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十 世 紀 中 國 : 現 代 化 與 蛻 變 的 歷 程

77  Download (0)

Full text

(1)

新 高 中 歷 史 科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課 程 歷 史 課 程 知 識 增 益 : 必 修 部 分

二 十 世 紀 中 國 : 現 代 化 與 蛻 變 的 歷 程

連 浩 鋈 博 士

(香 港 大 學 歷 史 系 名 譽 副 教 授 )

2007 年 3 月

(2)

第一講 清末新政與共和革命: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肇端 (1900-1911 年) (兼論現代化的史觀與史實)

(一) 緒論:現代化的史觀與史實

現代化與蛻變的闡釋

現 代 化(modernization) 的 結 果 是 蛻 變 (transformation) , 是 一 種 根 本 上 的 (fundamental)轉變(change)。轉變在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普遍存在。而蛻變則是特 定歷史時期(近世)的一個現象,不是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這是蛻變與轉變的分 別。

現代化是20 世紀中國歷史發展的主題。在這個時期,中國無論是政治制度,

經濟組織,生產方式,社會結構,甚至個人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等各方面,都 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20 世紀的中國,出現了兩種不同的現代化範式——即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 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的對峙和鬥爭。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兩種現代化方式——改 革和革命。

注意:教師在授課的時候,首要回答的問題是「何謂現代化?」

現代化理論與史觀的建構

「現代化」這一用語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出現。當時的白話文翻譯,出現了一 些與「現代化」相關的名詞,如:「西方化」、「電力化」、「機械化」、「時髦」、「摩 登」等等。直到20 世紀 50、60 年代「現代化」理論流行的時候,這個用語才廣 泛地被提及和接受。

20

世紀

50

60

年代美國史學界「西方中心觀」

(Western-centric approach)

的興起:

(3)

此時被史學界認同,而且盛行一時的兩套相關史觀是:「衝擊-回應」史觀 (“impact-response” approach) 和「傳統-現代」史觀 (“tradition-modernity”

approach)。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最先用「衝擊-回應」史觀來解釋中國近代史。

他認為:近代中國回應西方的衝擊是失敗的。所謂失敗,即中國未能像日本那樣 走上現代化的道路。

至於「傳統-現代」史觀,則直接受到當時美國社會科學界所盛行的「現代 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y)影響。

20

世紀

50

60

年代美國社會科學界「現代化理論」

(modernization theory)

的現 實意義和特色:

「 現 代 化 理 論 」, 是 社 會 科 學 領 域 的 一 種 「 發 展 理 論 」(theory of development)。此理論具有兩個現實意義:第一,為對抗共產主義的擴張提供一 個學術綱領;第二,為第三世界國家提供一個植根於一種「發展的意識形態」

(development ideology)的發展藍圖,相信通過科學、理性、啟蒙,通過資本主義 自由經濟、民主來建構一個安定、自由、幸福的世界。因此,「現代化理論」不 只是一個學術性綱領,還帶有很強的政治意識形態意味。在這一時期,現代化理 論的特色是:把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劃分為「傳統」(traditional)和「現代」(modern) 兩個不同的時期,並強調「傳統」與「現代」的對立和相互排斥。「傳統時期」

被認為是停滯不前,一成不變的。而「現代時期」則是生機勃勃、經歷根本變革,

並以歐洲啟蒙運動的理性觀點為依歸。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既然是相互排斥、對 立,因此,若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徹底消滅傳統。

若以「現代化理論」來分析中國歷史,則可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傳統中國無法自發產生現代化,無法產生根本變化;

第二,中國需要受到外來的強烈刺激,才能產生根本的變化;

第三,只有受到啟蒙思想洗禮的西方才能帶來這種根本的轉變;

(4)

第四,根本轉變的必然結局是:按照現代西方的形象,塑造出另外一個「嶄 新」的中國。意思是若中國走上了現代化道路,也是由西方複製而來的。

20

世紀

70

年代「現代化理論」對「傳統」與「現代」之關係的再闡釋:

與50、60 年代「傳統」與「現代」對立的觀點不同,70 年代某些「現代化 理論」學者對「傳統」與「現代」的關係作出了全新的闡釋,認為:「傳統」與

「現代」並不構成對立的關係;並且,傳統中的一些特徵也可能是推進現代化的 一股力量。

然而,這些學者的「現代化」觀點還未能擺脫用以西方為中心的史觀去瞭 解世界的發展。

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興起了另外一股學風:

歷史背景:60 年代後半期,世界動蕩不安,群眾運動四起,有:美國的反 戰(越戰)運動和黑人民權運動、歐洲的學生運動、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等等。

此時出現了「新左派」(New Left)及若干「新馬克思主義」(neo-Marxist)理論, 如:

「依賴理論」(dependency theory)、「帝國主義理論」 (imperialism theory)以及「世 界系統理論」(world system theory) 。這些理論掀起了一股反「美國中心觀」、反

「現代化理論」的熱潮。

「新左派」學者批評前期的學者以「現代化理論」來掩飾西方帝國主義的行 為。他們認為:「現代化理論」並非學術綱領,而是政治的意識形態。

這些學者指出:自「地理大發現時代」(Age of Great Discovery)開始,不發 展國家——第三世界國家/落後地區逐一被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體系,被 工業化地區所剝削。

他們認為:中國不能走上現代化道路,並非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阻礙現代化 (這是「現代化理論」學者所說的),而是因為近代中國長期被納入世界資本主義 經濟體系中。而日本之所以走上現代化道路,是因為它經歷了中日戰爭 (1894-

(5)

1895)、日俄戰爭 (1904-1905),變成了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因此逃脫被納入這個 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命運。日本打敗中國之後,始見經濟騰飛。戰勝俄國之後,

現代化表現更為顯著。

20

世紀

80

90

年代西方「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ism)

的崛興及其對「現代 化理論」的否定:

「現代化理論」隨著「後現代主義」的興起,再次受到新挑戰。須知,「後」

在這裡具有兩層意思,一是「之後」,例如後工業社會;另外,可以解釋為「反 對」。「現代主義」出現於18 世紀啟蒙時期,是一個「主流」思潮,一直影響著 人類的思維方式。「後現代主義」從現代主義開始之時就一直存在,只是「非主 流」。

「後現代主義」最初體現於繪畫、音樂等藝術領域,其後逐漸影響到建築、

文學以及其他一些學術領域。到20 世紀末,「後現代主義」全盤否定基於啟蒙理 性觀(rationalism)和啟蒙普世觀(universalism)的現代文明結構。它意味著「現 代的終結」。

20

世紀

80

90

年代東亞地區之發展對「現代化理論」的肯定:

當「現代化理論」在西方受到了挑戰和批判,東亞地區在這段時期卻體現了 以歐洲啟蒙為目標的發展,為「現代化理論」提供了具體經驗的支援。 無怪「現 代化理論」在東亞地區時至今日仍盛行。

現代化的史實與定義

從歐洲近世歷史看啟動現代化的先決條件:「俗世化」

(secularization)

與「革新」

(innovation)

現代化是歐洲歷史發展的產物。從14 至 18 世紀,歐洲經歷了文藝復興、地 理大發現、科學革命、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以及啟蒙運動,導致歐洲社會出現了

(6)

社會大轉型。

由歐洲歷史的事實可得出:要啟動現代化,就要具備兩個先決條件:

第一,「俗世化」:即強調以「人」為本,主張滿足現實生活的需要,而反對 過於理想化的行為取向;在一個走向「俗世化」的社會中,人的現實感會愈來愈 強,人的理性程度將愈來愈高,而人對社會事務的參與度也會愈來愈強。

第二,「革新」:即摒棄墨守陳規的心態,打破條框。

發展現代化,即從以「神」為中心的社會解放出來,進入以「人」為中心的 理性、科學社會。追根究底,「現代化」乃「人」的現代化。

從歐洲近世歷史看現代化的使命:落實「啟蒙方案」

(Enlightenment project) /

「現 代性方案」

(project of modernity)

,即建構一個植根於理性、科學、進步觀的文明 秩序:

要真正走上現代化之路,必須發揚理性、發展科學。換言之,現代化是一個

「啟蒙方案」,即有意識地建構一個植根於理性、科學、進步觀的社會體系。啟 蒙思想表現在制度層面最突出的是資本主義的「工業體系」、自由主義的「民主」、 民族主義的「民族國家」。

現代化最根本的內涵是工業化,而工業化則建立在「科技革命」的基礎上。

科學是瞭解世界的基本方法,而技術則是改變世界的主要工具。工業化是改善人 類生活素質的一個必要手段。現代化社會以工業化為基調。工業化雖然是現代化 的基本內容,卻不是現代化的全部。它只是現代化中許多價值與目的的其中之一 而已。

「西方現代性」

(Western modernity)

的具體指標:

現代化所帶來的「現代性」,即現代社會的基本屬性和特徵,以及反映這些 現代社會特徵的指標體系。因此,現代化也可以理解成一個「現代性方案」(project of modernity)。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所謂「現代性」,乃建基於啟蒙運動的理性、

(7)

科學、文明之上,是單一的「西方現代性」,具體指標如下:

1. 生產方式機械化 (工業化、農業機械化);

2. 由工業化直接啟動的都市/城市化;

3. 社會成員參與公共事務的擴大化;

4. 個人價值的肯定;

5. 教育 (尤其是科學知識) 的普及化(前三項乃「俗世化」的結果);

6. 交通、通訊網的擴張;

7. 社會結構的「科層化」(bureaucratization) (社會學家韋伯 (Max Weber) 認為,任何國家走向現代化之路,都經歷一個「科層化」過 程。指一種依功能分「科」(即專業化),並按照權威分「層」的組 織方式,不僅是經濟領域如此,在政治、軍事、文化領域也同樣);

8. 國際關係的增進。

「現代變革」

(modern transformation)

的內容與指向:

國家走向現代化,必將經歷「現代變革」。具體內容是:

經濟上,從傳統農業文明轉變為現代工業文明;政治上,從封建專制制度轉 變為現代民主制度;文化上,從蒙昧群體主義轉變為自覺個體主義,建立起獨立 自主的人格。

民主制度的七項內容包括:權力法律化、政黨多元化、軍隊國家化、選舉直 接化、政府責任化、職能分散化、參與廣泛化。

20

世紀末業全球現代化、全球化及「另類

(

多元

)

現代性」

(alternative modernities)

的崛起:

隨著西方國家的擴張,西方的現代化也逐漸影響了非西方國家。「現代化理 論」盛行之初,流行所謂「匯流論」(theory of convergence)。該理論認為,現代 化從西方擴展到非西方地區,終會創造一個具同質性的世界,也就是全球性的西

(8)

方現代性翻版。

20 世紀末葉,全球現代化的趨勢不僅沒有如「匯流論」所說的一樣,反而 助長了另外一種發展,即「現代化的本土性」,即在非西方世界中衍生了「另類

(多元)現代性」,如東亞的「非個人主義式的資本主義現代性」(non-individualistic version of capitalist modernity)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些都打破了西方 社會對「現代性」的壟斷。

現代化概念的界定如下:

所謂「現代化」,是以工業為發端、以一個個民族的實體為載體的社會變革。

這種變革的結果是帶來現代社會。

現代化的概念有兩層含義:第一,「現代性」的體現,是現代社會的屬性。

對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而言,「現代性」是一個結果、一種狀態;而對於發展 中國家、後發展國家而言,「現代性」是目標體系。第二,現代化也是實現現代 社會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也就是「現代性」的「化」。

現代化在中國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制度化儒家」(institutional Confucianism),其核心內 容是「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和「五倫」(父子、君臣、夫婦、

兄弟、朋友),核心價值是「仁」。

傳統中國是一個以家庭(族)、男性、父權、農業、家庭手工業為中心、自 給自足、知識未普及的農業社會。

同時,中國文化走的是「泛道德主義」(pan-moralism) 之路,即人間的任何 事物都逃脫不出道德的審判。中國人對價值的追求和固守,超過了對事實的分 析,故發展不出現代科學。

(9)

中國現代化的開端:回應扭曲的「西方現代性」

(

即帝國主義、殖民主義

)

之衝擊:

中國的現代化始於19 世紀中葉,屬於「晚發外生型」,有別於「早發內生型」

的西歐國家。中國的現代化是被西方所啟動。在這個層面上,西方充當了「侵略 者」與「文明使者」的雙重角色。對充滿「文明的使命感」(civilizational mission)

的西方來說,中國與第三世界的現代化歷程,是一種「文明化過程」(civilizing process)。

然而,中國在19 世紀接觸到的西方文明,是「現代性」大扭曲的帝國主義、

殖民主義。中國進行現代化,是為了回應這個扭曲的「西方現代性」的挑戰,是 被迫的。因此,中國的現代化之根本動力來自「雪恥強國」的意識。在很大程度 上 , 中 國 以 及 第 三 世 界 的 現 代 化 , 是 一 種 「 反 西 方 的 西 化 」(anti-Western Westernization)。

同時,中國現代化的開展,標誌著傳統「華夏中心主義」(Sino-centrism)

的沒落。對長期被封鎖在一個自給自足的「價值之幕」(value curtain)裏的中國人 來說,置身在這樣一個大變動時期是不易適應的。

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從文化層面來理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可以說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器物技能的現代化:從洋務/自強運動開始。

由於西方的「船堅炮利」嚴重威脅中國,中國也開始追求「船堅炮利」。傳 統的「經世致用」精神,確實能為中國早期的現代化提供原動力。洋務思潮經歷 了由「師夷長技以制夷」到「中本西末」,再到「中體西用」的過程。而洋務運 動又經歷了由發展軍事國防工業到發展民用工業,即由「求強」發展到「求富」

及「富強並舉」的方針。

第二階段是制度的現代化:從百日維新、清末新政、辛亥革命開始。

甲午戰爭之後,部分有學識的人認識到現代化國防不但需要現代化的交通、

教育、經濟,並且需要有現代化的政治和國民,故主張「體」與「用」皆須變革。

(10)

有人主張「君主立憲」,也有人主張「共和政體」,遂產生了百日維新、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的歷史事件。

第三階段是思想、價值、行為的現代化: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開始。

民國成立以後,「共和」有名無實,更有復辟之舉,先進的知識分子認為中 國需要的是國民思想、態度、價值觀以及人格的改造,故產生了「打倒孔家店」、

迎接「新思潮」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值得注意的是,三個階段的發展並行不悖。第二個階段的開始不等於第一個 階段的結束。第三個階段的開始不等於第一、二階段的終結。就推行現代化而言,

第一個階段是改革,第二個階段包括改革和革命。第三個階段是革命,並且是深 層次的文化革命,有別於第二階段的政治革命。從1928 年南京國民政府主政開 始到1949 年,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模式的改革是中國現代化的主流。挑戰這 套模式的是一種自下而上、動員群眾的共產主義革命。1949 年實現了現代化範 式的轉變,革命成為了主流。由1957 年到 1978 年,中國實行「以階級鬥爭為綱」

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1978 年底,再度體現了另外一次現代化範式的轉變,

即以「改革開放」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特徵:強調「救亡」和集體價值:

現代化進程的特徵,實與現代化運作背景密切相關。前面說過,中國推行現 代化是被迫的。還有,從18 世紀末、19 世紀初開始,中國出現人口過剩、自然 資源相對稀缺的現象,19、20 世紀又長期處於憂患當中,因此推行現代化是以 解決國家民族所面臨的危機為依歸的,具有功利的目的。新文化運動原本的目的 是要把西方的啟蒙文化帶來中國,但是中國當時的當務之急卻是「救亡」,其導 致的結果就是李澤厚所說的「救亡壓倒啟蒙」。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後發展國家,中國的現代化急需政府的參與、主導以及 推動。又因政府長期面臨嚴峻的局勢,故當權者無一例外地把個人利益置於集體 利益之下。這裏的集體,可以指國家、民族、政黨、階級、群眾等,以致集體價

(11)

值觀始終壓倒個人價值。這是中國無法擺脫的一個傳統。儘管知識分子、社會改 革家的自覺性理念對現代化進程起了某些作用,但現代化的大方向、目標、策略 等,總是取決於政治領袖的主觀意志,即現代化要為政治服務。

中國現代化的成效:三位專家的意見:

(1)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上、下冊 (香港:香港 中文大學,2001 年) [Hsu, Immanuel C.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th edition, 2000)]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已經反映了作者的觀點:當今中國已經是一個現代化了的 國家。中譯本的書名未能帶出作者的觀點。我認為可以翻譯為《現代中國的崛起 /崛興》,以反映作者對於中國現代化的理解——中國是如何變成一個現代化國家 的。

(2) 史景遷著,溫洽溢譯:《追尋現代中國》,3 冊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 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 [Spence, Jonathan D.,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New York: W.W. Norton & Co., 2nd edition, 1999)]

從書名也可以看出作者的觀點:中國人從十九世紀開始已經自覺地去追尋現 代化,但是到了二十世紀末,仍在追尋中。

(3) 金燿基 (King, Ambrose Y.C.):《中國的現代轉向》 [The Modern Turn of Chin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根據金燿基的理解,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實標誌著中國 傳統文明的一個「現代轉向」。中國的現代化,不僅是對於富強、獨立、自由的 追求,同時也是中國實現「現代性」建構,亦是對一個現代文明秩序的塑造。

並且,自十九世紀、經二十世紀到現在,這個大轉向還正在進行。是一個帶 來根本性社會文化之變遷的「漫長革命」。當今中國現代化也是全球現代化的一 個組成。中國的「現代性」,與其他國家的現代性有共通點,但也無可避免地有

「中國的文化性」(包括西方制度、價值觀的「中國化」)。

(12)

可見,金燿基與史景遷的觀點相似:中國仍然是一個現代化中的國家,仍 然是一個尋求建立一個現代文明秩序的國家。

(二) 清末新政與中國政治現代化

八國聯軍進京後的局面與清廷頒佈新政的目的

1900 年對中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此後,清政府的統治進入了一個嶄 新的階段。原因何在?主要是因為《辛丑條約》(1901 年 9 月 17 日)的條款比以 往任何條約條款苛刻,包括:處死官員、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拆除炮臺、在 四十五個城市停辦科舉五年等等。這使清廷認識到非改革不可,遂開創了徹底改 革的局面。許多學者提出一種意見:清廷改革的誠意不足。

探討改革的誠意,必須著眼於改革的目的。從下放權力給漢人的角度來看,

可以批判清政府的改革無誠意。無可否認的是,所有主持改革的統治者最大最終 動機,是希望通過改革的成果來鞏固、加強自身統治的合法性基礎。而清政府的 改革目的,無疑是加強中央集權,以確保其統治地位的穩固不變。從這個角度來 分析,我們無須懷疑其改革的誠意。

當 時 的 局 面 , 可 與 四 分 三 個 世 紀 後 的 局 面 作 一 比 較 。「 文 化 大 革 命 」 (1966-1976) 結束,中國共產黨面臨「三信危機」,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 年12 月)上臺後,認為非推行徹底的改革不可,遂開創劃時代的「改革開放」局 面。我們亦無須懷疑其改革的誠意。

清末新政 (1901-1911 年) 的內容

清廷於1901 年開始推行的改革,是全方位、多層面、空前的變革。有關改 革詳情,可參看:(1) 徐中約著,計秋楓、朱慶葆譯:《中國近代史》(香港中文 大學出版社,2000-2001 年)上冊,第十七章〈清末新政和立憲派〉;(2) 費正清、

劉廣京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室譯:《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

(13)

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年) 下卷,第七章〈1901-1911 年政治和制度 的改革〉。這裏只作扼要、簡單介紹。

首先,是在行政制度方面的改革與預備立憲。改革包括:精簡官僚機構、裁 汰冗員、創設新官署。並且,於1909 年舉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選舉,同年成立 諮議局,1910 年 10 月成立資政院。

1909 年,全國各省舉行第一次諮議局選舉。選民資格為:滿 25 歲之男子,

在選區內居住 10 年以上而具有下列資格之一:有 5,000 元以上之不動產;中學 畢業。候選人資格相同,但須滿30 歲。當時的選民只佔總人口 0.45%,但此舉 已是政治現代化的進程中重要的一步。還有,諮議局、資政院是中國第一批具有 現代議會性質的政府機構。

在軍事制度方面的改革包括:廢武科、創設武備學堂、建立練兵處。結果是 出現新式軍人階層;他們素質較高,在掌握現代軍事裝備和技術的同時,也較易 受自由民權思想的影響,開展了軍人政治化的趨向。

教育方面的改革包括:以時事策論取代「八股文」、設新式大學堂、中等學 堂、初等學堂、廢除科舉考試。廢除1,300 年來的科舉制度,的確是具有革命性 的意義。清廷又挑選學生出國留學(1901 年:不足 300 人。赴日留學生:從 1901 年274 人增至 1908 年 3 萬人;赴歐留學生:1908 年達 1.2 萬人),這又是非常重 要的一項改革,培養了一批現代知識分子。

此外,還有財政、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改革,加速了社會變革的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改革釋放出變革社會的能量,卻不能將其納入推進制度 變遷的非革命性途徑,反而引發了革命,這是清廷想不到的。

(三) 共和革命與中國政治現代化

孫中山對中國政治現代化的貢獻

長期以來,史學家把辛亥革命的歷史說成是孫中山個人革命的歷史,以此突

(14)

出孫中山對推翻清朝的貢獻。而這一觀點亦受多數人贊同。持相反意見者則指 出:孫中山自1895 年廣州起義失敗後便離開中國,雖然長期致力籌款支持革命,

但在歷次起義當中鮮有親身督師 (1907 年廣西鎮南關一役除外),就算武昌起義 也是在事成後才由美國趕回來,故不應誇大他的貢獻。可謂見仁見智。

我認為孫中山對推翻專制及對中國政治現代化是有貢獻的,主要體現在三個 方面。

首先,孫中山創造了一個革命傳統。他成立第一個反清革命組織――興中 會,藉以「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檀香山興中會盟書〉,1894 年11 月 24 日);並且,策動第一次反清革命――廣州起義。

在此必須解釋「革命」這個詞:有現代意義的「革命」(revolution)一詞,

始自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時期,意指帶有進步意義的歷史變化。早在中國的《易 經》中也有提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義 大矣」。意即按照「天命」改朝換代,這與現代的「革命」有所不同。康有為也 曾經在《法國革命記》寫法王失去「天命」,又批判「革命」造成社會動亂。而 當時傳教士(如 Timothy Richard 李提摩太)則將 “the French Revolution” 譯 成「法國大亂」。

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逃往日本,曾表示從此將自己的政治活動稱為有進 步意義的「革命」。他大概是中國第一個用帶有現代意義的「革命」這個詞語來 形容自己政治活動的人,創造了一個革命的傳統。

其次,孫中山創建了第一個革命政黨――同盟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帶有 現代性質的政黨。在《同盟會宣言》(1905 年 8 月)中,孫中山為革命性質定位:

「前代為英雄革命,今為國民革命。所謂國民革命者,一國之人皆有自由、平等、

博愛之精神,即皆負革命之責任,軍政府特為其樞機而已。」「國民革命」之目 標為:「(一) 驅除韃虜;(二) 恢復中華;(三) 建立民國;(四) 平均地權」。「國 民革命」之進行程式分三期:「(一) 軍法之治;(二) 約法之治;(三) 憲法之治。」

第三,孫中山創造了一套革命理論。1905 年 10 月 20 日,孫中山在《民報》

(15)

發刊詞中提出了「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並 在1906 年 12 月 2 日的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的演說中作了解釋。

在闡釋「民族主義」時,孫說:「民族主義,並非是遇著不同族的人便要排 斥他,是不許那不同族的人來奪我民族的政權。」

在闡釋「民權主義」時,孫說:「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 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並不是把來分作兩次去做。

講到那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

在闡釋「民生主義」時,孫說:「我們實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時候,須 同時想法子改良社會經濟組織,防止後來的社會革命。……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 價的法。」

孫中山在作總結時這樣說:「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願少 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願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願少數富 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

「三民主義」不但是革命的綱領,亦可稱為中國歷史上比較完整的現代化發 展之策略。

(四) 從政治現代化的角度再探討清王朝的覆亡

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兩個先鋒:君主立憲派與共和革命派

其實,立憲派與革命派的關係不應被視為保守勢力與進步勢力的對立關係。

立憲派與革命派有一些共同主張:兩者都是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先驅;都致力 於革新中國的政治組織,並認為代議政治適合中國;都要求民主,主張民權,主 張提高政府的效率和中國的國際地位。

立憲派與革命派的分歧主要在於:第一,中國現代政治的形式應採取君主立 憲還是共和政體;第二,達成現代政府的方法是改革還是革命。值得注意的是:

立憲派所反對的不是民主政治,而是革命這一手段。孫中山走遍歐美,認為中國

(16)

落後,應效仿美國。而梁啟超於1903 年遊歷北美後,亦承認中國落後;不過,

梁認為中國情況不像美國而與法國相似,認為革命將導致混亂和軍事強人的統 治。

《新民叢報》與《民報》於1905-1907 年展開了激烈的論戰,反映出兩派 分歧所在:

第一,立憲派認為漢滿兩族在很多方面已溶為一體了,主張用合法手段去爭 取開放政權,並確信清廷誠心誠意地預備立憲。其基本態度是「容滿」。革命派 則認為滿清一向採取歧視及壓迫漢人的政策,以「假立憲」欺瞞中國人民,不可 能建立妥善的政府,所以若想有效地改革必須先消滅滿清政府。其基本態度是「排 滿」。

第二,立憲派認為建立共和政府要有先決條件、要漸進,即人民必須先達到 某種程度的教育水準,並有參與政治的實際經驗。革命派則強調快速的變革、急 速的現代化,並批評立憲派低估了中國人的實力。

第三,立憲派恐怕革命會導致外力干涉。革命派則想爭取列強的同情及支持。

革命派與清廷:長期鬥爭

革命派與清廷長期處於對立、對抗的關係。1895-1911 年 10 次起義失敗後,

革命派才於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會。湖北的革命組織共進會和文學會雖與同盟 會有聯繫,卻非同盟會的一部分。辛亥革命的爆發是出乎同盟會人意料之外的,

其過程亦不大受同盟會人控制,其結果更與同盟會人的預期相差很大。

立憲派與清廷:從合作到決裂

立憲派與清廷的關係則較為複雜,經歷了從合作到決裂兩個階段。前面論述 立憲派與革命派的分歧時,已解釋立憲派支持清廷籌備立憲的原因。立憲派與清 廷其後交惡,兩者的矛盾衝突可分為三方面:

第一,政治上的矛盾與衝突,主要涉及召開國會及限制皇權的問題。必須指

(17)

出,新選出的諮議局議員,大多屬立憲派的紳商,他們面臨洶湧澎湃的革命潮流,

遂於1910 年 1、6、10 月三次向滿清政府請願,要求立即召開國會、準備立憲。

1910 年 10 月資政院開幕,清廷只答應把預備立憲日期由 9 年縮短到 6 年。這使 許多立憲派人士決定雖不會主動參與革命,但一旦革命爆發,將保持中立的態 度。1911 年 5 月清政府成立內閣,13 個任命者當中只有 4 個漢人,5 個是皇親 國戚,被譏為「皇族內閣」,激起了立憲派的不滿。

第二,經濟上的矛盾與衝突,主要涉及鐵路國有化的問題。由於許多立憲派 紳商在四川、廣東、湖南、湖北投資鐵路,而清政府卻於1911 年 5 月宣告將鐵 路國有化,直接打擊這班投資者的經濟利益,使立憲派更為不滿。

第三,立憲派於武昌起義後的最後抉擇。1911 年 12 月,14 個省的諮議局宣 佈獨立,令清政府孤立無援。1912 年 2 月清帝退位,可說一半得之於地方獨立,

一半得之于袁世凱的中央政變。

清王朝覆亡的歷史意義和啟示

辛亥革命創建共和,是中國走上「現代」的象徵,也是中國古老文明的政 治秩序解體的標誌。帝制在一般中國人心目中成為一種逆現代化潮流的反動現 象,從此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消失,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就。

傳統史學家認為,清王朝的覆亡,是建制外的進步勢力打倒建制內的保守勢 力的結果,這種看法雖有一定合理性,卻把複雜的歷史實際簡單化。清廷在其統 治最後的十年間是一個積極推行改革的政府。重大的制度變革帶來了翻天覆地的 變化,帶來了高升的期望,帶來了利益重新分配,但亦帶來了改革者未能預期的、

超越了自己能力所能解決的問題,最後令改革者處於進退兩難的局面。可以說,

清王朝的覆亡在某個程度上是建制內矛盾激化的結果,是一個改革的政府與建制 內各種既得利益集團衝突、決裂所造成的結果。20 世紀初,共和、立憲的呼聲 高唱入雲。清王朝雖盡力掙扎求存,但最終還是被政治現代化的巨浪吞噬。

(18)

改革、革命與中國現代化

改革與革命是清末政治的兩個主流。改革失敗及引發革命,並非是因為改革 本身的性質問題,而是由於改革進程中許多主觀、客觀因素所導致。

在二十世紀期間,人們對改革與革命的看法,經歷了很大的變化。辛亥革命 之後,受反滿觀點和革命觀點影響,人們認為改革是保守的,不徹底的,革命比 改革先進。從80 年代開始,人們厭倦了革命,認為要告別革命,又走向另一個 極端,否定了革命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起的積極作用。

其實,從長遠的歷史角度看,改革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普遍方式,革命則 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特殊形式。在人類的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中,並不存在改 革與革命誰優誰劣的價值判斷問題。

(19)

第二講 民初歷史的弔詭:

政治現代化的大倒退、思想現代化的大躍進 (1912-1928 年)

(一) 袁世凱倒行逆施與共和理想幻滅 (1912-1916 年)

共和的剎那光輝:第一屆國會選舉(1912 年 12 月-1913 年 1 月)與國民黨的勝利 民國成立之初,共和曾有過剎那的光輝。這麼說是因為:1912 年 12 月-1913 年 1 月舉行了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國民黨獲得了勝利,而國民黨的領導人宋教仁是一 位非常投入於「民主共和」的領袖。

民初的《選舉法》,實基於1909 年全國各省第一屆諮議局選舉法,但向前邁進了一 大步。選民資格如下:滿25 歲之男子(1909 年為 21 歲),在選區內住滿 2 年以上(1909 年為10 年以上),兼具有下列資格之一:有不動產 500 元以上(1909 年為 5,000 元以上),

小學畢業(1909 年為中學畢業)。此改動使選民佔總人口 10.5% (1909 年僅佔 0.45%)。候 選人資格相同,但須滿25 歲(1909 年為 30 歲)。

選舉中宋教仁組織了國民黨,而袁世凱則組織了一些政黨與宋教仁對抗,即統一 黨、共和黨、民主黨(其後三黨合併為進步黨)。袁曾於晚清時期對中國的軍事現代化作 出了很大貢獻。但他不信「民主」,認為「共和」會帶來混亂,非有一點權威不可。袁 曾說:「我這個總統,總也總不得,統也統不得」;又說:「憲法只會限制我,沒有一點 是幫我的。」由於他急於抓權,故不惜採取了恐嚇和賄賂的手段來阻止國民黨勝出,但 國民黨還是在選舉獲取勝利:在眾議院596 席中獲得了 269 席,在參議院 274 席中獲得 了123 席。當時眾議院是按各省人口比例選出的,每 800,000 人選 1 人;參議院則按各 省省議會選出代表,每省議會選出10 人。

袁世凱的反撲與民主進程的大轉折:政治軍事化(militarization of politics)

袁世凱為奪回權力,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1913 年 3 月 20 日,當宋教仁準備從上

(20)

海前往北京領導國會、組織責任內閣時,在上海火車站遭到刺殺。有証據顯示,主使這 樁政治暗殺的人,正是袁世凱。宋教仁的死,証明了用國會和責任內閣來牽制袁的權力 是無法實現的。當時孫中山主張用武力推翻袁世凱,可惜力有不足。

袁世凱深知欲要取回權力,資金非常重要,於是又與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 團於1913 年 4 月簽署 2,500 萬英鎊的所謂「善後大借款」。借款未經國會批准;他還答 允於47 年內還本利共 6,785 萬英鎊。

為主動打擊革命黨,袁又於1913 年 6 月罷免國民黨都督李烈鈞 (江西)、胡漢民 (廣 東)、柏文蔚 (安徽)。此舉引發了「二次革命」。由於當時人民渴望和平、安穩的生活,

使革命黨處於孤立地位;又由於革命黨缺乏資金,不久便被鎮壓。9 月,「二次革命」

宣告失敗。袁世凱遂派心腹到各地取代國民黨都督 (如派段祺瑞到武昌、馮國璋到南 京),這樣做使得北洋軍人勢力到處擴張。

另外,袁在1913 年 11 月解散國民黨、1914 年 1 月解散國會、1914 年 2 月解散省 議會及所有地方自治團體,這直接打擊了地方勢力。孫中山1914 年再次流亡日本,把 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到此,議會政治告終,獨裁政治擡頭。

1914 年,袁世凱的勢力達到了頂端。是年 3-5 月,袁召開國民大會,修改《中華 民國臨時約法》,制定新的《中華民國約法》,改總統制為世襲。中華民國因此出現了兩 部憲法,加深了由帝制崩潰所導致的法統危機。

1915 年 5 月,袁不理段祺瑞、馮國璋、梁啟超等人的反對,接受日本提出的《二 十一條》。這導致建制內部分裂。當時許多人支持集權中央,但反對袁世凱對日本妥協。

袁世凱的權力因此受到了削弱。

最後,袁於1915 年 8 月開始推行帝制復辟運動。蔡鍔在雲南組織護國軍反對帝制,

各省紛紛響應,相繼宣佈獨立;袁於 1916 年 3 月被迫放棄「洪憲帝制」美夢,並於 6 月6 日去世。

袁世凱與軍閥割據的關係

一般歷史學家認為袁世凱是「軍閥之父」。原因如下:

(21)

第一,袁統領北洋軍,而北洋軍是後來眾多軍閥隊伍的前身;

第二,袁當總統時刻意將北洋軍人勢力擴至華中、華南地區;

第三,袁用武力去解決一切 (包括非軍事) 問題,立下了壞榜樣,並形成了「政治 軍事化」的局面,此為軍閥割據時期的一個特色。

上述三點反映出袁世凱與「軍閥割據」有一定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是:袁最關注集 權中央,故極力防止軍事分離局面(military separatism)出現。他於 1914 年權力最高峰時 把各省都督(都督管理軍事、民政)改為將軍,只管軍事,另設巡按使一職,理論上職 位高於將軍,掌管民政,以牽制地方軍人力量,無奈政策未能生效。可說,袁死後出現 軍閥割據,絕非袁所想見到的局面。因此,袁世凱與軍閥割據的形成有很大關係,但並 非他個人希望造成的。

(二) 軍閥割據: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全面軍事化 (1916-1928 年)

何謂「軍閥」?

所謂「軍閥」,是指擁有私人軍隊,控制著或企圖控制一定的地盤,一切所作所為 都出於維護其自身權益的軍事將領。

晚清地方勢力抬頭 (regionalism) 與民初軍閥割據 (warlordism)

西方學者稱晚清時期「地方勢力抬頭」為 “regionalism”,又稱民初「軍閥割據」

為 “warlordism”。香港學生每見英文字尾加上 “ism”,都以為是「――主義」的意思,

故把 “regionalism” 說成是「地方主義」,又把 “warlordism” 說成是「軍閥主義」。其實,

“regionalism” 與 “warlordism” 並 非 兩 種 主 義 , 而 是 兩 個 歷 史 現 象 (historical phenomena)。

晚清地方勢力抬頭與民初軍閥割據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在此比較兩者的異同。

相 同 之 處 在 於 : 兩 者 皆 代 表 一 種 離 心 力 量(centrifugal force) , 導 致 權 力 分 散 (decentralization)甚至地方分離(separatism)現象的出現。

(22)

不同之處主要有三點:

第一,地方領袖(regional leaders)與軍閥(warlords)的出身、價值觀不同:地方領袖 全是科舉 (即儒家) 出身,稱為「士人」。而軍閥出身較為複雜,有武科出身 (張勳)、

新式武備學堂出身 (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吳佩孚、李宗仁)、日本軍校出身 (閻錫山)、

新式學校出身 (陳炯明)、農兵出身 (馮玉祥、張作霖)、土匪出身 (張宗昌);

第二,地方領袖與軍閥對中央政府的態度不同:地方領袖效忠中央政府,而軍閥稅 收不歸中央,任命地方官員不受中央管轄;

第三,地方領袖之間的關係與軍閥之間的關係不同:地方領袖聽命中央,不會打內 戰,軍閥之間則互相傾軋、爭霸。

從這些角度去看,雖然軍閥割據在某程度上是從晚清地方勢力抬頭發展而來,但兩 者有很大差別。

軍閥割據的緣起及發展:軍人參與、干涉、把持政治的過程

軍閥割據這個歷史現象,可說是軍人參與、干涉、把持政治的過程。這個過程可分 七個階段說明:

第一階段:清末新政——新式武備學堂與新式軍人階層出現。部分軍人對政治開始 感興趣,產生了軍人政治化(politicization of military men)的趨向。新軍參與革命活動是 軍人政治化的體現。

第二階段:清朝覆滅,共和成立——皇權崩潰,法統 (政權合法化) 危機(crisis of legitimacy)出現。皇權政治建基於「天命」;革命打倒了皇權,卻未能樹立新權威。當時,

「皇帝」在人們心裏已根深蒂固,「總統」卻仍未完全被接受。

第三階段:共和理想幻滅——革命勢力退卻,軍人勢力滲透全國範圍。儘管共和成 立,革命勢力卻只局限於廣東、安徽、江西幾個省。「二次革命」後,袁世凱解散國民 黨,孫中山再次逃亡到日本,北洋軍人勢力席卷全國。

第四階段:袁氏獨裁——議會制度崩潰,一切依賴武力解決,即政治軍事化 (militarization of politics)。

(23)

第五階段:討袁之役——以武力反復辟,加劇政治軍事化。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

這是個政治問題,本應以政治途徑解決,但無法實現。蔡鍔建立護國軍以武力解決問題,

各省響應,加強了政治軍事化。

第六階段:南北戰爭——「護法運動」出現,加劇法統危機。袁世凱死後,孫中山 從日本回來領導「護法運動」,以1912 年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正統。而當時 統治中國的北洋政府,則以1914 年制定的《中華民國約法》為正統。人們對法統這個 大是大非問題,爭持不休,到底何為正統的「法」,無法達成共識。

第七階段:勢均力敵局面(equilibrium of fragmented military forces)出現—— 軍閥割 據現象持續。軍閥割據的時期出現了大小不一的許多軍閥,但沒有一個能夠消滅其他的 軍閥,因此需要聯盟。由此角度看,割據持續久遠的現象可以得到解釋。

可見,軍閥割據是由「軍人政治化」發展到「政治軍事化」(以武力解決國家社會 的所有問題)的一個過程。從另一個角度看,軍閥割據是一個過渡時期的產物:即舊秩 序已經解體而新秩序還未建立起來的過渡時期;那是一個無任何秩序可言的時代,而「沒 有秩序」也成為這個過渡時期的特色。

軍閥割據究竟持續到那時?一般歷史學家以1928 年為軍閥割據時期的下限。這個 設定合理嗎?上述問題,留待第三講解答。

軍閥割據時期的中國

下面說說當時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特色。

政治方面:

在1916-1928 年間,1,300 個大、小軍閥打過 140 場大、小戰爭。打仗,主要是為 了爭奪地盤。大軍閥爭奪中央政權,因為誰控制了中央政府,誰就能合法地舉借外債,

發行公債,把持中央財政。小軍閥也爭奪地盤,因為沒有地盤就沒有徵稅和招兵買馬的 基地。長期戰爭,導致政局極度動盪不穩。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頻頻易手,直接影響 行政效率。

(24)

軍閥們為了鞏固和擴充地盤,皆以開源為其一切政策的依歸。儘管中國還有總統、

內閣、國會,共和卻名存實亡,一切取決於當權者的主觀意願。中國明顯地仍是一個人 治國家,管治的準則仍未改變。

軍閥們以武力為解決一切問題 (包括非軍事問題) 的手段,又把大量軍方人員安插 到各行政單位,擔任文職工作,使政治更邁向軍事化。

經濟方面:

軍閥混戰,嚴重破壞社會生產力;政權四分五裂,根本無法落實全國性的、甚至區 域性的經濟發展計劃,阻礙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軍閥們雖然每能達到開源目的,但往往把在其控制範圍內的金錢、資源、人力、物 力花光於戰爭及其他軍事用途上,這對現代化有不良的影響。唯一得益的大概是軍事和 軍火工業。

不能否認,中國的民族工業 (包括紡織、麵粉、絲綢、火柴、水泥、煙草、糖等工 業) 在軍閥割據時期有長足的發展,但這與軍閥統治無直接關係。當時工業之所以得到 發展,實由各種內外因素促成。外因是:第一次大戰期間,國際市場對中國民用工業製 成品及中國農礦初級產品原料的需求大增。內因是:政府大部分精力用於爭奪地盤,對 現代經濟的控制放鬆,有助民族工商業的興起。又民國成立後,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之 風盛極一時,致使中國培育了第一批企業家、科學家、經濟學家、工程師、經理和技術 人員,形成了新的社會力量,有助推動工商業發展。

社會方面:

對一般人來說,生存是最大的問題。由於戰爭與天災,到處都出現飢荒。更不幸的 是,軍閥割據使傳統的全國性的官方救濟機關完全停止運作。美國紅十字會又因飢荒每 多是人禍(軍閥的戰爭)造成而拒絕救濟;The China 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 只好更改了飢荒的定義之後才實施救濟。軍閥割據時期出現了大量農民離 村及人口大遷徙的情況,令社會更動盪不安。

(25)

文化方面:

出現了春秋戰國後的另一次百家爭鳴的局面。似乎在中國歷史上,中央政權崩潰之 時,總是會有思想的革命,不知是定律還是巧合。

(三) 軍閥割據時期的文化、思想革命: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的定義

時人所指的五四運動:

時人所說的五四運動,是指1919 年 5 月 4 日在北京發生的一件有重大歷史意義的 事件。該事件在全國範圍內引起廣泛的反響;直到7 月下旬,事件才告一段落。具體情 況如下:

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數千學生上街遊行示威,反對凡爾賽和會有關山東問題的 決議;32 人被捕。

1919 年 5 月 6 日:被捕學生獲釋,但北大校長蔡元培其後被迫離任。政府派親北 洋軍閥的官員擔任新一任校長,引起新一輪抗爭。

1919 年 5 月 18 日:北京學生發起罷課、杯葛日貨運動,並在《罷課宣言》中首次 用「五四運動」一詞 (學生領袖羅家倫為它起的名詞)。運動擴大到其他城市。

1919 年 5 月 26 日:有人在文章中談及「五四的精神」。

1919 年 6 月 3-4 日:北洋政府逮捕千多學生。

1919 年 6 月 5-9 日:上海工商界發起罷工、罷市,支援學生;運動擴大至各大城市;

9 日,北京親日官員被迫辭職。

1919 年 6 月 28 日:中國代表團拒簽巴黎和約,代表了五四運動獲得勝利。

1919 年 7 月 22 日:中國學生會宣佈停止罷課,蔡元培復職。

後世一般歷史學家所指的五四運動:

(26)

1935 年 5 月,胡適談五四運動時說:「當年若沒有思想的變化,決不會有五四運動。」

(見〈紀念五四〉,載《獨立評論》,1935 年 5 月 5 日。) 胡講「思想的變化」,當然是指

「新文化運動」。其後歷史學家所稱的五四運動,多數是從廣義而言,即包含當時所稱 的「五四運動」(史家叫「五四事件」May Fourth Incident)及該事件發生之前、之後崛興 的「新文化運動」(孫中山最早用的名詞)。即是說,五四運動泛指 1915-1921 (有說 1923) 年間的一系列思想、文化、政治、社會活動,包括:文學革命;迎接新思潮與反傳統;

學生遊行、示威、罷課;杯葛日貨;工商界罷工、罷市。各項活動的背後動機是救亡;

故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傳統、反軍閥、反帝國主義的愛國運動。

新文化運動:現代中國的第一次文化、思想革命

新文化運動可以說是18 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國版,以「科學」(理性) 和「民主」

(人權) 為整個運動的題旨。它是現代中國的第一次文化、思想革命。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原因可分為兩點。

第一,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在啟動新文化運動的《新青年》雜誌上發表文章傳播新 思想,起到了指導、啟蒙的作用。《新青年》原名《青年雜誌》,由陳獨秀於 1915 年 9 月創辦。在創刊號,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向青年提出6 項指導性的原則:

1. 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2. 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3. 進取的而非退隱的;

4. 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5. 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6. 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青年雜誌》1916 年春停刊,9 月復刊,改名《新青年》,以「改造青年的思想,輔導 青年的修養」為復刊宗旨。《新青年》提出:中國社會的改造,應建基於國民 (尤其是

(27)

青年) 的人格、素質和價值觀念的更生。這成為新文化運動啟蒙思潮的主體內容。

第二是北大新任校長蔡元培的改革。蔡元培訂定大學教育的目的是「探求學理、掌 握科學知識、培育人才新風」,又訂定辦大學的方針是「兼容並包、思想自由」。從1917 年開始,北大出現了非常活躍的氣氛,可謂百花齊放。師生們各自創辦雜誌,宣揚自己 的主張:有由先進知識分子 (如陳獨秀、胡適) 辦的《新青年》、由先進學生領袖 (如傅 斯年、顧頡剛、羅家倫) 辦的《新潮》;亦有由傳統保守知識分子 (如劉師培、辜鴻銘) 辦 的《國故》,並得到校外學者嚴復、林紓的支持。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有二:第一,文學革命;第二,新思潮與反傳統。

先談文學革命。

文學革命主要是反對文言文,提倡用白話文寫作。又反對文以載道 (即宣揚儒家價 值觀),鼓吹寫實主義 (realism)。

為了奠定白話文寫作原則,胡適提倡「八不主義」,即:

1. 不用典;

2. 不用陳套語;

3. 不講對仗;

4. 不避俗字俗語;

5. 須講求文法之結構;

6. 不作無病呻吟;

7. 不摹仿古人,語語須有個我在;

8. 須言之有物。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胡適鼓吹「八不主義」,他還是談「文學改良」而非「文學革命」。

(見〈文學改良芻議〉,載《新青年》,1917 年 1 月 1 日。)

提出「文學革命」這個口號的第一人是陳獨秀。陳認為要推行「文學革命」,就必 須要:

(28)

1. 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

2. 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

3. 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見〈文學革命論〉,載《新青年》,1917 年 2 月 1 日。)

自1918 年 1 月開始,《新青年》完全採用白話文。這時期出現了新詩、戲劇、散文、

短篇小說 (如魯迅的《狂人日記》)、用白話文翻譯的現代歐洲文學。可以說,中國文 學界步入了新的創作階段。「五四事件」發生後的半年間,中國出現了400 多份新的、

採用白話文的期刊。1920 年 3 月,中國政府正式宣布白話文為國語。小學、中學的課 本都一律棄用文言文。

白話文運動是新文化運動中收效最快、成就最顯著的一個領域。它創造了一個語義 系統,適應了現代社會心態及與外部世界交流的需要。

還有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文學界的先進分子在棄用文言文這方面已達到共識,但是 對於文學該走哪個方向則爭論紛紛。因此,五四作家很快便分道揚鑣。20 世紀 20 年代 初,中國文壇上主要分成了兩派。其中一派的代表人物有周作人、茅盾。他們於 1921 年1 月成立文學研究會,認為文學應反映社會及人的境況,實不自覺地承襲了文以載道 的精神,只是他們的「道」與傳統的「道」截然不同。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有郭沫若、郁 達夫、田漢。他們於1921 夏成立創造社,深受浪漫主義、個人主義影響,主張為藝術 而藝術,偏愛創作藝術。

以下談新思潮、反傳統。

當時許多知識分子嚮往西方的文明,出現了接受西方學說的熱潮。受五四知識分子 歡迎的西方學說包括:達爾文的進化論、社會達爾文主義、實用主義、經驗主義、互助 論、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科學 (「賽因斯」science)、民主 (「德莫克 拉西」democracy)。最受歡迎的是「科學」與「民主」。

知識分子更以西方思想作為標準來評價儒家學說,因此出現了反孔(子)運動。1916 年 2 月,易白沙在《青年雜誌》1 卷 6 號上發表〈孔子平議〉,首開點名批評孔子的先 例。《新青年》於1916 年 10 月起更將「平議」上升為「倒孔」。胡適又把孔子及其信徒

(29)

譏為「孔家店」,但胡相對疏離「倒孔」運動。相反,陳獨秀、吳虞、魯迅是「倒孔」

先鋒,領導「打倒孔家店」。

陳獨秀認為:「主張尊孔,勢必立君;主張立君,勢必復辟」,「提倡孔教必掊共和」,

「信仰共和必排孔教」(〈復辟與尊孔〉)。他又認為:孔教道德造成了「君虐臣、父虐 子、姑虐媳、夫虐妻、主虐奴、長虐幼」的殘酷現實 (〈答傅桂馨〉)。

吳虞說儒家「由天尊地卑演而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婦卑、官尊民卑,尊卑 既嚴,貴賤遂別」,這就為專制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 (〈儒家主張階級制度之害〉);他 認為「禮教」之遺害最大 (〈吃人與禮教〉)。

魯迅則借用諷刺文學批孔。例如,他在《狂人日記》中寫道:「凡事總須研究,才 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 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 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由於魯迅的作品深入人心,故其 影響更為廣泛。

思想界的先進分子一致認為要摒棄中國的傳統才能救亡,但卻在其他方面意見不 合。他們很快便分道揚鑣,主要有兩派。胡適代表其中一派:他堅持要多研究問題、少 談「主義」,認為「沒有一種靈丹妙藥可解決中國所有的難題;每個問題必須分開研究,

分開解決。」(見〈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載《每週評論》,1919 年 7 月 20 日。) 李大釗代表另一派:他認為「主義」能為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一個「總方向」,是必須的;

必須有個根本解決的方針,才能有希望解決一個一個問題。(見〈再論問題與主義〉,載

《每週評論》,1919 年 8 月 17 日。)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現從現代化、思想發展、愛國主義發展三個角度探討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化的里程碑:思想現代化的開始:

從文化層面去理解,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器物技能現代

(30)

化、制度現代化、思想現代化。第一階段從洋務/自強運動開始。第二階段從百日維新、

清末新政、辛亥革命開始。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個里程碑,因為它標誌著第三個 階段 (即思想現代化) 的開始。問題是:中國為何在民初體現了現代化範式的轉變?理 由是:帝制雖滅,但中華民國只有共和的軀殼而無共和的實質,更有復辟之舉,這使關 心國家的知識分子明白硬搬外國政治制度來中國實在是徒勞無功的;若要救亡,就要有 根本的變革,即徹底改變中國人的態度、世界觀、價值觀,來一次思想、文化革命。

五 四 運 動 是 近 代 中 國 思 想 發 展 的 轉 折 點 :「 整 體 性 的 反 傳 統 主 義 」

(totalistic anti-traditionalism)

的出現:

首先要承認的是,新文化運動並非一夜間突然發生;可以說,新文化運動是晚清以 來中國文化、思想轉變歷程中的一個新高峰。正如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說:“When 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evious thirty years,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no longer resembles a mountain range rising up abruptly out of a flat plain, but simply a somewhat higher range in a long stretch of complex mountainous terrains” (Benjamin Schwartz (ed.), Reflections 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 Symposiu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史華慈指出,晚清思想界出現了「突破的一代」(the breakthrough generation)。代表人物有嚴復、梁啟超。嚴復翻譯、介紹了許多近代西方 文化思想的經典著作,包括:《天演論》(T.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群己權界說》

(J.S.Mill, On Liberty)、《群學肆言》(H.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原富》(A. Smith, Wealth of Nations)、《法意》(C.L.S. Montesquieu, Spirit of the Law)。梁啟超則論述了「自由」、「民 權」等西方政治概念,提出「新民說」。他們對促進中國思想現代化所作出的貢獻,絕 不能低估。可說,沒有晚清的思想變化,就沒有五四的思想革命。

雖然說新文化運動是前期思想變化的延續,但新文化運動本身又具有其獨特性 (uniqueness),即林毓生所說的「整體性的反傳統主義」(totalistic anti-traditionalism)。(見 Lin Yu-s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31)

Fourth Era, Madison, 1978;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 年。) 為何五四反傳統要「整體性」地反呢?林毓生解釋,這是因為五四知識分子在他們的深 層意識中,受傳統有機一元思維模式影響,把傳統看做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又認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是互不相容的,因而「整體性」地批判傳統,繼而主張「全盤」

打倒傳統。要指出的是,晚清知識分子跳不出儒學的框框,而五四知識分子則全盤地否 定傳統。故「打倒傳統」是五四時期的一個特色。對林毓生來說,「打倒傳統」與五四 知識分子希望中國建立起民主是背道而馳的。他認為,儒學雖有別於民主,但兩者決非 相互排斥。他因此提出了「創造性轉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的概念,主張通過這個 方法把西方民主落實到一個已「轉化」的儒家中國中。所謂「創造性轉化」,是指使用 多元的思考模式將一些中國傳統中的思想、價值、行為模式加以重組與/或改造,使之 變為有利於變革的資源,同時在變革中得以繼續保持文化的認同。林毓生批評五四知識 分子的「整體性的反傳統主義」,認為中國錯過了一次推行真正民主的機會,正是由於 他們這種激烈的思維模式所致。

打倒傳統是思想革命。現代中國的思想發展經歷了兩次革命: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化 運動革了儒家的命;第二次是毛澤東思想革了傳統及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命。這是從「思 想內容」(thought contents)的角度看現代中國思想發展,突出了發展中「變革」一面:

即從儒學強調「三綱」、「五倫」到五四強調「科學」、「民主」,再到毛澤東強調「階級 鬥爭」。若換了用「思維方式」(mode of thinking)的角度看,則會察覺到現代中國思想發 展呈現一貫性。為何這樣說呢?原因是:儒家強調修身,新文化運動強調確立民主、科 學、理性的世界觀,毛澤東思想強調要「紅」(即以階級的角度去看問題),三者都是把 人的意識(human consciousness)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三套傳統都認為,改造人的意識 (transformation of human consciousness)是推行一切政治、經濟、社會變革的先決條件。

可見,現代中國思想發展也有「繼承」/「延續」的一面。

五四運動是中國愛國主義發展的里程碑:跨社會階層愛國運動與「整體性反傳統的愛國

主義」的出現:

(32)

清末新政時期,不同形式的愛國運動在中國政治舞臺上出現,包括:排滿運動、收 復主權運動、1905 年的杯葛美貨運動、1908 年的杯葛日貨運動。五四運動則首次體現 了學界與工商界,即城市居民的聯合反日、反軍閥政府的愛國運動。這是一次空前的、

最廣泛的表達民族感情的運動。它以「民族國家」為效忠對象,不像以往以「宗室」、「種 族」、「國君」為效忠對象。

五四愛國主義是一種極端複雜的、充滿矛盾的愛國主義。其矛盾之處可從兩方 面講。首先,五四知識分子一方面傾募西方文化,要「全盤西化」來救國,另一方面卻 痛恨列強出賣中國的利益,要反西方。這種複雜、矛盾的心態,大概是當時不少知識分 子欣然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因,因為它是反西方的一種西方學說。其次,五四知識 分子一方面認識到非全盤打倒傳統不能救國,另一方面又知道全盤放棄固有的文化是不 可能的事,故陷於痛苦、矛盾的心態中,並產生如林毓生所說的「中國意識的危機」(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基於「整體性反傳統」的五四愛國主義,可說是世界歷 史上獨一無二的一種愛國主義。

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五四運動開啟了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全面反思,它帶給我們最寶貴的價值,應該是 一種「批判性反思」的精神。站在繼承五四精神的立場上,我們也要對五四這個新傳統 作嚴肅的反思。

研究五四運動的學者往往強調,新文化運動標誌著中國走上科學、民主之路。我們 對五四運動作出反思就要問:為什麼科學、民主一直到現在只是被人叫喊的口號呢?可 以說,科學、民主未能在中國植根,在某程度上是因為客觀環境起了負面影響。但我認 為五四知識分子對待西方思想的態度,正是問題的關鍵。我的意思是:五四知識分子接 受西方思想,乃基於一種功利的動機。五四新文化運動,原本是一場啟蒙運動,但運動 發展下去變成是手段,救亡才是真正的目的。對於某西方學說,不是整套去理解和接受,

而是擇其有用的部分,以圖達到救亡、富強的目的。故西方思想在輸入中國的過程中,

已被扭曲。

(33)

五四倡導民主,但重點放在民主制度上 (即民主的「用」而非民主的「體」),忽 視民主的「包容」精神;看事物採用非白即黑的兩分法,肯定一切,否定一切,把世界 的多樣性、複雜性約化為一種簡單、絕對的理想主義。談民主,又鮮及法治。只講民主,

不講法治,不是演變成「極權民主」,便是演變成「無政府主義式的自由」。彷彿只有蔡 元培、胡適等極少數人真正深入瞭解民主。

五四又倡導科學,即求真的精神。但五四之後出現「科學崇拜」、相信「科學萬能」

的現象,是郭穎頤所說的「唯科學主義」(scientism) (見 Daniel W.Y. Kwok, Scientism in Chinese Thought, 1900

195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5; 郭穎頤著,雷頤 譯:《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 (1900-1950),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 年》。

科學、民主,只是被人叫喊的口號,且與西方人所主張的科學、民主,有不同的理 解。一般人認為:近現代中國深受西方思想的影響。我們應重新檢討這個看法。深層次 上來說,中國人受科學、民主的影響並不大,似乎一切外來思想輸入中國都會被「中國 化」(Sinicized),加添了中國的特色。

五四運動所產生的三大思想流派 五四運動產生了三大思想流派:

第一,自由主義民主(Liberal democracy),代表人物有胡適。自由民主派厭惡軍閥 政府,鄙棄政治活動,致力於學術研究和教育,故鮮有在中國政壇上發揮影響力;

第二,馬克思列寧主義(Marxism-Leninism),代表人物有陳獨秀、李大釗,將會在 第四講作詳細交代;

第三,新傳統主義(Neo-traditionalism),即新儒家/學(Neo-Confucianism),代表人物 有梁漱溟,在此作些補充。

研究新文化運動的人,大多集中探討五四知識分子如何迎接新思潮、反傳統;儒學 已走到窮途末路,除了是被人「打倒」的對象外,似乎沒有什麼值得一談。不錯,傳統 國粹派面對「倒孔」狂潮,因未能提出任何新的儒學觀點,顯得一籌莫展。值得注意的 是:在「反孔」之激烈氣氛中,有一位年青教授卻能獨排眾議、力挽狂瀾,為儒學重新

(34)

包裝,並突出其現代意義。他是首創東西文化比較研究法的梁漱溟;1920 年在北大作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講演時,座無虛席。

梁漱溟第一次提出世界文化分三大體系:西洋、中國、印度,並闡明每個文化必按 其「意欲」發展。他指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為根本精神的」,故西方人具奮 鬥態度,著眼解決問題、改造局面;「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 的」,故中國人隨遇而安,不去解決問題,祗尋求自我滿足;而「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 身向後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故印度人具禁欲態度,傾向於根本取消問題或要求。舉 個例子,若一間房子房頂破了滲雨,西方人會拆掉重建,中國人會修補,而印度人則根 本沒意識到他們在一間滲雨的房裏。

梁認為,西方人勇於戰勝自然,發展科學,但過於追求物質慾望,引發了世界大戰。

因此,「現今西方思想界已鮮明的要求改變他們從來人生態度;而且他們要求趨向之所 指就是中國的路,孔家的路。」他大膽地預示:「質而言之,世界未來文化就是中國文 化的復興」。重要的一點是:梁認為在中國歷史裏看到的並非真正的儒家,並非孔子的 儒學,應重新審視,追求真正的儒學,為未來中國文化復興奠下基礎。1921 年,《東西 文化及其哲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至1929 年印第 8 版,可見其為學術界人士所重視。

(35)

第三講 南京國民政府「十年建設」的成敗得失 (1928-1937 年)

(一) 解決「政權合法性」(regime legitimacy) 的問題:

「訓政」及「建設」的實施

1928 年 10 月通過的《訓政綱領》:「軍政」時期的結束與「訓政」時期的開始

蔣介石為了建立南京政權的合法性,宣稱國民政府的所有政策將以孫中山的「三民 主義」為依歸。根據孫中山的革命理論,「國民革命」分三個階段完成:(一)實行「軍 法之治」的「軍政」時期;(二)實行「約法之治」的「訓政」時期;(三)實行「憲法之 治」的「憲政」時期。1928 年,北伐完成,結束了「軍政」時期。國民政府遂於是年 10 月通過《訓政綱領》,這標誌著「訓政」時期的開始。

所謂「訓政」,是由執政黨 (國民黨) 訓練國民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 決」四種權力,領導全國邁向地方自治,完成民主選舉,還政於民,最終實行「憲政」。

理論上,「訓政」為期六年。國民政府遂於1934 年由立法院擬定《中華民國憲法草案》,

並於1935 年通過、1936 年 5 月頒佈。立法院原本打算在 11 月 12 日召開國民大會,議 定憲法,但由於政局混亂,國大代表未能如期選舉完竣,故不得不繼續實行「訓政」,

直至國共內戰的後期。

「訓政」與「建設」的關係

「訓政」與「建設」是相輔而行的。孫中山在《建國方略》表示:「夫革命之有破 壞,與革命之有建設,固相因而至、相輔而行者也。今於革命破壞之後,而不開革命建 設之始,是無革命之建設矣;既無革命之建設,又安用革命之總統為?」他認為,「軍 政」時期是破壞時期,而「訓政」,是修復、「建設」時期。所謂「建設」,就是我們說 的「現代化」。

Figure

Updating...

References

Related subje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