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根據方淑華、林雪芳(2004),國際青年旅遊人口佔全球旅客量的一大 部分,台灣也把 2004 訂為台灣觀光年,推動觀光產業;另外,不少國家也 把招收留學生視為一種重要產業,於是我國政府亦開始致力推動國際教育;

再加上台灣的國際地位處境特殊,更可藉由民間的教育產業,提升國際對台 灣的認識。因此,由民間推動的留學、遊學、以及交換制度,正可大有作為。

由扶輪社引進的 YEP 計畫,正是一個可供借鏡的例子。藉由了解此制 度在台實施的情形,以及其華語文課程及文化課程的推廣,可供有志之士推 動青少年國際交換制度之參考。因此,本章除了將 YEP 計畫的運作流程,

以圖六-1 標示之,以方便讀者窺知 YEP 的運作流程。另外,也將總結 YEP 的優點及可修改之處,以及本研究之結果、限制、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第一節 YEP 計畫之優點及可修改之處

第六章已分別針對 YEP 計畫中的各項因素,探討學生的需求。而對於整 個 YEP 計畫的優缺點,亦設計成開放式題目,放在問卷的最後,由學生自 由填答,並彙整如下。至於更詳細的內容請見附錄。

一、YEP 計畫之優點

表 六-1 YEP 計畫之優點

排名 優點內容 次數

1 結交不同國家的朋友 認識其他 YEP 學生 19 2 台灣(中華)文化 台灣生活 文化差異 探索新事物 12

3 中文課 文化課(可以學以致用) 課程豐富 9

4 結交台灣朋友 7

5 扶輪社 3

6 寄宿家庭 2

7 老師 2

8 環島旅行 2

9 活動多 1

10 台北生活 1

11 不予置評 1

12 台灣尚未準備好接待外國青少年 1

(2)

由表六-1 發現,學生認為 YEP 制度的前幾項優點為:

1、能結交不同國家的朋友(包括 YEP 朋友及台灣朋友)。

2、認識台灣(中華)文化及生活,探索新事物。

3、中文課、文化課的課程豐富,可以學以致用。

由上述結果看來,台灣 YEP 計畫已達到其設計的原始用意─文化交流。

但台灣的 YEP 計畫,不僅促成了接待學生與台灣社會的交流,更始料未及 的是促成了 YEP 學生的內部交流,形成了一個十分緊密的同儕團體。根據 扶輪社表示,這種現象可說是台灣特有的。因為在其他幅員廣大的國家,外 籍生到了當地,因為居住地區分散,不見得有方便的大眾運輸工具,也沒有 集中的語言課及文化課,自然不可能時常見面、互通聲息。不過這也可印證 了青少年尋求同儕團體支持的理論,也表現出外籍生尋求社會性支持的一 面。

另外,華語課程與文化課程也是一大優勢,台灣不但傳承了中國精緻的 文化遺產,亦有獨特的本土文化資產,豐富了台灣的文化面貌,是推動遊學 課程的一大利器。

二、YEP 計畫未來可加強之處

表 六-2 YEP 計畫未來可加強之處

排名 缺點 建議內容 次數 1 課程太多 活動太多 競賽太多 例會太多 12 2 文化課宜規劃嚴謹 9 2 太注重學中文的學習及成效 9 2 扶輪社不了解學生所需 應用學生意見 9 3 接待學校無適當課程 應視學生年齡提供高中或大學

的課程 8

3 缺少與台灣人 高中同學直接互動的自由時間或經驗 8

(3)

5 勿施以威嚇語氣 對學生要求高 造成壓力 5

6 增加中文課 4

7 忽略「文化交換」層面,太注重單向「台灣文化輸出」 3 7 宜控制與其他外籍生的相處時間 3 7 零用金應根據距校遠近而調整 3

8 多一點旅行 2

8 應視文化差異調整交換學生守則 2 8 尊重文化差異 2 9 需要與 YEP 學生相處 1 9 中文班班級人數減低 1 9 想學台灣的政治和時事 1 9 安排非計畫內的人員為顧問 1 9 老師最好會說英語 1 9 應有較多選擇性 1

由表六-2 可看出學生對於 YEP 制度的建議,意見紛歧。其中較值得注 意的是:

1、由於學制的不同,導致感覺課程、競賽太多。

2、文化課規劃不夠嚴謹。

3、過於注重華語的學習及成效。

4、接待學校缺乏給外籍生的課程。

5、缺少與台灣人的自由互動時間或經驗。

6、不夠信賴學生,視學生如小孩。

由上述結果看來,可以反映幾個問題:

(一)學制與課程方面

優點有時也是缺點。如前所述,有的學生會認為台灣的學制加上台灣 YEP 特有的華語課及文化課,課程十分豐富;相對地,也有人認為這樣的 行程過於飽和,而使得學生能夠在課後自由探索台灣社會文化的時間減少。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華語課程上。扶輪社為每位學生編列兩萬元的經費用

於華語學習,希冀學生能把握難得的機會盡力求學,但對學生而言,期待卻

(4)

變成了壓力。

另外,國外的高中課程通常在下午一點至三點放學,外籍生若是目標語 不夠流利者,可利用下午的時間進修目標語。但是台灣的高中課程是由早上 八點至下午四點或五點,外籍生放學後已沒有時間進修語文,若是學校也沒 有為其安排適當的課程,卻要其隨班上課,對學生而言,不啻浪費時間。

(二)國情文化方面

在東方社會,儒家倫常觀念濃厚,希望年輕者聽從年長者,個人要遵從 社會規範;但西方社會,卻是個人主義盛行,尊重個人決定。觀念的不同,

導致學生覺得約束太多。

第二節、研究結論

一、研究假設結果

本研究提出三項假設,研究結果顯示:

1、學生的性別與華語文技能無顯著差異。

2、學生的華語文技能與接待家庭達顯著相關。

3、學生的學習態度與接待學校亦呈現顯著相關。

學生的性別與華語文技能無顯著差異,筆者推測是與其學生身分有關,

以致於社會對其敵意減少,不至於因性別產生差異。

而「接待家庭」與「接待學校」是影響學生華語文學習的重要因素,以

及其他變項未呈顯著相關,筆者以為均是跟接待學生接觸環境的時間長短有

關。由於接待學生最主要的生活環境就是接待家庭與接待學校,華語課程與

文化課程只是其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見表六 -3),故對其影響力有限。

(5)

表 六 -3 YEP 學生作息表

星期 課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週一 接待學校 華語課

週二 接待學校 接待學校

週三 文化課 接待學校

週四 接待學校 華語課

週五 接待學校

週六 接待家庭 社會環境

週日 接待家庭 社會環境

二、統計暨訪談結果

另外,本研究藉由統計結果及訪談、觀察,歸納出學生對於「接待學校」 、

「接待家庭」 、 「華語文課程」、 「文化課程」的需求如下:

(一)華語文課程

由於扶輪社的宣導,學生選擇台灣為交換國家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可 學習華語文」 。學生普遍認為華語文課程對其有幫助,但教材內容不敷所需,

必須時常補充課外資料,若要編寫教材,以「自我介紹、問路、買東西、餐 廳實境、搭乘交通工具、交友、生病、拒絕語、問候語、生活作息說明、個 人興趣、感情問題」等內容為主。上課地點以在大學附設的語文中心為佳,

每週上課三天、每次 2 小時;希望能按程度分班,班級人數維持在每班 5∼

7 人左右;課程內容以交際溝通為主,以發展聽說技能,勿以評量施壓。華 語文教師的專業程度受到肯定,但可再加強「班級經營」之技巧。

(二)文化課程

文化課程每週三上午上課,以介紹中華傳統文化為主,動靜皆有、易懂

易學,且能讓人了解台灣文化,但課程內容稍嫌不夠嚴謹。而學生喜愛的文

化課程依序為:中國功夫、茶道及茶之旅、參觀偶戲館、參觀台灣博物館及

和平公園、民族舞蹈(原住民舞蹈)、參觀祭孔大典及孔廟、剪紙、中華烹

(6)

飪、水墨畫、中華養生美學、民俗技藝、參觀陶瓷、木雕手工藝、捏麵人、

參觀水晶博物館等。

(三)接待家庭

普遍而言,學生對於接待家庭的評價頗高。其評價由高至低依序為:接 待家庭關心外籍生,常常使用華語文與外籍生交談,對外籍生不存偏見、相 處融洽,生活習慣不會對外籍生造成影響、環境適合接待外籍生、對外籍生 的規定合理。

積極的接待家庭會應用各種方法,幫助接待學生增進華語文技能。如:

字卡提示法、溝通交際法、媒體教學法、幫助學生修改演講稿及例會報告內 容、鼓勵其參加學校活動及社區活動,並與接待學校、扶輪社保持密切聯繫。

(四)接待學校

學生對於接待學校較滿意的只有兩項:硬體設備及與台灣同學相處融 洽。其餘對於學校的規定、是否有輔導人員輔導心理及課業,以及設計 IEP 課程方面,平均數都偏低,這主要是因為學校「經費」及「人手」不足所致。

較有經驗積極的學校,會固定撥出人員輔導學生,除了為接待學生編定 共同課程之外,亦會針對個人編定 IEP 課程,並結合校內教師、志工資源,

為其上課。亦積極鼓勵接待學生與台灣同學以社團、合作型任務、語言交換

或課業輔導的型式交流。

(7)

委託 安置

反應需求

溝通

篩選 照顧

諮詢

接待

參加例會、報告 委

授課

配合

授課

圖 六-1 YEP 計畫運作流程圖 扶輪社

•執行 YEP

•尋找資源

•接洽學校

•接洽家庭

•舉辦研習

•交換學生

•提撥經費

•成立 ROTEX

(歸國學生 聯誼會)

接待學校

•安排師資

•規劃課程

•生活輔導

•尋找師資

•社團活動

接待家庭

•提供早晚餐

•提供住宿

•社區資源

•生活輔導

華語文課程

•課室教學

•課外教學

文化課程

•傳統文化

•跨文化教學 語文中心

•提供師資

•規劃課程

•提供教材

接待學生

•遵守 YEP 規定

•適應文化

•語言學習

•文化交流

華語輸出

•課堂對話

•社區互動

•演講比賽

•華語文測 驗

專家

•提供

課程

(8)

第三節 對於 YEP 計畫之建議

YEP 計畫在台實施已屆十三年,來台人數逐年增加,但承辦人員、接 待學校、接待家庭卻時常因交接而變動,因此,本研究以問卷調查交換學生 對華語課程、文化課程、接待學校、接待家庭等看法,期使藉由結果分析,

了解學生的需求,提出建議,以減少相關人員的摸索銜接時間,並提高交換 學生的滿意度。

藉由上述問卷結果及訪談內容之分析,我們看到了台灣 YEP 制度十年 來實施的成果,也由於「華語文教學」是台灣 YEP 的一項特色,為期使台 灣 YEP 的制度更加完善,筆者就行政單位、接待學校、接待家庭、課程規 劃、學生本人等各方面,提出建議如下。

一、 行政單位

(一)加強 YEP 的宣導

筆者是因為個人服務的高中接待了一名外籍生以後,始得知 YEP 計畫 的訊息。經詢問校內學生,其對於 YEP 計畫也不是十分熟悉。因此,筆者 以為在這方面的宣導可以再加強。除了印行文宣之外,還可安排接待學生、

歸國的派遣學生或是接待學校的師長,現身說法,進行校際交流。另外,扶 輪社每年皆為接待學生舉辦演講比賽,今年 (2006-2007 年)還擴大規模,至 專業電台錄音播出,增加曝光率。另外,也可藉由教育博覽會,提升知名度。

(二)委託專業單位擬定配套措施,制定遊學課程

扶輪社以一個民間單位的力量,執行 YEP 計畫,使來台交換學生人數 日漸增多,實屬難能可貴。但時因承辦人員交接而變動,因此,不妨委託專 業單位,進行規劃,較為省時省力。

以「華語文課程」而言,目前已委託享譽國際的台灣師大國語教學中心

(9)

心,仿照遊學課程統籌規劃,並可進行績效評估,以提升學習成效。甚至可 以規劃全套的遊學課程(即包括日間學校的課程),讓無法全面制定 IEP 計 畫的接待學校,至少有一個參詢依據,以減少校方規劃課程的摸索時間。

(三)增強接待學校的校際交流

由於每個學校的資源不同,各有發展特色,因此,給予接待學生的課程 也因校而異;另外,每個學校所碰到的接待學生問題,也不盡相同。新手上 路的學校該如何因應?筆者以為不妨尋求政府相關部會的贊助,舉辦研討會 或座談會,邀集各高中職學校參與,藉此,可讓相關單位了解各校的困難及 解決之道,也讓有心於提升校內國際教育的學校,有一個心得分享、校際交 流的機會。

(四)提供學生相關研習或講座

扶輪社設有諮詢輔導人員,可供接待學生諮商,但學生仍是難免有文化 適應及語言障礙的問題。建議扶輪社可在接待學生正式開學之前,仿照國外 學校盛行的「 orientation」,舉辦講座,給予學生相關資訊,予以心理建設,

減少文化衝擊。或是設置語言輔導老師,給予語言及文化上的引領。

二、 接待學校

(一)加強行政人員國際教育的理念

接待外籍生使得站在第一線的高中職教師及行政人員,驟然增加了工作 負荷,他們不但要負責本地生的業務,還要為校內少數的外籍生服務。但這 是一條必然發展的道路。投身教育界超過三十年的錦和高中吳校長認為, 「現 行升學至上的教育制度,已經讓莘莘學子的眼界越來越窄……國際教育的重 點不只是英文流利,更重要的是視野與胸襟。」(刁曼蓬, 2004)錦和高中 的師長也感嘆部分接待學生學中文都比本地生認真,因為他們知道這有助於 他們未來的生涯發展。

有鑑於此,學校應該推廣國際教育的認知,藉由引進外籍生,刺激師生

打開國際視野。但建議校方,可藉由減課、行政敘獎、職務加給等方法,給

予相關人員獎勵,提高人員的參與度。

(10)

(二)尋求各處室的合作

接待學生不應只是由導師負責,而應該藉由朝會等公開場合,讓全校師 生認識外籍生;並可仿照萬芳高中的作法,以自我介紹、送公文等活動,讓 接待學生至各處室報到,以後各處室也可請外籍生幫忙學校事務。如此一 來,學生有機會聆聽不同的口音,並增加社會化的經驗。學校各處室亦不至 於有事不關己的心態

(三)結合各方資源,進行教學與輔導

校方可請學有專精的各科教師,教導學生專業知識;本地生、行政人員、

工友、義工媽媽,也都可和接待學生進行中文對話,提升接待學生的中文程 度;也可請本地生擔任小天使或是小輔導老師,利用同儕力量,幫助學習。

這些都是校方可多利用的社會資源,不花太多經費且雙方受惠。但建議最好 能夠設置專職的輔導諮商及課業輔導人員,即時給予接待學生情緒上、訊息 及陪伴上的支持。

(四)制定 IEP 課程

由於有一些課程,是接待學生短期之內無法跟上程度的,如:國文課的 古文教學,這時就必須將學生抽離原班,另作安排。建議校方可委請實習教 師等,針對學生的興趣及未來就學的需求,規劃適切的 IEP 課程,並請有空 堂的教師,輪流抽空給予指導,以免某一教師負擔過重。

(五)加強對本國學生的跨文化教育

對於不能出國留學的本地生而言,外籍生的到來,正是「跨文化」教育

的活生生的教材。錦和高中的老師表示,外籍學生剛來時不諳中文,迫使本

地生不得不克服心理障礙,開口說英文,這種態度的改變,就是文化交流所

帶來的影響。而萬芳高中的老師也說,社經地位較低、從小沒有機會上美語

班的本地生,也因此有了機會可以和「真正的外國人」產生互動,並了解彼

此的想法。因此,校方可藉由各種活動(如:社會課的國家介紹、第二外語

(11)

三、 接待家庭

(一)建立接待家庭資源網,加強輔導功能

由於每一外籍生必須由三個家庭來接待,再加上接待學生逐年增加,因 此接待家庭的需求量不小,且其中必然有不少新手家庭。故建議除了參加接 待家庭研習會外,以及諮詢扶輪社的顧問外,還可建立接待家庭網,分享輔 導經驗。並且可針對不同國家的民情風俗,集結成冊,供接待家庭參考。

(二)運用社區資源

接待家庭可藉由社區活動,擴大學生的學習來源。例如:倒垃圾、參加 教會活動、中秋節及端午節里民活動等;也可請學生回饋社區,例如:至當 地圖書館參加說故事活動等。

四、 華語文課程

(一)由語言中心確立行政作業系統

YEP 的華語文課程是委由台灣師大國語中心執行,包括師資聘請、出 缺席紀錄、成績製作、結業證書的製作等。但語言中心囿於人力,未能針對 YEP 計畫確立作業流程,加上華語教師時常更迭,以致造成中心與教師之 間的聯繫時常出現落差。筆者建議語言中心及早建立一套標準的作業流程,

包括行事曆發放、課程進度、評量方法等,以及暢通的溝通管道,定時與教 師們開會,以減少歷屆摸索的不便。

(二)建立教學資源網,妥善規劃課程

林雪芳(1999)為了解商業華語短期密集課程的設計原則,綜合檢視了 六種語言課程設計相關的模式,並歸納出語言教學課程之六項共通要素為:

課程目標、學習者需求分析、教材、教學者的角色、教與學的活動、評鑑。

建議語言中心建立教學資源平台,鼓勵歷屆華語教師分享教案、教具、補充 資料、教學經驗等,語言中心可藉此教師的回饋,規劃出較為理想的華語文 課程以及評量方法。

(三)課程宜彈性活潑、溝通交際為主

(12)

由研究結果得知,學生覺得教材所學有限,需補充許多課外資料。另外,

學生至下學期也漸漸顯現不同的需求,且下學期能力分班以後,學生的語文 程度差距越來越明顯。因此,建議華語文課程可以教材為綱,但以溝通交際 為主, 「聽說為主、讀寫為輔」 ,並適時輔以校外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意願。

五、 文化課程

如前所述,接待學生不喜歡同學過於關心他的隱私;接待媽媽覺得接待 學生講話過於直接;這些都是隱性的文化衝突,卻又不是可以獨立出來教導 的一門學科,筆者建議將此可放進「文化課程」中進行。亦即,文化課程應 該同時包括「傳統文化」與「文化因素」的教導,而文化因素正是「跨文化」

教育的因子。比如說:東西方的國情觀念有何不同(西方開放、東方圓融)

等等,這將有助於學生減少文化適應的時間。

六、 接待學生

(一)加強留學前的跨文化及語言認知

台灣扶輪社在派遣學生出國前,會加強台灣文化的介紹及學習,以利國 民外交;至於語言的部分則由學生自己自費學習。而在國外,有些學校會在 交換學生出國前,給予行前講習,給予必要的資訊,以協助學生減低焦慮。

Van Amelsvoort(2007)認為行前講習應該包括三個部分:期待與文化認知

( culture awareness)訓練、語言的準備、法律資訊及表格填答。學生若想

迅速拉近與目標語社會的距離,不妨帶一些私人物品或家庭相片,做為自我

介紹的一部份;另外也應準備在接待家庭及接待學校的常用字彙。如此, 「不

但可以減少學習上的困擾,亦可提升即將面臨的建立社交關係的能力。」 (曾

秋蘭,2004,p.168)

(13)

我設限,窄化自己的學習機會,影響人際關係的拓展。」因此,筆者建議學 生應自我心理建設,抱持著「開放交流」的心態,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才 不枉異地交流的初衷。

(三)主動尋求社會支持

Sarson 等人(1987)的研究指出,擁有社會支持者在個人特質上有較高 的自尊、自我價值感強、對自己的能力較肯定,並較能夠主宰自己的情緒。

反之,缺乏社會支持者則較容易感到寂寞、具憂鬱傾向、較神經質(易出現 神經症狀)、較具敵意、亦怒即有較強的攻擊傾向。建議學生在文化適應、

課業、人際溝通出現問題時,可主動與扶輪社顧問、接待學校師長、接待家 庭或是同儕傾訴,以迅速解決問題。

第四節 研究之限制

本論文基於客觀條件之限制,尚有未盡理想之處,列之於下;並將對後 續研究之建議一併敘述如下。

一、 樣本群有限

因來台的交換學生多半就讀與大學或研究所,甚少是就讀於高中職的青 少年。因此本論文所能找到的樣本群較少,也很難推論至其他學校的外國學 生團體。

二、 人力有限

因筆者為全職工作者,時間及人力有限,故無法做到以下事項,如:

(一)訪談所有的接待家庭與接待學校,做到更平衡的解釋與分析。

(二)個別訪談 YEP 學生,聽到更多學生的聲音及想法,以更深入地了解 其不同的學習動機(工具型、綜合型或是缺乏動機)、困難、學習方 法、需求等。

(三)長期追蹤學生的語文進步情形。

(14)

第五節 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加強量表的制定

由於之前來台灣學習的青少年國際交換學生甚少,因此並未有人針對這 種團體,發展出有信效度的量表。今後若能發展出相關量表,必能更有效了 解其語言學習、課程發展、生活適應等實際需求,進而有效發展相關課程及 輔導系統,並逐年追蹤調查,成為長期研究計畫。

另外,亦可針對接待學校及接待家庭,分別發展量表,作為學生需求之 補充,使得 YEP 計畫能夠發展得更完善,並可做為其他遊學團體之參考。

二、擴大研究範圍

因人力及物力方面的限制,本論文只研究了北部地區接受集中式華語課 程 YEP 學生的華語學習情形,樣本有限,也無法將結果推論至中南部沒有接 受集中式華語課程的 YEP 學生。建議以後可擴大研究範圍至全台灣的 YEP 學生,並可做實驗組、對照組之研究。

三、增加研究變項

本論文主要就性別、華語教師、接待學校、接待家庭等數個變項進行分 析,了解其語文技能與學習態度之關係與差異。但其實影響其表現者,應尚 有其他因素,如:學習動機、期望、學習方法等,因此,建議後續研究可以 納入上述變項,以探討其與語文技能間的關係。

四、可做長期追蹤調查

本論文的問卷調查只在下學期的四月份實施了一次,所得資訊有限。建

(15)

五、可做行動研究調查

由於學生的語言技能和態度均受接待家庭、接待學校及華語教師的影 響,故建議可以這三個團體為本,進行行動研究,藉此對照學生的改變情形,

作為相關人員的參考。

六、可做個案調查,重視個別化的需求

本論文以問卷調查法蒐集學生的資料,而獲致一般性的結果,另外再藉

由對華語教師、接待學校的行政人員及接待家長的訪談,獲致較深入的闡

述。因此,本論文並未針對某一洲或某一國籍的學生,進行個案研究,或是

對比分析。因此,若能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質性的研究探討,將能更確實

了解其需求,做出更為適切的教學及輔導協助。

數據

表 六 -3 YEP 學生作息表  星期    課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週一 接待學校  華語課  週二 接待學校  接待學校  週三 文化課  接待學校  週四 接待學校  華語課  週五 接待學校  週六 接待家庭 社會環境  週日 接待家庭 社會環境  二、統計暨訪談結果  另外,本研究藉由統計結果及訪談、觀察,歸納出學生對於「接待學校」 、 「接待家庭」 、 「華語文課程」、 「文化課程」的需求如下: (一)華語文課程  由於扶輪社的宣導,學生選擇台灣為交換國家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學士班學生須於畢業前(建議在大三結束前)修 習並通過「社會服務學習課程」(學系服務學習課

教育局的課程文件《為智障學生而設的中國 語文建議學習重點(小一至中三)》 (香 港課程發展議會,

本計劃的目的是透過 發展具校本特 色的語文課程,以加強學生在文學 和中華文化的學習。學校可善用課 程提供的「建議篇章」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中國語文課程為各學習階 段提供「建議篇章」, 推薦 適合學生程度的文言經典作 品。. 教師可按學校情況,靈 活地把「建議篇章」融入課

STEM 教育課程領導學習社群 參與者 每所參與學校的核心教師團隊成員 每所參與學校的 2-3名課程領導

建議多協助學生進 行運用工具實作的 機會,亦可嘗試將 部分概念以圖像化 (如流程圖、太陽 圖等)的形式呈現

課程內容 教學指引 活動建議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