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Copied!
7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 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行為模式之影響分析

- 以湖口高中國中部為例

系 所 別:應 用 數 學 系 碩 士 班 學號姓名:E09509013 鄒 新 全

指導教授:楊 錦 章 博 士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六月

(2)

父母管教方式對國中生行為模式之影響分析

- 以湖口高中國中部為例

摘 要

本研究以國中生之父母管教方式對學生行為模式之影響做出相關的研究。以湖口高 中國中部學生(國一國二國三共55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三個年 級,15 個班級,得有效樣本512 份。受試者施以A型人格特質量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

所得資料以敘述性統計、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多變量變異數分析、t 檢定、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進行假設考驗,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當父親管教的方式傾向民主或不干涉,而母親的管教方式傾向專制時,則 國中學生之時間緊迫感就越傾向 A 型行為人格。

(二)、當父親管教的方式傾向民主,而母親的管教方式不是放任時,則國中學 生之努力與競爭就越傾向 A 型行為人格。

(三)、 當父親管教的方式傾向不干涉,而母親的管教方式傾向專制時,則國中 學生之攻擊與敵意就越傾向 A 型行為人格。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教師、家長與未來研究提出各項建議。

關鍵詞:背景變項、A型行為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

(3)

誌 謝

感謝上天的眷顧,使我在進修學習當中能夠平安順利,才得以完成學業。

本篇論文得以付梓,首要感謝恩師楊錦章教授的諄諄教誨、誨而不倦,恩師不辭辛勞地 利用課餘時間教導我們,無論是問卷發放、統計分析及論文撰寫的過程中均予以最大的 支持與耐心的指導,在此向恩師要致上最深的敬意與謝意。

此篇論文初稿時仍有未臻完美的不足,幸賴楊錦章教授睿智的觀察及細心的提醒, 提攜我度過每一道難關,不論在主題的選定與研究過程中,都有美好的建言及邏輯思考 的指點,使學生在研究中獲益良多;也要感謝本校應用數學系田方正教授及中原大學李 金城教授在論文口試時,提供寶貴意見,使本論文更臻完善。感謝本校應用數學系研究 所全體敬愛的老師在學習中給予諄諄教誨與共聚一堂切磋的同學,謝謝您們的辛勞,謹 此感謝每一位提供意見的老師,由衷感謝。

學業雖然已告一段落,但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我將謹記這段學習過程的收穫,並將

之運用於工作上,以迎接未來的每一個挑戰。

最後,謹以此論文獻給我心目中最感激的父母,在這段期間除了本身

工作的重任外,父母給予我最大的包容及支持,讓我全力以赴,無後顧之憂地完成學 業。,父母親情永遠是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向前的推動力。

(4)

目 次

目次---1

表目次---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6

第二節 研究目的---7

第三節 名詞解釋---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A型行為的理論與研究---10

第二節 父母管教的理論與研究---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30

第二節 研究假設---31

第三節 研究對象---32

第四節 研究工具---32

第五節 研究程序---34

(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3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樣本分配情形--- ---3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其A型行為組型之差異分析---3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其父母管教類型之差異分析----44 第四節 父母管教類型與A型行為組型之差異分析---49 第五節父母管教類型與A型行為組型之多元回歸分析---5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59 第二節 建議---6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63

英文部分---67

附 錄---72

(6)

表 目 次

表2-1-1 國外測量青少年Type A型行為量表 表2-1-2 國內測量青少年Type A型行為量表 表 3-1-1 研究架構圖

表 3-5-1 研究實施流程圖 表 4-1 班級分佈圖

表 4-2 背景變項分佈

表 4-3 不同性別學生對於A型人格顯著分佈表 表 4-4 不同性別學生對於A型人格平均數分佈表 表 4-5 不同年級學生對於A型人格顯著分佈表 表 4-6 不同年級學生對於A型人格平均數分佈表 表 4-7(N=211)不同性別學生對於A型人格顯著分佈表 表 4-8(N=211)不同性別學生對於A型人格平均數分佈表 表 4-9(N=211)不同年級學生對於A型人格顯著分佈表 表 4-10(N=211)不同年級學生對於A型人格平均數分佈

表 4-11 不同性別在國中學生父親管教方式的人數、平均數及標準差

表 4-12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父親管教方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7)

表 4-13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父親管教方式(專制)之t考驗摘要表

表 4-14 不同年級在國中學生父親管教方式的人數、平均數及標準差表表 4-15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在父親管教方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表表 4-16 不同性 別在國中學生母親管教方式的人數、平均數及標準差表

表 4-17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母親管教方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表 4-18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母親管教方式之t考驗摘要表

表 4-19 不同年級在國中學生母親管教方式的人數、平均數及標準差表表 4-20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在母親管教方式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表 4-21 不同父親管教方式之國中生其A型行為上人數、平均數及標準差 表 4-22 不同父親管教方式之國中生在其 A 型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 4-23 不同母親管教方式之國中生在其 A 型行為上人數、平均數及

標準差

表 4-24 不同母親管教方式之國中學生在其A型行為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表表 4-25 不同父母親管教方式之國中學生其A型行為上的人數、平均數及 標準差

表 4-26 不同父母親管教方式之國中學生在其 A 型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表

4-27 父親管教方式與國中學生A型行為量表總分與各分量表之Pearsom積差

(8)

相關表

表 4-28 母親管教方式與國中學生 A 型行為量表總分與各分量表之 Pearsom 積差相關

表 4-29 學生背景變項、其父母親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國中學生的 時間緊迫感

表 4-30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表 4-31 皮爾森相關係數表

表 4-32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N=256)

表 4-33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N=256)

表 4-34 皮爾森相關係數表--(N=256)

表4-35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N=512)

表 4-36 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N=256)

表4-37皮爾森相關係數表

(9)

第一章、緒論

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名詞解釋。

第一節、研究動機

教育是百年大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荀子云: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管教是塑 造學子成為人才的模具,一組好的模具加上工匠的巧藝就會製出好的成品;在教育方面也是如 此,不同父母的管教方式對於不同背景的學生也會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學生的本質彷彿是黏 土,不同質性的黏土所受高溫的影響就不一,有些黏土可以承受攝氏千度以上的燒烤,但有些只 能承受低溫烘培;學生的屬性也是如此,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對於父母管教方式的承受度不一, 必須選擇適才適性的管教方式教育子女。

日前報章雜誌報導不下數十載父母管教方式太過嚴厲,而產生學童身心受創甚致傷 亡的事件; 須知管教的本質是塑冶良好的本性,並不是以嚴罰替代教育;以身教來替代言教, 以關懷代替責罵;父母本身的管教方式對子女的影響甚鉅,父母管教方式對子女的認知、自 我概念、自我肯定、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等都有顯著的影響(楊國樞,1986)。因此,

不同管教方式的父母,會將不同的價值觀、態度與信念,傳遞給子女(Sears, 1977)。由 於子女會模仿及採取父母身邊重要他人的歸因方式(洪蘭,1997),若父母對負面事件採 取樂觀的歸因方式,子女也會採取樂觀的歸因方式來看待學習失敗,不致形成習得無助感。

基於此因,本人以本校國中生之父母管教方式對學生行為模式之影響做出相關的研究。以 湖口高中國中部學生(國一國二國三共555名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三 個年級,15 個班級,得有效樣本512 份。受試者施以A型人格特質量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

所得資料以敘述性統計、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多變量變異數分析、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

(10)

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第二節、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之國中學生其父母親管教方式之顯著關係。

1-1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其父母親管教方式上之顯著關係。

1-2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其在父母親管教方式上之顯著關係。

二、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之國中學生在其A 型行為上之顯著關係。

2-1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其A 型行為量表上之顯著關係。

2-2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在其A 型行為量表上之顯著關係。

三、不同父母管教方式之國中學生在其A 型行為上之顯著關係。

3-1 不同父親管教方式(開明、專制、放任、不干涉)的國中學生在其A 型行為 之顯著關係。

3-2 不同母親管教方式(開明、專制、放任、不干涉)的國中學生在其A 型行為 之顯著關係。

3-3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開明、專制、放任、不干涉)的國中學生在其A 型行為 之顯著關係。

四、國中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其父母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國中學生之A 型 行為之顯著關係。

4-1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其父母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國中學生 之時間緊迫感。

(11)

4-2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其父母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國中學生 之努力競爭與成就。

4-3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其父母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國中學生之 攻擊性與敵意。

第三節、名詞解釋

背景變項

本研究之背景變項,包括性別與年級二項。

1、性別:指男生與女生。

2、年級:指國中生ㄧ年級到三年級。

二、A 型行為組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

個體行為特徵為,過度競爭,追求成就,攻擊性,敵意,缺乏耐心,說話大聲激烈,

有時間緊迫感,具致力克服環境障礙與極端挑戰性。在本次研究中,以林一真(1991)修 編「中國人 A 型人格量表」上,三個分量表得分均高於兩個標準差者,表示具有 A 類行為 組型者。

1、時間緊迫感(time urgency)

以林一真(1991)「中國人 A 型人格量表」上之「時間緊迫感」分量表為代表,受試者在 此分量表所得分數越高,表示受試越自覺,時間不夠用,生活忙碌。

(12)

2、成就動機與努力競爭(competitive striving)

以林一真(1991)「中國人 A 型人格量表」上之「成就動機與努力競爭」分量表為代表,

受試在此分量表所得分數越高,表示受試越自覺,有把事情做好,出人頭地的意願。

3、攻擊性與敵意(aggression and hostility)

以林一真(1991)「中國人 A 型人格量表」上之「攻擊性與敵意」分量表為代表,受試在 此分量表所得分數越高,表示受試越自覺,容易發脾氣,對人有敵意。

三、父母管教方式 (parenting style) :

父母管教方式是指父母親依其認知、價值觀對子女的管教而被其子女知覺到的方式。

本研究中,以兒童在黃玉臻(1997)所編之「父親、母親管教方式量表」的得分作為指標,

此量表分成父親管教方式與母親管教方式兩部分,共含有四個因素,分別為父親回應、父 親要求、母親回應與母親要求;回應的得分愈高,表示父親或母親的回應愈多,要求的得 分愈高,表示父親或母親的要求愈多

分成下列四種管教方式:

一、開明:高回應且高要求,即受試者在「回應」與「要求」兩層面的得分,均在 整體受試者平均數以上。

二、專制:高回應但低要求,即受試者在「回應」層面的得分高於整體受試者平均 數,但在「要求」層面的得分則低於整體受試者平均數。

三、放任:低回應但高要求,即受試者在「回應」層面的得分低於整體受試者平 數,但在「要求」層面的得分則高於整體受試者平均數。

(13)

四、

不干涉:低回應且低要求,即受試者在「回應」與「要求」兩層面的 得分,均在整體受試者平均數以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二節,第一節探討A型行為模式的理論與研究;第二節探討父母管教方式的理論與 研究。

第一節 A型行為模式的理論與研究

A型人格特性的相關研究把心理特質連結至某一重要疾病的發生,是所謂「行為醫 學」的濫觴。 近 50 年來有關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特性的

科學研究由盛而衰,最近的醫學期刊與教科書中有關於A型人格的醫學語彙已逐漸消失,

還出現取而代之的「D型人格」與心臟病發生相關的研究。

Friedman 和 Rosenman 在西方合作團體研究(Western Collaboration Group Study,簡稱 WCGS)進行一系列探討人格行為因素和神經系統在 CHD 所造成影響的臨床實 驗研究後,將具有冠狀動脈傾向行為組型命名為 A 型行為組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

簡稱 TABP),這些行為與長期的時間緊迫感、無耐性、追求成就、競爭、敵意有關。1974 年,

由於 Friedman 和 Rosenman 出版了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一書,掀起了研究 A 型行為組型的熱潮。一些學者開始注意到 A 型行為組型的特定內容,如生氣、敵意與 CHD 的關係研究(楊淑蘭,1990;Burke, 1985;Palmero, et al., 2001;Williams, 2001;

Williams, Haney, Lee,Yi-Hong Kong, Blumenthal & Whalen, 2001;)。

一、A 型行為的定義和特徵

(14)

國內外學者對於 A 型行為組型的人格特質的定義及特徵分別提出自己的觀點,擇主要 學者;其敘述如下:

(一)、Friedman 和 Rosenman 的觀點

Friedman 和 Rosenman(1974)研究中認為 A 型行為是一種情緒與行為的情節,可 以從任何有強烈執著於長期奮鬥中,想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最多事的人身上看到。如 果必要時,他會起而對抗妨礙他的人。這是一個社會可接受,甚至給予讚賞的衝突 形式,而不是精神症或擔心、恐懼、強迫性的情節

(Rosenman,Swan,&Carmelli,1988)。A 型行為組型的特徵如下

(賴正珮,2004):

1. 持續而強烈的驅力,期望達成不很明確但為自我選擇的目標。

2. 極端的渴望與他人競爭。

3. 執意追求認知及成就的進步。

4. 同時做很多事,並對每件事訂下最後期限。

5. 習慣性加速運作身體的各項生理與心理功能。

6. 超於常人的心理與生理警覺性。

7. 攻擊和敵意的情感。

(二)、Jenkins 的觀點

Jenkins(1971)研究認為 A 型行為者為極端的競爭性,追求成就、具攻擊性、急促、

無耐性、不休息、高度警覺、說話急躁、臉上肌肉緊張、覺得生活在時間壓力下,及 責任感挑戰下,常疏忽生活其他層面。(林梅琴,2001)。

A 型行為組型特徵如下(楊淑蘭,1990):

(15)

(1)價值

1.A 型者用強烈無彈性的方法對良心負責。

2.喜歡因他們所做的而受到尊敬。

3.較B 型者渴求認可和權力。

4.強迫性地沉溺於競爭和挑戰。

5.追求工作和競爭性事務。

(2)想法

1.會同時思考幾個不相干的想法或行動。

2.零碎期待目標反應(fractional conticpatory goal reactions);在進行一件事就 開始對接著來的事做反應。

3.行為和姿勢都是機警的。

4.以自己的方式,強迫完成事情,快速的克服困擾。

5.對日常事物也採競爭態度。

6.不會紀錄物理或社會環境的細節。

(3)人際關係 1.自我中心。

2.不會停留在他人的參考架構。

3.容易生氣。

4.在工作情境知覺較多的挫折。

5.表面虛張聲勢,事實上是為了遮掩深層的不安全感。

6.較B 型者更喜好性方面的攻擊,喜愛追求勝於婚姻。

(16)

7.經常陷於自己的行為組型的困擾中。

(4)反應風格

1.反應、說話快速。

2.說話的氣氛是確定強調的。

3.總是直接說出觀點,很少浪費字。

4.說得快比說得慢容易。

5.聽話時常給予對方期待的點頭或嗯嗯的聲音。

6.在被問到情境或個性的挫折或阻擾時,A 型者常會重溫情境中的情緒。

(5)姿勢和動作

1.姿勢緊張、有活力、肌肉緊縮、爆發式動作

2.緊張時經常緊握雙手或拳頭,強調觀點時會敲桌子。

3.搖手用力且主動。

4.休息或坐或站時,常改變姿勢。

(6)臉部表情

1.笑容常是短暫、緊張的。

2.用短暫的笑容強調意見且顯示不耐煩。

3.強調意見時,會拉緊下顎肌肉或咬緊牙關,聲音會跳動。

(7)呼吸

1.經常中斷呼吸節奏,偶而會嘆氣,談話時用力吸氣。

2.說話時比必要時吸入更多的氣。

3.在壓力下或意外事件裡行動,明顯交感神經活動。

(17)

(三)、Glass 的觀點

Glass(1977)也認為 A 型行為者知覺外在環境對他們構成威脅時,他們會更加努 力,以企圖再度控制外在環境。

A 型行為組型的特徵如下:

1.攻擊(aggression)敵意(hostility)

2.缺乏耐性(impatience)或時間緊迫感(time urgency)

3.追求競爭性成就(competitive achievement striving)國內學者的觀點

(一)、楊淑蘭(1990)也對A 型行為組型下了如下的定義:「指個體表現下列行為特徵:

過度競爭、追求成就、攻擊性、敵意、缺乏耐心、說話大聲劇烈、有時間壓迫感。

致力克服環境障礙,具極端挑戰性,則稱之為A型人格特質」。

(二)、林ㄧ真(1989)則根據 Friedman 和 Rosenman(1974)的研究,認為所謂 A 型行 為組型,乃包括有強烈的事業心及競爭的鬥志,及一種時間緊迫感。

林一真(1991)歸納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A 型兒童與A 型成人有許多相似的行為 特徵:

1、時間緊迫感:注意時間、行動快速、缺乏安閒、匆忙、時間運用。

2、努力競爭與成就:認真負責、喜歡競爭、精力旺盛、出人頭地。

3、攻擊性與敵意:攻擊行為、缺乏耐性、敵意生氣。

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A 型行為組型的特徵可以歸納為(陳靜華,2003): 1. 具有強烈競爭性。

2. 努力追求成就。

3. 缺乏耐性。

(18)

4. 有時間緊迫感。

5. 講求速度。

6. 具有攻擊性及敵意。

二、 A 型行為理論架構

自 1950 年代,有關 A 型行為的研究不斷從領域層面增加當中。同時也提出不同的理 論論證;以下由不同的學術領域中列出其重要的理論基礎。

(一)人格傾向與環境互動觀點

Rosenman & Chesney(1982)特別強調 A型行為不是一種人格型態(personality type),當環境處於競爭時,任何人都會反應出A型行為。1978年Rosenman特別指出 A 型行為,不可能只有人格屬性單獨產生,而是週遭環境與特殊人格交互作用,產生的 生活風格和特殊行為。譬如,因愉快或困擾的情境當中,藉由姿態或快速談話及人際 關係的表現;而產生的特殊行為。Friedman 和Rosenman 即認為西方社會的工業化發 展、經濟開放及過度強調競爭與效率的結果,造就了許多的A 型行為者 (楊淑蘭,

1993)。而在Glass(1977)的研究中,亦證實了環境的確是引起A 型行為的重要因 素,並指出當A 型行為者知覺到對環境控制有威脅時,他們會形成「過度反應」,包 括升高生理及心理的警覺、加快腳步等;但亦因無止境的追求和時間壓迫感導致心靈 力量的衰竭,形成「低度反應」。即對環境愈有把握時,愈勤奮工作,並且不能忍受 中斷或遲緩;但如對環境失去控制時,則A 型行為者會表現出難過、挫折、生氣及無 力感(施佩芳,2000;楊淑蘭,1993; Glass,1977)。

(19)

(二)心理分析觀點

Friedman & Ulmer(1984)發現,A 型行為者都隱藏了不安全感與不適當的自尊,且兩 者都始於童年期間。 A 型行為者一開始可能在不安全感上得到疏解,但最後卻造成時 間緊迫感的壓力;反而更感覺不安全感,甚至形成自我毀滅的驅力或生理上的疾病。

(三)模糊的評量標準(ambiguity of evaluation standard)

Matthews & Siegel(1982)認為A型行為起源於人生的早期,由於父母對結果的重視與 要求的標準不明確所造成的。Murry在1986年表示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只重視成果,

並設高而模糊的標準,使得具有 A型行為傾向的兒童內心缺乏明確內在的標準來自我 引導,將成就歸因於努力,失敗歸因於工作困難,促使A 型行為的產生。(楊淑蘭,1993;

賴靜瑩,1999;Thoresen & Pattillo,1988)。Siegrist(1985)提出A型行為者不真 實的評估包括許多方面,但有兩種形式最容易說明: 1.個體不了解自己的因應能力,

而對情境的要求做過高的評估。2.個體過低評估情境要求,一再高估自己的能力,使 自己處於過度負荷,終至能力耗竭。而過度高估或低估都可能使個體增加責任,不斷 努力付出而獲得成功,亦可能因責任不斷加重,而導致身心崩潰(林梅琴,2001;張 春興,1994)。

(四)生態學的觀點(ecological approach)

Margolis 等人於1983年,主張從生態學的角度來探討A型行為。考慮多層次的人類經 驗,以便探討A型行為本質及其與健康的關係,如下列四點:(楊淑蘭,1993;賴靜瑩,

1999):

(1)、個人內在因素

追求成就的動機和歸因歷程是個人內在的兩大因素;A 型者將成就歸因於努力而非

(20)

能力,而且期望日後的成就,是由於勤奮努力而非能力所造成。

(2)、人際間的因素

1.A 型者傾向於選擇競爭情境而非合作情境。

2.A 型者的社會網路薄弱且較少有互動存在。

3.為社會中不同性別角色化過程的影響,男性A 型者高於女性。

(3)、組織因素

在組織中對成功與失敗較難掌握,再加上角色的多重要求,以及必須在同一時間內 作許多事,因此容易產生A 型行為。

(4)、文化的因素

工業化的社會中,社會凝聚力毀損,責任由較大的社會團體移至個體,因此A 型者 在工業社會中較多。

(五)自我評估的觀點(self-appraisal model)

Strube 於1987 年的研究中認為A 型行為就是企圖減少能力的不明確,因此競爭性、

努力驅力和追求成就,就是為了收集自我評估能力的訊息。當某些能力不明確時,尤 其更明顯。Strube 於1987 年從實驗中證明:1.只有在問題明確性相當不足時,或無 法得到新資訊時,A 型者的表現才會變差,而與失敗大小、成敗歸因無關。2.A型者在 能力不明確時比明確時,會尋求更多診斷性的社會比較。3.A 型行為者期望與好成績 者比較,反映出與追求成功一致的向上比較,只有在表現比預期差時,才會與較差者 比較。以上的結果支持了Strube 的觀點(引自楊淑蘭,1993)。

(六)認知社會學習理論(cognitiv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傳統的認知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認知、行為、環境三者間的交互作用(reciprocal

(21)

interaction),無法了解關於人類功能的生理向度。因此, Price(1982)指出A 型 行為者通常持有以下三種認知信念(黃玉臻,1996;楊淑蘭,1993; 林梅琴,;Price,

1982):

(1)一個人必須不斷證明自己的價值在成就取向、物質化的社會,經常讚美一個人的成就、

競爭,因此正向的自我評價大部分來自物質成功,個體學會將自尊與成就的數量和 品質視為相等,因此產生「不夠有價值的恐懼」。

(2)相信沒有普遍的道德存在,相信意圖和結果沒有規則性關係存在,且產生「善良不會 戰勝邪惡的恐懼」。

(3)所有的資源是匱乏的所有資源都是不足的,很容易轉化成「你得到」,就是「我失去」。

生活是零總合的遊戲,需無止盡的追求,故產生「供給不足的恐懼」。

這三種信念分別造成了以下的結果:

1.因為需要成就,所以過度的工作投入。

2.因為沒有普遍道德存在,於是產生「善是無法達成的恐懼」,並且視報復行為或敵 意是生存的權宜之計。

3.因為成功的資源是不足的,於是必須追求速率與競爭。

由以上的觀點來看,A 型行為的形成不僅和個人所處的環境有關,也和個人的內在認知信 念及整個社會文化生態有密切關聯。Forgays (1996)研究認為管教方式顯示出父母對其 子女的表現期待與評價,而這種期待與評價與環境、個人認知、社會文化相結合,更加強 化A 型行為的形成(楊淑蘭,1993)。

三、A型行為組型之測量

A 型行為的評量方法很多,各有其優缺點,主要的評量方式可分為三大類:包括結構

(22)

式晤談法、自陳式量表、評定法等。研究者參考賴靜瑩(1999)整理國內外學者對A型人格 特質所做的測量工具

(一)、國外測量A型行為工具:見2-1-1表。

(二)、國內測量Type A行為工具如表2-1-2

表2-1-1 國外測量青少年Type A行為之主要工具 工具

名稱

學 生 A 型 行 為 量 表 (STABS)

美 修 氏 少 年 健 康量表(MYTH)

漢吳A-B評定量表 (H-WA/BRS) 編製者 Kirmil-Gray

Eagleston,Thoresen 等人(1987)

Mattews &

Angolo(1980)

Wolf,Sklov,Wenzl,Hunter 與Berenson

(1982)

適用對象 青少年 5-13歲 10-17歲兒童及青少年 內容 66 題 (65 題 採 6 點 量

表;1題採12點量表) 為綜合敘述

17個敘述句 17個題目

測量 因素

1.成就取向/競爭2.

時間迫切3.生氣敵意 4.認知、行為與環境 因素

1.競爭性 2.無耐性/攻擊 因素

評分 方式

6點及12點評分法 教 師 對 兒 童 做 五點評分法

自評的七個連續等級 信度 重測信度(3-4週)

r=.84 內 部 一 致 性 α=.90

重 測 信 度 (3-4 週)

r=.84 內 部 一 致 性 α=.90

評分者信度r=.30

效度 區辨效度.22-.56 0.22 0.27

(資料來源:賴靜瑩,1999)

(23)

表2-1-2 國內測量青少年Type A型行為之主要工具 工具名稱 人 格 特 質

TYPE A/B 量表

傑金斯 量表(JAS)

大 學 生 行 為 組型量表

中 國 人 A 型 量表

(心靈城堡)

兒 童 A 型 量 表

(學生版) 編製者 呂勝瑛

侯望倫 (1984)

林玟玟 (1987)

蔡志明 (1988)

林一真 (1989)

林一真 (1991) 適用對象 成人 成人 大學生 成人 國小

五、六年級 內容 20題LIKER

是五點量表

52題 多元計分

65題 採11點量尺

30 題 LIKER 式五點量表

29個題目

測量因素 A型因素:

1. 速 度 / 無 耐性因素2.

工作投入因 素 苦 幹 / 競 爭因素

1. 競 爭 性 成 就

2. 時 間 迫 切 感

3. 攻 擊 與 敵 意

4.活動特徵

1.時間緊迫 感

2.努力競爭 與成就 3.攻擊與敵 意

1.時間緊迫 感 2.努力競爭

與成就 3.攻擊與敵

意 信度 內部一致性

α=.79

內部一致性 α=.59 重測信度 .27-.91

內部一致性 α=.595-.90 重測信度 .69-.85

內部一致性 α=.88 各分量表的 內部一致性 α=.70-.80

內部一致性 α=.72各分 量表的內部 一致性 α=.58-.60 效度 無效度考驗 區別效度 具建構效度

與同時效度

良好的內容 效度及效標 關聯效度

良好的內容 效度及效標 關聯效度 (資料來源:賴靜瑩,1999)

本研究所使用的『中國人 A 型量表』,乃是由國內學者林一真〈1989〉參考我國及西方 有關 A 型行為的文獻及理論及我國國情編製而成,這份量表具有及高的信度〈0.89〉及效 度〈0.90〉。『中國人 A 型量表』是以 482 位男性及 553 位女性健康及病患為樣本,經三次 預試編製成一份三十題的自陳式人格量表。

(24)

本量表內容包含『時間緊迫感』、『努力競爭與成就』及『攻擊性與敵意』三項分量表。

本量表分別有自陳式、他評式二種版本,適用於任何年齡層的國人,本研究所採用的是自 陳式『中國人 A 型量表』,其內容共有 30 題,本量表所有的題目都採正面敘述,由受試者 依自己日常生活的習慣或對事情的看法,不同於先前,『兒童 A 型行為量表』的答案選項,

本量表的答案選項為『不曾』、『很好』、『有時』、『經常』、『總是』五個選項中勾選一項。

若是選擇回答『不曾』者將獲得 1 分,選擇回答『很少』者將獲得 2 分,選擇回答『有時』

者將獲得 3 分,選擇回答『經常』者將獲得 4 分,選擇回答『總是』者將獲得 5 分。每位 受試者將會有總分分數以及三個分量表的分數。總分愈高,代表受試者的 A 型行為程度愈 高;分量表分數愈高,代表受試者該項 A 型行為特質愈高。

四、A型行為組型之相關研究

在A 型行為發生之理論模式的介紹中,A 型行為的發生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個體與 環境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在兩者互動歷程中,環境與個體是相互影響的。因而背景變項 的探討,其目的乃在協助瞭解何種變項個體之A 型行為與當前環境有多少關聯。在國內外 有關A型行為組型的相關研究,整理分述如下:

(一)、A 型行為與年齡之關係:

1.Bergman 等人(1986)的研究顯示,受試者在27 歲以前以自陳量表所測得的A 型 行為與他們在13 歲時由老師評定的A 型行為之間有顯著相關

(林一真,民82)

2.Visintainer 和 Matthews(1987)的研究顯示,追溯A 型行為的來源和其與兒 時冠狀動脈心臟疾病關連時發現,在五歲兒童的A 型特徵持續維持超過五年的時 間仍有相當穩定性,兒童的A 型行為與成人的A 型行為之間有延續性關係

(25)

3.Jenkins 在英格蘭十二個城鎮的研究結果證實年齡和A 型分數無關,若將研究對 象年齡範圍加大,包括較多年輕人(20-25 歲),則年齡與A 型分數呈中度負相關

(林珠琴,2003)。

4.李嗣蕙(1995)以國小四、六年級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在「努力競爭與成就」

及「時間緊迫感」兩項層面得分,六年級學生均比四年級學生高。

5.賴靜瑩(1999)研究發現:在「努力競爭與成就」層面,一年級顯著高於二、三 年級,在整體A 型行為上,則是一年級高於二年級。

6.蔡志明(1988)調查台灣中部地區七所公私立大學的大學生,結果發現在競爭性 成就、時間緊迫感、攻擊性與敵意等三個分量表上,各年齡間均無顯著差異,即不 同年級大學生在A 型行為上無顯著差異。

(二)、A型行為與性別之關係:

1.林一真(1993)研究顯示,我國大學生之A類行為組型分數與成就關係依學校、班 級及成就效標而異,結果並不穩定,大學生性別之於A類行為組型的關係,亦未呈 現顯著差異

2.林一真(1991)研究指出西方的A 型行為傾向,除學齡前的幼兒無差別外,不論 小學生、大學生及成人,男A 型均高於女A 型者。女大學生的攻擊性與敵意分數 高於男生。

3.蔡志明(1988)對國內大學生A型行為的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A型行為組型受到 遺傳與環境因素交互影響,男同學的攻擊與敵意行為高於女同學。

4.施佩芳(2001)研究發現,在「努力競爭與成就」上女生高於男生。

5.黃玉臻(1996)研究發現,以整體A 型行為而言,性別並無顯著的差異。

(26)

6.李嗣蕙(1995)、黃玉臻(1996)、謝佩倫(2000)研究發現A 型分數在性別間有 顯著差異,在「努力競爭與成就」上女生高於男生,在「時間緊迫感」上則是男生 高於女生。

(三)、A型行為與出生序之關係:

1.Antoinecte,Rebecca,Arthur(1990)的研究顯示,男性的A 型分數高於女性,

且第一胎生者和獨生子女的A 型分數較之後出生者為高。

2.Ivancevich,Matteson,Gamble(1987)的研究顯示,不同測驗工具,結果稍有不 同,但仍指出第一胎出生和獨生子女的白種人男性及黑種人女性A 型分數較高。男性 的A 型分數高於女性,且第一胎生者和獨生子女的A 型分數較之後出生者為高。

3.李嗣惠(1994)研究發現不同出生序在A 型分數得分上有顯著差異存在,獨生子女 高於老二、老么;老大高於老么。

4.賴靜瑩(1999)的研究則發現,在「努力競爭與成就」層面上是獨生子女的A 型分 數較之後出生者為高。

5.黃玉臻(1996)的研究發現,在「努力競爭與成就」獨生子女的A 型分數較之後出 生者為高。

(27)

五、小結

就上述研究中發現,國內外有關A 型行為的研究,多數以學生為對象作相關性的研究,

探討兒童的A 型行為與學業、生活適應、父母管教、家庭環境等因素之關係; A型行為組 起源於幼時父母對結果的重視與要求的標準不明確所造成的。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不斷 的追逐『好,還要更好』,促使了A型行為的產生。學生時期的A型行為與家庭環境之相關研 究顯示,父母希望子女成功的期望不斷升高,對於不滿意的表現經常要求改善,這可能是 造成子女產生長期競爭行為以及覺得時間緊迫的原因〈李嗣蕙,1995〉。此外A型子女較常 知覺到的父母教養方式為權威、拒絕、批評、缺乏情感性溫暖或不贊同〈許瑛昭,1994〉。

這些研究顯示,家庭與A型行為關係密切,雙親的管教方式、期望水準、語言互動、教育態 度與家庭學習的環境、家人之間的關係,都可能對兒童A型行為的形成扮演重要的角色。出 生序影響兒童的人格發展,出生序與A 型行為的關係究竟如何?實有探討的必要。從過去 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A 型行為發生與出生序有呈現分歧的研究結果,本研究將以多元 迴歸分析探討出生序、性別、年級(齡)、父母親教育程度,能否預測A 型行為。以便對 國中學生的人格特質有更深入的了解。研究者希望藉由探究出生序與A 型行為的關係,能 夠提供教育者更充分、多元的訊息來瞭解身為教育主體的學生,提高教育成效。

(28)

第二節 父母管教方式的理論與研究

一、父母管教方式的意涵

關於父母管教方式的意涵,其本質內涵如同林正文(1981)將「父母教養態度」

定義為「父母教養子女時所表現的態度、情感、信念及其在行為上所顯示的基本特 徵」;徐綺櫻(1993)則採「父母管教態度」一詞,定義為父母教養子女時所表現出 來的態度、情感、信念及其在行為所顯示的基本特徵;劉亦樺(1996)採「父母管教 方式」一詞,定義為父母約束或教導子女日常生活作息及行為時所表現的態度、行為、

情感和管教技術;又如楊國樞(1986)視「父母教養方式」為「家庭訓練或教導其幼 小成員時所採用的社會化方式」,並分析其內涵:「教養方式同時包含態度層次與行 為層次,前者是教養態度,後者是教養行為。教養態度是指父母在訓練或教導子女方 面所持有的有關認知(或知識、信念)、情感(或情緒)及行為意圖(或傾向);教 養行為是指父母在訓練或教導子女方面實際表現的行動與做法」。

因此,本研究將父母對待子女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定名為「父母管教方式」,而其 內涵則包含信念、情感等態度層面與實際行動的行為層面。

二、父母管教方式的分類

歷來有關父母管教方式的類型,因學者的著重點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方式。

大致上可分為單層面(unidimensional)、雙層面(bidimensional) 與多層面

(multidimensional)等三種類型。分別例舉如下:

(一)單層面父母管教態度-國外學者分類如Schaefer & Bell(1958)採三分 法,將管教方式分為專權與控制(A.C)、敵視與拒絕(H.R)、民主(D)

(29)

Elder(1962)以「父母的支配性」將父母管教方式分類為獨裁、權威、

民主、平等、溺愛、放任、忽視等七種類型;Pumroy(1966)採四分法,將父母管 教方式分為保護、嚴厲、拒絕、縱容等;Baumrind(1971)認為「父母的權威傾向」

是影響父母管教方式的唯一向度,將管教方式分為寬容型、專制權威型、開明權威 型;Hurlock(1972)區分父母管教方式為過度保護、過度放任、拒絕、接納、支 配、屈從、偏寵及期望等八種類型。至於國內學者,如賴保禎(1972)依據日本東 京學藝大學教授品川不二郎的「親子關係診斷檢查」所修訂的「父母管教態度測 驗」,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拒絕、嚴格、溺愛、期待、矛盾、紛歧等六種類型。又 如吳武典、林繼盛(1985)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嚴厲、縱溺、分歧、誘導等四種類 型。林惠雅(1995)編製「父母教養行為問卷」,初步擬定十六個理論向度:鼓勵 獨立自主、過度保護、尊重、控制和干預、嚴厲、放任、敏感和可親近、情感、拒 絕和冷漠、比較和羞辱、提供刺激、處罰、增強、說理、教導、不一致,因素分析 結果得出十個因素:情感、尊重、鼓勵獨立自主、控制、不一致、處罰、過度保護、

拒絕、他人取向、獎勵等。林惠雅(1999)新編教養行為問卷,分為耳提面命、練 習嚐試、身教示範、獎賞鼓勵、懲罰、說理誘導、鼓勵自主、協商討論、提供服務 等,因素分析後得出三個主要因素:修正不當行為和討論因素,服務、示範和練習 因素,鼓勵良好行為和自主因素。

(二)雙層面父母管教方式-如Williams(1958)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關懷」

和「權威」兩個向度,然後就其高低而組合成「高權威、高關懷」、「高 權威、低關懷」「低權威、高關懷」、「低權威、低關懷」等四種類型;

Schaefer(1959)提出「控制-自主」、「關愛-敵意」兩向度,以縱橫座

(30)

標呈現,介於其間有各種管教態度,構成一種環狀模式;Bronfenbrenner

(1961)提出「控制」、「支持」二向度,而組成「高控制、高支持」、「高 控制、低支持」、「低控制、高支持」與「低控制、低支持」等四類型;

再如McCoby 與Martin(1983)以「要求(限制-放任)」與「反應(接納

-拒絕)」兩個向度,父母管教方式分為「專制權威型」、「自由放任型」

、「開明權威型」、「忽略冷漠型」等。

(三)多層面父母管教方式-Becker(1964)將父母管教方式分為「權力(限制

-溺愛)」、「支持(敵意-溫暖)」、「焦慮(焦慮情緒的涉入-冷靜的 分離)」三個基本向度,就其高低組合而成八種形式:民主型、過度縱容型、

嚴格控制型、有效組織型、過度保護型、忽視型、焦慮神經質型、權威型。Becker 的三個向度大致與Baldwin(1955)提出的三個向度(引自McCoby & Martin, 1983)

-「關懷與冷淡」、「民主與獨裁」、「情緒參與與分離」-一致。再如Ainsworth (1975)

分析母親管教行為,提出四個向度:「敏感與不敏感」、「接受與拒絕」、「合作與 干擾」、「親近與忽略」。

三、父母管教方式的層面

綜觀上述可知,有關父母管教方式分類繁簡不一,各個研究著重的角度不同。

宋根瑜(1981)指出,綜合各種有關父母管教方式的研究,其內涵不外乎探討情感性 的關係(如:接納、拒絕、溺愛、冷漠),權威性的關係(如:嚴格、寬縱、放任),

支配性的關係(如:民主式、獨裁式),以及期待性的關係(如:期望、要求)等。

宋根瑜將紛複繁雜的父母管教方式,歸類統整為四種主要關係,可再將支配性關係與 期待性關係歸入權威性關係,如此,父母管教方式可大分為情感性關係與權威性關係

(31)

兩種。林惠雅(1995)亦指出,「綜觀父母管教行為向度的研究裡,有兩個重要的向 度被許多研究所提及,一為感情、照顧向度,即關懷與敵意,另一為控制向度,即容 忍與限制」,其前者即為上述的情感性關係,後者即為權威性關係。而情感性關係實 則為態度層面,權威性關係則屬行為層面。茲將上述各層面分類重新依情感性關係(態 度層面)與權威性關係(行為層面)歸類如下:

(一)情感性關係(態度層面)

1. 接納:指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並支持、關懷孩子的發展,讓孩子覺得父母 是溫暖而容易親近的。這個概念包括上述研究的接納、支持、關懷、親近、溫暖。

2. 拒絕:指父母對孩子在心理上的排斥,拒絕接受孩子的任何一面,而表現出敵意 的態度。這向度的概念包括上述研究的拒絕、敵視。

3. 溺愛:指父母對孩子過度在乎、過度疼愛,不願讓孩子遭受任何打擊或傷害。這 向度的概念包括上述研究的溺愛、過度保護。

4. 忽視:指父母漠視孩子的存在與感受,對孩子的需求與感受視而不見。

5. 敏感:指父母能敏於感覺孩子的需要與感受。

6. 不敏感:指父母不能敏於感覺孩子的需要與感受。

7. 焦慮情緒的涉入:指父母具有焦慮性格,在教養子女時常把情緒帶入,不能理智 處理。

8. 情緒冷靜的分離:指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暫時將情緒隔離,以冷靜態度面對。

(二)權威性關係(行為層面)

1.專制權威:指父母以自我為中心,不尊重子女的想法與意見,嚴格要 求孩子達成其期望,不允許子女有任何的違抗與反駁,並常干擾子女

(32)

的自主發展。這向度的概念包括上述研究的專制權威、控制、獨斷、

支配、屈從、限制、干擾、嚴格要求。

2.民主:指父母能尊重子女為獨立自主的個體,讓孩子有機會表達意見、

有足夠的發展空間與練習機會,不突然干擾子女的表現,只在子女有需要 時伸出援手,和子女是平等的合作關係,在子女有不當行為時以說理、

討論的方式誘導其改過。這向度的概念包括上述研究的民主、開明、權威 說理誘導、鼓勵獨立自主、練習嚐試、合作、修正不當行為和討論。

3.過度放任:指父母過度以孩子為中心,忽略其本身的管教角色,任憑孩子 自由發展而不加管束,對孩子的需要予取予求,且對孩子不做任何要求。

這向度的概念包括上述研究的過度放任、縱容、不要求。

4.矛盾:指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有前後矛盾現象。例如,對子女同一行為,有時斥責、

禁止,有時卻寬恕、鼓勵。

5.紛歧:指父母雙方在教養子女的行為表現上不能一致,形成兩種價值觀,

孩子無所適從。

在此處研究者的分類中,接納與拒絕、溺愛與忽視、敏感與不敏感、焦慮情緒的涉 入與情緒冷靜的分離、專制權威與民主與過度放任等,看似是同一向度的不同界限。

但正如楊國樞(1986)指出,「為人父母者採取積極性管教方式,並不等於未採取 消極性管教方式,未採取積極性管教方式,並不等於採取消極性管教方式。這種情 形正如在組織心理學中工作滿足(job satisfaction)與工作不滿(job

dissatisfaction)並非一個向度的兩端,而是兩個不同的項目或向度(Herzberg, Mausner, & Snyderman, 1959,引自楊國樞,1986)。」因此,父母不接納子女並

(33)

不表示拒絕子女,不拒絕子女並不表示接納子女。依此類推,這些看似為同一向度 的教養方式,應分為不同的向度,待研究分析之後再決定其是否為同一向度的關係。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之,首先採用文獻調查蒐集相關之資料與文獻,予以整理分 析,作為本研究的學理基礎,接著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中國人A 型量表」為研究工具,旨 在探討國中生A 型行為組型與父母管教方式分佈之情形,及了解相關背景變項在A 型行為 組型呈現上是否有差異。本章共分六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為研究假設;第三節 為研究對象;第四節為研究工具;第五節為研究程序;第六節為資料處理分析,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如圖3-1)係依據文獻探討及研究動機與目的而設計,藉以瞭解本 研究各變項間的關係,說明如下:

一、研究架構圖

研究架構圖:3-1-1 國中生 A 型行為組型研究

架構

背景變項 1.性別:男、女 2.年級:一、二、三年級 3.父母的教育背景

整體A 型行為組型

1. 努力競爭與成就 2. 時間緊迫感 3. 攻擊性與敵意 父母管教方式

1.開明 2.專制 3.放任 4.不干涉

(34)

二、研究架構圖說明

(一)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與A 型行為組型的差異。

(二)

、探討父母管教方式與A 型行為組型的差異。

(三)

、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國中生(性別、年級)受父母管教方式與整體A型行為 組型總量表及分量表之分布情形。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根據前述的研究目的、待答問題及文獻探討結果,本研究擬驗證之研究假設如下:

(一)

研究假設一: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之國中學生在其父母管教上有

顯著差異。

1-1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其母親管教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1-2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其父親管教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1-3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其在母親管教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1-4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其在父親管教方式上有顯著差異。

(二)

研究假設二:不同背景變項(性別、年級)之國中學生在其A 型行為上有

顯著差異。

2-1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生在其A 型行為量表上有顯著差異。

2-2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在其A 型行為量表上有顯著差異。

(三)

研究假設三:不同父母管教方式之國中學生在其A 型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3-1 不同父親管教方式(開明、專制、放任、不干涉)的國中學生在其A 型

(35)

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3-2 不同母親管教方式(開明、專制、放任、不干涉)的國中學生在其A 型 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3-3 不同父母管教方式(開明、專制、放任、不干涉)的國中學生在其A 型 行為上有顯著差異。

(四)

研究假設四:國中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其父母管教方式能有效預

測國中學生之A 型行為。

4-1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其父母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國中 學生之時間緊迫感。

4-2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其父母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國中 學生之努力競爭與成就。

4-3國中學生之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其父母管教方式能有效預測國中 學生之攻擊性與敵意。

第三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新竹縣湖口高中為例,該校國中部一、二、三年級 學生共有50個班1783人,隨機抽取國中部一、二、三年級各五個班級學生 共555 人為樣本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文獻分析及問卷調查為主,所使用的調查工具為「個人基本資料調 查表」、「中國人A型行為量表」,茲說明如下:

(36)

一、個人背景資料

本調查表係研究者依研究目的需要而編製。主要目的在蒐集受試者的背景資 料,內容包含:年級、性別、姓名、出生序、父母親教育程度。

二、中國人A型行為量表

本研究所使用之「中國人A型行為量表」乃國內學者林一真(1989)參考國內 外的A 型行為文獻及參酌我國國情編製而成。其內容、計分方式及使用方法 說明如下:

(一)、量表內容

自陳式的「中國人A型行為量表」,共有三十題,分為三個分量表:

1、時間緊迫感:測量「注意時間」、「缺乏安閒」和「行動快速」等行為。

2、努力競爭與成就:測量「成就與競爭」、「工作認真」和「喜歡在同一 時間完成很多事」等行為。

3、攻擊性敵意:測量「焦躁」、「缺乏耐性」和「敵意」等行為。

(二)、量表計分方式

本量表所採用的計分方式乃採Likert五點量表評量,以「總是」、「經常」、

「有時」、「很少」、「不曾」,分別給予5、4、3、2、1分的得分方式。總量 表得分愈高者,表示受試者愈傾向該構面所描述的A型行為的人格傾向。

(37)

第五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之進行採問卷調查,並以統計方法分析研究結果,其程序如圖3-5-1所示,

論文撰寫 研究結果分析 正式量表施測

建立研究架構、工具選擇與編製 相關文獻搜集與閱讀 文獻閱讀與題目擬定

完成式論文

圖 3-5-1 研究實施流程圖 研究程序圖:3-5-1

本研究之程序分別說明如下:

一、文獻閱讀與題目擬定

在研究初期,廣泛地閱讀有關文獻、搜集感興趣主題,並藉由研究者本身在國中教學工 作之經驗及參考他人之意見,最後與指導教授討論,以訂定研究主題。

二、相關文獻搜集與閱讀

在確定研究主題後,研究者開始大量蒐集與研究主題相關文獻,包括書籍、論文、期刊、

(38)

報章雜誌、網路等資料。加以閱讀、分析、整理,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並依據相 關文獻,在與指導教授討論下,擬定研究架構,確定各變項的範圍與性質,建立具體的 研究方向

三、建立研究架構、工具的選擇與編製

根據本研究之目的,研究者建立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工具的選擇經研究者參考相關研 究,再經與指導教授討論,確定適合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的測量工具。

四、正式量表施測

正式量表問卷調查,研究者與施測學校約定施測日期,並商借場地施測;由研究者進行 施測,施測時間約40-45分鐘。

五、研究結果分析

正式量表回收之後,研究者刪除填答不完整的量表,繼之以統計套裝軟體SPSS 進 行統計分析整理,以考驗研究假設。

六、論文撰寫

在統計分析之後,即對所呈現的結果加以解釋,並與文獻探討相比較後,進行論文的撰 寫。提出研究結果、結論與建議,並請指導教授指正,最後進行檢核及定稿,完成正式 論文。

(39)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問卷回收之後,經驗核再將資料編碼,輸入電腦建檔處理。依研究需要以 統計套裝軟體SPSS 進行研究假設之考驗。本研究所使用的統計方法,敍述如下: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研究以「個人背景資料」、「中國人A型行為量表」之正式量表的施測結果進行統計 分析,先求取樣本結構之描述性統計分析及各變項之平均數、標準差,以瞭解個人背 景資料變項之次數分配、百分比,及各分量表、全量表之集中或分散的情形。

二、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

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各別考驗年級、性別、出生序、父母親教育程度 對國中學生在A 型行為是否有顯著差異。

三、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分析

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的結果達顯著水準,則再以單因子單變量變異數

分析,各別考驗年級、性別、出生序、父母親教育程度對國中學生在A 型行為的各項 指標是否有顯著差異。

四、全部進入法多元迴歸分析

以全部進入法多元迴歸分析,檢驗年級、性別、出生序、父母親教育程度對國中學生 在A 型行為是否有顯著的預測效果。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樣本分配情形

表 4-1 班級分佈

取樣班級 有效樣本數 百分比(%)

101 39 7.6

102 39 7.6

107 34 6.6

109 34 6.6

111 32 6.3

202 27 5.3

212 27 5.3

214 31 6.1

215 38 7.4

217 37 7.2

301 40 7.8

305 32 6.3

307 31 6.1

308 36 7.0

315 35 6.8

Total 512 100.0

表 4-2 背景變項分佈

背景變項 組別 有效樣本數 百分比(%)

年級 一年級 178 34.8

二年級 160 31.3 三年級 174 34.0

性別 男 254 49.6

女 258 50.4

父親之教育程度 研究所 19 3.7 大學專 128 25.0 高中職 276 53.9

國中 74 14.5

國小 14 2.7

不識字 1 0.2

母親之教育程度 研究所 8 1.6

大學專 98 19.1

高中職 301 58.8

國中 79 15.4

國小 24 4.7

不識字 2 0.4

(41)

本研究,班級取樣分佈平均,一年級至三年各取五個班級,各佔 34.8%、31.3%、34.0

%。男性佔總樣本 49.6%,女性佔總樣本 50.4%。受試者其父親的教育程度為以高中職居 多,為 53.9%,大學專次之,以不識字僅佔 0.2%為最少。受試者其母親的教育程度與父 親的教育程度分佈相同,皆以高中職戰多數,為 58.8%,大學專次之,以不識字佔 0.4%

為最少。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其A型行為模式之差異分析

本研究使用Hotelling T2 考驗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學生在A型行為的「時間緊迫 感」、「努力與競爭」、「攻擊與敵意」上的得分,若整體效果達到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t-test 考驗不同出生序的國中學生在A型行為的「時間緊迫感」、「努力與競爭」、「攻擊與敵意」上 的差異情形。此外,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考驗男女生在「A型行為總量表」得分上的 差異。

(一)以性別當作因子

表 4-3(N=512)不同性別學生對於A型人格顯著情形

ANOVA

3.733 1 3.733 .018 .893

104235.735 510 204.384

104239.469 511

.544 1 .544 .020 .886

13561.485 510 26.591

13562.029 511

25.702 1 25.702 .667 .414

19642.624 510 38.515

19668.326 511

59.904 1 59.904 1.550 .214

19713.596 510 38.654

19773.500 511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A型人格量表總分

分量表一:時間緊迫感

分量表二:努力與競爭

分量表三:攻擊與敵意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我們可以發現,在總量表總分方面,顯著水準為 0.893>0.05,未達顯著水準,表示A

型人格對於不同性別的受試者沒有顯著差異。而A型人格量表各層面方面,顯著水準各

為 0.886、0.414、0.214 均大於 0.05,表示各層面對於受試者性別不同沒有顯著差異。

(42)

表 4-4(N=512)不同性別學生對於A型人格平均數分佈

Descriptives

254 93.02 14.256 .894 91.25 94.78 55 146 258 92.84 14.336 .893 91.09 94.60 58 131 512 92.93 14.283 .631 91.69 94.17 55 146 254 32.04 5.331 .335 31.38 32.70 16 46 258 32.11 4.979 .310 31.50 32.72 17 45 512 32.08 5.152 .228 31.63 32.52 16 46 254 28.85 6.091 .382 28.09 29.60 14 50 258 29.29 6.317 .393 28.52 30.07 15 49 512 29.07 6.204 .274 28.53 29.61 14 50 254 32.13 6.302 .395 31.35 32.90 17 50 258 31.44 6.133 .382 30.69 32.19 17 46 512 31.78 6.221 .275 31.24 32.32 17 50 男

女 Total 男 女 Total 男 女 Total 男 女 Total A型人格量表總分

分量表一:時間緊

分量表二:努力與

分量表三:攻擊與

N Mean Std. DeviationStd. ErrorLower BoundUpper Bound 5% Confidence Interval fo

Mean

Minimum Maximum

從平均數來看,性別的差異並沒有造成 A 型人格量表分數上的差別,若以各量表分析來看,

受試者不論性別為何,A 型人格量表的結果大致都偏像「一般人」,但以男性的分數較高。

若從整體來看,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受試者不論性別,對於「努力與競爭」的分數都較低,

以女性在這層面的分數較男性高,可見女性對自我的要求較男性高,但整體來看大部分的 受試者對於自我要求較低,所以在這個層面上比較不感到壓力。而另外兩個層面的平均分 數「時間緊迫感」平均分數則差不多,這有可能是因為大部分的受試者不論性別,對於時 間的掌控感到壓力。而在「攻擊與敵意」的層面,以男性的分數較女性高,這表示男性較 女性重視自我權益。事實上,這些差異都沒有達到統計顯著水準。

(43)

(二)以年級當作因子

表 4-5(N=512)不同年級學生對於 A 型人格顯著情形

ANOVA

800.821 2 400.410 1.970 .140

103438.648 509 203.219 104239.469 511

142.243 2 71.121 2.698 .068

13419.786 509 26.365

13562.029 511

128.463 2 64.231 1.673 .189

19539.863 509 38.389

19668.326 511

37.659 2 18.830 .486 .616

19735.841 509 38.774

19773.500 511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A型人格量表總分

分量表一:時間緊迫感

分量表二:努力與競爭

分量表三:攻擊與敵意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我們可以發現,在總量表總分方面,顯著水準為 0.140>0.05,未達顯著水準,表示A 型人格對於不同年級的受試者沒有顯著差異。而A型人格量表各層面方面,顯著水準 各為 0.068、0.189、0.616 均大於 0.05,表示各層面對於受試者年級的不同沒有顯 著差異。

表 4-6(N=512)不同年級學生對於A型人格平均數分佈

Descriptives

178 92.06 14.372 1.077 89.94 94.19 55 122

160 92.00 14.636 1.157 89.71 94.29 58 131

174 94.67 13.772 1.044 92.61 96.73 61 146

512 92.93 14.283 .631 91.69 94.17 55 146

178 31.78 5.137 .385 31.02 32.54 16 44

160 31.61 5.297 .419 30.79 32.44 17 45

174 32.80 4.978 .377 32.06 33.55 19 46

512 32.08 5.152 .228 31.63 32.52 16 46

178 28.83 5.947 .446 27.95 29.71 15 44

160 28.60 6.190 .489 27.63 29.57 14 46

174 29.76 6.446 .489 28.79 30.72 15 50

512 29.07 6.204 .274 28.53 29.61 14 50

178 31.46 6.407 .480 30.51 32.40 17 46

160 31.79 6.382 .505 30.79 32.78 18 47

174 32.11 5.886 .446 31.23 32.99 18 50

512 31.78 6.221 .275 31.24 32.32 17 50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Total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Total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Total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Total A型人格量表總分

分量表一:時間緊迫感

分量表二:努力與競爭

分量表三:攻擊與敵意

N Mean Std. Deviation Std. Error Lower Bound Upper Bou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Mean

Minimum Maximum

從平均數來看,年級的差異並沒有造成A型人格量表分數上的較大的差別,若從各量表分析

(44)

來看,受試者不論性別為何,A型人格量表結果大致都偏像「一般人」。

從A型人格總量表整體來看,可以發現三年級的受試者的分數較高,這有可能是因為面臨升 學壓力,導致分數較高;而一年級及二年級的分數則差不多。

在各個層面方面,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受試者,對於「努力與競爭」的分數比其他兩個層面 要低,但仍然以三年級的分數較一年級與二年級高,表示可能因為面臨升學壓力,三年級 的受試者對於自我的成就要求提高了。

而另外兩個層面的平均分數「時間緊迫感」及「攻擊與敵意」,一年級與二年級受試者的平 均分數差不多,而三年級的受試者普遍都較高,這可能是因為面臨升學壓力,導致對於時 間緊迫感感到明顯壓力,附帶情緒也較難以掌控,所以造成攻擊與敵意較低年級的受試者 來的要高。事實上,這些差異都沒有達到統計顯著水準。

因為大部分的受試者分數差異並不大,而樣本數目若又較大,可能會導致分數的差異被樣 本數給平均掉,所以我將樣本數減少將近一半,重新測試一次看看!

(三)以性別當作因子

表 4-7(N=211)不同性別學生對於A型人格顯著情形

ANOVA

.000 1 .000 .000 .998

5129.710 219 23.423

5129.710 220

22.350 1 22.350 .564 .453

8674.401 219 39.609

8696.751 220

2.341 1 2.341 .065 .799

7873.830 219 35.954

7876.172 220

10.301 1 10.301 .057 .812

39694.350 219 181.253

39704.652 220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Between Groups Within Groups Total

分量表一:時間緊迫感

分量表二:努力與競爭

分量表三:攻擊與敵意

A型人格量表總分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我們可以發現,在總量表總分方面,顯著水準為 0.998>0.05,未達顯著水準,表示A 型人格對於不同性別的受試者沒有顯著差異。而A型人格量表各層面方面,顯著水準

(45)

各為 0.453、0.799、0.812 均大於 0.05,表示各層面對於受試者性別的不同沒有顯 著差異。

表 4-8(N=211)不同性別學生對於A型人格平均數分佈

Descriptives

108 32.96 5.016 .483 32.01 33.92 19 46

113 32.96 4.665 .439 32.09 33.83 23 44

221 32.96 4.829 .325 32.32 33.60 19 46

108 30.22 6.276 .604 29.03 31.42 15 50

113 30.86 6.310 .594 29.68 32.03 18 49

221 30.55 6.287 .423 29.71 31.38 15 50

108 32.45 5.952 .573 31.32 33.59 18 50

113 32.25 6.038 .568 31.12 33.37 19 45

221 32.35 5.983 .402 31.56 33.14 18 50

108 95.64 13.369 1.286 93.09 98.19 58 146

113 96.07 13.553 1.275 93.54 98.60 67 131

221 95.86 13.434 .904 94.08 97.64 58 146

男 女 Total 男 女 Total 男 女 Total 男 女 Total 分量表一:時間緊

分量表二:努力與

分量表三:攻擊與

A型人格量表總分

N Mean Std. DeviationStd. ErrorLower BoundUpper Bound 5% Confidence Interval fo

Mean

Minimum Maximum

從平均數來看,性別的差異並沒有造成A型人格量表分數上的差別,若以各量表分析來

看,受試者不論性別為何,A型人格量表的結果大致都偏像「一般人」,但以女性的分數

較高。從整體來看,可以發現大部分的受試者不論性別,對於「努力與競爭」的分數較

其他兩個層面低,另外兩個層面的平均分數「時間緊迫感」平均分數則差不多,大致上

男性與女性在各個層面的表現都差不多,沒有明顯的差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大型会议:

 受試者包括了54 名便秘型大腸激躁症患者以及16 名健康者,共70 位,平均年齡28 .4歲,其中IBSC

學校有策略及計劃地推動和發展教師團隊,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教 師營造積極學習的文化。學校成立了

(1)滿意 滿意 滿意 滿意 (2) 普通 普通 普通 (3) 不滿意 普通 不滿意 不滿意 不滿意 (4) 沒意見 沒意見 沒意見 沒意見.. 開放式題型的優 開放式題型的優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Peter Senge教授,於1990年 出版「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 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大多是對佛教進行管理方面的內容。前已述及,唐令迄今為止已經佚失。二十世紀初,在中

牡丹花花型碩大、色澤美艷又香氣怡人,給人一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