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 -以花蓮縣拔仔庄社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 -以花蓮縣拔仔庄社區為例"

Copied!
2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 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侯松茂 樓邦儒 先生

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 -以花蓮縣拔仔庄社區為例

研究生:鍾瑞騰 撰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2)
(3)
(4)

謝 誌

回首二年前有幸進入國立臺東大學進修,一圓繼續充實夢想,的 確是人生難得的經歷,讀書、工作、家庭、社區,雖然忙碌但充實,

在畢業時刻,除豐收的喜悅之外,尚有許多的感謝與不捨。

本論文得以順利付梓,首先感謝的是指導教授侯松茂與樓邦儒兩 位老師,這兩年來細心的指導與教誨,使得本論文能順利完成,師恩 浩瀚,永銘於心。此外,口試委員孫本初教授,對於本論文句斟字酌,

提供許多寶貴的建議,使本論文更臻完備,謹獻上最深的敬意與謝意。

在學期間及論文研究過程中,感謝方志鵬亦師亦友之意見與協助 順利完成本文;更感謝拔仔庄社區伙伴們在百忙中接受訪談,寫作過 程提供寶貴意見。同窗好友慶榮、建和、協昌、李來、楓霖、逸創等 在課堂上與生活中的諸多協助;進修期間辦公室盧新榮主教支持與同 仁的加油、打氣,論文寫作過程中淑文在電腦的協助與鼓勵在此亦致 上十二萬分的謝意。

更要感謝我的雙親,以及賢妻秀菊,謝謝您們在我進修期間所給 予的支持與鼓舞,由於您們對家淇、韻如、夢緣女兒們細心的照顧,

小兒志杰陪伴,才能使我無後顧之憂,順利完成碩士學業,將這榮耀 與喜悅,獻給我最敬愛的家人。

謹在此向關心我的親朋好友、社區夥伴、兄弟及具有革命情感的 公事所第一屆同學共寫歷史,謝謝大家。

鍾瑞騰 謹誌 2007 年 1 月

(5)

社區總體營造之個案研究 -以花蓮縣拔仔庄社區為例

作者:鍾瑞騰

國立台東大學 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公共事務管理在職專班

摘 要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 1993 年 12 月,首度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和 政策計畫,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念,來作 為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強調的是一種由下而上,社區自主,居民參與的制 度。經 13 年來政府大力推行「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推動下,許多社區志工及專 業人士的努力參與、執行,普遍深入台灣的各地區與角落,廣獲官學各界的迴響。

本研究蒐集有關社區總體營造的論文、相關書籍、期刊、剪報等資料,作文 獻探討回顧,並以質性訪談搭配問卷方式以花蓮縣拔仔庄社區人員為訪談及問卷 對象,計訪談 7 位社區重要人員,問卷回收 67 份,相關資料經探討分析如下:

在社區意識方面,社造就是一種轉變人心的造人工作,社造的推動讓居民覺得是 好的、需要的,促使社區的居民互動增加、情感得以連結、對環境更重視,人與人的距 離更加拉近。透過社造活動在拔仔庄的進行,讓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的確促使社區居 民的心彼此又能再次凝聚再一起。

社區文化產業方面,社造執行的過程中,除讓社區的知名度打開,增加社區的人 潮,居民對城隍文化祭與鼓王爭霸有很深的盼望與期許,如何經由這兩個主軸的推動,

建立社區的品牌與週邊商品,進而帶動社區的觀光產業經濟,應該是推動群責無旁貸的 工作。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對拔仔庄社區總體營造工作、相關推動群,提出建言。

關鍵詞:社區營造、社區意識、文化產業

(6)

The Case Study of Ba-Chih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in Hualien, Taiwan

Advisor: Professor Sung-Mao Hou Tang-Ju Lou Author: Rui-Teng Zhong

Institute of Regional and Policy Development,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Keywords: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Sense of Community, Cultural Industry, Ba-Chih Village

At December of 1993, the Council for Cultural Affairs of Taiwan firstly mentioned the concepts of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to guide the policy and administrative action of community’s and cultural affairs. Through 13 years, the Taiwan governments followed out the policy of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involved by many volunteers and professionals, the movement of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made the echo everywhere.

This case study was based on Ba-Chih Village. The literature review was

developed by discussion of thesis, books, journal articles and newspaper clipping. Data collection was used interview and questionnaire. Seven key-persons was interviewed, 67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analysed. Afte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the conclusion was address:

1. Sense of community.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can change people’s mind and let residents feel it good and needed. It made residents increasing interaction,

connecting emotion, and mor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 clos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Through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on Ba-Chih Village, this study indicated the residents’ attention and behavior make together each other.

2. Community culture industry.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on Ba-Chih Village, it made the Ba-Chih Village more famous, attracted more visitors.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e residents had deeply hope and expectation for Cheng-Huang Culture and Annual Drum Activity. Rely on two axes, this study suggested to establish community’s brand and develop products by community’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promote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Ba-Chih Village.

Finally, this study brings up implic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vis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in Ba-Chih Village.

Keywords: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Sense of Community, Cultural Industry

(7)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二章 社區總體營造理論與發展

··· 7

第一節 社區發展與社區總體營造之意涵 ··· 7

第二節 台灣社區發展與營造現況 ··· 10

第三節 社區意識與文化產業 ··· 18

第四節 社區總體營造之相關研究 ··· 26

第三章 拔仔庄社區總體營造

··· 33

第一節 拔仔庄社區資源與環境概述 ··· 33

第二節 拔仔庄社區總體營造發展歷程 ··· 40

第三節 現階段發展的願景與困境 ··· 49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3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架構 ··· 53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54

第三節 研究實施過程與分析方法 ··· 56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 ··· 60

第五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 62

(8)

第五章 研究問卷結果分析

··· 67

第一節 量表描述性統計分析 ··· 67

第二節 個人基本屬性對社區意識的差異分析 ··· 76

第三節 個人基本屬性對社區文化產業的差異分析 ··· 96

第四節 小結 ··· 124

第六章 訪談資料與社區優劣勢之分析

··· 127

第一節 質性訪談分析 ··· 127

第二節 拔仔庄社區的優劣勢分析 ··· 138

第三節 小結 ··· 142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 145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45

第二節 建議 ··· 14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153

導覽摺頁部分 ··· 156

西文部分 ··· 157

附錄

一、問卷題目 ··· 159

二、訪談逐字稿 ··· 163

三、拔仔庄社區報章雜誌與光碟拍攝一覽表 ··· 180

四、大富源社區社區營造大事紀 ··· 195

(9)

表 次

表 2 - 1 台灣社區發展各階段政策與內容彙整表 ··· 12

表 2- 2 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主要計畫表 ··· 15

表 2 - 3 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表 ··· 16

表 2 - 4 行政院各部會推動六星計畫一覽表 ··· 17

表 2 - 5 社區總體營造之經驗研究分析表 ··· 27

表 4 - 1 專家效度一覽表 ··· 66

表 5 - 1 全體受測者樣本資料統計表 ··· 69

表 5 - 2 拔仔庄社區人員社區意識程度情形意見次數統計表 ··· 70

表 5 - 3 拔仔庄社區人員社區文化產業情形意見次數統計表 ··· 73

表 5 - 4 不同性別的社區人員對社區意識各構面之T檢定結果表 ··· 77

表 5 - 5 不同年齡的社區人員對社區意識各構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79

表 5 - 6 不同教育程度的社區人員對社區意識各構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82

表 5- 7 不同職業的社區人員對社區意識各構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85

表 5 - 8 不同收入的社區人員對社區意識各構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88

表 5 - 9 不同居住時間的社區人員對社區意識各構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91

表 5 - 10不同宗教信仰的社區人員對社區意識各構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94

表 5–11不同性別社區人員對產業文化活動各構面之T檢定結果表 ··· 97

表 5–12不同年齡社區人員對產業文化活動各構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99

表 5 - 13不同教育程度社區人員對產業文化活動各構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104 表 5 - 14不同職業社區人員對產業文化活動各構面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108

表 5 - 15不同收入社區人員對產業文化活動各構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112

表 5–16不同居住時間社區人員對產業文化活動各構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116 表 5–17不同宗教信仰社區人員對產業文化活動各構面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 120 表 6–1受訪者基本資料表 ··· 127

表 6 – 2質化訪談結果主要範疇表 ··· 129

(10)

圖 次

圖 2 - 1 居民社區意識測度架構圖 ··· 21

圖 2 - 2 社區居民文化產業活動認同測度架構圖 ··· 25

圖 3 - 1 拔仔庄社區文化導覽圖 ··· 33

圖 3 - 2 蝴蝶谷文史工作室組織架構圖 ··· 41

圖 3 -3 富源社區發展協會組織架構圖 ··· 43

圖 4 - 1 研究架構圖 ··· 53

圖 4 - 2 研究流程圖 ··· 56

圖 4 - 3 訪談流程圖 ··· 57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世界各國為提昇政府行政效率,紛紛展開政府再造的工 程,其目的不外乎希望藉由政府改造工程的推動,建立有效率的企業 型政府,並進而建立公民參與的社會。在這種世界潮流下,政府機關 必須儘速反映民眾的需求,並提供符合民眾所需的公共服務,民間團 體參與部份地方公共事務即在此種思惟及潮流下因應而生。尤其近幾 十年來社區意識的覺醒,強調多元的社區個別特質和地方社會的自主 性,政府藉由與非營利組織合作或補助民間團體方式,使私部門或民 間團體有機會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工作,而社區發展協會就是在這種思 惟模式下漸漸受到重視。

台灣的社區發展工作自 1965 年行政院頒布「民生主義現階段社 會政策」確立了社區發展為我國社會福利措施七大要項之一,明確規 定「以採社區發展方式,促進民生建設為重點」。1968 年行政院令頒

「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全面推行至今,已近 40 年,依據內政部社會 司 2005 年的統計資料,截至目前全國已成立社區發展協會有 5851 個,長期中央及地方政府各部門為活絡社區組織,每年均編列預算補 助社區小型建設及舉辦各種活動,旨在透過社會運動方式與教育過程 來培養社區意識,啟發社區民眾發揮自動自發、自助及人助的精神,

貢獻人力、物力、財力,配合政府行政支援、技術指導,以改善社區 居民之經濟、社會、文化等環境,提昇其生活品質。另有 4261 處社 區設置有社區活動中心,提供社區發展協會召開會議、辦理地方性青 少年、婦女及老人活動,並做為社區居民平日休憩、聚會的場所。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 1993 年 12 月,由當時的申學庸主委與 陳其南副主委正式在立法院進行施政報告,首度提出「社區總體營造」

的概念和政策計畫,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 共同體的概念,來作為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強調的是一種由下 而上,社區自主,居民參與的制度。經十年來政府大力推行「社區總

(12)

體營造」的政策推動下,許多社區志工及專業人士的努力參與、執行,

普遍深入台灣的各地區與角落,廣獲官學各界的迴響。這種展現地方 生命力,提昇最基層人民的自主權,是台灣人民一種改善自己社區,

調節生命意義的社會運動。這其中有下列主要因素。

一、社區居民參與力量的掘起

社區事務應由居民主導,講究民主特性,並重視地方居民處理問 題的能力,由自己決定參與及奉獻社區的事務(楊國德,1996)。社 區的個人必須學習,同時社區的組織也必須學習。社區總體營造的對 象,其實是社區的居民,是一種造人的運動(陳其南,1998)。由於 成人是社區事務的主要參與者,為使成人能有效的參與社區總體營造 的工作,需鼓勵成人養成學習的興趣和習慣,使學習成為日常生活中 的一部份,而且社區的居民會對社區有認同感,願意參與其中。

二、社區終生學習風潮興起

終生學習的理念自 1970 年代起即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其主要 原因是來自國際化的經濟競爭力提升的需要、消弭社會不平等並促進 社會團結與進步的要求、因應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的需要(黃富順,1996)。社區是終生學習的基礎核心,而成人也是 社區發展的主體,所以,社區發展就是一種成人教育或學習的過程。

社區營造中社區居民的參與,實際上就是成人學習的生活實踐,社區 義工就社區生活環境的改造、活動的宣導、進行等,對於社區居民來 說,都是一種新的經驗,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王政彥,2004)。

三、社區發展協會的運作

台灣目前每個鄉鎮都成立了許多的社區發展協會,有的協會運作 的情形非常良好,能根據社區本身特質與條件,結合外部專家與政府 力量,積極從事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那這些成效良好的社區發展協 會是如何組成?如何推動社區工作?如何在社區營造過程中讓居民 的聲音與需求相符合?若能將其組織功能,及其領導者的角色,加以 探究,對未來從事社區營造實務推展及推動者,當有莫大的助益。

鑑於過往的經驗,我們必須體認社區發展即是一種教育過程,惟 有藉教育及社區發展的參與過程,使居民瞭解社區發展的真諦,喚起

(13)

居民的意識,體察自己的需求,進而從內部組織動員起來,經由教育、

學習以強化社區組織功能,社區營造方能永續經營(曹建文,2002)。 花蓮縣自 1996 年起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至今,已邁入第 10 年,拔 仔庄社區(瑞穗鄉富源地區)自 1996 年獲入選為花蓮縣 10 個社區總 體營造示範社區(種子社區)以來,就未曾停止在推動社區總體營造 工作,10 年來已經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研究者因身為拔仔庄 社區總體營造主要推動人員之一,10 年來從共同成立蝴蝶谷文史工 作室做為推動社造的機制,到進入社區發展協會,以社區發展協會做 為推動社造的基本體,為確實瞭解拔仔庄社區社造的心路歷程與檢視 社區公共事務的推動和管理模式,期能經由本研究的實施,提供拔仔 庄社區社造的參考,俾有助於強化社區總體營造的效果。

第二節 研究目的

自從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推動以來,有關這方面的研究相當豐富,

有些親身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的學者,以行動記錄社區總體營造在地方 上的推展,因此相關社區總體營造的研究方法也多以行動研究及田野 研究為主要。

在所有社區總體營造的行動研究與田野研究當中,關於花蓮縣方 面的研究資料不多,尤其是研究者兼具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推動人員則 更少。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拔仔庄社區總體營造的經歷過程及社 區居民的生活有何不同變化,根據以上所述,本研究擬定出之研究目 的如下:

一、瞭解拔仔庄社區營造的歷程。

二、拔仔庄社區營造的目標。

三、拔仔庄社區營造的困境。

四、社區總體營造前、後社區居民在生活上有何不同變化與未來願景。

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的建議,供拔仔庄社造團隊的參考。

(1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為使意義明確,避免混淆,茲將本研究使用的之重要名詞,界定 如下:

一、社區總體營造:社區中原本有許多的資源,透過居民的自覺與社 區民眾的自主和參與,使生活空間獲得美化、生活品質得以提 昇,文化產業經濟再行復甦,原有的地景地貌煥然一新,進而促 使社區活力再現,如今全面性、整體性的規劃理念以即以住民為 主的參與社區營造的過程,稱之為「社區總體營造」。

二、拔仔庄社區:拔仔庄地區(清代時期地區的名稱—以現在行政界 線中包含了光復鄉大富、大豐兩村,萬榮鄉馬遠村,瑞穗鄉富源、

富興、富民三村,而現在一般泛指瑞穗鄉富源、富興、富民等三 個 行政區域),本文研究的拔仔庄社區是以富源社區為主的區 域。

三、社區意識:社區居民對社區的一種心理上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此 種認同、歸屬感係源自於居民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服務、共同 的問題、共同的需要、共同居住環境,而產生的共識

四、社區文化產業:指運用文化特色的產業,亦即將生活文化、生態 文化、生產文化等加以發揮應用而形成的產業。當一部份的產業 開始發揮其生產文化內容,並進而以產業文化為主要的傳達資訊 時,這些產業也變身成為文化產業。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地區為花蓮縣瑞穗鄉富源地區,舊稱拔仔庄,拔仔庄地區 所包含了富源、富興、富民、馬遠等四個行政村,分屬兩個行政鄉域

(瑞穗鄉及萬榮鄉),本研究所主要探討的地區,是以行政村域富源 村為代表。

(二)研究對象:以花蓮縣瑞穗鄉富源社區為主,包括社區發展 協會主要主要推動社區營造的成員、村長、代表、保安宮主委等作訪 談,並針對富源社區的居民來進行問卷調查。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地區

拔仔庄傳統涵蓋的區域中,雖然在一開始是以富源國中學區為基 地的社區營造推動工作,但在推動的過程中,因營造工作逐漸回歸以 社區為本體後,受限各社區本位主義影響,其他三個社區就未進入後 續營造工作,且 10 年來持續不斷還在進行的僅有富源社區而已。又 主要推動人員也大多是富源社區的人員,傳統對拔仔庄的印象也是以 富源為代表,因此,本研究主要僅針對富源社區進行,而未涵蓋至富 興、富民與馬遠社區。

(二)研究對象

就對象而言,本文之研究範圍為花蓮縣瑞穗鄉拔仔庄社區及人 員,因為拔仔庄社區係花蓮縣推動社區營造的第一期十個種子據點 中,是唯一還活力旺盛,社區營造工作不曾中斷的社區,加以本地區 域偏花蓮中南區,離行政中心與地方機關均有一些距離,屬一個偏遠 鄉下的小社區,在各項資源不充足前提下,尚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 特色道路,應是有值得其他社區參考之處。

(三)研究方法

就問卷調查而言,部份較具敏感之問題會有自我防衛的心理,或

(16)

受個人觀感、認知、情緒或態度等因素的影響,對問卷內容有所保留 或解釋上的偏差,又農村老年人口文盲比例偏高,有閱讀能力的資格 限制。

由於受限於時間與物力,因此本研究僅能挑選主要參與事件發展 的重要關係人做訪談,未能及於所有事件人物。

(17)

第貳章 社區總體營造理論與發展

第一節 社區發展與社區總體營造之意涵

社區發展在西方國家的起源,可追溯到 19 世紀後期英國的唐比 社(Toynbee Society),當時名為 Mass Education,實際即為現代 社區發展作法的濫觴。美國的斯丹納(Jesse F.Steiner)教授在其 1928 年著作(Community in Achon)當中,序言一章,即標明為「社 會變遷與社區發展」(Social Change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算是美國最早引用社區發展名詞的開始(劉脩如,1986)。

社區發展運動係二次戰後,由聯合國推動,開始於 1951 年聯合 國經社理事會通過之「390D 議案」,其原義係企圖以工業國家「社區 組織工作」(Community Organization Work)中「社區福利中心」

(Community Welfare Center)之作法,作為戰後各國經濟與社會復 興之途徑。而聯合國對於「社區發展」的釋義為:「一種過程,由人 民以自己的努力 與政府當局聯合一致,去改善社區的經濟、社會、

文化環境,並納入國家生活之中,對國家的進步克盡最大的貢獻

(Hamilton, 1992)。」後經聯合國秘書處調查,許多農業國家已推 行「民眾教育」、「農業推廣」、「合作事業」、與「鄉村建設」等,以 配合社會建設之需,於是改變原義,博採各國經驗,擴大工作內容,

成為今日「社區發展的基礎」(林振春,1986;徐震,1986)。

雖然「社區」是一個從國外移入的觀念,在我國的傳統社會早有 社區發展的精神與做法,只是沒有「社區發展」的名詞而已,歷代的 社倉、社學、修橋、舖路、建亭、建廟、賑孤、濟貧、族祠、公墓等,

全是社區發展的成果(劉脩如,1986)。民國以後的鄉村建設運動不 但是現行社區發展的由來,我國鄉村建設的經驗與文獻更對聯合國有 直接的貢獻(徐震,1986)。

近年來,台灣經濟繁榮,政治開放,人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

隨經濟的成長,產業結構改變,導致農村人口大量外移,造成傳統產 業與地方活力逐漸衰退、地方文化特質和歷史遺產正不斷消失。都市

(18)

地區人口大量集中,人際關係疏離,對社區缺乏認同、對公共事務參 與冷漠,致社會充斥投機與自私自利的氣氛(黃煌雄,2001)。

社區中原本有許多的資源,透過居民的自覺與社區民眾的自主和 參與,使生活空間獲得美化、生活品質得以提昇,文化產業經濟再行 復甦,原有的地景地貌煥然一新,進而促使社區活力再現,如今全面 性、整體性的規劃理念以即以住民為主的參與社區營造的過程,稱之 為「社區總體營造」。

依據內政部(1991)發佈的社區發展工作綱要,所謂社區發展係 社區居民基於共同需要,依自動與互助精神,配合政府行政支援、技 術指導,有效運用各種資源,從事綜合建設,以改進社區居民生活品 質。關於社區發展的重要性,黃素珍等人(1995)指出社區發展工作 是社會進步的基礎,社會愈工業化愈顯其重要性。因工業化社會必然 導致人際關係疏離、社會問題叢生,並且現代化的建設只能顧及物質 層面,精神層面較難著手。因此,當今工業化進步國家,發現唯有社 區發展工作具有抗衡都市化病態的功能,因為只有在社區之中,才可 以根本有效的推行經濟建設、社會建設與文化建設。

社區總體營造的主要目的大致有二種,實質環境營造與內發性營 造。實質的是指外在環境及生活周遭環境的改變,而內發性則是要人 們體會到社區及團結的重要性,激起人們心中對社區珍惜與愛護,讓 社區民眾根據其需要與地方特色,來永續經營自已的家園,營造優質 生活品質,豐富地方的文化藝術生活面貌。文建會前主委陳其南博士 在擔任文建會副主委時,曾在「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中提到「社區 總體營造」目的有兩點:

一、社區營造不只是在營造一些實質環境,最重要的是在於建立社區 共同體成員對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意識。

二、社區總體營造不只在營造一個社區,實際上它已經是在營造一個 新社會,營造一個新文化,營造一個新的「人」。換句話說,「社 區總體營造」工作本質,其實就是在「造人」。

造人實際上就是改變人們內在心裡,從內心著手,自然的人們就 會對社區的看法及作法有所不同,而且是發自內心的。事實上,不管

(19)

是從實質環境或是內發性著手,都會對社區人們造成影響,而這種影 響卻是正面的,因為每個人都喜歡美好的事務。透過文化的手段,重 新營造一個社區社會和社區人,以實質環境改善做為短期目標的「社 區總體營造」才有可能成功。社區營造是一種新故鄉運動,是要回到 對土地的珍惜與感恩的心情,以此為出發點去塑造真正舒適而且可以 留給下一代的美好生活環境與生活文化。(張湘翎,2001)

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主要師法於日本;同為亞洲國家,同 樣也都有經歷高度經濟成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社區營造在台灣與日 本有著相似的社會脈動與背景。學者陳亮全(1998)指出,1960 年 代日本經歷快速都市化與高度經濟成長的結果,導致都市人口過密、

環境惡化、農村大量人口流失、以及城鄉差距擴大等諸多問題,於是 開始對城鄉建設的方向、規劃設計的方法等有所思考,例如將過去以 開發建設為主的「都市計劃」改為軟硬兼顧的「都市營造」,甚至逐 漸形成強調居民參與、重視人性與地方特性的「社區或市街營造」。

黃定國分析日本社區營造近數十年的歷程,各有其階段性與營造主 體,從早期對公害防治的抗爭、社區環境之整備、進而以文化和福祉 以及景觀為目標,以提昇其生活品質。由於日本除了民間自治團體推 動社區營造運動外,政府亦配合修改法令,賦予地方政府以都市計劃 的權限,乃使得日本全國之市町村約有三分之一的地區已全面營造

(徐震,1997)。社區中原本隱藏著許多的資源,宮崎清教授曾將社區 資源區分為「人、文、地、景、產」五類。宮崎清教授(1995)在「文 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也提出,社區總體營造 意義在於:由社區內的居民自發性從事自己社區的經營建造,以凝聚 社區意識,進而改善生活品質透過居民的自覺與社區民眾的自主參與 過程。使得生活空間獲得美化、生活品質得以提昇,文化產業經濟再 行復甦,原有的地景地貌煥然一新,進而促使社區活力再現。

(20)

第二節 台灣社區發展與營造現況

台灣自 1987 年解嚴後,政治民主化的進程發展相當迅速,民間 活力愈來愈旺盛,有愈來愈多的人關心自已所居住的社區,透過不同 議題的關心,諸如:生態保育、環境保護、景觀改造、地方文史的整 理、古蹟的保存、以及健康與福利服務等,以社區為焦點,不約而同 的在台灣許多角落同時出現,社區總體營造已然成為我國現階段社區 發展的政策。

「社區發展」此一名詞,雖是由聯合國正式公諸於世並積極推動 的一種工作方法,事實上其精神與做法在我國早已存在,如:社倉、

社學、合會互助等,在中國的歷代史料中均有記載,只是不叫社區發 展,但與當前社區發展推動的工作甚多雷同。政府於 38 年播遷來台,

鑒於大陸失敗之經驗,除政治方面厲行改革之外,對攸關人民生活改 善、繁榮經濟等更積極重視,特別參考在大陸地區鄉村建設運動和各 地社會發展實驗的經驗,推動社區建設,茲將台灣社區發展的重要推 動工作分五大部分說明如下(王培勳,2002):

一、台灣 40 年代的社區發展其主要項目與內容包括

(一)生產計畫:以各種手段增進農民生產能力,改善農民的經 濟狀況。

(二)教育文化:充實設備,使兒童有充分就學機會。

(三)社會福利:開辦幼稚園及托兒所、推行守望相助。

(四)衛生保健與環境改善:改善環境衛生、修築道路等。

二、台灣 50 年代的社區發展其實施要領主要為

(一)宣導社區居民,組織社區發展理事會。

(二)以貧困髒亂落後地區優先實施。

(三)以社區基礎建設為起步。

(四)舉辦社區發展講習研討會,加強訓練工作幹部。

(五)省及縣市分別舉辦示範觀摩,互相研討改進。

(六)以競賽的方式推行,公正考核,優予獎勵等。

三、台灣 60 年代的社區發展,提出三大建設口號

(21)

(一)完成基礎工程建設,以消除髒亂,改善環境衛生。

(二)實施生產福利建設,以消滅貧窮,提高生活水準。

(三)推行精神倫理建設,以端正社會風氣,重建道德。

四、台灣 70 年代的社區發展其主要重點為

(一)工作目標:仍以十年計畫之三大建設為目標。

(二)基本原則:強調發揮社區組織功能、培養社區意識、鼓 勵民眾參與。

(三)實施範圍:各鄉鎮市區每年選擇一個十年計畫完成基礎 工程之已發展社區列入分年計畫。

(四)工作要領:使人人關懷自己社區,共同維護其安定與和諧。

(五)工作項目:以維護社區成果、綠化美化、各項福利服務之 辦理。

(六)經費方面:以捐助、補助、社區生產收益及基金等支應。

五、台灣 80 年代的社區發展

為因應社會結構之變遷,使社區發展工作更法制化,內政部於 80 年 5 月 1 日頒行「社區發展工作綱要」,社區改以民間團體型態運 作。省府依該綱要分別於 81 年 3 月、8 月訂頒「台灣省現階段社區 發展工作實施方案」及「台灣省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工作實施計畫」,

積極推行社區轉型工作。並續訂「台灣省基層建設 81~88 年度社區 發展計畫」付諸實施,對改善基層社會、經濟及文化環境,提升社區 居民生活品質,增進團結互助精神暨縮短城鄉差距,均衡地發展,成 效卓著,深獲民眾肯定(黃碧霞,1999)。這個時期的工作績效如下:

(一)就凝結民力言:社區發展係為追求社區居民共同利益而努 力,自始即建立在人類互助的基礎上,透過互助及提倡守望相助,以 凝結民力,維護社區共同利益。

(二)就改善生活環境言:環境綠化美化及公共設施充實,各項 有形建設具體可見,受益人口眾多,對社區生活環境品質助益甚大。

(三)就民主政治言:民主是大眾參與,而社區發展的推行,即 在動員社區居民自治的力量,主動參與社區建設,促進團結,因此,

社區發展是民主政治的起步與推展。

(22)

(四)就經濟方面言:社區發展在於啟發社區居民運用社區內之 人力、 物力與財力,開發社區各種資源,免除中間剝削,增加居民 收益,促進民生福利。

(五)就社會方面言:社區發展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福利,特別 對社會的弱勢者,達到社區內「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 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之境界。

(六)就教育方面言:社區發展是一種教育過程,藉由鼓勵社區 民眾辦 理藝文活動,以培養社區意識,改善社區居民價值觀、生活 習性 和社會風氣,達到社會教育的功能,促進國家整體發展。

台灣社區發展經驗可以回溯到民國 54 年行政院頒訂『民生主義 現階段社會政策』開始,直至民國 83 年『社區總體營造』,其發展歷 程如下,如表 2-1:

表 2-1:台灣社區發展各階段政策與內容彙整表 時間 單位 政策 內容 民國54 年 行政院 民 生 主 義 現 階

段社會政策

規定以社區發展方式,促進民生建 設,是我國將社區發展正式列為國 家政策之始

民國57 年 行政院 社 區 發 展 工 作 綱要

民國57 年 省政府 台 灣 省 社 區 發 展八年計畫

有計畫動員區域內人力、物力、財 力,配合政府各部門之施政方針,

以增進區域內人民生活條件,提高 人民生產效能。

民國58 年 聯 合 國 發 展 方 案

由聯合國派顧問,年輕人出國留學 專攻社區發展

民國65 年 省政府 台 灣 社 區 發 展 十年計畫

社區工作目標:基礎工程建設以消 除髒亂與美化環境,生產福利建設 以消滅貧窮並改善生活精神倫理建 設,以端正社會風氣並重建道德。

民國72 年 行政院 社區發展工作要領 成立社區理監事會 民國80 年 行政院 社區發展工作綱要 成立社區發展協會 民國84 年 行政院文建會 社區總體營造

強調「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

重視居民參與,由下往上的互動關 係,具體呈現民主的生活方式。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23)

六、我國社區總體營造的階段性任務

文建會在 1993 年的 12 月,由當時的申學庸主委與陳其南副主委 正式在立法院進行施政報告,首度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概念和政 策計畫,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的概 念,來作為文化行政的新思維與政策。強調的是一種由下而上,社區 自主,居民參與的制度。這種展現地方生命力,提升最基層人民的自 主權立即尊榮,是台灣人民一種改善自己社區,調節生命意義的社會 運動。

社區總體營造的行動進程,可以分為三階段,各階段工作重點略 述如后(文建會,1998):

(一) 第一階段:認識社區,建立社區意識

認識社區是瞭解社區資源與問題的重要工作,問題是引發危機所 在,資源是轉機之可能。社區總體營造所涉及的問題是總體性的,因 此所要認識的社區也是全面性的。此一階段的工作重點,包括社區資 源調查、社會議題或危機意識的引發、動員居民、尋找理念相同的人、

尋求政府部門及專業者之協助及出版社區刊物等,目的是要社區居民 認識社區、共同關心社區,並提供居民共同討論社區公共事務的機 會,進而激發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榮譽感,建立社區共同體意識。

(二)第二階段:凝聚社區共識,架構動員和參與基礎,規劃發 展藍圖本階段除繼續推動第一階段工作外,更強調在民眾以建立社區 意識的基礎上,加強社區工作經驗交流、擬定系列發展主題、居民參 與規劃、整合社區需求、制訂社區共同願景,以形成整體的規劃發展 藍圖,並尋求政府及民間資源的支持,結合社區本身的資源,建立社 區動員和參與機制。

第二階段是一個總體規劃與發展藍圖形成的階段,其具體任務的 判準,便是能開始具體發展社區的共同願景,使之成為社區一致的共 識,猶如國家的憲法。而具體的工作是形成社區整體規劃藍圖。社區 是人的組織,人群活動的整體呈現就是社會,參與是要凝聚更多的力 量,因此不只民眾參與應持續成長,更應讓地方政府參與進入這個公 共領域。

(24)

(三)第三階段:全面主動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促進社區總體營 造的永續經營社區總體營造的根本精神在於永續經營。本階段並非社 區總體營造工作的完成,而是在前二個階段的基礎上,持續發展其他 議題,使居民參與成為一種習慣,並將其轉化為民主決定的實質過 程,使社區的共同願景,成為推動社區公共事務的指導力量。

七、社區總體營造的現況分析

政府對於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一直是有計畫的在推展,以 下就從八個重要的計畫目標與工作內容來做社區總體營造的現況分 析(文建會,2003)如表 2-2:

(25)

表 2-2: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重要的計畫表

計畫項目 時間 目標 內容

1、社區文化活 動發展計畫

84.07~

90.06

經 由 理 念 宣 導 激 發 社 區意識

理念宣導、人才培育、縣市 層級社區總體營造等。

2、充實鄉鎮展 演設施計畫

84.07~

90.06

充 實 鄉 鎮 的 展 演 活 動 場所設施,以縮小城鄉 文化差距,落實基層文 化建設。

鄉 鎮 展 演 設 施 場 地 之 充 實、完成後輔助推展地方文 藝活動及經營管理人才培 育計畫。

3、輔導美化地 方傳統文化建 築空間計畫

85~88 鼓 舞 居 民 主 動 關 心 社 區 內 的 傳 統 文 化 建 築 空間,共擴及其他週邊 設施的整建。

調查分析及規劃、傳統文化 空 間 美 化 , 工 程 核 定 與 執 行、經驗紀錄與推、經營管 理規劃及人才培育。

4、輔導縣市主 題展示館之設 立及文物館藏 充實計畫

85~90 協 助 地 方 政 府 設 立 與 地 方 有 關 之 文 史 人 物 及 特 殊 產 業 發 展 等 具 地 方 文 化 特 色 之 主 題 展示館。

透過各縣市文化局,評估現 有建築物,利用傳統及閒置 建築物,加以整修擴充設立 各類文史人物及特殊產業 發展等地方展示館。

5、地方文化產 業之發展與振 興、文化風貌 的規劃

88 落實「文化產業化、產 業文化化」。

補助縣市文化中心辦理文 化資源的開發與再利用,以 營造文化產業的創造與學 習、產業的振興計畫文化包 裝與行銷等工作。

6、行政院社區 總體營造輫畫 新點子創意徵 選活動

91 鼓勵鄉(鎮市區)公所 發揮創意,結合社區民 眾,擬定有助於促進地 方 總 體 發 展 風 貌 的 計 畫。

結合鄉(鎮、市、區)公所、

地 方 民 間 組 織 及 社 區 民 眾,自主參與及永續經營社 區,共同參與規劃,營造地 方特色風貌。

7、社區營造替 代役工作

89.07 協 助 社 區 總 體 營 造 工 作的推動。

協助辦理講座、社區參訪等 理念宣導活動,協助進行社 區資源調查、整理、出版、

整合等工作。

8、新故鄉社區 營造計畫

91.04 營 造 一 個 適 合 人 居 住 的環境和社區關懷、空 間、人文傳統參與、公 民設施。

如下表(見表 2-3)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26)

表 2-3: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表

政策主軸 推行單位 落實子項目 1、台灣社區新

世紀推動機制

內政部 A、積極培訓社區營造人才(內政部)

B、強化鄉村組織營運能力(農委會)

C、落實行政機制社造化(文建會)

2、內發型地方 產業活化

經濟部 A、延續都會商街及小企業輔導操作機制 B、完善地方產業藍圖規劃

C、建構地方產業展示交流整合平台 3、鄉村社區振

興運動

農委會 A、形塑特色化鄉村發展願景 B、整合部會分工輔導機制 C、落實專業培訓創新研發流程 4、文化資源創

新活用

文建會 A、活化運用藝文資源 B、研發創新營造機制 C、傳播宣導營造成果 5、原住民新部

落運動

原民會 A、營造環境、學習、產業之三合一行動機制 B、島嶼創新實驗營造

6 、 新 客 家 運 動 — 活 化 客 庄,再現客家

客委會 A、振興客家語言及文化 B、活絡社團發展與人才培育 C、營造特色文化落實產業發展 7、健康社區福

祉營造

衛生署 A、打造社區健康生活環境 B、落實社區互助照顧機制 C、營造社區化之照顧服務產業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八、行政院 94 年健康社區六星計畫

行政院從 94 年起為輔導組織健全之社區及地方團隊,基於積累 之工作成效及未來願景,強化社區自省與自主發展,期能於產業發 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等面向持 續耕耘與推動,強調社區之自主性及自我成長,同時以學習、創意、

整合、行動、願景等為核心價值,遴選出具備可持續性或發展潛力之 社區,並達到鼓勵社區自主發展及成長之目標,各部會推動相關計畫 如表 2-4:

(27)

表 2-4 行政院各部會推動六星計畫一覽表

六大領域 策略 直接有關之施政計畫 相關計畫 主辦機關 地 方 特 色 暨 社 區 小 企 業

輔導計畫 經濟部

商店街區再造計畫 經濟部 發展地方料理特產計畫 農委會 輔導地方產業文化化計畫 農委會 社區營造創新實驗計畫 文建會 客家特色產業創新育成計畫 客委會 1. 推 動 產 業 轉

型升級

特 色 文 化 加 值 產 業

發展計畫 客委會 輔導有機農業經營計畫 農委會 有機米產銷經營計畫 農委會 綠色消費計畫 環保署 綠色商業推廣計畫 經濟部 2. 促 進 綠 色 生

產與綠色消費

辦 理 再 生 能 源 利 用

宣導工作 經濟部 地方小鎮振興計畫 經濟部 地方產業永續機制建構計畫 經濟部 發展休閒農業計畫 農委會 3. 發 展 產 業 策

略聯盟

觀光客倍增計畫-套裝

旅遊路線 交通部 多元就業開發方案 勞委會 青年返鄉就業計畫(二)—大

專學生暑期職場初體驗 青輔會 產業發展

4. 促 進 在 地 就

業機會 青年返鄉就業計畫—鼓

勵青年在地創業 青輔會 預 防 照 護 - 建 立 社 區 照

顧關懷據點計畫 內政部

照顧服務社區化計畫 內政部 1. 發 展 社 區 照

護服務 長期照護社區化計畫 衛生署 國 民 小 學 辦 理 兒 童 課 後

照顧服務 教育部

2. 強 化 社 區 兒

童照顧 托育照顧服務社區計畫 內政部 健康生活社區化計畫 衛生署 社福醫療

3. 落 實 社 區 健

康營造 運動人口倍增計畫 體委會 推動「全民拼治安行動方案─

建構治安社區」指導計畫 內政部 1. 建 立 社 區 安

全維護體系 工業區敦親睦鄰計畫 經濟部 辦理有關防災社區宣導工作 內政部 辦理民間救援隊訓練 內政部 2. 落 實 社 區 防

災系統 坡地防災應變 農委會

社區治安

3.建立家暴防範

系統 推動「無暴力社區」輔導方案 內政部 社區人力資源開發計畫 內政部 社區營造人才培育計畫 文建會 社區藝文深耕計畫 文建會 1. 培 養 凝 聚 社

區意識

客家文化環境營造計畫 客委會 新故鄉成果展現計畫 文建會 行政機制社造化計畫 文建會 人文教育

2. 強 化 社 區 組

織運作 活化鄉村社區組織計畫 農委會

(28)

表 2-4 行政院各部會推動六星計畫一覽表(續)

建立社區教育學習計畫 教育部 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 教育部 3. 落 實 社 區 終

身學習 創造偏鄉數位機會推動計畫 教育部 推 廣 青 少 年 社 區 資

訊及服務網絡 青輔會 推 動 青 少 年 社 區 志 工 參

與及服務學習 青輔會

活絡社區青少年組織 青輔會 人文教育

4. 促 進 社 區 青 少年發展

推 動 社 區 青 少 年 審

議民主論壇 青輔會 營造農村新風貌計畫 農委會 營造漁村新風貌計畫 農委會 都市社區風貌營造計畫 內政部 生態社區示範計畫 內政部 1. 社 區 風 貌 營

開 發 利 用 文 化 資 產 與 文

化環境計畫 文建會

充實地方文化館計畫 文建會 環境景觀

2. 社 區 設 施 及

空間活化 客 家 文 化 設 施 興

(修)建計畫 客委會 綠色社區清淨家園計畫 環保署 1. 推 動 清 淨 家

園工作 社 區 病 媒 孳 生 源 清 除 及

入侵紅火蟻消除計畫 環保署

社區林業計畫 農委會

2.加強自然生態

保育 社 區 生 態 教 育 概 念

性架構之研究 農委會 3. 推 動 社 區 零

廢棄 推動社區垃圾全分類計畫 環保署 推動社區清新空氣計畫 環保署 環保生態

4. 強 化 污 染 防

治 河川污染防治志工巡守計畫 環保署 原住民部落永續發展計畫 原民會 綜合類 - 永續校園推廣計畫 教育部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第三節 社區意識與文化產業

一、「社區意識」 (Sense of Community)?

社區意識各專家學者看法不同,茲臚列如下:

(一)徐震:社區的意識指居住在某一社區的人對於這個社區有 一種心理上的結合,亦即所謂同屬感。他認為這個社區是屬於他的,

而他也是屬於這個社區的(徐震,1985),又稱為社區情誼(徐震,

(29)

1995)。

(二)黃富順:係指社區居民對社區具有歸屬感。此種歸屬感係 來自於社區居民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服務、共同的問題、共同的 需要、共同居住環境,而產生的共同意識,此種心理是社區建設的原 動力,也是社區發展的基石(黃富順,1994)。

(三)李永展:簡單的說,社區意識就是社區居民對社區認同感、

歸屬感與參與社區活動意願之共同意識。此種共同意識包含了對環境 的認知、感覺、了解及評價的過程(李永展,1996)。

(四)蔡宏進:一個社區內的人口,其意識有某種程度的共同性,

這種共同的意識稱為社區意識。也即是大家把自已看為是社區內的 人,且把自已的社區看為是自已所歸屬的地方的意識(蔡宏進,1996)。

綜合各學者之論點,本研究將「社區意識」定義為:社區居民對 社區的一種心理上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此種認同、歸屬感係源自於居 民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服務、共同的問題、共同的需要、共同居住 環境,而產生的共識,包括了居民個人對社區事務及活動的參與感、

對社區環境的認同感和熟悉程度及對社區生活的滿意度和鄰里暑之情 誼與互動關係。

簡言之,社區意識就是社區居民對居住的社區之認同感、歸屬感 與社區事務參與意願之共同意識,具有下列意涵:

一、社區意識是對社區認知的表徵

就認知的觀點來說,社區意識是指個人對所處的社區,經由感 覺、知覺而建構的一套涵攝情意因子的認知結構系統。個人對社區的 認知結構,是對應到社區的整體環境,而社區的環境則包括自然與物 理環境以及社會環境,前者如社區的廟宇、大樹、水溝、特殊建物,

而後者如社區居民間的社會互動關係、群屬間的網路聯繫、個人背景 屬性等,假如社區認知結構是正價的,個人對社區的態度也是正面的;

反之,認知結構是負價則個人對社區的態度也是負面(林瑞欽,1994)。 二、社區意識是對社區情感的累積

社區意識是個人對所屬社區的一種共體共感,此種一體感,植基

(30)

於個人對社區的知覺與態度,同時展現其認同、關懷、親密、參與的 心理作用,這是人與社區經過長時間的互動交流,所產生的一種概化 情意(蔡祈賢,1996)。另外,此情感的累積包括:鄰里互助感、個人 對所在環境依戀感、心理層面安全感、經驗分享等。並且顯示出個人 對所處環境的喜好程度、對生活及環境品質的滿意度以及居住在社區 中感到快樂的程度等(宋念謙,1997)。

三、社區意識是對社區的認同感

社區認同是指社區居民對自己社區居民身份的心理認定程度(林 瑞欽,1994),是居民樂於參與社區的主要因素,同時認同感可使社區 成員視社區為本身的延續,將社區的存廢視為對自己的存亡與得失,

視社區的成就為自己的榮譽(蔡祈賢,1996),可見認同感為測量社區 意識重要的指標。

四、社區意識是對社區事務的參與

社區參與是指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的活動與公共事務的意願(林瑞 欽,1994)。至於社區參與的動機可分為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之考量,

公共利益是出自個人對地理單位的忠誠,即使不牽涉到個人利益的活 動或事務,也會主動參與。台灣社區集體行動通常和個人利益有密切 關係(蔡佳容,1996)。又個人對社區事務參與程度,可藉由個人對社 區活動的參與、所願意奉獻的時間、金錢與勞力以及個人對社區內組 織團體所願意擔任的職務與介入活動程度來代表社區參與的程度,而 經由個人參與社區活動和事務的頻率和程度,可加深個人對社區的此 認同(陳其南,1995;宋念謙,1997)。

綜上,本研究認為,當社區居民對當地的社區環境有了一定程度 的正價認知後,由個人與社區經過長時間的互動,將會進一步對社區 展現其關懷、認同的心理作用,從而對社區事務及活動的參與也會增 強,並對鄰里居民發自內心的關懷、增加人際之間的往來和聯繫。由 此可知,社區意識包含了社區的認知、情感、認同及參與,意識的高 低是社區發展很重要的指標。在參酌國內外學者對影響社區意識組成 因素的觀點,及宋念謙(1997)的社區意識測度架構,對照本研究特

(31)

社區居民意識組成因素

性,而擬定居民意識測度架構如圖 2-1:

社會互動—1.活動參與 2.鼓勵活動參與 3.主動協 助 4.訊息交換 5.奉獻資源

———環境認知—6.環境熟悉度 7.區位熟悉 8.主動介紹 9.居住滿意度 10.關心環境變化

情感連結—11.經驗分享 12.鄰里互助 13.鄰里信 賴 14.相互問候 15.社區關懷

圖 2-1:居民社區意識測度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二、文化產業的定義

文化產業(culture industry)

產業與工業雖在英文名稱上同為 industry,意義認定上卻有不 同,法蘭克福學派所指的「文化工業」是一種特殊意義的大眾文化,

也就是現代工業社會中的大眾文化,具有一些特點:文化的產生類似 現代大工業的生產過程、文化的產生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緊密、文 化的主體不是身為消費者的群眾(陳學明,1996)。

文化產業本身即是個模糊的概念,文化產業與文化工業是否具有 相等的意義,這方面已經有不少的學者已探討過。文化工業一詞出自 阿多諾的著作,主要是指傳播媒體工業。媒體工業的大眾傳播特性使 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社會資訊經過揀選與詮釋使媒體擁有左右時勢 的力量。批判它的人認為媒體文化工業使人們失去思考的能力,贊同 它的人則讚美媒體文化工業對民主化的貢獻(朱元鴻,2000)。

相對於此,文化產業也可以定義為首先創造某種文化,其次販賣 文化及其記號(日下公人,1987)日下認為具有文化創造性的文化產

(32)

業,對於二級產業也具有誘發效果,簡言之,凡是追求生活喜悅與生 命活力的經濟行為,便可稱之為文化產業。

將產業加入文化要素,如陳其南教授所說的文化的概念不應侷限 在消遣、娛樂、消耗的功能,認為他與實際經濟生活毫不相關,其實 將地方產業做事實文化包裝,地方產業活動,亦可以是具有精緻、品 味、生產力,促使地方重新發展的活力泉源。文化產業是依賴創意、

個別性,也就是產品的個性、地方的傳統性、地方特殊性,甚至是工 匠或藝師的獨特性,強調產品的生活性與精神價值內涵,這些正是被

「文化工業」所摧毀的質素(陳其南,1995)。

三、文化產業化的重要性

劉大和則認為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有下列六項:

(一)文化產業具有高度的經濟效益,包括增加就業機會。

(二)文化產業證明是先進國家的經濟利器,而非只是所謂高科 技的產業。

(三)文化產業對應人類的感性消費,常比實體產業更能提供人 類的幸福感。

(四)文化產業與一個國家生活品質息息相關,而生活品質常影 響一個國家的形象,因此文化產業的重要性不只是經濟意 義。

(五)文化產業中對自我群體的敍述常能提高一個國家的連帶感

(solidarite)。沒有文化產業,一個國家將缺乏自我發聲的 機會。

(六)透過文化產業,使許多原本艱澀的藝術得到更多人的喜愛,

雖然它有時也可能喪失原本的藝術精神,但大體來說,這是

「文化的民主化」。

他亦提及「觀光旅遊產業」所佔的地位。因為文化產業最重要的 動力來源還是大眾與政府的支持,觀光旅遊產業提供鼓勵與消費;文 化產業除了提供消費的支持以外,並應檢視台灣「文化產業體系」的 各環節,思考如何建構一個健全的發展環境(劉大和,2000)。

(33)

廣義的文化產業只是在地歷史文化的發揮與活化所形成的產業都 可以計算在內,因為即便其利潤未必回饋社區,也有波及效應的可能。

但狹義的文化產業如果以操作型定義來看,可以說是社區居民為共同 承擔、開創、經營與利益回饋的主體,以社區原有的文史、技術、自 然等資源為基礎,經過資源的發現、確認、活用等方法所發展出來的,

提供社區生活、生產、生態、生命等社區文化的分享、體驗與學習的 產業(黃世輝,2001)。

這樣的文化產業顯然不同於一般的工業生產,而接近服務業與學 習產業,需要服務業原該有的服務熱誠,也需要學習產業必須開發的 學習內容。台灣的社區運動之興盛憑藉的是對家鄉土地的熱愛,今日 重拾回過去所遺忘的罷了。然而,在社區的熱情雖然可以一直持續,

就業機會沒有增加的話,年輕一輩依然面對不得不離鄉找工作,或者 有心回歸家鄉而無薪的狀況(黃世輝,1998)。所以說,地方產業可以 活化一個地區。我們所倡的「新故鄉運動」,其實就是想從產業、生活、

教育來重建一個社區、一個地方。重建之後希望這個聚落可以生存下 去、老人可以再享受他們喜歡的生活方式,年輕人也可以留在故鄉,

不需要全部往平地都市外流。

四、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

產業文化化與文化產業化是 1994 年台灣在推動社區營造之初就 已經提出的想法。產業文化指的是產業所具有的文化,亦即某產業(包 括農林漁業)在多年產品(包括農林漁產品)生產的歷史過程中,基 於對材料選擇與處理的仔細經驗、產品設計製做的創意與品管,而發 展出屬於自已特有的文化。「文化產業化」的目標是要傳承與創新文化 和文產品以作為地方新產業來發展,運用原有的資產或再開發新的項 目以作為基礎和誘因,促成以文化來進行社區總體營造和重建的計 劃。所謂「地區發展」不僅是定位在自發性,而是定位在文化生活導 向的,更進一步可以把生活文化作為產業開發和地方發展的基礎;「產 業文化化」則是運用社區即有的產業,發掘其中更深層的文化意義,

並在產業與文化間,找到其中直接性運結,找出居民與之息息相關的

(34)

不可分割性。

而文化產業則是指運用文化特色的產業,亦即將生活文化、生態 文化、生產文化等加以發揮應用而形成的產業。當一部份的產業開始 發揮其生產文化內容,並進而以產業文化為主要的傳達資訊時,這些 產業也變身成為文化產業。例如:水里蛇窯、華陶窯等不同於一般專 重生產的陶瓷工廠,而在陶瓷生產製做歷史中找出文化意涵來,設計 成為參觀者所可學習體會的對象,讓窯場成為新型的文化產業。再如 埔里桃米里培訓居民成為認證通過的生態導覽解說員,發展生態旅遊 產業,也是一種新型態的文化產業。

為農村困境提出社區型產業發展時,應注意一個特別的概念,及 為原有之產業中加入文化意涵,以積極發揮地方特色,用文化為地方 資源紮根,並將原有文化元素放入產業中,使原有產業有了新生命,

為地區發展注入一股新活力,若是只有提及文化產業之概念則是強調 地區發展必須依賴經濟支撐,若無這樣強有利的基礎,則文化無法長 久流傳。而文化產業化的過程卻是試圖尋找各面向之文化,用不同的 產業型態來經營。

社區的長久經營除了經濟因素,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傳承,我們常 年關注經濟發展,在規模、技術達到飽和或是遭遇瓶頸時,便需以創 意、智慧來突破,文化產業顯然不同於一般的工業生產,在結合「產 業文化化與文化產業化」兩者,而以服務業與學習產業必須開發的學 習內容。在社區發展及產業經營中尋求互利共生的契機,為鄉村社區 開闢另類社區發展途徑。

文化不僅是消遣式的事業,同樣的會成為生產性的事業。我們提 出「文化產業化」的口號時,最容易被誤解的地方,就是把文化產業 解釋成直接透過文化藝術活動來謙錢,例如劇團靠賣票收入,畫展靠 賣畫賺錢,古蹟建築靠賣門票維持。我們看巴黎的計程車司機,好像 是靠開計程車在賺錢,其實不是,他們的日子可能是靠羅浮宮才能過 活。連計程車司機都必須靠文化藝術資產來賺錢維持生活,這種結構 性的關係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產業化(陳其南,2001)。但是地區發展

(35)

社區居民文化產業活動認同構面

文化產業的目的之一,也是為獲取商業上的利益,但與純商業行為不 同的是,獲取利益是居民所共享的,而非僅是個人資產的累積,就表 面上看來,似乎外顯於外的部份都是強化地方經濟所做的努力、賺取 財力,但是在起心動念處是不同的,文化產業強調與居民共生的文化 層面。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需求及價值的轉換使文化政 策不斷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在傳統的文化觀念及新的需求變化中尋求 一個均衡點,將是日後努力的目標。

依上述學者對文化產業的研究及研究者親自實際參與拔仔庄社區 營造工作,對拔仔庄社區產業文化活動的認知、了解與效益,研擬「社 區居民文化產業活動的認同度」測度架構,如圖 2-2:

產業經濟—1.特色發展 2.合作社經營 3.民宿商機 4.城隍祭產業 5.鼓戰產業

—文化紮根—6.藝文人才培育 7.鄉土文化保存 8.藝文活動 品質 9.教育訓練充足 10.文化學習機會

—觀光休閒—11.就業機會 12.休閒產業發展 13.生態學習 機會 14.觀光新區域 15.觀光新產品

社區發展—16.凝聚社區意識 17.社區形象 18.社區景 觀改善 19.社區參與 20.領導人才培育

圖 2-2:社區居民文化產業活動認同度測度架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繪

(36)

第四節 社區總體營造之相關研究

透過「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搜尋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之 經驗研究,初步根據題意作分析,歸納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經驗研究之 趨勢,如表 2-5 中所示:

從以下的分析,可以概括的了解社區總體營造之經驗研究,其大 致上各個切入的角度、社區總體營造此一政策其影響所屆之層面、參 與推動的社會層級與機構、及重要核心議題,不過這部份與政府各部 會的配合推動有關。黃煌雄(2001)指出目前在中央,經建會、內政 部社會司、經濟部商業司、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環保署、衛生署等機 關均已陸續提出重視「民眾參與」,和富有「社區營造」精神的政策與 相關計畫,這些相關計劃包含有經建會「創造城鄉新風貌行動方案」、

內政部「全方位推展社區發展工作實施方案」及「福利社區化」政策,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社區小企業輔導計劃」、環保署「生活環境總體改 造計劃」、衛生署「社區健康營造計劃」等等。

(37)

表 2-5 社區總體營造之經驗研究分析表 涵蓋領域 主要研究內容與趨勢 備註 社 區 營 造

部分 主要研究內容分八個方向:

1、參與層級:

(1)社區方面

◎社區組織(含公私部門、鄉村社區、

比較兩岸之研究)

◎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 ◎社區義工

◎居民(認知態度)

(2)非營利組織

(3)醫療衛生體系

(4)環境營造體系

(5)社區博物館(含地方博物館)

(6)文化機關

2、造景、造產與造人三大目標:

(1)造景:公共藝術與視覺形象設計方面之 研究

(2)造產:休閒農業發展、觀光事業、地方 產業(含文化產業)之研究

(3)造人:成人教育學在社區教育之應用、

社區成人教育之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政 策中成人學習蘊含之探討

3、理論之探討與應用(含社區主義、學習型 組織之應用、社區總體營造之理念)

4、社區發展:

(1)永續經營之研究

(2)社區發展政策之研究

(3)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之執行與評估

(4)社區總體營造之衝突管理 5、文化建設:

(1)社造文化資產維護

(2)古蹟保存

(3)鄉鎮文化藝術發展方面 6、區域特性探討:

(1)區域特色

(2)社造與鄉村型態之轉化

(3)都市計劃

7、社區資訊:主要針對社區網路之建立、發 展、管理與困境層面之研究

8、其他類別:包含土地倫理、社會運動、民 眾參與、921 災區之重建社區治安 社 區 意 識

部分 主要有兩個研究趨勢:

1、社區意識對社區發展之影響

2、從學校教育、社會網路層面探討社區意識

(38)

表 2-5 社區總體營造之經驗研究分析表(續)

社 區 大 學

部分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社區大學對社區參與的研究

2、社區大學課程規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 3、社區大學對公民意識的建構

4、社區大學社團對公共領域之參與 女 性 參 與

部分 主要研究趨勢:

1、女性參與婦女教育歷程之研究 2、女性社區領導人之領導行為研究

3、以女性主義批判哲學解析社區的權力與文 化

文 化 政 策

部分 主要研究焦點:

1、戰後台灣文化政策的變遷 2、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關係 學 校 社 區

化部分 主要研究內容:

1、理論與實務的探討

2、鄰里週邊文教設施環境之形塑 村里部分 主要研究焦點:

1、村里與社區組織互動之研究 2、社區鄰里人力與健康照顧之制度 資料來源:研究者分析整理

根據蔣孝萱(1998)的研究,其對於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面的評論 如下:

一、再一次掀起國家對「社區發展 」的介入

周思萍針對台灣 90 年代社區發展政策的演變,認為國家領袖建立 文化權的企圖、民進黨提出社區政策作為政黨競爭的策略、草根社區 運動的風潮、以及文建會的社區論述等因素,影響了國家對社區發展 的「看法」,使得 90 年代再一次掀起國家對「社區發展」的介入。

二、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相異於以往社區發展政策之處

文建會的社區政策在執行策略上逐漸擺脫過去行政干預的做法,

而強調社區自主行動的重要,試圖整合許多民間組織以及相關學術、

專業團體,作為整體推動的原則。

三、社區總體營造之瓶頸

(一)結構方面的反省:社區總體營造政策雖然強調社區自治,

鼓勵社區自我動員,然而其最大的結構性問題在於作為一個國家收編 人民的動作,並非國家整體改革的起點,而文建會社區總體營造政策

(39)

所謂的文化與產業的扣連關係,如果得不到其他國家機器認同與合 作,社會進一步轉化可能性大為減低。

(二)發展理想與實踐計畫有相當大的落差:檢討文建會實際推 行的計畫,僅少數與社區組織的產生相關,而文建會強調的「文化產 業、產業文化化」並未有實質的計畫支持,其整體發展理想與實踐計 畫中有相當大的落差。

社區總體營造在台灣的運作方式,除了向各縣市政府社會局登記 的社區發展組織之外,一些民間的文史工作室、文教基金會也都從事 著相 同性質的活動,以下就社區總體營造執行面之正、負面做一分析

(楊千儀,2003)。 一、社區總體營造的正面影響

(一) 地方居民意識的抬頭

隨著地方權益的抬頭,地方的居民開始為了生存的環境進行抗 爭,例如蘭嶼的的反核運動、鹿港的反杜邦等。雖然抗爭的方式仍然 引起廣泛的爭議及討論,但是就地方居民意識的抬頭而言卻是值得肯 定的。

(二)生態環境保育重視

隨著社區總體營造所帶起之風氣,環境保育的問題更是普遍受到 重視。例如七股的地景保育運動。因為總體營造中的環境規劃等問題,

使地方住民對於生活周遭環境的保護意識被喚起。

(三)帶動地方文史尋根

這是鄉土文化的傳承工作之一,回頭尋找地方文史的根源,不但 凝聚了地方的意識,也增加地方的認同感。

(四)藝文地方生根

這是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近年來的主力作之一,例如竹塹舞人 舞團、新港文教基金會辦理的藝文活動。最主要的貢獻在於豐富人們 的精神生活,藝文地方生根對於居民的精神生活而言是一大福音。

(五)喚起規劃者的反省

社區總體營造帶動了規劃團體的反省(陳其南、陳瑞樺,1998 )

(40)

開始巨觀而微觀,注意到更多住民的需求,無住屋運動就是一例。社 區規劃者從原來的一手掌控改變為和地方居民合作,這樣的反省帶動 了一種後現代風潮。

(六)地方產業的振興

在日本,許多古老的社區都有這樣的運動,因為傳統產業的沒落,

進而引起居民團結為振興地方產業而努力。在我國,如埔里、鹿港等 地,都是意識到地方產業的沒落,而所做的努力。

(七) 各界對地方活動的重視及參與

無論是文化工作者的響應、各種專業界的支持、企業界的配合、

傳播界的報導、學術界的關注,在社區總體營造風氣的影響下,凝聚 大眾的力量,讓地區中的每一份子都有了歸屬感,不再各自為政。

二、社區總體營造的負面影響

(一)地方政治的角力

實務工作者表示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和地方里長不同時,地方 政治角力的情況就常發生。社區工作者也表示社區與鄰里劃分的紊亂 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社區是被規劃出來的,而不是出於居民的主動精 神就可以形成的(林振春,1995)

(二)政黨有目的的利用社區組織

每當選舉之時這種現象更為嚴重。各黨派人士無不在社區舉辦各 種活動,選舉過後又恢復原來的平靜,並未對社區居民帶來實質的利 益。

(三)凝聚力帶來的排外心裡

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與里長同一人時,社區的發展以社區為單 位,但是社區的涵蓋卻是許多里別,當社區總體營造所強調的社區意 識喚起後,有時卻加深了社區間或鄰里間的比較心態及疏離感。

(四)台灣各社區歸於一元化

經過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許多社區動起來。許多的模範社區 成 為大家學習的對象,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卻常忽略以各社區為基礎,

以致許多的社區發歸於一元。

數據

表 2-5 社區總體營造之經驗研究分析表  涵蓋領域  主要研究內容與趨勢  備註  社 區 營 造 部分  主要研究內容分八個方向: 1、參與層級:  (1)社區方面   ◎社區組織(含公私部門、鄉村社區、 比較兩岸之研究)    ◎社區領袖與社區發展功能    ◎社區義工    ◎居民(認知態度)  (2)非營利組織  (3)醫療衛生體系  (4)環境營造體系  (5)社區博物館(含地方博物館)  (6)文化機關  2、造景、造產與造人三大目標:  (1)造景:公共藝術與視覺形象設計方面之 研究  (2
表 2-5 社區總體營造之經驗研究分析表(續) 社 區 大 學 部分  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社區大學對社區參與的研究  2、社區大學課程規劃與社區營造之研究  3、社區大學對公民意識的建構  4、社區大學社團對公共領域之參與  女 性 參 與 部分  主要研究趨勢:  1、女性參與婦女教育歷程之研究  2、女性社區領導人之領導行為研究  3、以女性主義批判哲學解析社區的權力與文 化  文 化 政 策 部分  主要研究焦點:  1、戰後台灣文化政策的變遷  2、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關係  學 校 社
表 5-1  全體受測者樣本基本資料統計表(續)  貳、研究變項描述性統計  研究變項的描述性統計係在描述有效樣本在社區意識及社區文化 產業各構面的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之分布情形,以獲得花蓮縣 拔仔庄社區居民在社區意識及社區文化產業各變項中的反應。  一、社區意識部分:  表 5-2 拔仔庄社區人員社區意識程度情形意見次數統計表 分配次數統計  題項內容  非常 同意  同意  無意見 不同意 非 常 不同意  平均數 標準差  社區互動方面  社區舉辦活動 我都會參加  28.4%  58.2%  1
表 5-2 拔仔庄社區人員社區意識程度情形意見次數統計表(續) 環境認知方面  我對社區環境 非常熟悉  20.9%  55.2%  23.9% 0  0  3.97  .67  我很清楚社區 有那些優缺點  17.9%  31.3%  37.3% 4.5%  0  3.36  1.33  我會樂意告訴 別人所居住社 區的名稱  40.3%  44.8%  4.5%  0  0  3.94  1.47  我覺得我的社 區是令人稱羨 的社區  31.3%  49.3%  7.5%  1.5%  0  3.79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atellite Agency of Action Research Center for Human & Community Development, Graduate School of Cultural Studies & Human Sciences, Kobe University ARCH.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 Examples of relevant concepts: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ty resources, self-concept, vulnerable groups,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support

 Examples of relevant concepts: equality, discrimin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ty resources, self-concept, vulnerable groups, community work, community support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