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Web2.0影音分享平台之學習應用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Web2.0影音分享平台之學習應用探討"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岳修平 Hsiu-Ping Yueh

國立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摘要 Abstract】

本論文主要目的在於論述分析數位影音分享平台如何應用於學習活動中,因此,首先介紹 Web2.0 的基本概念與其在傳播、商業及教育的應用發展,接著分析網路資源的分類與其作為開放 學習的特性,然後介紹網路影音平台的機制,包括目前兩大影音服務平台 YouTube、iTunes 與播 放機制 Podcasting 和 RSS 等,進而分析其在教育與學習應用的相關實例,並增加國內自製的重要 影音分享平台與開放學習資源:臺大演講網。最後,研究者提出對於影音資源與分享平台在圖書 與博物管理領域的可能應用建議,並在結論中提醒需注意智財權與數位落差等重要議題。希望經 由本論文的分析論述與創新觀點的提出,能夠提供相關研究者或實務工作者,作為研究與應用之 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applications of Web2.0 video archiving and sharing services in learning context. It first introduces concepts of Web2.0, and analyzes types of various websites and its implications as open learning resources.

This paper then introduces two major video services, YouTube and iTunes, and some other media techniques such as podcasting and RSS, and then describes some examples of the applications of these t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including a local case: NTU Speech.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es, this paper makes some suggestions to professionals of library and museum industry. And finally, some reminding such 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digital divide are proposed to educators who plan to use video archiving and sharing services. It is hope that this paper could benefit to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relevant fields for further studies and applications.

【關鍵詞 Keyword】

數位學習;影音分享;開放學習;學習資源;網路 2.0 應用

E-learning; Video Archive Sharing; Open Learning; Learning Resources; Web2.0

Applying Web2.0 Video Archive and Sharing

Service in E-learning

(2)

壹、網路 2.0 的發展

資訊科技的發展帶動了人類行為與 社會活動的改變,尤其網路工具已成為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各類應用。從第一代 的 World Wide Web,創造了個人出版 的新型式,也擴大了人類社會間跨時空 的連結和互動關係,而第二代的網路,

也就是俗稱的 Web2.0,更掀起另一波 資訊與傳播革命,強調更深的互動以及 使用者中心的思維,提供使用者共創內 容與分享的平台機制這樣的新觀念,因 而帶動了網路應用服務的新趨勢。

Web2.0 的觀念最早由 Tim O’Reilly

(註 1)所提出,他認為網路作為一個 平台,應可駕馭群體智慧,而資料會變 成未來的平台內建機制(Intel Inside),

軟體不再遵循傳統的發行循環,而會以 更輕便的程式模組呈現,並且可以跨工 具平台、跨載具(Device)執行,而能 創造更豐富的使用者經驗。另一方面,

以 Web2.0 為概念基礎的網路工具與應 用服務也陸續出現,在工具平台方面,

如 Google, Wikipedia, Blog, YouTube, iTunes, Flicker, Facebook, Twitter, Digg 等不斷被推出,有些是整合的應用服 務,有些則是提供特定的媒體分享或社 群 服 務 。 而 目 前 對 社 會 互 動 軟 體

(Social Software)的概念,通常強調 使用者的參與、互動和分享,而這些應 用也與相關理論連結,創造出不同的服 務模式,如長尾理論(Long Tail)(註 2)在網路行銷的應用,或社會網絡服

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SNS)在 網路社群、行銷、教育學習等各方面的 應用。

而隨著 Web2.0 概念的發展,許多 人類活動也出現一些相關的進化比喻,

好比 McAfee 所提出的 Enterprise2.0 概 念(註 3),認為企業可在組織內、或 是企業與不同組織、夥伴企業、以及客 戶之間,利用 Web2.0 的各項屬於社會 互動軟體之適當工具,整合應用作為組 織內部溝通與資源管理的平台,支援各 類的集體行動。在教育應用方面,無論 學校教育,企業訓練或一般的學習,除 了陸續導入各種 Web2.0 的工具外,數 位學習(E-learning)的發展也出現了 新觀念;如 Karrer 提出由 E-Learning 1.0、1.3 到 2.0 的進階發展(註 4),認 為隨著科技與學習的發展趨勢,數位學 習有三個世代的升級模式轉變,而數位 學習 2.0 的內涵應該由傳統較為厚重的 課程與學習平台轉換為 Web2.0 工具的 應用,加強使用者導向、使用者個人創 作、多人共同創作、社會網絡互動、同 儕共同學習的機制。而這樣的觀點不只 適用於企業組織,也適合學校教育或一 般社會教育的應用。

貳、網路資源與開放學習

自第一代網際網路所具備之超連結 與開放蒐尋等功能,一向即是應用網路 於教學之教師們重視與強調的優勢,無 論作為教學準備、教學設計、教材製

(3)

作、甚至在教學實施中直接展示等應 用,都是教師們在將網路資源融入教學 時的可能作法。而網路上豐富的各項資 源在教育情境的應用通常包括幾種主要 類型(註 5),如一般正式與非正式的 課程教學網站、數位圖書資源、數位博 物館典藏資源、組織機構網站資源、專 業或興趣社群網站、或是一般個人網站 等,都可提供教學者與學習者不同程度 與不同型式的參考和應用,也形成所謂 資 源 本 位 學 習 ( Resource-based Learning)的重要基礎。

過去資源本位學習的觀點往往強調 由教學者來設計整合資源學習環境,篩 選學習資源,引導學習者能有效運用資 源,並培養其主動學習的能力(註 6,

註 7)。然而,在現今的環境中,網路 上充滿了大量的資源,且每個使用者都 可以製作並利用這些資訊,也可以和網 路上其他人員共同合作來產生新的資 訊,提供他人使用。因此,資源本位學 習的概念應可被擴充,更能強調學習者 的主動性以及社群的分享性,也就是學 習者可充分探索網路上的資源,自行分 析、評鑑與決定選用對個人學習有利的 資源,甚至可進而創造資源,如此以學 習者為中心、個人自我導向的新資源本 位學習模式。

上述的概念事實上符合開放學習

(Open Learning)的觀點,而其以學習 者為中心的精神更符合 Web2.0 使用者 中心的核心要旨。然而,這樣的開放性 雖然降低了教育傳播和學習者參與的門

檻,但對於內容本身則缺乏傳統的守門 人管控機制。在由教師篩選可用的學習 資源轉換成學習者自主的開放資源型 式,學習者必須自行負擔資訊評估、選 擇與決定的責任。另一方面,在使用者 也是創作者,以及鼓勵共同創作的環境 下,如何運用社群的力量,作為資源發 展與評估選擇的參考,也是開放學習與 Web2.0 概念持續發展下的重要議題。

儘管網路上充斥著各類開放學習資 源,然而作為教學或學習資源的網站,

仍可依照不同型式,如目標、媒體應 用、專業議題、或是使用功能等來進行 分類。如依照資源可應用的功能類型,

可 分 為 一 般 參 考 型 網 站 ( General Reference)、特定主題教學網站(Specific Subject Matter Reference)、特定領域分 析網站(Analysis of a Domain)、個案 研究型網站(Case Study)、寓教於樂型 網 站 ( Edutainment )、 博 物 館 網 站

( Museum )、 以 及 檔 案 典 藏 型 網 站

(Archive)等(註 5)。這些類型的網 站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型態與不同的內容 蒐集和呈現方式,而以檔案典藏型教學 資源網站為例,此類網站通常會蒐集各 種相關的影片、新聞時事、照片、期刊 或雜誌文章等,經由轉製成為數位格 式,以及設計方便使用者操作的檢索與 瀏覽介面,而可作為開放的學習資源。

教學者可以使用這類網站來引導學習者 進行特定議題分析,或從事專題研究的 學習,幫助學習者掌握事件發展的脈 絡。

(4)

參、網路影音分享平台

近年來影音製作的技術愈趨簡易,

並走向個人化與家庭化的發展趨勢,每 個人只要利用簡單的數位相機就能製播 影音動畫短片,再加上輕量級的剪輯軟 體也日漸普及,因此大量的影音資料都 可以在低技術門檻下被製作與累積。而 在個人資料存取與管理方面,從早期的 入口網站提供個人線上檔案儲存服務,

到一些社群網站提供相同興趣使用者交 換與分享各類檔案,以至目前許多 Web2.0 的社群工具(Social Tools)或 平台,都讓網路族群可輕易儲存與分享 數位檔案,包括影音資源等,而成為非 常普及的服務應用。

正因資訊網路科技的發展打破了傳 統傳播的應用模式,媒體事業也正經歷 巨大的衝擊與轉型。方便的線上出版工 具、無所不在的網路環境、以及機動的 可攜式裝置,使得閱聽大眾已不只是單 純地接收專業媒體單位的傳播,同時也 已參與在網路社群的媒體資源生產環境 中。正如 Shirky 在分析新型態的新聞 傳播所舉的例子(註 8),英國廣播公 司(BBC)在美伊戰爭時利用蒐集閱聽 人提供自行拍攝的照片和影片,解決了 缺乏足夠的攝影記者前往全球各地報導 反戰遊行的新聞問題,同時也創立了利 用閱聽大眾參與新聞製作的一種創新模 式 。 又 如 美 國 哥 倫 比 亞 廣 播 公 司

(CBS)利用定期評選 YouTube 網站 上閱聽大眾分享的影片,放在公司網站

以及在電視上播放的機制,同樣也擴展 了群眾自製影片與網路分享對於新聞傳 播的影響力。而這些都是網路影音分享 的創新應用,在方便的 Web2.0 影音分 享平台基礎上,藉由擴大使用者參與,

更可讓這些應用能締造創新的價值。

目前常見的網路影音分享平台最主 要的兩個服務為 YouTube 與 iTunes,

YouTube 於西元 2005 年初成立,而由 蘋果電腦(Apple)®所經營的 iTunes 則是早在西元 2001 年即提供的影音播 放與下載服務。這兩種影音服務都是提 供全球網路使用大眾自由分享影音資源 的平台,各自都擁有廣大的使用者與龐 大的影音資料庫,並陸續與商業及教育 活動結合,發展出不同的服務模式。其 中 iTunes 更堪稱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影 音資料庫,包含來自全世界 22 個國家 的影像音樂,共提供 2 億 5 千萬筆聲音 資料、5 千萬個電視節目以及超過 2 百 萬個影片。再加上 Apple 公司的產品整 合價值鍊,使用者透過 iTunes 即可直 接將內容下載到 iPod 等影音行動播放 裝置上,隨時隨地可以瀏覽收播這些豐 富的影音內容。

此外,在瀏覽應用方面,除了上述 平台直接提供網路播放瀏覽的功能外,

Podcasting 和 RSS (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則是常見重要的兩項網路 廣播技術(註 9)。Podcasting 主要是由 廣播的 Broadcasting 和 Apple 的產品 iPod 這兩個名詞組合而成之新名詞,

意指利用網路下載影音到電腦或各種播

(5)

放載具的機制。而 RSS 則是一種利用 使用者訂閱而能將網站更新部份或全部 內容主動推播、通知使用者瀏覽的網路 傳播機制。一般網路影音平台若透過搭 配此類工具的應用服務,更能發揮網路 影音資源利用的即時效益,讓使用者可 以隨時接收最新訊息,並可自由瀏覽與 重複觀看這些網路分享的影音資源。

肆、網路影音學習資源實例

隨著資訊科技朝向開放資源的發展 趨勢,一般教育機構或教師皆可大量減 輕自行發展或購買昂貴平台作為教學資 源的壓力。而影音資源在過去一直是一 種需要專業製作與昂貴設備才能製播的 媒體,在個人化與平價數位科技的普及 化,以及網路影音分享平台出現後,許 多大學陸續採用這些免費資源,整合提 供各類學術與教學資源,利用網路傳播 機制進行推廣與分享。

蘋 果 電 腦 ( Apple ) ® 所 經 營 的 iTunes 影音服務在西元 2007 年 5 月 30 日發表了 iTunesU(註 10),主動提供 平台給大學校園,推廣利用 iTunes 就 可以自由瀏覽世界上各頂尖大學的教 材、演講、實驗、體育新聞、以及校園 導覽等內容,累計共有 500 萬筆聲音資 料,350 個電視節目以及超過五百個影 片(參見圖一、圖二)。其中 Stanford University 是最早加入 iTunesU 的大 學,也是 iTunesU 的典型事例;該校所 典藏的影音資料主題包含人文理工政治

醫農等領域,蒐集課程影音、演講及辨 論會等校內重要學術活動之影像資源,

是目前 iTunesU 裡最見規模的大學影音 資料庫之一(參見圖三)。而 MIT 以 OpenCourseWare 的影音內容為基礎,

加入 iTunes U 後逐步擴充並整合許多 網路影音內容項目,包含以課程為主的 MIT OpenCourseWare、以介紹新技術 新發明為主的 MIT TechTV、校內及校 友演講實錄為主的 MIT World、以及以 影音典藏為主的 Visualizing Culture 等 四大類網路影音內容(參見圖四)。

圖一:iTunes U 的網站介紹頁面

目前使用 iTunesU 服務的大學與專 業組織,大多是原本即擁有豐富的影音 典藏與資源者,他們將這些具有學術與 教育價值的內容公開在全世界最大的影 音資料庫 iTunes 上,除了有系統地提 供高品質學習資源,對學習者有幫助之 外,也展示了大學開放分享其學術資源

(6)

與研究成果的社會責任,同時更節省了 自行傳播與提供下載的大量技術成本與 宣傳成本。因此,iTunesU 雖僅短短推 出一年,但卻已有許多知名大學紛紛加 入,由西元 2007 年參加的 Stanford University 、 UC Berkeley 、 Duke University、以及 MIT 等 4 所大學,至 2008 年 5 月累積已有 25 個專門頻道,

共計 61 所大學或獨立經營或聯盟合作 形式參與 iTunesU。

圖二:iTunes U 首頁

圖三:Stanford on iTunes U 首頁

圖四:MIT @ iTunes U 首頁

另 一 方 面 , YouTube 也 從 西 元 2007 年起開始提供教育機關利用開放 網路影音分享服務,作為其教學影音資 料傳播的公開媒介(註 11);目前在 YouTube 網 站 上 已 有 專 屬 大 學

(University)分類的頻道(Channel),

將利用 YouTube 的大學集結起來。而 UC Berkeley 在西元 2007 年正式宣布將 該 校 所 有 的 課 程 影 音 內 容 上 載 到 YouTube,提供開放一般大眾閱覽,是 大學院校中使用 YouTube University 的 先驅;目前在平台上共有 242 個影音片 段,摘錄自 8 門正式課程的教學與教材 內容(參見圖五)。在 UC Berkeley 之 後,許多大學也紛起效尤,包括來自歐 亞美澳等世界各地的大學,皆紛紛利用 此一平台,建置可分享的開放學術與教 育影音資源;而目前累計在 YouTube Channel 中全世界大學的登錄總數共有 72 筆。

(7)

圖五:YouTube - UC Berkeley’s Channel

然而,因為 YouTube 強調自由分 享與使用者自主管理的策略,使用者擁 有完整的上載與管理權限,雖然相較於 iTunes 而言,YouTube 的機制對使用者 來說相對簡便,但在管理上較不嚴格,

因此也產生較難進行系統化檢索的問 題。有些大學嘗試整合兩種不同平台來 彙整與呈現校內影音資源,如加州大學 各分校所聯合建立的 UCTV,便是將各 校的影音資源依照主題彙整,一方面製 作成 iTunes 形式,提供下載服務,同 時也利用 YouTube 網路開放影音共享 軟體服務,鑲嵌在 UCTV 的 WWW 網 站中提供線上的內容瀏覽(參見圖六、

圖七)。而另有一些大學則是轉而將 YouTube 做為影音資料庫,再另行製作 專門入口網站來系統化呈現這些影片,

如 UC Berkeley 便透過 UCTV 做個別化 的設計(參見圖八)。

圖六:UCTV @ iTunes U 首頁

圖七:UCTV 網站首頁

除了利用網路自由平台建置開放的 數位影音資源以利分享與傳播外,國內 外仍然有許多大學自行開發與課程教學 或其他相關的數位學習影音資源與平 台,提供開放學習的服務功能。好比目 前世界許多大學在推動數位學習時,經 常會製作將講演者講演內容錄影並與其

(8)

powerpoint 同步影音串流的教材,放上 網 站 或 其 網 路 課 程 管 理 平 台 ( 如 WebCT、Blackboard、Moodle 等),提 供學生瀏覽學習。不過此類數位影音串 流教材,儘管有些也開放跨課程學生甚 至一般大眾皆可瀏覽,但仍是由教師主 導製作與單向教學的傳播機制,而非屬 Web2.0 所謂的集體創作與使用者中心 的概念。另一方面,早期許多學校的學 習資源中心、視聽中心、或圖書館等也 常會提供一些視聽學習資源(非書資 料),近年來更經歷數位化工程轉製成 數位影音資源,提供學生藉由網路機制 進行學習。不過此類教材同樣屬於機構 製作提供,而非使用者參與的開放社群 學習資源。

圖八:YouTube Movie on UCTV

臺大演講網(註 12)為國內一個 整合社群分享,廣泛蒐集不同影音學習 資源的應用平台,該平台的運作機制乃

由校內各單位主動分享其舉辦的重要演 講,錄製為數位影音資源,上載至該平 台中提供所有使用者自由瀏覽。目前該 平台已累計蒐集有 17 個系列、超過 500 場次的各類演講(參見圖九),如 諾貝爾獎得主講座、院士級或國家講 座、人文、藝術、管理、政治、社會科 學、生命科學與自然科學等專業講座、

生涯發展、學習策略、以及教師教學發 展等不同系列演講,而已成為校內外教 職員生與社會大眾經常瀏覽使用的校園 學術與教育數位影音典藏資源。觀察該 站的使用者有不同的使用目的,如教師 會為了教學示範而引用或指派作業要求 學生瀏覽、學生會因為寫作業、查資料 或想自我學習而上網瀏覽、一般大眾或 想觀賞有名或特色的演講、另有一些專 業人士為了專業企劃上此網站查詢參考 資源(註 13)。而這樣的機制雖然不是 完全的個人分享,但在以各單位為使用 者的前提下,仍然屬於一個社群網絡服 務,提供開放分享的學習資源。

圖九:臺大演講網首頁

(9)

伍、圖書博物館影音典藏建議

國外自 90 年代初期即開始推動的 數位典藏運動,主要將國家重要的文物 與博物資源典藏數位化;而國內推行數 位典藏計畫也已屆十年,在數位資源的 轉製與蒐集已相當豐富。然而隨著科技 發展的演進,目前典藏資源製作與利用 機制卻尚未有具體相應的改變,傳統的 典藏網站上仍充滿了由專業機構主動將 館藏資源轉製的型式,且這些資源的分 享與利用之普及程度也尚不理想,尤其 在教育情境中的應用,仍缺乏有效的轉 化設計和推廣利用機制。分析其原因除 了原始目標設定未能明確區隔資訊傳播 與教育傳播之不同目的外,資源製作的 專業要求,甚至教學者想轉化資源的技 術門檻過高等,都可能是造成典藏資源 未能充分為各級學校或教育機構教學者 利用的原因。

而 Web2.0 的科技與概念,更需要 受到圖書與博物管理人員的重視,將其 融合在相關典藏製作與分享工作中。以 前述影音分享平台為例,觀察國外除了 大專院校之外,許多博物館、圖書館以 及 企 業 等 皆 已 參 與 利 用 iTunes 或 YouTube 平台分享其數位影音內容。這 些專業組織有的是將其原本豐富的影音

館藏資料透過這些平台公開,如美國紐 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將影音同時上載於上述兩 個平台,同時在自己的網站中也鑲嵌其 播放機制,讓使用者有多種選擇(參見 圖十);而日本的科學技術館(國內稱 博物館)同樣在自己建構的網站上嵌入 YouTube 的播放機制(見圖十一),同 時在 YouTube 平台上也有自己的專屬 頻道(見圖十二)。有些機構則是利用 輕便的影音製作工具,自行製作特定主 題的教學影音資源,上載於平台上,特 別提供各級學校教師下載作為教學使 用。例如美國國家科學數位圖書館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的科 學小實驗(見圖十三),即是提供一系 列的實驗示範影片,教師們可以視個人 教學主題,選擇下載相關的影音資源,

再配合圖書館網站上所提供的教案,設 計其教學或進行教學示範與學習活動。

此 外 , 美 國 紐 約 公 共 圖 書 館 ( New York Public Library)在美國歷史的主題 上,也配合圖書館本身的活動,策劃了 一系列相對應的教學資源與學習活動

(見圖十四),協助各級教師與學生

(主要是中小學)能夠更有效且順暢地 運用這些豐富的影音館藏。

(10)

圖十: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在 iTunesU、WWW、Youtube 首頁

圖十一:科學技術館將 YouTube 影片鑲嵌在本身 網站首頁

圖十二:科學技術館在 YouTube 上的專屬頻道

圖 十 三 :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 首頁

圖十四:New York Public Library 首頁

(11)

事實上隨著社會環境改變與科技的 發展,圖書館的功能與館員角色也逐步 改變中,圖書管理的自動化已不足以應 付變遷中的使用者需求,支援學術研究 和教學參考的館藏利用服務更在先進網 路環境中徹底改變。變遷中的研究行 為、讀者行為、資料查詢與資訊蒐集行 為之改變,再加上圖書館服務的長尾理 論以及 Google Scholar 等社群工具,都 對圖書館利用有巨大的衝擊,也是需要 積極面對與因應的重要現象。而擴大圖 書博物館藏作為學習資源更是發展中的 重要趨勢,然而,對於一般圖書博物管 理人員而言,由於其訓練背景並非教學 設計、數位媒體或傳播專業,早期的電 腦輔助教學、網路化教學、多媒體設計 等通常有較高的專業門檻,而使得圖書 博物管理人員要進行教學設計與資源製 作時有一定的限制。如前所述,隨著影 音科技的普及化,一般人都具備有簡單 的影音製作能力,若再加上一定的基礎 教學原理訓練,影音媒體反而成為一項 容易達成的數位資源製作型式,而不需 要如同學習許多動畫製作或美術設計軟 體來得複雜與困難,因此可以鼓勵圖書 博物管理人員朝向資訊設計與學習服務 之重要專業發展。

另一方面,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 館與博物館等也可擴大讀者或使用者的 參與型式,如利用 Web2.0 的平台,除 了可蒐集使用者需求或回饋外,另可邀 請一般社會大眾自行製作相關的數位影 音資源,透過分享平台,形成另一種專

業的興趣社群,也能針對特定議題共同 創作開放影音學習資源,而能擴大集體 行動與對相關服務的影響力。

陸、結語

科技的發展永無止境,人類社會的 活動型式也會繼續因應變遷。觀察國際 專業數位媒體社群對於新科技的發展與 其教育應用的分析預測(註 14、註 15), 可發現重要科技的演進,一方面有其工 具性發展面向,另一方面則是因應人類 認知與社會活動發展而有其創新性發展 特色。網路影音媒體不但已是新的出版 工具與傳播模式,Web2.0 的影音分享 平台更創造了草根性影片(Grassroots Video)(註 15)分享的意涵,而新一 代的應用並不要求媒體的絕對專業,只 要能達到溝通的目的即可;因此,這樣 的草根性影片在教育情境中除了可作為 教學與學習的資源本位應用外,也是一 種創意表達的新科技。而透過讓學生製 作或蒐集影音資源形成分享的學習活 動,影音科技媒體本身應可視為一種學 生認知表徵(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的心智工具(Mindtool)(註 16),學生 在分享中也會發展以影音溝通的社會建 構(Social Constructivism)學習,發揮 更佳的學習效益。

本研究探討以 Web2.0 影音分享平 台作為學習應用的可能模式,分析其應 用服務機制與應搭配的學習設計概念,

並提出對於教學以及圖書、博物管理之

(12)

應用建議。雖然影音分享已成為趨勢,

Web2.0 也鼓勵社群分享,然而必須注 意的一項重要議題則是影音教材或學習 資源的公開,仍牽涉著作權、技術與經 營維護成本等關鍵因素。一般影音內容 比起文字及圖像內容,在著作權的清點

(Copyright Clearance)及處理上更為 複雜,好比常見的課堂教學側錄,除了 獲得教師的同意,授權拍攝與公開傳播 外,教材中若有未獲著作權清點的項 目,就不能夠出現在影片中,而需在拍 攝時迴避,或在後製作業中剪接處理。

另一方面,即使影音科技已走向個人化 與普及化,然而在教育應用情境中仍須 考量學生的數位落差問題,包括資訊素 養、科技應用能力、以及是否可負擔擁 有這些科技設備或載具等。整體而言,

若能較為周全考慮應用背景與相關措 施,則數位影音分享平台應為教育者或 圖書、博物管理者可考慮採用的創新學 習機制與服務推廣資源。

附 註

註 1 T. O’Reilly, “What is web2.0: Design Patterns and Business Model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ftware,” (30 September 2005) <http://www.

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news /2005/09/30/what-is-web-20.html>

(Retrieved June 01, 2008).

註 2 C. Anderson, “The Long Tail,” Wired

Magazine. (October 2004) <http://

www.wired.com/wired/archive/12.10 /tail.html> (Retrieved June 01,2008).

註 3 A. McAfee, “Enterprise 2.0, version 2.0,” (27 May 2006) <http://blog.hbs.

edu/faculty/amcafee/index.php/facult y_amcafee_v3/enterprise_20_version _20/> (Retrieved June 01, 2008).

註 4 T. Karrer, “Understanding E-learning 2.0,” Learning Circuits. (07 July 2007) <http://www.learningcircuits.

org/2007/0707karrer.html> (Retrieved June 01, 2008).

註 5 岳修平,「網路教學應用(二):教 學資源網站」 台大教與學期刊電 子報 35 期 (民 94 年),<http://

edtech.ntu.edu.tw/epaper/940510/tips /tips_1.asp>,(檢索日期:民 94 年 5 月 10 日)

註 6 C. Armatas, D. Holt, and M. Rice,

“Impacts of an Online-supported, Resource-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Does One Size Fit All?” Distance

Education 24:2 (2003), pp.141-158.

註 7 岳修平,「故宮 E 學園英文版數位 學習網站之可使用性研究」 臺灣 圖書館管理季刊 4 卷 2 期 (民 97 年),頁 24-40。

註 8 C. Shirky,

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s (New York: Penguin

Group Inc., 2008).

註 9 岳修平,「教育傳播科技課程講 義」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

(13)

註 10 iTunesU, <http://www.apple.com/

education/itunesu_mobilelearning/itu nesu.html>

註 11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

註 12 臺 大 演 講 網 , <http://speech.ntu.

edu.tw>

註 13 岳修平,「臺大演講網使用研究」

(台北:國立臺灣大學)。

註 14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The Horizon Report 2007 edition,”

(January 2007) <http://www.nmc.org/

horizon> (Retrieved June 01, 2008).

註 15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The Horizon Report 2008 edition,” (29 January 2008) <http://www.nmc.org /horizon> (Retrieved June 01, 2008).

註 16 D. Jonassen, C. Carr, and H. Yueh,

“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Engaging Learners in Critical Thinking,” TechTrends 43:2 (1998), pp.24-32.

數據

圖 十 三 : National  Science  Digital  Library 首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學士班學生須於畢業前(建議在大三結束前)修 習並通過「社會服務學習課程」(學系服務學習課

小學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 校長分享會:..

日本電信電話公社宣布,於 9 月 30 日起正式終止呼叫器(BB Call)的服務。日本 呼叫器服務從 1968 年起由電信電話公社開始提供,與當年台灣的

‡ Verio 提供網站代管公司完整的軟體、運算 與網路資源,也提供網路零售業者開發電子 商務及網站代管的服務 V i 也提供小型 商務及網站代管的服務。

(ii) 不計入供款服務年資內的日數 (例如:無薪假期) ___________ 日 (iii) 完成十年公積金/強積金供款服務年資的日期 (即下一天起可獲僱主

答 : 一般而言,升降機在投入服務初期,都會由原廠供應商提供保養服 務。惟原廠的保養服務屆滿時,學校應按一般的電機工程維修合約

林則徐(公元 1785—1850 年)友人魏源(公元 1794—1857 年),應林氏 之請,於 1843 年編纂(音︰轉)一部向國人介紹世界大勢的巨著

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