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 ──詮釋三皈、五戒及生權的內容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 ──詮釋三皈、五戒及生權的內容"

Copied!
1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

──詮釋三皈、五戒及生權的內容

星雲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佛光山開山大師

一、皈依三寶是民主的精神 二、受持五戒是自由的意義 三、眾生生權是平等的主張

現代是一個倡導民主、自由、平等的時代。實在說,佛教的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人人和 佛陀共有的佛性,這就是民主的精神;受持五戒,就是對人尊重,不任意侵犯,這就是自由 的意義;眾生生權的提倡,是因為諸佛與眾生一如,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就是平等的主張。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已經對現代的民主、自由、平等之精神,向全宇宙發出宣言 了。現在茲申其義如下:

一、皈依三寶是民主的精神

所謂「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稱為三寶,就如世間上 的金銀財寶,可以解決人間經濟民生的需要;佛、法、僧稱為三寶,表示他是精神上的財富 和寶物,有了佛、法、僧,生命才能提昇,心性才能解脫。

為什麼皈依三寶是民主的體現呢?因為佛說:「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佛性 人人平等,每一個眾生都是未來的諸佛,所有的諸佛都是當初的眾生。自己的本性裡面就已 具足自性三寶: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有法性,人人都有僧性;佛、法、僧三寶是一體的,

如《般若經》卷廿六說:「佛寶、法寶、僧寶,與諸法等無異。世尊,是佛寶、法寶、僧寶 即是平等,是法皆不合不散。」

(2)

皈依三寶就是皈依自己的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 的彌勒」,有為者亦若是,直下承擔「我是佛」、「我是法」、「我是僧」,這就是民主。

三寶有最初三寶、常住三寶、自性三寶等種種的層次。最初的三寶是:成道的釋迦牟尼 佛為佛寶,佛陀所宣說的四聖諦、十二因緣稱為法寶,佛陀所度的五比丘、千二百五十位大 阿羅漢稱為僧寶。

從最初三寶進而有常住三寶,因此有佛像、經書、出家的比丘、比丘尼,這就成為現世 的「常住三寶」。

皈依三寶的真正意義,是從最初三寶、常住三寶而皈依自性三寶,這才是真正皈依三寶 的意義。

佛陀既然說人人皆有佛性,可見皈依佛、法、僧三寶就是皈依自己。吾人與佛同具真如 實性,所以「心佛眾生,無二無別」。佛陀把眾生提昇到與他平等,這還不夠民主嗎?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把教主定為主宰者,都認為是神聖不可侵犯,而佛陀沒有以成佛 為大,也沒有以眾生為低。他認為自己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諸佛;自性本心,

同一無二,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自己的本性。

皈依法,法是真理。真理能普及宇宙萬物,真理也即是吾人的真心,它融入大化之中,

無始無終。無始無終的法性雖有呈現,在呈現中而能長存永恒,所謂「若諸如來出現,若諸 如來不出,諸法法爾如是住。」(《大毘盧遮那經》卷二)「法爾如是」,這就是永恒不滅 的生命。因此,眾生和佛陀一樣,可以證悟自己的真如自性。此一真如自性,又稱為法身,

此即吾人不死的生命。凡所有流傳在世間的「覺者的思想」、「覺者的精神」、「覺者的文 句名身」,就是經書。所以,藏經都是佛法,道場都是佛法,善知識都是佛法,這一切都是 人人通達解脫目標的正道,是為法寶。

所謂「僧寶」,亦即是代表清淨、和諧、安樂的教團,他必須要能做人天的模範,能做 眾生和聖者之間的橋樑。他們一師一道,同一見解,同一思想,遵守共同的法制,享有均衡 的生活日用,他們是能代替佛陀解決眾生苦難的指導者,是謂僧寶。

此一三寶的組合,才能成立佛教的教團。偉大的佛陀遺留在人間的此一民主的教團,充 分表現了佛陀的民主思想與理念。但此一教團不一定要把它看成是外在的結構,吾人內心都 具有此佛、法、僧的真義,都具備和此一教團吻合的精神。例如在家的人士,連殺生為業的 屠夫,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為此一成佛的佛性,不是從外而有,也不是立刻新 生,它是本來具備,所謂「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3)

有人問禪師:「誰是佛?」禪師說:「我不敢告訴你,恐你不信!」問者曰:「禪師開 示,我豈敢不信?」禪師說:「實在告訴你吧!你就是佛呀!」問者自覺自己是凡夫,怎能 立刻成佛?禪師曰:「你有『我』的緣故!」問者曰:「我有我故,不能成佛,禪師!那你 就是佛了?」禪師說:「有你有我,更加不見!」(見《惟寬禪師語錄》)

所以,人人雖有佛性,但因妄想執著,如同明鏡蒙塵,光仍存在,只是塵蔽,不見光生。

正如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夜睹明星,證悟正覺的那一剎那說道:「奇哉!奇哉!大地眾 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在我們的自性當中,已經圓滿具足了三 寶的無量功德:

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佛寶;

人人都有平等無差別的法性,就是法寶;

人人都有喜好清淨和樂的心性,是為僧寶。

因此,皈依三寶無非是藉助佛力,引導我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進而依靠自我,實現 自我,找回自己心中的自性三寶。我們每個人都像是一座寶藏,皈依就是開採自己心內的寶 藏;不皈依,就如同寶藏未經開採,黃金無法出土!所以佛陀臨涅槃之際,曾教誡弟子:「自 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大智度論》卷二)

由於佛性人人本具,所以皈依三寶,其實就是「皈依自性佛,皈依自性法,皈依自性眾 生。」乃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是已覺悟的眾生。」這些都 是民主的詮釋。

此外,佛陀說:「我是眾中的一個」;常不輕菩薩的「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見《法華經》卷六),乃至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三世諸佛,佛佛平等,佛佛 道同,這就是民主。

佛陀所證悟的真理「緣起性空」,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說初分說 經》卷二)說明宇宙世間一切都是依因緣法則而運行。人有生老病死的因緣,世界有成住壞 空的法則,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生生滅滅,讓自然界有花開花謝、宇宙間有生住異滅、

人世裏有貧富貴賤等「無常」變化。這不是神明創造,也不是威權左右,甚至佛教的「因果 業報」講「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無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無一不是在「善有善報,惡 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下循環。可以說,人的禍福窮通,都是自己的行為所造作,沒有人可以 左右,也沒有人可以代受,這就是以民為主的真理。

(4)

佛教的「眾緣所成」、「同體共生」,甚至「公有共管」、「集體創作」都是民主的原 則。佛教的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就是民 主法制的思想;佛教的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 和同均,也就是僧團在身口意之見解、思想、言行上所展現的和諧無諍,也都蘊含著民主的 思想。

在《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卷一說:「初地菩薩勇識者,百福莊嚴,一切行願皆圓滿,

頓超十地,證入一生補處位吉祥,三乘速證究竟成正覺。」頓超法門,人人有份,這就是民 主;立地成佛,個個都能,這也是民主。

甚至在佛教裏,不但佛陀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禪宗呵佛罵祖,要人找回頂天立地的 自我,不要臣服於神權,更把民主的思想提高到極點。

鳩摩羅什與磐達特,大乘小乘互為師,這是民主觀念的呈現;文殊菩薩曾向八歲的妙慧 童女頂禮,這正是「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更是民主思想的典範。

太虛大師的「人成即佛成」,黃檗禪師的「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乃至慧 忠國師稱呼侍者「佛祖」,侍者說「我不是佛!」慧忠國師責備他不敢直下承擔。從這些禪 門公案,都足以說明,佛教主張「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見《般若經》),這就是典型的 民主。

叢林生活中,出坡作務,不分資歷深淺,人人一律平等,充分發揮了民主的精神;叢林 制度裡,清眾可以選為住持,例如樵夫出身的六祖大師,他也能成為一代祖師,這就表示一 種民主。

因此,佛教叢林「傳位傳賢」,也跟唐堯虞舜的「禪讓天下」,乃至孫中山先生的「天 下為公」一樣,都是民主。

此外,佛教的僧團,凡事要召開會議,經大眾「三番羯磨」通過,始能公諸實施,這就 是民主政治的先驅。

佛陀認為一個國家政治結構的建立原則,首要條件是「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中 阿含經》)佛陀留給眾生一個最可貴的僧團制度,主要是因為在僧團裏,凡事都是由多人會 議決定,不會獨斷獨行,這就是民主的精神。

佛陀時代的會議形式有布薩、羯磨、滅諍、說法等四類。其中,羯磨是使生善滅惡的作 法,行於授戒、說戒、懺悔、結界及各種僧事的處理。當受戒時,正授由羯磨和尚開導受持

(5)

戒法的意義,並行三番羯磨,一一問以「盡形壽能持否」,受戒者答「依教奉行」,始為證 盟受戒。

佛教僧團透過羯磨法,發揮了高度的民主精神,它以大眾的意見和力量,圓滿解決僧團 裡的各種事情,成就大眾過六和敬的生活。

佛教的羯磨法與現代的會議法相仿,分為三類:

(一)單白羯磨:意思是「唱言」,這是對於不必徵求同意的事,向大眾宣告常行、慣行、

應行的事,唱說一遍即成。此法有如現代會議中的例行工作報告。

(二)白二羯磨:這是宣告一遍,再說一遍,徵求大家的同意。如同一般會議,凡是提案皆 須交由大會討論、接納、決議,才能生效。

(三)白四羯磨:這是作一遍宣告後,再作三讀,每讀一遍,即作一次徵求同意,若一白三 羯磨後,大眾默然,便表示無異議,而宣佈羯磨如法,一致通過議案。

比之現代議會程序,佛教會議法的精神顯得更為莊重、神聖,更為民主。現代會議中的 提案,通常只要過半數投贊成票,即算通過,很少有要求一致通過的。但是在羯磨法中,通 常要求一致贊同通過,僧團中若有人執持歧見,便是羯磨不成;不過,羯磨法中有滅諍羯磨,

是以投票方式取多數表決的。

所謂滅諍,就是為了解決僧團中的爭議事件,佛陀在戒律中制定七滅諍法,以公正、平 和的原則,處理大小諍事。

七滅諍法不但保障個人的權益,且情、理、法兼顧,同時也使僧團得到清淨與和樂。佛 陀制定戒律,依法攝僧,同時把執行教團制度的權力交由大眾,亦即所謂「僧事僧決」,充 分流露出民主、法治的精神。

在英國的政治名著《印度的遺產》一書中,對佛教的此一民主會議法,有相當詳細的論 述,因此塞德蘭侯爵(Marguess of Zeiland)說:「我們今天國會制度的基階,竟可從兩千多 年前印度佛教徒的會議中見到,真是令人驚奇不已。」所以若說,現代民主國家的會議制度,

是從佛教的思想中繼承來的,實在不為過。

此外,佛陀入滅後,僧團遵循佛陀所制定的會議法,配合時代演進的需求,漸漸發展出 許多不同類別的會議。例如,僧團不僅對內召開會議,達成共識,甚或與信眾一同集會,舉 行四眾弟子皆得參與的會議。

(6)

乃至佛陀入滅後,佛弟子為了讓正法久住,先後多次結集佛陀的教法。第一次是在佛陀 入滅後的第一年夏天(約西元前四八五年),以大迦葉為上座,阿難誦經,優婆離誦律,在 七葉窟中舉行第一次結集,因為有五百大阿羅漢參加,稱為「五百結集」。之後陸續又有「毘 舍離結集」(或稱「七百結集」)、「大眾部結集」(又稱「窟外結集」),以及在摩揭陀 國華氏城舉行的「第三次結集」,直至佛陀入滅後四百多年所作的「第四次結集」等,每次 結集,莫不是取決於大眾的意見,這些都是佛教民主思想的體現。

其實,在上古人類的歷史中,根據《大樓炭經》和《眾許摩訶帝經》等諸多經典記載,

他們「身相端嚴,諸根無缺,妙色廣大,自有身光恒常照曜,長壽喜樂,騰空自在……,亦 無男女眾生之相。」(《眾許摩訶帝經》卷一)他們「以好喜作食,各自有光明神足,其壽 久長。時天下人,其端正姝好,不別男女,亦不可別君長庶民人,但共眾俱往還。」(《大 樓炭經》)因為他們以法喜為食,以沒有男女尊卑的平等為樂,因此可以說是再民主、自由、

平等不過了。但後來由於世界起了變化,他們之間有了美醜、驕慢、比較、計較、相互鬥爭,

再後有了男女之別、夫婦關係,繼而形成家族、鄉黨、集團,終致造成世界擾攘不停。可見 世間上,舉凡一切紛爭對立,莫不由於「我執」而起,因此也唯有人人真正做到佛教的「無 我」,人人能夠相互尊重,世間才有民主、自由,也才有和平可言。

唐君毅先生曾說道,世間上,沒有比民主自由更好的東西!(見《唐君毅論文集》)確 實不錯,民主自由乃人間社會大眾所共有的財富!因為舉世滔滔,唯有民主和自由,才有人 權,才有民意,才能共享民主、自由、平等的可貴。

二、受持五戒是自由的真義

為什麼受持五戒是自由呢?佛教講「持戒」,戒不是束縛,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 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戒的根本精神,就是防非止惡、對人不侵犯。所謂不侵犯,就是 不能為了自己的自由而妨礙他人的自由,所以不侵犯,才是真正的自由。

五戒雖然分別為五,但是根本精神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別人,

便能自由。

《大寶積經》卷八十二載:「所謂五戒:不殺一切諸眾生等,不惱一切。……彼應不盜,

自財知足,於他財物不生希望。……離彼邪淫,不以染心視他女色。……應離妄語,如說如 作不誑於他。……應離酒,不醉不亂。」因此,五戒中:不殺生,就是對別人的生命不侵犯;

不偷盜,就是對別人的財產不侵犯;不邪淫,就是對別人的名節不侵犯;不妄語,就是對別 人的信譽不侵犯;不飲酒,就是對自己的理智不傷害,從而不去侵犯別人。

(7)

五戒也不只是光從消極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吸毒,就叫做持戒;五 戒另有積極面的解釋,就是不殺生而護生,不偷盜而喜捨,不邪淫而尊重,不妄語而誠實,

不吸毒而正行。唯有如此積極的詮譯,才更充分發揮佛教擴大自由,成全大眾的積極精神。

一般人總以為受戒是增加束縛,因此有人說:何必受戒,自找束縛!其實,持戒是自由,

犯戒才是束縛。因為並非學佛受戒的人才要持戒,持戒就如國民守法一樣,不持戒就會觸犯 刑法。你看,凡是身陷牢獄,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觸犯了五戒,譬如:殺人、

傷害、毀容、迫害,是犯了殺生戒;貪污、侵佔、竊盜、勒索、搶劫、綁票,是犯了偷盜戒;

強暴、拐騙、重婚、妨礙風化,是犯了邪淫戒;毀謗、背信、偽證、恐嚇、造謠、仿冒,是 犯了妄語戒;販毒、吸毒、運毒、醉酒等,是犯了吸毒戒。

由於犯了五戒,於是身繫囹圄,失去自由,所以持戒不但是守法,而且不會失去自由。

若能受持五戒,真實認識五戒,不因犯戒而受國法制裁,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 真義是自由,而非束縛,意義不言可明。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過去一般人常依《梵網經》的戒條,如「以手觸酒,五百世無 手」來解釋戒律。過分的恐嚇,反而沒有說服力,只有使得有心學佛的人望而卻步。其實佛 教的戒律都是信者自願受持,實在不必給予太過強調的指責。受持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唯有 把五戒持好,才算完成人格。

此說佛教的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若以五戒 配五常,即: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吸毒曰智。一個人受 持五戒,會有無盡的利益。例如,如果我們不殺生而保護眾生,自然能獲得健康長壽;不偷 盜而布施喜捨,自然就能發財而享受富貴;不邪淫而尊重他人的名節,自然家庭和諧美滿;

不妄語而讚歎他人,自然能獲得善名美譽;不吸毒飲酒而遠離毒品的誘惑,自然身體健康,

智慧清明。

佛教的信仰,捨棄了受持五戒而向諸佛菩薩祈求所願,無因怎麼會有果呢?過去對受持 五戒,因為過多的限制而沒有從積極面來詮釋;其實佛教的五戒,在「不可」以外,它一定 還會告訴吾人什麼是可以的。所以現在講五戒,應該要從積極面來發展,例如一般信眾莫不 希求長壽、發財、名譽、家庭美滿、子孫滿堂等等,但是不播種,怎麼能有收成呢?所以不 必空自妄想,只要你受持五戒,就能所求如願。因此,受持五戒,從消極上來看,好像是束 縛;若從積極面來看,實在是有無限的利益。

廬山慧遠大師說:「佛道濟俗,亦為要務。何則?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

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傳此風教,以周寰區,編戶一千,則仁人百萬。夫能 修一善,則去一惡;一惡既去,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己,則萬刑息於國,此所謂坐致太平者 是也。」(見《三皈五戒正範》)

(8)

所以,受持五戒,小至個人可以免除苦惱、恐怖,可以獲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諧、

快樂;大至國家社會,如果人人都能受持佛教的五戒,那麼我們的國家必定是一個淳樸謙讓、

重德祥和的淨土。

受持五戒就是體現自由的精神。美國獨立時,巴特利克在講演時,曾說「不自由,毋寧 死。」但是自由不是自己任意妄為的自由,自由是有自他關係的和諧;受持五戒不僅於己有 利,而且能夠利益他人,所以受持五戒,才是自由的積極意義。

此外,佛教終極的目標,既是追求身心的解脫自在,自在就是自由,解脫就是自由,無 煩惱束縛就是自由。每一個人都希望脫離一切束縛,做自己的主人,因此集權專制的政治是 佛教所呵斥的,佛教認為民主憲政國家的實現,道德掛帥政治的完成,才是國家政治的最終 目的。

佛陀認為一個國家不可擴張武力去侵略他國,但是為了維護本國人民自由、平等、快樂、

幸福,必要的力量是應該保有的。佛陀心目中的理想政治是轉輪聖王的仁王之治,是人人自 由的政治。

所謂轉輪聖王的政治,就是一種民主平等的政治,根據《長阿含經》中的《轉輪聖王修 行經》記載,輪王的政治是不以刀杖,而是以法教令的,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

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之內涵到底是怎麼樣的情形呢?有一次輪王的太子問道:「父王!

輪王的政法如何?應該怎樣去推行呢?」

輪王回答說:「應當依於法來立法,恭敬尊重觀察於法,以法為首,守護正法,以法來 教誡宮廷中的人,如王子、大臣、群僚、百官,以法愛護人民百姓,乃至禽獸等。」

輪王又說:「身為國王應該禮賢下士,尤其對於有道之士,應多親近請教,因為他們知 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犯,什麼不犯;又何者可親,何者不可親;何者可行,何者 不可行;施行什麼法可使人民生活安和樂利等道理。」

法,就是自由、尊重的意義,所以佛經中到處都鼓勵吾人要「依法不依人」,依人有好 惡,依法才平等。

佛教所說的這種政治道德,因為是以法治化,所以沒有怨敵,布施持戒,泛愛人物,善 攝眷屬,人民殷盛,富樂豐實,聚落村邑,雞犬相聞,舉國人民更相敬愛,種種眾伎,共相 娛樂,呈現一個太平盛世的氣象。(大義取自《摩訶僧祇律》卷一)

政治因時因勢變化不定,本身欠缺恆久理想的持續性。佛教本身則具有教化的功能,例 如梁啟超先生說:「佛教之因果,使上智下愚皆不能不信。」如果人人都能樹立正確的因果

(9)

觀念,我們的社會就不再是爾虞我詐、巧取豪奪的社會;如果人人都能懷抱佛教的慈悲精神,

人人受持五戒,這個社會就能減少暴戾殺伐之氣。進而認識佛教的「業力論」,知道世間上 的善惡好壞,都是由我們自己的業力造作所決定,沒有神明能為我們安排。這種業力自由的 理論,也才符合自由的真義。

一般的宗教,都是由神權統理世間;一般的政治,都是由領袖來統治國家。唯有佛教,

他不尚神權,也不重視君權,唯重視人人自主的民權和自由。

所謂「民權」,也不是妄自行使的,因為每一個人身、口、意的業力,善善惡惡,都有 業報。此即說明,世間上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會決定自己未來的前途。當一個人失去自由,

這一定是自己的自業所招感而來;反之,獲得自由,也是自己的行為所成就。所以佛教的業 力論,已經把世間的自由精神,發揮到極致。吾人要想獲得真正的自由,對持戒的內容,對 持戒的意義,對業力決定命運的原理,不能不給予肯定。

三、眾生生權是平等的主張

人類從民智未開,對自然界神祕力量崇拜的神權時代,演進到對帝王絕對服從的君權時 代;及至發展到現今民主社會的民權時代,大家不只提倡自由,也重視民權,強調人的生命 有無比尊嚴,舉凡生存權、參政權、平等權、自由權、財產權、文化權等,均應受到保障。

佛教更從「民權」進一步提倡「生權」,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生存的 權利,不容許輕易受到傷害。所以關懷眾生,救度眾生,為天下眾生服務,是佛教徒維護生 權的表現。

所謂「眾生」,《金剛經》說:「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

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此皆名為眾生。

所謂廣度眾生,並非眾生飢餓,就給予飯食;眾生寒冷,就施以衣服。這種枝末的救度,

並未能根本解決眾生的問題。例如,眾生的生死、眾生的煩惱、眾生的安全,乃至眾生的生 權如何獲得保障等,才是重要。所以必須要本著「眾生平等」的原則,確實維護眾生基本的 生存權利,並且要救度眾生離苦得樂,獲得解脫自在。如《金剛經》說:「所有一切眾生之 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這也是佛教對生權的基本主張。

所謂「生權」,就是對一切眾生生存權利的維護。世間上的生物,都要靠飲食來維持生 命,即使是樹木花草、山河大地,也需要陽光、空氣、水土作為營養,才能存在。

(10)

世間上,有的眾生是肉食者,有的眾生是草食者。獅虎熊豹屬於肉食動物,牛羊馬象屬 於草食動物,人則介於肉食與草食之間。

近年來,隨著佛教普及,素食漸漸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在印度,鐵路餐廳皆以素食 為主;在美國,有的鄉鎮之超級市場,不准葷食進入。這些國家不是以宗教的立場,而是站 在人道、健康的觀點倡導素食,這也是對生權的維護。尤其現在牛羊豬犬的「口蹄疫」病毒 傳染,造成人類生命極大的威脅,所以重視生權、維護生權,此時更能見得出其重要性。

在中國,從古以來就有慈悲護生的思想,儒家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

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佛教為了愍護眾生,倡導不斷大悲種,包含了素食的精 神意義。但佛教的流傳,以人為本,因應各地風俗,對飲食並沒有強烈的要求。不過,對於 生權的維護,凡是智者,也不能不給予重視,否則人類如果不懂得保護生態,不懂得愛護地 球,一旦遭到大自然的反撲,人類的災難,將不知伊於胡底?

說到「生命」,人存在於世,固然可以說有生命,我們所生存的這個自然界裡,鳥叫蟲 鳴、飛瀑流泉、萬紫千紅、綠葉婆娑,觸目所及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那一處沒有活潑的生 命呢?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如果我們用心領悟,宇宙中的森羅萬象 那一樣不是從自己的生命中自然流出?甚至日常生活中,一張紙、一支筆、一輛汽車、一棟 房子,如果你不好好愛惜,減短了它的使用年限,也是殺生。這就是對生權沒有給予尊重。

因此,若從廣義而言,大自然中,即使一沙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宇宙萬有的力量所成,

任意傷害,減少壽命,也是殺生的行為。因為一切生命都和自然息息相關,生命也都是自然 的一部份,我們均應善加珍惜。可惜長久以來,自以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往往忘記其他生 命的存在,為滿足一時的私欲而濫殺無辜。《法句經》云:「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 己可為譬,勿殺勿刑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穩。」《金剛經》

說,就算我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因為眾生和我一體,我也不應該執著自己是能度的人類,

眾生是我所度的眾生。所以,保護生權,也就是保護自己,我們對於生權,應該有這樣的尊 重,才是平等的真義。

此外,濫伐森林,造成土石流;濫墾山坡地,造成地層坍塌,凡此都是不懂得尊重大自 然,不懂得尊重生權。甚至電擊魚蝦、濫捕野生動物,以及各種海鮮生吃、各種生命殘殺等。

其實,空中的飛鳥、水中的游魚,以及山林裏的動物,都和人類共生在地球上,人類不能自 恃聰明地去殘殺它們、消滅它們。如果我們對山川溪流、森林大地,乃至一切含識生靈,不 加保護,反而恣意妄為,任意傷害,有一天,當生態環境被破壞殆盡,當人類嚐到山崩地陷、

洪水倒流,乃至沙塵暴、臭氧層破洞所帶來的苦果時,所謂「因果報應」,實在是非常的可 怕。

(11)

所以,說到生權,佛教裏睒子菩薩為怕踩痛大地而不敢重步走路,為怕污染大地而不敢 任意丟棄一張紙屑;匾擔山和尚為恐傷及草木,而揀橡栗為食;阿彌陀佛所建設的極樂淨土,

水鳥說法,無男女惡道等煩惱,都是對生態環保的重視。

最早提倡生權,最早重視環保的人,就是佛陀。然而因為佛陀對生權維護的呼籲,至今 還不能令世人覺悟,所以社會上到處充塞著殺戮、乖戾之氣。所謂「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 屠門夜半聲」,因為世人不懂得尊重生命,不懂得維護生權,實在不能不說是吾人最大的悲 哀呀!

佛教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更是佛教尊重眾生,重視生權的最佳詮釋。同體即平 等,平等才能和平。在佛教的經典中,有關「平等」的教義、思想,比比皆是。例如《華嚴 經》說:「一切眾生平等。」《大智度論》說:「凡夫與佛平等,無二無別。」《大般若經》

說:「上從諸佛,下至傍生,平等無所分別。」《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現代的人倡導和平,因為沒有平等,所以真正的和平不容易到來。

平等是倡導和平的不二法門,因為有平等,才有和平,所以平等與和平是一體兩面的真 理。所謂「眾生平等」,上自諸佛菩薩,下至有情含識,都有生命的尊嚴,都有生存的權利。

因為提倡生權,讓宇宙間的生命同體共生,才有真正的平等;因為有平等,才有民主;因為 有民主,才有自由。如果沒有平等,也沒有民主自由可言,所以佛法講「心、佛、眾生,三 無差別」;「民主、自由、平等,也是三無差別」呀!

※ ※ ※

上列民主、自由、平等,不但有關佛學、哲學的理論,而且是有關世界、政治、國家、

人民、種族的內容。茲將民主、自由、平等在這許多關係上的說法,就以政治為例,將之與 佛教的論點,做一個對比:

(一)政治是管理服務人民,維護社會的安全;

佛教是教化開導眾生,建設社會的力量。

(二)政治是降魔戰鬥,保衛國家;

佛教是護生救苦,擁護國家。

(三)政治是重視財經成長,以昇平安定為目標;

佛教是重視戒律因果,以身心安住為希望。

(四)政治從外做起,要求人民修身守法;

(12)

佛教從內做起,要求人民修心守道。

(五)政治是怒目金剛,要人人安份守法;

佛教是菩薩低眉,要人人自律觀照。

(六)政治的大同世界,是理想希望;

佛教的極樂淨土,是如願往生。

(七)政治是希望人人能夠民治、民有、民享的生活;

佛教是要求人人能夠救世、救人、救己的慈悲。

(八)政治要求奉行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以家齊國治;

佛教要求實踐皈依三寶、受持五戒,以生權平等。

(九)政治是以民主自由平等為目標;

佛教是以民主自由平等為實義。

梁啟超先生曾說,他之所以信仰佛教,因為佛教的道理有六點讓他心儀之處:

(一)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二)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獨善;

(三)佛教之信仰,乃應世而非出世;

(四)佛教之信仰,乃無量而非有限;

(五)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別;

(六)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見梁啟超《飲冰室全集》)

我們讚賞梁啟超先生的見解,甚至我們更要進一步地說:

(一)佛教之信仰,皈依三寶,即心即佛,乃民主而無階級。

(二)佛教之信仰,受持五戒,解脫自在,乃自由而無束縛。

(三)佛教之信仰,尊重生權,命理同人,乃平等而無差別。

多年前,我也曾講過三皈、五戒和生權的問題。我認為皈依三寶:皈依佛,可以點亮心 光,如同建築了一座發電廠;皈依法,可以開拓自己內心的泉源,好像為自己建設了一座自

(13)

來水廠;皈依僧,好像開發了一畝田地,可以種植五穀,建設居家,過美滿的生活。所以,

皈依三寶不是別人得到利益,一切受益,還是自己。

關於受持五戒,其實就只有一條「不侵犯戒」,因為自由的真義,是維護自己的自由,

更不妨礙他人的自由。所以我一再強調,五戒分開來講有五條,其實從根本上來看,只有一 條,即:不侵犯而尊重有情眾生。違犯五戒,不僅是佛教所禁止,也是國家法律所不允許;

如果人人都能嚴持五戒,則能締造一個祥和歡喜、富強安樂的國家社會。

關於平等,佛教一直都在倡導平等,有平等,才有和平;有平等,才有民主。民主素養 的養成,先要從平等上建立,所以我覺得現在世界各國,乃至種族之間,要想獲得和平,先 要倡導平等。甚至現在海峽兩岸,如果彼此沒有了達平等的真義,便很難獲致和平。

因此,民主、自由、平等,主要就是要泯除吾人的差別、執著、侵犯、加害等。如果大 家本著「同體共生」,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那裏不會有和平呢?

總之,民主是時代的潮流所趨,自由是每個人本有的權利,平等則是人類應有的認知。

所以,希望未來舉世人類都能有此共識,大家同心協力,共同來創造一個民主、自由、平等 的人間佛光世界。

本文因《普門學報》主編滿果法師邀稿之時,我人正在澳洲養病期間,由於手邊參考資 料有限,對於佛教許多有關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蘊,未能深入引證論述,僅憑記憶,

略抒所見,深感遺憾。不過仍希望此論點的提出,能引起大家更加地發揚佛教民主、自由、

平等的真義,尤其希望佛教的學者,對於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再予以廣泛的繼續 發揮,以期有助於世界和平的促進,是所至盼。

二○○一年四月二日於澳洲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國主流的佛教是大乘佛教。佛陀入滅五百年後,大乘 佛教經典紛紛結集問世,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其中大乘

佛陀觀是理解佛教教義及修行的關鍵。星雲大 師早在 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中,就提 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 1 在推動人間佛

無事不辦」,制心於何處?我們來看星雲大師倡導之人間佛教原 則,就是一般簡稱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 方便。 19

佛教與詩歌的關係極為 密切,在古印度詩稱為「伽 陀」,漢文佛典即譯為「偈 頌」,如《法句經》與《經 集》內容皆是古老的佛教 詩。佛教傳入漢地,曾倚重

解說為外道不必試驗四月,因事火婆羅門出家外道(如三迦葉等)信業 果,也承認現生的證量;身為釋種的出家外道是佛的親屬,這二類外道

現在大家要學習的是安住 先跟阿彌陀佛說 我這三天要用功持戒 念阿彌陀佛 釋悟因 簡樸生活與念佛|精進佛三開示︵一︶...

從歷史分期,印度佛教先有佛陀在世時的「根本佛教」 ,自佛滅後至學派未分裂 前的「原始佛教」 (亦有合稱二期為「原始佛教」者,本文採用此說)

中,當日眾生的煩惱還是相同於今日眾生的煩惱;當日滅除煩惱的方 法還是相同於今日滅除煩惱的方法。佛陀所教導的正法是適用於每一 個人的。眾生眼中的「律儀」和佛陀眼中的「律儀」 ,是有深淺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