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是以成人的眼光所觀察的一個屬於兒童的世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是以成人的眼光所觀察的一個屬於兒童的世界"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六章 結論

159

第六章 結論

中國人認為兒童與成人居住在兩個不同世界,彼此擁有著不同的眼光與不同 的想法。在兒童史資料的使用上,卻仍不可避免的使用來自成人所紀錄的圖像或 資料。其實這是屬於所有研究童年史的史家所遭遇的一種共通的問題。兒童無法 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心態和想法,所有有關於童年的記憶都來自於成人之後 的回憶與記載。是以成人的眼光所觀察的一個屬於兒童的世界。雖然如此,仍然 有助於了解兒童的世界,在一個塑造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成人的角色與態度扮演 著一個極為重要的部分。兒童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培養多半來自成人之手。與其 說本文是一專為兒童而寫的歷史,不如說是一本中國的社會如何去發展、培養以 至於塑造兒童的歷史。成人筆下的兒童,是加入了成人價值觀後所產生的「標準 兒童」。或與真正的兒童有所出入,但也在某方面呈現出了一部分的真實。

本文中所謂的兒童,乃是專指中上階層中的兒童生活而言。本文中所使用的 資料,除了來自於唐代醫治小兒的醫方與法律資料之外,多半來自於知識份子的 童年回憶與教育資料。然而無論是小兒醫生或是知識份子的回憶,大多來自於當 時社會的中上階層。唯有家境尚可的兒童有機會受教育,進而參加貢舉,求取功 名。也唯有家學淵源者,才有能力在小孩未能上學之前,給予充分的學前教育。

本書中有關當時兒童的生活與培育方式,其實是一個中上階層的兒童生活的寫 照,而非專屬於全部的兒童。有關於此,也與筆者所能掌握的主要資料有關。唯 有受過教育的知識份子才有能力以文字紀錄下屬於兒時的記憶,而那些屬於下級 階層的生活方式,則多因為記載的不足而付之闕如。同樣的在本文中也是如此。

關於中下階層的兒時生活,筆者多以學習謀生技能等,做一個的簡單的描述。卻 無法很深入的對於這些既無文字記載又無法自己開口的兒童生活有更進一步詳 實的描寫。這自然也必須歸因於資料的侷限,在沒有文字資料的情況之下,所能 發揮的的確是有限,也多少失之偏頗。關心的焦點,不可避免的會集中在某個區 域或階層。

就性別而言,本文在討論上仍然偏重處理男性兒童問題。對女童在唐代社會 中的種種現實狀況著墨較少。女童的兒時經歷或回憶更是未曾處理,這項問題自

(2)

唐代兒童的養與教

160

然與中國傳統社會的性別意識有關。唐代的社會價值中,無論是神童或是胎教制 兒童教育的內容,全然以男性作為思考的主軸。成人對兒童的觀點,主要還是以 男性作為出發點。文本的描寫上也多以男性為主。在成年之後回憶童年的作者,

在性別取向上也是男性。嚴格說來,女性的童年在全文中是模糊的,女童的意識 不曾深入研究。但即使在唐代社會重男輕女的前提下,在親子關係的研究上發 現。某些成人與女兒之間的親子感情,並不下於男子。父女間的互動與情感交流,

同樣讓成年人感動。唐代社會中的家長並非有意無視女童的內心世界,而是家庭 的規範與血緣繼承的約束,致使成人有意無意的將情感與注意力灌輸較多於男性 兒童身上。同樣的約束也使得成年人在教育男童時,不由自主的將三綱五常、聖 賢道理灌輸至兒童的思想中。強迫兒童提前結束童年,早熟的接受成人世界的價 值觀。童心童稚並非不受重視、生子生女,親情也不一定會因此有所增損,成年 人對待幼童的態度、性別的喜好、價值觀的灌輸都來自於成人社會的制約。成年 人往往用童年時所遭遇的待遇來教育屬於自己的下一代,社會中的價值觀與倫理 規範就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傳承延續。

最後,在研究兒童的心態上。有關這類象徵性意涵的分析與解釋,筆者對與 此相關的理論並不熟悉。心態史學的應用,也容易陷入主觀的分析。僅僅提出一 些在整理史料時閱讀到的現像,以暨得到專家學表的注意。在墓誌與祭文等情感 類史料的引用上,雖然可以看出唐代成人與兒童間親子關係的互動,對童年的兒 童意識也有參考之效。但引用資料的廣度與深度都嫌不足,這些在情感描述上多 有雷同的史料是否存在著「檔案中的虛構」,藉由一定的模式撰寫也非全然不可 能。儘管如此,對於當時親子之間的互動與親密性,這些資料或可提供些參考與 新的切入角度。

胡適援引一友人之說:「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一、看 他們如何怎樣待小孩子。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三、看他們怎樣應用閒暇的時 間。」1這句話代表了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在受了西方文化洗禮之後的一種對於 兒童的關懷。中國知識份子對於兒童人文上的關懷卻始終不曾中斷過,由明清時 期對兒童教育的重視,或兩宋時期對道德教育的關心,都表現出一種中國式的兒 童人文關懷。中古時期中國對兒童態度與西方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的眼光中,

1 胡適〈慈幼的問題〉 收於《胡適文存》 台北 遠東圖書公司 民國五十七年 頁 739

(3)

第六章 結論

161

兒童是成人的玩物。但在唐代士族家庭的家庭中兒童代表的不僅是成人的所有物

(即使在法律制度上看來如此)。兒童同時也代表整個家族文化的延續。中古時 代中國對幼童的種種照顧之精密,遠非西方中古時期所能比擬。唐代對兒童發展 的過程中多了一層人文的關懷,兒童的出生代表的是未來。一個成人對現有世界 的認知。成人將對社會的了解與價值重新灌輸到兒童成長過程裡。在成人對待、

教育兒童的過程中,同時期的社會觀與人口結構也隱含在內。

中國成人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特徵是否有所重視,此問題可謂見仁見 智。但在中國的歷史上,極早便發展出一套評價兒童優劣的社會價值。這套價值 觀也成為中國自古以來用來教育下一代的基本架構。中國古代對於嬰兒的健康呵 護及關心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無論是兒童的教育或是兒童之間的養育,唐代成 人對兒童的重視無庸置疑。自國家社會以至於家庭,兒童都是代表一個未來的象 徵。對國家而言兒童代表的是未來的勞力基礎,在勞力缺乏的時期兒童的年齡界 定便較狹隘,反之則較為寬鬆。就社會面而言,普遍價值的神童觀的出現,表現 的是對兒童成就的期待。就家庭而言兒童的出現,尤其是男童,更是整個家族的 延續與未來的重要象徵。對唐代許多家庭而言,教育下一代的目的就在讓兒童早 日適應成人世界。因此兒童出現早熟、寡言、慎行等成人的形象或兒童成功的模 仿成人的舉動時,都會得到成人的讚美。無論唐代的家門教育,或是因應貢舉制 度產生的應試取向教育,這些對當時兒童的教育方式同樣也清楚的呈現類似的態 度。研究兒童史,研究的是成人如何對待兒童的歷史。由觀察成人對待兒童的種 種行為,以另一種眼光切入唐代的生活與社會。

中國兒童史的研究,仍然有許多發展的方向。兒童為中國史、西洋史、古代 與近代歷史,將會帶來若干截然不同的新面貌。西方史學對兒童史的研究與開 展,也可以提供我們一種研究中國式的兒童心態的借鑑。當我們從二十一世紀的 角度觀察幾世紀來的童年與生活時,會看到什麼東西?本文並非嘗試在特定的時 代中發現童年的天真與弱小,對這些問題的爭辯是無解的難題。在重視性別、階 級、族群等不同的角落的歷史研究之時,同時也要注意到人類出了這些分野之 後,也各有其年齡所屬,各個年齡的人如何生成,也有不同的心態與際遇。每一 個人都被社會界定,而曾經化身為小人、大人,任何一個時間都有成群的小孩和 大人。成年男女不但是歷史文化的營造物,同時也是童年記憶交互作用下所形成 的獨立個體。在歷史中不可避免的都帶有兒童與成長,成人與兒童各待交互共生

(4)

唐代兒童的養與教

162

的經驗與記憶。成人對待兒童的過程中,同時也表現屬於該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內 涵。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但是,《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識,便是參訪

2A 與健康、社會 關懷、個人與社 會福祉有關的結 構性議題. (4) 家庭問題,例

卻不是恢復封建,而是將其中原來封建結構的理想成分,擴

兒童戲劇本來便屬於兒童文學的一環,從 兒童文學的故事著手,更容易貼近孩子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照顧自己,並養成自 律精神,以應付日常生活中,個人 衞生、個人安全及情緒的問題

至於上

童工是指在工作場合下僱傭兒童,剝奪兒童的童年成 長,干預他們正常上學,在精神、身體、社交或道德 上造成威脅或損害。非洲 5-17

• 兒童能夠通過理解篇章,汲取世界 的知識。當兒童「學會閱讀」,便 能「從閱讀中學習」,從此發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