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故此,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故此,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旨在發展國民中學人權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之教學活動設計。研 究者根據研究目的,藉由國內外人權教育之相關文獻,瞭解人權教育之重要精 神與內涵;同時參考前人設計的教案與詮釋出九年一貫能力指標的核心內涵,

發展出適合國中生學習人權教育的教學活動,接著嘗試於學校八年級的班級內 實施,再蒐集學生之回饋資料做為修改及檢討之依據。

茲將研究方法、研究流程、研究對象與場景以及資料蒐集與分析,依次說 明如後。

第一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在於發展人權教育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活動設計,以協助教 師人權教育的教學,或是編製人權教育教材之參考。為達此一目的,研究者必 須時常親自進入教材實際操作的現場,以便蒐集到最詳實的資料,方能增加本 研究的信度。

故此,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法。「質性研究」一詞,意指非由統計程序或 其他量化方法來獲得研究發現的任何類型研究,而質性分析的目的即在發現原 始資料間的概念和關係,然後將其組織成一個理論性的解釋架構。基本上,質 性研究有三項主要內涵。第一是資料,可從許多不同來源取得,例如:訪談、

觀察、記錄等;第二是程序,包括概念化及縮減資料並依其屬性來推衍類別;

第三是編碼,為概念化、連結、推衍等程序(吳芝儀、廖梅花,民 90)。

質性研究法種類相當多,研究者則採用個案研究法。

一、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為一種實徵性的探究方法,研究生活情境脈絡中的當時現 象(Robert&Sari,李奉儒等譯,民 90),其提供了一個途徑,讓我們能重 新思考教育研究的理念及作法,希望藉由研究獲得的知識能掌握教育現象

(2)

53

在特定環境下的脈絡;更希望能結合教育人員的活動經驗,以改進教育實 務(吳美靜,民 92)。故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並運用文獻分析、觀察、

訪談多元方式來蒐集資料,以下將分別加以介紹。

(一)文獻分析法

蒐集與本研究相關之文獻及資料,藉由整理、歸納、分析等方式 進行既有文獻之資料處理,以探討人權教育的相關意涵,作為研究發 展現階段人權教育教材之基礎。

(二)觀察

在社會科學中,觀察研究法是一種蒐集社會初級訊息或原始資 料的方法。這種方法是透過直接感知和直接記錄的方式,獲得由研 究目的和研究對象所決定的一切有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行為的情 報。觀察雖然主要是依賴視覺獲取訊息,但它也運用其他感官,如 聽覺、觸覺和直覺等等作為輔助(袁方,民 91)。觀察法有許多種類,

根據「觀察者角色」來分類,本研究是屬於參與觀察,而研究者與 觀察員則扮演「作為參與者的觀察者」的角色。

因此,在這班級裡,研究者的身份是被所研究和觀察的群體知 道,即人們都知道研究者是一個研究人員。參與觀察法最大的優點 就是研究者生活在所研究的對象之間,對許多現象都能夠得到生動 具體的感性認識。同時他還能公開詢問他想瞭解的任何問題,可蒐 集到許多其他方法難以得到的資料。

本研究的觀察項目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觀察記 錄,二是觀察員的記錄與心得。由於教師身為觀察者又兼任教學者,

為避免流於主觀,因此,另有一名人員在現場協助觀察,將能更加 正確地掌握教學實施的情況。

(三)訪談

(3)

在蒐集資料上,訪問是相當有效與妥當的方式,凡是可用言語 描述的事件、情境及內在經驗,都可運用它來蒐集,但在研究裡訪 談法適合用來彌補其他方式的不足,而非獨立使用(韓培爾,民 92)

本研究中採取的訪談方式可分為正式與非正式的訪談,主要的 訪談對象為研究者實施活動教學該班的學生及其導師。正式的訪談 的形式採半結構式,由研究者事先根據研究目的擬好訪談問卷,交 由學生做開放性回答,將可較深入地獲得待解問題的答案。而非正 式的訪談不準備問卷,僅藉由與學生或導師日常生活相處中的對 話,得知學生的學習成效與看法。

二、個案研究的內在效度-三角檢核法

為使研究能更具說服力且正確性,其中一個最典型的方法就是三角 檢核法(Altrichter,Postch & Somekh,1983;引自夏林清譯,民 86),即 針對同一事件使用一個以上來源的資料,並透過不同的資料、方法與人員 進行交叉檢核(王文科,民 90),可從「蒐集方法」「來源」「分析者」

等方面來進行三角檢核。

因此,三角檢核法的使用,在於針對同一現象,利用各種不同的方法,

蒐集不同來源和型態的資料,以減低或避免個人主觀的偏見,增進研究判 斷的正確性(葉惠貞,民 92)。故而,研究者為了能將資料做交叉相互印 證,針對同一教學活動,將有「觀察」「訪談」等資料蒐集方法;而資料 來源則有來自學生聯絡簿、學習單,教師自我省思及教室觀察員的記錄等 輔助;並從觀察員、導師、學生多方面訪談來了解教學活動設計的良窳。

本研究主要以質化資料分析為主。研究者先將上課、學生訪談錄音檔 案加以記錄整理,再根據研究目的挑出重要敘述句或對話內容加以歸納。

最後把觀察員的記錄單、學生撰寫的學習單等資料的內容,進行多次的閱 讀、分類、比較,運用三角檢核的方式,再加上撰寫教師省思札記來控制

(4)

55

自我偏見的產生,可大大提昇研究的內在效度,進而掌握整個研究過程的 脈絡,並有系統地撰寫研究報告,確定最後的教學方案。

(5)

第二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的流程可細分如下:

壹、確立研究問題

由於研究者本身之前曾參與過相關的人權教育研究,且本身亦從事教 職數載,有感於人權教育的重要,因而對於此一問題相當感興趣,盼能藉 由國中人權教育的推行,進而達成人權理念向下紥根的目標。

貳、蒐集相關文獻,進行文獻探討

選定研究主題後,為使研究者能深入了解人權的意涵,且進而能運用 良好的教學策略來設計教學活動,因此,必須不停地蒐集並閱讀相關的資 料,釐清研究的方向並逐步架構出本研究的雛型。

參、發展教學活動設計

接著研究者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分析教材內容,由於研究者所選擇的 教學對象為八年級,故而採用 93 學年度八年級的教科書康康版(化名) 教學單元設定在第四冊第四課「衝突的處理」、第五課「訴訟程序」、第六 課「少年的法律常識」,配合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人權能力指標,運用融 入的方式,發展教學活動設計。

肆、進入研究情境

完成教學活動設計後,由研究者自行進入教學現場實施教材,除了進 行研究外,並隨時觀察學生反應與學習狀況,以了解教學活動設計之優劣。

伍、蒐集質性資料

每回教學活動結束後皆需撰寫的省思札記、學生的學習單、聯絡簿、

與學生、導師的個別訪談、上課錄音等皆是寶貴的質性資料,經過整理分 析後可作為之後教材修正之依據。

(6)

57

陸、內容分析

將教學過程中所蒐集到的質性資料加以整理歸納,並發展出資料中的 重要概念,據此有系統地解釋繁複的資料,同時再三審視與分析,抽繹出 研究重點,形成研究之內涵(黃佩貞,民 94)

柒、退出研究情境

本研究預計於民國九十四年六月底,即九十三學年度第二學期末時退 出研究情境。

捌、撰寫研究報告

分析完資料後,回頭檢視研究問題,確定正確毫無疑問後,研究者將 盡力以流暢簡潔的文字完成整篇論文的撰寫。

為使研究流程一目瞭然,研究者將整個流程整理如下圖所示:

(7)

圖 3-1-1 研究流程圖 確定研究問題

蒐集相關文獻 進行文獻探討

發展教學活動設計

進入研究情境

蒐集質性資料

內容分析

退出研究情境

撰寫研究報告

(8)

59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場景

本節試著蒐集資料以了解研究對象與場景,將有助於日後的教案設計與研 究結果分析。

壹、研究對象

為求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本研究以研究者本身所任教的八年x班學 生為對象,由於研究者已教授該班一年半的時間,所以和學生的關係較為親近,

且對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較為熟悉。目前該班共有 30 位學生,男生 16 位,女生 14 位,該班學生班風自由活潑,但學習較為被動,上課發言與下課時的遊戲常 有違反人權精神的情況出現。而八年級下學期的課程適逢法律部分,與研究者 的主題頗有相關之處。

貳、研究場景

本研究所選定的研究場景為本身所任教的人權國中(化名),計有普通班 58 班、體育班 3 班、身心障礙資源班計 2 班、學習困難資源班 1 班,全校學生共 1800 人左右,各班中的男女比例為男生略多,每班人數大約在 30 人左右,人數 不算太多,因此,每位學生可分享的教室空間尚稱寬敞。總校地佔地 3.9323 公 頃,除教學區外,現有 200M 跑道、游泳池及各類球場。

目前學校共有男女教師共 105 人,社會領域教師為 13 名,分別為歷史 5 人、

地理 4 人、公民 4 人,另外今年有兩位歷史實習老師在學校實習。每個月各領 域皆召開一次教學研究會,讓大家討論並溝通教學經驗。

由於學校位於台北市信義區四獸山旁,早期因容易淹水是人們較不喜歡居 住的地區,但就在整治河川、台北市政府將行政中心移至信義區後,許多房地 產及百貨業者陸續進入信義區開發市場,而在地居民因地價暴漲而一夕致富所 在多有,然舊社區內亦不乏老舊眷村、違建及山坡地危險建築,家長社經地位 差距懸殊,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差異極大。

(9)

參、研究者

一、研究者的專業背景

研究者於民國八十九年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畢業,歷經 一年的實習後至台北市人權國中(化名)任教,期間曾擔任三年的導師,

目前為公民科專任教師,帶職帶薪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 導研究所進修碩士學位。曾與鄧毓浩教授等人合作參與國科會九年一貫課 程環境價值融入教學之研究並發表成果。另外,民國九十二年亦跟隨由鄧 毓浩及董秀蘭兩位教授所率領的研究團隊,研究方向為「人權教育融入社 會學習領域之教學設計」,因此,對於人權教育產生濃厚的興趣,亦是影 響研究者此次論文寫作主題的重大關鍵。

二、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在此次研究中同時扮演課程設計者、課程實施者及評量者的角 色。

(一)課程設計者:研究者依據本研究之目的,參考九年一貫課程 人權教育能力指標的核心內涵,設計適合研究對象之課程,

同時在課程實施進行中,隨著學生的興趣或程度做適當的調 整。

(二)課程實施者:研究者以身為教學者的角色進入班級做教學活 動,依據完成的課程教案進行教學活動,身為教學者,必須 隨時掌握學生的反應以調整教學的方式及技巧,使學生保持 注意力及學習成效。

(三)評量者:研究者亦以評量者的身分於教學活動結束後,對於 學生的學習成效加以評估,並以此做為教學活動設計之修改 參考。

(10)

61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者嘗試以各種不同的方法,蒐集人權教育相關的文獻資料及學生、觀 察員對教材的反應與建議,接著採用質性分析,了解課程活動實施成效以撰寫 最後的研究報告。

壹、資料蒐集

為增加質性資料之可信度,研究者多方蒐集資料,包含文件及錄音資料,

以下將詳細說明之。

一、學生撰寫的學習單、聯絡簿:在某些單元裡,研究者會配合教學內 容事先設計學習單以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向,這些學習單不只是了解 學生吸收成效的法寶,亦記錄著學生成長的過程,故為一重要的文 件資料。至於聯絡簿則是親師生三方交流不可或缺的管道,每天的 生活小記寫下了學生上課的心情點滴,詳加閱讀便可找出許多針對 教學活動的回饋。

二、教師的省思札記:由於教師身兼教學者、觀察者、訪問者、分析者 等角色,為使研究者能保持應有的客觀性,因此,在每次教學活動 結束後,便努力將記憶中觀察到學生的反應及建議記錄下來,在自 我省思後尋找出更好的問題解決方案。

三、觀察員的觀察日記: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研究者與教師為同一人,

故而容易遺漏許多小細節,因此,尋找另一位觀察員在旁協助記錄 學生的行動及感受,有助於研究者了解學生上課情形。

四、錄音資料:研究者將上課、學生訪談錄音檔案整理出重點成為文件 資料,並加以分析歸納。

(一)教學記錄:本課程預計進行八節課(45x8=360 分鐘),每次 皆請觀察員協助錄音。

(11)

(二)學生訪談記錄:於全部教學結束後對學生進行訪談,內容則 以課堂進行的活動為主要大綱,有時會視學生特殊表現加以 了解。

(三)導師訪談記錄:一週僅有一節課的研究者對於任課班級的了 解畢竟不如帶班二年多的導師,因此在進行人權教育課程的 前後都與導師有半小時左右的訪談,藉以了解學生的反應與 基本資料,使研究的結果能更為可靠。

貳、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資料處理

本研究主要以質化資料分析為主,蒐集的資料包括學習單、省思札記、

觀察日記、錄音資料等。茲將本研究相關資料的處理方法簡述如後:代號

「單」是指學生課堂中的學習單;「思」代表教師自己教學後的省思札記;

「訪」是課後對於學生私下的訪談;「教」是每次教師課堂教學的記錄;代 號後的數字為該事件的日期;「T」是指老師,而「S」則是指學生。研究 者並將本研究資料管理編碼方式簡要羅列如下:

表 3-4-1 資料管理編碼表

編號 日期 內容

單 0513S1-1 94/05/13 1 號學生的第 1 份學習單

聯 0617S2 94/06/17 2 號學生的聯絡簿

思 0507 94/05/07 省思札記

訪 0624S4 94/06/27 1 號學生訪談

訪 0418T 94/04/18 導師訪談

(12)

63

教 0506 94/05/06 教師於 5 月 6 日的教學記錄

觀 0610 94/06/10 6 月 10 日的觀察日記

二、編碼

透過編碼的分析歷程,可將資料加以分解、概念化和整合,以形成理 論(吳芝儀、廖梅花,民 90)。研究者經由細讀轉錄後的逐字稿,從其中 摘錄出文句,進行編碼,逐句檢視其所涵蓋的意義及範圍,並在上面註明 類別、原件日期及出處。

三、譯碼

譯碼是一種發展「類別」的過程,由於本研究所蒐集到的多是文字資 料,所以經過轉譯之後的文字資料必須先確認其重要的關鍵概念,再將這 些重要概念進行適當的歸類、詮釋,使整理出來的資料可以形成有組織的 論題(黃佩貞,民 94),以供最後撰寫研究報告之用。

以上為本篇論文研究方法之介紹,從文獻探討中可得知推廣人權精神已成 為教育政策十分重要的一環,發展出一套國內適用的人權教育教材更是刻不容 緩。為使人權教育能受到廣泛的推廣與重視,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法,藉由班 級實驗後蒐集相關資料並檢討教學設計之優劣,盼能尋找出適合國中階段的教 學活動,對於人權教育的推展能有拋磚引玉之功效。

數據

圖 3-1-1 研究流程圖確定研究問題蒐集相關文獻進行文獻探討發展教學活動設計進入研究情境蒐集質性資料內容分析退出研究情境撰寫研究報告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進行全校朝會時,因該班班級秩序不佳遭學務主任於講臺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 如課室容額超過 30 ,但在任何班制 ( 包括 混合班 ) 的學童人數均為 30 人或以下,則 計算時可採用 30

 專業研習班,協助機構熟習 新條文及循規措施。歡迎個 人資料保障主任、負責合規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EE ) 光電工程學研究所(GIPO) 電信工程學研究所(GICE) 電子工程學研究所(GIEE)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CS IE )

(二) 106 學年度成人教育班秋季班、郭錫瑠基金會研習秋季班圓滿結束,共計 9 個 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