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新高中中史課程及考評發展歷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新高中中史課程及考評發展歷程"

Copied!
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17年3月19日

高中中國歷史課程 詮釋及學習評估

(2)

高中中國歷史課程詮釋及學習評估工作坊流程

時間 內容 講者

2:30-3:10 高中中國歷史課程詮釋:

1. 課程理念

2. 必修及選修單元介紹(舉隅)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 高級課程發展主任 李淑賢女士

3:10-3:50 高中中國歷史學習評估:

1. 中學文憑考試的評核 2. 相關評核資源

考評局評核發展經理 何致遠先生

3:50-4:00 休息

4:00-5:15 歷史探究和史料學習的學、教、評 香港真光中學區寶文老師 5:15-5:30 總結與提問 李淑賢女士、何致遠先生

區寶文老師

(3)

新高中中史課程及考評發展歷程

2009新學制推行

2013年短期檢討

2015年中期檢討

新高中課程的發展……

主要變動

課程:卷二選修單元:由兩個單元改為一個單元

考評:卷二選修單元,改為於一個單元內三選二題作答

主要變動

課程:取消校本評核,卷一、二課時重新分配 考評:卷一、二的評核分數、時間及比重作調節

(4)

課程文件

新高中中史課程

(5)

課程文件

新高中中史課程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kla/pshe/curriculum -documents.html#3213

(6)

課程宗旨 讓學生能夠:

理解重要歷史事件的由來、發展及相互關係

,從而掌握事物的變革軌跡及發展趨勢,以 古鑑今,策畫未來;

整理、綜合及分析相關的歷史資料,運用 歷史探究的方法,提升思辨及評價史事的 能力;

認知與理解

歷史研習技能

(7)

課程宗旨

培養解難、內省、批判及創意思維等技能,提 升學生處理日常生活事務及參與社會決策的能 力;

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孕育個人對社會、國家 及民族的責任感;

讓學生能夠:

體會中外文化交流的意義,欣賞中國文化 的特質與價值所在,建立民族認同感,尊 重不同的文化與承傳。

共通能力

價值和態度

價值和態度

(8)

課程目標 讓學生能夠:

• 了解中國政治歷史的面貌與治亂因由、社會和民族的發展狀況與演進關 鍵;

• 掌握歷史與文化的承傳變化,並藉此對當前生活的背景有更深的體會;

• 以歷史思維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相互關係、事態的演變脈絡等,

從而了解歷史現象,並據此建構個人的史觀;

• 採用探究式學習的路向及歷史研習的方法,層層遞進,由理解至綜合應 用,由解難至創造,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知識的遷移,從而建立面對社 會和人生問題時所需要的分析、判斷、應變及實踐等能力,以期在未來 更具能力參與社會事務及處理個人問題;

• 運用各種整理史料的方法以及通暢之語言、文字表達學習歷史的成果。

• 情智並重。在研習民族融和的過程、國家發展的歷史以及歷史人物的言 行時,在移情共感及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提高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 歸屬感,建立個人優良的品德和公民意識等;

• 兼容並蓄。在學習中國與世界其他民族、國家交往的歷史,培養有容乃 大的胸襟,懂得欣賞及尊重其他文化體系的特質與價值,以期在全球化 的世界裏更具廣闊遠大的視野

知識

技能

態度與 價值觀

(9)

中史教育、中史課程、中史學習

無須/從認識

必須 認識

應該認識 可以認識

學生為本?

有選擇性

調節?

(10)

(II) 「歷史專題」部分

高中中史課程架構與理念

高中一 高中二 高中三

以主題式設計 選修一個單元

高中一 高中二 高中三

【必修部分】

(I) 「歷代發展」部分(側重時序設計)

甲部課程 乙部課程

【選修單元】

(III) 歷史研習的態度與方法

• 古今並重原則

• 突出不同歷史 時期的主要發 展特點

• 參照會考及高 考課程的治亂

興衰 • 在較廣闊的層面上從文

化、地理、人物、制度、

宗教及性別方面認識中 國歷史及文化

• 照顧學習的多樣性

(11)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必修部分

必修部分課程內容特色:

 主要根據2004年9月實施的中國歷史科中四至中五課程而按需要而稍作調適。

學習重點的說明,但 老師較少直接閱讀 常見 : 一般教科書都用

作標題/綱領

配合探究學習,把課題的「說明」部分作修飾,刪去具 價值判斷的文詞, 方便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探究

明清兩代,君主權力高張。明太祖、明成 祖、清聖祖、清世宗均致力於強化君主對中 央、地方和臣民的管治。君主集權,遂成為

兩代政治運作上顯著的特色。

明清兩代,君主獨攬大 權,君主權力高漲而臣 下權力低落。明朝太祖 和成祖兩代, 已形成君 主集權之勢;清代則經 康熙、雍正收束權柄 , 君權更高度集中 。君主 集權,為明清日後造成 特殊的政治形態 ,影響 深遠。(會考課程說明)

相輔相成

(12)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必修部分

必修部分課程內容特色:

• 六朝的江南開發 (移 入選修單元)

舉隅

 配合新課程的架構而進行課題重組

魏晉南北朝

1. 北朝的漢胡融和

2. 東晉及南朝的士族與 寒門

3. 六朝的江南開發

(會考課程課題) 對比

(13)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必修部分

• 只涉及課題名稱修訂

舉隅

2.圖強運動

• 圖強運動的歷程

• 圖強運動的特色

(會考課程課題、學習重心)

必修部分課程內容特色:

 字眼修辭

(14)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必修部分

教學思考點:

如何串連點(歷史事件)、線(事件之間的連繫)

• 統一六國原因 

• 評價秦皇統治

 個人功過

 政策成效、影響(會 旁及與秦朝速亡關 係 – 主次有別)

• 西漢初年無為而治的後 遺症是漢武尊儒的一個 因素。

 會涉及對無為而治措施 的基本認識– 主次有別

舉隅 • 考慮課時、學生能力及

學習主次…..

(15)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闡釋舉隅)

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選取能洞悉時代轉變而作出積極回應的知識分子,研 習他們的經歷,以觀察不同時代的歷史變遷 (頁22)

本單元旨在讓學生從不同年代、不同 類型的知識分子身上,

學習他們獻身國家與事業的高尚情操

(16)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闡釋舉隅)

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能洞悉時代轉變而作出積極回應的知識分子,研習他們 的經歷,以觀察不同時代的歷史變遷

知識分子的特色、與 時代的互動關係

個案研究:不同時空 人物的貢獻國家方式

課題 學習要點

1.中國知識分子 的特色

知識分子的個案研 究:

• 孔子

• 司馬遷

• 王安石

• 何啟

• 梁啟超 2.時代與知識分

子的互動 3.實踐理想與貢

獻時代

注意政治環境與人的 思想的互動關係

注意政治環境與人的 思想如何影響他的活

內容編排的 規律性很強

(17)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闡釋舉隅)

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課題 學習要點

1.中國知識分 子的特色

知識分子的個案研究:

• 孔子

• 司馬遷

• 王安石

• 何啟

• 梁啟超 2.時代與知識

分子的互動 3.實踐理想與

貢獻時代

士即知識分子 以天下為己任、先 天下之憂而憂……

誰是中國知識分子?

有甚麼特點?

實踐理想方式? 進與退、治與議、

師與吏……

時代/時勢

(18)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闡釋舉隅)

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課題 學習要點

1.中國知識分 子的特色

知識分子的個案研究:

• 孔子

• 司馬遷

• 王安石

• 何啟

• 梁啟超 2.時代與知識

分子的互動 3.實踐理想與

貢獻時代

如何實踐理想

進與退之間:從政作為  為師誨人 (事例) 成果/影響?

時代特色:春秋時期…..禮樂崩壞

互動 孔子理想

怎樣的理想?這些理想如何受時代影響?...

孔子的事蹟、理想呈現了怎 樣的知識分子特質?

個人經歷

(19)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闡釋舉隅)

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課題 學習要點

1.中國知識分 子的特色

知識分子的個案研究:

• 孔子

• 司馬遷

• 王安石

• 何啟

• 梁啟超 2.時代與知識

分子的互動 3.實踐理想與

貢獻時代

如何實踐理想

撰寫《史記》內容怎樣呈現他的思想/理想?

成果/影響?

時代特色:漢朝盛世

互動 司馬遷以史述志

為何以史述志?有甚麼理想?這些理想 如何受時代影響?...

個人經歷

司馬遷的事蹟、理想呈現了 怎樣的知識分子特質?

(20)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闡釋舉隅)

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課題 學習要點

1.中國知識分 子的特色

知識分子的個案研究:

• 孔子

• 司馬遷

• 王安石

• 何啟

• 梁啟超 2.時代與知識

分子的互動 3.實踐理想與

貢獻時代

如何實踐理想

推動變法變法怎樣呈現他的思想/理想?

成果/影響?

時代特色:北宋國勢國力

互動 王安石救世濟民思想

怎樣的理想?這些理想如何受時代影響?……

個人經歷

王安石的事蹟、理想呈現了 怎樣的知識分子特質?

(21)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闡釋舉隅)

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課題 學習要點

1.中國知識分 子的特色

知識分子的個案研究:

• 孔子

• 司馬遷

• 王安石

• 何啟

• 梁啟超 2.時代與知識

分子的互動 3.實踐理想與

貢獻時代

如何實踐理想 立足香港關懷中國:事例

行誼怎樣呈現他的思想/理想?成果/影響?

時代特色:清末民初香港

互動 何啟 – 學貫中西的華人菁英 怎樣的理想(對中國、香港)?這些理想 如何受時代影響?……

個人經歷

何啟的事蹟、理想呈現了怎 樣的知識分子特質?

(22)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闡釋舉隅)

單元三:時代與知識分子

課題 學習要點

1.中國知識分 子的特色

知識分子的個案研究:

• 孔子

• 司馬遷

• 王安石

• 何啟

• 梁啟超 2.時代與知識

分子的互動 3.實踐理想與

貢獻時代

如何實踐理想

從傳統到現代、從政到為學:事例

行誼怎樣呈現他的思想/理想?成果/影響?

時代特色:清末民初

互動 梁啟超 – 由傳統走向現代(時代劇變) 怎樣的理想?這些理想如何受時代影響?(不 同階段的轉變)……

個人經歷

梁啟超的事蹟、理想呈現了 怎樣的知識分子特質?

(23)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闡釋舉隅)

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

以重要的制度變革為例,認識和探究制度與政治演變 的關係(頁22)

本單元旨在讓學生從田制、兵制與科舉制的發展,洞察制度 與政治演變的關係

(24)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闡釋舉隅)

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

概論:從一類制度看其對 政治某一方面發展的關係

專論:對特定時期某制度 作深入探究

課題 學習要點

1.田制與 政治興衰

• 概論:田制發展的特色-從井田制的規 畫到均田制的破壞

• 專論:北魏至唐中葉期間均田制發展與 政治興衰的關係

2. 兵制與 國勢強弱

• 概論:兵制發展的特色-徵兵制與募兵 制取捨

• 專論: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國弱的 關係

3. 科舉制 與人才消

• 概論:科舉制發展的特色-從唐到清科 舉制內容的轉變與人才消長的關係

• 專論:明代科舉制與人才消長的關係

(25)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闡釋舉隅)

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

課題 學習要點

1.田制與 政治興衰

• 概論:田制發展的特色-從井田制的 規畫到均田制的破壞

• 專論:北魏至唐中葉期間均田制發展 與政治興衰的關係

2. 兵制 與國勢 強弱

• 概論:兵制發展的特色-徵兵制與募 兵制取捨

• 專論: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國弱 的關係

3. 科舉 制與人才 消長

• 概論:科舉制發展的特色-從唐到清 科舉制內容的轉變與人才消長的關係

• 專論:明代科舉制與人才消長的關係

概論:中國以農立國,安土重遷,而田制 最大目的:耕者有其田、為民制產

從井田制到均田制的發展歷程(宏觀 層面),如何實現為民制產精神(內容)?

土地分配與 政權穩定

專論:北魏至唐中葉均田制(微觀層面)

土地兼併與 社會動亂

推行背景、原因 內容特色

成效

失效原因:

內在、外在因素 影響

(26)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闡釋舉隅)

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

課題 學習要點

1.田制與 政治興衰

• 概論:田制發展的特色-從井田制的 規畫到均田制的破壞

• 專論:北魏至唐中葉期間均田制發展 與政治興衰的關係

2. 兵制 與國勢 強弱

• 概論:兵制發展的特色-徵兵制與募 兵制取捨

• 專論: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國弱 的關係

3. 科舉 制與人才 消長

• 概論:科舉制發展的特色-從唐到清 科舉制內容的轉變與人才消長的關係

• 專論:明代科舉制與人才消長的關係

概論:中國兵制的特點:兵以農為主 徘徊於徵兵與募兵制之間取捨

(宏觀層面)徵兵制與募兵制優點、缺 點;兩者取捨的考慮因素(內容、準則)

兵制與國勢強大

專論:唐(府兵制)、明(衞所制)與國 勢強弱(微觀層面)

兵制與國力衰弱

推行背景、原因 內容特色

成效

失效原因:

內在、外在因素 影響

(27)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闡釋舉隅)

單元四:制度與政治演變

課題 學習要點

1.田制與 政治興衰

• 概論:田制發展的特色-從井田制的 規畫到均田制的破壞

• 專論:北魏至唐中葉期間均田制發展 與政治興衰的關係

2. 兵制 與國勢 強弱

• 概論:兵制發展的特色-徵兵制與募 兵制取捨

• 專論: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勢國弱 的關係

3. 科舉 制與人才 消長

• 概論:科舉制發展的特色-從唐到清 科舉制內容的轉變與人才消長的關係

• 專論:明代科舉制與人才消長的關係

概論:科舉制為唐宋以後最重要的選官 途徑,直接影響人才的來源與質素

(宏觀層面)科舉制度的特色、期間的 變化?

科舉制的內容與人才的來源、質素有 甚麼關係?(內容、準則)

專論:明代科舉制與人才消長(微觀層面)

內容及形式 成效:人才培育、

官員質素、管治 (官僚集團成分、

社會階級流 動)……

失效:人才消減、

官員質素、管治 (官僚集團成分、

社會階級流 動)……

(28)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

以「五四運動」為切入探討中國文化與傳統的特質 及其變遷 (頁22)

本單元以五四運動為研習的起點,旨在讓學生藉五四時期知 識分子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的批判與整理,認識中國傳統文 化的特點,進而歸納出個人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發展與創新 的體會。

(29)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一:二十世紀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承傳與轉變

五四前(背景)

五四時期

五四後:民國

五四後:新中國

怎樣的傳統文化? 儒家文化

批判、擁護及整理 代表人物 成果

西方新思潮衝擊

與批判 民主與科學 馬列毛思想

文革思想 新儒家……

傳統文化的承傳與 創新

(30)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二:地域與資源運用

強調空間的概念,研究資源如何促進地域的發展 (頁22)

本單元旨在讓學生藉「國都興廢」、「資源運用」及「中外 接觸」三視角,來了解「地」在歷史發展上的重要性。

(31)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二:地域與資源運用

強調空間的概念,研究資源如何促進地域的發展(頁22)

本單元旨在讓學生藉

「國都興廢」

「資源運用」

「中外接觸」

三視角,來了解「地」

在歷史發展上的重要 性。

課題 學習要點

1.黃河流域 • 黃河與國都興廢

• 唐代的長安 2.長江流域 • 長江與資源運用

• 南宋的臨安 3.珠江流域 • 珠江與中外接觸

• 清代的廣州

分析一個地域 環境、特色

以特定時期的 一個都城作深 入探討

注意政治環境與自然環境因 素影響下的地域發展特色

(32)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二:地域與資源運用 地域的環境、特色

• 中國大部分政權(長安、洛陽、開封等) 都建都於黃河流域

• 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與農耕文化

• 國都的選址考慮:自然環境(如地勢)、

軍事、政治(如不同集團)、經濟(如糧運)

• 戰亂對國都興廢與政治發展的影響 都城例子:

• 唐代建都長安的原因及建置

• 唐代長安的盛況與衰落

• 唐代長安的文化……

課題 學習要點

1.黃河流域 • 黃河與國都興廢

• 唐代的長安 2.長江流域 • 長江與資源運用

• 南宋的臨安 3.珠江流域 • 珠江與中外接觸

• 清代的廣州

(33)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二:地域與資源運用 地域的環境、特色

• 長江、江南的關係

• 長江的自然環境與水利開發

• 江南的開發概況:農田水利、手工業、

工商業等發展

• 經濟重心南移 (發展歷程、原因……) 都城例子:

• 南宋臨安背海建都 – 原因

• 南宋臨安的建置特點 – 如何 見證江南水利建設、農田開 墾、人口繁衍、巿鎮興起等

• 南宋臨安工商業與文化的發

課題 學習要點

1.黃河流域 • 黃河與國都興廢

• 唐代的長安 2.長江流域 • 長江與資源運用

• 南宋的臨安 3.珠江流域 • 珠江與中外接觸

• 清代的廣州

(34)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二:地域與資源運用 地域的環境、特色

• 珠江流域的自然環境

• 珠江流域與海外貿易:貿易特色(朝貢、

管治機關、接觸人物)、與工商業發展 的關係:

都城例子:

• 清代廣州作為對外貿易與中外接 觸據點的原因(地理、經濟條件)

• 清代廣州一口通商政策與十三行 貿易 (政治因素)

• 清代廣州商品經濟特色

• 清代廣州的中外文化交流情況

課題 學習要點

1.黃河流域 • 黃河與國都興廢

• 唐代的長安 2.長江流域 • 長江與資源運用

• 南宋的臨安 3.珠江流域 • 珠江與中外接觸

• 清代的廣州

(35)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五: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

認識四種主要宗教在中國的傳播,以及因宗教傳播而 產生的文化交流(頁22)

本單元讓學生研習四種主要宗教在中國的發展與傳播,認識 不同文化的發展、調適與融合

(36)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五: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

本單元讓學生研習四種主要宗教在中國的發展與傳播,認識不同文化的發展、

調適與融合

概論:影響宗教在中國傳播 的因素(如政治)、四種宗教 在中國的傳播方式、發展概 況及對中國的影響/相互影

專論:不同宗教與中國文 化的融和交流/衝突情況

課題 學習要點

1.道教 • 概論:漢魏南北朝道教的傳播與文化交流

• 專論:南北朝道教與 佛教的衝突與調和 2.佛教 • 概論:漢唐期間佛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唐代佛教與中國文化的交融 3. 伊斯蘭

• 概論:宋元期間伊斯蘭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元代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的互動 4.基督宗

• 概論:明清時期基督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明末清初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衝突與調和

(37)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五: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 概論:

時限:漢魏兩晉南北朝

傳播:形成與發展、傳播特色

文化交流:對本土與外來文化的兼 採共融

專論:

時限:南北朝

探究重點:與佛教的衝突與融和

 南北朝道教的發展特色

 與佛教衝突與調和的因素、具體 事例(如北魏太武帝、北周武滅佛)、

影響

課題 學習要點

1.道教 • 概論:漢魏南北朝道教的傳播與文化交流

• 專論:南北朝道教與佛教的衝突與調和 2.佛教 • 概論:漢唐期間佛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唐代佛教與中國文化的交融 3. 伊斯

蘭教

• 概論:宋元期間伊斯蘭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元代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的互動 4.基督

宗教

• 概論:明清時期基督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明末清初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衝突 與調和

(38)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五: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 概論:

時限:漢至唐

傳播:佛教的傳入與發展、傳播特

專論:

時限:唐

探究重點:與中國文化的交融

 唐朝佛教的發展及傳播特色

 與中國文化的衝突與調和、具體 事例、相互影響

課題 學習要點

1.道教 • 概論:漢魏南北朝道教的傳播與文化交流

• 專論:南北朝道教與佛教的衝突與調和 2.佛教 • 概論:漢唐期間佛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唐代佛教與中國文化的交融 3. 伊斯

蘭教

• 概論:宋元期間伊斯蘭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元代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的互動 4.基督

宗教

• 概論:明清時期基督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明末清初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衝突 與調和

(39)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五: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 概論:

時限:宋元

傳播:伊斯蘭教的傳入(始於唐)、發 展(宋元)與原因(貿易、交通等)、傳 播特色(政治與經濟主導)

專論:

時限:元

探究重點:與中國文化的互動

課題 學習要點

1.道教 • 概論:漢魏南北朝道教的傳播與文化交流

• 專論:南北朝道教與佛教的衝突與調和 2.佛教 • 概論:漢唐期間佛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唐代佛教與中國文化的交融 3. 伊斯

蘭教

• 概論:宋元期間伊斯蘭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元代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的互動 4.基督

宗教

• 概論:明清時期基督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明末清初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衝突 與調和

(40)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五: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 概論:

時限:明清

傳播:明清兩朝基督宗教來華傳教 的概況與特色(如不同傳教士的傳教 特色)

專論:

時限:明末清初

探究重點:與中國文化的衝突與調

 天主教在中國的發展

 特色

 發展—由接納到拒絕 (事例)

 西學東傳

課題 學習要點

1.道教 • 概論:漢魏南北朝道教的傳播與文化交流

• 專論:南北朝道教與佛教的衝突與調和 2.佛教 • 概論:漢唐期間佛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唐代佛教與中國文化的交融 3. 伊斯

蘭教

• 概論:宋元期間伊斯蘭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元代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的互動 4.基督

宗教

• 概論:明清時期基督教傳播的特色

• 專論:明末清初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衝突 與調和

(41)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六:女性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

探討女性在中國歷史上擔當的角色與享有的社會地位 (頁22)

本單元旨在讓學生從傳統與現代兩個角度,分析女性社會地 位的轉變過程及因由

(42)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六:女性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

本單元旨在讓學生從 傳統與

現代兩個角度,

分析女性社會地位的 轉變過程及因由

課題 學習要點

1.中國傳統女性的 角色

• 中國傳統社會女性典範的特點

• 理學思想下女性地位的特色

• 2.近代中國女性

角色的轉變 • 近代社會的轉變:新思潮與 婦權思想的關係

• 二十世紀前期女性在政治、

社會及經濟的新角色

• 二十世紀後期影響女性地位 的新社會政策

地位轉變受思想、政治、政策等影響 (因由)

 地位轉變要透過具體事例闡釋、呈現 (特色)

(43)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六:女性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

課題 學習要點

1.中國傳統女性 的角色

• 中國傳統社會女性典範的 特點

• 理學思想下女性地位的特色

• 2.近代中國女

性角色的轉變 • 近代社會的轉變:新思潮 與婦權思想的關係

• 二十世紀前期女性在政治、

社會及經濟的新角色

• 二十世紀後期影響女性地 位的新社會政策

傳統女性是怎樣的?

宋以前 宋至清

思想:三從四德倫理觀

特色:不同方面的事例 生活風俗(如守節) 婚姻家庭角色……

(44)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單元六:女性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

課題 學習要點

1.中國傳統女性 的角色

• 中國傳統社會女性典範的特

• 理學思想下女性地位的特色 2.近代中國女性

角色的轉變 • 近代社會的轉變:新思潮 與婦權思想的關係

• 二十世紀前期女性在政治、

社會及經濟的新角色

• 二十世紀後期影響女性地 位的新社會政策

現代女性是怎樣的?

民國 共和國

思想:新思潮與婦權思想

新角色:透過事例說明 政治:從政、革命…….

社會:教育、文藝活 動……

經濟:工作……

新社會政策:從政策看如何 影響婦女地位,例如:

普及教育、生育政策……

(45)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教學思考點:

選修部分的編排特色與教學安排策略

課題 學習要點

1.中國知識 分子的特色

知識分子的個案研究:

孔子

司馬遷

王安石

何啟

梁啟超 2.時代與知

識分子的互 3.實踐理想 與貢獻時代

時序概念較強 1.中國傳統女課題 學習要點

性的角色

• 中國傳統社會女性典範的特點

• 理學思想下女性地位的特色

2.近代中國 女性角色

的轉變

近代社會的轉變:新思潮與 婦權思想的關係

二十世紀前期女性在政治、

社會及經濟的新角色

二十世紀後期影響女性地位 的新社會政策

配合必修部分的進度,同時進行教學?

配合必修部分的溫習?

(46)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 選修部分

教學思考點:

選修部分的編排特色與教學安排策略

概論、專論/ 宏觀到微觀 課題 學習要點

1.黃河流域 • 黃河與國都興廢

• 唐代的長安 2.長江流域 • 長江與資源運用

• 南宋的臨安 3.珠江流域 • 珠江與中外接觸

• 清代的廣州

課題 學習要點

1.田制 與政治 興衰

概論:田制發展的特色-從井 田制的規畫到均田制的破壞

專論:北魏至唐中葉期間均田 制發展與政治興衰的關係 2. 兵制

與國勢 強弱

概論:兵制發展的特色-徵兵 制與募兵制取捨

專論:唐、明兩代徵兵制與國 勢國弱的關係

3. 科舉 制與人 才消長

概論:科舉制發展的特色-從 唐到清科舉制內容的轉變與人 才消長的關係

專論:明代科舉制與人才消長 的關係

課題 學習要點

1.道教 概論:漢魏南北朝道教的傳播與文化交

專論:南北朝道教與佛教的衝突與調和 2.佛教 概論:漢唐期間佛教傳播的特色

專論:唐代佛教與中國文化的交融 3. 伊斯

蘭教

概論:宋元期間伊斯蘭教傳播的特色

專論:元代伊斯蘭教與中國文化的互動 4.基督

宗教

概論:明清時期基督教傳播的特色

專論:明末清初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衝

突與調和 概論與專論的教學協調?

如何建立學習框架?

(47)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教學思考點:

選修與必修的分別

選修內容

必修甲部 必修乙部

廣度:對中國歷史的整體發展有全面認識 廣度:內容延展至政治史以外

深度:探究層面

分為五個時期,每個時期選取 突顯該時期特色的課題

點」(歷史事件)較少

分為三個時期

點」(歷史事件)較多 學、教、評深度與必修內容

可有分別?

(48)

高中中史課程詮釋

教學思考點:

照顧學習差異

學習內容 – 廣度、深度?

同儕學習、以強帶弱?

教學材料參考

(49)

高中中史課程學與教資源介紹

附 件 二 : 由 課 程 發 展 處 發 展 的 中 國 歷 史 教 材 (2000-2016)

年份 名稱 適用年級

2016 按圖索證────從圖象考證近現代中國的歷史發展 初中及高中 2016 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圖片集:徐宗懋藏品選 初中及高中 2014 透過虛擬展覽學習中國歷史:【一統天下:秦始皇帝的

永恆國度】互動學習教材套

初中及高中

2013 歷史影像中的近代中國────徐宗懋藏品選 初中及高中 2012 女性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選修單元六講座記錄) 高中

2011 高中中國歷史(中四至中六)課程支援教材:探究式學 習與歷史材料的運用

高中

2010 高中中國歷史(中四至中六)課程支援教材:必修部分

(甲部及乙部)

高中

2010 高中中國歷史(中四至中六)課程支援教材:選修部分

(單元一至六)

高中

2010 高中中國歷史(中四至中六)課程支援教材

光碟(包括所有高中中國歷史的必修及選修單元)

高中

2009 改革-革命-再革命-繼續革命-告別革命(改革開 放)的歷程 1900-2000 年

高中

(50)

教學資源

http://www.hkedcity.net/ 香港教育城

主頁最下方

(51)

教學資源

http://www.hkedcity.net/ 香港教育城

直接利用搜尋工具輸入關鍵 詞,並剔選學習領域

(52)

教學資源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歷史科培訓活動資料

http://www.edb.gov.hk/tc/curriculum- development/kla/pshe/references-and- resources/chinese-history/index.html

(53)

高中中史課程學與教資源介紹

另見派發資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Google Image Search... Youtube

案: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句,論君子之學,需內外兼重;

在西漢,鞏固封建專制統治的三綱五常、君權神授等思想並沒有和長生不死的神仙方士

人物及身份 鄭和、明朝使臣 哥倫布、航海家 航線 劉家港 — 非洲東海岸、紅海沿岸 西班牙—巴拿馬群島 時間

牆體附有敵臺 7062 座、馬面 3357 座、烽火臺 5723 座、關堡 1176 座、相關 遺存 1026 處、新發現各類遺蹟 498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儒效〉)因 此,「君子理天地」係指君子於天地間理成「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固指秩序,但 同時也指不同人的份(責任)。言秩序,則

文藝復興時期 文學、數學 方言文化 希臘人文 理性美學 君權專制. Giovan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