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選 修 單 元 六 選 修 單 元 六 選 修 單 元 六 選 修 單 元 六 戲 劇 文 學 評 賞 戲 劇 文 學 評 賞 戲 劇 文 學 評 賞 戲 劇 文 學 評 賞

示 例 一 示 例 一 示 例 一 示 例 一 一

一 一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研習戲劇文學作品,觀賞演繹這些作品的戲曲和話劇,了解戲劇文學的 特色,領略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賞析、評論戲劇文學作品的能力。

二 二 二

二 、 、 、 學 習 重 點 、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1. 認識戲劇文學的特色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分析作品的意蘊、藝術手法和風格 4. 欣賞作品的意象、意境

5. 比較原著及演繹這些原著作品的戲劇表演

6. 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戲劇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7. 培養研習與觀賞戲劇的興趣和習慣

8. 培養良好的評賞態度 三 三 三

三 、 、 、 、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1. 能聯繫生活經驗,體悟作家的情懷,並有個人的感受 2. 能運用文學基礎知識,理解和分析戲劇文學作品的特色

3. 能運用文學基礎知識,從不同角度賞析、評論戲劇文學作品的思 想內容和藝術特色,並有個人的見解

4. 養成觀賞戲劇的興趣和習慣,樂於閱讀戲劇文學作品 四

四 四

四 、 、 、 課 節 、 課 節 課 節 課 節

共 33 節(約 22 小時),每節 40 分鐘

(2)

五 五

五 五 、 、 、 、 學 習 材 料 學 習 材 料 學 習 材 料 學 習 材 料

甲 甲

甲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 : : 1. 李棫基《真面目》

2. 一休《73A》

3. 陳敢權《星光下的蛻變》

4. 田漢《獲虎之夜》(選段)

5. 唐滌生《帝女花》(第六場《香夭》)

6. 杜國威《人間有情》(選段)

7. 高明《琵琶記》(第二十齣《五娘吃糠》)

乙 乙 乙

乙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或 音 像 材 料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或 音 像 材 料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或 音 像 材 料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或 音 像 材 料 : : : 1. 李開先《寶劍記》

2. 曹禺《日出》

3. 老舍《茶館》

4. 夏衍《上海屋檐下》

5. 賴聲川《紅色的天空》

6. 張達明《說書人柳敬亭》

7. 電影:左几(導演)《帝女花》

8. 電影:吳宇森(導演)《帝女花》

9. 視像光碟:謝君豪(導演)《人間有情》(舞台劇)

10. 電影:高志森(導演)《人間有情》

六 六 六

六 、 、 、 、 設 計 設 計 設 計 設 計 取 向 取 向 取 向 取 向

1. 本設計以「螺旋形式」安排單元的進展,由淺入深,由個別至綜 合,期望學生由被動進而主動參與,積極投入學習。

2. 本設計所選用的戲劇作品,在學習過程中起的是「觸媒」作用,

主要期望學生能掌握戲劇元素的基本特點,從而懂得自行賞析不同

戲劇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3)

甲 甲 甲

甲 教 學 教 學 教 學 : 教 學 :

教學環節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教學環節 課節課節課節課節 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

1 戲劇文學初探 1-18 研習不同的文學劇本,認識「戲劇行動」、

「正面角色」、「對抗角色」、「突轉」、

「高潮」、「主題」等戲劇元素。

2 戲劇文學賞析 19-31 就以下各項,深入討論相關的文學劇本:

 結構的特點;

 語言運用的特點,例如獨白與對白的運 用,語言與角色身份、階級、職業、性 格等的關係;

 戲劇意象的營造與效果。

3 總結 32-33 就研習戲劇文學作品的經驗,總結賞析劇本 的不同角度,並觀看戲劇表演,藉此培養學 生進一步研習與觀賞戲劇的興趣。

4 延伸活動 彈性 處理

鼓勵學生觀看戲劇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與 舞台劇,討論比較不同藝術媒介的特點。

乙 乙 乙

乙 評 估 評 估 評 估 : 評 估 : :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教師可視乎需要,透過本單元不同環節中的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

以調整教學,有關的活動如:



改編短劇



撰寫短評



分組討論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任選其一:



撰寫評論



撰寫報告

以上之評估活動是因應本示例設計之特點建議,以下於「構思和備註」

欄 的相應位置,以  標示,並進一步說明該活動之評估重點,提供評

估準則,以供參考。

(4)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戲 劇 文 學 初 探 戲 劇 文 學 初 探 戲 劇 文 學 初 探 戲 劇 文 學 初 探

第 第 第

第 1-18 節節節節

1. 着學生在課前先閱讀李棫基《真面目》。 《真面目》,見張秉權(編)

(2000)《香港戲劇 1998》,

香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

(香港分會)。

研習本劇,建議用 2 課節完 成。

希臘戲劇演員人數由一而二 而三;中國唐朝的參軍戲被 視為戲劇的雛型,演員僅有 二人。

這種由作者/演員/角色親向 觀眾敘述自己故事的形式,

可視為戲劇或敘事文學的原 始形式。

本單元的評估以進展性評估 為主,除分組討論、口頭報 告或撰寫短評等活動外,教 師 可 按 需 要 , 透 過 不 同 活 動,以了解學生的學習(請 參考附錄一)。

2. 安排學生報告《真面目》前四場內容的撮要,然後分 析第五場,並引導學生討論:

 為什麼要講這個人物的故事?為何她的遭遇值得 香港人關心?她的身份有什麼象徵意義?

教師可提醒學生注意「半唐 番」與香港歷史的關係。

 為使故事說得有趣,本劇採用了哪些不同的方 法?各種方法之中,你認為哪一種最有效?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像舞台 演出時,會播出粵劇與西方 樂曲錄音,演員會唱歌與打 太極,也會在觀眾面前分拆 一條道具龍。

舞台上的手段可以很多,問 題是怎樣使觀眾產生興趣。

正如媽媽給孩子講故事,可 以模仿不同角色的聲音,可 以用手藉光影創造形象,或 用布偶、小道具等。

教師可選擇這個作品的錄像 片段播映,讓學生的印象更

(5)

鮮明。

3. 着學生自讀一休《73A》,然後分組討論: 《73A》,見一休(2001)《公 路戲劇》(一休作品選),香 港:7A 班戲劇組。

研習本劇,建議用 2 課節完 成。

 這是在兩個人身上開展的故事。這兩人的關係怎 樣?故事有什麼特點?它最感動你的是哪些片 段?

母子關係是人倫中最重要的 一環,但年輕人卻時常忽視 了 父 母 。 這 戲 回 歸 基 本 人 倫,自有其感染力量。

 演員人數由一到二,「表述故事」的方法可以有 什麼變化?

由獨白到對白,分別應很明 顯。

 這戲的「戲劇行動」,是什麼?是「探病」,是

「求溝通」,還是「追尋夢想」?

「戲劇行動」(或稱「戲劇 動作」(Dramatic Action))是 戲劇的核心力量,指的是推 動戲劇情節進行與變化的重 要元素,它可以是外在動作

(復仇、回家……),也可 以 是 心 理 慾 望 ( 掛 念 、 憤 怨……)。這個戲的外在動 作不大。

 這樣的人物和情節,是普遍的還是特殊的?就這 點而言,這劇跟《真面目》有什麼不同?

這個戲令人感興趣的是母子 關係的發展。教師可引導學 生從「溝通」、「了解」等方 面尋求答案。

 為什麼作者在劇本的後段安排 Tony 和女兒的一 段戲,這段戲的作用是什麼?

這反映了 Tony 的成長,以至 劇本主旨如何展現出來。

 「父親」在母子對話的戲中沒有上場,「他」的 重要性在哪裏?

角色不一定要親自上場才發 生影響力。這個戲是一個例 子。

4. 分組活動:

着學生分組將《73A》中母親的一段長台詞,改編成 一齣短劇。

短劇的情節可以有不同的鋪 排方式,既可順序地在書報 社開始,也可以採取倒敘的 方 式 , 從 在 父 親 家 看 畫 開 始,效果會很不同。



可透過改編短劇,了解學 生對:

 戲劇台詞的理解

(6)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戲劇元素的掌握(如:「戲 劇行動」、「情節」)

5. 着學生在課前先預習陳敢權《星光下的蛻變》。課堂 上可安排兩個學生朗讀劇本中段的一節台詞(由「大 白菜:『這宇宙真是太遠、太大了﹗』」至「蟲蟲:

『……對不起,我又肚子餓了﹗(低頭)』」),然 後討論:

《星光下的蛻變》,見陳敢權

《星光延續‧陳敢權獨幕劇 集 II》,香港:臭皮匠出版有 限公司。

研習本劇,建議用 2 課節完 成。

在課堂內朗讀台詞會有重組 閱讀印象、統一感情傾向的 效果。

 這個短劇集中刻劃兩個角色,故事的主題是關於 什麼的?你怎樣理解它的主題?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方 面探討本劇的主題:

 愛情?

 非愛情?

 透過愛情去探討超乎愛情 的主題?

對於作品的主題,可從多角 度作多次探討,不必將所有

「可能」的主題在一次的討 論中完全挖掘淨盡,讓學生 有自行發現的空間。

 以「白菜」、「毛蟲」作為主角來表現主題,有 什麼好處?

不少作品都愛以「非人類」

為主角,這牽涉到藝術作品 需要「距離」的問題,也是 大白 菜 和 毛 蟲 有 英 文 名 字 Vincent Cabbage 和 Charlotte Caterpillar 的緣故。

 這戲的「戲劇行動」是什麼?

6. 着學生在課前先預習田漢《獲虎之夜》後段(由「祖 母:『你聽,你爹爹跟屠大爺他們抬虎來了。……』」

至全劇完)。

《獲虎之夜》,見田漢 (1981)

《田漢劇作選》,北京:人民 文學出版社。

研習本劇(選段),建議用 2 課節完成。

7. 教師簡介全劇情節後,可安排學生扮演劇中角色,於 課堂上演出劇中的部分情節,以幫助學生理解本劇的 角色、內容及主題。

(7)

8. 引導學生討論:

 這個戲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教師可先簡介上世紀二十年 代文 藝 作 品 常 關 注 的 題 材——女性獨立與婚姻自主。

《獲虎之夜》發表於 1921 年,《新青年》(1918 年)曾 有「易卜生專號」,推介這位 以刻劃棄家出走的娜拉而聞 名於世的作者,而胡適與郭 沫若也分別以具自主意識的 女性為主角,創作劇本《終 身大事》(1919 年)與《三個 叛逆的女性》(1923-25 年)。

 這個戲的「戲劇行動」是什麼?

 這個戲的對抗角色是誰?他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戲劇(與小說)的故事「主 人 公 」 , 即 「 主 要 角 色 」 (Protagonist)通常是正面的,

而 反 面 的 「 對 抗 角 色 」 (Antagonist)也十分重要。

「社會」也可以是一個「角 色」,但一般而言,角色指的 是舞台上出現的「人物」。

 這個戲的「突轉」與「高潮」在哪兒?「高潮」

是怎樣營造出來的?

從情節的安排來說,一般可 以簡單地分展露、進展、突 轉(逆轉)、高潮、結局等 部份。

「 獲 虎 之 夜 」 是 怎 樣 點 題 的?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這 個問題。

9. 着學生自讀唐滌生《帝女花》第六場《香夭》。教師 可於課堂上播放由任劍輝和白雪仙主演的《帝女花》

電影片段,再以本劇為例,引導學生初步認識粵劇在 體制(包括分場結構、音樂、科介等方面)的特點。

《帝女花》,見葉紹德(編撰)

(1987)《唐滌生戲曲欣賞》, 香港:香港周刊出版社。

研習《香夭》,建議用 3 課 節完成。

元雜劇一般分四折,明清傳 奇可有數十齣,而粵劇則兼 顧情節需要與演出時限,以 五至十場者為多。粵劇雖也 分行當,但在劇本上不一定

(8)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註明,反而會較詳細地形容 佈景,這是粵劇舞台較京、

崑等劇寫實之故。可參考:

 黎鍵(編錄)(1993)《香港 粵劇口述史》,香港:三聯 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書中有蘇翁與葉紹德對唐 滌生劇本的評價。

 粵 劇 課 程 發 展 實 驗 小 組

(編)(1994)《粵劇合士 上》,香港:教育統籌局藝 術教育組。

10. 着學生分組搜集本劇各場的資料及內容大要,在課堂 上簡介全劇情節。

11. 引導學生代入不同角色,如崇禎帝、長平公主、駙馬 等,感受他們的處境及思想情感,然後討論下列問題:

 就全劇的內容與情節發展而言,「主人公」當然 是帝女長平公主。周世顯的作用在哪兒?

 這戲有哪些「對抗角色」?各起怎樣的作用?

12. 綜觀全劇,你認為這戲的高潮在哪裏?你又怎樣理解 這戲的主題?

着學生就上述問題進行討論,並撰寫劄記。

把男女愛情放在朝代興替的 關鍵時刻,讓男女主人公各 自彰顯自己的人生抉擇,這 在古典戲曲中並不罕見(如

《桃花扇》)。因此,戲的主 題就不一定只是關於愛情,

更可能是跟易代相關的價值 觀念。這些觀念或許跟現代 人的想法相距很遠,卻是中 國傳統的一部分。這一部分 是否還沉澱在我們的思想深 處,並發揮正面或負面的作 用呢?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 這個問題。

13. 延伸活動:

《帝女花》一劇的結局有兩個版本,在 1957 年的初演 本,作者安排「男女主角乃天上的金童玉女,降凡歷 劫而已」,至 1968 年的重演本則另作處理,藉清帝最

有關本劇結局的兩個版本,

可參考《第六場(香夭)簡 介》,見葉紹德(編撰)(1987)

(9)

後一句唱辭以歌頌「男女主角殉國之烈」。教師可引 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這兩個版本的結局對本劇之為「悲劇」,有什麼不同 的影響?

《唐滌生戲曲欣賞》,香港:

香港周刊出版社。

中國的悲劇通常不會「一悲 到底」,因此有論者據此議定 中國沒有悲劇,大團圓或寃 案平反的情節,因而經常出 現,這一來是否會減損悲劇 的力量?現代人對悲劇的接 受程度是否已與過去不同?

這些問題很值得討論,但不 必有統一的答案。

14. 着學生在課前先預習杜國威《人間有情》兩個選段:

 第一幕「陳盈借買洋傘親看天賜」一段

 第三幕「陳盈與美嬌上場」至「亞貴上場」的前 一段

《 人 間 有 情 》, 見 杜 國 威 (1995)《人間有情》,香港:

次文化有限公司。

研習本劇(選段),建議用 3 課節完成。

15. 教師簡介全劇情節後,着學生分組,各自選定劇中不 同的角色,分析角色的性格,以及其心理和情感變化。

16. 各組學生根據自己選取的角色,與其他組員討論以下 項目:

 不同組員各自選取的角色之間的關係及情感為 何?他們在劇中各自有甚麼作用?

討論不必有固定答案,旨在 引發興趣,刺激思考而已。

 綜合分析劇中表達了多少種「情」。哪一份情最 感人?

有 親 情 ( 父 母 子 女 兄 弟 夫 婦)、愛情,還有主僕、朋友 之情等。

 這戲的「戲劇行動」是什麼?

 這個戲有沒有「對抗角色」?這樣的處理有什麼 好處?

若全劇完全沒有(包括明場 暗場)反面角色,除了是表 現手法外,也反映了作者的 人生觀。

 這個戲的主題是什麼?作者怎樣表達、突出主 題?

 戲的高潮在哪裏?

可着學生先記下自己的初步 看法,待下一階段再補充、

修正。

17. 播放《人間有情》舞台劇錄像(選段),着學生就選 段的主題、人物形象等方面,比較劇本(選段)與舞 台劇的演繹,並作口頭報告。

選段:

第一幕「陳盈借買洋傘親看 天賜」一段

(10)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第三幕「陳盈與美嬌上場」

至「亞貴上場」的前一段 18. 着學生在課前先預習高明《琵琶記》第二十齣《五娘

吃糠》。

《琵琶記》,見高明(著),

錢南揚(校注)(1980)《元本 琵琶記校注》,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

研習《五娘吃糠》,建議用 2 課節完成。

19. 教師簡介全劇情節後,然後與學生共同討論:

 這劇的「戲劇行動」是什麼?表達的是什麼主題?

 傳統戲曲的「高台教化」在本劇是怎樣體現的? 「高台教化」,是指借戲曲表 演以宣揚道德意識。

 這個戲有沒有「對抗角色」?這樣的處理有什麼 好處?

 作為「悲劇」,本劇與《帝女花》有什麼異同? 不必有標準答案。

20. 總結:

就「戲劇行動」、「正面角色」、「對抗角色」、「逆 轉」、「高潮」、「主題」等戲劇元素,總結這七個 作品。

主要是讓學生對七個作品都 有較鮮明的整體印象。這些 印象是比較初步的,可能尚 屬膚淺,有欠全面。教師可 留有餘地,讓學生在下一個 環節自行發掘問題。

21. 延伸活動:

着學生綜合分析,比較以上七個不同劇本中人物性格 的異同。

例如比較《獲虎之夜》的蓮 姑、《帝女花》的長平公主 和《琵琶記》的趙五娘在性 格上的異同。

22. 延伸閱讀:

(1) 李開先(1954)《寶劍記》,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2) 曹禺(1980)《日出》,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 老舍(1980)《茶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3. 着學生自選一個劇本,撰寫短評一則。



可透過撰寫短評,了解學 生對戲劇元素的掌握(如:

「戲劇行動」、「正面角色」、

「對抗角色」、「突轉」、「高

(11)

潮」、「主題」)。

戲 劇 文 學 賞 析 戲 劇 文 學 賞 析 戲 劇 文 學 賞 析 戲 劇 文 學 賞 析

第 第 第

第 19-31 節節節節

1. 關於戲劇的結構,教師可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本單元所 研習劇本,例如《真面目》、《73A》、《星光下的 蛻變》、《人間有情》等劇在結構方面的特點,然後 在課堂上報告,最後由教師補充、總結。

在第一環節,學生對所選讀 劇本已有初步印象,在本環 節,教師可鼓勵學生自行發 現問題,並在不同作品中擷 取資料,組織答案。

本 環 節 宜 採 取 研 討 模 式 進 行,學生分組討論後,向全 班同學報告,並在教師引導 下作總結。建議分組討論與 報告總結可各佔一半時間,

例如結構、語言與戲劇意象 三個課題,可各討論 2 課節、

報告與總結 2 課節,即每個 課題各佔 4 課節。

小組報告應口頭與書面兼 顧,例如結構、語言與戲劇 意象三者,其中一次須以口 頭及書面報告進行。

每個劇本的結構與場景各有 不同。有全劇集中於一個場 景的;有場景雖固定而隨著 時間流轉起變化的;有展現 在相距很遠的地方「同時」

發生的事件的;也有因應人 物的 轉 變 、 情 節 的 客 觀 推 移,時與空都必須變化的。

例如:

 《真面目》說的是個人生 命成長的歷程,故跨越不 同年代,是多場景的。

 《73A》中的母子同坐車 上,但編劇卻清楚提示觀 眾,車子不停往前走,窗 外的景物不斷變化,雖然 觀眾看不到。

可參考孫惠柱(1994)《戲劇

(12)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的結構》,台北:書林出版有 限公司。

2. 假設李棫基《真面目》用嚴格寫實的手法演出,需要 有多少個場景?藉此,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假定性」

與「觀眾想像」的重要性。

李棫基毫不隱瞞《真面目》

講故事的形式,故觀眾(或 讀者)由始至終都會自覺於 這 種 作 者 跟 自 己 對 話 的 關 係。這種風格賦予其結構最 大的靈活性。

舞 台 上 可 以 有 絕 對 的 寫 實 嗎?這是戲劇藝術的一個關 鍵的美學問題。其實,一切 不外是「以假當真」而已。

藝術家就在真真假假之間顯 示其藝術功力。觀眾如何以 想像參與「創作」,又是藝術 發生過程的重要一環。

3. 關於戲劇的語言,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本單元所研習的 劇本中舉出例子,討論作品在語言運用方面的特色。

獨白與對白的運用,語言與 角色身份、階級、職業、性 格等的關係,都是欣賞戲劇 語言的重點。在《人間有情》

中,這樣的例子不少,可作 為討論的基礎。

4. 就戲劇中獨白的運用,着學生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在戲劇中運用長獨白,有什麼作用和效果?獨白在戲 曲中有什麼作用?

例如在《73A》、《星光下的蛻 變》、《獲虎之夜》等劇中,

作者都安排了較長的獨白。



可透過分組討論,了解學 生對戲劇中運用獨白的認識

(如:《73A》中藉母親的一 段長獨白,交代了母親與父 親認識的經過,反映了夫妻 兩人的深厚感情,展現了劇 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在《琵 琶記》中,趙五娘在獨白中 借糠和米比喻她和夫婿的關 係 , 交 代 了 兩 人 不 同 的 處 境, 突 出 了 劇 中 人 物 的 性 格)。

5. 就戲劇「語言」的變格,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本單元所 「語言」可以有多種變格。

(13)

研習的劇本中找出適當例子分析討論。 例如無聲的語言,夾雜在台 詞之間的「潛台詞」,以形體 動作發言,甚或以舞台上的 不同元素發言等。例如:

 《73A》的「追夢者」是以 動作組合說話;威爾生在

《 星 》 劇 中 藉 鋼 琴 音 發 言。(若把琴音變成台詞,

那會是怎樣的一段話?)

 《人間有情》第一幕末段 美嬌在白英犧牲後「發狂 地奔出門外」至本幕完,

美 嬌 表面 上 沒 有 說 過 什 麼,其實內心變化十分複 雜。再如第二幕亞貴向美 嬌示愛,只說「我是不是 老了很多呀?」之類,完 全不敢把「潛台詞」直接 吐露。(若仔細地把他們的 心聲寫出來,會是怎樣的 一段話?)

6. 關於「戲劇意象」,教師可引導學生從本單元所研習 的劇本中找出適當例子,討論下列的「意象」:

戲劇意象的創造通常是戲劇 演出中最動人的地方,在閱 讀劇本時也常可窺見。

教師可先向學生介紹「戲劇 意象」(請參考附錄二)。

 有些場面呈現的「意象」浸潤了濃重的情意。 學生可從《星光下的蛻變》

中舉出浪漫的場面,而《人 間有情》第二幕末段天賜等 三人擎傘遠眺,也是很有情 意的一段。教師可引導學生 馳騁其想像力。

 有些場面呈現的「意象」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

這些象徵發揮了以少總多的強大表達力量。

例如《真面目》中的道具龍 就具備特殊的象徵意義。劇 中的「麥片粥」與「蝙蝠」

雖只以台詞交代,也各有象 徵效果。

7. 對於「戲劇意象」,教師亦可引導學生集中研習某一 作品進行討論,如:

(14)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在《獲虎之夜》中,魏福生形容獵虎過程,營造 出怎樣的意象與氣氛?劇終時,蓮姑在幕後遭毒 打,獨留舞台上的黃大傻痛苦至自刺而死,這又 營造出怎樣的意象與效果?

 《帝女花》的長平公主要求將花燭筵設在月華宮 外,那處「雖花無並蒂,但樹有含樟」。「含樟 樹」在劇中起怎樣的象徵作用?

8. 分組活動:

着學生欣賞《人間有情》舞台劇錄像(全劇),然後 分組討論,就全劇的主題、情節結構、語言、意象等 方面,比較劇本與舞台劇的演繹,並撰寫簡單報告。

9. 延伸活動:

《人間有情》第一幕中秀玲唱《天涯歌女》,發揮了怎 樣的作用?若不用歌曲,有什麼方法可發揮類似的功 能?

着學生分組討論上述問題,在課堂上作口頭報告。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 考作品中種種表現手法的藝 術效果。

10. 延伸閱讀:

(1) 夏衍《上海屋檐下》,見夏衍(1986)《夏衍代表 作》,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

(2) 賴聲川《紅色的天空》,見賴聲川(1999)《賴聲 川:劇場》,台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3) 張達明《說書人柳敬亭》,見張達明(2004)《張 達明舞台劇讀》,香港:熱文潮有限公司。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第第

第 32-33 節節節節

1. 引導學生就本單元研習所得,討論賞析劇本的不同角 度,最後由教師總結。

賞析劇本的不同角度,可包 括:

 戲劇行動

 主題

 結構

 人物

 意象

 語言

……

(15)

2. 着學生親至劇場觀看戲劇表演,然後在課堂上分組討 論,分享觀後感想,或提交觀劇報告。

這 是 引 導 學 生 研 習 戲 劇 文 學,以至觀賞戲劇演出的至 佳方法,也可藉此培養學生 進一步研習與觀賞戲劇的興 趣。

教師亦可鼓勵學生觀看與本 單元所研習劇本相關的戲劇 表演。所謂「相關」,不必 一定是該劇的演繹,這是可 遇不可求的,宜以較靈活的 標準來衡量,如小劇場中搬 演的小人物故事,或大時代 的愛情故事等,都可以跟本 單 元 所 研 習 的 作 品 比 較 討 論。

3. 總結性評估:

以下活動,任選其一

(1) 自選一齣古典戲曲或現代戲劇,賞析作品的思想

內容和藝術特色,撰寫評論。



透過撰寫評論,衡量學生 理解、賞析、評論戲劇文學 作品的能力。可根據以下準 則,檢視學生的表現:

 能對作品有個人的體悟

 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作 品的內容及藝術特色

 評論公允、客觀,並有個 人的見解

 闡述清晰、評析精要、組 織恰當、表達流暢

(2) 選讀一劇本,並觀賞改編自該作品的戲劇表演,

作比較分析,並撰寫報告。



透過撰寫報告,比較劇本 與 戲 劇 表 演 , 衡 量 學 生 理 解、賞析、評論戲劇文學作 品 的 能 力 。 可 根 據 以 下 準 則,檢視學生的表現:

 能對作品與戲劇表演有個 人的體悟

 比較分析戲劇表演與劇本 在主題內容的異同

 比較分析戲劇表演與劇本

(16)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的藝術特點

 評論公允、客觀,並有個 人的見解

 闡述清晰、評析精要、組 織恰當、表達流暢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

( 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 ))))

鼓勵學生觀看戲劇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與舞台劇,討論比 較不同藝術媒介的特點。

例如《人間有情》有電影版 與舞台劇版的錄像,可作比 較。《帝女花》則有兩個不 同版本的電影錄像,分別由 任劍輝、白雪仙與龍劍笙、

梅雪詩主演,前者的執行導 演為左几1(1959);後者則由 吳宇森導演(1976),比較二者 的差異,也很有趣。

1 《帝女花》本由左几執導,因當時左几被右派列入黑名單,執導的影片不能在台、星、馬等地上映,

故由龍圖掛名為導演。

(17)

評 估 參 考 評 估 參 考 評 估 參 考 評 估 參 考

本單元的評估以進展性評估為主,除分組討論、口頭報告或撰寫短評等活動 外,教師可按需要,透過不同活動,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如:

1. 測 驗 測 驗 測 驗 測 驗

教師可以不同形式的測驗,評估學生的學習。惟評估內容不宜要求強記資 料 ,甚至可以開卷測驗的方式,要求學生比較不同作品中不同角色的特點、

人物塑造手法等。例如《獲虎之夜》結尾毒打蓮姑的過程可否以一闋悲慘 的「合唱」來理解?它和《人間有情》第一幕中秀玲唱《天涯歌女》 ,各發 揮了怎樣的作用?若不用歌曲,有什麼方法可取代之而發揮類似的功能?

2. 造 型 創 造 造 型 創 造 造 型 創 造 造 型 創 造

教師可採取不同的「戲劇教學法」,以評估學生的學習。例如:

集 體 建 造 造 型 集 體 建 造 造 型 集 體 建 造 造 型

集 體 建 造 造 型 (

Image Building

)

學生逐一出場,就研習各篇的心得,擺出印象深刻而欲與眾人分享的 角色造型。某學生擺出了一靜默的造型(

Still Image

)後,其他學生受其啟 發,可出場擺出另一造型,惟後出的造型須與前者發生某種聯繫。其 他學生可一一進而加入,直至此集體造型再不能豐富下去為止。這集 體造型可能是不同作品不同角色的混雜組合,但其偶發的碰撞也會發 生有趣的「戲劇效果」 。身在造型中的學生只能用身體語言表達而全程 保持緘默,其他學生可自由解釋此最後造型的涵義。經多次發言後,

教師才讓擺設造型者解說他們原先的創作動機為何。這是個很有趣的 遊戲過程,教師可從旁觀察並作評估。無論學生是出場擺造型,還是 演繹集體造型的涵義,都可以體現他們對各篇作品的理解程度。若最 後的集體造型呈現的是一個困局或悲劇場面,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思 考另一可能性,以同樣的集體建設造型的辦法,改變劇中人的命運。

當然,這已是另一層次的戲劇教育了。

3. 課 堂 觀 察 課 堂 觀 察 課 堂 觀 察 課 堂 觀 察

教師可透過觀察,評估學生在課堂的學習表現。為鼓勵學生在課堂主動參

與,教師可以分配部份分額於此。由於評估較為主觀,分額不應太大,以

10%左右為宜。

(18)

附 錄 附 錄 附 錄 附 錄 二 二

戲 劇 意 象 戲 劇 意 象 戲 劇 意 象 戲 劇 意 象

「戲劇意象」不是一個生造的詞語,它跟一般意義上的「意象」是相通 的。杜甫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營造的是文學意象,香 港特別行政區以「洋紫荊」和「飛龍」這兩個圖「象」,傳達不同含「意」,

發揮的也是意象的功能。戲劇作為綜合藝術,且以舞台演出為其終極完成,

尤其重視意象「可視可聽可感的具體存在」(林克歡(1993)《戲劇表現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 141),自屬必然。

戲劇意象「可以呈現在場景、敘事結構或人物的行為模式上,可以呈現 在台詞的文學語言中,可以呈現在個別人物、群眾角色或歌隊(舞隊)的形 體表演中,也可以呈現在佈景、燈光、服裝、音響系統中。可以是視覺的,

可以是聽覺的,也可以是視覺、聽覺整體綜合所形成的氛圍。可能只是一種 描述、一種單純的呈現,也可能是一種隱喻、一種象徵,甚至是一種整體性 的象徵系統。」(林克歡,頁 142-143)。

林克歡說得很具彈性,因為這跟藝術上的整體構思(對作者來說)與理 解(對讀者或觀眾來說)有關,其空間的廣大是當然的。

依林克歡的例子來說,雷雨、風暴、閃電,可與醞釀、爆發、傾瀉、照 亮、熄滅等動詞連結在一起,構成了曹禺的《雷雨》的整體意象,讀者可從 這個方向去馳騁想像,實現他對劇本的理解;導演也可從這個方向去調動一 切舞台效果,把這種理解具體地呈獻給觀眾。例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

原著中已潛藏大量有待開掘與發揮的意象,於是,有導演強調其「世界是監

獄」的意涵,故把舞台上的城堡佈置得好像一座陰森、恐怖的大監獄;有導

演刻意地把不同性質與色彩的佈景、道具、服裝同時並列,以強調他對崇高

與鄙陋並置、思維活躍與行動猶豫共存這個劇旨的理解;甚至有些導演會安

排兩位演員扮演哈姆雷特,以表現這丹麥王子複雜矛盾的心境;也有導演把

角色與扮演者頻繁變換倒錯,以與舞台上骯髒、灰暗、粗糙等幕布與服裝等

相配合,強調莎士比亞筆下那顛倒無常的世界。由此可見,創造與理解戲劇

意象的方法可以是多樣的,關鍵的還是那句話:「舞台上『可視可聽可感的

具體存在』」。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標準本位評量分為 A、B、C、D、E 五個等級,A 等級的目標,希望老師可以

這個部分是我最滿意的檔案資料,單元或學習任務完成時,我會 利用時間整理教學成果,並且及時寫下省思,這些省思有利於下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 (2017 版)》 中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是學 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 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 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是數學

A-4 清楚呈現教材內容 A-4-1 說明學習目標及學習重

他們會回到中間,這是打羽毛 球很重要的一環。目標是為了 準備下一球。試想想如果你在

 從不同角度賞析作品的人物形象,除注意 描寫人物外貌的段落外,還須聯繫作品中 特定的環 境,以及 作 品所呈現 的時代特

按照評估的回饋資料,了解 得失,反思個人的學習,從 而調整學習目標、策略和步

莎劇中「弄人」的打諢(見 附錄二)與《史記》優孟故 事、宋代「二聖鐶故事」中 的優伶相類;但「莎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