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台南縣市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良好,為正向態度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一、 台南縣市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良好,為正向態度"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之現況,以自編「國中生 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之調查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台南縣市國中生為對象,取 得有效樣本 1266 份。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 行分析,則發現研究假設大部份得到支持。本章將研究所得結果加以討論,並提 出建議,分為兩節呈現:一、結論與討論;二、建議。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本節根據研究目的,陳述研究結果並加以討論: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 之現況,並分析國中生個人背景變項、對老人經驗變項,在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 上之差異情形、及交互作用影響之情形,再討論國中生「對老人態度」對於「對 老人行為」之影響。將國中生基本變項與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之差異性結果,整 理如表 5-1-1。

一、 台南縣市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良好,為正向態度。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量表各題得分平均數為 3.58 分,高於中間值 3.00 分,

整體為正向態度,且在相處意願分層面上平均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生活方面、

大眾傳播媒體影響、人際關係、心理方面、生理方面,六個分量表的各題平均數 分別為 3.83、3.81、3.75、3.39、3.28 及 3.19 分皆為正向態度,可見台南縣市國 中生對老人的態度良好,且對各分層面的看法態度皆一致。此研究結果與國內陳 智昌(1983)、陳玫月(2003)、陳瓊玉(2003)、蘇美鳳(2003)等青少年對 老人態度之相關研究相符;但與國外之研究,青少年對老人的態度較多為負向者

(Scott et al,1998;Achalu,1999)不同。而國內近幾年之研究多趨於正向態度 與大學生對老人態度之相關研究結果趨於負向者不符(林美珍,1993;林慧瑜,

1987;洪淑媚,1998;陳宜汝,2002),可見在 2000 年後的研究、及年紀比大 學生年輕的青少年,其對老人的態度呈現趨於正向之趨勢。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由各分層面各題得分可知,因認同老人在生活方面自 主之能力,且受大眾傳播媒體影響,覺得老人是對家庭及社會是有貢獻的。在關 懷老人,及學習老人的智慧與珍惜其經驗傳承,感受到老人與親友人際關係往來 融洽、比較捨得付出、好相處,也認同老人在心理及生理方面之老化現象,故與 老人有高相處意願而有正向良好的態度。

又究其原因,台南縣市國中生因生活環境較傳統保守,且是老人人口比例達

(2)

11.4﹪、8.1﹪之比例較高地區(主計處,2003),平時可能較易受到老人的呵護 照顧,實際與老人接觸的經驗較多,且自兒童至青少年發展過程中,深受國內固 有傳統敬老尊賢之美德觀念薰陶,即有刻板印象之影響而偏正向之態度。

二、 台南縣市國中生對老人的行為介於「很少」至「偶爾」之間,呈中間稍偏負向 之行為。

對老人的行為量表得分平均數為為 2.84 分,略低於中間值 3.00 分,在分量 表上以「尊重關懷」、及「人際互動」得分 3.07、3.04 分最高,呈現正向的行為,

即與老人的相處及互動之行為頻率較高,對老人的行為較佳,其次依序為「服務 老人」、「與老人傳承學習」、「陪伴日常活動」之行為偏負向,各分量表得分 平均數分別為 2.81、2.76 及 2.66 分皆為中間偏負向行為,即與老人日常生活的相 處及互動較少、行為頻率較低,整體顯示國中生與老人的實際互動情況不太好。

就對老人的行為量表比較各題得分平均數與答題百分比情形,可知排序前五 題皆一致,表示日常生活中國中生對老人實際最常做到的行為也是最多人會去做 的行為,以 57.2﹪「當老人有事叫喚,需要幫忙時,會儘快回應」(M=3.65)、

47.9﹪「當老人動作較慢時,會耐心等待或幫忙」(M=3.37)、47.8﹪「在老人 的特殊日子會參與慶祝表達心意」(M=3.34)、46.1﹪「會主動向老人問安或打 招呼」(M=3.32)、及有 41.1﹪「老人生病或住院,會去照顧或探病」(M=3.17),

其互動之頻率是「偶爾」為之;而國中生最多人「從未或很少」做到即互動頻率 較低者,以 86.4﹪的國中生「參與服務老人的社會性活動」、另有 63.5﹪「打電 話問候老人,聯絡感情」(M=2.25);有 62.6﹪「教導老人學習新的事物」(M=2.29) 有 59.5﹪「陪伴老人去運動或散步」(M=2.3);有 59.4﹪「到老人住的地方查 看,並」,因此大致可歸納出國中生對老人的行為互動頻繁程度,可能與對老人 之態度、從事行為的便利性、及所需時間長短有關。例如儘快回應幫忙、特殊日 子會參與慶祝表達心意、主動問安或打招呼,都是即時簡單方便可行的,所以有 較高之互動行為;而參與服務老人的公益活動、打電話問候老人、教導老人學習 新的事物、陪伴老人去運動或散步、甚至幫忙整理打掃居住環境,對國中生來說 皆是較不方便、費時費力辛苦之工作,可能需要較多的互動次數而較做不到,所 以有較低之互動行為,此與陳宜汝(2002)研究大學生行為意向結果相似,與陳 玫月(2003)研究國中生焦點團體討論觀點相似。

究其原因,國中生普遍有升學壓力,常要參加課後輔導,實際與老人相處時 間窘迫,再者與老人沒有共同話題、不知如何相處、或不夠珍惜老人之關心等,

皆可能成為國中對老人態度良好,卻實際互動行為不佳之原因。故呈現的台南縣 市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得分較高,有正向之態度,而對老人卻較少有實際互動的 行為,得分略偏低,即有「偶爾」至「很少」的行為互動頻率。

三、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因個人基本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3)

支持本研究部份假設,因個人基本變項(個人背景變項、對老人的經驗變項)

的不同,在對老人的態度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不同基本變項的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有顯著差異: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會 因個人背景變項(城鄉別、宗教信仰、家庭社經地位)、及對老人的經驗(與老 人同住時間、與老人相處經驗、與老人相處頻率、與老人相處時間、與老人相處 情形、祖孫親密關係、外祖孫親密關係、外祖父母照顧時間、幼受外祖父母照顧、

祖父母任一方照顧、將來考慮與老人住)等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一)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因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國中生個人背景變項不同之居住在鄉村者,在對老人的態度上顯著優於住在 城市者。有宗教信仰、且家庭為在中社經地位者,在對老人的態度上顯著優於無 宗教信仰、低社經地位者。可見國中生個人背景以生長在較保守傳統的鄉村、有 宗教信仰、且中社經地位家庭者,對老人的態度較佳。

(二)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因對老人的經驗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1、 與老人接觸經驗:

以與老人同住時間較長(4~6 年優於 1 年以下)、且有與老人相處經驗的國 中生在對老人的態度上,顯著優於同住時間較短及無相處經驗者。可見國中生有 較佳的對老人態度要與老人有較長時間的接觸與相處,且有同住經驗。亦即國中 生與老人接觸經驗愈多時,對老人的態度愈佳。此與林美珍(1987)、林貴滿

(2000)、陳玫月(2003)、蘇美鳳(2003)研究相符。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人們的態度會經由直接的接觸瞭解,會有所改變,且更 為正確,而不受刻板印象的影響(林美珍,1993)。有與祖父母接觸經驗的國中 生若有較正向的態度,對其他老人的態度也會較佳(陳玫月,2003)。而國中生 與老人同住時間在 4~6 年者,則剛好陪伴其長大度過童年時光,相較同住一年以 下者還不熟悉老人就分開之情況,對老人的態度應會有所差異。可見國中生與老 人接觸與相處的經驗較多者,且與老人同住時間較長者,對老人態度較佳。

2、 與老人相處情形:

與老人相處頻率較高者,且與老人相處時間較長,自覺與老人相處情形好或 非常好的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顯著較佳。亦即國中生自覺與老人相處情形愈良 好時,對老人的態度愈佳。此與林貴滿(2000)、陳玫月(2003)、蘇美鳳(2003)

研究結果相符。

究其原因,青少年對老有排斥的概念,是因為對老人的生活沒有實際體驗(邱 天助,2002)。因此,與老人相處經驗較多,接觸的時間較長且次數較頻繁者,

對老人的老化現象及老化知識可能較瞭解,不受刻板印象的影響,因而自覺與老

(4)

人相處情形良好者,會有較正向的態度,也會較有與老人互動的意願。

3、 祖孫關係:

以自覺祖孫關係或外祖孫關係非常親密、親密正向者,且幼時曾受外祖父母 照顧或祖父母任一方照顧者,曾受外祖父母照顧時間較長者(10 年以上),及考 慮將來與自己或配偶的老年父母同住者,其在對老人的態度上顯著較佳。亦即國 中生自覺與老人祖孫關係愈親密良好時,對老人的態度愈佳。林美珍(1987)、

林貴滿(2000)、陳玫月(2003)、蘇美鳳(2003)研究結果相符。

究其原因,祖孫親密關係的強度決定對老人態度的好惡(蘇美鳳, 2003),

因此幼時受過祖父母照顧且自覺與祖父母關係親密者,其對老人的態度,決定在 祖孫實際互動的品質,亦影響將來考慮與老年父母同住之意願。

本研究與陳志昌(1983)、林美珍(1987)、林貴滿(2000)、方淑玉(2003)、

陳玫月(2003)、蘇美鳳(2003)、陳瓊玉(2003)的研究結果相符合,與老人 有相處經驗者,及自覺與老人相處情形愈良好、與老人祖孫關係愈親密,則對老 人的態度會愈佳,有較正向的老人態度。綜合可知,與老人相處經驗的多寡、與 老人相處情形之、及祖孫關係互動品質之親密程度,是改變對老人態度的關鍵,

為影響國中生對老人態度差異之重要因素。

四、 國中生對老人的行為因個人基本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支持本研究部份假設,因個人基本變項(個人背景變項、對老人的經驗變項)

的不同,在對老人的行為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不同基本變項的國中生對老人的行為國中生對老人的行有顯著差異:國中生 對老人的行為互動,會因不同之個人背景因素(城鄉別、宗教信仰、家庭社經地 位)、及不同之對老人的經驗(曾與老人同住、與老人同住時間、與老人相處經 驗、與老人相處頻率、與老人相處時間、與老人相處情形、祖孫親密關係、外祖 孫親密關係、幼曾受祖父母照顧、幼曾受外祖父母照顧、受祖父母任一方照顧、

受祖父母照顧時間、外祖父母照顧時間、將來考慮與老人住)等變項的不同而有 顯著差異。

(一) 國中生對老人的行為因個人背景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在對老人的行為上,國中生以居住在鄉村者,顯著優於住城市者。有宗教信 仰、且家庭為在中、高社經地位者,對老人的態度顯著優於無宗教信仰、低社經 地位者。可見受試者生長在較保守傳統的鄉村、有宗教信仰,且中、高社經家庭 者,對老人的實際互動行為較佳。

(二) 國中生對老人的行為因對老人的經驗變項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1、 與老人接觸經驗:

(5)

國中生對老人的行為,以曾與老人同住、同住時間較長(10 年以上)、且與 老人有相處經驗的國中生,顯著優於未同住者及無相處經驗者。可見國中生有較 佳的對老人行為,需要與老人有較長時間的接觸與相處,且有同住經驗者最佳。

亦即國中生與老人接觸經驗較多時,對老人的互動行為則較佳。

2、 與老人相處情形:

以與老人相處頻率較高者,且與老人相處時間較長或有相處者,自覺與老人 相處情形好或非常好的國中生,對老人的行為顯著較佳。亦即國中生自覺與老人 相處情形愈良好時,對老人的互動行為愈佳。

3、 祖孫關係:

以自覺祖孫關係或外祖孫關係非常親密、較親密正向者,且幼時曾受祖父母 照顧或外祖父母任一方照顧者,曾受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時間較長者(10 年以 上),及考慮將來與老人同住者,其在對老人的行為上顯著較佳。亦即國中生自 覺祖孫關係愈親密良好時,對老人的互動行為愈佳,而有極顯著差異。

綜合上述,國中生與老人接觸經驗、與老人相處情形、祖孫關係較佳時,其 對老人的互動行為則愈較佳。此需要長時間及頻繁的實際與老人互動相處後,培 養出親密的感情。自覺相處的情形良好時,才會有更佳的行為、且互動更為頻繁;

也有賴幼時曾受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照顧及相處,使得國中生對老人較不會存有 刻板印象,也因親密的祖孫關係及與老人良好的接觸經驗,使其對老人的行為互 動有所助益,且進一步會考慮將來是否願意與老人同住。

此研究與陳智昌(1983)、林貴滿(2000)、陳宜汝(2002)、陳瓊玉(2003)

行為意向研究結果部份相符合,與老人有相處經驗者,及自覺與老人相處情形愈 良好、與老人祖孫關係愈親密,則對老人的互動行為之頻率會愈高,且愈正向。

(三) 國中生因不同個人基本變項,在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上皆有顯著差異:

由上述結果可知,國中生因不同之城鄉別、宗教信仰、家庭社經地位、與老 人同住時間、與老人相處經驗、與老人相處頻率、與老人相處時間、與老人相處 情形、祖孫親密關係、外祖孫親密關係、幼曾受外祖父母照顧、受祖父母任一方 照顧、將來考慮與老人住等變項的不同,在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上皆有顯著差 異。此結果與、陳智昌(1983)陳瓊玉(2003)之對老人態度與行為意向之研究 結果相同。

究其原因,可能是台南縣市國中生個人背景成長環境較保守,與老人的接觸 經驗較多、自覺相處情形愈好、祖孫關愈親密、且在幼時曾受外祖父母照顧、或 受祖父母任一方照顧、在將來考慮與老人住的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上皆 有顯著差異。因有實際接觸經驗,且自覺與老人相處情形很好、祖孫關係很親密 者,則可能會願意常主動去親近老人、關心老人的生活,因此可能對老人的態度

(6)

更佳,且對老人的行為互動較頻繁,有較佳的尊重關懷、服務之行為。

五、 國中生在對老人的態度上,會因個人背景與對老人經驗變項之交互作用的影響 而有顯著差異。

影響國中生在對老人的態度上,交互作用有顯著差異之個人基本變項因素如 下列:

(一) 個人背景因素方面:

個人背景變項包含城鄉別、性別、宗教信仰、家庭型態、家庭社經地位等。

國中生在「個人背景因素」與其他個人基本變項,兩兩變項交互作用影響,在對 老人的態度上皆有顯著差異的存在。

國中生個人背景變項在態度就整體討論,居住在村的國中生,與祖孫關係愈 親密者、曾受祖父母照顧者交互影響,在對老人的態度上顯著優於住城市者。可 能是住在台南縣的國中生,因生活環境較保守,受傳統的家庭倫理所影響,且祖 孫關係親密、曾受祖父母照顧,故與老人的接觸經驗較多,對老人的態度亦較佳。

在不同性別上,因刻板印象影響,女生對老人的態度較男生佳。而可能老人 較疼男孫,故現在與祖父母同住情況下、幼時曾受祖父母照顧、中社經家庭的男 生對老人的態度較優於女生;然而,曾與老人同住的女生則優於男生,此與蘇美 鳳(2003)及陳玫月(2003)研究之女生對老人態度較優於男生結果相同,且與 陳玫月(2003)研究之焦點團體之論點:男生較會視實際情況判斷後對老人的態 度較佳,女生一般則皆較正向。

在不同宗教信仰上,與老人較有接觸經驗的國中生其社區中有老人、同住時 間較長,及祖孫關係愈親密、受外祖父母照顧時間愈長者,則對老人的態度以有 宗教信仰者皆優於無信仰者。究其原因,可能是與祖父母長時間同住相處的耳濡 目染下,接受了老人家對宗教信仰的尊崇及倫理傳統,對老人的態度亦較佳。

在不同居住狀況上,男生、與老人祖孫關係較親密者、及將來願與老人同住 的國中生則有同住者皆優於未同住者。而無論有無同住則祖孫關係較親密。究其 原因,可能是目前與祖父母同住相處融洽,且備受老人關愛照顧,形成較親密的 祖孫關係,而使國中生產生將來願意與老人同住意願。目前未與祖父母同住的國 中生,對老人的態度以考慮將來與配偶父母同住者顯著優於考慮與自己父母同住 者、不考慮者,可能台南縣市的國中生仍存有傳統的孝親觀念;目前有與祖父母 同住的國中生,其祖孫關係愈親密、且將來願與老人同住者,對老人態度較正向 者,可能有「代間互惠」的想法。

在不同家庭型態上,與低社經家庭、與老人較有接觸經驗之國中生與老人相 處頻率愈高者、相處情形不太好及非常好者、祖孫關係愈親密者、曾受祖父母照 顧、及照顧時間以一年下者、曾受外祖父母照顧 4~6 年者、將來願與老人同住等

(7)

之影響下,則雙親比單親家庭的國中生對老人態度較正向。究其原因,可能是雙 親較單親家庭的家長與老人較有聯絡往來之故,因此國中生相處頻率愈高、祖孫 關係愈親密者,對老人的態度愈正向。

在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上,男生、祖孫關係較親密、曾受祖父母照顧、曾受外 祖父母照顧時間以十年上者、將來願與老人同住等之影響下,來自中、高社經家 庭者優於低社經家庭者。究其原因,可能是低社經家庭已捉襟見肘,無餘力去與 老人往來互動,但幸而低、中、高社經家庭之國中生將來皆願意與老人同住,對 老人的態度佳。

(二) 對老人的經驗因素方面:

1、 與老人接觸經驗:

與老人接觸經驗變項包含與社區中有無老人、曾否與老人同住、與老人同住 時間、與老人相處經驗等。國中生在「與老人接觸經驗」與其他個人基本變項,

兩變項交互作用影響,在對老人的態度上皆有顯著差異的存在。

國中生與老人接觸經驗在態度上就整體討論,以社區中有老人者,對老人的 態度顯著優於社區中無老人者,可能是住在台南縣市的國中生其生活環境、社區 中老人人口比例較高,與老人接觸經驗較多。究其原因,台南縣市有許多居住情 形為與祖父母、親戚住在同社區或同鄰里中(同姓較多)。可能日常與社區中老 人相處接觸多、及有宗教信仰者,對老人的態度則愈佳。

在曾否與老人同住的與老人接觸經驗上,與曾受祖父母任一方照顧、女生、

及將來考慮願與老人同住的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則曾與老人同住者皆優於未與 老人同住者。與老人同住時間長短的不同,與祖孫關係較親密者、女生、曾受祖 父母任一方照顧、受祖父母照顧時間較長的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較佳,故國中生 與老人接觸經驗之與老人同住時間愈長,與祖孫關係愈親密者,對老人的態度則 愈佳。

由上述可知,本研究在不同的與老人接觸經驗上,可發現與社區中有老人、

曾與老人同住、同住時間愈長的國中生對老人態度愈佳。究其原因,若與老人同 住、及社區中有老人,則對平時日常生活起居都能有所接觸,應較能瞭解老人。

因此國中生與老人相處經驗愈多、且相處頻率愈高、相處時間愈長、及祖孫關係 愈親密之情況下,交互作用影響其對老人的態度亦愈佳。

2、 與老人相處情形:

與老人相處情形包含與老人相處頻率、每日與老人相處時間、與老人相處情 形等變項。國中生在「與老人相處情形」與其他個人基本變項,兩變項交互作用 影響,在對老人的態度上皆有顯著差異的存在。

國中生與老人相處情形在態度上就整體討論,在與老人相處頻率不同情況

(8)

下,雙親家庭、祖孫關係愈親密者,其相處頻率愈頻繁者對老人的態度愈佳。

國中生在與老人相處時間不同情況下,祖孫關係愈親密者、曾受祖父母照 顧、曾受祖父母照顧時間愈長者,與老人相處時間愈長者,對老人的態度則愈佳。

在與老人相處情形不同情況下,國中生來自雙親家庭、祖孫關係愈親密者,

對老人的態度則愈佳。而相處情形好者,以祖孫關係非常不親密的國中生對老人 的態度較祖孫關係非常親密、親密者佳,由此可知,與老人相處情形對祖孫親密 關係影響大,可能是國中生平時與老人相處時間較少,故與老人相處較著重品 質,即國中生自覺的相處情形。研究中呈現學生來自雙親家庭、祖孫關係愈親密、

且自覺與老人相處情形愈好者,對老人態度愈佳者,此皆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家 庭是國中生最常與老人接觸互動之處(方淑玉,2003),為代間互動之重要場所。

由上述可知,本研究之國中生因與老人相處情形愈佳、接觸經驗愈多且祖孫 關係愈親密,交互作用影響其對老人的態度則愈佳。究其原因,國中生與老人沒 有接觸經驗、或關係不親密者,則會對老人漸漸疏遠;反之,若有良好接觸經驗、

關係愈親密者,在好的循環之下,對老人的相處情形則可能會愈好。

3、 祖孫關係:

祖孫關係包含祖孫親密關係、幼時曾受祖父母照顧、幼時曾受祖父母照顧的 時間、考慮將來與老人同住等變項。國中生在「祖孫關係」與其他個人基本變項,

兩變項交互作用影響,在對老人的態度上有顯著差異的存在。

國中生之祖孫關係在態度上就整體討論,在祖孫親密關係不同情況下,其個 人背景之居住鄉村、性別(男女皆顯著)、有宗教信仰、與祖父母同住、家庭社 經地位,接觸經驗之與老人同住時間較長者、相處頻率愈頻繁者、相處情形較佳 者,及祖孫關係之外祖孫關係較愈親密者、曾受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照顧者、受其 照顧時間愈長者、將來願與老人同住者,與其祖孫關係愈親密,則對老人的態度 愈佳。

幼時曾受祖父母照顧的國中生,與個人背景之居住鄉村、男生、雙親家庭、

中社經家庭,接觸經驗之與老人同住時間愈長者、相處時間愈長者,及祖孫關係 之祖孫關係愈親密者、外祖父母照顧時間愈長者、將來願與老人同住者,則對老 人的態度愈佳。將來願與自己父母同住的國中生,幼時曾受祖父母照顧者對老人 的態度顯著優於未受照顧者,可見孩子能感受到祖父母的悉心呵護,並考慮將來 與老人同住,有代間互惠,照顧老人的正向態度。

幼時曾受外祖父母照顧的國中生,與其祖孫關係愈親密者,則對老人的態度 愈佳。

幼時曾受祖父母任一方照顧的國中生,與曾和老人同住者,對老人的態度則 愈佳。

(9)

幼時曾受祖父母照顧的時間長短不同情況下,與個人背景之雙親家庭,接觸 經驗之與老人相處時間愈長者,祖孫關係之關係愈親密者、受外祖父母照顧的時 間愈長者,與受祖父母照顧時間愈長者,則對老人的態度愈佳。

幼時曾受外祖父母照顧的時間長短不同情況下,與個人背景之有宗教信仰、

雙親家庭、高社經家庭,接觸經驗之曾與老人同住時間愈長者,及祖孫關係之關 係愈親密者、曾受祖父母照顧者、受祖父母照顧時間愈長者、將來考慮願與老人 同住者,對老人的態度則愈佳。

將來願意與老人同住之國中生,與個人背景之現在與祖父母同住、雙親家庭 型態、中、高家庭社經地位,及祖孫關係之祖孫關係愈親密、曾受祖父母照顧者,

對老人的態度則愈佳。

由上述可知,國中生個人背景以居住在鄉村、女生、有宗教信仰、目前與祖 父母同住、雙親家庭、中高社經家庭、與老人接觸經驗愈多(社區中有老人曾與 老人同住、與老人同住時間愈長、有接觸經驗)、及自覺與老人相處情形愈良好

(相處時間愈、相處頻率愈高、相處愈佳)、與祖孫關係愈親密(與祖孫關係愈 親密、外祖孫關係愈親密、曾受祖父母任一方照顧、受祖父母照顧時間愈長、將 來願與老人同住者)等交互作用影響,對老人的態度則愈佳。究其原因,可能國 中生最常接觸的老人,是他們的祖父母或親戚、鄰居,大多不以年齡作為判斷老 人的依據(陳玫月,2003),所以祖孫關係的親密程度,可以左右對老人態度,

且幼時曾受祖父母照顧、受照顧時間較長者、相處情形較佳者,因有實際接觸相 處經驗,其對祖父母較少有負面及刻板的印象(林美珍,1987),所以也影響他 們對其他老人的態度而有顯著之差異。本研究結果與陳玫月(2003)、陳瓊玉

(2003)、蘇美鳳(2003)等,認為研究對象與老人愈有接觸經驗、相處情形良 好、祖孫關係愈親密者,對老人的態度較趨正向之研究相似。

六、 國中生在對老人的行為上,會因個人背景與對老人經驗變項之交互作用的影響 而有顯著差異。

影響國中生在對老人的行為上,交互作用有顯著差異之個人基本變項因素如 下列:

(一) 個人背景因素方面:

個人背景變項包含城鄉別、性別、宗教信仰、家庭型態、家庭社經地位等。

國中生在「個人背景因素」與其他個人基本變項,兩變項交互作用影響,在對老 人的行為上皆有顯著差異的存在。

國中生個人背景變項在行為上就整體討論,居住在鄉村的國中生以社區中有 老人、曾與老人同住者、祖孫關係愈親密者、曾受祖父母任一方照顧、受祖父母 照顧時間愈長者、對老人的行為則愈佳、與祖孫親密關係、曾否受祖父母照顧、

(10)

在其他因素交互影響,對老人的行為上皆顯著優於住城市者,可見居住城市較鄉 村學生需多些機會接觸老人,對老人的行為互動亦較佳。

女生未與祖父母同住、高社經家庭、社區中無老人、未曾與老人同住、有無 曾受祖父母照顧者,其對老人的行為皆較男生佳;男生現在與祖父母同住、中社 經較低社經家庭者、社區中有老人者、曾與老人同住者、曾受祖父母照顧者、受 祖父母照顧時間愈長者,對老人的行為互動則較佳,此與陳智昌(1983)、陳宜 汝(2002)研究之女生對老人行為意向較優於男生結果相同。且與陳玫月(2003)

研究之焦點團體之論點:男生較會視實際情況判斷後對老人的態度較佳,女生一 般則皆較正向之研究相似,本研究在實際與老人互動的行為上,仍為女生優於男 生,但男生在與老人接觸經驗較多、曾受祖父母照顧、且較長時間照顧者,對老 人的行為互動才較佳,而女生則不受影響。

在不同信仰上,祖孫關係較親密、曾受祖父母任一方照顧、照顧時間較長之 影響下,以有宗教信仰者皆優於無信仰者。究其原因,可能是與祖父母長時間相 處下,接受了老人家對宗教信仰的尊崇傳承,與老人行為互動亦佳。

在不同居住狀況上,與性別、及將來願與老人同住者,對老人行為互動則較 佳。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與祖父母同住相處融洽,且備受老人關愛照顧,形成 較親密的祖孫關係,而使得國中生產生將來願意與老人同住之心意,也願意付諸 行動,且以男生顯著優於女生,可能是傳統的三代同堂的家庭生活型態仍有其可 行性。

在不同家庭型態上,與老人較有接觸經驗之國中生曾與老人同住者之影響 下,則雙親較單親家庭的國中生對老人行為較正向。而曾與老人同住者,對老人 行為互動較佳。究其原因,可能是雙親較單親家庭的家長與老人較有聯絡往來之 故,家庭環境與教養較佳者,較能尊重與老人的相處互動的關係。

在不同家庭社經地位上,與性別(女優於男)、社區中有老人者,對老人行 為互動較佳。可見國中生與老人較有接觸經驗,以來自中、高社經家庭者優於低 社經家庭者。究其原因,可能是低社經家庭較無餘力去與老人往來互動,國中生 在缺乏接觸經驗、或相處時感受較不佳,其對老人的行為可能較差。

(二) 對老人的經驗因素方面:

1、 與老人接觸經驗:

與老人接觸經驗變項包含與社區中有老人、曾與老人同住、與老人同住時 間、與老人相處經驗等。國中生在「與老人接觸經驗」與其他個人基本變項,兩 變項交互作用影響,在對老人的行為上皆有顯著差異的存在。

國中生與老人接觸經驗在行為上就整體討論,國中生以社區中有老人者,與 居住鄉村、性別、家庭社經、與老人相處頻率愈高者、相處時間愈多者、受祖父

(11)

母、外祖父母照顧、或受祖父母任一方照顧、外祖父母照顧時間愈長者、考慮與 老人同住,對老人的行為皆顯著優於社區中無老人者。可能是住在台南縣市的國 中生其生活環境、社區中老人人口比例較高,接觸經驗較多,尤其是對老人行為 之互動相處上,以相處頻率「偶爾」、相處時間較長、曾受祖父母及外祖父母照 顧、幼時受外祖父母較長時間照顧、及將來考慮與老人同住之交互影響下而形成 的。究其原因,台南縣市有許多居住情形為與祖父母、親戚住在同社區或同鄰里 中(同姓較多)。可能是日常與社區中老人相處接觸、及祖孫關係較親密者,在 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則較正向。

在曾否與老人同住與城鄉別、性別、受祖父母任一方照顧、及將來考慮與老 人同住的國中生,在對老人的行為上,則曾與老人同住者皆優於未與老人同住者。

本研究在不同的與老人接觸經驗上,可發現與社區中有老人、曾與老人同住 的國中生,對老人行為互動較佳。究其原因,若曾與老人同住、及社區中有老人,

則對平時日常生活起居都能有所接觸,應相當能瞭解老人。因此國中生與老人有 相處經驗且相處頻率較高、相處時間較長、及祖孫關係較親密之情況下,交互作 用影響其對老人的行為互動較佳。

2、 與老人相處情形:

與老人相處情形包含與老人相處頻率、每日與老人相處時間、與老人相處情 形等變項。國中生在「與老人相處情形」與其他個人基本變項,兩變項交互作用 影響,在對老人的行為上皆有顯著差異的存在。

國中生與老人相處情形在行為上就整體討論,在與老人相處頻率不同情況 下,其與社區有老人、與老人相處情形愈佳、祖孫關係愈親密、曾受外祖父母照 顧、將來願與老人同住者,相處頻率愈頻繁者對老人的行為愈佳。

國中生在與老人相處時間不同情況下,其與社區有老人、曾受祖父母任一方 照顧、將來願與老人同住者,與老人相處時間愈長者,其對老人的行為則愈佳。

在與老人相處情形不同情況下,與相處頻率、及將來願與老人同住者,與老人相 處情形愈良好者,其對老人的行為則愈佳、愈頻繁。

由上述可知,國中生因與老人相處情形愈佳、有接觸經驗且祖孫關係愈親 密,交互作用影響其對老人的行為則愈佳。究其原因,若國中生自覺與老人無良 好的接觸經驗,則無法與老人有所互動。若有接觸經驗、祖孫關係愈親密者,在 相處情形良好的情況下,對老人的相處情形可能會愈佳。

3、 祖孫關係:

祖孫關係包含祖孫親密關係、幼時曾受祖父母照顧、幼時曾受祖父母照顧的 時間、考慮將來與老人同住等變項。國中生在「祖孫關係」與其他個人基本變項,

兩變項交互作用影響,在對老人的行為上皆有顯著差異的存在。

(12)

國中生之祖孫關係在行為上就整體討論,在祖孫親密關係不同情況下,其個 人背景之城鄉別,接觸經驗之與老人相處頻率愈頻繁者,及祖孫關係之外祖孫關 係愈親密、將來願與老人同住者,對老人的行為則愈佳。在外祖孫親密關係不同 情況下,與祖孫關係愈親密者,對老人的行為愈佳。

在幼時曾受祖父母照顧不同情況下,與其個人背景之居住鄉村、女生、有宗 教信仰,接觸經驗之社區有老人,及祖孫關係之將來考慮願與老人同住者,對老 人的行為愈佳。

在幼時曾受外祖父母照顧不同情況下,與接觸經驗之社區有老人、與老人相 處頻率愈高者,對老人的行為愈佳。

在幼時曾受外祖父母任一方照顧不同情況下,與其個人背景之居住鄉村、有 宗教信仰,接觸經驗之社區有老人、曾與老人同住,相處情形之相處時間較長者,

及祖孫關係之將來願與老人同住者,對老人的行為愈佳。

在幼時曾受祖父母照顧的時間長短不同情況下,與其個人背景之城鄉別、性 別、有宗教信仰者,對老人的行為則愈佳。在外祖父母照顧的時間長短不同情況 下,與接觸經驗之社區中有老人者,對老人的行為則愈佳。

在考慮將來是否與老人同住之情況下,與其個人背景之與祖父母同住,接觸 經驗之社區中有老人、曾與老人同住,相處情形之與老人相處頻率愈高者、相處 時間愈長、相處情形愈佳,及祖孫關係之祖孫關係愈親密、曾受祖父母照顧、受 祖父母任一方照顧者,對老人的行為則愈佳。而在與老人相處情形非常不好的國 中生,對老人的行為以願與配偶父母同住顯著優於與自己父母同住者,可能仍有 傳統孝親、侍奉老人的觀念。

由上述可知,國中生個人背景以居住在鄉村、女生、有宗教信仰、目前與祖 父母同住、單親家庭、中高社經家庭、與老人接觸經驗愈多(社區中有老人、曾 與老人同住)、及自覺與老人相處情形愈良好(相處頻率愈高者、相處時間愈長、

相處情形愈佳)、與祖孫關係愈親密(與祖孫關係愈親密、曾受祖父母任一方照 顧、曾受祖父母照顧時間愈長者、將來願與老年父母同住者)等交互影響,對老 人的行為互動則愈佳。究其原因,可能國中生在學業壓力下,平時較少與老人相 處,若居住城市、未與祖父母同住或幼時未受祖父母照顧者、社區中無老人者、

則無機會與老人互動。因此國中生自覺與老人相處情形良好者,可能才會更進一 步與老人再接觸相處,這需要有祖孫親密關係及幼時曾受祖父母照顧為基礎,在 長時間及較頻繁的相處下,則其對老人的行為互動則愈佳。

七、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與對老人的行為兩者間有顯著正相關。

國中生對老 人的態度 與 對老人 的 行為之間呈現非常顯著的中 度正相關

(r=.423,p<.001),表示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愈佳,則對老人的行為互動亦愈 佳。

(13)

亦表示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可能會影響其對老人的行為;而國中生對老人的 行為也可能會影響其對老人的態度。此結果支持本研究假設,與陳宜汝(2002)、

陳瓊玉(2003)等研究:大學生、及家商學生對老人之態度與行為意向之間有顯 著正相關的結果相似。

八、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可以有效預測對老人的行為。

國中生「對老人態度」預測「對老人行為」有 17.9﹪的解釋力(F=0.179,

p=.000)。Beta 係數為 0.423(t=16.609,p=.000),亦即國中生對老人態度與老 人行為間有顯著的中度正相關(r=0.423,p<.001),即表示國中生對老人態度愈 正向,則對老人的互動行為也愈正向,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可以有效預測對老人 的行為,此和陳志昌(1983)、陳宜汝(2002)、陳瓊玉(2003)等研究結果相 符。

究其原因,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可的解釋引申為:個人憑其對老人的認知及 好惡所表現的一種相當持久的、一致的看法、感受、感覺、評價與行為傾向(張 春興,1998;陳玫月,2003),因此行為是態度之延伸,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也 就左右其對老人行為之表現與互動之意願。而 Brubaker & Power(1976)即指出 年輕人對老人的負向態度會影響其老化態度及與老人的相處方式(陳宜汝,

2002),可見若要使國中有良好的對老人行為,則要著重其對老人正向態度的養 成。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可能與老人接觸經驗較多、相處情形較佳或關係較親 密者,則較願意幫助老人或為老人服務。因此,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傾向,會影 響個人親近老人的意願,及實際與老人之互動行為,即對老人的態度可以有效預 測對老人的行為。

表 5-1-1 國中生基本變項與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之差異性結果表

*表學生對老人態度有顯著差異存在 ◎表學生對老人行為有顯著差異存在

註:對老人整體態度、行為及各分層面之詳細差異性結果請參考表 4-3-18、表 4-4-18。

個人基本變項

對老人的經驗因素

背景因素

差異性結果

城鄉別 性別 宗教信仰 居住與祖父母 家庭型態 家庭社經 社區中有 曾與人同住 同住時 相處經 相處頻 相處時 相處情 祖孫親密 外祖孫親 曾受祖父 曾受外祖母照顧 曾受祖父任一方照 祖父母照 外祖父母顧時間 考慮人同住

對老人態度 * * * * * * *

對老人行為 ◎ ◎ ◎ ◎ ◎ ◎ ◎ ◎ ◎

(14)

第二節 建議

綜合本研究結果,分別就教育實務、爾後的研究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議:

一、 加強代間教育課程方案的發展

希望學校應加強代間教育課程方案的發展,提供正確的老化知識,將之融入 課程之中,幫助學生學習與老人的代間相處,更可在適當的場合增加體驗課程讓 學生與老人有互動的機會。在運用綜合活動課程之活動轉化教育,使學生能夠表 達出對老人的關懷,可藉以提昇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趨於正向。使學生對老人的 有正向感受、省思自己對待老人的態度及對未來老年生活的規劃等。這些皆能有 效減少對老化錯誤的認知,改善對老人的負面印象並增強對老人互動的行為。

建議在教學活動課程設計時,依據研究發現,在個人背景變項方面,因城鄉 別、宗教信仰、家庭社經地位及不同之對老人的經驗之與老人接觸經驗:曾與老 人同住、與老人同住時間、與老人相處經驗,與老人相處情形:與老人相處頻率、

與老人相處時間,與老人相處情形,祖孫關係:祖孫親密關係、外祖孫親密關係、

幼曾受祖父母照顧、幼曾受外祖父母照顧、受祖父母任一方照顧、受祖父母照顧 時間、外祖父母照顧時間、將來考慮與老人住等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對老 人態度及行為會有所差異。因此,課程活動應注意學生居住城鄉差別,及一般家 庭社經地位,與老人接觸經驗之多寡,與老人相處情形之好壞,祖孫關係之親密 程度等因素皆需琢磨考慮。教學活動課程設計有下列幾點建議:

1. 活動設計可增加與老人接觸互動經驗,請社區家中長輩老人到在活動中現 身說

法,做經驗之傳承,與正向良性之互動。

2. 在資源設施運用方面,需加強學校各領域教師做協同教學,並與家長、學 校義工媽媽、社區老人或相關社團配合支援,將有限人力、物力資源做最大運用 發揮。

3. 教學活動設計在對老人態度方面,可以融入老化知識,增進祖孫互動與老 人相處之道,瞭解老人之人際關係,關心家庭與社會生活之能力,與老人主動相 處,表達關心關懷之情。及大眾傳播媒體對老人之報導解析,減少刻板印象。

4. 教學活動設計在對老人行為方面,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中之與老人之互動、

及服務老人、人際互動、尊重關懷、與老人傳承學習等活動,使國中與老人有實 際之互動經驗,進而改善相處之情形。例如:學校安排帶領學生參訪老人院,進 行服務老人、尊重關懷、傳承老人經驗與人生之體驗智慧。

5. 教學活動設計由淺入深,考慮學生之接受與配合程度,應著重活動後之討 論與心得回饋,由學生省思、分享、實踐,期能落實到生活之中。

(15)

二、 對教師之建議

教師應加強宣導敬老美德之教育。研究果發現,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會影響 其對老人的行為表現。而人們對老人的態度將影響他們對老人的反應,也影響當 他們年老時的自我概念(林美珍,1993)。本研究台南縣市的國中生對老人的態 度是較正向的,可能是身處台南古都傳統文化的影響,自小受到中國倫理道德薰 陶,自然表現出正向的態度進而影響其對老人之行為。因此再加強敬老美德之教 育,是有其需要。

教師應先瞭解老化知識,再具體落實在教學中教導學生,進而影響學生的想 法與行為。教師要不斷吸收新知,勿以過時觀念之教學面對現在的學生,同時也 應考量學生個人之差異,因材施教,以期改善學生對老人的態度而增進學生對老 人互動之行為。

三、 對家長、家庭之建議

(一) 提昇與老人接觸經驗的品質

研究發現家庭社經地位是影響對老人態度及行為差異因素之一,家長對於孩 子的教養方式及家庭成長環境的薰陶,皆會影響其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故需加 強代間相處機會,提昇與老人接觸經驗的品質,且重質不重量,讓孩子有愛的關 懷感受,自覺與老人相處情形良好。

而家庭是國中生與祖父母接觸的主要場所,是代間接觸的一個重要媒介(方 淑玉,2003),因此要讓青少年能經由良好的接觸經驗及祖孫之親密感,使能將 這與老人相處情形良好的感受,進而擴展到生活環境中其他的老人,展現國中生 對老人互動之行為。

(二) 增進祖孫關係之親密感

研究發現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會因祖孫關係之親密程度不同而有差 異。祖孫相處的品質決定在國中生自覺之親密程度,而非是否同住或相處之頻 率,因此家庭中之祖父母與其有和諧溫馨之互動,讓孩子感受祖父母的呵護照顧 親情,有助祖孫關係親密感。

依據本研究結果,發現國中生將來願意與老人同住、與目前曾與祖父母同住 之交互作用,會影響其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而有顯著差異-考慮將來與自己父母 同住者,對老人的態度以目前有與祖父母同住者顯著優於沒有同住者;而目前無 論有、無與祖父母同住的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以考慮將來與老人同住者顯著優 於不考慮同住者。因此,國中生將來願意與老人同住,更是對老人的態度影響其

(16)

行為意願,而三代同堂可增加對老人的相處經驗,使有較正確的認識,是值得鼓 勵的(林美珍,1993)。

(三) 帶領家人參與服務社會性活動

社會如同生命共同體,需要共同關心與愛護,因此,帶領孩子及家人參與服 務社會性活動,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觀念得以實踐。本 研究發現,國中生極少參與社會性服務工作,可能是學業壓力大之故,但家長帶 領孩子從事志工活動,不僅從做中學得付出愛心、回饋社會、尊重老人,也可能 因活動中與老人的互動,增進對老人的瞭解、促進家庭之和樂。

四、 對學生之建議

(一) 珍惜老人的關愛之情

本研究結果,國中生對老人態度為正向,但行為呈現中間偏負向,顯示學生 有感受老人關愛之情,且知道要對老人有好的態度,但行動表現仍嫌不足。所以,

國中生要能珍惜老人的關愛照顧,應多增加與老人相處的時間、互動頻率,且提 昇相處之品質,使相處的情形良好,促使與老人的互動更佳,鼓勵學生多與老人 維持良好相處互動,增加在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行動力。例如日常陪伴祖父母活 動、參與社區或公益性社團服務老人之活動。

(二) 與老人相處及傳承學習

學習與老人相處,一起從事家庭活動,如祭祖、學習傳統手藝或家事技巧等,

且適時接受老人的意見、分享老人的經驗,傳承在地風土民情、歷史典故等,亦 可傳承地方文化資產,學習老人的智慧。或教老人學習新的事物,增加相處互動 機會。在與老人相處及傳承學習後,期許代代傳承延續,形成愛的循環。

(三) 學習老化知識教育

認真學習老化知識,並學習與老人相處,省思自己對待老人的態度及進一步 能對自己未來老年生活有所規劃。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對老化錯誤的認知,改善 對老人的刻板印象,並能建立對老人的正向態度,進而有實際的互動行為,如參 與服務老人的相關活動,減少刻板印象。

五、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 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僅以台南縣市的國中生為研究對象,而建議未來研究的對象可再擴 大,例如調查台灣的南北部或東西部之學生對老人態度、行為之比較;或不同族 群之比較;亦可做不同世代之比較,以期瞭解更多研究對象對老人態度及行為之

(17)

現況。

由本研究結果可知,國中生對老化有認知、對老人有較佳的態度,他們知道 要敬老尊老,但實際行為上卻無法做到良好的互動。因研究對老人的態度可預測 對老人的行為,故在此建議將來研究者可更深入國中生對老人行為之研究,亦可 著重在研究對象之對老人行為預測對老人態度的部份。而老人對青少年存有刻板 印象,建議可做老人對青少年的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利代間相處之研究。

(二) 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幾乎含括目前對老人態度之相關變項,而研究結果顯示,大部份基本 變項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皆有顯著差異之影響,在此建議可將國中生基本變項,

以隔代教養、祖父母經濟狀況及健康狀況、非親屬老人來取代「居住狀況、家庭 型態、社區中是否有老人」等無顯著差異之變項。

亦可考慮到祖父母與孫子女在生活上接觸經驗的影響,可加入父母對老人

(祖父母)的態度、及行為互動情形,藉此加以比較父母與孩子的態度之不同、

及父母是否會影響孩子對老人(祖父母)的態度及行為。

本研究所界訂的老人,較偏向以國中生的祖父母為老人,因其接觸最多的老 人可能是他們的祖父母或親戚、鄰居(陳玫月,2003)。僅在「社區中是否有老 人」,才略提及非親屬的老人。建議未來研究者,研究對象可針對非親屬老人(非 家中老人)、與對祖父母(家中老人)的態度及行為方面做更深入之比較與探討。

(三) 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之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雖經專家信效度之考驗,尚符合本研究使 用,若要應用至其他團體使用,則需適當之修正,或需未來研究者再進行發展。

建議未來研究者運用因素分析,使有共同相關的部分,形成幾個特定的同值 性類別,可根據每個因素的主要概念,選用最具代表性的題目來測量,供未來研 究。若想更進一步深入研究,瞭解國中生為何對老人之行為及態度有此大的差 異,則可嘗試進行焦點團體、質性訪談等。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對於給定的一個 x 值,經過某一對應方式後得到「唯一」的 y 值,這種對應方式我們稱 為函數,其中 x 是自變數,y 是應變數。. 而在表

如圖,將一張長方形紙張,對摺再對摺,然後剪下一長為 3 公分、寬為 2 公分的長方形,則剪 下的部分展開後的圖形為. 形,且其周長為

以「照顧服務員、托育人員、擬真測試系統」等職類為徵求重點,分數以 30 分計;另為強化區域均衡,所在區域為花蓮縣、台東縣及離島地區者,每一辦

逸中、玟靜兩個人數學小考的平均分數為80分,若昊星的小考成績比逸

以強帶弱、分層課業、拔尖補 底、尊重個人自主,提示動口 不動手、積極參與、欣賞為先、.

 學校選用「對學校的態度」量表,以了解學生對 學校的觀感及學生朋輩之間的關係,探討學生的 發展及成長需要。學校再於 下學年

Once we introduce time dummy into our models, all approaches show that the common theft and murder rate are higher with greater income inequality, which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本研究依據受試者網路人際程度的不同,將受試者網路人際程度各題項所得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