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間佛教與南亞、東南亞佛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人間佛教與南亞、東南亞佛教"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間佛教已有百年的歷史,是當代中國佛教的發展方向。近幾 十年來,人間佛教一直在海峽兩岸廣為發展,現在已經影響了佛教 界與學術界。當前中國佛教正在走向世界,如何讓世界佛教界了解 中國的人間佛教理念,如何利用人間佛教的方式與南亞、東南亞諸 國交流,已經成為當前中國佛教界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本人不揣 淺陋,擬對此提出一些看法,冀望同行指正。

一、人間佛教與國際友好交流傳統

人間佛教的理論是在佛教界與學術界的共同努力下,逐漸豐富 起來的。太虛大師於二十世紀三、四○年代提出「人生佛教」進而 到「人間佛教」,主要是為了改變寺院為死人和鬼服務的方向,讓 佛教與人生連繫起來,最終讓佛教落實在人間。經過海峽兩岸佛教 界近百年的努力,現在人間佛教已經產生了重要影響,其內涵包括 五戒十善的道德理論、佛成人成的自我修行體系、弘法利生的社會 實踐、文化教育的大眾接引方式、內在圓明的解脫境界等等。

總之,就其內容而言,可以分為社會與個體、國內與國外、理 論與實踐等不同範疇,再往外延擴大說,人間佛教已經不是古代佛 教所指的僅就養心或心性的範圍,而是囊括了社會的方方面面。雖 然現在佛教界與學術界對人間佛教還有不同看法,但無庸諱言,人

人間佛教與南亞、東南亞佛教

黃夏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2)

間佛教肯定是中國佛教歷史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其內容與形式離不 開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說的中國佛教農禪並重、注重學 術研究和國際友好交流這三大傳統。

國際友好交流傳統是中國佛教建立伊始,就開始出現的最早的 文化交流現象,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則是這一傳統最早交往的地區之 一。眾所周知,佛教產生於南亞的印度,又從印度向南傳播到南亞 的斯里蘭卡和東南亞地區,向北傳播到東北亞的中國和日本、韓國 等地,最終形成作為世界宗教的佛教。

佛教自傳入中國,經過歷代佛教徒的努力,已經遍布中國大 地,其傳播影響尤巨,成為民族文化的標誌和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 部分,不僅影響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 面,也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如文殊、普賢、觀音和地藏四大菩薩信 仰就是中國佛教徒自己創造的民族信仰,其實際影響力已超過對佛 的信仰,這是中國佛教最重要的表現之一。

在中國西部藏族與西南 邊陲的傣族等多民族生活地 區,佛教成為這些民族的精 神信仰,支配著他們的日常 生活。而在中國漢族地區,

佛教亦早就流布到各地,特 別是在中國華北平原、中西 部地區以及沿海地帶,佛教 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信仰。漢族人民生活中的許

多節日與喪葬習俗都與佛教 中國人過臘八節吃臘八粥傳說來源自佛教

(3)

相關,例如臘八節1就有來自佛教的傳說,對亡去的故人進行祭奠 的法會則是寺院的重要活動。即使現在已經不屬於佛教傳播範圍的 西北地區,仍然還有眾多的佛教遺址,表明佛教的影響依然存在。

二千年來,中國佛教始終與世界佛教發生互動。中外文化交流 中,佛教文化交流是最重要的表現之一,也是對外文化交流的主 體。如果說在唐代之前,中國佛教界主要是向外學習和輸入外來 的印度佛教文化,佛教民間外交活動更多是由外而內,那麼到了唐 代,風氣翕然一變,轉為由向外學習到向外輸出兩者並舉的時代。

歷代的佛教徒為了尋求生命的解脫,主動到域外求學,同時把佛教 文化帶回中國,這無疑促進了兩國間的宗教文化交流。所以,佛教 在溝通中外、促進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此可見,當代人間佛教既然是中國佛教發展的方向,那麼在 中國就有其存在的必要,雖然中國佛教經歷了清末民初的枯霜期,

但是經過百年來佛教界的努力,重新回到黃金時代,現在中國佛教 在傳統文化格局中突顯出重要地位,儒道二家的影響已不敵佛教。

佛教在現代中國文化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充分發揮了國際友好 交流傳統的歷史影響。

1. 臘八節的傳說很多,佛教的傳說則是其中之一。傳說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 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 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 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 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 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大陸解放以前,

各地佛寺每年臘月初八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 事,用香穀、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施給門徒及善男信 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

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據說 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護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

(4)

2014 年 3 月 27 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總部發表演講,指出「世界上有200 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 多個民 族和多種宗教。如果只有一種生活方式,只有一種語言,只有一種 音樂,只有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像的」。宗教特別是佛教容納了 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習主席演講中就特別強調陝西法門寺地宮出 土的20 件美輪美奐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它們反映了不同 文明,我們「不能只滿足於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 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 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2

2015 年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副主任何亞非在接受採訪時表 示,中國公共外交要以中華文化歷史悠久、能量強大的宗教為資 源,傳播中國智慧、講述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使中國公共外 交更加有聲有色、深入人心。宗教是地緣政治中「貌不驚人」的軟 實力,宗教發展現狀是公共外交的重要內容,在開展公共外交時要 關注宗教的地緣政治影響。當代佛教高僧星雲大師認為,世界上許 多問題的產生,都與溝通不暢造成隔閡有著密切關係。而宗教因其 信眾多,教義覆蓋面廣,可以成為人們溝通的重要資源。自冷戰結 束以來,國際關係中宗教因素突出,宗教是社會思潮中十分活躍的 文化力量,成為各國「軟實力」博弈和文化相互滲透的重要平台。

因此之故,現代人間佛教視閾下的國際友好交流傳統,能夠在新形 勢下承擔新的任務,發揮新的作用。

2. 〈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雙語),中國日報網 2014/04/01 發 布,網址:http://language.chinadaily.com.cn/news/2014-04/01/content_17396012_2.

htm,2015/10/15 引用。

(5)

二、中國佛教「人間佛教」視闕下的南亞、東南亞國家佛 教的地理布局與優勢

習近平主席在2015 年博鰲論壇上指出:「邁向命運共同體,

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並蓄、交流互鑑。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如亞 洲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 河流域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輝映、相 得益彰,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 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彙聚交融,共同 組成多彩多姿的亞洲大家庭。」3

習主席的論述,對我們理解不同國家的佛教文化交流具有借鑑 意義。如果我們把佛教看作一個國際大家庭,則在這個大家庭裡聚 集了不同文化或文明影響下的各種佛教形態,各自帶有明顯的地域 文化特點,使用各種不同的語言,在古老的歷史文明背景下,一直 不斷地發生互動,共同把佛教這枝世界文明的奇葩推向前進,豐富 了各國各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國地大物博,疆域廣闊,領土南北跨越緯度近50 度,大部 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當。最東 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最西端在帕米爾 高原附近,最南端在曾母暗沙(3° 31‘00'N',東經 112° 17'09'E),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最東端的烏蘇里江畔 和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相差5 個時區。中國陸地邊界長達 2.28 萬 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吉爾

3. 習近平:〈邁向命運共同體 開創亞洲新未來—在博鼇亞洲論壇 2015 年年會 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 年 3 月 30 日第 2 版。

(6)

吉斯、塔吉克,西部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

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寮國、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 國、日本、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隔海相望。

漫長的中國大陸邊界和海岸線,以及與眾多的國家相鄰與相 望,使中國佛教的「人間佛教」具備了充分發揮國際友好交流的地 理優勢。從現在中國版圖來看,我們與南亞、東南亞進行人間佛教 下的國際友好交流具有多條有效路徑。在中國西部西藏與新疆地 區,「人間佛教」可以直接與尼泊爾、印度佛教進行接觸或交流,

雖然這兩個國家古代佛教已經不再存在,但是它們在佛教史上所具 有重要的地位,以及佛教理論的影響、佛教遺存的存在,仍然是兩 國歷史文化交流的延伸,特別是印度佛教在佛教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十世紀尼泊爾與印度佛教先後復興,中國佛教「人間佛教」已經 影響到這兩個國家。

或許有人會提出,斯里蘭卡也是當代南傳佛教三大國家之一,

但是這個南亞島國不與中國接壤,如何開展與斯里蘭卡的交流?這 個問題不重要,既然是佛教國家當然肯定會與中國佛教有交集。斯 里蘭卡與東南亞和南亞的印度都有密切連繫,它仍然處在中國佛教 布局的棋盤上,只是中國佛教對外出口的延伸而已,仍然被納入了 當代中國人間佛教與南亞、東南亞交流的範疇。

從地理上看,中國佛教「人間佛教」與東南亞佛教進行傳統國 際友好交流,主要在中國南方地區與海域進行,同樣也存在著幾條 路徑。廣西自治區與越南相鄰,雲南邊陲與泰國、緬甸接壤,台灣 地區則與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隔海相望,這些都是中國佛 教與東南亞各國佛教交流的最前沿,而且與這些地方都曾有過上千 年或數百年的交流史,所以歷來屬於中國佛教與南亞東南亞交流的

(7)

出口。特別是中國的 海南地區,上世紀八

○年代以後,當地佛 教有了很大發展,目 前已經形成北部地區 海口的澄邁永興寺、

中部的伯鰲禪寺和南 部的三亞南山寺,三 個地區佛教寺廟貫穿 海南的布局,而三亞 南山寺的海上觀音在 整個世界佛教界產生 重要影響,成為海內外遊客與佛教界人士的重要參拜地。

海南是中國新興的佛教重鎮,其特點是沒有傳統的包袱、兼容 各種佛教派別。現在這一地區漢傳佛教是主流,同時也存在藏傳佛 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所以海南是當代我國南北兩傳佛教的結合部 與融匯區,在這裡可以借助當代中國佛教「人間佛教」佛教平台,

作當代中國三種語系佛教融和的試驗地,完成中國佛教內部的自覺 轉換,讓中國當代佛教能夠以一種新面貌行世,並通過這個出海口 走向世界。

總之,從地理上看,中國佛教對南亞與東南亞佛教交流有多個 出口,可以取道多種途徑,不管是大海還是陸地抑或高山,都可以 成為當代中國佛教的「人間佛教」的交流場所。我們面對的是半個 中國邊界的優勢,這就給佛教界提出啟示,我們不必囿於某一地或 某一國的佛教,我們完全可以開展多種對接活動,將中國佛教所擁

三亞南山寺的海上觀音

(8)

有的地理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可以全方位布局來做好對外交流工 作。

三、人間佛教是南亞和東南亞佛教國家共同的選擇

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正是亞洲各國處在殖民統治之下和西方 侵略者奴役下的時代,各國的傳統文化都受到摧殘,傳統佛教也趨 於萎縮。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國與南亞、東南亞佛教國家都經歷了 一場佛教復興運動,現今佛教的人間化在各國都得到進一步的落實 和發展,佛教與社會相適應成為各國佛教復興的基礎。

人間佛教是當代中國佛教界為了挽回佛法慧命而進行的一場佛 教救亡與復興運動,其根本原因就是佛教面臨傳統喪失、在社會上 影響力下降的局面。中國最早的佛教刊物《佛學叢報》第一期上曾 經刊出許林(署名「中央」)撰寫的〈佛教進行商榷書〉,認為:

宜乎法王郅治,亙今古而常存,何期象教陵夷,為茲世之 詬病。嗚呼,居今日而言,淘汰沙門,幾成天演公例,亦 吾儕自認不諱矣。……上焉者,厭世逃禪冥心枯寂;下焉 者,假衣營養,貽玷梵林,無補世道人心,轉為社會藉口,

所謂獅子身中蟲,自啖其獅子之肉也,寧能與世界宗教競 生並存乎哉?我諸方大德奈何不猛省時機,力圖振作耶?

其隨波逐流,因循觀望者無論矣,即或能行吾道而正覺不 明,自生障礙,遂致放任,棄本分者,往往而是。要皆智 願薄弱,罔知觀機逗時,因勢利導,從根本著手故也。……

願我方諸大德秉佛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之救生誓願,奉行 其固有之清規,犧牲其耽逸之利養,籌集資財,廣興學校,

(9)

納成年於軌物,培幼稚之靈明,拔濯陳根,灌輸新理,本 吾徒禪教律差別等法,證如來過現未不可得心用,示三宗 正鵠同為一致進行,宏造善緣,普渡苦海,闡揚祖乘,驂 靳儒林,能力所充,輝耀佛界,其影響可及於全國社會,

厥利造糜窮,實際造福。此乃因勢利導,解決根本上之問 題也。4

佛教徒為了挽救正在衰頹的佛教命運,煞費苦心,提出了各種想 法,致力各種方式,將佛教宣傳到社會,成立各種組織,團結起來 保護佛教、振興叢林。

在斯里蘭卡,著名的佛教改革家達磨波羅認為,大多數比丘是 消極的,「他們丟掉了英雄主義和利他主義精神」,然而只要還有 一個僧人,「如果他去參加過葬禮,曾經在一個星期裡發表過一 次關於佛教道德問題的談活,那麼他將被認為是行使了自己的責 任」。他強烈地批評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侵略,他說:「開 始進入現代,雅利安、僧訶羅人已經丟失了他的真正個性,變成了 一個混血兒了。」他認為僧訶羅個性的丟失,是由於殖民政治的影 響,「英國統治僧訶羅人一百年後,其結果是增加了他的(個性)

衰退進程」、「由於歐洲攫取金錢、喝威士忌、吃牛肉、喜食豬肉 的影響,英國化的僧訶羅人將不知是否還知道他的祖先是一個從印 度來的雅利安人,還是一個來自於葡萄牙……或者荷蘭的外國混血 兒?」

他在《僧訶羅佛教》上撰寫文章,強調僧訶羅傳統佛教高於英 國人的宗教,他說:「當我們的祖先之靈在我們熱愛的島上再現之

4. 中央(許林):〈佛教進行商榷書〉,《佛學叢報》1912 年 10 月 1 日總第一 期論說欄,頁1-2。

(10)

時,叢林中的英國人和裹在他們身上的畫皮將會迅速剝落。……

我們的祖先是由公元540 年時釋迦的子孫播下的種子,因此他們 光彩照人,是最講和平和文明的。」又說:「自由來自於外國的影 響,……菩提(覺悟)這個詞才是(僧訶羅人)的指路明燈」,也 是「僧訶羅人擁有的幸福和繁榮昌盛」。5達磨波羅突出民族精神,

提倡民族文化,關心民族存亡,這是當時整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國 家人民和民族身上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憂患意識。

在泰國,拉瑪五世朱拉隆功在國內「實行全面的社會經濟改 革」,對佛教僧伽進行了改革,陸續頒布了僧伽管理法令。1932 年

「立憲革命」後,又在已有的僧伽管理法令基礎上作了修改和補充,

並於1941 年再次頒布了新僧伽法令。兩次法令實施的結果,佛教 僧伽組織和活動納入國家教育部管理和督導,主要僧伽領導人由教 育部長批准任命。教育部長參加僧伽會議,批准僧伽提出的一切提 案,教育部下屬的宗教事務局則負責幫助貫徹僧伽的提案。國家控 制了僧伽的活動,使之不能脫離國王和政府的領導與管理,就僧伽 內部而言,形成了從中央到府、縣、區四級行政單位,僧伽議會、

僧伽內閣和僧伽法庭的「三權分立」體系。僧王是佛教界的首領,

由有學識和德行高超、具有威望的比丘擔任,經國王批准。議會、

內閣和法庭成員都由僧王任命,地方各級僧伽也按此相應確定。整 個僧伽行政區域劃分與政府劃分的行政機構相一致,但是政府有權 對僧伽進行管理和監督,並且規定僧人不得參與政治,「比丘、沙 彌、修道者不得行使選舉權」。6

5. 本段以上引文皆出自阿難陀.古魯吉編:《達磨波羅演講、論文、書信選》,

轉引自喬治.迪.邦德:《斯里蘭卡佛教的復興》,頁56-57。

6. 韓大元:《亞州立憲主義研究》,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2000 年,頁 120。

(11)

在緬甸,曾經當過總理的吳努就認為,國家的混亂和社會的停 滯是由於缺少宗教熱情,宗教信仰不深造成的。他說:「如果我們 深入探索國家目前混亂的根本原因,就會發現80% 的原因都源於 對宗教的冷漠不關心」,但是「對於信奉(佛教的)四諦道理的人 們說來,最為緊迫的責任便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實現涅槃。……

然而,人類的那一部分人和群眾都以他們的生命投入不斷的爭取諸 如土地這樣的實物的戰爭,……囿於這種錯誤的物質觀點,他們也 就忘記了自己實現涅槃的首要任務。……財產的意義不是保留下 去,不是獲取,而是為了人們在趨向涅槃的路上,滿足他們的需 要」,所以,「所有一切旨在緬甸聯邦的穩定與持久的獨立的活動,

都是趨向宗教弘揚的步驟」。7

此外,越南、寮國、柬埔寨以及日本和韓國等國,都曾經面臨 過佛教衰落又復興的情形,各國佛教界都在致力於嘗試新的社會道 路,讓佛教再度復興起來。

亞洲各國佛教界所面對的問題有很多共通性,認識也多有相 似,為了復興佛教也都採取了相似的方式,即是台灣慈航法師說的 慈善、文化、教育這三個佛教救生圈。太虛大師曾講過:

佛教社會化,這一個名詞,不是使僧眾化成通俗的意思。

佛教徒的內容,有僧眾,有信眾:要將信眾作有系統的組 織起來,成為佛教信行教團,各就其為農、為工、為商、

為學、為政、為軍、為教育、為慈善之地位,作諸濟世利 人,及諸政治社會運動事業。要將佛教的僧眾亦組織成系

7. 宋立道:《神聖與世俗—南傳佛教國家的宗教與政治》,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年,頁 190、193。

(12)

統團體,內勤修學,外宣教化,以攝受信眾,及覺悟世人。

如此,乃謂之佛教社會化。8

具體地說,就是「各就其所居農、工、商、紳、軍、政、教、學的 地位,以佛教的正因果理及十善行,輔導各階級各社會民眾,漸漸 皆成佛教的善行化,努力提倡為地方的國家的世界的人群服務,並 積極的參加各種政治的社會的進步事業」。9

太虛甚至指出,南亞與東南亞各國的佛教慈善事業比中國佛教 做得好,他們雖然號稱「小乘」,但是不輸於大乘的中國。各個國 家佛教界都在努力辦佛教教育,中國佛教界在民國期間辦過70 多 所佛學院,現在全中國各地同樣辦有幾十所佛學院。而在南傳佛教

8. 太虛:〈去除稚僧的幾種錯誤〉,《現代僧伽》,1928 年 5 月 1 日,1 卷第 4 期。

9. 太虛:〈對於中國佛教革命僧的訓詞〉,《海潮音》,1928 年 5 月 9 日,9 卷 4 期。

斯里蘭卡卡拉尼亞佛教大學

(13)

國家,佛教教育已經納入公民教育體系,像泰國的朱拉隆功佛教大 學、斯里蘭卡的卡拉尼亞佛教大學等等都是世界上有名的佛教大 學,現在印度政府也已著手復興那爛陀大學。

至於佛教文化事業,更是各國佛教界最重視的弘法方式。總之,

進入當代,為了保持佛教的發展,各國佛教界都把佛教復興和參與 社會看作是佛教未來道路的選擇,人間佛教事實上已經成為各國佛 教界的共同理念,也是共同弘揚佛教的實踐基礎,更是各國佛教界 交流的共同話語。

四、人間佛教是南亞、東南亞佛教交流的理論基礎

改革開放讓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大國,中國佛教也開始新 一輪騰飛。中國對外戰略正從「韜光養晦」全面轉向「有所作為」,

「主動布局、周邊開始、聚焦經濟、兼顧其餘」是行動原則。周邊 外交在中國外交中的重要性充分突顯,並且有可能超過大國外交,

其中,中國佛教與南亞、東南亞國家佛教的交流,可以納入中國政 府對外交流的頂層設計,中國佛教界也可以發揮自己的正能量,走 愛國愛教的道路,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當前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應該是多種因素的統一,和諧 是由多方面要素組成的,傳統歷史文化就是構成和諧理念的基本要 素。歷史是有繼承性的,人類的歷史是文化史,而文化史的淵源皆 可以上溯到古老的宗教文化。所以,宗教文化無疑也應該成為今天 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資源。構建和諧社會,引進外來的文化思 想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從傳統的歷史文化資源中尋找依據。中國 歷史上一直有著各種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也不乏改造外來宗教文 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成功範例,古代前賢的思想是我們構建和諧社

(14)

會最重要的理論來源,而這個來源主要就是中國傳統佛教獨具特色 的圓融思想。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經過中國佛教界的吸收與消化,改造成 了中國人自己的佛教。印度大乘佛教講般若與方便,前者是佛教的 根本原則,以「中道」為其代表。所謂「中道」,是指從緣起性空 角度看待世界,從萬法性空、是為實相的「空性」,得出世界萬物 皆為假名,真性為空的中道觀。「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 是假名,亦是中道義。」10只有排除了各種因緣關係,破除了執著 名相的邊見,才能證悟真如實相—空(無)或中道。印度佛教的

「中道」思想在中國佛教發展成圓融觀,如天台宗的「別三諦者,

開彼俗為兩諦,對真為中,中理而已。……圓三諦者,非但中道具 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諦圓融,一三、三一」。11

圓融,就漢語本義說,圓者是周遍之義,融者是融通或融和之 義。「圓融」的基本含義是圓滿融通周遍,諸事諸物無所障礙,能 保持其原來的性格或特點,交互融攝,無矛盾、無衝突,既圓滿又 無損,成為一體。「圓融」二字,「圓」是外延,指整體,「融」

是內含,指調整諸種內部條件與關係,當外延確定後,整合內部的 關係就成為事物變化的主要方面,所以圓融二字不可分割,但是在 事物具體的運動過程中,調整關係的「融」的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

就佛教認識論來講,諸法事事差別只是一種妄見,真實的情況是諸 法本具的理性沒有差別,萬法本質應是周遍融通無礙、無二無別 的,猶如水波與水的關係,萬法的理性為水,差別為波,波融於水,

10. 龍樹菩薩造,青目釋、鳩摩羅什譯:《中論》卷 4〈觀四諦品〉第 24,《大正藏》

30 冊,頁 33。

11. 智者大師:《妙法蓮華經玄義》卷 2 下,《大正藏》第 33 冊,頁 705 上。

(15)

謂為圓融。

禪宗是中國佛教民族化的宗派,禪師上堂說:「春光滿目,人 境紛紜。不識死中得活,奚言超凡入聖。且二邊不住,中道不安,

如何委悉?玉蝶穿花零碎錦,金鶯擲柳亂垂絲。」12中道不就是委 悉於群蝶穿花的零碎之中,穿行在金鶯和柳絲之間嗎?「妙悟通 衢,只是了達一切諸法無非中道實相。譬如庖丁解牛,始解之時所 見無非牛者,以喻迷名滯相,雖目前絲毫之物亦成隔礙;三年之後 未嘗見全牛者,所謂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於大軱乎,以 喻妙悟通衢山河非壅。石壁云:迷則聽不出聲、見不超色,悟則一 色一香無非中道。」13禪宗祖師將哲理化的中道思惟,給予了生活 化的詮解,用「庖丁解牛」的傳統故事,賦予禪宗轉迷成悟的公案 式答案,將遠離世間的佛教拉回到人間。這又無非說明:「青青翠 竹盡是真如,鬱鬱黃花無非般若。若見得徹去,即是真如,忽未見 得,且道作麼生喚作真如。」14後者則是佛教的方便法門。

「方便」亦譯「善權」和「權巧施設」,係指為誘引眾生入真 實法而權設的法門,佛菩薩應眾生之根機而施與化益者而設,佛經 云:「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用也。理實無三,以方便力是故 說三,故名善巧。」15般若中道是認識的第一義,這是不變的認識。

方便是第二義,是可變的,釋尊用善巧的方法接引不同的對象,故 有八萬四千法門,方便的目的就是讓世人放下,不要去執著,故佛

12. 如純:《石阡三昧敏樹相禪師》,《黔南會燈錄》卷第 1,《 續藏》第 85 冊,

231。

13. 明 ‧ 天臺山幽溪沙門傳燈重編(並)註:《永嘉禪宗集注》卷下,《 續藏》

63 冊,頁 300。

14. 《佛果圜悟禪師碧岩錄》卷 10,《大正藏》第 48 冊,頁 220。

15. 吉藏:《法華經義疏》卷 3,《大正藏》第 34 冊,頁 482。

(16)

經說:「應物權現,故言方便。」16中國佛教非常重視方便善巧的 運用,特別是禪宗在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禪宗的宗經《楞伽經》

裡,就有「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或者「歸元無二路,方便有 多門」的說法。

禪典云:

問:無邊身菩薩為什麼不見如來頂相?師云:實無可見。

何以故?無邊身菩薩便是如來,不應更見。只教汝不作佛 見,不落佛邊;不作眾生見,不落眾生邊;不作有見,不 落有邊;不作無見,不落無邊;不作凡見,不落凡邊;不 作聖見,不落聖邊。但無諸見,即是無邊身,若有見處,

即名外道。外道者樂於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如來者 即諸法如義,所以云:彌勒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如即 無生,如即無滅,如即無見,如即無聞。如來頂即圓,亦 無無圓,無圓見,故不落圓邊。所以佛身無為,不墮諸數,

權以虛空為喻,圓同太虛,無欠無餘。等閒無事,莫強辯 他境,辯著便成識。所以云:圓成沉識海,流轉若飄蓬。

只道我知也,學得也,契悟也,解脫也,有道理也,強處 即喜,弱處生瞋,似者個見解有什麼用處?我向汝道,等 閒無事,莫謾用心,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所以內見外見 俱錯,佛道魔道俱惡;所以文殊暫起二見,貶向二鐵圍山。

文殊即實智,普賢即權智,權實相對治,究竟亦無權實,

唯是一心。17

16. 窺基:《法華經玄贊》卷 3,《大正藏》第 34 冊,頁 695。

17. 《古尊宿語錄》卷第 4「密四」,《 續藏》第 68 冊,頁 17。

(17)

不是佛,不是聖,不是凡,不是有,重要的是「不用求真,唯須息 見」,權實相對,方便與虛空融為一,這才是中道實相。故祖師強 調:

心若不生,自然成大智者,決定不分別佛與眾生,一切盡 不分別,始得入我曹溪門下。故自古先聖云:少行我法門,

所以無行為我法門,只是一心門。一切人到者裡盡不敢入,

不道全無,只是少人得,得者即是佛。珍重問:如何得不 落階級?師云:但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

未曾踏著一片地,與麼時,無人無我等相,終日不離一切 事,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念念不見一切相,莫認前 後三際。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 運不拘,方名解脫。努力努力,此門中千人萬人,只得三 個五個,若不將為事,受殃有日在。故云:著力今生須了 卻,誰能累劫受餘殃。18

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這是最高境 界,能在境界中行卻不被境界所迷惑,這才體現了中道。

禪宗主張以心傳心,亦曰心宗。「心」是不變的,是中道真諦,

能不變以隨緣,可以當體即無,以顯當體中道,但「雖顯中道,不 住中道也」。所以中道「豈言語可以議,思惟可以度乎?」19禪師 可以超越,超越就是圓融,因為「盡大地是個因緣法,總被空假中 穿卻;盡大地是個空假中法,總被因緣穿卻。豎拂子云:盡大地是 個空假中因緣法,總被拂子穿卻,三世諸佛在拂子頭上放大光明說

18. 《古尊宿語錄》卷第 4「密四」,《 續藏》第 68 冊,頁 22。

19. 以上沒有出處者,皆來自於《永嘉禪宗集注》卷下,特此說明。

(18)

實相義」。20

佛教的中道思惟在中國被改造成圓融思想,成為中國佛教思想 的重要代表。華嚴宗的圓融觀,則是中國佛教最典型的圓融理論。

華嚴宗認為,整個世界都處在相互連繫的因陀羅網裡,各種事物相 互之間有牽涉不斷的連繫,始終處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之 中,而能超越於因陀羅網的就是中道,因為中道是事物的本性,是 實相,但是中道本身又融於因陀羅網,既在重重無盡的因陀羅網 中,又超脫於外。

圓融是將諸種事物置於一個統一的環境中,和諧則是各事物處 在一種相互平等、同在一處的表現。圓融能夠使不同事物相互關 聯,是佛教緣起思想的反映,和諧則是把各種事物放在一個平台,

20. 樂說今辯重編:《丹霞澹歸釋禪師語錄》卷 2,《嘉興藏》第 38 冊,頁 296。

華嚴認為世界是重重無盡、相互連繫的因陀羅網。

(19)

諸物之間可以相互連繫,也可以不連繫,但是它們之間一定是平等 的。所以圓融與和諧各有不同表現,提示了諸事物發展的方向。

有關圓融的各派理論,為中國佛教探索出一條新路,開一代新 風,也為後來的宗派林立、理論層出奠下了基礎。今天,中國佛教 已經走上「人間佛教」道路,「佛法在人間」成為佛教界的共識,

佛教在未來的道路上如何繼往開來,走出一條當機的光明大道,用 正確理論的指導無疑是極其重要的。而要建立當代中國佛教理論體 系,除了契機契理外堅持傳統優秀思想精粹,摒棄落後思想糟粕,

走圓融的道路,將古今中外好的思想理論吸收到佛教中,從以佛教 為本的立場來建構新時代的佛教思想,並將其用以指導未來的佛教 發展事業,是當前中國佛教必須做的一項首要工作。

傳統的圓融思想作為當代中國佛教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是做 好國內外佛教交流的重要指南。對國內佛教來說,我們仍然需要做 內融的促進工作,讓漢傳、藏傳和南傳三大語系的佛教相互更加圓 融,因為中國佛教要走出去,更需要展示一種統一的風格,以此作 為與外面世界發生交流的形象。三大語系的來源不同,各自的信仰 對象也不一樣,舉例來說,漢傳佛教傳到東亞日本、韓國、越南等 國,中國佛教是宗祖國;而雲南南傳上座部的佛教是由泰國與緬甸 傳入的,所以泰緬兩國佛教是宗祖國。佛教講究傳承,缺少正確的 傳承,就缺少生命力。所以在與南亞、東南亞佛教國家交流時,將 會呈現不平等的勢差,我們只能使用一個中國佛教的形象,才會避 免這種勢差的出現,從而真正做到平等交流,維護中國佛教的尊 嚴。

當代中國佛教「人間佛教」與南亞、東南亞的交流是外融,

這是處在平等地位而發生的不同國家與不同佛教派別之間的融合

(20)

現象。外融是全面 的交流,既有宗教 的,也有文化的,

還有思想及民俗等 不同方面發生的融 合活動。特別是在 全球化時代,世界 佛教已經不存在誰 吃掉誰的問題,融 合正在成為佛教發 展的總趨勢。人間

佛教作為各國佛教發展的指導思想,互相學習對方的長處,吸收對 方精華,已經在全球佛教界蔚然成風,例如中國大乘佛教的《壇經》

已經被譯成英文、泰文等多種文字的版本,「佛法世間覺」的思想 正被南傳佛教國家提倡。南傳佛教的內觀禪也在中國佛教界流行,

總之,中國佛教「人間佛教」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交流,正在成 為雙向互動,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圓融思想則是這種運動的重 要指南。

五、人間佛教與一帶一路

習主席提出了「一帶一路」的設想, 「一帶」是絲路經濟帶,

這是在現代形勢下發展要求下提出的新想法。「一路」是絲綢之路,

這是沿續了古老的傳統。「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

共用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

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發展經濟並不等於文化不能發展,一路一帶

中國佛教協會舉行2021 年佛誕節慶祝活動,三大語系 佛教界僧侶誦經祈福。

(21)

在經濟上能夠發揮效果,那麼在歷史文化上也同樣可以發揮自己的 特有功能,唯有經濟與文化的雙贏才是最後的完美。

1954 年,中國與印度、緬甸簽署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翌 年,在印尼萬隆會議(Bandung Conference) 中,周恩來總理在大會 提出國與國交往的「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海外佛教界認為,

「五項原則」是受了佛教的「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 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的啟發而提出的,佛教為世界和平與 世界政治提供了參考資料。

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作為大國的中國地位已經在世界上確 立,中國宗教也從接受型開始變為向外活動型,佛教在這方面的表 現尤其顯著。已故趙樸初居士就提出過中國佛教目前正處在黃金時 期,形象地說明了中國佛教當前正處在興旺發達的局面。2018 年 10 月召開的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是中國佛教整體實力在世界 的顯示,中國佛教已經登上了世界佛教領導層,有影響未來世界佛 教發展的實力與作用。

歷史經驗表明,佛教可以在「一帶一路」的事業中發揮自己特 殊的作用。一帶一路是商貿路,也是經濟帶,更是文化路、交流帶。

回溯歷史,曾經在絲綢之路上產生重大影響、促進中外交流的便是 文化,佛教曾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今天的「一帶一路」仍然需要 發揮文化影響力,以此來配合經濟帶的發展,所以佛教仍然可以作 出新的貢獻,特別是對南亞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而言,「人間佛教」

是重要選擇之一。

當代世界佛教的格局,最有影響的除了以中國佛教為首的東北 亞佛教之外,就是南亞和東南亞的佛教,也就是說,南亞與東南亞

(22)

也是中國佛教「人間佛教」的重要輻射區。這些國家都處在「一帶 一路」上,為中國人間佛教與南亞東南亞佛教的交流提供了先決條 件,可以改變中國給世界留下的「支票薄」國家印象。2015 年的博 鰲論壇設立了宗教分論壇,正如國家宗教局局長王作安所說,舉辦 這一分論壇,表明宗教作為影響世界穩定與發展、推動不同文明交 流互鑑的重要因素,正日益受到各國重視,並逐漸成為國際舞台上 不容忽視的力量。

從大國發展的需要來看,政治與經濟的影響,必然會伴有文化 的輸出,這點已為歷史證明。中國是佛教大國,無論從歷史文化還 是從信眾人數,乃至寺院的分布以及影響力來看,各國佛教界都不 可企及。從唐代盛世開始,中國佛教對外交流開始轉型,開始成為 佛教輸出國。歷史經驗提示我們,當代中國佛教已具備向外輸出的 實力。特別是寺院經濟的發展,佛教的輸出能力增強,參考台灣佛 教的經驗,我們也可以看出,台灣佛教就是在台灣經濟騰飛的時期 走出去的,台灣佛光山星雲大師「法水長流五大州」的理想能夠實 現,得益於台灣佛教界的經濟實力而取得成功。作為佛教大國的中 國,不僅可以為世界佛教作出新的貢獻,也可以為一帶一路作出貢 獻。

佛教屬於軟實力文化,心靈溝通與解脫是主要的宗教功能,文 化影響是外在形象,「人間佛教」以安心為目的宗教解脫功能,依 然是佛教界服務於人類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是世界各國佛教徒所追 求的修行目標之一。佛教作為文化現象,從古到今都受到重視,中 國佛教徒曾經為佛教文化貢獻良多,編纂了中國佛教的漢文、藏 文、蒙文等多種文字的大藏經。民國以來,佛教重視教育文化宣傳,

辦刊辦學,教書育人,把文化作為佛教宣傳和歷史文化研究的主

(23)

線,為佛教復興做出了重大貢獻。此外,其他國家佛教界也秉持傳 統,同樣把文化作為佛教弘傳和融入社會的主要載體。

人間佛教的對外交流,就是要把握這兩個主要功能與現象。有 人認為,由於地緣關係,中國佛教「人間佛教」可以充分利用地緣 文化與族群關係進行文化溝通,這種說法值得商榷。不管從歷史還 是從族群關係上看,國家利益始終是各國最需要強調的,即使在同 一地域或同一族群中,相互之間的鬥爭與殘殺也從來沒有停止,而 在某些宗教內部也曾有相互激烈的爭奪乃至殺戮。所以中國佛教

「人間佛教」與南亞和東南亞的對外交流是一項綜合活動,既要有 相應的時代背景,也要有佛教界的具體操作,以及在共同原則下的 設計理念和推演方式,找到最佳出口,如此才能在「一帶一路」上 找准自己的位置,發揮應有的作用。

中華佛教是在「人間佛教」理論框架下,所形成的當代「人間 佛教」的新形式表現,在整個亞洲佛教國家或受佛教影響地區,「人 間佛教」思想是整個世界佛教發展的未來理論,走「人間佛教」道 路將成為世界佛教界共識。從這種角度看,中國佛教「人間佛教」

運動無疑走在了世界前列。

如今世界已經呈現全球化趨勢,佛教也進一步顯現出相互交織 的影響,新的中國佛教進入了人間佛教時代,充分發揮人間佛教的 整合功能,在傳統的歷史文化基礎上,用新時代的人間佛教理論,

進一步推動與南亞東南亞佛教界的交流,促使世界佛教界在人間佛 教潮流影響下,共同走人間佛教道路,這是中國佛教「人間佛教」

對當代世界佛教發展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原發表於香港「2015 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開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本文重作修 改。)

(24)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隨著肺炎疫情擴散,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密切的東南亞各國,經濟各個層面逐漸受到衝擊。中國

教務主任的生日快到了,同辦公室的老師拜託學務處,在中午用餐時間播放教務主任最喜歡的

後來,筆者選修了由著名中國佛教史專家牧田諦亮先生開設的「中國佛教史」課程,同

 在公元前第三世紀后期,印度阿育王(公元 前269~232)護持佛教,舉行第三次 結集後,向外地派遣九個傳教僧團,其中一 支由 摩哂陀長老 ( 阿育王的兒子 )

9 大老虎亞種之中,峇裏虎、爪哇虎及波斯虎早已絕種,另一種野生華南虎亦瀕臨絕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柏楊(郭定生,公元 1920—2008 年)在其名著《中國人史綱》中談到三國時代(公元 22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