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隱喻法轉換文化符號之商品設計研究與創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隱喻法轉換文化符號之商品設計研究與創作"

Copied!
2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0 Using Metaphor to Transform Cultural Symbols into Product Design. 1.

(2) 摘要 文化商品是一項傳播思想、符號與生活方式的消費品,與一般商品區 別於文化識別的呈現,藉由文化的擷取與再設計,將文化的象徵意涵融入 商品設計,以現代思維轉換文化傳統形式。近幾年市面多充斥以直接效仿 或紋飾拼貼「設計」之商品,忽略文化意涵的表現和商品類型的連結。為 跳脫現有框架,建立合理的設計脈絡, 「隱喻」的運用是突破窘困的方法。 隱喻藉由相似性映射、擷取、轉換等方式,巧妙連接文化符號與商品類型, 用文化的概念包裝商品,創新商品的造形和功能,亦即詮釋文化內涵。 本研究旨在探討隱喻應用於文化商品的設計,透過隱喻和文化商品相 關理論的研究,歸納隱喻設計相似性類型以及文化符號轉換至商品的設計 元素,並藉由市售的文化商品分析隱喻設計模式、相似類型和文化內涵擷 取類別的使用情形,探討隱喻應用於文化商品的設計模式,以建立隱喻設 計流程,提供以澎湖文化為主軸的商品創作應用。 本創作選定首飾為商品類型(主體),澎湖文化(載體)為設計轉換 的概念,運用案例分析所建立的隱喻設計流程,依相似類型尋找與首飾相 仿的澎湖文化符號,並按照文化三層次之分類,訂定硓 厝(硓 石)、 澎湖蒙面女郎和海上明珠為載體,建立隱喻設計模式,再者擷取文化符號 的元素轉換至商品設計,創作出三系列的首飾商品。最後,整合文獻探討、 案例分析和創作之結論,並提出文化商品的隱喻設計模式,以作為後續相 關研究或創作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主要結論有: (1)文化商品的隱喻設計模式融合隱喻與文化商 品的設計方法,界定主體為商品類型,載體為文化符號,藉由隱喻相似類 型、隱喻設計模式和文化內涵擷取類別的應用,以達到創新商品的固有形 態,表現特定的文化內涵。 (2)文化三層次中,形而下層次的文化符號是 最常使用的元素,形而中與形而上層次則多以形而下層次的具象文化輔助 設計,但需重描繪抽象概念,簡化具象文化形態,以防止模糊焦點。(3) 所指相似性隱喻是文化商品最普遍的設計模式,經常搭配機能相似、象徵 相似或情境相似使用,來表達商品的指示與象徵意義。能指相似性隱喻和 外觀相似的合併運用,則是側重描繪文化商品外觀設計的方法。 (4)隱喻 設計首先須定義主體和載體,主體選擇因以可塑性高之商品類型作為依據, 載體範疇則可依設計者的自身經驗作為依憑,並藉隱喻相似性類型尋找合 適的載體,以建立所指或能指相似模式(5)擷取文化符號轉換之元素時, 應多面向的由文化三層次中尋找相關的文化元素合併使用,以達到全面深 入文化內涵。另外,擷取文化符號的同時進行創作發想,可讓擷取之元素 準確的表現於商品設計中。 關鍵詞:隱喻、文化商品、澎湖文化、首飾 .

(3) Abstract Cultural product refers to consumer goods that aim to spread ideas, symbols, and lifestyles. Different from normal goods, it incorporates cultural imagery into the product design and transforms the way we present our culture. In recent years, counterfeit products or products with ornaments are everywhere; however, these products tend to ign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ulture and the product itself. Metaphors can be an effective tool to help designers think out of the box and design products in a systematic way. Metaphors, with the use of similarity mapping, design retrieval, and transformation, can help link up the cultural symbols with the types of commodities. With metaphors, designers can invent products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culture in mind, which help them come up with novel ideas about th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of produc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metaphors to the design of cultural commodities. By studying theories regarding metaphors and cultural commodities, the types of metaphors and the design elements were generalized.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products on the market also helped understand the use of the design model of metaphor, the types of similarities, the categories of cultural content for design retrieval. The study of how metaphors were used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product design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aphorical design process. The design of products of Penghu culture wa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proposed design process. In this design, jewelry was chosen as the product type (tenor) while Penghu culture was chosen as the main concept (vehicle). The product design was based on the metaphorical design process, which was analyzed from the cases and looked for the symbols that can stand for Penghu culture based on the types of similarity. Based on the category of three levels of culture, coral stone houses (coral stone), masked women in Penghu, and pearl of the sea were chosen as vehicles. Next step was to develop the model of metaphorical design. Then, I incorporated the elements of cultural symbols into the product design and came up with the three jewelry products. Finally, I put together the literature review, case study, and the conclusion of my creation and came up with the metaphorical design process of cultural products, 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following related study and creation. Results include (1) the metaphorical design process of cultural products combines metaphors and the design methodology of cultural products, which  . II  .

(4) makes the product type the tenor and makes the cultural symbols the vehicl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ypes of similarity, design mode, and the cultural design retrieval, the innovative products can remain its appeara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convey the specific cultural concepts. (2) In the three levels of culture, cultural symbols of physic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ones, followed by the mid-position and metaphysics which are used as an auxiliary. However, the description of abstract concepts and the simplification of cultural forms should be highly emphasized so that the focus can be clear to see. (3)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enor signifier and vehicle signifier are quite common in design modes. They often go with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s, symbols, or scenarios. (4) The first step of metaphorical design is to define the tenor and vehicle. The tenor should be chosen based on the plasticity of the products while the vehicle is up to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the designer. Then, with the use of the types of similarities between metaphors, the mode is created. (5) When retrieving elements from the culture concepts, the application of three levels of culture can be a great help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cepts. Also, creative thinking is highly advis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trieval of cultural symbols, which can be a great help to product design. Key word: metaphor, cultural product, Penghu culture, and jewelry  . III  .

(5) 謝誌 我的學生生涯隨著論文的完成,進入倒數階段。回首求學的路程,心 裡充滿了感激與不捨。 首先,感謝讓我順利畢業的重要推手-鄧成連教授。謝謝老師悉心的 指導,帶領我了解學術研究的精深,訓練我的思考邏輯,磨練與精進我的 實踐能力,讓我一步一步的完成論文與創作。雖然過程中曾想放棄和時間 賽跑,但老師的鼓勵和讚美,給了我繼續前進的動力。在此由衷的感謝鄧 老師,您的教誨定當銘記於心。 特別感謝黃啓梧教授與梁桂嘉主任撥冗參加論文口試,給予肯定,以 及修改論文的寶貴意見,讓論文更加扎實與完善。另外,也必須向所有教 導過我的老師們致上最深的謝意。謝謝大學指導教授-張家駒老師,總是 默默的關心我、支持我,在我碰到挫折時,指引我方向。謝謝黃明仁老師 的魔鬼訓練,大大提升我的設計能力,並且分析我的優勢,提供未來職涯 的建議。謝謝王千睿老師和鄭正雄老師,教導許多業界的經驗,讓鮮少工 作經歷的我知曉產業的運作過程與艱辛。也很感謝從小到大對我耳提面命 的老師們,您們的諄諄教誨,讓我逐漸成長為更好的人。 從南藝畢業後,很開心來到師大攻讀設計碩士,認識一群才華洋溢的 同儕們,他們激勵我進步,與我並肩作戰,尤其感謝晉睿、靖珈、庭瑋、 偉菱和彥聖在課業及生活上的扶持與陪伴,讓我的碩士旅途歡樂充實。更 要謝謝我的好姐妹-茗甄、瑞華和美吟,無時無刻的伴隨在身旁,分享我 的歡樂,分擔我的憂愁。另外感謝允真好朋友,在百忙之中為我翻譯論文 摘要,謝謝妳!在學生事務處理上,感激碧華助教不厭其煩的叮囑與提點, 也很感謝雅媜及淳靜助教在系辦工讀時的協助和照顧。 師大擁有多元的資源,提供學生接觸不一樣的領域,承蒙甄試老師與 學校的厚愛,讓我有機會到北京大學交換,體驗不同的生活民情,開闊新 的視野,培養獨立自主的個性,結識四方的朋友,寫下學習歷程中最難以 忘懷的記憶。 最後,我要向摯愛的家人們表達最深的謝意,謝謝您們從小到大無條 件的支持、守護和包容,讓我無後顧之憂的當一個快樂的學生,學習我所 愛的事物,追求我的興趣和理想。謝謝哥哥總是在我遇到不如意時,分析 緣由,給予我建議,並在需要金援時,二話不說的資助我。謝謝跟我同一 個鼻孔出氣的妹妹時常陪我說心裡話,替我打抱不平,並且在需要幫助時 第一個伸出援手。謝謝爸爸努力的打拼事業,帶著我認識社會的險峻。謝 謝生命中最愛的媽媽,含辛茹苦的拉拔我長大,無微不至的照顧我,用盡 心思的栽培我,不求回報的付出,您辛苦了,我愛您!接下來就換我好好 的回報您! 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僅將本論文獻給一路上關心我的人們,謝謝!  . IV  .

(6)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  ...............................................................................................................     IV 目錄  ..................................................................................................................  V 表目錄  ...........................................................................................................  VIII 圖目錄  ..............................................................................................................  X   第壹章、緒論  ..................................................................................................  1   第一節、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研究動機  ...................................................................................  3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目標  .......................................................................  5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貳章、文獻探討  ..........................................................................................  6   第一節、隱喻  ...........................................................................................  6   一、隱喻的定義與運作方式  ............................................................  7   二、不同層面的隱喻研究  ..............................................................  21   第二節、文化商品  .................................................................................  41   一、文化商品的定義  .....................................................................  42   二、文化商品的設計  .....................................................................  44   第參章、研究方法  ........................................................................................  50   第一節、研究方法  .................................................................................  50   ㄧ、文獻分析法  .............................................................................  50   二、個案研究法  .............................................................................  51   第二節、研究流程  .................................................................................  52   ㄧ、文獻探討  .................................................................................  53   二、案例分析  .................................................................................  53   三、創作實務  .................................................................................  56   四、研究結論與分析  .....................................................................  56   第肆章、案例分析  ........................................................................................  57   第一節、隱喻文化商品之案例分析  .....................................................  57   一、凸餅錢筒  .................................................................................  57   二、好事盒 The Wonderful Case  ...................................................  59   三、磨石子杯墊  .............................................................................  62   四、毛筆筆  .....................................................................................  64   五、Samurai Umbrella 武士刀傘  ...................................................  66   六、原住民提袋  .............................................................................  68    . V  .

(7) 七、HONO LED 電子蠟燭燈  .........................................................  70   八、蔥袋  .........................................................................................  73   九、巧食包-台灣刈包  .................................................................  75   十、爆平安-炮紙御守  .................................................................  77   十一、吹南風  .................................................................................  80   十二、Moonwatch  ..........................................................................  82   十三、沾囍碟  .................................................................................  85   十四、唇槍舌劍水果叉  .................................................................  87   十五、「福祿壽喜」賜喜印章杯組  ................................................  90   十六、筷架-直  .............................................................................  93   十七、蘭亭暢敘-行書系列墜飾  ..................................................  95   十八、台南好甜  .............................................................................  98   十九、Buei 筊 橡皮擦  .................................................................  101   二十、囍氏連連-囍字印章  ........................................................  103   二十一、金錢樹  ...........................................................................  106   二十二、台灣黑熊立體拼圖音響  ................................................  108   二十三、台灣小吃  .......................................................................  111   二十四、最靡台灣招牌書籤  ........................................................  113   二十五、台灣梅花鹿燈罩  ............................................................  115   二十六、辦桌桌巾  .......................................................................  118   二十七、豆腐吧台椅  ...................................................................  120   二十八、白鋼項鍊-台灣原生系列「執著」  ............................  123   第二節、案例分析綜合整理  ...............................................................  125   一、文化商品之文化層次與文化元素擷取項目的運用  ............  125   二、文化商品隱喻設計模式和相似類型的運用  ........................  130   第三節、案例分析的總結  ...................................................................  132   第伍章、創作成果與分析  ..........................................................................  135   第一節、創作流程  ...............................................................................  135   第二節、創作規劃  ...............................................................................  136   第三節、創作發想與設計過程  ...........................................................  138   ㄧ、主體(商品類型)選定、文化符號蒐集與探討  ................  138   二、依文化三層次概念彙整文化符號  ........................................  138   三、搜尋與主體相似之文化符號  ................................................  140   四、澎湖文化商品隱喻設計過程  ................................................  143   (一)形而下層次的文化應用:硓 厝(硓 石)  ................  143 (二)形而中層次的文化應用:澎湖蒙面女郎  ........................  152 (三)形而上層次的文化應用:海上明珠  ................................  160 第四節、創作分析與檢討  ...................................................................  168    . VI  .

(8) 一、文化商品隱喻設計的建立和文化符號擷取之分析與檢討   168   二、創作反思  ...............................................................................  169   第陸章、結論與建議  ...........................................................................  172   ㄧ、文獻探討結論  .......................................................................  172   二、案例分析結論  .......................................................................  174   三、創作結論  ...............................................................................  175   四、綜合之主要結論  ...................................................................  177 第二節、後續研究方向與建議  ...........................................................  179   參考文獻  ......................................................................................................  180   .            . .  . VII  .

(9) 表目錄 表 2-1:「戀愛是一段旅程」的映射對應組合  .............................................  15 表 2-2:修辭展現的能指與所指聯繫關係  ...................................................  31 表 2-3:主體與載體的相似性類型  ..............................................................  33 表 2-4:隱喻類比屬性  ..................................................................................  35 表 2-5:隱喻設計應用的範疇  ......................................................................  37 表 3-1:文化符號轉換至商品設計的元素  ...................................................  54 表 3-2:隱喻設計相似性類型  ......................................................................  55 表 4-1:凸餅錢筒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58 表 4-2:凸餅錢筒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59 表 4-3:好事盒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61 表 4-4:好事盒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61 表 4-5:磨石子杯墊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63 表 4-6:磨石子杯墊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63 表 4-7:毛筆筆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65 表 4-8:毛筆筆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66 表 4-9:武士刀傘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67 表 4-10:武士刀傘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68 表 4-11:原住民提袋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70 表 4-12:原住民提袋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70 表 4-13:HONO LED 電子蠟燭燈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72 表 4-14:HONO LED 電子蠟燭燈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72 表 4-15:蔥袋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74 表 4-16:蔥袋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75 表 4-17:巧食包-台灣刈包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76 表 4-18:巧食包-台灣刈包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77 表 4-19:爆平安-炮紙御守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79 表 4-20:爆平安-炮紙御守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79 表 4-21:吹南風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81 表 4-22:吹南風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82 表 4-23:Moonwatch 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84 表 4-24:Moonwatch 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85 表 4-25:沾囍碟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86 表 4-26:沾囍碟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87 表 4-27:唇槍舌劍水果叉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89 表 4-28:唇槍舌劍水果叉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89 表 4-29:「福祿壽喜」賜喜印章杯組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92  . VIII  .

(10) 表 4-30:「福祿壽喜」賜喜印章杯組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92 表 4-31:筷架-直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94 表 4-32:筷架-直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95 表 4-33:「蘭亭暢敘」行書系列墜飾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97 表 4-34:「蘭亭暢敘」行書系列墜飾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98 表 4-35:台南好甜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100 表 4-36:台南好甜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100 表 4-37:Buei 筊橡皮擦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102 表 4-38:Buei 筊橡皮擦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103 表 4-39:囍氏連連-囍字印章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105 表 4-40:囍氏連連-囍字印章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106 表 4-41:金錢樹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107 表 4-42:金錢樹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108 表 4-43:台灣黑熊立體拼圖音響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110 表 4-44:台灣黑熊立體拼圖音響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110 表 4-45:台灣小吃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112 表 4-46:台灣小吃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113 表 4-47:最靡台灣招牌書籤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114 表 4-48:最靡台灣招牌書籤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115 表 4-49:台灣梅花鹿燈罩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117 表 4-50:台灣梅花鹿燈罩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117 表 4-51:辦桌桌巾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119 表 4-52:辦桌桌巾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120 表 4-53:豆腐吧台椅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122 表 4-54:豆腐吧台椅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122 表 4-55:白鋼項鍊-台灣原生系列「執著」擷取之文化符號分析  .......  124 表 4-56:白鋼項鍊-台灣原生系列「執著」隱喻模式與相似性類型分析  ......................................................................................................................  125 表 4-57:文化層次應用  ..............................................................................  125 表 4-58:文化元素項目的應用  ...................................................................  127 表 4-59:隱喻設計模式和相似類型的運用  ...............................................  130 表 5-1:澎湖文化符號表  ............................................................................  139 表 5-2:硓 厝(硓 石)與首飾的隱喻模式以及相似類型  ..................  145 表 5-3:硓 厝(硓 石)文化擷取之元素  ..............................................  145 表 5-4:蒙面女郎與首飾的隱喻模式以及相似類型  .................................  153 表 5-5:蒙面女郎文化擷取之元素  ............................................................  154 表 5-6:海上明珠與首飾的隱喻模式以及相似類型  .................................  161 表 5-7:海上明珠文化擷取之元素  ............................................................  162  . IX  .

(11) 圖目錄 圖 2-1:隱喻構成基本元素  ............................................................................  7 圖 2-2:隱喻組成  ..........................................................................................  13 圖 2-3:符號的組成與外在實體的關係  .......................................................  23 圖 2-4:Saussure 的符號雙軸關係  ...............................................................  24 圖 2-5:系譜軸的隱喻過程  ..........................................................................  25 圖 2-6:能指與所指相似性隱喻模式  ...........................................................  26 圖 2-7:符號構成的三角關係  ......................................................................  27 圖 2-8:符號與指涉對象關係  ......................................................................  29 圖 2-9:隱喻設計模式  ..................................................................................  38 圖 2-10:隱喻設計發想模式圖  .....................................................................  39 圖 2-11:隱喻設計模式圖  ............................................................................  40 圖 2-12:文化特色轉換至商品設計的屬性  .................................................  46 圖 2-13:六書原理轉換文化商品設計之關係圖  .........................................  47 圖 2-14:文化要素的對比創造  .....................................................................  47 圖 2-15:文化符號導入商品設計運用  .........................................................  48 圖 2-16:文化商品設計思考架構  .................................................................  48 圖 2-17:文化商品設計模式  .........................................................................  49 圖 3-1:研究流程圖  ......................................................................................  52 圖 4-1:凸餅錢筒  ..........................................................................................  57 圖 4-2:好事盒  ..............................................................................................  60 圖 4-3:磨石子杯墊  ......................................................................................  62 圖 4-4:毛筆筆  ..............................................................................................  64 圖 4-5: Samurai Umbrella 武士刀傘  ..........................................................  66 圖 4-6:原住民提袋  ......................................................................................  69 圖 4-7:HONO LED 電子蠟燭燈  ..................................................................  71 圖 4-8:蔥袋  ..................................................................................................  73 圖 4-9:巧食包-台灣刈包  ..........................................................................  75 圖 4-10:爆平安-炮紙御守  .........................................................................  78 圖 4-11:吹南風  ............................................................................................  80 圖 4-12:Moonwatch  .....................................................................................  83 圖 4-13:沾囍碟  ............................................................................................  85 圖 4-14:唇槍舌劍水果叉  ............................................................................  87 圖 4-15:「福祿壽喜」賜喜印章杯組  ...........................................................  90 圖 4-16:筷架-直  ........................................................................................  93 圖 4-17:蘭亭暢敘-行書系列墜飾  .............................................................  96 圖 4-18:台南好甜  ........................................................................................  98  . X  .

(12) 圖 4-19:Buei 筊 橡皮擦  ............................................................................  101 圖 4-20:囍氏連連-囍字印章  ...................................................................  104 圖 4-21:金錢樹  ..........................................................................................  106 圖 4-22:台灣黑熊立體拼圖音響  ...............................................................  109 圖 4-23:台灣小吃  ......................................................................................  111 圖 4-24:最靡台灣招牌書籤  .......................................................................  113 圖 4-25:台灣梅花鹿燈罩  ..........................................................................  116 圖 4-26:辦桌桌巾  ......................................................................................  118 圖 4-27:豆腐吧台椅  ..................................................................................  121 圖 4-28:白鋼項鍊-台灣原生系列「執著」  ...........................................  123 圖 5-1:創作流程圖  ....................................................................................  136 圖 5-2:主體尋找載體相似項目分析  .........................................................  141 圖 5-3:硓 厝與硓 石裝飾牆面  ..............................................................  144 圖 5-4:硓 厝(硓 石)之項鍊與戒指發展草圖  ..................................  146 圖 5-5:硓 厝(硓 石)之手環發展草圖  ..............................................  146 圖 5-6:硓 石片拓印紋樣  .........................................................................  147 圖 5-7:紋樣描繪、簡化與修剪之形狀  .....................................................  147 圖 5-8:硓 石項鍊效果圖  .........................................................................  148 圖 5-9:硓 石手環效果圖  .........................................................................  149 圖 5-10:硓 石戒指效果圖  .......................................................................  150 圖 5-11:硓 石系列首飾配戴示意圖  .......................................................  151 圖 5-12:硓 石系列首飾尺寸圖  ...............................................................  151 圖 5-13:蒙面女郎  ......................................................................................  153 圖 5-14:澎湖蒙面女郎之項鍊與耳環發展草圖  .......................................  155 圖 5-15:澎湖蒙面女郎之手環發展草圖  ...................................................  155 圖 5-16:澎湖蒙面女郎項鍊效果圖  ...........................................................  156 圖 5-17:澎湖蒙面女郎手環效果圖  ...........................................................  157 圖 5-18:澎湖蒙面女郎耳環效果圖  ...........................................................  158 圖 5-19:澎湖蒙面女郎系列首飾配戴示意圖  ...........................................  159 圖 5-20:澎湖蒙面女郎系列首飾尺寸圖  ...................................................  159 圖 5-21:海上明珠之項鍊與耳環發展草圖  ...............................................  162 圖 5-22:海上明珠之手環發展草圖  ...........................................................  163 圖 5-23:海上明珠項鍊效果圖  ...................................................................  164 圖 5-24:海上明珠手環效果圖  ...................................................................  165 圖 5-25:海上明珠耳環效果圖  ...................................................................  166 圖 5-26:海上明珠系列首飾配戴示意圖  ...................................................  167 圖 5-27:海上明珠系列首飾尺寸圖  ...........................................................  167 圖 6-1:文化商品隱喻設計模式  ................................................................  178  . XI  .

(13)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背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定義文化產業是:「結合創造、生產 和商業的內容,擁有無形資產和文化概念的特徵,受到著作權保障,以商 品或服務的形式呈現」 ,說明了文化商品是文化產業具體呈現的形式之一。 文化商品是一項傳遞象徵、概念和生活風格的消費品,由單一或集體的創 造力生產,奠基於智慧財產權發展,經工業加工大量生產,以傳播於世界 各地,宣傳蘊含的文化價值,促進文化產業的經濟目標(薛保瑕,2002)。 「文化產業」是繼資訊產業後,「第四波」台灣經濟動力,政府希望 透過台灣的文化軟實力,成為引領華人文創產業的先鋒。2002 年五月政 府頒布「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將「文化創意產業」正式納入 國家發展的重點,揭開文創產業的新紀元。 「文化創意產業」的命名基於各國對「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的 定義,綜合台灣產業的特殊發展狀態下所形成的,其定義為:「源自創意 和文化累積,經由智慧財產權的形成及應用,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的潛力, 促進全民美學素養,提升國民生活環境」 ,其核心價值為文化創意的生成, 發展關鍵為台灣具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特殊性與創造性(薛保瑕,2002)。 文建會(2009)針對台灣文化的特殊性列舉三大優勢: (1)台灣移民社會 的多元包容特徵,具有開放自由的胸襟、開創新局面的勇氣以及寬闊的世 界觀,是追求創新的能量; (2)台灣深厚的中華文化傳統,完整保存「溫 良恭儉讓」的儒家精神,加上教育普及,是創新發展的人文基礎; (3)台 灣是華人世界最先實施民主制度的地域,其自由的氛圍,帶動自由創作的 環境與自由開創的心靈,展現文化創意產業的生命力,開啟台灣創意的源 頭。其說明了台灣自由、多元、開放、民主的社會環境氣氛是推動文化創 意產業創新與發展的助力,內斂的中華文化精神、廣闊的世界觀以及人民  . 1  .

(14) 普遍的知識力量則是台灣優於他國的強項,能帶領台灣突破全球同質化的 危機。 根據文化部 2015 年最新修正之法令,文化創意產業類別分為視覺藝 術、音樂及表演藝術、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工藝、電影、廣播電視、 出版、廣告、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設計品牌時尚、建築設計、數位 內容、創意生活、流行音樂及文化內容等 16 項產業,這些產業皆是以「文 化藝術」與「創意設計」為核心延伸發展的產業型態,以「文化」作為發 展基礎,經「創意」手段的加值,跨業結合台灣科技實力,拓展產業競爭 力,帶動整體經濟的效益。 文化創意產業至今已邁入第 14 年,據《2015 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年報》分析,2014 年文創產業營業額為 7945 億元,相較 2013 年成長 1.8%。 其中,「產品設計產業」佔總營業額 5.48%,整體(內銷+外銷)收入與 2013 年相比成長許多,內銷營業額明顯漲幅,顯示國內消費市場景氣逐 漸復甦,人們消費意願增加,產品設計越來越受到重視,是有助於整體消 費市場成長的關鍵(文化部,2015)。由此看來,經濟與文創產業的發展 趨勢連動整體消費市場的脈動與消費。在產品設計產業裡,台灣的原創力 於相關產業的支持與跨界合作下,不僅漸漸受到國人支持,更獲得外銷市 場的肯定。 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消費市場跟隨消費族群的多元分類,從一般的大 眾市場轉變為分眾市場,甚至為小眾市場,強調表現消費者個人的獨特性, 以打造消費者的自我風格與時尚品味。例如:不同收入的消費群體,對文 化消費的需求也有所差異,高收入族群追求精品化與個人化的文化商品, 中等收入注重於文化商品的體驗與享受,低收入族群則購買一般性娛樂商 品(向勇,2015),對此能推斷出文化消費市場的主力消費群體為中高等 收入族群,也能知曉消費趨勢漸由大眾化的一般商品走向精緻化、個性化 的文化商品,並重視體驗帶給消費者的審美享受與精神慰藉。  . 2  .

(15) 第二節、研究動機 消費是一種建構自我和文化認同的行為,它不僅滿足消費者對物質的 基本需求,更深入心靈,觸動深層情感,帶給消費者愉悅感受。隨著經濟 成長,人們對消費的期望伴隨生活水平持續攀升,從一昧的追求富饒的物 質慾望轉向充實心靈的渴望,這也讓消費商品成為消費者展現價值觀、喜 好與認同的媒介。 商品要如何產生差異化,脫穎而出受到消費者青睞,「設計」與「文 化」是兩項關鍵的核心要素(蕭明瑜,2009)。一件文化商品的生成,設 計師佔有主宰的地位,因為文化商品所蘊含的文化象徵、商品外觀呈現和 美感價值展現,皆仰賴設計師的創意思維,而這些創意綜合了設計師的認 知、經驗、文化背景等自身條件,以及傳統知識與新知的碰撞。當設計師 在設計文化商品時,首要具備的條件是熟知文化內涵特色與產品語言符號 兩項重點,其能幫助設計思考的轉換,在適當時機注入相應的文化符號, 呼應商品類型,讓消費者能從文化商品中感受文化魅力以及商品帶來的愉 快體驗。但是,文化商品在日趨漸長的文化市場中,出現過度濫用的情況, 台灣出現自稱為文化創意的專家,以直接仿效或以片面文化元素(紋飾) 的拼貼,恣意的發展「文化商品」,大賺文化財,忽略文化意涵的表現和 商品類型的連結。因而,徐啟賢、林榮泰(2011)認為:「文化商品的設 計呈現應藉由產品語意(隱喻、直喻、諷喻、轉喻、類推)的運用,將文 化特色結合設計師的情感和經驗,建立合理的商品脈絡以傳達文化訊息」 。 其中,隱喻的設計方式能跳脫現有的商品框架,突破既定的商品印象,將 兩項原本不相關的事物巧妙連結,營造錯置卻又熟悉的情境,讓消費者從 中認識商品功能,意會文化內涵,體驗新的感官享受。隱喻以相似性關係 操作,從具象的文化器物到抽象的文化概念,經擷取、轉換與融合等方式, 界定隱喻的目標(商品)和隱喻的來源(文化) ,創新商品的造形和功能,  . 3  .

(16) 詮釋特定的文化特徵(王鴻祥、洪瑞璘,2011)。 隱喻原是修辭學的一項辭格,常見於文章的修飾技法,後來經 Lakoff & Johnson 的認知隱喻研究後,引發了學術界跨領域的隱喻探究,舉凡心 理學、社會科學、廣告、建築和產品設計等,皆有相關的理論存在。在設 計中,隱喻能幫助設計師運用跳躍式的思維,將不同的經驗、認知與知識 以相似映射作為聯繫,用人們熟知的經驗來包裝相對陌生的概念,讓一切 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付諸實現。 文化商品的設計除了帶給消費者精神層面的悸動外,更是一個國家、 地區或群體的象徵符號,它凝聚符號共享者的認同意識,也具備行銷的功 能。李天鐸(2011)認為特定的文化商品意象能吸引消費者從事文化觀光, 擴大商品的附加價值,提升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所屬國家或地區新的競 爭力。然而,研究者的家鄉-澎湖近幾年來極力發展觀光產業,但惡性的 競爭導致品質低落,加上政府、知識份子與市民們的文化創造力尚未甦醒, 少有具代表性的文化商品流通於市面上,讓澎湖文化無法得到良好的發揮。 研究者曾和某澎湖文化工作者談及有關文化轉換至商品的行銷方式,卻得 到消極的回應,他認為一旦文化商業化,將無法保存文化的原始樣貌,只 會加速文化的破壞與消失,並且推廣文化不是他的責任,他只負責維護與 保存,其餘的事情必須由政府承擔。在政府方面,雖然每年承辦文化商品 的創意競賽,但卻不曾於公開管道(官方網站、報章雜誌)看到得獎商品, 更別說是商品的實際製造。知識份子的短見目光和推卸責任的態度,加上 政府的被動作為,對發展澎湖文化商品甚至是文創產業時,都是一些阻力。 因此,本研究透過探討隱喻和文化商品,歸納出文化商品隱喻的設計應用, 以澎湖文化商品創作予以驗證,期望提供文化商品的設計脈絡,以及藉由 澎湖文化商品的創作激發澎湖人對文化的重視和創造力。.  . 4  .

(17) 第三節、研究目的與目標 本研究旨在探討隱喻應用於文化商品的設計,藉由隱喻和文化商品相 關文獻論述,以及市售隱喻文化商品的分析,歸納隱喻設計模式、隱喻相 似性類型和文化內涵擷取類別,供後續澎湖文化商品的實際應用,期望為 文化商品的隱喻設計建構完整與實用脈絡,供相關研究者與設計者參考依 據。更加希望透過本研究之設計創作能喚醒澎湖人對文化的重視和創造能 力,共同為澎湖文化創造新的生命力。本研究主要之研究目標明列如下。 (1)整合隱喻與文化商品相關知識和理論。 (2)歸納文化商品隱喻相似類型與隱喻設計模式。 (3)建構文化內涵擷取類別。 (4)創作澎湖文化商品以驗證研究結果。 .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的範圍界定於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之「產品設計產業」的衍伸商 品,包括政府輔導、企業、個人工作室或獨立創客所開發之商品,並針對 商品之隱喻設計模式和文化符號的分析研究,進而應用於澎湖文化商品的 設計。本研究之研究限制明列如下。 (1)現代隱喻等修辭學研究分類詳細,如換喻、提喻、諷喻或轉喻的使 用方式皆不盡相同,本研究僅詳細探討隱喻應用於設計之研究,其餘分類 不在本研究的探討範圍內。 (2)本研究僅探討隱喻應用於文化商品設計的模式,不深入了解設計師 擷取文化符號和選用隱喻相似類型的心境,亦不分析使用者對隱喻文化商 品的感受或喜好程度。文化商品的實際銷售狀況也非研究範圍。 (3)本研究之創作以研究結果作為創作之設計依據,訂定澎湖文化為文 化擷取項目,未應用其他文化範疇於本研究之創作中。  . 5  .

(18) 第貳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隱喻(Metaphor) 「隱喻」是修辭學的一項辭格,是文章敘述的修飾技法,用來裝飾語 言的表現,點綴文辭敘事的效果,是文學作品中經常見到的手段,純屬語 言的裝飾,日常生活中較不常使用。單就隱喻修辭在語言中的大量使用, 我們多少能察覺到人們平常是如何依靠隱喻來感受外在世界,如何使用隱 喻來進行思考。由此可見,隱喻性語言在人類的心智作用中佔有重要地位, 這一觀點將隱喻從修辭的特殊技巧層面還原到生活與思維的基本認知層 面,揭示其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隱喻不僅僅是文學的修辭手段,不限 於文學範疇,而是一種思維方式,是人類思想、語言、行為、歷史、文化 的基礎(Lakoff & Johnson/周世箴譯)。 隱喻研究自古希臘 Aristotle 在《詩學》與《修辭學》兩本書中揭開序 幕,在同一時期的中國,先秦的墨子「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知」與孔子 「能近取譬」的學說,亦闡述相同於現代隱喻定義的論述。此後,兩千多 年的漫長的時光裡,隱喻研究載浮載沈的漂泊,時而受到讚賞、時而慘遭 貶斥。直到二十世紀後期,隱喻研究的鼎盛時期在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具突破性的《Metaphors We Live By》巨作中,開啟了認知隱喻的 新紀元。隱喻研究因而在學術界刮起炫風,不僅引發東西方隱喻學者長足 研究,也激發了跨領域專家在不同的專業領域中進行隱喻探究,包括了心 理學、哲學、社會科學,甚至藝術設計中的視覺傳達、互動媒體、建築、 產品設計都有隱喻的相關研究。 隱喻是人類認知的概念系統,不僅是智能方面的思考,也涉及經驗行 為的模式。人類的經驗建構於肉身體驗及文化環境的層面上,其中尤以文 化影響甚多,因為人的經驗行為都由文化一脈貫穿,人們藉著文化理解並 創造世界。隱喻能力是人類基礎創造力的表現,創造性的隱喻表徵能帶動  . 6  .

(19) 更多的理性與感性思考,跳脫一層不變的思維模式,帶來更多新穎的刺激。 Aristotle 認為善用隱喻是天才的象徵,《禮記・學記》中也提及「能博喻 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兩者都道出精確 的掌握隱喻使用能成為具影響力的人。顯然地,設計師必然須具備運籌帷 幄的隱喻能力,充分發揮想像力、認知力與創新力來傳遞與眾不同的思想。 並且,隱喻能廣泛激發設計師的創作激情,讓設計師的創造思維奔騰流暢, 讓其作品帶有強烈的個人印記並呈現獨特風格,讓作品的意義傳遞清晰、 明確(胡壯麟,2004)。對使用者來說,商品隱喻的成功使用,能正確地 傳達設計師思維,將商品所表達的深層意義導入使用者的經驗域中,創建 更豐富多彩的想像。 一、隱喻的定義與運作方式 理解隱喻定義前,先需知曉隱喻表達的二元性-主體(tenor)與載體 (vehicle),是隱喻的基本結構。主體是為欲明暸之事物,來自概念目標 域;載體是用以陳述主體的載具,從概念來源域中挑選。鑑於學派為數眾 多,必然衍生出基本結構的各異名稱。主體別名有本體、首要主題(primary subject) 、目標域(target domain)等;載體又名喻體、次要主題(secondary subject)、來源域(source domain)等。為預防混淆,本研究將一律採用 主體與載體來做後續的概念敘述。 . 圖 2-1 隱喻構成基本元素 資料來源:吳珮瑜(2007) 。隱喻手法在造形創新設計上的應用 —以生 活用品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所碩士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7  .

(20) (一)中西方對隱喻的定義 王韻雅(2011)在《成語的隱喻藝術》一書開頭說道:「隱喻是中西 方共有的語言現象,雖然雙方在隱喻範疇設定上具有差異,但就本質而言, 對隱喻的定義是相同的。」現代隱喻研究熱潮由西方滲入,現今多數的東 方學者的隱喻思維大多承襲西方觀念。根據束定芳與湯本慶(2002)的研 究,表示第一個具系統性研究中文隱喻應用的是英國 C.A.S Williams,他 認為隱喻是中文的骨幹(backbone),現今慣用的中文語法,都承自古代 的隱喻應用,所以研究中國隱喻理論能探索傳統文化的內涵。 1、中國的隱喻定義 中國的隱喻思想主要體現於「比」的討論中。比包含了多種面向之含 義,其中以「比喻」為核心概念。在古籍字彙的使用中,與「比」的意思 相近的有「辟(譬)」 、 「方」 、 「況」 、 「諭(喻)」 、 「依」等詞。先秦是中國 比喻理論的源頭,回溯最早提出比喻定義的是墨子,其於《墨子・小取》 中所提道: 「辟也者,舉也(他)物而以明之也」 ,此論述即揭示隱喻的認 知價值,隱喻是借助熟悉、已知的事物去理解陌生、未知的事物;「舉也 (他)物」說明了運用比喻時,選擇一定的載體來表現主體;並在墨子另 一論句中「夫物有以同而不率遂同」加強說明主體與載體兩者間必須具有 相同的方面與異同的層面,這與後世學者論述主體和載體的相似與相異性 之特性不謀而合。孔子亦於《論語・雍也》提出了「能近取譬」的概念, 闡明比喻使用的一個基本原則,即比喻運用者在選擇貼近生活所熟悉的客 觀物象來設喻時,必須是人們容易感知,不會覺得生疏、遙不可及的東西 作為載體,否則,一方認為相近,另一方卻認為遙遠,是達不到比喻的目 的(徐華慈,2009)。漢朝時期,劉安的《淮南子・要略》中的比喻理論 言簡意賅,對後世亦有深遠的影響,「假象取偶,以相譬喻」表示比喻首 先要「假象」,即是比喻的基礎必須建立在客觀物象上,要求比喻運用者  . 8  .

(21) 要善於通過客觀事物來表達主觀思維,接著「取偶」則要求比喻運用者要 擅長尋找不同客觀物象間相偶合之處,呈現主體和載體間的相似點;另外, 「假譬取向,異類殊形」補充說明載體所取之象必須與主體是不同類別、 不同性質的。劉安也在「言天地四時而不引譬援類,則不知精微,從大略 而不知譬喻,則無以推明事」強調比喻的重要性,不用比喻會「不知精微、 無以推明事」,而精通比喻不但可以闡明事理,還能表明個人觀點、抒發 自我的感情等(馮廣藝,2001)。魏晉南北時期,隱喻論述上最全面且深 入的首推劉勰的《文心雕龍》,在《諧隱》與《隱秀》兩章節中,精確地 闡明「隱」的概念。「讔者,隱也。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也」道出隱 的特徵,隱即隱藏,用隱約的詞語來暗示某些含義,用曲折的比喻來暗指 某事,藉此說明隱喻以間接、外在的方式來說明未知、深層的內容。另外, 在《比興》章節中,「何謂為比?蓋寫物以附意,颺言以切事者也」,清 楚的定義比喻是通過描寫客觀事物表達欲表示之意理,確切地反映客觀事 物的本質特徵;「或喻之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表示載體 的表現形式可以是聲音、事物的樣貌,主觀意念,或是具體事實,「故比 類雖繁,以切至為貴,若刻鵠類鶩,則無所取焉」接著說明,雖載體形式 範疇繁多,在選擇時,要充分考慮相似點的切題性,才能讓主體與載體呈 現「物雖胡越,合則肝膽」的意境;「以敷其華,驚聽回視,資以效尤」 是劉勰對隱喻效果的高度讚揚,他認為隱喻能讓事物更加絢麗多彩,隱喻 內涵的豐富性能引起接收者強烈興趣和關注,不斷地與作者思維交流,擦 出更多火花(張沛,2004)。到了南宋時期,中國首部修辭學的專書《文 則》誕生,達到古代比喻理論的巔峰,作者陳騤集前人的比喻理論於大成, 詳盡解釋,並史無前例地將比喻系統性的劃分為十類,其中第二類為隱喻, 定義為「其文雖晦,義則可尋」,指隱喻表達雖隱晦,但其含義是可以探 尋的。馮廣藝(2001)於《漢語比喻研究史》書中論及陳騤對隱喻的解釋 與現今不盡相同,而第七類簡喻「其文雖略,其義甚明」才是與現代隱喻  . 9  .

(22) 有所呼應。明清時期的比喻理論承上啟下的全面性發展,李東陽《懷麓唐 詩話》 : 「所謂比者,皆托物寓情而為之者也。蓋正言直述,則易於窮盡, 而難於感發。惟有所寄託,形容摹寫,反複諷詠,以俟人之自得,言有盡 而意無窮」深切地刻畫隱喻意猶未盡的功能。明徐元太所編輯的《喻林》, 大規模的匯集了前代隱喻論點與現象,繼往開來的延續古代,堪稱中國古 代隱喻研究之最,也帶動現代隱喻的認知研究(刁生虎,2006)。 2、西方的隱喻定義 西方的隱喻研究源遠流長,可上溯至古希臘的 Aristotle,他認為「人 們必須用隱喻才能表達意涵,因為陌生的詞使人們感覺疑惑,平時的用詞 僅能傳達人們已知的東西,隱喻則使人們把握對新東西的認識(江日瑋, 2007)。隱喻就是把屬於其他事物的意義,轉移給另一事物使用,可以是 借『屬(genus)』作『種(species)』,或借『種』作『屬』,或借『種』作 『種』,或借用類比(analogy)」。此四種類型中,Aristotle 認為最重要的運 作模式為類比,是串連兩事物的關鍵。 此觀點歷久彌新,至今許多學者都視類比為人們理解隱喻的重要途徑。 心理學家 Gentner(1983)在《結構映射:類比的理論架構》即認為,隱 喻的本質就是類比,經由兩個領域(domain)間相似性的比較,表達兩域 疊合後所顯現的意義內容。人類在使用類比時是透過結構映射概念進行的, 從一個領域到另一個領域的認知映射,藉類比找出兩領域彼此間「屬性」 或「關係」的相似性,進而推衍兩域相似特徵的其他可能(周家培,2010), 這些可能性將利於幫助理解主體的新意義。其中,「屬性」指物件本身的 獨立特徵,通常淺顯、具象,相似性易於表面上觀察;「關係」是物件之 間的關係或是關係之間的關係,通常繁複、抽象,須經推論導出相似性(賴 艾如,2003) 。類比的基本公式為「A 是 B 就如同 C 是 D」 ,A 與 B 來自主 體,C 與 D 來自載體,A、B 之間的屬性或關係投射於 C、D 之間的屬性  . 10  .

(23) 或關係,其中 A 對應至 C,B 對應至 D。載體涵蓋了對事物的理解及可想 像的情境脈絡,並將載體欲表達之意象投射至主體所稱述的對象。在投射 過程中,主體和載體會相互影響、互相啟示,此互動表現於隱喻設喻者或 解讀者的認知活動裡,主體邀請認知者(設喻者與解讀者)取捨載體所展 現之內容,建構出適合的情境脈絡來明白主體所描述的對象,這就是 Max Black 所提出「互動論(Interaction theory)」的概念,我們可以觀察出 Black 認為隱喻是一種認知模式,其內容解讀涉及隱喻者與閱聽人所處的 認知情境(鄧育仁、孫式文,2001),因此隱喻的創造在不同認知、文化 背景下,會有著迥然不同的呈現。 在隱喻研究的歷程中,最先對隱喻的認知特徵做明確且具系統性論述 的是 Richards,他認為隱喻是一種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驗用做說明或理解 另一類領域經驗的認知活動,在生活中無所不在,是人的精神活動,一種 思想之間的交流,是情境、場景之間的互相作用(束定芳,2000)。此一 理論下啟了 Lakoff & Johnson,其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是隱 喻研究必提及之經典。書中闡述隱喻是人類在理解與表現抽象概念的主要 機制,其根據一熟悉、具體的事物(載體)來理解和體驗另一陌生、抽象 的事物(主體)。將兩種原本不相干的事物或現象,藉隱喻的運作構成新 的認知關係,成為人類了解新事物、新現象或對已知事物新詮釋的憑依, 甚至延伸出超乎常規思想與言談的創意表現。因此,兩人主張人類日常概 念系統(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所主導的思維、行為活動、人際溝 通、日常生活運作以及種種能被感知的大小事物,基本上都是經由隱喻構 築與定義的,此一觀點即為《Metaphors We Live By》的中心思想-概念 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在概念隱喻的理論中,區分為三 個範疇,分別是方位性隱喻、實體性隱喻與結構性隱喻(Lakoff & Johnson /周世箴譯,2006;蘇以文,2005)。 (1)方位性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 方位性感知是人類的一種基  . 11  .

(24) 本能力,是成長過程中較早透過肉身學習的經驗。以隱喻設喻者的身體經 驗為中心,依據空間、方位的配置-「上-下、前-後、裡-外、深-淺、 遠-近、中心-邊緣」等組合,形成一系列的概念系統,將這些具體的方 位概念投射於複雜難懂的抽象事物上。因多為直覺反應所構建的隱喻,所 以相較於其他兩類淺顯易懂,容易解讀。例如:扶搖直「上」 、物價「下」 跌。 (2)實體性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將抽象的經驗、沒有實體的 概念轉化為有形的實體,人們就能以處理實體物質的經驗,體會這些抽象 的指涉。其又分細為三類: a. 實體與物質隱喻(entity and substance metaphor):人類對實存物的認 知,特別是來自設喻者的身體經驗,構成實體與物質隱喻的概念來源,映 射於抽象事物上,使其成為實體存在的物質。例如:量化抽象概念-完成 論文要「許多耐心」。視頭腦為機器-頭腦無法「運作」。 b. 容器隱喻(container metaphor):人的肉身是通過皮膚表面與外界有所 區隔的,因此人為容器,具備裡、外、邊界的特質。憑據人類是容器的概 念系統,投射於以表層為界限的事物上。例如:將事件、活動、狀況視為 容器-漸「入」佳境、熱戀「中」。 c. 擬人化(personification):隱喻設喻者以人類的特徵、活動方式等行為 表達非人的實體,透過人的型態來傳遞更為廣泛多樣的事物。例如:生命 「欺騙」了我、命運跟我「唱反調」。 (3)結構性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s):相較於單純立基於身體經驗的 方位性與實體性隱喻,更為複雜且建構性高,它廣涵世上所有隱喻概念的 範疇。結構性隱喻奠基於人類生活中對具體人、事、物的感受與體驗,利 用這些具體模式將抽象具象化。 綜觀上列對概念隱喻分類的概述,不難發現人類的肉身經驗對隱喻的 建立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肉身經驗不單是身體的物理現象,更重要的是  . 12  .

(25) 每項經驗都發生在一個個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一脈貫穿於人的肉身經驗 中。在不同文化情境中,會促使人類的意識形態有所差別,所以在表達隱 喻時,大至民族文化,小至社區文化,都會選擇對於各自來說最有效的方 式來傳遞意念(Lakoff & Johnson/周世箴譯,2006)。 (二)隱喻的運作模式 黃慶萱(1975)於《修辭學》定義:凡具備「喻體」 、 「喻依」 ,而「喻 詞」由「是」、「為」等字代替者,稱作「隱喻」。與 Aristotle 主張隱喻由 Tenor、Vehicle 和Ground 三者所組成之論述相似。當我們要了解主體- 「喻體(Tenor)」時,需用載體-「喻依(Vehicle)」的認知概念來映射 (mapping),在載體與主體間用來連接的詞稱為「喻詞(Ground)」。 圖 2-2 隱喻組成 資料來源:江日瑋(2007) 。隱喻類比運用於產品型態設計之研究。朝 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未出版。 1、主體與載體的來源 人的認知系統中,有許多如:時間、情感、觀念等概念,不是過於抽 象籠統難以清晰表述,就是未經人類經驗清楚界定;加上人的想像力天馬 行空,無時無刻都在創新,就必須憑藉人們所熟知之經驗來指稱、組合與 量化它們,易於接收者解讀。Carleton(1995)提出人類的經驗主要分為 五大類,即視覺/光、平衡、運動、結構和方位。 .  . 13  .

(26) (1)視覺/光(vision and light):是一種人類的基本知覺。用以表示意 見、看法、觀點、視角、反思、洞察力、遠見、幻想或事後分析,利用它 們來借代關於人性的想法。 (2)平衡(balance) :表示均等、均勢、公平、兩者之間的平均值,以致 德性。例:balance 可以是心智和感情的穩定;兩個選擇之間的判斷 on balanced(考慮)與 balance of accounts(收支平衡)。 (3)運動(locomotion):表示動作、意圖、變化、進展、移動,或是心 理上的衝動、精神上的發展。例:Go for it(大膽去吧) ;走上啟蒙之路。 (4)結構(structure):實體的形式和形狀、部分和整體、相符、相關或 聯繫、內部與外部和渠道等。 (5)方位(location):以人在室內或室外表示,可指發展階段、心理或 精神狀態、社會地位或作用、一段時間的階段等。例:處於尷尬的處境。 以上人類五大經驗總稱為「具體的組成意念(Concrete Organizing Notions)」,人們可以觀察、指稱、測量它們的意義,其不僅是感覺經驗 的基礎,也是人類組織概念系統有利的依據。在隱喻建立之際,須憑藉對 概念系統全盤性的瞭解,挑選適當的載體應用,若選擇有所偏頗,將無法 精準傳達正確意念。再者,欲詳盡描述主體的完整狀態,單憑一則隱喻是 不夠的,因為隱喻依靠載體的部分特質去理解主體的類似特徵,其餘相異 之處會被忽略與隱蔽。所以多則隱喻的共同使用,各自聚焦於主體的不同 面向,對主體有整體相合性的理解(Lakoff & Johnson/周世箴譯,2006)。 2、隱喻的「映射(mapping)」機制 Lakoff(1993)主張隱喻能註釋為一個載體至主體的映射。映射一詞原 屬數學的專業術語,其後被用於解釋隱喻過程中兩個概念域(主體與載體) 之間關係特徵的概念對應(conceptual correspondences) ,載體的概念特徵 映至主體上,使兩域間呈系統對應(Kövecses,2002)。概念特徵在映射  . 14  .

(27) 時,暫時離開原載體的所屬位置,來到主體的相對位置,進行隱喻間相對 應的映射職能。它不會使概念特徵產生空間位置的變動,僅為認知主體的 某種經驗過程(劉宇紅,2011) 。Lakoff、Kövecses 與 Ortony(1993)皆進 一步以「愛情是一段旅程(Love is a journey.)」為例,解釋由載體「旅程」 概念域至主體「愛情」概念域的映射過程。旅程中的概念性實體(conceptual entities)與愛情的概念性實體成系統化對應,如:旅行者對應於愛人,旅 程的目的地映至相愛的共同目標,旅行所覆蓋的距離對應到愛情的發展進 度,旅程中遭遇的障礙映於戀愛中碰到的難題等(如表 2-1) 。多數學者認 為此對應系統的成立,兩域間須事先存在相似點才能實行,但並非絕對, Kövecses (2002)認為戀愛概念域在映射建構前並沒有與旅行有關的意義, 是透過運用旅程概念域的特定結構,才能提供解釋戀愛概念域中的旅行意 義,這樣看來,映射也具有「創造」的功能。 表 2-1 「戀愛是一段旅程」的映射對應組合 載體:旅程                                                             主體:愛情 旅行者 è                           愛人 乘載工具 è                           愛情本身的關係 旅程 è 愛情關係中的事件 所覆蓋的距離 è 所取得的進展 遇到的障礙 è 經歷的困難 抉擇往哪條路走 è 選擇該做什麼 旅程的目的地 è 愛情關係中的目標 . 資料來源:Kövecses(2002) 。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Oxford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隱喻映射的「創造」力量在 Lakoff & Turner(1989)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書中有歸納出五點: (1)結構的力量(the power of structure):隱喻映射讓我們理解一個概 念結構的傳遞,不能獨立於隱喻外,需依附著隱喻思維。如:在人日常生  . 15  .

(28) 活中, 「死亡」是必經之路。我們通常將「死亡」理解為「離開」 ,接著能 自然地聯想到「下一段旅程即將開始」的認知。就像在「愛情是一段旅程」 的隱喻中,死亡雖為戀愛的終點,卻也是開啟另一段戀情的起點。這就是 我們憑藉經驗感知建構對死亡的理解,以概念間結構映射出最終的意義。 (2)選擇的力量(the power of options) :概念基模(schemas-人類的認 知結構) ,普遍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中,其需涵蓋該範疇內所有可能的例子。 綜觀生活中符合此範疇的例子甚多,因而依憑情境脈絡及概念網絡做出最 佳選擇。在選擇時,一般分為上位層次、基本層次與下位層次。例如「愛 情是一段旅程」為上位層次;基本層次為「旅程」基模中組件搭配的選擇, 包括旅程要不要有一輛車、一位嚮導、同伴、規劃等;下位層次以基本層 次所選擇的概念,做更具體細微的選擇,像是選擇什麼廠牌的車款、選擇 何種個性的同伴等。諸如上述豐富的選擇,能激發主體的更多新穎見解。 (3)推論的力量(the power of reason):隱喻允許我們從載體借用推理 模式於主體的推論上。舉例來說,在「愛情是一段旅程」的隱喻裡,有利 的推理工具是要先明瞭旅程的概念,再來映射主體。假設在旅途中,旅行 者在規劃目的地時,會評估本身對目的地的愛好程度。同樣地,當戀人在 計畫愛情關係的最終目標時,依載體的概念推導出:彼此相愛就結婚、不 愛就分手的解釋。 (4)評估的力量(the power of evaluation):當概念基模由載體映射至主 體時,我們不僅將實體(entities)與結構(structure)輸入主體,也把對 載體的實體評估一併傳輸。比方,當使用「死路」來隱喻愛情關係遇到困 境時,我們通常抱持負面態度視為毫無進展以至倒退的狀態,並不會評估 為安全穩定的象徵。 (5)存在的力量(the power of being here):隱喻是我們日常生活中表達 的利器,它自然而然的湧現在我們的思想裡,使用起來毫不費力、完全不 猶豫。隱喻的存在力量足以掌控人的思維方式。  . 16  .

(29) 於知曉映射的外在創造力量後,接應深入探索映射內在機制的內涵。 隱喻是把關於載體的見解映射到主體的概念上,特徵化兩域的認知對應 (epistemic correspondences)。其進程中,Lakoff & Turner(1989)認為 映射是由以下四個部分組成: (1)載體的要素槽(slots)被映射到主體的要素槽:如例所示, 旅程(載 體)的要素槽被映射到愛情(主體)的要素槽,使旅行概念系統中的構成 要素映射至愛情域中,了解愛情事件構成的要素,進而創造愛情要素槽的 特徵到愛情域中。 (2)載體的關係(Relations)被映射到主體的關係:如例所示,以一個 旅行者到達目的地,中間所遇到的事情,映射於愛人對於實現愛情關係的 最終目標,過程的際遇。所以載體旅行者與目的地之間的關係映射至主體 戀人與最終目標的關係,達到主體關係意義的解釋。 (3)載體的屬性(Properties)被映射到主體的屬性:如例所示,旅行者 的長處和弱點,會影響旅程中的選擇與障礙處理等方式,映射到愛人雙方 的個性優勢和缺點,會影響戀愛進行中的相處與解決問題等方法。 (4)載體的知識(Knowledge)被映射到主體的知識:當人們擁有一個領 域的知識時,就能推論出關於該域的概念。當某域作為一個隱喻映射的載 體時,在載體中的推理模式就會映射到主體。例:如果旅行者走進死胡同, 失去原有的方向,因此不得不尋找另一條路線,就如同戀人關係觸礁,丟 失了愛情相處的和諧,就必須面臨愛情關係中其他模式的抉擇。 由上述所知,映射是兩域間概念的對應,是具方向性(載體映至主體) 且有所取捨,經由載體的認知結構,包括要素槽、關係、屬性與知識的理 解,構成主體的認知,這就是 Lakoff & Johnson「概念系統中跨領域映射 (cross-domain mapping in the conceptual system)」的概念。跨領域映射 不是恣意的,也非事先存在的,是遵循「不變性原理(invariance principle)」 建立的對應關係。Lakoff(1993)定義不變性原理: 「隱喻的映射需保留主  . 17  .

(30) 體中的概念基模(schema)且與主體的固有結構一致。如於容器基模 (container schema)的結構中,內在映射至內在、外部映射至外部;路徑 基模(path-schemas)中,來源映於來源、目標映於目標,以此類推。因 此原理始於載體的基模,終於主體的概念建構。」由此可知,兩域間的概 念基模需於映射時保持一致且不具衝突,也就是我們用載體來表徵時,映 射不能破壞主體固有的本質與結構,要確保與載體的概念基模相當。因而, 對應時自然會形成保護主體的既有特性,捨去載體中不適合之對應特徵的 機制(林志煒,2005)。 範例「戀愛是一段旅程」的映射是一種跨領域對應的固定形式,其概 念基模是人類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的認知,在人的概念系統上根深蒂固的 存在,不知不覺的表現於我們的思想與語言的表述上,其為一般約定成俗 的(conventional)映射,稱常規隱喻(conventional metaphors)。除此 類型的映射外,隱喻還有另一類型-「意象隱喻(image metaphors)」的 意象映射。其透過人類心理對概念的意象化,建構意象基模,同樣通過兩 意象基模的對應,將載體的心理意象映至主體的心理意象,進而產生不同 於概念映射的創新、獨特表現(楊晨輝,2002)。 3、創新性的隱喻運作 Lakoff & Johnson(1980)論述:意象隱喻(image metaphors)的載 體範疇跳脫一般人的常規概念系統,運用標新領異、鮮為人知的視點映射 至主體。其仍屬於概念層次結構的跨領域映射,只是它採取有趣的方式與 概念隱喻互動。Lakoff(1987)歸納出意象隱喻與常規隱喻的相異之處。 即為: (1)意象隱喻是一次性的映射(one-shot mapping),其不屬常規的基本 認知範疇,僅映射單次,不會重複循環的描繪,因其意象僅適用於一個隱 喻,一旦離開,此意象隱喻即不存在。  . 18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利用 determinant 我 們可以判斷一個 square matrix 是否為 invertible, 也可幫助我們找到一個 invertible matrix 的 inverse, 甚至將聯立方成組的解寫下.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