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人間佛教的國際化弘傳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二、人間佛教的國際化弘傳"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間淨土的實現與人間佛教國際化

陳劍鍠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文 學 院 佛 學 研 究 碩 士 課 程 主 任 。研究範圍包括:中 國彌陀淨土思想、宋明理學、華語語音教 學、華與閱讀教學等。主要作品有:《圓 通證道—印光的淨土啟化》、《淨土或 問‧導讀》、《行腳走過淨土法門—

曇鸞、道綽與善導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 軌轍》、《佛教經典100句—淨土三部 經》、《無上方便與現行法樂:彌陀淨土 與人間淨土的周邊關係》等。

人間淨土的實現與人間佛教國際化

(2)

一、人間淨土的建設

星雲大師六十餘年來一直不遺餘力宣導、實踐、推動、

落實人間佛教,講求人間現世,積極推動「人間佛教」,期 望在永續的教化過程,完成建立人間淨土的弘願。大師說:

「佛光山提倡人間佛教,是一個菩薩的道場,……以菩薩 慈悲為共願,結合僧、信二眾的力量,將這個五濁的娑婆世 界,建設成清淨的人間淨土。」1

如何修持才能體證當下的人間淨土?畢竟趨向淨土是 眾生的終極目標,因此,建立人間淨土的先決條件在於人間 眾生須達到一定的修持水平,才能與真理相應、證悟法身慧 命,星雲大師說:

「人間淨土」是未來的理想社會,要達到此一理 想,圓滿此一目標,必須人人持守五戒。……如果 世間的每個人都能嚴持五戒,進而實踐四攝六度、

明白因果業報、奉行八正道法,那麼人間淨土的理 想就不難實現了。2

對此未來的理想社會,每個人須持五戒,明白因果業報的道 理,進而奉行八正道,實踐四攝六度。換言之,五戒十善、

1 星雲大師:〈《「菩薩道—中國佛教菩薩思想」學術會議》序—人 間佛教菩薩道〉,《人間佛教序文選》,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頁 365-366,尤其頁366。

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上)〉,《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冊,台 北:香海文化,2008年,頁321-460,尤其頁450。

(3)

人間淨土的實現與人間佛教國際化

四無量心、四弘誓願、六波羅蜜等,「都是人間化的修行法 門,大家若能依教奉行,努力實踐,人間就是淨土」。3這是 就「自行」的部分而言,而對於「利他」則須「勤度眾生,

才能證得淨土,因為離開眾生,就沒有淨土可言」。4隨其心 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國土淨。《維摩詰經》所云「心淨 則佛土淨」之「淨土行」,應解釋為「心淨則眾生淨,眾生 淨則佛土淨」,其關鍵在於「眾生淨」。一般誤認為「自心 淨」則淨土「自成」,實則「菩薩自心清淨,五蘊假者有情 亦淨。內心既淨,外感有情及器亦淨。」也就是「自心淨」

→「有情淨」(眾生淨)→「佛土淨」的關係。5這樣的觀點 即是星雲大師此處所云:「勤度眾生,才能證得淨土,因為 離開眾生,就沒有淨土可言。」依報莊嚴與正報莊嚴,同時 圓滿。

大師曾說:「我在民國五十六年創建佛光山,就著手推 動養老、育幼、教育、文化等種種事業與設備,目的就是要 讓信徒的一生都能在佛光山完成,我要讓他們生前就能『往 生』佛光山,不一定要等將來才到極樂世界去,我覺得這樣

3 星雲大師:〈佛光會員應有四種性格〉,《人間佛教書信選》,台北:

香海文化,2008年,頁654-659,尤其頁656。

4 星雲大師:〈如何修淨土法門〉,《人間佛教語錄》上冊,台北:香海 文化,2008年,頁211-224,尤其頁222。

5 參閱釋惠敏:〈「心淨則佛土淨」之考察〉,收入釋惠敏主編:《人間 淨土與現代社會》,台北:法鼓文化,1998年,頁221-246,尤其頁222、

226-227、239-242、246。

(4)

才能報答信徒的護持與發心。」6這僅是就小局面的佛光山而 言,大師願將佛光山建設成淨土,讓佛光人在現生即能「往 生」佛光淨土,7而不必等到死後才往生到極樂世界。

大師又曾說:「我們提倡人間佛教,重視生活的佛法。

佛教不是人死後的寄託,淨土也不是死後才能往生。人間佛 教是希望人人在現世中不要有是非,不要相互殘害,而要彼 此尊重、諒解。如果我們的社會能夠安和樂利,從物質上、

精神上都能得到和諧,那麼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人間,人間就 是極樂淨土了。」8大師倡導人間佛教,其終極關懷在於建立 人間淨土,如果人間就是淨土,那麼,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人 間,表示「共生」的「淨土」得以在人間成就、完成。

星雲大師實踐「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佛陀教 示的對象是人,指導人們落實修行於日常生活,以創造美滿 生活、幸福家庭。主要理念在於佛陀是道道地地的「人間 佛陀」,佛教是道道地地的「人間佛教」,他強調「人間佛 教」沒有宗派之分,不為任何宗派所屬,「人間佛教」具有 融合性與高超性,例如大師提倡「四給」精神,希望人間充

6 星雲大師:〈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 會》中冊,台北:香海文化,2008年,頁361-424,尤其頁415。

7 有關「人間淨土」與「佛光淨土」的對比說明,參閱該書第二章第三節 之(三)「佛光淨土與人間淨土」。

8 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意義〉,《人間佛教語錄》上冊,頁293-307,

尤其頁296。

(5)

人間淨土的實現與人間佛教國際化

滿和平與喜樂,主張淨土就在此岸,因而以提倡「人間佛 教」來建立「人間淨土」,幸福、快樂能夠在當下成就,不 必寄託於未來。

人類在惶恐無依之際,如能「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 人希望、給人方便」,令其方向有目標可循,何嘗不是從小 幸福趨向大幸福,乃至極幸福之境的方便施設,例如星雲大 師說:「舉凡鼓勵安慰,給人信心;點頭問好,給人歡喜;

協助幫忙,給人希望;舉手之勞,給人方便,都是我們隨手 可做的善事。如果大家能養成習慣,內外一如,必定能為整 個社會帶來無限的光明。」9甚至步步邁向人間淨土為鵠的,

因為「我們本著『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 便』的精神,以菩薩慈悲為共願,結合僧、信二眾的力量,

將這個五濁的娑婆世界,建設成清淨的人間淨土」。10娑婆世 界建設成清淨的人間淨土可以透過「給人信心、給人歡喜、

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而逐步邁進,這是佛光山的道風所 在,也是為了建立淨土所施設的教法及目的,一如星雲大師 所云:

9 星雲大師:〈佛光會員的信條〉,《人間佛教書信選》,頁592-601,尤 其頁596。

10 星雲大師:〈「菩薩道—中國佛教菩薩思想」學術會議‧序〉,《人 間佛教序文選》,頁365-366,尤其頁366。

(6)

佛光山道風亦著重在:「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 人希望、給人方便」,以建立淨土為目的。在人間 淨土中,人與人之間,沒有怨恨,沒有嫉妒,沒有 鬥爭,沒有詐偽;人與人的相處,彼此和睦,彼此 尊重,彼此幫助,彼此讚美。所以能夠奉行人間佛 法,以佛法指導生活,則生活必定美滿。11

此時便是幸福美滿人生之境地,娑婆世界變成了佛國淨土。

大師的種種教化與施設,對建設人間淨土的前景有信 心,並且心中擁有安全感、對未來抱有希望的人們而言,大 師的施設具有加分效果。不過,提振沒有信心的人,也須 予以關注、施設與重構。我們的確不知道人間淨土能否被建 成,或何時可以建成?誰亦無法臆測。惟努力前進,不問成 功與否,以樂觀其成、共襄盛舉的心態來面對,才不致於有 過多的悲情意識,這對提昇人類眾生的正能量思考,具有積 極性的作用,因而,大師說:「我們要用入世替代出世,用 積極取換消極,用樂觀改變悲觀,用喜世摧毀厭世。用歡喜 的奉獻,展現國際佛教的生命力與正覺觀。」12

11 星雲大師:〈《佛光山開山廿週年紀念特刊》 序—佛光山的性格〉,

《人間佛教序文選》,頁76-93,尤其頁77。

12 星雲大師:〈歡喜與融和〉,《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台北:香海文 化,2008年,頁633-641,尤其頁635。

(7)

人間淨土的實現與人間佛教國際化

二、人間佛教的國際化弘傳

(一)人間佛教的本土化

眾所皆知,古代印度佛教傳入中國的途徑,除了僧人至 西域、印度取經之外,佛教文化乃隨著文化與商業的交流,

傳入每一個交通據點。13例如敦煌即是顯著的例子,這個沙漠 之中的偏遠小城,發展出如此燦爛的佛教文化,乃因為這個 小城曾是鼎盛一時的絲路之要衝,位居於東西文化交流滙集 之處。14佛教文化在大城市弘傳的情況,古今皆然。未來佛教 在世界各國布教,理應先著手於各大城市,這對於形成佛教 文化運動,比較有可能產生效應。

除此之外,中國近來經濟起飛,華人移民海外的數量激 增,這使得佛教在海外弘傳,帶來新契機。對待海外華人移 民及當地國人民,布教方式及內容皆應有所不同。尤其對於 顧及海外華人移民的宗教需求及精神慰藉,則須以協助其適 應新環境及填補心靈空虛的層面為首要。

星雲大師對於當代弘傳佛教至其他國家等相關問題,有 這樣陳述:

13 參閱【日】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冊,台北:

天華出版社,1984年,頁283。

14 參閱【日】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下冊,頁 1417。

(8)

什麼是本土化?本土化是奉獻的、是友好的,大家 依照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民情的不 同,發展出各自的特色。「本土化」不是「去」,

而是「給」,希望透過佛教,給當地人帶來更充實 的精神生活,這正是人間佛教秉持回歸佛陀本懷的 精神,才能給人接受。人間佛教在世界各地的傳 播,除了要適應不同的政令、文化之外,就是和基 督教、天主教、回教等信仰的互動了。因此,我在 海外傳教,因為當地多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因此 鼓勵他們可以有二種信仰。就如同我們在學校念 書,喜歡文學的同時,還可以選修哲學的道理一 樣。15

星雲大師強調落實「本土化」,其作法不是「去」,而是

「給」,是一種互動融合的傳輸方式。他認為「人間佛教」

在世界各地的傳播,須適應不同政令、文化,即便是基督 教、天主教、回教等信仰,亦須與之互動。所謂「傳播」指

「一個群體向另一個社會借取文化要素,並把它們融合進自 己的文化之中的過程就叫做傳播。」16異質文化之間的交流與

15 星雲大師:〈第五章: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人間佛教佛陀本 懷》,高雄:佛光文化,2016年,頁240-308,尤其頁308。

16 【美】C‧恩伯、M‧恩伯(Carol R. Ember, Melvin Ember)合著,杜杉 杉譯:《文化的變異》,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頁535。

(9)

人間淨土的實現與人間佛教國際化

傳播,是文化發展的動力。而且,交流與傳播的途徑是雙向 的,在彼此互動的過程,雙方相互影響,不斷地改變自身。

這種狀況在文化制度,或是器物層面都可以發生反映,在文 化精神層面也能得到表現。17「本土化」的弘教理念,應以平 等觀作為前提,佛教本身具有平等思想,乃無庸置疑。星雲 大師說:

在佛教教義裡,對於不同國家、種族、階級、性 別、年齡的人們,也最能賦予尊重,平等對待。

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佛陀喊出:「四河入海,無 復河名;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主張。正因為佛 教擁有「人我共尊」的平等特性,心物一體的平等 主張,因此在僧信兩眾攜手合作之下,佛法得以迅 速風行印度,乃至流傳世界,也都能與當地文化相 互融和,相互尊重。18

面對外來文化的「入侵」,本土文化大抵表現出「抵制」或 是「融合」,如前文所指出的三種型態。但是,在全球化的 背景下,完全抵制變得越來越不現實,因而融合就成為本土 文化的可行作法,它雖必然地與外來文化產生衝突,甚至對

17 參閱王曉朝:〈第十講 宗教與文化傳播〉,《宗教學基礎十五講》,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250。

18 星雲大師:〈平等與和平〉,《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冊,頁665-680,尤 其頁667。

(10)

峙的局面,但是佛教文化傳播的手段,是以「平等觀」作為 主張。雖然歷史上中西文化衝突以戰爭作為文化傳播的手 段,引發了文化衝突,不但未能有效地將鴻溝填滿,更帶來 不良後果。這種以武力、拳頭大的不恰當方式來傳播文化,

不能證明文化融合是不可能的。19反之,佛教以「平等觀」

作為訴求,在於「奉獻」、「友好」,講求「給」予,而非

「去」除當地文化,依照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 民情,發展出各自特色的佛教。屆時,佛教將有美國式、英 國式、德國式、蘇俄式、法國式、澳洲式、紐西蘭式及非洲 式……等型態,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況。

尤其佛教的文化傳播應只是冀望將佛教的核心教義,如 五戒十善、八正道、四弘誓願、六波羅蜜、因緣果報、慈悲 等等,增益當地國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甚至透過雙向運 作的過程,形成共同視野,為提昇人類文明作出貢獻,讓人 類生活更趨祥和;這對佛教而言,亦即續佛慧命,為未來世 眾生作無窮之利益。

面對全球化的趨勢,弘法須貫徹「全球本土化」、「全 球區域化」的理念,讓佛教給當地人民「帶來更充實的精神 生活」,才不會在文明的多樣性中產生如撒母耳・亨廷頓

19 同註17,頁251。

(11)

人間淨土的實現與人間佛教國際化

(Samuel Huntington)所謂的「文明衝突」,20雖然,亨廷頓 關注的是國際關係,較不深究宗教本身,但是這種寬泛路線

(broad route)的研究,被評為「只見國際關係的樹林,而不 見宗教的樹木」。21職是,在宗教文化傳播的歷程,其目的不 是要讓接受方的文化衰亡,而是希望其文化不斷地轉移與不 斷地進步。

進一層而言,文化傳輸必須通過選擇與重構,讓兩種不 同文化在碰撞、適應中達到融合。唯有站在平等觀的立場,

才能做到兩種文化相互蘊涵、作用,並達致融合。就傳輸方 而言,須讓接受方認可並接受,因而傳輸方必須具有包容性 與對當地文化的適應性,彼此溝通、協調才有可能,最後達 到相依相存的融合境界。當然,接受方的文化底蘊亦須具有 包容性乃至強大的同化力,轉化外來文化為自身文化的核心 力量。因此,在進行佛教文化、教育的傳輸過程裡,須特別 注意當地的適應能力與調合能力,以促進社會面貌的改觀。

20 亨廷頓的理論帶有強烈的西方中心主義的色彩,其前提是不同文明之間 不能和諧共存。其實,這也體現出了西方文化借著全球化的浪潮傳播到 世界各地,非西方國家和民族在接受西方文化的過程中,其本地區、本 民族固有的文化,會對西方文化中不同於本土文化的部分加以抵制,像 中國這樣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表現尤甚。參閱盧澍:〈全球化視野 中的儒學復興〉,《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2014年10月,頁29。

21 參閱徐以驊:〈全球化時代的宗教與國際關係〉,《世界經濟與政 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2011年第9期 ,頁 4-19,尤其頁14。

(12)

(二)人間佛教的網路弘傳

對於現今的傳教方式,逐漸運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

不斷突破傳統佛教傳播。以「網路宗教」(或稱「電腦宗 教」、「虛擬宗教」)為平台,借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科 技作為工具,「網路宗教」對各種宗教的傳播均有「放大效 應」,提高民眾宗教活動的數量,成為「上帝的麥克風」。

因而,「網路宗教」具有網路的「世界性」與宗教的「普世 性」,在二者的契合過程裡,使「網路宗教」具有比以往任 何傳教方式,更大能力地穿越國界,提升宗教組織的直接傳 教能力,也提高各宗教的社會基層動員、影響政治議程和參 與全球事務的能力,並且可使世界各地的任何宗教問題迅速 透明化、國際化和政治化。換言之,「網路宗教」無論作為 新型傳教主體,還是作為傳統傳教組織的新型工具,在當代 傳教運動中都已顯示出巨大的潛力。22

隨著1971年的台灣經濟起飛,台灣佛教在各方面因為 經濟漸漸充裕的情況下,興建擴充道場、強化文化事業、提 升慈善救濟,以及興辦醫院,致使佛教一躍而為全台第一宗 教。進入了九○年代,佛教傳播的方式已經進入全面電子化 的階段。例如佛教多媒體的誕生、電視弘法節目的普遍化,

以至佛教衛星等專屬頻道的出現,其中佛教有四大有線電視

22 同註21,頁4-19,尤其頁11。

(13)

人間淨土的實現與人間佛教國際化

台,即佛光山的人間衛視、慈濟的大愛電視台、法界衛星,

以及台南妙法寺的佛教衛星,都為了佛教的弘傳奠定了新的 里程碑。23

佛光山於1997年創辦佛光衛視台(2002年更名「人間 衛視」),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提昇佛教與社會公益 形象,是台灣第一個結合宗教、社教及娛樂,並率先在節目 裡不插播任何商業廣告的綜合性衛星電台。如同覺西法師所 說:「人間衛視,雖然很小,但是很美。人間衛視以最少的 經費,最精簡的人事,創造最高的傳播效益。如果將電視訊 息傳播全球需要靠九顆衛星包圍地球,那麼人間衛視的工作 團隊,靠著堅強的毅力與高度的韌性,讓佛法的慈悲與智慧 傳播全世界。」24在經費短絀下,仍能堅持佛教的弘傳。

佛光山在現代佛教的弘傳史上,早在星雲大師於宜蘭時 便使用多媒體作為布教方式,後來陸續進入以製作各種佛教 的影音光碟,成立電台、電視台,設立全球資訊網等等與時 並進,不斷改善弘法方法及工具。尤其是佛光衛星電視台,

隨著二十一世紀來臨,佛法弘揚也因應時代而改變,1997年 佛光衛視的開播象徵著佛教弘法邁向新紀元。這是華人第一 家宗教衛星公益電視台,藉由傳播媒體,將佛法傳遍世界五

23 闞正宗:《台灣佛教一百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頁218。

24 釋覺西:〈佛法弘傳的新平台—從「佛光衛視」到「人間衛視」看人 間佛教的國際化〉,《普門學報》第14期,高雄:普門學報社,2003年3 月,頁333-344,尤其頁341-342。

(14)

大洲共24個國家,全球十餘億華人,世界十餘億的佛教徒,

這是使佛光山加深國際化的主要關鍵。25職是,在此既有基礎 上,精益求精,適時適地適人,運用「網路宗教」作為布教 的工具之一,必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看到佛教的未來。

25 參閱陳翠芬:《佛光山宗教觀光景觀形塑與與認知意象研究》,高雄:

國立師範大師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頁5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012 年慈惠法師同我提起,希望成立「人間佛教研究院」,來探討 我一生致力弘傳的人間佛教,實在是愧不敢當,我對於自己所做的佛法

普濟重於獨修;佛光淨土不僅承繼傳統,而且適合時代朝

持。 士,能提供贊助支 。希望社會賢達人 更大的淨化與安定 個角落,帶給社會 的弘法人才遍佈每 份心力,表得更多 ,為僧伽教育盡一 師希望以棉薄之力 教的弘法人才,法

又提出〈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同一時期,慈航法師則在南洋新馬 創辦《人間佛教》雜誌(圖見下頁 1947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未來要走上復興的路途,必須要積極走入人 間,回歸佛陀的本懷,熱心造福社會,培養與佛教有緣的人才,興 辦各級的大、中、小學,這才是佛教復興的要道。 22

無事不辦」,制心於何處?我們來看星雲大師倡導之人間佛教原 則,就是一般簡稱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 方便。 19

通過以上內在和外在兩重共六種要素的深入觀察,可以強烈地感 受到佛光山人間佛教所具有的新氣象。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創意與

人 間佛教是佛教歷史與現實中的 重要現象,也很有可能成為人 類未來佛教的重要現象。人間佛教已 經創造性地詮釋了深刻而新鮮的佛教 的理念、思想、學術、文化,已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