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生為什麼要學微積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中生為什麼要學微積分?"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學月刊【數‧生活與學習】專欄 9802

美國 AP 微積分課程的啟示

—高中生為什麼要學微積分?

單維彰 97 年 12 月 15 日

上個月,我們在本欄中檢視了美國高中生的微積分預修課程(也就是 AP 的微積 分 AB 與 BC 課程)與檢定考試。現在,我希望提出一些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首先,美國每屆 310 萬名高中生當中,只有略低於 9% 的學生選考微積分 AP 檢定。台灣的公私立高中畢業生(不含高職部門)每屆大約 14 萬人 [1],例 如今年學科能力測驗的報考人數是 14 萬 2 千人。因為產業結構與中等教育定位 的差異,台灣高中生對於預修微積分的需求率可能比較高,就算是兩倍的 18%

吧,那就是 2 萬 5 千人。

就比例來看,將大學程度的微積分內容正式放在高中課程綱要當中,應該是 不恰當的。就算列為選修之數甲內容,以目前台灣超過 30% 的高三學生選修數 甲來看,在比例上也是需要審慎評估的。所以,讓少數能力足夠的學生,有機會 到大學去選修微積分,以抵免高中(和大學)的對應學分,是比較可行的方案,

也是有些人的願景。但是,在上課時間和學分認定兩方面,都需要高中和大學兩 個行政體系的配合,目前還有困難要克服。若是參照 AP 的作法,改由高中教師 授課,則以每班 45 人計算,需要開 555 班。就算每位老師開兩班,也需要培訓 至少 270 名可以負責微積分課程的高中教師,才能實行這個計畫。

其次,有點不倫不類地,若把微積分 AB 的考生和台灣指考科目數乙的考生 視為升學目標類似的學生,而 BC 考生與數甲考生類似,近年數乙和數甲考生的 人數比例大約維持在 1.8:1 附近 [2]。對照微積分 AB 考生大約是 BC 考生的三倍 來看,台灣的升學科系結構與美國還是大有不同的。這或許顯示,台灣的數乙考 科人數、以及它對應的大學主修學生人數,還有成長的空間。

最重要的,其實是一個理念層次的問題:『高中生為什麼要學習微積分?』

難道微積分的威力能夠解決許多高中時期的數學考題?就台灣較早期的課程來 說,這是成立的。包括多項式和三角函數疊合的極值問題,圓、橢圓和其他二次 曲線的切線相關問題,方程式求近似根或多項式求近似值的問題,不定型式的極 限問題,都能利用微分技術而簡化或加速處理過程。既然如此,我們更該反省的 是,運用微分技術能夠比較輕鬆地解決問題,為什麼不等到微積分課程再學這些 課題,而要求學生用「初等」方法繞一趟遠路?在授課時數受到嚴重拘束的這個 時代,課程的設計應該更注重效率而割捨這些可以用更高技術處理的課題。是 故,從 95 暫綱開始,高中課程就保留了微積分的前置經驗,卻移除了某些適合 以微積分處理的問題。

如果高中數學剔除了適合以微積分處理的課題,為什麼高中生還是要學習微

(2)

積分?不僅美國透過 AP 課程提供微積分,英國體系(包括新加坡和香港)在大 學預科提供微積分,日本的高中課程標準也是自高二起學習微積分。張海潮教授 [3] 說『至少有兩個答案』:

1. 微積分的發明在數學及相關問題上的突破,值得高中生學習。

2. 微積分的方法對高中階段能夠解決的問題有所幫助。

我希望提供第三個理由:

3. 因為大學專業課程的需要。

當我們五年級生讀大學的時候(那已經是四分之一個世紀以前的事了),大 學一年級就是學微積分、普物、普化,其他理工學科的專業科目都從大二開始。

過去這四分之一個世紀,科學與工程發生了那麼多的創新與變化,他們的大學基 礎教育當然也跟著演變了。在緩慢而不被注意的演變之後,如今每一個學科都比 以前更早也更大量地使用數學模型,其中最主要的模型就是微分與積分。除了傳 統的物理、電機、機械以外,至少經濟與金融也是如此;許多其他學科則透過統 計模型的需求而使用微積分。因為這樣的演變,許多學門的大學教育,已經等不 及二年級才開始運用微積分,而在大一的入門課程中就有以微分方程或積分型式 所描述的模型。

如果台灣的高等教育能夠自行設計課程,銜接我國的高中課程,不理會國際 的課程發展趨勢,那也就沒問題了。但是,事實上台灣的高等教育習慣採用美國 教科書,更有甚者,經常採用美國較高年級學生的教科書。這使得許多科系的大 一入門專業課程就已經需要微積分,而共同必修的「正式」微積分課程,當然就 顯得緩不濟急。

專業課程提早引用微積分的演變,並非美國所獨有。我們知道日本的高等教 育早就「本土化」了,他們有完整的日文教材,自成一個體系,可以不必理會美 國的發展。但是,日本的高中數學課程也提早引入了微積分。這是不是也給我們 一個提示:這或許是學術界的發展所牽動的課程演變,而不是少數國家製造的風 潮。那麼,微積分在課程設計中的位階,是否應該稍微提前一點以因應整個高等 教育的需求?

順帶一提,根據陳宜良教授蒐集的一套現行日本高中教科書,數學Ⅱ (第二 學年) 的內容是:多項式 (含分式與不等式),複數系,直線與圓,三角函數,指 數與對數函數,微分法,和積分法。整本書只有 200 頁,在這些條目之下並無深 廣的內容,都是最核心的題材。

從 95 暫綱到 99 課綱,我們的高中數學課程雖然在高三提供選修的微積分,

都是非常淺的淺嘗即止,著重於微分是「瞬間」變化率而積分是變化總量,或者 導數是切線斜率而定積分是曲線下面積這樣的基本概念,認識微分與積分互為反 運算的性質,在技術上僅止於多項式的操作。如此的設計固然符合現實:(1) 數 學授課時數的限制,與 (2) 師資培育需從長計議,卻也不失為合情合理的設計:

在高中時代,建立微積分的基本認識,使得學生能夠銜接大一專業入門課程中提 及的微分或積分模型,卻仍將正式而專業的微積分教學,留給大學一年級的共同

(3)

必修課程。

最近一兩年,台灣有一些大學(包括中央大學)提供「微積分先修課程」給 推甄和申請管道入學的大一新生,讓這些在五月已經確定入學的新鮮人有機會提 早在暑假期間完成第一學期的微積分課程;如果順利的話,可以在大學一年級的 上學期就完成整個學年的微積分課程。這種課程設計的理由,除了爭取推甄和申 請的學生以外,總該有些更高瞻遠矚的理由。中央大學的理由是,讓學生有更充 裕的時間達成「五年雙學位」。然而,根據前面所述,筆者猜測這群先修的學生,

在大一其他專業課程中,應該有較深的學習經驗,也比指考入學的同學更能掌握 專業課程中以微分或積分作為模型的課題。我想,應該有許多學者對這個猜想感 興趣,而它的答案還有待研究。

最後一個小反省是:台灣的「傳統」只安排兩學期的微積分課程,未必對所 有大學一體適用。既然美國有許多大學把微積分拆成三個學期來教,台灣的某些 學校以及大學的管理規章,是否也該考慮不必墨守成規,將微積分改成三個學期 的課程?否則,對某些學生而言,不是學得不夠就是學習的梯度太陡而難以達到 教授的期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統計處網站,本文資料來自《高中職概況》表格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24.xls

[2] 朱惠文,陳慧美《九十七年度指定科目考試試題分析---數學考科》大學入學 考試中心,97 年 11 月。

[3] 張海潮《高中生為什麼要學微積分?》高中數學學科中心電子報第 31 期,

97 年 10 月 (上網搜尋即可找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數學競試遠異於學校的考試, 它須要洞 察力、 創造力和耐性, 當然更須要不緊張的定 性。 臺灣學生最差的是腦子的清醒度, 我在數 學思考方面, 是從 「看到題目不知道要幹什 麼」

微積分是大學教育中公認的重要基礎課 程, 因此累積了很多關於微積分教學方面的 研究, 許多教師對改進微積分教學的工作亦 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繆龍驥 1991, 楊 維哲 1994, 閻芸彗1995,

有一次文部省高等教員檢定考試的日期 和 「高等數學研究」 的原稿截止日期重疊, 這 一類考試考試一開始, 外邊的人都可以要到 考試題, 森本先生等到考試開始便要來一份 試題,

今年大學聯招的數學考試, 分數普遍提 高了, 論者一般都認為將對高中的數學教育 帶來正面的效應, 他們的意思也是在說如果 考試的分數普遍低落, 將影響學生作數學的 意 願,

一、 面試人數篩選:面試人數為22人(名額的2倍),若報名人數超過面試人 數,則依報名學生之第1、2次期中考國文、英文、數學成績總平均由高

美國高中數學測驗 AMC 12 由 1950 年舉辦至今 (2009) 已有 60 年歷史, 為近幾年備 受 重視的世界性大型數學測驗。

台大現 行的微積分教學分為三類, 第一 類是傳統學理工的學生, 每星期上四小時 (四 學分)。 第二類是醫學院、 農學院、 公衛學院 和理學 院中學生命科學的學生, 每星期上三 小時

上學期期中考:國:87 數:98 生:96 上學期期末考:國:90 數:98 生:97 下學期期中考:國:95 數:94 生:95 (3)焦點學生:男.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