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仁、論孝、論君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論仁、論孝、論君子"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論仁、論孝、論君子 論語

【論仁】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

1

,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2

。」 (《里仁》第四)

2.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

3

也。貧 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

4

,不去

5

也。君子去仁,

6

乎成 名? 君子無 終食之 間違

7

仁 ,造次 必於是, 顛沛必 於 是

8

。」 (《里仁》第四)

3. 顏淵

9

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10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 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1

?」

顏淵曰:「請問其目

12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 勿言,非禮勿動

13

。」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4

。」(《顏淵》第十二)

4.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5

。」

《(衞靈公》第十五)

【論孝】

5. 孟懿子

16

問孝。子曰:「無違

17

。」

樊遲御

18

,子告之曰:「孟孫

19

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 遲 曰 :「 何 謂 也 ? 」 子 曰 :「 生 , 事 之 以 禮

20

; 死 , 葬 之 以

禮,祭之以禮

21

。(《為政》第二)

(2)

6. 子游

22

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23

。至於犬馬,皆能 有養

24

;不敬,何以別乎

25

!」(《為政》第二)

7. 子曰:「事父母幾諫

26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27

。」

(《里仁》第四)

8.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8

。 」

(《里仁》第四)

【論君子】

9.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

29

;學則不固

30

。主忠信

31

。無友不如 己者

32

。過則勿憚改

33

。」(《學而》第一)

10.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4

。」(《述而》第七)

11. 司馬牛

35

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

36

。」

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37

?」子曰:「內省不疚,夫 何憂何懼

38

?」(《顏淵》第十二)

1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39

。小人反是

40

。」

(《顏淵》第十二)

13.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41

。」(《憲問》第十四)

14.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

42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43

(3)

15.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44

。」

(《衞靈公》第十五)

16.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5

。」(《衞靈公》第十五)

一、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 551 或 552

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 人, 強調 仁愛,重 視禮樂,是 儒家 學派 創 始人。他一生周遊列國,主張以德 服 人 , 施 行 仁 政 。 其 學 說 對 後 世 影 響 極 大 , 成 為 中 國 文 化 的 正 統 。 在 教 育 上, 孔子開啟私人講 學之風,使教育由上層社會普及至 平民百姓,他誨人不 倦 , 主 張 「 有 教 無 類 」、「 因 材 施 教 」, 相 傳 有 弟 子 三 千 , 其 中 賢 者 七 十 二 人。孔子晚 年亦 致力 於《詩 》、《書》等古代文獻的整理,並把魯國史官所 記 之史書《春秋》加以刪修。

《論 語》雖是反映孔子思想的主 要典 籍,但作者並非孔子 ,亦非成 於一 人之 手。 自唐 代以來 ,很 多學 者都推斷 《 論語》是由曾參的學生所 編定 ,楊 伯 峻 認 同 此 說 , 並 提 出 兩 個 理 據 支 持 : 第 一 ,《 論 語 》 不 但 對 曾 參 無 一 處 不 稱 「 子 」, 而 且 記 載 他 的 言 行 特 別 多 ; 第 二 , 在 孔 子 弟 子 中 , 不 但 曾 參 最 年 輕,而且 有一章還 記 載着曾參將死之前對孟敬子說的一段話。根據楊伯峻的 考證 ,此段話 確實為 曾參 弟子 所記,因此 他認為《論語》的編定者或者 就是 曾參的學生。

二、背景資料

《論 語》為 語錄 體,以語 錄和對 話的 形式 寫成 ,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 行 。 全 書 共 二 十 篇 , 各 篇 一 般 以 第 一 章 的 首 二 、 三 字 作 為 篇 名 。《 論 仁 、 論孝、論君子》輯錄了《論語》中與仁、孝、君子修為相關的若干條目。

(4)

三、注釋

1. 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久地居於窮困之中。約:窮困、貧困。

2. 知者利仁:聰明的人認識到仁德對他有長遠而巨大的利益,於是便實行 仁德。知:通「智」。○[至],[zi3];○[zhì]。利:利用。

3. 處:接受。

4. 得之:得以拋掉它(貧困)。

5. 去:捨棄。

[許],[heoi2];

[qù]。

6. 惡:怎麼、如何,疑問代詞。

[烏],[wu1];

[wū]。

7. 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指很短的時間。違:離開、違背。

8. 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在倉卒匆忙、困頓挫折時也一定與仁德同 在。造:

[措],[cou3];

[zào]。

9. 顏淵:孔子學生,名回,字子淵。

10. 克己復禮為仁:抑制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就是仁德。復:回 復、回歸。

11.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實踐仁德,要憑自己,難道是憑別人嗎?

12. 其:它的,指「為仁」的。目:綱目、要目。

13.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 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合禮的事不做。

14. 請事斯語矣:請(讓我)實踐(你)這說話。

15.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沒有為保存性命而損害仁德的,只有

(敢於)犧牲自己以成全仁德的。

16. 孟懿子:魯國的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他父親是孟僖 子仲孫貜。《左傳‧昭公七年》所載,孟僖子將死,囑咐兒子要向孔子 學禮。

17. 無違:不要違背禮節。

18. 樊遲御:樊遲(替孔子)驅車。樊遲:孔子學生,名須,字子遲。

19. 孟孫:即孟懿子。

20. 生,事之以禮:(父母)健在,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

21.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死了,依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 祀他們。

22. 子游:孔子學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23. 養:供養。○[樣],[joeng6];○[yɑ̌ng]。

(5)

別呢?

26. 事父母幾諫: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得點到即止地指 出,婉轉地勸止。幾:輕微、婉轉。○[基],[gei1];○[jī]。

27.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看到自己的意見沒有獲得接納,仍 然 恭 敬地 不冒 犯 他 們, 雖 然 擔 憂 ,但 不抱怨 。違: 觸忤 、 冒犯。 勞:

擔憂。

28.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一方面因(其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又因(其 壽高)而憂懼。

29.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儀。君子:有德之人。不 重:不莊重。

30. 學則不固:「固」有「鞏固」、「固陋」兩解。「學則不固」有兩解:

一、即使讀書,所學也不會牢固;二、學了就不會閉塞淺陋。

31. 主忠信: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

32. 無友不如己者:不會跟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

33. 過則勿憚改: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過:過錯。憚:害怕、畏懼。

[但],[daan6];○[dɑ̀n]。

34.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心胸舒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

35. 司馬牛:孔子學生,名耕,字子牛。

36. 君子不憂不懼: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37. 斯謂之君子已乎:這樣就可以稱為君子了嗎?

38.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自己問心無愧,還有甚麼需要憂愁和恐懼呢?

39.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 事。

40. 小人反是:小人卻和這個相反。

41.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會因為自己說得多,但做得少而感到羞恥。

行:品行、行為。○[杏],[hang6];○[xìnɡ]。

42. 君子義以為質:君子處事,以合宜為原則。質:本質。義以為質,即以 義為本。

43.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依禮節實行它,用謙遜的言語說出 它,用誠實的態度完成它。孫:通「遜」,謙遜。

44.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會因自己沒有能力而慚愧,

卻不會抱怨別人不了解自己。病:慚愧、抱怨,作動詞用。

45.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則只會要求別人。諸:

即「之於」,介詞。

(6)

四、賞析重點

本 篇 第 一 部 分 論 仁 , 有 四 章 。 第 一 章 強 調 仁 的 重 要 , 以 及 指 出 仁 者 和 智 者 對 仁 的 不 同 態 度。 仁 者 安 於 仁 , 因 為他 實 行 仁 德 便 心 安 , 不 實 行 仁 德 便 不 安 ; 智 者 則 利 用 仁 , 他 認 識 到 仁 德 對他 長 遠 而 言 , 有 巨 大的 利 益 , 故 願 意 實 行 仁 德 。 第 二章 講 君 子 對 仁 德 的 應 有 態 度 。 對 於 富 貴 ,要 以 正 當 的 方 法 得 到 ; 對 於 貧 賤, 要 以 正 當 的 方 法 遠離 , 這 才 是 合 乎 仁 德 的 表 現 , 否 則 就 不 能 稱 作 君 子 。作 為 君 子 , 要 時 刻 實踐 仁 德 , 片 刻 不 離 仁 德 。 第 三 章 講 求 仁 的 方 法 。 孔 子認 為 「 克 己 復 禮 」 是 求 仁 之 道 , 一 旦 做 到 克 己 復 禮 , 就 會 得 到 天 下 人 的 稱 許 。 其 具 體 方 法 是 不 合 禮 的 事 不 看 , 不 合 禮 的 話 不 聽,不合禮的話不說 ,不合禮的事不做。第四章講「成仁」,這是仁的最高 層 次 。 此 章 凸 顯 成 仁的 重 要 和 艱 巨 , 為 了仁 德 , 有 時 要 作 出 犧牲 , 甚 至 獻 出生命。

綜 合 「 論 仁 」 四 章 , 仁 者 安 貧 處 樂 , 無 失 本 心 , 不 管 身 處 怎 樣 的 境 況 , 無 時 無 刻 都 堅 持實 踐 仁 德 , 不 因 求 生而 害 仁 , 相 反 能 殺 生成 仁 ; 而 修 養仁德的方法,就是克制私欲,視、聽、言、動皆合於禮。

選篇第二部分講孝。「樊遲御」一章內容論孝與禮之關係,無違於禮就 是 孝 , 對 待 父 母 的 生 與 死 , 都 要 據 禮 行 之 。 清 代 喇 沙 里 、 陳 廷 敬 《 日 講 四 書 解義 》:「 所 謂 無 違 , 止 是 不 違 乎 禮 , 禮 即 天理 之 節 文 也, 尊 卑 上 下 , 各 有 一 定 之 禮 , 如 父 母 在 生 之 時 , 定 省 奉 養 俱 依 於 禮 , 及 其 沒 也 , 殯 葬 祭 享 , 必 誠 必 信 , 亦 俱 依 於 禮 。 自 始 至 終 , 禮 之 所 當 為 者 , 不 敢 不 為 , 不 至 苟 且 簡 陋 而 不 敬 其 親 , 禮 之 所 不 當 為 者 , 即 不 敢 為 , 亦 不 至 僭 越 非 分 而 陷 親於有過,此之謂無 違,此之謂孝。」「子游問孝」一章以對待動物和父母 作 比 較 , 闡 述 「 敬 」是 孝 的 最 重 要 表 現 。 楊 伯 峻 《 論 語 譯 注 》 認 為 「 犬 馬 皆 能 有 養 」 一 句 應 解 作 : 犬 馬 都 能 夠 得 到 飼 養 , 若 不 存 心 嚴 肅 地 孝 順 父 母,那養活父母和飼 養犬馬就沒有分別。「事父母幾諫」一章 闡述若父母有 不 對 的 地 方 , 子 女 要 婉 轉 地 好 言 相 勸 , 即 使 父 母 不 聽 勸 告 , 仍 要 恭 敬 地 應 對,不能觸犯他們, 雖然擔憂,但不抱怨 。「父母之年」一章,主要講述孝 的 另 一 表 現 是 要 將 父 母 時 刻 記 在 心 上 , 既 為 其 長 壽 而 高 興 , 也為 他 們 逐 漸 衰老而憂戚。

綜 合 「 論 孝 」 四 章 , 行 孝 的 表 現 包 括 : 事 親 而 不 違 禮 , 父 母 在 生 時 要 以 禮 侍 奉 , 到 他 們 死 後 要 依 禮 安 葬 和 祭 祀 ; 對 父 母 心 懷 敬 意 ; 父 母 有 過 失,必委婉規勸;對父母須多加關心。

選 篇 中 「 論 君 子 」 部 分 主 要 闡 述 君 子 的 品 德 、 修 為 , 以 及 與 小 人 的 分

(7)

種 解 釋 : 一 是 不 會 跟 不 如 自 己 的 人 交 朋 友; 一 是 不 會 跟 與 自 己不 同 道 的 人 交 朋 友 。 若 依 前 者 之 說 , 則 人 人 都 交 一 些勝 過 自 己 的 朋 友 , 在此 原 則 下 , 勝過自己的那些人豈 願意和自己交友?故當以第二說較合理。「司馬牛問君 子 」、「 君 子 恥 其 言 而 過其 行」、「 君 子 義 以 為質 」、「 君子 病無 能 焉」 四 章 , 則 是 闡 述 君 子 的 應 有 修 為 : 其 一 , 君 子 不憂 愁 、 不 恐 懼 , 因 為行 事 光 明 磊 落 , 又 能 自 我 反 省 。 其 二 , 君 子 少 說 話 多 做 事 , 以 說 得 多 而 做得 少 為 恥 。 其 三 , 君 子 對 於 行 事 , 以 合 宜 為 準 則 , 依 禮 節 實 行 , 用 謙 遜 的 說 話 說 出 來 , 用 誠 實 的 態 度 完成 它 。 其 四 , 君 子 愧於 自 己 沒 有 能 力 , 不埋 怨 別 人 不 了解自己。「君子坦蕩蕩」、「君子成人之美」、「君子求諸己」三章,專講君 子 與 小 人 之 別 。 君 子心 胸 舒 坦 寬 廣 , 小 人則 經 常 局 促 憂 愁 ; 君 子 成 全 別 人 的好事,小人則促成別人的壞事;君子要求自己,小人則要求別人。

綜 合 「 論 君 子 」 八 章 , 君 子 處 事 莊 重 認 真 , 知 錯 能 改 ; 為 人 謙 遜 誠 實 , 言 行 一 致 , 堅 守 禮 義 ; 律 己 以 嚴 , 時加 反 省 ; 待 人 以 寬 ,成 人 之 美 ; 跟志同道合的人交朋 友;內心坦蕩舒泰,不憂不懼。「君子」的品德情操,

是孔子心目中的模範 。「君子」一詞在《 論語》中多次出現, 包括見於首篇 第一章和末篇最後一章,足見君子的人格在《論語》中的重要性。

從藝術角度言之,《 論語》以語錄體寫成 ,所載對話生動真實,富現場 感 , 可 信 度 高 。 此 外 , 它 的 文 字 簡 煉 , 又 善 用 各 種 修 辭 手 法 , 對 偶 句 如

「 無求 生 以 害 仁 , 有 殺 身 以 成 仁 」,「 君 子 坦 蕩蕩 , 小 人 長 戚 戚 」 等 ; 反 問 句如「君子去仁,惡 乎成名」,「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排比句如「非禮 勿視,非禮勿聽,非 禮勿言,非禮勿動」。以上種種句法,增強了文字的對 稱 美 及 氣 勢 , 令 讀 者 易 於 感 受 其 中 情 感 和 說 話 者 的 觀 點 。 本 篇 又 不 乏 對 比,如君子對「富與 貴」和「貧與賤」應有態度的對比;「今之孝者,是謂 能 養 。 至 於 犬 馬 , 皆 能 有 養 ; 不 敬 , 何 以別 乎 」 中 飼 養 犬 馬 與 侍 奉 父 母 的 對比;「君子成人之 美,不成人之惡」與 「小人反是」的君子與小人操行的 對 比 。 以 對 比 說 理 可 說 是 《 論 語 》 的 一 項 特 點 , 通 過 對 比 , 能 讓 讀 者 更 了 解孔子的主張。

本 篇 部 分 條 目 運 用 了 領 語 式 之 論 述 結 構 , 即 先 引 領 出 某 個 關 鍵 詞 語 , 然 後再 進 行 論 述。 如 「 顏淵 問 仁 。 子 曰 :『 克 己 復 禮 為仁 。 』」 下 文 便 就 着

「 克己 復 禮 」 進行 解 釋 。 又 如 「 孟 懿子 問 孝 。 子 曰 :『無 違 。 』」 下文 即 闡 述甚麼是「無違」。 如此安排的好處是論述對象明確,一目了然,使讀者容 易掌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尤好《左氏春秋》及孫吳兵法︰尤其喜好研究《左傳》及孫子、吳起的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僕過湘

喇沙里、陳廷敬《日講四書解義》:「此一章書是孔門治心之實學也。為學

為了證明「羞惡之心,人所固有」 (朱熹《孟子集注》語) ,孟子接着用具體

韓非寓言,數量繁多,為諸 子之冠。 他的寓言吸取了《孟 子》、《莊子》的經驗,運 用誇張手法把社會上某些可

•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

[r]

The famous passage concerned with the nature (xing) of the virtuous man ( 君子之所.. 性,仁義禮智根於心 ) has to be rephrased as meaning: “The human nature as embodied by the virtu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