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 — — — — — 總論八識 —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 — — — — — 總論八識 —"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總論八識

星雲大師

佛教是個講「心法」的宗教,我們從浩瀚的佛教典籍中可以發 現,有相當多的經典內容是在談心的問題。這其中又以「唯識學」

對心的分析最為縝密透澈,且唯識的主張與實際生活多所相應,完 全掌握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因此,「唯識學」可以說是佛教的心理 學。「八識」則是唯識學的基礎,唯識學是在「八識」的基礎上,

建構出一套人類心理活動的分析體系。因此,了解八識的原理,就 能明白自我及他人的七情六欲、善惡心念的現行。我們以唯識為老 師,對心理活動有了深刻的認識、了解,面對人事的變化,心境就 能保持「木人看花鳥」的平靜,並且對他人的瞋怨毀害,也可多一 分包容的心。

「八識」,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第六識—意識

第七識—末那識 第八識—阿賴耶識

首先,我以自拈的兩首偈語來說明八識的相狀和功能。其一:

五識眼耳鼻舌身,心識能合又能分;

末那傳達作使者,賴耶如山似海深。

(2)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是領納外境的第一站,居於 前線地位。我們由眼睛來認識森羅萬象的青、黃、赤、白等顏色,

長、短、方、圓等形狀;由耳朵聽聞遠近各種聲音;由鼻子呼吸空氣,

同時做各種外境的試探;由口舌發出語言或音聲以溝通情意,並吃 喝飲食補給身體所需的營養;由身體將各種內外器官納於一處,提 供它們活動的場所,同時也感受世間的冷、熱、寒、暑及萬物的軟、

硬、澀、滑等觸覺。

前五識雖然能感受事物,但只能直接領納外境,例如,當前五 識看到一朵鮮花,只能領略花的顏色、香氣、外形等等,卻沒有美 醜、好壞的分別,必須結合第六識—心識,才能產生分別作用。

因此,世間有各種形形色色的事物,心識有本領鼓動眼睛去追逐五 光十色;世間充滿千聲萬籟,心識也能鼓動耳朵去聽聞自己愛聽的 聲音;世間有酸甜苦辣等種種味道,心可以鼓動口舌去追尋自己喜 歡的口味;儘管世間有種種質地不同的東西,心識卻可以進一步鼓 動身體去找尋舒適的觸感。總之,前五識必須結合第六識,才能產 生作用。

反過來說,心識就不一定要有前五識才能發生作用了。像我們 在睡夢中周遊三千大千世界,上山下海,無所不為。甚至我們在平 常也會睜著眼睛作「白日夢」,追憶過去,想像未來,忽而在此,

忽而在彼。此外,修行人在禪定中雖然關閉五根,摒絕外境,但心 識卻可以單獨作用。

因此,心識可以和前五識結合在一起發生作用,也可以離開前 五識單獨作用,所以偈中說「心識能合又能分」。

第七識又稱「末那識」,第八識也稱「阿賴耶識」。眼、耳、鼻、

舌、身、意造作了種種善惡業行之後,不會因此消失無蹤,而是形

(3)

成一種勢力,經由「使者」一般的末那識「傳達」到阿賴耶識裡。

無始劫來,這些善惡業力就像種子一般,堆積在阿賴耶識中,

如山一般高,海一般深,當因緣成熟時,就會抽枝發芽,開花結果,

即通過前七識現出行為,這種現象稱為「現行」。所以說:「末那 傳達作使者,賴耶如山似海深。」

以上這首偈子是解釋八識的相狀,接下來的偈子則是敘述八識 的作用:

賴耶幕後主人翁,指派末那作先鋒;

心居中樞總指揮,五識活動如追風。

由於前七識的「現行」都是由第八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轉生起 來,因此我們又稱前七識為「七轉識」,稱第八阿賴耶識為「根本 識」,而七轉識造作行為之後的「種子」,又儲存到第八阿賴耶識 裡面。從這種往復循環「種子起現行,現行薰種子」的情形,我們 可以得知真正在幕後運作的主人翁是甚深微妙、相狀難知的第八阿 賴耶識,所以說:「賴耶幕後主人翁。」

所謂「指派末那作先鋒」,形容第七末那識就如阿賴耶識最忠 實的家僕,被派來擔任與前六識聯絡的先鋒。它不但將前六識所造 的一切善惡業傳達給阿賴耶識,而且非常執著於它的主人—阿賴 耶識,因此也導致前六識在行為上的偏差。

第六識—心識的功能是廣緣一切諸法,有聯想、類推、比較 等作用,可說是人體的中樞,它指揮眼、耳、鼻、舌、身等五識,

像追逐風一般的攀緣外境,捕捉眾緣。所以說:「心居中樞總指揮,

五識活動如追風。」

大家對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心有了一點體會之後,

(4)

我 想 再 來 談 談 一 些 有 趣 的問題。

比方,人類都有眼、

耳、 鼻、 舌、 身、 意,

那植物也有眼、耳、鼻、

舌、身、意嗎?其實當我 們 仔 細 觀 察 世 間 上 的 植 物, 會 發 現 它 們 也 和 人 類一樣具有眼、耳、鼻、

舌、身的功能,只是沒有 心識的思考作用罷了。

像一些爬藤植物,有的會沿著牆壁往上攀升,有的會纏繞在大 樹上作寄生的發展,你能說它沒有眼睛的功能嗎?向日葵如果看不 到太陽,就不會綻放花蕾,那又怎能稱為「向日葵」呢?甚至還有 科學家曾做實驗,將一個內養金魚的玻璃缸放在植物旁邊,發現植 物會發出愉悅的波長,魚死了,植物則發出尖銳的波長。由此看來,

似乎植物也有心識的作用。

植物有耳朵的功能嗎?據科學實驗結果,如果每天對花草樹木 關懷愛語,甚至播放優美的音樂給它聽,會長得比較茂盛。過去日 本曾有一對老夫婦登山迷路,科學家便帶著一個測量波長的儀器去 那一帶的山林尋找,每到一處便開始敘述老夫婦的形貌給當地的樹 木花草聽,並問它們是否曾見過這對老人?凡是老夫婦經過的地 方,都會發出一種波長;凡是老夫婦沒有經過的地方,又會發出另 一種波長。藉著這個方法,沒多久便找到那對夫婦。植物到底有沒 有耳朵的功能?我想各位已經知道答案了。

植物也有前五識,只是沒有心識功能。

(5)

植物有鼻子的功能嗎?雖然我們看不到植物具有像人類一樣的 鼻子,但植物藉著白天吸進二氧化碳、呼出氧氣,晚上吸進氧氣、

呼出二氧化碳來進行光合作用,你能說它們沒有鼻子的功能嗎?甚 至植物在空氣濁惡的城市裡,往往會長得乾癟瘦小,在空氣新鮮的 郊外原野,會長得茂盛挺拔,在缺乏空氣的密閉房子裡,則會枯萎 而死。這些不都說明植物也有鼻子的功能嗎?

植物有舌頭的功能嗎?植物如果沒有舌頭,如何吸收土裡的水 分、養分?甚至捕蠅草、豬籠草如果沒有舌頭,如何吞下蚊蚋蠅蟲 呢?食人樹如果沒有口舌,怎麼會連人都吃得下去呢?

植物有像人體一樣的觸覺嗎?含羞草的葉子遇到有人觸摸,便 閉合起來,不就證明植物也有敏銳的觸覺嗎?中國有一句話「橘越 淮而為枳」,說明了植物對周遭環境的變遷,也像人的身體一樣,

會因為水土不服而內外失調。

因此,不僅人類是靠著眼、耳、鼻、舌、身的功能在世間生活,

即使是只有生機作用而無生命現象的植物,也和人類一樣,藉著類 似眼、耳、鼻、舌、身的功能,在自然界各自擁有一片天地!

植物如此,和人類一樣有生命現象的動物當然更具有諸識的功 能了。例如,身軀細小的螞蟻,能以嗅覺辨識路徑及歸途,以觸角 分辨食物及敵友。當一隻工蟻發現一灘糖水,會先吸足之後,再回 到窩裡全部吐出,分配給全窩的螞蟻。鴿子外表並不出色,卻擁有 良好的記憶力,在通訊不發達的時代,常被人類訓練來傳遞書信。

相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軍曾有一度被德軍重重包圍,對外通訊 全遭破壞,幸虧法軍指揮官放出信鴿向友軍求援,而解除了一場危 機。法國在戰後還特別立法保護鴿子。

狗的聽力能達三萬五千赫,嗅覺腦皮層占腦部三分之一,所以

(6)

軍犬常被用來協助找尋逃犯、失物、毒品、炸藥等。相對於此,人 類的耳朵只能聽二萬赫以內的聲音,嗅覺腦皮層只占腦部的二十分 之一。但由於人類聯想、類推、分析、綜合的能力比較優越,也就 是說人類的「八識」功能比較健全,故能發展出進步神速的文明社 會,所以人類又有「萬物之靈」的美稱。

身為人類的我們,因為擁有優越的八識而享有文明進步的成 果,但相對的,也製造了無數的戰爭人禍,導致這個世間永無寧日,

這都是因為不了解自己的八識所造成。因此,探討這個八識,是非 常有意義的。

一、識的意義與功能

八識的「識」,是認識的識。好比:你認識張先生嗎?你認識 路怎麼走嗎?因為認識,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才 能認識世間上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以下就八識的意義 與功能分別說明:

(一)前六識—認識、分辨、了別

前六識,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認識作用。為什 麼將它們歸為一類呢?因為它們都是「根發之識」;眼睛可以見物,

耳朵可以聞聲,鼻子可以嗅香,舌頭可以嘗味,身體可以感觸,心 可以分別諸法。

在六識裡面,意識最具有主導作用。縱使前五識有了障礙,只 要擁有健全的心識,一樣可以發揮應有的功能。如著名的作曲家、

鋼琴家貝多芬雖然耳朵聾了,但是他用心耳來傾聽音樂,譜出多少 膾炙人口的樂曲;海倫凱勒雖然耳聾眼盲,她用心耳、心眼來努力

(7)

學習,不但和常人一樣行住坐臥,還成為一流的演說家、教育家。

世界知名模特兒王曉書雖然從小失聰,卻無礙於她走上國際舞台,

並以自傳《我看見聲音》,說明她能用心眼「看得見聲音」。知名 物理學家史帝芬 ‧ 霍金雖然罹患帕金斯症,全身癱瘓,卻因為他 有一顆靈慧堅強的心,不但在科學上擁有傲人的成就,而且壽命遠 超過醫師所宣判的年壽。

從以上這些殘而不廢的例子,可以想見心識力量的強大,無怪 乎佛經說「意業為大」、「意業力勝身口業」。因此,我將身比喻 為一座村莊,村莊裡住了眼、耳、鼻、舌、身5 個村民,心為村長。

心好,就如同村莊有了一個賢達能幹的村長,能領導眼、耳、鼻、

舌、身這5 個村民做種種好事;心不好,就像村莊裡有了一個素行 不良的村長,會率領眼、耳、鼻、舌、身這5 個村民做種種壞事。

此外,心也像一座工廠,好的工廠生產的產品質地優良,不會製造 環境汙染;壞的工廠生產的產品不但質地劣等,而且破壞環境,成 為社會髒亂之源。

我們還可以將人的身體視為一個小型的聯合國。「聯合國」的 構想,來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為避免戰爭再度發生,於是 提議組織一個聯合國組織,藉著彼此之間的合作來維護世界和平,

促進人民福祉。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就好像由不同國家、

種族組織成的聯合國,它們互助合作,彼此幫忙。例如,眼睛看的,

有時候也需要耳朵幫忙聽,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視聽教育」就 是在這種理念下的產物;鼻子感受到的氣味,舌頭可以幫忙嘗一下;

眼睛看到遠處的東西,手會伸出去拿,腳也會幫忙走過去;身體破 了一塊皮,馬上眼睛看一看,雙手摸一摸,各種感官都會給予幫忙。

五識之間的互相幫忙,關鍵就是在於心識的作用,心將眼睛所

(8)

傳來的訊息在瞬間指揮耳朵去應對,或用舌去協助鼻所嗅到的香 味。但是,心這個村長並不是長久的,等到人往生時,眼耳鼻舌身 再也無法作用,隨著色身敗壞了,心也同樣的跟著死去,不再分別 了。

如果我們平日仔細觀察,將發現我們的生活之所以多采多姿,

前六識的活動功不可沒。

(二)第七識—恆審、思量、傳達

第七識稱為「末那識」,它有一項獨特的功能,就是「恆審思 量」。為什麼「恆審思量」被視為末那識特有的功能呢?難道前六 識和第八識就不用審度思量了嗎?

其實,我們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看起來好像能 審度思量,實際上它們只是直接領納外境,必須藉助第六識來幫 忙,才能發生認識的功能。以上是就前五識的功能來說,若依活動 的相狀而言,前五識的活動是間斷的。例如,眼睛閉起來的時候,

就看不見事物的青黃赤白;充耳不聞的時候,任憑再怎麼好聽的 聲音,也無法攝入耳際。餘可類推,因此我們說前五識是「非恆非 審」。

第六識雖然有審度思量的功能,但不是恆常現起,例如人在睡 眠、悶絕等狀態下,就無法生起作用,它是「審而不恆」。第八阿 賴耶識的活動雖然恆常相續,無有間斷,但它只像倉庫一樣,毫無 分別的收藏前七識的種子,沒有思量審度的功能,所以是「恆而非 審」。

唯有第七識—末那識,才同時具有恆常追隨第八識,並且事 事以第八識為主而產生審度思量的功能,因此說它是「恆審思量」,

(9)

這就是「我執」的來源了。這種 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固然為自 己帶來了保護作用,卻也造成人 我 之 間 的 隔 閡, 乃 至 世 間 的 戰 爭、紛亂無不由此而起。

第七末那識還有一項勝用,

就是傳達的功能。第七識十分執 著, 能 將 前 六 識 — 眼、 耳、

鼻、舌、身、意所作的善惡,毫 不遺漏的傳達給第八識,因此又 稱「傳達識」。

由於第七末那識不辨善惡,十分執著的將前六識所有的善惡行 為都一股腦兒傳給了第八阿賴耶識,當人的大限一到,前六識不再 發生作用時,只有讓第八阿賴耶識自己去承受業報,第七識卻沒有 得到絲毫的好處。有時想想,真是為誰辛苦為誰忙?

(三)第八識—種子、薰習、現行

第八識阿賴耶識好像一座倉庫,專門收集前七識的種子。種子,

其實只是佛法的施設譬喻,目的在讓人了解八識的內容,不可將它 視為實有。種子是行為過後遺留下的氣分,因此又稱「習氣」。它 具有薰染作用,無論是善或惡的習氣種子,都能影響本有的種子,

這種情形就好像過去的人喜歡以香薰附在衣物裡,以留其香氣,因 此在佛法裡又稱「薰習」。

佛教很注重薰習的功能,佛經有謂:「以聞思修,入三摩地。」

「聞思修」就是藉由聽聞、思惟、修學的薰習作用而進入正定等持

第七末那識恆執第八識為我,因而產生

「我執」。(田旭桐/ 繪)

(10)

的過程。又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勤修戒定慧」,

也是一種強而有力的薰習過程,能讓我們滅除貪瞋愚痴,進而成聖 成賢。可以說,佛法裡的一切修為,如誦經、拜佛、禮懺、禪定、

六度、四攝、五戒、十善等,莫不是藉著「薰習」的作用,讓我們 的身心得以轉染為淨。

阿賴耶識接收前七識的種子,遇緣則生起現行,稱「種子生現 行」,現行再回薰種子,又會成為新的種子,潛藏在阿賴耶識之中,

這樣的行為稱「現行薰種子」。這種「種子、現行、種子」的活動 過程往復循環,是同時而起,所以又稱為「三法輾轉,因果同時」。

而在阿賴耶識本身,種子也會自己活動成長,稱「種子生種子」,

是因果不同時而起的。

由此可知,在我們內心深處的阿賴耶識,看似平靜,實則像瀑 流一般持續流動著,即使我們眼不見,耳不聞,鼻不嗅,舌不嘗,

身不觸,心不去分別,過去見聞覺知所遺留下的潛在勢力,就像海 底的暗潮推排洶湧,無有間斷,一旦因緣際會,就會掀起一波又一 波的浪潮。我們每個人正是藉由這幽微難知、變化萬端的心理活 動,與自己、與他人、與周遭環境,乃至與整個世間發生互動關係。

二、識與根、塵的關係

在佛教裡,經常將根、塵、識一起講,它們之間有什麼樣的關 係呢?

「根」,有增上、生長的意思,指我們的眼、耳、鼻、舌、身 等感覺器官的認識能力。自然界的草木因為有根,所以可以深入土 地吸收養分,並能繁衍枝葉花果。同樣的,人的六根助長了六識了 別對境,如果能善加利用,將有助行者的證悟。例如:觀世音菩薩

(11)

藉著耳根圓通的修持,從而證悟菩提;香嚴童子透過鼻根圓通的修 持,而能明心見性。所以,修行不一定要關閉六根才能修行,尤其 作為一個人間的行者,更需要頭頂青天,腳踏大地,時常用雙眼去 關愛眾生的憂苦,用雙耳去傾聽眾生的煩惱,用口舌愛語去撫慰眾 生的傷痛,用雙手去解除眾生的苦難。

前五根,又分為「扶塵根」和「勝義根」兩種。「扶塵根」,

又稱「外根」,指外在可見的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自身雖 然沒有發識取境的功能,但可以扶助「勝義根」引起對五塵之認識 作用,所以稱它為「扶塵根」。經典裡有一段描述扶塵根的文字,

十分有意思,它形容五根形狀:「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 雙爪垂,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顙。」

「勝義根」,又稱「正根」、「內根」,它不是肉眼可見,唯 有修行到天眼以上才能見到,相當於生理學的神經細胞,由於它有 發識取境的功能,此點勝於扶塵根,所以稱為勝義根。對於勝義根 這些視、聽、嗅、味、觸等感覺細胞,經典裡也有一段描述:「眼 根極微,在眼星上,傍布而住……耳根極微,居耳穴內,旋環而住,

如卷樺皮。鼻根極微,居鼻頞內,背上面下,如雙爪甲。舌根極微,

布在舌上,形如半月。身根極微,遍住身分,如身形量。」

五根接觸外境(塵),需要外根和內根共同作用,才會產生

「識」,例如耳的外耳、內耳、耳膜與內根的耳神經一起工作,產 生「耳識」,能聽到外在的聲音,而耳聾的人,只有外根的器官,

內根的耳神經損壞了,故無法產生耳識,聽到聲音。第六根—意 根沒有緣於具體器官,是屬於「心法」,它在五根與外境對應後,

產生了別的作用,如耳朵聽到聲音後,產生心識來辨別聲音的大 小、悅耳刺耳等。

(12)

「塵」,指能引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感覺思惟 之對境,即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統稱六塵。之 所以稱為「塵」,是因為它們能汙染情識,昏昧真性;再者,它有 生滅變異,如塵土般經常浮動且具有染汙作用。

色塵指的是眼根所見的外境,如大小長短、黑白胖瘦、煙塵影 霧等;聲塵是耳根所聽到的聲響,如音樂、噪音、風聲、雨聲、蟲 鳴鳥叫等;香塵是鼻根所嗅到的外境,如食物的香臭、花草的清 香、腐敗物的臭味等;味塵是舌根所嘗到的酸甜苦辣、鹹淡甘辛;

觸塵是指身根接觸外境而有的感覺,如冷煖、滑澀、輕重、軟硬等;

法塵是意根所對及所緣的外境。廣義的法塵包含宇宙萬有事物,有 形、無形、世間、出世間的萬物皆屬之;狹義的法塵指五塵所留下 的影像,如念念不忘的美食、縈繞不去的音樂、思念的人、放不下 的恩怨等。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前五識是依「根」立名。五 識與五根之間的關係再用以下五點說明:

1. 依於根:五識必須各別依託五根才能發識,又稱「不共依」,

即:眼識必須依於眼根,耳識必須依於耳根,鼻識必須依於鼻根,

舌識必須依於舌根,身識必須依於身根,分別依託,才能生起認識 作用。除非到聖賢位,五根才可以互相發識。

2. 根所發:五識的生起係由根所引發,如果根損壞不全,識也 會起變化。例如:近視、弱視的人由於眼根受損,觀看事物就無法 和常人一樣清楚;愛迪生年少時被人打了一巴掌,耳根的神經受損,

以致聽力不全等等。

3. 屬於根:五識的生起,就依根發識而言,是恆常不斷的,隨 時都配合五根,因此說完全是屬於根的,例如:眼睛一張開,屬於

(13)

眼根的眼識就能辨別色境;耳朵聽到聲音,屬於耳朵的耳識就能辨 別聲境。

4. 助於根:五識的生起雖然是靠五根發起認識、了別作用,但 生起的五識對於其所依的根,也有很大的助力。例如:鼻識聞到香 味,可以讓鼻根產生愉悅的感覺;身識感受疼痛,馬上會讓身根不 舒適。

5. 如於根:根與識攝取的是同樣的境界。例如:眼根攀緣的是 紅色的花,眼識認識的相狀一定是紅色的花,而絕不會看作綠色的 葉子;舌根緣甜的味道,舌識嘗到的絕對不會是苦的。

為了讓大家對五根、五塵、五識有更明晰的認識,將其相狀列 表如下:

五根 扶塵根 勝義根 五塵 五識

眼根 如葡萄朵 在眼星上,傍布而住,

令無分散 色塵 眼識 耳根 如新卷葉 居耳穴內,旋環而住,

如卷樺皮 聲塵 耳識 鼻根 如雙垂爪 居鼻頞內,背上面下,

如雙爪甲 香塵 鼻識 舌根 如初偃月 布在舌上,形如半月 味塵 舌識 身根 如腰鼓顙 遍住身分,如身形量 觸塵 身識

三、前五識與第六識的關係

我們每天的作息裡,前五識與第六識的關係密切。前面提到,

前五識只能領納外境,並沒有審查、分別的功能,必須有第六識的 協助,才能生起認識、了別、分辨的作用,這種現象稱為第六識的

(14)

「明了意識」,又稱「五俱意識」。五俱不是指五識同時俱起的意 思,而是或一俱,或二俱,或三俱、四俱、五俱,看因緣而定。例 如,當意識與眼識同時生起,發生分別、明白作用,稱為眼俱意識;

意識與耳識同時生起,產生分辨、認識作用,稱為耳俱意識。

換句話說,前五識平時都是和第六識一起認識世界,當心與耳 朵一起作用時,耳朵才可以聽見這世間好聽的、不好聽的聲音;心 和舌頭一起感應時,舌頭才能嘗出味道的甘苦。所以,我們到寺院 聽經聞法,能聽聞說法之聲雖然是耳識的作用,但從聞法中了解佛 法義理,知道善惡有報而心生警惕,就必須靠第六識的幫忙。看到 莊嚴的佛像雖然是眼識的作用,但由於第六識的協助,我們在瞻仰 膜拜佛菩薩的聖容時,才懂得生起恭敬,知道懺悔發願,甚至不由 自主的涕淚縱橫。

舉凡生活中的見聞覺知,如果沒有第六識的現前協助,只靠前 五識而不用心,那麼我們聽經聞法時,再怎麼尊貴的教法也難以吸

(15)

收,所以會「聞善言不著意」,甚至被說成「馬耳東風」,即使把 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還是一無所獲。

但第六識卻不一定要前五識才能生起作用,有時五識作用之 後,第六識仍可以單獨行動,稱「五後意識」,如「餘音繞梁,三 日不絕」、「齒頰留香,回味無窮」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外,第六識在睡夢、入定、胡思亂想等三種情況下,也可以 獨自運作,稱「獨頭意識」。獨頭的「獨」,是相對於「五俱」而說,

指第六意識單獨起作用,而不與前五識俱起。

當眼、耳、鼻、舌、身沒有動作時,我們的心也可以有一種單 獨的功能,有時候想想自己以前曾經看了什麼,聽了什麼,有時候 又拼命的策劃自己的未來,甚至古今中外、天南地北都跑了一遍。

「獨頭意識」還可以再細分為四種形態:

1. 夢中獨頭意識

作夢時的第六意識和當下的外境沒有直接關係,夢境有的是白 天發生的各種狀況,或是很久前曾經經歷過的事,甚至是過去世業 因的浮現,或是對未來的預兆等;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楞嚴經》

提到的,人在熟睡時,聽到擣衣和舂米聲,夢中的心錯認耳朵所接 收的塵境,以為是在擊鼓和撞鐘。但不論是哪一種夢境的產生,都 屬於「夢中獨頭意識」的作用。這個時候的第六意識,能遊走十方 三世毫無障礙,而且恍若真實,一點也不覺得是在作夢。

2. 定中獨頭意識

禪定的境界,並非修行人專屬,而是每個人當下都能擁有的一 種平靜心情,一種精神專注集中所產生的定境,所以不一定要終日 坐禪才有所得,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

(16)

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有一次回到祖國,弟子們找來國內技術高 明的優波離為佛陀理髮。

優波離小心翼翼的拿著剃刀,聚精會神的工作著,陪同他前來 的母親問佛陀:「優波離的手藝還可以吧?」

「他的腰過於彎曲了。」

優波離一聽,趕快集中精神,挺直起來,因此進入初禪的境界。

過了一會兒,優波離的母親又問:「佛陀!現在這樣子行了 嗎?」

「身體似乎又太僵硬了。」

優波離一想,不能太緊張,就趕快放鬆身心,一心一意剃頭,

當下便進入二禪。

又過了一會兒,母親再問時,佛陀說:「一呼一吸,出入息太 粗重了。」

因此,優波離開始調整呼吸,調順調勻之後,就進入三禪和四 禪。

後來,優波離出家求道,成為佛陀的首座弟子之一。

3. 狂亂獨頭意識

有些人經常自言自語,有時又哭又笑,有時大喊大叫,讓周遭 的人不得安寧,像一般人說的瘋癲、神經病,就是這種意識。

過去有一個精神病人,總是懷疑自己的肚子裡有一隻貓在築 窩,日日寢食難安,心理醫師與精神科醫師百般治療、輔導,始終 無法消除他心裡的疑慮,後來醫師們商量,只有方便為他做一次象 徵性的手術。

手術後,病人從麻醉中幽幽醒來,醫生手裡抱著一隻貓,說:

(17)

「你肚子裡的貓已經被拿出來了,以後不必擔心了。」

沒想到病人滿臉愁容的說:「我肚子裡的貓是黑貓,不是白 貓。」

所以,百病之中最難治療的,就是心病。因為我們心中有結,

心結難以打開;因為我們心中有恨,恨意難以消除;因為我們心中 有貪,貪欲無法制止等等,凡此種種,第六意識的毛病就千奇百怪 了。身體上的病,可以請醫師治療,第六識生了病,只有靠自己。

4. 散位獨頭意識

世間上,有的人幻想「百日升天」、有的人幻想「不勞而獲」、

有的人幻想「點石成金」,這樣的人不肯努力工作,只幻想明天就 能發財;像這樣不自我培養因緣,不先做好準備,只希望瞬間一切 現成,這都是第六識的痴心妄想。此時的心識狀態,都稱為「散位 獨頭意識」。

總而言之,人的心念快如瀑流,念念不停,但總不離善念與惡 念。善惡之念就好像人生的兩條路,善念走向天堂,惡念走向地獄,

它可以引領我們在五道六趣裡輪轉不已,也可以讓我們出離生死大 海。因此了解前五識與第六識的關係,是相當重要的!

四、識與心、意的關係

在佛教典籍,尤其唯識的相關論典中,經常可見到「心」、

「意」、「識」三個名相,究竟這三者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云:「心、意、識三,體雖是一,而訓 詞等義類有異,謂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別故名識。」心意 識三者並沒有差別,指的都是一個「心」,但唯識家為了說明「心」

(18)

的活動過程,而將這三個名詞賦予不同功能,以便告訴大家如何在 生活中修行。

一般而言,「識」的主要功能是了別,指的是前六識;「意」

的主要功能是思量,指的是第七識──末那識;「心」的主要功能 是集起,指的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分別說明如下:

(一)識—了別,前六識

說到識,指的是前六識,前五識讓我們能感受外境,第六識則 有了別的作用。常聽人說:「你不了解我的心。」其實,最不了解 自己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這是因為我們的第六識善變易轉,捉 摸不定所致。

有人問:「天堂、地獄在哪裡?」其實,天堂、地獄就在我們 的心中,實際上,五趣六道也都在我們的心中。如果我們一心向善,

則成佛有餘;一心向惡,則萬劫難返。

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前世、今生、來世是不可分割的生命整體。第六識的好壞,不但在 此生扮演著重要角色,也預示了來生

的幸福,因此,對於自己的起心動念 不可不慎!

(二)意—思量,末那識

「意」的作用主要是思量,所以

「意」通常用來指末那識。

眾生之所以紛爭不已,煩惱不息,

最主要的原因是有個堅固的「我執」

在作祟。無始以來,末那識恆常審查 阿賴耶識含藏一切諸法的種子,也是

(19)

阿賴耶識為常我,因而產生以「我」為中心的種種執著,牢牢的盤 據在我們的心中,並與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四惑,掉舉、昏沉、

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大隨煩惱互相呼應,

而產生種種煩惱,讓我們惛懵無知,顛倒妄想,進而起惑造業。

由於末那識是前六識之所依,又能忠實的將前六識的善惡種子 傳達給阿賴耶識,因此可說是染淨凡聖的樞紐。只要末那識還執著 這個「我」,即使前六識行善,還是有漏之善。一旦末那識打破執 著,達到清淨無漏的境地,前六識才得以隨心所欲成辦無漏善業,

到了這個時候,舉手投足就無有不善,皆是清淨道業。

(三)心—集起,阿賴耶識

心,通常指阿賴耶識,有「集起」的意思,因為它能集合諸法 種子。阿賴耶識,有「倉庫」的意思,中國話翻譯為「藏」,因此 又稱「藏識」。「藏」,本身包括有三種意義:

1. 能藏

意指阿賴耶識含藏一切諸法的種子。這些種子就是我們平常言 行思想所遺留下來的習氣勢力,由於它們存藏在阿賴耶識中,在遇 緣成熟之前得以經久不失。

2. 所藏

這是對應「能藏」來說的,指阿賴耶識是一切善惡種子所依藏 之處。我們藏於阿賴耶識的種子遇緣起現行後,所做的、所說的、

所想的,雖然在當下已經過去了,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所有 的造作,一點一滴,不論好的、壞的,都會再落在八識田中,所以 阿賴耶識是這些受薰染種子的所藏處。

(20)

3. 執藏

這是從阿賴耶識和末那識之間的關係來看。由於阿賴耶識恆常 被末那識執著為常我,令我們隨時隨地,時時刻刻都記著有我,我 的感覺,我的錢財,我的親友……所以阿賴耶識又稱「執藏」或「我 愛執藏」。

其實,「能藏」、「所藏」、「執藏」,指的都是一個「阿賴 耶識」,由於角度不同,就有三種不同的名稱。好比一個婦女,兒 子稱她「母親」,丈夫叫她「妻子」,父母喚她為「女兒」。

阿賴耶識既含藏了一切善惡種子,又為七轉識所薰,藉由種子 生現行,現行薰種子,種子生種子等心理活動,展開我們的生命歷 程。因此阿賴耶識就像深淵般深廣無窮,一旦經歷外境的風吹拂,

因緣聚合成熟,便會掀起七轉識的浪潮。

依阿賴耶識的功能而言,由於阿賴耶識所緣的對象是種子、根 身和器界,因此擁有下列三種功能,使我們與內外諸法發生密切的 關係:

1. 執持種子

指阿賴耶識含藏一切諸法的種子,並且一直保留著,直到種子 遇緣成熟,生起現行為止。換言之,這些種子即使未遇因緣,也不 會因時間久了而消失,可以歷劫不壞。

2. 執持根身

根身,指的是我們的肉體色身。阿賴耶識由於執持一切善惡業 的種子,所以是受報的主人翁。當人的大限到來時,阿賴耶識是最 後離開;受生母胎,也是阿賴耶識最先來到。在這一期生命中,阿

(21)

賴耶識執持著眾生的根身,它們之間有著「安危同一」的關係。當 其中一方狀況不佳時,另一方也呈顯衰弱的狀態;其中一方狀況完 好時,另一方也呈現良態。

因此,當我們睡眠或悶絕的時候,儘管前六識沒有活動,但由 於阿賴耶識執持著我們的根身,所以不會朽壞。另外,像歷史上一 些高僧大德可以入定數月不吃不喝,卻能安然存活,這也是因為阿 賴耶識維繫著肉體的生命。

3. 變現器界

器界,又稱器世間,如山河大地、房舍物器等物質世界均屬之。

它們都是由阿賴耶識中的共相種子所變現的諸相,如果從業力的角 度來看,則是因眾生共業感得的依報。

這樣的情形,就如佛教有一則「一水四見」的譬喻:我們所見 的江河流水,在具足福報的天人看來,是青色的琉璃世界;在罪業 深重的餓鬼看來,成為一團猛烈的火球,或是一灘穢濁的膿血;傍 生界的魚蝦見了,則是一座美麗的水晶宮殿,可以在裡面安身立 命。這說明了客觀的世界裡並沒有獨立的境界,眾生所見到的一 切,都是隨著各自的業識所變現。

五、識的三能變

我們所覺知的世間萬相,無非是由心識活動而變現出的相狀,

因此,世親菩薩在《唯識三十頌》裡說:「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他更進一步將心識的活動分為三類:

初能變—異熟能變—阿賴耶識 第二能變—思量能變—末那識 第三能變—了別能變—前六識

(22)

(一) 初能變—異熟能變—阿賴耶識

「異熟能變」指的是阿賴耶識。由於阿賴耶識含藏一切萬法的 種子,所以不管是客觀的對象或主觀的心識,其實都是阿賴耶識變 現而來,所以阿賴耶識又稱「一切種子識」,是為該識的因相。而

「異熟」則是該識的果相,含有三種意義:

1. 變異而熟:指因成熟轉變為果,其性質、外相必有所變異。

好比鳳梨,由一粒種子到長成果實,由最初的酸澀到甜美的滋味,

可以說由內到外都起了變化。由於因果不同,所以稱為「變異而 熟」。

有一個小偷到別人的椰園偷採椰子,被主人逮個正著。小偷和 主人在警察面前辯論起來。小偷說:「我沒有偷他家的椰子!」主 人指著他手上的椰子怒斥:「這不是人贓俱獲嗎?還說沒有?」小 偷狡稱:「我摘的是樹上的椰子,你種的是地下的種子,樹上的椰 子和地下的種子怎麼會一樣呢?」

樹上的椰子和地下的種子,一個是因,一個是果,雖不是完全 不同的東西,但是就它的外相和內涵而言,的確也有了變異。阿賴 耶識也是如此,所含藏的種子一旦遇緣起現行而生果,由種子輾轉 變現為果報,就具有「變異」的特質了。

2. 異類而熟:指由因到果,類性不同。眾生造作諸善惡業因,

雖然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但苦樂的果報是屬於非善非惡的無 記性,否則惡者恆惡,善者恆善,就沒有接受薰習的可能,也就斷 絕成聖成賢的希望了。好比江湖河海,鹹淡不同,清濁有異,但流 入大海之後,純是一色一味。所謂「因有善惡,果是無記」,對於 有善有惡的「因」而言,無記性質的「果」是異類,故以「異類而熟」

(23)

3. 異時而熟:指由因到果,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眾生造作業因,

有的是今生報,有的是來生報,有的是多生報。好比植物在播種之 後,有一年以內結果的,有二年之後結果的,有多年之後結果的,

由造業到結果的時間不同,所以稱「異時」。

(二)第二能變—思量能變—末那識

「思量能變」指的是末那識。《唯識三十頌》說:「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依彼轉緣彼,思量為性相。」指出末那識與阿賴耶識 之間有三種關係:

1. 依止阿賴耶識 2. 攀緣阿賴耶識

3. 恆以阿賴耶識為審慮思量的對象

阿賴耶識是第七轉識的根源,也是前面七轉識之所依,但第七 末那識的特性則在於它不僅依止於阿賴耶識,隨著阿賴耶識轉現,

並且以阿賴耶識為所緣的對象。由於阿賴耶識無始以來一類相續,

如同瀑流一般無有間斷,因此也常被末那識視為常我而追隨不捨。

由於末那識誤認阿賴耶識是恆常不變的我,一昧執著,頑強難 化,而成為眾生我執的根源。佛門裡有所謂「打禪七」、「打佛七」

的修行功課,或簡稱「打七」,以七天為一期,固然是為了剋期取 證,但「打七」,也意味著打去第七識的我執。所謂「打得念頭死,

許汝法身活」,唯有徹底鏟除第七識恆常執著第八識為常我的劣根 性,才能見到自己的真如本性。

(二) 第三能變—了別能變—前六識

「了別能變」指的是前六識,因前六識是以了別對境為特性。

一般而言,八識都有了別的功能,為什麼獨以前六識為了別能

(24)

變呢?我們可以從下列三方面得知:

1. 從行相方面來看

前六識的了別活動十分明顯;相對於此,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 賴耶識雖有了別的功能,卻細微幽渺,難以察覺。

2. 從性質方面來看

前六識通於善、惡、無記三性,而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 則均屬無記性。

3. 從感受方面來看

前六識通於三受,即苦受、樂受、捨受(即不苦不樂受),而 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只與捨受相應。這是因為七、八識是潛 意識,向內攀緣,沒有情感上的反應;前六識活動就比較明顯,且 大多是向外攀緣。

為什麼要將「異熟能變」放在「三能變」的首位?又「三能 變」—異熟能變、思量能變、了別能變,如何和宇宙人生發生關 係呢?

作為異熟能變的阿賴耶識裡含藏諸法的種子,因此從果上看,

可分為兩類:其一,是作為親因緣的等流種子;其二,是作為增上 緣的異熟種子。

所謂「親因緣」,指一件事物生成的主因;「增上緣」,是它 的助緣。例如果園裡的種子,是成長果實的主要原因,這是親因緣;

陽光、空氣、水分、土壤、養分等助緣則為增上緣。由於增上緣的 不同,例如陽光在北方和南方就有不同,空氣的厚薄好壞在高山、

平地、鄉村、都市也不一樣,而水分的多寡、土壤的豐瘠、養分的

(25)

質量也在在影響著果實的甘苦。

阿賴耶識與七轉識「種生現,現薰種」的情況也是如此。親因 緣絲毫不會錯亂,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絕對不會生 出豆子來,種豆也絕對不會生出瓜果來。前六識的種子雖然都含藏 在阿賴耶識裡,但眼睛的種子不會生出耳識的現行,耳識的種子也 只能生出耳識的現行。餘此類推,隨八識而現起的心理活動,也只 能就自身的種子與現行念念不停,前後相續而生,決不會產生不同 性質的活動。

這種由本身意識的種子、現行相生的現象,便是「親因緣」,

而這類種子就稱「等流種子」。等流,是比喻因與果像流水一樣,

相似相類的流動而無間斷,因此它所產生的果報就稱「等流果」。

至於「異熟種子」,顧名思義,指的是產生異熟果的種子,最

眾生的根身美醜智愚,乃至一生的貧富貴賤,是異熟種子的增上緣所致。

(26)

主要是由前六識中有漏善惡的心理活動所生起,因為它在諸識中最 強而有力,尤其「動身發語獨為最」的第六識,最能影響將來異熟 果報的生起,例如造作善業則得生人天,造作惡業的結果是墮入三 惡道,因此相對於異熟果而言,便屬於增上緣了。

好比瓜果成長,是由瓜果自己的種子生起,但其間的肥瘦甘苦,

則因陽光、空氣、水分、養分的多寡而有不同。眾生的根身及器界 雖是由阿賴耶識自身的種子所生起,但根身的美醜智愚,乃至一生 的貧富貴賤,宇宙的好壞淨穢,乃至成住壞空,是屬於異熟種子的 增上緣所致。

總之,八識就是這樣透過「種生現、現薰種」的過程,體現出 宇宙萬有的現象,而與我們發生密切的關係。「三能變」則是依八 識在「能變」方面的不同特性—異熟、思量、了別予以分類。

舉例來說,「三能變」好比瞎子、聾子和啞巴,三者各有所長,

只要齊心著力,必能遠離三界火宅。又如同生命歷程的三個巨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美國、蘇俄三巨頭在雅爾達舉行會議,

本來是希望能藉此讓世界邁向和平,無奈人性的私心作祟,以致無 法一舉成功。而我們的「三能變巨頭」則是立足於精神理念的最高 源頭,如果能以整體的宇宙人生為大局前提,攜手合作,必能引領 我們走向幸福的未來。

六、八識生起的因緣

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八識的作用也是如此,有了 種子的因,必有相應的緣來協助,才會生起識的果。八識的生起除 了前面提到的根、塵、識配合外,八識之間的互動及某些外在的客 觀條件也是各識生起的必要因素。八識之間的因緣關係,依各識彼

(27)

此的互動而有不同的稱法,像阿賴耶識是前七識的根本依緣,末那 識是前六識的染淨依緣,五識的生起必須仰賴第六識俱起,才能分 別事物,故第六識是前五識的分別依緣。

八識生起的條件(依緣)共有9 項,以眼識而言,眼識需要具 備的緣最多,包括全部的9 項:

1. 根緣

眼識必須依於眼根才能生起。如果眼睛的視網膜有了病變的 人,就無法看到事物。

2. 境緣

根必須有對境,才能產生出識。眼根的對境是青黃赤白、長短方 圓等色塵,若要用眼根去嗅香臭或嘗鹹淡,一般常人是無法做到的。

3. 空緣

眼根與色塵之間,必須有空間距離。眼睛如果緊貼在東西上面,

彼此之間沒有空間,就看不到具體的物品了。

4. 明緣

眼識生起,必須要有光明。如一般人形容到了黑暗的地方「伸 手不見五指」,正是因為沒有光明,所以即使張開眼睛也看不到近 在眼前的手指。

5. 作意緣

即將心投注在某處而引起的精神作用。如果不作意,即使眼睛 朝著某處看也會「視而不見」。

(28)

6. 分別依緣

眼識生起,必須仰賴第六識,才能產生分別作用。

7. 染淨依緣

眼識生起,末那識也一定會參與。末那識的染淨決定了眼識的 雜染或清淨,即當末那識是清淨無執著時,眼所見的都是美好的、

清淨的,同時也會將這些清淨的種子回薰到第八識;當末那識是雜 染時,看到的都是不好的、染汙的,這些雜染的種子將不斷再回薰 到第八識這個倉庫裡面。

8. 根本依緣

阿賴耶識是所有識的根本,所以眼識生起,要有阿賴耶識參與。

9. 種子依緣

眼識生起,要有相關的眼識種子,否則無法生起。

其他諸識生起的條件如下:

耳識的生起,不需要光明,在黑暗中也聽得到聲音,故只需要 8 種條件。

鼻識、舌識、身識的生起,必須和對境接觸,既不需要光明,

也不必有空間,只須要根、境、作意、第六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種子7 個條件。

第六識的生起需要5 個條件:境、作意、末那識、阿賴耶識、

種子。

末那識的生起需3 個條件:作意、阿賴耶識、種子。

阿賴耶識的生起需要 4 個條件:境、作意、末那識、種子。

因此,有一首〈八識九緣偈〉說「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

(29)

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即說明了八識各自的具緣。

綜觀每一識的生起,都需具備幾種以上的條件才能成就,少則 如末那識所需的3 種因緣,多則如眼識的 9 種條件,其中只要缺少 一個條件,該識便無法產生。大多數的人一生下來八識俱全,便認 為看見、聽見、嗅到、能思考是理所當然的事,不知八識依緣生起 的關係條件,是如此複雜緊密。當我們了解八識不是憑空而生起,

是所有因緣條件和合的成果,便應該感恩具足這個八識具足的色 身,它帶給我們今生認識世界萬象、學習各類技能,乃至讓我們發 揮所長奉獻社會,擁有無限希望人生的種種便利。

七、識與前生、後世的關係

八識中以阿賴耶識為本識,它不僅是識的總體,讓我們認識世 間萬物,而且執持我們的根身,支持肉體的生存。當一期生命結束 之後,儘管前六識隨著肉體朽壞而滅去,但實際上它們的功能都潛 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等到下一期生命開始的時候,就會由阿賴耶 識再延伸下來。

因此,識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

識,是無始無終的。

佛法裡的「十二因緣」,說明了生命輪迴的過程:無明緣行,

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 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其中的「識」,指的就是我們 生命輪迴的主人翁—阿賴耶識,它引領著我們時而到人間為人,

時而入馬腹驢胎,時而到天上享樂,時而淪落惡道受苦。

俗話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流來流去流回頭。」生命之水也 是如此,雖然隨著個己的善惡業力受報,時而流入溪澗,時而流入

(30)

江河,時而流入大海,但流來流去,最終還是歸回起點,然後又再 繼續下一段的旅程。而「識」,正是蘊含在生命之水,無形牽動水 流奔向的勢力!

因此,生命是不死的!不死的生命如同時鐘的指針,依「識」

為主導動力,從一到十二,又會回到一,周而復始,循環不已。不 死的生命也像是一顆顆的念珠,在「識」的串連下,緊密相續,不 會散失的。

當我們明白了「識」的無始無終,以及「識」的功能與力用,

就會對未來感到無限的希望!朱熹有一句名言說:「問渠哪得清如 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識」是生命的源頭,如果我們希望生命 的溪流潔淨甜美,就應該滌清源頭,藉著不斷的修持來提煉生命的 活水,轉識成智,轉迷為悟。

有句話說:「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我們在這一世的一 言一行,無論是善是惡,都會形成一種勢力或氣分,移轉到下一世 去,而在後面一手主導發包、

儲存和運輸的,就是我們的 阿賴耶識。藉著八識的活動,

我們的前生、現世與來生形 成了一個連貫的整體。

常有人慨嘆:「世間不 公,好人沒有好報,壞人反 而得到善報。」其實,這是 因為他僅從這渺小的一生一 世來看待生命的整體,當然

就有了偏差。我們在過去、 生命不死,如同時鐘的指針周而復始,循

(31)

現在、未來三世的善業,都儲存在阿賴耶識,就如同銀行的存款。

試問,如果你過去在銀行裡沒有存款,銀行會因為你今天行善而把 錢拿出來給你花用嗎?雖然一時不能領錢,但是藉著點滴的積存及 擅於投資,也能由貧致富。

如果你在銀行擁有豐厚的存款,銀行會因為你今天作惡而不准 你領錢嗎?儘管富甲一方,坐吃山空,也會由富變貧;同樣的,再 多的福報只享受不播種,也會有耗盡的時候。

《大寶積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法律,在種種人為的牽絆下,往往不能做到真正的 公平,而業力種子儲存在阿賴耶識裡面,卻像資料儲存在一部精密 的電腦裡面一樣,什麼時候應該輸入,什麼時候應該處理,什麼時 候應該輸出,都不會錯失半毫,可以說是世間上最平等的法則了。

業力種子的運作情形,在累世多方因緣的糾結下,不是我們所 能了解,真正可以說是「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一般而言,業的類 別,有善業、惡業、無記業;有共業、不共業;有定業、不定業;

有引業、滿業等等。

例如,飛機失事,有些人罹難身亡,是因為他們有「共業」;

至於「不共業」的人,便能倖免於難。「定業」好比法律已經開庭 宣判定讞,「不定業」表示還可以保外察看。定業雖不可免,但可 以藉著平日行善積德而重業輕報。再如:奉持五戒,可以受生人道,

這是「引業」;然而同樣生而為人,卻有美醜、強弱、高矮胖瘦、

貧富貴賤之分,這是「滿業」所致。總之,眾生的一切都離不開過 去、現在,乃至每個當下所造作的身、口、意業。

旅人為了行一趟遠路,必須準備多少乾糧?地鼠為了過冬,必 須預備多少糧食?為了好好走過生命中的每一條道路,為了安然度

(32)

過生命中的種種波折,我們是不是在平日就應該想到,要為自己準 備多少的道糧呢?因為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營建者,自己才是彩繪 自己生命的藝術家。

識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我們 應該禮讚八識,由於八識保存了一切的善惡業力,讓我們的生命充 滿無窮的希望!如果能藉著修福修慧來薰發阿賴耶識裡的種子,必 定能讓我們轉邪為正、轉穢為淨、轉苦為樂、轉凡為聖。

現世的我們,也許活得不夠稱意,不夠圓滿,但是,只要我們 肯自我反省,藉由八識的修行,改往修來,未來自然會有一番風光 霽月的人生!

(錄自《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唇音 b巴 p趴 m媽 f花 舌尖音 d打 t它 n拿 l啦 舌葉音 z渣 c茶 s沙 j也 舌根音 g家 k卡 ng牙. 圓唇音 gw瓜

唇音 b巴 p趴 m媽 f花 舌尖音 d打 t它 n拿 l啦.. 舌葉音 z渣 c茶 s沙 j也 舌根音 g家

通識課程 課名請勿 重複,例 如:籃球 或台灣歷

小一至小三 1.對知識產權有基本的認識, 例如明白何謂版 權。 2.開始注意如何安全、 正確和健康地使用互聯 網。..

二、惡香;三、平等香。謂能長養諸根大種名好香;若能損害諸根

聲母n-屬舌尖中鼻音,發音時舌尖頂住前齒齦,使氣 流不能從口腔出來,再改由鼻腔流出,稍不著意,便 發成同屬舌尖中音但發邊音的l-,於是,南( naam4 )讀 成藍( laam4 ),年( nin4

如不認識「老」的 讀音,拼音 lɑ̌o可幫 助認讀,不必依賴

、舌、身、意處清淨,耳、鼻、舌、身、意處清淨故一切智智清淨。何以故?若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