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確立運 動「經驗根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二、確立運 動「經驗根源」"

Copied!
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爲了解跑步對人生的啟示有哪些?筆者從實際跑步探索中發現,經驗是重要的元 素,也發現敘說是詮釋經驗的最佳方法,所以有必要對運動經驗、運動敘說、跑步與人 生啟示相關文獻作了解。

第一節、運動經驗

劉一民(2005) 指出運動哲學研究,近四十年來,由於受到現象學、存在主義及詮釋 學等歐陸哲學傳統影響,一直對人們運動經驗的反省、描述與解釋、有很深的興趣。劉 氏更進一步指出,到 1970 年以後,有關運動經驗的哲學研究,更是蓬勃的展開。

國內有關運動經驗研究,分四小節說明:一、發現運動「經驗現象」。二、確立運 動「經驗根源」。三、全面的運動「經驗體驗」。四、小結。

一、發現運動「經驗現象」

早期國內有「運動無我經驗研究」如表 1 (顧兆台,1989)、「運動的神秘經驗研究」

如表 2(曾俊華,1990)、「運動觀眾美感經驗」(張成林,1989)等研究,這些研究將許多 參與運動者習焉不察的經驗描述出來,令人有「我也有這樣的感覺」,描繪出運動中令 人嚮往的經驗,讓讀者在運動時會去注意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經驗出現,對於具體描述的 運動經驗,讓體育運動界有「本」可尋,可謂功不可沒。

然而整理這些研究方法如表 3 並探究這些研究時,發現似乎這些研究偏重於他人經 驗描述的文獻整理、歸納或是比較、分析、詮釋…等,筆者對這些運動經驗有一種突然 被拋到這世界上來的感覺,每種經驗內容都被分割為片段的、不完整的、沒有背景說明,

令人感到迷惘與疑惑的是究竟這些經驗是如何「被經驗」到的?並且這些研究各用了「大 框框」將許多經驗現象大而化之為「高峰經驗」「無我經驗」「神秘經驗」…等,令人 不解的是有許多相似、相同的經驗如幸運、和諧、時空轉變…等,又是該歸類為何種經 驗?爲了釐清這些問題,運動經驗研究進入了第二階段:確立運動「經驗根源」時期。

(2)

表 1 運動無我經驗與高峰經驗對照表

赫立格爾事射無我經驗 顧兆台運動無我經驗 運動高峰經驗(西方) 1.整合:和諧 1.圓滿:美、圓融 1.整合:和諧

2.不費力 2. 不費力 2.與世界交融

3.自然 3.幸運感:有如神助 3.力量妥善運用 4.幸運感、優越感 4.優越感:超凡、君子、

佛、真人

4.存在的時空

5.超越時空 5.超越時空:無量壽、無 量光

5.創造

6.一無所執 6.自然 6.無障礙

7.超越自我、戰勝自我 7.超越自我、戰勝自我:

不藏拙、無私、智慧

7.合乎自然本性

8.創造 8.一無所執:無私、無執 8.解脫

9.天人合一 9.創造:開發自我潛能 9.歡悅、自動完成 10.彷如孩童、返璞歸真 10.天人合一:物化、忘

10.無法適切表達

11.不可名狀 11.如孩童:純真、為所 欲為

11.還童

12.謙虛 12.不可名狀:不可逆、

不可名、張口結舌

12.幸運有福

13.和諧 13.謙虛:無爭、平常心、

正身、正行

13.承受不起

14.和諧:平常心、自然、

不費力

(改編自顧兆台(1989)「運動無我經驗研究」之圖 6、7 赫氏習射無我經驗及東西運動無我經驗對照圖)

(3)

表 2 各家對於神秘經驗特徵的分類對照表

摩飛的理論 神秘主義 自我實現的理論

1.強烈幸福感 1.冥合與無對立感 1.合一感 2.詳和、安靜或靜止 2.覺知感 2.完全關注

3.分離感 3.光照感 3.萬物各得所生 4.自由感 4.被動感 4.知覺敏銳 5.漂浮、飛行或無重力感 5.時空知覺改變 5.超我、忘我、無我

6.神魂超拔 6.超脫或飄浮 6.肯定經驗意義 7.力量感與控制感 7.滌淨或重生 7.時空知覺扭曲

8.存在於當前 8.超越、無我或忘我 8.神聖感 9.自然與順應 9.聖潔感 9.知覺到「絶對」

10.奧秘和敬畏 10.亢奮與神魂超拔 10.順應與自然 11.不朽的情感 11.奧秘與敬畏 11.奧秘與敬畏

12.合一感 12.如有無形者 12.對象為感知的全體 13.空間知覺變化 13.感官異常敏銳 13.思考抽象化

14.時間知覺變化 14.感情非常豐富 14.對立消失與包容 15.覺知到「其它」 15.超脫生死 15.有如神明

16.能力橫溢 16.無階級感

17.反璞歸真 17.無憂無壓抑

18.從容自若 19.整合 (引自 曾俊華(1990)「運動的神秘經驗研究」之表一「各家對於神秘經驗特徵的分類對照表」)

表 3 研究方法對照表

顧兆台:運動無我經驗 曾俊華:運動神秘經驗 張成林:運動美感經驗 一、以如入如的直觀法。

二、詮釋法。

三、描述法。

四、綜合研究法。即綜合 上述幾種方法,稱為綜合 研究法。

一、歸納法。

二、比較法。

三、綜合法。

四、分析法。

胡賽爾現象學中的存而 不論及描述法

(4)

二、確立運動「經驗根源」

早期運動經驗研究偏重於文獻的歸納、描述、分析與比較,就如同劉一民(1991)指 出這些經驗的描述,是不是純粹觀念的描述,或是十足唯心論的研究。雖然劉氏不認為 上述研究是純粹觀念描述或唯心論述,然而欲回答這問題,必須先釐清所有運動經驗的 本質根源,所以運動經驗研究進入了第二階段,以身體為根源的運動經驗研究時期,這 時期的研究有「運動身體經驗探源─主體性與創造性經驗反省」(劉一民,1991)以及「運 動「身體主體」經驗探索─「時間性」和「空間性」的省思」(黃芳進,1995)。劉氏指 出,各種經驗是通過身體,向世界開放,身體使運動富含心理上的意義,又提供運動者 一個客觀的基礎。黃氏也宣稱身體不只是具有解剖構造的功能,他是物質的亦是精神 的,而身體經驗是運動經驗的根本,它具有主體性及潛在性。在這段期間,身體被定位 為運動經驗探索的根源,從「身體」出發,包含主體性經驗與創造性經驗,這種主體性 的經驗,表現在運動經驗裡,尤其以空間、時間,和活動的主體性體驗最凸顯(劉一民,

1991);運動場上身體體驗的根本狀態,具有活潑創造的特質,是超越限制開創潛能,

超越無知開創體知,超越有我開創無我經驗,最佳場合之一,也是見證人類創造性最理 想的途徑(劉一民,1991)。

從身體主體性方面的經驗,可以發現運動經驗的時間與空間不同於量化、機械式的 時間與空間。例如在空間方面:一位跑到精疲力竭的跑者,在此刻 200m 的距離可以變 成非常遙遠、遙不可及的距離,而在精神飽滿體力充沛的情形下,10km 又變成相當近的 距離;在時間方面:在天涼氣爽、景色宜人的環境下,一小時的跑步彷彿一下就過去了,

而在大太陽底下、在強風裡、面對著陡坡,跑了好久好久卻可能只有十分鐘而已。這種 經驗的時間與空間是許多運動員都有過的經驗,無法用純物理的時間、空間來詮釋,劉 氏指出身體在運動中經驗到的空間,具有特殊的涵義,和客觀機械性地佔據位置不同;

運動員身體時間的經驗,和客觀時間的絶對性不同,具有相對的特質。

從身體創造性方面的經驗,劉氏發現運動經驗是超越限制開創造潛能、超越無知開 創體知、超越有我開創無我經驗:

(1)超越限制開創潛能:運動員從身體的限制出發,創造出無限,是身體性的自由,

也是自由的真正意涵,換句話說,自由是在障礙中被體驗到的,自由一向也不會從零開 始,因為從零開始的自由,是一種虛無飄渺的自由,唯有降凡在人的身體經驗,我們才 能發現自由的真諦,開發運動員無限的可能性。

(2)超越無知開創體知:運動的活生生經驗,是屬於不易自覺(無知)的意識經驗,是 原初的而非分析的,原創性思想,是屬於先於意識的,身體性的思想表達,這種身體性 的原創思想表達,正是分析思維所具有的「創造性」的基礎。體知性經驗的出現,像精 靈一般地和藝術家或運動員捉迷藏,它所充滿的不確定性特質,正是創造性的來源。

(5)

(3)超越有我開創無我經驗:分析到運動經驗的最根本處,身體是以「無我」的姿 態出現,「我是我的身體」的基層變成「我是身體,身體是我」。無「我」的身體,一方 面是一個「無名者,沉澱在世界之中,還未被分化開來」(Merleau- ponty,1968:201);

另一方面,它是一個「有」「有」攫獲了人,卻又不屬於人。

三、全面的運動「經驗體驗」

運動經驗研究雖然在第二階段確立運動「經驗根源」為身體,以身體出發,向世界 開放,體會時間、空間,活出經驗。然而早期研究的盲點仍未完全釐清,如偏重美好的 一面,如流暢、幸福、自由、超越…等,卻忽略了運動另一方面的經驗,如痛苦、限制、

困頓、沮喪…等;或是經驗內容為片段的、不完整的、沒有背景說明…等,忽略了與實 際經驗是連續的、有開始與結束、有經驗的背景存在…等。就如黃光獻(1995)指出現存 運動經驗或運動意義探索、詮釋的文本中發現,現有的運動經驗或對運動理念都有揚

「善」批「惡」的傾向,但運動的發展,卻有與那些學者專家所言背道而馳的結果,且 有「邊緣」取代「中心」的趨勢存在。就像本研究,以跑馬拉松為例,除了美好的經驗,

幾乎所有跑者都會經歷「撞牆」的痛苦,甚至有部分跑者就是為了經歷苦痛才去跑馬拉 松。又如劉一民(1995)指出許多長期從事運動的人,雖然未曾有過高峰經驗,卻從運動 中得到許多心靈啟發,且樂於在其中。至此,運動經驗研究進入了第三階段全面的運動

「經驗體驗」。這時期的研究有「解讀運動文本經驗」(黃光獻,1995)、「最優運動經驗 文本的解讀與重構」(劉一民,1995)、「運動經驗的現象學考察」(劉一民,1997)。

黃氏指出除了正向本質優先的運動經驗外,對於存在運動中身體產生的一些現象,如 痛苦、無力、受傷或勝利至上、運動暴力、追逐利益…等也是運動經驗的一環。劉氏指 稱是美好的、超凡、優異的運動經驗,統稱為最優運動經驗─如高峰經驗、流暢經驗、

神秘經驗、「它射」經驗、無我經驗、「氣」的經驗、長跑選手的「出神」經驗或網球選 手的「異域」經驗等,在重構最優運動經驗詮釋觀的同時,也解構了「最」優運動經驗,

所以,就實踐的角度而言,各種濃淡不等的經驗,需要的是人們深深地去領會和認知,

虔誠地予尊重和喝采。早期運動經驗研究,偏重他人經驗的整理、歸納、詮釋,想用客 觀的、不帶個人意識的方式進行研究,刻意避開研究者主觀的思想介入,就如同劉一民 (1995)指出「關係」是經驗研究的命定,卻是舊詮釋觀點最忽略,或刻意排除的對象。

筆者認為想「真正」明瞭經驗,就一定要親自體驗才能知道,如同一個沒淋過雨的人,

他如何能了解下雨的感覺。同樣的,把「別人的經驗」當作自己的經驗在描述,是一種

「以盲導盲」的行為。然而無奈的是我們無法同時經歷那麼多事情,也不可能經歷所有 的事情,所以很多事情仍得仰賴別人的經驗去揣摩,然而這只能是一種「貼近的」經驗,

而非「真正的」經驗。另外,人們不可能「完全客觀」的看待任何事情,因為我們任何

(6)

時刻的感覺都被過去的經歷所滲透,我們的眼睛一直沾滿著過去的經歷(余德慧、李宗 燁,2003:5)。就如同劉一民(1997)指出「接受文化教養」,人們極易在不知不覺中,接 受文化帶來的產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而在「回歸直接體驗」時,人們又不免只對特 殊美好的運動經驗感興趣,缺少運動經驗本身的整體關注。事實上,運動參與或運動觀 賞,每一片刻均是活生生的體驗,所觸所感,所見所視,所思所想,都是運動經驗開放 的時刻,具有豐富的內容,值得細細品嘗。

劉氏認為運動經驗研究,應採用詮釋學大師保羅•呂格爾的詮釋方法「採行距離」

將經驗本體或文本上含混的地帶,區隔地更清楚;並選擇直入「關係世界」中,利用了

「採行距離」與「吸納會通」的方法,來對最優運動經驗文本解讀與重構,認為詮釋運 動經驗獨立且連續的特性應優先於單位經驗的劃分;主客間的交感互動應優先於主觀的 心理感受;經驗主軸的描繪應優先於特徵條目的歸類;「優異」的領會與認知應優先於 特殊經驗的顯揚。並指出在運動經驗的特質考察方面,利用體驗直觀指出:運動是創意 經驗、深化經驗、內心成長的經驗、生命經驗、象徵經驗。

四、小結

綜合以上各家對運動經驗之研究,可以從早期第一階段發現運動「經驗現象」開始,

從對運動經驗的模糊、無知,將許多運動事主的經驗描述整理、歸納成運動的高峰經驗、

無我經驗、神秘經驗、美感經驗等,使運動參與者有「本」可尋,印證或探索運動經驗 的發生;而第二階段發展則確立運動「經驗根源」為身體本身,以身體為基點向運動世 界開顯,並探索身體與環境時空互動的經驗;第三階段則進入全面的運動「經驗體驗」

時期,不再宣稱最優經驗為唯一選擇,並建議運動事主能來回往復使用參與者和反省者 的態度,逼顯出豐饒的運動經驗世界,從中建立對自我生命的認識(劉一民,1997)。

早期運動經驗的歸類有許多相似之處,如超越時空、幸福、神聖感…等,究竟是該 分為哪種經驗?另外還有痛苦、限制、困頓、悲傷等也是運動常見經驗,其實,經驗就 是經驗,說他是「高峰」「無我」「神秘」「流暢」「超越」經驗…等,無非是要區別 與一般運動經驗之不同,矛盾的是一作區分,自然產生相對之運動經驗(如最劣運動經 驗),所以黃光獻(1995:42)感到疑惑不解的是「人們投入運動或參與運動,最終目的就 是為了追求這些經驗?」難怪劉一民(1995:73)也呼籲「各種濃淡不等的經驗,需要的是 人們深深地去領會和認知,虔誠地予尊重和喝采」。筆者認為,不管是最優經驗、一般 經驗、最劣經驗,運動事主應該體驗運動整體及全面的經驗,就像是人家所說的有好貴 人及惡貴人其實都是貴人,只要是對運動參與者具有意義的經驗都是「好」的運動經驗。

更甚至說,其實經驗本身並無意義,有意義的是運動事主如何看待這些經驗,所以,要 研究運動經驗不得不釐清「運動事主」,而「研究者」的位置關係也無法置身事外了。

(7)

運動經驗研究至此,儼然已經跳入另一領域「運動叙說」裡。

第二節、運動敘說

承上一節運動經驗研究,進入第三階段全面體驗時期,為了更完整的詮釋運動經 驗,自然會進入運動敘說的階段,不再只是關注經驗而已,「運動事者」本身也是研究 的對象。對我們來說,敘說是呈現及瞭解經驗的最佳方式。(蔡敏玲,余暁雯 譯,2003:26) 我們走到敘說探究,是因為我們想要尋找研究經驗的方式。敘說是讓我們能夠最貼近經 驗的一種方法。(蔡敏玲,余暁雯 譯,2003:273)。運動員的運動經驗透過敘說方式,才 能將整體的經驗面貌較為完整的呈現,「經驗」被敘說出來,這也是質性研究的趨勢。

Denzin 和 Lincoln 的劃分質性研究時代,在第五期(1990-1995)是後現代、實驗及 新民族誌時期,可說是「對知識的全面性檢討」,書寫成了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對話、

協商,承認「他者」對文本發話的權力與必要性…大敘述、大理論被本土、小型的理論 取代,而理論可如故事或小說般被呈現(劉一民,2005:93)。根據 Clandinin 和 Connelly 所著 Narrative Inquiry 一書裡所描述,敘說研究就是在這個「實驗的時刻」發展出來 的。(蔡敏玲,余暁雯 譯,2003:6)。

敘說除了是探索經驗的最佳方式,同時也是探索自我生命的方式,如同洪瑞璇 (2001:5)指出,說故事的方式最能讓個人探索內心深處的自我,以及被日常忙碌步調所 遺忘的那一部分。將自己的生命故事以自己的話語重構起來,這些重構起來的故事與生 命的時刻,集合起來之後,便是一齣齣動人的人生之戲。

敘事是呈現個人生命故事的一種方式,他將個人的故事以具有意義的、脈絡性的、

能夠被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透過敘事的歷程,個體得以認同並確認自己(吳芝儀,

2004)。我發現我是藉著說故事來認識自己。而認識自己,是件很奇妙的事(曾慶台,

2002:5)。透過敘事,我們會去定義我現在是誰、我過去是誰、未來我可能成為什麼樣 的人(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等譯,2004:125)。

在這裡我們發現運動經驗使我們走向運動敘說一途,而運動敘說自然帶出了對自我 生命的認識,劉一民(1997)在「運動經驗的現象考察」一文指出:

運動經驗是人們生活裡,「動感」經驗的最大來源,放棄了運動經驗,我們就放棄 了運動生命的精髓,也放棄了我們生命體驗中,可能是最寶貴的部分,浪費它,如同浪 費生命一般。因此,我們建議,運動事主應該同時扮演雙重角色,一方面用參與者的態 度去體驗運動,聆聽運動過程的點點滴滴,另方面用反省的態度去觀照「習焉不察」的 經驗內涵,體貼出運動經驗道出的生命之「情」「理」。在參與者和反省者來回往復中,

逼顯出豐饒的運動經驗世界,不斷牽連出自己的生命的觀點,再從新的觀點裡,重新建

(8)

立對自我生命的認識。

劉氏直接道出運動經驗探索的精髓就是自我生命體驗的探索,也隱約的道出了運動 敘說一途。其參與其中,聆聽運動過程的點滴,乃至以反省的態度去觀照運動經驗,其 實與運動敘說方式已不謀而合。

敘說探究在國內仍是一個新興的研究方式,而在運動敘說方面的相關研究如表 4 有:

表 4 運動叙說研究對照表 作者 著作 研究方法 主要目的 羅慶成

(2003)

一個台灣舞 者的身體故 事─一段與 肉體之間的 糾葛愛恨…

生命史研究法 深入訪談及身體故事的書寫,釐清研究 者自我身體型塑的方向及方式,提供讀 者思考反省。將舞者許多心酸、痛苦、

悲傷、掙扎等負面向的身體歷程一一訴 諸於文本,希望讀者能貼近台灣舞者的 內心深層的世界,進而能感同身受台灣 舞者內心與身體之間的糾葛與掙扎。

陳臻蓉 (2004)

Burning Dreams 舞•夢─國 際標準舞與 舞者的故事

一、參與觀察法。

二、深度訪談法。

三、觀察法和訪談 法之紀錄。

四、口述歷史法。

…希望透過本深度報導的研究,較清楚 的描繪出台灣標準舞的文化發展脈絡…

石明宗 (2005)

山難經驗:

一個運動與 宗教觀點的

考察

自我敘述研究法 探討「神聖人」在運動世界中如何可能 的過程與答案。山難與運動及宗教其共 通點有:「受苦」「犧牲」「付出」「同 情他人」「時空」「再現」「面具」

「謎」「淨化身心」等。由山難經驗,

詮釋出苦痛意義、運動苦痛意義。

劉一民 (2005)

球場三部曲

─運動故事 的結構與意

(無明確研究方法) 參酌梅露龐蒂的身 體哲學、海德格的

《存有與時間》、麥 金泰爾的《德行之 後》有關「叙事性

在比賽或行動中「進入體驗」,在「說出 故事」中尋找自我,在「共享故事」中 找到自我,是球員理解自己比賽生命的 三部曲。看到故事隱喻的重要特性,決 心走入表面上不登學術大雅卻生動感人 的運動經驗,從中尋找脈絡,建立學術

(9)

秩序」論述,以及 呂格爾的敘事哲學

架構,提供實踐圈的同好,為自己在體 育、運動、休閒、舞蹈的體驗,找到一 個可以依附的詮釋方向。

綜合以上運動叙說文獻發現,共同的方式是「進入體驗」與「說出故事」「進入體 驗」不管是研究者親身體驗或是研究者參與運動事主生活之中去體驗,是一種研究者與 運動事主共同活出深入的運動經驗。而經驗需透過「說出故事」才能深入研究者與運動 事主心靈深處,在往返叙說故事中找出經驗的意義,自我反省與釐清,重新建立對自我 的認識。

例如,奧根•赫立格爾所著《射藝中的禪》(顧法嚴 譯,1991)無疑是運動敘說文本 裡的經典之作,從當初不了解禪,到因緣際會遇到禪師接觸射箭,從懵懵懂懂到明白「禪 理」,用整整六年時間去親身經驗,這六年的經驗就是敘說探究的現場文本,在他要書 寫時,如何描述、詮釋卻是將現場文本轉為研究文本的關鍵。

進入體驗(現場文本)

我想如果我將學射藝者必須完成的全部課程加以敘述的話,我可以更有效地達成我 的目的。說得明白一點,我要設法把我在日本學射這六年中,從一位此道中最偉大的大 師處所得到的教誨,作為一個綱要。所以我從事這項工作的憑藉,乃是我自己的經驗。

說出故事 (轉為研究文本):爲了使別人能了解我的話─因為即令是預備學校,也有 夠多的謎─我不得不細細地追憶(在我穿透一切體會到大道之前)我所必須克服的阻力,

和必須壓抑的內心障礙。我談我自己,因為別無他法可以達到我自己所定的目標。同樣 的理由,我只能談要領,俾使它們能清晰地呈現出來。我故意不提授學時的背景,不提 在我心中永誌不忘的某些現象,更不爲我的大師做素描,雖然我想這樣做。一切皆以射 藝為關鍵,而我有時覺得,射藝是講比學還難;講解必須要達到可以遙望水平線的那一 點;在其後便是有生命、有呼吸的禪。

另外可稱得上是跑步哲學家的 George Sheehan《奪標》(蘇丁譯,1991),從 45 歲開 始投入跑步的世界,累積 20 幾年的跑步經驗,發表眾多論述,其後代透過他的論述資 料,出版《Running & Being》(跑步與存在),在網頁(http://www.georgesheehan.com/) 介紹這本書提到〝it is an educated man’s narration of his mid-life return to the world of exercise, play and competition.〞(這是一個受過教育男子,在中年時期重回運動、遊戲、

競賽世界的經驗敘說),在他的發表及摘錄裡提到〝When I write, I tell who I am, what I’m like, what I’ve discovered running. I’m not embarrassed to expose myself. I don’t care what I write as long as it’s true.〞(當我在書寫時,我釐清了我是誰,什麼是我自己想要的,在跑 步中我發現了什麼。我不會因揭露自己而困窘。我不會在意我所寫的是什麼只要它是真

(10)

實的)。也是進入體驗,說出故事的模式。

運動叙說是進入體驗,再說出故事,而說出故事必定有聽敘者。劉氏認為敘事者在 未找到臨場的聽敘者時,也會有假想的聽敘者。

當敘事者將細節布局成情節、形成故事時,聽敘者會有形無形地參與共敘,針對曖 昧不明、零散破碎的空隙,提出問題,或順著故事情節,進行積極應和,而敘事者可能 為了澄清,重返過往的體驗探索,或因得到讚賞而自我肯定。故事的敘說,不自覺會進 入共敘,以及三部曲循環,良性的共敘,更會共鳴放大彼此的生命樂章,譜奏出完整結 構的交響曲,且餘音繞樑,永不止息。 (劉一民,2005:186)

筆者認為聽敘者在說出故事時,可能敘事者假想的是讀者,也可能真有聽敘者,更 可能是敘者本身。在研究別人的運動敘說故事時,研究者就是聽敘者,敘者是被研究者,

然而研究自己的運動敘說故事時,自己是敘事者,卻很少有特定的聽敘者,更甚至是沒 有,只有偶而與人聊天中會敘說出故事的片段,對象不固定,回饋也雜亂無章,然而研 究者仍會「說出故事」,筆者認為或許聽敘者會在研究文本完成後,看到此文本,發現 有興趣並產生共鳴主動找研究者「共享故事」時,一位真正的聽敘者才會出現,雖然故 事文本或許有結束的地方,而真實生活的故事卻一直持續著,至此,劉氏的三部曲循環 也得以繼續下去。

運動經驗是帶出運動敘說的必經之路,而運動敘說又帶出運動深層故事,透過敘 說,研究者不斷地反省才有更深層的體驗、經驗,也會讓讀者貼近被研究者的內心世界,

並且透過書寫會讓研究者自我反省,找到並創造自己。

第三節、跑步的經驗與啟示

關於跑步的文獻很多,但就像大部分的人所觀察到的,似乎都是講究跑步的技巧及 跑步的生理效能,如同《跑步健康法》 (秦鳳棲編譯,1977)「把跑步用於競爭以外的文 獻,可說幾乎沒有,所有的,僅是一些富有哲學或禪機意味的解說。」至於跑步的經驗 及跑步對人生的啟示就不多見了,有的僅是像自傳式的跑步敘說故事,如《跑入心靈深 處》(葉惠民、何泰寬譯,2000);《超級跑者》(蕭恬譯,1994);《生命腳力: 老媽挑戰馬 拉松》(焦淑梅,2004);《勇闖撒哈拉》(林義傑、曾文祺,2004);《跑出生命的寬度》

(林義傑、曾文祺,2005);《倒跑人生》(薛慶光,2005)。關於跑步與人生啟示相關的文 獻有《跑出璀璨的人生》(樊明德,2003);《The Zen of running》(Fred Rohe,1975);

《跑步的奧秘》(許俊譯,1978);《奪標》(蘇丁譯,1991)。

而國內關於這方面的論文研究,似乎還沒人做這樣的研究,大概是當要寫成論文

(11)

時,這種主觀的、搖搖欲墜的、個人式的體會東西,似乎就站不住腳,而拜網路之便,

關於跑步的網站相當多,有許多豐富的心得文章,其內容豐富,是筆者相當受用的地方,

拜讀別人的經驗再觀照自己的經驗,那種「跑在同一條道路上」的感覺綿綿不絕,很多 跑者聽到別人體會的經驗、啟示,也經常覺得「我也有這樣的感覺」,如毛慶禎(1992:108)

「幾年以後,從國外的諸多文獻中,我才知道,很多初學跑步的人都有這種感覺,祇是 他們不說出來而已」;黃政達(2001)「『跑步改變了我的一生!』,這是我從許多跑者口 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既然這些是許多跑者共通的體會,那這還是純粹是主觀的、搖 搖欲墜的嗎?這也是筆者想寫出這篇研究的目的之一,爲往後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提 供一個立足點。

綜合上述文獻資料及其他相關網路資料,原本應該在此先歸納整理出來,然而因為 本研究是實踐和體驗優先的研究,別人再多的經驗資料其實沒有太多意義,那不過是「知 識」而已,無法逼顯出這些跑步經驗啟示是如何影響筆者本身,所以只有筆者親自的經 驗對筆者才會是最真實的並且真正知道別人所經驗的是什麼?而這對筆者本身也才會 有意義。但是,跑步的經驗、啟示,也不能只是研究者的個人式的體會,否則容易變成 主觀的、偏頗的,更甚至只是研究者的幻想,所以筆者將跑步的經驗與啟示於第六章介 紹,以筆者的體驗為主,用文獻資料來印證支持;再以文獻資料為輔,由筆者親自經驗 證實,而尚未能經驗證實的部分則保留下來以待日後再理解。

筆者常用有關跑步的網站如下,並可從下列網站相關連結至其他網站去搜尋:

George Sheehan1918-1995(http://www.georgesheehan.com/)的網站。

大腳ㄚ長腿族(http://www.bigfoot.org.tw/)。

中鋼慢跑社(http://eservice.csc.com.tw/a5/b22/)。

大度山之戀(http://bbs.thu.edu.tw/)。

跑者廣場(http://www.taipeimarathon.org.tw/)。

數據

表 2 各家對於神秘經驗特徵的分類對照表  摩飛的理論 神秘主義  自我實現的理論  1.強烈幸福感 1.冥合與無對立感  1.合一感  2.詳和、安靜或靜止 2.覺知感  2.完全關注  3.分離感 3.光照感 3.萬物各得所生  4.自由感 4.被動感 4.知覺敏銳  5.漂浮、飛行或無重力感 5.時空知覺改變  5.超我、忘我、無我  6.神魂超拔 6.超脫或飄浮  6.肯定經驗意義  7.力量感與控制感 7.滌淨或重生  7.時空知覺扭曲  8.存在於當前 8.超越、無我或忘我  8.神聖感  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實在論 多瑪士 觀念論 經驗主義 馬克思 存在主義 語言分析 邏輯經驗

隨機實驗是一種過程 (process),是一種不能確定預知會

(A)受器 感覺神經元 聯絡神經元 運動神經元 動器 (B)動器 運動神經元 聯絡神經元 感覺神經元 受器 (C)動器 感覺神經元 聯絡神經元 運動神經元 受器 (D)受器 運動神經元

當然,儘管根據以往的經驗,某個問題的解決看似比較容易,但通常事先不會知道困難

學習活動 討論、角色扮演、專題講座 經驗分享、 訪問 、 資料蒐集 學習材料 兒童故事、兒歌、古詩 圖書 、日常生活經驗

透過六個學習範疇,建 構 學科知識 、發展 共通 能力 、以及培養正面的

 善用從計劃得到的經驗 善用從計劃得到的經驗 善用從計劃得到的經驗 善用從計劃得到的經驗, , , ,自行設計及開發新 自行設計及開發新

  復如何知。諸有為相。異色心等有實自性。契經說故。如契經說。有三有為之有