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零雨詩的身體書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零雨詩的身體書寫"

Copied!
2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零雨詩的身體書寫

Body Writing of Ling-Yü’s Poetry

李蘋芬 Ping-Fen Li

指導教授:劉正忠

Adviser: Zheng-Zhong Liu, Ph.D.

中華民國一零七年七月

JULY 2018

(2)

謝 誌

對我來說,任何形式的文字,都是一件非同小可、難以輕忽的事,而我總是懷有 似無必要的執念來對待它。因此,更難達成平實的說話方式。寫論文時的走神片刻,

曾無數次揣想謝辭的開頭、架構、語氣、致謝名單……當此刻真的到臨,原先描好的 輪廓卻不堪用了。對於文學,對於詩,乃至對自我的認識,對生命之可能的想像,凝 縮為一段文字的過程,是如此艱鉅。甚至想起十八歲時毅然選擇中文系,我不能確 定,這是不是當年那人心中理想的未來。但我曾和人談起,文學,幾乎是我至此唯一 能稍感得意的事情,倘若如此,現在的我應無愧於做出選擇的自己。

三年半的碩士班生涯,必須非常感謝唐捐(我私下總略帶諧謔實則表示親近的稱 為「損」)老師的各種寬宥、提點、直言不諱和即興演出,我也仰仗著一點任性,和 本性中不假修飾的誠實,與他在互嗆中建立如好友的師生關係。好幾次我困惑於詩史 上的場域抗衡,或嘗試分析詩藝時,理路十分模糊,他拿出紙筆來邊畫邊寫,給我上 了完完整整的現代詩課。見我寫論文如脫韁野馬一般失速狂語,他一面勸戒我「麻煩 寫白話文」,一面頗有耐心地提出解決方案。他也是臉書愛用者,我們在臉書訊息中 討論大小事,善用GIF 的功能極盡耍寶能事。

寫論文期間,我也苦擾於詩創作未見突破,唐捐老師自然是紮實又叛逆地當過文 藝青年,現在也持續寫著、論著。對我耽美的創作、閱讀傾向,曉以銳而不刺的建 議,也經常用近似「你吃飽了嗎」的語氣,關心我的創作近況。總之,謝謝他在學術 研究、文學創作和未來職涯上,都寬諒(並無視)我的憊懶和踟躕不前,一直對我懷 著信心。

從去年夏天著手進行的論文,到了隔年夏天終於完結。感謝媽媽的陪伴,還有她 所做的一切,一言難盡。感謝爸每隔一陣子在「街口」支付我買飲料、吃食的零花,

以及寫作後期出讓的一台絕美筆電。謝謝從開始寫第一個字之前,就聽我無理取鬧、

無事生非的佳鴻,不管我在用餐時提出多少文學理論的嚴肅問題,他都能一邊吃著炸 雞腿,一邊以無比清晰的思路補充我知識上的薄弱。

由於某種自我保護的意識,或高敏感的自我認知,我始終不擅與人深交。研究所 中密切交往的朋友不多,也經常是他們及時把我拉住,在安靜埋首、近乎孤獨的學術

(3)

練習中,讓我重獲生活的實感。先敏、江昇的定期聚餐、深聊,每每給我放心大聲笑 鬧的舒壓時刻,我所遭遇的各種事件和心理糾結,都能在一頓餐酒中釋放而變得輕 盈。與我興趣相似、性格卻有我不及的開朗、驕傲的佳鑫,總把陽光帶進來,也讓青 春的光澤覆蓋我們漸漸剝蝕而陰暗的內心。才華洋溢的舜怡,與我同時撰寫論文,我 們隔著網路相互勉勵、鼓舞、說說玩笑話,一起度過了這段日子。偶爾在研究室遇見 的勝輝,則能隨時聊起最近的文學新書雜感(此時他正在服役,祝福他萬事成)。零 雨詩集多絕版,謝謝秉旻在師大幫我調閱出《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和嵐心一起修

「高級英文」時,有點高中生廢感的我們,幸好有彼此支持、砥礪、提醒作業期限。

還有怡瑄學姊、斯翔學長和佳蓉、文心、卉翎、湧漢、依箐等學弟妹,常是匆匆擦肩 巧遇,但每次打招呼和簡短寒暄,都讓我對台大多了一分親愛感。

同樣必須感謝陳義芝、楊佳嫻老師,在口考當天風雨無阻地前來(我非常幸運,

在多數北部縣市停班停課的颱風天,台北市仍照常上班課)。大學時代以來,義芝老 師都是我在詩研究、創作與思索路上重要的師長,口考中不吝予我溫厚且包容的正面 回饋,也常透過LINE 彼此祝福、關心。佳嫻老師講評的精準與細膩程度令人感動

(且她在大合照時留下了極帥美的身姿),也著實羞赧,深感這段時間的學思過程仍 多匱乏。

在台大的每一年,都兼任中文系老師的教學助理,謝謝初入學時遇見的侯潔之老 師,曾與她聊未來生涯選擇和論文寫作過程,總因老師的仙氣而誤以為置身天境,以 及吳旻旻、張素卿二位老師,給我極大的信任和肯定。幾次在臉書與佩珊學姊聊天,

解決了我寫作上的迷惑,也在口考一關前提供建議。謝謝時雍、小馬、盛弘哥、胡靖 和佳嫻老師,讓我有機會接觸不同型態的文字工作,更為研究生的日常提供實質支 持,和跨入外界而不致自閉的空間。

論文接近收尾的春天,我終於和零雨老師見面(謝謝詩人曹尼的引介),我們在 燈光暈黃的咖啡廳裡對坐,談著詩,或者宇宙、噪音和失眠,最後我竟如孩童一樣向 她傾訴文學路上的挫折與顛簸。那日零雨穿著好看的印花襯衫搭白色長褲,飲著一杯 沁香的熱國寶茶。謝謝她願意為我騰出那段時間,以及我們談起詩時,湧動在她眼中 的巨大溫暖。

二〇一八年八月・於台大

(4)

摘 要

零雨自八〇年代躍登詩壇,語言風格及關懷主題富有現代主義特色,描摹人類生 命處境與新的感性經驗。論題起點,在於發現其去修飾化的語言背後,所依憑的即為 身體因素的察知與轉化。從身體書寫的論題出發,開闢「身體與空間」、「身體與敘 述」及「身體與表演」三個主要觀點,以整全零雨詩藝分析的關鍵向度。

「身體與空間」提出零雨詩中頻繁呈現的空間類型,包括禁閉空間、都市圍城與 田園世界,從身體感、身體經驗等方面重新梳理空間議題所涵括的寓意。並藉由「身 體-空間」分析角度之確立,探討身體如何成為詩人主體與世界之間交涉的媒介。

「身體與敘述」更貼近如何生成詩意的問題,從「身體意象如何推動敘述」的起 點,發現零雨詩中時隱時顯的故事梗概,以及主體、客體之間交錯視角的敘述方法。

鏡子、火車意象則在其中具有重要的推動效用,也從中獲取零雨詩中虛幻化、對象化 身體的特殊模式。

「身體與表演」聚焦詩中作為表演主體的身體,零雨發掘日常生活中的特技時 刻,並以此意識塑造變異身體的想像,同時以旁觀、展示的視線位置創造「反」情詩 的品類。另一方面則表現詩人對原始、野性和創世情境等理想世界的追求。

關鍵詞:零雨、現代詩、身體書寫、空間、表演性、敘述性

(5)

Abstract

As a modern poet, Ling-Yü is in a unique position in Taiwanese literary history. She is heavily emphasized for the hard and solid style of language and is well known for minimalist style; however, the inner element is how she feels and senses the world trough a penetrative body sense. This element influences her to create bizarre postures of body positions,

presentations of body and exploration in body and space. The main idea of this study is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gender and focus on how she represents the world and her self- image.

This project looks at three aspects of the body elements in Ling-Yü’s poetry. Chapter 2 examines the complicated link between body and space including boxes, dark rooms and besieged towns. Chapter 3 focuses on how body imagery advances the narration in poetry.

Chapter 4 establishes a framework of body and performance to illuminate the implied meanings and the different ways of poetic writing. Through this study, I claim that the body writing of Ling-Yü’s poems renews the body poetic in modern poetry.

Keyword: Ling-Yü, modern poetry, body poetic, poetic space, poetic performance

(6)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零雨的詩藝特質與風格演進 ...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 3

一、語言風格、女性詩學與空間書寫 ... 3

二、零雨詩的身體因素 ... 9

三、「身體詩學」的再思考 ... 1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界定「身體書寫」 ... 16

第四節 章節概述與研究觀點 ... 20

第二章 身體與空間 ... 23

第一節 箱型身體、黑暗空間與痛感描寫 ... 24

一、箱型身體 ... 24

二、牢籠與黑暗空間 ... 30

三、疼痛身體 ... 35

第二節 房間、屋室與牆內的身體 ... 40

一、女性身體處境 ... 40

二、親族、鄉愁與時間的懷戀 ... 49

第三節 都市中的身體 ... 53

一、末日預言與傷殘身體 ... 54

二、以身體想像一座城 ... 63

第四節 田園中的身體 ... 69

一、田園即故鄉 ... 70

二、相涉於環境的身體 ... 75

第五節 小結 ... 82

第三章 身體與敘述 ... 84

第一節 作為敘述的身體 ... 86

一、流離人我之間:詩的故事模式 ... 86

二、選擇與對話:身體如何敘述 ... 92

第二節 身體的鏡像 ... 98

一、穿越時空的幻鏡 ... 99

二、鏡子與身體的轉喻 ... 102

三、虛幻化的身體 ... 107

(7)

四、鏡子、眼睛與門的轉喻 ... 112

第三節 移動身體:火車與敘述 ... 117

第四節 小結 ... 132

第四章 身體與表演 ... 134

第一節 身體的特技與變異 ... 137

一、特技的人 ... 138

二、變異身體 ... 148

第二節 表演「愛情」的身體 ... 158

第三節 原始與野性的追求 ... 174

第四節 小結 ... 186

第五章 結論 ... 188

一、超越普通狀態的身體想像 ... 188

二、展示情感諸相的無性別身體 ... 189

三、回返野性的初始身體 ... 190

徵引文獻 ... 192

附錄:身體就是我的宇宙——專訪零雨 ... 200

(8)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零雨的詩藝特質與風格演進

一九八二年,零雨(1952-)初次在《現代詩》發表詩作,1其後曾任《現代 詩》主編,為《現在詩》創社發起人之一。2首部詩集《城的連作》出版於一九九

〇年,九三年以〈特技家族〉獲年度詩獎後,奠定詩壇地位。在大學執教期間創 作不輟,迄今有八本詩集面世,並多次輯錄於詩選。3

創作時間始於喧嘩的八〇年代,零雨的詩卻一如其沉靜內斂、甚至是「最 低限度」的生活狀態,4幾乎不見文壇流行趨勢的牽引和滲透。在高速傳播、文本 即生即滅的網路時代,她的詩仍自成一格,保有獨特的聲音和質地,不特意張 揚,也不雕琢裝扮。然而,這並不意謂她與當代狀況遠遠脫節,實際上,透過對 周遭事物警醒、敏銳的觀察,內在冥思的提煉,並具有匯通古今文藝資源的企 圖,她的詩無疑是曖曖含光的品種。

檢視其創作歷程的各個階段,得以較宏闊的角度觀察零雨詩的特質與演進 趨向。最早二本詩集《城的連作》、《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透過城、箱籠和 屋室等封閉空間的集中描寫,顯示零雨執迷於「囚徒」的自喻,亦藉此彰顯主體

1 零雨生於臺北,臺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碩士,1991 年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曾任

2 《現在詩》創始社員為阿翁、零雨、夏宇、曾淑美及鴻鴻,2001 年發表《創刊號:沼澤狀態》,創刊 宣言為「現,就是行動/在,就是發生/詩,就是詩」。五位詩人輪流擔任每一期的主編,零雨曾主編

《現在詩06 期:2008 日曆》(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 年 10 月)。

3 出版詩集與年份、出版社如下:《城的連作》(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0 年)、《消失在地圖上的 名字》(臺北:時報出版,1992 年)、《特技家族》(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6 年) 、《木冬詠 歌集》(自印,1999 年)、《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自印,2006 年)、《我正前往你》(臺北:唐 山,2010 年)、《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新北:小寫出版,2014 年)與《膚色的時光》(新 北:印刻,2018 年)。另有精選詩集二種:《我和我的火車和你》(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1 年)、中英對照詩集《種在夏天的一棵樹》(2015 年)。詩選方面,《二十世紀臺灣詩選》、《新詩 讀本》和《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1917~2017):臺灣篇 2》等均收錄零雨的作品。詳見馬悅然、奚 密、向陽主編:《二十世紀臺灣詩選》(臺北:麥田,2005 年);蕭蕭、白靈主編:《新詩讀本》

(臺北:二魚文化,2012 年 5 月);張默、蕭蕭主編:《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1917~2017):臺灣 篇2》(臺北:九歌,2017 年)。

4 參考黃文鉅專訪零雨時提到:「她的現實生活相當簡便,罕用電腦,不看電視,只與外界保持最低限 度的連結。」黃文鉅:〈鐵道上的楚騷:生命就是這樣——零雨談《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收 入《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頁144。

(9)

的圍困處境。另外,此時期的詩句偏長,並含有較多敘述語,尚未鍛鍊出「極 簡」的語言特徵。

至於《特技家族》,可說是第一次詩藝的微幅變異,特別是〈特技家族〉

組詩引出一種「激烈的動作和運動」的方式,具現人的生存狀態,5雖仍保留屋室 及火車等封閉空間書寫,主體卻有更富含意圖的表演性。《木冬詠歌集》以「創 世排練」開端,「房間寓言」為終末。6延續表演意圖,但語言益趨抽象、情景益 近虛幻。

她曾說:「因為詩,讓人在幻象與具象之間,緩緩游移,且行且吟。」7詩 人投身虛實之間的裂隙,搜索並嘗試觸碰語詞、自我與他人——或者,詩的核 心,如《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中寫道:「我決定投向你/那面牆與牆/之間的 縫隙」。8這是零雨詩藝術與思維層面的第二度轉變,凝聚於她對語詞的思辨,以 純淨化的方式,重寫親族記憶並探索欲望諸相。

《我正前往你》承襲此前二本詩集,意、象皆具有高度跳躍性。她表達心 之所向:將人放在自然、宇宙的位置中思考,回返原初語言本質,她首次提到田 園是「眾神的居所」,以上種種,都是她建構「未完成」美學的因素。而詩人曾 緩緩游移的、介於真幻之際的地帶,便成為「理性與神秘之間的無邊詭譎」。9

《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是她數年來反思都市文明的中繼站,流轉更 深情的目光、運用更素樸的語言,徘徊在城市與荒野之間的區域:田園。早先包 困囚徒的圍城、急迫操練特技的生存與創世之姿,或是一再推翻、再造語詞因而 疲憊但仍懷有盼望的「恍惚之神」,10因田園的光線、泥土、氣味與觸目見得的 山、海,獲得新的說話模式,此為第三次演進。

5 零雨曾自述〈特技家族〉的創作動機:「希望能表現一種動態的感覺,寫人類在宇宙中的運動。人在 空間中本來就是以動態之存在方式,而我就希望能用一種激烈的動作或運動來表現人生存之狀態。」詳 見姚集記錄,零雨、曾淑美對談:〈二丘之貉——談女性詩人的創作〉,《現代詩》復刊第23 期(現 代詩季刊社,1995 年 3 月),頁 56。

6 此指《木冬詠歌集》中,第一輯收錄〈創世排練第一幕〉、〈遠古〉、〈瀚海〉、〈水火〉和〈噴泉 廣場〉五首,共同建構零雨的「創世神話」。最後一輯則終於〈我們的房間〉組詩,統合並收束詩集中 虛實相生的意念。

7 見《木冬詠歌集》封底語。

8 零雨:〈縫隙〉,《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頁 88。

9 零雨:〈代序 有美尾、落羽松的雪夜——獻給 AC〉,《我正前往你》,頁 12、16。

10 零雨:〈亂世的你盛世的他/代序〉,《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代序無頁碼。

(10)

距今最近的《膚色的時光》收錄大量對話性的詩作,她與歷代文人畫家、

親朋友人對話,也和典籍、山水畫甚至小生物對話。回望歷史的同時,盡現她對 日常片羽的捕捉與熱情。情思漸緩漸悠然,語言仍維持「低限度」的風格,轉入 一種優雅而不失幽默的沉著面貌。

總言之,零雨詩蘊含不斷推進和變化的潛能,也開闢面向豐富、多元的詮 釋空間。舉例來說,論者關注詩中的時空與記憶、受困主體的反抗精神,或以詩 藝探析、女性詩學、古典新繹等角度視之,不一而足。然而,本文將從一個較少 被深掘的觀點出發:身體。所謂「身體」的因素,指身體思維、身體經驗與身體 意識,以及作為詩的方法與概念的身體。

事實上,身體罕為她詩作的主題,而已經轉換為方法與意念。本文亦關注 詩中身體主體時有多重化、虛幻化的傾向,及「以身體反身體」的潛在意圖。這 種獨特的身體寫法,更間接構成「冷」與「知性」的詩質,並具有推動詩中情 節、人我關係的關鍵效用。總言之,研討零雨詩的身體因素,不僅將重新探索其 意蘊、思維和詩藝美學,並能擴充現有的當代身體詩學論述。

值得注意的是,零雨詩所表現的身體感,如同早期詩評家們一致指向的

「冷」,乃不慍不火而非熱情激昂,更具有逸離於一般身體詩學論述以外的可 能。能夠在現有的「情慾身體」、「性別身體」之創作與論述下,零雨處於「二 者皆非」的位置,卻又不輕易偏廢這兩種身體意識。

第二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一、語言風格、女性詩學與空間書寫

本文以「身體書寫」為題,旨在指陳零雨詩中的身體意識與身體因素,如 何構成詩意與認知模式。所謂身體書寫,不宜作單一側面的解讀,它不僅和詩的 語言、結構相繫,也與風格相輔相成。能推衍的周邊議題尚包括性別與空間,本 文將聚焦這三方面來談,以此定位零雨詩在學術研討中的座標。

零雨在八〇年代躍登詩壇,創作質量豐盛,語言具有高度歧義性與思想 性,所開展的議題亦相當多元。從專研臺灣當代女詩人的學位論文成果來看,夏 宇居數量之首,其次是席慕蓉,利玉芳、零雨、陳育虹、林泠與朵思等亦受相當

(11)

程度的關注。11本節側重語言風格、女性詩學與空間書寫三個論題進行文獻回顧 與探討,其餘研究成果因與本文要旨關聯性較低,12不在此詳述,將於正文內適 度援引並回應。

相關評論最早集中於「知性」、「冷」的風格,其中「知性」一語,始見 一九九三年〈特技家族〉獲年度詩獎之評審評語。洛夫認為〈特技家族〉的語言 和結構特徵是「以知性為結構的支撐點,幾乎字字不帶情感。」13甚至一反當時 女詩人常見的婉約、柔性風格,削弱「抒情性」。14洛夫曾在別處提到,詩的純 粹性與知性成反比,純粹性較高者由一組簡單意象組成,富於知性者由複合的意 象、語法構成。所謂知性的詩,意謂它具備思想性和批判性。15

瘂弦則綜合不同時期的詩作特徵,認為「零雨的詩,有知性傾向,早期作 品典雅洗鍊,近作則呈現冷凝的風格。」並點明其詩語言的「嚴謹」、「精省」

和「意念的準確」,16在零雨的初期風格中,這些評介角度確實能凝聚出特殊 性,「知性」、「冷」遂成為零雨詩的標籤式印象。

張芬齡就《特技家族》詩集整體而論,提供一個較周詳的觀點,亦試圖探 索其內蘊,對「冷」、「熱」區判有妥切的分析:

11相關統計與討論參見洪淑苓:《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臺北:臺灣 大學出版中心,2014 年),頁 318。

12 期刊論文如湯舒雯:〈零雨詩的黑白辯證、光影幻術與黃昏風景〉《臺灣詩學》13 期(臺北:臺灣 詩學季刊雜誌社,2009 年 8 月),頁 179-205;解昆樺:〈零雨〈特技家族〉詩作的荒謬劇場性——

與商禽〈門或者天空〉、村野四郎《體操詩集》的比較討論〉〉,《東海中文學報》第27 期(臺中:

東海大學中文系,2014 年 6 月)。學位論文有蔡林縉:〈夢想傾斜:「運動—詩」的可能──以零 雨、夏宇、劉亮延詩作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所碩士論文,2009 年);于瑞珍:〈零雨 詩的歷史意象與家族記憶〉(新北: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 年)、楊瀅靜:〈創化古典、鍛 接當下:以夏宇、零雨的詩學為例〉(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語所博士論文,2014 年)。專文評論如 黃粱:〈想像的對話——零雨詩歌經驗模式分析〉,收入《想像的對話》(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年5 月);楊小濱:〈表演與虛無:讀零雨詩集《特技家族》〉,《語言的放逐楊小濱詩學短論與對 話》等。

13 洛夫、瘂弦、商禽等:〈小評〉,收入零雨:《特技家族》,頁 11。

14 原文為:「作者(零雨)拒絕採用女詩人慣用的柔性(感性)題材,以致知性高揚,抒情性減弱。」

見〈小評〉,《特技家族》,頁12。

15 例如洛夫:〈現代詩論劍餘話〉、〈知性與抒情〉、〈向羅英的感覺世界探險〉等篇,收入洛夫:

《詩的邊緣》(臺北:漢光,1986 年 8 月)。

16 瘂弦:〈戰爭中的停格 小評〉,收入零雨:《特技家族》,頁 68。

(12)

她擅長以知性的筆觸處理感性的題材,以切割、扭曲的手法抽離抒情的 成分(雖然有時用力過猛,讓讀者難以進入其所預設之密碼系統),以 具體的意象隱喻抽象的理念,以跳動的意象拼貼出具有象徵意味的場 景。⋯論者每多偏重零雨詩作的知性傾向,然而內斂冷靜的知性特質只是 它的表,蘊含濃烈情感的浪漫質素才是它們的裡——零雨其實企圖以冰 的外表去包裹火的內在。17

她的觀察,有別於洛夫和瘂弦的偏倚特定元素的失衡現象,擴充了零雨詩藝的面 貌。

在所謂「外冷內熱」的基礎上,沈眠評述零雨的近作《田園/下午五點四 十九分》時,以「剝離式、無抒情式」標誌這種的寫法,更進一步鬆動既有的批 評框架:「零雨把至情藏形匿影起來,其詩歌遂進化成一副遠而冷冽暴力的模 樣。」18王金城則以「後現代」指稱詩中的主體喪失,且有歷史質疑的思維,以 及「庸常性敘述」下的日常瑣屑風景,19確實提出零雨詩的幾個特殊面向。

綜合而言,零雨詩的表(語言和結構)、裡(思想和意念)形成看似相牴 觸的極端,表面冷靜而內裡熱烈。翁文嫻所說的「隔一層」的抽象寫法:「甚少 修飾」、「簡樸」、「沿著一切會發出訊息的『物』」,20也在闡釋這種創作手 法。

除了強烈的風格印象,論者也傾向關注對零雨的「女性」身份及詩所表現 的女性意識。儘管零雨曾表明她寫詩時「單純從『人』著眼,未曾考慮性別。」

21然而,包括鍾玲、22李元貞、陳義芝、23李癸雲,俱以女詩人身份、女性角色、

17 張芬齡:〈文字的走索者——讀零雨詩集《特技家族》〉,《現代詩》復刊第 29 期(現代詩季刊 社,1997 年 6 月),頁 27。底線為筆者附加。

18 沈眠:〈閱讀零雨第七詩集《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她是深情而無窮大的追問者〉,原刊於

《聯合報》(2014 年 7 月 19 日),收入零雨:《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頁 147。

19 王金城:〈零雨的後現代詩歌寫作〉,《臺灣研究集刊》總第 88 期(廈門:廈門大學,2005 年),

頁92-98。

20 翁文嫻:〈臺灣新一代詩人的變形模式〉,《中山人文學報》第 13 期(高雄:國立中山大學,2001 年),頁95-96。

21 楊小濱:〈書面訪談錄——楊小濱專訪零雨〉,收入零雨:《特技家族》,頁 162。原刊於《現代 詩》復刊(1996 年 6 月)。

22 鍾玲:《現代中國繆思——臺灣女性詩人作品析論》(臺北:聯經出版,1989 年 6 月)。

(13)

女性詩學或女性主義的視域論之,也因研究對象為當代女詩人群體,對其詩作探 討均淺嘗輒止。

例如,李元貞在《女性詩學》中的〈臺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的實踐〉一 章,提到零雨詩雖因過度隱晦而導致費解,〈父親在十字架上——用鯀禹神話〉

卻是較成功的作品。她認為詩中女性主體受到隱匿,必須借用「子繼父」的面 具,來改變自己的女性(女兒)身份,因而失去女性特有觀點。24

李癸雲亦著眼於詩的女性主體,她認為父權社會既為堅固的深層結構,女 詩人須以詩建構女性主體。她發現零雨詩中的女性主體,能在此結構中不斷探 尋,進而獲得自我的發聲位置。25她的〈賦詩言志,重新排練——論零雨詩作的 反抗意涵〉一文,著重零雨詩所暗藏的「回歸女性感性世界」意圖,或透過潛意 識驅使的寫作方式,或採取「文學秩序重組」以追求心靈自由,都指向寫作、反 抗和女性三個要素。26

另外,陳義芝曾以箱子系列之〈你感到幸福嗎〉和〈下班 1〉、〈下班 2〉

為例探討戰後世代女詩人的兩性觀,發現她筆下受困於情感、婚姻關係的女性處 境。27劉維瑛則提到,零雨藉封閉空間表現圍困狀態下的無助及恐懼,同時感受 慰藉和安全感。在黑暗中冥想、等待黎明等描寫,則彰顯女性主體性,並開啟心 靈視界。28上述觀點大抵是對鍾玲、李元貞說法的延續與商榷,不離女性主體強 化和感官情慾的範圍。

23 陳義芝從〈你感到幸福嗎〉、〈下班 1〉及〈下班 2〉等,發掘零雨詩中反抗父權傳統的女性意識,

並透徹地描繪出「人生共相」。見氏著:《從半裸到全開——臺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臺 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 年 9 月),頁 790-81。

24 李元貞:《女性詩學——臺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1951-2000)》(臺北:女書文化,2000 年 11 月),頁334-335。

25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臺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臺北:萬卷樓出版,

2002 年),頁 52;頁 158。

26 李癸雲:〈賦詩言志,重新排練——論零雨詩作的反抗意涵〉,《國文學報》第 56 期(臺北: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4 年 12 月),頁 187-210。後收入李癸雲:《詩及其象徵》(臺北:秀威 經典,2016 年 1 月),頁 114-144。

27 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臺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頁 79-81。

28 劉維瑛:《八〇年代以降臺灣女詩人的書寫策略》(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 年 12 月),頁 291-293。

(14)

從女性詩學角度出發的論述,旨在凸顯零雨的女性主體、社會角色及性別 意識等相互交織的因素,以及如何彰顯、影響作品的主題意涵與藝術技巧。實際 上,對於「女性自覺」,零雨坦言自己是晚熟且天真的,她在訪談中說道:

我對人的意識很早,對「女性」的意識卻很晚——幾乎是在這幾年出現 了「女性主義」這類字眼,我才特別強烈意識到。我以為從「人」到

「女性」的過程是莊嚴而輝煌的,而我卻很晚才能體會。在性別這一方 面,我實在過於渾沌而天真。但也許正因如此,寫詩就自然回到了最基 本的人的狀態——單純從「人」著眼。29

她對「女性」意識得晚,因此寫詩時就返回「最基本的人的狀態」,似乎指向人 原初、未有性別區辨的存在。但是,這並不意味她不曾將性別問題融入創作。30 換言之,在她所謂「最基本的人的狀態」中,「女性」已自然地涵融其間。如此 我們便不難理解,為何歷來論者仍將她置於女詩人群體研究的脈絡下。

從詩人作品及現有研究來看,女性詩學為探討零雨詩時不能忽視的層面,

其間自然也含有侷限性。僅由女性主體、女性自覺與社會處境而論,將窄化文本 詮釋空間。因此本文不特重女性詩學,而是基於「身體」的視域展開討論,更新 零雨詩的意義與藝術表現。

現有論述多主張零雨詩傾向抽象的靈思層次,較少聚焦於「身體」因素,

即便是性別結構下的女性處境分析,仍以既存的理論或社會文化等層面來看,

「身體」似乎總是「被跳過」,乃至弱化甚至消失。因此,楊宗翰〈零雨的啟 示——關於臺灣現代詩中性別議題的思考〉中的觀察,仍屬異數。他提到零雨獲 年度詩獎後,詩評者(在楊文中又特指「被建構」的男性話語)浸淫、甚至過度 挪用現代主義思維,致使零雨詩裡曖昧游移的性別身份、可能的戲劇化性儀式或 性器象徵被略而不論。他亦質疑當前現代詩的性別議題範圍,受限於特定幾位詩

29 楊小濱:〈書面訪談錄——楊小濱專訪零雨〉,收入零雨:《特技家族》,頁 162。引文內底線為筆 者強調。

30 零雨的詩作中,其實包括數首有關性別或女性主題、意念及意象的詩,多集中在《木冬詠歌集》、

《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和《我正前往你》。

(15)

人,若發掘零雨詩中性別的顛覆潛能,將豐富現代詩性別/性慾閱讀的詮釋面 向。31

另一方面,身體和空間的轉喻關係,在零雨早期作品中十分顯著。最早提 出此問題的是沈曼菱〈閉鎖與開放:論零雨詩作中的「房間」隱喻〉一文,她點 明詩中房間、箱子等閉鎖空間的多義性,並發現零雨所運用的廣義「房間」形 式,藉由無所遁逃的圍城、固定形狀的箱籠到具體房間的演變過程,逐步揭示

「房間」的光明與開放性,導向「向外延伸的可能」。她也提到零雨詩中的空間 與身體意象實能相繫,與本文觀點相近,但此文篇幅精短,尚旁及時間、潛意 識、記憶等子題,實未深入分析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唯她所提示的「身體−空 間」視角,對本文啟發良多。32

同樣聚焦空間書寫,林銳認為零雨詩脫胎自臺灣八〇年代的都市文學,並 創發她獨特的「空間」象徵意義:持續的逃離、自我封閉與無盡的旅行。援引生 產空間、對立空間和異質空間等相關理論,探索空間書寫所蘊含的逃離、反抗意 圖。他對都市空間的側重,導致片面化及破碎化的詩意詮釋。33林惠玲則以詩中 的特殊地誌為中心,說明詩人「企圖聯繫精神動向一個終極視景,靈魂原初與最 終的居所」。34揭示詩中空間的象徵作用,與零雨所說「最基本的人的狀態」相 契合。黃文鉅考索隱藏於詩中的政治隱喻,如〈圍城日記〉能解讀為臺灣當代歷 史現實、箱子系列能暗示「孤島」狀態等,「空間」則是哀悼歷史和記憶的場 所。35

由於本文聚焦身體因素的發掘與分析,所觸及的問題包括詩語風格,除了 重新探問「冷、知性、沉靜、低溫」等特質背後的形成過程,也試圖質疑零雨詩

31 楊宗翰:〈零雨的啟示——關於臺灣現代詩中性別議題的思考〉,《臺灣文學的當代視野》(臺北:

文津出版社,2002 年),頁 3-44。原刊於《創世紀詩雜誌》第 120 期,頁 111-119。

32 沈曼菱:〈閉鎖與開放:論零雨詩作中的「房間」隱喻〉,《第四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 討會論文集》(台南 : 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7 年),頁 157-186。沈曼菱的碩士論文亦論及零 雨,主要討論其鐵道系列詩作,以代表「移動與禁錮的雙重性」的火車空間串連親族記憶、私人情感。

詳見沈曼菱:〈現代與後現代——戰後臺灣現代詩的空間書寫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 究所,2010 年),頁 69-70 。

33 詳見林銳:〈徒然的追尋—零雨的空間詩學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 年)。

34 林惠玲:〈體內地誌與原鄉視景:論臺灣女詩人吳瑩與零雨空間書寫〉,《挑撥新趨勢——第二屆中 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學生書局,2003 年 2 月),頁 335。

35 黃文鉅:〈記憶的技藝:以夏宇、零雨、鴻鴻為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8 年)。

(16)

中心靈優位於身體的表象。另外,零雨雖不著意凸顯女性意識,然細觀其詩,仍 存在女性視角的線索與身體經驗。至於身體與空間的命題,是在既有的空間研究 基礎上,加入「身體」的研究視野,進一步討論詩意/詩藝的形成模式。

二、零雨詩的身體因素

目前零雨詩的相關評論,較少涉及本文所提出的身體因素,或有涉及但並 非主要論點。背後緣由,自然和零雨詩的語言風格、主題關懷與抒情主體性別的 曖昧性有關。因此,「身體」如何構成零雨詩,以及本文為何採取「身體」視 角,為下文欲處理的問題。本文指所謂詩的身體因素,大致能分作三種層次:

⾝體為意象→⾝體為⽅法→⾝體為概念與哲學觀念

前文提過,身體罕為零雨詩的主題,也較少為她策略性提出的意識形態,而是作 為意象、方法及哲學思考的「身體」,形塑詩藝詮釋上的重要面向。

張梅芳的〈我躺在地上微微側傾——零雨身體詩論〉允為首次以身體因素 為主要對象的短評。她集中討論《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我正前往你》內的

「靈性化身體」,不只觸及愛情和官能性的欲望,同時含有深掘自體內部感知、

抵抗話語中心的意涵。她也指出,顏色、身體部位所建立的意象群,為零雨展示 精神、信仰及時代感受的載體。36張梅芳的觀點大致與本文相近,但因篇幅短、

援引詩例少,尚未充分探討零雨的「身體詩論」,卻是一個重要的議題起點。

即便零雨自述作詩「未曾考慮性別」,她仍被納入諸多女性詩人群體研 究,例如林怡翠的學位論文在〈現代派女詩情欲:肉體與精神的抗拒與享樂〉一 節提及零雨,37不僅指出她以建築比喻身體,更從「肉體與欲望的糾纏」探問真 實自我的意義,是與本文要旨最近者。但她指明零雨詩能「超越性別特質」的同 時,卻認為詩人對社會現象的批判,仍受限於男性中心的價值,無法突破性別結

36 張梅芳:〈我躺在地上微微側傾——零雨身體詩論〉,《歪仔歪詩刊》第九期(宜蘭:賣田出版,

2011 年 3 月),頁 65-69。

37 林怡翠:〈詩與身體的政治版圖─臺灣現代詩女詩人情欲書寫與權力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頁 98-102。

(17)

構下的權力箝制。當然,這是由於林文的視域基於情欲及性別權力,可以視為她 策略性的詮釋。

筆者細讀的第一本零雨詩集《木冬詠歌集》,即具體而微的表現上述階段 徵象。第一輯包括〈創世排練第一幕〉等五首,38詩人雖言明其關連,其實都指 向「創世」與「排練」二個主要概念,並共同凝聚一個持續「追尋」的狀態。她 首先設置正在「重新排練」的抒情主體「我」,隨著步伐移動,創生人類、土地 及宇宙:「他們是要從我身上誕生」,詩人又寫道「我會發明風箏把身體/架在 上面並發明一種角度/從上方俯視」,預示了身體主體的觀察起點,並展示了身 體的表演性,最終創世排練結束於「再次回到自己體內」。39

除了楊小濱所言,創世過程中的「我」象徵「自我的增殖」,並且是

「『他』者的共生體」,40構成人我關係的身體認識模式。此五首詩,亦能回應 梅洛龐蒂的身體哲學:「人通過身體在世上存在」。其他如〈結婚紀念日〉、

〈夥伴 A〉、〈夥伴 C〉、〈虛無的節慶〉、〈我們等房間〉等,均能展現零雨 對「身體」的意識與思考,並不受限於情慾身體或性別身體的邏輯。這是本文發 想的起始,零雨詩早期對「身體−空間」著墨較多,後以表演性身體貫串創作意 念。此外,虛幻化的身體主體則藉由「鏡子」意象的反覆演繹,成為詩中另一種 身體性的呈現。

《膚色的時光》則更直接地從詩集名稱、同名組詩上傳達身體性,首先,

「膚色」揭示了每個人所擁有的身體之獨特、迥異和多元性質;「膚色」是人身 體的表徵,也涵蓋欲望、肉體、生存在世的多重意義。〈膚色的時光〉最早是莎 妹劇團的劇作,零雨僅借題而不用本事,自創詩中十二個「妖魔」的情節。41從 這組詩及〈線條〉、〈多寶格〉、〈補丁〉等諸作來看,詩中的身體因素,先是 作為主要被描述的意象:「我的心臟是橢圓形盛開」、「昨天的昨天/我們鑽進 皮膚裡/尋找」,42而此類意象必須奠基於現實,同時有逸出常軌的想像性。

38 指〈創世排練第一幕〉、〈遠古〉、〈瀚海〉、〈水火〉及〈噴泉廣場〉五首,相關討論見本文第三 章第二節。

39 零雨:〈創世排練第一幕〉,頁 21-22;〈噴泉廣場〉,頁 38。

40 楊小濱:〈冬日之旅——讀零雨詩集《木冬詠歌集》〉,收入零雨:《木冬詠歌集》,頁 4。

41 零雨:〈膚色的時光〉組詩十二首均以「妖魔」為子題,《膚色的時光》,頁 58-84。

42 零雨:〈膚色的時光〉,《膚色的時光》,頁 59;頁 79。

(18)

在零雨詩特有的去裝飾化表現中,身體成為推演詩行行進的要素,以〈我 正前往你〉為例:

那些線條

都使身體 不完整

心是實體 還是空體

我打嗝 心就出現

用刀切片 好嫩

卻不吞下43

從這首詩來看,「身體」不只是器官字眼的羅列,而已經轉換為能推進詩意的關 鍵。「線條」似指抒情主體在移動的火車內視察到的光影,所造成的線條,但不 論它實指為何,都在表現「不完整」和「切片」的支離之意。又例如,詩人所說 的「線條」產生作用的對象皆為「身體」,而「身體」進一步出現「打嗝」的反 應,從此聚焦在「心」。換句話說,「身體」的出現,使得因光影而生的「線 條」孕生了詩的意趣。

短句成行的詩篇裡,詩人冥思式的詩想並不借助富麗語彙或繁複構句,乃 藉由微妙體感的滲透,44加上基於「身體」的視角,想像、詰問並出入於虛實之

43 零雨:〈我正前往你・16〉,《我正前往你》,頁

44 崔舜華專訪零雨時,曾如此描述「火車」在她詩中的奇異效用:「在火車上,她寫下在移動行旅之 間,那流動曖昧的體感狀態。火車成為零雨詩中的時空按鍵;車過頭城,詩的意象便團簇紛綻般,呈曼

(19)

間。劉士民以「硬式抒情」統括這種去裝飾化的表現方法,且發現零雨詩的「敘 述重於呈現」,是她處理抽象情感與思維的方式。他認為零雨特意著重「心靈經 驗」(而非身體經驗),因而詩作呈現「冷調、黯淡、孤寂、沉靜」的特質。45

依零雨自述詩觀,那是一種經過轉換和凝縮的抒情手法:「我習於把熱情 經由轉換的方式,降低或壓縮它的溫度——我不習慣於顯豁的抒情手法。」46實 際上,劉士民所說的零雨以「物質性代替情緒性」,和本文「以身體為方法」是 一體兩面。所謂「物質」即詩的意象,直接的「情緒」表達,原先就不是詩的要 義。因此探析詩人如何運用身體意象,進而轉換為方法與概念,應能另闢詮釋空 間。

三、「身體詩學」的再思考

幸福嵌入我身體的多寶格 最大的一格

是我的詩

我創造出一首詩 我的身體

便和幸福相遇了

像是第一次,永遠 像是第一次。我的身體

扭曲,變形,以致所有的多寶格

陀羅之狀、啟動意識與現實的動態全景——」崔舜華:〈星期日文學‧零雨﹕那正是我想對你說的〉,

《明報》副刊,2018 年 2 月 4 日,電子版網址: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80204/s00005/1517681448702(最後檢 閱日期:2018 年 8 月 13 日)。

45 劉士民:〈零雨詩的硬式抒情與敘述語言〉(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

46 楊小濱:〈書面訪談錄——楊小濱專訪零雨〉,頁 164。沈眠進一步描述:「零雨的情感並不以抒情 格格調進行表演,故而乍看不免誤讀她是無情如一絕對旁觀者,然其實她的主觀已經垂降到他者(他事 他物)的主體性裡,只是語言外觀是剝離式的、是無抒情式的,唯其內容深情得不得了。」見〈閱讀零 雨第七詩集《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她是深情而無窮大的追問者〉,《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 分》,頁147。

(20)

移位,摧毀,難以自持

——零雨,〈多寶格〉(節錄)47

收錄於《膚色的時光》的〈多寶格〉為近作,零雨將「身體」喻為一充滿 匣篋和珍物的精巧容器,當中至為幻美的事物便是「詩」。透過詩的創造,與

「幸福」相遇的「我」(以「身體」為主體)獲得身心的提升,詩裡二度寫道

「像是第一次」,暗示無論何時,詩的創造皆保留並重現初次落筆的震顫、喜 悅,「扭曲、變形、移位、摧毀」作用的對象也同時是詩與身體。這首詩,可以 視為零雨對詩和身體之關聯,一個輪廓清晰的想像圖景,

從詩的具體創作上來說,身體首先是一種感覺模式。創作過程中,詩人將 思維和情意具化為形象,形成意象並建立轉喻系統,進而形成詩整體的隱喻性。

身體既是被描寫、比附的對象,又是感知主體,身體是一至關重要的意象群,更 為最根本也最主要的認知方式,例如擬人論(anthropomorphism)即為人建構自身 與世界的創造性過程。48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則以《知覺 現象學》揭示「身體主體」的概念,49他認為身體是「通過身體在世上存在」,

身體是「一個自然的我和知覺的主體」。50這自然是他對笛卡兒以來「心靈/身 體」、「精神/物質」二元對立概念的質疑與撼動,並承繼現象學「回到事物本 身」的要旨,他所言「事物本身」即知覺。龔卓軍對身體感的定義,不僅包括動 覺、觸覺、痛覺等知覺活動經驗,也涉及身體在運行這些知覺活動時,身體內部

47 零雨:〈多寶格〉,《膚色的時光》,頁 188-189。

48 詳見約翰・歐尼爾著,張旭春譯:《五種身體》(臺北:弘智文化,2001 年 8 月),頁 1-3;頁 18- 45。相關討論見本文第二章第四節。

49 龔卓軍提到,梅洛龐蒂透過《知覺現象學》中「身體主體」的概念,強調第一人稱的身體知覺經驗,

以起帶迪卡兒思想中「我思」(cogito)的主體性概念。詳見龔卓軍:《眼與心》(臺北:典藏藝術家 庭,2007),頁 68。

50 梅洛龐蒂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頁 265。另外,余舜德在〈身體感:一個理論取向的探 索〉一文指出:「身體作為經驗主體,以感知體內與體外世界的知覺項目。」詳見余舜德編:《身體感 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年 12 月),頁 12。

(21)

產生的「自體覺知迴路」。51在在指出身體感是主體接收、覺知經驗並產生意義 的對象,並作為主要的認知場域。

梅洛龐蒂現象學視野下的身體哲學,如今被廣泛運用於藝術(包括文學)

和空間議題,如陳瑩芝藉由身體圖式、空間性等觀念,討論陳育虹等女詩人作品 中的「身體」意義。說明「詩」作為人與世界的中介,是詩人延伸的肢體、能夠 觸碰世界,並在空間內遊走。52黃丹竹則以當代女詩人為對象,循女性主義脈絡 中的現象學討論女體書寫所凸顯的性別處境,並探索詩人藉女體意象破除父權制 約的意圖。53

梅洛龐蒂的身體哲學確能成為一個範式,為身體詩提供分析的憑據,但實 際操作中,容易偏倚理論而讓文本詮釋顯得單薄。再者,「女詩人」的標籤意 義,其實大於論述效用。換言之,倘若凸顯「女詩人」身份,無法對詩的美學方 面有所助益,其必要性就有待商榷。54因此,本文不預設特定理論框架,避免使 零雨詩的分析過程受制於概念先行。

另一方面,研究者也關注身體的政治、文化和社會層面,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即指出身體是權力(power)的對象和目標。55人類學者 對「身體感」的界定,著重在不同社會中文化特色的影響,如余舜德指出,身體 感是感知世界的方式,同樣地,這個方式也造成感知的文化差異。56鄭慧如的

《身體詩論(1970~1999・臺灣)》參酌了上述觀點,開啟臺灣當代「身體詩」

51 龔卓軍:〈身體感與時間性〉,《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2006 年 9 月),頁 70。又,龔卓軍引入「時間性」的線索,指出「身體感不僅來自過去經驗的積澱,

它也帶領我們的感知運作,指向對於未來情境的投射、理解與行動。」

52 陳瑩芝:《當代女詩人的身體書寫——以陳育虹為例》(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

2014 年 1 月)。

53 黃丹竹:〈臺灣女詩人之女體書寫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年 1 月)。

54 有關「女性詩」、「女性意識」的問題,零雨很早便說明:「我以為從『人』到『女性』的過程是莊 嚴而輝煌的,而我卻很晚才能體會……寫詩時就自然回到了最基本的人的狀態——單純從『人』著眼,

未曾考慮性別……純粹的『女性詩』恐怕也無法取悅我。」她還提到,人們多用社會學角度談女性詩,

而不採「詩的角度,或美學的角度」,其實對「詩」本身並無特殊進展。詳見楊小濱:〈書面訪談 錄〉,收入《木冬詠歌集》,頁162-163。

55 詳參傅柯著,劉北城、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1992 年 12 月),

頁136-141。

56 詳參余舜德:〈身體感:一個理論取向的探索〉,余舜德編:《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出版中心,2015 年 12 月),頁 12-20。

(22)

研究專著之先河,她以十年為一斷代,綜合臺灣歷史變遷、社會情境等因素,建 構身體詩的特殊表現。57所謂「身體」的定義,須「超出情慾定義」的範圍,她 論道:

所有的身體表徵不只是判斷意識形態的評介,也沈澱了許多複雜的文化 心理,構築出過去與現在、他人與自我的聯繫。58

由此可見,「身體」承載了文化心理、時間進程以及人我關係的複雜因 素。然而,鄭慧如也指出,九〇年代以降的身體詩論述雖蔚為風潮,卻難迴避將 身體「窄化、情慾化」的現象,因此她採取一個較宏觀的視野,其身體詩論根植 於特定情境,不只能回應時代問題,亦可縱向探討諸家詩作中的身體觀、身體感 及身體經驗(按書中正文標題皆標明「身體觀」)。論述上卻不免囿於時間斷代 的區分,或為了服膺世代特徵,致使過度限縮與擴張「身體觀」的情況。另外,

對「身體感」的區辨略帶曖昧,如她提到九〇年代是「純感官的、狂歡化的身體 書寫時代」,創作者「將身體感遍及聽覺、嗅覺、味覺,甚至手勢和眼神」。59 似將此前身體詩中的感官與動作,描寫排除於「身體感」外。

《身體詩論》也未見零雨詩相關研究,迄一九九九年,零雨已發表三本詩 集,但未被納入鄭慧如的討論範圍。本文推測原因並歸納為三項:一是鄭慧如對 九〇年代身體詩的關懷,包括自我探尋、情慾重繪、社會政治,及前代詩人影響 下的繼承與戲仿,這在零雨早期作品裡相對稀有。二是九〇年代研究對象朵思、

陳義芝、江文瑜、陳克華、許悔之、顏艾琳和唐捐,詩藝展現方面,零雨和此七 家的共通性較少。三是零雨詩隱含的「身體」線索,如其「冷」而「知性」的詩 風,予人安靜、低調甚至冷酷的閱讀感受,常需以解密式的分析法「破譯」當中 的身體感,因此較難置於九〇年代身體詩論的範圍。

57 鄭慧如:《身體詩論(1970~1999・臺灣)》(臺北:五南圖書,2004 年),後文簡稱為《身體詩 論》。

58 鄭慧如:《身體詩論》,頁 3。

59 鄭慧如:《身體詩論》,頁 8、274。

(23)

身體是為人我關係和自我認知的依憑,劇場導演鈴木忠志(Suzuki Tadashi, 1939-)〈身體的消失〉一文內曾提出精確的觀察。在他眼中,被科技文明大規模 滲透的現代社會裡,「身體性」消失殆盡,而身體性恰恰是人使用語言、意識自 我與確認他者存在的關鍵。60本文發現,零雨詩中的身體不盡然是主題與意涵,

更多的是基於「身體性」而發生的詩意,乃至詩的技藝,進而架構出零雨式的身 體詩美學。

也就是說,詩意的發生與詩的技藝,皆包含動態的身體感知,人我互動與 自我意識的過程中,亦關涉身體主體。劉正忠的說法,則將身體因素往詩的內在 邏輯更推進一步:「詩人其實難以從身體分離出一個獨立生產情思、製作語言的 心靈,因此沒有『無關身體』的抒情。」61身心既無法斷然二分,談論詩中的身 體因素便成為重要途徑,甚或賦予零雨詩一新穎詮釋。

〈關於詩歌與身體〉一文中,楊小濱也闡釋詩與身體之間的複雜辯證關 係。他認為,受文化、社會與歷史影響的身體,具有反抗純粹、簡單、下半身化 的肉體之效能。他也指出詩歌中的重要的感性因子,但不能忽視其「肉體性」,

是來自「身體對世界的各種感知和參與」,因此詩的社會歷史感需要「通過身體 性的感知來表達」。62

前引哲學、社會學、戲劇和文學等不同領域對身體的詮釋,俱能彰顯身體 在各個層面的重要性,也能匯流為本文的主要論題:一、以身體為問題意識,發 掘並分析零雨詩的美學;二、如同身體議題具有複雜的議題面向,詩亦如此。本 文透過這兩者的適度縮限,實踐詩與身體的文學批評。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界定「身體書寫」

以現已出版的八冊零雨詩集為對象,另包含散見報刊、未收錄在詩集內的 集外詩四首,並適度旁徵當代詩人作品為輔助。

60 鈴木忠志著,林于竝、劉守曜譯:〈身體的消失〉,《文化就是身體》(臺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2011 年 2 月)。

61 劉正忠:《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 年 2 月),頁 2。

62 楊小濱:〈關於詩歌與身體〉,《語言的放逐——楊小濱詩學短論與對話》(臺北:釀出版,2012 年2 月),頁 16-17。

(24)

本文所言「身體」,不只包含身體意象如器官或身體部位的羅列,也含容 更寬廣的層面,即身體感、身體性、身體經驗和感官知覺層面,這四者可以統稱 為身體因素。正文中,將視討論對象及話題的取向,來更易詞語的選用。既然如 此,議題範圍便不限於目前學界已成系統的性別身體、情欲身體與社會身體等方 面。

不使用「身體詩」一語,而選擇「身體書寫」為題,且作為主要研究策 略,原因有三。第一,若以「身體詩」使研究對象主題化,將框限文本的詮釋空 間,主題分類並非本文目的。換句話說,我關注的是「發現」零雨詩含有什麼樣 的身體因素,以及如何表現的問題,而不是將它們編排、歸檔入特定範圍內。第 二,零雨詩的身體因素通常不居主導地位,是時隱時顯於詩行中。第三,「身體 書寫」一語所指涉的,不只是身體因素,還有如何寫、如何表達和再現的問題。

也就是說,必須將現代詩的文體特質納入議題,與身體因素一併探討。

零雨詩中的身體因素有二,其一是以身體為詩的主要意象,例如〈姊姊 1〉:「你的頸子陷落。你說/你的頭和身體。零件拴著」,63從身體意象傳達人 的生命與情感狀態,這意味著詩人以身體為意象,身體也是啟動詩意想像之起 點。有趣的是,零雨常常直接以器官字眼入詩,但她使用這些「工具」的方式,

又迥異於一般身體書寫傾向的高溫、熱情或色慾特徵。其二,詩中含有隱而不顯 的身體感或身體經驗,不以明確、特定的身體詞語來呈現,卻是其背後重要的詩 意發生來源。像是「影子,時常露出/過多的涼意/在掛滿鏡子的屋裏/露出過 多疲憊/不解」,64詩中主體建立於虛幻、或富於變化的對象上,頗能建立一套 風格獨特的身體書寫方式。

進一步來說,〈木冬詠歌集——追悼雙十年華〉組詩是我接觸零雨詩最早 的幾首之一,後文將借用這首詩的數個例子來輔助說明,以身體書寫的視角閱讀 零雨詩的意義與必要性。組詩由八首詩構成,第一首是如此寫的:

兩座冬天的海洋

63 零雨:〈姊姊 1〉,《我正前往你》,頁 123。

64 零雨:〈幻覺系列〉,《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頁 52。

(25)

駐紮那⼈

未曾關闔的眼眸

灌溉著⼀棵離別樹 無⽇無夜

即使春天的藤蔓 也由海洋帶路

去到廣袤的⼈間65

從字面上來看,顯而易見的身體意象自然是「眼眸」,而且是「未曾關闔 的眼眸」。「樹」的意象不斷出現於後面的詩行,於是我們可知,樹所象徵的是 一切關於故鄉和往昔記憶,抒情主體在在表現追懷與思念之情,如詩題所示的

「追悼二十年華」。第一首的「冬天的海洋」所帶來的鋪天蓋地的蕭索、冷冽,

縈繞在其後每一首詩中,一如一年將盡而懷有遺憾,因此第八首寫著:「一棵大 樹在眼前倒下/另一棵,挖空了心臟/也倒下」。

需注意的是,回到這首詩的開頭,她在一開始就寫道「未曾關闔的眼 眸」,所指涉的便是身份不明的「那人」。這位「那人」,在後續詩句中也未有 更清晰的角色,這當然與現代詩中隱晦的質地有關,話若說白了,便削弱詩意的 曖昧與靈活性。但是,若聯繫到零雨詩中主體紛陳的的特質,可做解讀的空間也 更多,也能由此彰顯身體書寫的意義,藉由一種從身體出發、產生聯想的方式,

豐富了詩的意涵。

比如第四首:「不是我獨自栽種了那棵樹/是天雨、雲霧、日光、季節/

還有手的溫度、靈魂的耐力/以及時間的對抗」,66第一首裡,「離別樹」是被

65 零雨:〈木冬詠歌集——追悼雙十年華〉,《木冬詠歌集》,頁 143-144。

(26)

冬天的海洋所灌溉,到了第四首,「我」似乎是詩人進入了說話主體「那人」的 位置,訴說這棵轉喻為記憶的樹,如何通過自然萬象與自身的生命經歷來形塑。

對她來說,身體與心靈同等重要,無一者能分離於對方,融合和對話才是 完整的個體經驗,因此,「手的溫度、靈魂的耐力」是一組並置的概念。前文所 謂隱而不顯的身體感,便出現在這樣的詩行間。相較於此,第三首則較直接地表 明「身體」的意義,以及身體所引逗的想像層面:

因為孤獨 我的臉發光

⾝體挺直

⾛過佝僂的⼈間

葉⼦紛紛⾶落 從我⾝體最陰暗處

⼀條苔蘚的⼩徑 舖滿擱淺的昨⽇

啊,跨過這個林⼦

就是春天了

⼀座頹圮的牆垣

66 零雨:〈木冬詠歌集——追悼雙十年華〉,《木冬詠歌集》,頁 146。

(27)

後⾯⋯⋯67

這首詩裡,零雨再度以身體為認知主體,但寫的方式更明白。從第一首

「廣袤的人間」到這裡,變為「佝僂的人間」,暗喻著時間逝往的變化,又藉由

「身體挺直」顯示其孤獨而不自傷的姿態。空間與身體的轉喻在此也有發揮,

「從我身體最陰暗處」如同一個幽閉空間的指陳,而「葉子紛紛飛落」又是時 間、季節消長的具象化。也就是說,這八首詩,具體而微地呈現零雨詩身體書寫 的某些重要面向。前述討論,說明了身體因素在詩意和詩藝分析上的效用。

本文以「身體與空間」、「身體與敘述」、「身體與表演」三個議題分別 探討,根據同一中心,幅射出不同的旁枝。「身體與空間」旨在綜合身體、空間 與詩三項要素,「身體與敘述」雖更多的偏中詩藝分析,卻也能凸顯零雨詩如何 表現時間的進程與身體感知。「身體與表演」則能整合前述的空間和敘述議題,

第四節 章節概述與研究觀點

第一章緒論首先提出零雨在當代詩壇的特殊性及重要性,並評介不同創作 階段的核心思想和風格特徵。再提出身體書寫的界定與研究觀點,綜合不同領域 的身體論述,採取文本中心的方法,並回應相關論述以闡釋本文要旨。

第二章「身體與空間」以身體書寫的視野討論詩中的空間型態及轉喻意 義,從而統合出「身體−空間」的詮釋方法,研究範圍涵括禁錮身體、痛覺感 官、女性處境、都市文明及田園世界五個層面。前文提過,零雨詩研究有傾向知 性、女性詩學與後現代視野之勢,我在這一章結合身體書寫與封閉空間二個面 向,重新考察零雨的詩藝表現。詩中的封閉空間,不只表現手法多元,象徵意義 亦含括身體感與人類生存處境,透過書寫「疼痛」經驗,確立身體為認知主體。

她更透過詩的變形技術,使空間成為女性身體與記憶、時光煉造的家屋。

上述特徵較集中於零雨的前四本詩集,為本文主要分析對象。藉由「身體−空 間」的詮釋視野,一能對其文本題材進行深掘與歸納,二能聯繫論者所謂「冷」

67 零雨:〈木冬詠歌集——追悼雙十年華〉,《木冬詠歌集》,頁 145-146。

(28)

的詩風,是如何以身體書寫為方法、素材,最終成為詩人主體與世界之間交涉的 媒介。再者,考察不同時期詩作對空間的再現方式,也能梳理零雨詩創作的演變 進程。

第三章為「身體與敘述」,從身體作為「方法」的角度而論,不只討論身 體因素如何脫離單純的字眼羅列,提升至情節推動關鍵。討論範圍凝聚在詩中的 身體意象,再由身體意象延伸至作為詩意概念的鏡像和火車。這一章旨在釐清

「身體」如何作為敘述過程中重要因素,著重它所開發的美學潛能。在詩中特有 的敘述方式,零雨融匯身體意象,形成時隱時顯的故事或事件梗概。並且,經過 減法、捨棄與選擇的創作方法,能重新演繹隱微的身體感。對話形式所組成的文 本,則能體現詩的多重敘事聲音與對人我關係的詮釋。

接著,藉由「鏡子」意象的介入,發現抒情主體的虛幻化、多重化現象,

如何建構零雨詩的特殊表現。最後透過移動身體與火車身體下的感官經驗流動,

分析詩的生發過程如何受身體因素滲透。至於火車相關的詩作,既表現抒情主體 穿梭於不同時空的想像,也多以視覺圖景來表現。這種含有向前推進的情節,形 成本文所謂「火車敘述」,為火車作為持續推進的敘述視角。

第四章「身體與表演」重新探討詩中的身體表演性,乃至零雨基於身體形 象創造的奇思異想。除了以〈特技家族〉為例,也彰顯出超現實質素在身體書寫 上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能挖掘詩中隱祕的情欲、性別意識的線索。零雨詩 中,創世情境、宇宙想像是相當常見的題材,本節進一步探究身體如何成為人和 宇宙相繫相通的對象。不僅關注身體表演的「過程」,也包括表演的意義與目 的,並探討這些奇異的非常表演如何疊映出詩的意境。

反邏輯、非日常原本就屬於特技表演的性質,透過詩,身體以瀕危、險峻 的姿態挑戰、甚而逸離於平常的生命型態。書寫特技身體的其中一項意義,也在 於此。書寫特技的意義,便是跨越身體本身的侷限。使上述處境從日常情景抽離 出來,以「表演」轉化既有的現實情境。另外,扮演與化妝、替身與面具,在零 雨詩所搭建的特技表演舞台上,具有詮釋自我意識與生存命運的重要意義,並能 改寫女性身體經驗,豐富其寓意和隱喻層次。

第五章結論,收束上述三章身體與詩的論述,回應緒論所提出的問題,亦 提到若干本文已發現但尚未統合處理的問題。探發目前零雨詩研究中未被充分關 注的身體因素,進而擴充身體詩學的研究面向。

(29)
(30)

第二章 身體與空間

零雨以〈特技家族〉獲一九九三年「年度詩獎」後,深受詩評家與讀者矚 目。此前,她已出版二冊詩集:《城的連作》(1990)和《消失在地圖上的名 字》(1992),由《城的連作》中的〈城的歲月〉為始,禁錮空間中的身體感,

為此時期詩作的重要課題與思維模式。其後,禁錮空間的描繪漸趨淡化,詩人轉 而貼近田園與大自然的,「空間」概念,仍是探究其詩藝的關鍵。

本章將詩中空間類型分為二者,一為想像空間如箱子、盒子和牢籠;二是 真實空間如房間、建築物、城市乃至田園。68從窄仄箱籠、黑暗圍城、個人房 間、現代都市到自然田園,論者對其空間詩學研究已有深掘,69或從空間變幻指 向歷史書寫與寓言,或著眼城市與資本主義社會下心靈的流離失所,各有所重。

然而,她所調度的空間,經常遠離客觀世界,建築於主觀的心靈層面,並 透過迷離而費解的字句、流利的詩意轉折,建立冷凝詩風。70這都令研究者難以 聚焦討論詩中的空間意義,略而不論「身體感」的解讀視野。

因此,本節以身體感為分析角度,並以活歷身體(lived body,或譯「活生 生的身體」)與空間感的相互詮釋,重新釐清零雨詩所建構的「身體 空間」模 式。此外,鄭金川對梅洛龐蒂的解讀也提供本節「身體與空間」議題的把握,71 簡言之,身體是構成空間的原始主體,沒有身體,便沒有空間。零雨詩的空間書 寫及演變,為表現身體感(body-sense)的一系列動態過程。

第一節以「箱子」型態的封閉空間為始,論及閉鎖的身體感(body-sense)

及其書寫模式,並針對黑暗空間與疼痛知覺的描繪,開創詮釋零雨詩的新視野。

68 二種空間的界線不必強作區分,此處為便於歸納零雨詩所表現的空間類型。

69 論及零雨的空間詩學者,包括于瑞珍〈零雨詩的歷史意象與家族記憶〉;林銳〈徒然的追尋—零雨的 空間詩學研究〉;黃文鉅〈記憶的技藝:以夏宇、零雨、鴻鴻為考察〉;林惠玲〈體內地誌與原鄉視 景:論臺灣女詩人吳瑩與零雨空間書寫〉;沈曼菱〈閉鎖與開放——論零雨詩作中的「房間」隱喻〉。

70 上述詩風正符合零雨的自剖:「(詩人)把最真實的自己隱身幕後——而我又特別偏愛這種煙靄迷離 的情境。」見楊小濱:〈書面訪談錄——楊小濱專訪零雨〉,收入零雨:《特技家族》,頁161-162。

71 鄭金川指出:「人存在世上,『身體』的空間性,就是『情境』的空間性。這個情境,也正指出人與 世界的關係,是一個『動態的辯證』關係,故在這個『動態的辯證』裡,『身體』具有主動的『創新 性』,使得『身體 主體』不斷與現存的世界,形構為具有一個內在性的關係,進而使『空間是存在 的,存在是空間的』。」參見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臺北:遠流出版,1993 年 9 月),頁 34。

(31)

第二節聚焦「房間、屋室與牆內的身體」,探討零雨如何以「空間」為隱喻,彰 顯女性的身體處境、親族懷戀以及對時間的感知。第三節討論都市與身體,零雨 反對現代都市文明弱化人類感官,也憎惡浮泛擴張的資本主義,都市空間遂末日 的降臨地,詩中人的身體以傷殘、破病呈現。第四節以她近期的田園主題詩作為 主,展現其「世界身體」的宇宙觀,她也把田園看作血緣生命、文化生命的故 鄉。據此,我們將賦予零雨詩的「身體 空間」完整面貌。

第一節 箱型身體、黑暗空間與痛感描寫

零雨的前三本詩集《城的連作》、《消失在地圖上的名字》及《特技家 族》,集中表現出受困的身體感,抒情主體身處箱籠、房間與圍城等封閉空間,

在在凸顯強烈而壓抑的囚困身體感,並形塑為此階段的主要創作意念。本節首先 聚焦相對狹窄的空間:箱篋、(牢)籠與盒子,探索空間與身體相互牽制與詮釋 的關係。

前文提過,箱籠及廣義的房間(包含房屋與建築物內部如博物館、旅館)

為零雨頻繁調度的封閉空間,作為詩的主要場景,或導引敘述行進的關鍵意象。

「箱子」相較於房間,更帶有隱喻性,不僅投射於真實世界的物象,更接近個人 意識的顯影,換言之,詩人是以想像建構、進而投身置入的狹小「四方形」空 間。除了「箱子」這樣顯而易見的空間意象,本文亦聯繫痛覺與暴力之描寫,使 零雨詩中的受困身體經驗更趨完備。

一、箱型身體

「箱子系列」詩系為零雨早期的代表作之一,72由〈用一隻箱子的空間呼 吸〉、〈我的記憶是四方形〉、〈既不前進也不後退〉、〈你感到幸福嗎〉及

〈這凌厲的光線毫不留情〉五首詩構成,題旨圍繞於無能逃脫的生命困境,並以 箱子的意象增添狹窄、黑暗、陰影與閉鎖性。更重要的是,「箱子」如何囚困、

72 詩系(poetic sequence)指組詩和有標記數字的詩篇系列,內容為各自能獨立的短詩。參簡政珍:

《臺灣現代詩美學》,頁339。亦參吳潛誠〈衡論詩的長短以及詩系〉:「當一組詩系的所有詩篇形成 一個有機結構,獨立的各首詩之間便會產生動力的交織。…詩系比單篇的長詩、短詩都更具包涵性,更 能兼容並蓄詩人各種不同的、變幻不定的情緒、感悟和思想概念,甚至可以包納敘事和戲劇手法。」收 入簡政珍主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1)文學理論卷》,頁 241-24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sts the loop condition before executing the loop body The .ENDW directive marks the end of

♦ The action functional does not discriminate collision solutions from classical solutions...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he aim of the competition is to offer students a platform to express creatively through writing poetry in English. It also provides schools with a channel to

A good way to lead students into reading poetry is to teach them how to write their own poems.. The boys love the musical quality of

• Many-body physics is essential for sub-keV detectors of neutrinos and dark matter. • High-quality many-body calculations can substantially reduce

Master Taixu has always thought of Buddhist arts as important, the need to protect Buddhist arts, and using different forms of method to propagate the Buddha's teachings.. However,

From the aspect of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poetry, both Kukai’s and Chinese mountain living poems has the tendencies of “ego lyricizing”. and “intercourse dialo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