進。也就是在每一個樂句之後 只間隔一拍,增強了樂曲中句與句之間的連接性。它的實際效果還不只是解決了 樂句間的連接問題,更重要的,是標誌著“禮"和“樂"的關係有了一個新變 化。過去樂句之間也並非間隔四拍,實際上是楹鼓三聲,接下去搏拊雙手同時擊 三聲,如此三聲楹鼓、三聲搏拊,也就是樂舉每句之間有六拍間歇,顯得過於冗 長。

其二,流傳在民國期間的譜例,說明了祭孔樂章自由流傳的歷史狀況。即有 些地區仍使用清代以“平"字為曲名的(一板三眼)的樂章。而有些地方則是採 取了民國初年由袁世凱改稱“和"字取名的(一板三眼)樂章。但是,這兩者原 本就是一套樂譜。只是在傳播中,後者比前者多出兩個附點而已,致使節奏有所 變化。

比較中顯示:康熙二十三年(1684 AD.),所用的大成樂章與其樂譜,在清 廷尚未向各省頒定孔廟樂章半個多世紀以來,為位祭孔活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並有重要的影響。

(16)

艾春華譯譜

(17)

乾隆八年(1743AD.)頒定的孔廟樂章,就是使用這個版本,隻字未改,唯 獨音樂只採取骨幹音,用傳統雅宋音樂的節奏,組合成一字一音的古譜,但是由 於改變了原譜個別樂句的字音,因此樂句顯得不夠流暢。

乾隆十二年(1747 AD.) 宮廷派樂工前往曲阜教習新樂的時候,又將此一 版本做了更動,也就是將一字一音的樂譜,恢復了原譜的用音,因此又有了乾隆 十二年版本的出現。

嚴格說來,曲阜“衍聖公府"才是保存孔廟樂章,和歷代樂譜的權威之處,

曲阜 “古樂傳習所" 49的宗旨,就是為了還原真相;我們研究的目的,就是在 尊重歷史的原則之下,還給歷史以真實的面貌。

民國初年,臨時大總統在沿用清代國學孔廟祀孔樂章的同時,還制定了一套 用於各直省縣學的孔廟釋奠樂章,原譜為:

下 下 下 下 下 譜 宮 角 商 商 角 宮 徵 羽 宮 商 商 羽 羽 宮 商 羽 詞 大 哉 至 聖 先 覺 天 民 萬 世 師 表 昭 我 彝 倫

下 下 下 下 下 下 下 羽 宮 角 徵 徵 商 羽 商 宮 徵 羽 宮 羽 徵 羽 宮 辟 雍 有 典 肅 舉 明 禮 鼓 鐘 載 考 邊 豆 誠 陳

譯今譜為:(見次頁譜例六)

49 為保存祭孔樂舞的古意,清朝至民國年間,曲阜特別設立了“古樂傳習所",專門予以 傳授祭孔大典的樂舞技藝。

(18)

艾春華譯譜

(19)

此譜運用五聲音階宮調式,而且六個樂章調式是統一的,但並沒有板眼記 號,根據歷代祀孔樂章的演奏習慣,速度應極其緩慢,對照此套樂譜的形式,應 可確認它的速度和節奏型態,和歷代完全相同。

民國三十年代前後,除部分省地孔廟沿用清制外,其餘孔廟使用臨時大總 統頒定之“祀孔音樂"。

小 結

綜合以上民國以來祭孔音樂的演變,只能以一「亂」字形容,又是承襲舊制,

又是改名沿用;又是自創新樂,又是恢復舊制,不一而足。這一過程想來孔子地 下有知,必相當感慨。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 連章體(蟬聯體)

第四章: 中學報稅的設計 第五章: 初中諒程主建議 第六章: 高中諒我建議,..

喇沙里、陳廷敬《日講四書解義》:「此一章書是孔門治心之實學也。為學

多樣而複雜的曲調反而會主客不分,妨礙身心收攝,以此觀點則既有的梵唄曲調已夠用,但 當梵唄變成公開的表演,甚至演出成為一種常態,則傳統的模式顯然不足以滿足舞台可以轉

真實案例 1:哈樂斯娛樂事業與其 真實案例 1:哈樂斯娛樂事業與其 他公司:保護珍貴資料 (續).

加強教師在 奧福音樂教 學上的掌握 及運用樂器 的技巧. 

„ „ 利用電腦來安排與整合多種媒體,可產生 利用電腦來 更多樣化的作品。如某一段背景配樂在影 片中的哪個時間點開始播放、新聞播報中 子母畫面的相對位置、文字字幕出現在畫

這是一尊日本造像的佛陀,臉孔像是日本人,表現出一種男子氣 慨、帶有嚴肅威武的相貌,創作者或許認為這樣的相貌才能代表佛的 莊嚴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