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泛藍與泛綠聯盟的形成與對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泛藍與泛綠聯盟的形成與對抗 "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六章 從二OO四年後各跡象觀察政黨重組之方向

我國自民進黨成立前的黨外時期起,發展迄今已歷經了三次的政黨重組,但 由於我國的政府體制與諸多政治制度,發展皆尚未成熟,政黨政治在未來仍有許 多發展空間。再者,在二OO四年除了有兩次具全國性質的選舉,其選舉過程與 結果的諸多變化可供觀察外,於年中立法院還首度通過了修憲案,雖然修憲案仍 待國民大會複決後始得確定,但根據此修憲案的內容,對於未來立法委員組合構 成與選舉方式有重大的變革,這將嚴重影響著我國政黨政治的發展。

本章將對我國第三次政黨重組後的諸多政治現象、選舉與制度做一整體的觀 察,以了解我國未來的發展可能方向。在第一節中,要先說明我國自第三次政黨 重組後所形成的「兩大陣營對抗」現象;第二節則要分析二OO四年的兩次選舉 過程與結果;影響未來我國是否再度發生政黨重組現象或重組方向的種種因素,

則在第三節中加以探討。

第一節 泛藍與泛綠聯盟的形成與對抗

壹﹒泛藍聯盟之形成

前已提及新黨與親民黨成立之背景因素,皆是以「反對李登輝作為」為其主 要動力。二OOO年總統大選國民黨敗選之後,李登輝在內外壓力下辭卸黨主 席,而隨著李系政團乃至台聯黨之形成,李登輝也被開除了黨籍,國民黨與李登 輝劃清界限的種種動作,被外界形容為「國民黨偏離李登輝路線」、「去李登輝 化」 ,發展至此時,新黨與親民黨當初反對國民黨路線,以及離開國民黨的因素,

可說已不復存在了。

由於敗選的陰影,接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於五二O新任總統陳水扁就職當

日,以既定行程為由,未出席典禮,即被民進黨形容成「不甘心敗選」;而新政

府上任,陳水扁總統先後提出「全民政府」與「少數政府」,引起憲政體制與組

(2)

閣權的爭議,激化朝野衝突。連戰與新政府這一連串不愉快的互動,讓他決心要 扮演好強勢的在野角色,以對抗執政黨的不當作為。而在國民黨失去執政權之 後,剩下的唯一舞台便是立法院,可是失去政權資源讓國民黨不再能有效掌握黨 籍立委的行動,所以必須採行合縱連橫的方式以制衡民進黨。對國民黨來說,曾 經是同黨同志,且在國家定位與統獨問題之立場相近的親民黨與新黨,似乎是最 佳選擇;同樣的,對親民黨與新黨來說亦是如此。於是,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 在國會中有默契地在許多重大議題,如工時案、核四停建案、總統罷免案、護照 加註「台灣」字樣、財劃法覆議案、漢語 VS.通用拼音……等的討論上形成夥伴 關係,共同對民進黨的施政形成壓力。如此的合作關係,便形成了日後所謂的「在 野聯盟」。在野聯盟的出現,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也有許多的解讀與研究,當 中較為大眾所討論的,是親民黨政治菁英的說法,他們曾以「屋頂理論」與「邦 聯制」來分析之:三黨其實是在同一個屋頂之下,但卻各有各的空間與政治理念,

而且,三黨之間的關係則非聯邦,而是邦聯,即在野聯盟是由三黨交出部分權力 形成的聯盟。在野聯盟能否不斷延續下去,必須存在著三項要素,即有共同理念、

良好的協商機制與高層密集互動,若此三者能夠充分配合,這個屋頂就可以鞏固 (聯合報,中華民國 90 年 11 月 16 日:3 版)。

要詳加說明的是,真正促使「在野聯盟」成立之導火線,其實應為二OOO

年十月二十七日連戰在與陳水扁總統會面後,行政院長張俊雄隨即親自主持記者

會片面宣布停建已經立法院通過的核四預算。行政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姿宣布停

建核四政策,在野黨紛紛串聯,醞釀推動退回總預算案、倒閣與罷免總統案。為

了因應核四停建之爭議,國、親、新三黨領導人,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

宋楚瑜、新黨全委會召集人郝龍斌,於同年十一月十一日舉行三黨領袖高峰會

議,會中不但針對憲政、兩岸、財經、治安、災後重建、政黨合作等六大議題進

行討論,亦達成「建立三黨領袖的溝通機制」 ,並決定在未來不定期召開,而高

峰會後三黨主席發表「護憲救台灣」共同聲明,企圖展現在野結盟的制衡力量。

(3)

此次在野政黨領袖高峰會,確立三黨制衡聯盟的機制,而在野聯盟成立後,也設 定了黨主席直接聯繫、黨幕僚長以及立法院黨團三個層級的聯繫(黃俊達,2001:

154)。這種國會中「在野聯盟」 、 「泛藍聯盟」的情況,在二OO一年立法院改選,

民進黨成為國會最大黨後更是明顯。

再者,二OOO年總統選舉的慘敗給了國、親、新三黨一個嚴厲且清楚的教 訓,就是在「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的首長選舉」中,雖然「泛國民黨勢力」合作 不見得一定能贏得選舉的勝利,但是當「泛國民黨勢力」發生分裂的時候,必定 將會重蹈二OOO年總統大選的覆轍,從前國民黨執政時代數次地方首長選舉的 經驗顯示如此,當時即將到來的台北、高雄兩直轄市長選舉,甚至總統選舉亦將 如此。於是對於泛國民黨勢力而言,如何形成一個穩固且能有效運作的「泛藍聯 盟」(Pan-blue coalition)作為選舉中合作的機制,是未來拿回中央執政權所必須先 克服的首要問題。因此,為因應二OO一年底的選舉,三黨領袖高峰會中也討論 到在野聯盟未來在選舉合作的可能性,國、親兩黨領導人都認為,不應排除「政 黨合作」的可能,於是在此次會議中也同時宣示在野三黨制衡聯盟的確立,並啟 動合作機制(黃俊達,2001:155)。

以選舉中實際的政黨聯合經驗來看,「泛藍聯盟」是到目前為止唯一有過成 功經驗的政黨聯合。早在一九九八年,由於新黨台北市長候選人王建煊的急流勇 退,讓馬英九能夠順利贏得台北市長選舉。然而,嚴格來說,這項勝利僅是國、

新合流的結果,因為國、新兩黨間並沒有正式的結盟關係,但這次的經驗卻是泛 藍陣營第一次成功的結盟嘗試。到了二OO一年的縣市長選舉,所謂的「泛藍聯 盟」才可算是真正地在選舉中出現。泛藍陣營在基隆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 縣雖然遭遇了許多結盟的阻礙,但後來都順利地將原本分裂的情形整合成功,而 除了台北縣外,其他泛藍結盟的縣市都以過半數的選票勝選,證明泛藍陣營若能 在選舉中結盟成功,將大大提高勝選的機率(鄧宇敦,2002:182)。所以很快地,

有了縣市長選舉結盟經驗的激勵,泛藍陣營在二OO二年北、高直轄市長中再次

(4)

進行整合,成功地讓馬英九繼續連任台北市長,但高雄市長選舉則因整合太慢,

最後未能勝選。由此觀之,在二OO一年的縣市長選舉,以及二OO二年的北、

高兩直轄市市長選舉中,三黨即採取選舉結盟之方式,來因應急欲趁國民黨分裂 之際擴大其政治版圖的民進黨,於是,便形成了所謂的「泛國民黨勢力」 ,即「泛 藍聯盟」之稱號。

貳﹒泛綠聯盟之形成

台聯黨之形成,其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即是李登輝為了解決民進黨上任當 時「朝小野大、立院空轉」之情形。李登輝對於當時政局的觀察,其基本態度是,

陳水扁政府執政團隊沒有經驗,使得我國經濟處境每下愈況,以及國民黨依恃其 在立法院的優勢對新政府蓄意杯葛,都是造成政局不穩定的兩大關鍵,因此,李 登輝決心催生新政黨,以協助新政府穩定政局的心意更形篤定。再者,面對二O O一年十二月一日的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基於整體選戰策略考量,於區 域立委部分僅提名八十一位,加上山地及平地原住民立委選舉各一位,總共才八 十三位立委候選人。就算選舉結果大勝,八十三位候選人全數當選,且政黨得票 率達五成,那麼不分區立委部分加上僑選立委還能分配到二十三席左右,如此一 來,民進黨所獲席次還是無法超過席次二二五席的過半數一一三席,因此民進黨 在本屆立委選舉根本無法憑藉一黨之力,掌握立法院過半席次,以維持政局的穩 定。職是之故,拉攏國民黨內本土派立委帶槍投靠,以裂解國民黨並壯大綠營即 為首要的戰略思考。然而,多數國民黨本土派人士卻鑑於政治資源有限,對立委 選前跳槽有所顧忌,而不願意脫離國民黨,因此無法促成國民黨於選前裂解,在 此情形之下,籌組政團來吸納各黨派人士,並於選後與執政黨合作,形成穩定政 局的另一股力量,變為不得不然的作為(謝侑道,2003:369)。基於上述兩個理 由,李系人馬積極運作建立了台聯黨,也由於台聯黨成立之理由即是幫助民進黨 擴大政治版圖,因而使台聯黨之建立理念與精神,與民進黨有許多重疊之處。

至於民進黨陣營這邊,也同樣面臨著必須進行聯合的困境,只不過民進黨尋

(5)

求「泛綠聯盟」(Pan-green coalition)的原因並不像「泛藍聯盟」是由政黨分裂所 催化的,而是源自於民進黨在國會的相對弱勢。在二OO一年年底的第五屆立法 委選選舉之前,民進黨縱使在中央拿下了總統寶座,因而能夠主導行政院人事的 組成,可是因為國會離下次改選還有一年多的時間,民進黨在立法院中的席次依 舊是政權輪替前的規模,根本無法與泛國民黨勢力抗衡,替行政院的政策護航,

使民進黨政府總是處於挨打的局面。可是到了二OO一年立委改選後,情況就發 生了變化:以李登輝作為精神領袖的台聯黨,便是以幫助民進黨政府取得過半席 次為目標而成立,並且在這次選舉中成功奪下十三席,雖然沒有達到原本李登輝 所預期的三十五席,也遠遠不如國民黨的六十六席與親民黨的四十四席,僅是立 法院的第四大黨,但是因為民進黨在第五屆立法院的八十七席席次仍然沒有過 半,而台聯黨的統獨、國家認同意識形態又與民進黨比較相近,所以台聯黨的這 十三席對於民進黨來說,正是結盟的最佳選擇,而後,兩黨也確實在某些議題上 站在同一陣線上,諸如護照加註「台灣」、財劃法覆議案、通用與漢語拼音等議 題等,形成「泛綠」與「泛藍」的對抗。除了於國會中進行立法結盟,泛綠聯盟 的運作也擴及到選舉的結盟,不過,與泛藍聯盟相同的是,在民意代表選舉的「複 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度」下,由於台聯黨在統獨立場上的獨派色彩較民進黨來 得鮮明,兩黨基於鞏固票源的考量,民進黨與台聯黨的立委候選人,彼此間仍不 時會發生一些衝突。

「泛綠聯盟」與「泛藍聯盟」的政治版圖以及支持者分布,都是有其地域性 的。一九九八年台北、高雄兩市市長選舉結果都讓人出乎意料,當時現任的陳水 扁與吳敦義分別敗給挑戰的馬英九與謝長廷;二OO二年馬英九與謝長廷尋求連 任,由於這兩位現任者都擁有極高的之知名度,其任內也都有不錯的施政成績,

使得民進黨與國民黨都必須為挑戰者的提名人選大傷腦筋。最後在台北市民進黨

推出李應元代表競選,在高雄市國民黨推出黃俊英代表競選,其中在台北市,民

進黨一時還面臨無人有意願競選的窘境,也顯示出馬英九不錯的民意支持度以及

(6)

社會形象所帶給挑戰者的壓力。從選舉結果來看,馬英九大勝李應元,謝長廷小 贏黃俊英,馬、謝兩人連任成功,即是「泛綠」與「泛藍」兩聯盟在北部、南部 分別具有的優勢最佳証明。此後的幾次選舉結果,也可再次確認此一現象。

第二節 二OO四年的兩次選舉

二OO四年可說是相當熱鬧的一年,緊接著農曆年而來的,是第十一任總 統、副總統選舉,待選舉結果出爐,各黨又要馬上要投入年底第六屆立法委員選 舉,由於此兩次選舉皆具有全國性,因此不但可從選舉結果檢視我國政黨政治版 圖有無特別的改變,也可以由此觀察我國未來再度發生政黨重組的可能性,以及 其發展的方向。

壹﹒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

在二OOO年的總統大選中,宋楚瑜堅持參選,並於選後成立親民黨,造成 國民黨的分裂,導致五十年的執政權淪陷,在選舉過程中連、宋兩人為求勝選,

彼此攻訐的程度並不亞於兩人對陳水扁的攻擊,不管是宋楚瑜的興票案或是連戰 的家產,都曾被彼此大肆炒作一番,甚至許多惡毒的攻擊字眼也紛紛出籠,最後 更直接操弄選情訴求棄保策略,選舉結果宋楚瑜以三十萬票的差距落選,連戰得 票遠遠落後於宋楚瑜,選後連宋兩人的關係之尷尬、緊張可想而知。

從二OOO年總統大選政權易幟開始,泛藍的大老與支持者呼籲國親團結合 作的聲音不絕於耳,由於選舉過程彼此造成的傷害在短時間內難以回復,使得連 宋的合作無法立即成形,但隨著陳水扁政府停建核四政策的宣佈,終為連宋的合 作找到合理的出口。二OOO年十月三十日連宋兩人會面,宣佈將建立國親兩黨 協商機制,展開在野合作,更象徵連宋兩人盡棄舊恨,台灣政局的演變也將有所 改觀。

一﹒提名與選舉過程

(7)

國、親兩黨的合作,自陳水扁政府停建核四的決策後開始展開,從總統罷免 案的連署到立法院議事運作的結合,建立一定程度的默契與信心,隨著二OO一 年底立法院以及縣市長即將改選,勢將牽涉政黨提名以及地方勢力的消長,使得 國親兩黨合作面臨極大考驗,最後雙方確立縣市長選舉將採「共同支持」,立委 選舉「各自打拼」的合作模式,為彼此合作跨出重要的一步。這次縣市長選舉被 視為國親兩黨選舉具體合作的第一次,但選舉結果未達國親預期目標,在台北縣 長選舉,在野共同推薦的王建煊也未順利擊敗尋求連任的蘇貞昌,面對執政優勢 的民進黨,使得國、親也意識到雙方的合作必須有更積極的作為。

隨著北、高兩市市長選舉的落幕,二OO四年總統大選中泛藍該如何整合的 問題也浮上了檯面。其實,早在二OO三年七月底,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與桃園 縣從政幹部開會時就曾提及,來自地方期盼國親合、連宋配的聲音,黨中央聽到 了,同時也會朝這方向來努力推動;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十一月五日在爲黨籍市 議員站台時,也提出「救台灣聯盟」主張,當時就倡議籌組「政黨聯盟(party union)」 ,這些種種跡象,都是觀察國、親兩黨接受「國親合」的重要指標。在二 OO三年北、高兩市市長選舉中,國、親兩黨協調的結果,決定北、高皆由國民 黨籍人士參選,親民黨從上到下也全力爲馬英九與黃俊英輔選站台,國、親兩黨 在本次選舉中的整合,讓各界對於二OO四年泛藍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所採取 之提名模式,有著高度的關注與期待。

國民黨於北、高兩市選後所舉行的中常會及地方黨部主委擴大會報中,多數

與會人士皆認為未來總統大選「國、親一定要合作」,且對於外界批評高雄市長

因為整合過慢,致使選舉失利的聲音,國民黨認為此看法正凸顯未來在野黨整合

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因此,在泛藍政治菁英與支持者的期待下,十二月十四日國

民黨主席連戰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進行北、高市長選後的第一次「連宋會」,會

中就共推一組候選人參選總統及共組聯合執政團隊達成了共識,爲總統大選確立

了泛藍合作主軸。在選後第二次的「連宋會」前夕,宋楚瑜發表題為「建構台灣

(8)

未來的願景」演說,其指出「連宋配」、國親合一直是親民黨推動的方向,使外 界有了是否兩黨在總統大選的合作,將以連戰與宋楚瑜搭配的「連宋配」參選的 解讀,而這項猜測也在二月十四日的連宋會會中得到了證實,連、宋兩黨主席在 會中公開宣示將攜手合作、搭配參選,並簽署國親兩黨推動「國親政黨聯盟」備 忘錄,以政黨聯盟的模式進行兩黨合作。其後,連戰與宋楚瑜分別於三月十一日 及二十五日各自辦理黨內提名參選總統的登記,並於三月三十各自完成黨內程 序,推舉連、宋參選總統;四月十四日連、宋再度會面協商,正式敲定成立「國 親聯盟委員會」作為合作平台;四月十六日分別在國民黨中常會與親民黨中央政 策會報中通過委員會名單;到了四月十八日,政黨聯盟正式起步,國親政黨聯盟 委員會通過「連宋配」 ,泛藍於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中之整合工作已經大 致完成(見表 6-1)。

表 6-1:泛藍於總統選舉中整合之過程表

2002.12.11 國民黨於中常會中一致認為「國親一定要合作」 ,並由黨中央 下達「國親合作原則絕不可違背」指示。

2002.12.14 選後第一次「連宋會」,達成在總統大選中共推一組候選人與 共組聯合執政團隊之共識。

2003.02.14 「連宋會」敲定由連戰與宋楚瑜搭配參選,並簽訂推動「國親 政黨聯盟」備忘錄。

2003.02.16 國民黨中常會通過修定「黨員參加公職人員選舉提名辦法」,

增定「必要時,總統候選人得推薦本黨籍人士魏副總統」。

2003.03.11 連戰辦理黨內提名參選總統登記。

2003.03.25 宋楚瑜完成黨內總統提名登記。

2003.03.30 國民黨與親民黨各自完成推舉連戰、宋楚瑜參選總統的黨內程 序。

2003.04.14 正式敲定成立「國親聯盟委員會」作為合作平台。

2003.04.16 於國民黨中常會與親民黨中央政策會報中,通過「國親聯盟委 員會」之委員名單。

2003.04.18 「國親聯盟委員會」通過「連宋配」。

2003.05.20 競選總部開始啟動。

資料來源:整理自中華民國九十一年至九十二年之聯合報。 作者自繪。

(9)

在泛綠聯盟方面,台聯黨從一開始就明確表示不會推出人選,而後在精神領 袖李登輝不斷對泛藍聯盟的抨擊下,全力支持民進黨的立場相當明確,唯一較受 到大眾矚目的,是民進黨的副總統人選問題,由於呂秀蓮於副總統任內,種種言 論與作為受到同黨人士的質疑,因此在二OO四年總統大選的提名過程中,就一 直出現撤換副手人選的聲音,從李遠哲、蔡英文、葉菊蘭、游錫堃到蘇貞昌,都 引起民進黨內的廣泛討論,最後,在陳水扁總統於幾次的公開場合釋出將繼續與 呂秀蓮共同搭配參選後,「陳呂配」最後於十二月中旬突破重重反對聲浪,代表 泛綠聯盟參選。

在本次選舉過程中,雖然僅有兩組候選人參選,但選舉過程中所出現的議題 都相當引人注意:

1﹒民進黨針對國民黨的黨產問題,不斷透過記者會、電視廣告方式展開一連串 攻勢。

2﹒隨著民進黨有意將公民投票視為總統大選的主要議題,泛藍陣營為降低民眾 對其反對「直接民主」的質疑,開始調整對公民投票保留的態度,也提案「公 民投票法草案」交由立法院審查,泛藍與泛綠在公民投票議題上展開了一場 攻防戰。

3﹒為突顯中國飛彈對台灣的武力威脅,並宣傳台灣即將舉行的首次公民投票,

李登輝以波羅的海三國舉辦過的「百萬人牽手活動」對抗蘇聯武力威脅成功 的例子,也期望透過台灣百萬人牽手活動向全世界發聲,在民進黨預期這個 活動可能帶來的氣勢拉抬下,也加入動員與宣傳,牽手護台活動在二OO四 年二月二十八日展開,活動結束後,各項民調數據都顯示出牽手活動對陳水 扁支持度的助益。

4﹒為了不讓民進黨百萬人牽手護台灣活動所營造的聲勢專美於前,泛藍也想透

過「314 全台百萬人大遊行」造勢活動扳回劣勢,透過強力宣傳動員,各地

參與遊行聚集超過百萬人,聲勢相當驚人。

(10)

5﹒因涉嫌掏空、背信等罪名而遭政府列為十大通緝犯的前東帝士集團總裁陳由 豪發表三封公開信,痛斥陳水扁政府違法通緝,而陳呂陣營在二二八的成功 造勢,民調聲勢看漲的隔天,陳由豪又在報紙刊登兩封公開信,聲稱在陳水 扁首次競選台北市長時,由民進黨某位大老陪同至陳水扁家中致送獻金,並 由吳淑珍接受且參觀房舍,使「民進黨大老」的臆測瞬間囊括了所有媒體輿 論的空間,直到所謂「大老」的沈富雄立法委員出面召開記者會後,才稍稍 緩和了民進黨的劣勢處境。

6﹒二OO四年三月十九日,投票日的前一天,雙方陣營進行最後的衝刺,競選 活動也即將邁入尾聲中,然在下午一點四十五分卻傳出在台南掃街拜票的陳 水扁、呂秀蓮遭受槍擊的消息,使大家疑惑選舉能否順利完成,雖然各界的 關心在總統府記者會,雙方陣營宣佈停止競選活動後稍似平息,而後卻因坊 間流言四起以及立委陳文茜等人的公開質疑下,讓槍擊事件為這場選舉以及 選後的台灣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

二﹒選舉結果

「三一九槍擊事件」的陰影籠罩著即將進行投票的台灣,社會也瀰漫一股異 於尋常的氣氛,由於槍擊事件未達「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有關暫停選舉的要 件,故三月二十日的投票照常舉行。

由於我國總統、副總統選舉是採「相對多數決制」,民進黨候選人在上屆選 舉中雖然贏得選舉,但得票率卻不到四成,使陳水扁總統的民意基礎備受爭議。

然觀察本次選舉結果,民進黨的陳水扁與呂秀蓮拿下了過半的選票連任成功(見

表 6-2),使民進黨執政的民意基礎更趨於穩固。在上屆總統選舉中,宋楚瑜拿下

將近三成七的選票,加上連戰拿到的二成三選票,以及代表新黨參選的李敖得

票,泛藍聯盟共獲得六成的民意支持,這也是泛藍聯盟於本次選舉中共推一組候

選人參選的主要原因,在泛藍聯盟政治菁英與選民的認知中,若將宋楚瑜與連戰

的選民支持聚集起來,贏得選舉必然不是難事。然而,泛藍於本次選舉中的整合,

(11)

卻是無法獲得過半選民的支持,得票率與上屆相較足足少了十個百分點(見圖 6-1),許多報章媒體紛紛以「一加一小於二」來形容此次泛藍的整合。雖然民進 黨政府四年來執政成績不佳,但陳水扁總統仍獲得了五成選民的支持,撇開選舉 過程中的種種爭議,本次選舉結果也許可以說明,泛藍與泛綠兩大聯盟於全國性 的大選中,支持率已經有五五波的穩定趨勢, 「類似」兩黨競爭的模式已隱然出 現。

表 6-2:第十一任總統選舉各候選人得票率統計表 得票數 得票率

陳水扁、呂秀蓮 (民主進步黨)

6471970 50.11%

連戰、宋楚瑜 (國民黨及親民黨)

6442452 49.89%

總計

12914422 100%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 作者自繪。

2000年第十任總統大選

陳水扁+

許信良 39.94%

連戰+

宋楚瑜+李 敖 60.07%

2004年第十一任總統大選

連戰與宋楚瑜 49.89%

陳水扁與呂秀蓮 50.11%

圖 6-1:2000 年與 2004 年兩次總統大選泛藍與泛綠得票比較圖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 作者自繪。

(12)

此外我們也可以看出,從一九九六年的首屆總統選舉,到二OO四年第三次 的民選總統出爐,以國民黨為主的泛藍聯盟得票率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見圖 6-2),

到第十一任總統選舉僅剩下半數不到的選民支持,即八年來少了將近三成的選 票,此現象是泛綠聯盟政治版圖擴張的證明,對未來政黨制度發展是否有影響,

仍待時間證明。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996年 2000年 2004年

總統選舉年份 得票率

圖 6-2:泛藍與泛綠於三次總統選舉中得票變化圖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 作者自繪。

本次選舉同時也對我國政局造成了相當大的震撼。當晚在選舉結果出爐,確 定由陳水扁、呂秀蓮以不但三萬票的差距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後,

連戰與宋楚瑜兩人在全國競選總部前,對著支持者細數著這場選舉的不公不義,

指控陳水扁執意舉辦「違法」公投,公投綁大選,槍擊事件疑雲重重,政府啟動

國安機制影響軍警投票等等,並決定訴諸於司法訴訟,此後,許多支持者與選民

也採取包圍總統府、衝撞地檢署、搗毀中選會、靜坐中正紀念堂、攻擊派出所等

(13)

行動,表達對此次選舉過程與結果的不滿,我國陷入了嚴重分歧的危機。街頭的 衝突以及社會可能的分裂,在歷經選後三周的激盪暫告降溫,部分爭議也在司法 機制以及鑑識專家李昌鈺博士的協助下,初步獲得釋疑,激烈抗爭的正當性屢遭 質疑,台灣社會度過了一次一觸即發的動亂危機。

貳﹒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

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於二OO四年十二月十一日舉行,雖然候選人與各政黨 間戰況激烈,但也許是因為總統大選後,種種選舉爭議與政黨對立使選民產生厭 倦感,因此投票率創下立委全面改選以來的最低紀錄,僅百分之五十九點一六。

各候選人鑒於若國會改革修憲案經國民大會通過,面對未來選制改變、席次減半 的國會,當選的不確定性更加增高,因此各候選人無不在本次選舉中使出渾身解 術,為當選無所不用其極。

一﹒我國立法委員之特殊選舉制度

前幾章已經提及,我國的立法委員選舉是採取「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投票 制」(SNTV 制)加上「政黨比例代表制」,其中 SNTV 制度相當特別,因此此處 要對我國此種選舉制度再加以詳細說明。所謂的 SNTV 制,就是在一個選區中,

應選名額在一名以上,選民一次只能選擇一個人,而後根據得票數的高低,依序 分配席次,也就是候選人只要獲得相對多數就能當選。「不可讓渡」是指不管候 選人得到多少選票,都不能將多餘的選票轉移或讓渡給其他的候選人。另外,我 國的區域立委選舉在 SNTV 制外還加上所謂的「一票制」,也就是分配全國不分 區立委的百分之五政黨得票率,以各政黨所提名的區域立委候選人得票數加總來 計算。

在競爭者眾多的情形下,由於候選人只要一小部分選票就能當選,政黨並無

法有效幫助候選人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所以會發生政黨組織的重要性降低、競

選過程中「黨內競爭」可能比「黨際競爭」來的更加激烈、產生極端候選人等等

弊端,這也就是爲什麼國、親、新三黨能夠不斷進行在縣市長選舉中的合作,泛

(14)

藍在立法委員選舉卻是顯然競爭多於合作,三黨在整個選舉過程衝突不斷,泛藍 的內鬥嚴重程度不下於藍綠之間的對決。再者,「一票制」更是強化政黨間競爭 的程度,因此政黨如果不提名區域立委候選人,就沒有全國不分區立委的席次。

所以任何一個政黨最佳的選舉戰略就是精銳盡出,全力衝刺區域立委的席次,並 拉高政黨的得票率,這樣才有可能跨過百分之五的門檻,以達成席次極大化的目 標,這大大深化了政黨在區域立委選舉上的合作難度。以二OO一年立委選舉為 例,台北市南區應選十席,而泛藍竟總共提了十一位候選人,最後導致半數落選。

基於此兩個原因,我國現行的民意代表選舉所採行的 SNTV 制與一票制,對政黨 在選舉時的結盟是有負面效果的。

由於政黨在立委選舉中採取選舉結盟,是沒有意義與必要的,原則上政黨的 選舉結盟也應不可能在本次選舉中出現。然由於我國兩大陣營相互競爭的態勢已 形成,再加上聯合政府組成的需要,因此,選舉結盟於第六次立委選舉中格外引 人注意。

二﹒提名與選舉過程

自第十一任總統、副總統選舉後,各黨便馬不停蹄地繼續展開同年底的第六 屆立法委員選舉之準備工作。對泛綠陣營而言,由於總統選舉之結果令其士氣大 增,為了達到全面執政之理想,此次選舉中泛綠陣營抱著勢在必得的強烈決心,

欲於國會中一舉取得過半數的席次;而對於泛藍,若執政黨所屬陣營於本次選舉 中拿下過半席次,將使在野聯盟更加無法與之抗衡,再加上泛藍期待在本次選舉 中能夠盡雪總統大選敗選之前恥,於是,各黨無不卯足了勁地積極展開立委選舉 展略之規劃。

壹﹒泛藍聯盟

國、親兩黨於總統大選之後,為了解決其對於選舉公平性的疑慮,也為了將

士氣盪到谷底的泛藍支持者再度團結起來,因而積極投入選舉爭議所生的司法訴

訟中。然面對積極部署的綠營,泛藍對於立委參選人的提名工作,也於選後同步

(15)

快速展開。其實,國親兩黨主席早在總統大選前建立國親聯盟機制之時,就對第 六屆立法委員提名之合作有了共識。國民黨於四月十三日初步提出立委選舉之提 名方案,即國、親、新三黨及無黨籍人士將以「協調提名、各自輔選」的方式運 作(聯合報,中華民國 93 年 4 月 14 日:A4 版),而未了避免參選爆炸,五月一 日泛藍共同表示將以「名額協商、各自提名」之方式完成提名工作(聯合報,中 華民國 93 年 4 月 30 日:A4 版);國民黨副主席、也是立法院長的王金平以「策 略聯盟」形容泛藍的合作模式,即各黨先行協調,「把餅做大」之後就如「兄弟 登山」各自努力了。

在泛藍陣營的提名工作過程中,以「提名人數」與「提名政黨名稱」之爭議 最受到矚目。在「提名人數」方面,三年前的立委選舉經驗,泛藍得票不比泛綠 低,卻造就民進黨躍居國會最大黨,其當中最根本的問題,即是泛藍的提名策略 不當。三年前的教訓,再因總統大選的共同鬱結猶在,在國、親、新三黨政治菁 英的推動下,提名採取「總量管制」之方式,以免同陣營的人互相廝殺,以追求 席次的極大化,但在協調各黨提名人數的過程中,就已經發生了諸多爭議。另在

「提名政黨名稱」方面,國、親兩黨不僅不同調,其黨內也各自有不同雜音出現。

國民黨高層曾經表示,希望國、親、新三黨參選人能用新的政黨名稱登記,且若 能夠用「中國國民黨」將是最好的結果;而國民黨新生代「567 聯盟」也主張國、

親、新以「在野聯盟」名義提名立委。然由於親民黨立委參選人皆欲保持其自身 的主體性,避免在立委選舉中被邊緣化,因此此一建議並未被親民黨所接受,但 在新黨主席郁慕明帶領七位候選人加入國民黨,並以中國國民黨名義參選後,不 但使此策略有了部分的成功,更是滋補了國民黨的票數。

貳﹒泛綠聯盟

相較於泛藍,泛綠兩黨的聯盟雖然沒有「提名政黨名稱」之爭議,但在「提

名人數」以及「共同輔選、站台造勢」方面,也同樣有著相類似的困難處,民進

黨與台聯黨為求席次的極大化,也有提名總量管制的共識,然而,在總量管制的

(16)

協調過程中,各黨皆希望在每一個地區都能有多些代表該黨的候選人,提名即已 產生了諸多爭議,甚至到了總量協調定案後,兩黨仍相互指責對方有增額提名之 嫌。

二﹒選舉結果

本次立委選舉共有四百九十二名立委候選人,將選出二二五名,其中區域立 委選舉有三百六十八名候選人角逐一六八席;十八名山地與平地原住民候選人,

將選出八名原住民立委;至於四十一名全國不分區及八名僑選立委席次,則依政 黨得票比例計算,由得票比率超過百分之五以上的政黨分配,各政黨共推出八十 八名不分區及十八名僑選立委候選人。雖然第六屆立法委員選前戰況激烈,但由 於選民對於總統選舉以來政局不穩的厭倦,投票率仍創下立委全面改選以來的最 低紀錄,僅百分之五九點一六(資料來源:中選會)。

選舉結果顯示,民進黨仍為國會中第一大黨,國民黨、親民黨與台聯黨分居 第二、三、四名,此情況大致維持了三年前第五屆立委選舉的基本結構。除了以 政黨為主體外,各界繼總統大選後,都以泛綠與泛藍兩大聯盟來評論此次選舉,

並以觀點此認為,國民黨、親民黨與新黨的泛藍聯盟搶下一一四席,已超過總數

二二五席的半數,而為本次選舉的最大贏家,泛綠聯盟僅拿下一O一席,無法達

成全面執政的理想,另外,無黨聯盟及無黨籍立委則共有十席(見表 6-3)。

(17)

表 6-3:2004 年立法委員選舉各黨得票概況統計表

得票數 得票率 席次

民進黨 3471429 35.72% 89 國民黨 3190081 32.83% 79

親民黨 1350613 13.9% 34

台聯黨 756712 7.79% 12

無黨聯盟 353164 3.63% 9

新黨 12137 0.12% 1

無黨籍及其他 577292 5.94% 1

建國黨 1935 0.02% 0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 作者自繪。

說明:席次包括不分區在內。

此次立委選舉結果,儘管泛藍聯盟席次過半,但與三年前相較,泛藍與泛綠

總席次與得票率其實並未出現重大變化。若以泛綠兩黨及泛藍三黨的得票率相

較,泛綠得票率其實還微幅上升二點三個百分點,泛藍得票率則下滑一個百分點

(見表 6-4)。深入分析,泛藍中的國民黨於本次立委選舉中,與上屆相較,得票

率所上升的幅度,正好與親民黨所減少的得票率皆為四個百分點;而民進黨也於

本次選舉中有得票上升的趨勢,此現象也許可以說明,自從總統大選後,由於兩

大陣營競爭的態勢愈見明顯,選民對於各個聯盟的認同也將趨於強化,支持者進

行投票行為時,越形以泛藍、泛綠兩大聯盟為區分考量,而將選票投給分屬兩聯

盟的代表政黨,即國民黨與民進黨,而不是以各個政黨為主要區分。

(18)

表 6-4:第五屆與第六屆立委選舉各黨得票率變化表

第五屆得票率 第六屆得票率 增減

民進黨 33.40% 35.72% + 2.32%

國民黨 28.60% 32.83% + 4.23%

親民黨 18.60% 13.90% – 4.70%

台聯黨 7.80% 7.79% – 0.01%

無黨籍及其他 8.70% 5.94% – 2.76%

無黨聯盟 -- 3.63% --

新黨 2.60% 0.12% – 0.48%

建國黨 0.00% 0.02% – 0.%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 作者自繪。

說明:--表示選舉時尚未成立,無資料。

此外,我們也可以看出,泛藍、泛綠的選票結構已呈現穩定的狀況,此次選

舉對於我國的政黨版圖並未出現嚴重的影響,之所以會有席次上的落差,除了立

委選舉過程中未出現一般人預料的「西瓜效應」外,另一個關鍵在於泛藍聯盟於

三年前過度提名,並未整合,但此次卻採取有效的總量管制,在泛藍這種有效的

提名策略下,維持了三年前的泛藍與泛綠總席次的差距(見表 6-5)。

(19)

表 6-5:第五屆與第六屆立委選舉各黨席次變化表

第五屆席次 第六屆席次 增減

國民黨 68 79 + 11

民進黨 87 89 + 2

新黨 1 1 --

建國黨 0 0 --

親民黨 46 34 – 12

台聯黨 13 12 – 1

無黨聯盟 -- 6 --

無黨籍及其他 -- 4 –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 作者自繪。

說明:席次包括不分區在席次內。

綜上所述,經過了二OO四年的兩次選舉,我們可以發現到「類似」兩黨競 爭的模式在我國選舉中出現,此現象與 Sartori 所提出的「溫和多黨制」之特徵 正不謀而合。根據 Sartori 的研究,「溫和多黨制」是一個「兩黨結構」,但並未 形成兩黨制,在此情形下民意結構將支持著「兩個政治集團」的競爭,政治光譜 的中央並未被一個強有力的單一政黨佔據,所有的政黨不是在中央的左邊就是在 右邊。因此,我國雖然是維持「兩大聯盟,多黨競爭」的態勢,但選民對於「兩 大聯盟」的認同略高於對「政黨」的認同,且以民進黨與國民黨為泛綠與泛藍的 代表政黨。

第三節 未來政黨重組影響因素

我國從一九八六年民進黨成立,進入競爭性政黨體制之後,共發生了三次政

黨重組情形,但由於我國相關憲政制度皆未發展成熟,未來仍有可能出現政黨重

組的現象,尤其在二OO四年這一整年中,出現諸多制度與政治環境上的改變,

(20)

這些變動都將對我國的政黨政治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以下將就各項可能影響我 國政黨重組方向之因素加以分析。

壹﹒制度因素

影響我國未來政黨重組最重要的制度因素,即為立法院首度三讀通過的「國 會修憲案」 。中華民國憲政史上首次的立法院修憲院會於二OO四年八月二十三 日召開,第四屆立法院臨時會以一九八位出席立委三讀通過「國會改革,公投入 憲」憲法增修條文修正提案,修憲重點包括:

1﹒廢除任務型國大,立法院所提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從國大複決改由公 民投票複決。

2﹒總統、副總統彈劾案處理程序,由立法院提交國民大會總額三分之一同意,

改為由立法院聲請司法院大法官處理;經憲法法庭判決成立,被彈劾人應即 解職。

3﹒立委自第七屆起,自現行二二五席,減為一一三席,任期由三年改為四年;

採單一選區兩票制;各黨不分區當選名單,婦女不得低於二分之一。

4﹒立院提出憲法修正案,由任務型國代複決,改為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 票過選舉人總額半數,即通過之(聯合報,中華民國 93 年 8 月 24 日:A4 版)。

其中對於我國政黨政治影響最鉅的,也同時是最受到社會大眾矚目的,即為 上述第三點對於國會改革之內容。

(一)國會改革修憲案修憲過程

在二OO一年的立委選舉中,各政黨皆以「國會減半」之修憲案為選舉的主

要訴求,二OO四年總統大選前,因公投議題而使沉寂多時的修憲案議題又再度

受到各界關注,陳水扁在當選第十一任總統後,更是明確表示有關國會改革的修

憲案,必須在本屆立法委員任期內完成的決心。雖然一直到二OO四年八月初的

這四個月中,並沒有見到朝野政黨有任何建設性的憲政對話,但在陳水扁總統開

始啟動「憲政改造諮詢之旅」之後,民進黨中執會與國民黨中常會於八月上旬皆

(21)

不約而同決議,責成各黨之立法院黨團推動在臨時會中通過國會改革修憲案(聯 合報,中華民國 93 年 8 月 16 日:A4 版)。

起初,贊成國會席次減半的台聯黨,由於擔心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實施將不利 其(小黨)生存,因此對修憲案有所顧慮;而親民黨雖贊成國會改革修憲案,但卻 對在立法院臨時會中處理修憲等重大議題表示反對。由於修憲提案的通過,需要 所有立委(當時立法院有兩百一十七位立委)四分之三出席的高門檻,因之此兩政 黨對於修憲案通過與否具關鍵性角色,造成修憲案的通過一開始並未被看好,甚 至還一度瀕臨破局。然而,在修憲案不斷被當成政治口號的情況下,國會改革幾 乎已經被操作成民粹思想,造成「誰反對臨時會修憲,誰就是反改革」的看法在 當時社會中蔓延,親民黨與台聯黨遭受到來自各界反改革之批評,為了彌補在選 民心中產生負面印象,進而影響年底立委選舉結果,兩黨經過內部討論考慮後,

紛紛決定投入臨時會的修憲案。

此外,相較於以往立法院臨時會頂多開上三天,這次的臨時會經朝野決定創 下最高紀錄,為期整整兩週,但令外界感到質疑的是,修憲案雖然排入臨時會議 程,但修憲院會卻僅舉行一天,要在一天內處理修憲如此重大議題,各界都感到 相當驚訝;而立法院於八月十六至十八日,所召開的六場修憲委員會公聽會中,

與會學者多數反對沒有配套措施的國會改革修憲案;再者,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

法第十四條及第九條,關於憲法修正案的審議程序,立法院處理修憲案的程序是

採「逐條討論」,這與國民大會審議修憲案可採「逐項討論」不同,在「國會席

次減半」 、 「單一選區兩票制」 、 「正副總統彈劾」及「婦女保障名額」都被列於憲

法增修條文第四條的情況下,即使民進黨、國民黨、親民黨與台聯黨都支持國會

席次減半,但只要在單一選區兩票制、正副總統彈劾及婦女保障名額任何一項不

同調,國會改革都將全部付諸流水。雖然前後出現許多爭議與反對聲音,但修憲

院會仍在許多質疑聲中順利召開,並三讀通過修憲案,在經修憲後續流程後(見

表 6-6),預定於二OO七年正式行使新憲規定。

(22)

表 6-6:憲法修正提案之後續流程表

參考時點 進行流程 備註

2004.08.23 立法院臨時會三讀通過憲法修正案。

2004.08.24 憲法修正案正式公告。 依現行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規定。

2005.02.23 公告至少半年。

2005.03.01 中選會發布任務型國大選舉公告。

2005.05.14 公告完成三個月內,依比例代表制選 舉任務型國大。

比例代表制之選舉方式,依立院已於 2005 年 1 月份通過的國代選舉法。

2005.05.20 立法院通過「國大職權行使法」,使國 大集會表決有了法源依據。

2005.05.30 國代選舉結果確認後 10 日內自行集 會。

2005.06.07 國大集會一個月為限,複決通過立法 院所提憲法修正案。

國代 300 人,任期與集會相同。

2007.02 中選會進行單一選區之選區重劃,必 須在第六屆立委任期屆滿一年前完成 並公告。

依選罷法,選舉區變更時,應於公職 人員任期或規定之日期屆滿前一年前 發布。

2007.12 第七屆立委選舉,以單一選區兩票制 選出 113 席。

2008.02 113 席立委就職。 任期為四年。

資料來源:聯合報,中華民國 93 年 8 月 24 日,A4 版。 作者自繪。

(二)國會改革修憲案與政黨重組之關係

本次憲法修正提案,將對我國現有的國會生態與政黨政治,造成強烈之影 響。首先, 「國會席次減半」的施行,將使現任一半的立委失去其政治舞台,而 各政黨也都將面臨剩下半數立委的情況,對於第六屆立委選舉中(包括不分區立 委席次)僅得到二十八席的親民黨、八席的台聯黨,是否還能夠得到國會中一定 比例的席次,兩黨皆沒有把握。其次,所謂的「單一選區兩票制」 ,簡單的說, 「單 一選區」是一選區選出一個席次,在我國不論是泛藍或泛綠聯盟內部都會強化合 作機制,因而此制度將有利於兩黨制的形成;而「兩票制」則是選民一票選區域 立委,一票投政黨,不分區立委即由投給政黨的票數一比例產生,兩票制的施行,

形象良好、有特殊意識形態的小黨仍可藉選民的「政黨投票」而取得一定席次,

(23)

因此對於小黨則較為有利。另外, 「單一選區兩票制」還可以分為「併立制」與

「聯立制」 : 「併立制」是將每個單一選區的選舉結果和第一張投政黨的結果分開 計算;而「聯立制」則以第二張圈選政黨的票,決定每個政黨的最終席次,親民 黨與台聯黨皆反對「併立制」 ,而主張「聯立制」 ,即是因為「聯立制」的實行,

讓小黨只要在第二張政黨投票上取得一定比例,就有其生存空間。然在民進黨與 國民黨強勢主導下,我國此次通過的是對於大黨較為有利的「併立制」。由此觀 之,與國會改革相關的「國會席次減半」與「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修憲案,在 順利經任務型國民大會複決通過並施行,將使我國政黨體制再一次進行重組,走 向「兩黨競爭」體制是可以預期的。

然而,由於「國會席次減半」將產生國會議員組成多元性不足,以及使國會 議員權力大增之負面效應,而「單一選區兩票制」也會造成票票不等值的問題,

而選區劃分更是極具難度的政治工程

8

,因此,未來有關國會改革之修憲案的相 關配套措施與規定,儼然將是一項相當重要的工作,其施行成果也將有待時間證 明。

貳﹒各政黨選舉結盟

泛藍與泛綠在二OO四兩次選舉中的結盟過程,已在本章第二節中有詳細之 說明,本處將不再贅述,僅就選舉結盟與政黨重組之關係加以探討與分析。

(一) 選舉結盟與政黨重組之關係

如前所述,我國總統選舉是採「單一席次相對多數制」,在避免重蹈二OO O年總統選舉覆轍之考量下,泛藍聯盟於第十一任總統選舉中,為我國開啟不同 政黨共推一組候選人之首例,在台聯黨明確表示將全力支持民進黨參選人的情形 下,泛綠與泛藍聯盟正式由國會結盟,走向必須擁有共同政見與治國理念的選舉 結盟。二OO四年的總統大選,出現了類似「兩黨競爭」的模式。

8

美國曾出現麻州州長傑利,將選區劃分成奇怪的「變形蟲」形狀,使敵營的地盤遭切割而分散

力量,讓投票有利於己,政治學上稱之為「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

(24)

到了同年底的第六屆立委選舉,泛綠與泛藍陣營仍維持著在總統選舉中「兩 大陣營」的競爭模式,但由於我國立委選舉是採行「複數選區單記不可讓渡制」,

在次情形下,兩大陣營在立委選舉中的競爭,將較於總統選舉中來得更為複雜,

即便雖屬同一陣營,但各政黨彼此間的矛盾與衝突將勢所難免。因此,在總統大 選中所出現的類似「兩黨競爭」的模式,於立委選舉中已不復存在,再度回到二 OOO年總統大選後的「溫和多黨競爭」基調。

綜上所述,我國於二OOO年總統大選後出現的溫和多黨制,再次面對單一 席次相對多數制度的總統選舉,為求勝選與其各自政黨利益之考量,出現了「類 似」兩黨競爭的態勢,然到了立委選舉,由於各政黨不斷的矛盾與衝突,依然是 為了各政黨實際利益的考量,使我國再度回到了多黨的競爭模式。隨著二OO五 年底地方縣市首長選舉的到來,各政黨必須再一次面臨在單一選區相對多數制度 下,必須進行的選舉結盟行為,在立委選後各陣營都嚴重裂解的情形下,其結盟 的過程與結果,尚待觀察,但從二OO四年的兩次選舉中,我們可以發現,當政 黨一再進行選舉結盟,選民對於「各政黨」之認同將漸形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對

「兩陣營」的認同,在我國即是「藍與綠」的認同,這也是親民黨與台聯黨在第 六屆立委選舉中表現不如預期的主要原因,當選民只有藍綠認同時,其投票行為 將轉向分別代表藍與代表綠的正統政黨,在泛藍陣營方面即為國民黨,而在泛綠 陣營則是民進黨,依照這樣的判斷,經由一連串的選舉結盟,我國的政黨政治應 將朝向「兩黨競爭體制」發展,申言之,依照政黨重組的概念,我們將可以預期 我國將再一次出現政黨重組的現象。然而,由於立委選後親民黨與台聯黨的態度 都有明顯的轉變,紛紛尋求其各自的政黨主體性,在這樣的發展情勢下,不但將 為泛藍與泛綠的選舉結盟投下了變數,兩黨競爭體系的判斷也將有所改變,「多 黨競爭」態勢則必將繼續維持,政黨重組現象便不易出現。

(二) 二OO五年縣市長選舉

從上所述,二OO五年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即是一個重要指標。立委選舉過

(25)

後,縣市長選戰便已經風雲險惡,其中尤以台北縣更受全國矚目,台北縣市人口 三百多萬的第一大縣,又扼民進黨政權的北部要塞,北縣長這一戰,幾乎決定二 OO八年的半壁江山。泛藍若能夠拿下台北縣,應可囊括除宜蘭縣以外的北台灣 版圖,藍營執政人口大增,台北縣市連成一氣,將讓民進黨難有喘息空間。相對 的,如民進黨守住執政十餘年的台北縣,將可以稍遏綠營在北台灣的劣勢,所以 年底的縣市長選舉成敗,台北縣絕對是指標縣。且台北縣有三百萬人口,縣內鄉 鎮歧異甚大,都市型與鄉村型混合,永和、新店與鶯歌、樹林截然不同,因此,

在台北縣的得票率,與全國選情差距不大。

從尤清到蘇貞昌,民進黨在台北縣已執政十五年,這回立委選舉泛藍獲勝,

氣勢大振,對於藍軍「光復台北縣」具指標意義。其實第六屆立委選舉都顯示泛 藍有勝選的實力,然泛綠聯盟能在台北縣執政十五年,靠的就是「團結的民進黨、

對抗分裂的泛藍」,二OO五年底的縣市長選舉,泛藍能否團結即是關鍵(聯合 報,中華民國 93 年 12 月 13 日:A6 版)。截至目前,泛綠聯盟已確定由民進黨 籍的羅文嘉參選,反觀泛藍,國民黨內有二到三位熱門人選,而親民黨立委周錫 瑋也於日前表態參選,並要求透過公平的初選機制來確定泛藍人選,面對此一態 勢,泛藍聯盟未來的整合將備受關注。

台聯黨雖然於台北縣長選舉中並未規劃人選,但在其實力較為雄厚的南部縣 市,台聯將一改過去不推人選角逐的態度,為了擴張其於南部地區的政治版圖,

台聯黨也將推出其黨籍政治菁英與民進黨較量(見附錄三,陳建銘訪談紀錄)。由 此觀之,泛藍與泛綠聯盟在年底縣市長的整合,由目前的狀況看來變數極大,不 論整合成功與否,都將牽動著我國未來政黨重組之方向。

參﹒政黨利益

第六屆立委選後,在仍未有一政黨於國會中擁有過半席次的情形下,各政黨

間的合縱連橫更是令國人有目不暇給之感,不論是政黨間的何種作為,皆來自於

其各自的政治利益盤算,而基於政黨利益所形成的各項作為,更對未來的政黨政

(26)

治發展以及政黨重組走向有著很深的影響。

一﹒國民黨與親民黨 (一)國親談合併之過程

國、親兩黨於第十一任總統選舉中共推一組候選人參選,被視為我國正式的 政黨聯盟、由兩政黨共推一組候選人之首例。在總統大選之前,國、親所營造出 的氣勢,讓外界一直存有「國親合併」為期不遠之感;然而,隨著連宋配的敗選,

泛藍多數選民所期待之「國親合併」也顯得遙遙無期了。連宋於得知第十一任總 統選舉結果、並了解選舉過程中的種種爭議後的第一時刻,即向台灣高等法院與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提起當選無效與選舉無效之訴訟,不但讓幾乎要分崩離析的泛 藍支持者重新團結起來,在國、親兩黨高層的號召下,泛藍從上至下此一時刻皆 以司法訴訟與驗票為重心,並認為國親合併將在勝訴之後更加容易進行;但司法 訴訟並非短期內可以看出結果,緊接而來的立委選舉提名工作的展開,國親合併 又再度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議題。

早在六月中旬,國民黨主席連戰即主張於七月進行國親合併,但由於國、親 兩黨黨內都有反對聲音,親民黨內認為不合併對親民黨的立委選情應較有利,親 民黨主席宋楚瑜於是便對此議題語帶保留,且推動國親合併的工作小組也遲遲無 法成立,使原擬召開追認國親合併案的國民黨臨中全會,決定將國親合併之時 程,由原先的七月延遲至九月底大選訴訟後。到了七月二十八日連戰與宋楚瑜再 次會面,兩人對九月底大選訴訟後實現國親合併有一定共識。之所以選在此一時 間點,有其政治考量:若國、親贏得訴訟,可能重新大選,振奮的泛藍民意將可 壓制國、親兩黨內反對合併的聲浪,一舉解決反合併的阻力;若國、親輸了大選 訴訟,國、親正式合併將是唯一可以安撫失望的藍軍選民,並力挽藍軍立委選情 不至於崩盤的武器。然而,事後的情勢發展又再一次事與願違。

既然選前合併不成,加上無黨聯盟等的第三勢力紛紛投入立委選戰,將對泛

藍選情造成相當程度之影響,因此宋楚瑜於六月二十六日私下拜訪連戰,連宋會

(27)

中對國、親、新及其他具有相同理念的無黨籍人士、無黨聯盟,共組「大聯盟」

之在野聯盟平台有一共識,並表示在野黨合併是大前提,聯盟則是立委選舉前的 階段工作。另外,連、宋也討論及泛藍人士以「聯盟」名義參選立委,共提不分 區立委名單、共同輔選、共同配票。連、宋皆認為,如此之作法,對內,以選前 聯盟取代選前合併,將可去掉部分人士對合併之疑慮;對外,則可廣納第三勢力,

組織ㄧ夠力的在野集團與綠軍抗衡。然而,在兩黨主席提出「大聯盟」之同時,

國民黨內部出現了許多反對聲浪,事實上,大聯盟對國民黨基層的衝擊確實存 在,許多本土派立委都憂心大聯盟會嚇走淺綠選民,讓泛藍的支持基礎更形萎 縮。就意識形態光譜來看,國民黨位於中央,原本就與民進黨搶食中間選民;但 就國、親、新三黨來看,親民黨位居三黨之中,龐大的泛藍選民支持者正是橘營 可以努力的目標,國民黨如果加入大聯盟,不但可能被右翼的親民黨、新黨勢力 鯨吞,更可能被左翼泛綠所蠶食,因此,面對內部此起彼落的反對聲浪,在高層 詳加討論與思考之後,國民黨於六月二十九日正式宣佈將退出「大聯盟」之籌組 (聯合報,中華民國 93 年 6 月 29 日:A4 版),此舉再度使國親合併之實現胎死 腹中。之後,國、親、新三黨又共同表示十月要進行「形式上」合併,並於選後、

隔年二月實現實質的組織合併,然而,後來的諸多發展都顯示出,國親不但無法 合併,彼此關係更是惡化,國親合併歷經諸多波折,短期之內仍是確定無法實現。

其實,連戰與宋楚瑜倡議國、親於選前合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即是著眼於

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合併可以回應泛藍多數民意的期待,理論上對泛藍在立委

方面的選情將是一項利多。然而,從中央到基層,不但未見合併喜色,倒是增添

不少劍拔弩張的氣氛,由於複數選區所造成的矛盾,再加上國、親中層幹部對合

併案雜音紛陳,即國民黨中本土派勢力不希望與右派色彩濃厚的親民黨合併,而

親民黨則嫌國民黨黑金背景的人包袱太沉重,兩黨立委參選人皆著眼於在選戰中

保有自身的主體性,為了其各自選情之穩定,政治菁英皆對選前國親合併案有諸

多保留甚至強力反對。

(28)

親民黨人士發現,「連宋配、國親合」的結果,國、親界線模糊了,加上泛 藍民眾心目中根深蒂固認為「中國國民黨才是中華民國的正統」,在此種刻板印 象無從扭轉的情況下,親民黨要有突破性的發展,幾乎是緣木求魚,若再大聲疾 呼國親合併,將使親民黨於藍綠壁壘分明的競爭中更加無立身之地;經過三二O 後的激烈抗爭,親民黨被外界歸類為「極右派」 ,因此親民黨目前最重要之任務,

就是調整步伐,重塑理性、中道之形象,找出自身的主體性,與國民黨作出區隔,

立委選舉中親民黨才不至於被邊緣化。兩黨在這樣的考量下,使國親合併終無法 順利在立委選前達成。

(二)國親合併與否對政黨重組之影響

立委選後,在國民黨內政治菁英紛紛表示,從二OO四年的兩次選舉來看,

兩黨政治雛型更為明顯,國親合併意願也會比以前高,也是勢在必行,日後的問 題僅在於如何合併,以及合併前如何訂好具有吸引力的政策與政綱,能夠變成兩 黨未來追求的目標,並保證這樣的合併是可長可久的。對照於國民黨對於國親合 併前景的樂觀心態,親民黨對於合併的態度,則因其於立委選舉中席次的滑落,

而趨於保留。親民黨這次遵守總量管制的承諾,只提四十一席,光是不分區立委

席次就比上次少了四席,成全「泛藍過半」之大局,席次卻減少,且國親事先講

好做總量管制,親民黨完全遵守,但是國民黨卻放任未提名的人出來扯親民黨後

腿,例如花蓮縣和連江縣國民黨都有人出來自行參選,結果親民黨連江縣現任立

委曹原彰被拉下馬,花蓮縣的傅崑萁也被國民黨的人逼得陷入苦戰(附錄四,秦

金生訪談紀錄);另一方面,親民黨多名爭取連任的優秀立委落選,親民黨也認

為這是太遷就國民黨所造成的。因此,親民黨內部認為,國民黨選舉期間不能共

患難,立委選前的承諾也未做到,如此如何讓親民黨與國民黨談合併?當初與國

民黨合作,全力促成連宋配,是沒有條件的,但卻讓許多人認為親民黨已喪失主

體性,立委選後,親民黨要走自己的路,不讓外界有依附某一政黨之聯想(附錄

四,秦金生訪談紀錄)。於是,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二OO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明確

(29)

表態說,國親現階段「合作不合併」,使國親合併不但在選前無法實現,選後仍 是遙遙無期。

國民黨對於國親合併有高度期待,這是因為國親合併後,不但能夠擴張國民 黨的政治版圖,在吸納了親民黨力量後,也將少了一個理念與主張重疊性甚高的 競爭對手,在選舉中的壓力必將減弱不少,這也是國民黨不斷強調我國應走向兩 黨制的主要理由,在國民黨的政黨利益考量下,我國政黨體制將朝向「兩黨制」

發展。在泛藍支持者「國民黨為泛藍正統」的心態下,親民黨爲了保持其政黨主 體性,當然不願意與國民黨進行合併,再加上扮演關鍵性少數的角色,將使其於 兩大政黨中,經由對與兩大政黨合作之選擇,將可以獲得最大的政黨利益,若貿 然與國民黨合併,以其政治實力尚不及國民黨之情況來看,國親合併將使親民黨 完全受制於有著老大心態的國民黨(附錄二,汪誕平訪談紀錄),不論合併後使用 任何名字,親民黨到最後都形同瓦解,這當然非親民黨所願。這也就是國、親兩 黨至今遲遲無法達成泛藍選民對於合併的期待,在親民黨的利益考量下,國親無 法合併,就宣告著我國將暫時維持著「溫和多黨制」 。

二﹒民進黨與親民黨

二OO四年民進黨再度取得執政權,原以為挾帶著總統大選中得票過半的氣 勢,能夠在同年底的立委選舉中,與同屬於泛綠聯盟的台聯黨搶下過半數的國會 席次,無奈選舉結果並不如預期,泛綠聯盟在立法院中仍為相對弱勢。此次立委 選舉投票率創下新低紀錄,正意謂著選民對於政黨對立的失望與厭倦,且面對過 去四年多政黨對立所造成的政府空轉情形,民進黨深知在新民意所產生的朝小野 大國會生態下,堅持組成「少數政府」將會引起社會輿論的質疑與各界的批評,

而陳水扁總統於立委開票當天在民進黨中央黨部的記者會上,也明確表示選後將 尋求朝野合作,因此,在立委選舉過後,「組成聯合政府」與「強化政黨和解」

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

(一)兩黨合作之議題與過程

(30)

為了因應民意,並讓國家憲政運作順暢,執政的民進黨內部,在立委選後便 出現與在野黨組成聯合內閣的構想。針對國民黨將向陳水扁總統推薦江丙坤出任 閣揆,並由國會中席次過半的泛藍聯盟組閣之說法,不但引起民進黨的反彈,親 民黨內部也有不同的意見,一方面批評國民黨並未與親民黨商量即逕行單方面宣 布,一方面則質疑此舉無疑違反了憲法將任命閣揆權賦予總統的規定。既然國民 黨的意見未獲大眾甚至泛藍內部的支持,民進黨便開始積極透過各種管道向親民 黨傳遞合作組閣的訊息,並刻意營造民親合作的氣氛。

在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明確表示,不排除與任何政黨合作之後,親民黨與民進 黨頻頻於國會中進行合作,相互示好之動作不斷,例如:二OO四年十二月二十 八日,因為親民黨立委在程序委員會中棄權,及擔任主席的親民黨立委支持下,

使民進黨與台聯黨針對國民黨所量身制定的「黨產條例草案」順利排入院會議 程;十二月三十一日,民進黨也釋出善意,讓親民黨的「海峽兩岸和平促進法草 案」付委審查;而在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明白表示不會接受任何正式的職位後,民 進黨高層邀請宋楚瑜出任體制外的「總統府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的召集人」職 位……等,雖然最後宋楚瑜仍婉拒了和平發展委員會召集人的職務,但都在在顯 示出民、親兩黨的合作態勢。然而,由於兩黨對於國家定位與統獨問題的立場差 異極大,針對民進黨提出的「共組聯合內閣」以及「共推國會正、副院長人選」

兩大合作議題,親民黨皆明確表示,除非民進黨正式「放棄台獨黨綱」 、 「認同中 華民國」與「接受九二共識」,否則兩黨共同組閣抑或其他政治議題合作,都將 不可能存在,因此對於此兩項重大合作機會,親民黨自始至終仍堅持著「不組閣、

不入閣」與「立法院正、副院長與國民黨共推人選」一貫立場。

在立法院正、副院長選舉中,國民黨與親民黨共推人選並贏得勝利,掌握國

會大權後,社會各界都在觀察民進黨積極尋求與親民黨合作的想法,是否會有所

改變,然事實證明,雖然兩黨合作的難度相當高,但並未影響民進黨與親民黨合

作的希望,民進黨內部也了解,縱使民親兩黨無法組成聯合政府,在內閣的合作

(31)

無法成功,至少在立法院也要合作,不然以民進黨在立法院的態勢,行政院的各 項法案以及預算都將遇到很大阻力。在此情形下,民進黨為求與親民黨的合作,

必須對親民黨最在意的「急獨路線」有所調整,也就是之後二月二十四日「扁宋 會」出現的主要原因。

(二)兩黨合作的政黨利益與政黨重組的關係

親民黨在立委選舉中,從候選人的提名、輔選到配票工作上,皆與國民黨衝 突不斷,而親民黨的選舉結果未如預期,也為國民黨的配票與吸納效應所造成,

一連串的矛盾,使親民黨內從上至下對國民黨的不滿情緒日益加深,親民黨中央 也於選後一再強調未來將「不靠藍、不靠綠」以及「親民黨要走自己的路」。為 了避免親民黨被邊緣化並喪失其主體性,宋楚瑜主席在選後一改與國民黨攜手合 作的態度,親民黨開始扮演起關鍵少數的角色,用行動顯示其在公共與民生議題 上,不排除與國民黨以外的任何政黨共同為全民謀福利。

國民黨與親民黨於第六屆立委選舉中延續著總統大選中的合作模式,以泛藍 聯盟的姿態共同參與,而最後的選舉勝敗,社會各界也少以「各政黨」為主體討 論選舉結果,而是以「泛藍勝、泛綠敗」兩大陣營的模式來加以評價,雖然國民 黨內與其支持者因為泛藍的過半而士氣大振,但嚴格分析,國民黨仍僅為國會中 的第二大黨,單憑其實力無法與執政的民進黨相對抗。在民進黨積極尋求與親民 黨合作的過程中,國民黨起初處於旁觀者角色,對於意識形態差距甚大的兩黨要 談合作,抱持著高度懷疑態度,但隨著其合作態勢的明朗化,國民黨考量到,若 原與國民黨成立在野聯盟的親民黨向民進黨投靠,國民黨根本將成為國會中的弱 勢,因此,國民黨發現不能再掉以輕心,便一改旁觀者的角色也開始積極拉攏親 民黨,企圖瓦解民進黨所營造出親民黨「棄國民黨、親民進黨」的氣氛。在此一 情形下,正當民親合作的說法甚囂塵上之際,爲穩固國親合作關係,在立法院正、

副院長本決定維持上屆由國民黨籍人士角逐的情況,國民黨表達人選不排除「國

親配」的可能性,至最後改由國民黨與親民黨籍共同參選。

(32)

不但是親民黨在民親合作中找到其政黨主體性,避免了被泛藍聯盟的選民邊 緣化,另一方面,反觀民進黨,在選後國民黨與親民黨的衝突浮上檯面,民進黨 在泛藍聯盟的矛盾中找到了一個機會,發現其可以藉由拉攏親民黨,不但對內可 裂解泛藍聯盟在國會中的優勢,也取得親民黨的支持反過來成為了立法院的多數 勢力,對外則能夠贏得期待政黨和解的中間選民肯定,同時也塑造了優質政黨形 象(附錄一、二,林濁水、汪誕平訪談紀錄)。民親合作在兩黨爲其自身的考量下 展開,不但使泛藍合併破局,也爲我國政黨重組方向投下變數。

肆﹒意識形態

一﹒國民黨的基本論述

國民黨中常會在二OO四年八月十八日,討論現階段的基本論述,在名為「民 主、和平、新台灣」的論述中,對於「國家認同」 、 「兩岸關係」 、 「民主自由」與

「經濟發展」四方面國民黨皆表達了其基本立場,其中最受到社會大眾矚目的,

是國民黨於論述中首度指出「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在論述中,其強調國民黨對 於國家認同的問題一直都很清楚,即為堅持憲法所主張的中華民國主權,而今天 中華民國已經和台灣合為一體,中華民國就是台灣。這樣的說法,雖然有人大表 贊成,但同時卻也引起諸多在場的中常委強烈反彈,並要求刪除此一敘述,即所 持之原因,即是這樣的說法將使國民黨被外界解讀成「台獨化」與「向獨派路線 靠攏」 。

在民進黨取得執政權大喊走「新中間路線」後,期間再加上台聯黨成立,李 登輝遭開除黨籍後,國民黨在主席連戰的帶領下,已從「中間靠左」的路線,轉 而走向「中間靠右」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民黨將與親民黨彼此爭相取得具有「右 傾」意識形態選民的支持與認同,然而從上述對於現階段基本論述有人大力支 持、有人強烈反對,就可以看出國民黨內部對於「國家定位」與「統獨問題」,

其實存在著相當多元與分歧的看法,雖然後經主席連戰作了文字上的更動後,平

息了爭議,但這也反映出國民黨在路線主張上的困境。國民黨的組成成員相當複

數據

表 6-3:2004 年立法委員選舉各黨得票概況統計表  得票數  得票率  席次  民進黨  3471429 35.72%  89  國民黨  3190081 32.83%  79  親民黨  1350613 13.9%  34  台聯黨  756712 7.79%  12  無黨聯盟  353164 3.63%  9  新黨  12137 0.12%  1  無黨籍及其他  577292 5.94%  1  建國黨  1935 0.02%  0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   作者
表 6-4:第五屆與第六屆立委選舉各黨得票率變化表  第五屆得票率  第六屆得票率  增減  民進黨  33.40% 35.72%  +  2.32%  國民黨  28.60% 32.83%  +  4.23%  親民黨  18.60% 13.90%  –  4.70%  台聯黨  7.80% 7.79%  –  0.01%  無黨籍及其他  8.70% 5.94%  –  2.76%  無黨聯盟  -- 3.63%  --  新黨  2.60% 0.12%  –  0.48%  建國黨  0.00% 0.
表 6-5:第五屆與第六屆立委選舉各黨席次變化表  第五屆席次  第六屆席次  增減  國民黨  68 79  +  11  民進黨  87 89  +  2  新黨  1 1  --  建國黨  0 0  --  親民黨  46 34  –  12  台聯黨  13 12  –  1  無黨聯盟  -- 6  --  無黨籍及其他  -- 4 –  資料來源:中央選舉委員會網站。   作者自繪。  說明:席次包括不分區在席次內。 綜上所述,經過了二OO四年的兩次選舉,我們可以發現到「類似」兩黨競 爭的模式
表 6-6:憲法修正提案之後續流程表  參考時點  進行流程  備註  2004.08.23  立法院臨時會三讀通過憲法修正案。 2004.08.24  憲法修正案正式公告。  依現行憲法增修條文第一條規定。  2005.02.23  公告至少半年。  2005.03.01  中選會發布任務型國大選舉公告。  2005.05.14  公告完成三個月內,依比例代表制選 舉任務型國大。  比例代表制之選舉方式,依立院已於2005 年 1 月份通過的國代選舉法。  2005.05.20  立法院通過「國大職權行使
+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如圖,已知六邊形 ABCDEF 有一外接圓,請利用尺規作圖

學校要求學生於 上課期間一律住 宿、除可讓學生 專心課業外、更 可藉此機會接受 朝陽精神與文化 薰陶、成為守法

〝電子簽署〞(electronic signature)

a 全世界各種不同的網路所串連組合而成的網路系統,主要是 為了將這些網路能夠連結起來,然後透過國際間「傳輸通訊 控制協定」(Transmission

級別 與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戰爭相關的學習內容 初中級[中三級] 中華民國的建立及面對的困難1.

日本侵略中國的背景、抗日戰爭的經過與結果 一、建議教節:4 節(以一節 40

課程內容 教學指引 活動建議 4.4

第二,認為南京政權是一個「多元化政權」(a pluralistic regime):指出南京國民政 府同時兼顧不同階級的利益,故其對各階級的政策常常出現矛盾(見 Richard Bush, The Politics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