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見本論文第三章第五節之國外教師關懷相關研究之整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參見本論文第三章第五節之國外教師關懷相關研究之整理。 "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 身處教育環境中對關懷的省思

一、先作輔導老師,再做童軍(或其他科)的老師

透過兩年的教學實務經驗,對於教師一職,最深的感觸,正如 Noddings

(1992)所言:「教師必須先是教育者,然後才是數學(或某科的)老師。」。

在過去擔任國中童軍教師的生涯中,經常必須作角色的轉換:上課時是童軍 老師,下課後就變成輔導老師,因為,筆者常常利用下課時間表達教師對學 生的關懷、瞭解學生生活的問題與困擾,進而建立起師生的情感基礎。若不 如此,師生之間沒有感情交流,那麼在一些所謂班級秩序較差、偏差行為較 多的班級中,一個專任老師往往不是漠不關心,就是利用體罰來達到最基本 的班級經營(例如要安靜聽講)的要求。因此,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讓筆 者深深體認到關懷學生應在專業化的教學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對學生的積極付出,除了能夠在班級經營漸收成效外,即使在筆者離開 學校後,仍時常可以接到學生問候的電話與卡片。詢問學生為什麼仍舊會與 老師保持聯繫、表達思念,他們的回答大多不外乎是:「因為你對我不錯啊」 而這個所謂的「不錯」,正是自己當時對學生能有關懷的表現與行為,方才促 成今日的師生緣,因此,我深深感受到關懷學生是師生情感的重要基礎。然 而在教育的場域裡檢驗教師關懷的經驗,不難發現所謂教師的「專業能力」

往往是基於學科基礎之上,至於教師對學生的付出、關懷與照顧則是教師「應 然」的表現。但是,是不是每位老師對能夠對學生付出關懷呢?就我在教育 現場的任教經驗而言,發現仍有許多老師不是吝於關懷就是不懂得如何關懷 學生。凡此,皆促成本研究對於教師關懷經驗之探究的動機,亦即進入教育 現場,瞭解教師對關懷的觀點以及如何對學生表達關懷。

(2)

二、男性教師表達關懷的困難與限制

過去的教學經驗中,有些學生會表示某位男教師很「色」,因為他會摸 女生的肩膀或則有其他的身體接觸。然而,當時我與學生表達親密、關懷的 情感,最常有的動作正是肢體接觸,例如拍拍肩膀或者擁抱學生,但是我並 不擔心這樣的肢體接觸會產生問題,因為我是一位女性教師。

學校中的男性同事曾傾訴過這樣的煩惱,他不喜歡處理女學生的問題,

因為要與女學生建立師生的情感基礎必須很小心,稍有不慎就容易變成性騷 擾;而女學生發生行為問題時,也難以掌握處理的分寸,因為一旦責備過當,

極易造成女學生的「記恨」,相反的,男學生就沒有這樣的顧忌,因為男生「罵 一罵」「打一打」之後,再摸摸頭,安撫他一下,事情就「過去」了。然而,

男教師還是得面對女學生,依然需要對女學生付出關懷,那麼,一位被視為 是能關懷學生的男性教師是如何表達其關懷情感與行為呢?這乃是本研究亟 欲瞭解的問題。

貳、關懷倫理學對「關懷」價值的重新估量 一、女性特質的翻轉—抗拒邊緣化

「女性特質」在學術主流雖處於邊緣地位,但在女性主義陣營裡卻是一 個引起廣泛爭議的話題,這與女性主義發展之進程有關。早期女性主義學者 主要以抗爭男女之間不平等的路線為主,她們致力於爭取應享有而未能獲得 的權益,如工作權、財產權、受教權…….等。這些權利的爭取是來自於證明 男女並無差異,因此男性可以擁有的權利,女性也應當平等享有,於是男女 差異的討論成為主要關鍵。她們認為所謂的「女性特質」,亦即塑造一個完美 女性典型,溫和、愛心、優雅、顧家、相夫教子等,這些皆是男性加諸女性 的枷鎖,臣服於這些傳統價值的婦女被視為女性主義的背叛者。

但是,不少女性主義者逐漸反省到「對家庭的敵視」、「在平等的基礎上 與男性競爭」、「中性化社會」的理想,其實忽略了女性特有的生活經驗。女 性長期奮鬥的成果有限,因為她們只是儘可能讓自己看起來像個「男性」,女 性是否在模仿男性中反而迷失了自我(鄧志松,民 90)。所以,女性主義者 開始體認到抗爭之路所以艱辛,除了男性既得利益之霸權外,其實她們所抗

(3)

爭的,應該是人類文明欠缺女性意識的種種價值及女性的傳統特質。

C. Gilligan(1982)認為,在道德問題上,L. Kohlberg 的三期六段道德認知 發展論1,是以理性為主的男性思維為主導,而具有女性特質的好孩子階段 (good boy/nice girl orientation)在位階上只屬於第三,對於傾向於「關懷」特質 的女性們,是較不公平的。因此,她提出關懷倫理(an ethic of care) 與 Kohlberg 建立在理性之上的道德認知發展論展開一場論辯,開啟了人類目前倫理建構 的一個新思考點,而非由 Kohlberg 所指涉的正義倫理獨霸一方。

然而,許多女性主義者不免也對關懷倫理學憂心忡忡,他們認為其關懷 的訴求,乃是走入本質論的胡同,不但無法讓女性進入人類歷史的舞台,被 重視、被聽見,反而加深了刻板印象,使女性無法翻身;但關懷倫理學者認 為,關懷並不是一項只有女性才有的特質,男性也應該具備,只是「關懷」

是藉由女性經驗被展現出來。關懷倫理學要作的就是一項「翻轉」的工作,

讓世人能對「關懷」重新思考、重視,不再將其視為「婦人之德」、「感性只 會壞事」的概念,此乃本研究試圖呈現的理念之一。

二、男性能夠(也應該)具備關懷能力

「關懷」一向被視為是女性的特質,而被打入私領域,但是透過 Gilligan

(1977)重構「關懷倫理」的價值及 Noddings(1984)所建構的關懷倫理學,

在在強調的是:「關懷」雖然是女性的特質(不論這特質是先天的,或後天女 人「第二性」的地位所造成),卻不應該被輕視,或被劃歸於私領域的範圍;

相反的,「關懷」有被重新估量的價值,且在公領域中「關懷」應該扮演更積 極的角色(洪惠芬,民 87;李瓊音,民 90)。這更是一種女性特質論述的翻 轉,也就是在後現代的脈絡中,女性主義的思考,不再汲汲於討論男女之平 等,反而認為相異的特質應該有「發聲」的機會,甚至與主流價值(男性價 值)並駕齊驅。因此,不論是先天的因素或後天的型塑,「關懷」雖是透過女 性經驗而展現的特質,但不代表男性就不具備此項特質。相反的,男性之所 以被視為不具備關懷特質可能是因為性別社會化的作用,而既有的性別刻板 印象讓「關懷」不被認為是男性應該擁有的特質之一。但關懷倫理學認為關

1

可參閱第二章第一節之說明。

(4)

懷不該專屬於女性,男性也應該(也能)擁有這個特質(Noddings,1995:

189)。同時,由於關懷倫理學容易被貼上「女性專屬」的標籤,因此,本研 究嘗試策略性地以男性教師為研究主體,藉由男性教師關懷經驗的發聲,作 為關懷倫理學性別論述的參考基礎之一。

參、國內相關研究的缺乏

從實徵研究的角度來檢視關懷倫理學的發展,發現國外針對「關懷」

主題進行的研究十分豐富2。其中所透露的訊息是:關懷倫理學的哲學探討及 相關研究已成為一股潮流(Green,1998)。國外針對關懷倫理學進行的相關研 究十分豐富,透過國外碩博論文檢索工具 DAO3進行搜尋,以「caring teacher」

為關鍵字,可查詢到 25 篇的研究;以「ethics of care」為關鍵字可查詢到 37 篇的研究;以「caring」和「 education」交叉查詢則有 490 篇的研究;而以「caring」

為關鍵字的索引,可以找到 4155 篇的研究(最後查詢日期為民國 90 年 12 月) 足見關懷倫理學在國外受重視的程度。而從國外研究中也可以明確得到這樣的 訊息:關懷概念的相關研究在近來學術研究中已經形成一股風潮(Green,

1998)。

反觀國內對於關懷倫理學的相關研究,相較之下,顯得十分不足。在國家 科學委員會的專案研究中,業經正式發表的只有簡成熙(民 90a)「正義倫理 與關懷倫理的哲學論辯」之專案計畫;博碩士論文中只有四篇相關研究(李瓊 音,民 90;林靜茹,民 90;方志華,民 89;洪惠芬,民 87),其中屬於教育 研究的只有方志華(民 89)的博士論文「Noddings 關懷倫理之理論發展與教 育實踐」。而國內針對關懷倫理學進行研究且有文章正式發表之學者屈指可數

4:簡成熙(民 86、90)、方志華(民 89、90)、溫明麗(民 90),這些學者正 式發表文章的篇數不超過十篇,而其中論及教育實踐者,則有簡成熙(民 86)

<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姬莉根與 Noddings 思想初探>、方志華(民 91)<關

2

參見本論文第三章第五節之國外教師關懷相關研究之整理。

3

收錄北美、歐洲、澳洲地區 1,000 餘所大學及研究所百餘萬篇學位論文之書目、摘要的檢索系統

4

國內直接針對關懷倫理學作介紹的先驅是簡成熙(方志華,民 89:3),對於國內關懷倫理學的研 究社群實有裨益。方志華之博士論文對於關懷倫理學教育實踐之介紹十分詳盡,而溫明麗教授則 在其個人網站上刊登許多其對關懷倫理學之研究心得(中英文皆有)。(網址:

http://home.pchome.com.tw/smile/t04008/frontpage/caring.htm)

(5)

懷倫理學觀點下的教師專業素養>。再將研究範圍擴大為華文世界,則僅發現 學者肖巍曾有相關著作出版、期刊發表及專案研究5。由此觀之,國內對於關 懷倫理學之研究仍待充實。

從國外相關的教師關懷研究中可以發現,雖不乏量化研究的佐證,但仍 以質化研究居多。再者,國內尚無相關的研究,若是一開始即進行量化研究,

那麼在相關佐證的立場上,可能顯得薄弱,困難度也較高,而且有關關懷概 念與行為的研究若僅以問卷等統計方式加以分析,可能容易流失一些在數據 之外的意涵。因此,藉由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應該能提供更 豐富、有價值的資訊,而國外研究多以質化研究進行,可提供本研究具體的 參考與助益,更希冀本研究可作為後續研究的基礎、佐證之一,而為關懷倫 理學在國內的發展提供具體的參考面向。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形成歷程主要動力即來自於研究者自身教學經驗的 反省、女性主義倫理學思想的啟發和質性研究方法的影響。其中女性主義者 從主流知識框架之外,探求屬於女性經驗的另一種聲音,企圖讓女性的關懷 經驗被重視,而在教育實踐中讓「關懷」能被重視與學習,更是本研究的基 礎。因此,本研究主要採關懷倫理學的觀點,並在後現代教育與女性主義思 潮的脈絡下,建構國中男性教師在教學經驗中,對「關懷」之積極實踐。

5

專書:肖巍(2000) 。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北京出版社;肖巍(2000) 。女性主義倫理學。四川:

人民。

(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正如研究動機所述,筆者的教學經驗與關懷倫理學的興起促成了本研究的 形成。道德發展理論領域中有關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論辯,激發了筆者對關 懷的興趣與重視,更是本研究的基礎。在過去正義倫理的典範下,具有女性特 質的關懷價值被忽略,甚至輕視。但是隨著女性主義倫理學的發展,開始鬆動 男性思考的正義倫理的地位,代表著女性思考的關懷倫理也在 Gilligan 等學者 的提倡下,有了與正義倫理對話的空間。雖然這個空間存有許多的質疑與不 解,尤其是對性別分化的焦慮,可是這樣的發展至少讓倫理學走出一條新路,

在過去主流倫理思想的典範下,讓另一種道德有了發聲的機會。

筆者試圖呈現道德發展理論的另一種聲音—關懷倫理,而關注關懷倫理 並非意味著以之取替正義倫理,而是希望透過關懷倫理學的研究,協助關懷倫 理在當代台灣社會中能夠被聽見、被討論,甚至被重視。同時,因為過去總存 有關懷乃是女性特質的刻板印象,如今在後現代思潮的觸發下,應該跳脫性別 的思維來重構關懷的價值。因此,筆者將關懷倫理的討論聚焦在教育場域之 中,並且在避免直接落入性別本質論的指控下,希冀藉由男性教師的關懷經 驗,能呈現關懷倫理學的另一種面貌,意即透過男性教師關懷經驗的述說,提 供關懷倫理學在教育實踐上有關性別論述的基礎。同時鑑於國內關懷倫理學在 僅見的文獻與論文研究中尚停留在理論層次的探討,與國外豐富的實徵研究相 較而言,仍有所不足。故本研究也抱持著「拋磚引玉」的情懷,希望可以為關 懷倫理學在國內的實徵研究踏出小小的第一步。

以上即是本研究形成的思考脈絡,其目的在於希望透過能關懷的國中男性 教師的訪談與觀察,瞭解其關懷的表達與發展,進而對關懷倫理學的教育實踐 產生實徵性的研究。本研究具體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中男性教師對於教師關懷的觀點與經驗。

二、剖析國中男性教師對學生表達關懷的方式。

三、探討影響國中男性教師的關懷經驗發展之相關因素。

四、提出促進國中男性教師關懷倫理發展的建議,並提供國內關懷倫理學相 關研究之參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降低藥品安全性與有效性試驗的成本與其耗費的時間, 合併第一期

第六章 探索性研究設計 :

四、 、 、道德 、 道德 道德 道德發展 發展 發展理論 發展 理論 理論 理論- - - -皮亞傑 皮亞傑 皮亞傑

出口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第一類至第三類毒性化學物質,應檢附經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同意之輸出登記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r]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求生西方;西方念佛,欲生何處?」因此我國初期禪宗的寺院,都只有法堂和僧舍,而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