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選 修 單 元 七 選 修 單 元 七 選 修 單 元 七 選 修 單 元 七

文 學 作 品 的 人 物 形 象 文 學 作 品 的 人 物 形 象 文 學 作 品 的 人 物 形 象 文 學 作 品 的 人 物 形 象

示 例 一 示 例 一 示 例 一 示 例 一

一 一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探討不同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情感世界,探 究作者的創作用心,提高賞析、評論的能力;並掌握塑造人物的技巧,

提升創作的能力。

二 二 二

二 、 、 、 學 習 重 點 、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1.

分析人物塑造與作者、時代、環境的關係

2.

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

3.

從不同角度評論作品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和手法的創新性

4.

比較及評論不同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創作手法和藝術特點

5.

探究作者的創作用心

6.

運用塑造人物的手法創作或改編

7.

培養閱讀不同類型文學作品的興趣和習慣 三

三 三

三 、 、 、 學 習 成 果 、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1.

從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豐富意蘊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能體悟作者創作人物的深意,加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和了解

3.

能運用文學基礎知識、觀察力和想像力,從不同角度賞析、評論 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並有個人的見解

4.

能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作,以刻畫人物,表達個人對社會、生 活、環境的感受與體會

5.

能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改編作品,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體會

6.

樂於閱讀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 四 四 四

四 、 、 、 、 課 節 課 節 課 節 課 節

共 33 節,每節 40 分鐘

(2)

五 五

五 五 、 、 、 、 學 習 材 料 學 習 材 料 學 習 材 料 學 習 材 料

甲 甲

甲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 : : :

1. 汪曾祺《小說創作隨談》

2. 張愛玲《等》

3. 舒巷城《搶鏡頭的二小姐》、《街頭所見》、《搭棚工人》、《鯉 魚門的霧》

4. 七等生《老婦人》

5. 西西《家族日誌》

6. 韓麗珠《輸水管森林》

7. 黃仁逵《放風‧老將阿徐》

8. 鍾曉陽《販夫風景》

9. 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

10. 魯迅《祝福》

11. 劉以鬯《蛇》

12. 葉維廉《攸里賽斯在台北》

乙 乙

乙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 :

1.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

2. 張愛玲《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

3. 黃仁逵《放風》

4. 何福仁編《西西卷》

5. 魯迅《吶喊》

6. 劉以鬯編《劉以鬯卷》

(3)

六 六 六

六 、 、 、 設 計 取 向 、 設 計 取 向 設 計 取 向 設 計 取 向

1. 邊 賞 析 邊 創 作 邊 賞 析 邊 創 作 邊 賞 析 邊 創 作 邊 賞 析 邊 創 作 : : : : 學習活動圍繞「貼到人物來寫」的觀念,讓學生掌 握如何分析、欣賞、評論和比較文學作品,同時加入相關的寫作練習,

讓學生從實踐中,提高賞析和創作的能力。

2. 以 小 說 人 物 塑 造 為 主 以 小 說 人 物 塑 造 為 主 以 小 說 人 物 塑 造 為 主 以 小 說 人 物 塑 造 為 主: : :人物形象為文學作品的重要元素,而本設計 : 則以小說作為切入點。教師如設計校本單元時,可以不局限於小說,

散文、新詩、劇本亦有不少精彩的人物形象作品。

3. 小 說 以 塑 造 人 物 為 中 心 小 說 以 塑 造 人 物 為 中 心 小 說 以 塑 造 人 物 為 中 心 小 說 以 塑 造 人 物 為 中 心 : : : : 鑒賞小說主要是透過對人物、情節、環 境的感受和分析,體驗形象的情感,把握作品的意蘊,感悟生活的真 諦。本設計從人物主體到對環境、時代的關注和嘗試不同類型的寫 作,使學生多元認知、體會與實踐。由「貼到人物來寫」出發,兼及 人物的內在真實,涉及諸如心理、幻想等層次,逐步提升學生對文學 作品鑒賞的能力。

4. 着 重 着 重 着 重 着 重 生 活 體 會 生 活 體 會 生 活 體 會 生 活 體 會 : : : : 學習活動着重提升學生對生活的體會,以及對身邊 事物深入觀察和再現的嘗試。透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對生活敏銳的 觸覺和深刻的反思,加深個人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和體會,積儲寫作素 材,進而運用各種寫作技巧嘗試將之再現;同時,亦可加深他們對文 學作品的體會,提升鑒賞能力。

5. 貼 近 生 活 貼 近 生 活 貼 近 生 活 貼 近 生 活 、 、 、 、 關 注 本 土 特 色 關 注 本 土 特 色 關 注 本 土 特 色 關 注 本 土 特 色 : : : : 本設計大部分選讀本土作家的作品,

貼近學生生活,同時讓他們關注本土特色,並加深對文學作品人物生 成的了解。

七 七 七

七 、 、 、 、 學 習 內 容 簡 介 學 習 內 容 簡 介 學 習 內 容 簡 介 學 習 內 容 簡 介 甲

甲 甲

甲 教 學 教 學 教 學 : 教 學 :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課節課節課節課節 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 1 人物形象概說 1-6 探討人物形象與作品的關係:

 認識以人物為中心的小說觀念——要貼到 人物來寫。

 探討不同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並理解人 物形象與作品形成的關係。

2 家族成員 7-12 了解人物形象的來源——生活:

 創作來自現實生活,人物形象的組成與作 者個人的經驗息息相關;

 選讀不同作品,追溯作者如何取材自獨特 的生活體驗,將之轉化成文學作品,其中 以家族成員的形象為例,說明作者以真切

(4)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課節課節課節課節 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

的成長經驗,投射到不同家族角色,寫成 具有個人特色作品。

3 街巷人物形象 13-18 探討人物形象塑造與觀察的關係:

 尋常生活充滿豐富的創作原材料,藉著作 者微細的觀察和具體的刻劃,即使是街巷 人物,亦能寫出饒有趣味和別具深意的作 品;

 人物模塑着重觀察和想像,此環節特別注 意對作品觀察力的賞析,以增進學生對觀 察與作品關係的理解。

4 人物形象與環境 19-25 探討作品中人物與環境的關係:

 從不同角度賞析作品的人物形象,除注意 描寫人物外貌的段落外,還須聯繫作品中 特定的環 境,以及 作 品所呈現 的時代特 色,才能給予全面的評價;同時,藉着評 賞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法,提升學生寫作能 力。

5 古今穿梭、變化萬千 的人物形象

26-31 探討不同時代作家對人物的處理各有不同,

特別着重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並掌握作品 與時代的關係。

6 總結 32-33 透過對不同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賞、評 論以及嘗試創作,提高學生閱讀的興趣,以 及鍛鍊豐富的想像力,使他們無論閱讀、寫 作,以及對日常生活的體味,均常覺趣味盎 然。

8 延伸活動:

隱身的人物形象

彈性 處理

深化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能力:

 賞析作品的布局設計,以突出隱身人物的 形象。

 探討作品 如何巧妙 地 利用不同 事物以襯 托、渲染人物特點,經營情節。

(5)

乙 乙 乙

乙 評 估 評 估 評 估 評 估 : : :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教師可視乎需要,透過本單元不同環節中的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

以調整教學,有關的活動如:



網上日誌



編擬故事



口頭或書面評論



改編或創作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下列兩組,每組各選一題,共兩題:

甲組:



撰寫評論



與作家通信 乙組:



劇本或小說創作



自選劇作改編成小說

(6)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人 物 形 象 概 說 人 物 形 象 概 說 人 物 形 象 概 說 人 物 形 象 概 說

第第

第 1-6 節節節

1. 讓學生從所研習的作品中,選出印象最深刻的一位人 物,並說明理由。

學生可選必修部分曾研習 的作品,如:《接外孫賈母 惜孤女》及西西《碗》等作 品中的人物加以賞析,鼓勵 他們運用所學,提升評賞作 品的能力。

2. 導讀汪曾祺《小說創作隨談》,教師與學生討論作者 對創作的觀點,讓學生思考這些觀點與塑造人物形象 的關係,如:

• 創作必須有深厚的生活基礎;

• 作家必須有自己的思想;

• 沈從文指「要貼到人物來寫」。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貼 到人物來寫」的意思,如:

• 小說應以人物為主,其他 部分都是次要的;

• 注 意 作 者 和 人 物 的 關 係,作者與人物是平等 的,能融為一體;

• 即使寫風景也不能與人 物無關;

• 語言(如敘述語言、對話) 都貼近人物。

3. 導讀舒巷城《搶鏡頭的二小姐》,讓學生:

• 描述二小姐的外貌,並說明她搶頭的原因

教師也可選用舒巷城《阿飛 作家》。作者不刻意描寫阿 飛的外貌,但透過阿飛的幾 個生活片段突出人物 的性 格和行為。同時,教師指導 學生品味作品的語言,思考 語言與突出人物形象 的關 係。

• 討論作者如何突出二小姐的形象,如:

- 敘事手法 - 人物配置

(7)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 語言運用

• 分析二小姐的性格和行為

4. 講讀張愛玲《等》,讓學生分組:

• 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師可引導學生賞析作者 細緻描繪各人物的外貌和 透過人物的對話等,突出人 物的形象和內心世界。作品 人物眾多,但卻各具特性,

並不流於類型化。

• 選取小說中一個人物,運用想像、聯想代她/他講 述生平故事;

• 比較張愛玲與舒巷城兩位作家塑造人物的手法。

5. 片段寫作:學生以「等」為主題,以地下鐵路月臺為 場景,寫作以人物為主的片段。然後,由學生互相評 論所述場景及人物的關係。

讓學生聯繫生活經驗,運用 不同的表現手法,刻畫身邊 的人物,表達個人對生活的 獨特感受。

6. 總結:讓學生探討人物形象與作品的關係,認識以人 物為中心的小說觀念1——「貼到人物來寫」,並以此 為欣賞文學作品的切入點。

7. 延伸閱讀: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 說集之一》,台北:皇冠文化出版社、張愛玲(1991)

《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台北:皇冠 文化出版社,以鞏固和深化學生對塑造人物的方法和 技巧的掌握。

教師也可鼓勵學生閱 讀下 列文章,以加深他們對創作 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沈從文《談創作》、《給一個 作家》見《沈從文文集》(第 十一卷)(海外版),香港:三 聯書店香港分店,頁 313 至 315 及頁 368 至 370

汪曾祺《小說筆談》見《晚 翠文談》,杭州:浙江文藝

1《辭海》「小說」條——以人物形象的塑造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的描寫,廣泛地多 方面地反映社會生活。饒芃子等著《中西小說人物形象與表現方法比較》——人隨事轉﹕中西早期小說 重情節輕人物的傾向。載饒芃子等著《中西小說比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第五章第一節,

頁 98-104。

(8)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出版社,頁 42 至 58

家 族 成 員 家 族 成 員 家 族 成 員 家 族 成 員

第 第 第

第 6 -11 節節 1. 導讀七等生《老婦人》,讓學生:

• 聯繫作者的生平,分析作者塑造詹氏的特別用意; 教師可先讓學生搜集有關 作 者 的 生 平 和 作 品 的 資 料。作者曾表示《老婦人》

是 「 獻 給 我 的 母 親 詹 阿 金」。

聯繫作者的生平、創作背 景,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 (如尋根、逃離、追憶等)

• 探討作者「安排」詹氏南下的用意;

• 賞析作者如何突出人物形象。 如透過平常的對話展現人 物。

2. 講讀西西《家族日誌》,讓學生:

• 討論小說中的“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教師可讓學生自行搜集資 料,了解六十年代的生活情 況。

• 討論小說多用短句的特殊效果; 「我」的內心獨白甚多,引 導學生如何將各人的說話 聯繫起來,分析其內在的結 構和呼應,從而深入了解其 中用意。

• 討論作品如何透過串連人物的內心獨白,展現豐 富的情節。

讓學生理解拼貼式說故事 的手法。

3. 講讀韓麗珠《輸水管森林》,讓學生

• 以圖象表現小說的環境(如採用繪畫、攝製圖象); 讓 學 生 盡 可 能 在 課 堂 完 成,不能與同學交談。各人 憑藉想像,自由發揮,藉以 加深學生對小說的理解。

作品以特殊的城市空間,展 現人物的心理空間。

(9)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 比較各學生所「想像」的有何差異,並找出共通 的城市面貌,如大廈林立,水管外露等;

韓氏筆下的人物是面目模 糊、沒有面孔、沒有表情 的,人物的內心世界暗藏於 特異的空間之中,由讀者自 行探究。

• 探討作品中人物如「我」和「我」眼中的人物(母 親、外婆、胖子等);

• 嘗試探索「我」的內心世界;

• 與七等生《老婦人》及西西《家族日誌》兩篇比 較,分析韓麗珠塑造人物的技巧與二者不同之處。

4. 網上日誌:讓學生探討三篇小說中的其中一個人物,

建議項目如下:

鼓勵學生建立網上日誌,將 個人研習作品的心得與同 學交流、分享。日誌的內容 可隨着本學習單元的學習 進程而日漸豐富。教師亦可 適時 檢 視 學 生 的 學 習 情 況,給予適當的指導、鼓勵 和讚賞。

• 朗讀所選人物的若干段落,並稍後評述,說明自 己的所思所感;



可透過網上日誌,了解學 生能:



從不同角度賞析、比較和 評論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法 (例如:作者的創作用心、

人物描寫手法、人物和環 境的關係、語言運用)



對作品有個人獨特的感受 和體悟

• 與同學討論選擇這個人物的原因;

• 比較這個人物與其他一或兩位人物,說明人物在 形象和行為上的分別,並評價不同作者塑造人物 的手法和藝術特點。

5. 總結:創作來自現實生活,人物形象的組成與作者個 人的經驗息息相關。讓學生選讀不同的作品,追溯作 者如何取材自個人的獨特生活經驗,轉化成文學作 品。本環節以「家族成員」的形象為例,探討作者將 真實的成長經驗,投射到作品中,寫成具有個人特色 的作品。

(10)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街 巷 人 物 形 象

街 巷 人 物 形 象 街 巷 人 物 形 象 街 巷 人 物 形 象

第 第第

第 12-15 節節節

1. 讓學生選擇一位街巷人物進行描述,然後分組討論不 同社區的街巷人物的差異。

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

教師引導學生搜集人物所 處的社區資料,了解該社區 的形態。學生透過深入的觀 察,會發現不同地區的人物 不盡相同,如港島中西區與 九龍東便很不相同。

2. 比較黃仁逵《放風‧老將阿徐》、鍾曉陽《販夫風景》

及舒巷城《街頭所見》、《搭棚工人》各篇,探討下列 各項:

• 不同作者均以街巷人物為寫作對象的原因;

• 比較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手法;

• 從作者筆下的人物,感受作者對生活的態度。

3. 學生分組討論:探討上述作品中作者的觀察角度,如 作者屬於旁觀者、參與者、代入角色等,然後探討這 對塑造人物形象所產生的不同效果。

由於選讀的作品均屬本土 作品,教師可與學生探討本 土作品的特色。

4. 編擬故事:學生運用上述三位作家的塑造人物手法,

以社區某大廈某人物編擬故事,然後寫作小說或散文。



可透過編擬故事,了解學 生能:



掌握人物塑造的手法(例 如: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表達個人對生活的感受和 體會

教師可在課室設置展覽區 展覽作品,讓學生互相觀 摩。學生的作品可加上插 圖、人物素描等,以提高他 們的學習興趣。另外,學生 也可在個人網誌中展示作 品。

5. 總結:人物模塑着重觀察和想像。讓學生明白尋常的

(11)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生活充滿着豐富的創作原材料,只要透過微細的觀察 和具體的刻劃,即使是街巷人物,亦能寫出饒有趣味 和別具深意的作品。

6. 延伸閱讀:閱讀何福仁(編)《西西卷》,香港:三聯 書店、黃仁逵 (2003)《放風》,香港:素葉出版社。

人 物 形 象 與 環 境 人 物 形 象 與 環 境 人 物 形 象 與 環 境 人 物 形 象 與 環 境

第 第 第

第 16-21 節

1. 導讀葉聖陶《潘先生在難中》,讓學生:

• 說明作品的時代背景; 教師可先讓學生從作品中 猜想故事的時代背景,然後 搜集資料,比較自己的想 法。

• 分析作者如何透過潘先生的幾個生活片斷以展示 其性格特徵;

作者選取了代表性的生活 片斷,如逃難、返城、寫匾 等,細緻地描繪了潘先生的 行動和心理活動,突出了他 的性格和行為。

• 分析作者運用嘲諷手法與突出人物形象的關係; 讓學生思考作者在批判人 物之餘,是否對人物寄予同 情。

• 探討小說如何以人物帶出深刻的主題。

2. 講讀魯迅《祝福》,讓學生:

• 講述祥林嫂的命運,並說明對她的性格和命運影 響最大的事件。

• 細讀小說的開首部分,分析作者對社會環境的描 寫與人物形象的關係。

學生須聯繫作品的時代、社 會等因素,了解祥林嫂這個 典型人物,以及探討人物塑 造與主題的關係。

• 聯繫小說的其他人物如魯四、柳媽、魯四家的短 工,分析他們與突顯祥林嫂性格和命運的關係。

• 小說末段寫魯四家的短工淡淡地說:「怎樣死的?

──還不是窮死的?」,分析祥林嫂是怎樣死的,

探討作品的深層意義。

可聯繫必修部分《葯》,深 化學生對魯迅作品的認識。

(12)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3. 自讀舒巷城《鯉魚門的霧》。讓學生:

• 討論作者何以在作品中加入霧景?這與塑造人物 有何關係?

讓 學 生 聯 繫 個 人 生 活 經 驗,運用聯想、想像對作品 進行分析。

• 討論作者運用了何種手法,使人物具立體感。

• 觀看「寫意空間(系列一)」之「鯉魚門的霧」,

比對自己與作者對霧的感覺,並加深對作品的理 解。

香港電台「寫意空間(系列 一)」之「鯉魚門的霧」。

http://www.rthk.org.hk/speci al/awardpro/award96/

4. 口頭或書面評論:學生自選一篇作品,評論作者塑造 人物的手法,以及探討作者的創作用心。如:

• 分析人物與環境的關係,探究作品的深層意義;

• 探討作品中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 評價作者塑造人物手法。

教師可指導學生選擇一些 人物與環境有密切關係的 作品,如鍾曉陽《晶玉姨》。



可 透 過 口 頭 或 書 面 評 論,了解學生能:



從不同角度賞析、評論作 者 塑 造 人 物 的 手 法 ( 例 如: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手法的創新性)



從人物形象理解作品豐富 意蘊,體悟作者創作的深 意

5. 總結:讓學生掌握從不同角度賞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時,除注意描寫人物外貌的段落外,還須聯繫作品中 特定的環境,以及作品所呈現的時代特色,才能給予 全面的評價;同時,藉着評賞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法,

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6. 延伸閱讀:鼓勵學生閱讀魯迅《吶喊》,賞析作者筆下 的人物形象,探究作品的思想內容,提高鑒賞能力,

以及培養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

見魯迅(1973) 《魯迅全集》

(第一集),香港:香港文學 研究社

古 今 穿 梭 古 今 穿 梭 古 今 穿 梭

古 今 穿 梭 、 、 、 、 變 化 萬 千 的 人 物 形 象 變 化 萬 千 的 人 物 形 象 變 化 萬 千 的 人 物 形 象 變 化 萬 千 的 人 物 形 象

第 第第

第 26-31 節節節

(13)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1. 導讀劉以鬯《蛇》。討論作品中的人物與《白蛇傳》原 型人物有何不同。

簡介《白蛇傳》2

2. 講讀葉維廉《攸里賽斯在台北》。 教師可先簡單介紹《攸里賽 斯》3

• 討論簡單情節如《攸里賽斯在台北》是否真的簡 單,然後讓學生嘗試複述故事。

• 分組討論簡單情節在故事的表達上有甚麼好處,

並作簡單報告。

引導學生思考這裏採用的 意識流寫作手法的特別作 用。

• 想像將《攸里賽斯在台北》的地點改在今日的香 港,情節會如何發展。讓學生分組討論,並作口 頭匯報。

例如加入本土特色。這些本 土特色是些甚麼。

3. 創作或改編:學生選擇下列其中一項進行寫作,並須 注意人物與時代和環境的關係。(形式不限,如廣播 劇、短劇、散文、短篇小說均可。)

• 以西西詩《美麗大廈》為藍本,為「美麗大廈」

的住客編寫一天的故事。(學生亦可選用本單元曾 研習的作品)

• 自選人物,編寫一則城市故事,展現個人對「城 市」的觸覺。



可透過改編或創作,了解 學生能:



運用不同的策略創作或改 編(例如:觀察、聯想、想 像)



運 用 不 同 手 法 塑 造 人 物 (例如:各種人物描寫手 法、誇張、嘲諷)



突出人物與環境的關係,

使作品呈現時代特色



抒發個人對生活的感受和 體會

注意:



如屬改編作品,學生須保 留人物某種性格特質,並

2「白蛇傳」這個民間傳說,早流行於南宋的曲藝如“說話”中。宋人話本《雷峯塔》,可說是現存「白蛇 傳」故事中最古老的作品。

3 《攸里賽斯》(Ulysses 或作尤利西斯、尤力西斯等)為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 亦有 譯作喬哀斯)的長篇巨著,屬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英語文學著作。故事情節簡單,主要通過主人公布盧姆在 一九 O 四年六月十六日至次晨在都柏林城裏接觸的人,以及耐人尋味的行動,以揭示他的內心世界。此 書問世後,在歐洲文學界產生巨大影響,甚至有以為此作品刷新了人們的小說觀念——參考陳恕 (1995)

《尤利西斯導讀》之附錄一《現代派小說開山之作》,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頁 144-145)

(14)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加入現代特色;



必須符合所選用的文類特 點,如廣播劇、短劇、散 文、短篇小說。

4. 總結:讓學生理解不同時代作家對人物的處理各有不 同,並賞析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理解作品與時代的 關係。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第第第

第 32-33 節節節

1. 教師指導學生總結本單元的學習,讓他們明白須從不 同角度評賞析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如:

 人物與作者生平

 人物與時代、環境的關係

 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人物塑造的手法

 作者創作人物的深意

2. 總結:教師讓學生明白從切身經驗的描述到作品的布 局設計,人物形象為文學作品重要的元素。沈從文的 創作觀「要貼到人物來寫」,並不局限於小說,散文及 新詩亦有不少精彩人物形象的作品。學生透過對不同 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欣賞、評論以及嘗試創作,提 高他們對於閱讀的趣味,更可鍛鍊豐富的想像力,使 他們無論閱讀、寫作,以及對日常生活的體味,均常 覺趣味盎然。

總 結 性 評 估 總 結 性 評 估 總 結 性 評 估 總 結 性 評 估

以下兩組活動,每組任選一題,共兩題:

甲組:

• 撰寫評論:自選一篇小說,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

並賞析、評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 與作家通信:寫信給本單元內提及的某一位作 家,談談人物形象與作品的關係。

教師須於課堂上先給 予學 生指導,如選擇作品 、人 物、作家等,也讓他們在課 堂上先完成部分課業,如選 取作品、作家、人物或撰寫 故事大綱等。

(15)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透過撰寫評論或與作家 通信,衡量學生能否把握作 品的人物形象,以賞析和評 論作品的思想內容和 藝術 特色。可根據以下準則,檢 視學生的表現:



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 豐富意蘊和作者的思想感 情(例如:反映某時代社會 現象、對現實的嘲諷、對 生活的所思所感、對人物 的同情同感)



從不同的角度賞析和評論 作 品 中 的 人 物 形 象 ( 例 如:聯繫作者生平、作品 的時代、人物與環境、人 物與主題、人物描寫手法)



引用相關資料,作公允、

客觀的評論



對作品有個人的感受和體 悟(例如:領悟作者創作的 深意、對作品人物的同情 同感、引發個人對現實生 活的感受和體會)



闡述清晰、評析精要、組 織恰當、表達流暢 乙組:

• 劇本/小說創作:將本單元曾研習的不同作品的人 物加以組合,構思一個超越時空、穿梭古今的故 事。(教師可先讓學生製作「人物剪貼冊」。)

• 自選劇作改編成小說:學生須以該劇作為倣效對 象,擷取其中元素,並以身邊的人物、熟悉的環 境為題材,發展新作。



透過改編或創作,衡量學 生 對 人 物 塑 造 手 法 的 掌 握,並能突出作品的時代特 色,以及抒發個人對生活的 感受和體會。可根據以下準 則,檢視學生的表現:



運用不同的策略創作或改 編(例如:觀察、聯想、想 像)



運 用 不 同 手 法 塑 造 人 物 (例如:各種人物描寫手 法、誇張、嘲諷),人物形 象鮮明、獨特

(16)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係,表達個人對現實生活 的感受和體會



情節豐富、布局新奇、富 想像力、具創意



語言準確、生動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隱 身 的 人 物 形 象 隱 身 的 人 物 形 象 隱 身 的 人 物 形 象 隱 身 的 人 物 形 象

(

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

)

1. 自讀舒巷城《林明雙之謎》及劉以鬯《吵架》。讓學生 探討:

• 《林明雙之謎》:「謎」於作品的作用;

• 《吵架》:從物件中重塑人物形象。

作者如何透過謎將隱身的人 物呈現出來。

2. 寫作活動:讓學生模仿上述兩篇作品的手法,寫作短 篇小說。

3. 總結:讓學生注意作品的獨特布局設計,並賞析作品 如何巧妙地利用不同事物以襯托、渲染人物特點和經 營情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習目標 聽懂/看懂有關面試的小品 學習材料 2012 年春晚:小品《面試》. 作者:田吳、姜力琳 編劇:王承友、董太鋒

• 在特定時空內,人們普遍相信及接受作 為支付標準與交易媒介

按照評估的回饋資料,了解 得失,反思個人的學習,從 而調整學習目標、策略和步

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鞏固、強化語文能力的基礎。例如學校在初中訂定明 確的讀寫聽說的學習目標、學習重點和學習成果,選用優質而多樣化的

莎劇中「弄人」的打諢(見 附錄二)與《史記》優孟故 事、宋代「二聖鐶故事」中 的優伶相類;但「莎劇」中

中國白話文學由新文學運動肇始,作家即努力求新求變。第二次世

着學生從本書選一、兩篇特別喜歡的作品加以賞析。學生可 參考編者提供的「作品賞析」和「學習重點」

 以課程為目標時,課程包含的是所欲達成的 一組目標,強調課程目標的重要性,所以也 著重於課程目標的選擇、組織、敘寫,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